关于实验的作文300字

2024-05-09

关于实验的作文300字(精选16篇)

篇1:关于实验的作文300字

关于实验的作文300字

空气里的大气压

今天,老师带我们做了一个小实验。老师从抽屉里拿出一个杯子,又往杯子里加满了水。我想老师这是要干什么呢?

老师叫了几个同学到前面当观众,我们瞪大了眼睛看老师到底要干什么。老师说:“下面我要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我想一个装水的杯子能表演什么魔术呀?

老师又拿了一张纸盖在杯子上面,使劲按了按,说:“大家看好了,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说完,老师就把杯子倒了过来。她轻轻地把手拿下来,只见纸片的上没有湿,杯子里的水也没有洒出来。我很纳闷,这是为什么呢?

老师说:“这里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大气压。”接着老师又给我们讲了为什么大气压能托住纸片的道理。我今天又学到了一个新知识。

这个魔术太好玩了,回家我也要给爸爸妈妈表演这个魔术。

篇2:关于实验的作文300字

在期待中我们终于上课了,一位穿着白大褂的老师走进了教室,面带微笑的对着我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上一节实验课,这个实验的名字叫‘掌中火’,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老师这么一说,我疑云顿起,心想:手掌上怎么会有火呢?老师似乎在为我解疑,连忙说道:“我们这次做的实验所用到的工具有很多,有洗洁精、抹布、打火机、水槽、量杯、丁烷气瓶等。”接着,老师跟我们做了个示范,他把洗洁精倒了一点儿在水槽里,又将丁烷气瓶倒在水槽里,发出“咕咕咕”的声音,老师又用手搅拌了一下,然后就开始做实验了。首先,他把手伸进了量杯里,再用手捞一点儿泡泡,拿出打火机,准备将打火机打开,点燃他的手。我暗暗的想道:老师这是要把手烧成“猪蹄”吗?老师用打火机一烧,啊!一团火直接窜了上去,似乎已经在打火机里等候多时,那一团火熊熊燃起。“老师的手真的不会被烧伤吗,难道一点儿也不疼……”

教室里,同学们议论声纷纷,老师看见我们一张张带满问号的脸,为我们解说了原理,我们拍手直叫“好厉害!”

篇3:关于高年级作文教学的研究与实验

既然如此, 就注意让学生说真话, 讲实话。给学生表达上的自主权, 也就是一种我们所提倡的开放性作文。无论是激发兴趣, 诱发想象, 还是促进幻想, 都离不开这一点。

事实如此, 当学生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后, 他们有了自己的主见, 有了自己的观点和对事物的思考方式, 老师的“包办代替”, 学生已经有了厌烦心理, 所以, 一到作文课, 枯燥、焦虑、惆怅一股脑地拥了进来。学生怕写, 老师难教。因此, 我提倡在学生作文中, 老师要敢于放开学生的手脚, 放飞学生思维的羽翼, 让他们“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真正还作文以童年的天真, 童年的乐趣, 童年的梦幻。当前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另一种倾向, 就是作文的内容空洞, 而且无病呻吟屡见不鲜。有的学生还得意地封自己为“造假天才”, 文中满目苍夷。怎能不让人痛心疾首呢?即便是给妈妈的一封家书, 也要胡编乱扯一气, 看了真叫人怒发冲冠。

言为心声, 苍白的文笔不会震撼人心, “海市蜃楼”的虚幻更不能立足于人心。基于上述两种现状, 我和同事们在校内开展了高年级作文教学研究, 并付之于实践。根据新课标中对小学高年级作文的要求, 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一、拨旺“兴趣”火花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趣, 就可以用全副精神去做事, 学与乐不可分。”兴趣是学生写作的最强大的内部驱动力, 在这一思想的支配下, 学生在写第一篇作文“春天的发现”之前, 我抓住了学生好奇、好动、好玩的心理, 把他们带到花园里、田地中、小河边……让他们亲眼去看、去找、去摸、去品味……一个个小朋友像春天里的小蝴蝶, 在田野、山坡上飞跑, 在花园里、河边欢笑, 在泥土中滚来爬去, 春天里充满了童真的喜乐。

二、奠定生活底蕴

是不是所有文体都能顺利过关呢?如果遇到记人记事的文章, 我们还着实费一番心思呢, “情动于中, 而行于外”, 如果让他们写自己有深刻体验的事或人, 他们会急于道出心语, 而学生这么小, 很多事都是过而不留, 这就给作文带来了新的难题, 为了防止学生凭空编造, 养成写作陋习, 我采取了记日记、读课外书、写读书笔记的教法, “博观而约取, 后积而薄发”。因为书是最好的生活记录, 目的是让我们养成“生活积蓄”的好习惯, 促使他们时时刻刻关注生活、捕捉生活。言之有物, 动心有情, 倾诉的才会是心声, 才会做正人, 写真请。

三、学会照镜子

认识别人作文中的错误和不足, 可以促使自己的作文少出或不出错误。关于这一点, 教师就要严抓批改这一环节, 多鼓励, 少批评, 是我评作文的原则, 而一味地由教师一个人去评头论足, 未免太武断了, 我常常采取民主评议法。这在我校也是一种很时尚的作文讲评方法, 实践证明, 此法行之有效。

它的第一步是分成小组, 互相查阅, 文中字词运用是否准确, 第二步自由选择成绩相差无几的同伴, 一同查看文章中心, 想一想文章明确表达什么, 想让别人知道什么, 然后再推荐和自荐文章, 过全班评价这一关, 评议时, 要按原作者的意图去评说, 内容可加可减, 字词句可改可换。

学生把自己的文章拿出来, 能让大家评头论足, 是件光荣的事, 同时其他同学也可以以此为镜, 照出自己的不足, 及时改正, 这在作文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自从严抓这一环节, 学生的作文积极性、主动性都很高, 人人都能从中受到启发, 找出不足, 都有能力去独立改正, 因为他们懂得虚心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学生互评是一种交流, 优秀的文章就是在交流中日渐成熟的。交流能使人不断地进步, 不断的走向成功, 我校的校本研训中作文教学研究工作也将会这不断的交流中日趋完善, 日渐深刻起来。

摘要:从现存的作文弊端入手, 列举常见的作文难的现象。即作文时, 学生不感兴趣, 作文中学生无话可写, 导致学生只能胡乱编造, 凭空捏造, 无真话, 无真情。由此, 进行了作文教学改革。拨旺“兴趣”火花, 奠定生活底蕴。采取民主评议法, 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及教师的作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作文教学,兴趣,底蕴,实践

参考文献

篇4:关于高年级作文教学的研究与实验

关键词:作文教学;兴趣;底蕴;实践

作文就是一种倾诉,倾诉世间百态,倾诉人情冷暖,倾诉青山绿水……这种倾诉是拿起手中的笔,把它表达给更多的人。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信息交流与情感交流的方式。

既然如此,就注意让学生说真话,讲实话。给学生表达上的自主权,也就是一种我们所提倡的开放性作文。无论是激发兴趣,诱发想象,还是促进幻想,都离不开这一点。

事实如此,当学生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后,他们有了自己的主见,有了自己的观点和对事物的思考方式,老师的“包办代替”,学生已经有了厌烦心理,所以,一到作文课,枯燥、焦虑、惆怅一股脑地拥了进来。学生怕写,老师难教。因此,我提倡在学生作文中,老师要敢于放开学生的手脚,放飞学生思维的羽翼,让他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真正还作文以童年的天真,童年的乐趣,童年的梦幻。当前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另一种倾向,就是作文的内容空洞,而且无病呻吟屡见不鲜。有的学生还得意地封自己为“造假天才”,文中满目苍夷。怎能不让人痛心疾首呢?即便是给妈妈的一封家书,也要胡编乱扯一气,看了真叫人怒发冲冠。

言为心声,苍白的文笔不会震撼人心,“海市蜃楼”的虚幻更不能立足于人心。基于上述两种现状,我和同事们在校内开展了高年级作文教学研究,并付之于实践。根据新课标中对小学高年级作文的要求,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一、拨旺“兴趣”火花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兴趣是学生写作的最强大的内部驱动力,在这一思想的支配下,学生在写第一篇作文“春天的发现”之前,我抓住了学生好奇、好动、好玩的心理,把他们带到花园里、田地中、小河边……让他们亲眼去看、去找、去摸、去品味……一个个小朋友像春天里的小蝴蝶,在田野、山坡上飞跑,在花园里、河边欢笑,在泥土中滚来爬去,春天里充满了童真的喜乐。

二、奠定生活底蕴

是不是所有文体都能顺利过关呢?如果遇到记人记事的文章,我们还着实费一番心思呢,“情动于中,而行于外”,如果让他们写自己有深刻体验的事或人,他们会急于道出心语,而学生这么小,很多事都是过而不留,这就给作文带来了新的难题,为了防止学生凭空编造,养成写作陋习,我采取了记日记、读课外书、写读书笔记的教法,“博观而约取,后积而薄发”。因为书是最好的生活记录,目的是让我们养成“生活积蓄”的好习惯,促使他们时时刻刻关注生活、捕捉生活。言之有物,动心有情,倾诉的才会是心声,才会做正人,写真请。

三、学会照镜子

认识别人作文中的错误和不足,可以促使自己的作文少出或不出错误。关于这一点,教师就要严抓批改这一环节,多鼓励,少批评,是我评作文的原则,而一味地由教师一个人去评头论足,未免太武断了,我常常采取民主评议法。这在我校也是一种很时尚的作文讲评方法,实践证明,此法行之有效。

它的第一步是分成小组,互相查阅,文中字词运用是否准确,第二步自由选择成绩相差无几的同伴,一同查看文章中心,想一想文章明确表达什么,想让别人知道什么,然后再推荐和自荐文章,过全班评价这一关,评议时,要按原作者的意图去评说,内容可加可减,字词句可改可换。

学生把自己的文章拿出来,能让大家评头论足,是件光荣的事,同时其他同学也可以以此为镜,照出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这在作文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自从严抓这一环节,学生的作文积极性、主动性都很高,人人都能从中受到启发,找出不足,都有能力去独立改正,因为他们懂得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学生互评是一种交流,优秀的文章就是在交流中日渐成熟的。交流能使人不断地进步,不断的走向成功,我校的校本研训中作文教学研究工作也将会这不断的交流中日趋完善,日渐深刻起来。

参考文献:

戚士云.让作文教学趣味盎然.作文教学研究,2012(02).

篇5:关于实验的作文300字

老师让我们拿出自己的胖大海观察,我发现它是椭圆形的,中间胖,两边尖,摸起来硬硬的,像枣核一样,棕黄色的,摇了摇没有声音,闻了一下,一股中药味扑鼻而来。

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个玻璃杯,里面到了开水,我们把胖大海泡到水里。大约过了一分钟,胖大海裂开了一个大口子,也变大了,像一个大蜂窝。大约又过了一分钟,胖大海已经变得非常大了。我问老师可以喝了吗?老师说:“可以了。”我喝了一口感觉好苦。

篇6:好玩的实验作文300字

今天我们在华师妙笔做了一次好玩的科学实验,做这个实验需要准备的材料有白纸、蜡烛、火柴、易拉罐、碘酒、铁夹。实验前,我很紧张,担心实验不成功。

实验开始啦!我先在白纸上按下了好多自己的手指印,老师要我稍用点力,不要太按轻了,再把碘酒倒在易拉罐上,然后把桌上的蜡烛点燃,并固定在桌子上,我一只手拿铁夹夹着易拉罐,让碘酒在蜡烛上方加热,等有蒸汽出来时,就用另一只手把白纸上的手指印对着碘酒蒸汽,这时我迫不及待的想看到指纹的出现,眼睛盯着白纸,一会儿白纸上就出现了刚才按下的指纹。哇!真是太神奇了!我们的实验成功了。

篇7:鸡蛋实验的作文300字

我请来了水杯、水姑娘、盐小弟、筷子大叔和鸡蛋公主。首先,水姑娘迫不及待的进入了水杯里面,在杯子里跳起来了圆圈舞。鸡蛋公主看到了,喊起来:我也要去杯子里跳舞,我最喜欢跳舞了。接着,鸡蛋公主就跳进了水里,可是她却沉到了水底,纹丝不动,根本跳不起来。然后,盐小弟冲了出来,大喊着:该我出场了!就跳进了水里,筷子大叔迅速地搅拌起来,不一会就看不到盐小弟的身影了。可鸡蛋公主还是跳不起来,躺着水底闷闷不乐的。这时候,更多的盐小弟纷纷跳进水里,筷子大叔也不敢停止工作,一直等到所有的盐小弟都消失在水里。最后,奇迹发生了,鸡蛋公主在水里慢慢的浮了起来。尽管鸡蛋公主浮起来,可还是不会跳舞,筷子大叔就按了按她的脑袋,鸡蛋公主蹲了下去,筷子大叔一走,她又浮了起来。就这样,筷子大叔帮助鸡蛋公主在水里沉沉浮浮,翩翩起舞,美丽极了。

通过这个实验,我发现,盐的数量越多,鸡蛋露出来水面的就越多,到头来,就躺着了水面上。原来,是盐的力气把鸡蛋托着,需要按才能下去。

篇8:关于瓶“吞蛋”实验的思考

瓶缘何会“吞蛋”,猜想有三种.

第一种说法:当酒精棉燃烧时,瓶内气体受热膨胀跑出瓶外,气体少了,瓶内气压变小了.

第二种说法:当酒精棉燃烧时,瓶内氧气被消耗了使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

第三种说法:当酒精棉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被水溶解,变成液态的碳酸,使瓶内气压减小.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瓶内气压降低?究竟气压降低多少就可以“吞蛋”?我们就三种猜想分别进行定性和定量说明.

第一种说法显然是错的.瓶内气体跑出瓶外说明瓶内气压大于大气压.而我们要证明的是蛋覆盖瓶口后的气压的变化,而不是蛋覆盖瓶口前的气压的变化.

第二种说法也是不成立的.氧气约占空气成份的1/5,蛋覆盖瓶口前消耗掉的氧气可由瓶口进入的新鲜空气中的氧气来补充.即使是蛋封口后到火焰熄灭,氧气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被消耗掉,且消耗1摩尔的氧气可以产生1摩尔的二氧化碳,其体积一样,气压理应一样.

第三种说法也是错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很难在一瞬时完成,而且溶水时气与水的体积比为1:1.如果将酒精棉改成火柴杆燃烧,瓶内几乎没有水,那就没有碳酸生成,故这种说法不能成立.

如果我们设计如下实验来验证:取两只100 mL的注射器,用胶皮管相连接.一只注射器的活塞推到底,另一只注射器抽去活塞,并用煮熟后剥去壳的鸡蛋封口.此时被封闭在管内的空气约为180 mL.用弹簧秤去拉活塞我们发现,包括克服活塞与注射器管的摩擦力在内,只要用2N的力即可将鸡蛋吸入管内.注射器管的内径为36 mm.横截面积为1000 mm2.由此可以算出2×103 Pa,约为0.02个大气压.也就是说,只要有0.02个大气压的气压差,鸡蛋就可以“吞”进去.

我们认真观察发现鸡蛋由不动变动时,活塞仅仅移动了约4 mm,气体体积扩大了4 mL,占原体积180 mL的0.022倍.由于是轻拉,过程缓慢,可视为等温变化.根据玻马定律P1V1=P2V2,应有P1/P2=V2/V1即ΔP/P2=ΔV/V1=0.022,即ΔP=0.022P2≈0.022P0,压强差也约为0.022个大气压.这与弹簧秤拉的实验数据也基本相符.

如果我们取走那只带活塞的注射器,而直接用嘴吸胶皮管.我们发现只要轻轻一吸,蛋就会吞进注射器管内,而轻轻一吹,蛋又被送回管口.这也说明“吞”蛋所需的气压差确实很小.

既然“吞”蛋所需的力仅为2N,那么用手去压鸡蛋,鸡蛋却按不进瓶内?

这里有两个原因.

1.蛋封口后,瓶内的空气已被密封,手用力压蛋,蛋向瓶口内稍有移动,瓶内空气的体积就会减小,根据玻马定律,瓶内的气压就会增大.这个气压差阻止蛋向瓶内移动.而且手用力越大,瓶内的气压就会越大.正如,我们封闭注射器口去推活塞一样,推动一小段行程,就无法再推进去了.我们再做这样一个实验:将注射器活塞抽去,不封住注射器口,将蛋从管口向里推,只要用力均匀,不需要用多大的力,也可将蛋推进去.由此可见,瓶密封时,蛋是无论如何也推不进去的.

2.用手按鸡蛋,压力是在正前方,是沿轴向方向,熟鸡蛋推不动,发生了横向形变,变短变粗,这样鸡蛋就推不进去.如果用力再大些,只能将鸡蛋压碎.而大气压压蛋,情况就不一样.不仅是从正前方的冠部压,而且鸡蛋周边都有大气压,这些横向压强虽不会帮助蛋进入瓶内,但它们可以帮助保持蛋形不变,而使鸡蛋在纵向压力的作用下向前推进.

造成瓶内外气压差的原因是温度差.从蛋封口时算起,瓶内的空气应为一定量的气体.假定在火熄灭的瞬间,瓶内气体的体积未变,根据查理定律P1/T1=P2/T2,应有P2=T2/T1P1,其中T1为火焰燃烧时气体的温度,估计约600~800 K,P1为大气压,T2为火焰熄灭时气体的温度,估计约300~400 K,P2为火焰熄灭时气体的压强.则P2≈1/2P1,即压强差达0.5个大气压,大大高于推动蛋的0.02个大气压差,难怪鸡蛋很快就被大气压推进瓶内.

为此,我们做瓶“吞蛋”实验时,对此实验还做了小小的改进.将鸡蛋换成松花蛋,蛋沾上水放在瓶口.这样,蛋不易变形,且增加了润滑度.为增加瓶内空气温度,可用燃烧的酒精棉放置瓶内,也可用火柴杆燃烧放置瓶内,还可将瓶内用热水温一下.反之,做瓶“吐”蛋实验时,将瓶口倒置,将一折叠式牛奶吸管一端压扁沾上水插入蛋与瓶口的缝隙间(压扁沾上水是为了防止蛋与瓶口的缝隙间漏气),用嘴吹吸管的另一端,只要轻轻一吹蛋就会掉下来.改进后的实验蛋不易破,成功率更高.

摘要:文章对瓶“吞蛋”实验的三个猜想究其原因分别作了定性或定量的详细说明.并对瓶“吞蛋”实验和瓶“吐”蛋实验提出小小的改进意见.

篇9:关于吗啡的实验

鸦片自古就为医师们和一般人所熟知和运用。在他们看来,它首先是一种药物,能让人入睡,古代的作家们常喜欢用希腊神话中冥府里的河流“忘川”来形容它,意思是喝了浸酒或拌水的罂粟汁,会使人沉醉在深沉的睡眠中,有如喝了忘川之水,忘掉清醒时一切的烦恼和痛苦,有时甚至会出现美好的梦境。此外,他们还认为它具有镇静、麻醉等作用。十七世纪英国的大医师托马斯·西德纳姆十分赏识鸦片的药用价值,他甚至赞叹说:“……在这里我忍不住要大声歌颂伟大的上帝,这个万物的创造者,他为人类的苦恼带来了舒适的鸦片,无论是从它能控制的疾病数量,还是从它能消除疾病的效率来看,没有一种药物具有鸦片那样的价值……没有鸦片,医学将不过是一个跛子;而且谁都明白,只要有了它,就可以做许多事,其它任何单种药物绝不可能提供那么多。”

在西德纳姆看来,若是没有鸦片,医学似乎就没有生存的余地,至少是没有发展的可能;有了鸦片,医生才能在治疗上创造出奇迹。特别是据说吸入鸦片会让人产生飘逸自如的愉快感觉,直到今天还有人希望体验一下这种感觉。如美国电视台《发现》频道“神话人物”节目的两个主持人:亚当·萨维奇吃下整整一条嵌了罂粟籽的蛋糕,来感受半个钟头后鸦片的特殊的美好感觉;杰米·海尼曼吃下三个嵌罂粟籽的面包圈,来体验两个小时之后的感觉。

考察将鸦片作为药物来专业研究的历史,普鲁士的年轻化学家泽尔蒂纳是一个关键人物,是他,使罂粟-鸦片的效能增强了不知多少倍。

弗里德利希·威廉·泽尔蒂纳(1783—1841)生于神圣罗马帝国诞生地帕德博恩附近的诺伊博斯。在他工程师和化学家父亲的实验室里,像那个时代的许多年轻人一样,泽尔蒂纳整天都喜欢沉湎在研究中,希冀从一个个坩埚和细颈玻瓶中间发现炼金术士所向往的“哲人之石”或“永生之水”。父亲得意地想:“将来他一定会成为一个伟大的学者。”这是他的愿望。但是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泽尔蒂纳只好去帕德博恩作一名宫廷药师的学徒。不过这也很好,在这里他可以对他希望研究的物质进行分解和实验。最初可能是偶然,他去实验鸦片,随后就一直把兴趣集中在鸦片上,进行了多年的研究。

泽尔蒂纳是1803年开始研究的。到了1806年,泽尔蒂纳迁居到格丁根以北的因贝克之后,他用从鸦片中分离出来的物质,对四只狗和一只在实验室里游荡时抓住的老鼠进行实验。他给每一只狗的量是六格令(一格令为六十四点八毫克);一个小时后又给予六格令,因此,计算起来,总量大约有七百八十毫克。结果,泽尔蒂纳发现这些狗都呕吐了,并出现痉挛,显得十分困倦,但却又不睡。不久那只“文文静静的小狗”死了。由于分离物没有使这些狗入睡,表明它的质量不纯,定有过多的杂质。

十多年之后,泽尔蒂纳于1817年明确地报导说,他从鸦片中分离出一种纯粹的白色结晶体粉末,并对狗等动物和他自己作了五十七次实验,来试验它的性能,证实它主要的药理作用是镇静、催眠和镇痛;并指出,它之所以具有这种作用,是因为它含有“致眠成分”。于是他据希腊神话梦神莫尔甫斯的名字,将它命名为吗啡。关于他的实验,泽尔蒂纳曾这样回忆说:

为了严格检验我原先的实验,我怂恿三个不超过十七岁的人,和我一起,对吗啡进行同步实验。我只投入半格令溶入少许酒精并用几盎司蒸馏水稀释过的吗啡,以免产生上一次的不良效果。这引得脸颊和眼睛都红起来了,总体的生命功能似乎也增强了。半个小时后,另投药半格令,这一来,情况明显加重了,感到有短暂的呕吐倾向和隐隐约约的头痛,并伴有麻醉状态。

又过了十五分钟,我们另又吞服了半格令的纯吗啡,加十克酒精和半盎司水。对三位青年产生的效果明显迅速且严重。胃部出现疼痛,疲惫不堪,严重的麻醉状态几乎导致昏厥。我也是同命运的人。我觉得像是处在睡梦中的样子,伴随我脉搏的跳动,我感到四肢,尤其是两臂有轻微的痉挛。这一些,明显是被麻醉的症状,尤其是三个年轻人衰弱的状况很使我担忧,于是我在半无意识中让他们喝一夸特多些,也就是六至八盎司的浓醋,还有其它同类的东西。结果引起严重呕吐,有一位甚至在好几个小时之后还感到体质特别受到损害,胃都已经完全吐空,觉得自己如此极度疼痛和可怕的呕吐还会继续下去。在这种情况下,我就让他服下碳酸镁。于是,呕吐立刻减轻了,度过了深睡的一夜。早晨起来后,虽然再次呕吐,给了大剂量的镁之后,也立即减弱了。他失却食欲,出现麻醉状态,还有头痛的状况数天之后才消失。考虑到这些十分不舒服的感受,我猜想,即使小量的吗啡,也有强烈的毒性作用……鸦片最主要的药性可能就来之于纯吗啡,这就只好留待医生们去试验了。

泽尔蒂纳借助希腊神话中的梦神莫尔甫斯来命名鸦片的提取物为吗啡,真是太奇妙了。在神话中,莫尔甫斯既是睡神许普诺斯的儿子,也是许普诺斯的孪生兄弟死神塔那托斯的侄子,鸦片和吗啡的确具有睡梦和死亡的双重特性。有史以来,它吸引了多少人呀。1797年的一天,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尔律治像往常一样服过鸦片以后,随手翻开英国游记编纂者塞缪尔·珀切斯的《朝圣》,读到中国元朝的第一代皇帝元世祖“忽必烈汗下令在此建立宫殿,并在其中修筑富丽堂皇的花园,于是把十英里的肥沃土地圈进了围墙”时,便沉入了睡乡。在梦中,他随手将呈现在面前的种种幻象记了下来,足足有二三百行诗句。梦中所见的景象是那么的清晰,甚至醒来之后他仍记忆犹新,可惜只记录了大约五十行,就被一位来客打断了,于是就再也记不起来了。不过借助鸦片产生的这首他称之为“片断”的五十四行《忽必烈汗》,仍被公认是英国文学的经典。

但是,鸦片、吗啡的负作用也是明显的。托马斯·德·昆西(1785—1859)是著名的英国散文家和评论家,可谓一位才子,但他也是一个著名的鸦片瘾者。他在他的因之而闻名的自叙散文《一个英国鸦片服用者的自白》中承认,自己在服用鸦片之后,常常会“像婴儿一样的无力,甚至连尝试站起来都办不到”,“智力上对可能办得到的事情的忧虑大大超过他实现它的能力”;智力上的麻痹不但使他经常做各种各样怪异的梦,甚至清醒时都影响到他时间感和空间感的倒错……更严重的是,过量服用鸦片,会引起急性中毒,因抑制呼吸而死亡。中国古代有些做官的,出事后就常通过吸入过量的鸦片来自杀。

那么,鸦片或吗啡中毒后有解救的办法吗?对多种物质作了一次次的试验之后,认为高锰酸钾有效。

1893—1894年冬,有一位叫威廉·莫尔的医生当着几位朋友的面,先是服用了三格令的吗啡,随后即服下四格令的高锰酸钾溶液。结果,不但没有出现任何吗啡中毒的症状,他甚至一点都不感到有什么不舒服,好像根本没有服用过吗啡似的。

三个星期后,1894年1月,纽约顺势疗法医学院的两个学生,学院教授和医院理事威廉·托德·赫尔默思的侄子霍华德·S·尼尔森和奥斯卡·N·迈耶也作了类似的实验,地点就在麦迪森大街299号纽约顺势疗法医学院,不过他们的实验对象不是自己,而是从街上抓来几只流浪狗。尼尔森和迈耶给实验狗灌下吗啡溶液,直到它们沉入昏迷状态,然后又给灌高锰酸钾溶液。六只实验狗醒过来后,情况良好,没有一只死亡。

著名的《纽约时报》觉得吗啡解毒剂的发现不是一件小事,于是在这年的2月2日作了报道。在这报道之后,医生们就放心地运用高锰酸钾来作为鸦片和吗啡的解毒剂了,如1894年3月14日晚九时,一个叫乔治·邓迪的人服用五盎司的鸦片酊企图自杀。发现后,医生们尽一切努力使他苏醒,都无效。最后,把邓迪送到顺势疗法学院,莫兰和格蕾格两位医生就用这新发现的解毒药来抢救,取得疗效。

篇10:有趣的实验作文300字

做实验前,首先要准备的材料:纸杯、盐、熟鸡蛋。

实验开始了,老师先拿出一个纸杯,往杯子里倒入三分之二的水,接着老师又拿出一个煮熟的鸡蛋放在水里,鸡蛋立刻沉了下去,我目不转晴的盯着杯中的鸡蛋,心想为什么鸡蛋不像老师说的那样,会漂浮在水面上呢?我急忙举手问老师:“老师,为什么鸡蛋没有浮在水面上呢”?老师耐心地对我说“实验还没做完,先别着急,一步一步慢慢来”。然后老师再往纸怀里倒入六至八勺的盐,最后用玻璃棒把盐搅伴融化,只见鸡蛋马上浮了上来,就像刚刚发芽的种子,破壳而出。

这是什么原理呢?老师告诉我,因为水把盐溶解了,水的比重就会增加。

篇11:有趣的实验作文300字

我打开科学书,老师让我们做一做第11业的小实验。我看了一下,是让我们把一个鸡蛋从二楼扔下去,不过不可以有损坏。我被吓了一跳。这些鸡蛋别说是从二楼扔下去,就算是从手上掉下去,也会摔坏。

我找来一个鸡蛋,用保鲜膜包起来,从二楼扔下去,“啪”地一声,鸡蛋坏了。我想起老师以前教我们鸡蛋会在盐水中浮起。于是,我又用一个小袋子装了一点水,把鸡蛋放进去,又撒了一大把盐在里面,鸡蛋浮起来了。我想:现在应该不坏了吧。我把袋子扎起来,从二楼扔下去。我跑下楼,看见满地的水,可是鸡蛋却没有坏。我想:如果这样行,那我用海绵包起来应该也行。我跑上楼,又拿一个鸡蛋,用海绵把鸡蛋包了七八层。把它从二楼扔了下去,实验成功了!我拿起鸡蛋,它还和原来一样,圆鼓鼓的,像一个胖胖的娃娃。

实验真是一件奇妙的事情呀!我爱实验!

有一次有趣的实验作文350字一天中午,我放学匆匆忙忙回了家,才刚一进门,突然感到脚下一滑,便摔了个四脚朝天。一看,原来是两袋豆子,这时奶奶出来埋怨说:“我好不容易才分开的你又把红绿豆弄乱了。” 我把红绿豆洒在桌子上才分了几个,我就不耐烦了生气地拍了一下桌子。这时绿豆全都落到了地上,红豆大部分在桌子上。我便很容易分开了。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红豆为什么没有滚下去?我对这一现象十分好奇。 到了晚上,我急急忙忙吃完饭,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事情的原因。我拿出一些红豆和一些绿豆重新把它们弄乱,全部洒在桌上,这时它们还是有秩序地分成两队,不乱阵脚。“会不会是茶几太滑了,滑下去的呢?”我这样猜想着。 于是,我便把红绿交替的豆子倒在了布满小石子的一片土地里,它们依然是那样“互不侵犯”各回各家。我被这一现象惊住了。 突然,它们的形状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随手拿起一颗红豆和一颗绿豆,互相比较了一下。发现:原来红豆不是圆的,绿豆是圆的。当我把它们洒在一起时,由于绿豆是圆的,所以落到地上,红豆不是圆的,所以才只有一小部分落到地上。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只要善于发现,生活中也会有很多秘密。

篇12:一个有趣的实验作文300字

首先,把气球里装上水后再吹大一些,然后把蜡烛点燃,我把装水的气球,靠近蜡烛的火焰,因为我拿不稳气球乱动,离火苗太近,不小心把那个气球烧了个洞,水从里面漏了出来。

柔柔也拿了一个气球靠近外焰。接着奇迹发生了,只见气球被一团的烟雾熏黑了。我很奇怪,为什么气球没有被烧破?

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了气球里面如果有水,则对气球加热时,相当于同时对水进行加热,气球温度不能迅速升高,也就不会爆炸了。

篇13:关于讨价还价实验的讨论

一、问题的提出

在正统的经济学中讨价还价问题是不确定的。正统经济理论给出了协议在某个范围内都可能会失败的说法。这被庇古 (Pigou) 教授称为“可行的讨价还价的范围”,它由以下的两条性质决定:一是它在[埃奇沃斯 (Edgeworth) ]契约线上,即它位于没有一方能够在不使另一方情况变坏的同时使自己的情况变得更好的点的轨迹上;二是它在这条曲线的两个极限点之间。讨价还价的双方都不会接受一项协议使自己的情况比不接受协议时那种对抗状态还坏,利用这个事实可以决定两个极限点,因此这两个极限点可以被称为每一方的“最大让步点”。即每一方的最大让步点就是从协议与合作中得到的净所得都归另外一方所有的点。但是,目前的经济理论没有解释在可行的讨价还价范围内,实际协议点的位置是如何确定的,也就是净所得是如何在讨价还价的双方之间进行分割的。

二、讨价还价博弈理论

最初由冯·诺伊曼和摩根斯坦创立的博弈理论在可行的讨价还价范围内确定协议点的确切位置方面,也并不强于正统的经济学理论。只有在附加的假设基础上,博弈理论才像我们看到的那样提供了一个确定的解。例如,纳什 (Nash) 解假定,在任何讨价还价下,关键的结构特征是可行协议点的集合 (s) 以及不协调点(d1, d2)。纳什证明了唯一的帕累托最优解s*遵守几个有用的公理。纳什解是那个使高于不协调点的效用所得乘积最大化的点。

一般地,讨价还价博弈理论是由完全信息讨价还价和不完全信息讨价还价组成。完全信息讨价还价又包括纳什讨价还价、有限期轮流出价(无贴现/有贴现) 和无限期轮流出价(对等贴现/不等贴现/无贴现有成本) ;不完全信息下的讨价还价包括低效用买方很多的情况和低效用买方很少的情况等等。

那么现实市场中的讨价还价协议点与博弈论中讨价还价理论预测是否相一致,具体的实验检验就显得很有用武之地了。

三、实验检验与原因探讨

科林·凯莫勒(Colin F.Camerer) 把博弈论中讨价还价的实验研究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结构化的讨价还价,其中关于讨价还价如何进行的细节(参与者可以发送的信息类型,他们出价的顺序等) 都留给参与者自行决定;另一类是结构化的讨价还价,其中讨价还价的程序细节都是由实验者指定。实验经济学家们从不同侧面对讨价还价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其中较常见的实验有:最后通牒博弈、独裁者博弈、轮流出价博弈。

1. 最后通牒博弈。

最后通牒实验(Ultimatum Game, UG) 是检验讨价还价理论最重要的实验。它由著名的博弈论专家谢林(Schelling) 所做的实验改编而成。谢林(Schelling) 的实验是:两个参与人分配100元,每个人写一个要求得到的数字。如果两人总和小于100元,按个人要求给报酬。如果两人要求之和大于100元,则双方什么也得不到。

在最后通牒博弈中,两个实验参与人一次性地对一笔资金的分配达成协议。实验时,随机决定(例如猜拳) 一人为提议者,另一人为接受者。提议者提出一种分配资金的方案。接受者有两种选择,如果接受这种方案,即资金就这样分配。如果不接受,则双方都什么也得不到。按照标准的博弈论分析方法,只要实验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双方都是理性的,都只关心资金收益;二是信息是完全的,提议者知道接受者是理性人时,子博弈纳什均衡必然是接受人愿意接受任何比例的分配方案,因而提议人给对方一单位。实验结果当然不是这样。很多学者将这个试验做了上百次,比较稳定的结果大致是,低于20%的要约有40%~60%的概率被拒绝。有许多文献用追求公平的动机来解释这种拒绝正收益的行为。而且,许多游戏参与者也表示因为害怕过低要约被拒绝,因此主动提供一种较为“公平”的要约 (Guthetal., 1982;Camerer, 1995;Roth, 1993) 。

为了对“公平”的想法进行检验,卡雷曼(kahneman) 等(1986) ,在一个最后通牒博弈进行后,告知被试们,他们可以选择两个被试中的一个分割一些货币,一个被试用U代表,他在先前的最后通牒博弈的出价是不公平分割,另一个被试用E代表,他在先前的博弈中出价是公平分割。如果选择U,那双方各得苊6, E得0。如果选择E,那双方各得苊5, U得0。大部分的被试选择E,这意味着为了让E得益他们宁愿牺牲苊1。(然而,在那些先前博弈中就作出不公平出价的被试中,只有少数人选择E) 。可以看到有些被试对他们认为不公平的过去行为进行了惩罚。另外,有证据表明被试会根据其经验改变公平的想法。

2. 独裁者博弈。

它与最后通牒博弈类似的另一个实验,是由弗西斯 (Forsythe, 1994) 最先做的“独裁者博弈”。弗西斯等将最后通牒博弈和独裁者博弈加以比较。跟最后通牒博弈类似,一个独裁者博弈也是一个双人博弈,其中由P1提议在两人间分配一些资源。跟最后通牒博弈不同的是独裁者博弈中P2不能拒绝P1的提议;P2需接受P1(独裁者)的任何提议。因此,独裁者博弈中P1的建议可解释为其偏好的纯粹表露。在独裁者博弈中,他们观察到出价的中位数是均衡出价,在均衡处P1提议给P2零。弗西斯等断定“最后通牒博弈中的局中人比独裁者博弈中的局中人更大方”,他们拒绝用“公平假设”作为观察到的慷慨出价的主要解释。但是弗西斯等也观察到独裁者博弈中出价集中在平均分配上,这也是最后通牒博弈中的结果的众数。这些数据支持某些被试主要受公平考虑动机的影响的假设,但是在最后通牒博弈中观察到的高度集中的平均分配不能简单归因于P1对平均分割的愿望。

3. 轮流出价博弈实验。

轮流出价博弈模型的时间被分成若干时段,出价机会在两个议价者之间轮流。比如,有限期轮流出价(有贴现的)的基本实验模型是:两个局中人就如何分割一定数额(k)的货币轮流出价。在随机时段T(初始时段T=1) P1可向P2提议以 (x1, x2) = (x, k-x) 分割货币。如果P2接受提议,那么博弈结束,P1得 (δ1) (t-1) X的效用,P2得 (δ2) (t-1) (k-X) 的效用,其中δi∈ (0, 1) ,反映了局中人i的延时成本。(即局中人i在T时段的y收益与他在T-1时段的δiy收益所得的效用相等。)如果P2不接受出价且T时段不是博弈的最后时段,那么博弈进入T+1时段且两局中人的角色互换。如果博弈最后时段的出价被拒绝,那么博弈结束,局中人双方均为0ㄢ

在轮流出价博弈中,实验经济学家们关注学习过程与有限策略选择。

哈里森与麦卡布 (Harrison and Mccabe, 1992) 在他们的论文中指出,参与者在对有限生命财富进行估价 (Forsythe, Palfrey and Plott, 1982) 时,以及在学习策略性 (strategically) 而非真诚地 (sincerely) 投票 (EckelandHolt, 1989) 时,只有通过参与完整的子博弈才能学会逆向归纳解。根据这种观点,他们让实验对象参与7次三轮博弈,“饼”的大小分别是100点,50点与25点,与“饼”的初始大小是50点,25点的7次两轮博弈交替进行。在两轮博弈中,“饼”的大小正是三轮博弈中第二轮博弈开始时饼的大小。理论上,如果在三轮博弈中实验对象的第一次出价被拒绝,然后继续参加两轮的子博弈,那么实验对象可以从两轮博弈中学会如何预期。对于7次三轮博弈,首轮出价平均为47, 40, 41, 35, 34, 30与29,是向着均衡预测25收敛的(在两轮博弈中的出价为24~25) 。

在哈里森-麦卡布的方案中,两轮的子博弈完美均衡为25,与均分法一致。这种一致性巧合协助确保在两轮博弈中达到完美均衡,并引导选择向三轮博弈均衡趋近。为了检验该发现的可靠性,卡彭特 (Carpenter, 2000) 将贴现因子为0.75或0.25的两轮博弈与一个单期最后通牒博弈交替进行,而该最后通牒博弈同与之对应的两轮博弈的第二轮完全相同。(也就是,如果在δ=0.25的条件下,“饼”是100与25的两轮博弈与数量为25的最后通牒博弈可以进行比较。) 结果没有重现哈里森与麦卡布的强结论。在所有的博弈中,出价平均为“饼”的40%。在两轮博弈中存在向着均衡轻微的不显著的漂移。

既然学习效应由于混合而受到削弱,关于轮流出价的讨价还价的主要问题就是稳定的社会性偏好与逆向归纳的失败两者的何种混合能够解释所发生的事情。Johnson等人进行了“两人三阶段轮流出价”讨价还价博弈实验。实验设计了三种处理模式:第一种模式是用来进行比较的基准模式,被试两方都是人类被试;第二种模式是被试一方为人,另一方为安装了相关程序的计算机,允许人类被试先练习几个时段,使其接受逆向归纳的训练;第三种模式是博弈一方为没有经过逆向归纳训练的无经验人类被试,另一方为参加过第二种模式的人类被试。以上三种情况, 人类被试都依据博弈结果而付给报酬。这组实验通过收缩因子来实现折现,并且在每个时段都采用不同的比例因子、不同的被试搭档来消除或减弱重复博弈以及经验学习的影响。按照博弈理论,在假定博弈信息完全、局中人都是理性的情况下,通过金钱收益最大化,由动态博弈的逆向归纳容易得出该博弈惟一的子博弈精炼均衡。但实验者发现,在现实的博弈实验中,有许多结果并不是子博弈精炼均衡,他们认为偏误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也可能是由于被试有倾向社会公平的偏好。至于哪种因素更为重要,目前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这两种因素都是显著的。Johnson等人比较了第二种处理模式与基准模式的实验结果,提出机器人具有抑制社会偏好的看法。他们还认为有限认知和社会偏好都是重要的,尤其是认知,它的重要性超出了人们先前只依据策略分析所期望的。为了说明为什么局中人不能遵循最大化金钱收益的子博弈精炼均衡,Binmore等人设计了一个“两人轮流出价”的讨价还价博弈实验。他们对各种可能的理论解释进行仔细的讨论,从各个组成部分的理性假定,即子博弈一致性假定 (子博弈的进行独立于该子博弈在更大博弈中的位置) 和枝剪一致性 (用均衡收益代替子博弈不影响非均衡路径上的博弈) ,来剖析逆向归纳。他们依据理论构造一个设计,使得它能够通过博弈间的直接比较来确认偏离子博弈精炼均衡的根源所在。他们要求被试进行多回合“二人一阶段或二阶段轮流出价”博弈,并且利用被试在每个时段与不同的被试随机搭配来抵消重复博弈的影响。假定理性和对社会偏好的控制只取决于被试与其搭档的金钱收益,博弈可被选择来分离子博弈一致性和枝剪一致性是分别失效还是共同失效。Binmore等人的个体博弈实验复制了以前的实验结果。他们的综合设计结合计量分析,有可能确认被试偏离子博弈精炼均衡的根本原因。他们发现了社会偏好的证据,但是也发现了对子博弈一致性和枝剪一致性的较大范围的系统背离,这在以前的未经假定分离的实验中从未观测到。

从以上三个经典的讨价还价实验类型的结果与分析,可以看到现实市场中的讨价还价协议点与博弈论中讨价还价理论预测很多时候并不一致。实验参与人表现出有限理性,公平动机,逆向归纳的失败等等,对博弈论的理论假设提出了质疑。

实验经济学家还发现在讨价还价实验中,议价结果对实验指示的用语或者策略优势地位的分配过程对不同种族实验主体的敏感程度可能是不同的。这些看似与理论无关的要素以其对行为的重要影响,召唤着新的体现心理动机、学习和决策失误因素的更为丰富的理论构建。

四、研究展望

以史密斯为代表的实验经济学家最新的努力方向是将实验经济学与脑科学的研究进展结合起来,通过f MRI(功能性核磁共振) 等手段检验认知,决策过程中的脑部反应。他们把这一方向称为“神经元经济学” (Neuroeconomics) 。神经元经济学是生物经济学的一种自然延伸,生物经济学调查的事情之一是什么样的行为无地位和什么样的形式模型演进过程已产生。神经元经济学研究包括在决策工作时大脑神经元水平的进化机制。相信随着神经科学研究工具(例如f MRI技术) 的研究越来越多,神经元经济学能够成为解决标准经济理论预测失败的一种希望。

摘要:讨价还价是人们经济生活中常见的行为。但讨价还价协议点位置该如何确定,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没有给出回答。博弈理论在附加假设的基础上给出了均衡点的位置。通过对常见的讨价还价实验的讨论可以发现:在最后通牒博弈实验中, 参与者普遍表现“公平”的动机;把最后通牒博弈参与者与独裁者博弈中参与者进行比较, 发现仅用公平动机不足以解释参与者的行为;在轮流出价博弈实验中参与者表现出认知能力有限和策略选择的有限性等等, 实验结果偏离了子博弈精炼均衡。而近来新兴的神经元经济学为我们解决标准经济理论预测失败提供了一种希望。

关键词:讨价还价,博弈论,神经元经济学

参考文献

[1]高鸿桢.实验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3.

[2]高鸿桢, 王家辉.实验博弈论研究的若干进展[J].厦门大学学报, 2006, (3) :80-84.

[3] (德) 海克.施密特/李竹渝.讨价还价实力:中德之间的实验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 2006, (2) :31-38.

[4][美]海萨尼/平新乔.博弈论论文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3.

[5]金煜, 梁捷.行为的经济学实验:个人、市场和组织的观点[J].世界经济文汇, 2003, (5) :66-81.

[6][美]科林.凯莫勒/贺京同.行为博弈—对策略互动的实验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7]James Andreoni.Emily blanchard, "Testing subgame perfec-tion apart from fairness in ultimatum games, "Exp Econ, 2006, 9:307-321.

[8]Camerer, Colin F, "Individual Decision Making, "in The 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Economics, edited by J.H.Kagel and A.E.Roth,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587-703.

[9]Güth, W., R.Schmittberger and B.Schwarze,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UltimatumBargaining,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1982, 3:367-388.

篇14:关于实验的作文300字

【关键词】物理实验 兴趣 效果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088-01

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更加重视了实验探究的编写,与原教科书相比,有两个突破,一是让学生探究的内容增加了,二是分组的实验方案多了,三是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编写减少了,这种编写目的就是为了突出源于实践探究的特点,更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但是,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不转变,还是按照老方法进行教学,就会感到迷茫,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这是新课改形势下遇到的困难。我认为,在学生实验教学课堂中,提高学生实验的实效,一是要挖掘激发学生实验趣味性的教材潜力,二是要设法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能力。下面结合我在实验教学中的经验,谈谈实验教学中激发实验兴趣和提高实验效果的体会。

一、激发学生实验兴趣点滴

要激发高中生的实验兴趣,必须进行探索,不同的内容,在激励兴趣中也值得研究,激发兴趣要恰到好处,要充分挖掘教材潜力,下面举两例说明我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兴趣的过程。

例一,在探索力的合成与分解规律时,我在一根绳子的中间系上重物,让两个学生各持一端水平用力拉,他们发现无论用多大的力都不能将绳子拉水平,我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立刻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对本节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以较高的热情参与到学习实践的活动之中,不仅在非常热烈的气氛中进行实验研究,还能带着问题在“求合力的方法探究”实验中自己设置问题开展研究,例如,把两个弹簧测力计用更大的力对称地拉橡皮条,夹角越大用的的力就越大,验证了课前看到的现象,有的学生还能讨论出为什么不能把绳子拉水平的原因来,让实验取得了良好效果。

例二,用数码照相机可以更精确地研究平抛运动实验,在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14页(2010年4月第3版)中,研究平抛物体的实验,给出了几种描绘平抛物体轨迹的方法,其中的方案三并不是重点,但我仍然布置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课外以研究小组为单位,各准备两张4开大小的白纸,用水彩笔画出2厘米的方格坐标纸,在分组实验课堂中,尝试用数码照相机拍摄平抛运动实验,方法是:把其中一张坐标纸张贴在竖直木板上作为拍摄背景,对方案一中的平抛运动实验摄像,现场选择并拷贝一组学生的的摄像片段,通过计算机投影在屏幕上,在慢速播放图像基础上,暂停每一帧图像,结果更准确地找到小球在运动过程中的不同位置,比方案一(小球碰笔尖)找点更精准快捷,学生很快在另一张同样规格坐标纸上把每一帧对应的小球位置在坐标纸上确定出来,并最终作出轨迹,顺利进行了平抛运动初速度测定和研究。由于实验方法具有可操作性。用到了数码科技,用现代数码技术和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完成普通的物理实验,不仅精确度提高了,学生尝到了甜头,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实验兴趣更高。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一旦对实验感兴趣,就会主动去研究它,变被动为主动,就会激励他们积极参与,甚至在课外的生活中也会注意到与物理有关的现象,以科学探究的态度去研究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提高实验效果的目的。

二、提高学生分组实验效果的策略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学生分组实验则是学生参与实践的重要平台。新课程标准教科书内容对分组实验只有几句简短文字内容,没有原理和实验步骤,若学生只按照教科书提供的实验方案做,仅记几组数据,很难有多大收获。要真正提高学生扑捉知识的能力,达到实验探究目的,我认为在分组实验教学中应该特别注重以下几个环节:

1.明确分组实验的目的:因为实验方法的设计是从具体的目的出发的,因此要通过创设分组实验情景,引导学生清楚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做什么样的准备,让分组学生通过阅读后提出本实验应该达到的目的,提出具体的方案,确定进行步骤,避免学生实验的盲目性。

2.强化基本功训练,自主设计实验:新课程不再提倡给学生写出完整的实验方案、步骤、结论,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都要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研究得到。让学生尝试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扩展其探究空间。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主得到实验原理,自己制定可行的实验方案,包括选择实验器材、安排实验步骤等等,然后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讨论确定最佳方案后再实施,以达到让学生为主体,使实验探究的效果增加。例如,在“研究平抛运动”实验中,可鼓励学生参考教学辅导资料后提出与教材不同的方案,实验步骤如何排列,再让学生讨论所有的方案的优劣势,以此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和严谨作风,养成从多角度设计研究问题的方法。

熟练使用物理仪器,设计表格记录入数据,观察、读数、整理数据,怎样得出结论,怎样对实验结果作出解释,怎样排除在实验中出现的简单故障,怎样认真处理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让学生自主发表看法,积极讨论实验过程中的相关细节,结合新旧知识形成结论,写出规范的实验报告等等,是必须适时训练的基本功。

3.养成良好的习惯,规范实验操作:养成了解各种仪器的功能、使用条件、量度范围、精密度和使用规范的习惯;钻研仪器的设计原理,怎样正确使用仪器,面对原理相似的新仪器,怎样通过知识迁移认识他;养成科学探究的实验作风,让分组实验规范操作,小组同学协调配合,正是自主与合作学习的体现,也是实验能否达到效果的保证。

总之,在实验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课题,既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要提高他们动手能力,借学生实验的平台,只有通过有效的实验教学活动,才能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真正提高,有效提高物理实验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2010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2010.(3): 62.

篇15:一次成功的实验作文300字

听完监考老师的长篇大论,俺就开始了实验:

材料:烧杯、试管、搅匀棒,各种材料少许,困难粉末居多。

过程:1、将少许“放弃”液体倒入装有“困难”粉末的试管里,进行搅拌,产生了粘稠状的沉淀物,名为“平庸”。

2、重新将“三分钟热度”放入“困难”中,产生黑色的“失败”液体。

3、将“半途而废”家放入“困难”中,产生令人无法呼吸的“碌碌终生”气体。

4、在“困难”中加入“勇敢”,产生了一种无名的芳香。再次加入自大,试管内开始燃烧,产生“永远失败”气体。

5、在“困难”和“勇敢”的基础上加入“奋斗”,发生了升华,产生了“走向成功”气体。再加入“自信”,发生液化,产生淡绿色液体,发出了阵阵清香。最后加入“他人的帮助”,产生了“成功”沉淀物。

篇16:有趣的小实验(300字)作文

今天,我们的刘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小实验。在这之前,也在我们上课之前,早已把做实验的材料:一盆水、一个杯子,和一张纸放在了教室。

我们陆续走进了教室,看到老师准备的东西,心里有些疑惑。我想:老师是要干什么?喝水吗?也不用准备那么多的水吧!

上课了,只见老师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我听了,又开始想我们又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实验。只见老师首先把干干净净的杯子拿了出来,然后把水给灌进去,接着把纸给放了上去,在用手按了按。最后说:“同学们,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我们目不转睛地看着期待着听到听“哗”的一声,水“掉”了下来。老师把手松开,但那张纸竟然没有掉下来,我们有几位同学被老师点了上去,也做了实验,都成功了。

这次实验总体来说是很成功的,老师还告诉我们,纸是因为空气的挤压才掉不下来。这个小实验真有趣,我想这就是科学的奇妙之处吧!

请记住: 篇一:小学作文:有趣的小实验

有趣的小实验

一天下午,我在家写作业。突然,弟弟屁颠屁颠的跑来了,他兴奋的对我说:“哥哥,今天老师教了我们一个科学小实验,你想不想知道?”我心想:正好老师让我们做个试验。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想到这里我不假思索:“好!”弟弟听了我的话,诺有所思的说:“但是做实验要一个钢笔笔盖,你有吗?”虽然我不知弟弟搞什么名堂,但我还是忍痛割爱的把钢笔笔盖给了弟弟。

只见弟弟接过笔盖。到水龙头下接了点水。令人惊奇的是,尽管水溢出笔盖面一点点,但是并没有溢出来。我吃惊的望着弟弟,希望他能给我一个满意的答复。弟弟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说:“这谁没溢出来。接着又对我说:“为了防止你说我作弊,所以我决定剩下的步骤让你做。”我听了,一蹦三尺高,答道:“好!”弟弟郑重的将笔盖递给我。有模仿大人的语气,拖长声调的说:“首先将笔盖放到桌底下。”我照办了。大约过了十几秒钟弟弟说:“行了。”我拿出来。弟弟问我:“你说如果把这个笔盖倒过来会怎样?”我毫不犹豫的说:“溢出来。”弟弟听了,大声说:“错了。”我听了十分疑惑。于是把笔盖倒过来。正如弟弟所说睡没溢出来。我连忙问弟弟:“为什么?”弟弟故作神秘的说:“不告诉你。”

真是个有趣的小实验。

篇二:小学作文:一次有趣的小实验

一次有趣的小实验

今天早晨,妈妈在给我煮白煮蛋的时候,突然问我:“你知道怎么区分生鸡蛋和熟鸡蛋吗?”我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当然是要看壳的颜色和闻一下鸡蛋的气味啦。”妈妈微笑着说:“下午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吧。”

终于等到了下午,我们的小实验开始了。妈妈先从冰箱里取出一个生鸡蛋,又在料理台上拿了一个熟鸡蛋,认真地对我说:“比较一下,哪个鸡蛋转得快,哪个就是熟的,你试试看。”于是,我小心翼翼地拿起生鸡蛋,把鸡蛋的一端向下,在料理台面上轻轻一转,生鸡蛋还没转几圈就躺下了。我不死心,又试了好几次,还是转不起来。然后,我又拿起熟鸡蛋,用同样的方法一转,熟鸡蛋好像一阵小小的龙卷风,飞快地旋转了起来,真神奇啊!妈妈在一旁解释说:“这是因为生鸡蛋里面是液体,力分散,而熟鸡蛋里是固体,所以转得快。”

真是一次有趣的小实验,既简单,又让我明白了一个科学道理。

篇三:一次有趣的小实验

一次有趣的小实验

记得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一个实验:如果把两本书一张对一张地展开像洗扑克一样的相互交叉在一起,那你将会怎么拉也拉不开。为了证明电视上说的是不是真的。我便亲手做起实验来。我首先拿了两本厚度差不多的书,然后将它们一张对一张地展开像洗扑克一样相互交叉在一起。接着,我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可是怎么也不能把这两本书拔开。只见这两本书就像胶水一样,永远也分不开了。于是,我便思索起来:谁能拔开这两本书呢?就让家里最强壮的爸爸来拔开吧。我找来了爸爸,让他将这两本书拔开。虽然爸爸使出了浑身的力气,但是怎么也拔不开。最后,我又把全家人都叫了过来,开始举行一个“拔书比赛”,那两本书又像是被胶粘上了一样,怎么也分不开,难道这两本书施了魔法吗?

最后,爷爷给我们揭晓了答案:原来是摩擦力在起作用。这两本书相互叠在一起,如果用力拔的话就会产生摩擦力,拔的劲

越大 它的摩擦力就越大。难怪我们全家人的力量也不能拉开这两本书呢!

通过这个小实验,我懂得很多的科学道理。我想: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早日揭穿身边这些未解之谜的神秘面纱。我的一次科学尝试

科学是人类的成长之门,它让人类得知了那么多深奥的科学知识,它让人类了解了大自然的奥秘,它让我们小小的心灵受到了启发......一个夏天的早晨,我在大厅里看着电视节目里的一个非常有趣的科学实验:将胡椒粉和盐巴混合在一起,用塑料汤勺服上摩擦后放在胡椒粉和盐巴的上方,胡椒粉会先粘附在汤勺上......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不可思议的,胡椒粉和盐巴混合在一起,胡椒粉为什么先粘附在汤勺上呢?

我半信半疑地拿出了实验所需要的用具开始做起实验来。我先把盐巴和胡椒粉混在一起。然后,用筷子搅拌均匀,再拿塑料汤勺在衣服上摩擦后放在盐巴和胡椒粉

的上方。可是胡椒粉还是没有粘附在汤勺上。我尝试了几次,还是没有成功。正当我想放弃的时候,我突然想到老师说过:“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只要坚持不懈就会成功。”于是,我又小心翼翼地重新做了一次。这一次,我终于成功了,只见胡椒粉粘附在了汤勺上。接着,盐巴也粘附在汤勺上。此时,胡椒粉和盐巴就像孩子们见了母亲一样,飞快地扑向妈妈的怀抱,然后又牢牢地粘在汤勺上了。几分钟过去了,胡椒粉、盐巴和汤勺还是那样依依不舍。

我想:为什么胡椒粉会先粘附在汤勺呢?于是,我便在网上查了有关资料。哦!原来是胡椒粉比盐巴早被静电吸附的原因,是因为它的重量比盐巴轻。

同学们,科学是要我们去发现的。只有一双爱观察的眼睛,才能发现科学,让我们一颗探索真理的心去体会生活中的科学吧!

有趣的实验(具)

科学是人类的成长之门,是它,让人类得知了那么多深奥的科学知识;是它,让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奥秘;是它,让我们拥有了那么多的科学发明;是它,让我们小小的心灵受到了启发······

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中,我在?科学与发现?这本书上看见了一个有趣的实验。那就是把一根筷子插入装有米的杯子中,然后将筷子往上提,结果筷子会把米和杯子一起提起来。为了证明书上说的是正确的,我决定做一做这个实验。

实验开始了,我先拿来了一个塑料杯、一些大米和一根竹筷子。我首先将米倒上了塑料杯里,再用手往米里轻轻地按一按。接着,我用手按住米,再从手指缝间插入一根筷子,然后用手轻轻地提起筷子,结果筷子从杯子里掉了出来。这时,我心急如焚,焦急不安地说:“怎么??怎么会这样,我明明是按照书上写的做的,为什么会失败

呢?”难道是米放少了吗?我往杯中望去,只有半杯的米。这时,我又往杯子加满米,当我再次插入一根筷子轻轻地提起的时候,结果筷子把米和杯子一起提了起来。我见了心中暗暗大喜,“太高兴了,我终于成功了!”

可是,为什么筷子能会连同杯子和米一起提上来呢?我上网查了很多的资料。哦,原来是因为杯内米粒之间的挤压,使杯内的空气被挤出来,杯子外的压力大于杯内压力,筷子和米粒之间就会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所以筷子就能将米和杯子一起提起来了。

科学,它打开了我们的眼界,让我们充满了好奇,让我们从中看到那么多的东西和奇怪的事物,它就像一个无底洞,怎么看都看不见边······

篇四:一次有趣的小实验文章3 昨天,祝老师告诉我们:“明天要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我们听了都很兴奋,恨不得马上乘坐时空穿梭机来到

海中源源不断地冒了出来。大家也不禁窃窃私语起来,我们便带着满腹的疑问看着老师开始做实验。

祝老师先把石棉网放在三脚架上,再把纸船给放上去,将一大杯的清水慢慢地倒进船里。接着老师又把酒精灯点燃,将其推到了三脚架下面。淡蓝色的火苗开始贪婪地舔着纸船的底部,仿佛马上就要把小船给吞噬了。但奇怪的是平时很怕火的纸船此时却像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身似的,一点也不怕火,这使得我百思不得其解。过了几分钟后,纸船上隐隐约约地冒着几丝水汽,袅袅地上升。慢慢地,水汽也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空气中也隐约传来一丝烧焦了的气味。这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踮着脚尖,眼睛瞪得大大的,紧紧地盯住纸船,生怕一不留神,就会漏掉其中最精彩的部分。

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把酒精灯熄灭了,接着又把剩下的水倒进杯子里,原来很多的水,现在就只剩那么一小点了,大家都惊叫起来:“哇噻!水怎么只剩这么少了!”

上一篇:《爱岗敬业师德修养出发点》学习心得下一篇:搅拌站竣工验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