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拍摄实习报告

2024-05-18

纪录片拍摄实习报告(精选8篇)

篇1:纪录片拍摄实习报告

关于故事纪录片《失落的口弦》拍摄资金申请报告

尊敬的领导:

“口弦”是彝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曾深深地融入彝民族的生活细部,但随着时代变迁和经济文化发展的强烈冲击,我们的文化自信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彝族姑娘们悄然收取了她们惯常别在胸襟的口弦,拉玛阿觉的口弦作坊也失去了往日的叮当声,陪伴了彝民族几千年的小小的口弦似乎已经被人淡忘,那一切被淡忘了的,我们一定得认真找回,口弦是我们彝民族身体的一部分,是我们抒情的嘴,是我们想象的羽翅,我们不能失去口弦,它已被我们的先辈传承了数千年,我们没有任何一点点理由,眼睁睁地看着它断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拍摄《失落的口弦》这部纪录片的原由。

《失落的口弦》以云南彝族口弦大师马国国回到大凉山寻找仰慕已久的口弦艺术前辈俄地日伙和海来比比为线索,遵循影视人类学的拍摄规律,追溯和重新梳理彝族传统器乐口弦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以及口弦艺术在彝民族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真实纪录彝族口弦大师的人生故事,透析文化转型时期彝民族传统文化在多元文化冲击下艰难生存的尴尬现实,唤醒彝民族的族群记忆和文化记忆,重新燃起彝民族对母语文明和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关注,同时借在各个影展和电视台播出的机会展示当代彝族口弦大师的高超技艺和彝民族的远古音律。

《失落的口弦》由凉山州电视台和北京龙曰文化艺术有限责任有限公司联合拍摄,拟将拍摄一套电视纪录片和套拍同名电影纪录片,以及出版同名纪录片画册,拍摄线路横跨云贵川三省,拍摄时间预计为两年。

由于该片制作目的是参加世界级的各类影展,所以无论是影片的前期拍摄还是后期制作,都需要注入大量的专项资金,目前,剧组已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做了为期一年的前期田野调查,为纪录片的拍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实拍经费严重不足,为此,《失落的口弦》剧组真诚希望能得到各级政府领导、知名企业和有着文化良知的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有了你们的支持,我们才能得以永久留存口弦大师们的经典作品,有了你们的支持,我们才能有机会用真实的影象资料来激励和感动我们的同胞,让他们重新拾起丢失的口弦,重新将它植入我们的身体,歌唱属于我们自己的美好和忧伤。

对于你们给予的帮助,我们将永远铭记在心,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为彝族文化所做出的每一份贡献,我们相信,诺大的一个民族,没有理由保护不了几片竹做的和铜做的口弦及其口弦艺术。

此致

敬礼!

申请人:

申请日期:

篇2:纪录片拍摄实习报告

关于拍摄大型电视纪录片《湘雅故事》的报告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大型电视纪录片《湘雅故事》是一部反映湘雅医务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与湘雅百年传承博爱精神的纪录片,暂定30集,每集20分钟,被誉为“中国首部健康传播故事化纪录片”。本片通过大量历史情节,用镜头语言逐步展示“公勇勤慎,诚爱谦廉;求真求确,必邃必专”的湘雅精神,弘扬“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行医理念,进一步扩大“百年湘雅”品牌的影响力。同时,力争把本片打造为“湘雅百年华诞献礼片”。

《湘雅故事》由湖南卫视主创团队担纲创作,由长沙南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作为具体承办运营出品单位(出品人/总导演:陈飚)。拍摄资金由运营出品单位筹集。

恳请贵院作为本片支持单位,在拍摄素材和拍摄条件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

特此报告。

湖南电视台《女性风景线》栏目组

长沙南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篇3:电视纪录片的拍摄技巧

无独有偶, 上苍为我创造了一个这样的机会。一次采访活动, 让我在城边的芦苇塘中发现了一对东方大苇莺, “两口子”似乎在寻找适当的地点准备筑巢繁殖, 这样的机会, 我绝不能错过, 于是我仅利用一台摄像机和一个三脚架, 历史1个月的时间, 拍摄了长达10分钟的纪录片《生命的故事—东方大苇莺》, 详细介绍了大苇莺从筑巢、排卵、孵化、喂养的繁殖全过程。虽然无论从拍摄技巧还是内容上, 抑或画面组合, 后期制作等等许多方面与《迁徙的鸟》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不可与之相比拟, 但我使用最基础的拍摄方法, 简陋的拍摄工具, 拍成的片子还是带给了观众久违的惊喜, 对他们的视听形成了一次强烈的“冲击”, 同时也打开了县级电视台在创新纪录片拍摄方面的新局面, 这部片子也获得了中广协会纪录片双十佳作品奖。这次拍摄经历加深了我在拍摄和制作与鸟类相关体裁电视纪录片的认识, 让我有了更深的体会:

1) 前期大量的准备工作是成功拍摄的基础。

鸟, 不同于人, 它不会随着你的意愿走, 不会去配合你, 它怕你, 它敌视你。如何让它感觉不到你的存在, 完全放松做它自己的事情, 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事先必须在它们“夫妻”双双出门的时候, 搭建掩体, 掩体材料最好就地取材, 比如大苇莺用芦苇建巢, 我们最好也用芦苇建掩体, 以便混淆大苇莺视觉, 防止它们弃巢飞走。掩体要能遮住整个人的身体, 在面向建巢的方向留出摄像机镜头出口。在进入到拍摄地前, 要及时调整前期已经准备的拍摄内容, 对拍摄提纲进行整理, 并结合实际情部不断捕获新线索。同时要认真的对如何选择最佳拍摄时间进行研究, 同时要准备好饮水、干粮, 因为进入掩体后是不能随便进出的。

2) 拍摄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拍摄时要关闭所有通讯工具, 同事之间的交流最好用手势, 拍摄时要轻手轻脚, 拍摄技巧的运用果断利索, 因为大苇莺不会配合你重来一遍的。同时一定要把随机麦克开启, 以便周围的同期声—鸟叫、蝉鸣、犬吠都能纳入录像带内, 尽可能的保证声音的真实性, 为后期制作做好准备。

拍摄过程中还要随机对已拍摄的一些资料进行检视与整理, 边整理边思考, 边思考边筛选, 哪些素材是拍摄主题所必须的?哪些素材还存在其他可能性?哪些素材还能够拓展更大的故事空间?在拍摄的过程中经常会有其他支线出现的情况, 而遇到这种情况, 需要你对该支线进行慎重思考之外, 还要和相关工作员进行讨论来决定这条支线是否有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生命的故事—东方大苇莺》这部纪录片是对名为大苇莺的鸟类繁衍过程的真实记录, 所以“真实性”成为拍摄此部作品必须坚持的原则。一方面在坚决杜绝虚假内容的出现, 要站在观察者的角度, 客观而真实的将整个过程进行记录;另一方面要保证使用真实的拍摄技术, 在拍摄时一定要注意影像色调的正常还原。

纪录片并非纯粹的纪实, 它要在真实事件的背后将更加深刻的内容呈现给观众。看似简单的“纪录”两个字, 却承载着拍摄者坚韧的忍耐、敏锐的发现以及对时间的精确把握。每个拍摄者都在拍摄过程中不断努力的挖掘、探索、发现具有丰富内涵的东西, 那就是“生命”的美丽, 探索“生命”的美丽, 才是我们这部纪录片的价值追求。当小鸟们跳出巢穴, 蹦跳着离开母亲时, 生命将在它们中延续……, 到这里也就达到了我们拍摄这部纪录片的最终目的。

虽然在人们实际生活中, 事物一般是按照线性规律进行发展的, 然而观众却并不愿意去欣赏一部与生活并无区别, 毫无情节而言, 不存在任何高潮, 完全平铺直叙的将现实直接“拷贝”过来的纪录片。所以拍摄者要注重素材的筛选, 要凭借高超的技术将其剪辑成为一部主线清晰、错落有致、起伏跌宕、注重细节却又不会“失真”的作品。显然, 这就对拍摄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不但要认真的进行主观选择, 还要学会如何进行艺术的二次创作。

在这部纪录片的后期编辑制作中, 因为它对文字脚本的要求并不严格, 所以我们采取了“纸上谈兵”的做法, 通过制作“分场大纲”, 将那些信息量大且需要时间拉的相当长的拍摄素材做有效的组合。从大鸟筑巢, 到排卵、孵化, 到小鸟的出壳, 辛勤的喂养以及积累到最后的高潮—离巢远飞。主线清楚后进行素材的初剪、后制、修片、定剪、影像效果、字幕、旁白、配乐、音效、合成。

电视纪录片《生命的故事—东方大苇莺》的拍摄, 是我尝试拍摄鸟类纪录片的一次成功经历, 在这次实践中, 我的经验得到不断的进步和丰富, 同时也认识到, 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 鸟类题材纪录片必将会担当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张良.电视纪录片的真实性与主观性问题探讨[J].中国传媒科技, 2014 (10) :94.

[2]梁爽.电视纪录片的细节运用[J].记者摇篮, 2014 (10) :51.

[3]李庆生.电视纪录片的拍摄手法的运用[J].中国传媒科技, 2014, (10) :70.

[4]林伟.浅谈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与拍摄技巧[J].东南传播, 2014 (6) :108-109.

篇4:纪录片拍摄利器

小巧机身:适应纪录片拍摄

小西天这个地方拍摄环境复杂,尽管没有翻山越岭这样的工作强度。但小西天人口众多、人员层次复杂,建筑、地理空间十分多样,而一些特殊环境诸如狭小封闭空间的棚户区等也要求摄像机有更轻便灵活的移动方式。机身设计比标清时代拍摄纪录片的经典机型SONY 190P还要小,试想一下如果扛着一台索尼EX1去拍纪录片,有时也挺麻烦。另外,由于纪录片要求长期手持拍摄,机身的重量也是问题,JVC GY-HM100EC机身包括电池、话筒、SDHC卡,它的重量仅为1.4公斤,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因此很多场景我没有选择用脚架进行拍摄,拍摄时轻微的晃动感与变焦给纪录片带来新鲜的美学形态。

画质达到专业要求

尽管纪录片相较故事片、广告、MTV等不要求较高的画面质量,但这款机器的成像质量丝毫不差。JVC GY-HM100EC采用MPEG2 Long GOP 编码技术,最高可录制35Mbps的高清视频(1920×1080),另外又采用了具有三个非球面元件的富士能的高清镜头,保障了在整个缩放范围内的亮度一致。无论是画面质感还是颜色的还原层次,对于一般的拍摄来说都已足够。当然摄影机使用的1/4英寸的3CCD,相比较那些专业级的1/3英寸3CCD或更大口径的镜头来说有些尴尬,但问题是在如此小巧的机身上集成更大口径的镜头似乎有些困难,单凭其优秀的成像质量,完成纪录片拍摄的画面要求已绰绰有余。我在购买之前听说这款机器在夜景下的表现不是太好,画面噪点较多。在拍摄之初我也有这样的疑虑,因为我需要拍摄很多夜景镜头。小西天这个地方夜晚的光线复杂,这就要求极其有较低的照度。经过实际拍摄,我选择将增益开到9db,因为如果开到18db,画面过亮,不仅损失了细节,更缺少了夜景本身具有的美感,而增益在9db的时候,完全平衡了以上的各种限制与要求,画面表现依然优秀。

JVC GY-HM100EC尽管体积很小,但同样紧凑的集成了丰富的手动功能,白平衡、快门、音频电平、ND滤镜和手动增益调整开关等一样不缺。同样还可以通过三个USER按键设定诸如辅助聚焦、近拍、斑马纹等功能。大大提高了拍摄效率。通过设定颜色增益和色彩矩阵,我特意将画面颜色调重一些,来达到一种过饱和的画面效果,而摄影机的伽玛曲线功能,又减少了画面的数码味,达到了我的要求。

低廉的存储成本:满足高片比

存储卡式高清已经日益成为高清摄影机产品的主流。这台摄影机也采取了无带化的记录方式,使用SDHC卡作为记录媒介。它采用了双卡槽的设计,由于SDHC卡的技术局限,所能达到的最大存储空间为32G,因此,这台机器最高支持64G的存储容量。可以记录长达6小时码率19Mbps的高清视频。这对于一般的拍摄足足够用。纪录片拍摄中极大的素材量让人望而生畏,相比较索尼的SxS卡或者松下的P2卡,SDHC卡低廉的价格完全胜出,随身多携带几张SDHC卡,再有个笔记本电脑就完全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JVC GY-HM100EC使拍摄高清纪录片的成本大大降低了。对于我的拍摄来说,1080×720就已足够,我出去一天拍摄就携带两张16G的卡,也省去了笔记本电脑。

另外,由于是双卡槽的设计,这就带来了卡槽存储切换的问题。JVC GY-HM100EC提供了两种控制方式。当A卡存储满后,机器会自动切换到B卡进行拍摄,这中间可以做到完全无缝的衔接,而在回放模式下,双卡槽的衔接也没有问题。另外,在机身接近卡槽的位置,特别设置了“A/B”按键,这样就可以在任何情况下进行AB两个卡之间的切换。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摄影机所使用的SDHC卡要求是CLASS 6的格式,如果忽视了这一点选择了其他格式,那么费尽心力拍摄的素材在读卡器中读不出来的时候,恐怕就是另一番滋味了。

迅捷的后期编辑

对于素材拍摄完的后期制作,JVC GY-HM100EC也十分方便,将SDHC卡通过读卡器连接到电脑,就可以直接将拍摄生成的文件拷到硬盘里。大大省略了磁带采集的时间,无带化的操作为迅速编辑影片的要求带来极大的方便。当然,读卡器的选择也十分关键,它直接影响了素材拷到电脑里的时间,我使用的是一款ATP ProMax的读卡器,它可以达到33MB/s的传输速率,8G的SDHC卡存储的素材很快可以导入电脑。

另外,JVC GY-HM100EC是第一台支持QuickTime文件格式的专业摄像机,这对于使用Apple的Final Cut PRO进行后期编辑的人来说实在是个好选择,不仅如此,它同时也可以选择存储为XDCAM EX格式,后期编辑同样方便。我将我使用的EDIUS升级到4.61版本就完全可以进行自由的剪辑,特别是它随机携带的JVC ProHD Clip Manager浏览器软件,可以用来浏览、拷贝卡中的素材,同时也可以直接把素材拖拽到EDIUS的素材库中,按照不同的高清格式分类放到不同的文件夹中。

拍摄纪录片的操作注意

相较很多优点,这款高性价比的机器同样有不足之处。它电池的续航能力有待提高,随机携带的BN-VF823U大概只能使用2小时10分钟左右的时间,我以前经常使用SONY的机器,一块电池就可以拍上一天,但这款机器的电池对于外出拍摄,完全不够用,相比较它大容量的存储功能,实在是有些尴尬。而且目前还没有可供JVC GY-HM100EC使用的大容量电池的出现。因此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随身多带几块,这是没有办法的无奈之举。然而在台湾,有些爱好者使用改造电池的方案来解决容量问题,似乎有成功的先例,但可操作性不得而知,对机器的损耗也属未知。对于拍摄纪录片来说,这似乎是一个致命的弱点。

还有一点是变焦环的设计,由于JVC GY-HM100EC的机身比较小巧,因此在设计时将对焦环与变焦环融为一体,通过一个手动环来实现两个功能。在手动环附近有一个环开关FOCUS/ZOOM,只有当设定在FOCUS模式下,才能实现手动功能。同理,要实现手动变焦功能,就必须将这个开关设定在ZOOM模式下。对于纪录片来说,由于情境发生的不可知性,两种模式的转换十分繁琐,如在手动对焦模式下想进行快速变焦,操作起来就很麻烦,大大影响了拍摄效率。而我在拍摄时需要进行一些小幅度的变焦,在手动对焦模式下就不能使用镜头后的变焦环进行变焦,只能通过腕带附近的变焦杆进行,起初拍摄时并不习惯,随着时间推进,也就顺手一些。

篇5:纪录片拍摄方案

一、确定拍摄单位,组建创作班子,确定导演、编导、剧本主创、摄像等人员

二、召开创作班子与有关人员头脑风暴会,探讨确定拍摄主题、切入点、拍摄手法、拍摄主线、拍摄日程安排等;

三、剧本主创同有关人员深入探讨拍摄主线,列出剧本提纲,有关人员根据提纲提供相应文字资料,剧本主创进行剧本创作;

四、剧本初稿完成后,召开座谈会,讨论修改;

五、剧本创作同时,进行关键人物访谈;

六、根据剧本最终稿进行实地拍摄,同时搜集历史影像资料;

七、拍摄完成后进行后期制作;

八、初步制作完成后,召开座谈会,多次观摩讨论修改;

篇6:纪录片拍摄策划书

1.纪录片《永乐宫》拍摄策划书 2.纪录片拍摄策划书 3.纪录片拍摄策划书

4.纪录片《我要飞回家》拍摄策划书

1、纪录片《永乐宫》拍摄策划书

一、选题背景

永乐宫,又名:大纯阳万寿宫。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芮城县城北3公里的龙泉村东侧。永乐宫始建于元代,施工期前后共110多年,才建成了这个规格宏大的道教宫殿式建筑群。永乐宫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粗大的斗拱层层叠叠地交错着,四周的雕饰不多,比起明、清两代的建筑,显得较为简洁、明朗。几个殿以南、北为中轴线,依次排列。特别是宫殿内部的墙壁上,布满了精心绘制的壁画,其艺术价值之高,数量之多,实属世上罕见。来到山西,自然不能放过去永乐宫欣赏元代壁画的机会。宫宇规模宏伟,布局疏朗。除山门外,中轴线上还排列着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等四座高大的元代殿宇。这些元代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优秀遗产。在建筑总体布局上风格独特,东西两面不设配殿等附属建筑物,在建筑结构上,吸收了宋代“营造法式”和辽、金时期的“减柱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

二、拍摄意义

永乐宫里的壁画总面积达960平方米,题材丰富,画技高超,它继承了唐、宋以来优秀的绘画技法,又融汇了元代的绘画特点,形成了永乐宫壁画的可贵风格,成为元代寺观壁画中最为引人的一章,这些对研究绘画的人很有帮助,还可以让人们更多的了解道教文化。

三、拍摄内容

拍摄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拍摄建筑,另一部分拍摄壁画。

四、拍摄地点

芮城县永乐宫

五、拍摄时间

20XX年11月~~~~12月中旬

六、合作方式

由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拍摄组与当地电视台组成联合拍摄组。

七、拍摄设备

数字设备(DP800)一台,磁带两盘。

编导阐述

永乐宫的拍摄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我国的道教文化,其结构不复杂,表现手法还带有传统的印痕,但片中文物的鲜活拍摄,使此片较好完成了文化意蕴传播的功能诉求。文物是静止的,但是导演要将其拍摄的鲜活,有感染力,呈现动态,必须在摄影镜头和光线造型上下功夫。多运用主观镜头和运动镜头,文物的动态拍摄才会淋漓尽致,文物才能被塑造成鲜活的角色吸引观众的眼球,实现文化类宣传片的展示与文化传播功能。

影片格调尽可能用暖调勾勒出文化氛围。整个片子用富有道教特征的小片头隔断,背景音乐为主,旁白为辅。整个片子节奏应张弛有度,快慢结合。镜头上多运用运动镜头,可以匀速摇拍壁画。光线上以面光为主。解说词要形象而富有生命力。片子的剪切风格决定了片子的最终形态,流畅的画面、平稳节奏的控制、动静结合的镜头跳接使影像产生了明快、真实的视觉美感。

2、纪录片拍摄策划书

(一)题目:《夕望》

(二)拍摄主题:以一个外来参观者的视角真实再现老年人别样的“青春”,用镜头真实再现21世纪的城市老年人们有别于传统的生活,他们虽在暮年可是他们也有自己的梦想和希望。

(三)拍摄目的:现在很多年轻人意志消沉,没有追求,没有目标,过着没有理想的生活,纪录片《夕望》用镜头真实再现老年的爷爷奶奶们“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以及他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以此激励年轻人积极进取。

(四)拍摄对象:自贡市老年大学的一群特别的学生们。

(五)拍摄内容:选取个别典型的老人,以此为点辐射成面,多方位的展现老大学生们积极进取,不断学习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六)拍摄要领:切实把握在“雾中行走”的纪录片创作,以客观的视角真实地记录这群老年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七)拍摄准备:提前征求校方的同意,搜集我们所要拍摄的人物的联系方式背景资料,拍摄器材,拍摄的策划书。

(八)拍摄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要尽量地切合主题不用盲目地乱拍,同时注意设备安全,财产安全以及人生安全问题,尽量少干预拍摄画面,以达到最大限度的真实,具体操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九)拍摄方法:仰拍,平拍,俯拍,不同的场景用不同的角度,对景物的选择要尽量灵活调整,并且灵活选择全景、远景、中景、近景、特写。

(十)设备准备:摄像机、三脚架、话筒、单反、挡光板。

(十一)片长:约27——30分钟

(十二)职务安排:

导演:龚静

摄影师:张启明

场务:杨静

文字编辑:叶科萍

配音:刘俐汝

剪辑:张启明李鑫

美工:周明滔

(十三)后期制作

录音:后期的解说词在录音室完成。

剪辑:AEPrPSAu等软件进行编辑制作,并在网上搜集相关的图片与背景音乐。

拍摄提纲

(一)拍摄思路以及纪录片大致情节发展:清晨张奶奶迈着矫健的步伐步入大学校门,进入英语学习班,在课堂上他们积极学习,与老师互动,下课后他们与同学们话家常,探讨学习,中间可以插入我们的采访,采访他们现在的奋斗目标,以及现阶段的梦想,紧接着镜头随着张奶奶的身影进入到一楼的舞蹈室,一群翩翩起舞的身影让观众很难想象这是一群70,80岁的老人的舞姿。随着时间的推移,夕阳西下了,一群老伙伴们有说有笑出了校门踏上回家的路。

(二)大致分镜头:

镜头一:清晨的阳光懒懒地洒在老年大学的校门,镜头二:张奶奶侧面入画一路跟拍至英语学习教师

镜头三:张奶奶的手,推至张奶奶前排的一位老人埋头写字的背影(中景),再推至讲台展现老师正面和学生背景的全景。镜头四:全景展现张奶奶等下课时互相交流的情景,镜头五:穿插记者在教师采访的老人们的镜头(关于为什么想学习?现在的梦想是什么?如何解读中国梦?)

镜头六:张奶奶与英语班的同学道别,步入舞蹈班(跟拍)

镜头七:张奶奶与舞蹈班的老师互相打招呼(体现和谐友爱的气氛)

镜头八:张奶奶进入队伍与大家一起跳舞(全景,脚步特写,收录同期声)

镜头九:额头汗水特写,脸上笑容特写

镜头十:夕阳西下同学们在校门口道别,(全景,中景)脸上的笑容(特写),挥动的双手(中景——近景)

镜头十一:红色的夕阳渐渐西下解说词:正在准备中

策划人:龚静,策划时间:20XX/3/10

3、纪录片拍摄策划书

一、选材背景

现今社会,传媒作为“第四权力”,在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传媒人员素质也有严苛的要求。广播电视新闻学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的需求而兴起的一个新兴专业,为培养大量媒体高级人才而不懈努力。编辑是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的工作和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广播电视新闻学是培养具有广播电视新闻学的理论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在广播电视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本科的教育在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也为广播电视新闻系的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实践平台。

二、目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班级分组创办报纸、杂志等,在采访与写作中感受记者和编辑的双重身份的认证。在大学各类的文学社、杂志社、报社、网络等传播媒介中,我们总能看到记者在各种活动奔走的身影,因为这些传媒机构的相对不专业性和注重学生学习实践的性质,往往是一人分担两个角色甚至更多。即使有些社团有记者团和编辑部的分管机构,但是大部分来说是虚设的,记者和编辑的工作相对来说是难以分割的。另外,大多数学生社团是缺乏老师或专业人士的指导的,对于初出茅庐的学生记者、编辑来说,怎样开始、拍摄行程和制作相对来说是十分陌生的,在实践中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向的指导。基于上述原因,大多数的学生媒体工作者在进行媒体实践过程中缺乏头绪。

而对于想从事媒体工作的圈外人员更是对媒体工作者的工作情境有所向往,想对其一探究竟。如我们小组的一个成员曾在采访时候遇到相关人员的探究目光和询问质疑等,甚至被被采访者追究专业的学科建设、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等方面。“传媒新声杂志社”(原“生活杂志社”)是广播电视新闻系的学生实践基地,在相关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已经初步建立了以新闻传播为主要传播理念的、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杂志的雏形。但是,不可否认,编辑责任制在社团内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辑承担着选题策划、人员分配、后期版面设计等内容。

其中,因为业务不熟、自尊心较强和自信心不足、人际交往能力差等原因致使杂志出版进程受到很大影响。参加杂志出版的相关人员也对自身的经历和经验进行过相关反思,并在实践中不断改正和前进。此次的纪录片拍摄就是针对这种现象的一个缩影,在张弛有序的故事叙述中,我们将向着我们提出的问题和观众想知道的方面进行客观而密集地呈现。

三、内容策划

(一)纪录片名称:初步定为《小编纪行》

(二)片长:15分钟左右

(三)纪录片主题:以参与出版《传媒新声》杂志的一个编辑的日常工作为出发点,体现学生编辑在进行杂志风格、内容等方面的探索进行时,展现学生编辑的工作中遇到的挫折、挣扎以及从中得到的经验教训等。

(四)纪录片的主要人物:

学生编辑小A、杂志社相关人员、被采访对象等。杂志社是事件的发展的最初的环境,也是事件之所以发展的诱因。小A是全篇的中心人物,是整个事件的推动者,他与杂志社其他人员有很深切的联系。而被采访对象是冲突的交锋点,小A对采访对象的寻找和采访,全篇的核心轴。在寻找采访对象过程中所遇到人员也对故事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纪录片的基调:

影片主要呈现欢快向上的思想情绪,在快乐的音乐(如《菊次郎之夏》或欢快的音效设置)的映衬下和轻松明快的图景中展现一种朝气蓬勃、勇于克服自我、直面困难的精神面貌。但在小A处于自我矛盾和外在矛盾交锋中时也应该侧重突出其抉择与耐心,配以沉重与激昂的音乐(如《蓝色多瑙河》),提高感染力。又如在以小A的工作状态的画面的基础上,画外音进行内心独白的时刻,配上抒情音乐(如《Givemeyourhands》)。

(六)纪录片的形式与风格: 本记录片属于人文社会纪录片,关注现实世界、身边的生活场景,在平稳的叙事中,强调叙事纪实,并能够在解说词的烘托中体现主题。本纪录片的解说词将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娓娓道来,在讲述故事、补充画面内容的同时,也使得主人公的思想和观众之间有一个交流的空间。镜头语言的应用,也是定位影片风格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长镜头对寻找采访对象的完整记录,特写镜头对人物高兴、紧张等情绪 的突出等来展现出影片的节奏的张弛有度。也可将不同景深的画面进行相关重叠,错乱排序等来体现叙事方式和角度等,如将绿叶、阳光等进行处理来展现影调。与此同时以不同的拍摄视点与观众进行相关的交流,并推进情节的发展,如在主人公不知进退与否的时刻,可仰拍并采用运动镜头,展现选择的迷茫。此外还可以在背景音乐、主题音乐的应用中体现纪录片的风格,《小编纪行》主要是以明快的音乐为主,即使在主人公遇到困难时也是以沉重但略显滑稽的音乐进行表现以为后面的情景的升华做铺垫。

(七)纪录片的冲突:

学生编辑的角色定位与现实认知的差异,对编辑的原有认识与学生编辑工作的对比,纪录片内在的人物之间的矛盾等。影片主要是对学生编辑工作的一个客观展示,主要着眼于对新事物的认知和展现。在故事的三个起伏点中展现,他们互相促进。

(八)纪录片的表现方式:

本纪录片采用故事化的形态的手法来表现纪录片的真实内容、悬念、细节、铺垫、重复、冲突、高潮和情景再现法对曾经的故事情节代替语言的讲述。例如,在故事叙述时,我们可以通过对主人公或其“同事”的摄像机采访来插叙其中来推动事件的发展。

(九)纪录片的结构:

结构是纪录片的生命。本纪录片围绕杂志出版流程这一主线来展现学生编辑的生活的一个侧面。主要以本片主人公以第一人称来进行解说贯穿,按照杂志出版的相关流程的时间顺序来记述。在影片的开头将与主题有关的相关人员的采访来引出纪录片的主人公和主要事件,使用画外音和与情境有关的空镜头来交代地点事件。并在顺叙中适当插入相关人员的评价和主人公的回顾等,从而较为完整地展现事件的过程和表现主旨。

故事有三个起伏点:策划确立、寻找采访对象、与主编的交涉。而寻找采访对象是故事的高潮,也是展现学生编辑的工作的一个重要反应点。在这个阶段,存在对故事的现实的还原和对主人公采访的展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按照受众的观看心理,至少在三分钟内设置一个高点,并能有效推动故事情节的叙述。在影片的最后是将成果的一个展现,如杂志的展卖活动或发送的画面以及画外音中主人公对此次出版活动的感想的表达,最后将画面切入被采访的主人公,最终定格在主人公拿着杂志微笑的中景镜头上。

四、拍摄场地

传媒新声杂志社办公室、石大校园采景、其他根据被采访对象的情况进行安排

五、受众分析显性受众: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师生;从事广播电视行业的工作人员;学校报社及杂志社团;与广电相关行业的人员,出版行业等隐性受众:对编辑行业感兴趣的人(对文化水品要求无要求,一般大众);对纪录片拍摄感兴趣的人;想要了解研究学习纪录片的人。

六、实施可行性分析及可能遇到的困难

被拍摄对象均在石河子大学这一个整体环境中:人员相对固定,并且时间的有效性较长,整体流程中有一定的可控性,需要的资费较少,设备较为简单,场地选择相对容易、基本不用设置特定的布景来进行主观意愿的表达。有相关老师的指导,可以在理论上有一定保障。我们还可以看到,在拍摄纪录片的时候,还可以在被拍摄对象的指导下对策划和实施进行不断校正和完善。

但有些情节已经为过去式,需要相关的人员的表演融入其中,搬演与真实的冲突不可避免,并且,相关人员面对镜头的不自然也会影响纪录片的真实性的表现。另外,是将主人公的深刻的经历进行展现还是再一次的策划、采访、编辑等还有待商榷。当然,在场面的调度方面、节奏的把握、后期编辑等技术方面也存在一定困难。

七、效果预测

1、从人文的角度去反映和展现编辑的日常工作,从表现客观生活逐渐深入到关注人的存在方式与内心世界

2、以画面为基础语言,配以解说词与音乐,把握节奏和印象的造型美感;

3、提高受众的人文精神与审美价值与品味,开阔视野,由多种文化的交流最终达到情感交流的目的;

4、以形象性和客观实录精神满足人们求知渴望和精神探索需求,作为审视社会和人类自审的工具;

5、让潜在受众对编辑行业有所了解,对想要参与到该行业的的人提供参考与借鉴,以及已参与到该行业的人产生内心的共鸣。

八、拍摄设备

摄像机一台;三脚架;录像带若干;服装道具等

4、纪录片《我要飞回家》拍摄策划书

一.自我创作理念

平视社会人生,关注飞机晚点时相关人员的生活,从细节处着眼,展现隐藏在飞机延误之中的朴实与真实的生活,透过小视野关注大视野,挖掘整个社会各行各业在特殊时段的风貌。

强调叙事纪实,不仅要善于发现,还要善于选择,舍弃,重视过程,完善结果

在纪录片里贯注理性思维,谨记纪录片的本性:客观与真实,适当地施与人文关怀

二.基本风格

将平民化的视角和平实化的语言贯穿整部纪录片的始终,以真实的故事为主线,以现实环境与人物精神状态为配合画面,描述大规模飞机晚点时的人物生活,将一个平凡朴实的故事通过镜头与解说词娓娓道来,引发人群关注与思考

三.主要内容

当出现恶劣天气时!机场出现大规模延误、取消等现象,在这时通过候机旅客、地勤人员、被降机场到达的被降旅客、空勤、传媒业者等的工作状态,反映出各类社会人士对于飞机大规模延误的生活状况

四.目标人群

20-50岁的社会民众,抱有一颗热爱生活思考生活的心,关注民生关心民情

五.拍摄对象

乘客、机场地勤、机场空勤人员

六.拍摄地点

机场

七.拍摄目的从寻常人着眼,捕捉晚点时的生活细节,彰显一种服务性行业对待突发状况的放映,传达一种真实的生活风貌,以小见大,展示现代社会下百姓的生活状态以及内在的精神状态,从而引发人们对于生活、工作的思考,对于生活的见解,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观。

八.时长

纪录片的时间浓缩为30分钟左右,以一个主题贯穿始终,配合以画面和字幕的解说,朴实却处处体现真情,全生态的拍摄与创作。

九.前期准备工作

题材的选择

(1)从情节的选取来说,飞机延误已是一个很平常也比较广泛的话社会现象,如果我们从小处和多角度着眼来体现一种大的精神风貌,对晚点生活的诠释也就更加到位,从而吸引更多人群的关注

(2)从被拍摄人物的选取来说,人种人物有的是我们非常熟知的人物有的时候我们未曾了解过的,但都平凡而朴实,他们间传达出来的正是整部纪录片所要表达的主题

前期采访

(1)阅读相关资料和书籍,做好拍摄纪录片的准备

(2)考察被拍摄对象的生存环境以及生活状态,从而对被拍摄对象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3)与被拍摄对象面对面的交流,与对方建立一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得到对方的信任,从而了解更为真实的信息作为拍摄的辅助资料,当然临场发挥也是重中之重

构思立意

明确拍摄的主题,谨记自己需要拍摄的目的,需要告诉观众什么,从而有计划有目的的选取素材,使纪录片的拍摄主题显得更深刻更合理

切入点

以最真实最细小的情节为着眼点,以小见大,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

十.拍摄现场操作

(1)拍摄技巧

多景别多角度高低机位有变化的拍摄,多运用各种长镜头,捕捉各种细节,保持情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注意场景和构图,掌握好场面调度,留足空镜头

(2)声音采集

语调清晰,注意素材声音的完整性,同期声的录制要注意声音的质量,多采集丰富的现场音

十一.后期制作

篇7:纪录片拍摄心得体会

2013050236 13新闻2班宋新越

经过一段时间的拍摄,我们的纪录片终于完成了。看着成品出来有一种莫大的欣喜,也有一点小小的骄傲。我参与拍摄的纪录片虽然不是什么大作,但我还是想和大家一起分享我所理解的纪录片的拍摄。

在最开始确定好分组后,我们开始商量确定主题,大家各抒己见。主题的确定经过一番波折,由于大家商讨出的第一个主题不合适,于是我们又重新确定主题。这过程中大家一起出力,也在网上查找了相似的事例,同时也请教了我们的指导老师,最后确定了主题。主题确定了之后,我们几个女生开始写拍摄脚本。脚本编写经过了几次的修改,存在着各种不足,如内容太繁琐,场景太大,效果拍摄不出来,甚至编写的时候还出现了脱了主题。但最后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经过几次修改最终完成脚本。虽然开头就让我觉得困难重重,但是团队的力量很强大,有的时候也会出现意见不合,但最后都能融洽解决。

脚本完成后,我们按照分镜头脚本编写并打印出来,这样便于中期的拍摄以及为了后期的剪辑更加有条理。编写的时候尽量细化,将同场景的镜头分出来,这样不管是拍摄还是最终的剪辑都更加省时省力。

拍摄现场常常是纷乱的、复杂的。对于纪录片而言,场面不受我们控制。在人物众多的嘈杂场面,我们常常会遇到不知所措、令人困惑的“盲点”。我在开始拍片时也时常遇到这种情况,事先预定了许多的拍摄方案、拍摄角度,但一到现场,突然的变化会让我手忙脚乱。这是考验人的时刻。环境变化、摄制组人员的建议或其他人的提示常会干扰你的初衷。应该学会排除干扰,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清醒意识,不妨反复问自己:“我事先准备的拍摄方案是否能行?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这些众多的事件或人物中,哪一个最有意义?如何去实施?”当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必须在短时间做出,因为你所拍摄的事件、人物是不能等待你的。

在整个拍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摸索的过程,从中我知道了要拍好纪录片,首先要知道何谓纪录片。纪录片首先是一种观点、一种看法,一种对于某种问题、某个人物、某一状态所持的看法。纪录片作为一种“理念”,它永远以自己特殊的视角和方法去观察、描述、记录世界,既有对那些社会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关注,也有对我们今天飞速发展和变迁的社会、文化的关注与记录。

拍摄者与被拍摄对象永远在“平等”之上进行平视、对等的交流,包括怎样适应险恶环境,怎样与你拍的对象融为一体,与被拍摄者一样思维,一样呼吸,一样喜怒哀乐。我们常要做的就是和拍摄对象交朋友,使他信任你,在拍摄中不再回避你和摄影机的存在,而是坦率地接纳这种存在,乃至忽略这种存在,忘记这种存在。

在纪录片拍摄中,现场的声音是构成真实性不可缺少的部分。忠实地录下同期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事实却并不完全如此,我们很多节目的同期声要么拒绝录入“噪音”,要么根据主观需要随意开启、关闭同期声,要么配以后期模拟音响。在拍摄纪录片中,真实还原同期声最好的办法,就是外接一路话筒收音,成为混合音响。

这次作业的要求是15到20分钟,而我们拍了大量的素材,对于第一次创作纪录片的我们来说,的确算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了。从大量的素材中我们最后剪出了半个小时的视频。把他们送给采访的那几个同学作为纪念。青春的影像记录,在多少年后,是多么的珍贵,虽然没人记录我,但是我却记录下了别人的一段时光。这样的经历充满了新奇也充满了伤感,因为,时间的流逝,在机器的运作中,仿佛眨眼之间。

篇8:纪录片的拍摄手法运用

1 真实再现手法

就像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一样, 真实性则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真实再现手法也被叫做情景再现, 它包含两个方面, 一方面纪录片所记录的事情必须是客观存在的, 另一方面纪录片能给观众带来真实的感受。纪录片作者所复原的就是原来或者现在还依然发生的事情, 例如, 《舌尖上的中国》就忠实地记录了一个个存在于我国大江南北各个地方的生活习惯、生活食材和烹饪方法, 因为这些东西就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 因此, 这部纪录片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

人作为观看纪录片的主体, 一部纪录片能多大程度再现事情的真实性, 与此人的所知道的历史事实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人是纪录片真实性元素中最具有说服力的元素。人具有再现过去往事的能力, 那些鲜明、让人记忆深刻的往事会被我们记在脑海里, 然后等我们再重现那一幕幕记忆时, 我们就已经换了地点和心态了。纪录片的拍摄也就抓住了我们的这一特性, 当它所再现的就是你我内心最铭刻的类似的往事时, 我们和这部纪录片就达成思想上的共鸣。文学创作的真实再现同样能让我们在记忆的海洋里自由的相遇, 就像鲁迅所写的《朝花夕拾》中关于他在百草园儿时的种种经历恰似我们儿时游玩的种种。

2 虚实结合手法

2.1 虚拟而非虚构

并不是所有过往的场景和事物都能如实的再现, 有的就需要通过现在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虚拟再现, 但是这些是虚拟并不是虚构。因为这些虚拟的场景和事物都要以真实的存在、历史为依托。运用三维动画和数字特技进行的虚拟再现是一种有科学依据、历史依据的虚拟, 像《圆明园》这部纪录片, 如果缺少了现代数字特技技术的支撑, 是无法建构出来的, 因此也就无法再现。众所周知, 我国历史上这一无比辉煌的皇家园林已经毁于战火之中, 如果只是通过拍摄实物进行建构, 恐怕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满目的断壁残垣。我曾经很好奇的看过《人与自然》栏目播出的特别纪录片—《与恐龙同行》, 外国拍摄人员很好的运用了虚拟再现的手法, 让我看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活着”的恐龙群体。

2.2 真实与虚拟相结合

真实的再现需要我们的记忆和知识储备的能力, 而虚拟的再现就需要我们发挥一下我们的想象力, 当两者被我们所结合利用, 我们就会很好的融入到这一部纪录片之中。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戏曲艺术恰恰很生动的体现了纪录片拍摄当中虚与实相结合的手法, 中国的戏曲表演所需要的就只是舞台上的简单的道具和演员的化妆和服饰, 有时我们甚至就通过演员简单的动作就能理解他们所要表达的复杂的真实存在, 但是, 这对于我们的想象力和知识储备是一种很大的挑战, 往往年轻的一代很难理解戏曲之中所蕴含的真实存在。在《植物王国》这一部讲解关于植物的纪录片中, 当讲解到植物物种发展变化的历程中就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拍摄手法, 用三维图解的方式展现出植物物种数量比例的动态变化, 因此让我印象深刻。

3 长镜头手法与蒙太奇手法

3.1 长镜头和蒙太奇的含义

长镜头是指用较长的时间, 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连续的拍摄, 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蒙太奇与长镜头几乎是一对“冤家”, 蒙太奇是影视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 由许多画面并列或叠化而成的具有很大跳跃性的表现手法。因此长镜头手法和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是相反的两种效果。

3.2 长镜头手法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的运用

从长镜头的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来长镜头是一种单一而且完整的片段, 长镜头的手法如果出现在一部纪录片中, 那么在这里它肯定会给观众带来很深的感受, 因为, 长镜头持续的时间比较长, 这样做的好处是观众会有足够的时间融入到其中, 结果观众就会感到很真实。例如, 在《舌尖上的中国》这一纪录片中在讲关于采莲师傅采莲的过程就运用了长镜头的手法, 用较长的时间和镜头详细的拍摄了采莲的全过程, 这样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采莲师傅在淤泥中采莲去挣钱而后养家糊口的艰辛, 想象一下, 如果拍摄人员在这里只是简单的叙述一下采莲师傅的艰辛, 只是切入一些很短的镜头, 那么结果会变成什么样呢?结果就是让这段叙述变得相当苍白无力。

3.3 长镜头手法与蒙太奇手法的关系

与长镜头手法相比, 蒙太奇手法就显得比较简短, 可以说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就在于多个短小镜头的结合甚至拼凑, 因此会给人一种拼凑的不真实。长镜头手法与蒙太奇手法的关系是相悖的。不过, 长镜头和蒙太奇都属于纪录片拍摄所表现画面方法, 长镜头多用于表现真实再现的纪录片, 它可以保持事件发展的持续性和完整性;而蒙太奇则可以做到先拍摄到局部, 然后整合到一起从而表达事情整体的效果, 而且, 蒙太奇手法在纪录片拍摄中可以起到加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 同样是在《舌尖上的中国》中, 在每集的最后, 导演总会运用蒙太奇的手法把这一集中出现的所有人物整合在一起, 这样做的结果是在这样的渲染中, 我们期待着更好的下一集, 因为导演紧紧地挑起我们视觉和味觉上的所有味蕾 (尽管我们眼睛里没有味蕾) 。所以, 长镜头手法和蒙太奇手法在纪录片的拍摄中起到不同的作用, 只要运用得当, 这两种手法会做到相得益彰。

摘要:《舌尖上的中国》曾一度热播, 其精彩的程度, 连我这个自诩为电影迷的人也为之疯狂。热播纪录片的拍摄并非一蹴而就, 有的纪录片的拍摄几乎跨越了几个年头。当然, 并不全是纪录片的拍摄时间的长短去决定它的优劣, 还在于纪录片拍摄手法的运用。本文就简单解析一下纪录片拍摄手法的运用。

关键词:纪录片拍摄手法,真实再现,虚实结合,长镜头与蒙太奇

参考文献

[1]马小刚.纪录片的纪实与造型思考[J].南方电视学刊, 2011, 8.

[2]龚卫.《档案》拍摄手法研究[J].中国电视 (记录) , 2010, 6.

上一篇:冬残奥会开幕式启迪下一篇:茶叶市场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