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防灾避灾能力加大抢险救灾意识(工作简报)

2024-05-25

提高防灾避灾能力加大抢险救灾意识(工作简报)(通用3篇)

篇1:提高防灾避灾能力加大抢险救灾意识(工作简报)

提高防灾避灾能力加大抢险救灾意识

--县烟草局组织参观望谟县山洪石流灾害抢险救灾实战演练

于2012年4月27日下午,我局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由县局分管领导组织党员干部到望谟县天马广场参观“望谟县山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救灾实战演练”——望谟县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救援主题展。

此次演练成立了总指挥部,下设医疗救护组、交通组、突击求援组、宣传组、后勤保障组等, 并在现场设置了疏散安置点。在指挥部现场,当听到防空警报,广播声立即在县城内响起,全县干部群众迅速撤离,在各个片区的组长、副组长的指挥下按照撤离路线迅速撤往安置点。医疗救护队、民警、武警官兵及志愿者也立即行动,沿路进行交通疏散、抢险救灾,整个演练过程紧张有序。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都忙碌地进行准备工作,由组长及时向指挥部汇报情况,指挥长立即发出险情通知,全县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响应。据统计,参加此次演练人数达到千余人,通过演练,提高了我县地质灾害防治责任部门的快速反应能力、决策应对能力,增强了全县干部群众防御山洪泥石流灾害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救灾人员遇到灾害时沉着、冷静地处理问题,并能井然有序的疏散百姓的能力。

此次演练全面再现了望谟特大山洪泥石流抢险救援斗争历程,展示出灾难面前全县人民团结一心的伟大力量,大力 1

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和鼓舞全县各族人民为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胜利而努力奋斗的决心。通过参观学习,我们体会到党和政府在大灾来临时的坚强领导力,以及公安和武警官兵在抢险救灾中克服困难、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我们要学习望谟县抢险救灾先进模范事迹,紧密联系创先争优实际,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烟草持续、健康、稳定工作。

篇2:提高防灾避灾能力加大抢险救灾意识(工作简报)

一、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现状

1.防洪避洪能力。去年进入汛期以来,我省洪

灾不断。就拿4号台风“碧利斯”来说,我省粤东、粤北的农业遭受重创。据统计,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935万亩,其中成灾面积448万亩,绝收面积105万亩,预计全省减收粮食57万吨,农业种植业直接经济损失65亿多元。渔业生产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4.24亿元,损失水产品达到16.30万吨,受浸池塘面积达到59.62万亩。潮州、惠州、梅州、韶关、清远等重灾区的蔬菜、水果、早稻、畜牧、水产等农业生产,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我省是每年台风必经的地区之一,按理说农民抗洪应该是久经沙场、经验丰富了,但以上数字还是让人心悸。可见农业防灾减灾避灾能力仍极其微弱,农民靠天吃饭的困局并未得到根本的改观。

2.防御农业病虫害及自然灾害的能力。随着我省汛期的到来,各地在4月下旬和5月上旬分别出现了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明显的迁入峰。据各监测点监测,虫量比上年多得多,至5月10日止雷州市站灯下累计诱白背飞虱13816头、褐飞虱118头,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2.9倍和10.8倍。另据了解,梅州等地早造水稻发生空秕粒灾害,由于2006年5月份遭遇50年来罕见的低温天气,恰逢早造水稻抽穗扬花期,尤其是成熟抽穗期处在5月下旬反常低温的早熟品种,根本无法进行抽穗扬花正常授粉,导致结实率严重降低。当地农业部门统计,梅州兴宁市严重受灾的稻田面积达4.6万亩,预计水稻减产量9000吨;梅州蕉岭受灾面积1.5万亩;河源、江门、韶关、清远等地也有部分早造水稻受害,估计此次全省早稻受灾面积超过10万亩,约有30多万农民受灾。农民防御农业病虫害能力还远远跟不上灾害的剧增。

3.禽畜疫情加重,农民减产减收。去年以来,**省揭东县、潮安县、罗定市和海丰县先后发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去年上半年,**畜牧业生产受禽流感疫情的持续影响,出售和自宰肉用家禽约45519.04万只,禽肉产量约523469吨,禽蛋产量约154582万吨,比上年同期分别减少5.0%、2.9%、3.4%。

4.基础设施没保障。丰顺县黄金镇是典型的半干旱半水涝地区。境内有9.7公里长的防洪大堤,捍卫着1.8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去年4号台风“碧利斯”期间,防洪堤坝滑坡、塌方、裂缝30米左右的就有30多处,水毁管涌40多处。因基础设施年久失修而崩溃,全镇经济损失严重:受浸水稻5300多亩(其中淹死4100多亩,埔东村全村水稻颗粒无收,光明、深田、埔头角、扬石、隍洞等5个村水稻80%失收),其它农作物损失3760亩,受黄泥、潮泥冲毁水田1000多亩,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1200多万元。损坏公路5公里,损失物资150吨,生猪350头,三鸟1.5万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总计3000多万元。修复堤坝、高排水毁工程需资金120万元,对于贫困的黄金镇来说这是天大的难题,而不修复基础设施就预示着下一场洪涝将给农民带来更大的灾难。

二.农业防灾减灾避灾能力存在问题。

1.防范意识薄弱。一些地区由于经济落后,科技文化宣传不到位,农民的思想比较保守,接受能力不强,侥幸心理较重,大量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外出务工之后,留在农业上的较低素质的劳动力对农业防灾避灾知识、技术更不容易接受和实施,他们总认为灾害不会那么巧降临到自己头上,根本谈不上为保护公共种养环境花钱出力。虽然农村分田到户、农民成为独立生产经营者已有二、三十年,但却极缺乏防灾避灾意识。农民在生产活动中很少主动地进行防灾避灾,比如在种植过程中较普遍存在的重种植轻植保、年年洪涝的田块却跟大众盲目选择作物品种而不是选生育期能与汛期错开的品种避灾,在畜牧业中较普遍的存在重发展轻预防的现象,使一些本可以避免的灾害不同程度的发生,使某些本可以是轻灾、小灾的变成了重灾、大灾。

2.农业资源利用和农业结构调整不尽合理。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利用不能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综合发展。未能针对洪区与旱地特点,实施宜稻则稻、宜牧种草、宜渔则渔、宜林种树的“适应性农业”模式。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节粮型草食动物比重过小,规模化、工厂式的饲养数量还不多。

篇3:提高防灾避灾能力加大抢险救灾意识(工作简报)

受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2016年国内洪涝灾害呈现多年少有的南北并发、多地齐发的严峻态势。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也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七下八上”正是防汛关键时刻,当下亟需在做好各项救灾工作的同时,转“危”为“机”,全面统筹各方面的资源力量,在构建起与全面小康社会要求和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相适应的综合性国家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上作出新的努力。要在“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工作方针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实现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四个转变”,使未来中国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达到世界先进乃至世界领先水平。

要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多年来,尽管强调以防为主,但传统观念和意识以及有限的资源和能力,使地方基层一线长期将主要力量投入到灾难发生后的救灾工作中,全社会对短期、突发的灾难和救灾事件较为关注,日常防灾减灾则少人问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转变习惯思维,真正全面落实“以防为主”,宁可十防九空、决不漏防一处,实现防灾多投入、救灾少损失、减灾促发展。

要从偏重非常态救灾向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转变。从整体上看救灾总是应急的、突发的、非常态的,而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乃常态,应该是全面做好减灾规划与执行,从而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加强防灾减灾的组织领导,健全体制,完善法律法规;着力推进重大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提高城市建筑、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和农村住房的设防水平;建立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和各方资源支持并有序参与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要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精密化、复杂化和网络化程度提高,由一个自然灾害引发和诱发多种次生灾害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如日本“3·11”大地震在福岛县引发地震、海啸与核辐射三重灾害。新形势下,只针对单一灾种设防所留下的隐患与风险越来越大,对综合、全面防灾减灾的要求日益提高。建设综合性国家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和能力,需要全面科学评估国内防灾减灾综合形势,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力量,形成覆盖所有灾种、具备多灾种同步防抗能力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

要从减少灾害损失向降低灾害风险转变。长期以来,我们所熟悉的情况是,灾害发生后,各方一起尽最大努力将损失降到最低。但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有能力、有条件、有意识将“防患于未然”作为更高的标准与要求。从“减少灾害损失”到“降低灾害风险”,凸显出质的飞跃。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要实现降低灾害发生风险的高要求,就必须将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与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相结合,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从根本上大幅降低灾害风险和灾后损失。

上一篇:均衡发展下一篇:事业单位选调干部现实表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