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答题方法

2024-05-07

旅游地理答题方法(通用10篇)

篇1:旅游地理答题方法

二、旅游资源游览价值的评价

1、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①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②科学价值

③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

④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

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篇2:旅游地理答题方法

1.缺乏对旅游资源的科学分析与评估,未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2.旅游开发没有形成特色。旅游区形象不明,游客市场及产品定位不准

3.旅游区空间布局不合理,中心区过多的接待设施不利于景观和生态环境保护。

4.景区开发建设中,城市化的特征过于明显,人工建设痕迹太多,对背景环境破坏严重。

篇3:旅游地理答题方法

地理主观题类型多样, 其中成因分析类主观题思路灵活, 结构严谨, 答题的方法多样。下面以成因分析类主观题为例, 分析答题方法, 提高地理答题水平。

一、重视地理要素过程的推导

认真分析很多成因分析类主观题, 其思维过程实际上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过程, 答案要点的上半部分为自然地理要素, 下半部分为人文地理要素, 或上半部分为人文地理要素, 下半部分为自然地理要素。具体如下:

例1: (四川高考文综节选)

材料四

材料五

交通可以缩小时空距离。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 使不同地域间相互交流联系, 实现互补。今日世界交通运输联系不仅局限于一国之内, 而且扩大到国与国之间洲与洲之间。交通建设要受控于地理环境, 亦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

昆曼公路北起中国昆明, 经西双版纳进入老挝, 南止于秦国曼谷, 长达1850千米, 有“21世纪新丝绸之路”之称。沿途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显著地地域差异铸就了这条斑斓的彩带。

分析该区域不利自然条件对昆曼公路建设的影响。 (4分)

【答案】地势起伏大 (或山谷相间) , 地质条件复杂 (或喀斯特地貌发育) , 选线受限制大 (或工程量大) (2分) ;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 多暴雨、洪水等气象灾害, 增加了施工难度 (2分) 。

【评析】本设问很多学生答成了列举该区域的不利自然条件, 忽略了“对公路建设”, 答案要点中没有“对公路建设的影响”的话句, 结果只得一半的分。认真分析该设问, 不难发现其实就是上面分析中提到的自然要素对人文要素 (交通) 的影响。

二、重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应用

在人文地理的成因分析类主观题中, 特别是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城市区位、交通区位、人口区位等, 其掌握知识的模式是:先掌握某一个具体的区位要素 (特殊性) , 再上升到这一类地理事物的区位要素 (普遍性) , 最后用这一类地理事物的区位要素理论分析另一具体的区位要素 (特殊性) 。

例如:教材在讲交通运输线的铁路运输线时, 只介绍了京九铁路 (特殊性) , 同学们要从京九铁路的区位因素, 得出铁路运输线的一般性区位因素 (普遍性) , 再运用该一般性区位理论分析其他铁路线 (特殊性) , 如大丽线 (大理—丽江) 。

学生在平时学习和习题训练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这类知识的收集、积累, 这样在地理答题过程中, 才能得心应手, 答出比较标准的答案要点。

三、重视答题语言的完整性, 避免说“半截话”

在成因分析类主观试题的答题中, 很多考生在组织答题语言的时候, 由于没有讲究答题语言的完整性, 答案要点只有“半截话”, 结果只得了该答案要点一半的分。这是个重要的损失, 不是因为知识点没有掌握而没有得到分, 而是因为答题的方法问题而没有得到分, 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半截话”与“全话”的衡量标准:此答案要点是否是独立的一句话。如“土壤肥沃”用在东北平原就叫“半截话”, 前面还要加“黑土广布, 土壤肥沃”, 而在其他地区就可以叫“全话”。考生们答题过程中的很多口头语“交通便利”、“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等基本上都是“半截话”。

例2: (2011年四川高考文综) (题干和图见上) 乙城市在国内最大粮食批发市场基础上, 建立了国家粮食交易中心。试分析乙城市布局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的有利区位条件。 (8分)

【答案】

a.乙城市位于华北平原, 邻长江中下游平原, 近东北平原等粮食主产区, 粮食商品来源丰富 (2分) ;

b.乙城市位于东部人口稠密区, 该区域粮食消费量大 (2分) ;

c.乙城市地处东西、南北交通枢纽 (或京广、陇海铁路交汇地) , 交通运输便利 (2分) ;

d.乙城市是省会, 信息、金融、仓储等服务条件好 (2分) 。

【评析】对于答案要点a, 很多学生只答了“乙城市位于华北平原, 邻长江中下游平原, 近东北平原等粮食主产区”, 或只答了“粮食商品来源丰富”, 结果成了“半截话”, 只得了1分。对于答案要点bcd也是如此, 要么答前半截, 要么答后半截, 结果只得一半的分。

四、重视其他的答题技巧

1. 具体与模糊的技巧

对于答案中自己似是而非的部分, 在不影响答案完整和得分的情况下尽量回避、少写。例如北海道渔场的成因, 是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的交汇处, 如果不清楚洋流的名称, 则不妨模糊回答:是寒暖流的交汇处, 营养盐类物质丰富, 饵料丰富。

2. 多与少的技巧

对于自己确信无误的部分要准确、有条理地书写, 并且要全面。注意答案尽可能简洁准确, 条理分明, 把握答案的方向性、逻辑性与全面性。高考评卷是多写不扣分, 但少写绝对得不了高分。在某些时候不妨坚持“三多”:多写、多分点、多用术语。多写, 即在审题之后结合题意, 把知道的相关东西都搬上去;多分点, 显得答题有条理, 高考评卷时, 教师往往是提纲挈领看分点、看标题, 分点明显可避免教师把两点看成一点而造成失分。

3. 主要与次要的技巧

尽量抓住主要方面, 切中要害。实在没把握怕抓不到, 则主次一把抓, 把自己认为最好, 最关键、答得最到位的要点放前面。

4. 段落与分点的技巧

一个问题答一段, 一个问题的分点用序号, 显得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篇4:旅游地理答题方法

【关键词】高中地理 知识体系 题型分析 注意事项 答题技巧

高中地理作为文科的一门重要学科,往往在高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再加上其难度较大,往往被许多文科生认定为自己高考路上最大的“绊脚石”。高中地理的考试范围往往较广,因此需要学生的基础知识必须十分扎实,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学生能够发散思维,从更广的知识层面上进行地理知识的分析。相比于高中政治和高中历史,高中地理的逻辑性更强,难度更高,在高考文综试卷中所占的比重也最大。

高中地理在试卷中的考查点往往不仅是地理知识,还需要学生联想到其他方面,例如人类的生产生活、全球的环境问题,甚至有些题的解答还需要学生结合时事新闻进行分析。高中地理的难度较大,复习起来较为困难,但是越是困难的科目越需要学生花心思复习,尤其是容易拉开差距的高中地理这门学科,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复习方法和答题技巧,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查漏补缺,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地理成绩。

一、建立知识体系,扎实基础知识

高中地理的知识体系庞杂,复习起来难度较大,因此需要学生将地理知识归类,分模块建立知识大纲,这样的知识大纲条理更加清楚,复习和阅读起来更加直观。学生可以按照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的顺序依次进行知识点的归类整理,也可以按照学习内容进行分类。例如,学生可以总结出日照这部分的知识,将日照这一大模块的知识独立出来,然后“切碎”成影响日照长短的因素、影响太阳辐射程度的因素等等。

常考的知识点学生需要重点归纳作为复习的重点,例如河流的洪涝灾害这一部分,通常会被出成综合大题,因此学生在整理这部分知识的时候需要格外用心,要将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总结。知识体系的建立对于高中地理这门学科是十分有必要的,至于知识体系的排布方式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来制定,怎么整理有助于自己理解和复习就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整理。

二、分析题型,总结出题目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孙子兵法》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对于我们高中地理的考试来说也是十分贴切的,我们要想攻克高中地理这门学科,获得高分,就需要对高中地理考试的题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高中地理试卷中的第一大题往往是选择题,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较细,而且综合性较强,因此学生在做选择题的时候一定要细心和耐心。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法。这类方法适用于对基础知识掌握较为扎实的学生,可以从答案中选择正确选项。2.排除法。如果在考试的时候,选择题的答案中地理现象罗列的较多,学生可以采用排除法可以将确认错误的选项排除,重点分析剩余选项。这一类方法应用范围较广,不仅可以用于高中地理这门学科,还可以运用到别的学科。3.对比法。如果单选题有多个选项都正确,那么学生需要重新分析题干,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和重点词,将答案进行对比和分析,选择出最合理的答案选项。

高中地理的试卷中还有一种题型就是综合题,其考查形式往往是给出一段材料,然后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作答,这一部分题目也是学生丢分最严重的题目。综合题通常可以分为描述题、措施题、评价题等等,描述题通常是让学生描述某一位置的自然地理特征,或者是某一位置的地理成因,这类问题的解答往往需要学生记忆和背诵,需要答题者能够尽可能全面地将问题描述出来;措施题是指问题设置为针对某一地理现象,应提出什么样的治理措施。

例如,措施类题目最常询问的就是河流洪涝灾害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生态不平衡的治理措施等。学生在解答这类题目的时候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分析题目,找出造成这一地理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其次从技术角度加以分析,提出治理这一类地理现象的具体措施,最后,如果是资源短缺类题目,学生可以从开源节流这一角度进行分析。

评价类题目通常是要学生写出这一类地理现象的作用、意义、影响等,这一类题目的解答也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环境方面、经济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影响和意义,其次,如果题目具有两面性,学生需要从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两个方面进行叙述,最后,学生还可以从人类活动方面进行分析。

三、总结答题的一般步骤和注意事项

我们在熟悉了题型和一般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之后,更需要注意答题的一般步骤,将答案能够更加有条理、更加系统地表达在题目中。一般我们认为,在解題的时候需要注重答案的条理性,最好能够将要回答的几个方面分类、分点描述,一句一段,这样的答题方式往往会让答案更加直观,阅卷老师在批改题目的时候也会更容易找到答案的重点。同时,学生在答题的时候也需要具有分明的层次,最好将答案排版成层层递进的形式,将最浅层次的答案放到最开始的位置,之后层层递进,将最精彩、最有内涵的答案放到压轴的位置。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层次分明更容易找到自己遗漏的知识点,还能够给阅卷老师留下思维清晰的好印象。

除此之外,学生还需要掌握一般的答题过程,熟悉解答大题的一般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考试的时候能保持更加清晰和条理的思路。首先,学生在接触到一道大题的时候一定要先审题,将材料中的文字细看一遍,找出关键词,如果材料给的是图片或表格,学生需要仔细阅读图片或者表格,从这些图片或者表格中挖掘出图表中隐含的条件,弄清楚出题者的意图。分析这些关键词或者隐含条件的相关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在脑中进行简单的归纳。

其次,学生在对题干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就需要对题目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摸清题目的考查点是什么,结合自己从题干中提炼出的知识点,调动脑中的知识,进行答案的一个初步总结。接下来就是答案的书写环节,学生需要将自己脑中成型的答案写到试卷上,这一过程学生一定要平心静气,将答案有条理地表达出来。最后,学生在答完大题之后,需要对题目进行进一步的检查,检查题干中给的所有条件是否都已用上,如果有遗漏的条件,学生需要结合一些拓展性知识对答案进行进一步的补充。

篇5:地理简答题答题方法总结

1.如何描述某地的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海路位置,相邻位置

2.如何描述某地的自然地理(自然环境)特征? 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土壤,植被,动物,自然灾害等要素描述。

3.如何描述某地的自然资源特征? 从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等方面描述

4.如何描述某地的的性特征? 从地貌类型(平原,高原,盆地,山地,丘陵),地势(海拔,地表起伏)方面进行描述。

5.如何分析地形的成因:一般成因为,自然原因和应针对不同的地区进行具体分析:

1)位于板块交界附近的山脉年轻高大陡峭,位于板块内部的山脉和高原古老而低缓。2)黄土高原的性特征形成有自然原因是流水侵蚀;人为原因是植被破坏严重。3)云贵高原地表崎岖的成因是石灰岩地区受到流水的侵蚀和化学溶蚀作用。

6.描述天气特征:主要是气温,阴晴雨雾雪,风向和风力,以及一些特殊的天气现象 7.描述气候特征:主要是气温,降水及其变化,组合规律 8.描述降水特征:降水总量,雨季长短,季节变化 9.影响气温的因素:

纬度(太阳辐射)

地形地势

洋流

海陆分布 坡向

地表反射率

10.影响降水的因素: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海陆位置 地形 洋流 地表植被状况

11.影响气候的因素:太阳辐射(纬度因素)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地面状况(地形,海陆)洋流 人类活动

12.影响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因素:纬度 地形地势 天气状况(降水多少,阴晴)污染程度

13.影响雪线高低因素:降水 气温 地形

14.影响山地自然带多少的因素:纬度 海拔高度

15.某河流水文特征的描述:流量大小,流速快慢,汛期长短,泥沙含量,有无冰期 16.某河流水系特征的描述:流程,流域面积,干支流形状,流向,河网密度

17.海洋水文特征的描述:主要是海水温度,盐度,密度,洋流,海浪,潮汐等。人文地理部分

1.原因分析:自然和人为原因 2.条件分析:有利和不利条件 3.影响分析:正面和负面影响

4.区位分析:自然,社会,经济方面 5.产生效益: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6.治理措施:生物,工程,技术措施 区位因素分析法 一. 农业区位

1.某地发展农业的条件(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地形,土壤,灌溉水源―――光热水土(2)社会经济条件:土地租金的高低,消费市场,交通条件,政策因素,劳动力数量,农业科技水平等。

2.某地发展种植业的条件:

(1)自然条件: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地形,土壤,灌溉水源―――光热水土(2)社会经济条件:土地租金的高低,劳动力数量,农业科技水平,机械化水平等。3.某地发展畜牧业的条件(1)自然条件: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地形,牧草,灌溉水源―――光热水草(2)社会经济条件:土地租金的高低,消费市场,交通条件,科技水平等。4.某地生产棉花的自然条件:

(1)光照,热量条件优越(2)土壤肥沃(3)灌溉水源充足

5.某地水果(葡萄,苹果等)生产的有利条件:(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回答,也就是实际问题实际对待)

(1)光照要充足,时间要长,热量要充足,温差要大(2)降水适中(3)交通便利(4)科技水平高(5)政策的扶持 6.某地水稻生产条件

(1)自然条件:气候高温多雨,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丰富,有种植经验,科技水平的高低

7.某地蔬菜生产的条件:气候条件:灌溉水源,土壤条件,交通条件,消费市场 8.某地花卉生产的条件:气候条件,灌溉水源,交通条件,消费市场,保鲜技术

某地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的条件:高温多雨的气候,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劳动力条件,科技水平等

工业区位(工业区,工业城市,工业部门)1.某地发展工业的条件(区位因素)(1)资源条件(矿产,能源,水源等)(2)交通条件(3)消费市场

(4)工业基础,技术水平(5)农业基础

(6)劳动力资源(数量,价格,素质)(7)国家的政策

2.某地发展钢铁工业的条件

(1)资源条件:附近是否有煤,铁矿资源(2)

水源条件:临河或湖,要有近便的水源(3)

交通条件:要便利(4)消费市场:是否广阔 3.某地发展石化工业的条件:(1)接近原料地(石油产区)(2)便利的交通(3)充足的能源(4)近便的水源(5)接近消费市场

4.某地发展汽车工业的条件:(1)原料丰富(2)消费市场广(3)基础设施好(4)交通便利

(5)生产协作条件好(6)技术水平高

5.某地发展纺织工业的条件:(1)接近消费市场,(2)接近原料地,(3)便利的交通,(4)劳动力资源丰富

6.某地发展有色金属工业的条件:(1)充足的能源(2)接近原料地(3)交通便利(4)消费市场广

7.某地发展水电的条件或开发水能的有利条件:(1)河流落差大,水量大,水能丰富(2)河流上有适合建坝的位置(峡谷)8.某地发展电子等高技术工业的条件:(1)地理位置是否优越

(2)环境条件是否优美,气候是否宜人(3)临高等院校,科研机构

(4)有便利的交通,临高速公路,飞机场(5)政府的支持

9.建立石油储备基地的区位因素:

(1)要有便利的交通运输,如:便利的海运条件,接近消费市场,比较大的储藏空间(2)还要考虑安全因素等

10.建立航天发射基地的区位因素

(1)纬度因素:有些航天发射基地要求纬度低,因为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节省能源。如我国海南文昌航天基地。

(2)气候因素:晴天多,有较长的发射窗口,一般内陆地区降水少,晴天多(3)地形因素:地形平坦开阔,地广人稀有利于发射安全(4)交通要便利 交通区位:(交通点,交通线)

1.某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分析:运量打小,运费高低,速度快慢,连续性,灵活性等 2.影响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地形,河流,沼泽,冻土,地质状况等影响铁路的建设(2)经济社会条件(决定因素):如合理布局铁路网,缓解交通压力,提高运输效益;促进沿线经济发展;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的安定等。(3)技术因素:先进的科技是保证 3.影响港口建设的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陆域条件要求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建设提供有利条件

(2)水域条件要求航道要宽,水要深,利于通航停泊(海港的建设要有优良的港湾,风浪小,水深)

(3)经济社会条件:要有广阔的经济腹地,交通要便利;要有城市作为依托 4.影响公路建设的区位因素(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不利的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2)平原要少占农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的关系和与城镇发展的关系。(3)山区:道路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山谷道路应避开陡坡 5.影响航空港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占地广,要平坦开阔,利于跑到建设,坡度要缓,地势要高,利于排水,地基要稳定,不易塌陷。无大面积森林,防止鸟类影响飞机飞行安全,沿盛行风方向修建跑到,利于起飞和降落。

(2)社会经济条件:航空港噪音大,与城市应该有一定的距离,交通要便利。6.影响输油输气管道建设的区位因素:

地势平坦,坡度小有利于建设,河流沼泽地,山地等不利于选线,不利于建设;气候寒冷可能导致流通性差,气温高流通性好,管道应通过城镇以及工业区。6.桥梁隧道建设的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主要通过地区的地质条件,河流的水文因素

(2)经济社会条件:为决定因素,有利于缓解交通紧张的压力,提高运输效益,促进经济发展。

7.某地形成交通枢纽的区位因素:从该城市的交通位置分析,如位于铁路线的交汇处,干支流交汇处,河流入海口,湖泊航运的枢纽;还应考虑该地的地形,气候,人口密度等。8.某河流发展航运的条件:

(1)河流的水量要大,水位变化药效,水流平缓,通航里程长,冰期短或无。(2)流域内要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客货运量大 城市区位(某城市,城市群)1.某城市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原因: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临河流(供水和运输功能),有利于城市的形成。(世界城市都分布在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带)

(2)社会经济因素:(具体分析某城市兴起的原因)

主要有:矿产资源丰富,位于交通枢纽,属于政治中心,宗教,旅游,科技等。古城应该从军事防卫来分析。

(3)经济腹地,农业的基础等 商业,旅游,交通运输区位分析

1.某城市形成商业中心的原因分析:(1)要有稳定的商品来源和销售区(2)要有便利的交通运输

2.如何评价某地的旅游资源开发条件

(1)游览价值的大小,资源的质量,集群,地域组合。

(2)市场距离:位于或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大。(3)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4)地区接待能力的大小

(5)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影响旅游活动的规模 3.交通运输线(铁路)运输的意义

(1)促进某区域经济开发(矿产资源等开发)(2)带动沿线商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3)有利于某区安定团结(少数民族,特别行政区等)(4)有利于某区交通网的合理布局

篇6:高中地理答题解题技巧方法

1.直选法(再现法):心理学家认为识记过的知识重现在人们面前时,人们能明确地把它们再认再现出来根据题干要求,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可以直接判断正确答案

2.排除法(排谬法):主要针对较复杂的选择题,因罗列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较多,一时难以做出正确选择,这时可以把这些选项与题干条件逐一对照,将错误的选项逐一排除掉,缩小判断范围然后根据题干的其他条件,在缩小的范围内再逐渐淘汰排除,最后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但也要做最后的复查

3.排序法:选择题中经常出现按时间组合、空间组合,时空组合的题目,这类题目的解答应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分布规律,考生首先自己试着排序,再按题干要求,与备选答案进行对照,如果二者相符则为正确答案

4.优选法:题目提供4个选项如果都符合题干要求,但题干中又有“最”“主导”“主要”“第一”“核心”等字样,就应该采取优选法进行取舍

5.对应法:两组或两组以上的事物(现象)对应选择,必须辨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免张冠李戴

6.图解法(图像法):图解法(图像法)是根据题干要求考生画出示意图来辅助解答选择题在应对地理分布、运动规律、空间想象等这些类型的考题时,可以根据题干所提供的条件绘制出图形,即以图再现题干要求,以图解文有助于分析,从而找出正确答案

7.转换法:有时命题者会用同一事实的两种解说,来检查考生的思维灵活性和知识迁移能力,考生在解题时可将命题条件转换成与该条件意义相同的另一种说法,即转换形式

8.读图法:读图法与图解法有所不同,它是根据题干提供的相关示意图、表格或图像,分析题干要求的有关问题,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9.逆向思维法:逆向思维法是指改变思维角度来分析问题,有时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0.逻辑推理法(演绎法):任何地理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地理属性和地理特征,根据题干所提供的条件,判断某种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结果,需要进行逻辑推理或运算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方法即为逻辑推理法(演绎法)。

地理选择题巧用五法:

一是排除法:如对于给定的条件是多个的题目,可先根据题目的某一条件,在被选项中找出符合这一条件的对象,其余淘汰,缩小范围;然后再根据题目的其他条件,在缩小的范围中逐渐进一步淘汰,最后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选项。如果肯定某个是对的,那么排除没有该选项的也可以。

二是反证法:是通过证明逆命题是错误的,从而得出命题的正确性。

三是信息转换法:将题目中的信息转换成自己熟悉的内容或便于理解的形式,达到化难为易、快速求解的目的。

四是图解法:根据作图来辅助解答。在地理分布、运动规律、空间想像等方面,可以根据题干所提供的条件绘制出图形,即以图再现题干要求,以图解文有助于分析,从而找出正确答案。

五是数据比较法:有些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需要定量分析,并对一些相关的量和量的变化趋势进行比较,才能获得正确答案。

地理学科主观题解题技巧:

自然地理答题——找到解题的关键点。如“日照图”,最关键是根据图中的信息找到“三点”,即太阳直射点、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和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找到了交点,就知道了交点所在经线的时刻和昼夜长短情况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人文地理答题——容易丢掉“采分点”,介绍几个技巧:

一是细致与简略:应尽量具体细致,但如果没有把握,可答得适度模糊一些。

二是适当多写:问什么答什么,但如果没把握,怕把知识点漏答,就多答些点。

三是先答主要的:尽量抓知识的主要方面,实在没把握怕抓不到,则主次一起抓,但要注意把最精彩、最重要的“采分点”尽可能放在前面。

四是分值与采分点:采取找约数原理。如果该题是6分,一般需答2点、3点或6点。

五是将要点进行编号。高考阅卷通常是“采点给分”,将一个小题目的各个知识点根据题目要求合理划分为一个个的要点。对于所有的要点要进行编号,编号有利于提高答案的条理性和清晰度。

最后,提醒大家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克服对文综学科的“恐惧”。要充分认识到:学习的困难和压力是每个考生都要面对的问题,相信自己只要认真学习,刻苦努力,就一定会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篇7:高考地理答题方法与技巧

2、在作答说明、简述、分析类习题时往往需要前推一步。例如,在简述某地水能资源丰富,回答降水量大、干支流汇水面积大,径流量大;地势二、三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大;即结论前推一步保证答案的完整性。

3、回答描述事物分布问题时,要分析出被描述事物和图示那些事物有联系,把对应的事物状况描述清晰即可。

例如,描述塔里木盆地城市分布特点,结合所给的塔里木盆地区域图进行分析,发现城市分布与地形、河流、交通有联系,从上述点进行整理答案:城市分布于盆地边缘的山麓地带(冲积扇);沿交通线分布。

4、针对区域类试题,在回答区域问题、对其意义等此类问题时,把握先谈本地问题、本地状况,再谈系统内的问题,即对整体性影响进行描述。例如,说出甲区域过度发展棉花生产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整理答案:(本地问题)造成水资源短缺;(对系统整体性影响)荒漠化、土壤盐碱化。

5、重视对题干中信息的提取与理解,需要的可以在试卷上画出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例如,资料:11月26日,广东商企投资环北京园区招商推介会在广州举行,共话“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道路,共谋“环渤海”产业承接的方向。由于工资、地价、燃料和电力等费用的不断上涨,广东省原有产业逐渐失去了竞争力。被誉为“京津冀新星”的固安工业园区位于天安门正南五十公里,恰好位于中国的“咽喉地带”,可辐射中国北方5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劳动力价格和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给相对饱和的广东经济圈带来更为宽广的发展平台。

(1)分析“珠三角”企业外迁的主要原因。答案整理:劳动力成本较高;工业用地紧张(低价高);市场变化;资源(能源)短缺。

(2)随着“珠三角”产业结构升级,可以向“环渤海”地区转移的工业类型有 劳动力指向

市场指向性等。

6、用十字分割法描述区域总体分布,例如描述事物的空间分布。例如我国水资源分布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篇8:旅游地理答题方法

1.在审题的过程中, 审题不到位, 学生不能把握题目的中心词和阐述角度, 不能有效地辨别和提取材料、图表、数据中的信息, 忽视设问的关键词, 对设问的分析不到位。

2.在整合组织答案的过程中, 学生答题条理不清。经常出现文不对题、答题要点不准确、不全面, 忽视对问题的处理, 只是单一的罗列答题点;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弱, 答题思维不活跃, 不能用学过的知识或试题材料解决问题;解题思维不严密, 不能有效的将知识储备与试题要求进行“对接”。

3.在地理复习中, 许多学生心理上一直觉得地理难, 面对已知条件和问题束手无策, 自信不足。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成为高三教师在教学中要突破的难题。结合教学实践和高三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认知能力, 学习地理的关键是要理清解题思路, 建立典型的思维和答题模式。《考试大纲》就是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备考提供强有力的指导, 而《考试大纲》的目标和要求恰给出了这样的思维和答题模式, 《考试大纲》明确指出考核目标与要求: (1) 获取和解读文字和图中的信息; (2)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3)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根据这样的目标和要求, 在教学中简单总结为:审题干、列模板、究地点、细筛选、整语言五个步骤, 具体作用如下: (1) 审题干:找出中心词、修饰词; (2) 列模板:地理要素全方面; (3) 究地点:考虑特殊的角度; (4) 细筛选:决定要点的去留; (5) 整语言:地理术语、要点顺序。

以下结合三道例题对此步骤进行说明。

例1: (2013年新课标II卷) 图2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 读图2, 完成6~8题。

6.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台风B.海陆分布

C.地形D.大气环流

答题思路:审题干:中心词——年均温;修饰词——主要因素 (影响气温的因素) 。列模板: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 (等温线与纬线方向基本一致) ;海陆 (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 ;地形 (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或山脉走向平行) 。究地点:根据经纬网定位为台湾岛。细筛选:台湾中部为台湾山脉, 年均温分布中部低、两侧较高。得出结论:影响因素——地形。

7.图示 (1) 、 (2) 、 (3) 、 (4) 四地中, 年降水量最低的是 ()

A. (1) 地B. (2) 地C. (3) 地D. (4) 地

答题思路:审题干:中心词——年降水量;修饰词——最低 (降水成因) 。列模板:影响降水的因素——纬度、海陆、地形。究地点:根据经纬网定位为台湾岛。细筛选:台湾岛降水主要受东侧海洋季风及沿岸暖流影响;台湾东部迎风坡, 中部台湾山脉阻挡湿润水汽。得出结论:最少西部平原—— (1) 地。

8.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图示 (1) 、 (2) 、 (3) 、 (4) 四地中, 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的是 ()

A. (1) 地B. (2) 地C. (3) 地D. (4) 地

答题思路:审题干:中心词——樟树集中分布;修饰词——亚热带。列模板:林业分布——亚热带、山区。究地点:根据经纬网定位为台湾岛: (1) 平原, (2) 亚热带平原与山地过渡地带, (3) 海拔高热量不足, (4) 热带。细筛选 (2) 地正确。本题主要考查了《考试大纲》中:获取和解读图中信息;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 对题目要求作答。

例2: (2013年新课标II卷)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 就易形成雾。图3中, 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 并影响S市。据此完成9~11题。

9.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 ()

A.沿岸暖流提供了充足的暖湿空气

B.半岛东侧海湾海水温度较低

C.海陆间气温差异较大

D.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较强

答题思路:审题干:中心词——多雾;修饰词——原因。列模板:根据题干雾的形成——暖湿空气;寒冷的下垫面。究地点:海域。细筛选:夏季 (暖湿空气) 。得出答案:9.D。

10.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 是因为 ()

A.降水较少B.气温较高

C.风力较弱D.光照较强

答题思路:审题干:中心词——被雾笼罩 (雾不散) ;修饰词——夏季、常 (长时间不散) 。列模板:根据题干, 雾的概念。究地点:S市, 读图37°30′N~38°N大陆西岸。细筛选:S市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盛行下沉气流, 风力较弱, 大气中的水汽不易被风带走。得出答案:C。

11.夏季, S市主要受 ()

A.季风影响B.西风带影响

C.低压控制D.高压控制

答题思路:审题干:中心词———从答案中隐含的大气环流;修饰词———夏季。列模板: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 (大陆西岸) ;季风环流 (大陆东岸) 。究地点:读图37°30′N~38°N大陆西岸。细筛选: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 副热带高压控制。得出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了《考试大纲》中获取和解读图中信息,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 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 (题中的材料) 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下面我们再以一道综合题为例来进一步的说明。

例3: (2013年新课标II卷) 36. (22分)

阅读图文资料, 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 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涯丰畜、多风、植被稀筑。在图5所示区城中, 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 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 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6分)

答题思路:审题干:中心词——沙源丰富;修饰词——原因。列模板:本地——植被破坏;水源附近;外来——流水、风力堆积。究地点:M处。细筛选:M处河流水源附近, 水源的季节变化, 河床裸露。整语言: (1) 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 在河边、河床沉积; (2) (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 枯水季节河床裸露; (3) 风沙在此沉积。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8分)

答题思路:审题干:中心词——风力强劲;修饰词——原因。列模板:影响风力的因素——气压差、地形。究地点:H县城、冬春季节。细筛选:冬季亚洲高压强盛;谷地与风向一致, 加速。整语言: (1) 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 (偏北风) ; (2) 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 (3) 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 (形成风口, 导致狭管效应) 。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 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 为其提供论据。 (8分)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答题思路:审题干:中心词———沙丘群;修饰词1———是否扩大;修饰词2———提供论据。列模板:有沙源———当地沙源增多;外来 (外力的堆积) 。无沙源———当地水土保持;地形狭小难扩展。少外来。究地点:M处。细筛选:针对一种观点即可。整语言:观点A———扩大: (1) 西临黄土高原, 北邻内蒙古高原, 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 (2) 河流持续搬运泥沙; (3) 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 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 (4) 风出风口后, 在M地速度降低, 风沙在此沉积。观点B———不会扩大: (1) 位于半湿润区, 降水较丰富, 风沙发生季节短 (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 ; (2) 河流源地及径流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 ; (3) 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 面积较小, 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 (4) 位于山区, 附近有水库, 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篇9:旅游地理答题方法

【关键词】旅游地理教学 导入法 利用地图 利用多媒体 情景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3-0175-01

《旅游地理》是旅游专业的一门专业学科,现在湖北省使用的教材是教育部规划教材(沈世忠、邹海晶主编),其范围广泛、知识点多、容量大(全书共有300多处景点)。学习该书,学生对我国和世界知名景点能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但是景点介绍模式单一,各景区特色的文字描述平铺直叙,趣味性不足。若教师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只在上面单纯地讲,学生在下面被动的听,然后强制性地去背、去记,学生觉得枯燥难学,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一、多途径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也不例外。一节课,有好的导入方式,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根据课堂内容,灵活安排,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和内容。

一是引用古诗导入。讲授庐山风景区时,我先让学生回忆至少三首描写庐山的诗句,北宋诗人苏东坡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每一首都代表了庐山一个方面的特色,引用学生已经学过的诗句使他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也顺利地过渡到课本内容,黄山、济南、昆明等许多景点都可采用这种方法。

二是用历史知识引入。如广州的“三元里抗英”、“虎门销烟”和上海的“外滩万国建筑”等,引入相关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景点的认识。

三是用景点的现状引入。用景点现状引入需要注意知识更新,比如在讲授黄河上的三门峡、壶口瀑布时,可以介绍黄河断流出现的频繁程度、断流时间、断流位置等情况,让学生对景点有更全面的了解。又如讲到酒泉市,导入时除了介绍历史知识“名称的来历”外,更需用“神七”这样的热门话题来引入。现状引入不仅让学生顺利过渡到新课内容,还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二、充分利用地图

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这是人尽皆知的。在旅游地理教学中也要充分利用地图,地图可以把分散的地理事物都归结到图中,能清晰地呈现出知识的规律性,把零乱的东西规律化。在没有配套的旅游地理挂图的情况下,教学过程中可通过自制或在黑板上画图的办法弥补。如在黑板上画旅游区域图,标注出主要的山脉、河流、纬度位置及主要城市等相关内容,从图中可以读出该地的气候,判断出最佳的旅游季节,依次是交通、物产、旅游资源特色等,这也就是教科书中所讲的该地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条件。

利用地图教学可以将零散分布的景点集中到图中,能形象地记住这些景点的共同特点、归属地。如西南旅游区内的织金洞、黄果树瀑布、黄龙洞风景区、路南石林,因为都分布在云贵高原上,所以有着相同的岩溶地貌特点,但又属于不同的类型。这样,学生能很准确地记住这些景点的特色。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学起来会觉得轻松自如,还可以举一反三,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三、借助先进的教学工具

在旅游地理教学中,也可以借助先进的教学工具。如放碟片、做课件,可以把书本中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甚至还可听到优美的语言讲述,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把枯燥的东西变得生动,把难理解的内容变得容易。为此我常在教学中应运这些手段,如讲泰山,我制作了东路登山的课件,将沿途的景点标注于图中,“边走边看”,明确的路线,清晰的景点,学生在“登”的过程中很容易地就记住了沿途的景观,同时学生还可以总结出泰山最突出的特点:“山间遍布诗文碑刻、古寺亭桥,名胜古迹和大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泰山的神奇昭然若揭,它被列入《世界自然和人文遗产名录》理所当然。

另外,教材中还有些景点的美妙之处是难以用言语描绘得维妙惟肖的,学生也难以凭空勾勒出景点的景象,对于这样的景点最好是播放光碟,如路南石林,它是典型的岩溶地貌,按学生现有直观感受,岩溶地貌仅限于溶洞,而不能想象出地面的岩溶景观是什么样的形象,如此让人叹为观止的“世界第一奇观”,学生学起来却索然无味,通过播放碟片,让学生通过“实地畅游,亲自去体验”,再加上导游生动的语言,学生在愉快的“旅游”中也掌握了路南石林的主要特点,再给一点时间让学生阅读书中的文字叙述,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记住需掌握的内容。为此我还购买了故宫博物院、天坛等这类我国著名古建筑的碟片,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欣赏我国古建筑的精美,也可以知道攢尖与桥子尖、硬山与歇山、戗脊等古建筑手法,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应用这种方法 可以将枯燥的难理解的知识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降低了知识的难度。

四、实施情境教学

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要靠“嘴皮”吃饭,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若教学仅停留在将知识死记硬背,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为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情境教学。有一些景点,文字描绘优美、旅游线路清晰,如泰山、中山陵、武夷山等,要求学生能以导游的身份,把台下的学生当成游客,用自己的语言对景点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学生讲完后我再点评,找出精彩之处。

情景教学对学生来说课前准备工作量较大,学生需要一些导游方面的知识,还必须将景点内容融会贯通。为了达到预期效果,需帮助学生修改导游词,进行课前试讲等。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对景点特色记忆深刻,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很多学生由开始的忸妮作态“背诵”式到后来有激情、有感染力的“导游”式讲解,真正达到了中专生培养的目标——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初级技能人才。

篇10:中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方法

对于答案中自己似是而非的部分,在不影响答案完整和得分的情况下尽量回避、少写。例如北海道渔场的成因,是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的交汇处,如果不清楚洋流的名称,不妨模糊回答是寒暖流的交汇处,营养盐类物质丰富,饵料丰富。

⑵多与少的技巧

对于自己确信无误的部分要准确、有条理的书写,并且要全面。注意答案尽可能简洁准确,条理分明,把握答案的方向性、逻辑性与全面性。评卷是多写不扣分,但少写绝对得不了高分。在某些时候不妨坚持“三多”,多写、多分点、多用术语。多写,即在审题之后结合题意,把知道的相关东西都搬上去;多分点,显得答题有条理, 评卷时,教师往往是提纲挈领看分点、看标题。分点明显可避免教师把两点看成一点而造成失分。

⑶主要与次要的技巧

尽量抓住主要方面,切中要害。实在没把握怕抓不到,则主次一把抓,把自己认为最好,最关键、答得最到位的要点放前面。另外,高考阅卷采取流水作业,老师们要在短时间内阅完一定数量的试卷,答题是否规范,是否“踩点”便成了给分的依据,字迹工整清楚能给阅卷老师一个好的印象。

⑷段落与分点的技巧

文综的每道大题的分值大,解答的题中包含若干个踩分点,按得分点给分,这就要求考生规范答题。一个问题答一段,一个问题的分点用序号。显得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5)是套用课本的技巧

在很多情况下简答题的答案在课本中可以找到类似的情节,这个时候你就要尽量用课本中的话语去回答,得分率往往就比较高。因此,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经常回归教材,尽量利用教材中的语言组织答案。因为教材中的叙述和文字描述是相对科学和完整的,对某一问题的解答,应语言规范,书写有条理,准确地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

(6)复查检验技巧

上一篇:村干部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下一篇: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初审及变更办事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