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饮水污染事件处理应急预案

2024-05-05

突发饮水污染事件处理应急预案(精选8篇)

篇1:突发饮水污染事件处理应急预案

某某中学饮水突发污染事故和水源性传染病

应急处理预案

为了加强学校饮用水安全卫生管理,有效预防师生饮水突发污染事故和水源性传染病的发生,及时处理饮水突发污染事故和水源性传染病,防止事态的扩大,保障广大师生的健康安全,根据上级对饮用水的有关规定精神,结合我们学校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应急处理预案。

一、认清饮水污染突发事故和水源性传染病发生的原因

供应部门向师生提供的饮用水有质量问题,或是放置时间过长等不符合饮水要求等原因造成饮水突发污染事故和水源性传染病的发生。

二、预防措施

1、学校加强饮水安全卫生工作的管理,进一步完善饮水卫生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有效措施,责任到人。

2、索取桶装水生产单位有效卫生许可证复印件或饮水机有效涉水产品卫生许可批件复印件及水质检测报告复印件,认真做好饮水机定期清洗消毒书面记录,并索取所用的消毒产品卫生许可批件复印件,提醒饮水机清洗消毒专业机构定期为学校的饮水机做好清洗消毒工作等。

3、规范师生饮用水供应工作,师生饮用水要有专人管理,管理人员身体要符合卫生要求,饮用水存放环境整洁,并加强日常检查,一旦发现变质,立即停用;饮水机要定期消毒,并由供水商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消毒。

4、加强师生的教育。充分利用健康教育课、班会、讲座、板报、广播等,开展饮水卫生安全及水源性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学生了解饮水卫生安全的重要性及水源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三、事故的处理

1、一旦发生事故,立即启动由校长担任组长,行政领导、班主任、卫生保健教师、后勤及其他骨干教师等力量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研究情况,并根据情况,制定工作方案,落实人员分工。同时按要求及时向有关人员、有关部门汇报报告。

2、学校保健教师做好专项登记工作,包括:饮水污染情况、班级、人数;因饮水而得病的学生姓名、发病日期、主要症状、处理情况等,并积极协助市、县卫生监督所、市、县疾控中心等部门做好调查工作,在市、县卫生监督所等部门的指导下做好相关工作。积极做好中毒学生的就医陪护工作,及时联系学生家长,如实向学生家长阐述事故经过,并认真做好学生家长的工作,争取家长的配合、谅解。

3、与保险公司取得联系,认真做好理赔工作。

四、责任追究:

在师生饮水突发污染事故和水源性传染病事故发生、报告和处理过程中,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未按规定履行职责、违反操作规程、瞒报或玩忽职守者,学校将予以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篇2:突发饮水污染事件处理应急预案

为加强我校饮用水卫生安全工作,进一步提升学校公共卫生工作水平,切实保障广大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提高学校应对饮用水污染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学校饮用水卫生管理要求》的要求,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制定突发饮用水污染事件应急工作预案,建立健全应急处理机制,有效预防与控制我校饮用水污染突发事件的发生,切实保障全体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组织机构

建立和健全学校突发饮水污染事件的处理组织机构,以便发生饮水污染事件后能快速及时地处理。我校成立突发饮用水污染事件的领导小组:

1.总指挥:校长(邹登祥)

2.信息报送:食堂负责人(朱志忠),事件发现人向后勤处报告,后勤处向区疾控中心和局安办报告事件发生的情况和初步处理情况。

3.救治:镇卫生院医生(董金明)及有关人员

4.现场保护:后勤处及相关人员(朱志忠、代晓玲、董锐、黄平)5.协助调查:校长、后勤处、供水管理员

三、发生饮用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学校一旦发生饮用水污染事件,立即启动应急机制网络,具体措施如下: 1.立即停止饮用水的供应。

2.相关人员立即赶到现场,迅速组织人员,积极采取措施。

3.做好第一时间抢救并协助卫生机构救治患者,做好记录并通知家长。4.做好其他在校师生,工作人员的安抚工作,各班主任老师管理好各班的学生,以防止出现混乱的局面。

4.学校有关部门立即上报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同时报县疾病控制中心。汇报内容:

(1)报告饮用水污染造成不适的师生人数、症状及第一例发生时间。(2)学校责任人和联系电话。(3)目前状况和紧急处理措施。(4)报告时间和报告人。

5、后勤处负责保留水样、装置容器、设备和现场,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并按各部门的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并在各部门配合下,认真落实卫生行政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把事态控制在最小范围。

篇3:突发饮水污染事件处理应急预案

目前,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化的加速推进, 环境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和由环境引发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不断发生, 如近年来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四川川化股份有限公司将工业废水排入沱江干流水域, 沱江特大水污染事故给成都、资阳、内江、自贡、泸州5市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2006年的湖南岳阳饮用水源砷化合物污染事件、2008年的清远市跨界乐排河氰化物污染事件, 2009年的山东省临沂市亿鑫化工有限公司偷排砷化物超标的废水, 导致江苏省邳州市发生砷污染事故等一系列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发生, 都表明跨界的流域性水污染事件不仅影响范围广、涉及面大, 而且由于跨行政区域, 事件发生后的处理、处置也比一般的突发环境事件更难, 更复杂, 花费的代价更大。甚至有些污染事故在一定程度上, 一旦发生, 将无法进行有效、彻底的处理。因此如何避免跨界水污染事件的发生, 加强对跨界突发性污染事故的预防, 提高事故处理的应变能力, 及时总结环境应急事件的处置经验, 建立完善的处理预案, 进一步健全完备的应急管理体系, 是我们环保领域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以跨境河流惠济河氨氮污染事件为例, 从事件的发生, 处理, 提出如何处理跨界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件。

2 污染事件概况

2013年1月16日, 安徽省亳州市环保部门接到亳州市水务局通知, 在惠济河与涡河交界处出现网箱养鱼大量死亡, 经亳州市环保部门工作人员现场检查和室内监测分析, 认定是河南惠济河东孙营闸开闸泄污, 下泄污水氨氮严重超标, 导致涡河亳州境内水体受到污染, 网箱养鱼大量死亡。如果污水继续下泄, 将威胁到下游安徽省淮河干流蚌埠市区及怀远县饮用水安全。当时临近春节, 赶上售鱼旺季, 如若处理不当, 很容易引起渔民的集体上访行为, 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此, 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 迅速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2月14日, 环保部在北京召开了河南、安徽两省协调会, 双方达成了《安徽省河南省涡河流域跨界污染联合处置协议》, 随后两省迅速启动了水污染应急预案。2月19日前后, 上游惠济河水体经稀释、实验室监测分析达标后下泄, 河南省再次开启东孙营闸。安徽省和河南省对两省流域交界断面进行同步监测的同时, 同步同流量开启大寺闸、涡阳闸、蒙城闸。应急期间, 安徽省环保部门的监测人员还每天对下游的若干控制断面进行了监测, 并对污染团进行了连续跟踪监测, 以及时掌握污染物的变化情况。经过近4个月的应急处理, 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的监督指导、安徽和河南两省的通力协作下, 污染处置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惠济河全线水质稳定良好。到5月1日,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已经解除了惠济河、涡河水污染应急监测和情况通报, 转为正常管理。由于应急处置及时到位, 特征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 未对下游安徽省淮河干流蚌埠市区及怀远县饮用水安全造成影响。

3 污染事件处理

3.1 污染发现

2013年1月16日, 安徽省亳州市环保部门接到亳州市水务局通知, 在惠济河入涡河处出现网箱养鱼大量死亡。接到通知后, 该局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迅速赶赴现场, 对现场进行了调查和取样, 将详细情况进一步上报市环保局。监测人员对采集的水样进行了全分析监测, 发现了特征污染物———氨氮, 鱼类死亡区水中的氨氮严重超标, 浓度值均在16mg/L以上, 而惠济河流入涡河断面水质的氨氮标准浓度值是6mg/L。氨氮严重超标导致涡河亳州境内水体受到污染, 网箱养鱼大量死亡。

3.2 来源排查及上报

惠济河发源于河南省开封市区, 无天然径流, 主要接纳开封、睢县、柘城、鹿邑等11个县 (区) 的生活和工业废水, 在安徽境内汇入涡河。安徽省亳州市环保部门工作人员经对上游和下游的若干控制断面进行排查和监测, 认定污染源头来自上游惠济河。针对污染情况, 亳州市环保局及时把污染情况上报给当地政府和省级环保主管部门。在当地政府和省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 亳州市环保部门初步制定了突发水污染应急预案, 成立了水污染应急处理小组, 并对重要的控制断面进行了监测。

3.3 处理处置措施

2013年1月18日安徽省环保厅接到渔业部门的信息, 立即通报河南省, 要求河南省关闭东孙营闸, 1月23日河南省关闭惠济河东孙营闸。后经河南省调查确认, 此次污染源头在开封市, 惠济河开封段生态补水中断是造成出境断面水质超标的直接原因。生活污水处理率不足、工业结构不尽合理、化工企业氨氮排放标准值高和不能稳定达标排放, 以及畜禽养殖排污是造成水质超标的重要原因。2月14日, 环保部在北京召开了河南、安徽两省协调会, 双方达成《安徽省河南省涡河流域跨界污染联合处置协议》。两省迅速启动突发水环境污染应急预案, 开展应急工作。河南省先后采取了以下措施。

(1) 迅速落闸截污。将氨氮超标河水分段截流在河南境内, 最大限度地减轻下游治污防污压力。

(2) 强化源头控制, 对沿线市县相关涉水企业采取组织分流。采取封堵、导流等措施, 将氨氮超标河水尽可能分流到沿线周边沟渠, 鉴于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氨氮超标河水可用于农田灌溉。

(3) 及时赔付到位。2月17日, 按照安徽省提出的数额, 将污染处置和赔偿费用一次性预支到位。

(4) 下排河水达标。3月3日, 惠济河超标河水全部处置完毕。应安徽省要求, 在淮河水利委员会的监督指导下, 下排达标河水。

(5) 启动问责。河南省政府已责成有关部门着手开展调查, 实施责任追究。

同时, 安徽省环保厅制定了防污调度方案, 在河南水质达标下泄时, 同步同流量开启大寺闸、涡阳闸、蒙城闸, 预计污水带前锋于4月中旬抵达蒙城闸, 然后控制流量合理下泄, 5月上中旬进入淮河干流, 使流经蚌埠、怀远县取水口时, 氨氮浓度不高于2mg/L。据介绍, 如遇大降雨, 污水有大流量下泄的可能, 为保证饮用水不受影响, 蚌埠市按要求, 加快建设应急备用供水工程, 确保4月底前全部建成。怀远县城在遇到紧急情况下, 可启用现有的地下水源。

3.4 环境应急监测

为准确掌握此次污染处理措施的效果, 及时监控污染团。在2月19日, 河南省再次开启东孙营闸时, 水利部淮委组织了安徽、河南两省同步监测, 监测下泄水体的水质情况, 确保下泄水体达标排放。为及时掌握污染变化趋势, 安徽省环保部门的监测人员还每天对下游的若干控制断面进行了监测, 并对污染团进行了连续跟踪监测。经过近4个月的应急处置, 在环境保护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监督指导、安徽和河南两省通力协作下, 污染处置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惠济河全线水质稳定良好。到5月1日,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解除惠济河、涡河水污染应急监测和情况通报, 转为正常管理。

4 案例启迪

此次污染事件历时近4个月, 牵动了环保部、水利部淮委、河南省政府, 河南省环保厅、商丘市政府、商丘市环保局及下属各部门, 安徽省政府, 安徽省环保厅, 亳州市政府、亳州市环保局及下属等多个部门, 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由于信息得到及时反馈处理, 各级部门通力协作, 决策科学果断, 监控严密有效, 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 特征污染物未对下游的饮用水安全造成影响。此次事件给予我们很多方面的启示。

4.1 完善跨界水污染事故的法律和政策

虽然跨行政区域水污染事故的处理问题, 《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规定:跨行政区域水污染纠纷, 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解决, 或者由上级人民政府协商解决, 但目前不管是《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还是《关于预防与处理跨省界水污染的指导意见》对跨区域环境问题的责任追溯程序及赔付金额都没有明确规定, 跨界污染的纠纷主要由当事双方政府协商解决。但是, 从实践来看, 由于欠缺制度安排和法律规定, 相邻水域治理分散, 责任难以认定, 相互推诿时有发生, 仅靠协调解决的办法往往难以奏效, 所以建立跨界污染纠纷处置及生态补偿机制势在必行。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积极探讨。

(1) 完善跨行政辖区内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 把跨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成功的经验以法律、法规形式规定下来。

(2) 提请全国人大和环境保护部加快制定跨省界水污染联防联控及生态补偿机制的立法工作。

4.2 建立沟通协调、互相监督的跨区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机制

跨界水环境污染事件往往具有流域性和区域性, 涉及范围广, 影响面大, 本区域的部门往往只能处理本辖区内的污染问题, 对突发的跨界污染控制不利, 所以有必要建立跨界的水质联合监测机制、环保信息互通机制和水环境联合执法机制。

4.3 加强应急反应

加强区域性环境合作应急演练, 健全跨界应急反应体系, 提高跨界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置效率。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 严重威胁我们的环境安全, 特别是跨界污染涉及范围广, 影响面大, 所以有必要开展跨区域性合作环境应急演练, 提高防范和处置跨区域突发事件的技能, 增强实战能力。通过演练检验应急反应机制、应急技术水平和应急指挥处理能力, 根据演练取得的经验成果和存在问题及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 进一步健全跨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反应体系, 提高跨界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理效率。

4.4 配备先进仪器, 提高监测能力, 及时掌握污染变化趋势

本次污染事件的特征污染物为氨氮, 用传统的分析方法, 需要前处理, 步骤较多, 过程比较复杂, 如果大批量地采样分析, 对分析人员来说, 工作量特别大, 提供监测数据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 不利于及时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后来, 监测人员采用了先进的全自动氨氮分析仪, 能够大批量地对样品进行分析, 减轻了工作量, 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快速、准确的监测数据, 为决策部门及时掌握污染变化的趋势以及科学决策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所以, 配备先进的监测仪器, 提高监测能力, 是及时掌握污染变化的趋势的前提。各级环境监测部门, 都应该根据当地污染物特点配备相应的监测仪器, 以便在关键时刻数据出得来, 说得准, 应急跟得上, 为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4.5 加大经济、高效、环保的应急处置技术的研究

目前水污染应急处理与治理技术, 主要是物理化学方法, 如本例污染处理方式就主要采用引水稀释的物理方法, 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也较成熟, 但普遍存在着效率低、成本高, 如果处理不当, 还会导致“二次污染”。生物处理技术作为经济、环保、高效的治理水污染技术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其应用上的可行性和可效性已逐渐被证实, 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比如, 一次砷污染事件, 假定地下水和土壤都被污染, 可以考虑两种比较理想的处理方法, 一是化学除砷发:这也是比较常用的方法, 在水中加入铁盐和石灰, 生成砷酸铁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的氢氧化铁沉淀絮凝物, 溶液中的砷酸根与氢氧化铁还可发生吸附共沉淀, 从而使砷分离出来, 得到较高的除砷率。另一种是生物除砷法:利用某些植物的天然特性也可以吸收或是降解有毒金属。比如国内有一种名称为盖凤尾蕨的杂性草蕨类, 通常生长于竹林、人工林、次生林下开阔地或林缘、破坏地、人工砌的墙缝中。其生长处较为空旷, 习性也较耐旱。其累积砷的浓度能达到每千克干物质中含有5g砷, 该植物生长得非常快, 并且金属聚集在根和茎组织中, 很容易通过收获植物达到从最初污染到永久性去除的目的。不过收获后的该类植物还需要用一些方法进行处理和降解, 比如通过再生的方法将植物中的金属回收, 或是堆肥, 如果要使最终的堆肥达到许可的水平, 必须依靠混合其他的材料以稀释含大量金属的超积累植物的影响。生物修复的优点在于可持续发展, 去除和破坏污染物的同时可实现大面积处理而对环境影响比较小。经济、高效、环保的应急处置办法, 才能比较彻底地解决污染后的处理处置问题。因此, 加强技术储备工作任重而道远。

4.6 加大跨区域交界处水质自动站监测的力度

加强对跨区域交界处自动监测站的维护, 提高监测的自动化水平, 加强对自动监测数据的运用, 实现对入境河流的动态监督, 发挥其环境保护耳目和哨兵的作用, 当上游污水向下游排放并有可能污染下游时, 能够提供实时水质水量报告, 以便有关部门提前采取防范污染的措施。

4.7 加强公众性宣传教育, 推进环境信息公布

人民群众是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直接受害者, 只有公众了解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巨大危害性, 提高自身素质, 才能从源头上阻止此类事故的发生。其次, 公众对事故了解后, 可以对应急工作的开展起到协助作用。要进一步健全环境信息发布系统, 共享水环境信息, 政府要及时定期发布环境信息新闻, 让公众了解水质情况。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 要加强政府环境信息的公开的时效性和权威性, 正确引导舆论的导向, 稳定人心, 避免由突发性环境事件引起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摘要:指出了跨界水污染事件频频发生, 众多的水污染事故给下游城市造成了重大损失, 并直接或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 而事件发生后的处理处置往往比一般的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难度更大, 更复杂, 花费代价更大, 通过一起跨界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案例, 探讨了跨界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跨界,污染事件,应急处理,启示

参考文献

[1]黄斌维, 郝玉莲, 贾如磊.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J].北方环境, 2012, 27 (5) .

[2]韩梅.浅析突发水污染事故应急响应和处置措施[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2010:1342~1344.

[3]陈桂浓.清远市乐排河氰化物跨境污染应急处理案例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8, 33 (5) .

[4]徐冉, 王梓.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管理体系研究[J].河北工业科技, 2009, 26 (4) .

[5]许雅婧, 郑丽琴.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案例与启示[J].环境, 2011 (S2) .

[6]王统旺, 王学建.浅谈解决跨界水污染事故的方法和对策[J].科学信息, 2012 (36) .

篇4:突发饮水污染事件处理应急预案

1.1编制目的

根据路桥集团海外公司生产实际,工程项目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所在国的政局时有变化,一些突发事件对我工作人员及项目安全潜在一定的威胁。为保障海外工作人员的安全,及时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确保公司员工及财产的安全,特建立海外项目人员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及预案。

1.2编制原则

1.2.1预防为主,快速响应:时刻做好应对海外事件的思想准备和应急响应,认真做好日常信息收集,监测预警及宣传教育等工作。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涉外事件的因素要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1.2.2以人为本,确保安全: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保障项目部职工临时工的生命、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2.3统一指挥,分级负责:涉外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由海外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主要成员组成突发事件领导小组,总经理任组长,书记任副组长,统一领导和指挥,领导小组下设前方沟通、综合协调、联络人、维稳(负责善后事宜)等业务组;当事海外项目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小组,由项目经理担任组长,做好应急救援事宜。应急小组下设应急办公室、综合协调、联络人、维稳(负责善后事宜)等业务组,24小时值班,密切关注局势进展。突发事件小组按职责分工做好应急处置的相关工作。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海外公司所属各海外项目部,面对重大安全威胁突发事件,严重威胁我公司海外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或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各类突发事件。

2.组织机构和应急职责

2.1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设立三级管理体系,海外公司领导小组为一级,项目部领导小组为二级,项目各科室、各班组为三级。

2.1.1海外公司重大突发事件领导小组由以下成员组成

组长:总经理

副组长:书记

成员:副总、总工、部门负责人

(1)沟通业务组(国内):总工任组长,工程部经理为成员。

(2)综合协调业务组(国内):书记任组长,办公室主任为成员。

(3)联络人业务组(国内):副总任组长,人力资源助理为成员。

(4)维稳业务组(国内):副总任组长,政工、保障部、企管部、财务部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1.2海外公司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小组应由以下成员

组长:项目经理

副组长:项目书记 副经理

成员:项目经理助理、办公室负责人、机料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工程负责人。

(1)应急办公室(海外):项目书记任组长,项目办公室、机料、财务、工程负责人为成员。

(2)综合协调业务组(海外):项目副经理任组长,项目办公室、机料、财务、工程负责人为成员。

(3)联络人业务组(海外):项目总工任组长,项目人力专员为成员。

(4)维稳业务组(海外):项目书记任组长,项目办公室、机料、财务、工程负责人为成员。

2.2应急职责

2.2.1重大突发事件领导小组职责(公司级)

审定各海外项目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掌握项目部所在国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可调用应急资源;批准启动和终止应急预案;负责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决策、指挥、协调管理和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响应行动;判断事件形势和事态发展走向,提出处置建议;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迎接下一步行动。

2.2.2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小组职责(项目级)

在接到报告后,立即商议或直接发出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启动令,指挥、协调、调用应急资源,集中力量组织救援,按程序向上级报告。

2.2.3国内业务组

沟通业务组(国内):当事故发生时,立即与项目部、国内上级部门、政府有关部门联系,请求紧急救助。

综合协调业务组(国内):掌握海外公司可调用应急资源;指挥、协调管理和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响应行动;判断事件形势和事态发展走向,提出处置建议。

联络人业务组(国内):建立海外人员详细档案,传递人员动态信息。

维稳业务组(国内):对回国人员,出现人员伤亡死亡情况,进行医疗救治、伤残鉴定、人员安置、人身意外保险、抚慰抚恤等善后处理工作。

2.2.4国外业务组

应急办公室(海外):应急办公室负责将各项应急指令传递给相关部门和人员;负责制修订项目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确认应急联络电话;负责应急值班,收集、接收、报告和传达突发事件信息,跟踪事件动态,并组织应急培训和演练;提供应急处置工作的技术信息支持和通信保障工作。

综合协调业务组(海外):负责协调与有关部门联系,协调突发事件应急过程中需要外交途径解决的问题和信息收集、汇总和上报。并与保险部门一起做好伤亡人员及财产损失的理赔工作;负责应急资金筹集,确保资金能满足求援抢险需要;负责应急物资的购买和调配。

联络人业务组(海外):每天编制《海外人员动态表》、建立包括国内联系人在内的完善的人员信息表格,及时传递给国内。

维稳业务组(海外):对海外人员,出现人员伤亡死亡情况,进行医疗救治、伤残鉴定、人员安置、人身意外保险、抚慰抚恤等善后处理工作。

2.2.5应急的各项准备

(1)车辆准备;(2)消防设施的准备;(3)急救药品的准备;(4)防护用品的准备;(5)食物储备的准备;(6)人员精简的准备;(7)现金准备。

2.2.6紧急救助

当事故发生时,项目部立即与中国大使馆及当地中资机构联系,请求紧急救助。

2.2.7通信联络

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和应急小组相关人员通信联络要保持24小时畅通。

3.应急程序

3.1信息收集、分析和预警

3.1.1应急小组收集、获取、记录、整理各个渠道的信息,收集渠道包括但不限于:(1)政府通告;(2)外交部门、使(领)馆通告;(3)新闻媒体。(4)来源于本单位各级组织和员工的信息。

3.1.2应急小组对预报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

3.1.3应急小组下达预警指令,由各项目科室负责人负责执行。

3.1.4根据事态变化,领导领导小组下达解除预警指令,由应急小组通知各科室、班组,解除预警。

3.2应急预案启动

3.2.1当突发事件发生,现场应急预案启动,并立即上报领导小组,同时启动应急预案。

3.2.2预案启动后,应急小组和有关人员立即进入应急状态,并报告海外公司突发事件领导小组。

3.3 应急工作步骤突发事件按照其发生、发展过程,分为瞬时事件和非瞬时事件

3.3.1瞬时事件,即发生和结束在瞬间完成,应急反应主要是救治伤者、恢复生产和处理善后。

3.3.2非瞬时事件,即事件本身在持续发展,应急反应主要是控制事态发展、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3.3对非瞬时事件,项目部根据事发现场情况,指挥、协调应急救援工作,着重应急资源的协调、技术支持、法律、外交、商务及信息管理。

3.4信息发布

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应在信息发布前报海外公司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审批。

3.5应急预案终止

根据突发事件的控制和发展情况,由公司突发事件领导领导小组组长下达本预案的终止令。

3.6善后处理

应急预案终止后,出现人员伤亡死亡情况,进行医疗救治、伤残鉴定、人员安置、人身意外保险、抚慰抚恤等善后处理工作,由维稳业务组负责。

4.预案实施与解释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篇5: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原则,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生态环境破坏。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宜章县辖区内突发环境事件的紧急处置。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

1、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局长

副组长:分管副局长

成员:局办公室、应急办公室、环境监察队、环境监测站、自然保护股、法制宣教股等股室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监察队大队长任办公室主任,应急办主任任副主任。

主要职责:

(1)进行突发环境事件的现场应急指挥:指挥应急处置组迅速赶赴现场进行现场处置、调查、取证工作;指挥应急监测组开展监测,确定污染物种类、浓度、污染范围等;

(2)参与组织协调有关单位提供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保障、救助支援等;

(3)参与研究处理突发环境事件的重大事项,向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政府及部门报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进展情况。

2、应急处置组

组长:环境监察队大队长

成员:环境监察队队员

主要职责:负责现场调查、控制,提出现场处置建议,并报现场应急指挥部同意后组织实施;负责调查取证、对存在的环境违法行为立案查处。

3、应急监测组

组长:环境监测站站长

成员:环境监测站专业技术人员

主要职责:负责现场监测和确定污染物种类、浓度、危害程度、影响范围、扩散趋势等,并及时向应急领导小组、现场应急指挥部报告,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决策提供依据。

4、信息中心组

组长:局办公室主任

成员:局办公室科员

配合环境监察队搞好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负责传达应急指挥部的命令;负责现场处置信息的收集、整理、上报。

5、专家咨询组

由环保专家库中的资深环保专家组成,主要职责为:参与指导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对突发环境事件的等级、危害程度、发展趋势等作出科学评估;对突发环境事件直接和潜在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评价。

四、处置程序

1、迅速报告

值班人员接到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后,应尽可能详细准确地记录:事件发生地点、时间、污染物及污染情况、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并立即向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应急领导小组经分析后,立即启动环境应急预案。

2、快速出动

接到指令后,应急现场指挥部率各应急处置和应急监测组携带环境应急专用设备,在最短的时间赶赴事发现场。

3、应急处置和应急监测

应急处置小组到达现场后,应迅速控制、切断、转移或消除污染源,及时终止污染扩散;封闭、隔离或限制使用相关场所和生产设备,防止发生次生、衍生和耦合污染事件。

应急监测小组到达现场后,应迅速布点监测,在第一时间内确定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和污染物扩散范围。要随污染物的扩散情况和监测结果的变化趋势适当调整监测频次和监测点位。对于现场监测技术上有困难的监测项目应及时向郴州市环境监测部门报告,请求支援。

4、污染事故确认

各应急处置和应急监测组将现场调查情况、监测数据和现场处置情况及时报告应急领导小组,初步确认污染事故的等级。

5、污染事故报告

对初步认定为一般或者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领导小组应当在4小时内向宜章县人民政府和郴州市环保局报告。对初步认定为重大或者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领导小组应当在2小时内向宜章县人民政府、郴州市环境保护局、湖南省环境保护厅、国家环境保护部报告。

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

(1)初报是在发现事件后1小时内上报。初报的主要内容为:信息来源、突发事件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原因、污染源、主要污染物、人员受害情况等初步情况。报告方式为电话或传真。

(2)续报是在初报的基础上报告有关核实、确认的数据,包括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受害程度、应急救援、处置效果、现场监测、污染物危害控制状况等基本情况。报告方式为电话、传真或书面报告。

(3)处理结果报告a用书面报告,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报告事件处置的措施、过程和结果,事件潜在或间接的危害、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等。

6、信息发布

信息中心组做好突发环境信息的收集、整理、上报,由市政府新闻办按照《宜章县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发布工作。

7、污染跟踪

应急处置与监测组要对污染状况进行跟踪调查,根据监测数据和其他有关数据编制分析图表,预测污染迁移强度、速度和影响范围,并随时向应急现场指挥部报告,以便发布命令及时调整对策,直至应急响应终止。

8、应急响应终止

由县环境应急指挥部在综合分析有关应急处置情况并征询专家组同意后,符合应急结束条件时,报县政府宣布应急结束。

9、后期处置

篇6:学校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

贝尔路小学

二〇一六年三月

学校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

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突发饮用水污染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学校饮用水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消除突发饮用水污染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突发饮用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学校饮用水污染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突发饮用水污染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饮用水污染事件不在校园蔓延。

二、具体措施

1.预防为主,常抓不懈

宣传普及饮用水污染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防撞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饮用水监测,做好每年一次的储水设备的清洗和检修,发现问题及时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饮用水污染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成立学校突发饮用水污染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突发饮用水污染事件的防治工作。

3.快速反应,高效运转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财力、物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组织管理

饮用水污染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及分工:

组 长:王校长(负责应急指挥协调工作)

副组长:王书记(负责污染情况的报告工作)

组 员:张林科(负责污染情况的报告和切断污染水源,以及组织新的水源进校工作)

1.报告制度

学校一旦水源受到污染,由张林科及时向校长、书记汇报,由书记再向教育局安全科报告。

2.现场保护和水源处理

保护好污染水源现场,清理监督所提取水样,将污染水源放尽,停止饮用。

3.指挥协调

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各施其职,各负其责,指挥全体师生做好学校水源污染的处理工作。

四、突发事件的预防

1.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学校应经常对学校饮奶存放处,学校教学环境与饮用水卫生进行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2.增加学校卫生投入,切实改善学校的卫生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条件。

3.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学校卫生规范管理。加强学校饮用水的管理,防止因水污染造成疾病的传播。

4.加强饮用水卫生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防疫抗病的能力。

(1)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落实好健康教育课,普及饮用水卫生知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2)结合季节性、突发性传染病的预防,通过黑板报、宣传橱窗、广播以及校园网络等宣传途径,大力宣传普及防治饮用水污染事件的相关知识,提高师生饮用水卫生意识和防治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水污染突发应急领导小组,学校总务人员具体负责突发饮用水污染卫生事件的日常预防与防控工作。

2.人力资源保障

学校按照《学校卫生条例》的要求配备卫生技术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应具备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定期接受卫生部门组织的突发饮用水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知识、技能培训和演练、熟悉突发水污染事件的预防与控制知识,具有处理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3.财力物资保障

篇7:乡镇环保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一、总则(一)编制目的

1、为提高全镇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响应能力,做好污染事故应急准备与响应工作,确保在发生污染事故时,能准确地掌握情况,进行分析和决策及时采取必要和恰当的相应行动。

2、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涉及公共危机的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编制依据

本预案的编制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辽宁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xx县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预案。

(三)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属地为主,分级相应;专兼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四)应急任务

镇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承担的应急任务是;

1、制定镇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预案。

2、负责一般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响应,事故处理及事故原因调查工作。

3、协助市、县局做好特别重大、重大和较大环境污染突发事故的处理工作。

4、负责协调一般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监测工作。

5、接收本镇环境污染突发事故责任单位有关事故信息的报告,协调开展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监测和应急行动。

6、监督环境污染突发事故责任单位的应急行动和事故处理措施。

7、及时向镇政府和县环保部门报告镇区内发生的环境污染突发事故。

二、镇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组织体系与职责

(一)、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组织体系

镇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组织体系由镇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小组、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办公室、应急预测组组成。在镇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各职能部门及有关单位各司其责,各负其责,平时做好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准备,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时快速而恰当地进行响应。

(二)镇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小组的组成与职责

1、人员组成

镇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由镇长xxx任总指挥,政府副镇长xxx、招商办主任xxx、镇长助理xxx任副总指挥,成员由镇财政所所长xxx、文化站站长xxx、派出所所长xxx、城建助理xxx、环保助理xxx、交通助理xxx、防保站站长xxx组成。领导小组下设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环保助理xxx兼任。

2、主要职责

(1)、审批镇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预案。(2)、决定镇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的启动和终止。

(3)、指挥和协调镇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组织体系中部门的应急准备和响应行动。

(4)、组织对环境污染突发事故责任单位的应急行动和事故处置措施的监督和管理。

(5)、审定向镇政府和县环保局提交的环境污染突发事故报告。(6)、负责发布环境污染突发事故的信息

(三)镇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办公室的主要职责

1、组织制定镇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及实施程序。

2、负责镇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准备日常工作,监督监察镇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准备工作。

3、接受县环保和镇党委、镇政府下达的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指示和指令,受理来自镇内环境污染突发事故的报告,并及时上报镇政府和县环保局。

4、具体指挥和综合协调镇各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响应单位的启动和行动配合。

5、负责与有关单位的联络与信息交换工作。

6、起草向镇政府和县环保局提交的事故报告。

7、组织开展对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单位采取的应急行动和事故处理措施的跟踪、监督。必要时,经镇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领导小组 批准后,采取干预行动。

8、组织起草有关环境污染突发事故的信息。

三、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分级

按照突发事故严重性和紧急程度,突发环境事故分为特别重大环境事故(I级)、重大环境事故(II级)、较大环境事故(III级)和一般环境事故(IV级)四级。

(一)、特别重大环境事故(I级)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环境事故:

(1)、发生30人以上死亡,或中毒(重伤)100以上;(2)、因环境事件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3)、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污染;(4)、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5)、用放射性物质进行人为破坏事故,或1、2类放射源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

(6)、危险化学品(含剧毒品)生产和贮运中发生泄露,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事故。

(二)重大环境事故(II)。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环境事故:

(1)发生10人以上的、3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上、100以下;

(2)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污染;(3)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的;(4)

1、2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5)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湖泊、水库及沿海水域大面积污染或城镇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三)较大环境事故(III)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环境事故:

(1)发生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下;(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地级行政区域纠纷,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

(3)3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四)一般环境事故(IV)。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环境事故:(1)发生3人以下死亡的;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镇级行政区域纠纷,引起一般群体性影响的;

(3)

4、5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四、应急行动

(一)准备

镇环境污染突发事故日常准备工作由镇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办公室负责。镇应急值班机构即为环境突发事故应急值班机构,负责接收环境污染突发事故的报告,并及时通知镇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 办公室,进入应急状态时,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工作由镇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统一指挥。

(二)启动

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响应应坚持统一领导,属地为主的原则。特别重大污染环境突发事故的应急响应由国家环保总局和省环保局组织实施,重大环境污染突发事故、较大环境突发事故由省环保局和市环保局全面负责。一般环境污染事故由市环保局和县环保局全面负责。

(三)联络与信息交换

镇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办公室按照相关实施程序负责与镇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组织体系、镇政府、县环保局、其它部门和单位及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单位的联络与信息交换工作。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单位应按照事故报告制度向镇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办公室提交事故报告。

应急期间联络原则是:

1、各岗位任务明确、尽职尽责,联络渠道明确、固定,即时畅通。

2、联络用语规范,严格执行记录制度,3、对外渠道和口径统一。

(四)指挥和协调

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响应时,在镇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镇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办公室负责指挥镇环境 污染突发事故应急组织体系中各部门的应急行动,综合协调镇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组织体系与其他相关部门、单位的接口和行动,主要内容有:

1.提出现场应急行动原则要求。

2.协调有关专家参与现场应急指挥部的指挥工作。3.协调各级、各专业理论实施应急支援行动。4.协调受威胁的周边地区危险源的监控工作。

5.协调建立现场警戒区和交通管制区域,确定重点防护区域。6.根据现场监测结果,确定被转移、疏散群众返回时间。7.及时向镇政府、县环保局报告应急行动的进展情况。

(五)应急监测

镇环保部门配合县环保局负责协调组织环境污染突发事故现场的应急监测工作,确定污染范围、种类、强度,提供防护措施,为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决策提供依据,必要时请求国家环保总局和省、市环保局提供环境污染地方应急监测技术支援。

(六)安全防护

现场应急工作人员应根据不同类型污染事故的特点,配备相应的专业防护装备,采取安全防护措施。负责现场公众的安全防护工作,根据事故特点开展相关工作,1.根据污染事故的性质与特点,向本级政府提出公众安全防护措施,2.根据事发当地的气象、地理环境、人员密集度等,确定公众疏 散的方式,协助有关部门组织群众安全疏散撤离。

3.事发地安全边界以外,协助有关部门设立紧急避难场所。

五、应急终止和恢复

(一)应急终止条件

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既满足应急终止条件。1.污染源的泄露或释放已降至规定限值以内; 2.事故所造成的危害已经彻底消除,无继发可能; 3.事故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

(二)应急终止后的行动

应急终止后,镇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领导小组还应执行下列行动:

1.评价所有的应急工作日记、记录、书面信息等。

2.评价造成应急状态的事故,指导有关部门和事故责任单位查出原因,防止类似事故的重复出现。

3.评价应急期间所采取的一切行动。

4.根据实践经验,及时对应急预案及相关实施程序进行修订。5.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事故,镇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办公室要组织有计划的配合好县环保局环境污染监测,管理必要的区域去污计划和因事故及去污产生的污染废物的处理和处置计划并监督实施,6.责任追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对污染事故责任单位、责任人依法、依规进行处罚的具体意见;追究刑事责任,提交公安检察机关处理。

(三)总结报告

应急终止后,镇应急领导小组应在二周内向镇政府和县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办公室提交总结报告。

六、应急保障

根据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准备与响应的需求,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提出项目支出预算报镇财政部门审批后执行,确保日常应急准备与应急响应期间的资金需求。

七、预案管理

篇8: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价

突发事件通常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环境破坏、人员伤亡,甚至危害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以及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典型突发事件包括“SARS”病毒及禽流感爆发流行,2008年中国雨雪冰冻事件,“三鹿”奶粉事件,以及2009年中国汶川地震等,这些突发事件产生了严重的社会连锁反应和政治后果,造成人民生命财产重大损失和人们的心理创伤,危害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系统的建立对于保障公共安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现实意义,统计表明:有效的应急系统可将事故损失降低到无应急系统的6%。而应急预案是构建应急管理系统的核心,也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应急预案的总目标是控制突发事件的发展并尽可能消除,将事故对人、财产和环境的损失和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为此,国务院办公厅于2003年12 月成立了应急预案工作小组,将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列为国务院2004 年工作重点之一。截止2006年底,我国的应急预案体系已初步形成,已制定各类预案约135万多件,到2007年底预案已经超过150多万件,就是说平均每个省都有2.5-3万件预案,预案的数量非常可观,但是现存预案编制完成的时间比较短,大多缺乏评价和实践检验。如果一个预案难以实施或实施起来不顺畅,那就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也无法达到制定预案的目的,因此有必要对预案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本文将首先分析突发事件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来分析一个有效的应急预案应当包括的要素,使预案实施起来更有效率。

2 突发事件的特点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事故性质和机理,突发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公共卫生事件。一般认为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表现为突然发生、高度不确定性、危害大、无章可循,而且事态模糊,具有紧急性。本文通过分析和归纳,认为突发事件的特点具体如下:

(1) 突发性、不确定性。这是突发事件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指事件突然发生且其爆发的时间、地点、方式、种类以及影响的程度常常超出人们的常规思维之外,难以预测和预防,使人们促不及防,手足无措,无以应对,陷入困境之中。这个特点要求相关应急组织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很强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性的应对决策,在时间的快速性上对应急组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何时采取应急行动以及应急行动实施的效率都成为突发事件发展的转折点。

(2) 动态性。动态性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指随着时间的变化,突发事件本身的态势会改变(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发展速度等);其次,在处置突发事件即实施预案的过程中,资源供给和需求也在发生不断变化,从而影响突发事件态势的变化。因此,应急组织在处置过程中的决策目标和处置行动也是动态变化的,一般来说,应急面对突发事件无法尽快确定一个比较明晰的决策目标,所有的努力都是尽快控制局势,降低事态的恶化,以尽量减少突发事件损害的程度。

(3) 后果严重性。突发事件直接导致的后果是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更为深远而严重的影响则会造成对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的破坏性冲击,特别是在发生严重灾害时,人们在激情状态下很可能做出非社会化和异端的行为。这就说明突发事件的危害性又是无形的,受伤人群及其家属会长时间的被恐惧包围,社会安定受到威胁。因此,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计的,因为事件长期的、潜在的损失是难以估计的,这就要求应急组织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控制局势,减轻损害程度。

(4) 影响广泛性。广泛性表现为时间上的持久性和地域的广泛性。突发事件的后果不可能在极短时间内清除,而且会持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对人的健康和环境更是如此。比如有毒物质的扩散,在事发后几年、甚至几十年、上百年内都会对周边地区的人群造成代代相传的不可磨灭的伤害。由于应对突发事件需要有一个过程,随着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联系日益全球化,突发事件的发生、影响已经超出发生地的范围,特别是信息传递渠道多、传递速度特别快的情况下,使得突发事件成为地区和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

(5) 信息的不对称性。表现为信息的不完全、不及时与不准确。信息不完全是指由于突发事件影响、发展及持续时间长短等等重要信息的严重缺失导致突发事件态势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未知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应急组织在某个时段不可能完全掌握应对突发事件决策的全部信息。信息不及时是指应急决策信息的搜索、加工以及传递等环节,客观上要花费一些必要的时间以及出现一些人为浪费的时间。信息不准确是指应急决策信息在获取和传递过程中的失真、失效等,这主要是由于人们自身的认知与判断能力的局限性所造成的。此特点决定了应急决策必须要有创新的思维,而不能按照预案里面规定好的程序生搬硬套。

(6) 模糊性。由于造成社会突发事件的部分因素具有不确定或难以量化的特点,因此对突发事件的描述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这就造成突发事件的实际结果数据难以获得,导致应急组织不能准确的处置,即不能利用一些模型来对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做出科学、准确的决策。

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如果没有很好的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人们没有受过应对突发事件的宣传教育或专门的训练演习,那么大多数人往往会恐慌,束手无策,不知该如何决策或行动。

3 有效的应急预案应包括的因素

应急预案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活动的行动指南,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由这些预案规定的流程和处置措施便是第一处置行动的主要依据。通过预案有效性评价可以帮助预案编制人员发现预案中的问题从而不断地修正和改善预案以避免有效性差的预案去付诸实施,造成应急救援不利带来的巨大损失,从而使预案在突发事件应对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由于应急预案包括文本预案、图文预案、推演预案3种形式,具体又包含许多类别,比如按照不同的责任主体,应急预案分为国家级预案、省级预案、地市级预案、县市级预案、基层预案、企事业单位预案;按照预案的内容可以分为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重大活动预案、其它预案等。这使得定义一个有效的预案应包含的因素非常困难。本文认为应该从预案的完整性、可操作性、有效性、处置的快速性、灵活性以及费用合理性等几个方面来对预案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具体如下:

(1) 完整性。由于突发事件的突然性和不确定性,预案的内容应该尽可能全面地考虑到突发事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最理想的办法是对所有已经发生过的和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并逐一制定预案,但这种理想情况显然不能实现,现实的方法是在众多的可能事件中选择出最具代表性的来深入研究,并制订相应的预案,以保证这些预案具有最大的柔性,即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和最小的代价进行扩展或变换。如果预案内容不够完整,则可能会大大影响其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2) 可操作性。应急预案应该具有良好的操作性能,要密切联系实际,做到切实可行。在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如果预案的某些环节设计得不切实际,会妨碍整个预案的实施进程,从而直接影响应急处置的速度和效果。一般来讲,编制某种类型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是在某些特定场景假设下,对处置流程预先进行设计和修订的过程,涉及处置中的人力资源、应急资源、处置措施等内容。但假设的场景毕竟不能完全代替实际情况,因此应急预案的场景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调性。在编制预案时应当适时更新资源记录,了解最新的资源情况并对应急资源进行评估,以便突发事件发生时明确应急救援的需求和不足从而能保证资源的优先利用和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突发事件处置效率。另外,预案应当明确应急管理机构、应急队伍、应急活动中的有关组织及其义务,特别是应当明确这些机构及其主要工作人员的详细的联系方式,这样可以使应急行动快速有序的展开。

(3) 处置的快速性。处置突发事件的速度对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对突发事件处置得慢,有可能导致出现其他新的并发事件,这样就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和处置难度提高,甚至使灾难持续事件更长、范围更广,造成的损失更大。因此,处置突发事件要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控制并且消除突发事件,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所带来的损失。

(4) 费用合理性。一个预案的理想实施效果不应该以完全不计成本的投入来获得,而应该通过投入合理的费用来取得。评价预案的有效性应该评价其为处置突发事件所投入的费用的合理性。这里所讲的费用是指在保证能够对突发事件有一个较为理想的处置效果的前提下,实施该预案所产生的各项费用的大小。

(5) 灵活性。由于突发事件的发展往往难以预测,如果一个预案只能处置某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那么当突发事件的状态发生变化时,该预案就无法有效地对其进行处置了。预案的灵活性是指当情况变化时,能够在该预案的基础上采取其他的预案而不必从头开始采用全新的预案,从而可以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效率。实际上,预案的完整性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预案有多大的灵活性,这更要求我们尽可能选取有代表性的场景来制定预案。

如果一个预案可操作性强但是灵活性差,那么这个预案的有效性不一定好;同样,如果预案具备很好的完整性但是要求的资源多、费用高那么它的可操作性就差,处置突发事件的有效性就会降低。因此,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各个因素来评价一个预案的有效性,也就是现有的人员、设备和其他社会救援协助力量的情况下,即在一定的资源保障条件下,预案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地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如果保障度高,预案的有效性高,那么应急救援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在对一个预案进行评价时,可以根据该类型预案的总体要求给以上评价要素设定权重,因为以上要素在不同类别的预案评价中的重要性不同,并且根据预案的具体类别情况完善相应的评价指标,运用适当的评价方法进行打分,并结合实际情况等多种因素来综合评定预案的有效性。比如,大型病毒性突发事件(如甲感疫情),爆发后势头很猛,波及范围大扩散迅速,对于该类型预案评价时应该赋予“处置的快速性”最高的权重,因为此时尽快控制病毒传播态势最重要。

4 讨论

虽然突发事件具有突然性、不确定性、后果严重性、影响广泛性等特点,但是只要人们正确对待突发事件,那么它不总是那么可怕;相反,我们不能总是寄希望于应急预案,毕竟再好的预案与实际情况总是有差别的。

首先,人们应该正确对待突发事件。对于突发事件人们往往容易采取忽视的态度,这主要是因为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很低,应急行动及准备活动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投入结果即实施结果如何却难以衡量。正如前面分析,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是潜在的、难以衡量的,因此这种损失往往被低估。另外,人们忽视的原因是人们相信现代技术的力量和工程防护措施的效果,却低估了自然的力量。比如2008年1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发生了范围最广、强度最大、持续事件最长、灾害发生最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对我国公路、铁路和航空交通运输、电力供应和传输、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从另一方面,突发事件并不可怕,它虽然模糊、无章可循,但是有些突发事件也存在一些潜在的规则,比如大型病毒性流行感冒,爆发后扩散迅速,但人们都知道此流行感冒的易感人群是老人、孩子以及体弱多病的人群,如果提前接种疫苗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避免的。

其次,重视应急活动的组织机构,明确并认真执行各自的权利义务。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即使很高,也需要应急组织根据实际情况认真执行。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如果应急组织各个机构不明确自己的义务和权利,有可能造成延缓应急决策时机,从而造成更大的灾难。比如2005年松花江污染造成的哈尔滨水危机突发事件,在发现中石油吉林石化双苯厂发生爆炸并可能造成松花江污染的情况下,吉林省和黑龙江省没有明确自己的义务,相互推诿,因此双方都没作出任何通报或处理措施,这直接助长了事态恶化并最终酿成了“水荒”的重大危机事件。

再者,应该定期修订预案。应急预案修订的重要性不亚于预案的制定,由于客观情况经常发生变化,只有及时对预案进行修订,才能更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当发现了新的情况显示一项预案已经过时,从突发事件中及从应急演练中获得的经验教训,或相关组织机构及技术系统发生变动时,都有必要修订预案。突发事件的发生或应急演练往往会暴露出一些之前没有注意到的风险,或者表明需要更好的应急程序,或者应该将某些组织纳入预案中;应急预案必须不断反映关键工作人员的变动,包括姓名、工作头衔及联系方式,确保应急救援顺利有序的展开。

最后,还应该重视应急教育培训。一方面是专业技能培训,由于此类专业技能的培训在各自的行业领域已经比较完善。 所以对于公众的专业技能培训应当是大面积常识性的科普培训,例如, 面向公众的医疗急救技能培训、灭火器的使用、火场中的自救技能等。另一方面是非专业技能培训(包括协作、交流沟通、决策等),在应急处置过程中由于需要来自不同部门的人员来组成应急管理指挥团队,他们之间需要很好的沟通、协作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因此对管理团队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有效的非专业培训能锻炼决策能力和例证关键操作准则;能增加决策和判断的经验、提高理解和识别潜在问题的能力;锻炼决策、沟通、状态识别、压力管理和联合作业等技能。

5 结论

我国突发事件频频发生,给社会造成严重损失,本文分析了突发事件的特点,由这些特点分析了一个有效的应急预案应该包括的要素,即完整性、可操作性、处置的快速性、费用合理性和灵活性。由于预案编制是在突发事件之前进行的,再好的预案都与实际情况有差别,这就要求我们反思,在要求人们正确对待突发事件本身的同时还应要求相关部门定期修订预案使之更接近实际,还要注重应急教育培训的问题。

摘要:首先分析突发事件的特点,然后针对这些特点分析有效的应急预案应该包括的要素,从而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有效性进行准确的评估,保证预案能够取得理想处置效果。最后从突发事件本身和预案两个方面进行一些思考。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静,陈建明,赵红.应急管理中的突发事件分类分级研究[J].管理评论,2005,17(4):37-41.

[3]WANG C,WEI S,XIANG H,et al.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an emergency preparedness training programme for public health staffin China[J].Public Health,2008,122(5).

[4]曹杰,杨晓光,汪寿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J].公共管理学报,2007,4(2):84-93.

[5]张英菊,闵庆飞.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评价中关键问题的探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6):41-48.

[6]马颖,王超.突发公共事件的产生原因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28(9):92-95.

[7]祁明亮.池宏.应急预案制定中的场景选择问题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8(1).

上一篇:观《日出·印象》高中作文下一篇:最新群众路线时间活动心得体会 -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