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爱心故事征文

2024-04-22

百姓爱心故事征文(精选8篇)

篇1:百姓爱心故事征文

“1998年4月29日,王叔叔来学校看我,叫我注意身体......”

“1999年10月14日,王叔叔来学校与老师谈了很久,我想一定少不了我的读书成长问题......”

“8月31日,王叔叔给我留了500元钱......”

......这是从一本日记中摘抄的片断,写日记的人名叫,他在这本已经发黄的日记中陆陆续续记录下了自己的成长历程,也记下了一个感人的爱心故事。

故事得从1997年3月28日说起。这天,因家庭贫困而面临失学的自治县大文中心完小六年级学生在老师的陪同下,见到了他在日记中一直提到的“王叔叔”,也就是现任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的,那时,还在任县委副书记。这一次见面,使的命运从此改变了。

现在说起第一次与王叔叔见面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当时,他眼中的大个子王叔叔笑眯眯地摸了摸他的头,鼓励他要好好学习。王叔叔在离开时给他留下了一学期的伙食费和买下了一学期的大米,这笔资助点亮了他未来的人生之路

对于从未到过县城,很少接触外人的来说,实在是网太突然、太意外了!放学后,他迫不及待地在通往自己家的田野山道间飞奔,当满头大汗的赶到家时却发现,这好消息父母早知道了,全村人都知道了!原来,到大文乡户那村大八寨下乡调研时,得知因家境贫困,随时都有失学可能的情况后,当即表示,要一直资助读书,要帮助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拉祜族小山寨培养一名人才。

有了的关爱,快乐多了,踏实多了,学习也更用功了。1997年6月,他顺利地考入大文中学,成为全村第一个初中生。担心他是否能适应新环境,学习是否跟得上,营养是否补充得上……为了让能安心学习,再也不要为今天没学费,明(来源:好范文 http:///)天没有米钱担心,每学期开学前,总是早早地把学费和伙食费留下给的老师,请老师帮助安排好生活和学习。每次到大文乡下乡,他都要到学校看看,叮嘱他要好好学习,要注意身体,要尊重老师、团结同学等等。

为了让的父母支持他读书,还多次到家里与他的父母促膝谈心。反复对他们说,只要读得上去,他一定会资助到底的,做父母的不能因家里困难、农活忙就拖孩子的后腿,这会害了孩子一辈子……就这样,无私地帮助着,与一家结下了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关系,小小年纪的也更懂事、更用功了!为了表达对王叔叔的感激之情,没有出过山门、没见过世面的把这一切偷偷地记在一个小笔记本上。他用心地记下了王叔叔每次对他说的话,每次给他的钱物。

7月,顺利地考入了师范学校,成为全村的第一个中专生。但男子汉意识越来越强的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每年1000元的学费对于他来说,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要到哪去找?正在进退两难时,仿佛知道了他的心事,主动承诺为承担三年的中专学费,并为他打点了一套行装,鼓励他勇敢地迎接新生活……

就这样,走进了师范学校,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新生活。3年的中专生活平静而艰难,那本发黄的笔记本上,“王叔叔”的字样更多了:“5月20日,王叔叔利用到开会的机会到学校来看我,并给我留了200元的伙食费。我们还在校园里边走边谈,谈他的读书时代,谈他的成长经历,我才知道他也吃过很多苦,有过不少磨难……听王叔叔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明白了战胜困难首先要战胜自己。”“8月31日,王叔叔给我留了500元钱。”“3月2日,王叔叔给我留了300元钱……”

7月,顺利毕业,回到家乡当了一名代课教师,成为村里第一个代课教师。4月,他当选为大文乡户那村副主任,成为村里的第一个村干部。12月,考入邦丙乡政府工作,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公务员。随着命运的改变,随着许多个“第一”的出现,大文乡掀起了一股资助贫困学生的热潮。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虽然从未跟他的同事们说起过他与的故事,但他多年如一日用爱心改变拉祜族青年命运的故事还是被悄悄地传开了。

篇2:百姓爱心故事征文

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只有热爱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呵护,教育才富有实效。在学生迷途的时候,我们给他们一个正确的教育机会,就能挽救他们的一辈子。

在我的管理和教育下,班里同学们的个人卫生一直做得很好,只有一个叫张伟的同学校服总是脏脏的,我多次批评他,让他回家告诉家长勤给他洗衣服。可是每次看到他的衣服还是那么脏。后来从同学口中得知他妈妈精神有些问题,经常离家出走,他爸爸自己带着两个孩子,有时上班忙根本顾不上给他洗衣服。听到这里我心里酸酸的,对他有了特别的关爱,我就经常给他买本子,买铅笔,还给他订了一身崭新的校服。在班上还号召同学们关心他,帮助他,支持他。可是他偏偏不爱学习不争气,贪玩调皮。有一次,他故意不戴红领巾,被值日生查到,班级自然扣分。同学们生气地向我告了状。我没有动怒,走到他面前平静地问:“你为什么不带红领巾?”他理直气壮地说:“我就不想戴,戴上它怪难受的。”听了他的理由,我仍然没有动怒,也没讲任何大道理。我跟他温和地说:“老师帮你戴好吗?保证你不觉得难受。”我将红领巾放在他领子里,轻柔的给他系好。我发现他的头一直很低,脸蛋红红的。脸上写满了羞愧。从此以后,张伟同学再也没犯类似的错误,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我平时鼓励他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比如学校组织的跳绳比赛活动,兴趣小组活动我都让他报名参加,有的同学不理解,说我偏心。我说:“同学们,多给他一个机会吧,他是真的在努力,相信他。”之后张伟同学总是在课间练习跳绳。果然不负众望,他在男子跳绳比赛中取得年级第二的好成绩。他手捧奖状的时候,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我和同学们也都替他高兴。

在我们班里还有一个好动的学生,他叫李明,上课的时候他总管不住自己的手,手里总喜欢摆弄东西玩,他不但自己玩,还总影响周围的同学,总爱跟同桌说话,他的同桌换了又换,同学们都不喜欢跟他做同桌。自习课上,同学们都在写作业,他自己坐在座位上自言自语地说话,严重影响了周围同学的学习。任课老师也多次向我反映他平时的上课情况。除了这些,课下他还喜欢和同学追打,劳动不积极,就更别提学习成绩了。

我知道他是典型的“问题”学生。我就经常利用课间找他谈话,我跟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嘴上答应的很好说一定改,态度很诚恳,而且还掉下了悔过的眼泪。我心里暗自高兴。心想:这回他肯定能改了。可是好不了两天,他好动爱说话的毛病又犯了。我找家长多次沟通,共同教育,也无济于事。我只有想办法慢慢改变他了。

有一天在我的课上,讲完课我给同学们留了十分钟做习题的时间,我发现李明在那很认真的画画,我走到他跟前,他看到我发现了他,就赶紧把画收起来,这次我没有批评他,我微笑着看着他,让他把画放在桌子上,他露出很惊讶的表情。我发现他的画画得相当不错。我借机表扬了他,他看我表扬他,就很兴奋得讲解他画得画。原来他需要一个倾听者。我就让他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画。同学们都夸他画得不错。紧跟着我向他提出如果在学习上也能这样出色就更好了。从那以后,他每天都认真的做作业,我总是及时表扬他,我发现原来他是很喜欢大家夸奖他的。知道这一点以后我总是借机会表扬他,他课上爱说话爱做小动作的毛病好了很多,课间也不和同学追打了,组长也不再反映他不做值日了,看到他的这些变化,我真是打心眼里高兴。

由此看来,只要给“问题”学生多一点的关注,让他们的“闪光点”发光,使他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他。还有多表扬他,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更渴望得到表扬。这会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从而获得了心理和学习上的更大进步。

篇3:用百姓的视角去说百姓的故事

一、创新形式全力提高栏目质量

《百姓百事》尝试一种全新的新闻报道方式, 突出情节、细节, 以更轻松、更生动、更故事化的方式报道新闻。编辑以独特思想和手法, 赋予节目更多的内涵, 使节目更加神形兼备。相比以往的电视新闻栏目, 《百姓百事》完全从严肃的时政时事的“框框”中跳了出来, 真正把视角贴近了平民百姓。市民关心的正是《百姓百事》所关注的。这其中, 既有舆论监督, 又有人文关怀;既有市井琐事, 又有人生百态。《百姓百事》报道的是发生在鹤岗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事, 关注鹤岗百姓的心声。

《百姓百事》在原有栏目设置的《百姓视线》、《新闻360》等子栏目的基础上, 去年又扩版新增加了《百姓新家居》、《百姓车时代》两个板块, 这样使栏目又增强了服务功能, 更加适合老百姓的生活需求。《百姓新家居》、《百姓车时代》板块播出后, 收到的效果良好, 一方面满足了百姓的需求, 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栏目与百姓之间的互动性。创新节目形式的同时我们又将节目时长增加到20分钟, 在节目的信息量方面又做了进一步调整, 使信息量更加多元化。并与移动公司和联通公司联系, 在全台建立了首个信息互动平台, 每期节目百姓可以直接参与其中。同时在注重舆论监督的同时, 更加注重百姓衣食住行的实用性、指导性, 使节目更加贴近百姓。

二、精心策划全力提高栏目水平

细节决定成败。《百姓百事》之所以得到受众的认可和青睐, 我们认为, 在宣传报道中我们坚持了“三贴近”原则, 同时也是精心策划的结果, 栏目又在报道策划上下功夫, 对重点选题实行重点策划, 对监督类报道实行跟踪式报道策划。在策划中, 我们加强大编辑部策划意识, 提高策划能力。成立策划小组, 由编辑记者共同确定选题, 制定统一报道方案, 并实行专人负责制, 从采访到成片由专人负责, 并对结果进行跟踪问效。仅2010年我们就组织开展了供暖进行时、迎战大风雪、欢欢喜喜过大年、创建“三优”文明城、走进旅游节、美在鹤岗等20多个重点选题的报道策划, 形成强大宣传态势, 突出报道的针对性, 加强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栏目在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 还注重把影响百姓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策划重点, 除了完成报道策划外, 还在服务功能上加强策划。经常对准百姓生活中的一个个矛盾焦点, 破解一个个难题, 在老百姓和政府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我市居民苏长志由于跟着女儿在浙江生活, 但是户口一直在我市, 在换取二代身份证时, 就是一个小小的身份证, 使苏长志从浙江往返于我市很多次, 长达三年之久也未能将身份证办下。后来苏长志给《百姓百事》栏目打来了求助电话, 栏目组得知后非常重视, 派骨干记者郞殿庆承担选题采访任务, 他多次帮着跑社区, 跑派出所, 经过记者的努力, 派出所用一天的时间就为苏长志办到身份证, 苏长志给栏目组送来锦旗, 并激动地说:“真没想到跑了三年的事情, 记者只用了三天就给办成了, 深表谢意。”仅2011年栏目就为百姓解决难事愁事上百余件, 收到群众送来的锦旗十面。

三、勇于奉献团队合作出精品

一年365天, 《百姓百事》不休息, 只要有新闻, 《百姓百事》的记者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百姓百事》拥有一支召之即来, 来之能战的精英团队, 这里的记者是全台最年轻的团队, 最有活力的团队, 也是最有战斗力的团队, 在采访中无论遇到什么苦难, 大家都会微笑着接受挑战, “办法总比困难多”已经成了大家的共识。在完成新闻报道的同时, 栏目还十分重视创优工作, 培养团队的创优意识、精品意识。在日常采访中, 注重创优作品的选题挖掘, 对创优作品从选题策划、采访到制作进行跟踪式服务, 争取把选题培育成精品。同时还把重点选题从采访到播出环节都力争打造成精品, 全力提高节目的质量水平。在2011年度省、市新闻奖评奖中《谁动了我的救命钱》获市新闻者协会一等奖、省新闻奖三等奖;系列报道《六线公交客车为何停运》获市新闻者协会三等奖;《地下商业街沉浮启示录》获市新闻者协会二等奖;《小小邮递员发明健身车》获省科技好新闻评比二等奖。

篇4:百姓身边好故事

马骏:走访一整天报道乡村好法官

陈文

北京电台上周播出了由新闻广播记者马骏采写的《从城里娃到乡村法官》,生动讲述了生长在京城的80后法官朱政7年来坚守在郊区三尺法台的故事。或许听众不知道,为了这一篇短短5分钟的报道,记者马骏深入平谷走访了一天,跟朱政开庭、随他送传票、听他与当事人交流……对几个小时的声音素材整理剪辑后,又经过多次修改,最后才呈现出来的。

朱政出生在皇城根脚下,北京人,身为独生子女的他为何要离开繁华都市到平谷当法官?在面临法院(尤其是基层法院)工作压力大、不如当律师挣钱多的现实困境,他为什么依然选择留在郊区?这些问题是马骏想了解的。朱政所在的金海湖法庭离平谷城区还有十多公里的路程,采访那天,马骏不到7点就出了家门,坐地铁倒公交,辗转近三个小时来到了朱政办公的地点。“法官很忙,我和朱政只聊了20多分钟他就去开庭了。”马骏也来到法庭,她说可以一边听朱政审案一边观察。“当地人说的满口平谷话,我听不太懂。”马骏介绍。案件审完已经快中午12点了,匆匆吃完午饭,休息了一下,马骏又跟着朱政和法警去大东沟村送传票,“可惜没有赶上他们在村里巡回审判。”马骏说,这些都是乡村法官的日常工作。金海湖法庭只有3个法官,每年要审理600多个案子,因为人手少,很多事都要亲力亲为。

送完传票已近下班时间,马骏随朱政来到法庭三层他的宿舍,和朱政夫妇聊起他们的生活。朱政已在这里安家,妻子是当地人,也是一名法官,而他们两岁的儿子被送回到城里的父母家寄养,在朱政同事们看来他的孩子就是个留守儿童。“如果说朱政当初到平谷法院应聘是为了不想父母过多干涉自己的生活;而选择留下是由于基层法院的法官都走了就没人审案了。农村的案子看似家长里短,如果处理不好也容易让矛盾变成永远无法解开的死结。”马骏说,让朱政安心工作的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的妻子,两个人是同行能相互理解,而且对他没有太多物质上的要求,“朱政说,别人开好车,我有车开就行;别人有大房子,我有地方住就可以。既然在这儿工作,就做好。”

那天马骏采访完回到家里,已经很晚了。她又把几个小时的采访素材用文字梳理出来,之后还要一点点剪辑,做成报道,从9分钟变成最终的5分钟节目,其间还经过了多次文字和录音的修改。“这些录音素材与节目是不成正比的,但他说的一百句话里可能有一句话正是我要的呢。”5分钟的节目足足花费了一天的时间采访,马骏说,去现场非常重要,如果只是电话采访就像“隔山隔海”似的,而如果能走进朱政的工作环境,包括跟随他送传票、与当事人交流,才能真正感受到他面临的基层到底是怎么样的情况,节目有聊场感也才更真实生动、更好听。

对于马骏来说,这只是一次很普通的采访,“作为一线记者,我们每天工作的地方就是基层。”马骏是新闻广播跑政法制的记者,她的采访不仅在城市里,北京东南西北的法庭她都跑过,包括北京海拔最高的法庭——斋堂法庭,坐车到门头沟后还要走一个多小时的盘山路;北京最远的法庭——位于清河的“非地”法庭采访;而最难走的要算去延庆的冰心墓采访;2012年7.21大雨的时候,她与新闻广播另一名年轻女记者冒雨在郊区各处采访;她还跑过部队,去全国各地的兵营采访……

“可能大家都觉得法官是在法庭里工作,实际上执行法官一直在路上。”马骏介绍,她曾多次跟随法官去各处执行案件。有一次是随房山法官夜间执行。“从晚上10点到凌晨两三点,因为这时候老赖们都在被寓里。”听到法官的敲门声,有的老赖慌忙从床上爬起来藏到院内的鸡窝里,家属谎称其不在家。那次马骏目睹了法官如何与躲在鸡窝的老赖斗智斗勇。“如果不深人基层,就无法感受法官的智慧。”而亲临现场采访,也让马骏面临着危险。在一个村子里,大半村的人把法院的车围了起来,一个村民凶巴巴地威胁拿着采访机、身材瘦小的马骏:“录什么录!”又指着旁边的一名摄像说:“你不信,我把你的机器砸了!”马骏坦言当时还是挺害怕的,她灵机一动,马上站到一名法警的身边,“这样他就不敢打我了。”马骏表示,遇到突发情况,就得随机应变。

黄河:采访“纪录之王”的辛酸苦辣

陈文

“他是北京盾构施工领域特别有名的专家型建设者,北京地铁建设里程碑式的一系列创新都是从他开始的。”北京交通广播记者黄河这样介绍郭玉海。在北京电台本周的百集系列节目“说出你的精彩一新北京广播故事”播出了黄海采访的这位北京市政地铁建设“纪录之王”的辛酸苦辣。

黄河介绍,早在2010年底、2011年初的时候就认识了郭玉海,他参加了北京地铁5号线、4号线、9号线、8号线的建设,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14号线建设时又创造了北京的一个历史——第一台直径超过10米、地铁施工领域最大直径10.22米的盾构机。“我全程记录了新设备的使用过程,先后跟踪采访了近加次。这一次走转改,正赶上14号线东段开通,我在郭玉海工作的地下又对他进行了回顾式的采访。”

黄河说他是北京新闻界里第一个下到大盾构隧道里的记者,这种超10米的盾构机比一般的3层楼还要高,而施工时面临的挑战也更大。黄河对郭玉海的多次采访都是在隧道里完成的,因为“只能在地下才能找到他”。其实,郭玉海是名管理人员,由于新技术第一次运用,他每天几乎都泡在隧道里。黄河介绍,隧道里昏暗、潮湿,夏天特别热,长期在地下待着的人,三伏天时上到地面很容易被冻感冒,因为地下温度太高了。“现在对地下施工者的劳动保障没问题,连盾构机里都有通风循环系统,但环境太压抑了,长期在一个密闭、幽暗的地方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多数人都会受不了。”黄河回忆,他在地下最长的一次采访花了3个多小时,“感觉有点喘不过来气,而且噪音很大。”

nlc202309051355

“我的工作就是跑新闻现场,而这些现场就在基层。”黄河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而他跑的路政、运输等分口的基层环境都艰苦,不是会议室、办公房,这些年跑下来他都习惯了。黄河表示,通过深入基层能了解新闻背后的故事和让人感动的人物,也可以用更加真实与自然的视角与笔触,去讲述这些故事,描绘区些人物。

黄河曾采访过城市防汛工作,每到汛期前排水集团都要将城市的雨水管线清理一遍。这些工作是怎么进行的?北京的地下管线到底什么样?黄河与排水集团联系希望到现场采访,但因为北京的管线都是雨水、污水合流的,管道内充斥着有害气体,出于安全考虑,他的几次采访要求都被拒绝了。于是黄河决定接受安全培训,“我上了好几次课,包括遇到问题怎么处理、如何与工友合作等,最后通过考核拿下了证书。”有了上岗证,黄河进入地下管线的采访申请终获批准。

“那天晚上,还分了我一个岗,发了我一套工具呢。”黄河笑着解释,“因为地下空间有限一次不能下去太多人,我既然占了一个名额,不能光采访耽误人家的活儿呀。”真实体验排水管线工人的劳动,才能感受这份工作的艰辛。黄河说,下去工作的人都要带着氧气瓶、背着呼吸机、穿着防护服,还有对讲机、铲挖污泥的工具等,“光那一身行头就四五十斤重,三伏天穿着,没干活呢就一身汗。”黄河介绍,一瓶氧气可以用40分钟,工人们一般在地下工作半个小时就上来换个新氧气瓶,或着换个人接着挖。黄河清楚地记得,那次他铲了11大桶的泥,当然同时完成了采访,“干完活儿全身都湿透了。”

黄洋:起早摸黑前往曹妃甸采访

冷梅

2014年12月15日北京电视台新闻频道《北京新闻》栏目推出了走转改专题节目《记者好形象社会正能量——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大型主题报道。

据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编辑部副主任王毅介绍:这档大型走转改专题节目每天18:30在《北京新闻》中播出,每周至少首播4期,每期5分钟。从开播至今已经制作、播出了不少深受观众好评的节目,如元旦期间连续播出的三期节目、跨年夜节目、南水北调特别节目、去年年底新地铁开通时连续制作了6期特别节目、冬奥会3期节目等,这些节目播出后反响特别好。第一期节目《郭现的“山海经”》的出镜记者黄洋,也为本报记者讲述了她参与“走转改”的经历——拍摄这期节目时的经历和感受。她说他们只有5天的准备时间,拍摄历时三天,拍摄的素材有两个多小时,把首钢转型当中的故事——10年搬迁,3年停产,如今再开工如实呈现出来了,播出时包括导语、记者手记总共才6分钟左右。通过这次走转改,黄洋理解“走转改”不是刻意要让记者吃苦,而是强调记者必须要去一线,要在现场,要与被采访者长时间在一起,了解所拍摄对象的内心世界,挖掘背后的故事。

黄洋回忆说:记得2012年她参加入台考试的时候,面试官还问过一题:“你知道为什么要走转改吗?”当时北京电视台上一轮的走转改正开展得轰轰烈烈,而黄洋并不知道具体情况,只是傻傻地回答:“看着记者都挺辛苦的!”她刚说完,在场的考宫就都笑了。就在2014年底这一次走转改任务来临时,让黄洋补上了这一课。她负责拍摄第一期走转改节目《郭现的“山海经”》:3年前已经停产的首钢石景山老工业区在天安门向西17公里处,今年也有了新变化,原先用来存放炼铁原料一个叫作西十筒仓的地方,现在被改造成创意办公空间,首钢转型成功第一个项目即将诞生。巧的是,这个项目的技术经理郭现还经历过曹妃甸厂区从无到有的建设。

当时接到拍摄任务时已经时间紧迫了,就在拍摄的前一天快到夜里12点了,黄洋和另外一位同事把了解到的情况细细梳理成片子结构。拍摄的主要新闻现场在西十筒仓,那里是一个大工地,经常有不明物体往下乱掉,他们几人偶尔不戴安全帽爬上爬下拍摄着,于是就经常会有人来提醒他们——别被砸着,一定要戴安全帽。这种情况下最辛苦的就要数摄像了,为了把镜头拍好,他们把本来好几十斤的设备加上更重的广角头,再上到60米高的大烟囱上,或下到地下10米深的电梯井,大摄像机和三脚架都是必须要拿的,黄洋他们三人小团队就这样“上天入地”不停地拍摄着。

片子内容是说首钢转型,黄洋他们是必须要去一趟曹妃甸的。曹妃甸很远,往返路程至少要7个小时。另一位记者李烨放下手头工作,替黄洋跑了这一趟。他和陈静岩赶到曹妃甸天就已经黑了,他们直接去找适合的拍摄地点,大概在夜里11点多才终于确定下了拍摄点。第二天凌晨五点,李烨就和陈静岩爬了起来,拍海滩和日出,他们的鞋子和裤腿全湿了。黄洋说这集片子之所以得以顺利拍摄,是因为帮他们的人太多了!黄洋想说的就是她是一个十分幸运的小记者,这次顺利完成了第一次“走转改”,是新闻中心领导和团队给予了她指导、帮助和支持:刘靖和陈静岩在全力拍摄之余,还反复琢磨主题、设计结构与镜头。徐京玲主任每天连夜看素材,反复打磨。张庆主任不断关注节目进展,随时给出指导。艾冬云副总编辑不仅听了这期节目详细的选题汇报,还多次到机房亲自审片,而且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从始至终一直亲自盯到节目播出前的最后一刻。还有本来很忙的李烨毅然去曹妃甸采访,帮助黄洋加工后期编辑。金蕾特地到单位帮黄洋配音。包装和技术也快要被黄洋烦死了,笺称全9楼都在给黄洋做包装!

就是这一次“走转改”让黄洋在报道过程中感受颇多,她深刻理解了深入一线是记者的本职工作,在与采访对象的沟通中不断发掘细节,而且镜头也要随时跟上,才算到位。

刘旭:夜班车,温暖的回家路

袁治安

2014年的最后一天,北京电视台记者刘旭接到临时任务,帮同事替班拍摄“走转改”选题——夜班公交司机。接到选题的时候他显得异常兴奋,他觉得这样的选题,和平时操作的纯新闻选题相比挑战更多,也更能练手。于是1月2日晚上,结束手中的工作后,刘旭和同事便提前赶到了临近北四环和京藏高速的夜2路公交场站。

其实他们要跟踪拍摄的司机师傅苗宇泉按正常交接班时间,在晚上10点50抵达场站即可,不过为了配合记者的拍摄,10点刚过苗师傅就早早来到场站,碰面后便快速进入拍摄前的预采访环节。虽然是有备而来,但预采访通常还是会较大地改变拍摄方案。“比如,苗师傅一上来就告诉我们,今天晚上人不会多。”苗师傅多年的夜班车经验已经总结出了什么日子乘客会多,由于节日特点,一年365天中,4月30日、9月30日、12月31日还有除夕夜这几天晚上人都非常多。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地从他口中说出,但细细一想便知道只有把这几天的班全都轮过一遍才可能总结得出来。再一问,苗师傅才说开夜班车的这几年,除夕夜的班都让他赶上了,而且即将到来的春节他还是除夕夜的班。

“为了展现苗师傅普通工作上的不易,还需要踏踏实实的跟拍记录”。预采访后,刘旭和同事决定使用两台摄像机在车内和车后同时跟拍,文字记者此时也改行当起了摄像。其实对电视节目稍微有些了解的人都清楚,很多综艺节目,现场活动的录制通常都需要多个机位同时拍摄,但新闻节目一般的标配却只是一个记者和一名摄像,一台摄像机和一个采访话筒。平时简单的新闻采访,这样的“标准配置”当然绰绰有余,可苗师傅负责驾驶的夜2路公交从祁家豁子发车单程二十多公里,是夜班车线路中单程最长的,因此一晚上他只能跑两趟。所以,这样的“标准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尽管准备充分,可刚拍了一会,困难还是一个接一个地找了上来。夜2路公交车的运行线路从北至南跨越北京城多个不同的区域,还要走“中轴线”,红绿灯多弯道多,在车内拍摄经常会站不稳,而且为了不影响苗师傅的正常驾驶,记者也不能过多地与他交流。而后面驾车跟拍的摄像同事,如苗师傅对这条路夜间路况的预测一样,遇到一队大货车,阻断了对公交车的跟随。随后只能电话沟通改变拍摄计划,让摄像上车再一同拍摄。由于去年9月底夜班公交改革后,对每一趟车到达每一站的时间都有严格要求,误差只能在前后五分钟内,因此司机对路况车速都要一直紧密把控。但路上不断出现的状况却让刘旭他们傻了眼,闯红灯行驶的、对向行驶车辆滥用远光灯的、非机动车占用机动车道不予让路的、还有大货在路上遗撒的……这一路只看到苗师傅不停地眨眼睛,每到路口都要左右观察,一直紧绷着神经,而作为记者,他们也记录着苗师傅驾驶的整个过程。一圈下来将近两个半小时,苗师傅都不可能下车去上厕所,再回到始发场站时,顾不上跟刘旭他们多说一句话,就径直跑向了洗手间。

最后采访时,苗师傅对半程晚了几分钟的情况有些懊恼,“因为你晚了几分钟,乘客就可能多站几分钟,而且有的乘客可能看车没到会以为车已经过去了”,最重要的,乘坐夜班车的乘客都还是代驾司机、下夜班的员工、早起去市场拉货的人这些和他一样的普通劳动者,这是最让他觉得过意不去的。

篇5:“桐庐百姓日”大征文活动启事

为宣传“桐庐百姓日”系列活动,展现桐庐百姓幸福生活,讴歌桐庐文明建设成果,县委、县政府决定开展“桐庐百姓日”大征文活动。本次征文由县文联、县信息传媒中心具体承办。

一、征文主题

本次征文以“欢乐百姓日、幸福桐庐人”为主题。内容与历届“桐庐百姓日”活动相关均可。征文体裁不限,不得抄袭。字数在3000字以内。

二、征文对象

面向全县百姓,同时欢迎县外人士参加。

三、奖项设置

本次活动设特等奖1名,奖金5000元;一等奖2名,奖金各元;二等奖5名,奖金各1000元;三等奖10名,奖金各500元;优秀奖若干名,奖品各1份。

四、征文时间

即日起至205月15日止。

五、参与方式

征文请寄桐庐县文联文艺创作研究中心钱媛薇收,并发电子邮箱:380036261@qq.com,注明“桐庐百姓日”征文,联系电话:0571-58501707。

篇6:百姓爱心故事征文

为更好地反映我市加强安全生产的`措施和成就,同时展示全市广大群众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方方面面,从即日起,本报与南平市安监局、中石化南平分公司开展“中石化杯”百姓说安全征文赛。欢迎广大读者、记者和通讯员踊跃投稿。有关事宜如下:

1.内容要求。以“百姓说安全”为题材,以现代人的视角,讲述百姓与安全的故事,阐明百姓对安全的看法,诠释百姓对安全现状的评价。要求内容鲜活,取材基层,文风新颖,具有较强的新闻性、可读性和感染力。文字一般控制在1000字左右。

2.活动时间。2017年1月至12月。

3.投稿方式。稿件请发邮箱:mbrb@mbdaily.cn。来稿请注明“‘中石化杯’百姓说安全征文赛”字样。

4.组织评奖。活动结束后,本报将组织专家评委对征文进行评选,将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9名,给获奖者颁发奖金和证书。

闽北日报编辑部

★ 诚信杯征文

★ 有奖征文大赛启事

★ 南粤银行杯征文

★ 城市管理杯征文大赛

★ 暑假芒种杯征文

★ 红袖添香信风杯征文

★ 圣陶杯征文

★ 新蕾杯教师征文

★ 石膏山杯 征文揭晓

篇7:以后百姓故事

当时我是学校广播台文案组的主要成员,也可以说是唯一固定成员,说得再凋敝一点,我是一个赖着不走的酱油帝,因为主持人们自己也可以写文案,但是我又不那么酱油,因为我在很多时候高产地填补了大量来稿节目的空白。

而当时广播台有两大花旦级人物,算是在当时撑起了广播台一片天的两个主持人,其中一个就是我的好朋友,流萤小姐。

流萤只是她播节目时候的名字,就好像我在后来自己做节目时都叫自己夜久,她的真名比这个好听,她也很美,绝对配得上她的名字。

流萤小姐是我见过的女生里最让我觉得可以入诗入画的,坚强,坎坷,有一个不屈的灵魂和招摇的美丽外表,她可以是淡漠冰霜的银花,也可以是充满节日热烈气氛的火树,她可以喝醉了酒在广场上大哭,但第二天盘起了头发又可以从容地敷着面膜一边告慰自己受了委屈的皮肤一边给我做水果沙拉,嗯,她的手艺也很好,高三后期她承包了我的晚饭便当。

“你吃了么?”电话那头她问我。

“没,我家没人做饭。”而且我家里只剩下了三包方便面,连鸡蛋都没有。

“出来吧,我请你吃饭。一个人懒得动。”我能想象,她说这话的时候从沙发上起来,原来散在靠垫上的头发如同一条逆流的瀑布被她的动作牵到背后长长地悬挂起来。

我自然是乐意的,高三毕业之后我们都有各自去找零工补贴自己控制不住的花销。我们找到工作几乎是同时,我是给一个国学夏令营做宣传推广——其实就是在书店寻找带小孩的家长,派发卡片,絮絮叨叨地讲解,将这个夏令营提升到“弘扬祖国文化”“重要的个人素养”层面,她则是去做酒店的门迎,穿着8cm的高跟鞋一站就是一上午加一下午。而我在两天之后就因为工资问题炒了我的老板,在面试了几个正规部门未果之后彻底赋闲在家,不分昼夜坐在电脑前,背心短袖,油光可鉴,活脱脱一个猥琐男形象。

她大概是考虑到了我的状况,挂电话之前又说了一句:“虽然我们是去吃砂锅,但是你出门之前先收拾干净点。就这样,小锅仙见。”

半个小时之后我穿的人模人样坐在小马扎上,是的,小锅仙是一家路边摊,他家的桌子高度和教室里的椅子差不多,因此我们的座位就是更矮的小马扎。

她拿着两瓶饮料走过来,一甩头发并着腿坐在我对面,“你要什么锅?”

“方便面的,”我说,“三鲜。”

“成天吃方便面小心得肠癌,”她递给我一瓶,转过头对老板说,“两份鸡汤麻食,三鲜。”

“你今天不上班?”我问。

“我的工资日结算,哪天去哪天有。”她拧开瓶盖,仰起头喝了一口,“从昨天早上开始我就没吃东西了,饿死了。”

我想起来她前一天早上四点钟给我打电话,但是我手机静音没接到,“怎么了?你给我打电话有什么事?我那会儿睡觉呢。”

“没什么要紧的大事儿,就是想和你说,明天你的谢师宴我就不去了,我和X分手了,怕见面尴尬。”

老板把做好的砂锅端上来,砂锅沿噗噗地冒着气泡,蒸汽熏着我的眼睛。

“我就说,你们两个在一起久不了,生活圈子人生观念什么的太不一样了。”

“不是你想的原因。”她拿起汤匙,小心地喝了一口汤。

我还记得她告诉我他们在一起的那通电话,也是在一个早上,那时我才兴致勃勃地开始我的第一天工作,当时我在公交车站,她打来电话,我一边上车一边摸出耳机接电话。

她说:“你在哪呢?”

我一边掏钱买票一边凑近麦克风回答她:“我在910上,我去上班,你今天也是去上班吧?”

她嗯了一声:“我也在910上啊,我怎么没见到你呢?”

我也环顾了一下车厢,车厢空荡荡的:“估计不是一班车吧。怎么了?”

她顿了一会儿:“就是聊聊呗,你觉得X怎么样?你不是和他坐了一年同桌么?”

就算是神经再粗也感觉出来话题的方向不对,但是假如真的有什么她也肯定会说,我就直接回答了她:“还可以,挺干净整洁的一人,高三经常受不了我桌子乱给我收拾,我生病了也挺照顾的,但就是有时候心气太高,觉得谁都不如他,给你口气噎着。”

“哦。还有别的么?”看起来不经意地画着圈,我知道她想问的靶心是什么。

“对女生挺专情吧,”然后我打了一个折,“如果真的喜欢的话。”

“哦,我们在一起了。”流萤小姐说。

“嗯……”我想了想没有问她诸如“How ?Why ?When?”这样的问题,既然都在一起了何必要追问这些。

“你是不是有什么想和我说的?”她笑,“你说呗我没什么不能听的。”

“我是觉得吧……”我斟酌了一下已经咬在齿间的句子,“你们长久不了。”于是最后我没找到更委婉的说法,或者说我也没打算找到委婉的说法去表达一个一点都不委婉的意思,文字游戏在我们两个之间没什么意义。

“我懂你的意思。”她还是笑,“但是我这次是真的想要找一个人,稳稳当当地过下去,他昨晚和我说,他不能保证多远多远,但是会先努力全心全意在一起一年,我觉得一年是个很长的时间,很多事情都可以改变,我觉得我可以用这一年去让自己迎合他的节奏,他也说他会改变,我觉得其实挺有希望的。”

我等她说完:“怎么搞的你好像三十岁还没嫁出去……你才18岁啊,才高中毕业,连大学都还没开始上呢。”但是我转瞬住了嘴,我知道或许从经历上,人生际遇的起落上,她不见得不懂那些三十岁还没嫁出去的女人才懂的事情,关于家庭和感情,关于期待和失望,关于承担和背叛,她从支离破碎中走来,又顽强地开放,因此她的美,不是那些小女孩用的化妆品可以妆点出来的。

“所以是为什么分手了?”这一次我没有按捺住好奇。

“我甩了他。”她夹起一片火腿,没有直面看我。

“为什么?当时不是满怀期待么?”在我的各种预想中都应该是X甩了她,因为在这场恋爱中,表面上似乎是女生冷淡随意而男生信誓旦旦,但其实我知道她心中的期待,她认准了这个男生可以给她她想要的来日方长,就不会有所保留地将自己一颗心全部给出去,到头来受伤肯定是她更多。

“因为——”她拿出手机似乎想给翻什么给我看,但是手指来来回回划了几下又收了回去,“他和我在一起,然后反复给我讲着他心中忘不了他的前女友,我问他,你是不是想和我说分手,他说——”她看着我,笑了,“你猜他说什么?”

“说不是?不然怎么是你甩了他。”我夹着的青菜悬在半空,等着答案。

“他说,”她把右侧的头发甩到脑后,眼睛看着右上方不存在的气球,“他说,我从来不先说分手。”她摊开手,看着我,“搞笑吧?所以我和他说,那咱们分手吧。”

我瞬间没了吃饭的胃口,“听饱了。”

“什么呀?”她用勺子去捞里面的鹌鹑蛋,眼里笑意盈盈像是在嘲笑我反应过大,“这算什么事儿你至于么?”

我看着她,然后我也低下头继续吃着砂锅里的东西。

我知道她不可能是不在意的,不可能是平静接受的,不然她不可能在凌晨四点钟给我打来电话,但是她此刻就是这样以一副不在意、平静接受的姿态坐在我对面,她的眼睛里是不远不近的笑意,如同事隔多年再回忆年少,处于一个既没有遗忘,又不再难过的阶段。

是要怎么样反复损毁成灰,才能如此风轻云淡。

这段情节到这里显然是没有结束的,但是我也没有预想到后期可以精彩到她和X前女友Ellitious坐在一个刨冰摊的圆桌上谈笑风生,而X坐在一边黑着脸一言不发。

我坐在Ellitious旁边,听也知道是X两边蒙混,一方面用流萤做资本向Ellitious显示自己不是没人要,而Ellitious不和自己在一起是一个多么大的损失,希望Ellitious就此回心转意,一方面用流萤来打发一个人的孤独,最初或许也认真过,但是后来发现自己承托不起流萤对爱情的期许,也不能接受她那种从容的恋爱观,便又用Ellitious做由头推开流萤。

说实话,毕竟是一年的同桌,我觉得X罪不至此,但是半个小时之后我也就彻底改观了。Ellitious说:“你不是瞧不起我不是985,211么,你不是觉得我特别不思进取么?怎么?那就不要给别人说你对我念念不忘啊。你不是很傲气很看不起所有人么,你不是觉得我们什么都不懂,我们的社会经验都不如你一个成天埋头书本的呆子强么?那我祝你早日找到幸福不要纠缠我们这些不够重点大学分数线的姑娘了成吧?”

我几乎要对Ellitious轻轻翻一个白眼了,但是X接下来几句话彻底让我把眼白翻进了天灵盖。

“我狂我傲怎么了?你们不懂我为了考上985大学付出的努力当然觉得我自负,但是我告诉你们我自负我有资本!就因为我考得上重点大学!他们考得上和我一样的重点大学的都会这么觉得!”

我迅速地把汽水咽下去,“不好意思,我分数比你高,可是我不知道你这几句话的依据是什么。还有,不要再说谁谁谁和你和谐相处不觉得你自负,他们只是没当你面说过而已。而且,985也是分等级的,不要再拿你的边缘985出来炫耀好么,说出去真的会有人笑的。”我几乎是一口气说完,然后我将椅子向后移了一点,我不信Ellitious和流萤在语言上会吃亏,更不觉得她们会因为自己不是重点大学就输了底气,我等着场面精彩起来。

那天立秋,夏天的余热还没散去,草丛里蟋蟀鸣叫悦耳极了。

“我怎么总遇见这种男人呢?”

第二天我们两个在一起看电影,房间里空调很足,于是一人一个空调被扯出来裹着,像是两个谷堆。

我深深地看她一眼:“你一定能遇到懂得你,愿意对你好的男生的。”但是同时我也想起来,一个作家说过,女子漂亮或者聪慧都是好事,但是二者同时存在就不一定是好事了。

她太招蜂引蝶,又不肯屈就于人,她不要富而俗的,又不肯与酸腐秀才,她要知面知心的懂得与陪伴,又不要24小时电话短信的牵绊,她对爱情的定义太高,爱情是树梢上干净明亮的月,又不是每一捧湖都能映得起的。

大一开学不到一个月,我接到她的电话,彼时我们两个已经远离家乡在北京。她的声音听起来似乎兴高采烈:“你在哪呢?”

室友都在还睡觉,于是我捂着手机走到走廊上:“我在学校啊。”

“哦,”她似乎离开电话一会儿,“我在西单,离你们学校远么?”

“不怎么远吧,”我告诉她地铁线路,“所以你要来找我是么?”

“嗯,中午请你吃饭,你们学校周围有什么好的?”仿佛周围很吵,她提高了声音。

“你来吧,来了再看。”

“嗯好,我到了给你打电话。”然后她就挂断了电话。

我等她等到一点半,然后去学校附近一家休闲西餐厅找她,她坐在一个隔间里面,能看出来描了淡淡的妆。

“等饿了吧,”她的语气很淡,“要吃什么?”

“随便啊,我都没来这里吃过。”因为太贵,没事我才不会自己来这里烧钱。

“我们学校把我的嘴都养刁了,我出来看这些东西都觉得不怎么样。”她叫来服务生,随便地点了几样,然后把菜单递给服务生,“就这些,谢谢。”

她转过头看着我:“你呢,过得怎么样?”

“挺好。”我笑,“你也好吧?”

“学校那些课一天到晚累死了。”她的语气还是很淡,“平时我们在学校就两种坐姿,像我今天见你这种斜靠法要是被老师看到了肯定被骂。”

“谈恋爱了么?”我问。

“没,”她端起水,喝了一口眉头皱起来,“Waiter,把水撤下去,你们的杯子没洗干净,有股鱼缸味。”然后她回到话题,“我们学校的女生都太漂亮了。”

“相处还好么?不是都说漂亮女生在一起肯定掐架么?”

“你从哪听来的理论?”她若有若无地看我一眼,“我们宿舍六个人,相处挺好的。”

“那就好。”服务生端上来她的蘑菇汤和我的奶昔,还有她点的牛排和Pizza,她拿起刀叉又问我:“够么?”

我忙点头:“够够,我还觉得你点的多了,就两个人啊。”

“别饿着了,不是怕你吃不饱么。”她笑,但是我总觉得,和两个月前相比,她的语气是淡的,表情是淡的,拿起汤匙的动作都是淡的。

我用自己的刀划开Pizza,给她盘子里放了一块,我也不知道自己的语气怎么突然就那么感伤,但是我知道我的表情是带着笑的:“其实,我比较怀念咱们两个一起坐在路边吃的小锅仙的砂锅。”

我本来以为她要嘲笑我,“瞧你的出息。”但是没有,她只是一边切着盘里的牛排,一边说了句:“你要是想吃,回去我陪你吃。”

“X还好吧?”她问我。

“嗯,还好。”后来还有联系,但是因为那晚的事略有隔阂。“能相信么?他是他们学校宣传部的。”

“哼,”她用鼻子嗤笑一声,“他们学校宣传部没人了吧?”隔了一会儿她又说:“但是我觉得如果他想做的话,肯定可以做好。”

“喂喂,人家这会儿肯定没在想你。”我用叉子轻轻敲着白瓷盘,虽然知道这是很失礼的,不过只有我们两个的话就没关系。

她的表情终于恢复了一些鲜活与狡黠:“你怎么知道没有?”

“……”

“但我希望没有,”她喝着汤,“从此不相欠。你知道么?这个月我在北京其实……毕竟北京不是我家,但是今天见到你,和你坐在一起吃饭,我就觉得还在咱们镇上。”

“嗯,”我突然鼻子有点酸,为了掩饰我用叉子去抢她切好的牛排,“放心吧,以后一定有更好的男生陪你的,那时候你就在北京成个家,以后不管我留不留北京,咱们老同学来了都算有你做接应了,嗯,对吧?”

篇8:浅谈蓉城百姓故事潮

一、以百姓故事为平台, 挖掘出感动成都故事人物

成都“百姓故事会”的讲台上, 人人都是讲述者。成都“百姓故事会”为老百姓搭建了一个讲述身边故事的平台, 讲述的故事是自己和街坊邻居, 脚本是熟悉的身边热人和事, 老百姓在话人间真情、摆生活百态的讲述中娓娓道出感动成都的故事、人物, 如孝顺媳妇张天欢、“仁义哥”王冬、都江堰“最美司机”高洪明、《曹家巷的龙门阵》、《看图说二环》、《我是成都人》、《开往幸福的地铁》……这些感人的故事及人物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挖掘出49名成都典型人物入选“中国好人榜”, 如成都市新津县“80后孝顺媳妇张天欢”、“抗洪英雄沈长明”, 特别是张天欢的故事吸引了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四川文明网、成都电视台、成都日报、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等多家媒体、网络的关注, 其中四川文明网以《丈夫车祸离世“80后”孝媳妇誓与公婆相守终老》为题进行网络报道, 并在腾讯微博以“身边活雷锋”为题进行网络宣传, 中央电视台还邀请其做客《社会与法》栏目。

二、以百姓故事会为抓手, 助推了讲成都故事能手

成都市20个区市县在百姓故事活动开展中, 按照“全民参与、突出主流、塑造典型”的总体思路, 积极探索有效工作机制, 注重整合资源, 打造亮点, 挖掘典型, 推出一批批讲故事能手, 特别是美国人陈德荣及他的弟弟陈德忠,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听他们讲成都故事, 一口标准地道的成都话, 让你绝不会想到他们不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正是这些讲故事能手助推了成都“百姓故事会”活动持续开展, 成都20个区市县结合各自的实际将成都“百姓故事会”开展的如火如荼, 如新津县以评说新津历史故事、本地往事, 精心编排快板将当地的经济、生活变化, 政府发展政策方针表演出来。成都市新津县老干部、老党员夏尚林同志为群众讲起了自身在战争年代艰苦卓绝的奋斗故事。夏老曾是原新津武工队政委, 在新津坚持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了数年, 几次身临险境, 他都临危不惧、大义凛然, 夏老用他的亲身经历以及声情并茂的讲解深深感染了所有倾听其故事的听众, 让众多的人体会到了幸福来之不易。新津县方兴镇花碑社区74岁的老党员杨桂芳等人用表演小品《杨大爷家的小故事》的方式, 见证了成都市农民生活与居住环境的改变……

三、以百姓故事会为契机, 道出了群众的幸福生活

成都“百姓故事会”以“摆龙门阵”这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 道出了老百姓的身边事、身边人, 也道出了城市的变迁、环境的变化, 更是道出了老百姓红红火火的幸福生活, 如:以成都市“北改”最前沿的曹家巷居民生活为主要素材创作的《曹家巷龙门阵》, 故事通过居民对“北改”后美好景象的憧憬, 表达了曹家巷广大居民对“北改”的深切关注和热切支持;以反映二环路工程建设的故事《看图说二环》、以地铁2号线为创作主线的故事《开往幸福的地铁》……这一个个源于身边的感人事, 让观众在欢笑、感动、幸福之余, 也多了几分回味与思考。这种以讲身边事、百姓事的方式, 让群众真实感受到城市发展带来的大发展、大变化, 即道出了老百姓幸福生活, 也倡导大家要爱护今天的居住环境和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树立新文明、新风尚。

成都“百姓故事会”的开展形成了以继承优秀传统、传播历史文化、品味百姓生活、讴歌人间真情、倡导城市文明、颂扬时代精神的生动局面, 它自上而下的引领和推动, 收获了自下而上的成果和影响, 让成都20个区市县的城乡群众在享受文化、参与文化、创造文化中增强了生活的幸福感, 增强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也鼓舞了城乡群众用双手去创造幸福成都的信心和决心。

摘要:成都市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 推出了以老百姓讲身边事的成都“百姓故事会”, 按照“全民参与、突出主流、塑造典型”的总体思路, 全市20个区市县结合自身的特点, 创新举措, 拓展思路, 无论是城市, 还是乡镇, 甚至是农民集中居住区、村 (社区) 等老百姓集中的地方都开展了“百姓故事会”, 无论男女老少都积极参与到讲故事、听故事、说故事的活动中, 以老百姓讲身边事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 挖掘出了感人至深的成都模范故事、模范人物。

关键词:蓉城,百姓,故事潮

参考文献

[1]俞彬.对群众文化的一点思考[J].文学教育, 2010 (10) .

[2]成都故事感动成都人[N].成都日报, 2013-1-16 (02) .

[3]刘志凌.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打造故事品牌栏目带[EB/ON].人民网, 2013.

上一篇:英文歌曲英语教学下一篇:微商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