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文化的起源及发展展望

2024-05-21

龙舟文化的起源及发展展望(精选8篇)

篇1:龙舟文化的起源及发展展望

龙舟文化的起源及发展展望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中国古老文化的漫长发展的历史中,有许多关于龙的传说和由此衍生出许许多多的以龙为主体的活动.龙舟竞渡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一项传统的体育活动,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随着社会的发展,龙舟竞渡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形成了包括发展地方经济、弘扬民族文化在内的龙舟文化.本文通过对龙舟文化的起源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的论述,有助于人们加深对龙舟文化的了解.

作 者:王星辰 WANG Xing-chen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德州学院体育系,山东,德州,253023刊 名:体育科技文献通报英文刊名:BULLETIN OF SPORT SCIENCE & TECHNOLOGY年,卷(期):17(12)分类号:G899关键词:龙舟 起源 发展

篇2:龙舟文化的起源及发展展望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拓展阅读:端午节送礼支招

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转眼间,端午佳节又要到了,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端午节在人们的心中一向有很高的位置,自实行小长假以来,端午节送礼也逐渐流行。

端午市场:礼品扫描

对端午的热情,以及和中秋节相比,端午节节日礼品的供应还并不是特别丰富。我们在为商务馈赠和员工福利选购礼品时,大概有以下四类的选择。

第一类是五芳斋、稻香村、好利来等大众品牌推出的常规粽子礼盒。价位在50—300元之间,里面基本上都是各种口味的粽子,或者是加上一些咸鸭蛋,包装上比较中规中距,主要通过粽子的馅料和口味区分。

第二类是中国大饭店等酒店和高档餐饮推出的天价粽子礼盒。由于有高端酒店作品牌背书,粽子口味比较高档,再搭赠茅台等硬通货,比起大众品牌粽子礼盒显得尊贵,适合高层次的商务赠送。例如去年南京有一家五酒店推出的“情思的端午礼篮”,售价1989元,里面有8只粽子、4只鸭蛋、2瓶XO酱、2瓶燕窝、1只盐水鸭再加1瓶红酒。这类别的产品价位在300—3000元之间,主要通过搭赠的硬通货来区分,严格来说,粽子本身在礼盒里面价值不大,主要卖的是里面搭赠的产品。

第三类是具有端午文化特色和乡土情感的礼盒。礼盒里面有粽子,但又不仅仅是粽子,还有一些和端午风俗相关的钟馗剪纸、中药香囊、雄黄酒等配件。和天价粽子礼盒相比,这个类别的礼品既有文化品味,又比较低调含蓄,传递的是一份乡土情感。

篇3:龙舟文化的起源及发展展望

由于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 中国的传统节日习惯上按农历计算。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是中国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端午节。端午节有吃粽子, 赛龙舟, 挂菖蒲、蒿草、艾叶, 薰苍术、白芷, 喝雄黄酒的习俗。其中赛龙舟 (龙舟运动, 又称龙舟竞渡) 是端午节极具民俗特征的一项重要活动, 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舟比赛的现场, 常常是条条龙舟劈波斩浪, 个个健儿抢前争先, 观众呐喊声欢呼声雷动, 场面热闹非凡。这充分说明, 龙舟运动在我国依旧有着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

一、龙的由来

论及龙舟运动, 就不能不探究龙的源流。自古以来, 海内外炎黄子孙, 皆自喻为龙的传人。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 蕴含着喜庆祥和、繁荣昌盛的中华龙文化对每个中国人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的。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绵延起伏、生生不息的神圣象征。早在新石器时代 (约前6000—前2000) 就出现了龙的雏形, 主要是以夏族图腾为蓝本虚拟想象而来的。我国的古籍中存在诸多有关龙的记载。战国屈原 (前340—前278) 在其代表作《离骚》与《天问》中, 按照龙的外形不同将龙划分为螭龙 (头上有犄角) 、虬龙 (头上无犄角) 、蛟龙 (身上有鳞) 以及应龙 (长有翅膀) ;东汉王充 (27—约97) 在其代表作《论衡》中将龙描绘成“龙之像, 马首蛇尾”的模样;明朝李时珍 (1518—1593) 在其代表作《本草纲目》中写道:“龙有九似”, 即说龙的头与骆驼的头类似, 角与鹿的角类似, 脖子与蛇的脖子相似, 腹部与大蛤蜊的腹部相似, 耳朵像牛的耳朵, 眼睛像兔子的眼睛, 再就是龙的鳞、爪、掌分别与鲤鱼、雄鹰以及猛虎的鳞、爪、掌相似。目前, 学界有关龙的起源, 主要存在神异动物说、图腾融合说、天象树神说、恐龙遗记说、外邦传入说等等诸多说法。尽管说法不一, 但笔者倾向于图腾融合说。古人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局限, 对大多数自然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为了获得好的收成渴求风调雨顺, 古人希望自己部族的图腾具备群山的雄姿, 拥有左右风雨雷电的力量, 既能像鸟儿在天空自由飞翔, 亦能在水中游弋。因此, 龙, 这种具备许多动物特点, 融合多部族图腾文化的神物在群众的想象与流传下诞生了, 它标志着中华民族各部族的融合。

二、中国龙舟运动的起源探析

“龙舟”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典籍《穆天子传》中, 其记载曰:“天子乘鸟舟 (龙) 舟, 浮于太沼。”[1]但中国龙舟运动究竟如何起源, 学界众说纷纭, 通过对大量的历史文献进行研究分析梳理, 总结归纳出三种较为合理的说法, 分别是宗教祭祀说、英雄崇拜说以及魂舟送葬习俗说。笔者接下来就一一剖析这三种说法。

1. 宗教祭祀说。

如前文所述, 由于古时民众生产力水平有限, 天气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生产耕作的丰收与否。民众在改造自然的时候, 常常感到自己的渺小, 自身力量的微弱。面对自然的无知与恐惧,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古时民众就将自身美好的愿望寄托给宗教, 通过进行各种仪式表达自己的虔诚之心, 希望宗教通过超自然的力量达成自身的愿望与渴求。这就是中国最早宗教祭祀仪式的雏形, 一批与宗教祭祀有关的活动也应运而生。就一定意义而言, 古时宗教祭祀中开展的各种活动就是中国传统民族体育的最初形态, 古代宗教活动为早期民族体育的形成、传播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舞台。民族体育受到宗教各方面的影响, 可以说, 民族体育与宗教相伴而生, 两者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

龙舟作为民族体育, 它的起源与发展无不与宗教祭祀存在联系。龙舟运动曾是古时一种祭拜神龙的宗教祭祀活动, 而祭龙活动源于对龙图腾崇拜这一宗教文化。古时的民众通过龙舟竞渡这一民俗活动表达了对神龙的虔诚之心, 寓意对美好生活的渴盼与希冀。

2. 英雄崇拜说。

在中国民间还有许多关于龙舟运动起源的传说, 不同的地域传说也不尽相同, 这些传说无一例外都表达了对英雄的崇拜。吴越之地进行龙舟运动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与勾践两位英雄, 这一点《曹娥碑》与《越地传》中的相关记载能够加以佐证。《后汉书·周处传》中记载了龙舟运动起源于介子推, 纪念其宁死不屈的精神。这一传说主要流传于山西等地[2]。上述这三种传说仅局限于一地, 影响有限。古往今来, 无论是民间还是文献典籍, 以龙舟运动起源于屈原流传最为广泛, 影响也最大。《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为:“按五月五日竞渡, 俗为屈原投汨罗日, 伤其死, 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隋书·地理志》、《划龙舟乐府》以及《武陵竞渡略》等诸多古籍都记载了龙舟运动是为了纪念为国捐躯的屈原。

3. 魂舟送葬习俗说。

有关龙舟运动的宗教祭祀说以及英雄崇拜说是两种较为主流的说法, 其实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 民众认为龙舟运动起源于当地的以舟送葬的习俗, 这种送葬的舟称之为魂舟。魂舟两端翘起, 外形与龙舟接近。魂舟上击鼓者与划桨者各司其职。这主要依据从云、贵、川等地出土的古代铜鼓考据而来。魂舟送葬这一习俗可以说是中国龙舟运动的雏形。

三、龙舟运动的文化价值探析

1. 彰显集体协作精神。

中国民族是传统的农耕文明,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依靠单一的个体是很难进行生产活动的, 它需要劳动人民彼此之间相互帮助, 这种民间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培养了广大民众的集体荣誉感。正如上文所阐述的, 龙舟运动的起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性, 参与龙舟运动的往往是本地、本村或者本族的成员, 相同的地域文化使得龙舟运动成为当地人共同信仰的活动。

龙舟运动是一项要求集体通力协作的项目, 进行龙舟比赛时, 一条龙舟包括队长、舵手、锣手、鼓手、划手等二十余人。如果希望龙舟划得更快, 龙舟上的每个人必须协调一致, 队长负责指挥, 舵手掌控龙舟的方向, 锣手鼓手掌握好节拍, 与划手挥动桨的节奏相互配合, 力求实现整个龙舟人员动作的一致。唯有如此, 龙舟上的人与龙舟融为一体, 不断挥动的桨好似龙爪, 行驶的龙舟好似神龙在水中高速游弋, 场面蔚为壮观。集体通力配合, 协调一致, 龙舟才能获得最快的速度, 获得龙舟竞渡的最终胜利。如果不注重集体协作, 龙舟是断然划不好的。在共同信仰下进行的龙舟运动充分彰显出中华民族的集体协作精神, 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2. 崇尚奋勇拼搏精神。

龙舟竞渡作为一项运动, 奋勇争先, 敢为人先, 勇争第一也是其精神内核之一。当龙舟运动进行时, 龙舟上的队员拼命舞动着船桨, 配以整齐划一的锣鼓声和号子声, 加之观看龙舟比赛观众的呐喊声, 崇尚拼搏竞技的龙舟运动给民众带来一场视觉与听觉盛宴, 让人激动不已, 热血澎湃。

中华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 不仅面临着来自自然的天灾, 还遭遇着外族的入侵, 统治阶级的残暴等人祸。中华民族的民众面对如此天灾人祸, 没有消极回避, 而是不断挑战自然, 不断挑战自我。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在水中驾驶着龙舟乘风破浪, 披荆斩棘, 意寓着民众挑战自然, 挑战自我的决心与气魄。龙舟运动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敢于挑战自然, 敢于挑战自我, 奋勇拼搏的精神风貌。

古代文人墨客在诗文中对龙舟运动这种崇尚奋勇拼搏的精神不吝笔墨, 大加称颂。唐代储光羲 (约706—763) 写道:“船争先后渡, 岸激去来波。”将龙舟争先恐后争夺第一, 激起层层波纹的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唐代张建封 (735—800) 更是将龙舟竞渡的激烈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张建封在《竞渡歌》中这样写道:“棹影斡波飞万剑, 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 两龙望标目如瞬。前船抢水已得标, 后船失势空挥桡。疮眉血首争不定, 输岸一朋心似烧。”[3]

历朝历代有关龙舟运动拼搏争先的描述的古籍浩如烟海, 在此就不一一列举。通过这些古籍, 我们不难看出, 龙舟运动中崇尚奋勇拼搏的精神内核。这种奋勇拼搏的精神成为龙舟运动重要的文化价值, 也成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重要符号。

3.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被民众广泛认可, 影响也最大的一种说法是, 龙舟运动起源于屈原。如此多的历史人物, 为什么却唯独钟爱屈原呢?屈原满怀报国之志, 却报国无门, 最终以身殉国。屈原那份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名垂青史, 影响深远。屈原那份“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怀, 那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精神令人动容。这正是龙舟运动文化价值的重要一面。中国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对屈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三代以下之诗人, 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 苟无文学之天才, 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屈原勇敢直面的人文精神, 崇高的爱国情怀, 高洁的人格, 在不同的时代, 在不同的社会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民众也极为认同, 屈原的精神始终烙印在中华儿女的脑海中。作为纪念屈原的龙舟运动也将屈原的精神吸纳进自身的文化之中。龙舟文化中也蕴含着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的精神。发展龙舟运动有利于弘扬爱国精神, 振奋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摘要:龙舟运动是一项历史悠久, 特色鲜明, 民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本文在阐述龙由来的基础上, 剖析了关于中国龙舟运动起源的三种观点, 进而探究了龙舟运动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龙舟运动,起源,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孙适民.屈原、端午与龙舟文化[J].邵阳学院学报, 2003, 2 (1) .

[2]倪依克.中国龙舟运动发展的文化研究综述[J].云梦学刊, 2001 (7) .

篇4:龙舟文化的起源及发展展望

[关键词]龙舟比赛 龙舟文化 传统 现代发展

一、传统龙舟文化的起源

龙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崇龙文化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凝聚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成果,是人们愿望和美好理想的化身。当今,不论在世界何地,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龙文化的存在[1]。

龙舟文化是龙文化所演变衍生出来的,关于龙舟的起源也有许多说法:

主要有两种:一是英雄崇拜说。黄益苏、史绍蓉在《赛龙舟》一文中记述:龙舟竞渡起源于纪念战国时代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因主张改革和选贤任能,遭到贵族集团的反对。晚年屈原被流放江南,公元前278 年五月初五,投汨罗江以身殉国。此后,为了纪念屈原,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盛大的竞渡活动,世代相传。据闻一多先生考证,龙舟除纪念屈原外,在江华、江永一带还有纪念汉代苍梧太守陈林的传说;亦有纪念伍子胥之说,有的还说龙舟竞渡始于越王勾践。[2]二是宗教、祭祀说。据民俗学者张伦笃、黄靖中《竞渡、龙舟与龙舟竞渡之研究》一文总结,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人们在和自然界作斗争时,感到软弱无力和无法理解,便产生了想象中的超自然力量。对这种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就形成了最初的宗教和宗教仪式[3]。对自然的无知和恐惧,使早期人类把宗教当成主要的精神寄托,一批与宗教祭祀相关联的活动应运而生[4]。总的来说,纪念屈原这种说法普遍得到人们的认可。

二、龙舟比赛的内涵

龙舟比赛是传统龙舟文化活动中的一项活动,不仅是一项民俗体育活动,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龙舟比赛在古代也叫龙舟竞渡、赛龙舟、划龙船、龙船赛会,是一项集健身、娱乐、竞技于一体的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在文献记载中,最早的龙舟竞渡活动当数公元前318 -296年战国中期的《穆天子传》。龙舟竞渡因地区、文化、民族、习俗的不同而演绎出各具民族特色、区域特点的传说。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龙舟竞渡文化也是经历了历史的发展变化,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是农事信仰的寄托,更是当地人民对本族英雄和神灵的虔诚信奉,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他们的民族信仰[5]。

三、龙舟比赛对龙舟文化现代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龙舟比赛促龙舟文化规范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历史的渐渐演进,龙舟这一起源于古代的民间娱乐健身活动,在现今社会逐渐从民间进入社会的上层,被人民普遍接受,具有了一定的现代化内容,从一种文化意识发展到具有自己的机构团体,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一个可喜的文化现象。龙舟竞渡不仅具有了自己的组织——中国龙舟协会,并且在当代体育领域形成了蔚为壮观的体育文化现象。1984年5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就做出了决定,把龙舟比赛列为国家正式水上比赛项目,同年10月在广东佛山举行了全国首届屈原杯龙舟赛。1985年6月6日中国龙舟协会在湖北宜昌正式成立。一时间其他各省、市、镇等相继成立了专业和业余的龙舟竞渡队伍,如东莞市麻涌镇光大龙舟队成立于2013年1月份,由镇政府全资投入建设、训练,打造成为一支全职业化的龙舟队伍。通过选拔,年轻力壮、团体意识强、划船技术纯熟的队员们投入了专业的训练。后得到广东光大企业集团的冠名赞助支持,成立东莞麻涌光大龙舟职业俱乐部。麻涌光大龙舟队参加国内、外各项赛事,在2013年及2014年中华龙舟大赛中,福建福州站、江苏江阴月城站、贵州铜仁碧江站等多站都取得总成绩排名第一,单项赛的冠军等多个奖项。在2013“嘉庚杯”“敬贤杯”海峡两岸龙舟赛夺得男子组“嘉庚杯”500米总成绩第一名,社会男子组500米第一名,3000米绕标赛第一名。此后各种项目的龙舟比赛此起彼伏,如中华龙舟大赛就设置500米直道竞速、200米直道竞速,2013“嘉庚杯”“敬贤杯”海峡两岸龙舟赛设置500米、3000米绕等细则。由此可见,职业化龙舟赛与古代的龙舟比赛相比,龙舟竞赛水平越来越高,比赛规模越来越大,赛事也逐渐趋于完善,细则越来越规范,而且对于比赛队员的要求、比赛距离以及比赛的规范化都有了详细的规定。

(二)龙舟比赛令龙舟文化地域扩大化

纵观我国的龙舟比赛,竞技地点基本在南方。这与南方的生态,人文环境是分不开的,中国的江南多水,溪流湖泊遍布水乡,这为龙舟比赛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比赛条件。在我国古代,龙舟竞渡有着很强的民族性,它是和各地的民族和历史相联系的。中国地域辽阔,人们分布在广袤的山川河流,各族人民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了富有本民族特色的传说,龙舟比赛也就带有一定的区域性、民族性和民俗信仰。现今龙舟比赛还打破了江南一统天下的局面,把属于南方水乡的比赛项目移到了北方,如中华龙舟大赛是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中国龙舟协会、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共同主办。目前,中华龙舟大赛是中国规格最高、竞技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大的顶级龙舟赛事。大赛自2011年举办以来,以分站的形式巡回国内知名城市,如2013年就有海南万宁、福建福州、四川金堂、江苏江阴月城、甘肃永靖、贵州铜仁碧江、广东麻涌等站,其中不乏有北方的城市,而且在北方,群众的热情丝毫不输南方。 大赛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各龙舟劲旅参赛,也将龙舟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使龙舟文化地域扩大化。

同时,随着龙舟文化的发展,龙舟比赛更趋向国际化。龙舟文化发源于我国,然而,它的影响远播异域,直至出现龙舟国际化的趋势。在澳大利亚、日本、英国、美国、加拿大、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都盛行龙舟运动。此外,还有印尼、丹麦、意大利、德国等国家的龙舟竞渡也正在兴起。特别是1999年第三届世界龙舟锦标赛在中国以外的国家——英国的举行,表明龙舟竞渡已正式进入了国际化的行列[6]。

(三)龙舟竞赛使龙舟文化商品化

随着传统龙舟文化的发展,龙舟比赛这种活的方式,更好地诠释龙舟文化,而在龙舟比赛的规模也逐步增大,受众也越来越广,规模越大,经济投入也就越来越大。现在举办一次较大规模的龙舟竞渡比赛,通常需要大量的赛事经费,而这些赛事经费主要靠市场运作来解决,而且通过市场运作筹集经费的比例越来越高,基本上实现市场办赛。如2013年11月,在广东省东莞市麻涌镇华阳湿地公园举办的中华龙舟大赛,笔者作为本站中华龙舟大赛现场直播的导演身份参与了整个赛事的运作,麻涌镇就专门成立了中华龙舟招商处,通过拍卖广告权和指定权不仅筹集到了近几百万的活动经费,而且活跃了市场经济,使得赞助商从中赢得大量商机。这些常态化的赛事已经形成了一套固有的模式,每站只要根据当地的文化物质稍加修改,按照常规操作,便能取得圆满成功。通常“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吸引外商投资”是举办城市经常采用的手段。每举办一次赛事,会吸引大量的观众前来观看,这也会带来大量的消费。酒店、交通、旅游、商品零售以及各种服务业等都能够从中获益。例如麻涌镇作为一个水乡小镇,通过中华龙舟大赛,让全国人民都认识她,认识美丽的华阳湖,这都是龙舟比赛提供的契机,使得当地的旅游业、商业得到更大发展,从而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同时,麻涌光大龙舟队在历届国际龙舟赛、中华龙舟上年年获大奖,为麻涌的旅游、文化等形象进行了很好的推广,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综上所述,随着各类龙舟比赛的规模越办越大,参与的国家和城市越来越多,比赛组织形式的不断创新,中国传统的龙舟文化在现代得到了更好地发展,较之以前,更规范化、地域扩大化、国际化与商品化(市场化)。

参考文献:

[1]蒋东升,韦江华.龙舟运动的生理特征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06, (2):38;

[2]姜喜平.龙舟文化之研究[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29.;

[3]马勇,贺昭泽.龙舟竞渡的发展及特点探析[J ].吉林体育学远报,2006,22(1):23;

[4]张斌,黄传兵.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历史变迁与现实发展[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 25, (1):119;

[5]张玲玲.龙舟比赛与龙舟文化[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3,12: 22~24;

[6]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26;

[7]黎细凤,王洪宇.龙舟竞渡的文化内涵[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3):78。

篇5:龙舟文化的起源及发展展望

目前高校必要的文化素质培养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提升,这也为龙舟文化在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的基础。

龙舟文化的起源与内容

1龙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龙舟运动起源于两千多年前,其传说各不相同,但归根到底都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随着龙舟运动的兴起,龙舟文化也随之产生,有研究者认为,龙舟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一是人们对“龙”的信仰与崇拜,即俗文化。其二,随着龙舟竞渡在民间的不断发展,逐渐升华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象征,即“精英文化”阶段[3]。其三,商品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为龙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所谓“龙舟搭台,经贸唱戏”等等均体现了“商品文化”的价值内涵[1,3]。

2龙舟竞渡的文化内涵

浩瀚无际的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龙图腾奠定了龙文化的根本基础,其中以水生态环境为依托的龙舟竞渡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深受人民大众所喜爱[4]。龙舟竞渡是图腾文化———龙为外型设计改造,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是在不断融合嬗变中形成的多层次、多文化的复合体。龙舟竞渡以其所具有的精彩纷呈,颇具民间特色,融观赏、竞技、娱乐和协作等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精神,决定了龙舟竞渡运动的大众化属性[5],龙舟文化具有广泛的民间基础与大众基础。龙舟竞渡是生态文化,龙舟竞渡所依托良好水生态环境,激流勇进,两岸呐喊此起彼伏,为其生态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态与人文基础[6]。

龙舟竞渡运动在宜春学院发展的现状

高校正在成为龙舟运动的一个重要营地,越来越多的高校龙舟队伍参与比赛的意义,并不简单的是要取得多么好的成绩和名次,更深层次的意义是,这是对龙舟运动人口参与面的扩大,是对龙舟运动技术含量的提高,是对传统龙舟队伍的一个挑战,是将龙舟文化更好、更全面的传播。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的龙舟队将会促成龙舟运动的一次全面飞跃和提升,同时作为一项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传统活动,龙舟运动一直以来多在民间活跃,随着中国龙舟协会对龙舟运动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龙舟运动已经呈现出了新的面貌,龙舟运动本身具有的魅力,比如团队精神的培养、坚强毅力的锻炼等吸引了很多高校学生,促成了龙舟在一批高校起航。

高校在人才、知识等资源上相对比较集中,这对开展龙舟运动比较有利,另外,高校在训练中也会从专业角度对龙舟的技战术、训练手段等进行研究,这也是对龙舟运动的进一步提高与发展,并赋予龙舟运动以更新的文化内涵,经过这个提高过程,再进行推广,对龙舟运动的发展将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7]。现代与古老,科技与传统的结合是项目与文化发展中的一个自然转换现象,一个运动项目、一种文化不断前进需要在总结传统的基础上引入现代的元素。

尽管高校龙舟运动的开展与认同只是近若干年的.新事物,尽管首次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赛艇与龙舟分会成员只有区区十所大学,但到目前为止,高校龙舟运动已经蓬勃开展,相关高校龙舟文化与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经常组队参加全国各种龙舟赛事活动的高校也越来越多,充分体现了高校开展龙舟运动的优势[8],龙舟运动因高校的参与会越来越具有活力,其发展也越来越快,龙舟运动已成为大学生十分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随着龙舟运动在高校的开展,龙舟文化也慢慢开展起来,许多大学生通过龙舟文化的熏陶,改变自己的不良嗜好,成为品学兼优的当代大学生。

龙舟竞渡运动在宜春学院延续与发展的措施

1开设龙舟文化选修课

高校是一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与中学相比较,大学生具有自主选择学习的权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有关龙舟文化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广泛涉猎民族传统文化,拓宽知识面,增强综合素质与能力,为适应21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打下基础。同时龙舟文化公选课的开设,也为教师施展才能,传播知识,为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学科交叉,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2开设龙舟文化传承与发展知识讲座

目前,许多高校每年都会抽出大量时间与经费为本校学生开设各种知识讲座。龙舟文化在高校作为一个新兴的科目,尤其迎合了当前大学生思维活跃,民主意识较强的特点。作为民族传统文化项目的代表,龙舟文化教育可以考虑采取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自主式”教育模式,积极引导学生阅读研究龙文化与龙舟文化,探索龙文化与龙舟文化的渊源,体会龙舟文化的精髓所在,同时,广泛招募龙文化热爱者积极参与龙舟训练与竞赛,引导大学生体会龙舟竞赛中体现出来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的思想。这也是龙舟文化在高校发展的意义所在之一。

3举办校园龙舟文化节

在端午节期间,开展维持一周的龙舟文化节等相关的一系列活动,如学校龙舟队征集队标,鼓励教师和大学生积极参加设计,并评选出1,2,3等优秀奖,给予奖励;开展龙舟文化有奖知识竞赛,不但可以宣传龙舟文化,还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了解并喜爱龙舟文化;举办龙舟文化知识展,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到场参观与学习交流;举行龙舟下水仪式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了解龙舟运动与龙舟文化;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富有民族特色的龙舟比赛,通过观看比赛,让学生了解从龙舟运动中提炼出来的龙舟文化的真正含义。通过举办各种有关龙舟文化活动,在高校校园内掀起一片“龙舟热”。让更多的学生去喜欢并主动地传播龙舟文化。

4举办高校龙舟友谊比赛

我国已有50所左右的高校成立了龙舟队,在每年的端午节期间完全可以举办高校龙舟友谊赛。通过比赛增进了解,同时也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交流的平台,了解彼此学校与周边城市的文化;同时,有龙舟队的学校的学生会更加关注自己学校在比赛中所取得的成绩,渐渐就会从关注发展到喜爱,并积极主动的去传承与发展龙舟文化。

结束语

篇6:中国经济及文化产业发展展望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倡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鼓励“自主品牌建设”,大力扶植文化创意产业,广告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部分开始受到了资本的青睐。

随着中国的内需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复星集团未来看好传媒、广告和市场推广等行业。中国广告行业在迎来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挑战主要来自于媒体成本的挑战和媒体受众方式的转变,广告企业需要通过资本运作来提升行业地位,实现资本增值。

——复星集团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梁信军

对中国经济文化产业的发展,我持有两个核心观点,第一个观点是全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变化的核心是在未来若干年将以内需为主导。以内需为主导的大背景下,广告业会有辉煌的未来。第二个观点是受众在变化,媒体在革命,客户的需求也发生变化,传统的广告公司跟媒体、客户之间的强弱势地位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先知先觉的广告公司便能抓住自己的资源。

中国将迅速进入内需驱动阶段

相信未来的十年,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黄金的十年。在今天这样经济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对未来保持乐观的态度。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危机还在持续。现在很多人觉得,上半年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讨论是危机后还是后危机,现在看来都不是,而是持续的危机,并且还有新危机的存在。这场危机的意义在于通过这样深入的危机之后,全球的经济分工格局发生的变化,在全世界范围的资源、资金的分配模式也在发生深刻的改变,但总体来说这样的改变对中国等新兴国家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为什么中国将迅速地进入到内需驱动的阶段?主要有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仍在进展中的全球金融危机的推动。由于金融危机的因素,导致外商的投资还在持续的减少,所以利用外商的投资来拉动GDP是靠不住的。第二个原因,在我国的GDP中,美国、欧洲占了出口的50%以上,他们的需求在减弱,政府的采购也会减弱,所以政府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来扩大内需,拉动GDP的增长。除了党中央的政策,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发展的自身规律,到了这个阶段会进入到内需驱动,这是不可避免的。

第三大原因是中国人口结构的变迁,第四个原因是政府的导向。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国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在十年间,我们内需驱动达到10.8%,这是内需驱动的最根本原因。全中国的人口将近45%是在1943年,后开始增长,从2008年开始的婴儿潮出现,开启了消费的黄金时代,他们的消费力比父辈大了很多。据统计,到2013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国。

所以我相信,基于个人消费者的中国内需会到15%-17%,由于内需消费的升级,如果个人内需是15%-17%,品牌类的产品或服务可能就是17%-19%。服务于品牌塑造的行业,成长甚至会超过品牌本身,品牌如果是19%,服务于品牌塑造的行业甚至于会超过20%,所以服务品牌塑造的行业包含媒体、商业推广、广告。我觉得广告的增长,在未来的十年里一定不是过去十年的模样,未来十年会远远超过过去十年。

广告业迎来高增长黄金期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来,在1981年到2008年,中国广告年均增长31%(见图1),远远超过GDP的增长。自从2007年成为全球第五大广告市场之后,今年可能会晋升为全球的第四大广告市场。

我列举了一下中国广告业的成长和国际广告业的比例变化,目前为止,在全球范围内,美国是广告业的主要市场,日本、英国、中国现在占全球市场份额是比较低的,美国有28.7%左右。(见图2)

但从增长率来看,中国广告支出增长率很高,在2009年中国广告支出增长率大概是9%,有一个中介组织预测,在未来三年当中,增长率大概在6%至7%之间,我认为,如果这三年的预测是正确的,意味着三年之后会有爆发性的增长。(见图3)

除了增长之外,广告本身的结构也有很多的变化,除了广告支出,公关活动、产品的支出也高于其他的国家。广告公司本身的类型也有很多的类型,除了媒体性的,还有公关公司以及大型综合性广告公司、产品推广公司等等,但是中国的行业集中度非常低,现在广告行业内的前五大公司占有率大概只有20%,但是有了国家的支持以及行业开放度的提高,行业规模成长是非常快的行业增长快速的特征,也会使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

给自己的品牌镀金

随着中国的内需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在品牌方面的支出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做广告首先要了解上游的变化,然后是下游的变化。对于上游的变化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个是媒体的版权成本是在逐年提高。要想刊载别人的文章,比以往要支付更多的钱,如果要雇一个好的编辑、记者成本也非常高。第二是印刷成本的提高。大家都要保护森林,不希望你用纸张。第三个成本是发行成本,也就是传播成本,现在的发行公司已经不满足于拿佣金了,发行公司还要分享广告收入,越来越多的发行公司会动这样的脑筋。

所以他们面临全方位成本增长的压力。对策是什么?很多媒体现在都在看,比如牛津辞典,以后就不印纸张了,只有电子版和网络版。媒体受众方式也在变化,越来越多媒体受众把时间花在社区之间,因为群体之间的影响力非常大。

在过去,这种群体间的影响我们称为口碑影响,你的行为会影响我,我的行为会影响你,而不是通过中介来实现。所以媒体的形态,不仅在于电子版的转型,媒体要被迫转往全媒体的概念,要把收视人群覆盖到所有人群。媒体革命性的改变,我们可以预言,有很多的强势媒体以后未必强势,而一些现在看上去并不强势的媒体未来可能会变得非常强势。

广告主的需求在变。第一,品牌的需求程度会提高,比如省广的服务对象是国际化的,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低端产品不等于没有品牌,广告主将来的特征受很多本土品牌的影响,而且本土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第二,广告主对新的媒体传播渠道并不了解,他已经不知道要选择什么,但是已经感觉到光有电视、报纸不行,网络能不能做,做到哪里,他完全不知道。除了网络还有什么能做也不知道。

第三,对广告公司来说,要反思的是围绕这些广告主的需求,有什么能力来应对、迎接客户的需求,只有最终满足客户的需求了,才有最终话语权。

中国的广告行业的确在迎来一个大发展的黄金机遇,关键是广告公司是不是为这样的发展黄金机遇做了准备。从复星来说,对广告行业、媒体行业非常看好,我看好内需就看好品牌,所以我们对传媒、广告、市场推广行业都有极大的兴趣来做投资。

篇7:少林武术的起源及文化内涵

在历史上有关少林武术的起源有多种观点和说法,其中诸多观点都是民间传说,带有极大的神秘性。

1.达摩创拳说

传说禅宗祖师菩提达摩由于担心弟子坐禅时间过长会有损身体健康,向少林弟子们传授了18种武术,其中多种是从动物的动作中得到的启发创编的,并由此诞生了少林武学经典“龙虎豹鹤蛇五拳”。

2.僧稠创拳说

传言少林武术为少林高僧跋陀的弟子僧稠所创。僧稠禅师是少林寺最早的一位德高望重、佛武皆通、武功超群的武僧。禅宗修炼全凭自身体验,这一点与习武是相通的。在跋陀开基后不久,“稠禅继续”不断寻找“禅武”的结合点,成为“禅武”结合第一人。当时只有僧稠具备这样的条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少林武术由历代高僧从民间不断带入,是一个积累、进化、创造的结果。

3.武僧创拳说

这种观点主要是以少林武僧参与历史事件为依据的。如隋末唐初唐郑之战,少林武僧参战立功受封,才使得少林武功出世成名。昙宗等武僧们的助唐之举,是“僧兵”的最先作战记录,也是少林拳被人所识、被人所仰的始端与基石。十三僧助唐立功受赏,是少林武功出世成名的关键性条件。

4.民间创拳说

这种结论认为,少林寺传习的武术是中国固有武术传入寺内形成的,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历代少林寺武僧吸收民间(僧徒来自民间)武术各派精华,不断充实提高而产生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虽然关于少林武术由来的观点众多,但我们可以认为:少林武术是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借鉴融合了佛教中一些有利于武术发展的因素,加上当时社会的各种因素,汲取了民间武术的精华,在战争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少林武术的起源是以“护己”为前提的,之后又拓展到护院、军事、政治等方面。

二、少林武术所蕴涵的少林文化

虽然佛教禅宗与武术貌似格格不入,但两者的结合实际上由来已久。在过去数百年中,这些与世无争的佛门弟子也曾有过以武力保护少林寺及其盟友的先例,但动武并非他们的初衷。按照佛门戒律,只有生命危在旦夕又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才能出手。河南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说:“功夫是修行,是参禅。练功夫的真正目的,是为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品行素质。少林僧人的练武,正是一种修行。” 过去人们更多是从技术层面和专业角度来认识少林武术的,随着认识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觉得“少林武术”一词无法包含少林寺1500多年历史积累起来的丰富的宗教文化价值,因此需要重新确立“少林功夫”这一新的提法,以正确诠释少林功夫的完整内涵。少林功夫是指在嵩山少林寺特定佛教文化环境中历史形成的,以紧那罗王信仰为核心,以少林寺武僧演练武术为表现形式,并充分体现禅宗智慧的传统佛教文化体系。

少林功夫不仅仅是由一串拳脚棍棒的动作组成的,它还包含着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由少林功夫形成的历史赋予的。“功夫”一词是佛教专用名词,禅宗的修行成果就叫“功夫”,比如坐禅、参话头就叫“做功夫”。“做功夫”的目的是为了开悟成佛、超凡入圣,彻底改变人的品质。少林寺是禅和武的世界,少林僧人习武是一种修行,所以少林功夫又叫“禅武”、“禅武合一”。在少林寺,有“禅武同源,禅拳归一”之说。禅为武之主,武为禅之用。即武是禅的表现,是禅生命的有形化;禅是武的精神本质,以禅入武便可达到武术最高境界。武学入道也就是禅道。除武法外,少林医法、建筑、书画、雕刻等文化艺术,都是禅的应化。

篇8:龙舟文化的起源及发展展望

神怪异兽造型文化的起源

1.农耕文化的渊源

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为本,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因此农耕文化成为我国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并且由此派生出其他的文化类型,神怪异兽便是其中一类。中国神话系统中许多神怪异兽都脱离不了“土地”、“劳作”等主题,无论是以黄土造人的女娲,还是开天辟地的盘古,还是掌管秋收科藏的蓐收。除此之外古人还将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归结于一些神怪异兽,雷神用双手拍打自己的肚子玩耍就会打雷,洪灾是因为比翼鸟的飞临,肥遗飞往的地方会有旱灾等等。神怪异兽也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祈求风调雨顺六畜兴旺的心理愿望,农事收成的好坏对于个人甚至于国家而言都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于是相关的神怪异兽还被赋予了吉凶的象征意义。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肯定了生产事业对文化的影响,其他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要受到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农耕文化是神怪异兽造型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且为其提供了孕育想象的温床与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2.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

地处东亚地区的中国幅地辽阔,普遍意义上的地域差异是南北之分,细分之下又有东北、西北、华中、华东、岭南等,依赖地域生存的人们在经历长时间的水土磨合之后逐渐形成自身的独特文化,这种地域性特征无疑对神怪异兽文化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秦岭为分界线划分的南方北方有着不同的审美取向,表现在神怪异兽的形象上出现了截然相反的造型特征,北方的神怪异兽造型大多较为粗壮而南方的则较为纤细,虽然也有相反的情况,但都可以显示南北方地域所直接导致的差异性。若地域区分更为细致地进行比较分析,岭南与西北的特色则更为鲜明。岭南古时也作百越之地,气候炎热多雨,且多为水乡,水神崇拜是其地域文化中的一个特点,而我国西北地区较为寒冷,抵御寒冷是其生存的基本,于是产生了与岭南地区截然相反的火神崇拜。

3.民族文化融合造就的造型多元化

本文中的民族融合并不仅仅只是华夏民族范围内的融合,也包括了国外的外来民族带来的文化融合。中国少数民族众多,在多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本民族文化与外族文化不断发生碰撞与融合,在以本民族文化为根基的基础之上吸收外族文化,完善与丰富了神怪异兽造型文化。风神飞廉便是源自于古代的夷人集群,本是一只有时能化形为鹿的大鸟,后来又融合了其他文化元素,逐渐演化成一种身似鹿头如雀且还带角的神兽,并被广为流传。而国外的外来民族文化又使神怪异兽的造型带了些异域风情。传说龙生九子中的狻猊,形如狮,众所周知中国本不出产狮子,古代所见的狮子多是西域诸国进献的,因而这种狮虎造型多带有西域风格,由此可见西亚文化对中国神怪异兽造型的影响。

神怪异兽造型文化的发展

早在先秦时期《山海经》中已有图文并茂的神怪异兽记载,其但由于历史原因宋代以前的山海经古图已经佚失,现在看到的大多是明清时期绘制的图本。一直致力于《山海经》研究的学者马昌仪现收录了16个版本,其中明代胡文焕的《山海经图》是目前所见明代最早的版本,此版本绘制的神怪异兽的造型简洁明了,即使是凶残猛兽也在形态中透露和谐之感。同是明代还有蒋应镐所作的《山海经图绘像》,区别于其他版本的绘图风格,蒋应镐版本更加注重构图立意,形象刻画生动细腻,整体画面相对完整。清代四川成或因版本的延续了蒋应镐的画面整体感,在此基础之上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绘图风格。相比之下现代版本的神怪异兽造型更加多变,符合现代审美取向,在《妖绘卷》中神怪异兽的造型华丽优美,《山海兽》的造型大气,不同的绘图风格使神怪异兽以更多样的姿态鲜活起来。

如今神怪异兽的造型设计广泛应用于电影,连环画,插画,游戏等各个商业领域,但已逐渐显现衰弱之势。在2015年上映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成功地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中国传统的神怪异兽文化的魅力。在造型设计方面电影中的孙悟空区别于传统的威武形象,是一只长了一张马脸的怪猴子,遗憾之处是影片中的部分形象设定或许过于欧美化,稍失了一些本土的特色。漫画《山海师》中的神怪异兽造型则是少量地保留了“怪”的特征,作为主题元素将其拟人化,以便于发展故事情节吸引读者。至今为止的神怪异兽造型设计正以一种不断更新的方式迎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但这种转变的过程中也慢慢失去一些传统文化元素,更新与保留的平衡进行也是其发展的难点。

中国传统神怪异兽造型文化涵盖了中华民族上千年的历史文化积累,拥有深厚的艺术底蕴与思想文化内涵,正如马勒所说,“对我们而言,它们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为它们承载着若干民族的梦想,在几千年里,一直从一个民族流传到另一个民族。”随着知识学问的进步,人们已不再像过去那样信奉推崇神怪异兽,传统与现代认知理念相互碰撞所产生的矛盾,使神怪异兽越来越难以发展,其造型上的创新与转变仍需进一步探索。

上一篇:观《开学第一课》有感作文600字下一篇:公务员考试第一名92分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