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堂仪式

2024-04-09

拜堂仪式(精选6篇)

篇1:拜堂仪式

新时代也有新说法,人们长说寒冷的时候,父母是阳光;成长的时候,父母是土壤;跋涉的时候,父母是清泉;欢乐的时候,父母是海洋。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新郎的父母到台前就坐。那么今天,我们的先生和小姐怀着两颗彼此相爱的心,终于走上了这庄严神圣的婚礼圣堂这正是,才子配佳人,织女配牛郎,花好月圆,地久天长!新郎新娘拜天地

一拜天地——

一鞠躬,敬苍天,佳偶天成;

二鞠躬,敬黄土,喜结连理;

三鞠躬,敬天地,地久天长,

二拜高堂——

一鞠躬,敬父母,骨肉情,情如东海;

二鞠躬,谢父母,养育恩,恩重如山;

三鞠躬,祝父母,享天伦,长寿百年。

三拜来宾——

一鞠躬,谢贵宾,大驾光临;

二鞠躬,谢亲朋,登堂贺庆;

三鞠躬,谢乡邻,捧场助兴。

夫妻对拜——

一鞠躬,男女平等,相敬如宾;

二鞠躬,永浴爱河,永结同心;

三鞠躬,红花并蒂,心心相樱

篇2:拜堂仪式

各位来宾:

今天是公元2014年5月2日,现在是北京时间下午2点48分,此时此刻是成婚的黄道吉日,在这吉日良辰,我们的***先生和***小姐怀着两颗彼此相爱的心,终于走上了这庄严神圣的拜堂典礼!

我宣布:***先生和***小姐新婚拜堂典礼现在开始!

典礼第一项:拜天地

一拜天地之灵气,感谢上天赐姻缘——一鞠躬!二拜日月之精华,感谢月老牵红线——二鞠躬!

三拜天为媒地为妁(shuo),喜结连理——三鞠躬!典礼第二项:拜父母

有请父母亲上座——水有源,树有根,儿女不忘养育恩,今朝结婚成家业,尊老爱幼当铭记,和睦黄土变黄金。新郎新娘拜父母。

一鞠躬,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二鞠躬,感谢父母教我心,三鞠躬,祝父母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典礼第三项: 夫妻对拜

二位新人面对面——相亲相爱好几年,嘴上不说心里甜,彼此一切都奉献,就等结婚这一天,新郎新娘夫妻对拜。一鞠躬——夫妻恩爱,比翼双飞

二鞠躬——白头偕老,地久天长

三鞠躬——早生贵子,合家幸福

篇3:拜堂仪式

首先一点不同即是这篇小说的选材。《地之子》的许多篇目都可以算是真正悲惨的乡间“传奇”:《新坟》中四太太家破人亡后精神失常, 《天二哥》中天二哥在夜里骤然死亡, 《蚯蚓们》贫苦农民卖妻鬻子……与这些文本相比, 《拜堂》显得无足轻重, 乡间的观念甚至认为这是一件“好事”。与其他遍布死亡意象的文本相比, 《拜堂》并没有呈现一种“惨烈”的冲击力。

第二就是作者的叙述方式的不同。许多学者认为台静农大部分小说都是“全知视角加旁知视角”的模式, 认为这种方式不仅能较为全面地叙述事件, 同样也能较为忠实地展现乡村世界的群体风貌, 使小说更具社会深度。但是《拜堂》却完全采用了全知视角的叙述方式, 也没有像其他几篇小说一样, 在运用全知视角时进行了较多的心理描写。除了在文章开篇为了交代故事缘由而简单叙述下汪二的心理活动外, 通篇都是对事情利落忠实地记录。这在台静农的小说中是少见的。

这些不同之处暗示了什么, 它只是一个孤立的特殊文本吗?

台静农的创作受鲁迅影响颇深, 基本上走的也是鲁迅批判国民性的道路。他对故乡中那些在时事和命运中艰难挣扎的“地之子”们怀有深切的同情和悲悯, 但是同样对他们思想和性格的愚昧、软弱、麻木而感到痛心。对于乡村的落后风俗, 他常常流露出一种厌恶的态度, 它们不仅直接造成了悲剧 (《烛焰》) , 也让人寄托无谓的希望, 摧残人的精神 (《红灯》) 。但是在《拜堂》中, 作者对与乡村的风俗似乎表现了一种宽容的理解, 对于风俗背后隐藏的一种民族的、民间的性格和生活态度表达了不含糊的敬重。与乡间惨烈的死生相比, 拜堂事件显得平淡, 正是这种平淡把我们从一种由“极端”事件激发的情感中拉回来, 回到一种生命和生活的“常态”。因为在“极端”的乡间事件中, 我们关注特殊事件本身, 而在“常态”中, 经过冷静和沉淀的情绪反而可以正视生活那本身就有着伤痕的面孔, “批判”向“理解”的转换就有了更坚固的平台。

而在叙述方式的问题上, 虽然全知视角加旁知视角优势明显, 但作品中真正的主人公却离我们更远了。他们不仅被我们“看”着, 也被作品中其他人“看”着。我们所读到的主人公是被“作品中的其他人”转述过的, 是被进一步被架空后的。而且, 作者在这里使用简单的全知叙述却没有像他的其他小说那样添加过多心理活动, 这样就避免了知识分子心理对乡民心理的变形改造, 更重要的恐怕是作者意识到被转述的命运难以激起共鸣, “看客”的存在更容易把读者带入一种批判情境。所以作者用最直接简单的方式呈现给我们“生活本真状态”。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地之子》的篇目中, 编者给《拜堂》的加的注释是最多的, 因为里面有很多皖西北的地道方言。方言的使用是为了表达什么?无非是要展现一幅更真实的乡村图景。为什么一定要呈现这种“常态”和“真实”呢?由于资料缺乏, 笔者不敢妄言作者的真实想法, 但我们也可以尝试对作者的创作心态做一些猜测。他也许试图带领我们去认识一种更深的国民性, 并努力用公正的眼光去看待、理解它, 试图发现那些软弱愚昧、麻木下的坚韧、顽强。正因为如此, 作者选取了一个如此“生活”的事件, 那些乡民们才由散乱的“看客们”变成拜堂事件的共同参与者、解释者。曾经被分裂成“看与被看”、“贵人与贱人”的乡间群体得到了整合, 在这件事上共同分享着理解、支持的态度, 所以文中才有了齐二爷“庄重”的认同, 才有摆花生摊的小金油滑的恭喜。

如果我们将眼光从形式转向文本内容本身也将发现更多的证据。台静农爱写民俗, 在他的其他小说中, 民俗是背景, 是悲剧事件的高潮, 是一个个死魂灵, 是批判矛头的指向。但是在《拜堂》中, 民俗所寄托的却是鲜活的生命的力量, 民俗也由背景走向了“前景”——把我们的目光引向了民俗本身。

民俗是什么?是民间社会集体创造和传承的一种文化, 本身就负载着一个民族的“根”性。关注民俗其实就是注重一个民族最深层的民族性。而文中的民俗具体的有表现为一个仪式。就一般仪式本身来说, 它应该是一种浓缩性的象征, 需要通过向人展示来传达意义。如果去掉了展示这一关键要素, 仪式本身也没有太大的举行意义了, 婚礼仪式更是这样。《拜堂》中叙述的就是这样一个被遮蔽的婚礼。拜堂仪式本来该在白天 (皖西地区风俗) , 在乡亲父老的见证下热闹举行, 但是汪家的婚礼却特意选在了晚上, 除了请来“牵亲”的人外没有惊动任何人, 甚至是汪二的爹——一切都在安静、隐蔽中进行。汪家这么穷, 为什么不惜典当冬衣都要举行这场不能发挥其作用的仪式?这不仅是为了“遮遮羞”, 更是为了对自己有个交代, 为了“将来过活”。汪大嫂他们不理解仪式的作用, 他们信仰的是仪式本身, 那是他们在不能自己掌握命运的世间为数不多的寄托。对于他们来说, 一个好的仪式就是一种新生活的昭示, 所以才以那么庄重的态度进行着一切:汪大嫂要买鞭炮还一定要找牵亲的人;田大娘和赵二嫂一定要特别换了衣服;汪大嫂的着装和头饰一定要符合要求;供桌一定要捡得干干净净……在这些不敷衍的态度后面我们看到的是对天地、对生命和生活最庄严的虔敬。更重要的是在虔敬背后是我们期待的那种最纯善质朴的人性, 它是知识分子们在精神上艰难地把矛头对准自己民族时唯一能依仗和坚信的东西。

但作者对国民性的探索没有止于这里。在文中, 虽然大家一方面抱着庄严的态度来举行这场仪式, 另一方面在很多地方也展现了一种“对付”的态度:为了遮羞连日子也没挑就匆匆举行了婚礼;虽然田大娘、赵二嫂对汪大嫂的着装做了一番严格要求, 但是没有红毡子也可以他们可以拿破席子代替, 没有红头绳也可以拿棉线代替;磕头那么郑重, 但是为了不惊动旁人, 他们不叫爹爹起床参加, 给爹爹磕一个堆着也就算了……这种“变通”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也是一种生存的无奈。正是因为生活本身充满了无奈, 我们才必须求助于这样的生活智慧。变通也是一种忍耐的姿态, 是我们民族几千年的风雨帷幕下一个沉默的背影。这种“随便”与那种“庄严”一起构成了我们在论述民族性格时可以并举的一对关键词, 折射出我们精神世界本身的复杂性。

这样看来, 这篇小说颇有种“寻根”的味道——虽然这种说法不甚准确。那我们民族的根在哪里?这篇文章似乎给出了一种解答——就在这些经历苦难却顽强又庄重的生活的人们这里——而作者似对此怀着巨大的敬意。

但是并不能就此认为作者对待国民性的态度就真的由批判完全转向了理解和尊重, 这篇小说的可贵正在于它展现了作者犹疑和矛盾的心态。在笔者看来, 作者虽然理智上和情感上都要求他选择一种尊重的姿态, 但是长久的批判性思维的惯性不能让他不反思“根”的背后是不是真的有光明。虽然“哈要过活的”这句话像一句强大的口号那样反复出现在文本中, 号召着一种坚韧值得赞扬的生活态度, 但是实际上作者自己似乎也是怀疑的。整个故事发生的时间被作者设定在了黄昏——夜晚——清晨 (而且根据穿着推测应是深秋) 。这三个时间点都没有明朗的日光, 这就使得故事始终是在一个幽暗凄冷的氛围中开展的。作者更是时不时向读者强调这种氛围:三个女人战战兢兢行走于恐怖的夜色中;汪家拜堂现场一室阴冷晦暗;不仅冷, 而且静:黄昏中被安静放大的格格作响的椅子声;在黑暗的寂静中格外可怖的柳条的沙沙声;本该热闹却清冷安静的拜堂现场……而且, 死去的汪大一直像一个最深的阴影覆在整个故事中, 在婚礼上这个阴影更是直接莅临汪二和汪大嫂心中。作者的这些安排, 可以说是他一贯擅长营造阴森可怖的气氛使然, 也可以认为这是他这是不自觉地在传达自己的一种对“可能的光明”的怀疑的态度。而且, 在这短短的三千多字的小说中作者不停地进行“外面——家里——外面——家里——外面”的切换, 在主要描写的人物上不停地进行“男人——女人——男人”的切换, 不停地进行“一点微光”和“一片漆黑”的对比, 这可能也表现了作者在“批判”与“理解”的抵牾下深重的焦虑和徘徊。

篇4:协和礼拜堂,聆听爱的福音

鼓浪屿,一个1.78万平米的小岛,与厦门隔海相望。

岛上纵横交错弯弯曲曲的小路,虽然有陈列着琳琅满目商品无数的商店,每天过往游客动辄上万,却依然能显出它的平和安逸。在黄色红色黑色等各种不同颜色的建筑中,一眼就能看见白色或砖石色、顶部带着十字架的教堂。

牧师蒿志强在这座小岛上已经生活了25年,伴随着潮涨潮落,他孜孜不倦地向来到这座美丽岛屿的人宣传基督教教义,分享爱的真谛,“从1842年开始,在鸦片战争影响下,许多国外传教士来到了鼓浪屿,传经送道,在这个小岛上,一共有8座在册教堂,其中,天主教堂被称为最美教堂,而协和礼拜堂是鼓浪屿上历史最久的教堂。”

昔日“番仔堂”

时间溯回到19世纪中期,那时的鼓浪屿以十三国领事馆著称,在岛上的西方人有300人左右,这些人多数为虔诚的基督信徒。当时,他们为了举行主日崇拜,在大家的一致赞同下决定在鼓浪屿上建一座教堂,各差会(美国归正教会、英国伦敦公会、英国长老会)的教徒纷纷捐款,款项筹齐后,地址选在了上鹿礁。地址有了,钱也有了,终于在1863年,这座见证厦门鼓浪屿外来宗教发展的协和礼拜堂竣工了。然而它仅供外国人使用,用英语举行礼拜,每个周日的下午六点,都会由英国和美国教会的牧师轮流上台以英语讲道,因此鼓浪屿人把这座教堂称为“番仔礼拜堂”(“番仔”为闽南语对外国人的通称)。鼓浪屿人也并不进去,顶多驻足看一看这座新古典主义的建筑,因为知道是教堂,看几眼便走开了。

蒿志强介绍说,当时整个厦门信基督的人并不多,分散在鼓浪屿上的教徒更是少之又少,虽然传教士在厦门已经出现,大家对西方宗教已经并不陌生,但是由于厦门人多信奉当地“神说”,对西方宗教还是有所回避。

其实这个时候,鼓浪屿也会有一些家世显赫的人精通外语,或者留过洋,更容易包容西方宗教,在这两个前提下,他们才会被邀请到协和礼拜堂参加礼拜。到了1949年以后,协和堂董事部的负责人回国后才把该堂及其资产送给中国教会,归回中国教会后,由闽南大会驻委会派人负责接用,每主日举行礼拜,但人数不多。

现在,协和礼拜堂也成了鼓浪屿最具历史感的风景线,自两年前斥巨资修建后,教堂内开始有了文化展示这一项目,长期举办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图片展和实物展,最近也开始为来教堂的人播放视频,回顾厦门传教历史,并且由于教堂靠近鼓浪屿钢琴博物馆,也与当地的音乐团体合作,定期举办音乐沙龙。最主要的是,这里成为一座公开的婚礼殿堂,新人可以在这百年教堂里举办自己最圣洁的婚礼,并可以量身打造不同风格的婚礼程序。

传播爱的“福音堂”

蒿志强刚刚在协和礼拜堂主持了一场婚礼,教堂里幸福的景象还未消失,红色的玫瑰花瓣在那条通往幸福的通道上延伸至十字架,温暖的烛光映照着桌子上的白色玫瑰,显得洁白神圣。这样的情景在蒿志强看来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主持婚礼时所需要的程序也是倒背如流,“我每个月都差不多要主持两场婚礼,如果赶上节假日,新人就需要提前预约,否则很有可能排不上队。”

蒿志强说,向往教堂婚礼的人有很多,真正实施的不多。而厦门人是真正的行动者,选择在教堂举办婚礼的新人数不胜数。2011年,网络上有一项“我所向往的婚礼”调查,向往教堂婚礼的人占了55%,传统婚礼的占17%,汉式婚礼占28%,多数人由于当地文化习俗或者父母长辈的要求而最终选择了传统婚礼。评论用户中说自己是在教堂举办婚礼,有一半以上是来自厦门。

“与其他城市相比,厦门信徒多,即使自己不是信徒,在这个城市中耳熏目染,如果看到别人在教堂举办婚礼,总会希望自己的婚礼得到主的祝福。而在厦门,举办教堂婚礼也并非双方一定是基督徒才可以,每个教堂都有自己的规定,在可以接受非信徒来举办婚礼的教堂,只要提前说明即可。”

但是,决定在厦门的教堂举办婚礼,必须接受婚前辅导,其中包括了夫妻如何相处、如何孝敬父母等中国传统教育,“我平时不仅为新人做这些辅导,还有一项辅导就是‘亲子教育’,现在结婚的新人大多是1980年代的人,他们对孩子宠得太厉害,失去了父母应该做的家庭基础教育,而我则负责帮他们找回这些基础,懂得张弛有度。”蒿志强说。

这些课程都是由夫妻双方主动报名来参加的,而对于那些要离婚的夫妇,蒿志强有一项工作,就是竭尽所能去疏导,“一般有离婚的想法然后会找到我们的夫妇都是受洗的信徒,他们期望主会支持他们,而大多数人则说他们已经对对方毫无感情了。我遇到这样问题,已经有数十例了。”

如何来解决这样的问题,让他们重修旧好?蒿志强不置可否地笑了笑,引用了一句亚当斯经典语句——假如你们不再相爱,那就只有一件事情可以做:你们要学习如何相爱。

篇5:拜堂仪式主持词

一鞠躬,敬苍天,佳偶天成;

二鞠躬,敬黄土,喜结连理;

三鞠躬,敬天地,地久天长,

二拜高堂——

一鞠躬,敬父母,骨肉情,情如东海;

二鞠躬,谢父母,养育恩,恩重如山;

三鞠躬,祝父母,享天伦,长寿百年。

三拜来宾——

一鞠躬,谢贵宾,大驾光临;

二鞠躬,谢亲朋,登堂贺庆;

三鞠躬,谢乡邻,捧场助兴。

夫妻对拜——

一鞠躬,男女平等,相敬如宾;

二鞠躬,永浴爱河,永结同心;

篇6:拜堂主持词

金秋时节、秋高气爽,许府上下,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在这个喜庆之的日子里,在亲朋好友的欢声笑语中,让我们共同见证:XXX公子和XXX小姐喜结连理。

有请新郎新娘拜堂:

一拜天地:一鞠躬,感谢天 作之合,花好月圆。

再鞠躬:感谢地 设之美,龙凤呈祥。

三鞠躬:两相厮守,天长地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饮水须思源,不忘爹和娘。如今儿子成了家,娶来媳妇金凤凰。父母长辈堂前座,儿媳双双拜爹娘。

二拜高堂:一鞠躬:感谢父母养育恩!

再鞠躬:祝严父福如东海长流水!

三鞠躬:愿慈母寿比南山不老松!

百善孝为先,贤淑的徐小姐今日嫁入许府,必将孝敬父母,勤俭持家,相夫教子,共同缔造幸福。今天,徐小姐将给各位长辈送上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以表心意。

夫妻对拜:一鞠躬:相识相爱结良缘,再鞠躬:夫妻同心建家园,三鞠躬:恩恩爱爱到永远。

这正是:百事皆会随人愿,夫妻情谊永缠绵。各位亲朋好友,让我们一起祝福今天的这对新人:百年和好,美满幸福,早生贵子!

上一篇:水杯倒立作文下一篇:幼儿中班清明节安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