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制造市场调研

2024-05-24

中国智能制造市场调研(精选6篇)

篇1:中国智能制造市场调研

加快智能制造建设的调研报告

智能制造是一种高度网络连接、知识驱动的新型制造模式,有利于实现可持续、绿色低碳、高智能、高经济效益发展。《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在新一轮制造业革命浪潮中,基础良好的湖南应如何以建设智能制造强省为重点乘势而上?《湖南日报》特约请专家学者、实务工作者建言献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明确了先进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湖南作为制造业大省,必须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加快制造业与信息化的全面深度融合,由“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转型。

湖南建设智能制造强省势在必行

一是适应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湖南推进制造业发展,必须贯彻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推动制造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造智能制造强省,提供更多更好的智能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价值追求。

二是适应新时代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领域的专业技术不断渗透融合,推动制造业生产组织方式、要素配置方式、产品形态和商业服务模式深入变革,促进制造业产品研发、制造、运输、销售的智能化转型,催生了大量新业态,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远程维护将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常态。湖南制造业要想在全球竞争市场中抢占制高点,必须大力实施“互联网+制造”工程。

三是适应新时代建设美丽湖南的有效举措。作为重化工业比重较大的制造业大省,湖南选择了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新型发展道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可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和生态损耗,是顺应新时代低碳、环保、节能、高效要求,建设美丽湖南的有效举措。

湖南建设智能制造强省有基础机遇好

一是具有较好基础。近年来,湖南高度重视智能制造业发展,长株潭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后,在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领域实施了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及应用推广,建设形成了一批智能化工厂、智能化车间、智能化生产线及智能化运营新模式。以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为代表的智能装备,以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和工业控制系统为代表的智能核心装置,以智能化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化工程机械、智能化电力设备等为代表的智能产品得到快速发展;机械、船舶、汽车等行业基础制造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改造步伐加快;钢铁、石化、有色等行业加快普及先进的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关键工艺流程数字化率不断提高。权威数据显示,2015年湖南省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发展综合指数为82.22,位居全国第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54。2016年湖南这一指数高达98。

二是面临难得的机遇。根据“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要求,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湖南智能制造强省建设带来新的历史性机遇。湖南据此积极组建“对接《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省协调推进小组”,编制《贯彻〈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争取国家试点示范政策平台,发布实施12个重点产业、7大专项行动、4大标志性工程的配套政策,以及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发展行动计划,成为了全国少数“1+X”政策配套体系基本成型的省份。在新一轮制造强国战略中,湖南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潜力,更有机遇。

切实推进,加快智能制造强省建设

以新发展理念统领现代化智能制造业建设。既把智能制造作为新形势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更要重视智能制造业建设中人的就业和现代化发展,最终落脚到人民的获得感、幸福度不断提高。

全面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以系统全面提高信息技术对制造业的支撑能力为手段,以加快新一代技术与制造业更深更广融合为目标,以制造业、“互联网+”和“双创”紧密结合为重点,全面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要广泛开展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电子商务等制造业与互联网试点示范,推广个性化定制、协同制造、远程运维服务新模式,深化智能化技术在企业研发、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集成应用,不断提高智能产品、智能生产、智能服务水平。

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专项行动。近年来,湖南积极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应进一步立足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态链,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专项行动,突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示范企业、一批智能制造示范车间;提升智能装备和产品水平,推动智能服务创新;加快智能制造推广平台建设,支持湖南智能装备龙头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推动实现全省智能制造重点突破、面上提升。

着力夯实智能制造强省建设保障。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领导,加强智能制造的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专项、重大行动、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的统筹协调;建立智能制造强省战略任务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和督查奖惩机制;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强化人才支撑,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不断激发智能制造活力。

篇2:中国智能制造市场调研

智能制造装备是具有预测、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功能装备的总称,它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装备产品上的集成和融合。是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的基本工具,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是实现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过程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水平已经成为当今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当前工业发达国家掌握核心技术,联合制定严格的国际标准,话语权优势明显,处在产业链的上游。智能制造的概念于上世纪 90 年代首先由美国提出,其后各发达国家紧紧跟随,纷纷将智能制造系统列为国家级计划并着力发展。目前美国、德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在数控机床、测控仪表和自动化设备、工业机器人等方面具有多年的技术积累,优势明显,特别是高端装备差距尤为突出。国外公司进入市场较早,技术优势明显,市场经验丰富,而国内企业因缺少技术储备,技术水平与国外的差距很大。不断有新技术和新产品在市场上推广应用,主导地位牢固,垄断优势明显。因此,这些企业进入中国,国内智能制造装备领域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同时,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重新回归重视发展高技术的制造业,德国、日本竭力保持在智能制造装备领域的优势和垄断地位,韩国也力求跻身世界制造强国之列。各国在力保本国市场的前提下,不断蚕食别国市场。

发展中国家技术基础薄弱,处在产业链下游,在工业化过程中急需大量机械装备,是国际上的主要买家,市场潜力巨大。亚洲新兴国家处在加速工业化的过程中,对机械装备需求量巨大,例如,印度尼西亚是这个新兴市场中的明珠,作为东南亚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其机械市场也是东南亚工程机械市场的重中之重。马来西亚的机械装备主要依靠进口,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日本一直以近40%的市场份额高居首位,德国紧随其后。拉丁美洲除巴西外,其他国家工业化水平都较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占据了该地区机械装备市场的主导地位。

3.2智能农业装备国内市场现状: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家的命脉,农业机械装备发展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农业装备制造大国。“十二五”时期,国家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明确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到2015年要由目前的52%达到60%左右,预计2020年达到65%,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智能制造装备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中的重点方向。

2008年以来,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增长势头迅猛,初步形成一定的规模。2010 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在编制“高端智能装备及基础制造装备产业专项规划”时组织专家对 2009 年装备制造产业结构分

析认为:2009 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销售产值约3600 亿元。随着“十一五”期间“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专项等一系列科技攻关项目和产业化工程的圆满完成,2010 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约为 4000 亿元。预计到2015年智能装备市场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占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比重将达到20%左右,高端装备的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的比例将达20%以上,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30%以上。这意味着,2015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年销售产值将达到6万亿元左右。据此分析,未来5-10年智能装备行业将迎来高速增长,十二五”期间智能装备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率将超过25%。

从对外贸易看,2010年,全行业实现出口65.66亿美元,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整个“十一五”期间,农业装备产品累计完成出口252.23亿美元,进口70.62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181.61亿美元,年平均增长29.6%。目前我国农业装备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为美国、日本、德国、越南、印尼、印度、尼日利亚等。出口数量较多的产品为拖拉机、牵引车,农产品加工机械,联合收割机,运输车,收获及场上作业机械,畜产品采集、加工机械等。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是一个完全开放和竞争的行业,中外资进入最早的行业,近年来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机床工具行业,2009年销售收入中,国有、民营、三资所占比例分别为18.3%、67%和14.7%;仪器仪表行业 2009 年销售收入中,国营、民营、三资所占比例分别为:18.9%、45.2%和 35.9%,初步形成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多元化发展,民营企业比例较高的格局。

中国智能装备行业的一大问题是,重大技术装备基本被国外垄断,对外依存度达到40%,其中高端产品对外依存度更是达到 70%。中国企业多数属于加工组装型,技术累积不足,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依赖国外专利授权。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就没有真正的竞争力。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是中国智能装备制造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

3.3智能农业装备市场预测:

随着国内外企业纷纷加大投资力度,未来智能装备行业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不可避免地出现合作兼并的格局。主要工业化国家的机械装备应用普及,市场已趋于饱和,并且本国市场多被本国企业和国际大鳄所控制,新兴国家制造企业受限于技术水平,在工业化国家机会不大。因此,未来农机智能装备市场的主战场将是新兴国家。一是因为亚洲、拉丁美洲等国家传统上是农业大国,对农业机械装备需求很大。二是因为这些国家处在快速工业化进程中,对智能装备的需求逐渐扩大。因此,智能装备制造行业的竞争将会全球化,市场将会不断扩大。

从技术上讲,智能制造装备呈现出自动化、集成化、网络化、信息化、虚拟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自动化和智能化是智能制造装备的重要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装备能根据用户要求完成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并对制造对象和制造环境具有高度适应性,实现制造过程的优化。设计及制造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虚拟化与智能化的最终目标不仅是要快速开发出产品或装备,而且要努力实现大型复杂

产品一次开发成功。资源、能源的压力,使装备必须考虑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全生命周期中,对环境负面影响极小,资源利用率极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绿色制造是提高智能制造装备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和降低环境排放的关键途径。

总的来说,智能装备市场有着清晰的技术升级方向,又有明确的市场需求和产业化前景;从业企业覆盖大中小型企业,企业的成长性较强;资本市场纷纷进入,是最具潜力的投资领域。

3.4竞争力分析:

篇3:中国智能制造市场调研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机械制造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从引进消化吸收向自主创新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我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广东、沈阳、徐州、湖南、浙江为代表的、颇有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地。我国无论是大型装备、交通运输装备、制造装备, 还是航天、海洋工程, 其自主化水平都得到了全面提高。2008年, 我国作为世界机械制造大国, 机械、电气与交通运输设备出口第二大国, 已经屹立于世界机械制造大国之林。

1.1 从引进消化吸收走向自主创新

1.1.1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我国科技创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已逐步完善, 科技投入亦实现较快增长。2008年, 全国研发经费支出达4570亿元, 是2005年的1.87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 数据显示, 中国《专利合作条约》 (PCT) 申请量在2005年首次跻身十强的基础上, 2008年以全年6089件的申请量超越英国, 跃居世界第六位, 同比增幅为11.9%。我国企业已成为投入和研发的主体, 在全国范围内, 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达50%以上。截至2008年上半年, 我国已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220个, 覆盖了大部分学科领域, 这些实验室已成为我国制造业创新和发展的坚强后盾。

1.1.2 机械制造工业自主化水平显著提高

机械主导产品的技术来源于国内的比例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24.5%上升到目前的60%。在此基础上, 我国机械产品国内市场自给率由改革开放之初不足60%升至2008年的80%以上。

1.1.2.1 大型装备

(1) 能源设备。截至2008年底, 我国已制造超临界机组158台, 其中600MW超临界机组107台, 1000MW超超临界机组51台, 火电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随着电力科技水平的迅速提升, 我国超超临界机组技术的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大型空冷发电机组的开发应用居国际领先地位, 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应用最多的国家,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 (IGCC) 的关键设备——气化炉的自主化研制也已进入工程试用阶段, F级大型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发电机组的整套设备已经实现国产化。我国已能独立设计制造三峡右岸单机容量700MW的水电机组, 其容量和性能都代表了当今世界先进水平;在轴流式机组方面, 国内制造的水口电站机组单机容量达到200MW, 这也是世界上同类机组中容量最大的;国内制造的贯流式机组最大单机容量为45MW, 最大转轮直径6.9m, 已具备自主设计制造大型贯流式机组的能力;在抽水蓄能机组方面, 国内机组的制造水平与国外差距较大, 但已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秦山二期扩建工程3号机组堆内构件首次实现全部国产化, 标志着我国核电反应堆关键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 体现国际最高锻造水平的核电关键部件——整体顶盖在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147MN水压机上完成锻造, 各项技术参数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08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6300MW, 新增量位列全球第二, 截至2008年底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 210MW, 同比增长106%, 总装机容量位列全球第四。最近,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首批3台国产化3MW海上风电机组在首个国家海上风电示范工程——上海东海大桥100MW海上风电场正式投入运行。中国有近70家企业涉足风电整机制造, 中国风机已开始出口国际市场。

(2) 石化设备。2009年1月, 我国首台百万吨级乙烯裂解气压缩机组由沈阳鼓风机集团制造并试车成功, 标志着我国已具备百万吨级乙烯“三机”制造能力。2009年3月, 由中国石油宝石机械公司研制的我国首台12 000m特深井钻机投入使用, 标志着我国陆地和海洋深水油气田、大位移井及其他复杂油气田超深油气藏的勘探开发钻井水平已经提高到一个新层次。目前, 我国1000万吨炼油设备国产化率已经达到90%, 30万吨合成氨和52万吨尿素成套设备实现了国产化。

(3) 冶金设备。我国冶金设备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 其技术水平现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宝钢的建设与发展, 大力推动了国内冶金及装备工业的发展, 参与宝钢工程设计、安装、设备制造和物资配套的企业通过消化宝钢的引进技术, 大大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宝钢一期工程建设时, 我国还不具备制造大型现代化冶金设备的能力, 主体装备成套引进, 少部分设备国内制造, 设备国产化率只有12%;宝钢三期工程以国内设计和制造的装备为主, 部分设备采用“点菜式”引进并在国内总成, 将设备国产化率提升到80%以上, 而且国产设备还进入了高难度、高技术的“心脏”部位;宝钢“十五”项目建设的国产化率则进一步上升到88%。

1.1.2.2 交通运输设备

我国汽车制造业实现了多领域、全方位的快速发展。2009年10月, 中国首次迈进千万辆级汽车生产大国的行列, 中国汽车工业用最近7年的时间创造了过去53年的总产量。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制方面也取得了初步成就, 北京奥运会上有350辆各类车型是节能与新能源国产汽车, 我国正在开展“十城千辆” (已增至13个城市) 城市电动公共汽车运营试点。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制造时速350km/h高速列车的国家之一, 已完全掌握了动车组列车的总成、车体、转向架、列车网络控制和制动系统等九大关键技术及10项主要配套技术。预计在2011年交付的京沪高铁采用的动车组的国产化程度将达85%以上。我国船舶制造业已形成了一批标准化、系列化船型, 而且在一些高度复杂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具备了自主设计大型自升式钻井平台和半潜式海洋平台的能力。我国率先开发的17.5万吨绿色环保好望角型散货船已成为国际品牌;自主开发的30万吨超大型油船 (VLCC) 的性能受到国内外船东的好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装箱船已成系列。飞机制造业已逐步形成涡扇支线客机、涡桨支线飞机、中型货运飞机、小型直升机、中型直升机、大型直升机、客货混装多用途飞机、农林专用飞机、小型通用飞机、教练机十大自主产品系列, 成为少数几个能够生产系列航空产品的国家之一。

1.1.2.3 制造装备

高档数控机床和大型基础制造装备是工业现代化的基石, 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撑。我国数控机床产量从2001年的1.7万台增至2008年的12.2万台, 数控机床产量跃居世界第一, 95%的经济型数控系统和一些中高档数控系统由国内制造。精密加工技术有了新进展, 数控金属切削机床的加工精度已提升到微米级, 有些品种已达到0.05μm左右。2009年,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自主研制的352.8MN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在北方重工公司成功完成热调试, 标志着我国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制造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1.1.2.4 工程机械

目前, 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形成了独立自主的新产品研发体系和现代化研发手段, 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到1年左右, 大大提高了应对市场的能力, 每年有70~80个新产品投放市场, 新产品产值平均每年达到25%左右。重点骨干企业科研开发经费已经占到销售额的2%以上, 少数企业达到5%的国际先进水平。2009年公布的全球工程机械50强中, 中国企业占有8席。

1.1.2.5 航天工程

我国运载火箭和卫星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先后研制了14个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具备发射各种轨道空间飞行器的能力, 在可靠性、安全性、成功率和入轨精度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我国在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20余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航天技术应用达到新水平, 在1000多种新材料中, 近80%是在航天需求的牵引下研制的, 有近2000项航天科技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航天科技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崛起, 有力地提升了我国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

1.2 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和出口大国

1.2.1 制造大国

(1) 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在世界的份额不断提高。按照2000年不变价计算, 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由1995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11.4%。在22个工业大类中, 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 在15个大类中名列前三。而在发展中国家中, 除了一个大类名列第11位外, 其他21个大类所占份额都名列首位。

(2)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机械制造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2003年以来, 我国机械工业产值增幅均在20%以上。2008年机械工业总产值9.07万亿元, 为1978年的80多倍。

(3) 我国机械制造业已形成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截至2008年, 我国机械工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7.88万家, 资产总额6.68万亿元, 从业人员1466万人, 2008年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突破9万亿元, 完成工业增加值2.28万亿元, 实现利润4605亿元, 税金2491亿元, 2008年机械工业多项指标增速居全国工业各行业首位。

(4) 我国已成为世界机械制造大国。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公布的一项评估称, 2008年中国已超过德国成为世界机械制造大国。我国有210余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其中, 发电设备产量、数控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在常规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港口装卸机械、水泥成套设备等制造领域, 不仅早已替代进口, 并已占领了重要的海外市场。

1.2.2 出口大国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 2008年, 我国出口总额达14 306.9亿美元, 位居全球第二, 仅比第一位的德国低354.5亿美元, 比第三位的美国高出1307.9亿美元。世界贸易组织 (WTO) 首席经济学家Patrick Low预测, 中国可能会在2009年超过德国, 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

中国机械工业对全球机械产品出口贸易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据联合国统计, 2008年, 我国机械、电气与运输设备出口额 (按照联合国贸易标准分类的第三版格式, 即SITC-3, 选择其中的一位数分类——7大类之机械、电气与运输设备统计) 达到6740.65亿美元, 居全球第二位 (德国第一, 美国第三, 日本第四) 。

1.3 我国已形成了一批著名企业、制造产业集聚地

截至目前, 我国装备工业领域已形成了一批具有综合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专业化企业, 如一汽等四大汽车企业集团、上海电气集团、南车集团、北车集团、中航工业集团、国机集团、通用集团等;一批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正在成长, 如中联重科、三一重工、沈阳机床、大连机床、特变电工、天马轴承、万向集团等;一批由科研院所和大学创办的高科技企业正在崛起, 如振华港机、南瑞继保、山河智能等。在国家大力倡导和推动下, 我国各地及相关企业都在加快区域布局调整, 推进产业集聚。例如:广东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光电产业基地;沈阳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以徐工集团为核心的徐州工程机械产业经济总量已经占到了全国同行业的25%, 工程机械企业已经发展到1000多家, 形成庞大的产业集群, 在技术、规模、品牌、配套能力4个主要方面, 在国内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长沙有29家规模以上工程机械企业, 其中大中型企业6家, 生产的产品涉及12个大类100多个小类400多个品种规格;浙江作为我国模具制造大省, 2008年, 模具出口总额为3.22亿美元, 占全国模具出口总额的16.73%。

2 我国机械制造业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机械制造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但还面临着一些必须充分重视的挑战和问题。总体来看面临着以下几个关键性问题:首先, 虽然自主创新能力得到稳步提升, 但创新能力不强, 导致核心竞争力不足;其次, 长期的“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 导致了机械产品附加值低, 忽视品牌价值;另外, 能耗高、利用率水平较低, 信息化程度不足, 在未来的竞争中对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制约也将进一步凸显。

2.1 创新能力不强, 核心竞争力不足

截至2008年底, 我国有效专利共计119.5196万件, 其中, 国内权利人的有效专利 (简称国内有效专利) 92.3797万件, 国外权利人的有效专利 (简称国外有效专利) 27.1399万件, 分别占总数的77.3%和22.7%。

在国内有效专利中, 有效发明专利12.7596万件, 有效实用新型专利46.3342万件, 有效外观设计专利33.2859万件。由此可以看出, 国内有效专利以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为主, 发明专利所占比重相对较低。而在国外有效专利中, 发明专利20.9619万件, 远高于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实用新型专利有6387件, 外观设计专利共5.5393万件, 分别低于国内有效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

截至2008年, 我国机械工程领域国内有效专利数量远低于国外在我国的有效专利数量。

按WIPO最新修订的技术领域分类标准, 在35个技术领域中, 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在食品化学、药品、材料冶金等9个领域占据优势, 但在如光学、半导体、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 国外有效发明专利数量仍高于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

2.2 产品附加值较低, 品牌竞争力弱

由于我国制造业产品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 所以往往依据客户提供的产品规格与制造规范进行生产与组装, 在产品设计、品牌经营、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环节投入较少, 致使我国制造业在品牌方面竞争力不足, 目前, 我国多数出口产品是贴牌生产, 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足20%。

由于我国产品附加值低, 因而往往采用低价竞争和模仿国外新产品的方式来赢得订单, 在国际市场上频繁遭遇贸易摩擦。2008年, 我国已连续14年成为反倾销调查的最大受害国;我国产品居美国337调查的被调查首位, 居美国CPSC (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 召回首位, 居欧盟RAPEX (欧盟非食品类快速预警系统) 通报首位。

2.3 能耗高、效率低

目前, 我国的制造业整体一直未能摆脱高损耗和低效率的困局, 这制约着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我国的传统制造业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 也已成为能源消耗的大户。我国的能源利用率是33%, 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

2.4 信息化水平较低

我国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在国内相对于其他行业较高。在2008年度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调查中, 参评企业销售收入总额11.6万亿元, 相当于当年GDP的38.6%。2008年入选企业中制造业企业的比例为58.7%。而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整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尚存一定差距。入选信息化500强的企业中, 有34.5%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6.4%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同时, 大型企业信息化水平较高, 民营企业水平较低。入选信息化500强的企业中, 有12家是世界500强企业, 174家企业是中国500强企业, 信息化500强覆盖了国民经济的骨干成分。信息化500强中民营企业的数量虽然比以往有所提高, 但所占比例仅为16.8%。

3 全球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当今社会, 环境和能源问题已成为大家所关注的焦点。全球范围内环境、能源约束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凸显, 由此决定了制造业必须改变以往粗放式发展方式;环境和能源问题所带来的不仅是挑战, 也是机遇,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金融危机助推下将应运而生, 谁抓住了机遇, 谁将在未来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 而任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机械制造业的进步, 这也向机械制造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1 环境对机械制造业提出更高要求

3.1.1 世界范围内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间的矛盾突出

世界20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 仅使不到10亿人口的发达国家实现了现代化, 但资源和生态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世界上3/4以上的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退化速度超过自我更新速度的国家。全球环境资源消耗速度超过地球生态自我更新速度达30%。美国和中国排在全球资源消耗最大的国家之列。

2008年, 我国CO2排量占世界总量的21.8%, 美国占20.2%,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排放CO2最多的国家。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化的永恒主题, 这要求制造业再也不能延续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 而要体现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的有限资源难以支撑传统工业粗放型增长方式。综合世界银行、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环保总局的测算, 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GDP 的10%左右。目前, 我国所有造成环境污染的排放物中, 70%来源于制造业。

3.1.2 各国纷纷制定绿色计划和减排目标

美国奥巴马政府已把新能源的创新和发展作为国家优先战略, 制定了一揽子政策, 重点资助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发与产业发展。

2008年1月, 欧盟委员会提出了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 这将有助于实现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欧盟将在今后6年内投资约10亿欧元用于燃料电池和氢能源的研究和发展。

日本早在1991年就推出了“绿色行业计划”, 致力于资源保护、减少能源和材料消耗、减少固体废物和温室气体, 通过公共教育、环境先导、节能建筑、全生命周期评价以及DFE和ISO14000认证系统实现绿色制造以提升企业竞争力。2008年7月, 日本政府公布了为实现低碳社会而制订的行动计划草案。

3.1.3 环境法规、标准和绿色壁垒日益增多

欧盟关于环境方面的立法较早、较多, 影响较大的有 WEEE指令 (自2005年8月13日起, 欧盟市场上流通的电子电气设备的生产商必须在法律意义上承担起支付自己报废产品回收费用的责任) , RoHS指令 (自2006年7月1日起, 所有在欧盟市场上出售的电子电气设备必须禁止使用铅、水银、镉、六价铬等重金属, 以及聚溴二苯醚 (PBDE) 和聚溴联苯 (PBB) 等阻燃剂) , 以及EuP指令 (关于制定用能产品生态设计要求框架的指令) 。

日本较早就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循环型社会的法律保障体系。主要法规包括:①2000年制定的《循环型社会基本法》, 提出了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的基本原则;②固体废弃物管理法, 在一定程度上执行了“污染者付费原则 (PPP) ”;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 要求行业主体将3R原则 (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 从产品的生产贯穿至回收处理;④家用电器回收法;⑤绿色采购法;⑥J-MOSS法规。

美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联邦环境法规体系。截至2009年6月, 美国有20个州颁布了电子废弃物回收的法案/法律, 主要针对电视机、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计算机显示器等视频显示设备, 有些也包括其他音视频产品以及计算机外围设备。

可以看出, 为应对环境和能源问题, 各国环境法规和标准日益严格, 国际绿色贸易壁垒不断增多。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巨大。因不符合环保要求, 中国每年有74亿美元的商品出口受阻。我国出口贸易相当部分是初级低附加值产品, 而产品的出口市场又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国家。由于这些国家在绿色贸易壁垒方面制定了苛刻的标准和严格的合格评定程序, 因而严重影响了我国产品市场的范围和产品出口增长速度, 尤其在农产品、食品、机电产品、纺织、服装、纸张、服务贸易、产品包装等方面的影响更大, 涉及到的主要标准有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陶瓷产品中的含铅量、皮革的PCP残留量、机电及玩具产品的安全性指标、包装物的可回收性指标、纺织品染料指标、保护臭氧层受控物质等。

3.1.4 “绿色标志”逐渐被消费者所认识

尽管遭遇了金融危机, 欧洲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仍在增长。波士顿咨询公司于2009年1月发布的报告显示, 在对欧洲2000名年收入在35 000美元以上的消费者的调查中, 经常购买绿色产品的消费者比例由2007年的32%增加到2008年的34%, 可以接受绿色产品价格较普通产品高的消费者比例由2007年的20%增加到2008年的24%。

在欧盟和美国最近购买过绿色产品的消费者中, 认为绿色产品比普通产品质量要好的消费者分别占41%和43%, 而认为质量要差的消费者分别只各占5%;可以接受绿色产品价格较普通产品高10%以内的消费者分别占58%和59%, 另外还各有23%的消费者可以接受绿色产品价格较普通产品高10%以上。

3.2 机械制造业向能源节约型转变成为当务之急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类对于能源的需求正以惊人的速度上升。 可用的能源 (包括自然资源和能源物质) 的自然增长已经远远落后于需求。能源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全球范围内能源安全观随着时代发展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 正由过去主要应对市场短期供应中断, 向能源供应的长期可持续性转变。

我国能源利用率不高, 导致了能源消费量大。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相当于2002.5Mt油当量, 位居世界第二。国际能源署 (IEA) 在2009年11月公布的全球能源展望年度报告中称, 到2025年, 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和天然气消费国, 届时能源消费的前三大国将依次为中国、美国和印度。

(1) 我国能源结构短期内难有较大改变。

我国能耗结构以煤炭为主, 而煤炭在多种能源中利用率最低。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最大, 达70.2%, 接下来依次是石油 (18.8%) 、水电 (6.6%) 、天然气 (3.6%) 、核电 (0.8%) 。至少到本世纪中叶, 我国仍要以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为主, 这使得提高能源利用率、实现向能源节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已成为当务之急。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出, 力争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0%左右, 到2020年达到15%左右。按照规划和目前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推算, 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将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5%~20%, 届时, 传统能源发电所占比例将为80%~85%左右, 仍以传统能源为主。目前,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时期, 以资金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的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短期内难有较大幅度改变。因此, 降低重工业的能源消耗、提升能源利用率已成首要任务。

(2) 我国油气进口依存度大, 易受国际市场价格冲击。

我国油气资源的进口依存度较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2008年, 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51.3%。2009年, 据中国能源蓝皮书预测, 在石油消费需求快速增加和国内资源限制的共同影响下, 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64.5%。由于石油进口依存度大, 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安全性影响较大, 因此需要对制造业的结构进行调整, 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基础上, 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 从根本上减小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从而加强和提高我国经济的安全性。

3.3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机械制造业提出新要求

全球科技将进入一个新的创新时代, 各国都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 把科技创新投资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投资, 把发展高技术及产业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 这将加速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

新能源及新能源所催生的新产品 (如新能源汽车产业) 、生物医学等领域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重点领域。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2月签署的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中约有1200亿美元投向科技领域用以支持高新产业发展, 其中, 新能源和提升能源利用率占了468亿美元, 生物医学领域的基础性投入也占到了100亿美元。欧盟下属的融资机构欧洲投资银行 (EIB) 连续5年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给予优惠贷款。2009年上半年, 该银行又向欧盟汽车业发放了70亿欧元的贷款, 用于环保汽车的研发和推广。日本对新能源开发、试验、推广普及的预算投入逐年增加, 在本轮的新车销售刺激计划中投入了40亿美元扶持节能型汽车, 提出到2020年实现半数新车转换成电动车的目标。

我国也在5个领域提出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①新能源产业发展, 创新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清洁煤技术及核能技术, 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 加快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②着力发展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③加快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技术和材料等领域的科技攻关;④运用生命科学推动农业和医药产业发展;⑤大胆探索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 促进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和海洋产业发展, 努力提高地球深部资源探测水平, 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各种资源。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制造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机械制造业能够为其提供高效率、高精度、环境友好型和能源节约型的装备和产品。

4 走向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

当前, 环境对制造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能源紧缺对制造业的制约日益加剧, 中国制造业必须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以人为本, 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提升附加值和国际品牌竞争力, 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历史跨越。而发展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则是实现该历史跨越的关键所在。

4.1 绿色制造

绿色制造 (green manufacturing, GM) , 是在保证产品的功能、质量和成本的前提下, 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绿色制造使产品在从设计、制造、使用到报废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不产生环境污染或使环境污染最小化, 符合环保要求;绿色制造节约资源和能源, 使资源利用率最高, 能源消耗最低, 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协调最优化。绿色制造已成为21世纪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是实现资源和能源高效清洁循环利用与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有效保障我国现代化进程与装备制造的有效供给与有效利用,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且具有相当的紧迫性。

4.1.1 改进制造工艺, 减少资源消耗

改进制造工艺, 开发新的工艺技术, 采用能够使资源和能源利用率高、原材料转化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新工艺, 以减少制造过程中资源浪费和污染物的产生, 使中间废弃物能够回收再利用、最终废弃物可以分解处理, 最大限度实现少废或无废生产。在机械加工中, 铸造、锻造冲压、焊接、热处理、表面保护等过程都可以实行绿色制造工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改进工艺, 提高产品合格率, 采用合理工艺, 简化产品加工流程, 减少加工工序, 谋求生产过程的废料最少化, 避免不安全因素, 减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 如减少切削液的使用或使用绿色切削液等。目前干式切削技术得到了较大发展。

4.1.2 采用节能设备或改造老设备

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实施清洁生产, 也需要从绿色制造设备与装备等入手。采用节能设备, 研发新设备或改造老设备, 实现节能降耗。在机械设备中, 电气传动系统所耗费的电能占到了60%~70%, 采用节能的传动系统可以为机械设备降低更多的能源消耗。通过采用变频调速技术改变电机、风机及水泵的控制方式, 能够产生十分可观的节能效果, 这已成为当前广泛使用的节能方式。例如在一条纺织机械生产线上, 变频器除调节生产线的电机运行速度外, 还可以对生产环境进行恒温及恒湿控制, 这种对工艺流程的改变不仅提高生产质量, 还减少了故障率, 降低了能耗。

在改造设备方面效果最为突出的是宝山钢铁公司, 宝钢是我国的超大型企业, 是耗能耗材大户。为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 宝钢制定了19项节能降耗的环境目标和7项节约材料的目标, 使本来管理和技术水平已经属世界先进水平的宝钢又上了一个台阶。宝钢实施上述管理和技术体系的11个月中, 降低原材料消耗的效益达3700万元, 节能的效益为1.25亿元, 使吨钢综合煤耗水平在原来已达世界先进水平的基础上再降29kg。

4.1.3 采用绿色设计与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绿色设计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审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强调在产品开发阶段按照全生命周期的观点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与评价, 消除潜在的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力求形成“从摇篮到再生”的过程。

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 (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 技术正在成为实施绿色设计和绿色制造的重要工具, 是绿色制造前沿技术之一, 同时也是实施绿色设计和制造的关键和共性基础技术。根据ISO 的定义, 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是对某一产品系统全生命周期的输入、输出及其潜在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的过程。

生命周期评价提供了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排放物的广泛信息, 并可提出环境负荷改善的措施和建议, 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工具。

4.1.4 采用回收再生和复用技术, 实现可再生循环

可再生循环的制造过程主要应用拆卸技术和循环再利用技术。拆卸技术指依据最小附加成本及产品被拆卸后所能获取最大综合利用价值的原则, 开发最佳的拆卸程序和方法。通过二次制造将已用过的产品的性能特征恢复到接近于新产品的状态, 不仅延长产品寿命而且促进了部件和材料的循环再利用。循环再利用技术是对拆卸下来的零部件或者分解、还原的材料进行二次利用的技术, 在产品的设计制造中考虑两个因素:回收和分解。回收设计致力于开发材料回收技术, 如废弃金属粉碎重熔。分解设计是指通过将产品分解为最基本的组分而尽可能地使产品中几乎所有的材料能够循环利用, 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可通过分解而回收, 避免废物产生污染环境。

4.1.5 构建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 促进资源节约和再利用

我国高度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 目前已被批准建立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有24个。长沙黄兴生态工业园是我国第一个全新规划的综合类生态工业园, 主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环保产业。目前园内共有企业34家, 分为物质生产者、技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虚拟企业。构建的多条产业链使园区内四大行业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相互连接在一起, 形成了多种物质能量链接的生态链网络。在这个生态链网上, 核心行业、附属企业和虚拟企业之间通过物质流形成了一个虚实结合的生态工业园区, 每个核心行业的产业链以企业群落为主体, 通过中间产品的交换, 加强了工业小区中各个企业间的相互联系, 有效延长产品链。同时四大行业间的物质流构成了横向连接, 形成了产业链网, 通过信息流加强同工业区外虚拟企业产业链条的对接, 使物质集成的空间尺度扩大。

4.1.6 加快节能减排核心技术的突破

采用绿色制造技术, 在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的同时, 努力降低资源的能耗, 这是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为此, 我们需要加紧研制具有先进技术性能的能源技术装备, 包括: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液化及多联产;复杂地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第三代200MW级高温气冷堆核电厂;提高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能力和产业化水平 , 包括风电机组、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地热利用等关键技术;节能工业设备和终端用能设备的开发。

4.2 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M) 系统是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 它在制造过程中能进行智能活动, 诸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通过人与智能机器的合作共事, 去扩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类专家在制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它对制造自动化的概念进行了更新, 扩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智能制造系统最终要从以人为主要决策核心的人机和谐系统向以机器为主体的自主运行转变。

(1) 智能化能够提升传统制造水平。

智能化将进一步提高制造系统的柔性化和自动化水平, 使生产系统具有更完善的判断与适应能力, 也将会显著减少制造过程物耗、能耗, 提升传统制造业的水平。

(2) 智能化能够满足高技术发展要求。

伴随着机械制造业用户行业的技术不断发展, 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对机械制造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在装备上的迅速应用, 使用户行业的工艺技术不断集成在装备中, 与装备制造业的产品技术相结合, 形成了新的装备, 满足了用户不断增长的需求。装备制造业的产品技术正向信息集成、接口集成、系统集成的方向发展, 同时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3) 智能化有助于缓解环境和能源对机械制造业的瓶颈制约。

智能化在提高专业化分工与协作配套, 促进生产要素的有效集聚和优化配置, 降低成本以及节约社会资源、能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例如, 日本的ICT创新战略实际上是由信息化、智能化促进节能, 推进绿色高附加值制造。

(4) 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将推动机械制造业生产方式发生全新的改变。

未来的机械制造将是由信息主导的, 并采用先进生产模式、先进制造系统、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组织管理方式的全新的机械制造业。我国的离散型制造主要集中在机械加工、电子元器件制造、汽车等行业, 信息化为具有离散特点的机械制造业进行协同制造创造了条件。信息技术将促进设计技术的现代化, 加工制造的精密化、快速化, 自动化技术的柔性化、智能化, 整个制造过程的网络化、智能化、全球化。各种先进生产模式也无不以智能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支撑。智能信息技术将改变机械制造业的设计方式、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

(5) 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为现代制造服务业提供了技术保障。

现代制造服务业是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社会化的服务业, 已成为制造业增加值的主要来源。开展增值服务是机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在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企业中, 服务收入在营业额中的比重从1999年的13%升至2005年的20%, 如蒂森克虏伯集团2007年的服务收入为167亿欧元, 占集团销售收入的比例达32.3%, 而我国的制造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 制造业服务的模式得以不断改进和优化, 服务得以向业务链的前后端延伸, 能够不断优化服务内容, 持续改进服务质量。进入21世纪以来, 发达国家纷纷调整其产业政策与技术政策, 将高新技术的重点和科技发展的热点转向产业技术主要是智能化制造技术领域, 使智能化制造技术由传统意义上的单纯机械加工技术转变为集机械、电子、材料、信息和管理等诸多技术于一体的先进制造技术, 并加速用现代智能化制造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 实现制造业的高技术化。当前, 国际智能化制造业采用或准备采用的先进制造技术主要体现在:①新型 (非常规) 加工方法的发展, 包括激光加工技术、电磁加工技术、超塑加工技术及两种以上加工方法复合应用等;②专业、学科间交叉融合, 冷热加工、加工过程、检测过程、物流过程、设计、材料应用、制造等方面, 界限逐渐淡化;③工艺研究由“经验”走向“定量分析”;④高新技术与传统工艺紧密结合, 使传统工艺产生显著的、本质的变化, 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⑤常规制造工艺的优化, 以形成优质高效、低耗、少污染的制造技术为主要目标;⑥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核心。

(6) 智能化与智理化。

智能制造系统最终要从以人为主要决策核心的人机和谐系统向以机器为主体的自主运行转变, 这就要求智能系统最终必须能够像人一样具备作出符合人文伦理和生态环境伦理的行为。因此, 当前, 在我国智能化发展初期就应当明确智理化 (既智能又符合伦理标准) 发展的大方向。

4.3 绿色和智能制造也要面向大多数人

收入结构决定了我国在发展绿色和智能制造的过程中, 既要注重高端、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 同时也要大力发展面向大多数中低收入人群的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开发。2007年, 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8, 已经超过了国际上0.4的警戒线。同时, 研究发现, 目前我国的收入结构是呈倒丁字形, 上部是高收入和中高收入的人群, 底部是大量的低收入和中低收入者。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 2008年, 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为2770美元, 我国仍处于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因此, 制造业发展要有市场需求并且能为消费能力所接受, 就不能只注重高端产品的开发, 而忽视了大多数人的需求。

4.4 完善绿色和智能制造方面的相关政策措施

从各国的做法来看, 绿色和智能制造成为机械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的必由之路。要推动绿色和智能制造的发展, 为其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关键。首先是采取措施大力发展绿色和智能工程教育。创新是工程教育的本质属性, 当前中国的工程教育多注重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工程训练、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导致工程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可以在重点大学及其他工程技术教育单位建立培养创新能力的工程实验室和创新设计机构, 作为学生工程创新基地。要鼓励企业建立工程教育基地, 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工程实践场所。其次, 通过金融、税收和信贷政策方面的支持来鼓励绿色和智能方面的技术研发和创新。同时, 应在绿色和智能制造方面, 逐步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相结合、以企业为主的自主创新体系, 并建 () ()

立产学研合作的工程创新中心, 加快行业的技术与产品的升级换代。

4.5 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是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词”

绿色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密不可分。首先, 战略性新兴产业离不开绿色制造技术, 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绿色化。在当前环境和能源约束趋紧的大趋势下, 只有具备了资源和能源消耗低的特征, 才有可能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才具有生命力。反过来, 绿色制造技术从一定程度上催生和拉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智能制造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发展, 具备国际竞争力, 智能制造技术是支撑其发展和提升其竞争力的核心。

目前, 一些工业发达国家都把争夺经济制高点作为本国的战略重点, 把科技创新投资作为重要的战略投资, 把发展以高科技为主要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的根本途径, 也是立足当前、渡过难关, 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必须选择正确的方向, 要选择具有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掌握核心关键技术, 而绿色、智能制造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密不可分, 智能制造又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为此, 走向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 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篇4:中国智能制造市场调研

2016年6月29日,本刊记者在北京见证了Ayla完成3900万美元C轮融资的时刻。此轮融资将加速Ayla在全球的布局,也反映了市场对物联网平台的偏爱。“Ayla不只提供数据和安全,我们还为制造商提供全球化的服务,从美国、中国到欧洲、日本,Ayla已经走向全球化的市场。”张南雄对Ayla的未来之路充满信心。

厨房里升起的物联网“新星”

在物联网行业和制造业领域,Ayla已经打响了知名度,而实际上,Ayla仅仅成立6年,发展速度令人惊讶。成立于2010年,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圣克拉拉,2014年进驻中国深圳,快步走的Ayla意在全球制造业。

提到Ayla的创立,作为联合创始人的张南雄也感到奇妙。“这是从厨房开始的创业故事。”他风趣地说。

原来,张南雄与Ayla全球总裁、联合创始人大卫 · 弗里德曼(David Friedman)是好朋友。一次,在大卫 · 弗里德曼家的厨房里,两人闲谈间萌发了创立一家物联网公司的想法。很快,这一想法便在两人的努力下成为现实。“Ayla”正是由两人各自孩子名字的第二个字母组合而成。

之后,两人意识到:必须要一位物联网技术方面的“大咖”来加强“战队”,于是找到了以前的合作伙伴艾德里安 · 卡塞雷斯(Adrian Caceres)和斯坦福大学电气工程系教授汤姆 · 李(Tom Lee)。前者是通信架构师,曾供职于戴尔、Zing媒体播放器、Atheros创锐讯无线芯片组和诺基亚,也是Kindle无线软件团队的技术负责人。后者是物联网技术导师,拥有57项美国专利,被张南雄称为Ayla的精神领袖。

有了他们的加入,再加上张南雄和大卫 · 弗里德曼的连续创业经验及深厚的技术创新能力,Ayla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基。“我们4位联合创始人加起来,在硅谷有超过100年的经验。”张南雄笑称,“如果将现在员工的经历都加起来,我们在美国有超过1000年的经验。可以说,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在物联网方面有Ayla这样的经验。”

在以技术著称的物联网行业,Ayla这样的团队背景无疑是巨大的竞争优势。但在张南雄看来,Ayla与别的企业不一样地方是:“我们摔过的坑,比其他竞争者走过的路还多”。

从4年技术潜伏到获得第一个客户

“脚踏实地”是记者对张南雄的印象。他本人也不止一次地说,物联网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未来是光明的。用跳跃式的方法走物联网之路是不可取的,必须要积累经验。“尽量少走坑,但不可能不走坑而直接飞跃。”他恳切地说,“有时候,技术并不能取代整个传统产业。”

虽然成立于2010年,但2014年Ayla才有了第一个客户。说到其中的缘由,大卫 · 弗里德曼表示:“我们最初的理念就是‘地基打得越深,楼房才能建得越高’。因此,前4年我们一直在打地基,持续不断地建立生态系统。”事实证明,Ayla的这种理念是成功的。2014年获得第一个客户之后,Ayla的客户迅速扩张至全球。

其实,Ayla成立之初也经历了一段痛苦时期。“很多人不清楚什么是物联网。”张南雄感慨道,“我们在美国硅谷四处寻找投资者,但很少有人能听得懂物联网。”

现在,Ayla完成了C轮融资,以后的融资之路可能会更加顺畅。但张南雄仍然感激A轮融资、B轮融资的投资者,因为那时候他们能看到的只是Ayla的团队实力而已。事实证明,这些投资者是勇敢而聪明的,因为Ayla用丰厚的市场回报给了他们惊喜。2015年,Ayla业绩实现6倍的增长。

如今,国内不少创业者信奉“更大的承诺,更少的回报”。而作为已经不止一次成功创业的“过来人”,张南雄和大卫 · 弗里德曼有不同的见解:要做一个好的创业者,一定要“更少的承诺,更大的回报”。

在物联网时代,不同市场有不同的标准要求,比如中国客户希望将物联网接入微信,而美国有苹果标准、谷歌标准等。基于长时间的打基础,Ayla物联网平台非常灵活,能迅速适应不同市场的标准要求。

志在服务全球大型制造商

“Ayla的目标就是要服务全球最大的制造厂商。”张南雄直言不讳地说。

张南雄这样说是有底气的,过去几年打下的技术江山和构建的物联网平台有足够的实力服务全球大型制造商。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他也表示,服务对象选择大型制造商是由市场来决定的,一些小型制造厂商对物联网的接受程度还不高。Ayla的这个目标短期内不会改变。

短短几年时间,在家电、住宅和商业供热通风与空调系统、热水器、软水机、家庭消防与安全产品等众多市场,Ayla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排名第1位的制造商物联网平台提供商。

特别是在过去1年里,Ayla突飞猛进,与多个领域的制造商客户达成或扩展了合作伙伴关系,其中包括长虹、汀普莱斯、富士通将军、Hampton Brinks、HunterFan、Kidde、LockState、Ozner、TCL、海信及UTEC等全球100多个大型制造商。

全球有很多“百年老店”“百年制造商”,它们在传统产业拥有长时间的积累,但是在通往智能化的道路上缺少技术支撑。而物联网平台正是能打通传统与智能的桥梁。毋庸置疑,在全球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的过程中,物联网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正如大卫 · 弗里德曼描述的那样:“物联网市场就像一艘火箭船,在最近几个月的时间里实现了飞速发展。1年前,制造商只是单纯地希望打造联网产品。现在,这些制造商发现可以利用物联网产品生成的数据实现业务转型。”

下一步,Ayla计划向智能楼宇开发和医疗领域拓展业务。

携手“中国制造”智能化

作为全球最有潜力的物联网市场,Ayla相当重视中国区业务的发展。自2014年Ayla在中国硅谷“深圳”成立分公司后,短短1年多的时间,已与 TCL、长虹和海信等国内知名家电制造企业合作,为其提供国际化的物联网云平台业务支持。同时,还有更多有国际智能化需求的知名制造品牌主动寻求与Ayla进行业务洽谈。

在中国,Ayla是获得互联网内容提供商(ICP)许可证的唯一一家国际物联网平台。Ayla平台与微信进行了整合,支持微信登录,让用户通过一款应用程序便能控制多款智能家庭、智能健康及其他物联网生活方式产品。

“在C轮融资之前,Ayla花很多时间帮助制造厂商做智能转型,比如TCL、海信和长虹等中国大企业。”大卫 · 弗里德曼介绍说。C轮融资后,Ayla将继续专注于服务各行业排名前20位的制造企业、在物联网平台解决方案方面继续聚焦企业级,同时从加速垂直领域布局、完善生态体系建设等几方面入手,推动物联网在中国传统制造领域的落地,为“中国制造”在国际舞台增添新的竞争力。

张南雄表示,在全球产业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当下,“中国制造”往日的成本优势日渐消失,中国企业正在全球市场寻求重新定位。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挑战,由物联网带动制造升级,进而促使产品和服务模式及商业模式的转型,成为多数品牌制造厂商正在关注的重点。

“Ayla就像一艘远洋的油轮,为中国硬件制造厂商驶向全球物联市场的航程中,提供宝贵的‘船票’,让中国硬件制造商可以乘船驶向更远、更广阔的未来。”张南雄发自肺腑地说。

篇5:中国智能制造市场调研

据悉,大赛以“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为背景,参赛者可以从智能制造的7个重点技术方向和3个创新技术方向中挑选一个参赛命题,自主申报项目。7个重点技术方向分别是集成电路,信息通信,工业物联网和大数据云计算,电力装备与设备,高端数控装备与智能生产线,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和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3个创新技术方向分别是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疗。

大赛自2017年8月启动,项目报名积极踊跃,参赛队伍涵盖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大数据、物联网等多个领域,逾百个优秀项目参赛。本届全国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大赛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和西南五个国内分赛区和一个西雅图海外分赛区,获得各分赛区创新组及创业组前三名的项目于今日齐聚北京,一同争夺总决赛冠亚季军大奖,最终获奖团队将于12月13日参加2017中国产业互联与数字经济大会颁奖典礼。

值得一提的是,物联网资本论、慧聪智能硬件网、千家智客、联动元素、乐智网、智品说六家行业媒体荣获第二届全国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合作媒体。

物联网资本论是由格物资本出资成立的物联网产业第一财经媒体,致力于解读物联网时代商业变革,对话行业领袖,及时报道产业动态,促进产业信息交流。

本届大赛由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和中国产业互联网发展联盟联合主办,北京中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产业互联网发展联盟协同创新专委会、机智云和重庆南都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承办。

本次大赛前十强

创新组

第一名

全自动智能超声波成像系统产业化

第二名

NB-IoT芯片解决方案

第三名

eyemore 成像引擎

第三名

数字化高精度染色体核型分析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

第五名

人类器官库的建立

第六名

医养康养老护理机器人及慢性病管理人工智能服务平台

第七名

分离用微米磁珠

第八名

车载移动式模块化污水污物处理装置

第九名

管道作业机器人

第十名

AR医学教学系统

创业组

第一名

高端智能血管造影机的设计开发与应用

第二名

伏特猫

第三名

工业物联网无线接入云平台-众智云基站

第四名

化身-三维人体建模

第五名

基于机器视觉的超高速板卷材自动化在线检测系统

第六名

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

第七名

小爱科技足部穿戴解决方案

第八名

云协同智能制造平台

第九名

先进自冲铆接技术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第十名

篇6:中国智能制造市场调研

情况介绍

名 称: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智能制造专业委员会 办公地点:待定

业务范围:按照中国中药协会批准的业务范围开展学术研究、标准构建、信息交流、专业培训、书刊编撰、国际合作、咨询服务等项工作。专委会汇集中医、西医、生产企业等领域的专家、企业家,开展以下业务:

(一)反映会员要求,协调会员关系,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

(二)探索研究并构建适用于中药行业的智能制造技术,推动中药行业智能制造水平的提升;

(三)推动QbD理念和PAT在中药制药过程中的应用,推动中药生产全面过程控制,实现中药生产管控与FDA、ICH法规接轨;

(四)制定符合中药生产与质量安全特点的自动化、信息化建设的行业技术标准及指导原则,培育中药领域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和优秀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

(五)组织、举办国内外中药智能制造技术交流、专家咨询会、合作会议等,推动中药产业国际化;

(六)开展咨询服务,提供国内外中药智能制造相关技术信息,组织开展国内外医药企业管理技术交流与合作;

(七)承担政府有关部门委托的其他任务。发起单位:

浙江大远智慧制药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楚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相关单位

拟任负责人:

姜毅(浙江大远智慧制药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注射剂研究发展专业委员会(筹)

情况介绍

名 称: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注射剂研究发展专业委员会 办公地点:待定

业务范围:按照中国中药协会批准的业务范围开展相关工作。主要开展以下业务:

1.调研中药注射剂产业现状,梳理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2.研究业内中药注射剂政策走向,提供国家主管部门政策决策建议;3.完善制定中药注射剂的研发、生产、评价、应用专家共识、指南标准;4.促进中药注射剂的中医、西医、药学、方法学的交叉与融合;5.加强传播、指导临床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努力实践西学中工程;6.搭建企业-专家-行业-政府的交流、沟通、研究平台;7.承担上级学术机构和政府主管部门委托的其他任务。

发起单位: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石药银湖制药有限公司、神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珍宝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丽珠集团利民制药厂、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西济民可信药业有限公司、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西振东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明兴制药有限公司、广西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西安世纪盛康药业有限公司、常熟雷允上制药有限公司、成都第一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大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华立金港药业有限公司、河南福森药业有限公司、广东罗浮山国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万年青制药有限公司、哈药集团中药有限公司、河北天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圣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黑龙江乌苏里江制药有限公司、湖南恒生制药有限公司、山西德元堂药业有限公司、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药民族药检定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循证医学中心

拟任负责人: 张世臣(中药学家)

田金洲(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教授,长江学者)中国中药协会骨伤科药物专业委员会(筹)

情况介绍

名 称:中国中药协会骨伤科药物专业委员会 办公地点:待定 业务范围:

按照中国中药协会批准的业务范围开展信息交流、专业培训、书刊编辑、展览展示、国际合作、咨询服务等项工作。专委会汇集中医、西医、药学和方法学等领域的专家,开展以下业务:1.积极承担政府有关部门委托的项目,研究骨伤科中成药临床评价技术方法与评价标准,为国家医药卫生管理部门制定药物临床评价相关政策法规提供相关的科学依据。2.开展骨伤科中成药行业调查研究,结合我国骨伤科中成药产业的实际情况,采用最新国际药物临床评价方案,建立适合于骨伤科中成药并体现其临床应用、临床价值优势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制定骨伤科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主办骨伤科中成药临床评价研究的专业论坛,积极开展国内、国际骨伤科中成药评价学术交流活动,促进我国骨伤科中医药行业的发展。3.建立骨伤科中成药临床评价技术平台。根据企业上市后再评价的需求和品种的具体情况,为企业提供中医药临床评价技术服务,组织临床评价研究的项目专家论证会;开展临床评价研究咨询服务及顶层设计,挖掘产品的优势特点,创造产品市场价值。4.服务于骨伤科中成药临床评价机构。承接药品临床评价研究项目方案的制定,协助评价机构搞好临床评价研究的组织工作,确保药物临床评价项目的实施。

发起单位:中国中医药科学院望京医院与北京协和医院共同牵头,联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百灵企业集团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奇正藏药营销有限公司、国药集团同济堂(贵州)制药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同发起

拟任负责人:

陈卫衡(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关节科主任,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医骨伤科学学科带头人)

翁习生(北京协和医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林娜(日本东京药科大学药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正高二级、博士生导师)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注射剂安全有效性研究与评价

专业委员会(筹)情况介绍

名称: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注射剂安全有效性研究与评价专业委员会 办公地点:待定

业务范围:按照中国中药协会批准的业务范围开展相关工作。主要开展以下业务:

1、对中药注射剂进行全面系统的实验室和临床相结合的研究提供指导性意见,进一步明确其有效性,降低安全风险;

2、组织协调专家团队和中药注射剂企业,解决中药注射剂的工艺完善和质控标准提高等技术问题;

3、为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合理性与安全性再评价研究提供依据和再注册提供技术支持;

4、协助企业完成总局所提出的中药注射剂再评价的要求和任务;

5、组织、参与中药注射剂发展研究相关的专业论坛及学术交流会;

6、组织、参与中药注射剂战略性品种的专家论证会,给予专业咨询建议;

7、承担政府有关部门委托的其他任务。发起单位:

北京盈科瑞生物医药研究有限公司等多家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同发起。

拟任负责人:

陈凯先(院士 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中药协会航天中药产业专业委员会(筹)

情况介绍

名 称:中国中药协会航天中药产业专业委员会 办公地点:待定 业务范围:

按照中国中药协会批准的业务范围开展学术研究、标准构建、信息交流、专业培训、书刊编撰、国际合作、科技转化、咨询服务等项工作。专委会汇集中医、西医、航天科技、生产企业等领域的专家、企业家,开展以下业务:

1.反映会员要求,协调会员关系,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 2.吸收、引进国际国内与航天科技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 3.研究符合航天中药育种、航天医学、航天食品的评价方法; 4.研究建立符合航天中药育种、航天医学、航天食品评价体系; 5.研究制定航天中药育种、航天医学、航天食品等科技指南; 6.组织召开航天科技发展研究相关的专业论坛及学术交流会; 7.组织、参与航天科技转化的专家论证会,为军民事例给予专业咨询及指导建议;

8.制定航天中药育种、航天中医、航天中医保健食品等相关的行业技术标准;

9.承担政府有关部门委托的其他任务。发起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华夏中农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神飞航天技术研究院、中国宇航食品产业联盟、河南源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江西彩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江西九江农科院、山东荷泽雷泽半夏研究所、铜仁市春天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相关企业共同发起。

拟任负责人:

孙晓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所长)

曲建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育种研究中心 总工程师)

中国中药协会药酒专业委员会(筹)情况介绍

名称:中国中药协会药酒专业委员会 办公地点:待定 业务范围:

按照中国中药协会批准的业务范围开展相关工作。发起单位:

山西汾酒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酒业协会固态白酒原酒委员会、山西振东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广誉远国药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共同发起。

拟任负责人:

冯前进(原山西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导)

中国中药协会灵芝专业委员会(筹)情况介绍

名称:中国中药协会灵芝专业委员会 办公地点:待定

业务范围: 按照中国中药协会批准的业务范围开展学术研究、标准构建、信息交流、专业培训、书刊编撰、国际合作、咨询服务等项工作。开展以下业务:

1.组织开展全国性灵芝科学研究的学术会议和专题研讨会等学术活动;

2.起草灵芝产品的行业标准,向政府提出灵芝产品相关的建议; 3.引领灵芝行业发展,扩大灵芝产业宣传,促进中国中医药发展,并配合国家战略规划和国家科技创新发展;

4.组织开展灵芝科学研究及相关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向国际上推广;

5.定期请专业机构统计并形成灵芝发展的产业发展报告,作为行业发展的主要数据,并翻译成英文,扩大国际影响,并逐渐建立灵芝国际标准。

发起单位:

北京大学和浙江寿仙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两家单位共同发起,其他多家单位共同参与。

拟任负责人:

杨宝学(药物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药理系副主任)

中国中药协会微循环用药专业委员会(筹)情况介绍

名称:中国中药协会微循环用药专业委员会 办公地点:待定

业务范围:按照中国中药协会批准的业务范围开展学术研究、标准构建、信息交流、专业培训、书刊编撰、国际合作、咨询服务等项工作。专委会汇集中医、西医、生产企业等领域的专家、企业家,开展以下业务:

1.反映会员要求,协调会员关系,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 2.吸收、引进国际国内与微循环中药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 3.研究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微循环临床评价方法;

4.研究建立符合并体现中医药应用优势的微循环中药临床疗效评价体系;

5.研究制定指导临床合理应用微循环中药的用药指南; 6.组织召开微循环中药发展研究相关的专业论坛及学术交流会; 7.组织、参与微循环中药战略性品种的专家论证会,给予专业咨询建议;

8制定微循环中药相关的行业技术标准; 9.承担政府有关部门委托的其他任务。

发起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和广东省中医院共同牵头,联合海军医学院附属长征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浙江省中医院、上海和黄药业、上海雷允上药业、青岛国风药业、杭州胡庆余堂药业、济民可信医药集团、广东众生药业、北京赛升药业等相关单位共同发起

拟任负责人:

施海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主任)林 谦(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副院长)张抒扬(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副院长)中国中药协会儿童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筹)

情况介绍

名 称:中国中药协会儿童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 办公地点:待定

业务范围:按照中国中药协会批准的业务范围开展学术研究、标准构建、信息交流、专业培训、书刊编撰、展览展示、国际合作、咨询服务等项工作。主要开展以下业务:

1.积极承担政府有关部门委托的项目,研究儿科中成药临床评价技术方法与评价标准,为国家医药卫生管理部门制定药物临床评价相关政策法规提供相关的科学依据。

2.开展儿科中成药行业调查研究,结合我国儿科中成药产业的实际情况,采用最新国际药物临床评价方案,建立适合于儿科中成药并体现其临床应用、临床价值优势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制定儿科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主办儿科中成药临床评价研究的专业论坛,积极开展国内、国际儿科中成药评价学术交流活动,促进我国儿科中医药行业的发展,促进中医、西医、药学、方法学的交叉与融合。

3.建立儿科中成药临床评价技术平台。根据企业上市后再评价的需求和品种的具体情况,为企业提供中医药临床评价技术服务,组织临床评价研究的项目专家论证会;开展临床评价研究咨询服务及顶层设计,挖掘产品的优势特点,创造产品市场价值。

4.服务于儿科中成药临床评价机构。承接药品临床评价研究项目方案的制定,协助评价机构搞好临床评价研究的组织工作,确保药物临床评价项目的实施。

发起单位: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共同牵头,联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省儿童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医院,葵花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好医生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扬子江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南葫芦娃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康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山西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共同发起。

拟任负责人:

上一篇:寒假假前安全教育教案下一篇:关于水的故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