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讲稿

2024-04-25

郝万山讲稿(通用5篇)

篇1:郝万山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郝万山 著 螽斯振羽 整理

说明

1.本书是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年 1 月第一版整理录入。

2.本书仅供学习研究《伤寒论》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3.本次文字录入和排版尽量忠实于书籍原貌,对于原书印刷错误或不合适的地方,我本人录 ;入时直接进行了更正。如“段玉才”改为“段玉裁”《方言》的作者“杨雄”,通作“扬雄”,径改。

4.对于讲稿里面部分有争议的地方,为忠实于原书,尊重郝先生的学术思想,录入时一仍其旧。如“项背强几几”不作“项背强”。

5.删除了篇首的《出版者的话》和篇末的《附录》部分。

6.本书整理时我尽量做到减少错讹,但由于工作较为繁琐,难免会有错误或照顾不到的地方,还望读者阅读时仔细核对原书。

螽斯振羽 2011 年春节于福建

作者简介 郝万山,男,1944 年 11 月出生,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国 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秘书组 成员、教育部名牌课程《伤寒论》创建项目负责人。在中医药教育岗位上工作近40 年,主要讲授《伤寒论》。教学缜密严谨,深入浅出,注重理论结合临床实际,强调讲授中 医经典基本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解析其辨证论治的思路和方法。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条理清楚,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教学评估成绩名列全校前茅。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 聘的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示范教学主讲人。临床重医术,讲医德。既为患者解除病痛,也为课堂教学提 供了鲜活的实例,深受学生和患者的拥戴。、曾主编《白话伤寒论》《中医学问答题题库伤寒论分册》、(增订本)《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第 3 版)《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同步辅导系列丛书伤寒论》《伤寒、、论选读》等 10 部著作。副主编或合著《实用经方集成》《四季饮食养生丛书》《伤寒论校注》、、、《伤寒论讲义》《伤寒论讲解》《中医药高级丛书伤寒论》等 14 部著作。发表论文 60 余篇。科研成果曾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部级)二等奖。前言 人们在反复研究了历代中医的成才规律之后,一致认为“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师”是造就中医临床名家的必需条件。而《伤寒论》就被历代医家奉为中医的经典著作之一。从唐代开始,《伤寒论》被列入国家选拔医官考试的必考科目,这一规定一直沿用到清代。在当代的中医药高等教育中,把《伤寒论》列入本科以上教育的主干课程。而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特别是临床医师职称晋升考试等,也都把《伤寒论》列入了考试范固。因此无论是初学中医的人士,还是毕业后的继续教育,乃至中医药学的终生教育,都需要反复学习《伤寒论》。于是《伤寒论》几乎成了中医各科临床医师的案头书。我从事《伤寒论》的教学、研究和临床应用近40 年,愚者千虑,或许会对《伤寒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有所体会和感悟。承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抬爱,推举我作《伤寒论》示范教学的主讲人,并将我所讲的《伤寒论精讲》制作成了 VCD 发行,受到读者广泛的关爱。本书即是将我讲课的讲稿摘取大要就正于各位中医经典的热爱者。讲稿的《伤寒论》原文,遵照明赵开美《仲景全书翻刻宋版伤寒论》,但本书为现代普及读物,原文一律改用规范简化字体,原书中的异体字或讹字,如 也一律改为通行的简化字,“鞕”、、、改作“硬”“蚘”改作“蛔”“欬”改作“咳”“痓”改作“痉”等。讲稿所选原文取自《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止于“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从中选择理论和临床意义较大的条文,进行归类编排讲解。对于争议颇多,存疑待考,或者本人尚未读懂的原文,多未收入。对少数原文,则作了节选,如根据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讲义》(1985 年版,俗称 5 版教材)将第 141 条,节选为“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白散” 其他有节选的原文,或以省略号表示,或在原文后条文号码后标明 或 “上” “下”。赵刻本原文为竖排本,方后“右×味”,今因改为横排,一律改为“上一味”。《伤寒论》成书时尚无“症”字,现今所讲的“症状”,当时均用“证(证)”字。鉴于当今“证”与“症”字已各具涵义并区别使用,故涉及到症状之意时,本稿径用“症”字。历代研究注释《伤寒论》的著作十分丰富,可谓汗牛充栋。但本书并非集注,而是重点讲述个人研究的心得和体会,因此较少直接引用前贤今哲的著述。不过许多观点是我在学习咀嚼了前人见解的基础上综合思考,再结合临床而有所感悟,自然也就包含着理论体系、学术语言和临床经验的传承。在讲稿里,我会与初学《伤寒论》的朋友,讨论怎样学原文、读经典;与熟悉《伤寒论》的朋友,研究怎样从《伤寒论》的字里行间,甚至是无字句之处,寻找仲景辨证鉴别的思维方法和灵活用方的思路;与从事《伤寒论》教学的同行,探讨教好《伤寒论》的方法;与从事临床治疗的朋友,分析怎样将经典中的理法方药运用于临床实际;以至与非医学专业的各界朋友,分享中医学天人相应的观点,综合性、整体性的研究方法,以及健康保健的知识。个人阅历毕竟有限,个人视野毕竟狭窄。书中失当或错误之处,肯定会有。如能得到同道指正,使我进步,实在是令人十分高兴的事情。

郝万山

2007 年 10 月 26 日于北京

篇2:郝万山讲稿

2、《张仲景》:流芳百世

张仲景对中医的贡献之一,就是他创立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不但影响了我国的传统医学,而且也影响了世界医学界。张仲景的个体化治疗方法,就是现在医学界所说的辨证论治。

郝万山教授刚从中医学院毕业的时候,没有临床经验,看了三个月病,没有一个人说吃了他开的药,病就好了。这样不行,于是,他就跟院长说:我能不能现在不看病,跟老前辈去抄抄方子?学院领导同意了,让我去向老师学习,跟着他们抄抄方子。

一天,来了一个小伙子,从五一节开始就喘,到了十一自然就不喘了。天越热,他越喘,经常是急性发作。用什么药都不能让他一点也不喘,前前后后喘了3年。

这病你是怎么得的?小伙子说:别提了,三年前,五一节单位组织了一个大型活动,那天我是走得又热又累,又渴又饿。我觉得自己年轻,就喝了一肚子凉水,又吃了一肚子冷的干粮,结果活动还没有结束,我就开始胸闷,就开始喘。打那天以后,只要天一热,我就喘。

老师思考了好长时间,给他开了两个药:一个是药焦山栀(zhi),就是栀子,15克。一个是淡豆豉,就是豆豉,15克。小伙子拿到这个方子说:老大夫,我在您医院已经看了3年病了,别的大夫都把方子写得满满的,您就给我开这两个药,能行吗?

我们老师临床特棒,就是他讲话北方人听不懂,所以他很少讲话,基本上不讲课。老师说了一句:你试试吧!小伙子无可奈何地把药方拿走了。过了一个来小时,小伙子用俩手指提着一串药来了,说老大夫,我找您看病也不容易,您就给我开了像茶叶袋那么大的七小包药,能治好我的病吗?人家别的大夫给我开的药,我都用大书包来装。我们老师还是说:你试试吧!

一个星期后,那个小伙子又来了。我说:我们老师给你开的药,吃了怎么样?不怎么样,该喘还喘。那再请老师看看?老师看完后,还是开的这两个药:药焦山栀,15克,淡豆豉,15克。小伙子说:老大夫,吃了您上次开的药,我一点感觉都没有,您还是换个药方吧。老师还是那句话:你试试吧!小伙子走后,我记得他还来过一次,就再也没见他来过。

一年后,在我们医院的楼道里,我突然看见了这个小伙子,腿一瘸一瘸地走着,我说:小伙子,你怎么了?你喘怎么样了?他回头看见是我,说我的喘好了。是谁给你治好的?他说:你怎么还问我?不就是那个老大夫!你来了三回,不是说没效果吗?他说:开始是没有效果,后来我发现,吃了那两味药,胸口闷得没有原来厉害了,以后即使再发作,也轻多了。后来我坚持吃了俩月,喘就全好了。

你后来为什么不来看了呢?他说:这两味药我已经知道了,药焦山栀,15克,淡豆豉,15克,我用纸写上,我们村就有药店,他是通县的农民。后来村上的人都知道了,他们以为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方子,许多人都拿去抄,全村人都喝这药。我问:他们都好了吗?他说:没有一个好的。

其实,中医本来就是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小伙子是在他那种特殊背景下,身体内部发生了变化,才出现了这种过敏性哮喘。老师正是抓住了这个发病的道理,小伙子是在又热又渴又累的时候,喝了凉水,吃了大量的冷食,把热都积郁在胸部了,现在用清宣郁热的方案治疗,达到了疗效。说明这个方子只适合这个小伙子。

我父亲和我哥哥,都是中医大夫。我就给他们讲了这个病例,他们说:这真是出奇制胜。以后,我们如果遇上这种情况也能用这个方子。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仨,谁也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病例。

北京的夏天非常热,有一年夏天,我中学的一个同学,在外地的一个避暑胜地做行政领导,他让我去那儿避暑。我当然就去了。到了那儿,他说:我舅舅的腿疼,已经疼了十多年了,一直拄着拐杖,走不了路。你能不能给他看看?好啊!他舅舅来了,真的拄着个拐杖。

您是不是关节疼?有没有红肿?他说:关节不疼,也没红肿变形。不是风湿,也不是类风湿,也不是痛风。那您到底是怎么个疼法?他说:腿抽筋,一受凉就抽筋,一话动就抽筋,抽筋疼得我走不成路。我说:那补点钙?钙片,我不知吃了多少了,不管用。

于是,我就想到,他是受凉腿就抽筋,这不是有寒吗?中医有驱寒的,助阳的药。一活动就抽筋,他的皮肤干燥,又搔痒,这不是阴血不足吗?咱用点养血的药,松解肌肉痉挛的药。正好《伤寒论》里张仲景有个方子,叫芍药甘草附子汤。附子和甘草相配,是助阳的,芍药和甘草相配,是养阴血松解筋脉拘挛的。这个芍药甘草相配,后来的医生就把它叫做去杖汤。我说这医生也真能吹,就这么两个药,就把它叫去杖汤。

中医有个药叫木瓜,实际上木瓜是食品,中医的好多药就是药食同源,既是药又是食品。木瓜是松解肌肉痉挛的,再加上一个药叫伸筋草。老先生长期不能干活,走路不便,心情郁闷,胸闷,再加一点宽胸理气的,这药叫苏梗。

这样我就开了一个小方子,一共开了3付,也不知有没有疗效,我对老先生说:要是吃着有效,您就多吃几付。要是没效,您就另请高明。过了两三年,我又去了一次那个地方,这是很早以前的事了。那个时候自来水,不是接到每家每户,自来水管子在街上。

一个老先生挑着桶去打水,路过我身边,忽然把桶放下,跟我打招呼:郝医生,你来了。我不是自称好医生,因为我姓郝,所以叫我郝医生。我说您是谁啊?他说我是谁谁谁的舅舅,你怎么不认识我了?我腿疼,拄了十几年拐杖,吃了你开的药就好了。你看我现在还能挑水。

当时,我开完药方,不觉得会有多少疗效,开了哪些药,我已经忘了。我真想去看看当时开的方子,就跟着来到他家。他拿出一张纸,已经贴了好几层,像张纸板。上面真的是我用钢笔写的字,就是刚才我说的:附子,芍药,甘草,木瓜,伸筋草,苏梗。当然还一个药,川牛膝,是引药下行的。就这个方子,他吃了60多付,腿就不抽筋了。

这方子怎么糊得这么厚啊?他说:这个地方的人,都知道我腿疼,吃了这个方子的药好了,所有腿疼的都拿这个方子去抄,揉烂了就糊上一层纸,贴了一层又一层。他们吃了有效吗?他说大多数没有效果。

我心想,它怎么会有效呢?你是风湿性关节炎,痛风,这个方子本来就不是治这个病。老先生是阳虚,经脉失温,阴血不足。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听说别人用某个方子,治好了某个病,千万不要把这个方子拿来直接就用,因为这方子不一定适合你的病。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不具有普遍的适应性。

张仲景创立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今天中医界叫辨证论治。这个“证”,是医生通过收集病人的症状,比如病人说他肚子疼,咳嗽,这就是症状。医生按按他的肚子,一按就疼,这叫体症。医生通过症状,体症,舌苔,脉象,然后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这个病变的部位在哪?分析它的病位,再分析它的性质,是寒证,还是热证?再分析正气和邪气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正气?是指这个人的生理活动能力,小伙子吃饭多,说明他消化系统的机能好,这就是正气活动能力,他消化系统的正气壮盛。吃一点东西就消化不了,说明他消化机能比较薄弱,这就是正气不足。

正气也包括抗病能力,流感来了,很多人都得了,人家小伙子就是不得流感,说明他抗病能力强。正气还包括得病以后的恢复能力,都得感冒了,人家喝点姜糖水就好了,说明他的正气强盛。可能有的人7天都好不了,拖到14天才好,说明他的正气薄弱。如果我们能保持正气的壮盛,就可以少得病,得了病,也好得快。

什么是邪气?邪气是指所有的致病因素。不管是外来的,还是内生的因素,都可以叫邪气。一个人得病以后,用中医理论来进行分析,最后会得出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包括病变部位,病变性质,包括正邪关系,然后针对这种情况去治疗。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临床表现,在治疗上就要用不同的方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医学上这叫同病异治。

张仲景的辨证论治,给后来医生的另一个启示叫异病同治。不同的病,可以用同一种方法,同一个方子来治疗。

在古代分科比较粗,它把病就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来的,风,寒,暑,湿,燥,火这些致病因素所引发的病,包括一些传染病,都叫伤寒病。除了这些病以外的,七情六欲所导致的病,饮食不调所导致的病,都叫杂病。张仲景是伤寒病也治,杂病也治。所以,他写的书叫《伤寒杂病论》。

有一个人得了结肠癌,做了手术。在做手术时,医生发现他腹腔的淋巴结转移,因此,又加了放疗。放疗,引起了放射性肠炎,肚子疼,吃止痛药也不管用。找大夫看,大夫说,这是放射性肠炎,疼上半年就好了。老天爷啊,疼上半年,我受得了吗?

那就找个中医大夫看看吧,他从网上查到了我的名字,从外地跑到北京来找我,我从辨证的角度来看,他血色素偏低,整个人比较瘦弱,这不就是气血两虚,腹部经脉失养吗?舌上有瘀斑,我就用张仲景治疗肚子疼的小建中汤,加了活血化瘀的药给他吃,吃了两个礼拜,疼痛明显减轻,又吃了一周,基本上不疼了。他非常高兴,手术到现在已经有4年了,隔段时间他就来北京找我,现给他适当再调理调理。

放谢性肠炎,张仲景肯定没有遇到过,今天我们用他的小建中汤,用这个方子的道理,治腹部经脉的拘急痉挛,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有一次,一个大一的女学生,妈妈带着她来看病。孩子面带愁容,情绪低落,精神抑郁,非常消瘦,不爱说话。妈妈说,这孩子原来可活泼了,自从上了大学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

我说你月经怎么样?妈妈说正常。她瞪了妈妈一眼,然后跟我说:大夫,能让我妈妈出去一下吗?孩子既然有这个要求,老人家你是不是就回避一下?妈妈出去了。

孩子说:我有很多事情不敢跟妈妈讲,实际上,我已经闭经5个月了。我说:你是不是吃减肥药了?她说是。你为什么要吃减肥药?我们班上有一个男生说我是囊囊膪(chuai 猪乳部又肥又松的肉)。囊囊膪,就是说她太胖了。我的心里受到极大的刺激,就下决心减肥,控制饮食,原来我体重120斤,当减到80斤的时候,月经就没有了,到现在已经有5个月了。我不敢跟我妈说,以后我又发现自己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老师讲课我听不懂,学习下降,我也高兴不起来,经常自个儿哭。

我说:孩子,人的体重不能减得太低,你正在发育和学习阶段。月经是怎么一回事?是五脏六腑经过代谢以后,剩余的气血下注到胞宫,月事才能按时下。现在,你摄入能量这么少,五脏六腑基本代谢的能量都不够用,哪还有剩余的气血下注胞宫啊?所以,你就闭经。这样的闭经,如果不及时纠正,超过3年以上,你的卵巢破坏,你一辈子就不能怀孕。你听不懂老师讲的课,注意力不集中,是因为人的大脑活动,需要消耗人体20%的能量,五脏六腑的能量都不够,哪有剩余的能量来充养你的大脑?你看聂卫平下围棋的时候,都要吸氧,为什么?脑子缺氧啊!你想学习好,集中精力,没有充足的能量,怎么行呢?人家说你囊囊膪,难道骨感就漂亮吗?瘦到三围都没有了,还有哪个男生喜欢你?

其实,她就是属于气血两虚,精神失养,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精神抑郁,兴趣减少,喜静懒动,睡眠失调。女大学生,青春发育期减肥过度,引发闭经,引发精神抑郁症,调整起来很困难。我给这孩子做工作,前前后后调整了一年,总算正常了。提起当年的这个过程,自己回忆起来,她说:简直是一场噩梦。

这是我们用张仲景提供的方法,提供的思路,来治疗现代的病:一个是手术后患肠炎的病人,一个是急于减肥的女大学生,居然都靠同一个药方“小建中汤”,治好了各自的病。

在《伤寒论》里有一句话:干呕,吐涎沫,头疼者,吴茱萸汤主之。这个人有恶心,吐白泡泡,又头疼。张仲景认为,这是肝有寒,胃有寒,肝胃两寒。寒就是阳气不足,水液代谢就会有失调,这样,白泡泡就出来了。阴寒邪气顺着肝经,上到颠顶,肝经是到头顶的,导致头疼。张仲景用的是吴茱萸(yu)汤。

我有一个小学的同学,在外地工作,得了食道癌,在北京一家大医院做了手术。手术后,嘴里老是分泌大量的清稀的唾液。在道家看来,唾液是非常珍贵的东西,道家把它叫作神池水,上池水。我对同学说,你把这么好的东西吐了,太可惜了。怎么办?咽下去呀!

第二天一早他又来了,说我的办法不行。他说:我的吐液恐怕不是金津玉液,我咽了一个多小时,前心后心冰冰凉,胃里就像结了个大冰砣子,实在不敢再咽。我突然意识到,他的这个大量的清稀的白泡沫一样的唾液,是水饮不化,这是中医的术语,因为他胃阳虚,水邪隐邪不能化。于是,我给他开的是吴茱萸汤。

他没有干呕,没有头疼,就是吐涎沫。吴茱萸汤他吃了两周,就不再吐了。这不是治胃病的药,后来我发现,不少食道和胃癌手术之后的病人,用这个方子也有疗效。

去年夏天,北京很热,一个小朋友,喜欢吃一种最新推出的消夏食品,叫雪顶。小朋友一连吃了6杯,有大冰激淋那么大6个。中午吃完,晚上回家就不停地从胃里往外吐泡泡。自己觉得吐干净了,就睡了,睡到夜里3点,脑袋胀,眼睛胀,醒了以后还是吐泡泡。头疼至中午,慢慢减轻。

就这样连续三天,她就来找我:叔叔,我吃雪顶太多了,你给我治治吧!这个病如果西医诊断,是胃炎。张仲景说,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我开了3付,她吃完头也不疼了,也不吐泡泡了。我又给她开了5付药,她只吃了2付,剩了3付在家。天热,那一天路过快餐店,看到雪顶,馋了,又连续吃了仨。当天晚上又是头疼,又吐泡泡。把剩下的几付药吃了,没有完全好,找我又开了5付,吃完就完全好了。从此,她再也不敢大量地吃这东西了。

我们学校,有一个学生,说起他舅舅头疼有十几年了,常常夜里3点钟疼醒了,床那头放了一个木头箱子,他就拿脑袋撞那个箱子。我说你什么时候请他来,让我看看。

一看,舌头很胖,也很水滑。夜里1至3点,是肝经经气旺盛的时候,如果肝有寒邪,这时正邪斗争激烈,症状就都表现出来了。所以,我认为这种病应当是肝寒,阴寒邪气循肝经,上逆到顺顶,轻的时候头顶疼,重的时候满脑袋疼。时伴有两眼胀,肝经的络脉联系到眼睛。西医诊断是血管神经性头疼,疼了十几年。我给他用了吴茱萸汤,前前后后吃了三个星期,十几年的头疼从此好了。张仲景的一句话,给我们提供了治疗三种病的方药,这就叫异病同治。

篇3:郝万山说健康

其实和郝老师的缘分,还要感谢我女儿。我生完孩子就和许多妈妈一样患上了产后抑郁症,不但精神上十分痛苦,最糟糕的是四肢的骨关节都痛得厉害,尤其是十个手指关节,绝对不能碰凉水,连夏天只要在有空调的房间就要戴手套。看了很多医生,实在记不清抽了多少血去化验,可就是查不出问题所在。也找了很多中医,用了各种吃的、泡的药,都快炼成铁砂掌了。怀着一丝希望找到老师后,一连吃了35副药,真不可思议,折磨了我7年的痛苦居然都消失了。这对于我就是个奇迹,真的是太幸运了!我决定把这份幸运传递下去。

可能是自己患抑郁症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几位在外企的挚友或多或少都有焦虑或抑郁的问题,所以我就对心理疾病特别关注。还专门研读了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一本在美国用了20多年的社会心理学教材,并反复跟读了哈佛最受好评的《积极心理学》的公开课。想以此来作为调整心身之法。但发现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果一个人,已经有了躯体的功能性疾病,那就不是只靠心理疏导能解决的问题了。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经常找机会带着朋友去郝老师的门诊看病。令我吃惊的是,居然每次都能碰到来看焦虑症和抑郁症的病人,有一次甚至有个才十几岁的小孩子。而且大多数是用过西药后效果不佳,才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找中医。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一个朋友的父亲,73岁,他主述的病情是心脏病,据他自己描述,每天凌晨3点钟左右,就会突然心慌,心率和血压都会升高。在大医院看了一年多专家,包括住院治疗,都没能得以改善,医院建议做一个叫做射频消融的手术,而且不肯定手术是否会有效。听我介绍,才来找郝老师。老师明确诊断这是个焦虑急性发作,开过方后,还特意嘱咐老先生不要紧张,心脏没问题,放松就好。两周后,我们带着老先生去复诊,他心情大好地给大家描述他服药后的结果,说这两周来只是3天前发作了一次,而且程度也比过去大为减轻,其他时间都没再有不舒服的感觉。也许是我的医学知识太少,很难想明白这个病到底是怎么回事,病人也大都无法弄明白这居然不是心脏的器质性疾病。后来学了西方医学心理学后,才知道“焦虑急性发作”是个西医的名词,原来郝老师真的是学贯中西,才能有这番成就。

每个病人都有自己的一肚子委屈,尤其是一些心身性疾病的病人,总是会把医生当成最理想的倾诉对象,但大多数人的经验是医生很难有精力顾及到病人的心情。然而郝老师却是始终如一的温和,耐心地倾听以及真诚地安慰和劝导。通过书中多个病例,我也更加深刻地理解郝老师曾经所讲:在临床常见的许多疾病中,大约有70%以上的疾病,属于心身性疾病。

在郝老师的《郝万山说健康》这本书里,也明确谈到:消化系统的许多疾病的发病、发展和心理社会因素都密切相关。有的慢性结肠炎的病人,一生气就复发,就拉肚子,就是心理社会因素导致的结肠炎的发作。便秘也和心理社会因素有关。月经紊乱、黄褐斑、脱发、失眠、多种皮肤病、肿瘤、偏头痛,甚至心脑血管疾病等等,都和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因此都可以归属于心身性疾病的范畴。每次看到这些病人,郝老师都会在开药的同时给予他们心理上的鼓励,他常说:凡得心身性疾病的人,基本都是聪明的人。病好了,将来都是能做出成就的。

在郝老师的治疗下,眼看着一个个病人得以重生,他说这就是他最快乐的事情。虽不能用鹤发童颜来形容郝老师,但多数病人都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眼前这位亲切和蔼的大夫已年近7旬,每当人们惊讶地问他是如何保养之类的话题时,他总是笑着说:心要动,身要静。这既是老师在书中讲的养生之道,也是他自己始终遵循的原则,所以才能得以在这个古稀年之仍然以平均每年飞行近六万公里的工作量在全世界宣传推广中医文化。

祝贺郝老师新书出版,真心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通过《郝万山说健康》这本书学习到——顺应自然和生命规律的养生智慧。

篇4: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

按: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郝万山老师讲伤寒论,声名远扬。其讲课旁征博引,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教学实践。以及郝老师与刘渡舟、宋孝志、胡希恕等老一辈伤寒研究者,实践者的学习与交流经验。郝老师讲课的医案部分颇为精彩,这部分内容对理解伤寒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根据《经典课程示范教学》的伤寒论70课时讲课录像整理总结医案部分。

医案1 某,过敏性哮喘,每年五一节发作,国庆节休止。病起于两三年前国庆节,因游行劳累后饮冷食凉所致。现证胸闷,心烦,喘促时作,发作时需用西药喷剂控制。宋老(宋孝志,下同)诊之,予栀子豉汤:焦山栀1克 淡豆豉15克七剂。七剂后心烦减。后按此方服用两个半月而愈。

原文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76)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77)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78)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 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221)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栀子豉汤主之。(228)

评语

在《伤寒论》中,栀子豉汤用于治疗热扰胸膈诸证,但并未出现一喘证。宋老抓住病人因天热游行劳累后,大汗出,饮冷食凉,热被遏胸中这一发病过程,断定此病人之喘为热扰胸膈所致。故用栀子豉汤两味药而愈此顽疾。宋老抓的是病机而用方,扩大了栀子豉汤的适用范围。但从原文来看,诸条文皆有心中懊憹或胸中窒之证。病人也有胸闷,心烦之证,只不过不是主证罢了。此证再结合病机,用此方,终究还是以原文为基础。

医案 2 某,心下痞硬数月余,不食则满闷,食则胀。前医数用和胃降逆之品,不效。细问之,口干,故饮水多。但小便量少,下肢水肿。最先起于腹中满闷,后渐上至心下痞。予五苓散原方三剂。服后,尿量增多,口渴缓解,痞硬感有向下走之势,现肚脐下仍硬满。又服三剂而愈,原文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156)

评语

《伤寒论》中五苓散适应证有二:一为太阳蓄水证,一为156条之水气不化心下痞。但终究不离其病机,即下焦水蓄。患者虽然心下痞,但有小便不利,下肢水肿之证。虽然郝老师说此案为抓副证,但实质还是见证加病机。与案1无本质差别。由此想到了101条之“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对于此条之一证,争议颇多。其实,从此两案看来,一证加病机足以用药,又何必在乎是哪一证?能反应病机的不仅是证,还包括其他诊断,四诊合参才是中医最优的诊断模式。仅局限于问诊之一证,而非得争论是哪一证,这种争论又有何价值?

医案 3 女,神经性呕吐三月余,水、饭、药皆吐,输液超过两瓶即变为粘液吐出。西医诸检查已作,排除呕吐诸因,故诊为神经性呕吐。因发现丈夫外遇而吵架,故患此疾。前医多用和胃降逆之品,若丁香、柿蒂、旋覆、代赭、丁萸、理中之类,皆不效。现证失眠,心烦,舌光红无苔,脉弦细而数。有慢性泌尿系感染,反复发作。予猪苓汤原方。嘱其丈夫陪床,每一小时喂服一勺。一周后进流食。再一周不用输液。后食西红柿复发,仍用此方。再一周而愈。

原文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223)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319)

评语

失眠、心烦、口渴、小便不利、再加上阴虚之舌脉,故用猪苓汤。虽然病人以呕吐为主证,但此证亦可用水邪犯胃来解释,猪苓汤用之故效。临床疾病复杂,但只要切合病机,便可用方,且用之效如桴鼓,此经方之妙。嘱其丈夫陪床,每一小时喂服一勺。因心病还需心药医。如此,心身同治,方能见效。

医案 4 矿工妻,产后二十余天,发热,身疼痛已十天。考虑产后肌肤失养,先后服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各三剂,皆不效。后请教刘老(刘渡舟,下同)。谓内脏气血不虚,故予桂枝新加汤。三剂,仍无效。刘老细查方,改生姜用三小片为15克。两剂身痛减,三剂愈。

原文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62)

评语

产后肌肤失养,八珍类养内脏气血,故无效。桂枝新加汤中,生姜三两意在引药达表,量少则无此功效。故知经方之量,亦不可轻易改变。

医案 5 壮年,荨麻疹,体瘦,脉浮。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嘱其睡前服药,后覆被发汗,三剂愈。

医案 6 女,小儿肾炎,头面水肿,脉浮。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七剂。

医案 7 某,急性肝炎,黄疸不退,身黄如橘皮,身痒,脉浮。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七剂。

原文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262)

评语

此三案,皆抓住脉浮一证,病在于表,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发汗。后两案因病情复杂,服后配合西医治疗。但症状的改善,得益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发汗。故知,发汗乃治疗邪气在表的不二法门。

病在于表,应当治表,治里则无效。以上四案,治表之法,或直接发汗,或引药达表,但又不是麻桂之剂。故知经方治表,绝不仅限于麻桂之剂。

医案 8 小儿,感冒,高热。其母为其炖服元鱼汤,乌鸡汤,热剧。现证舌红苔黄腻,恶冷。诊为着凉停食。以外散表寒,内化食滞之法。愈后,饭量贪多。数月余,又因感冒来就诊。诊为停食着凉。仍以外散表寒,内化食滞之法而愈。

原文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56)

评语

前诊为着凉停食,因正气抗邪,不足以助脾胃消化而致。后诊为停食着凉,因正气助脾胃消化饮食,不足以抗邪而致。故知正气兼顾表里。

以上三条之呕逆,干呕,不大便之证,机理同前诊。皆正气不足以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常而致,此为表证见腑气不通诸证之机。

医案 9 青年,淋雨,半夜寒战,喷嚏,清涕,头身疼痛,体温39.5度。自服解热镇痛药两片,始汗出。晨起仍头身疼痛,自服热粥,汗出,体温38 度。予桂枝汤。

原文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评语

桂枝汤可以不辨中风与伤寒。仅凭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四证而用药,此为方证辨证。

医案 10 某工厂火灾,因有毒物质吸入导致六十余人中毒。中毒者发热,胸闷痛,出现肺水肿、呼吸道粘膜水肿、食道粘膜水肿、胃粘膜水肿,重者昏迷。西医对症治疗无效。刘老诊之,抓住呕而发热,心下按之痛,用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病者服之呕止热退,最重者第四天清醒。

原文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138)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379)

评语

此案亦为方证辨证。方证辨证是辨证论治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一个比较高的层次。需要娴熟的技巧及丰富的经验作为基础。否则,只对症状而用方,很容易把中医机械化。有时病证难以入手时,不免一试,可能有奇效。

医案 11 男,56岁。下午三时烘热,汗出,四时止,汗出湿遍全身。如此三个月。前医尽服养阴敛汗、益气固表、清热之品,不效。最近处方(部分药物):麻黄根30克浮小麦50克煅牡蛎50克分心木20克金樱子30克。服此方后汗不出,但心烦,故停服。予桂枝汤三剂(未服)。三日后找胡老(胡希恕,下同)诊治,予桂枝汤三剂。并嘱每日下午一点半左右服一次,服后多饮热水。三剂后热渐退,汗渐止。后又复发,仍服桂枝汤六剂愈。

原文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

评语

此案用桂枝汤发汗以治自汗。但桂枝汤使用条件是“病人脏无他病”,只是营卫失和所致。还要注意的是桂枝汤的用法,先其时发汗,服后多饮热水,方能见效。还需说明的是,此案自汗为男性更年期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所致,于临床能见到。

在诸法无效后用经方,且用之有效,足见经方之妙。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仲景所写条文可以看作是一个个治疗有效的医案。这才是经方能经历近两千年而仍屡试不爽的原因。这也说明临床才是中医长盛不衰的根基。

医案 12 女,40岁。一侧胸锁乳突肌痉挛,恶寒,发热,以脑血栓形成早期?收入院。输清开灵一小时后,变为双侧痉挛,仍高热。诊之舌淡不红,鼻流清涕。予桂枝加葛根汤加减,停用清开灵。服后半小时汗止痉挛舒。

原文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评语

上为病毒性颈肌痉挛,予桂枝加葛根汤见效。现用桂枝加葛根汤治颈肩肌肉紧张综合症,颈椎病。各药物剂量:葛根 20-30克 桂枝 10克 白芍 30克 炙甘草 6-10克(以上四味为基本方)威灵仙 10克 秦艽 10克(上两味以祛风湿)鸡血藤 30克(养血疏筋)姜枣可酌情加入。

清开灵为安宫牛黄丸加减而来。安宫牛黄原方去牛黄,代之以牛胆酸和猪胆酸;去犀角、珍珠,代之以水牛角、珍珠母;去黄连,加板蓝根,并去朱砂及金箔,配置成复方针剂而成。药物组成偏于寒性,故用之症状加剧。

安宫牛黄还有另外两个中成药产品。清开灵滴鼻液在原方中以麝香皮代替麝香,去雄黄,加藿香,配置成复方醑剂而成。醒脑静以麝香、冰片、郁金、黄芩、黄连、山栀六味制成针剂。皆寒凉之剂。

医案 13 小儿,反复感冒。发病即喘。儿童医院多次以肺炎收治入院。此次以清肺1号、清肺2号(麻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芦根、白茅根、黛蛤散 等)治疗。不效。求治于任老(任应秋,下同)。任老见之舌面皆淡白。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一周后病愈。从此再无复发。

原文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

评语

感冒发热,中医治法要分清寒热。不要一见高热即清热解毒。否则只治其标,反复发作。最后还得温药而治愈。中药成药,本为方便应用而研发。然药物生产后,不分寒热,不辨虚实,不别阴阳,不论表里而用之者不在少数。此研发者所未料及。此现象于上两案可见一斑。是中医无效,还是应用不当?明者自知。然而可悲的是,许多中医院在用中成药时,也出现此种情况。一旦有一天,中医毁在自己人手里,这才是中医最大的悲哀。

医案 14 壮年,水泥工。感冒,发汗后,继续工作,再高热,继发汗,如此反复一周。来诊时,乏力,汗出不止,高热,舌淡。予桂枝加附子汤。部

分药物剂量:炮附子 15克 桂枝 15克 赤白芍 各10克 生姜 10克。两剂而热退汗止。

原文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评语

此案予桂枝加附子汤固阳以摄阴。但注意其舌淡,此为阳虚之舌象。如此用附子方能见效。

医案 15 女,50余岁。入夜频发心绞痛。发作时,胸闷,憋气,口服硝酸甘油方缓解。求治于刘老,予桂枝去芍药汤。服后少发。

原文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21)

评语

桂枝去芍药汤治疗心脏病,刘老十分推崇。但多用于心阳虚之证。经方应用时应和其他辨证方法结合起来,方能药到病除。

医案 16 文革期间,江西某矿区,流感流行。主治之两医曾毕业江西中医学院。先用西药无效,继用银翘、桑菊之类亦不效,且症状加重。证见恶寒,发热,全身疼痛,鼻流清涕。思用麻黄汤。一医与其妻麻黄汤,但求一试:麻黄 10克 桂枝 10克 杏仁 9克 甘草 5克。一剂后,热退疼止,脉静身凉。后予矿工,流感控制。

原文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评语

此为麻黄汤之典型适应证,但医者用之,颇多疑惑。如今虽多用辛凉之药,但辛温之麻黄汤并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在黑龙江,小儿肺炎证见寒战,高热,无汗而喘者。用麻黄汤治疗:麻黄 15克 桂枝 10克 杏仁 10克 甘草5-6克。成人麻黄用至20-30克。

麻黄汤非但用于伤寒,亦可用于杂病,见下文:

2000年秋,一位37岁农妇患原发性高血压18年,由于暴怒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昏迷48小时,醒后暴盲。诊见寒战、咳逆无汗,查颅内血肿、水肿,双眼底出血、水肿。眼科名家陈达夫先生目疾六经辨证大法有云:凡目疾,无外症而暴盲,为寒邪直中少阴,玄府(毛孔)闭塞所致,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肾散寒。附子温少阴之里;麻黄开太阳之表,即是启玄府之闭;细辛直入少阴,托邪外透。李师见此妇禀赋素壮,症见寒,战无汗,纯属表实,与少阴无涉,遂径与麻黄汤一剂令服。次日诊之,夜得畅汗,小便特多,8小时约达3000毫升,头胀痛得罢,目珠胀痛亦止,目赤亦退,血压竟然复常,已可看到模糊人影。又以通窍活血汤冲服水蛭末12克,调理一段,终于复明,左、右眼视力分别为1.2、0.8,病愈,3年后随访,血压一直稳定。

麻黄、桂枝升压,现代药理已成定论,近百年来已列为脑血管类病用药禁区,这几乎成了每个中医的常识。而李师却用麻黄汤治愈不可逆转的高血压,岂非怪事?其实不怪,李师之所以成功治愈此病,就是因为他未受西医药理的束缚,而是用中医理论去分析本案病机。即由于寒袭太阳之表,玄府闭塞,寒邪郁勃于内,气机逆乱上冲。邪无出路,遂致攻脑、攻目。邪之来路即邪之出路,故用麻黄汤发汗,随着汗出,表闭一开,邪从外散,肺气得宣,水道得通,小便得利,郁结于大脑及眼底之瘀血、水肿亦随之而去,脑压迅速复常。此案若不按中医的思路去治,岂能奏效?

此医案见于《贵在传承,重在疗效》,为郭博信的一篇跟师心得,于网上易搜到。原载于《中国中医药报》总2385期。文中李师乃李可老前辈。

经方虽偏于辛温,但用之有效者,于今时屡见不鲜。是仲景之方过时,或是医者见经方之证而不敢用之?抑或无用经方之念?只有医者自明。

医案 17 某,肿瘤晚期,极度消瘦,诊之脉大而有力,次日亡。

医案 18 某,女,教师,自觉乏力,脉大数而有力,无基础性疾病。数月后因肝癌晚期而亡。

医案 19 某,脑力工作者,自觉心悸动,乏力,体重两月锐减10公斤,脉大数而有力。后住院诊为肝癌。

原文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7)

评语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脉)大则病进。”《素问·离合真邪论》曰:“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此《内

经》两语提示诊脉应注意动态变化。以上三案为脉大示病进;37条脉浮细示邪已退而正未复。

医案 20 太阳伤寒,以竹筷削尖,刺上迎香,放血而解。

原文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以 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46)

评语

此为郝老师父亲之治案,治于农村,就地取材。上迎香为经外奇穴。在面部,当鼻翼软骨与臂甲的交界处,近鼻唇沟上端处。刺之放血,为以衄代汗,与麻黄汤之法异曲而同工。

医案 21 两孩童打架,一孩以三棱刀刺另一孩左胁。急入医院外科抢救。左肾、脾切除,胃肠修补,气胸引流。但腹腔渗血原因未定,未缝合,加以输血。次日有呼吸心跳,血压未升至正常水平。求治于董老(董建华,下同)。护士言其曾排黑便,便中有死蛔虫。董老曰不治。再次日患童亡。

原文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蚘。(89)

评语

蛔虫喜温而避寒,腹中阳气不曾令蛔虫活,何能令自己身体活。此为不治之理。

医案 22 某首长,高血压,动脉硬化伴有后颈部拘急不柔和,后项部尤甚。求治于名老中医,予葛根汤。其保健医曰葛根升阳,高血压者不宜用。两日后更剧。首长再次求治于此中医,医曰方用之当有效。首长信之而用。七剂后颈部渐柔和,证减大半,血压降至正常。

原文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1)

评语

葛根汤发汗散寒,疏通经脉。方中葛根有生津舒经之用,对缓解后颈部拘急尤效。葛根虽为升阳之品,但中医升阳不等于西医升压,不可混淆。

愈风宁心片为葛根汤提取物,但仅对于高血压,动脉硬化,耳鸣,耳聋伴有后项部拘急者降压作用最佳。若无后颈部拘急者,疗效降压作用不显。单位药应用亦离不开中医辨证。

医案 23 某医,远房亲戚发热,身疼痛,烦躁,胸闷。予大青龙汤,并嘱之若一剂汗后,不可再复。患者一剂汗后,诸证大为缓解。夜间,又烦躁。其妻取一剂,服之后,大汗淋漓不止,目闭,沉默不语。其妻夜寻此医。此医知事不妙,协一西医同行。诊之,无脉。血管已瘪,输液针扎不进。患者液脱而亡。医案 24 某青年,为打捞失水儿童多次潜水。夜间,全身战栗,口振牙战,烦躁,高热,数人摁之不住,胸部被抓破。于急诊室内输液针被其拔掉。诊之,予大青龙汤。服后饮热水一杯,覆杯而汗出烦止。紧随之输液。后于医院治疗五六日出院。

原文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38)

评语

大青龙汤为发汗峻剂,原方麻黄六两为《伤寒论》诸方之中最大者。如此峻剂,使用当防其汗多脱液。方后注云:“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汗,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此语极其重要,当谨遵之。以上两案为正反两方面各一例。当知医之治疗,须虑事周到,于药之利弊皆考虑,方能救人于水火。当然,案23之责任并不在医,乃患者自行服药而致。但此等教训,应当铭记。

医案24为大叶性肺炎早期,使用大青龙汤截断病程。

医案 25 女,22岁。14岁月经初潮起即伴有心烦意乱。后加重,变为经期燥扰不宁,情绪不能自控:大吵大闹,乱跑乱跳,赤足行走于马路。经期过则诸证缓解。被诊为周期性精神分裂症。曾求治于京城各治疗精神病医院,除电休克外诸治法皆用。现证:经期不定,经行不畅,伴有大量血块,经前腹痛、腰痛、心烦、便干、口苦。予桃核承气汤三剂,并嘱之仅经期前服用,经行通畅则止,不行则加服。服两剂后经畅便通烦减,三剂服尽。服用三个月经周期后,精神症状控制,但觉经后乏力。经后以养血益气化痰药调理。服用六个月经周期后,西药不再服。后结婚生子,诸证不再复发。

医案 26 学生,吃饭时,因开玩笑自觉腹痛,后脸色苍白,冷汗出。送至于急诊室。数小时候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外科诊之,右下腹尤甚,考虑阑尾炎。从阑尾处开腹,阑尾完好,腹腔有血性渗出物。扩大切口探查,为胃溃疡穿孔板小血管破裂,做胃修补术。腰麻因手术时间长,又加强。导致胃肠蠕动慢。术后一周已排气,但无大便。层灌肠,下少许球状便。手术刀口愈合后拆线。夜间狂躁,骂人。次日予桃核承气汤。服后泻大量污浊物。当晚鼾睡如雷。

原文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6)

评语

桃核承气汤泻热化瘀,用于热重瘀轻之太阳蓄血证。此两案精神症状皆因瘀血所致。案25瘀血虽久但热证较重。案26瘀血结于肠内未化,瘀血初结,热证突出。

医案 27 女,40岁,求治于宣武医院,血管造影为脑血管瘤压迫视神经通路,剧烈头痛伴偏盲。医院告之于中医求治。后于东直门医院求治于宋老,宋老沉思良久,予抵当汤。散剂,胶囊,每粒约0.3克,早晚各一粒。后可加至早中晚各一粒,以大便每日一次为准,超过两次则减量。两月后,头痛减轻,视野渐复。半年后头痛止,视野复原。脑血管造影,血管瘤消失。

原文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124)

评语 抵当汤用于治疗脑血管瘤,确实是奇方治病。治疗有效,为其破血逐瘀力强之果。

医案 28 老妇,寒战,发热,尿频,尿急,尿痛,肉眼血尿,尿常规化验红细胞满视野,以急性膀胱炎收住院。抗菌后,两天高热退,一周尿化验及培养正常。但小便频数,量少。后出现夜间狂躁,心烦,服镇静药睡后,手仍按小腹。数天无大便,舌红苔黄厚干燥。予五苓散合桃核承气汤。服一剂后,小便量多,大便两次,当晚不狂躁。

原文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6)

评语

此案膀胱蓄水与蓄血证皆有。小便不利,舌苔厚干燥为膀胱蓄水,气化不利所致。狂躁,心烦,少腹部不适,舌红苔黄为血热互结所致。膀胱蓄水与蓄血两者皆有,故合方治之。此为合方治难病。

篇5:郝如意演讲稿

大家好!

我叫郝如意,今年六岁了!我是来自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蒙古族小朋友。

在这热情如火的七月里,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参加“第五届魅力中华青少年才艺国际展示活动”----相约深圳、感受中华之崛起。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参赛同学感谢各位领导、专家亲临比赛现场,给予我们关爱和指导,感谢老师们在我们成长路上的呵护与培养!

我擅长舞蹈、美术,尤其喜爱古筝。古筝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古典民族乐器。在我三岁的时候,在音乐教室里看到古筝老师为大家演奏了一首古筝曲,悦耳动听的琴声,熟练的演奏技巧,赢得了所有的掌声。我也被老师的表演陶醉了,对她羡慕不已。于是,我向妈妈提出了学古筝的要求。

后来,妈妈给我专门请了一位古筝老师一对一教我学习古筝,从最基本的技法练起。学古筝开始后,我才体会到非常艰苦,每天都是一遍又一遍反复弹奏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曲,手指上常常会压出一道道红痕,非常疼。但是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有毅力,坚持下去。

现在,我已经学习古筝三年了,每天夜晚在作业写完以后,我都坚持练习半小时,学会了《洞庭新歌》、《瑶族舞曲》、《渔舟唱晚》等很多优美的曲子,听着自己弹奏的优美动听的曲调,看到爸爸妈妈的表扬和身边小朋友的羡慕,建立了我对古筝深深的喜爱之情。

同学们,虽然在弹奏中也有酸甜苦辣,但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相信,热爱生活的人就会热爱艺术,努力付出的人就会收获梦想。

同学们,有各级领导的关心,有老师们的辛勤培育,有“魅力中华青少年才艺国际展示活动”浓浓的艺术氛围,让我们在磨练顽强毅力的同时,感受艺术的美和乐趣吧。

上一篇:站台作文下一篇:富锦市公安局开展“树行风大走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