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总结汇报

2024-05-17

乡村振兴总结汇报(精选6篇)

篇1:乡村振兴总结汇报

2021年乡村振兴汇报总结

2021年,我局认真学习贯彻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严格落实省委、省zf和省乡村振兴局决策部署,在市委、市zf的领导下,按照脱贫攻坚收好尾、“衔接元年”开好局、衔接乡村振兴起好步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工作及成效。

(一)聚焦脱贫攻坚收好尾,狠抓教育总结。大抓学习,认真学习宣传在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七一”讲话等精神,并持续抓好系列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大抓教育,全面推进“感恩共产党、奋进新时代”主题教育,组织编写《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篇章》,开展算好“五笔账”“走亲戚”等活动*场次。大抓总结,在充分学习吸纳国家和省脱贫攻坚经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决战脱贫攻坚经验做法,高质量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篇章》和“纪录小康工程”收录编纂等工作;全面完成脱贫攻坚档案整理归档工作,及时将档案移交市档案馆。

大抓表彰,有序组织全国、全省、全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集体推荐评选工作,*名先进个人和*个先进集体受到各级表彰。大抓宣传,配合脱贫攻坚总结和主题教育,组织一系列专题宣传,在省级以上媒体刊发新闻稿件*篇。

(二)聚焦工作起好步,狠抓部署推进。

充分调研,今年以来,多批次组织乡村振兴干部调研组分赴省内、省外和我市三县三区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调研活动,撰写调研报告*份,提出工作建议*条。科学谋划,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进行了充分谋划,并制定印发了实施意见及配套推进落实的实施细则。

周密部署,今年以来,先后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和市zf常务会议*次,召开领导小组会、专题调度会*次,传达学习中央和省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部署安排工作阶段性重点工作。细化责任,将工作细化到各载体单位和业务部门,将责任分解到市县镇村、社会组织,进一步完善了工作协调机制和责任落实体系。全力推进,建立市县镇村逐级调度机制,市书记每月调度县委书记、县主要领导每月调度镇村主要领导,形成逐级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

(三)聚焦“衔接元年”开好局,狠抓工作衔接。

强化理念思路衔接,将*县、*作为正常推进区,坚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县、*区、*区、*区作为先行示范区,对标“杭嘉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转变、“改善人居”向“生态宜居”转变、“移风易俗”向“乡风文明”转变、“夯实基础”向“治理有效”转变、“稳定脱贫”向“生活富裕”转变。强化政策体系衔接,结合国家和省出台的新政策,进一步完善了全市教育、医保、就业、兜底保障等*项政策,并把国家和省、市新出台的政策文件汇编成册印发基层;开展政策解读和果业务培训,累计开设培训班*个班次,培训*人次,对市县乡村振兴系统业务骨干、镇村干部、选派驻村工作队进行了分类培训。

强化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衔接,及时将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的职能并入市委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完善市委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成立*个由市乡村振兴专干参与的工作推进专班;*月上旬,市和三县三区乡村振兴局全部挂牌成立,各乡镇成立乡村振兴工作站(办),村级落实了乡村振兴工作专干;建立乡村振兴责任落实、部门协同、定期调度、督查通报、考核奖惩等工作机制。强化帮扶工作衔接。持续深入开展定点、结对、驻村帮扶和“万企兴万村”社会帮扶,向*个已脱贫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和重点推进村选派*名干部驻村;建立*个市领导定点联系、*个单位结对和*企业帮扶一个村的定点帮扶机制,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定期上门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强化县域结对帮扶衔接,持续推进县域结对帮扶,*县围绕“组织领导、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与人才交流、资金支持、携手奔小康”五大帮扶任务,扎实推进帮扶泗县的工作,两市两县党w、zf互访*人次,选派*名干部交流挂职,拨付财政资金*万元,帮助泗县*名脱贫人口涂就业。

(四)聚焦核心指标兜住底,狠抓成果巩固。

突出义务教育,持续推进教育帮扶工作,全年资助原建档立卡家庭学生*人,发放资金*万元。突出基本医疗,;继续实行“*”“*”政策,脱贫人口医疗保障率*%,大病救治率*%。突出住房安全,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对于今年监测发现的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户实现应改尽改,建立工作台账。突出饮水安全,健全农村供水工程长效管理机制,全面启动农村供水保障提升工程,确保饮水安全不出问题。

(五)聚焦重点群体不掉队,狠抓监测帮扶。

紧盯“四逐”排查,采取“逐村、逐户、逐人、逐项”摸排的方法,对全市*个县区*个村(社区)*万农村常住人口进行全面排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基础数据库*户*人。在此基础上,聚焦农户家庭收入,突出排查“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重点环节,对全市所有农村低收入人口进行多次全覆盖、拉网式排查,识别动态监测对象*户*人。紧盯动态监测,利用医保报销、民政救助、住房监测等网络信息系统设置预警线,建立部门联动预警通报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网格员的作用,建立县镇村组“四级网格”监管网络,全市共建立*个网格,对网格内所有农户进行监测管理,完善干部包片走访帮扶机制,及时了解监测对象的生产生活现状、返贫致贫风险和发展需求,对符合条件的农户及时纳入监测对象并开展帮扶。紧盯到户帮扶,聚焦脱贫户家庭状况、劳动力状况、经济收入及来源等要素,把脱贫户划分为“先行富裕户”“一般脱贫户”“托底保障户”三类,进行分类鉴别、差异化帮扶。对监测户摸清家底、分析现状,共同商议制定“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帮扶计划,提高帮扶措施的针对性、可行性、有效性,确保监测对象稳定消除风险隐患。截至目前,对脱贫户*户*人和动态监测户*户*人共安排落实帮扶措施*个,户均落实帮扶措施*个。

(六)聚焦农村低收入人口有保障,狠抓常态化帮扶。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在全市各乡镇(街道)设立社会救助服务窗口,建立“*+*”社会救助体系,制定出台一系列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和补充救助的政策措施,今年*月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月人均*元,并按照低保标准的*倍同步提高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全市近*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其中*%纳入低保和特困供养救助范围,保障水平位于全省前列。健全社会保险体系,在全省率先开展“全民参保计划”试点,将新增被征地农民通过给予缴费补贴方式纳入城镇职工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待遇发放以及普惠制失业保险费返还工作,今年全市四项社会保险基金累计征收*亿元。健全医疗保障体系,统一城乡居民医保门诊、普通住院、分娩住院、意外伤害住院、大病保险五个方面政策,开展高血压等五类规定病种定点社区管理试点工作,制定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工作机制,四批国家集采药品平均降幅*%,最高降幅达*%。

(七)聚焦重点指标高质量,狠抓村户增收。

突出产业升级,在实施“绿游游”“金菜地”脱贫工程基础上,打造“*大米”“*辣椒”“*螃蟹”等一批“三品一标”农产品*个,形成以龙头带动的规模化农业产业集群,其中产值超百亿元*家、超*亿元*家,继续推广“四带一自”产业帮扶模式,全市主体带动脱贫户数*户,自种自养达标脱贫户*户,实施到村项目*个、到户项目*个。突出小额信贷,小额信贷助力产业发展作用进一步发挥,全市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完成*户*亿元,户贷比达*%,历年贷款无逾期现象。突出稳岗就业,*个就业扶贫车间和*个就业扶贫基地直接带动*名脱贫人口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个,组织*名脱贫人口外出务工,全市务工就业人数占上的*%。突出光伏电站管理和效益分配,全市*座村级光伏电站管理规范,运维正常,年发电收入约*万元,其中除运维管理费用外,*%以上收入用于开发公益性岗位等。突出消费帮扶,继续发挥“三专一平台”消费帮扶作用,全市已认定消费帮扶重点产品数量*个,累计销售金额*亿元。2021,全市村均经营性收入为*万元,*个出列村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为*万元,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约*万元。

(八)聚焦项目资产管到位,狠抓资金项目管理。

加强资金项目推进。对资金支出和项目实施定期开展专项督查,推动项目建设和资产拨付超过序时进度。2021年共我市投入项目资金*亿,备案项目*个,目前完工率*%,资金拨付进度达*%以上。加强入库项目谋划,在项目谋划上切实做好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思维转变,加强优质项目选取储备,优先发展产业类项目,提升项目库建设质量。加强项目资产管理,严格落实国家《关于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的指导意见》,做到“五个规范管理”,即规范登记管理、规范运维管理、规范收益管理、规范处置管理、规范监督管理。近年来,形成扶贫资产*亿元,涉及项目*个,均确权到县镇村,逐级建立管理台账,后续管护措施落实到位。

(九)聚焦“短板弱项”补到位,狠抓问题整改。

严格督查。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督查“严的总基调”,采取市级督查*域互查相结合、明察暗访相结合的督查方式,2021年开展明察暗访*次,发函督办*次,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督查排名靠后及问题较多的县区和单位进行约谈通报。严格整改。全面梳理去年中央巡s、国家考核反馈安徽的问题、今年国家后评估试点通报的问题、近期省暗访反馈到县区的问题、市级督查和各级自查发现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类问题清单,建立问题整改动态管理数据库。各县区均成立工作专班推进问题整改,主要领导亲自抓调度,分管领导坚持“一周一调度”,对照清单,逐一整改。严格帮带。在推进问题整改的过程中,倡导原无扶贫开发任务县区向有扶贫任务的县区结对学习脱贫攻坚工作方法和作风,督查排名靠后的单位向排名靠前的单位对标学习先进经验,单项问题导致工作落后的地方向工作进展快、工作成效好的地方进行专项学习,达到互相学习、共同促进的目的。

(十)聚焦“生态宜居”高标准,狠抓乡村环境整治。

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全市所有自然村同步开展“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获得省zf激励表扬。创建省级、市级美丽乡村中心村*个,美丽乡村省级重点示范村*个、示范村*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个。乡镇与建制村通硬化路与通客车率达到*%,农村集中供水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均达*%,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万户,建成乡村公路*公里,基本实现行政村互联互通。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统筹推进大气污染“五气共治”,实施“五废共治”,先行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试点工作。目前,全市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二、典型经验及做法

(一)“金稻渔”成为村强民富“金钥匙”。

坚持政策引领,推进“金稻渔”产业发展规模化。2021年,我市先后出台《“金稻渔”特色产业工程实施意见》等文件,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在具备水源、耕地条件的重点圩区进行稻渔综合种养,目前,全市新发展千亩以上“金稻渔”基地*个、*亩以上基地*多个,总面积达*万亩。坚持科技支撑,推进“金稻渔”项目建设高效化。聘请安农大、皖西学院等农技顾问,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标准化生产模式和技术研发,立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一水二养,一地三用,一年三收”和“一亩田、千斤粮、万元钱”,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坚持利益共享,推进“金稻渔”收益分配多样化。“金稻渔”特色产业模式下,采取“村现代农业公司+经营主体+农户”模式运行,通过资金入股、土地流转、临时用工等形式,直接带动当地脱贫户、农村闲置劳动力增收。

(二)“六个一”健全网格化监测帮扶体系。

构建一张规模适度的全科网络。把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网格化管理与组织、政法、民政等部门的网格化管理相结合,形成“一网统筹,多网结合”的专业化、体系化管理机制,实现网格治理资源整合、功能聚合、力量融合、手段综合。厘清一份权责清晰的事项清单。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划分,每个网络一般不超过*户,按照村级初划、镇级审核、县级审定、市级备案的程序进行,做到四至边界清晰、标准地址准确、网格编码统一,并通过GIS地图标注,实现网格地理信息数字化可视化。培育一支履职担当的网格队伍,按照“一格一员”的最低标准,每个网格至少配备一名网格员,今年以来,全市开展网格员培训*人次,提升网格员队伍实战能力和群众工作水平。完善一套顺畅高效的运行机制,做实各级网格化中心,统筹辖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目前全市各级中心共配备工作人员*人,其中县、镇编制人员*人,村干部或后备干部*人。打造一个智慧便捷的信息平台,依托市大数据中心推动各部门联网,实现级员共享,按照一个平台的原则,整合管理基层各类平台,实现点单登录、数据统一录入,建立由网格员参与管理的“一网格一微信群”,传递zf声音,手机群众诉求。健全一套有力有效的保障体系,各级成立由一个由纪委监、政法、组织、民政、业务主管部门参加的高规格的领导小组,明确各级各类人员职责,建立督查开合制度,把网格化管理和人员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给予充分保障。

(三)开展“五大行动”,筑牢工作推进机制。

精准鉴别,开展大排查。聚焦农村人口低收入人口,紧盯“三保障一安全”及家庭收入,反复开展大排查,2021年共摸排农村低收入人口*户*人,识别动态监测对象*户*人。尽锐出战,开展大督查。市委、市zf主要负责同志年均调研*次,分管负责同志常态化开展“四不两直”督导暗访和调度,今年以来召开专项调度会*次,约谈*次。攻坚克难,开展大整改。全面梳理2021年以来中央巡s、国家和省考核反馈、督查暗访反馈、市级督查及各级自查发现问题,建立问题整改数据库,2021年市本级共交办问题整改清单*份、整改各类问题*个。同心协力,开展大帮扶。市领导带头走访帮扶困难群众,以上率下作表率;市直部门严格落实定点帮扶资金和项目,定期调研走访慰问送政策;督促驻村工作队落实驻村责任,大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民收入;鼓励社会资本和力量参与金融帮扶、消费帮扶等。固根强基,开展大提升。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按照“抬高标杆抓落实”的思路,做到事事都要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用“真心实意”换取老百姓的“满意”。

三、存在问题。

通过一年来的努力,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水平有所提升,但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一是无扶贫任务县区工作队伍不健全,干部兼职较多,精力不集中,研究不深入,能力素质需要强化提升。二是精准监测机制不完善,对外地务工就业人员突发变故情况缺乏及时有效的监测帮扶措施。三是对脱贫户、监测户的帮扶仍然延续脱贫攻坚时期的老办法,方式方法需要研究和改进。四是充分发挥*市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优越条件,全力推进乡村振兴不够。

四、2022年工作打算

(一)把好“三大关口”,防止返贫致贫。

一是把好动态监测关,运用管理好网格员,常态化开展走访,强化源头监测;二是把好消除致贫风险关,在强化精准帮扶上下功夫,注重激发农户内生动力,鼓励农户通过产业就业致富,落实到户到人帮扶措施;三是把好稳定增收关,持续实施“五大提升行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困难群众增收。

(二)实施“八大先行计划”,谋划推进共同富裕。

对标“杭嘉湖”和苏南等发达地区,聚焦八大领域,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脱贫成果巩固提升、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城乡融合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先行,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区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取得阶段性标志性成果。

(三)落实“五位一体”帮扶机制,凝聚乡村振兴合力。

一是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和“市县乡村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一级抓一级,“一把手”抓“一把手”,切实把压力和责任传导到每个层级,形成无缝对接、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二是落实驻村工作队严管厚爱制度,督促指导*个驻村工作队全面深入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三是优化单位结对和企业帮扶的定点帮扶机制,协调*名市领导、*个市县直单位、*家国有企业按照“单位帮扶、干部驻村、整村包保”的要求落实定点帮扶责任;四是督促帮扶责任人落实定期上门走访,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的责任;五是广泛开展县域结对帮扶和“万企兴万村”社会帮扶活动,营造全社会广泛参与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

(四)实施“十四个一体化行动”,谋划推进乡村建设。

以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发展目标,科学谋划“十四个一体化行动”(实施城乡规划编制、城乡交通、供水保障、信息通信网络建设、广播电视建设、清洁能源建设、物流体系建设、房屋品质提升、县域城乡教育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社会保障、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乡村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乡村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建成一批美丽宜居乡村。

(五)实施“十大工程”,谋划推进县域融合。

实施(精准脱贫脱困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规划建设提升、产业发展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提升、乡村治理提升等乡村振兴)“十大工程”,每项工程实行项目化管理、目标化分类推进,责任化落实。过程中,坚持一县一特、先行示范原则,重点建设*个示范片区,依托优势资源,注重培育包装,努力打造成为“长三角最美乡村打卡地”。

篇2:乡村振兴总结汇报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党建引领,只有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打造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动力引擎,才能确保乡村振兴各项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把乡村振兴绘制的美丽蓝图变成新时代农村改革发展的现实图景。近年来,保民村积极落实乡村振兴部署安排,突出红色引领、产业先行、三治融合,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

一、红色引领,点燃乡村治理“引擎”

实施党员职责一张表,服务群众一名单,办事服务一站式,党群议事一月开,后备干部一队伍等“五个一”工程,通过明确党员职责、明确服务对象、提升办事服务水平,把村级党组织打造成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坚强堡垒。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主线,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为核心,探索党组织书记引能人、党员带头、能人带

动的“一引双带”人才振兴模式,回引返乡创业就业优秀农民工 23名,并作为村“两委”后备人才储备培养。

二、产业先行,培厚乡村治理“沃土”

村党总支通过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集体入股分红等方式,大力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效途径,对上争取各类扶持资金 350 万元,撬动社会资本 500 万元,连片发展优质柑橘 2000 余亩,水产养殖 180 亩,农家乐 4 家,打造形成了集乡村旅游、民俗体验、露营、采摘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2019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1.7 万元,村集体收入 90 万元。

三、三治融合,搭建共建共治“舞台”

篇3:乡村振兴总结汇报

一、形势严峻, 应当正视存在问题

1. 油料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山西省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广、品种杂。农民种植油料主要以解决自己的生活用油为目的, 其次是出售油料作物。种植品种主要是晋北和晋西北的胡麻, 晋南、晋东南的油菜、油葵以及分布较广的大豆和小面积的花生。20世纪末时种植面积大都在30万hm2左右, 这几年种植面积逐年下降, 2007年最低, 约18.6万hm2, 2008年回升到21.38万hm2。造成油料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1) 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 种植成本加大, 效益降低; (2) 种植地块多为贫瘠地、丘陵地和套种, 产量低、面积小, 形不成较大的商品市场; (3) 油料收购价格低, 卖不出好价格, 不如种其他经济作物效益好; (4) 加工点缺少, 农民加工油品不方便, 油料就地转化难; (5) 缺少较大型油料加工企业, 生产工艺落后, 生产周期短, 无法带动油料产业化生产。

2. 乡镇油料加工点萎缩倒闭、设备老化, 难以维持

据调查, 20世纪80年代, 全省较大的自然村、镇均有机械油料加工点, 之后逐渐减少, 现在多数油料加工点都已倒闭, 现存的多在县城附近, 主要是解决城镇居民的吃油问题。分析原因: (1) 乡镇油料加工点多以来料加工为主, 收取加工费较低, 约0.3元/kg, 加工点的利润主要靠出售渣饼作饲料。由于油料面积的不断减少, 加工量萎缩, 致使加工点倒闭。 (2) 现存加工点多数设备老化, 难以为继。据调查, 20世纪90年代以来购置的榨油机有6 000余台, 而实际可以使用的只有400余台。主要生产厂家来自四川、河北、湖北等省, 多是单螺旋榨油机和液压式榨油机, 其设计理念陈旧、规模小、装备差、浪费多、损耗大、效益低, 致使现有加工点难以为继。

3. 榨油工艺落后、油品质差价高

当前, 油料加工工艺仍然沿袭原有的工艺流程, 需要进行油料的预处理, 如破碎、软化、轧坯、蒸炒等工序, 以及油品生产后的“五脱”工艺, 整套榨油过程的正常生产, 至少需要几十万元投入, 需要有专门的厂房、辅助的锅炉, 生产过程中还有“三废”排出。如此的大投入, 必然导致油品价格的提高;如此落后的技术、工艺, 必然会影响油品的质量;于是油品质差价高, 导致了加工厂 (点) 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差, 最后关门破产。加工点的减少, 自然影响油料种植面积的减少, 农民只得靠买商品油解决吃油问题, 从而增加了农民负担。

4. 油料、油品储存设备原始, 方法手段落后, 新设备匮乏, 储存质量差, 损失大

油料的储存一般国有粮库只占20%, 大头还得靠农户储存。主要是麻袋、编织袋、木桶和罐子等, 损失较大, 一般在10%左右, 甚至高达30%。损失主要来自霉变和虫、鼠害。

油品的储存也没有很好的办法, 只能靠塑料桶、玻璃瓶、水缸、铁桶等, 或埋入地下, 或存于阴凉处。与当今迅猛发展的高科技相比, 显得很原始, 不是长久之计。

5. 油品加工缺少龙头企业, 无力带动油料产业化

从调查情况看, 全省尚无规模大、影响大、上档次的油料加工企业。特别是胡麻作为山西省特有油品, 过去一直是晋北、晋西北和吕梁等地农民的主要油料来源, 每年的种植面积都保持在7万hm2左右, 占全国胡麻产量的20%。胡麻具有特殊的营养成分和特有药用功能, 全身是宝, 所榨出的油可与深海鱼油相媲美, 被称为“陆地上的深海鱼油”, 是世界上公认的好油。但至今没有一家能达到设备先进、规模上线的龙头企业, 严重制约了种植面积的扩大和胡麻油品牌的诞生。

二、关注民生, 面对现实采取积极有效措施

从调查情况看, 农民现有的油料自产自销、就地转化的方式不会改变, 农村油料加工厂 (点) 以小型分散为主和以加工初级产品为主的现状也很难改变。为此, 我们在呼唤龙头企业建设的同时, 更需要发展适应偏远地区农村小规模加工的需要, 更需要加大对小型加工生产厂 (点) 技术装备更新、改造力度。只有这样, 才能适应油料生产的需要, 适应农村农民生活的需要, 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所以, 必须关注民生, 以民意为本, 切实解决好全省农民吃油难、吃好油难、吃油不方便等问题。

1. 统筹规划, 开展“千乡万村”油料加工点建设工程

山西省油料生产的特点是规模小、品种多、种植分散。油料加工缺少龙头企业, 农民的油料作物的加工80%是在农村产地进行, 自产自销。建议在全省实施“千乡万村”油料加工点工程建设, 利用国家和省级财政扶持资金和机器补贴资金, 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 科学发展, 解决好广大农民群众吃油难、就地转化难、吃油贵的问题。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公益为主体, 把政府的投入与市场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长效发展和农民受益结合起来。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千乡万村”农村油料加工厂 (点) 建设工程, 逐步形成以县城加工点为龙头、乡镇加工点为骨干、村加工点为基础的农村优质油加工网络, 逐步缩小城乡食用油消费差距, 惠及百万农民, 以此带动全省油料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2. 大力推广先进的制油技术和装备

(1) “冷榨技术”的特点“千乡万村”工程建设要依靠科技进步支撑, 以高标准、高起点, 大力推广“冷榨技术”和低温榨油机为核心。冷榨技术是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十一五”期间重点攻关和推广的新型食用油制取技术, 也是目前国际上先进的食用油生产技术。该技术与我国目前所采取的“热榨技术”相比, 具有三大优点: (1) 油品质量好。由于油料的榨制温度低, 榨制过程短, 生产过程不会因高温作用而使油品质量改变, 不会破坏油品本身的营养成分和不饱和脂肪酸, 也不会因高温使油品发生化学变化, 产生有害成分, 影响身体健康。 (2) 副产品利用率高。由于整个榨制过程中, 始终处于低温状态, 所产生的副产品———渣饼, 没有受到高温破坏, 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油料中的营养成分、微量元素和氨基酸。所以可以进行副产品的加工再利用、再增值。即使直接做为饲料使用, 也比“热榨”的渣饼质量好。

(2) 低温榨油机的优越性“冷榨技术”的核心是低温榨油机的使用和免炼制工艺的应用。低温榨油机是目前先进的榨油设备, 与我国现存使用的榨油机相比, 具有三个优越性: (1) 低温榨油机采用双螺旋轴设计, 油料在压榨过程中主要是靠料与料、料与构件的物理碾磨和特制三面刀切削油料来完成整个制油过程的。榨制过程温度低、时间短、不产生高温; (2) 油料榨制前, 不需要对油料进行预处理, 如破碎、软化、轧胚、蒸炒等, 工序简单, 节约成本, 减少浪费, 保护环境; (3) 不需要进行“五脱”工艺, 免精炼制油。榨制的油经简单的物理处理, 就成为高品质的食用油, 可直接食用, 节省了大量的投资。

(3) “冷榨技术和低温榨油机”应用试验成功山西省农机局在全省布点14个, 进行生产试验, 采取统一试点建设、统一机具配套、统一加工标准、统一技术要求、统一操作规程的试验方法, 并选用多种油料作物进行压榨试验和机具长时间生产耐用性试验。试验点生产的油品经我国权威部门———国家粮油检验检测中心检验, 达到国家一级油标准。特别是生产的胡麻油, 经检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53%以上, 成为名副其实的好油。试验结果表明, “冷榨技术”是一项投资少、效益高、易掌握、易普及的好技术, 生产出的油品质量好、成本低, 非常适合在全省大面积推广。

3. 全力提高油料、油品储存装备和技术创新力度

油料的储存方面, 应大力推广经济型烘干机, 特别是燃煤烘干机和先进的、技术含量高的仓储设备及简易的、有效的、成本低的储粮桶, 力争降低储存成本, 减少油料损失。

油品的储存方面, 应大力推广经济适用、先进有效的充氮储存新技术, 保存期可延长半年多。这种技术对于易氧化的油品, 特别是胡麻油效果更好。

4. 以油料加工力促油料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发展

在大力实施农村油料加工点建设, 推广先进制油技术的同时, 要全方位推广油料作物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实行机械化耕整地、播种、深施肥、中耕、植保、收获、烘干、储存和冷榨制油一条龙机械化作业, 为油料的集约化生产、市场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途径。目前, 胡麻和油菜作物的全程机械化生产试验工作正在进行中, 争取试点试验成功后在全省推广。

三、抓住时机, 制定扶植山西油料生产发展的方针政策

服务农业生产、做好油料文章、解决民生问题, 是一项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民健康、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山西省委、省政府应抓住这次“拉动内需、转型发展、保障民生”的有利时机, 制定一系列扶持油料发展的方针、政策, 支持油料加工技术和装备的升级改造, 扭转油料生产下滑趋势,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基于此, 我们建议:

1. 运用土地流转政策, 形成北胡麻、南葵花、油菜、中特种油品的全省油料机械化生产产业格局

新的一轮土地流转承包改革即将开始, 我们应把握机遇, 开拓创新, 把实现油料作物连片生产、规模种植、机械作业, 作为改造传统农业, 增强抗风险能力和进一步释放土地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来抓, 促使山西省油料生产上一个新台阶, 有一个新跨越, 借此机遇做大做强山西油料产业, 特别是胡麻及特种油品产业, 全力打响这张“王牌”。力争把“胡麻油”“特种油”及副产品产业做成像山西“汾酒”“陈醋”一样闻名全国, 享誉世界的拳头品牌。同时, 通过油料产业的发展, 带动相关行业的繁荣,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提高。

2. 依靠科技技术进步, 实现装备不断创新

发展机械化生产体系、科技创新体系、油品加工工程体系、产业化体系和油品质量监督检验体系, 使山西省油料生产、油品加工尽快由原始加工向现代化转变、由初加工向高附加值的精加工转化、由单一加工向油料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加工转化, 使山西省油料生产、油品加工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3. 加大政策扶植力度

制定一系列稳定的、长期的、连贯的、配套的扶持和优惠政策, 如投资政策、产业政策, 为农村油料加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为油料生产和加工的重点实施地在农村, 受益者是农民, 对于农业机械和装备的扶持应以公益性投入为主, 政府、企业、农民共同参与, 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投入。

4. 组建5个油品精加工中心, 装备先进的油品精加工设备

在“千乡万村”油料加工点工程建设的同时, 应走“蒙牛”、“伊利”的发展模式, 培植一批重点加工点, 收购冷榨毛油, 再由加工中心进行精深加工。之后, 统一商标、统一筹划、统一营销、上市销售、占领市场, 力争用较短时间将我省油品特别是胡麻油做成像“鲁花”、“金龙鱼”一样的著名品牌。

篇4:乡村振兴总结汇报

夏铸九:区域不均的问题是改革开放纳入全球经济之后都市化中国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结构性趋势下,广大乡村地区的首要课题是地方产业的振兴与地方社会的活力与自主性如何确立。面对地产资本、旅游投资与游客进入,地方能在规划上,由战略定位、保护与保育规划、到负责任的旅游,以至于草根小区营造上预做准备,可以将破坏减低,为乡村地方谋福祉。

海峡旅游:对于一个乡村而言,什么样的规划才是好规划?

夏铸九:规划的目标、规划的内容、执行的手段必须讲究,首先,认识地方村落的真实问题,从而,站在地方的立场出谋献策,以及,针对地方文化的活化保存与地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未雨稠缪,而非放任造成不可逆转破坏。

海峡旅游:“乡村营造”的终极理想是什么?应该如何推进乡村营造?

夏铸九:乡村营造的理想是有自主性的草根小区与有自主性的农民的诞生,他们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的真实需要,有自觉与自我组织能力的地方小区是乡村营造的条件,他们不但是自在的农民,而且是自为的农民。期待地方政府的角色能发挥关键的作用,对地方小区开放而包容,过程宜平等对话,对地方发展则避免短视,避免造成地方文化与生态上的破坏,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至于专业者则为提供技术支持的角色,而不符合地方水土、移植套用则是专业大忌,反客为主的专业者是装了半瓶子水的专家。尤其期待发挥“互联网+”的力量推动乡村营造,造就21世纪网络社会才可能发生的,结合电子商务与有机农业生产、深度文化旅游以及生态旅游,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海峡旅游:旅游被很多人看作是乡村在农业之外的重要新兴产业,您怎么看?

夏铸九:旅游无疑是有巨大市场的新兴产业,旅游产品提供与消费者的条件俱足,但是,大众旅游若是不经规划与引导,很容易造成地方文化与生态上的破坏。大众旅游本身经常造成“上车睡觉,下车尿尿”,高峰期间游客过多,人车船拥堵,廉价仿制地方特产一扫而空,留下遍地垃圾,不但旅游本身质量难以提升,旅游者自己不满意,对地方的冲击也是灾难。要经过有地方自主性的旅游规划与地方小区的营造,才能转往深度的文化与生态旅游,或是养生旅游,以及朝向负责任的旅游,才能形成旅游者与乡村之间的良性互动,既使地方受惠,旅游者也获得身心的满足。

海峡旅游:乡村要发展需要采用什么有效的产业模式?

夏铸九:使乡村产业的发展模式加入人的因素,地方的参与者具备自主性经营的能力,才可能形成有意义的产业模型。譬如说,养生产业中的养生旅游,地方首先要有懂得禅修养生之道的大和尚、大师父或是道长,然后,塑造适当的地方与时间,规范参与修习者,这是一种可以参考的个案。

(本文仅代表受访者观点。)

篇5:乡村振兴之组织振兴情况汇报

市委组织部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要抓手,着力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方面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农村发展的“造血”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一、加强领导,着力健全工作机制。

以提升基层组织力为重点,不断提高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的精准度和实效性。一是抓好前期工作调研。由组织部副部长带队,分五组下基层开展乡村振兴工作调研,以座谈了解、实地察看、个别访谈等方式,全面深入了解党建促乡村振兴有关情况及基层组织建设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并形成调研报告,为制定出台有关政策文件提供参考。二是推行“1331”党建工作机制。建设一个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抓好农村骨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民志愿者等三支队伍建设;推动实现“两增收一美丽”目标;构建一套运行顺畅、效果良好的农村工作机制。依托民富中心服务网络建设,组建民富商务公司,建成XX个村级民富中心网点,构建紧密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产品线上线下联动,夯实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三是落实责任、考评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XX市委和市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对党建促乡村振兴具体任务进行细化分解,明确各有关部门职责及完成时限,每个季度汇报一次工作进展情况,把工作抓实抓牢。建立乡镇书记抓基层党建问题、责任、任务“三张清单”,乡镇书记分别挂钩联系1个先进点和1个后进点、领办1个党建项目、培育2个基层党组织示范带头人,每年至少打造1个组织工作特色项目,持续推进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创新增效。将乡村振兴工作列入一线跟踪考察干部范围,激励广大干部在乡村振兴一线踊跃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有序开展。二是培育典型帮扶转化。市财政每年安排xx万元党建专项经费,通过筛选培育一批硬件完善、软件规范、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党建重点示范村,着力将联系点打造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基层党建的示范标杆,示范带动乡村振兴工作全面提升。

二、农村居民对乡村振兴的关注点

(一)期盼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

在被问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有关乡村振兴的选项中最感兴趣的部分”时,xx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xx人选择“生活富裕”,占xx.x%。

(二)期盼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

xx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xx人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提高居民收入。虽然近年来我市农村居民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然而,要实现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依然较大,需要多方合力来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期盼资金、人才、技术向农业农村流动。

在xx份有效调查问卷中,认为影响乡村振兴的因素是资金、人才、技术的,分别有xx人、xx人、xx人,分别占xx.x%、xx.x%、xx.x%。在问到“您认为乡村振兴的因素有哪些”时,xx村六组龙群莲回答说“当然是资金、人才、技术了,没钱,怎么搞好农村,有钱,没人才和技术也搞不好农村啊”。资金、人才、技术在乡村振兴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是大家的共识。

(四)期盼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xx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期盼的是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的分别有xx人、xx人,分别占xx.x%、xx.x%。认为家里每年负担最重的是医疗的有xx人,占xx.x%。希望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提高医疗报销比例是村民的共同心声。

三、乡村振兴的有利因素

(一)产业发展逐步壮大

近年来,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组织不断壮大,为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xxxx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xxx家,省重点龙头企业xx家。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xxxx家,同比增长xx.xx%。同时,全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武昌鱼、蓝莓、xx胡柚、梁道大米等特色产业,打造本地农产品品牌。xxxx年底,全市共有“一村一品”点xxx个,示范点xx个。全市新增农产品“三品一标”有效品牌xx个,总数达xxx个,同比增加xx个,增长xx.xx%。

(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近年来,鄂州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调查中发现村民感觉变化最大的是“道路变好了变宽了、房子变大了、村子变干净了”。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乡村资源利用率,xxxx年主要农作物秸秆产生量约xx万吨,综合使用量达xx.x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xx.x%,较上年同期提高x.x个百分点。乡村垃圾按照“村收集、镇集中、区转运、市处理”的模式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处理指数达到xxx%。全市有xxx多座污水处理设施对乡村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污水集中处理指数达到xx%以上。

(三)乡风建设基础扎实

全市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xxx%,村卫生室、图书室、体育健身场所、村民活动中心等基础公共服务从无到有不断完善,为乡风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全市对乡风建设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在开展乡村振兴工作过程中,注重以乡村文化为载体,在尊重原有乡村文化体系的基础上吸纳现代元素。在进行农村旧房改造时坚持原真性保护、原住式开发、原特色利用。

(四)乡村治理有序推进

鄂州市积极探索农村社会管理途径,整合面向农村的各种管理服务资源,建立全域覆盖的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每个村都有配备网格员,负责收集社情民意、监督环境卫生、调解矛盾纠纷等工作。网格化的服务管理体系不仅降低了乡村治理成本,而且促进了乡村的和谐稳定。现阶段,随着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化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乡村治理更加科学高效。

四、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

在与村民的交谈中了解到,一户农民种植x.x亩地的小麦,产量xxx斤,毛收入xxx元,投入成本xxx元(整地xx元、种子xx元、化肥xx元、收割xx元、农药xx元),人工未计,亏本x元。据调查,今年化肥、农药、饲料等农资价格较往年有较大幅度上涨,全市化肥价格按简单平均,平均涨幅xx.x%。同时,农业生产人工成本不断增长。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

(二)乡村特色产业不强。

通过走访企业,我们了解到,生产特色农产品的企业规模小、生产链短,产业集群度低。以湖北省xx镇铁皮石斛生产基地为例,基地负责人表示铁皮石斛种植、加工技术要求高,其中从鲜品烘焙成干品这一环节目前依赖于浙江的同行,其原因是这一环节技术要求高,如果在本地培训工人,由于是临时作业,难以留住工人,所以宁愿将鲜品运往浙江同行那里进行烘焙处理。

(三)技术人才支撑不足。

通过调查了解,农村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xx岁以上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较少。务农人员文化程度一般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农业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推广难,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

(四)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在调研过程中,部分村民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想做农活了,希望政府供养他们。一些人觉得医疗费用太高,政府最好全部报销费用。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遇到困难和问题习惯于等政策、靠扶持、要条件,过度依赖政府,缺乏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五、几点建议

x.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促进共治共享。一是加强基层组织作风建设。基层干部要解决好农村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需要不断增强乡村治理能力,转变工作作风。在面对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问题时,切实把中央的精神落到实处,为百姓干实事干好事。二是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加大对基层干部法治教育培训,提高他们民主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意识。三是加大乡村振兴工作的宣传力度。在向村民宣传国家各项政策时,进行合理引导,让群众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摒弃“等靠要”思想,通过自身努力奋斗,实现生活富裕。

x.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激发内生动力。一是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观光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力争聚集一批特色产业创新性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加快升级。三是以品牌意识拓展市场。做响“武昌鱼”、“xx湖”两大品牌。用“一条鱼”、“一个湖”带响“梁道”、“梁心”等一批产品品牌。

x.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发展农村经济。坚持增加民生投入,补齐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信息流通等方面的短板,缩小城乡差距。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美化村容村貌。在生产绿色安全农产品的同时,注重发展农耕文化、乡愁等精神产品,打造生态宜居的好环境。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加大对农业新业态的投入,推动农业多功能拓展,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健康农业、快乐农业等,使农业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的新产业新业态。

篇6:乡村振兴工作汇报

一是加强平台建设,已建成2个农业方面省级众创空间-旺多星创天地、闲来先得星创天地。二是发展农业类企业。我县已有4个农业科技小巨人:。三是完善科技特派员体系。选派本土科技特派员53人(含12名网络特派员),开展科技培训3场。对玉米、小麦、棉花的病虫害防治种植技术等进行培训3次,培训农民300人次以上。

二、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落实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组织选派50人以上的本土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服务,按要求实现了全覆盖。

三、鼓励引导县城人才下乡服务。

上一篇:《教师新师德六项修炼》读后感2000字下一篇:求职信的格式、内容及撰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