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香雪学案

2024-05-01

哦香雪学案(精选6篇)

篇1:哦香雪学案

2.《哦,香雪》导学案

学生姓名:_____班级:_____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其本文相关知识,并概括文章内容;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着与坚毅的品质。学习重点: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着与坚毅的品质。学习难点: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特色。

学习方法:合作、质疑、探究

学习安排:1课时

【学习流程】

一、简介并导入

(一)写作背景

这篇小说是发表于《青年文学》1982年第五期,并获得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的小说。作者铁凝,1957年生,河北赵县人,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发表中短篇小说60余篇,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夜路》,中短篇小说集《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小说集》。她以一个女作家的敏锐、细腻的艺术感受力,真挚美好的情致,对生活素材独到的发掘和精巧提取,语言清朗睿智,作品蕴涵深挚,质朴优美。

(二)作者介绍

铁凝,女,姓:屈。1957年9月出生,高中学历,1975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1984年成为河北省文联专业作家,1986年出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1996年开始担任河北省作协主席,2006年11月出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共16届、17届中央候补委员。原籍河北赵县,生于北京,四岁回保定。父为油画及水彩画家,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母亲是声乐教授,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铁凝为长女。1975于保定高中毕业后到河北博野农村插队,同年《会飞的镰刀》被收入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儿童文学集,后被认定是其小说处女作 ;1979在保定地区《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1982发表短篇小说《哦,香雪》,之后名声鹊起,受到广泛称誉,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

(三)内容介绍

这篇小说写的是一群以香雪为代表的山村少女对开进深山的火车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以此折射出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村蹒跚前进的身影。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构思巧妙,表述独特,语言精美。小说主要通过哪几个故事情节表现的呢?

二、预习检测

(一)生字词读音及字形

褶()皱娇嗔()虔()诚凛()冽温馨()悸()动怂()恿吮()吸搡()碾()轧()嘟()囔()斟()酌()胳()肢()荆()棘()黑黝黝()窸()窸窣()窣

(二)小说主要写了哪四个情节?

(三)火车开进深山以前,台儿沟是个什么样子?

(四)火车开进深山以后,台儿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三、学习探究

(一)火车对山里的人们来说意味着什么?火车象 征什么?大山象征什么?

(二)香雪与其他姑娘们的表现有什么异同?

(三)分析讨论课文都写了香雪的哪些心理活动?为什么要写得这么详细?

(四)怎样认识香雪和她追求的铅笔盒?

(五)香雪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四、品味下列句子的含义

(一)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二)她和他做买卖故意磨磨蹭蹭,车快开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要是他先把鸡蛋拿走,下次见面时再付钱,那就更够意思了。

(三)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生起一种美好的感情.(四)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五、课堂小结:作者铁凝对香雪这个人物形象的态度是怎样的?她为什么要刻画香雪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呢?(主题探究)

六、布置写作

有人说,香雪不喜欢她父亲亲手做的“小木盒”,而用她娘辛苦攒下的四十个鸡蛋换了一个铅笔盒,是虚荣心的表现,意味着纯真而质朴的乡村文化的失落。

有人说,换铅笔盒的“历险”,正是小说的重点和高潮,表现的是香雪的自尊和自强,意味着城市文化和现代文明不可抗拒的魅力,是乡村文明走向开放的起点,你更赞同哪种观点?你觉得香雪的未来更可能是怎样的?你觉得未来的台二沟是什么样子?

篇2:哦香雪学案

铁凝

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和她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不知怎么的也红了脸。她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还说她住在学校吃食堂,鸡蛋带回去也没法吃。她怕香雪不信,又指了指胸前的校徽,上面果真有“矿冶学院”几个字。香雪却觉着她在哄她,难道除了学校她就没家吗?香雪一面摆弄着铅笔盒,一面想着主意。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就在火车停顿前发出的几秒钟的震颤里,香雪还是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

(A)车上,旅客们曾劝她在西山口住一夜再回台儿沟。热情的“北京话”还告诉她,他爱人有个亲戚住在站上。香雪并没有住,更不打算去找“北京话”的什么亲戚,他的话倒使她感到了委屈,她替凤娇委屈,替台儿沟委屈。她只是一心一意地想:赶快走回去,明天理直气壮地去上学,理直气壮地打开书包,把“它”摆在桌上。车上的人既不了解火车的呼啸曾经怎样叫她像只受惊的小鹿那样不知所措,更不了解山里的女孩子在大山和黑夜面前到底有多大本事。

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香雪感受过各种各样的害怕,小时候她怕头发,身上沾着一根头发择不下来,她会急得哭起来;长大了她怕晚上一个人到院子里去,怕毛毛虫,怕被人胳肢(凤娇最爱和她来这一手)。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B)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今晚台儿沟发生了什么事?对了,火车拉走了香雪,为什么现在她像闹着玩儿似的去回忆呢?

四十个鸡蛋也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那时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是哪儿来的流水声?她寻找着,发现离铁轨几米远的地方,有一道浅浅的小溪。她走下铁轨,在小溪旁边蹲了下来。她想起小时候有一回和凤娇在河边洗衣裳,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头。凤娇劝香雪拿一件旧汗褂换几块糖吃,还教她对娘说,那件衣裳不小心叫河水给冲走了。香雪很想吃芝麻糖,可她到底没换。她还记得,那老头真心实意等了她半天呢。为什么她会想起这件小事?也许现在应该骗娘吧,因为芝麻糖怎么也不能和铅笔盒的重要性相比。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

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香雪也要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水很凉,但她觉得很精神。她告别了小溪,又回到了长长的铁路上。

前边又是什么?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香雪又站住了,但她没有返回去,她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避邪”。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确切地说,是冲去。

香雪越走越热了,她解下围巾,把它搭在脖子上。她走出了多少里?不知道。尽管草丛里的“纺织娘”“油葫芦”总在鸣叫着提醒她。台儿沟在哪儿?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人,是迎着她走过来的人群。第一个是凤娇,凤娇身后是台儿沟的姐妹们。

(C)香雪想快点跑过去,但脚为什么变得异常沉重?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茎,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奔放,热烈;她们笑着,笑得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忌。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D)哦,香雪!香雪!

阅读题目

3.下列对文本四个段落中的加点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城里人瞧不起台儿沟的姑娘和人们,瞧不起台儿沟。香雪感到委屈,是因为她不甘受这种委屈,表现了她倔强好强的性格。

B.用“举”“拍”“打开”“放”“合”等一系列动词,细致传神地写出香雪得到朝思暮想的铅笔盒后抑制不住的内心的喜悦与兴奋。

C.香雪曾经因为台儿沟的贫穷而自卑,现在她换回铅笔盒,对台儿沟的未来充满了信心,“骄傲”反映了她情感的变化和升华。

D.以咏叹调结束,引人回味,既体现了台儿沟人们对香雪的期待和赞颂之情,又体现了香雪不畏艰辛、挑战自我、敢于追求的品质。

4.结合选文分析香雪的人物形象。

5.试着找出选文中一处富有特点的景色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6.作家孙犁曾这样评价《哦,香雪》:“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请你结合选文,从人物、环境、情节、语言、主旨等角度中任选三个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3.A项,结合原文“香雪并没有住,更不打算去找‘北京话’的什么亲戚,他的话倒使她感到了委屈,她替凤娇委屈,替台儿沟委屈”,两处委屈表达效果不一样,第一处委屈是香雪替凤娇感到委屈,因为凤娇对“北京话”投入了感情,却只是单相思。

4.①坚强勇敢。她独自一个人登上火车换鸡蛋,又独自一人走三十里夜路,足以看见她身上的坚强与勇敢。②善良纯美。她替凤娇委屈、不愿欺骗父母、硬塞给女学生一篮子鸡蛋都可体现她的善良。③自尊、追求上进。她用鸡蛋换铅笔盒、渴求学习、她独自一人徒步回台儿沟都可体现她的自尊上进。(写出两点即可)

5.[示例1]句子: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分析:这是香雪刚从火车上下来,站在西山口,作者从香雪的视觉着眼,突出了环境的“空旷”,用以烘托香雪内心孤单、空虚和害怕的心理,与后文她的坚强形成反差。

[示例2]句子: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分析:突出了环境月色明朗、衰草迷离的特点,为下文描写香雪审视铅笔盒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从而突出香雪对铅笔盒的珍惜。

[示例3]句子: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分析:情景交融,借周围景色的暗淡来表达香雪因用鸡蛋换铅笔盒而产生的内疚与犹豫不安,与后文她的心理活动做铺垫。(其他环境描写也可)

篇3:哦香雪学案

《哦, 香雪》讲述了农村女孩香雪对城市生活的渴望、对未来憧憬的故事。她的家乡台儿沟旁有个火车站台, 每天有唯一的一列火车经过这里。但“这短暂的一分钟, 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从前, 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如今, 站台成为香雪和村里同龄人相聚的乐土。他们为这短暂的停留细心打扮, “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 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 把头发梳的乌亮……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 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姻脂。”一天, 香雪被火车上女孩手中的自动铅笔盒所吸引, 于是鼓起勇气走上车厢, 用四十个鸡蛋交换了铅笔盒。但还未来得及下车, 火车已经启动。就在村里人担心香雪被火车拉走的时候, 香雪在漆黑的夜晚沿着铁轨只身一人走了回来。

从作者的叙述中, 我们看到农村女孩香雪被塑造成一个向往城市生活又求知若渴的形象。“如果说跑的时候她还有点犹豫, 那么从车厢里送出来的一阵阵温馨的、火车特有的气息却坚定了她的信心, 她学着北京话的样子, 轻巧地跃上了踏板”对她来说, 渴望过想象中的城市生活, 但又对其有疑虑、恐惧和羞涩。短暂的火车体验实际是对想象中的城市生活的初次触摸, 加上获得铅笔盒后的喜悦, 香雪突破了一个农民封闭的内心世界, 对城市向往又敢于实践。城乡巨大的差异在“梦想”与“憧憬”的话语中显现出来。作者把叙述者确立在“城里人”的位置上, 试图在农民看似稚嫩可笑的心理律动中发掘社会的变迁。对于这种“城里人”位置下的叙述, 台儿沟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城里人的想象”而非农村本身。火车在台儿沟的停留给这里带来巨大变化, 显示出城市对农村带动、帮助作用, 同时也以高者的姿态突显出农村人的狭隘与愚昧。“她学着北京话的样子”中“北京话”就是城市的象征, 这表明城市话语对陌生的农村人的吸引与同化, 香雪学习北京话, 是因为她向往城市, 而作为“城里人”的叙述者认为城市话语对农村有控制力, 但她终究不是“北京人”, 融入不到城市人的利益集团之中。她们洗脸、梳头、穿新鞋、涂胭脂……无论台儿沟的姑娘怎样打扮, 即使学习城市人的装扮, 城里人也不会以同等的身份来对待, 在他们看来一切行动都是幼稚可笑的, 似乎在观赏耍猴游戏, 是看与被看者的关系, 农村人永远是“城里人”表现自己功绩、显示自己优势的对象, 永远是沉默的“他者”。而“他者”是一种人为建构的真实。在建构的过程中夹杂着话语权力的争夺与操控, 权力的强势者努力捍卫自己的话语领地, 将社会事实建构为属于自己的“真实”, 而权力的弱势者则只能在被建构的命运中沉默不语, 或是完全按照强势者的原则来实施。话语权力的力量使社会分类秩序不断重构, 而分类秩序反过来则强化了话语权力。就如台儿沟的人们那样, 城市、农村各有各的话语习惯、话语权力, 但是农村人就是弱势者, 是“土气”“落后”等贬义词的代名词, 而城市人却是强势者, 一般与时尚、文明、现代化等一些褒义词联系在一起, 双方相遇, 必然农村人是失败者, 是被控制的那一方。于是, 香雪“学着北京话的样子”那是一种必然结果, 在城市人话语权力的压迫下只能是屈从, 而不是“城里人学着台儿沟话的样子”。

关于农民形象的话语权力经常是来自城市主位的精英群体, “具体的农民”被简单化为“抽象的农民”, 并进而被建构成“问题化”的他者。“落后的”“低素质的”“脏乱的”“有犯罪倾向的”等词汇和农民形象联系在一起, 农民成为“落后”的代名词和被改造对象, 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意味着由落后、迂腐之地向进步、文雅之地的转化。农民范畴的建构包含了以居住地和职业为基础的区分程序, 农民、外来者已经被当成沉默和被动的东西, “落后”“低素质”等贬义的词汇被用来突显城市的主体地位。

从东方学的视角看, 将农民“他者化”为落后、素质低下的形象, 实为现代主义精英立场的“内部东方主义”的体现。萨义德在《东方学》中指出, 东方学是与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西方关于东方的话语形式, 在东方主义话语背后体现出来的东西方关系是一种权力关系, 一种支配关系, 一种不断变化的复杂的霸权关系。萨义德认为在帝国的话语中“东方不是欧洲的对话者, 而是他的沉默的他者。”西方殖民者也惯熟地称自己的属民是“狡猾的东方人”“不可理喻的东方人”“神秘的东方人”“不值得信任的仆人”, 为了显示殖民者的进步与文明, 建构出这样一些贬义的词语来形成对被殖民者的固定观念, 强化自身话语的权利控制力和支配力。萨义德所说的东方与西方的话语权力关系, 也即是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中农村与城里之间的话语权力关系。

在鲁迅那里, 用“精神胜利法”生存的阿Q最终被假洋鬼子等封建势力叩上“反革命”的帽子而命丧黄泉, 祥林嫂在不断重复阿毛被狼吃的故事以及在别人恶毒的话语中悲凉的死去;在高晓声那里, “漏斗户主”陈奂生被建构成新时代具有进步意义的农民形象的缩影;在铁凝那里, 香雪靠着追求城市人的美好生活的勇气最终“学着北京话的样子, 轻巧地跃上了踏板”等等, 他们身上都具有勤劳和善良的一面, 但更多的是对农民根深蒂固的“乡土性”、“劣根性”的排斥和否定, 这是不同阶级利益之间的斗争与控制, 一方营造相对于另一方的优越性, 优越或进步的一方将对方视为落后的代表予以排斥和否定。阿Q、祥林嫂摆脱不了封建势力的压迫, 陈奂生、香雪同样也摆脱不了城里人的排斥。

参考文献

[1]福柯.性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8:98.

[2]王岳川.福柯:权力话语与文化理论[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8 (6) .

[3]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M].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4]愈慧英.对人生理想的美好憧憬——《哦, 香雪》赏析[J].丝绸之路, 2010 (2) .

[5][澳]杰华.都市里的农家女[M].吴小英, 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57-59.

[6][英]巴特·穆尔-吉尔伯特.后殖民理论——语境、实践、政治[M].陈忠丹, 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150-151.

篇4:哦,香雪(大结局)

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香雪感受过各种各样的害怕,小时候她怕头发,身上沾着一根头发择不下来,她会急得哭起来;长大了她怕晚上一个人到院子里去,怕毛毛虫,怕被人胳肢(凤娇最爱和她来这一手)。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声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儿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唱歌。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今晚台儿沟发生了什么事?对了,火车拉走了香雪。为什么现在她像闹着玩儿似的去回忆呢?四十个鸡蛋也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那时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暗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是哪儿来的流水声?她寻找着,发现离铁轨几米远的地方,有一道浅浅的小溪。她走下铁轨,在小溪旁边蹲了下来。她想起小时候有一回和凤娇在河边洗衣裳,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头。凤娇劝香雪拿一件旧汗褂换几块糖吃,还教她对娘说,那件衣裳不小心叫河水给冲走了。香雪很想吃芝麻糖,可她到底没换。她还记得,那老头真心实意等了她半天呢。为什么她会想起这件小事?她现在也许应该骗娘吧,因为芝麻糖怎么也不能和铅笔盒的重要性相比。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

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香雪也要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水很凉,但她觉得很精神。她告别了小溪,又回到了长长的铁路上。

前边又是什么?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香雪又站住了,但她没有返回去,她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避邪”。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确切地说,是冲去。

香雪越走越热了,她解下围巾,把它搭在脖子上。她走出了多少里?不知道。尽管草丛里的“纺织娘”、“油葫芦”总在鸣叫着提醒她。台儿沟在哪儿?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人,是迎着她走过来的人群。第一个是凤娇,凤娇身后是台儿沟的姐妹们。

香雪想快点儿跑过去,但脚为什么变得异常沉重?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茎,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篇5:《哦,香雪》教案

教学目标:分析人物性格,理解文章主旨,感受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时代性。教学重点: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文章主旨。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要在一课时内完成教学,必须抓重点。香雪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分析这个人物形象时,重点分析她和其他姑娘不一样的特别的地方,避免面面俱到。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水到渠成的把握文章的主旨。相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比较久远的故事,有必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人物所生活的时代和背景,这样才能充分理解人物的特点和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个人物所要表达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作者及背景简介

(一)同学们知道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是谁吗?

就是我们今天要读的小说《哦,香雪》的作者铁凝。她是2006年被当选为作协主席的,接替已故作家巴金先生。铁凝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颇有成就颇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进行专题研究和阅读。26年前,也就是1982年,她发表了《哦,香雪》这篇小说,并且获得了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2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1978年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并开始以一些大中城市作为经济特区进行试点。1982年的中国还是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没有吹遍中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中国广大的农村和山区还处在极其贫穷落后封闭的阶段。《哦,香雪》这篇小说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小说,一起感受在那样一个时代里生活着的人和发生着的事。

作者铁凝,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夜路》,中短篇小说集《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小说集》。

(二)对于居住在深山里的人们来说,有一个疑问:山外是什么?

也许祖祖辈辈有着同样的回答,山外还是山。然而幸运地是小山村台儿沟人们的生活因为一列火车而发生了变化,从那以后,他们知道了山外还有更广阔的天地。今天著名作家铁凝将为我们展现这一划时代的变化。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一起来学习铁凝的抒情小说《哦,香雪》。

《哦,香雪》写的是一列火车经过小山村台儿沟时,带给以香雪为代表的一群山村少女的种种冲击,以此折射出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村蹒跚前进的身影。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构思巧妙,表述独特,语言精美。在小说中,作家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突现了作品的抒情风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丽的小说和一群美丽的姑娘。

二、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小说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前面大家已经充分地进行了阅读,有哪位同学愿意为我们复述一下它的故事情节?

(火车来之前„„火车来之后„„)精心打扮,等待火车,寻求新奇 锁定目标,追赶火车,交出鸡蛋 愿望实现,步行返回,欢呼香雪 这位同学复述得很好,火车的经过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和那里的人们尤其是以凤娇和香雪为代表的一群姑娘掀起了很大的波澜。

三、问题导读:

(一)在这篇小说里你记住了几个人的名字?她们一直以来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之中?

(读第一段——第五段中相关的语句)这是一个完全封闭、与世隔绝的小山村,贫穷、落后,没有只是没有文化,没有休闲没有娱乐,完全的自生自灭,我们的香雪、凤娇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小得让人心疼的小山村里。

(二)然而有一天,台儿沟的宁静被打破了,被谁打破了?被火车。火车带来了什么?

1.带来了新奇,带来了台儿沟姑娘们从来没有看见过的稀奇东西。2.她们的生活也悄悄的发生着变化。

火车刚刚开进来的时候,她们像过节一样精心打扮,像看电影一样,挨着窗口观望;对什么都好奇;后来,还用台儿沟的土特产和火车上的旅客做买卖。

3.火车还带来了台儿沟姑娘们心理的变化,带来了台儿沟姑娘们的追求。我们把目光慢慢收回,定格在两个重要人物身上:香雪和凤娇。

(1)这两个姑娘有没有共同点?有,都非常淳朴、非常单纯,都很自尊自爱,都充满好奇心,都追求美的事物。

(2)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呢?有。香雪胆小,怕羞,凤娇大胆,泼辣;凤娇喜欢的是金圈圈、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香雪关注的是皮书包、配乐诗朗诵、能自动合上的铅笔盒。凤娇的追求中更多物质的东西,而香雪追求中更多精神的层面。而香雪:注意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的自动铅笔盒,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铅笔盒,渴望交换铅笔盒。

(3)为什么香雪和其他姑娘的追求中有不一样的东西呢?因为香雪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因为她在学校里受到同学们的奚落和嘲笑,她第一次意识到贫穷是不光彩的。

四、重点品读:

(一)这篇小说中,写香雪的部分,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个情节? 香雪为了得到一只铅笔盒,不惜走了三十里夜路。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部分内容。

1.香雪得到了那只梦寐以求的铅笔盒后一个人往回走心情是怎样的?

害怕--不再害怕--犹豫担忧--欢快喜悦

2.为了衬托她的这种心情,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

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反复朗读其中特别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①“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突出香雪手中的小盒子,烘托出香雪纯洁美好的心灵。

②“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这是香雪眼中的景,也是香雪心中的景。受到铅笔盒的鼓舞,她感到自尊已经找回,获得了一种战胜恐惧的勇气,内心充满了喜悦和快乐。

③“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小溪的欢快,也烘托出了香雪内心的欢快。④“铁轧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这些景物描写中,有新奇的比喻,也有生动的拟人手法的运用,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有了灵魂有了情感,充满了灵气充满了诗意。把香雪的形象烘托得更加鲜明,更加丰满。

3.这里插入了一段回忆,回忆了一件什么事情? 回忆了她没有用旧汗褂去换她很想吃的芝麻糖,我们看到了一个诚实勤俭的香雪。

4.主旨探究:

(1)四十个鸡蛋对于一个贫穷落后的家庭来说,的确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四十个鸡蛋和一件旧汗褂,完全不可等价,可香雪没舍得用旧汗褂去换芝麻糖,却用四十个鸡蛋去换一个小小的铅笔盒,你觉得她的追求值得吗?

(2)我们知道,香雪是一个胆小腼腆的女孩子,刚开始看到火车都害怕,听到小伙伴们为北京话互相调笑就脸红。这样一个害羞胆小的女孩子,是什么给了她这么大的勇气,敢去攀火车,敢去和火车上的女大学生用四十个鸡蛋换一个小小的铅笔盒?敢一个人走三十里的夜路?是什么使她这样勇敢这样执着?

(同学讨论后交流)指导读香雪的心理活动:“台儿沟一定是这样的:„„”这就是她和其他姑娘不同的地方,这也是香雪身上最可贵最独特的地方,凤娇她们也淳朴善良可爱,但香雪想到了去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在那样一个物质和精神都极度贫乏的时代,香雪的追求是多么难能可贵啊!这也是香雪这个人物最熠熠闪光的地方。

这里的铅笔盒不只是一个物质的东西,也不仅仅是挽回香雪自尊的一个物品,它是知识的象征,文明的象征,它代表着香雪的一种追求,一种希望,一种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的希望。有了香雪的这份追求,台儿沟一定不会永远在落后、贫穷、封闭和寂寞之中。香雪迈出了走出台儿沟的第一步。在香雪的身上,我们读出了一种时代的精神,读出了现代文明给人们带来的希望。香雪的追求是有价值的,也是让我们为之震撼的。这也正是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

五、情感体验:

对于这样一个作者用心塑造的人物,作者在结尾发出了呼唤:哦,香雪!香雪!这个结尾和小说的题目遥相呼应。

我们极少看见把感叹词加入标题的。同学们试着把“哦”去掉,或者把“哦”换成别的什么,比如“啊,香雪”,如何?

题目表现出作者对香雪的深沉而真纯的爱,自然而富有诗意。一份来自灵魂深处的呼唤,一种无限怜爱的赞美。这样一个美好的人儿,我们是不是也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一下我们对她的情感?

哦,香雪 / 温厚的群山孕育了你的清纯 / 欢腾的溪水滋养了你的灵秀 / 当闪亮的铁轨延伸进宁静的大山 / 也便承载起你的憧憬你的希望

六、拓展思考:

同学们,刚上课的时候,我给大家介绍过,铁凝的这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并且获得了当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我们刚刚对课文进行了解读,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这篇小说能够获奖的理由。(学生自由讨论)

1.从文章的语言角度,这是一篇诗化小说,如诗如泉的风格,“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孙犁语)2.从小说主旨的角度,这篇小说具有时代意义和时代的精神,表现出了一个时代的呼唤;

3.从作家的角度,一个负责任的作家应该具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应该能给社会以温情的关注和爱等。

七、课堂小结:

孙犁评价《香雪》这篇小说时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绐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是的,这是一篇很美的小说,它为我们刻画了香雪这样一个清纯、美丽,不沾一点尘杂,清澈透明,总能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感觉的女孩子。更难得地是她对知识,对现代文明充满着渴求和执着。关于这篇小说,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去挖掘,比如小说的题目“哦,香雪”。为什么要用“哦,香雪”,而不用“哇,香雪”或者“村里有个姑娘叫香雪”?

今年,2008年,正是改革开放30周年。现在的香雪也该40多岁了吧。香雪虽然是小说虚构的人物,但现实生活中,一定有无数个像香雪一样的人物。同学们想像一下,现在的香雪可能在干什么呢?她的家乡现在该是一幅什么样的模样了呢?课后以《三十年后的香雪》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想象文字。

4.提问:课文展现了以香雪和凤娇为代表一群性格鲜明的山里姑娘,但是课文的题目却是“哦,香雪?”作者为什么不将文题改为“哦,凤娇” ?

既然香雪是小说的主人公,那作者有为什么花笔墨刻画凤娇这个侧面人物呢?不写的话不是更能突出主人公吗? 明确:红花应由绿叶衬,作者在首先为我们展现香雪的同伴——以凤娇为代表的一群山里姑娘,是为了衬托香雪的清纯。香雪既是这群姑娘中普通的一员,又有许多和她们不同的地方。她们的虽然有着不同的表现,但是她们的目的都一样,就是要换回自己需要的东西,只不过换的东西不同

5.从作者的描述对象来说,小说为我们展现的是一群清纯、美丽的姑娘,那她为什么不选择小孩、老者或者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呢?

篇6:哦香雪教案

1、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

2、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着与坚毅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

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特色。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我们课下已经预习这篇课文了,那么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儿呢?(板书:大山)是什么打破了这里的宁静?(板书:火车),在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40页“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从前,台儿沟人历可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他们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大山无声的命令。于是,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的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如今,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的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得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姻脂。尽管火车到站时已经天黑,她们还是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着服饰和容貌。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

“大山”“火车”并不仅仅是实物,它象征着封闭、传统;开放、现代。

火车的进入,使台儿沟的少女们得以接触外面的世界,那么她们的追求相同吗?

(或者:她们的关注点是否一致?)

① 凤娇——对“北京话”的情感,凤娇说话大胆直率:“呦,我们小,你就老了吗?”缩小了年龄距离,暗示下文凤娇对“北京话”非同一般的感情,她们之间的感情很纯洁——依附型。

② 香雪——她的追求与被人不同,她更注重的是皮书包、铅笔盒之类的文化用品,因为她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

她对铅笔盒的执着追求,表现了什么?

析:她想获得与别人同样平等的权利,想获得尊严,对文化知识的追求使她与其他姑娘们在物品需求上迥然不同,也正是这样,原本胆小的她才能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这个小山村,第一个对山外的世界有了认识。

小说重点描写了香雪一段小小的历险经历: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了火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来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文具盒。

当她一个人站在陌生的西山口时,她的内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板书:怕——不怕——犹豫——坚定

她的内心变化是用景物烘托得,找一找相关的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

⑴45页“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怕

⑵46页“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合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不怕

⑶46页“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悉悉萃萃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犹豫

⑷46页“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坚定

以上几处景物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图画,它在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的同时,也有效的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我们想一想:每个人在做出选择时,都会经历一番心理斗争)害怕——不再害怕——犹豫——坚定,这一变化虽然是在30里的山路上完成的,但香雪却跨越了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的巨大心理障碍,这一障碍的跨越正是小说要着力表现的内容——自强型

③ 其他姑娘们——她们喜爱的是法卡、丝巾、尼龙袜,追求的是一种物质——享受型

香雪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呢?

析:香雪追求知识,有着山里人特有淳朴、真纯、尊严。

讨论:文章到这里虽然结束了,但我们设想一下,这些人物在追求所谓文明的时候会变成什么样呢?

析:凤娇和北京话跑了

香雪考上北京的学校了

有的人经商了

我们在追求所谓的文明即物质,知识的时候,不要失落了人性中那份固有的尊严、真纯和淳朴。

小结:小说的情感基调是清新、婉丽、优美、纯净的,但并不意味着纤弱、单薄、浅显,相反它寄予了作者对时代现实的严峻思考:那淳朴、淡远的美果然是迷人的,令人不由自主地去欣赏和赞美,但它恰恰又是与贫穷和闭塞联系在一起,在时代列车的呼啸声中,当人们在疯狂地追求所谓文明的时候,这种淳朴、迷人的美还能保留多久呢?

板书设计:

大山——火车——变化?

追求

“北京话”:情感(依附)

文具盒:平等、知识(自强)

不怕

犹豫

坚定

头巾、法卡:物质(享受)

香雪:知识+尊严、知识、淳朴

追求

失落

34回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词汇。2.掌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寓意。3.理解作者寄托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2.理解故事的寓意。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

一、复习导入:(一)导语: 同学们,还记得有一次语文课上,老师给大家出了一道题:中国的别称有哪些?谁还记得?(中华、神州、四海、九州……)今天,老题想再问问大家:咱们土生土长的巫溪,有直插云宵的山峰,有回环迂回的河流,有善良淳朴的人们;那么,有谁知道咱们巫溪又有哪些别称呢?(桃源、峡郡……)那么,有谁知道为什么把巫溪称作桃源、峡郡吗?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战争的课文,这些课文提醒着我们,现代世界里仍然存在着残酷的战争,很多人因此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生活在困苦之中。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可以说,当时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习: 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当时陶渊明约57岁。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招,又拒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2.识记生字词: 豁(huò)然开朗 俨(yǎn)然 阡(qiān)陌 垂髫(tiáo)诣(yì)太守 刘子骥(jì)

3、词、句。(1)古今词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走投无路的境地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味道好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如此:古:像这样。今:不够

(2)一词多义: 舍 : 便舍船(舍(shě):动词,离开,丢弃。);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房舍。寻 :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志 : 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向: 寻向所志(以前);眈眈相向(对着)

中: 晋太元中(中:名词,年间。);中无杂树(中:名词,中间。);村中闻有此人(中:名词,里面。)

其:各复延至其家(其:代词,他(们),即村中人。);得其船(其:代词,他的,即渔人的。)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其:代词,他,即渔人。)

行:复行数十步(行:动词,走。);缘溪行(行:动词,划行,划船。)复前行(行:动词,走。)。

得:便得一山(得:动词,看见,看到,遇到。);得其船(得:动词,找到,寻到。)

不复出焉(出:动词,出去。)不复得路

出 :皆出酒食(出:动词,拿出,摆出。);既出,得其船(出:动词,出来,出去。)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wèi):介词,给,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为(wèi):介词,给,对,向);捕鱼为业(为(wéi):以……为……,译作“把……当作……”。)

兼词: 不复出焉(焉:是个兼词,相当于“于是,于此”,可译作“从这里”。

(3)通假字

1、⑴具答之。⑵一一为具言所闻。(“具”通“俱”:详细,详尽。)

2、便要还家。(“要”通“邀”:请,邀请。)

3、处处志之。(“志”通“志”:做记号,做标记。)

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第二课时

三、分类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桃花源记教案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四、请归纳出源自本文的成语。你能用这些成语造句吗?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 与世隔绝 无人问津

五、提问:作者借这篇文章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种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作者的这种理想?(A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B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C陶渊明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中,因而想象出了他心中的理想的社会,这既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又反映出人民大众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当时的社地,这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六、指导背诵。指名读背诵的方法,后指导背诵。

缘溪行→逢桃花林→林尽水源→山有小口→舍船从口入→豁然开朗→见渔人→自云先世→问今是何世→停数日,辞去→既出→及郡下→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南阳→未果 →无问《逻迦诺的乡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知识;理解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学习本文朴实的语言风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乡村人物的淳朴和真诚之美。教学重点:体会文中乡村人物的淳朴和真诚之美。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所表达的主旨。教学方法:合作、质疑、探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在家听说过瑞士这个国家吗?谁来介绍一下瑞士的风土人情(瑞士自然风光极其美丽,它为永久中立国,奉行积极的中立政策,瑞士手表、瑞士手表是我国人民也是世界人民所喜爱的消费品),我们今天就来感受一下这个国家中的乡村生活——逻迦诺的乡村

(二)了解作者

冯至,原名北承植,河北涿州人,早年就学于北京大学。1925 年参与创办沉钟社。1927 年先后在哈尔滨、北平任教。1930 年参与创办《骆驼草》杂志,同年赴德国留学。1935 年获海德堡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和北京大学任教授。1964 年任中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1979 年中国作协副主席,诗作翻译皆有成就,诗集《昨日之歌》。

(三)背景介绍

这篇文章写于 1937 年初,距卢沟桥事变不到半年,作者对逝去的那段宁静的留学生涯非常怀念,但怀念的聚焦点并不是游学时的大都市柏林,而是一个安安静静,远离战争的瑞士乡村,这种怀念对于当时处在纷乱,火药味浓重的大上海的作者来说,真是暂时闭上眼,躲开现实美美地做了个恬静的好梦。

(四)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默读,感知以下问题: 1、文章的脉络

第一部分(1---2)走进罗迦诺的乡村,介绍罗迦诺的地理位置。第二部分(3---23)体验罗迦诺的乡村的风土人情。第三部分(24)融入罗迦诺乡村的生活。2、景物描写

动物:多为熟悉生物:蝉、蝎子、壁虎——工笔细描 亲切喜爱 植物:多为熟悉植物:西瓜、蜜桃、芭蕉、扁柏故乡味 景物描写 生动 传神 仿写 P35 四题 3、人物描写

人们特点: 疏散无事、自足自乐、不闻世事、无忧无虑(对比手法,与城市生活严肃对比)

少女:白描手法 罗迦诺人做事松缓随便 老邮差(邮局局长 少女哥哥)送面包少年 憨直自然、亲切可爱 送煤炭小厮、作者感情变化

充满怀疑——暗暗赞叹——融为一体

(五)质疑、探究 1、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幅恬静的世外桃源,勾勒了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你是怎样理解这种心态呢?怎样看待生活中浮躁情绪,说说你对生活态度?、理解“我们在那些严肃的大都市„„变得小家子气”、人与生活的关系到底应该怎样?是让人来选择怎样生活,还是让生活告诉人应该怎样做?(生活从来不是也不应该是人的负担,更不要无谓地附加更多的意义,这才是生活的原生态)

(六)理解体会

作者通过对一个祥和、静谧、远离战争的瑞士终年村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自由、平淡、和平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与怀念。(主旨)

(七)课后作业:课后题 1、2、3、4 读相关文章 教学反思:

《北京立交桥》教读导引

一、导语设计

平时我们常听到一句富有哲理的话:“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这“桥”是通向光明、胜利的桥。

今天,人们在总结脱贫致富的经验时,从心底由衷地讲出这样一句话:“要致富,先修路”。修路要是遇到水就要架桥,在发展经济的大路上,这“桥”是通向小康的金桥(板书:“桥”)。所修之路如果横穿过铁路、公路,还不停车让道该怎么办呢?对,修立交桥(板书:在“桥”字前面加写“立交”二字)。同学们一定见到过各种美丽壮观的立交桥,不知是否见到过北京的立交桥(板书:在“立交桥”前加写“北京”二字)。我想还是没见过北京立交桥的同学多,今天,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介绍北京立交桥的文章:《北京立交桥》,初步了解有关北京立交桥的一些情况,来弥补没见过北京立交桥的遗憾。

二、重点段落教学示例

首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前的“训练重点”和“预习提示”,再让学生阅读课文后的“理解·分析”题。让学生学习课文有目标、有重点、有方法。

本文的“训练重点”既是学习重点,也是学习目标;“预习提示”围绕目标和竽点提出了学习方法:比较阅读。这应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难点,也是阅读教学的一个焦点。叶圣陶先生讲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理解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方法修辞的法则,最重要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板书叶老的话)课文后的“理解·分析”题,是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方法的具体体现。

问:谈谈你对叶老这句话的理解。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叶老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中肯地教诲了正确的阅读方法,明确了阅读教学的方向。

问:本文要求将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和记叙文《北京立交桥》比较阅读,理解说明文和记叙文的特点。叶老强调阅读“最重要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谁能谈谈什么是比较阅读?

在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概括:比较阅读指将两种或多种材料的对照阅读,分析其相同点和不 同点的阅读方法。(要求学生记录)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中国石拱桥》一文中的记叙成分。教师综合学生的意见指出:《中国石拱桥》的第7、8、10自然段就有记叙成分,记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说明。

结合上面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再次强调阅读的重点和正确的方法。读后组织学生研讨课文。

问:《北京立交桥》全文可分哪几部分?哪部分是重点段落?

学生研讨、发言,教师小结: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孩提时只见过水上的桥,没见过陆地桥。

第1自然段写护城河桥,昆明湖上的玉带桥,著名的芦沟桥,都突出写了水上的桥,为区别下文要写的陆地桥,引出北京的立交桥。

第2自然是是承上启下的一段,引导学生抓关键性词语,体会每句话的作用。这一段两句话,前一句是总结,后一句是引发下文。

第二部分(3─8自然段),写十年间北京立交桥的飞速发展。

引导学生读第3、7自然段,从记叙中找出说明的成分。此时要求学生与《中国石拱桥》中的说明作比较,区别两者的异同。这是学习本文的重点,启发学生抓表时间的词语,看北京立交桥的发展,挖掘其深层含义:改革开放方针的正确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问:请同学们读第9自然段,然后谈谈这段在文中的作用,放在哪一部分合适。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第9自然段同第2自然段一样,也是一个过渡段,由前面叙述立交桥的发展转入对立交桥特点——造型和姿态的描绘。我同意同学们的意见,将其归在第三部分更合适。

第三部分(9─14自然段)

引导学生默读10─13自然段,完成下面的任务:

1.用课文中的语句,把每座立交桥的造型特点概括出来:(苜蓿叶式。整个空腹转盘。放射式。蜻蜓式。)

2.朗读第11、13自然段中说明的成分。与《中国石拱桥》中的说明作比较,进一步体会记叙文中的说明与说明文中的说明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结合《中国石拱桥》中的记叙成分与《北京立交桥》中的记叙作比较,体会说明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区别。

在学生充分发言后,教师总结:两篇文章都是写桥,《中国石拱桥》主要向读者说明有关中国石拱桥的知识;《北京立交桥》是通过记述北京立交桥的发展,歌颂改革开放的正确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两者表达方式不同,前者主要用说明的表达主法,其中的记叙成分是为了说明的更形象、生动;后者主要用的是记叙的表达方法,其中的说明成分是为了记叙的更具体、可信。

第二、三两部分的学习的重点,要引导学生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学习。

第四部(15─18自然段),写北京立交桥建成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巨大作用。采用了对比的写法: 15、16自然段写立交桥修建前,北京交通堵塞和发生交通事故的严重情景。

17、18自然段写立交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学习这一部分,应引导学生透过恰当的词语和必要的修辞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语段阅读训练

阅读17、18两个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长虹飞架之处”句中的“长虹”指的是,使用了 的修辞方法。

2.“纵情地行,痛快地跑,何等的顺畅,惬意!”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第18自然段连用了六个破折号,试说说各自的作用。

4.结尾四句话:“跨越时间的桥。节油养车的桥。保证安全的桥。美化环境的桥。”各说明了什么 意思?是从哪几方面来说的?使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5.从18自然段中找出两个比喻句来,写在下面:①,②。

参考答案:

1.立交桥,比喻。2.表面上表达了作者舒心、愉快的心情,实质上赞美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好形势。3.前两个破折号起解释作用;后四个起强调作用,强调了立交桥的作用。4.有了立交桥,解决了交通堵塞老大难的城市问题。节省时间;有了立交桥,大道通天,各走一方,互不干扰,加快了车速,节省了汽油;有了立交桥,解决了堵塞问题。人流、车流自成体系,保证了行人、行车的安全;有了立交桥,无论是净化空气,减轻噪音,还是从立交桥的造型、绿化、美化等方面讲,都为首都增光添彩,确实是美化环境的 桥。(意思对即可)是从加快行车速度、节约用油和保养车子、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美化首都环境四方面说的。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5.①路——城市大动脉;②立交桥——动脉栓塞通。

四、有关资料补充

比较阅读法的形式:以比较的项量来分,有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宏观比较是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比较;微观比较是音项的、局部的、片断的比较。以材料的时间关系为控制荡围作比较,有横向比较(共时比较)和纵向比较(历时比较)。如,把作者的定稿与手稿作比较,把同一作者的不同时期的作吕作比较,把不同时期的用相同创和方法创作的作品作比较是纵向比较,把同一流派的不同作者的作品作比较,把同一时期的作者的同一题材的作品作比较是横向比较。以文章的内容、形式作比较则有选择比较、结构比较、立意比较、语言风格比较、表达方式比较、文体比较等。以阅读目的来分,还有理解性比较、评价性比较、鉴赏性比较。

运用比较阅读法,应注意五点:

1.确定比较的范围,选好比较的角度。比较的范围、角度由阅读的目的决定。阅读目的不同,比较的形式也就不同。

2.比较,要找出材料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3.比较是使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比较贯穿于阅读思维的全过程之中。

4.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应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尤其要注意仔细研读材料,研读有利于分析材料的异同,发现材料之间的细微差别。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哦香雪学案】相关文章:

哦香雪学案范文05-20

哦香雪范文05-15

哦香雪二范文05-17

哦香雪赏析范文05-20

哦香雪答案范文05-20

哦香雪阅读范文05-20

哦香雪教案范文05-20

哦香雪教案104-16

《哦,香雪》教学案04-27

哦香雪教案1范文05-23

上一篇:描写我的家乡作文300字 我的家乡下一篇:高考政治复习的审题方法和技巧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