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情况调查报告

2024-05-15

农业生产情况调查报告(精选8篇)

篇1:农业生产情况调查报告

××镇农业生产情况调查报告

××镇位于广州市白云区北部,距广州市区20公里。总面积74.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466.67公顷,镇辖2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01条自然村,人口约8.4万,属全国一百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广东省和广州市的中心镇,也是白云区著名的侨乡镇,有旅外华侨、港、澳、台同胞约7.6万人,遍布于全世界31个国家和地区。2002年,该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068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6556元,地方可支配纯收入7155万元,税收4247万元。

近年来,××镇农业生产工作坚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六”大和广州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促进人和农业生产的五项转变为目标,即(1)从产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2)从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3)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型农业转变;(4)从单一型向多种种植型转变;(5)从计划农业向效益农业转变。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中心,切实加强对农业的指导和支持,发展“高产、高质、高效”农业,在稳定农村双层经营承包制的基础,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提高了农业的竞争力和产品的附加值,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增长。

一、××镇种植业基本情况

全镇总耕地面积41455亩,其中蔬菜19846亩,粮食作物水稻5934亩,花卉1651亩,水果2476亩,鱼塘面积9756亩。农业结构调整比例为:粮食面积占耕地面积15.3%,经济作物、菜、果、花卉面积占耕地面积60.7%,鱼塘占23.5%,具体种植业结构如下表: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镇政府切实地把发展“三高”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从发展大农业的目标出发,按照“高产、高质、高效”的要求,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制订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计划和措施。在农作物的品种布局,产品结构,科技含量等方面,按市场需求下功夫,在全镇41455亩耕地中,蔬菜等经济作物占84.7%;开展粮食创高产和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活动;扶持发展了一批种植,养植能手和大户;在确保农业投入的基础上,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地域优势,把生产、加工、销售结合起来,推广公司+农户的模式,提高了农业产值和效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基地化、集约化经营。主要有:(1)××片1800亩农业集约化示范园区的建设和生产;(2)××村450亩剑花基地和日产一吨的剑花加工场;(3)××村80亩鳄鱼龟、水鱼养植基地,自繁,自养的鳄鱼龟被推荐参加市农业博览会;

(4)开辟了从培养菌种到生产、销售一条龙的404.7亩草菇生产基地,草茹每天的上市量已达1.7万公斤,占广州市场上草茹总量的60%左右;(5)加速××村35亩热带观赏鱼基地的发展和销售国外的渠道;此外,将计划发展××、××村的花卉基地;××、××等村2600亩农业示范基地。

二、目前××镇农业生产情况存在的问题

1、耕地减少的势头未能得到遏止,过量的资源流失严重危及到农业之本。一方面,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迁建征地,另一方面,××镇正在进行中心镇的建设,工业园区和中心园区需要大量的土地,这些都致使耕地的减少态势未能得到有效的遏止,这对稳定主要产品的种植面积,保证农产品产量的稳定增长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2、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薄弱。近几年来,市、区财政支农支出占总比重年际间忽高忽低,起伏不定,未能形成一条稳定的轨道,镇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严格受制于其经济实力,尤其是正处于中心镇建设的人和镇,对农业的投入就更加极其有限。农户投入的局限性也一直没能得到根本的解决,这就造成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3、农产品大量增加,市场销售难。××镇属广州市中效,农村人口比例大,其中居民有17779人,农民有66626人,经济薄弱,基础设施滞后,供水、供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远不适应经济发展和农村市场繁荣的需要,市场的流通效率低,随着农产品大量增加,市场便成为制约着农产品销售的“瓶颈”。

4、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相对过剩。长期以来,××镇农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存在缺口,生产什么消费什么,生产什么卖什么,在温饱问题未能解决的情况下很少考虑农产品质量和种类,随着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农业收入稳定增长,市场需求对农业的约束作用日益突出。从农产品品种结构上看,大路品种多,优质品质少,大量积压的农产品多属普通型的农产品,而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依然十分紧缺。就水果而言,品种雷同,品质较差,产期和上市期集中的龙眼、荔枝,烂市“烂”价情况就很突出。因此目前人和镇农产品市场的饱和,是农业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不高的低层次饱

和。

5、农民素质低,制约农业结构优化。农业结构调整是对农业生产资源,生产要素的重新排列组合,最终实现农业效益增加和结构优化。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素质越高,其收入也越高,对农业生产的调速能力也越强。根据人和镇有关统计部门的调查,从抽样的289个劳动力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8人,占2.77%;高中文化程度的有65个,占22.49%;初中文化程度的有132人,占45.67%;小学文化程度的有78人,占26.99%;文盲的有6人,占2.08%;初中经下文化程度共216人,占74.74%。所以,农民由于科技文化素质较低,是很难及时掌握现有的农业科技,更谈不上把握市场,对农业进行结构优化。

6、农业技术落后,资源利用不合理。农业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但目前××镇农业科研,推广滞后。一方面,科技投入匮乏,农业基础研究滞后,缺乏一批具有突破性的技术储备;另一方面,由于体制和政策的影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渠道单一,活力不够,动力不足的矛盾也很尖锐,导致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不畅,推广效益低下。

7、农业产业化生产未能形成规模。××镇产业化生产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上还是未能形成规模,规模化、基地化、集约化生产的路子,目前还是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真正打造品牌,做优农业;农业生产经营形不成一定规模,不能实现规模效益,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不能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可持续发

展,高效益农业,未能真正发挥其经济效益,农村中丰富的农副土特产品无法得到有效的加工和利用,更难转为高附加值商品。

三、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建议

1、抓好有利时机。按照广州市政府的布暑,要切实搞好新机场高速公路、北二环高速公路景观带、流溪河两岸生态农业观光规划和流溪河沿岸景光带的工作。××镇应抓住机遇,依托流溪河沿岸的农田标准整治工作,把流溪河两岸所涉及的17个村属地域15101亩耕地,按照高标准建设标准化农田;把“两路”涉及的14个村,面积18000亩农田规划成田园化生态农业,抓好农田基础建设。

2、大力扩展农产品市场。目前农产品市场不十分适应时代的要求,××镇总耕地面积41455亩,其中蔬菜等经济作物占总耕地84.2%,粮食占15.3%,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农产品日上市量可达到30吨,因此建议打造一个大型的,具有农业信息化、农产品标准化的综合农贸市场。发展农业商贸体系,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

3、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确保农业增产。农业结构不合理,种粮效益差,农产品大量增加,农产品相对过剩,农业增长缓慢,农民增产不增收较为普遍,因此,建议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粮食在以往调减的基础上,继续调减,蔬菜、花卉在以往增加的比例上,再增加适当的比例,力使农业结构基本更趋于合理化。

4、做好农业生产管理的技术推广。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做好农业、科技的推广,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建设一支业务素质高、工

作效率高、服务质量好的技术推广队伍,发挥村级农技推广员的技术推广主力军作用,定期组织农民参加技术培训,通过办好示范基地、示范户,板报、宣传资料、广播、电视、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农民的农业素质培养,提高农民技术水平,引导他们走科技兴农之路。

5、积极探索集约化种植发展农业生产的路子,改进千家万户分散种植的传统生产组织形式,用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实现农业生产规模效益。近几年,一些村的农业示范基地通过发展集约化种植,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经验。集约化种植,有利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落实;稳定种植规模,有利于计划的落实和调控。尽管集约化种植这一新的生产形式仍在探索阶段,也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但方向是对的。应加强调查研究工作,积极完善各项管理措施,积极与农民建立长期稳定、相互合作、互为依赖的组织形式和减低风险的办法,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加快推进集约化种植发展进程。

篇2:农业生产情况调查报告

按照县党委学习科学发展的安排和要求,自3月春耕生产以来,组织农业、林业、畜牧、水利、农机等部门赴各乡镇、村队采取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我县农业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深入地调研,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找到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一、近期农业生产情况

今春,我县及早召集农口各单位、乡镇场安排春耕生产有关事宜,做好了各项备耕工作。一是加强了农资市场管理,抓好物资备耕。积极宣传农作物种植布局、品种布局,引导农民科学选购农资,消除农民购买农资的盲目性、随意性。从扶优打假、依法整顿、以信治假三个方面入手,把好农资的市场准入、市场流通、农民购买使用三大关口。农业、工商、质监等部门还深入开展了“红盾护农”等系列农资打假专项活动,各执法部门切实加强农资市场监管,深入开展种子、化肥、地膜、农药四大类农资商品专项整治活动,使生产、经营的农作物品种质量检验覆盖率达到100%。通过宣传和执法检查,有效维护了全县农资市场安全,今春我县农资市场准备充足,为春耕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二是加强了春灌用水管理,抓好水利备耕。我县按照“早引水、早春灌、早播种”的工作思路,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科学调度,制订了灌溉用水计划,科学分配水量,保证了全县春灌计划的完成。三是加强农机具检修、引进工作,抓好农机备耕。我县牢固树立“春耕生产、农机先行”的意识,及早抽派技术人员深入到村队、农机户家中督促检查,上门提供技术服务,帮助农机户解决实际困难。同时组织有关人员,对农机配件供应和维修网点进行检查,保证农机配件质量和冬修进度。由于拖拉机检审验和农机检修工作的顺利完成,确保了农机具以完好的状态投入到春耕生产中。四是认真开展了防灾减灾工作,抓好防灾备耕。按照防大汛、抗大旱的要求,坚持预防为主,及早动手安排部署防汛抗旱工作。认真落实防汛抗旱各项责任制,完善各项应急预案。同时,加大监控力度,重点加强下天吉水库、沿河地区水利设施检查和雨情、水情测报,抓紧水毁工程修复、病险工程除险加固等工作,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勤制度。切实做好气象预报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各包乡镇场领导和工作人员深入到地头、工作在村头,狠抓具体工作的督促落实。同时,为确保今年的农业重点工作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各项措施能够落实到位,县四套班子分管领导经常性地对各乡镇场、各下派工作组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检查后发布督查通报,同时要求各乡镇场及农口各部门每3天通报1次工作进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促进了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在春耕生产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春耕生产进度慢。从3月28日以来,各乡镇场陆续开展春春耕生产,但整体来看,进度很慢,相比去年来看,播种面积有一定差距;二是播种质量低。今年个别乡镇播种质量不过关,从全县整体来看,播种质量比今年有所退步;三是思想认识不足。今年各乡镇从抓进度、完成任务上认识不到位,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在春耕生产后期几天加大力度,争取把后期工作做好。

三、近期工作思路㈠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全面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在今年的工作中,我县将更加重视和加强“三农”工作,大力发展高效优质农业,努力把棉花、枸杞、畜牧、瓜果蔬菜等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加快传统农业技术改造,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着力抓好高效节水,提高植棉作业质量和水平。合理控制棉花面积,把改良品种、科学种植、主攻单产、增加总产作为着力点,切实提升棉花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我县从实践中得出一个结论:实现棉花的增产增收,除全面落实各项技术,抓好常规种植管理外,根本的出路在节水增效和品种更新。今年,我县要积极向上争取棉花高效节水灌溉项目,重点扩大高效节水灌溉面积,通过整合国家、自治区、州等项目资金,结合县财政补助资金,力争新增滴灌面积5万亩以上。通过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项目,促进农田平整标准化、连片规模化和大型机械跟进,实现节约成本、提高产量、增加收入的目标。抓紧目前时机大力开展以高效节水为主题的培训活动。通过算经济账、开展科技巴扎、组织群众赴临近团场观摩等形式,让广大农牧民明白采取高效节水植棉是提高棉花单产的有效途径;积极引导广大农牧民购置、改进精量播种机,积极推广精量播种;要引导农户及时做好中耕、化控工作。

全力扩大枸杞面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发展枸杞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头戏来抓,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枸杞在农作物中所占比重小,带动农民增收不明显。今年,县党委、政府把发展枸杞产业作为农民大幅增收的重要途径来抓,利用枸杞市场趋好的有利时机,下大力气扩大优质枸杞种植规模,宣传好政策,引导好农民,尤其是要投入足够的精力、人力、物力扩大托里乡的种植规模,切实推动我县枸杞产业发展壮大,力争在年内新增枸杞1万亩。为此,我县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扩大种植面积。通过宣传引导,出台优惠政策等措施,积极引导扶持企业、集体和个人“退棉增枸杞”,并在宜林荒地、中低产田、机动地种植枸杞。同时要求林业部门抓好宣传引导,对验收合格的及时兑现补助。二是要加快品种繁育。在继续对“精杞1号”进行提纯复壮选优的同时,采取引育并举的方式,不断培育出适合本地栽植的品质优良、商品率高的新品种。动员引导有育苗经验和积极性,具备育苗生产条件的企业、农户,以大田硬枝扦插、温室硬枝扦插、大棚嫩枝扦插及组织培养等方式,参与枸杞良种苗木繁育,加快优良品种苗木的繁育速度。三是要做好服务工作。加强技术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杞农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充分发挥托里乡枸杞技术服务站作用,结合科技特派员工作,鼓励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承包,蹲点开展技术示范推广、技术培训、病虫害预测预报;引导和鼓励枸杞协会、企业或者有一定实力和技术的个人,建立病虫害防治服务公司或服务队,与杞农签订合同提供病虫害防治服务,扩大枸杞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四是要树立品牌。继续加强对枸杞市场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各种假冒伪劣行为,积极引导广大杞农增强品牌意识、商标意识,自觉保护和维护“**枸杞”,切实保护**枸杞品牌不受侵害;组织农户严格按照无公害、绿色标准进行生产,加强枸杞的农药残留监控、检测,确保枸杞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通过打好绿色有机、名优特色牌,提高**枸杞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五是要加大宣传力度。依托“**枸杞信息网”、“中华枸杞网”等网络媒体和乌洽会、厦洽会、西洽会等招商载体,借助报纸电视的专稿专栏等形式立足于无公害、营养、健康等消费观念,进行多角度、广覆盖的全面宣传,从而提高“**枸杞”的知名度。六是要发展深加工。大力扶持以鸿锦公司为龙头的枸杞产品深加工企业,要完善配套设施,搞好配套服务,在项目和资金上,予以重点扶持,力求在基地建设和品牌创建方面有新的突破。积极帮助鸿锦公司做好企业发展项目申报工作。合理规划布局,加快瓜果蔬菜发展步伐。大力发展以蔬菜温室大棚为重点的设施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今年,我县按照“因地制宜、合理规划、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思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棚规划区,计划在全县建成无公害蔬菜温室大棚300座,形成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的格局。大力引导、鼓励农民建设标准化温室大棚,宣传州、县出台的优惠政策,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想方设法引进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建立设施农业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要求县农业、科技部门要及时做好技术服务工作,一方面聘请知名专家对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种植户进行专业培训。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好现有技术力量,把技术人员送到外地学习设施农业种植的高新技术,通过他们消化吸收,举办培训班,将易行易用的种植模式进行推广。目前已落实大棚300余座,200余座正在建设中。积极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农业多元化发展。学习借鉴83团万亩葡萄园产业化发展模式,在八家户农场集中区域优势,扩大葡萄种植面积,促使葡萄产业向优势种植区域集中,形成规模效益,积极引导农户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同时积极培育发展西甜瓜、中华寿桃、蟠桃等特色产业,逐步形成多业并举格局,分散棉花、枸杞等大宗农作物的市场风险。

篇3:农业生产情况调查报告

2007年以来, 我县农机局一直把推广先进的农业机械化生产模式 (玉米秸秆机械粉碎还田—土地深松—少耕免耕播种小麦—机械化植保—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免耕精播玉米—机械化植保—玉米籽粒收获—粮食烘干) 、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等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作为重要的工作, 通过示范、引导, 带动全县农机化装备水平和农机化社会服务水平的大大提高, 不但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降低了劳动成本, 加快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而且为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出了积极贡献, 被农业部列为2015年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我县由于近几年受天气因素影响, 玉米连年在收获期倒伏, 使我县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的推广受到较大影响, 通过对近两年已购置玉米籽粒收获割台的机手的跟踪调查, 作业效率、作业效果都很受农户、农机户欢迎, 因此, 2014年, 我县农机局把玉米籽粒收获割台推广作为农机化新技术推广之一进行了引导、示范, 当年享受国家补贴购置玉米籽粒收获割台28台。2015年, 我局专门派技术人员, 向作业机手、作业农户了解机具使用情况, 总结归纳如下:

一、使用玉米籽粒收获割台的好处

1. 投入少, 见效快

一台玉米籽粒收获割台, 国家补贴后只需投资2.7万元左右, 配套小麦收获机可实现一机两用, 提高农机具的利用率。据调查加装玉米收获割台后, 平均当季可收获玉米500亩左右, 最高的达到1400亩, 增加作业收入3万元以上。

2. 作业效率高、效果好

据我们调研的玉米收获割台 (喜盈盈牌) , 配置玉米专用过桥、脱粒滚筒和清选筛, 作业时只摘取玉米穗喂入脱粒室脱粒成籽, 将玉米秸秆切碎还田, 喂入量小、负荷轻、收获速度快、效率高、效果好。每天可作业70~100亩左右, 耗油1.5 L左右。

3. 可节省作业环节, 促使玉米晚收增产

玉米籽粒收获后, 采取保护性耕作技术免耕种植小麦, 可实现秸秆直接还田, 减少耕种作业环节, 实现玉米晚收, 增加玉米产量, 降低玉米籽粒含水率。

4. 节省能源消耗和农民购机投入

以目前的土地经营模式, 如果再购置一台玉米籽粒专用收获机, 农户至少需要投入15万左右的购机费用, 多数小麦收获机也会搁置较长时间, 且制造整机消耗能源较多。

5. 加快玉米全程机械化步伐

玉米籽粒收获技术, 可减少棒穗剥皮、晾晒、脱粒等工序, 促进土地流转和粮食烘干技术推广, 减少天气因素制约, 保障粮食安全, 加快实现玉米全程机械化,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 尽管大部分机手和农户对机具的使用情况较为满意, 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1) 玉米籽粒收获割台与小麦收获机一般不是同一个生产企业生产制造的, 各自设计考虑的角度、重点不同, 难免配套使用时存在一些缺陷。如:割台与收割机连接处, 因有的收割机机架强度不够而出现损坏现象。

(2) 尽管收获玉米时配套了专用滚筒和凹板筛, 但脱粒部分没有更换的小筛子容易损坏。

(3) 有机手反映分禾器损坏率比较高, 可能与2014年玉米倒伏收获高度较低有关。

(4) 有机手反映结合部位丢籽、服务不及时等问题。

建议割台生产厂家加大宣传力度, 不断提高和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与主要谷物收割机生产厂家搞好沟通配合, 给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优质可靠的产品。

摘要:本文介绍了舞阳县农机化新技术广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和认识, 对玉米籽粒收获割台应用进行了调研, 认为该技术在目前土地经营模式下很有推广价值, 提出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篇4:苏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查

一、当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种类多而散,项目重复交叉设置。目前,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农支出实行分块管理,多部门、多渠道管理造成了事权不明、职能交叉,缺乏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既难以形成监管合力,又造成重复浪费。有的同一个类型项目,由于资金安排渠道不同,由同一个部门的多个职能处(科)室交叉管理。如水利部门的项目要建桥、财政部门自主的小农水项目要建桥、农工办的“一事一议”项目要建桥、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的项目也要建桥。再比如,财政部门的基层处(科)有农桥建设,农业处(科)也有农桥建设,优质稻米基地建设归农业处(科)负责,千亿斤粮食工程归经建处(科)负责,如此等等。由于部门间、同一部门的职能处(科)室间缺少实时信息共享,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相互套取资金的现象。

(二)重建设、轻管护。盐都区水利类项目3年来只安排过一次维护经费260万元,工程预算中又没有安排后期维护经费,只是明确根据项目大小实行镇、村分级管理,由于乡镇财政普遍比较困难,基本没有能力安排专项管护经费,从而使得已建成的农业基础设施后期管护跟不上,较大程度上缩短了使用寿命,使用绩效不高。

(三)农业基础设施底子薄弱、欠账严重。近年来,盐都区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向上争取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中小河流治理、节水灌溉、高标准粮田建设等项目。2013—2014年,共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51865万元,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持续改善。但由于过去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欠账太多,加之区级财力有限,全区农业基础设施的现状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还有5万多亩农田、1175个匡口受路、桥通行限制,大中型农业机械无法通达,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四)项目配套比例过高,县(区)级财政难以承受。在所有农业项目中,水利项目盘子最大,基层配套比例最高,县(区)财政负担也最重。除高效设施农业、高效设施渔业等项目不需要县(区)财政配套外,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粮田、一般土地治理项目县区财政配套比例今年为7.5%(2014年以前为2.5%);水利项目县区配套比例下限为30%,2013年该区争取的横塘河项目资金总量为2971万元,要求区财政配套比例竟达60%。2013—2014年,区财政仅水利项目配套就达10003万元,远远超出了该区财政承受能力。

(五)投入与绩效存在较大反差,绩效评价未能跟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数额庞大,但投入的绩效如何,项目实施是否按项目规划或初始计划实施到位,项目建成后是否发挥应有的效益,这些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基本未实施相应的绩效评价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一)进一步确立规划意识,实行区域统筹推进。县(区)级水务、农委、农办、国土、财政、交通等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打破利益桎梏,共享信息,通盘谋划,按照统筹兼顾、轻重缓急原则,建立部门联席审批和定期会商机制,共同编制本区域内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2至3年建设规划,在规划的框架内建立年度项目库,规划与项目库须报省级水务、农委、农办、国土、财政、交通等部门备案,并作为审批项目的重要依据。县(区)依据项目库再按部门职能向上申报,从而避免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现象的发生。

(二)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结构调整,着力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项目资金整合的关键在省级层面,近两年来省级涉农相关部门对项目、资金的整合已有所动作。建议省级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整合的力度,根据“三农”工作的客观实际,简化资金类别与分项设置,整合资金办大事。同时,整合支农资金管理部门,变多头管理为单一管理,克服“小、散、乱”现象,便于支农资金的统筹安排、合理配置。可以考虑将各县区的支农资金整个切块给基层,基层根据县区发展计划、规划,结合上级的要求,统筹安排,实现财政资金效益的最大化。

(三)进一步突出财政支农重点,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农的重点应当遵循“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主题,围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现代化这一重点领域。同时,尽可能增强与农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农桥、农村道路、村庄河塘整治、县乡河道清淤、机耕路修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可以适当考虑逐步缩小或取消对农民个人的小额补助,将该部分资金集中起来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四)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转移支付。建议省级财政等相关部门从3个方面对苏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支持:一是增加省级乡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重点对苏北县区实行倾斜。二是降低苏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县区级配套的比例,建议不超过15%;或者实行区别对待,对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倾斜,直至免除配套。三是落实专项农业基础设施维护经费,可以在项目预算中安排,或者是专项经费,以保障农业设施发挥应有的效益。

(五)进一步实施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绩效评价工作。抓紧建立并实施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评审制和绩效评价制,项目申报初期要通过财政投资评审,实施后要进行投入绩效评价。近年来,财政部就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作出了明确要求。建议省财政及相关涉农部门抓紧做好设计,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为重点的财政支农绩效评价工作进行部署,拟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稳定的评价队伍(目前,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聘请第三方实施评价)。同时,加大评价结果的运用,以此作为相关转移支付和专项扶持的重要依据,并对绩效不高的项目追回财政资金,直至对相关部门和责任人问责。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篇5:农业生产情况调查报告

一、调研基本情况

调研组主要围绕种植业生产及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先后深入通州镇、卡罗乡、甘寨乡、平湖镇等乡镇开展调研。

在听取有关乡镇工作情况汇报的基础上,先后查看了通州镇平里河村的大棚蔬菜种植、金桥村的烤烟育苗移栽,通星村的竹笙种植、新星村的有机高梁育苗种植,卡罗乡卡罗村曾家寨田烟示范点等。调研中还与乡镇干部及群众座谈、交流,了解当前我县农业生产的现状、困难和问题,认真收集来自基层的意见和建议。

从调研情况看,各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今年的各项农业农村工作,认真贯彻县委十届六次全委(扩大)会和全州春耕生产等会议精神,使今年的春耕备耕工作做到“动手早、抓得实、形势好”,主要体现在:一是目标任务明确。各乡镇在稳定常规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兴产业结构调整,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重点。如通州今年春耕生产重点是抓好烤烟、早熟蔬菜和粮食生产,明确了今年烤烟面积4300亩,试种1000亩有机高梁,4000亩优质水稻,并将目标任务及时分解落实到各村。二是技术培训到位,群众生产技术得到提高。各乡镇始终把提高农民种植水平作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开展各种技能培训,力求科技备耕,农民的生产技能得到提高。三是认真惠农政策,群众春耕生产的积极性高涨。受惠农补贴政策及粮食价格的影响,使农业生产比较效益提高,群众生产积极较高。四是种子、化肥等农用物资储备到位、量足,各乡镇农用物资货源充足,农民选择余地大,完全能够满足春耕生产的需要。五是强化现代农业示范点建设,农技推广力度加大。各乡镇主要开展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新技术示范,生态家园循环农业示范,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产业强村示范和建立培训基地等,使现代农业示范有新的特色。

在调研中,各乡镇反映了不少困难和问题,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需引起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

种植业生产方面:长期以来,我县的种植业产业化水平始终难以提升,到目前,除烤烟之外就没有其他产品可以成规模地进入市场,而烤烟的产量质量由于受政策、投入和市场制约,要将其做大做强的空间小和难度大。近年来,全县各级各部门都在积极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中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进行了许多实践,涌现出了大户承包、公司带动、科技示范、引进外资开发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机制,推动了果蔬、苗木、中药材、蚕桑、茶、仔猪繁殖、土鸡生产等产业的发展。但是这些产业由于没有真正突破传统农业的束缚,在发展中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所选项目没有很好地体现比较优势,特色不突出,许多项目都是跟着别人的尾巴走;二是规模小,基地建设滞后,由于规模小,产品在市场上根本占不了份额,没有规模效益,基地建设也就跟不上,由于没有规模,形不成专业市场,就更谈不上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是市场开拓力度不大、信息不灵,目前发展的项目,大多数都把眼睛盯住县内市场,大家都在谈市场,但就是没有专人去闯县外市场,开拓市场,一些项目只要市场出现供大于求或价位走低,项目就更换门庭,而当市场需求量增加,价位回升时,又出现了无基地、无产品;四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运行机制仍然在封闭保守的个体经营中徘徊,在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布局,资金筹措,市场开拓、产品开发、基地建设、产品营销等方面的作用都十分脆弱;加之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契约关系不牢固,诚信原则坚持得不好,抵抗风险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的存在,导致产业规模做不大;五是政策和服务不到位,现阶段在贫困地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全依靠市场配置各种资源难度是很大的,完全依靠龙头企业搞好各种服务也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加大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扶持政策不具体,有的政策落实难度大,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行业的服务也不到位;六是产品加工升值滞后,由于我县交通路况很差、距中心城市较远,农产品运输成本较高,而大多数农产品都是原料型产品,由于加工环节薄弱,农产品的效益扣除成本后利润空间很小,调动不了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七是农用物资价格涨浮过大,大大超过群众的购买力,给春耕生产的科技推广造成严重影响;八是由于县内煤矿生产滞后,烟煤调运较困难;九是资金投入不足,致使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力度和技术跟踪服务力度不够,科技利用率低;十四是技术力量缺乏,乡镇农技中心人员多,但专业人员少。

结构调整上:一是产业结构调整缺乏一定的稳定性,经常出现“一年干一样”的情况;二是产业结构调整缺乏远景规划,发展的措施不够具体有力;三是缺乏项目启动资金,使规模产业难以组织实施;四是缺乏产业在全县的统筹发展,乡镇各自为战的状况未根本改变。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是乡镇缺乏对水利工程的管护能力,水利设施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能;二是职能部门因受资金、技术的制约,对水利设施的管护力度不够,对病险水库、水渠的除险加固工作跟不上,部份损坏的山塘水库及沟渠短期内不能得到及时修复,群众意见较大。

畜牧产业

方面:一是缺乏技术指导,群众养殖科技含量不高,产业成效不明显。二是扶持畜牧业发展的各种贴息政策落实难,群众缺乏扩大规模的启动资金,规模养殖难以做大。三是缺乏技术人员,防疫工作服务难以到位,疫病风险大于市场风险。

二、对策和建议

我县的农业发展面临着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村合作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待提升、农村土地流转瓶颈制约亟待破解、扶持政策需要进一步强化等方面的问题。为加快推进我县特色农业发展,切实发挥其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调研组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立足科学发展充分发挥我县农业资源和区位优势,以扩张生产基地规模为基础,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以龙头企业带动完善利益联接机制为纽带,以培育品牌开拓市场为手段,尽快做大做强特色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注重“五抓五突出”:

(一)抓规划布局,明确特色农业发展的任务目标。着眼推进特色农业发展,重点围绕山养、茶叶、蔬菜、林果、优质专用粮油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在明确全县特色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规划布局、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特色农业生产区的规划布局和发展目标。

(二)抓政策配套,形成特色农业发展的支持体系。一是财政扶持政策。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县级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政策。二是金融支持政策。搭建银企对接平台,积极引导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涉农金融机构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发展特色农业的信贷投入。

(三)抓示范引导,培育特色农业发展的先进典型。为引导和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加大示范基地和园区建设力度,并将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类型的特色农业先进典型,通过新闻媒介、现场会议、农业产业化简报、新农村建设简报等多种方式不断进行总结和宣传推广。

(四)抓配套服务,构筑特色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围绕影响和制约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从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入手,提供全方位配套服务。一是产前信息服务。加快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网络终端向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村、专业户延伸,及时向农民和农业龙头企业传递特色农产品市场需求和政策扶持信息。二是产中技术服务。围绕特色农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指导,特别是围绕种养业基地项目建设。三是产后营销服务。充分发挥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市场开拓方面的独特优势,从重点产业和产品入手,大力发展合同订单农业和产业化经营,有效解决特色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四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五)抓督导考核,完善特色农业发展的推进机制。围绕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在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季节,加强对各地特色农业发展的督促、指导;实行特色农业发展调度制度,定期调度通报各地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和进度;实行严格考核奖惩制度,把特色农业发展纳入农村产业体系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考核内容,年终按照考核结果兑现奖惩。

在注重“五抓”的基础上,着力从“五突出”上下功夫:

一是突出生产基地建设,提高特色农业聚集度和规模化程度。继续深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围绕县六大农业特色产业产品培植,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加快膨胀生产基地规模,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迅速提升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度和规模化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二是突出科技创新,提高特色农业附加值和档次水平。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围绕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经营,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普及,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特色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水平。

三是突出品牌培育,提高特色农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围绕特色农业发展,积极开展农业“三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认证和地方名优品牌申报认证,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搞好品牌开发培育和宣传推介,提高特色农业在市场的知名度、占有率。

四是突出龙头企业建设,提高特色农业发展带动能力。围绕特色农业发展,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为载体,实行领导包保责任制,建成一批农业产业化重大项目,着力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篇6:农业生产情况调查报告

一、农业生产受灾情况

雪凝灾害造成我县主要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7.6万亩,其中:油菜17.3万亩(其中成灾11.5万亩,绝收0.94万亩),小麦3.2万亩(其中成灾1.06万亩,绝收0.64万亩),马铃薯5.1万亩(其中绝收0.26万亩),蔬菜3.6万亩(其中成灾1.8万亩,绝收1.51万亩),其他作物8.4万亩(其中成灾0.61万亩,绝收0.58万亩),直接经济损失约4472.6万元。

沼气池受灾200口,管道800米,管件800个。因灾损失3.6万元。

茶园受灾16.28万亩(其中成灾6.83万亩),直接经济损失8736.8万元。

果园受灾0.5万亩(其中成灾0.4万亩,绝收0.1万亩),直接经济损失600万元。

二、灾后农业生产恢复情况

自灾害发生后,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积极组织抗灾救灾工作。目前,我县道路交通、水电供应基本恢复正常,各类救灾款物发放到位,群众生产生活渐渐恢复正常,利用春节农闲抓紧灾后重建,农资市场物资供应正常。田间农作物灾情缓解,暂无恶化现象。部份受损沼气池经农户自筹资金购买器材恢复正常使用。

三、春耕备耕情况

化肥需求3.64万吨,储备量2.2万吨;农药需求306吨,储备量80吨;农膜需求量254吨,储备量200吨;水稻种需求量230吨,储备量250吨,已销售69吨;玉米种需求量220吨,储备量230吨,已销售66吨;蔬菜种需求量1.4吨,市场储备0.8吨。农资储备随着季节推进逐渐增加,目前市场供求能够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四、抗灾减灾工作措施及春耕生产计划

今年雪凝灾害前后,省、市、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组织一切力量抗击雪凝灾害。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指挥和职责任务,我局发动全体干部职工深入灾区宣传发动,组织群众及时生产自救,开展抗灾减灾工作。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一是积极动员,提高认识,发动全体党员干部和职工,以为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投入到抗灾救灾工作中。共计召开抗灾救灾工作专题会议16次,全局48人参与抗灾救灾和技术培训和指导,出动人次累计1200余人次,出动车辆38车次;参与全县组织的清扫道路雪凝等集体抗灾救灾活动5次,为乡镇转运救济粮2次。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充实农业局“农业生产突发灾害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湄农[2008]5号),及时启动《**县突发性农业灾害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下发了《关于抓好当前雪凝天气防灾救灾和及时报送信息的通知》(湄农明电[2008]1号)。以局长为总指挥,副局长为副指挥,各股、室、站负责人为成员,按照各单位工作职责,分工协作、统筹兼顾,周密部署,确保各项抗灾救灾工作措施贯彻落实。领导小组下设了办公室,由办公室主任负责,加强各项工作的联系和协调,及时收集整理和上报信息。各站、股、室负责人负责内部工作人员的安排和调度,在局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开展工作。应急小组共分为三小组:灾情调查组、市场调查组、后勤服务组。分别负责对田间农作物受灾情况,农产品供应情况,后勤服务工作。由于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确保了本次抗灾救灾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是加强信息报送制度。为了及时准确统计上报雪凝受害情况,为上级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理论住所,根据我局工作实际和政府工作安排,组织技术干部深入各乡镇调查灾情。重点加强了主要农作物田间受灾情况、田间蔬菜储备和农贸市场农资供应情况、春耕备耕农资储备供应情况等信息调查统计分析,共计报送灾情信息19期,统计表35张,市场调查表9张,向文广局投送抗灾救灾工作录像稿件5期。编报了《对我县部分农作物损害情况的初步评估》、《**县油菜因灾损失情况报告》、《**县蔬菜因灾损失情况报告》、《**县农业生产受雪凝灾害影响情况的报告》、《主要农作物防寒抗冻技术措施》、《**县灾后农业增产增收及春耕生产工作措施》等材料。相关信息资料分别及时报省厅、市农业局、县委、县政府及各有关部门,为抗灾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及时有效的信息。

四是落实种植业结构调整计划任务,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努力挽回因灾损失

篇7:春季农业生产情况汇报

入春以来,我县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及省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目标,结合我县农业生产实际,从早着手全年种植业生产,从指导思想上、计划规划上、技术支持上、物质保障上、加工流通上扎实做好各方面工作,促进了全县农业工作顺利进行,现将我县春季农业生产情况汇报如下:

一、春耕生产情况

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业尤显春季之重要。2012年我县春耕工作从早入手,从难着想,针对我县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引导、指导、督促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抓好春耕工作。

一是认真贯彻上级文件及会议精神,把握农业、农村工作主动权。中央一号文件下达后,县委、县政府组织涉农单位及各乡镇场领导进行集体学习、讨论、领会上级对农村工作的精神,并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出发展我县生态有机农业,做好一村一品,抓好农业龙头企业的工作思路方案。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后,县政府及农业局及时组织农业部门、乡镇场分管农业领导及农技人员学习贯彻全国和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布置我县今年农业生产目标、任务。

二是摸清和引导我县农民种植意向。我县是地属山区的农业小县,且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较多,但仍有相当部门农民在家从事农业生产,从近期下乡调查、电话征询农户情况来看,县城近郊农民乐意种植蔬菜,乌石农民种烟积极性高,种粮仍是绝大多数农民的选择,主要是价格因素起作用,年后粮价上扬到140元/100

斤以上,农民觉得种粮仍较稳,风险小。

三是落实春播作物播种面积。我县春播作物面积相对较小,早稻仍维持在8000亩上下,比去年增加500-700亩,中稻预计比上年增加2000亩左右,面积在69000亩左右,二晚比去年增加2000亩,预计13000亩左右,烟叶种植面积稳定在1万亩左右,蔬菜种植面积2.3万亩,比上年增加1000亩,瓜果、花生等与去年持平。四是抓好春耕物质准备工作。早稻播种并没受到低温天气影响,目前已基本完成,尚未发生大范围烂种、烂秧现象。一晚种子已入库3万公斤。已调入碳氨1000吨,过钙8500吨,尿素500吨,氯化钾400吨,烟叶专用肥(已下田)1000吨,商品有机肥800吨。农膜20吨、农药15吨,小农具300台,农资市场供给充足。五是开展科技助农兴粮活动。2月下旬开始,我县在全县7个乡镇开展了“绿色防控、农药减量”、测土配方施肥、水稻高产创建、良种良法选择、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技术送科技下乡活动。同时我县对种粮50亩以上农户,县农技、植保、土肥、种子站直接与其挂钩,进田间实地进行指导,直接发放配肥卡、病虫情报,为其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

六是抓好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3月5日,我县召开了全县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会,会上副县长邓泉兴代表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指挥部与各乡镇签订了重大动物防控疫病工作责任状,责任状里面强调各乡、镇及有关林场行政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负责人,分管领导是具体负责人,层层落实责任制,对因防控工作任务不落实、工作不到位、措施不得力致使疫病发生、传、扩散和蔓延,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根据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指挥部安排,目前我县各种疫苗

注射已接近尾声,4月底将接受市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的督查。

二、农业产业化进展情况

1、有机米:抚州金穗米业有限公司已正式落户我县,现已在工商局注册成功,注册资金600万元,公司商标名为“深山谷物”。马头山镇新选定2个有机米种植示范基地(1000亩),农田已落实到位。种子、有机肥已正在订购,全县种植有机米6000亩正在落实之中。

2、白茶:2012年新增白茶种植面积3000亩,目前一些山场正在开垦定植中。目前全县白茶种植面积达3.2万亩,现采摘工作已基本结束,干茶总产量20万斤,预计产值达5.2亿元。解决当地季节农民用工8000人,为当地百姓人均创收1750元.3、品牌建设:成立资溪县白茶协会新的领导机构,并建立资溪县白茶协会新章程、资溪县白茶行业自律公约、资溪白茶包装管理暂行办法、资溪县白茶地理标志商标管理使用暂行规则。馨田茶业、思源茶业等三家茶业有限公司正在申报有机产品认证。目前我县“资溪白茶”正在准备申报江西省著名商标。

三、下一步打算

一是落实粮食扶持政策。完善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补贴奖金及时足额发到每个农户手中,确保政策落实不走样,给农民的实惠不缩水。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二是加强农资市场监管。重点加强化肥和农药的监管力度,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确保我县农民用上放心肥、放心药,有效保障粮食安全生产和农民合法权益。

三是进一步开展送科技下乡和信息服务活动。通过深入田间地头和召开春耕生产现场会,进一步掀起春耕热潮。通过阳光培

训工程进一步加大对种养大户进行科学技术培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我县种养大户种养水平。同时加大12316惠农信息平台服务力度,多发一些老百姓用得着、看的会的实惠信息。

四是加强农业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粮食高产创建、现代新品种对比项目建设,从而提高我县粮食单产水平。

五是狠抓病虫害综合防治。以粮食病虫鼠害的监测和防治为重点,突出加强稻瘟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水稻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警,提高对重大病虫害防灾减灾能力,将病虫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六是进一步在产业上突出优势。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全面推进粮食、畜牧、蔬菜、西瓜等传统产业,突出发展白茶、有机米、烟叶、吊瓜、猕猴桃等特色产业,按照“一村一品”要求,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加快发展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营销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定农产品等级和质量标准,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申报认证,依法保护农产品注册商标、地理标志和知名品牌,促使农业经济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篇8:农业生产情况调查报告

建国50年来, 随着人口增加和农业耕作技术的提升, 农田面积不断增加, 农田灌溉用水量占到区域水资源利用量70%以上。由于农田灌溉导致浅层地下水位下降, 可利用量急剧减少, 只能利用地表水或深层地下水进行灌溉, 长此以往, 将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和土壤水分缺失。

本文在河南省水资源利用情况与粮食生产之间关系探讨的基础上, 研究地下水对粮食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1河南省地区水系和农业情况的关系

1.1水资源情况河南省跨淮河、长江、黄河和海河四大流域, 其流域面积分别为8.61万、2.77万、3.60万和1.53万km2。它被黄河流域分成两个部分, 一部分为北部的豫东平原水系;另一部分是位于南部的淮河流域。河南省也是个严重缺水的地区, 供需矛盾突出。2003年地下水开采量占总供水量67%, 年地下水开采量超过100亿立方米, 占全国地下水开采总量的1/8, 位居全国第一。2008年在豫北和豫东出现总面积9000多平方公里的3个大型漏斗区, 严重影响了未来的粮食生产。

1.2农业发展概况河南省是中国的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之一。本文采集了从1978年到2009年农作物生产区的产量域和灌溉农田情况的变化 (图1) 。尽管在过去的31年来, 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地区较少, 然而自1985年以来灌溉农田一直在增加, 这就带来了更高的收益率, 粮食产量也在逐年增加 (图2) 。也同时表明了浅层地下水灌溉成为便捷的灌溉方式。到2010年, 河南省的粮食产量首次实现了“七连增”, 达到历史的新高, 产量达到1087.4亿斤。但是, 丰收的粮食也给农田灌溉带来了更大的压力。目前河南251处万亩以上自流灌区涉及灌溉面积为4552万亩, 而有效灌溉面积只有2607万亩, 工程过于老化失修。这个粮食总产超过千亿斤的省份, 应该多方面地解决农田灌溉上的困难。

1.3地下水位变化情况在过去的40年当中, 一些地区地下水的水位不断下降, 有的甚至低过了4米, 而且这些地区的地下水埋深深度都大幅度增加, 超过了4米 (图3) 。在河南省由于地下水水位下降导致许多地区变成了地下水漏斗区, 30年时间, 郑州市区地下水距离地面的高度, 已经从当年的35米下降到65米。从1972年到1998年, 温县孟州地区的漏斗区, 地下水的表面深度从4米下降到了22米, 均相当严重。2005年, 孟州地区枯水期、丰水期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分别为370平方公里和350平方公里。

在河南东部和北部分布着广泛的咸水湖和盐泉。该地区浅层地下水的深度超过了50米, 高度超过了2g/L, 河南地区的TDS越来越大已经接近于5187平方公里。深层地下水扩展到了11800平方公里 (表面深度>50米) 。为了改造这些土地, 采取了很多方法, 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淡水的水泵冲洗根区并且过滤当地的浅层地下水。

1.4农业发展对地下水位影响研究尽管一部分工业废水循环再利用, 但是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大部分排到了附近的河流中, 因此地表水还是受到了污染。由于灌溉是习惯于用新鲜的淡水灌溉, 现在没办法只有用污水灌溉来取代用清澈河水灌溉。近期结果表明, 污水灌溉是浅层地下水含有高浓度的硝酸盐的主要原因。

此外, 在中国华北地区, 化肥的过度使用造成地下水被硝酸盐污染已经被证实, 1979年以后发现河南省在种植蔬菜和谷物的土地上过量使用化肥, 以便获得更高的产量 (图4) 。在雨季, 过量的氮化肥下移到根部区域和不饱和区域, 转化成硝酸盐, 最后随雨季进入地下水。

总体上说, 尽管有关于长期污水灌溉影响环境的报告较少, 但是预期会导致河南省地下水潜在污染的风险很大。

2灌溉影响地下水的现状

在河南省, 地表水 (新鲜或污染) 灌溉已被大多数农民所接受, 在过去40年中, 河南省修建了许多调水工程, 收回了盐渍化的土地和扩大了耕地面积。从黄河引水用水占水资源总量百分比较大。对于当地地下水含水层, 如果灌溉水是无污染的, 地下水含水层的盐分被稀释并且潜在的污染物质也有可能被稀释, 而后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相反, 污染水导致当地地下水的质量下降。

3结论

最近, 中国政府承诺增加对农业的投资, 以实现粮食生产的95%的自给, 这意味着如果不有效地改进水的利用率的话, 我们就需要更多的水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长, 农业的成本和60-80%的水消费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引用水和地下水。尽管每年的洪水有效地提供了浅层地下水的补给, 但这些洼地地下水深度下滑的趋势并没有改善。因此在一个农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时代, 抽水泵将被控制, 以保持区域水平衡。

摘要:地下水是中国华北地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决定该区域农业灌溉用水的关键。在过去的50年, 有效灌溉面积不断提高了谷物的产量。河南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农业大省, 农业用水主要依靠于黄河水的引黄灌溉, 不仅使当地河流受到了污染, 甚至威胁到了地下水。根据研究表明, 调水能够改善当地地下水, 然而受灌溉污染的河水和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导致浅层地下水污染和地下水水位下降。为了优化农业产量高的地区地下水管理模式, 水资源的建设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地下水,水质,农业,长期变化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网.http://www.ha.stats.gov.cn.

[2]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3]魏晓妹, 把多铎.我国北方灌区地下水资源演变与农田生态环境问题[J].灌溉排水学报, 2003.

[4]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8-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上一篇:投身实践 共享成长,访优秀共产党员下一篇:医院营销宣传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