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试题

2024-04-17

思想道德修养试题(精选6篇)

篇1:思想道德修养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把你所选的选项前面的字母填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内。)

1、大学生成才目标的规格要求是(D)。

A.加强心理修养B.实现自我发展

C.掌握实用技术D.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2、决定和影响着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的是(C)。

A.人生道路B.人生理想C.人生目的D.道德品质

3、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D)的想象和希望。

A.不可实现性B.必然实现性C.纯粹主观性D.实现可能性

4、为人民服务包含着的社会主义道德的高层次要求是(A)。

A.无私奉献、一心为公B.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C.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C)。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6、民族精神的核心是(A)。

A.爱国主义B.改革创新C.艰苦奋斗D.解放思想

7、城市文明风尚的重要标志是(B)。

A.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B.有序的公共生活

C.人民高质量的生活水平D.完善的社会体制

8、道德的最高目标是(A)。

A.慎独B.自省C.积善D.自律

9、法最终是由(C)决定的A.统治阶级意志B.全体人民意志

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D.社会文化背景

10、下列哪项权利不属于社会经济权(D)。

A.财产权B.劳动权C.休息权D.获得赔偿权

11、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结婚年龄,男女各不得早于(A)。

A.男22周岁女20周岁B.男20周岁女18 周岁

C.男女各为20周岁D.男25周岁女23周岁

12、我国法律规定,(C)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A.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B.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C.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患者

D.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患者

13、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应划归为(D)。

A.行政法B.劳动法C.商法D.民法

第1页(共5页)2009级本科《基础》A卷

14、甲对正在实施抢劫犯罪的乙进行制止时,造成乙死亡。则甲的行为属于(C)。

A.自助行为B.紧急避险C.防卫过当D.正当防卫

15、甲贩运违禁药品,驾车路过一检查站时,被工商部门拦住检查,检查人员朱某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朱抓住汽车的把手不放。甲为摆脱朱某,在疾驶后突然刹车,朱某被摔在地,头部着地死亡。甲对朱某的死亡的心理态度是(B)。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过于自信过失D.疏忽大意的过失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二至四个是符合题意的,请把你所选的选项前面的字母填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内。全部选对该小题满分,少选、多选、错选、不选该小题均为0分。)

1、大学学习的主要特点是(BCD)。

A.单一性B.广泛性C.专业性D.自主性

2、爱祖国这种深厚感情表现为(ABC)。

A.对祖国的河山、文化、历史、优良传统以及人民的热爱

B.关心祖国的前途的命运

C.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D.对自己信仰的坚定

3、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的(BCD)。

A.指路明灯B.精神支柱C.奋斗目标D.前进动力

4、个人品德的特点有(ABD)。

A.实践性B.综合性C.自主性D.稳定性

5、判断人生价值的标准是:(ABC)。

A.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作出的贡献。

B.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C.是社会对个人物质和精神的满足程度。

D.个人的能力、知识、地位,名誉、权利。

6、人际交往的原则是(ABC)。

A.平等原则B.互助原则C.诚信原则D.友爱原则

7、为人民服务的内容包括(ACD)。

A.无私奉献;B.顾全大局

C.扶贫济困D.热心公益

8、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有(ABCD)。

A.经济安全B.科技安全

C.文化安全D.生态安全

9、王某与李某1998年10月结婚,2002年11月协议离婚,但在财产分配上发生争议。请判断,下列哪些属于个人财产?(ABD)

A.王某婚前用复员费购买的婚后共同使用的一套组合家具

B.王某婚后因工受伤所得医疗赔偿费

C.结婚时李某朋友赠与他的一部摄像机

D.李某父亲去世,遗嘱中明确指明归李某所有的3间房屋

10、构成任何犯罪都必须具备的条件包括(ACD)

A.行为触犯刑律B.行为导致了危害社会的实际后果

C.行为侵害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D.行为人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并具有责任能力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下列命题你认为正确的在答题纸相应位置内打“√”;错误的打“×”。)

1、人生目的虽然规定了人生活动的大方向,但对人们所从事的具体活动是不起着

作用的。(×)

2、科学技术无国界,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但用科学技术所创造的财富,属主权

国家或一国公民所有。(√)

3、从内容上看,理想可分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政治理想。(×)

4、协调好人与社会的关系,关键在于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

5、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是中华民族

优良道德传统。(√)

6、行政责任是指构成行政违法行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应承担的法律

责任。(×)

7、爱情是男女双方相互爱慕的真挚情感。(×)

8、高度的自觉性是道德修养的一个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

9、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而统治阶级的意志则不一定表现为法律。(√)

10、有亲属关系禁止结婚的仅限三代以内。(×)

11、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由全国

人大以全体代表二分之一以上多数通过。(√)

12、拘留是刑罚的一种。(×)

13、合同是债发生的最重要普遍的根据。(√)

14、猎人在树丛中开枪打中了一个野猪,野猪受伤急奔下山,撞死了正在山下路上行走的小孩,猎人对小孩的死在主观上是一种疏忽大意的过失。(×)

15、犯罪预备不是犯罪,行为人不需承担刑事责任。(×)

四、辨析题(判断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本大题共4题,每小题5分,共20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直面艰苦是大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

正确。对于一个立志成才的大学生来说,直面艰苦,才能使自己对客观现实、人生真谛和自我价值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更切实的体验,才能磨练自己的意志,挖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智。

2、在现阶段为人民服务只适于党员干部而不能推广到全体人民。

错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人民服务对于不同利益群体和不同觉悟有不同的要求,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在我们的社会里,不论从事何种职业、处于何种岗位,也不论能力大小、职务高低,每个人都能够通过不同形式实践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

3、践行社会公德规范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正确。社会公德所规范的行为包括社会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为细节,这些细节极容易被人们忽略,而它一旦被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所忽视,往往就可能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因此,崇高的公德意识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养,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4、当我们遇到某些法律规定不合理或不合情时,可不必遵守。

错误。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有时会遇到法与理、法与情的冲突,遇到合理不合法或合情不合法的情况。但是,即使人们感觉到法律明显不合理,也不能随意地抛弃或搁置法律。一项法律规定,只要它没有被修改或废除,就是有效的,人们就有义务遵守或执行。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2题,每小题4分,共8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如何评价人生的价值?

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坚持动机和效果相统一。

2、法律最首要的作用是如何实现的?

法律的首要作用并不在于制裁违法行为,而是在于引导人们正确的行为,合法地参与社会生活。它主要通过授权性规范(可以做)、禁止性规范(不能做)和义务性规范(必须做)三种规范形式实现的。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题,第一题12分,第二题10分,共22分)

(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2009年10月24日,湖北荆州长江宝塔湾江面。一排铁钩窸窸窣窣地沉下江面,又缓缓地被拉上来。细小冰冷的钩尖挂住一位年轻人——长江大学2009级大一新生陈及时的衣服,将他拖出水面。陈及时沉在水下一个多小时,生命的气息早已消散。这天,为搭救两名落水少年,陈及时与该校另两名大一新生何东旭、方钊不幸溺水身亡。

当时,在事发现场附近就有两条渔船,船上有人,但没一个人去救落水的学生。当遇难大学生的同学多次跪求其救捞三人时,船主说“长江上哪天不死人,不死几个人我们靠什么挣钱?”。后打捞公司来到现场,给出的条件是:“活人不救,只捞尸体,白天每人1万2,晚上1万8,一手给钱一手捞人”。等校领导把钱带来了,打捞公司才开始打捞。在捞起第二个同学时,打捞船停止打捞作业,说二万四块钱的打捞费没到位,拒绝打捞尸体。最后全体师生跪倒在地,观者动容,打捞船仍不去打捞„„

问题:

(1)你对以上事件有何感想?(6分)

(2)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对发展市场经济有何意义?(6分)

2、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 “求取知识、锻炼能力, 讲究生活的意义跟实践, 这些项目可以说称为修养.无论处于什么时代, 修养都是需要的.遇到社会大转变的时代, 修养尤其不能马虎, 不然就不能适应, 不能在大群之中尽个人的本身”.请对此发表你的看法.(10分)

1、(1)三名大学生奋不顾身勇救落水少年的举动是永远值得我们敬佩的。在这个人情越来越淡薄的社会,他们举动尤其显得弥足珍贵。(2分)而面对着这种道德沦丧,冷漠到没有人性,眼里只有钱的船主和打捞公司,我们国家应该完善法制,将这种见死不救,敲诈勒索的人绳之以法。这种严重违反道德而不违反现行法律的人,其恶劣的性质并不亚于杀人、放火、抢劫、偷盗等犯罪行径。更重要的是,这些人的存在严重地败坏社会风气,如果对这些人不加以严惩,不足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3分)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确立正确的利益观。(3分)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对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作用,通过加强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来帮助克服或遏制市场经济可能带来的道德上的消极影响,从而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康发展。(4分)

2.(1)时代呼唤英才,希望在于青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3分)

(2)时代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对当代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既需要着力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能力,又需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4分)

(3)青年时期可塑性大,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是品德养成的关键时期。青年时期注重修养,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对自己一生的奋斗和成就将会产生长远而巨大的作用。(3分)

需要大学生的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

篇2:思想道德修养试题

(1)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 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

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2)勤奋

严谨

求实

创新

2、论述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

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大学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德智体美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应努力成长为主动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3、什么是法?什么是道德?试述他们两者的关系。

(1)法: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通过对人们行为的作用来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体系。

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 法律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法律是出自国家的社会规范

道德:主要是指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2)关系: A区别:

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而道德规范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

调节领域不同:道德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的,包括人们的行为,思想等。而法律只调整人们有关法律的行为。

调节方式不同: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靠人们自觉遵守。B联系:

道德与法律都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道德与法律都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反,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共同意志。

道德与法律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法律为道德提供了保障,道德建设为法律制定提供了目标。

C总结: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社会规范。道德与法律虽然在调节领域、调节方式、调节目标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方式存在很大不同,但是二者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服务于经济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4、简述个体思想道德素质内部的结构关系。

(1)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2)思想政治素质是一种特殊的素养,是人们在为实现本阶级利益而进行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定品质。

(3)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包含这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

(4)法律素质是指人们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素养和能力。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树立必需的法律观念,拥有必要的用法、护法能力、构成了法律素质的基本要素。

(5)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它体现着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是非善恶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是政治素养、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识的综合体,决定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目的和方向。

5、什么是大学?大学的精神是什么?

(1)广义的大学:泛指各种性质、各种类型的高等学校,是高等学校的总称,包括公立大学和民办大学、及独立设置的学院、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成人学校等。

(2)中义的大学:指那些能够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或学位教育的由多门学科、多种专业组合而成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包括综合性大学、独立设置的各类学院。

(3)狭义的大学:专指综合性大学,也就是具有较强教学、科研力量,较高教学水平和相应规模,能够实施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必须设立三个以上国家规定的学科门类为主要的学科的大学,即综合性、多学科、高水平的全日制大学或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全日制大学。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凝练而成的、为大学人所普遍认可并共同追求的、相对稳定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既表现为大学所具有的与其他社会组织迥然相异的精神风貌,又表现为高校为培养出的大学生所具有的与他人迥然相异的精神特质。

自由精神;独立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

6、简述人才素质的构成要件及其在人才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7、理想与信念的含义与特征。理想信念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有什么重大意义。

(1)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特征:社会实践、社会关系的产物,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多方面和多类型的,现实性和预见性。(2)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定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特征:有明确的认知和强烈的情感,有不同的内涵、层次,与理想相互依存。

意义: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8、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当代大学生只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才能深刻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把个人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崇高的、具有持久生命力、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9、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1)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首先,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个人理想。社会理想居于高层次,是最根本的、起主导作用的。个人理想居于低层次,并从属于社会理想。个人理想只有自觉地顺应社会理想并以此为基本方向来进行选择和确立,才有可能实现,才能更好地、更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

(3)其次,个人理想不同程度地体现着社会理想。社会理想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代表着人们的共同利益,它要靠千百万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没有每一个人的实践活动的积累,社会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4)社会理想有赖于个人理想地整合,个人理想又不能脱离社会理想和人类理想。在我国,社会主义理想依靠每一个公民把自己的理想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实现。个人理想如果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违背,就失去了客观地依据,因此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10、如何对待理想实现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

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当身处顺境时,切莫得意忘形,做好遇到逆境的准备;身处逆境时,也勿悲观失望,用于战胜,顺境就在前面。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的作用都是双重的,关键是怎样去认识和对待它们,只要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顺境,远大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11、如何理解“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1)在法律层面上,是对于宪法精神的阐述。危害祖国不仅是一种羞耻,而且也是一种犯罪。热爱祖国既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2)在道德层面上,是在召唤人们的良心,让良心看守自己的言行。不仅继承了传统道德,如历史上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而且也包括了现代道德,如与国际主义一致的爱国主义,丰富和发展了人类道德的基本内容。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放映了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要求。

(3)在信念层面上,表面祖国是我们神圣不可侵犯的家园,是我们生命的所来之处,也是我们生命的所归之处。为了祖国的 利益,可以牺牲个人的利益。

1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现在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团结统一

爱好和品

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

(2)高中: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⑤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推进当代文化建设、创新时代精神的客观要求。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3、什么是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1)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它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2)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两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重要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要把弘扬民族精神和弘扬时代精神有机统一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4、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从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来看,决定人的本质属性的是人的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具有历史性,人的本质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和丰富。人的本质是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和发展的。

人的本质则是人成其为人从而区别于一切动物的根源,或者说是产生、形成人及其特性的根据和原因。(与人性区别)

15、人生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具有怎样的关系?如何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1)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2)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体现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是人们观察世界,判断事物的基本标准。我们大学生要学会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把握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正确辨识社会现象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

16、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四个坚持: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需尽力、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动机与效果相统一。社会条件: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个人条件: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17、如何理解健康的含义?怎样保持心理健康?

健康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与道德良好等方面因素的整合与统一,这是对健康更为科学、系统、深刻的理解和阐述。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为大学生的人生提供导向,也为其心理活动提供“定位系统”,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奠定基础。

(2)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还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自觉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

(3)合理地调控情绪。在产生心理困惑时,首先要弄清自己的情绪状态,对不良的情绪和生活中的烦恼要及时合理地宣泄或转移,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健康的人际交往有利于交往各方的学习进步、个性完善、情绪稳定。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也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18、简述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应坚持的原则。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互助原则。

19、道德的社会作用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20、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正确对待传统道德要反对哪两种错误思潮?结合实际谈谈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内容(6):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反对(2):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意义(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21、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主要包括哪些具体内容?社会主义集体价值原则的内涵是什么?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是为人民服务;顾全大局、先公后私、爱岗敬业、办事公道是为人民服务;同志间、师生间、同学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是为人民服务;热心公益、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扶贫帮困、扶残助残是为人民服务;遵纪守法、诚实劳动并获取正当的个人利益,同样也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22、为什么说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道德修养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是什么?

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诚信既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一个社会维持正常秩序和有效运行的必然要求。

高度的自觉性是道德修养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

23、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什么特征?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有什么重要意义?

特征:活动范围的广泛性;活动内容的公开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意义: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24、维护社会公共秩序需要哪两种手段?为什么需要这两种手段的结合? 道德和法律。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则需要以道德为重要条件。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

在公共生活中,道德可以用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预防犯罪的产生。道德是法律的补充。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法律的属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把复杂而广泛的社会关系全部纳入其调控的范围,因而其发挥作用的范围是有限的。道德发挥作用的领域更加广泛,它能够调整许多法律效力所不及的问题,不仅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个体道德素质和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为法律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25、社会公德的特点及其重要内容。

特点: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

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26、职业精神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在校大学生应如何培育和提高职业精神?

努力学习职业道德和职业活动中的法律知识;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努力锻炼实际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能力

27、爱情的本质是什么?谈谈你对大学生恋爱观的认识。所谓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性爱、理想和责任和构成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

恋爱中的道德: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

大学生对爱情应该持慎重的态度,避免在恋爱问题上把握和处置失当: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不能片面地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

处理好恋爱与学习、恋爱与关心集体、恋爱与关爱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28、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是什么?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29、如何理解法的一般含义?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有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通知阶级抑制的规范体系。本质:从法律所体现的抑制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法律保障。

30、简述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

适用条件,又称假定,是指适用规范必须存在的一定情况。一定情况的出现或存在,是规范起作用的必要前提。

行为准则,又称处理,是规范本身的具体规定,这无疑是法律规范的中心内容,它主要是规定人们应当做什么(应为),可以做什么(可为)和禁止做什么(非为)。

法律后果,又称制裁,是指对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所作的处罚。这是国家强制力在法律规范中的重要体现。制裁的方式可以多样,一般可分为行政制裁、民事制裁、刑事制裁和违宪制裁。

31、如何理解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总量上的等值关系;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32、什么是法律思维方式?它有什么特点?如何培养法律思维方式?

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

特征:将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

如何培养: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式;参与法律实践。

33、宪法及其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

特征:在内容上,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在效力上,效法的法律效力最高;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34、新中国经历过哪几部宪法?新宪法经历过哪几次修改?其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954、1975、1978、1982年四部宪法。现行宪法是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1988、1993、1999和2004年修正案。

基本原则:党的领导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公民权利原则、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35、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

首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通过普遍的民主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其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再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最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有效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36、简述我国政党制度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特点: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内容:(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2)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4)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5)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37、简述公民与人民的区别。

公民与人民不同:(1)公民是法律概念,与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相对应,是指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人民是政治概念,与敌人相对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在现阶段,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2)二者的法律地位也有区别。我们讲“人民的权利”,主要是指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公民的权利”主要是具有中国国籍的人所享有的法律权利。(3)地位不同导致了在享有权利方面的差异。公民中的人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全部权利并履行公民的某些光荣义务。(4)二者的范围不同。我国公民的范围要比人民的范围更广泛,除包括人民以外,还包括人民的敌人。(5)公民通常所表达的是个体的概念,人民所表达的群体。

38、简述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内容。

政治权利和自由是指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主体依法享有的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是国家为公民直接参与政治活动提供的基本保障。

具体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除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之外,凡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39、什么是民法?如何理解民法的基本原则?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基本原则:一是平等原则;二是自愿原则;三是公平原则;四是诚实信用原则。

40、什么是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对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民法通则》中做了怎样的分类?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确认的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民事主体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资格。分类: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篇3:思想道德修养试题

本框题作为本教材的最后一框内容, 可以说是对本教材的一个总结和升华。文化生活一书, 就是想让学生在基于对各种文化现象感受的基础上, 提高自己分析看待各种文化现象的能力, 从而能够在文化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所以, 最后一框内容通过生活中真真切切存在的道德冲突为切入点, 告诉我们在文化生活中当我们面对这样的冲突的时候我们需要做出正确的选择, 而通过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正是解决这一冲突的重要途径。

二、学生分析 (略)

三、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了解产生道德冲突的原因, 认识解决道德冲突的重要途径, 认识文化知识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2. 明白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学会通过正确的途径切实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二) 能力目标

1. 正确分析当今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的思想道德冲

突, 认识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给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带来的冲击挑战。

2. 提高自己明辨是非能力及在实践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努力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成为一个道德高

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

2. 追求道德生活不是一种痛苦选择, 而是自我愉悦的过程。

四、设计思想 (略)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 视频内容是长江中学见义勇为群体的英雄事迹, 让学生体会一个真正有知识文化涵养的人, 也应该是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思想道德的人。

[幻灯片给出背景材料]:2006年4月21日晚10时, 许霆来到天河区黄埔大道某银行的ATM取款机取款。结果取出1000元后, 他惊讶地发现银行卡账户里只被扣了1元, 狂喜之下, 许霆连续取款5.4万元。当晚, 许霆回到住处, 将此事告诉了同伴郭安山。两人随即再次前往提款, 之后反复操作多次。后经警方查实, 许霆先后取款171笔, 合计17.5万元;郭安山则取款1.8万元。事后, 二人各携赃款潜逃。2007年5月, 潜逃中的许霆在陕西宝鸡被警方抓获, 17.5万元赃款已挥霍一空。

[探究一]:为什么会出现道德冲突?

[探究二]:面对这些道德冲突, 我们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后板书。

(一) 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

1. 出现道德冲突的原因

客观———急剧变化的社会。

主观———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与变化太快的生活方式不适应, 产生冲突。

2. 解决道德冲突的重要途径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 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幻灯片给出背景材料]:材料一:有人掌握了电脑技术, 却去充当电脑“黑客” (李俊制造的熊猫烧香病毒) ;有人掌握了精湛的医疗技术, 却要收取“红包”后才肯救治病人。

[小辩论]:辩题:科学文化修养重要还是思想道德修养重要?

教师归纳总结后板书。

(二) 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1. 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2.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可以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3. 两者是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的。

(三)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 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 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 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

3. 实践:

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要脚踏实地, 不尚空谈, 重在行动, 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从点滴小事做起。

[回顾所学, 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略)

篇4:思想道德修养试题

[关键词]高职特点 法律修养 课程单元目标

高校所使用的“05”方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教材是教育部对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了有效科学的整合,经中央政治局研究审定,全国高校统一使用的一本质量非常高的通用教材。但是,本教程没有进行本、专科学生学习层次的划分。由于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不同,加上高职生与本科生在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因素使他们在“基础”课程(特别是法律部分)的学习中实效性比较差。在课程总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具体实际,对高职特点“基础”课程中的法律教学部分进行课程目标的单元研究意义重大。

一、教学的实际效果与课程总目标要求存在较大落差

1. 教师在教學中的困惑

“基础”中法律部分内容所涉及的层面多而细,知识点繁而杂,教材中罗列了上100部法律法规,其中较为详细的就有30余部,内容大而全。这也导致了教材中的分级标题多。从法理学到宪法、基本法、诉讼和仲裁以及调解制度等,把法律体系基本囊括在内,重点不突出,详略不当,理论性强。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要在十多节课的教学时间内做到面面俱到的话,很多知识点只能蜻蜓点水,结果是理论灌输多,解决实际问题少。教材以理论叙述为主,案例有限,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使学生不易读下去,导致他们对本课程学习丧失了兴趣。如果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精选一些现实生活案例进行教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无法完成整个教学任务,结果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只能“戴着镣铐跳舞”。

2.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期望与实际教学结果落差较大

法律所涉及的是人们行为层面的问题,所涉及的问题比较具体,所侧重的是对人们行为提出禁止或许可或允许的要求,对人们的要求是最基本的底线。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培育法律素质,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拥有健全的用法能力,具备自觉的护法意识,对当代的高职生来说,既必要也非常重要。

学生在现实中对法律问题或现象不懂或困惑的地方比较多,用法律维权的意识很强烈。但他们实际拥有的法律知识不多,一方面痛恨社会上的侵权行为,另一方自己却出现了有意无意的违法行为,出现认识与行为的分裂。他们内心有拥有强大的法律知识去维权或充当社会正义使者的渴望,因此,他们想通过“基础”课程法律部分的学习来获得强大的法律知识来达到目的。可实际结果是自己的期望与教学实际效果出现很大的反差。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巨大的落差导致了“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大大降低。

二、结合高职生实际,在课程总目标的框架下进行单元目标研究的必要性

1、增强课程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是我们的目标追求

法律基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法律基础理论、基本法律知识、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学生通过学习要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我国宪法和有关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学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了解法的产生、本质和历史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作用、创制和实施、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与依法治国方略等方面认识会进一步加深,对我国宪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以及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会全面了解,对树立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如何去提高法制观念和树立法制意识等方面的认识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完整的学习,会获得一定的法律知识,对他们的法律素质提高会有一定的帮助。而现实情况是学生学习的热情高,但实际教学中的针对性不强、法律实践能力不高而变得学习动力不足。他们对部分法律概念有认识,但对于跳出理论范畴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远远不够。如学生对书写民事诉讼状等最起码的法律技能就不具备,这与我们教育目的是相背离的。这样的教学只是形式,没有实效性可言。

2、在总目标框架下制定切实可行的单元目标是我们的必由之路

法律素质是影响人们行动的选择与实施。开设“基础”课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课程法律部分的总目标是要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懂得我国在宪法为指导基本框架下的基本法律原则和主要内容,及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在法律意识和控制观念部分,是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

由于高职生的认知状况和身心发展有自身特点,他们的思想开放,视野开阔,反应敏捷,对社会特别是新闻媒体披露的一些重大的法律事件常常成为他们热议的重点话题,但受年龄小,心理不成熟的局限,他们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时,喜欢就事论事,缺乏动态的辩证的全面的眼光,很容易导致思想和言论偏激,行为易走极端。以此,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特点,在课程的总目标框架内,实事求是地去研究和制定切实可行的单元目标进行教学,真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使课程教学能切切实实地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法理法律知识和有效提高学生的基本法律技能。

3、提高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学生法治精神是课程的价值追求

法治精神的培养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关键,高职生在法治建设进程中承载着更大的社会期望与责任。自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基本方略以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承担各种社会角色的高职生来说,法治精神的培养注定会成为法治国家建设的关键,同时也成为我们课程教学的价值取向。

生活经验表明,一些具有丰富法律知识,甚至精通法律运作方式的专业人士也会贪腐枉法,并设法规避法律的制裁;历史已经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明太祖朱元璋用“剥皮揎草”的酷刑惩贪治腐,然效果甚微,往往是“弃市之尸未移,新犯大辟者即至,然则风俗之未能移易。”对法律的自觉服从依赖于公民的法治精神,正如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所说“心理学研究已表明,要确保规则得到遵守,信任、公正、可靠、合群这类因素远比强制重要。恰恰是在法律得到信赖而无需强制性制裁的情况下,法律才行之有效;依法治世者就不必带着警察到处出现。”。

法治精神是社会主体对法律油然而生的一种神圣体验,是对法的公平、正义精神的内化,是对法律的权威性的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依归感。法治精神的培育是任何建立法治社会的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高职生对法治建设的认可度高,有参与法治建设的强烈要求。他们对社会中存在的以权代法、以权压法、权钱交易等背离法治精神的现象深恶痛绝,要求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欲望也最为强烈。因此,教师授课时应当将法治精神的培养提升至首。这也是我们课程教学的价值追求。

总之,高职生法治精神的培养和法律意识的提高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用课堂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律知识的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基础”课程的教学正担有此重任,因此提高“基础”课程法律部分的课程实效性就显得尤为迫切。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加强对课程教学目标的深入研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真正得提高,让他们也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沈家本.历代刑法考[M]. 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

[2][美]伯尔曼.信仰与秩序—法律与宗教的复合[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篇5:思想道德修养试题

1.不拘陈规,敢为人先,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思维,这体现了大学生的(B)优良学风.A.求实B.创新C.勤奋D.严谨

2.信念是(A)的融合和统一.A.认知,情感和意志B.认知,情感和理想C.认知,态度和意志D.态度,情感和理想

3.人生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D).A.个人对自己生命存在的肯定B.个人对自己生命活动需要的满足程度

C.个人对自己的尊重和自我完善D.个人通过劳动创造对社会所做的贡献

4.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下独特的生存发展方式和精神支柱就是(D).A.时代精神B.共同理想C.民族传统D.民族精神

5.(B)是从业者步入职业殿堂的通行证,是每个行业立足的基础.A.爱岗敬业B.诚实守信C.办事公道D.服务社会

6.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行政拘留处罚时间最长不得超过(D).A.8小时B.24小时C.15天D.20天

7.以下几种说法中,(B)是错误的.A.结婚是一种法律行为B.男女双方只要符合法定结婚条件即可结婚

C.重婚属于无效婚姻D.离婚后父母依然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义务

8.在我国,(C)是依法治国的主体.A.各级党组织B.各级政府C.人民群众D.国家立法机关

9.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C).A.可能因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区别B.可能因智力状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C.可能因年龄或智力的不同而有所区别D.一律平等

10.大学生的发展应当以(A)为目标.A.全面发展B.提高素质C.建设小康社会D.和谐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请将下列各题的正确答案填在()中,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共16分.1.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体现时代精神的改革创新表现为().A.思想创新B.制度创新C.文化创新D.科技创新E.学术创新

2.个人理性和社会理想是辨证统一的,主要表现在().A.社会理想制约着个人理想B.个人理想制约着社会理想

C.社会理想体现着个人理想D.个人理想体现着社会理想

E.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总是一致的3.市场经济带来了人们价值观的冲突,使一些人陷入误区.以下不正确的价值取向有

().A.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B.注重眼下的利益得失,不计长远

C.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无所谓对错D.以人民利益的实现为最高标准 E.谁拥有财富多谁的人生价值就大

4.宪法的效力不同于一般法律,表现在().A.宪法是一般法律的立法基础B.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C.法律不得同宪法相抵触D.同宪法相抵触的法律应修改或废除

E.宪法必须经全民公决后才能生效

5.下列权利中属于用益物权的是().A.国有土地使用权B.农用土地承包经营权

C.国有自然资源使用权D.国有企业经营权 E.国有矿藏开采权

6.《合同法》规定,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等违约责任.A.继续履行B.采取补救措施C.赔礼道歉D.赔偿损失E.返还财产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应当().A.与法律规范相协调B.与市场经济规律相符合C.与传统美德相承接 D.与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相一致E.与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相一致

8.人生实践中人们往往会遇到各种矛盾和挫折,这就需要端正人生态度.以下不正确的人生态度是().A.人生是一次冒险的游戏B.人生苦短,当及时享受

C.人生就是选择,个人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D.人应面对现实,接受挑战

E.人不能同命运抗争,当顺其自然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说法是否正确,并在()中写上“对”或“错”.(每题2分,共14分.)

1.爱国主义不具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对待祖国的感情是一致的.()

2.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关系.()

3.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

4.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大,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关系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5.劳动者如果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就不受《劳动法》的保护.()

6.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民事行为无效.()

7.法定的权利义务可以从法律的规定中推导出来.()

四,辨析题:判断下列各题的说法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20分.)

1.有人认为:大学生“就业先要择业,择业不如创业”.2.一歌厅因防火措施不当起火,为阻止火势蔓延至附近一家大型百货商场,消防队只好将该歌厅所有的另外一间小舞厅拆除,此项损失应由受益的百货商场承担.五,简答题:简要回答下列各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大学生如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

2.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六,论述题.(20分.)

深圳某私企老板说:这几年来,由于轻信生意场上的“朋友”,我用建材时被人以次充好,损失了好几万.在我看来,信用就是说话算数,欠债还钱.我是老板,我就不能拖欠工人工资,答应过的工钱一分不少.只有被骗过,被坑过之后,还能坚持为人的正直和信用,才是最难得的.在某省的一个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发现收到的毕业生自荐书上大都列满各类奖项,还附有荣誉证书复印件,似乎绝大多数毕业生都堪称品学兼优的可用之才.然而,记者走访后却发现,原来许多证书不过是“移花接木”,“人工制作”的.在某校竟有66%的大三学生认为“简历不作假,典型一大傻”.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论述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意义和途径.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1-B 2-A 3-D 4-D 5-B 6-D 7-B 8-C 9-C 10-A

二,多选题.每题2分,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共16分.1-BCD 2-AC 3-ABCE 4-ABCD 5-ABCD 6-ABD 7-ABCD 8-ABE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4分.1-错 2-对 3-错 4-对 5-错 6-对 7-对

四,辨析题.先判断题目的说法是否正确,后说明理由.每题10分.如判断错误则不得分.1, 对.(3分)择业与创业并不是两个孤立的环节,择业是创业的基础,创业又是择业的内在要求;(3分)自主择业和主动创业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客观要求;(2分)大学生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要提高创业的能力.(2分)

2, 错.(3分)应由歌厅承担.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五,简答题:简要回答下列各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大学生如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

答案: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产生认知和认同,全面掌握其内容和要求;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作为行为标准,正确进行道德判断和作出道德选择;积极践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得到陶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提高;(答出以上3点即可得10分,每点3分)学习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知行统一.(第79页)

2.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答案: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权;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和获得国家赔偿权;社会经济权;文化教育权;特定主体权利.(答全即可得10分,漏答1项扣1分)六,论述题.(20分.)

对两则材料进行分析;(6分)

篇6:职业道德修养试题打印

一、名词解释(16分)

1、教师职业道德(答案见20-23页)

2、教师职业良心(答案见85-86页)

3、道德修养(答案见107页)

4、慎独(答案见119页)

三、简答题(24分)

1、道德的本质(答案见1-2页)

2、高校教师职业的主要特点(答案见23-25页)

3、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轨迹(答案见121-130页)

4、教师教学语言有何要求?(答案见161-162页)

四、论述题(30分)

1、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高校教师职业的认识。

2、你如何理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

3、谈谈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注意言表风纪,促使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2007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统一考试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试题(A)

一、名词解释(16分,每小题4分)

1、职业道德

2、教书育人

3、教师职业态度

4、学生为本原则

二、简答题(24分,每小题6分)

1、高校教师职业有何特点?

2、教师应当履行的职业义务有哪些?

3、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有何意义?

4、简述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人格塑造的途径?

三、论述题(30分,每小题10分)

1、试述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规范及其相互关系?

2、结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礼貌仪表,谈谈礼仪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作用?

3、阅读下列一段文字,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和认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学记》

2007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统一考试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试题(A)

一、名词解释(16分,每小题4分)

1、职业道德

2、教书育人

3、教师职业态度

4、学生为本原则

二、简答题(24分,每小题6分)

1、高校教师职业有何特点?

2、教师应当履行的职业义务有哪些?

3、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有何意义?

4、简述道德与礼仪的关系。

三、论述题(30分,每小题10分)

1、试述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规范及其相互关系?

2、试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人格塑造的途径。

3、阅读下列一段文字,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和认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学记》

2007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统一考试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试题(A)

一、名词解释(16分,每小题4分)

1、职业道德 P13

2、教书育人P57

3、教师职业态度 P91

4、学生为本原则 P57

二、简答题(24分,每小题6分)

1、高校教师职业有什么特点?(P 23)

2、教师应当履行的职业义务有哪些?(P 99)

3、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有何意义?(P4)

4、简述道德与礼仪的关系。(P 136)

三、论述题(30分,每小题10分)

1、试述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规范及其相互关系?(参考P 78)

2、试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人格塑造的途径。(参考P 128)

3、阅读下列一段文字,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和认识。(参考P 61)

回答这一问题可参考P 61的内容。一方面有正确地认识其本意,即教师一边教书,一边学习,他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教导他人更是一种学习,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相互推动着他不断进步。

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它也指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即教师经常与学生共同切磋学问,教学活动因“教学相长”而充满生命活力。

教学相长,既是教学工作的规律之一,也是教师对待教学劳动应有的道德态度。对于教师来说,不仅读书是学习,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并且常常是更重要的学习。“教”与“学”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教学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2007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统一考试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试题(B)

一、名词解释(16分,每小题4分)

1、职业

2、真理为上原则

3、教师职业良心

4、教师形象

二、简答题(24分,每小题6分)

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是什么?

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是什么。

3、高校教师如何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4、高校教师提高道德修养的方法有哪些?

三、论述题(30分,每小题10分)

1、高校教师如何才能做到“为人师表”?

2、为什么说高校教师以德育人是完成职业使命的根本。

3、请对“教师就是教书匠”的观点进行评析。2007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统一考试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试题(B

一、名词解释(16分,每小题4分)

1、职业(P12)

2、真理为上原则(P43)

3、教师职业良心(P85)

4、教师形象(P141)

二、简答题(24分,每小题6分)

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是什么?(P23)

2、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规范是什么。(P78)

3、高校教师如何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P83)

4、高校教师提高道德修养的方法有哪些?(P115)

三、论述题(30分,每小题10分)

1、高校教师如何才能做到“为人师表”?(P71)

2、为什么说高校教师以德育人是完成职业使命的根本。(P5)

3、对“教师就是教书匠”的观点进行评析(参考P18)

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因为高等学校的教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高校教师职业的崇高和神圣,其职业的社会意义在于:第一,传承文化;第二,塑造灵魂;第三,创新知识;第四,服务社会。

上一篇:近反义词大全下一篇:鱼香肉丝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