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霍金传有感

2024-04-21

读霍金传有感(精选14篇)

篇1:读霍金传有感

霍金,许多人都知道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在学术界做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还是一位极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霍金的父母都是剑桥、牛津大学毕业的,当时他家里还算富裕,但是为了让五个孩子都受到好的教育,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但他的父母仍然让孩子上最好的私立学校。这对霍金以后的成就有重大帮助。

霍金在大学时,字写得十分糟糕,但成绩与智力十分惊人,有人称他为“爱因斯坦”。平时,他还喜欢玩复杂的游戏。

后来他成为了剑桥大学的博士。不幸的事发生了,霍金得了“卢格里克症”。医生说他活不到两年半,但是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就在他坐轮椅的

年中,霍金艰难地凭着毅力完成了伟大巨著――《时间简史》,这本书一开始出版还没人关注,一直到

年才有人关注,据说在全世界卖了几千万册。

霍金在宇宙学方面杰出的成就,还得到学术界广泛的承认。他得到许多奖项,还被任命为剑桥大学卢斗斯数学教授,这一席位曾经是牛顿、狄拉克等著名物理学家担任过的席位,得到这项荣誉实属不易啊!

他的这些成就尽是他在得“卢伽雷病”坐在轮椅上的

年之久完成的。

这不难想象,尽管他原来接受了较好教育,但是,在他遇到疾病缠身的时候,还能刻苦钻研,凭着惊人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完成了伟大巨著,为人类社会作出不朽的贡献。我们要向霍金学习,尊重学习条件、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勇于克服一切困难,完成祖国交给我们的学习任务,为建设祖国、服务社会作出贡献!

篇2:读霍金传有感

《霍金传》这本书讲述了被称为“宇宙之王”的霍金的故事。斯蒂芬。威廉。霍金,1942年,1月8日在牛津出生,1959年考入牛津大学,之后又考入剑桥大学攻读研究生。1963年,21岁的霍金换上了卢伽雷氏症(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这严重的病情是霍金全身瘫痪,不能发音。他唯一能动的地方只有一双眼睛和三根手指,其他地方根本不能动。但他仍然坚持,努力奋斗。

霍金在一次演讲结束后,一位女记者突然冲出来问:“病魔已经将您永远固定在轮椅上,难道您不认为命运将你失去了太多吗?”霍金艰难的叩击键盘敲出了四句话:“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梦想,我有爱我的亲人朋友”霍金又艰难的敲出了第五句话“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由此,我想到现在像霍金这样这么努力读书的已经不多了,我太佩服他了,他不但努力学习,而且勇于战胜困难,听了霍金的故事,我们怎么能不好好学习?一定为祖国添光!《霍金传》这本书给我了很大的启发,我要向霍金学习,做一个有用的人,对社会有帮助的人,做人最重要的是有一颗勇敢的心!

篇3:读林徽因传有感

林徽因出生于书宦之家, 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可能是她优越于当时中国大多数女性的唯一优势。人生而平等, 但机会却千差万别, 林徽因的良好环境并没有使她成为才女, 相反, 尴尬的家庭身份留给她的是“永久的创伤”。林徽因的母亲是小作坊主的女儿, 是林徽因父亲林长民的第二个妻子, 育有二女一子, 只活了林徽因。林长民的第三个妻子为其生有四子一女, 在那个母以子贵的时代里, 林徽因的母亲自然受到冷落。林徽因天生善良, 尊敬父亲、疼爱母亲, 关心家里的兄弟姐妹, 但对母亲与三娘之间的争斗痛苦之极却无计可施。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与梁启超交往甚密, 有意将林徽因许配给梁启超的大儿子梁思成, 梁启超也有此意, 于是有意安排林梁二人见面, 希望他们认识后感情自然发展, 逐渐水到渠成, 瓜熟蒂落。那时候林徽因对爱情的观念和一般女孩没有什么差别, 懵懂中接受家长的刻意设计。即使后来在英国结识徐志摩, 在徐志摩的狂热追求下, 林徽因考虑的还是徐志摩年纪大, 且是已婚人士, 自己嫁给他只能做填房的朴实想法。至于后来传说的徐林之间的爱情如何轰轰烈烈, 也只是徐志摩一厢情愿而已。

林徽因在16岁的时候, 林长民被派去常驻伦敦, 她便随父一起赴英, 一方面照料父亲的日常生活, 一方面开始接触崭新的世界。她不时参加父亲的社交活动, 认识了许多有名人物;她随父亲游历欧洲大陆, 开拓了视野。聪明的她后来以优异成绩考入圣玛利亚女子学院学习, 学习期间受到寓所女建筑师房东的启发, 确定了建筑艺术作为主攻方向, 并且一开始就当做一种近乎神圣的事业来献身。

她结合理论学习和实地走访, 与梁思成一起考察了欧洲大部分的古典建筑, 对古建筑的雕刻、纹饰、线条、图案观察细致, 心有灵犀。作为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和营造学社成员, 她和丈夫考察了中国15个省份的两千多座古建筑, 最后在山西发现仅存的唐代木建筑。林徽因在测量、绘图和系统整理资料方面不如梁思成, 但在融汇材料方面却充满灵感, 常会从别人所不注意的地方独见精彩, 发表极高明的议论。梁思成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大多由林徽因加工润色。林徽因非常健谈, 观点独到, 她和丈夫常常在客厅里邀集一些朋友, 边喝茶别叙谈。前来聚会的都是文坛名人、教坛大匠、社会名流。严谨的学习态度, 为科学的献身精神, 再加上良师益友的殷勤辅佐, 终于成就了林徽因才女的实至名归。

林徽因是真实坦诚的, 做学问一丝不苟, 谈感情也是赤诚待人。在英国的时候, 父亲到瑞士国联开会去, 林徽因一个人坐在诺大的饭厅里, 一个人一面吃饭一面咬着手指头哭———闷到实在不能不哭。理想的她老是希望着生活有点儿浪漫的事情发生, 或是有个人叩下门走进来坐在她对面同她谈话, 或者和她同坐在炉子边上讲故事, 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要来爱她。她做着所有女孩都做的梦。这时候徐志摩出现了, 两人热情的谈文学、人生方面的问题, 互相产生好感。但是当徐志摩表示要因她离婚的时候, 林徽因果断的听从父亲的安排, 离开伦敦去了另外的城市。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而绝不用谎言来欺骗自己和别人。

最能代表林徽因至诚的事件是在她和金岳霖之间发生的故事。林家客厅的常客金岳霖对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爱情有所怀疑, 便隐隐约约的向林徽因表示出自己的爱意, 绝顶聪明的林徽因不可能不知道。1926年梁思成去河北宝坻考察古建筑, 林徽因因病在家。金岳霖趁机展开爱情攻势, 使得林徽因非常苦恼。当梁思成回来之后, 林徽因哭丧着脸对他说:“我苦恼极了, 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 不知怎么办才好。”

林徽因对梁思成说这话时, 一点不像妻子和丈夫谈话, 却像个小妹妹在请哥哥拿主意。梁思成当时觉得血液都凝固了, 但转念一想, 她没把我当做一个傻丈夫, 怎么办?经过一夜无眠, 梁思成认为自己在文学艺术方面虽有一定修养, 但没有金岳霖那哲学家的头脑, 认为自己不如老金。第二天, 梁思成哭着对林徽因说:“你是自由的, 如果你选择老金, 我祝福你们。”过了几天, 林徽因告诉梁思成:“我把你的话告诉了老金, 老金的回答是, 看来思成是真心爱你的, 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 我退出。”

林徽因的这种纯真的性格, 无形中为她增添了许多的魅力。

林徽因非常反感母亲的无事生非。她曾给费慰梅的一封信中说:“我自己的母亲碰巧是个极其无能又爱管闲事的人, 而且还是天底下最没有耐性的人。”1940年因日本飞机轰炸昆明, 他们一家随中央研究院迁往四川重庆西边的小镇李庄。林徽因肺病复发, 为了减轻家务便请了一个年轻女工。林徽因的母亲时常在不该和女佣人生气的时候生气, 在不该惯着她的时候惯着她。因为过于没有耐性, 让女佣人像钟表一样的做好日常工作但又必须告诫她改变林徽因的指令, 直到任何人都不能做任何事情。尽管如此, 林徽因认为和母亲争吵只不过是“傻帽和自找苦吃”, 生气之后还是一样精心侍奉。这让人想起舜那“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 舜用他“欲杀而不得, 即求常在侧”的隐忍和智慧, 维持了家庭的和睦与安宁, 林徽因也是如此。

流亡昆明期间, 梁思成病倒了。他在北京时患的颈椎病在昆明复发, 背部肌肉痉挛, 痛的昼夜不能安眠, 医生诊断为扁桃体炎化脓所致。切除了扁桃体后牙周炎又发作, 又把满口牙拔掉。如此一来, 在一年内他只能日夜躺在一张帆布椅上, 服药治疗。林徽因不仅要悉心护理梁思成, 而且要挑起家庭的全部重担。他们没有多少积蓄, 在昆明为了一家五口能过日子, 曾“整天宣言我们愿意服务的替政府或其他公共机关效力”。但是这愿望一直落空, 甚至干活也得不到“一点实际的酬报”。高价的房租和暴涨的粮食, 逼得她只好在云南大学教书, 每周教六个小时的补习英语, 月薪只有40余元法币。为了这点儿钱, 她每周往来要爬山坡, 要走老远的路。林徽因是家里的总管, 这个责任牵扯了她很多的精力, 作为过渡一代的知识女性, 她反抗传统的老规矩, 但也认为有一些规矩是不能反抗的。为人子, 止于孝, 为人母, 止于慈, 与人交, 止于信, 林徽因真的做到了知止而后有定。

林徽因的贡献除了表现为做梁思成生活的妻子、事业的助手之外, 她自己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她写诗、散文、小说和剧本。她是学建筑的, 但是对文学的趣味极高, 精于鉴赏, 所写的诗和小说风格冷清, 一时无二。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时亲手设计的有东方神韵的婚礼服摒弃了西式服装的元素, 以不合常情的大胆想象, 塑造出古雅、浓郁、特异的东方风格, 让人过目不忘。林徽因优越的才情离不开对生命对国家炽烈的爱。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候, 好友费正清知道林徽因夫妇贫病交加、度日如年的情况后, 几次劝他们去美国, 以便治好病, 并找一份有丰厚报酬的工作。可是他们在感激朋友关心的同时也表示:我的祖国正在灾难中, 我不能离开她;假如我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 我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梁思成后来说:“我当然知道这个决定所付出的代价, 我不能不感谢徽因, 她以伟大的自我牺牲来支持我。不!她并不是支持我, 我以为这也是她的选择。如果说我从李白、杜甫、岳飞、文天祥这些伟大的民族英雄那里继承了爱国主义思想, 而徽因则除此之外, 比我更多的从拜伦、卢梭等伟大的诗人、哲学家那里学习了反侵略、反压迫的精神。她对祖国的爱, 是怀着诗人般的浪漫主义色彩的。”在这种爱国主义的激励下, 林徽因留给祖国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 景泰蓝在新中国的重生, 人民英雄纪念碑须弥座的浮雕。做完这些之后, 林徽因于1955年3月31日晚上与世长辞。

《大学》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这三条纲领是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文化心理结构的浓缩和精华, 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核心。它不是空洞的口号, 它需要每一个传统与现代的知识分子用行动去实践, 也只有这样,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够彰显, 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才能够扩大, 从而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之后实现平天下的最高理想。林徽因是实践者, 中国的优秀儿女都是实践者, 让我们踏着前人的足迹努力前行!

参考文献

[1]刘炎生著.中国第一才女林徽因[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6.

篇4:读林徽因传有感

林徽因出生于书宦之家,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可能是她优越于当时中国大多数女性的唯一优势。人生而平等,但机会却千差万别,林徽因的良好环境并没有使她成为才女,相反,尴尬的家庭身份留给她的是“永久的创伤”。林徽因的母亲是小作坊主的女儿,是林徽因父亲林长民的第二个妻子,育有二女一子,只活了林徽因。林长民的第三个妻子为其生有四子一女,在那个母以子贵的时代里,林徽因的母亲自然受到冷落。林徽因天生善良,尊敬父亲、疼爱母亲,关心家里的兄弟姐妹,但对母亲与三娘之间的争斗痛苦之极却无计可施。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与梁启超交往甚密,有意将林徽因许配给梁启超的大儿子梁思成,梁启超也有此意,于是有意安排林梁二人见面,希望他们认识后感情自然发展,逐渐水到渠成,瓜熟蒂落。那时候林徽因对爱情的观念和一般女孩没有什么差别,懵懂中接受家长的刻意设计。即使后来在英国结识徐志摩,在徐志摩的狂热追求下,林徽因考虑的还是徐志摩年纪大,且是已婚人士,自己嫁给他只能做填房的朴实想法。至于后来传说的徐林之间的爱情如何轰轰烈烈,也只是徐志摩一厢情愿而已。

林徽因在16岁的时候,林长民被派去常驻伦敦,她便随父一起赴英,一方面照料父亲的日常生活,一方面开始接触崭新的世界。她不时参加父亲的社交活动,认识了许多有名人物;她随父亲游历欧洲大陆,开拓了视野。聪明的她后来以优异成绩考入圣玛利亚女子学院学习,学习期间受到寓所女建筑师房东的启发,确定了建筑艺术作为主攻方向,并且一开始就当做一种近乎神圣的事业来献身。

她结合理论学习和实地走访,与梁思成一起考察了欧洲大部分的古典建筑,对古建筑的雕刻、纹饰、线条、图案观察细致,心有灵犀。作为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和营造学社成员,她和丈夫考察了中国15个省份的两千多座古建筑,最后在山西发现仅存的唐代木建筑。林徽因在测量、绘图和系统整理资料方面不如梁思成,但在融汇材料方面却充满灵感,常会从别人所不注意的地方独见精彩,发表极高明的议论。梁思成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大多由林徽因加工润色。林徽因非常健谈,观点独到,她和丈夫常常在客厅里邀集一些朋友,边喝茶别叙谈。前来聚会的都是文坛名人、教坛大匠、社会名流。严谨的学习态度,为科学的献身精神,再加上良师益友的殷勤辅佐,终于成就了林徽因才女的实至名归。

林徽因是真实坦诚的,做学问一丝不苟,谈感情也是赤诚待人。在英国的时候,父亲到瑞士国联开会去,林徽因一个人坐在诺大的饭厅里,一个人一面吃饭一面咬着手指头哭——闷到实在不能不哭。理想的她老是希望着生活有点儿浪漫的事情发生,或是有个人叩下门走进来坐在她对面同她谈话,或者和她同坐在炉子边上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要来爱她。她做着所有女孩都做的梦。这时候徐志摩出现了,两人热情的谈文学、人生方面的问题,互相产生好感。但是当徐志摩表示要因她离婚的时候,林徽因果断的听从父亲的安排,离开伦敦去了另外的城市。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绝不用谎言来欺骗自己和别人。

最能代表林徽因至诚的事件是在她和金岳霖之间发生的故事。林家客厅的常客金岳霖对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爱情有所怀疑,便隐隐约约的向林徽因表示出自己的爱意,绝顶聪明的林徽因不可能不知道。1926年梁思成去河北宝坻考察古建筑,林徽因因病在家。金岳霖趁机展开爱情攻势,使得林徽因非常苦恼。当梁思成回来之后,林徽因哭丧着脸对他说:“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怎么办才好。”

林徽因对梁思成说这话时,一点不像妻子和丈夫谈话,却像个小妹妹在请哥哥拿主意。梁思成当时觉得血液都凝固了,但转念一想,她没把我当做一个傻丈夫,怎么办?经过一夜无眠,梁思成认为自己在文学艺术方面虽有一定修养,但没有金岳霖那哲学家的头脑,认为自己不如老金。第二天,梁思成哭着对林徽因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老金,我祝福你们。”过了几天,林徽因告诉梁思成:“我把你的话告诉了老金,老金的回答是,看来思成是真心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退出。”

林徽因的这种纯真的性格,无形中为她增添了许多的魅力。

林徽因非常反感母亲的无事生非。她曾给费慰梅的一封信中说:“我自己的母亲碰巧是个极其无能又爱管闲事的人,而且还是天底下最没有耐性的人。”1940年因日本飞机轰炸昆明,他们一家随中央研究院迁往四川重庆西边的小镇李庄。林徽因肺病复发,为了减轻家务便请了一个年轻女工。林徽因的母亲时常在不该和女佣人生气的时候生气,在不该惯着她的时候惯着她。因为过于没有耐性,让女佣人像钟表一样的做好日常工作但又必须告诫她改变林徽因的指令,直到任何人都不能做任何事情。尽管如此,林徽因认为和母亲争吵只不过是“傻帽和自找苦吃”,生气之后还是一样精心侍奉。这让人想起舜那“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舜用他“欲杀而不得,即求常在侧”的隐忍和智慧,维持了家庭的和睦与安宁,林徽因也是如此。

流亡昆明期间,梁思成病倒了。他在北京时患的颈椎病在昆明复发,背部肌肉痉挛,痛的昼夜不能安眠,医生诊断为扁桃体炎化脓所致。切除了扁桃体后牙周炎又发作,又把满口牙拔掉。如此一来,在一年内他只能日夜躺在一张帆布椅上,服药治疗。林徽因不仅要悉心护理梁思成,而且要挑起家庭的全部重担。他们没有多少积蓄,在昆明为了一家五口能过日子,曾“整天宣言我们愿意服务的替政府或其他公共机关效力”。但是这愿望一直落空,甚至干活也得不到“一点实际的酬报”。高价的房租和暴涨的粮食,逼得她只好在云南大学教书,每周教六个小时的补习英语,月薪只有40余元法币。为了这点儿钱,她每周往来要爬山坡,要走老远的路。林徽因是家里的总管,这个责任牵扯了她很多的精力,作为过渡一代的知识女性,她反抗传统的老规矩,但也认为有一些规矩是不能反抗的。为人子,止于孝,为人母,止于慈,与人交,止于信,林徽因真的做到了知止而后有定。

林徽因的贡献除了表现为做梁思成生活的妻子、事业的助手之外,她自己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她写诗、散文、小说和剧本。她是学建筑的,但是对文学的趣味极高,精于鉴赏,所写的诗和小说风格冷清,一时无二。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时亲手设计的有东方神韵的婚礼服摒弃了西式服装的元素,以不合常情的大胆想象,塑造出古雅、浓郁、特异的东方风格,让人过目不忘。林徽因优越的才情离不开对生命对国家炽烈的爱。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候,好友费正清知道林徽因夫妇贫病交加、度日如年的情况后,几次劝他们去美国,以便治好病,并找一份有丰厚报酬的工作。可是他们在感激朋友关心的同时也表示:我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不能离开她;假如我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梁思成后来说:“我当然知道这个决定所付出的代价,我不能不感谢徽因,她以伟大的自我牺牲来支持我。不!她并不是支持我,我以为这也是她的选择。如果说我从李白、杜甫、岳飞、文天祥这些伟大的民族英雄那里继承了爱国主义思想,而徽因则除此之外,比我更多的从拜伦、卢梭等伟大的诗人、哲学家那里学习了反侵略、反压迫的精神。她对祖国的爱,是怀着诗人般的浪漫主义色彩的。”在这种爱国主义的激励下,林徽因留给祖国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景泰蓝在新中国的重生,人民英雄纪念碑须弥座的浮雕。做完这些之后,林徽因于1955年3月31日晚上与世长辞。

《大学》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条纲领是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文化心理结构的浓缩和精华,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核心。它不是空洞的口号,它需要每一个传统与现代的知识分子用行动去实践,也只有这样,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够彰显,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才能够扩大,从而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之后实现平天下的最高理想。林徽因是实践者,中国的优秀儿女都是实践者,让我们踏着前人的足迹努力前行!

参考文献:

[1]刘炎生著.中国第一才女林徽因[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6.

[2]龙婧著.林徽因画传[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5.1.

篇5:读《霍金》有感

《仰望星空:霍金和他的先行者》,让我们从霍金身上看到了传承、开拓、坚持、大成与残缺。所谓传承,是说不能忘根,心怀感恩,霍金的成就也是对其先行者理论的发展和延伸,正如他证明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等,也是在巨人肩膀上的“眺望”。

所谓开拓,是要敢于质疑,善于研究。对于早期宇宙理论、神论的质疑,推动了霍金探寻真理的欲望,并能将欲望转化为天马行空的思想和废寝忘食的行动。所谓坚持,是要“听天命,尽人事”,之所以倒过来用这句话,是说应接受生命中不期而遇又源源不断的挫折与困境,挺住、做好,自怨自艾只有自己是受众,其他的都是“观众”。所谓大成,是要遵从规律,顺之者昌。霍金是宇宙学家,却看到了技术进步,人类贪婪最终世界混乱的社会问题,宇宙发展是有规律的,社会变化也是有规律的,所有一切都是有律可循的,而这个规律又很有可能是相通的,所以不论创新还是改革,应顺应规律,措时相宜。所谓残缺,是说我们应“尽人事,听天命”,再次引用,是想说霍金作为宇宙学集大成者,临终前仍无解于宇宙的精彩,尽心做好自己的事,要竭尽全力追求好的结果,但不能执拗强求结果,“太阳不再升,河水不再流,冬雷震震夏雨雪”,难遇难求。

对于我们工作的启示,一是要理清脉络,剥茧抽丝。事情既然是有规律的,就应顺藤摸瓜,找准症结,精准施策,同时更好指导未来实践。二是要改革创造,持之以恒。要充分研究,立足实际进行改革创新,不因改革困难而却步,不因拍脑决策而冒进,保持政策稳定性。三是要全局把握,理性应对。要突出重点,制定竭尽全力冲刺的短期目标与“跳一跳,够得着”的长期规划,正确看待得失,行稳致远。

篇6:读霍金《时间简史》有感

初次听说时间简史这个词还是在初一下半学期的时候。那时候对于宇宙的认识不过是来自于儿时看的《十万个为什么》和课本上粗浅的关于宇宙的描述。

中国古代的诗词中对于宇宙的认识也不过是一些先驱的冥想以及猜测,带着浓重的神话色彩。《庄子·齐物论》中最早提到宇宙二字,“宇”的含义包括各个方向,如东西南北的一切地点;“宙”包括过去、现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体时间。最美好不过是“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那般的缠绵悱恻。

而随着青春期对于一些科幻小说的熟知,渐渐地让我认识到了宇宙的深度。在那多的《铁牛重临》中曾提到过霍金的《时间简史》,其中通过都江堰的铁牛,发现另一个平行世界,就是用霍金在《时间简史》中提到的超弦原理来解释平行空间的存在。那是对于那多的满腔热情也就飞快的转移到了时间简史上。而在那个时候,粗浅鄙陋的我对于科学的了解是薄弱的,对于文中提到的一些专有名词往往是一问三不知,因此那个时候的我并没有如何深读霍金的著作,逐渐地考试的压力也让我将时间简史搁置一旁。

而大学选择财经类专业的我也就是这辈子无缘从事于科学,我能做的就是走马观花地不求甚解地拜读一些名家著作。而时间简史则是一本比较具有科普性质的读物,对于一个读完高中物理化学的人来说,读这本书不算十分困难。

开篇霍金就明确告诉我们,摈弃思维中所有关于经典力学的规则,忘记引力是力,三维空间,绝对时间,因为“我们凭什么自以为了解的更好呢,暂时忘记你知道的,或者认为你所知道的关于空间的知识不存在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腾空你的大脑,他现在是一张白纸,然后根据作者的阐述,在白纸上涂鸦。”

没错就是这样的异想天开,就是这样的天马行空。我们的不敢想才是我们和那些伟人最致命的区别。

我们从来不敢想,宇宙就像一个不断被吹涨的气球,更不敢想皮球未吹前和吹涨后各是什么样。我们不敢想宇宙是十维的,就像小提琴的十根弦一般,更不敢想除了我们生活的三维空间以外的几弦各是什么。我们不敢想黑洞是如何形成的,更不敢想去计算黑洞的面积。我们眼里的异想天开,就是霍金脑海里的奇思妙想。

看了霍金的书后,使我对于整个宇宙的基本组合有了最基本的认识,从开始的人类对于宇宙的看法的几个观点改变,证明了我们文明在不段地进步。由托勒密的地心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到卢瑟福的原子构造图,再到爱恩斯坦的虫洞等都是由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这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他教会了我们如何正确地看待世界以及我们周围的许许多多的奇异的事情,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一定的依据的,它让我们学会了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难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类的歪理邪说。

去年风靡亚洲的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最后结尾也是用虫洞这个十分奥秘的理论来解释都敏俊的回归。这样的科学理论是结局变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些原理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可见这些高等原理的普及以及人类汲汲的求知欲。

在《时间简史》中,霍金先生正是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为我们将一个个深奥难懂的原理娓娓道来,将科学知识普及大众,造福人类。此等深厚的学术造诣,使我们这些门外汉也能了解什么是超弦,什么是奇点,真是令人佩服不已。

篇7:读《轮椅上的霍金》有感

读了《》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使我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摘抄句子),谈感受,联系实际。

受到的启发……

读《轮椅上的霍金》有感

“他在轮椅上坐了四十年,他全身只有三根手指能动,他说话必须用拟声器键盘,他是一位科学巨人······”他就是“宇宙之王”史蒂芬·霍金。今天,我就读了《轮椅上的霍金》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霍金因为疾病使他自己的身体彻底变形,只有三个手指能动,说话也要依靠机器,他每天都要在自己办公室里工作,一工作就好几个小时。虽然他的身体一直没有离开过轮椅,但他的思维却飞出了地球,飞出了太阳系,飞出了银河系,飞到了上百亿光年的宇宙深处,飞向了神秘莫测的黑洞,用自己的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顽强的生存了下来。当我读完了这篇文章,我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有一次,一位女记者问霍金:“霍金先生,病魔已将您永远固定在轮椅上,您不认为生命让您失去太多了吗?”霍金却叩击着键盘说:“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他虽然只有三个手指头能动,但是他的思维是宽广的,心胸是博大的。

在这个世界上,不仅是霍金身体残疾,仍在坚持不懈地刻苦钻研,还有很多像霍金这样的伟大人物,比如张海迪、爱迪生、贝多芬······

我做为一名学生,在生活上遇到什么艰难险阻的事情,就逃的不翼而飞,有时甚至就放弃了,没有那种勇敢前进的精神,去与霍金比起来,真是有着天壤之别。

有一次,我在玩耍的时候,一不小心把手指划破了,到了

下午,该做值日了,我就因为这件事为理由不做值日了,我的这点小伤与霍金相比算得了什么。

读了这篇文章,霍金给了我无限勇气。我在参加“建设幸

福中国”的演讲比赛时,我在一次次地练习卡音乐和图片的时候,总是出现语速要不就快要不就慢,我心里着急,灰心了。但是我首先想到了霍金,我又充满了信心,刻苦认真地去练,最后终于在比赛中获得了小学组一等奖里的第一名,因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所以我并没有骄傲,而是继续努力。

篇8:英雄不朽——读罗曼·罗兰传有感

—题记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著的《名人传》,共分为《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三部分。作者着力刻画了他们三人为追求完美幸福生活而长期忍受艰难困苦的人生。

贝多芬,悲惨童年,闯荡维也纳,攀登上艺术人生的巅峰后,不久便陨落人世。他“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用苦难铸成欢乐,用痛苦换来欢乐;面对挫折要百折不饶。双耳失聪的他面对如此打击毫不畏惧,最终登上了音乐艺术殿堂的顶峰。

米开朗琪罗,出生在富裕的家庭。他生活的祖国多灾多难,眼睁睁看着外族入侵、人民受到奴役。他一生依附教皇并为其做事,教皇只是为自己树立碑立传。他说:“愈使我痛苦的就愈让我喜欢。”70岁时,他接受了圣彼得大教堂建筑师兼总监的职务,他认为这是他应尽的义务,不肯接受应得的薪水,带着内心对自己以及对社会的怨恨,与世长辞。

列夫·托尔斯泰,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他身体健康,有温暖的家庭、文学的天赋,在旁人看来,这是再幸福不过了。不过,忧虑和苦痛正源于此,他厌倦了这种优良的背景,包括一生所赚取的文学声誉。于是,他倾尽一生的精力去寻求真理。托尔斯泰:“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他做到了。

纵观全书,贝多芬孤僻急躁,米开朗琪罗优柔寡断,托尔斯泰古板封建,验证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句古训。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艺术家的共同之处,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痛苦的人生历程,读来让人为之动容。

篇9:读《马克思传》有感

看到这部书,触景生情。我想起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在北师大图书馆工作了二十年,也读了很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摘录了大量资料,积累了许多有关马克思的生活和工作图片,当时我也有过编写马克思传的念头。后来,我读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威廉·李卜克内西的书,我记住了他的一句话:“写马克思这样的人必须承担重大的责任”,我想,这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自知能力不够,难于承担这个责任,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这也正是我要向萧教授好好学习的方面。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一百八十周年,萧教授写的《马克思传》在这个时候出版,是对这位“千年伟人”马克思最好的纪念。通过这部传记,可以对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导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书中可以看到马克思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忘我投入;对友谊的珍爱、对家人亲情的眷恋,无不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纪念马克思,就要学习马克思。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认真学习他的著作,学习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从他的生平业绩和伟大品格中吸收智慧和力量。

2008年又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这三十年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中国人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善,这是中国历史上惠民最多的一次改革,被称为中国历史上“载入史册”的最成功的改革。这次改革的成功,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旺盛的活力,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三十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在全国人民热烈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时候,萧灼基教授写的《马克思传》出版,对我们学习和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一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正在向实体经济渗透,经济危机的征兆频繁出现,并向全球蔓延,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这一事实,宣告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已经破产。与此相反,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发达国家又骤然热销,据《环球时报》2008年11月12日的报道,2008年《资本论》在德国柏林的销售量是前一年的3倍、1990年的100倍。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也曾经有人瞧不起这部经典著作的意义,认为《资本论》所做的分析已经过时,甚至认为改革必须摆脱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视为阻挠彻底改革的“绳索”。而现在,西方人都重新研究《资本论》,难道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人,可以不要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了吗?

萧灼基教授写的《马克思传》与众不同,它的特色鲜明:第一,它是一部革命传记。以马克思的革命生涯为主线,该书共有13章,按革命实践的先后顺序排列,根据实践的发展,阐述革命理论。第二,在革命理论中突出经济理论。该书的第八章、第九章用10万字的篇幅介绍《资本论》的三部手稿和《资本论》第1—4卷的基本内容。第三,用通俗的形式介绍深奥的理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初学的读者往往感到不易理解,而萧教授采用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独特的叙述方式,使复杂的理论问题深入浅出。因此,我建议想读马克思著作的读者,不妨先读萧教授的《马克思传》。

篇10:读轮椅上的霍金有感

本文讲的是被称为“宇宙大王”的著名科学家霍金在自己完全瘫痪,被长期禁在轮椅的情况下,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仍然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未知世界,勇敢顽强地挑战命运,为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的故事。霍金震惊了我,也震惊了全世界,真是“身残志不残”啊,他就是我一生的榜样。

我在霍金的面前,简直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就说今天吧,我今天本要写作业,妹妹正好也在,我俩就看了一会动画片,我终于等到了我最喜欢的,我欣喜若狂,正当我看地津津有味的时候,这时,我想起了作业,遇到了难题,绞尽脑汁,可我想不出了,我就放弃。这一天,我什么作业都没写,我无语了。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篇11:读《轮椅上的霍金》有感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读《轮椅上的霍金》这篇文章,我若有所悟。这段话像火花一样闪耀在我的心间。

《轮椅上的霍金》一文主要讲的是:“宇宙之王”――史蒂芬・霍金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依然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的未知事业,顽强地向命运挑战。最终,他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霍金,他身残志坚、宽容大度、懂得感恩、开朗乐观……他的优点多得数不胜数。“卢伽雷氏症”,面对这样可怕的病魔,他没有低头叹息、悲观消沉,甚至一蹶不振、,而是选择了昂头挺胸,正视现实,勇敢地挑战命运。当年轻的女记者莽撞地脱口而出而触及他内心伤痛的话语时,他没有大声呵斥,火冒三丈,而是面带微笑,用一番感人肺腑的话语让全场掌声雷动,令在场人为之倾倒。霍金,不仅是一个生活强者,还是一个非凡的物理天才。他撰写了科学着作《时间简史》,发现了黑洞的蒸发性,推论出黑洞的大爆炸,建立了非常美的科学模型,被选为最年轻的皇家学会会员,成为只有像牛顿那样的大科学家才能跻身的卢卡逊科学讲座的教授。

霍金的一生给我们太多太多的启示。霍金,他这样一个伟大的科学家都能做到不屈不挠、开朗乐观、宽容大度……我们呢?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伙伴们闹得不可开交,导致不欢而散的结果。“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话可说是众所周知,但有几人能做到?父母的生育、养育之恩,我们本应当涌泉相报;然而对于父母,我们是变本加厉的索龋对于生活中或学习上的小挫折,我们选择的是退缩不前还是迎难而上?成功总在风雨后,让我们要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去浇灌那朵成功之花吧!

冰心曾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往往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是呀,无论是谁,都不能随随便便地成功。如果是那样,成功便失去了它的意义了。今后,如果遇到困难,你是选择知难而退呢,还是像霍金那样,不畏困难,不怕艰险,为了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聪明的你,一定有自己的.答案。

2.读《霍金》有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霍金》。文章主要讲述了霍金克服瘫痪造成的生活上不便和工作上的困难,在科学史上做出的贡献的故事。

霍金用强烈的使命感和极其坚强的意志震撼了全世界。“读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的机器,读献文的时候需要请人将每一页摊大桌子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逐步阅读……”这句话将我深深地震撼了!一个瘫痪的人,竟在精神上没有放弃自己,继续攻读大量的书籍,这种精神是何等宝贵!这种意志力是平常人所拥有的吗?这种举动是平常人能做到的吗?正是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霍金没有放弃自己,才造就了他现在的成就。

古人说、“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霍金就像那小小的水珠,一步步穿透摆在他面前如此高大的石头。从常理上说,霍金可能会一蹶不振了,可是凭着一股永不放弃的信念,霍金重新站起来了,一步一步地迈向科学的颠峰。古人曾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霍金就是那位有心人,跨过他面前一个又一个的障碍。

古今中外,又有多少身残志不残的伟人?海伦凯勒就是其中之一。因为一场大病,使她三残,可她仍然没有放弃人生希望,发奋图强,亲手解开缠在心里的结,创造了一部部文学巨作;保尔,先失明后瘫痪,上帝对他是多么无情,可他却拿起笔,开始了写作的道路……他们和霍金一样,身残志坚,他们对命运的宣战,深深打动了我们。

坚强的意志是霍金成功的基础;永不放弃是他走向颠峰的手杖;强烈的使命感是他登上最高峰的双脚!他是谁?――科学巨人,史蒂芬。霍金。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他是我们追逐的目标!

篇12:读轮椅上的霍金有感

故事的主人公是人称“宇宙之王”的史蒂芬霍金。命运对他十分残酷。1963年,21岁的霍金在剑桥大学读研究生时,不幸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不久完全瘫痪。1985年,霍金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又被彻底剥夺了说话的功能。40年过去了,疾病已使他的身体严重变形。即使命运对他如此残酷,他仍然坚持科学研究,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他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在于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感动了大众。

这是一位多么乐观感恩,多么身残志强的人啊!他用自己非凡的毅力和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创造了一个科学神话。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思绪万千:霍金为了搞科学研究不知经历了多少磨难?我们比起霍金,真是惭愧!

有一次,我的爸爸和妈妈有事出去了,让我一个人在家好好做作业。突然有一题不会了,我当时不知所措,便来到楼下叫同学,可惜他不在家,我只好回到家埋头思考起来,可仍没解决,都想要放弃了。该吃午饭,爸妈还没回来,我就只好自己想办法。起初,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先在锅里打一个蛋,可刚打完,油便“砰砰”地往外跳,有一颗跳在了我的手臂上,烫得我啊啊大叫,我便决心不做了,泡方便面吃。我从家里找出最后一袋方便面,放在碗中,用开水浸泡,盖上盖子。没一会儿我就急着打开吃,可咬不烂,便又开始继续泡,这次,我等了好久才打开。可是,这时的面已经泡得不成样子,可我顾不上太多,只好吃着被泡坏了面。想到这我不禁感到惭愧。霍金,一个残疾人,没有被命运的不公而打垮,他的困难,比我的困难大几十倍,他都没有放弃,而我却……

篇13:读霍金传有感

《贝多芬传》的作者德国作家菲利克斯·胡赫无疑是真诚的, 他让贝多芬的生活再现在我们面前。胡赫怀着一颗虔诚、敬仰甚至是膜拜的心情写了贝多芬的一生, 他用细腻的笔锋、犀利的眼神和敏锐的思想描述了贝多芬充满磨难的生活。我们甚至能感受到贝多芬正行走在路的前方, 我们有和舒伯特同样的感受:“我们愿意跟在他身后呼吸着他的呼吸”;“他使音乐充满了他的呼吸和精神, 一切凡是能激动人心的, 他都要尽量表达出来, 要比语言所能表达的更明白、更直接, 他已经把音乐提高为全人类通用的语言。”[1]P528

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贝多芬还是生活在痛苦的深渊里, 尽管他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 在音乐上做了不朽的改革, 但是他的音乐却不能为封建主义卫道者所接受, 他们批判他, 压榨他, 让他一刻也不能停止痛苦的折磨。贝多芬向往美好的爱情, 但是却一次次的遭到拒绝, 仅仅因为他不是贵族, 说到底, 在资产阶级眼里他只是个艺人, 地位的悬殊使他最终不能和上流社会融合起来, 包括他和贵族们的友谊, 因为立场的不同也不得不一次次的中断, 甚至伟大的诗人歌德, 两个人虽然在艺术上相互倾慕和欣赏, 最终却因为对待皇后的态度而分道扬镳。贝多芬受不了歌德对皇后的奴颜婢膝而愤然离去。

贝多芬是崇尚自由的射手, 他喜欢自由的空气, 愿意和广大劳苦大众站在一起, 但他要生活却又不得不依附于贵族生存, 这是他痛苦的根源。尽管他尽可能的拒绝贵族的馈赠, 但是贫困的生活又不得不玷污他那纯洁的灵魂, 所以他常常咆哮, 如同《暴风雨》的来临。他把他那来自宇宙深处的《热情》献给了佛朗茨·冯·布龙斯维克伯爵, 而贵族们回报他的却是越来越深刻的心灵和肉体的折磨。他热爱自然也想过《田园》一样谧静的生活, 他喜欢浪漫也向往《月光》下的安逸和美丽, 可是贵族们不会给他机会, 他们想从贝多芬身上听到更多上帝的福音, 他们尽可能多的压榨贝多芬身上的每一个细胞, 向贝多芬索取着上帝馈赠的礼物, 而贝多芬为了《命运》只好不屈不挠的斗争着, 表面屈从, 内心愤怒!有些理解他那饱受煎熬灵魂的贵族也不会放弃自己的地位, 他们能做的仅仅会给一点施舍。贝多芬不是《英雄》, 作为一个战士, 他遭受了太多的《悲怆》。

正是在这首著名的《c小调奏鸣曲》 (“悲怆”OP、10) 中, 贝多芬已经用他特有的低吼开始了他艰苦的斗争。贝多芬把c小调作为表现斗争的、英雄的、激情的、悲怆的调性, 他在这首作品中植入了真确而丰富的内容。由于在第一和第三乐章具有粗犷激烈的热情, 具有英雄式的反抗精神及阴暗的严肃气氛, 有人称这首作品为“小悲怆奏鸣曲”。而与之相对应的“大悲怆奏鸣曲”即贝多芬的第八奏鸣曲 (OP、13) 。在这首作品中, 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小三度在第一乐章中的运用。“一般来说, 古典主义作品的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是4度和五度的关系, 而贝多芬在这首作品中首次运用了小3度关系, 即由c小调的主部主题 (第11-27小节) 转向降e小调的副部主题 (第51-88小节) , 由此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2]P 205

贝多芬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作品中运用小三度作为“大悲怆”第一乐章的结束, 而且似乎只有用小三度结束才更能体现悲怆的感觉。这是他在作品中创新的转折, 也是他思想叛逆的闪现;这是向古典主义音乐大胆的挑战, 也是向封建势力吹响了战斗的号角, 迈出了音乐史上艰难而伟大的一步。

贝多芬向往“自由、平等、博爱”, 是他早年曾受“启蒙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的结果, 他憎恨封建压迫, 反对陈旧, 希望革新, 这些进步的思想在他的作品中俯首可见。如果说《c小调奏鸣曲》是战斗的准备, 《第八奏鸣曲》 (“大悲怆”) 是战斗的序幕, 那么他的《第五交响曲》又名《命运交响曲》则是战斗的开始。

《第五交响曲》 (“命运”) 是一部哲理性很强的音乐作品。和《第三交响曲》 (“英雄”) 、《第九交响曲》 (“合唱”) 一样, 都具有战斗主义的精神, 体现了“通过斗争, 获得胜利”的信念。这首作品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各乐章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整个作品气势宏伟, 情绪激昂, 富有清冽的艺术感染力。这部作品共有四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是明亮的快板, 酷似敲门声的音型强烈地震撼着每一根听者的神经, 音乐的层层级进同时象征着人民的力量如巨大的洪流, 以排山倒海之势向黑暗势力发起猛烈的进攻。乐曲一开始在c小调上由弦乐和单簧管奏出由四个音组成的富有动力的音型, 这个贯穿整个作品的基本音型推动着音乐不断发展, 形成充满豪放和英勇的气质不断向前冲击的形象概括:贝多芬紧紧扼住了命运的脖子!他吹响号角向命运发出了挑战。

号角的节奏和音型贯穿整个乐章, 先是主部主题以号角的形式奏响, 而后副部主题在号角声的基础上派生出来;展开部是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的号角声的进一步变化发展, 作者在展开部巧妙的运用了模仿、对比复调的手法, 以频繁的转调, 增加了原有的不稳定性, 使音乐织体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结束部是曲子在主、副主题时而分开, 时而融合的交织中推动发展而来, 形成充满豪放和英勇的气质。再现部基本上与呈示部相同。在这一乐章庞大的结尾中, 两个主题再次汇合, 音乐的气氛锐不可挡, 进一步显示出人民战胜黑暗的坚强意志和必胜的信心。

第二乐章是稍快的行板3/8拍子这一乐章是用双主题变奏曲式写成的, 就是把两个不同的主题依次轮流加以变奏, 以加强乐曲的对比。先是并列式变奏, 后是成组式变奏, 其结构关系是:AB﹏︳A1B1﹏︳A2A3A4︳间奏段︳B2︳﹏A5A6结尾。

第三乐章的诙谐曲调性又回到了c小调, 是动荡不安的, 像是艰苦的斗争仍在继续。它是通向第四乐章的过渡和转换。

第四乐章的快板4/4拍子奏鸣曲式。以雄伟壮丽的凯旋进行曲开始, 音乐建立在与原调 (c小调) 具有鲜明对比的C大调上, 表现出人民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

作者在曲子的尾声又安排了光辉灿烂的凯旋进行曲, 表现了人民经过命运的无数次战斗的挣扎, 最后获得了胜利的喜悦心情。

“窥一斑而知全貌”, 通过以上对《第五交响曲》的简单分析, 我们对贝多芬的创作思维有了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纵观贝多芬所有作品, 他继往开来, 荡古典之风, 开浪漫先河, 用音符向世人昭示了他不屈灵魂的进程, 以毕生的精力为世界文化艺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书作者菲利克斯·胡赫这样总结贝多芬:“他一生是艰苦的, 永无停息的斗争, 一场同不断压迫着他的异常困难作的斗争;一场对不理解他的世界作的斗争;一场为了爱如自己的骨血的灵魂而所做的斗争;一场和自己受到耳聩的命运作的斗争;一场在内心和各种黑暗实力拼搏的斗争;一场为他的艺术使命而作的斗争――这场斗争是在每一部作品里都重新燃起的, 为了使作品达到内心所想象的已经――这是最可怕的、最富磨难的斗争, 足以使创作的人成为全人类的殉道者”[1]P529。而这一切其实毋庸多言, 贝多芬用他的音乐向我们做了最好的诠释。感谢上帝把这样的天使送到这个世界, 让我们也有幸从他的音乐中读懂天堂;感谢上帝把他送到人间, 因为他的到来上帝明白了人世间的喜怒哀乐。也感谢德国作家菲利克斯·胡赫, 他让我们再一次认识了贝多芬!

参考文献

[1][德]菲利克斯·胡赫.贝多芬传[M].孙则明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1

篇14:读《达赖喇嘛传》

从历世达赖的事迹中,我们可以窥见在清净庄严的梵宫中充满着勾心斗角的阴谋,在活佛的转世制度里潜伏着刀光剑影的杀机。达赖圆寂,噶厦(西藏行政办公厅)即请巫师降神,凭他胡诌托生的方向,派人遵其指示去寻访相同或稍后于这一死期出生的婴儿,作为转世的灵童,往往找到三名,举行金瓶掣签。一人当选,全家升天,噶厦给予很多庄田,成为超级农奴主。不仅达赖、班禅如此,各大寺院的寺主活佛亦然;于是,本来就极为庞大的封建庄园制,愈来愈膨胀,织成一张大网,罩在人民头上。最令人眼红的是,达赖即位,尚在童稚,名为法王,大权操诸摄政即俗称藏王的手中,这是个特大肥缺。达赖十八岁亲政,仍须大臣主事,这就引起各种势力的角逐,最占优势的自然数达赖的家属。一至四世达赖在位,西藏政权归白教派掌管,达赖只是一寺之主,油水不大,他们尚能平安度过。五世达赖才干练达,他推翻了白教的统治,掌握了全藏政权,此后的达赖日子就难过了。第六世仓央嘉措富于叛逆精神,亲政不久,终遭废黜,理由是耽于酒色,不守清规,恐怕只是借此由头赶他下台。九至十二世达赖,或未及亲政,或亲政二、三年,相继暴卒,谁都认为他们遭到了毒手。达赖仅仅是抬出来镇压农奴的偶像。十三世达赖曾出亡印度,自承本不愿离开,十四世达赖现仍居国外,都是被裹胁出奔的。

中编单叙十三世达赖,是全书主体,这是英帝逐步侵藏、中央政府日渐失去向心力的时期,主要据藏文《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传》编写,资料丰富,令人大开眼界——不过,那景色是刺目的。谁敢想象中英订约,代表我方签字的竟会是英人赫德(另有一中国人代表),中英交兵为我刺探敌情的亦是这位英国佬?驻藏大臣居然称赞英人用兵为仁慈。如此外交,如何会不屈辱?藏事如何会不堕坏?西藏还有乞丐捐(限于汉人),每月高达藏洋二元,匪夷所思。驻藏大臣亦有颇思改革弊政者,张荫棠主张:苛刑重役一律革除,以苏民困。可惜他不尊重民族风习,欲化西天佛国为儒家礼义之邦,因而无所成而离任,虽然如此,仍留下去思,堪为殷鉴。

下编述十四世达赖,至西藏和平解放止。

本书注释较乱。西藏政教制度,一般均感陌生,这些藏语名词,如同拦路虎,虽有注释,仍多疏漏,如滚拉、业巴、仁浦等所司何职,殊难悬揣。尤其是爵衔、职称、地名、人名串连一起,无从辨识,囫囵读过,固亦无妨,终是疙瘩。有的注文,或未必贴合。页二六○“警察局(藏名波立斯代本)。”按代本义为兵官,波立斯当是英语警察之译音,波立斯代本为警察局长,即后文之警察代本。警察局藏语似应为波立斯康。亦有一再作注,如锡金(哲孟雄)、披楞(英国),而封建庄园(卡)在连续三句中注上四次,实为辞费。窃以为倘将书中藏语名词包括诸如宗、本、等基本的构词词语列——索引,按一定顺序排列,读者称便。

著者就引文中原来错误颇多是正,仍有忽略,如页二四二的“中国布比”。卢比是印度货币,或若西藏曾发行过卢比,须加说明。标点错误更多,不列举,至于捧(唪)经、跌(趺)坐、白(百)灵庙等,当系校对失察所致。

上一篇:第10章习题分析与解答下一篇:老书记讲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