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通器教案教学设计

2024-04-11

连通器教案教学设计(精选9篇)

篇1:连通器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节 连通器

典型例题

例1 细玻璃管与一个带喇叭口的玻璃管间用软胶管相连,如图所示.内有一定量的水,当喇叭口慢慢向上移动时,左管内水面

A.向上移动,但总比右管水面低.

B.向上移动,但总比右管水面高.

C.向上移动,但总与右管水面平.

D.不移动,两管水面相平.

选题角度:通过本题巩固学生对连通器特点的理解.

分析:当喇叭口向上移动时,使两管内水面同时上升,根据连通器原理,两管水面始终相平.

解答:C.

说明:连通器的特点:连通器里的水(或其他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总保持相平.

例2 如图所示,连通器的粗管直径是细管直径的2倍,先在连通器内注入水银,然后在细管中注入68cm高的水,求粗管水银面上升了多少和细管水银面下降了多少?

选题角度:通过本题加深学生对连通器原理的理解,提高解题能力.

解析:根据液体内部压强规律,可求出粗管中水银面与细管中水银面的高度差,再根据粗管水银上升的体积与细管水银下降的体积相等,即可解出此题。

设两管水银面的高度差为 即,这个汞柱产生的压强与68cm高水柱产生的压强相等。则有

∴。

设细管水银降低的高度为,粗管中水银上升的高度为

∵细管水银下降的体积与粗管水银上升的体积相等

则有 即

∵两管水银面高度差等于两管水银面上升和下降的高度之和

故粗管水银面上升1cm,细管水银面下降4cm.注意:解此类题的关键:①取两种液体的交界面为参照面,静止时两侧压强相等可建立方程;②细管液体上升的体积与粗管液体下降的体积相等可建立方程。

例3 如图所示,2003年3月下旬,香港淘大花园爆发“SARS”.经香港卫生署及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发现引起陶大花园“SARS”病毒大面积传播的原因之一是:当地一些家庭很少使用地漏排泄地面上的污水,从而造成与卫生间地漏相连的U型存水弯头内没有存满足够的水,有的甚至是干的,因此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请你从物理学角度对上述事件的原因做出简要分析.

分析与提示:

首先要认清卫生间的U型存水弯头是一个连通器,然后根据连通器的特点分析它的作用.

解题过程:

卫生间的U型存水弯头是一个连通器,连通器的特点是当其中液体不流动时,连通器各容器液面总相平.正常使用时U型存水弯头底部应充满水,充满水的作用是把地漏与下水道的空气隔开,这样下水道的空气不会进入住户室内.若U型存水弯头内没有存满足够的水,甚至是干的,就使得住户卫生间的地漏与室外下水道相通.淘大花园就是这种情况,以至造成带有“SARS”病毒的空气或小水滴在进入下水道后,通过U型存水弯头进入其他住户的卫生间,从而造成“SARS”病毒大面积传播.

易错情况分析:

学生能认出 U型存水弯头是连通器,但是连通器在此处的作用分析不清楚.

选题角度:

此题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解答习题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也获得了生活常识.真正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习题精选

1.选择题:

(1)如图1所示,公路两侧的甲、乙两条水渠由路面下的倾斜涵洞相连,两渠水面相平,涵洞中的水流方向,正确的说法是()

A.水从水渠乙流向水渠甲

B.水从水渠甲流向水渠乙

C.因水面相平,水不流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填空题

(2)船闸是利用______的原理工作的.

(3)如图2所示,甲、乙两容器间有一斜管相连,管中间有一阀门K,现甲、乙两容器内装有水,且水面相平.当阀门K打开后,管中的水将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4)如图3所示,连通器粗管直径是细管直径的4倍,现在连通器中注入水银,待水银稳定后再向细管中注入70cm高的水(注入水后细管中仍有水银).求:粗管中水银面上升多少?细管中水银面下降多少?

参考答案:

(1)C;(2)连通器;(3)不流动、K打开后,甲、乙为连通器,装同种液体,液面相平时,液体不流动;(4)0.3cm、4.8cm

【学习目标 细解考纲】

(1)知道什么事连通器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辨认连通器;

(2)知道船闸的工作原理,能用连通器原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了解液压技术的原理,知道液压技术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知识梳理 双基再现】

连通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容器。连通器的特点是:连通器 里的_______________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是保持在___________高度。

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所以在受到压力的时候,就出现和固体不同的现象,取一个壁上有几个小孔的空心球,球上连接一个圆球,把水挤进球里,可以看见,扎的各个小孔都向外喷水,这表明手加在水上的压强,被水传递到各个小孔上,球上的小孔是朝着不同方向的,可见液体能够把它受到的压强向____________方向传递。

帕斯卡原理:密闭液体上的压强,能够_______不变地向各个方向传递,这就是帕斯卡原理。

【小试身手 轻松过关】

1.三峡船闸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造连通器。下图是轮船通过船闸的示图.此时上游阀门A打开,下游阀门B关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闸室和上游水道构成连通器,水对阀门A两侧的压力相等

B、闸室和上游水道构成连通器,水对阀门A右侧的压力大于左侧的压力 C、闸室和下游水道构成连通器,水对阀门B右侧的压力大于左侧的压力 D、闸室和下游永道构成连通器,水对阀门B两侧的压力相等 2.如下图所示,不属于连通器原理应用的是()

3. 连通器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图所示的事例中利用连通器原理的是()

A.只有(1)(2)

B.只有(3)(4)

C.只有(1)(3)(4)D.(1)(2)(3)(4)

4.如图,底面积相同的不同容器中装有同种液体,且深度相同,则容器中液体对容器底压强最大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一样大

5.在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的过程中,一些同学作了如下猜想: 猜想A: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猜想B:在深度相同时,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密度有关,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猜想C:同一种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为了检验上述猜想是否正确,某同学进行了图8-2-4中各图所示的操作:

图8-2-4

(1)比较图中代号为____________的三个图,可以说明猜想A是否正确;(2)比较代号为____________的两个图,可以说明猜想B是否正确;(3)比较代号为____________的三个图,可以说明猜想C是否正确。

从而得出结论:在液体内部向_________方向都有压强;并且在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__________。另外液体的压强会随着深度的增加液体压强会_________(“增大”或“减小”),液体的压强还和液体的________有关。

6.密闭的液体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加在密闭液体上的压强,能够大小不变地被液体向各个方向传递,这个规律被称为帕斯卡原理。液压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工作的,如下图为它的工作原理图,其两活塞与同一容器的液体相接触,设小活塞的横截面积为请你依据帕斯卡原理写出液体对大活塞的压力,加在它上面的压力为,大活塞的横截面积为,的数学表达式,并简要说明使用液压机的好处。

左边压力F1液体产生的压强P1=______________,则压强传递到右边,对右边活塞施加一个向上的力为F2,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2:连通器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教学重点

连通器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实践生活中找到连通器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过程

一、连通器

1、出示连通器,请同学们观察这种容器的形状和特点。

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上端开口,底部相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2、将连通器装入水,让同学们观察水位,把连通器沿竖直面旋转,但水未溢出,继续观察。

当连通器里的水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让同学叙述自己所见过的哪种属于连通器。

茶壶,水塔,锅炉水位计等。

3、请同学上台把两根玻璃管和一根橡皮管组装成连通器,并装入水体验连通器的特点。

二、船闸

介绍三峡水利工程:为什么我们要把长江拦起来?当长江拦坝之后会出现什么难题?

引入船闸。

让同学先阅读课本船如何从上游行到下游的,然后起来叙述船又是如何从下游行到上游的。

三、应用

家中的连接情况,在主管和家中的排污管之间接有一段弯管,这段弯管正好连通了它的两端,形成一个连通器 ;平常其中总是有水,可以起到隔住臭气的作用;当有污水需要排入时,由于室内一侧的水面比另一端高,水会自动的流出,直到两边相平为止。

练习:

1、潜水艇潜入水中越深,受到海水的压力越 ,它在水下航行的同一深度不同部位处受到的压力 。

2、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 ,当连通器里的水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 。

3、船闸是根据 原理修建的。

4、下列器具不属于连通器的是( )

A、茶壶 B、自来水笔 C、水渠的过路涵管 D、锅炉水位计

5、潜水艇深潜到104m的海底时,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一条约30cm的`扁鱼在海底游动,这条鱼的形状为什么是扁的?如果将这条鱼拿出水面,它将怎样?

6、工程师们为什么要把拦河坝设计成下宽上窄的形状?

7、在洪水季节,河水中的含沙量增大时,河水对拦河坝的压强将有何变化?为什么 ?

能力提高

8、探究: 。

9、请你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如方便杯、可乐瓶等)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规律。要求写出所需器材、试验过程、现象及结论。

篇3:南湖连通渠排水工程设计研究

关键词:过水断面,流量,明渠布局

1 渠道现状问题

南湖连通渠 (武纸公路-珞狮南路) 位于武汉市武昌南部地区, 其西连巡司河, 东接南湖, 全长度约为2580m, 是南湖排水系统的一条泄洪通道, 同时承担了其南北两侧约7.39km2的排水任务。平时该排水系统通过巡司河出长江, 汛期通过汤逊湖泵站 (Q=120m3/s) 抽排出长江。在珞狮南路有现状南湖闸, 为错峰排涝的控制闸。

1.1 渠道过水断面小, 不能满足规划的断面要求

连通渠现状河段狭窄, 过水能力不足, 现状实际断面只有10~13m左右, 过水断面不足设计断面的30%, 汛期水位容易超过控制最高水位, 并对渠道上游来水造成顶托, 引起渍水。

1.2 渠道污染严重, 水质恶化

连通渠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排水及水污染控制设施建设不足, 沿线污水直接入渠, 渠底堆积的淤泥和沿渠堆放的垃圾及排污管对水体均造成污染。

1.3 可观赏性差, 滨水环境差

明渠两侧城区段违章搭建较多;河岸垃圾遍布;郊区居民随意开垦渠道边坡作为菜地, 环境污染致使“脏、乱、差”现象更突出;过水桥涵简陋、粗狂、污渍横流。

1.4 两岸水土流失严重, 绿化覆盖率低

由于渠道边坡大片土面裸露, 绿化覆盖率较少, 并且有些渠段黄土露天, 雨淋水冲, 使得水土流失加重, 边坡亟需加固及绿化处理。

2 设计线路及工程控制宽度

依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6-2020) 》和《巡司河排水规划》, 南湖连通渠地区属于武昌汤逊湖水系的一部分, 汤逊湖水系东北部以蛇山、洪山、桂子山、关山为分水岭雨东沙湖水系为界;西北部濒临长江, 南部以江夏区青龙山公园为界, 汇水总面积470km2。三环线以北属武昌城区, 以南为江夏郊区。流域范围内包括巡司河、青菱河等明渠和汤逊湖青菱湖、黄家湖、南湖等十余个湖泊, 雨水通过明渠和箱涵汇入各湖泊调蓄, 汛期由汤逊湖泵站 (。起排水位17.65m) 抽排出江, 非汛期由陈家山闸和解放闸自排出江。

本次规划部门将红线控制宽度调整为50m, 本次设计明渠宽度均按规划控制。

3 工程设计内容

本工程明渠清淤范围具体情况见表1。

4 明渠设计流量

目前南湖水系及南湖连通渠系统均属于原南湖流域,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 南湖常水位控制为19.15m, 最高水位控制为19.65m。因南湖原流域以西部分地区的规划排水管水面标高低于南湖最高控制水位19.65m, 无法自排入南湖, 按巡司河排水规划, 将该地区雨水直接排入南湖连通渠后进巡司河, 故将南湖原汇水面积50.3km2调整为40.6km2。按新标准计算, 南湖闸出口流量为65m3/s, 南湖连通渠区域的汇流量约为Q=26m3/s, 南湖连通渠 (南湖排涝渠道) 最大排水流量为91m3/s。

根据规划控制数据, 现有明渠断面局部过水能力不能满足需要, 必须进行疏浚、拓宽改造。

5 明渠断面选择

24~30m渠道+2m人行道+1m (绿化) +6m绿化放坡+1m绿化, 见图1。

本次设计南湖连通渠为南湖水系重要的泄洪通道, 以及承担起南北两侧7.39km2范围的排水任务, 在满足泄洪排渍功能的前提下, 尽可能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同时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滨水的城市绿道, 打造成洪山区重要的城市景观长廊。

6 渠道断面结构形式

渠道常用断面形式主要有浆砌块石护坡护底形式、生态混凝土护底和植生块生态护坡形式、自然护坡形式等。

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 本工程设计明渠采取植草生态和挡土墙相结合护坡, 渠底经清淤换填处理后采用土质良好的粘土压实堆砌。

7 明渠与规划道路相交问题

南湖连通渠自起端依次与规划一路、珞梁路、原老人桥、丁字桥路、城市现状小路、石牌岭路、书城路7处现状或规划道路相交。

规划一路、珞梁路和丁字桥路为规划新建道路, 原老人桥、现状小路与明渠相交采用了多孔过街管涵的形式, 通过核算, 现有断面不能满足排水流量要求。

此外, 根据武汉市洪山区建设局2015年计划安排, 书城路箱涵施工设计阶段, 设计断面为3BH=4.5×3.5m全长约242m (工程量计入“南湖新城路及南湖连通渠工程变更设计”, 本工程不重复计入) 。过街涵与明渠相邻侧采用栏杆围护, 既可以保证行人安全, 同时起到美化效果。

8 明渠布局

根据规划, 南湖连通渠的排水流量为65~91m3/s, 南湖连通渠排水走廊红线宽度规划控制为50m, 在满足排水功能的前提下, 尽量拓宽人行步道空间, 以实现怡人的开阔空间。拟建明渠分为4段布置。

(1) 李纸公路~石牌岭路段:新建渠道B=30m, h=2.5m, i=0.00017, 渠道水流断面A=30×2.5=75m2;

(2) 石牌岭路~书城路:新建渠道B=26m, h=2.5m, i=0.00017, 渠道水流断面;

(3) 书城路~桩号K2+180段:新建渠道B=24m, h=2.5m, i=0.00017, 渠道水流断面A=24×2.5=60m2;

(4) 桩号K2+180~珞狮南路段:保留现有明渠, 仅对明渠进行清淤该段明渠流量满足65m2/s。

9 污水截污

本工程设计区域的排水体制为雨污分流制。由于近期部分污水系统没有完善, 导致现状有少量污水临时排入连通渠。但近年来有关部门正积极建设周边的排水系统。随着系统的不断完善, 周边污水均可排入市政管道收集处理排放, 所以本工程没有设置污水截污管道。

1 0 结语

对南湖连通渠进行环境综合整治, 其目的是充分发挥渠道排水功能, 提高城区防灾、抗灾水平, 建成富有滨水特色的绿化景观轴带, 为武汉市山水园林城增添美景。同时, 张扬城市个性, 使武汉市更具亲和力和魅力。提升城市功能, 加快城区的经济发展。国内外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表明, 大型绿化景观工程的建设, 往往会促进地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国红.城市渠道综合治理工程探讨[J].中国市政工程, 2003 (2) .

篇4:具有“液片”连通器的设计

连通器的原理是连通器中只装一种液体,当液体静止时连通器的各部分中的液面总是相平的,在平时的教学中,一般都是利用“假想液片法”,引导学生按以下思路分析:液体静止——液片处于二力平衡——液片两侧面受到的压力相等——液片两侧受到的压强相等——两管液面高度相等,虽然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比较抽象,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理解“液片”时都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克服这一困扰教学效果的难题,我们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此装置将虚无假设的“液片”变为真实可见的模拟液片,使抽象知识直观化,能降低教材上的知识难度;并且教具的设计贴近生活,使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用品以及废旧材料(注射器及应购买新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二、设计器材

60ml塑料注射器两个、胶卷桶1个、70mm长的乳胶管2段、中性笔笔芯杆、塑料薄片、无色聚酯薄膜片、细线、透明胶带等若干。

三、组装说明

1.制作模拟圆液片:用红色塑料薄片剪一个直径略小于胶卷桶内径的圆片。

2.制作具有液片盒的连通管:

(1)给胶卷桶底部和盖子中间各钻一个孔,将一端管口塞着中性笔芯杆的两端乳胶管,分别插接在胶卷桶底部和盖子中间。

(2)在模拟圆液片边缘用针扎两个相距约10mm的小孔,孔内各穿一截细线:剪宽约10mm的一条无色聚酯薄膜片,将其卷成直径略小于胶卷桶内径,用透明胶带粘结固定;再将模拟圆液片边缘的两截细线用透明胶带粘在聚酯薄膜桶一端,使模拟圆液片与聚酯薄膜筒的圆心基本重合。

(3)将聚酯薄膜筒轻轻套入胶卷桶内,让挂在筒边一侧的红色模拟圆液片处于胶卷桶中部,使其平面与胶卷桶底、盖面平行后合上胶卷桶盖子,即制成具有液片盒的连通管。

3.组装连通器:将两乳胶管分别与两个60ml的塑料注射器相连,即制成了具有“液片”的连通器。

四、演示说明

从一个的注射器中向装置注入红色的水,当两个注射器中的水面相平时,装置中的水不流动,胶卷桶中的圆液片竖直静止,提起右边的注射器,使右边注射器中的水面高于左边注射器中的水面时,连通器中的水从右向左流动,这时可观察到胶卷桶中的圆液片向左摆动,直到两注射器中的水面相平时,连通器中的水不再流动,胶卷桶中的圆液片又处于竖直静止;当降低右边的注射器时,即左右注射器中的水面再次出现高度差时,观察到的现象则相反。

五、现象说明

(1)连通器中装有同种液体,不流动时,各分容器中的液面相平。

(2)两容器连通的部分有一“液片”,当容器内的液体静止时,这个“液片”也是静止的。

(3)“液片”两个侧面受到的压力相等,压强也相等。

(4)将假想的液片变为真实可见的,增加了直观性,降低了难度。

篇5:演示连通器实验的教学案例

演示连通器实验的教学方法

初中二年级物理下册,讲《液体的压强》时,有一个演示连通器实验。至于什么叫连通器,只要同学们观察连通器的实物就知道: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关于连通器的特点,处二物理课本上是通过实验的演示直接得到的,要演示这个实验并不难,但不一定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看过老师演示之后,往往只留下一个的粗略印象,尤其对实验所显示现象的条件不甚清楚,他们会往往错误的认为:只要连通器里装有同一种液体,在不流动的情况下,液面一定保持相平。为此,我们按下列情形分别进行演示,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一、连通器的三个管都敞开,从粗管中倒入同一种液体(染成蓝色的水),可以看到,在水不流动的时候,三个管内的水面是相平的。二、三个管都敞开,从从粗管中先后倒入蓝色的水和用碘染成染成红色的煤油。结果,在液体不流动的时,三个管内的液面并不是都相平。

三、连通器三个管的其中一个管用胶塞塞紧,在再从一个管中倒入同种液体(蓝色的水),这时看到三个管中液面并不相平,封口的管中液面要低些。四、三个管都从粗管中倒入同一种液体(染成蓝色的水),从粗管中倒入同一种液体(蓝色的水),然后握住连通器在水平方向作越来越快的运动(加速运动),则见三管内液面也不相平,粗管最低。

学生看了四次演示之后发现,只有第一种情况下连通器内液面才保持相平。因此他们就会清楚地说明了,连通器内的液面总保持相平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1)须是同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2)各个管都要敞通大气(确保液面上用同样的压强);(3)连通器在水平方向上静止或匀速运动(无加速度)。这里三个条件对初中学生可以不作说明,或者只作介绍,不作任何解释。

篇6:连通器教案教学设计

当教室的电脑不能上网时, 学生的第一反应总是来找教师。例如, 有一天课间的时候, 1班的班长小A跑到办公室来找我说:“老师, 我们教室里的电脑不能上网了, 您能不能帮我们检查一下?”检查过后我发现, 是配置的DNS错误了。类似的情况信息技术课教师经常会碰到。后来, 我问学生:“我们前面刚学了网络知识, 你们没想到自己试试解决那些问题吗?”他们说:“学是学了, 可是不知道怎么动手, 也不敢做。”听了学生的回答, 我陷入沉思, 学生学习了知识, 但往往不知道如何应用, 也不知道如何用已有的知识探究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我决定就这个问题进行一次教学尝试。

●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 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为主, 通过对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来完成学习任务。此外, 在网络知识的学习中, 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只能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缺乏学习兴趣, 但如果只注重网络的操作, 则会让学生的知识只停留在操作表面,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 本节课的设计目标旨在让学生在学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操作技能, 在对网络连通性排查的实践操作中学会检测网络连通性的方法, 并且对前面所学的TCP/IP协议、IP地址和域名等知识加深理解。不仅如此, 如果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网络问题, 学生完全可以按照学过的知识和操作过的方法尝试自己去解决, 这是一个由学习转向应用的过程,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从而树立学以致用的意识。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内容选自高中信息科技教材第四章第二节“因特网基础”, 是一节实践体验课。在完成了TCP/IP协议、IP地址和域名等学习内容的基础上, 本节课将教学内容聚焦在通过实践操作对网络连通情况进行测试、找出网络连通故障并尝试解决故障这几个方面。

1.情境引入

教师向学生说明情况:早上到学校, 王老师就发现他的机器不能上网, 周老师在检查机器时也发现有好多台机器不能正常上网, 于是向网管员报修, 请他帮助解决, 可不巧网管员要因公外出, 所以他想请同学们帮忙来解决这些问题。各位同学在之前的课上已经学过网络的一些基础知识, 现在正是大家大显身手的好时机。今天我们要比一比, 看看哪些同学对学过的知识的应用能力最强。现在, 就让我们一起动手, 尝试做一次网管员。

教师请学生尝试访问网站, 观察访问状况, 查找小组中哪些机器出现了网络连通的故障。

2.网络连通故障排查

(1) 故障状况讨论

为了让学生能够想到网络连通中哪些位置有可能发生故障, 首先, 教师带领学生对学过的计算机网络三要素 (计算机设备、通信线路与连接设备和网络协议) 进行简单回顾, 然后一起“预测”, 可能是网络连接中的哪个环节出现问题了。

请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教师在黑板做记录。学生可能会回答网卡、网线、IP地址, 教师预先准备一些可能的答案打印出来, 学生回答的时候张贴起来即可, 以节约时间, 不在预设之内的则进行板书。根据前面已经学过的知识,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可能出现故障的位置, 并利用PPT对学生没有想到的故障进行提示。

师: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在动手检测之前, 我们考虑一下, 采用怎样的检测次序可以让我们比较快地找到故障所在呢?以生活中停电的事件为例, 家中停电一般情况下是先查看自己家保险丝有没有坏, 再看看邻居家有没有停电, 如果邻居家也停电了, 那就要打电话给电力公司了。

教师用此例引导学生分析出可以按照“由近及远”的次序进行检测, 如图1所示。

在对机器可能出现故障的部位做了“预测”之后, 教师便组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故障“诊断”, 看看这些机器的“病症”所在是否和学生预测的一样。

(2) 故障动手检测及解决

操作之前, 教师说明实践要求和注意事项 (如图2) , 图2在学生活动过程中一直播放, 起到提示的作用。

每组学生开始用学过的知识对故障机尝试检测, 看能否找到故障所在。找到故障位置的小组, 请组长上台按先后次序将组号贴纸贴到对应故障名下, 并协调小组成员一起尝试对故障进行解决。

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 注意在“网络故障检测及解决方法一览表”中对故障的预测、故障现象、检测过程、解决方法等进行记录, 并且在“实践过程截屏文件”中按要求对屏幕进行截屏保存。

在此过程中, 教师巡视观察, 以掌控每组的进展情况, 对有问题的可以进行指导。同时, 每个小组准备对本组的实践情况进行展示讲解。

(3) 交流分析

上述操作基本完成之后, 教师请小组派代表对本组检测的过程和解决的方法进行讲解说明, 其他小组聆听并评判, 有问题可以及时提出或补充。小组在班级交流完成后,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对每种故障的检测及解决方法。例如, 对于IP地址设置错误的问题, 带领学生再回顾错误原因和解决方法, 如图3所示。

(4) 小结

通过上页表格,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对故障检测及解决的方法进行小结。

通过实践过程,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将前面学过的知识点串联起来, 深入理解TCP/IP协议、IP地址和域名在网络传输中的作用。同时, 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 这些故障检测次序和解决方法都不是绝对的, 有时候问题可能会比较复杂。网管老师或者网络专业维护人员之所以可以比较快地确定故障所在, 和他们的实践经验是分不开的。学生学习了这些知识后, 遇到问题时不妨自己先尝试着去解决, 然后再请教专业人员, 说不定, 一段时间之后, 也可以做一名网管员了。

●教学反思

本案例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 教师加以必要的引导, 通过设置比较复杂的情境,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整个探究活动过程中积极参与, 积极动手实践,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除了关注教学内容之外, 本案例更深层次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养成探究式的学习习惯, 让他们对于知识不仅仅停留在“学”, 更要会“用”, 从而使得信息科技学科的价值得以体现。

点评

周健荣老师这节课的内容选自高中信息科技教材“因特网基础”这一章节, 是一节网络连通排查的实践体验课。

教师首先设置情境“网络不能连通, 网站无法正常访问”引入课题, 然后展示大幅面的网络拓扑图, 并在此拓扑图中很好地表达了网络的主体、传输介质、网络协议及各种网络设备, 让学生讨论并归纳怎样的检测次序才能比较快地查出故障, 渗透了结构化和有序、符合逻辑的分析思维方式。紧接着, 教师组织学生使用Ping命令、Ipconfig命令、Internet连接和协议属性面板进行网络连通故障排查, 将可能出现故障的位置用表格列出, 让各组学生将找到的问题、查出的故障用小组号贴到表格相应位置, 并让学生开展小组交流, 汇报所检测、分析出的故障。学生各小组选列的问题各不相同, 增加了课堂实践活动的不同问题生成点, 使学生使用Ping命令时有不同分析点, 也使学生能了解排查过程中, 计算机显示的网络连接、网络设置情况及协议属性面板的相关信息, 增强了学生对网络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 帮助了学生在这一内容学习思维过程中的难点突破。无论在思维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 都为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学科知识掌握和实际能力提高作了很好的设计。最后教师根据学生排查、测试、分析的归纳, 总结了本机网卡、IP地址、网络线路、网关、DNS服务等相应功能特点, 可能出现的故障位置、检测的方法和解决的方法。

篇7:书法与语文教学的连通关系探讨

关键词:传统书法;艺术;语文教学; 关系密切

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不仅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着深远和重大的影响。国际上,学习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热潮从古至今,经久不衰。规范、清晰、美观的文字书写早已列为中国人才的特别是教师的第二大基本功。在这里,我谨就在书法与语文教学的连通关系进行探讨。

一、书法教学与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

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书法教学在极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顽强的意志力,较好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书法能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修养和性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地书写习惯。学生书写好坏,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一定的学习能力的优劣。因此拥有良好的书写习惯潜移默化了学生的学习习惯。书写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基本功,同时字迹的端正优劣也直接影响了语文成绩。书写同时也考验一个人的耐性,必须要有“静下心来,沉入下去”的良好性情。因此,各科特别是语文学科要重视和抓好学生的书写习惯,这无论对学生的现在和将来都有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培养学生正确书写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修养性情,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一个人如果养成了练习书法的习惯,将终身受益。这种益处不仅表现在一笔好字能让人产生强烈的精神愉悦,更重要的是在于能促进一个人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形成和对性格的巨大影响。

二、书法教学与语文成绩的提升

首先,在书法练习中,学生会接触到大量的文学作品,通过书法了解的理解这些作品,并通过书法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激发对文学作品阅读和写作的兴趣,从而提高整个语文的学习效果。

其次,书写端正美观的可以为考卷加分,书写错误潦草的会造成考卷扣分。作为一名教师,在多次的阅卷过程中,常有这样的感觉:面对一篇作文,评价它的最先的依据是作文的书写而不是它的内容。如书写恶劣,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作文的其它方面有所忽视,或干脆以这种感觉代替对作文的评审,造成作文的偏审或误审,而一手漂亮美观的字无疑给作文打分赢得高分。虽然教师们都承认这是不应该的,但在现实的行为中,却不能摆脱这种心理的支配。但这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书写对于考试作文的意义。

再次,书写认真、严谨的同学对待语文学习必然也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这样的学习态度也决定了语文成绩的优劣。

三、书法鉴赏与文字艺术的美育功能

首先,鉴赏历代名家手迹、墨宝,可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思想感情,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的欲望。从古代的历史文献以及近年出土的大量文物中,保存完好的碑贴、铭文不计其数。这些都是学习书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奇诗美文,结合飘洒俊逸或典雅庄重的书法作品,足以使人在五彩缤纷的文学艺术的宝库中流连往返。

再次,对书法的练习和欣赏,对学好语文有直接帮助。实践证明:经常练习写字,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用娴熟的书法抄一句名言、一副对联、一首唐诗、一篇古文,这不正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吗?远的古代的不说,仅就现当代而言,许多文化大师他们同时也是书法高手。他们每个人都不但才华横溢,而且书艺超群,二者相得益彰,令人敬佩不已。

总而言之,写一手漂亮的汉字,懂得一些有关书法的知识,能从审美的角度欣赏汉字,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而且影响学生对其他各科功课的学习。

四、开展书法教学的几点策略

首先,每位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有一定的书法修养。我们的语文教师虽不能做到象古人一样琴棋书画样样都精通,但万万不可不通传统的书法艺术,写一手好字,尤其是粉笔字,总是应该的。反之,如果一个语文教师字写得很丑,板书杂乱无章,学生也就不愿意看,也就影响到教学效果。

其次,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对学生进行书法教学。从低层次的角度来说,书法就是写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说某某人的字好,而不是说某某人的书法好。书法教育应该从小学起就要重视,书法教学还应该从基础知识开始,逐步提高。教学中要向学生讲清楚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笔划、书写的注意事项、执笔方法、汉字书写笔顺以及书写正确姿势等。在书写作业和作文时,以及在考试答卷的过程中,要做到字迹清楚,笔划不多不少,格式正确,标点鲜明。字迹要力求美观,做到横平竖直,疏密匀称,比例适当,偏旁部首,变幻参错、重心平衡。书面力求书面整洁美观,给人以美的享受。对于写得好的同学,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适当的鼓励表扬;对于写得差的或态度不端正的,要予以耐心教育,适当引导,必要时施加一点压力,让他们养成严谨良好正确的书写习惯。还要向学生推荐一些古代的碑、贴以及近、现代名家的作品让学生临摹学习。对于有此专长的学生要指导他们学会剪辑报刊,收藏书法作品。

第三,开展书法教学学习活动。教师要自己带头示范,搞一些创作,使学生佩服。可以布置一些练贴、描红、临摹的作业,教师亲自批改,并加以指点。还可以组织学生认真抄写书本上的古诗古文,在班级进行交流、评比。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同时还可以结合这项活动,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组织纪律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另外,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老师与学生在一起交流思想,畅谈感受,也融洽了师生关系,加深了师生情感,从而有利于教学的管理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营造一个有利于书法学习的校园文化环境。语文教师要配合学校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应该在教室、过道、走廊、宣传栏、门柱、会议室、风景点等地悬挂一些书法作品,写一些有利于指导學生学习的格言、警句或者有利于提高审美能力的诗词、文章。

篇8:从“孤岛”走向“连通”

从两难说起:教育教学软件是否越多越好

教育信息化的大幅度推进和校园网的激增引发了对教学软件和教育管理系统的需求。然而, 教育教学软件的开发在市场和需求的驱使下, 呈现出相当多的问题。许多学校领导在决策过程中面临两难。

“个别”还是“普适”——教育软件缺少标准

美国、英国等经济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教育标准化工作, 对教育软件都颁布了明确的标准——如美国颁布的教育软件设计指南, 英国颁布的学习和培训技术及教育多媒体软件的标准化工作程序、学习和培训技术及教育多媒体软件的标准化工作计划等。我国没有经过一个标准化阶段。因此, 许多教育软件在适用功能和范围上, 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学校间产生了较大的差异, 导致软件“个别”适用, 软件功能“个别”适用, 甚至是学校“个别”适用, 不具有普适性。

“活用”还是“拿来”——教育软件使用不当

教育软件林林总总, 有资源库类、教学课件类、题库类、管理类、平台软件类, 以及目前发展火热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类教育软件。种类繁多、特色各异为学校教育软件的选择带来了极大的空间。然而, 很多学校在选择、购买这些软件时, 直接“拿来主义”, 缺少必要的因地制宜式的需求分析、功能选择, 甚至是软件改造。要排除软件购买的盲目性与使用的不当性, 提高对现有公共平台的使用效能, 搞特色软件, 用“活”教育软件。

“需求”还是“产品”——软件企业对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够

有相当一部分开发教育信息化平台的企业不懂学校教育规律, 闭门造车开发出的软件怎能满足教育的需求!由技术本位引起的产品开发失败的例子数不胜数。相当多软件企业只关注教育软件产品的先进性, 而疏于考虑如何满足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教学需求。在只重视技术如何先进而忽视如何满足教育需求的技术本位的思维下, 开发出的软件系统虽然技术先进, 但不符合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 从而走入误区。

“一个”还是“多个”——管理系统开发凌乱

从教育软件开发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 最初的切入点是各个服务于具体管理工作的小功能模块, 如学生管理系统、自动排课系统、宿舍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随着信息化发展, 学校信息化道路越走越宽, 需要的软件模块也越来越多。不断地购买和开发基于功能模块的软件只会造成整个管理系统陷入多而凌乱的状态。各个软件厂商提供的应用软件之间缺少互操作能力, 导致各自的数据被锁在“数据坟墓”之中, 无法实现共享和交换。

“管理”还是“教学”——综合平台相对缺乏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育管理现代化的推进, 原有一些零散的软件已不再适合现代管理的需求, 综合管理平台的开发成为必然。目前, 大多数的教学平台建设还处于资源库建设阶段, 对教学平台的教学功能缺少研究开发, 对能够集教育管理和教学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更是相对缺乏。

实现信息之间的共享、连通, 构建数字校园信息系统日益必要。

信息系统环境构建的“三驾马车”:基础、资源、能力

数字校园信息系统的环境构建包含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将其视为“三驾马车”并不为过。

基础——完善网络基础建设, 提升网络服务质量

校园网络基础建设不是买一批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等硬件产品连起来那么简单, 必须要结合学校自身特点, 本着实用性、开放性、先进性等原则, 规划出一套设计严谨、成熟先进、行之有效的建设方案。只有在相对匹配、安全、稳定的环境基础上, 才能够保证校园信息系统正常工作。

新的多媒体业务的各种应用以及安全管理都对网络提出了更高的变革要求。早期网络建设设备技术性能可能已经难以支撑数字校园信息系统这样庞大的业务发展的需求, 与硬件相匹配的软件也无法满足多用户、多功能的需求。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 从日常维护、突发问题处理、更新换代、功能建设和校园网络整体规划设计等几方面着力提升网络服务质量, 实现校园网络高速畅通、安全可靠、稳定便利, 是校园信息系统构建的重点工作之一。

资源——建设有特色的数字化资源体系

数字资源是校园信息系统的“血肉”, 是一个集管理、教学、服务于一体的大型数字化系统。教育信息化中的数字化资源既包括经过数字化后通过一定的格式和组织方式存储在计算机里或服务器上的纸质媒体和音像媒体, 也包括教学过程中传递的信息, 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产生的信息等。

在基础教育领域, 数字资源有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把校园信息系统中的数字资源概括为教育软件、数字图书馆、教学资源库和师生个人资料库四个方面。其中, 教育软件依靠数字化的特点为课堂教学带来生生活力;数字图书馆则是教师和学生课后补充能量、开拓视野的好去处;教学资源库以科学的资料汇集方式,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资料来源;师生个人资料库以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弥补教学资源库的不足。合理构建有特色的教育资源体系是数字校园信息系统构建的关键。

能力——提高师生、职工信息化应用水平

信息系统环境能否得到合理的应用, 发挥预期的效果, 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人的参与。在校园信息系统构建中, 我们需要提高全校师生、职工的信息素养。否则, 即使现代化的校园信息系统建设完成, 也将是一个“空架子”, 不会对教育教学起到任何促进作用。

学校中每个人对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掌握程度不同, 需求也不同, 我们应按需分层进行培训。对于绝大多数青年教师, 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合理使用信息化系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起促进作用, 切实帮助课堂教学的优化;对于中年教师, 需要尽快让他们在使用的环境中增进信息技术使用水平;对于学生, 不仅要教会他们如何使用和操作, 而且还要促进其学习和生活;对于各管理部门职工, 则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技巧与心得的交流, 以强带弱, 以强帮弱, 共同提高。此外, 学校还应加大力度, 健全信息技术应用的评价激励机制, 促使大家不得不去使用信息技术。随着校园信息系统的构建和对各类资源的集成, 校园中的每个人都会体会到离开这个平台很多事情难以完成, 甚至无法完成。

四个关键环节促成从“孤岛”到“连通”的转变

身份认证——安全的系统入口

统一身份认证是指用户经门户登录校园信息系统后, 系统会根据用户的角色, 完成对用户的一次性身份认证。用户无须一次次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便可以直接进入平台的服务和应用系统, 或登录门户平台外接的 (集成的) 各应用子系统。系统平台依据用户的角色与权限, 提供该用户相应的活动“场所”、信息资源和基于其权限的功能模块和工具。学校工作人员进行了调动、调级、调职等变更后, 或者学校体制改革、组织机构变动后, 用户的身份和权限在各系统之间协调同步, 保证信息的统一性。

示例:上海中学所采用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是基于LDAP (轻度目录访问协议) 的。首先, 系统实现了统一的用户身份认证信息管理。其次, 系统实现了基于多个应用系统的单点登录。再次, 采用分布式的目录信息树结构, 对用户认证信息进行有效组织和管理, 提供高效安全的目录访问。

学校对统一身份认证的设计, 实现了整个校园网络的用户和权限管理, 为学生系统、教师系统、教学系统、研究性学习平台等各种应用系统, 提供统一的用户管理及身份认证。通过统一的界面和逻辑, 各应用系统中的用户基本信息得以集中管理, 为各应用系统提供用户身份认证服务, 提供初步授权。

门户服务——灵活的需求配置

门户网站是一个覆盖全校的、统一的、可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要的信息服务门户, 为校内外各类用户提供多种信息查询。门户网站集成学校各类信息资源, 将各系统的信息服务 (包括办公、教学、科研、人事、财务、设备、后勤等) 整合起来, 为不同类型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发布和服务。门户网站将分散异构的信息资源集成, 提供一个支持信息访问、传递, 以及协作化的集成化环境。通过提供灵活、个性化的服务, 有效盘活校园应用系统中的信息资产, 对师生以及学校管理者提供面向个人、个性化的自助式服务支持。公共数据平台建成后, 校内用户都可以享受到安全、完善的信息化服务。在这个数字校园平台上, 通过门户网站, 学生们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访问学习资源, 或与其他师生进行交流和协作;教师们可以利用它进行教学, 开展教研活动, 还可以查询个人的履历、奖惩、教学情况 (开设科目、课表、所授学生、成绩等) 、学术信息 (项目、成果等) 、校内生活信息 (借阅、停车等) ;管理人员利用它提高工作效率, 并且通过数据中心汇总的数据, 给管理层提供更有效的决策依据。

示例:上海中学设计了四大服务模块——交流模块、服务模块、资源模块和生活模块。上海中学现在使用的是IBM门户平台WebSphere Portal Server, 所实现的门户平台具有灵活的个性化定制功能。具体而言, 用户经门户网站登录系统平台后, 根据用户的权限和授权定制出不同用户可以访问的范围。管理员可以灵活地配置学校不同时期的门户内容、板块、色彩等。学校用户自行设定门户桌面, 可以将自己的通讯簿、留言板、所关心的学校新闻和资源等栏目设定在自己的门户空间中, 还可以通过综合查询功能查询自己权限范围内的各种信息。需求配置灵活的门户网站为校园信息系统的广泛使用提供了相当好的服务平台, 让学校各类人员都拥有一个个性化的网上办公桌。

应用支撑——齐全的功能操作

自学校信息化发展以来, 应用系统开发的脚步就从未停歇过。应用系统是校园信息系统中具体业务实施的系统平台, 建立在一个庞大的公共数据平台上, 遵守统一的数据规范, 能够调用平台上的公共基础数据 (如学生、课程等信息) 。当应用系统采用了统一的数据规范后, 各应用之间的互通就得到了基本的保障。通过应用系统产生的数据资源也构成公共数据平台的基础数据, 供平台共享使用。在整个系统中, 基于统一身份认证后, 可以获得与其身份、角色相符合的功能和权限。这样的“透明”在各应用系统间的转换类似。对于原有开发的但尚能够使用的应用系统而言, 则可以通过数据共享的方式接入到整个庞大的应用体系中。应用系统保障了学校基础数据的实时准确维护, 还扩充了基础数据的内容, 使信息资源更为丰富。

示例:上海中学规划了八大应用系统, 分别为信息服务管理系统、招生系统 (本部、国际部) 、教师系统、教学系统 (本部、国际部) 、图书信息系统 (本部、国际部) 、资产系统 (本部、国际部) 和学校档案系统。这八大系统中, 信息、招生、学生、教师和教学系统都经过了全新开发, 在各系统之间的连通性上予以重点关注。

在应用系统开发上, 不仅考虑了功能齐全, 还做了科学的规划。部分模块只需要记录结果的就不对流程进行数字化记录;部分由于人员涉及量较少并且规模较小的模块则简化流程, 或提供操作者多角色功能。这样既能够确保必要数据的保留, 还从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系统的复杂性和用户操作的烦琐。

共享平台——畅通的数据保障

建设共享数据平台是校园信息化各应用系统之间实现数据共享的基础, 为整个学校的信息查询和决策分析提供全面的数据。首先, 能够规范全校的信息编码, 整合各应用系统的数据, 实现系统间的数据交流与共享。其次, 可以集中管理学校的数据资源, 为全校教学和管理提供信息服务。再次, 基于相对丰富、完整的数据, 可以提供多种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 支持学校管理决策。最后, 也为未来的业务流程整合提供良好的基础。

示例:上海中学在建设校园信息系统共享数据平台前, 使用的基本上都是由学校在不同时期自行开发或购买的应用系统。由于系统涉及的数据库设计相对较大, 在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做数据格式的转换和内容选择, 另一方面对于不同的应用同步数据在实时性方面的不同, 要求合理地选择传输方式, 以便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和安排处理优先级, 保证服务质量。于是, 学校首先使用数据同步系统为各个校园的数字化提供一个信息交换的标准平台, 在该平台上提供同步、异步等不同优先级的传输逻辑通道。数据同步系统不仅是一个连接应用通讯的传输通道, 而且还是平台上各应用间数据流转的分发路由仲裁和格式转换中心。同时, 引进了I B M信息整合体系结构, 快速奠定一个全局可扩展的、整合的信息平台, 从而有效利用现有的各类数据资源, 实现了原有信息“孤岛”基础上的连通和更新。

篇9:用“功”巧证连通器的帕斯卡定律

我们知道,给连通器一边管的液面施力,就会引起其内的液体位移,从而在另一边管的液面产生一个相应的力。其本质是:力做功引起液体位移。所以,可用“省力不省功”(即能量守恒)和“物质不灭”这两个自然界的普适定律,巧妙建立等式,简单证明关于连通器的帕斯卡定律,过程如下:

如图1,设连通器两管的截面积分别为S1、S2,施的F1力使S1管的液面下降h1,使S2管的液面上升h2,产生的力为F2。则有:F1做的功W1=F1h1,F2做的功W2=F2h2,F1在S1管压下去的液体的体积V1=S1h1,在S2管引起的液面上升的体积V2=S2h2。

[TP5CW47。TIF,BP#]

根据“省力不省功”(即能量守恒定律)和“物质不灭定律”,则有:

W1=W2=F1h1=F2h2(“省力不省功”即能量守恒),[HJ]

V1=V2=S1h1=S2h2(物质不灭)。

所以[WB]F1h1=F2h2[JY](1)

[DW]S1h1=S2h2[JY](2)

将(1)、(2)两式左右分别相除,则得

[SX(]F1[]S1[SX)]=[SX(]F2[]S2[SX)][JY](3)

从而得到连通器帕斯卡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本证明虽然简单,但却赋旧题以新意,让我们对连通器帕斯卡定律,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它启示我们,把一些定律联系起来思考,可以得到新发现,对于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有相当的帮助。

[LM]

实验教学应低成本创新[HJ3mm][HJ1mm][HT4F]——以“眼睛和眼镜”为例

谷砚珠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130024)

[HJ1mm]

1问题的提出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更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难学已成为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多数学生表示物理知识过于抽象难懂,实验因其特有的优势成为突破难题的重要方式,通过做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大量的感性知识,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唤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新课标理念的提倡下,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给予实验教学充分的重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走进了误区,为了片面的追求实验教学的形式,采用复杂精密的仪器,浪费大量的资金并且带来的实验教学常常“喧宾夺主”,学生常常感到一头雾水,理解起来较为吃力。因此实验教学避免形式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实验教学的低成本创新值得广大教师关注。

2低成本创新案例

本文以“眼睛与眼镜”一课的创新实验为案例,说明实验应本着便利与低成本的原则,充分挖掘并利用身边的资源,着眼于提高教学的效果,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五章第4节:眼睛和眼镜

研究目的:初中生的思维大多以感性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尚未成熟,然而物理知识多属抽象,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重点之一在于让学生掌握眼睛看远近物体时,晶状体会自动的调节,改变薄厚程度,使得在视网膜上呈现清晰的像。然而同学们对该内容的学习普遍表示不能很好的理解,并且书本上及教师的讲解过于抽象,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创新增强学生感性基础的实验是很有必要的。

实验器材:光源(蜡烛)、水透镜(与针管相连通)、光屏

实验原理:

[TP5CW67。TIF,BP#]

如图2所示,将透镜换成图1所示的水透镜,当用力推活塞时,水透镜变厚,折光能力变强,当向外抽活塞时水透镜变薄,折光能力变弱。

实验过程:

(1)将蜡烛,水透镜,以及光屏的中心固定在同一水平高度上(可将以上用具插在塑料瓶上便于移动)。

(2)将蜡烛点燃,放在水透镜的附近,发现光屏上未出现清晰的像,(引导学生如何调节水透镜使得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逐渐向里推活塞,直至出现清晰的像为止。(得出结论:近处的物体成像时,晶状体变厚)

(3)将蜡烛远离水透镜,调节活塞(逐渐向外拉活塞),寻找清晰的像。(得出结论:远处物体成像时晶状体变薄)

(4)整理实验器材,总结结论。

规范要求:

(1)通过推拉活塞改变透镜的薄厚,寻找光屏上清晰的像。推拉活塞时应适当的用力,不可过大,以免寻求无果。

(2)整个实验过程为了模拟眼球,需保证水透镜与光屏的距离恒定不变(人眼球前后方的长度固定)。

(3)为保障实验现象易于观察,应保持蜡烛,水透镜,以及光屏的中心固定在同一水平高度上。

现象解释:推拉针管,使得针管中的液体量改变,进而使得水透镜的薄厚产生相应的变化,同种材质透镜的薄厚决定了它的折光能力,使得无论物体的远近都能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进而形象的模拟人的眼球。

问题及改进:本节课传统的教授方式,只是单纯的讲解,过于抽象,在学生的脑海中“人的眼睛如一架照相机”这种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可照相机的透镜焦距是不可变的,而人的晶状体又是可变的,这难免不利于学生的理解,致使学生感觉物理知识枯燥无味,本实验的设计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形象而直观的模拟了人的眼球,便于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3关于实施实验教学创新的几点建议

(1)低成本便利性。

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启发,它并非是为了迎合教育理念的一种形式,也不是一定要采用昂贵的实验仪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有很多教师抱怨学校的资金短缺,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去开展实验教学,殊不知我们身边到处存在可利用的便利资源,只要我们愿意用心去发现,在生活中有着大量的资源我们可以去利用,如在以上的实验设计中针管价格低廉且易寻找,以往实验的底座携带不变,我们可以将实验用具插在塑料瓶上,做实验时便于移动,中学物理教师应发挥智慧的潜能,设计出更好的低成本实验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感受。

(2)实验要直观。

演示实验要为学生创设生动的物理学习情境,因此要演示的物理现象应清晰易见,能够很直观的说明问题,仪器应尽量的简单,过程要明了,以便于突出本质因素,减小无关因素的干扰。在一些为了建立感性知识、巩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演示实验中,没有必要选择复杂精密的实验装置,用简单明了的实验,不仅有利于突出物理原理,并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

(3)创新性。

实验能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将抽象的知识变形象,通过观察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然而既有的实验并非理想有着太多的不足,因此教师们在设计实验时,应充分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挖掘出好的教育素材,创造性的设计出较好的实验,不但有利于将学生的认知冲突转化为思维动力,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给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4总结与展望

上一篇:朱口村老年协会活动场地修缮请求资金补助的报告下一篇:第十一个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方案和小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