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阅读练习答案

2024-05-08

《两小儿辩日》阅读练习答案(共14篇)

篇1:《两小儿辩日》阅读练习答案

《两小儿辩日》阅读练习答案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解释文中加点词。

孔子东(到东方)游,见两小儿辩斗(争辩 ),问其故( 缘故,原因 )。

一儿曰:①“我以( 以为,认为 )日始出时去( 距离 )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刚刚,起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 到,至 )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 是 )远者小而( 表并列 )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热水),②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 判定)也。

两小儿笑曰: ③“孰(谁)为(同“谓”说)汝多知(同“智”智慧 )乎!” 笔记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①我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②这不是(距离“近的”(感觉)热,(距离)远的(感觉)凉吗?

③谁说你智慧多呢?

【课文要点】

(一)文学常识

《列子·汤问》的作者列子,名御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学派的代表之一。今本《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二)内容要点

《两小儿辩日》围绕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的问题,讲了两个孩子的理由,孔子面对这个问题无法做出科学的判断。我们应该像两个小儿一样喜欢探索,像孔子一样实事求是。

【参考译文】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在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离人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御寇所编的《列子·汤问》,是一篇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文言文。通过两小儿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使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的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篇2:《两小儿辩日》阅读练习答案

(甲)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选自《两小儿辩日》)

(乙)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注)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选自《世说新语》)

(注)东渡:公元3,西晋在异族入侵中灭亡,第二年,渡江至建康(今南京)的西晋旧臣拥司马睿为帝,史称东晋。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字。

(1)及其日中如探汤 汤_____________

(2)元帝异之 异_____________

2.下列与例句中“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A.明帝问何以致泣

B.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C.皆以美于徐公

D.策之不以其道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孰为汝多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段中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乙段中晋明帝两次回答的同一问题是___________,问题不同,但两则故事相映成趣,都表现了儿童的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热水;(2)对……感到惊奇

2.C

3.(1)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2)为什么和昨天的话不同呢?

篇3:两小儿辩日(改写)

一天,孔子乘车去东方游历讲学,途中遇到两个孩子在争吵,只见那两个孩子争吵得面红耳赤,像两只正在打斗的公鸡,谁也不服谁。孔子赶紧停车,上前劝架。

两个孩子很惊讶。一个孩子说:“孔圣人啊,您来得正是时候!”另一个孩子说:“我们崇拜您,您可不能让我们失望啊!”

孔子笑呵呵地说:“说说看,到底因为什么争吵啊?”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是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最近,而中午的时候离我们最远。”

“为什么呢?”孔子问。

“你看呀!早晨太阳刚出来时像一个车盖那么大,中午时就只有一个盘子大小了,这不就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嗯,有点道理。”孔子说完,又转过身问另一个孩子,“你说呢?”

“我认为,”另一个孩子说,“早晨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远,而到了中午的时候离我们近。因为早晨很冷,而到了中午我们却感觉很热。我说得有道理吗?”

“这,这……”孔子支支吾吾地说,“我还真弄不清楚。等有机会,我去请教高人!”

两个孩子哈哈大笑,异口同声道:“谁说孔子知道的多啊!也有弄不明白的事呀。”说完,手拉手地跑开了。

孔子愣了一会儿,转瞬又笑了。

《两小儿辩日》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教师点评

篇4:趣解《两小儿辩日》

另一个小孩则反驳说:“早晨太阳温度低,中午温度高,这不恰好说明中午太阳距我们更近吗?”他们各执己见,相持不下,于是便去请教当时最有学问的孔子。孔子听后,也无法解释他们的问题。

看似矛盾的两种说法,事实究竟如何?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讨这个有趣的现象。

一、现象原理

1.温度高低问题

关于温度高低的问题较好理解。早晨的阳光为斜射,同一束光线照射面积较大,热量分散,此时阳光在大气层中通过的路径也较长,被大气吸收的热量也多;而且一夜不见阳光,地表温度本来就低,所以人们会感到早晨较凉。

到了中午,太阳与地平线之间的夹角较大,太阳光通过大气层的距离短,因此热量在大气层中的损失较少,且由于集中射向地面,同一束光照射的面积变小;同时上午连续几个小时的日照,气温已明显升高,因此中午比早晨热。

2.形状大小问题

人们之所以认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大,是由于错觉所致。正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对于同一物体,当将它与较小的物体放在一起时,它就会显得较大;反之,将它与较大的物体放在一起时,它会显得较小。如图1,实际上两图中心的圆一样大,可看上去左图中心的圆要比右图中的小些。

同理,当太阳刚刚升起时,由于有眼前的树木、房屋作为参照物,人们就会觉得太阳大些;而中午的太阳由于高悬天空,只有天空作参照物,因此人们感觉太阳小些。其次,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时,周围空间黑沉沉的,鲜艳的太阳显得明亮突出,所以会感觉较大。

二、实验验证

为了证明早晨太阳比中午大是错觉,大家可通过实验验证:手持一个圆筒,从圆筒中看太阳,可有效遮挡其他物体的干扰,这样就能在同一种背景下观察早晨的太阳和中午的太阳。

篇5:两小儿辩日阅读答案

16、① yú ②shú zhì

17、原因 、距离、正午、清凉略带寒意、到 至、热水

18、略

19、一儿认为太阳刚出时离人近,中午离人远;另一儿认为太阳刚出时离人远,中午离人近。)

篇6:两小儿辩日阅读答案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________________,问________________。

一儿曰:“____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____。”

一儿以 ____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____。

一儿曰:“________________,及日中________________,此不为________________?”

一儿曰:“________________,及其日中________________,此不为________________?”

孔子不能________________。 两小儿笑曰:“ ________________?”

1.补充原文

2.两个小孩各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太阳离人的远近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两小儿的辩论中可以看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不能决”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你感觉下列哪幅图中的太阳大一些?请动手量一量,看哪一幅大,并说说这是怎么回事。 (甲图) (乙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另一个小孩的判断该怎样解释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辩斗其故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日中时远也

日初出远日中时近也

日初出大如车盖则如盘盂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日初出沧沧凉凉如探汤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决也 孰为汝多知乎

2.根据太阳的大小和冷热来判断。

3.站在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会有不同结果。

4.学无止境

5.看起来是甲图大,实际一样大,这是因为太阳周围事物的影响(参照物不同),早晨太阳初升,周围的大山、树木与太阳相比就小了。而中午太阳则与辽阔的天空相比,就显得小了。

篇7:《两小儿辩日》课后读写练习题

一.填空。

①“而日中时远也”“远”前面省略了( ) 两个字。

②“一儿以日初出远”中“初”后省略( )三个字。

二.在括号里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再在下面横线上写出句子意思。

孔子东游( ),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 )故( )。

一儿曰:“我以( )日始出时去( )人近,而日中( )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 )日中,则( )如盘盂( ),此不为( )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 ),及其( )日中如探汤(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 )也。两小儿笑曰:“孰( )为( )汝( )多知乎?”

三.回答问题。

1.两小儿的观点有什么不同?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2.你认为两小儿中谁的观点是正确的?说说你的理由。

3.从“孔子不能决”中,你读懂了什么?

四.总结本课在写作方面值得学习的地方。

五.阅读同学习作,完成练习。

印象深刻的一堂课

青岛唐山路小学六年级二班 迟骋

六年的小学生活就要结束了,要问哪节课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那就要数《桂林山水》的第二课时了。

上课了,我们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有时候思考,质疑,讨论,争论,发言;有时候默读,朗读,背诵;有时候抄写,批注,听写。人人都那么专注,那么投入。教室里洋溢着轻松活跃的气氛。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老师忽然提高了声调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说法你们赞成吗?”李扬举手说:“赞成!‘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美丽景色天下独一无二。”他刚说完,崔久栋就反驳说:“我认为青岛有一望无际的大海,有巍峨的崂山,比桂林美。”他俩的争论引发了同学的争论,同学们有的赞成李扬的观点,有的赞成崔久栋的说法。一时间,教室里像是沸油锅里加了水似的一片嘈杂。

待声音小一些了,老师做了个暂停的手势,笑笑,说:“既然存在两种观点,那我们就辩论一下。”他还说由他当主持,双方轮流发言,然后就叫李扬一方先发言。李扬首先站起来说:“桂林的山奇、秀、险,漓江的水水静、清、绿,所以桂林美。”这时,我方的法鸿洁说:“青岛被称为东方瑞士,以蓝天、碧海、绿树、红瓦享誉海内外。”“双方各得一分,1:1。”老师说。

李扬方的张祺又发言:“有‘桂林山水甲天下’诗句赞美桂林山水,有诗句赞美青岛山水吗?”“有啊!‘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不是赞美青岛崂山吗?”我方的崔久栋同学马上反驳了对方。“2:2。”老师说。

李扬方的高玉瑶接着发言:“青岛的崂山虽然美,可它没有桂林的山那样奇形怪状,那里的山像老人、像骆驼、像竹笋、像巨象。”“谁说崂山没有桂林的山美,崂山兼有山、海、林、泉之胜,还有险峰异石、深谷幽洞、奇花异草,这是桂林的山没有的。”我感到自己的发言理直气壮,暗暗得意起来。

李扬方的.鄢萌站起来了,她说:“我认为青岛的环境污染较重,汽车尾气排放导致了大气污染,居民乱扔垃圾导致了环境破坏。桂林却没有环境污染。”我方的王艺同学马上说:“我不同意鄢萌同学说的,课文写的是以前的桂林,她从没去过桂林,她怎么知道现在的桂林环境好不好。”……

辩论激烈地进行着,我们唇枪舌剑,互不相让,比分交替上升,十平……十五平……二十平……刚到二十五平时,下课铃响了,这场紧张而又激烈的辩论就要结束了。

老师总结说:“刚才的辩论,双方同学发言十分踊跃,陈述观点有理有据,可以看出同学们重视了课内外的学习和积累,知识比较丰富。虽然没有分出胜负,但通过辩论同学们又学习了不少的知识。我们祖国还有许许多多风景名胜,同学们可以通过读书或上网做进一步了解,然后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办一期手抄报,报的题目是《夸夸祖国的风景名胜》。”

通过辩论来应用知识、巩固知识,这样我们有兴趣,记得牢,所以这节课令我印象最深刻。

1. 辩论双方的观点有什么不同?理由各是什么?

2. 课堂上的辩论有什么意义?

3.用“......”画出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用“ ”画出描写神态的词语。

篇8:两小儿辩日

他问道:“小朋友,你们在争辩什么呢?”

其中一个小孩先说:“先生您好,是这样的,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近一些,中午时离我们远些。而他却说我说的不对。”

另一个小孩也迫不及待的说:“先生,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远些,中午时才近些。”

先说的那个小孩又抢着说道:“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锅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那么大了。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东西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没有听到说完,就接着说道:“先生,我觉得太阳刚升起来时凉飕飕的,到了中午,却像是火球一样晒得地上暖暖的。这不正是离火源远就会感到凉,而离得近的使人觉得热的道理吗?”

他听了两个小孩子的争辩,嘴角微微的露lu出了笑容。两个小孩见他笑了,就不约而同地请他来做“裁判”,判定谁是谁非。

这人对着两个小孩说道:

其实道理是这样子的,你们两个都不必为了这个问题而争吵。首先,地球是围绕着太阳在做圆周运动,这个运动轨迹近乎于正圆,所以说太阳离地球的距离早晚几乎是不变的,并不存在早上离得近而中午离得远。

那个小孩就问:那为什么早上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锅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那么大了。

他回答说: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之所以早上和黄昏时候看着大,那是由于视觉的误差。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景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而到了中午的时候,人们看到太阳的背景是大片大片的天空,所以太阳就显得小些。

他刚说完这些,另一个小孩就开心的叫了起来:“我就知道,我说的才是正确的“。

可是,他却摇摇了手对这个小孩说道:“你说的,也不对。”

这个小孩说:“这不正是离火源远就会感到凉,而离得近的使人觉得热的道理吗”。他说:早晨太阳是斜射向大地,阳光要斜着穿过大气层,太阳的热量消耗的比较大。而到了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就跟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永远比直边长一样,中午太阳的热量消耗比较小,所以,早上感到凉快而中午感到热。

篇9:《两小儿辩日》改写

一个小孩在头头是道的对孔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些,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些。”他指了指另一个小孩说:“他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请孔大圣人明鉴。”

另一个小孩突然开口:“我的原因是:太阳刚出来的时候 非常清凉,而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前一个小孩反驳道:“孔圣人请不要乱听别人的谗言,请问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的盖子一样大,而中午的时候却像一个盘子一样大吗?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却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孔子见两个小孩“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了半天也争不出谁是谁非,便问随行的弟子,弟子们也说不出对错,孔子觉得很没有面子,便带弟子偷偷回去查书了。

篇10:《两小儿辩日》教案

一、导入

1、指名背诵《学奕》。

2、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课第二篇小古文选自《列子.汤问》的《两小儿辩日》。

3、读《新起点》孔子简介。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指名读,纠错正音。练习读课文,读通顺。

三、理解词句

1、小组学习。结合注释,逐字逐句理解。

2、反馈。小组派代表讲解,并质疑不理解的词句。师相机指导。

重点语句:

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孰为汝多知乎?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古文的意思。

四、背诵课文

四、理解课文

1、两个孩子对于太阳有什么不同看法?

2、体现了两个孩子的什么特点?

3、他们问什么会这样认为?

4、从“孔子不能决也”,你看出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5、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悟?

五、扩展

1、孔子不能决,你能决吗?

2、孔子名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新起点》中《论语篇》《孔子学琴》

六、板书

两小儿辩日 •

太阳位置

远近

依据

• • • • • • • • •

始出

大如车盖

日中

如盘盂

善于观察

初出

沧沧凉凉

有理有据

日中

篇11:《两小儿辩日》教案

一、解题。

此题系编者所加。“辩日”,意思是关于太阳(距地远近)的辩论。按这类命题须观文而后会意,例如,屈原对自然界、历史传说等提出170多个问题命名为《天问》;柳宗元对这些问题逐个作了回答,命名为《天对》。这仅供教师参考。

二、教师范读并疏通文义。

可以先读后讲,也可以边读边讲。下面是讲解要点:

①“而日中时远也”,如果完整地说,该怎么说?(“远”前加“去人”二字。)文言文中常有这种省略方式,被省略的字眼可从上下文去找。

②“一儿以日初远”中,也有省略,“初”后省“出时去人”四字。按:好几位专家都认为此句当作“一儿曰:‘我以日……’”’,才跟上下文协调一致,且有文献资料可证。这不要讲给学生听。

③“远者小而近者大”,说的是视觉印象,即远的看起来小,近的看起来大。

④“及其日中”,许多文献资料证明,“其”是传写中窜人之字,“其”指“日”,“其日”一义重出。这要讲,不讲学生可能难解文义,指出“其”字多余即可。

⑤“近者热而远者凉”,这是就触觉而言,近的`觉得热,远的觉得凉。

三、诵读练习。(含背诵)

先齐读全文两遍,然后指导学生背诵两小儿对话部分。

前两句说的是两种相反的观点,都用肯定的语气读;后两句说的是根据,有为自己辩护兼驳斥对方的意思,都用反问的语气读。

“我以”“一儿以”“此不为”之后,须作停顿。

“大如车盖”重读,“则如盘盂”轻读――使有对比色调。

“沧沧凉凉”轻读,“如探汤”重读――同上。

自由练习诵读,能大体成诵即止。

四、说启示。(略讲)

1.从两小儿的辩论可以看出什么?(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并思索其中的道理)

篇12:《两小儿辩日》教案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基本理念。

选自《列子・汤问》的《两小儿辩日》一文属于传统经典篇目,但它出现在新课程标准与理念统摄下的新教材中,教学设计就应该跳出传统教学的框子。

为此,在教授此课时,我尝试设计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案,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力求达到“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本文寓意”的教学目标 ,力争在教法上有新的突破。

二、背景

以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的开展,我校领导积极抓住这一契机,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于今年三月带领高、初中教师北上河北衡水、南下江苏洋思取经学习;他们还亲自驱车前往陕西师大拜访“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的创始人张熊飞教授,把最新的教育理念传授给教师。至此,全校自上而下掀起了探究学习和课堂教学改革的高潮,在这种轰轰烈烈的教改氛围中,每位教师都深深地感到,改尚恐不及,不改则更无立身之处。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切实体会到:落实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关键在于课堂。为此,在教授经典古文《两小儿辩日》一文时,我特意设计了一套全新的为初一学生所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适逢市教研员李亚红等 一行三位专家到我校检查新教材课改进展情况,听了我这节课;当时陪同听课的还有我校教学副校长和语文组同仁,共计十位老师。

三、教学过程

1.整体感知,疏通文义

怀着满腔的激情,迈着自信的步伐,我踏进了初一七班的教室。“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十则,其中有一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生异口同声地随声附和。看到大家情绪高涨的样子,我很满意,接着讲下去:“这句话是讲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不懂装懂。孔子还说过:‘听其言而观其行’,即要从这个人的所作所为去判断他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所做是否如其所说呢?《列子》中的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答案。请同学们朗读《两小儿辩日》一文,并借助课下注释,也可以与同桌讨论,看谁能疏通一下这篇课文?”

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大家有的眉头紧蹙,认真思考;有的大声诵读,书声琅琅;有的激烈争论,各不相让…….几分钟后,一名男生勇敢地走上讲台,疏通课文。他话音刚落,马上有一学生站起来纠正说:“孔子东游中的‘游’不是‘旅游’的意思,而应为‘游学’。”我表示肯定后,又趁势问到:“‘汤’古意为‘热水’,哪个成语中有此义呢?”略作沉思之后,几位同学脱口而出:“‘赴汤蹈火’。”看到大家探究的兴趣已萌发, 我又因势利导:“两小儿辩日的焦点在哪里?为什么会有不同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如出笼的小鸟,叽叽喳喳,热火朝天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两儿辨日的焦点在于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一儿是用眼睛看到的,一儿是用体温感觉的,所以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我随即以简洁的词语板书:

日始 日午

一儿:近车盖 远 盘盂 视觉 独立思考

一儿:远 苍凉近探汤 触觉 勇于置疑

这样,既紧扣课文内容,又使大家一目了然。

2.深入探究,研读赏析

然后,我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他们抑扬顿挫的朗读,把文中的韵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其他同学也随之深深地融入到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

看到大家意犹未尽的神情,我提出新的问题:“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两三分钟沉静后,大家纷纷举手。

生1:“这是自豪的笑,两小儿认为他们的问题难倒了大思想家孔子,他们感到很自豪。”

生2:“这是嘲讽的笑,因为人们都认为孔子无所有知,无所不晓,但两小儿发现并非如如此。”

生3:“这是痛苦的笑,因为像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都回答不了他们的问题,天下还有谁能解答呢!”

…….

大家的争辩愈来愈激烈,热情一浪高过一浪,我归纳道:“每位同学的见解都很正确,只要大家言之成理,就应给予肯定。那么,我们又如何理解‘孔子不能决’一句呢?”

生1:“说明了孔子一是一,二是二,很诚实。”

生2:“孔子那么有学问的人还有不懂的知识,说明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应该‘学海无涯苦作舟’。”

生3:“说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生4:“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

生5:“应该学习两儿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完成板书:独立思考,勇于质疑)

……

这次的发言毫不逊色于前次的辩论,大家各抒已见,争先恐后,听课的老师也都微笑颔首,课堂气氛达到了意想不到的高潮。

3.延伸迁移,创新拓展

我又趁热打铁,顺理成章地把教学引入到“拓展、迁移”环节:“假如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小儿说些什么?让我们共同表演一出《新两小儿辩日》。”顿时,课堂沸腾了起来,大家踊跃举手,有的同学急得甚至站了起来。我把讲桌搬到教室一侧,空出地方做临时舞台。三位同学初生牛犊不畏虎,落落大方地走到前台表演起来:

生1:“今天早上我上学时看到太阳像车篷那么大,中午放学时太阳却像个小盘子,你说,太阳不是早上离我们近而中午离我们远吗?”

生2:“不对不对,今天早上我上学时还穿着毛衣,中午放学时我只穿了件衬衣还觉得热,应该说太阳早上离我们远而中午近才对呢”。

“不对不对!……”

正当“两小儿”唇枪舌剑的时候,扮演孔子的生3摆出一副智者的样子,慢悠悠地走了过来:

“你们两个说得都有道理,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其实早上地球表面有云气,透过云气看太阳就显得大些;而中午云气散去,太阳自然就会显得小些,这是我们视觉上的一个错觉。再者,太阳早上斜射,我们自然就会感到凉些;而中午直射,我们就感到热些。其实,太阳不论早上还是中午,离我们地球的平均距离都是14960万公里。”

“哇――”教室中发出一片惊讶声,大家都为这位睿智的“小孔子”掌握的现代科学知识所折服。

生2立刻做鞠躬致敬状:“孔子就是孔子,不愧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佩服佩服!”

课堂上立刻爆发出一阵笑声,随即是一阵热烈的掌声,整节课在听课老师的颔首默许中结束。

四、教学反思

1、一位哲人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在设计本课时,我巧妙地让三千多年前的孔子灌输进现代科学知识,配以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使大思想家栩栩如生,鲜活地走到我们面。我惊奇地发现,学生童稚的内心世界是如此之多彩多姿。从他们流畅的语言p丰富的表情p协调的动作上,我可以参透到他们预习是多么的认真,体验到他们成功后又是多么快乐;也深切感受到换一种教法p放手让学生尽情去展示自我的妙处。只要给他们一把钥匙,智慧的大门就会敞开在他们面前。

2.再老的课文,只要肯花心思,总能找出新的角度,上出新意。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自己对教学有没有更高的追求。

篇13:《两小儿辩日》教后记

激活起点、孕伏方法、整合目标

——《两小儿辩日》教后记

九年义务教材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一次在宫选编了两篇短波汪近的文言文,其意图是让学生逐步了解文言文这一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瑰宝,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运用文言文的基本技能,为初中更多更好地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两小儿辩日》就是其中的一篇,在教学中,我针对文言文的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激活起点,孕伏方法、整合目标,使学生轻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圆满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一、激活起点。应该说,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他们对此既新奇,又有点畏惧,猛一看,初学的都是新知,其实,文言文也是来源于生活,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和语言经验中就有许多关于文言文,只是大家全然不自觉而已: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使之成为认知的起点,新知的生长点,对建构文言文初步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合乎由易到难,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我采用成语导入,古装戏录像展示,拉近了白话与文言的距离,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对文言的陌生感和畏惧感,在学生朗读课文之前,用现代白话讲述课文的故事内容,大大降低了学生疏通文章,理解内容的难度,在读熟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章时,采用小班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实际理解,讨论,校正,因大家的知识储备,生活经历相关不大,都能各抒己见,观点也易于接受,最终形成正确的见解。课后,布置学生读读说说文言文《守株待兔》、《拔苗助长》等文言文,由于故事内容为大家所熟知,新旧互见,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二、孕伏方法。任何事情有方法可循,问题就可迎刃而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和“学贵得法”就是强调了这一点。诵读,有助于形成文言文的语感和积累文言词汇,是学习文言文基本方法,教学中,我注重诵读训练,深得其法。上课伊始,教者声情并茂朗读,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并告诉学生,等他们淀粉地这篇文言文,也一定读得像老师一样好,甚至超过老师,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接着安排学生自由朗读,到读熟为止,小组合作学习,理解文意,并讨论该怎样读每一句话,请学生上台领读,大家证券共同提高,再分角色读,在此基础上,进行表演,最后一齐背诵,这样层层深入,使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不知不觉地把文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同时,也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同时,加强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共同点,即沟通古今联系,利用学生熟知的词汇句式去学习文言文,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另一基本方法,如理解“问其故”时,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你遇到了这种情况,会怎样说,怎样写,让学生明白两者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在学习文言文的起步就孕伏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生升入中学乃至终生学习都将受益匪浅。

三、整合目标。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的科学,过程的优化以及最终目标的达成度,让学生初步地感性地认识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让学生积累一些文言词等,是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角度不同,结果不一样”,这是情感,价值观目标。“从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诵读,古今的方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讨论”属于过程方法目标。三个维度目标,彼此交融,互相整合,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在教学中,将这些目标进行整合,有力地保障了整体目标的实现,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篇14:两小儿辩日作文

那些小孩难倒了孔子。大家都知道,孔子是个很有声望的文士,所到之处,人们都很尊敬他。

这天,风和日丽,孔子和弟子们出去巡游。马蹄悠闲,车行缓然。孔子坐在车上看绿树田园,听鸟鸣雀叫,心情特别舒畅。忽然,车停了,就听见车夫和几个孩子争吵。孔子下了车一看,原来是几个孩子拦在路中间不让车过。

车夫说:“快让开,我们要过去。”

矮个孩子指着脚下用黄土围起的圆圈说:“这是我们的城市。你说哪有城给车让路的道理?”

一句话问的车夫无言可答,便提高声音吓唬他:“别胡搅蛮缠,小心我的车压伤你们!”

孔子上前一步,拦住车夫说:“别急,孩子说得有理。”回头对孩子说,“我去过不少城市,城边都有路,供人通行,可没有见过城市建在路上的呀!”

高个小孩说:“这位先生说得对,就放他们过去吧!”

矮个小孩接着说:“是,我看这位先生很有学问,就让他给咱们评个理吧!”

车夫听了这话,脱口而说:“算你有眼力,他就是大学问家孔子。”

孩子们知道孔子来了,连忙将他们刚才争论的问题说给他听。

高个说:“我说早晨的太阳离我们近。”

矮个说:“我说正午的太阳离我们近。”

高个说:“不对,人常说,近大远小,刚出山的太阳像车轮那么大,到了正午却小得像个菜碟那么一点点。”

矮个说:“不对,人常说,近热远凉,正午的太阳晒得热烘烘的.,而早晨的太阳却凉凉的。”

说完,两个孩子眼巴巴瞅着孔子,想听他评个谁是谁非。孔子思来想去,实在不知哪个对,就诚恳地说:“你们都说得有理,我确实说不清谁对谁错。”

孩子们哄然笑了,笑着说:“大学问家也有不懂的呀?”

孔子歉意地说:“活到老,学到老,我真是不知道。”

上一篇:小班音乐游戏小猪和包子下一篇:第1课算法与程序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