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数学试题

2024-04-29

幼儿园中班数学试题(精选10篇)

篇1:幼儿园中班数学试题

一、填空。

1 ( ) 3 ( ) 5 ( ) 7 8 ( ) 10

二、看图写数。

( ) ( )

( ) ( )

三、把相应的圆和数用线连起来。

1 2 3 4 5 6

四、判断。比一比,那个宽,哪个窄,宽的画“ ”,窄的画“ ”。

( ) ( )

五、说一说,苹果和梨,哪个多,哪个少?多多少?

六、计算。

3+2= 4+1=

1+2= 2+2=

七、数数。用拍手的动作从1数到100。

篇2:幼儿园中班数学试题

二、看图填数

( ) ( )

( ) ( )

三、组成

2 4 5 3

( ) 1 3 ( ) ( ) 1 2 ( )

四、加减法

1 + 2 =( ) 4 + 1 =( ) 1 + 1 =( )

3 C 1=( ) 5 C1 =( ) 2 C1 =( )

篇3:幼儿园中班数学试题

一、中班低结构分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低结构活动就是指活动中教师提供的学具、玩具等各种素材都是独立的、可拆分的, 可以供他人自由选择使用。中班的低结构分类活动中要求环境与材料要体现中班分类活动的目标, 同时要反映幼儿中班当前的兴趣点和探索点。让中班幼儿自主的探索, 是以幼儿自主选择为主的活动, 教师处于低控制状态。针对影响中班幼儿分类能力因素的分析及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我们梳理并实践验证以下指导策略。

1. 关注——丰富经验, 形成概念。

经验的丰富在于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 教师应抓住每个可以丰富幼儿经验的细节与机会。《纲要》指出:“4~5岁的幼儿活动好动, 能积极地运用感官。”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影响幼儿分类能力的一个因素, 所以教师必须关注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积累, 这是幼儿进行分类活动的前提准备。如:在即将离园时, 可经常帮助引导幼儿指认各种事物的名称及功能, 让幼儿说说与生活相关事物的名称, 总结出其特点, 并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说出其功能。例如教师可指着一张闹钟的图片, 引导幼儿:“这是什么?它有什么本领?”并与幼儿积极交流。通过与幼儿的互动帮助幼儿了解:“闹钟是用来叫我们起床的, 跟家里挂在墙上的挂钟和我们手上戴的手表不同, 但都是告诉我们时间用的。”通过这样的经验积累, 幼儿了解到更多的与生活相关的物品的总体“类概念”及在这一类所属的物品中各种物品的不同特征, 为观察分析分类材料中的不同特征奠定基础。

2. 引发——仔细观察, 暗示启发。

引发观察的引导策略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的启发幼儿运用多种感官, 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 使之获得具体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教育策略。《纲要》指出:“4~5岁的幼儿活泼好动, 能积极地运用感官。”引发观察的指导策略可以帮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直观、生动、具体地认识实物, 了解实物的不同特征, 提高幼儿感官的综合活动能力。在低结构活动中使用这样的引导策略对幼儿关注分类材料 (或具体实物) 中的不同特征有一定的帮助, 随着幼儿细致观察经验的积累, 也可以逐步提高其分类能力。如:在《小花伞》活动中, 幼儿对不同种类的花伞特征的观察停留于表面, 对花纹、伞柄的形状等特征还没有发现。教师可通过引导观察, 运用暗示启发的方法, 将观察的主动权交给幼儿, 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并分辨各种雨伞细微的不同特征, 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更关注事物的细微特征的观察习惯。

3. 比较——对比异同, 关注特征。

比较分析的引导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引导幼儿对多种物体找出异同点, 并通过比较分析、判断和思考, 比较精确、细致、完整地认识事物的教育策略。在比较分析过程中引导幼儿发现物体间的不同点与相似点, 以便幼儿对事物进行比较与分析。比较、分析是幼儿形成分类标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是比较复杂的认知过程。这种引导策略的使用, 对于事物理解能力逐渐增强、活泼好动, 愿意积极动用感官的中班幼儿而言是适宜的。在活动中当幼儿对分类的标准有些迷茫时, 可先引导幼儿了解一个事物的所有特征, 通过与他物的对比分析发现不同特征, 最终确定分类标准。如:在个别化学习活动材料《分发夹》中, 我为幼儿提供了很多不同形状、颜色、材质、大小等特征不同的发夹, 而材料的教育目标是引导幼儿学习用双因子的特征进行分类。我通过引导幼儿比较分析、对比异同, 使其关注了材料的特征, 逐渐掌握了分类的方法, 积累了分类的经验。

二、中班高结构分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所谓的高结构数学分类活动是指那些“指向鲜明, 有具体教育目标, 活动内容有严密的流程, 教师作为组织者、协调者, 控制整个数学活动走向和流程的活动”。高结构分类活动是一种生命力强盛的教育形式, 可促使幼儿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增强, 同时也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促进幼儿综合发展。针对高结构集体活动的特点、幼儿分类能力的影响要素等, 我们发现较适合运用以下指导策略。

1. 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关注特征。

《纲要》指出:我们要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从而“帮助幼儿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某些简单问题”。中班的数学分类活动也不例外, 教师要为幼儿创设热点或是幼儿感兴趣的情境, 引导幼儿更积极地参与到分类活动中。幼儿学习兴趣与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的, 适宜的情景能够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励幼儿参与活动, 尤其是比较内向的幼儿。同时有趣的情境可引导幼儿将自己变成情境中的一个角色, 努力地“完成任务”或热心帮忙。也就是说情境的创设对幼儿的心理有暗示的作用, 这同时对关注分类材料的特征也有一定的促动作用。如:在中班分类活动《小兔的冷饮店》中, 我首先为幼儿创设了参加森林运动会的情境进入。接着向他们出示了满头大汗的小兔子图片及请求将这些冷饮帮忙分在两个冰箱里的录音。孩子们为了帮助兔子老板解决“难题”, 在观察不同的冰淇淋过程中更加清晰地了解了各种冰淇淋的特征。借助情境的创设, 赋予幼儿在情景中的角色, 使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并积极主动地关注材料的特征。

2.互动讨论——激励分享, 确定标准。

互动讨论是指通过幼儿、教师及师幼之间的多种互动, 在老师的激励与启发下大胆交流乐意分享自己的新发现、新探索, 在同伴互助、教师指导下引发对材料特征的关注。4~5岁的幼儿善于积极动用感官, 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有所提高。但每个幼儿的分类发展水平有所不同, 这也影响着幼儿对材料分类标准的思考与理解。教师可为幼儿创造轻松的讨论环境, 引导他们间通过生生或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讨论与交流。当幼儿对分类的标准思考的有些偏差时会影响整个分类活动的进程, 而通过三者之间的讨论交流达到互助弥补, 通过建议、提示和部分介入等方式给予幼儿支持, 加速和推动幼儿的学习与探索的进程, 在互动中达到积累分类经验的目的。如:在中班分类活动《分小猪》中, 有的幼儿对于小猪的细节特征还是忽视的;有的幼儿对按照某一特征的是和否的命名存在问题。看到这样的情况, 我并没有立即给予幼儿正确的分类标准指导, 而是借助周围能力较强的幼儿善于观察与分析的优势通过讨论让他们能对小猪的不同特征产生共鸣, 对分类标准有进一步的思考。这样的互助讨论策略使教师在活动中更自然地因势利导, 充分体现了幼儿在分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3. 记录整理——提炼梳理, 归类标准。

记录整理是指教师为幼儿提供记录的表格 (或其他的方式) , 让幼儿借助感官或一定的手段工具, 运用一定表征方法加以描绘和记述。数学与一般的社会和自然学习是不同的, 它并非建立在对于真实事物或现象的直接抽象之上, 而是一种抽象之上的抽象。4~5岁的幼儿只是相对前阶段的理解和记忆能力有明显的进步。中班幼儿的学习活动时间为20~25分钟, 所以在短时间让幼儿将新习得的经验进行内化还存在着一定难度, 更何况幼儿的分类能力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在高结构的集体分类活动中我们一般采用表格记录的策略, 引导幼儿自主将分类方法用简单的表征符号和数字进行记录。这样可以帮助为幼儿确定分类的标准, 并能提高幼儿的记忆及对分类材料的记录能力。

4. 分享交流——理解内化, 验证结果。

幼儿数学学习和探究总是需要教师的帮助指导和归纳提升的。对于幼儿来说, 新的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对环境材料的感知和体验, 也离不开幼儿间的交流与分享。中班的分类活动中分享与交流是整个一个集体共同学习和反馈的环节。幼儿在分类能力提高的过程中既依赖于教师的支持与引导, 又离不开同伴的互助。交流分享式指导策略的运用可以促进幼儿对认知冲突的思考, 同时使幼儿在宽松的氛围中自主地进行交流、模仿与互动学习。在同伴间相互互动与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与幼儿间通过积极互动与交流, 将整个活动中所出现的不同的分类方法加以归纳和总结, 以提高幼儿在本次分类活动中的分类能力, 为日后其他分类能力的发展积累经验。

经过一阶段初步的探索, 我们对中班幼儿分类能力的指导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同时也将梳理出来的指导策略在分类活动中积极地进行验证使用。随着实践的深入, 更多有效的指导策略等待我们在工作中逐步探索发现。

摘要:幼儿分类能力已经成为心理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 儿童的分类能力与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有直接的关系。分类能力的发展是培养幼儿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方法之一。教师在组织幼儿分类活动中的角色是“支架者”和“提携者”, 所以对指导策略的运用都会对幼儿的分类能力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本研究实践中, 针对中班数学活动中影响幼儿分类能力的因素, 梳理验证低结构、高结构活动中促进幼儿分类能力发展的指导策略, 从而使教师优化数学活动中幼儿分类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提高过程中的指导和分析能力, 促进幼儿分类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中班幼儿,分类能力,指导策略

参考文献

[1]陈友庆, 阴国恩.儿童依“相似性”分类能力的发展及影响分类结果因素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2]高荣生, 付佑全.学前儿童分类能力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四川师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84.

篇4:幼儿园中班数学试题

一、设计数学教学活动的原则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设计活动方案时需要教师系统地、有目的地进行组织和设计,在具体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首先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孩子的已有发展水平。幼儿园进行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已有水平。如果设计的活动高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那么这个活动很难“同化”到孩子的知识结构中;如果设计的教学活动低于孩子的年龄特点或者孩子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那么这个活动就是无效的。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亦如此。

2、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数学是一门自成体系的学科。在活动设计前,教师首先要明确这个学年甚至是这个学期,幼儿需要掌握理解哪些数学概念。这些概念,哪些是比较容易让他们接受的,哪些是比较抽象比较难懂的。教师根据先易后难的顺序,根据正在进行的主题进行设计。

3、设计的数学教学活动是一种经验的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知识本身。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应该让孩子有机会自己探索,操作材料,在操作的过程中让他们学会思考,自己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因此,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既要考虑到他们的即时需要、他们的兴趣点和发展的可能性,又要使他们在经过活动中的思考和探索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二、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明确了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原则,现在可以具体落实到活动方案了。一般在教学活动方案中会出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及活动过程。活动准备及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操作材料和幼儿的已有经验,在这里就不具体展开。

(一)教学活动目标的设计。

教学活动目标的确立可以明确活动的教育方向,引导活动过程的设计。在数学教学活动的目标设计上,我们可以从认知、情感与态度、操作技能目标等三个方面来制定。认知目标既数学方面的需要幼儿理解或掌握的目标;情感与态度的目标既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兴趣及爱思考会主动动脑筋解决问题的目标;操作技能的目标既在幼儿操作过程中对他们的要求,比如会摆弄材料等。在设计原则中已经提到,数学是自成体系的,因此,教师应该考虑孩子在数学方面的已有经验进行设计。比如在《我来做围巾》中,我们设计了目标1、探索用实物测量物体面积的方法。2、体验用数来解决问题的快乐。在小班我们的孩子已经认识了各种形状,并且知道一个正方形(手工纸)可以通过折叠变成两个长方形或者四个小正方形,但是用小的面积测量大的面积没有尝试过。考虑到幼儿有这个折叠手工纸的前期经验,因此设计的目标1,这是认知目标。对于目标2,让孩子们知道数学是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是情感目标。当然还有一些隐性目标,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就可以了。

(二)活动过程的设计

教师是引领幼儿步入数学殿堂的引路人,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将直接影响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那么怎样的设计方案能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且是行之有效的呢?

1、各个环节架构围绕目标,层层递进。

在设计活动环节时,老师心中要铭记这次活动的目标是什么,为了达成这个大目标,在活动中可以化成哪些小目标,这样每个环节围绕一个小目标进行,层层递进,一环扣一环,最终达成大目标。比如在“我来做围巾”中第一环节让幼儿说说见过的围巾及其形状,巩固了所学到的各种形状并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在第二个环节中,我们设计了小熊开围巾店需要小朋友帮助的情景,让幼儿自己动手探索用实物测量面积的方法。通过第二环节,小朋友开始疑惑:同样面积的布为什么两个朋友量出来围巾的数量是不一样的。这样自然过渡到了第三个环节,让孩子们交流各自的测量方法,从中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即角对角、边对边的剪裁才是最节省布料的方法。这个环节也是幼儿自我检验、自我纠错的过程。

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环节的时候,既要考虑到这些环节是否能达成活动目标,各环节的过渡是否自然,还要考虑到孩子在活动中获得的数学经验是否能迁移到生活中去。“数学基础知识来自于现实生活” ①所以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环节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孩子的知识迁移,看看他们是否会把这些经验迁移到生活中去。

2、设计的数学教学活动形式是孩子以游戏情境为主。心理学家指出探索、操作和活动是幼儿参与活动的内驱力。面对枯燥的数学知识,中班的孩子能一下子接受吗?答案是否定的。“学前儿童的数学教学计划,应给儿童提供机会让他们去探索、自由的操作,并由儿童来发现。” ②因此我们在确定了环节的架构后就要考虑每个环节中的设计各种情境,让幼儿游戏和操作。中班的孩子动手和整理能力还不是很强,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简单、方便操作的材料,如:在“我来做围巾”中,先以小熊要送围巾给朋友,邀请孩子们一起来参与的情景吸引幼儿,再通过围巾模板,在“布料”上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在操作过程中,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作品完成后,教师又引导孩子发现:同样的布做同样的围巾,怎么会做出来的围巾数量不同,逐步引导幼儿发现角对角,边对边的裁量方法最节约最科学。这样,在情境游戏中,幼儿自己动手探索,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当然,数学活动的目标可能在一个教学活动中100%的达成,我们也可以把这些目标延伸至日常活动中,让孩子在生活中加以巩固。

参考书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编:《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金浩主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篇5:幼儿园中班数学期末试题

2015-03-24 | 幼儿 中班 括号

一、看图填数(6分)

()

()

()

()

()

()

二、数一数,看图选数(6分)

(3 4 5)

(2 4 7)

(4 6 9)

(8 9 10)

(5 7 8)

三、写1-5相邻数(20分)

1()3()5

5()3()1

()2()4()

()4()2()

四、计算(16分)

1+2=

3+3=

2+4=

5+5=

4+4=

5-3=

4-4=

2-1=

2+6=

7+2=

6+3=

4+5=

3-2=

1-0=

10+0=

5+2=

五、在括号里填写适当的数(8分)

()+3=5

2-1=()

()+1=6

4+()=9

5-3=()

2+3=()

2+4=()

()+1=2

六、连线(16分)

2+3

5-4

0

4+4

4-0

2+5

3-3

5+5

4-1

七、找图形(8分)

()

()()

八、写1~20的数(2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6:幼儿园中班数学游戏

幼儿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差,数学又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以下“中班数学游戏大全”能让幼儿依靠直接的兴趣来学习,使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强,学习效果就越好。

幼儿上中班了,可是对数字、数学一点都不感兴趣,这让很多幼师为此而万分苦恼。别着急,幼儿天生都爱玩,在玩中学数学能让幼儿觉得十分有趣,自然就喜欢学数学了。

1、盖印章

玩法:将幼儿分成3排,每排幼儿的前面都写着一个数字,请幼儿看每排前面的数字,在原有印章数量的基础上再盖上一定数量的印章,使印章数与数字一致。

2、找朋友

玩法:每位幼儿手拿一张数字卡,教室后面贴有与数字卡对应的水果图。请小朋友们拿着自己的数字卡片到后面去找一找与自己卡片上数字相等的水果图,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3、快乐宝贝车

玩法:老师手握方向盘开火车,幼儿人手一张数字车票,按照自己手上的车票去找相应的座位。快到站时,老师发出“轰隆隆… 轰隆隆… 呜 …”,激发孩子游戏欲望,然后说:“火车到站了,请座号为1、2、3的乘客下车。”老师和孩子一起检查,看看有没有下错或者没下的,然后重复到所有乘客下车。

4、铺石头

玩法:准备各种形状的“石头”,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石头”,一一对应地嵌入相应形状的“坑”里,把有“坑”的路铺好。还可引导幼儿观察“石头”路都有什么颜色,是用形状的“石头”铺好的。

5、踩石头

玩法:路铺平了,音乐一响,引导幼儿边念儿歌边动起来,音乐一停就立即踩到“石头”上,并说说踩的是什么形状、颜色的“石头”。还可以让幼儿找找在幼儿园里有没有这样的图形。

6、等量接龙:两名幼儿玩一组图片。幼儿观察接龙卡上的实物数量,将一样多的实物接在一起。

7、给动物送食物:观察卡片上的动物和食物,请幼儿先给动物排排队,再帮他们找出他们喜欢吃的食物。

8、我的朋友在哪里

玩法:教师将有衣着条纹不一样小熊卡片发给幼儿,幼儿将卡片举在胸前,然后,在4个圈里找到和自己拿的小熊卡片一样的小熊,就在哪个圈里。(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能否按照小熊裤子条纹的颜色排列寻找朋友,找到后要提醒找到的幼儿再次比较)。

9、猜一猜

玩法:将幼儿分成两队,把16张卡片按照横4张,竖4张放好,图片朝下,然后依次翻卡片找朋友。如:我翻第一张是个苹果,记住这个位置上是个苹果,然后我把它关掉继续翻,如果你看到有张卡片是你前面看到过的,可以站起来告诉我“它有朋友了”并把它的朋友找出来,找对了,就给这队奖励,最后比比两队谁的奖励多就赢了。

10、数客人

玩法:“智慧林的小熊今天过生日,邀请了它的好朋友来做客。看看,都有谁来了呢?”(有小老虎、、小熊猫、小猴……)一共来了几个小伙伴?请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1,2、3 ……)“总共来了几个客人?”(一共来了9个客人。)

11、帮小熊按数取物

玩法:小熊来坐客,请幼儿按照小熊的数量摆椅子、小碗、勺子、杯子等图片,如一只小熊坐一把椅子,9个客人就要9把椅子。

12、“超市”游戏

玩法:小熊要陪客人,没时间去购物,请每个幼儿手里拿着一张数量不等的购物券,各拿一个小筐,根据购物券上的数字卡到“小超市”购买相应数量的物品,购买后回到座位。

13、找妈妈

玩法:幼儿听音乐自由地跑动,音乐停后,分别蹲在地上的瓢虫身上,要求7个幼儿合作变成七星瓢虫身上的7个点。瓢虫妈妈(教师)找自己的宝宝,成人引导本组幼儿进行点数、检查游戏结果:是否是7个幼儿变成7个黑点,鼓励孩子进行及时的调整。

14、看数字捶捶背

欢迎幼教同仁们加幼教联盟-郝老师QQ:3125600466一起学习!

玩法:两人一组,一人从1-9的数字卡中任意抽取一张数字,看一看是数字几,然后就在另一位幼儿的背上捶几下,被捶的幼儿说出捶的次数,若与数字卡的数量相同,游戏成功,交换角色。

15、看数字捶捶背

玩法:7-8为幼儿一组,把小椅子摆成小火车的样子,幼儿骑在小椅子上排成几列。每列最后面一位幼儿由一套1-9的数字卡,该幼儿任意抽取一张数字卡,数字卡是几,就给前面的小朋友捶几下背,前面的小朋友认真计数被捶的次数,然后再给前面的小朋友捶一样多的次数,一次传到最前面的一位幼儿,最前面一位幼儿大声地说出是数字几,看哪一组传得快。(要求数字卡不能让前面的小朋友看到,捶的时候力量要适当,前面的小朋友不能往后看。)

16、撒数块

玩法:请幼儿将各色小数块撒在画有大圆圈的纸上,然后数一数,各色数块在圈里、圈外各有多少?并进行插卡记录。

17、小青蛙爱玩耍

玩法:师幼共同扮演“青蛙”,教师带领幼儿边念儿歌边游戏,幼儿根据儿歌的内容,跳到池塘里或池塘外。教师引出里、外标志卡,再次玩游戏,当教师随机抽取里、外标志卡时,幼儿看标志快速地跳到池塘里或池塘外,巩固辨识里、外方位及标志卡。

18、过河寻宝

玩法:场地布置成一条小河,起点放三个圈,终点放一个百宝箱,孩子连续跳三个圈,家长手里拿着钥匙跟在其后面跳到第二个圈里,拿起后面的圈递给孩子,孩子把圈放在前面跳进去家长跟在孩子后面,直至河对岸,家长打开锁,孩子取出“宝物”,举起来,快者胜。

19、看谁投得快又准

玩法:起点放置海洋球,终点和距离终点两米的距离拦两道皮筋,孩子站在起点,家长站在终点的皮筋后面。孩子每次拿两个球,跑到第一条皮筋处向家长手持的小筐中掷球,时间为一分钟,筐内球多者胜。家长可以向左、右、后走动,不可向前移动。

20、炸碉堡

玩法:起点放置一块草坪,草坪上一尺拦几条皮筋,终点放一个圈,里面有一个手榴弹。家长在终点两手拿碉堡,藏在碉堡后面。孩子从皮筋下面匍匐前进过草坪后,拿起手榴弹投向碉堡,投中后,家长把碉堡放在地上,孩子跑到家长处,家长抱起孩子,快者胜。孩子要站在圈处投掷,投不中家长不得放下碉堡。

21、戴花环

玩法:起点放置一块草坪起,隔3米拦一条皮筋,家长站在皮筋后两米处的圈内,终点放一面小旗。孩子戴花环,手脚着地爬过草坪、钻过皮筋,给家长戴上花环,家长领着孩子跑到终点,举起小旗,快者胜。

22、8的分合法

玩法:每组5名幼儿,一幅棋盘,每位幼儿一套1――7的扑克牌,每名幼儿持一粒不同颜色的棋子,将各自的棋子放在起点,按照自己的标志次序轮流掷旋转六面体,掷出数字几,就向前走几步,如果走到没有图案的格内,就让下一位幼儿掷旋转六面体;如果走到有图案的格子内,就大声说出图案的数量,并向其他幼儿提问该数字和哪一个数字合起来是8,然后与同伴一起从自己的数字卡中拿出相应的数字卡,拿对的幼儿向前走一步,拿错的幼儿原地不动,看谁先走到终点,谁就在城堡的最底层插一面与自己棋子颜色相同的彩旗。游戏反复进行,谁的彩旗第一个到达城堡的顶端,谁就取得胜利。

23、捉迷藏

玩法:教师扮演兔妈妈,幼儿扮演小兔子,当兔妈妈发出口令,例如,请小兔子藏到比5多1的数字下面藏好,幼儿便迅速躲藏到有数字6的大树下面,反复提问进行游戏。

24、贴„蝴蝶‟

玩法:请幼儿站成人数相等的4路纵队。游戏开始,教师发出信号,排头幼儿迅速跑出,跳过3个胶圈,钻过拱门,跑到墙壁前,在盘子中找出得数为8的一块彩色拼图贴在墙壁上,再从两侧直接跑回拍第二个幼儿的手,然后站到队尾。如此依次进行,以最快把“蝴蝶”完整拼出的队为胜。

25、找朋友

玩法:每个幼儿一张卡片,卡片中一半是7以内数组成的其中一个形式,另一半是7以内数;音乐响起,幼儿自己找到朋友后,大声说出一个数的分解与组合。如:2和5组成7,7可以分成2和5;最快找到朋友的幼儿获得小红花先离场。

26、„蝴蝶‟找„花‟

玩法:卡片上大花一朵,分别有2~7的数字;蝴蝶卡数十张,每只“蝴蝶”上有试题或分解符号及一对数字。把卡片—字排列,帮“蝴蝶”逐一找到与它身上的式题数量相对应“花”,每人必须帮5只以上的“蝴蝶”找到“花”。

27、母鸡‟”下„蛋‟

玩法:卡片上母鸡各一只,分别标有3~7的数字;“鸡蛋”数十个,每个上面标有分解符号及一对数字;把几只“母鸡”按顺序排列,按总数与两个部分数的关系逐一把“鸡蛋”送回“母鸡”身边。

28、撒树叶

玩法:双面树叶若干;卡片上方的中间有数字和分合符号、卡下面有一组一组的插入袋;1~6数字卡若干。按分解组合卡提供的数字取相应量的实物。把实物(树叶或果壳)撒在胶板上,然后将其分成两份,点数每份是多少,分别用数字表示(插在袋上),且每组数字分法不能相同。

29、瓶子宝宝排队

玩法:以每条跑道为例:高矮不同的塑料瓶子4个,分别用色纸装饰瓶身,如眼睛,嘴巴等。放在对面的一桌子上。幼儿从起点处跑至对面,把桌子上的瓶子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按高矮顺序排列好,再返回起点处冲线,以排队排得对又快的幼儿为胜。

30、小小统计员

玩法:先让幼儿用各种几何图形自由拼搭物体,并将其粘贴在统计表左边的空白处,然后再从数、量、色、形等角度统计拼贴物体所用的几何图形片。引导幼儿按开头统计所用图形片的数量,并在统计表中填写;也可增加难度,在统计表左方涂上红、黄、蓝等颜色,然后统计出相应的图形片数量,如红色三角形有几个,黄色圆形有几个,蓝色长方形有几个等,并用较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统计结果。

31、开火车

玩法:提供情景道具,玩开火车的游戏,让幼儿巩固练习6以内的序数,正确运用“第几”表示物体 顺序。如:在火车票上写上数字,幼儿要根据数字上的第几号车厢找座位。

32、送信

玩法:全体幼儿带上自己准备好的礼物坐“火车”去动物园,幼儿根据要求送信(小朋友送的信要和动物身上的数一样多),教师与幼儿共同检查信送得是否正确。

33、小剧院

玩法:不同颜色的票代表不同的排,不同数字代表不同的号,幼儿购票入场,坐相应的排和号,老师查票,请幼儿说出自己是几排几号。

34、找小动物

玩法:要求幼儿能正确迅速地说出“xx动物住在第x层楼”(请几名小朋友蒙上眼睛,到前面来摸一个小动物,睁开眼睛后说出什么小动物的家住在第几层楼)。

35、蝴蝶找花

玩法:10名幼儿扮花儿,3名幼儿扮蝴蝶。音乐开始时3只蝴蝶在10朵花之间飞舞,音乐停止时,蝴蝶停在任意一朵花后。要求幼儿根据蝴蝶停的位置,说一说哪种颜色的蝴蝶停在第几朵花后。

36、坐火车

玩法:送小动物上火车的小朋友先数数火车有几节车厢,再送小动物上火车,每种小动物坐一节车厢,然后说说“xx小动物坐在第x节车厢”或“第x节车厢坐的是xx动物”。做好后帮它们更换位置再说。

37、排队

玩法:音乐响起,全体幼儿自由活动,音乐停,5个小朋友迅速手拉手站在一起,数数全组有几个小朋友,然后以一个幼儿为首,小朋友观察自己的位置,说说“我排第x”。

38、小鸭吃鱼

玩法:在纸上画上要求的各类型鱼,然后剪下。把这些纸鱼散扔在地上。跟孩子说:“你是个小鸭鸭,饿肚子了,想吃这些小鱼,小鸭想,我一样一样地吃,比如先吃长鱼短尾巴的,再吃长鱼长尾巴的,就这样,一样一样地吃,并且边吃边数”(把纸鱼拣到一纸盒内就算吃了)。

39、玩纸卡

玩法:先做好三套写有1-10数字的卡片。游戏开始,三人围坐,明确游戏规定,第一个拿出卡片的让后面拿出卡片的少几多几,必须执行。比如第一拿出卡片的说:“比我卡片上的数必须多3,”那么后拿的必须照办,如先拿的是5,后拿的必须是8,游戏开始后,轮流先拿三次(当然可灵活一些,目的是让孩子达到上述目的)。孩子先拿时,大人故意拿错,问孩子对不对、再向下进行。

40、堆豆顶一堆饼干

玩法:在桌子上堆三堆糖菜豆,堆与堆之间距离稍大一点。如三堆菜分别是6、7、9颗,让孩子在每堆菜下面堆上两堆或三堆饼干,其数目之和等于上面那堆菜豆数。如第一堆菜豆是6,让孩子下面堆三堆饼干,应该是1、2、3,或是2、2、2。把三堆菜豆下面摆完,如都对就把菜豆拿开,再用饼干堆成不同数目的三堆,在这三堆下面再堆菜豆。还可反过来,堆六堆菜豆,下面变成两堆菜豆一堆饼干,达到数的分解与组合。还可加上书写,6=1+2+3……

41、钓鱼

准备:磁性钓鱼竿若干,写有数字或式题的纸小鱼(上别有回形针)若干,鱼塘背景图一幅。

玩法:

1.把钓到的鱼放到写有相应数字的鱼池中。如:钓到写有数字4的鱼,就把鱼放到4号鱼池。

2.把钓到的鱼放到比它大1或小1的鱼池中。如:钓到写有数字3的鱼,就把鱼放到4号或者2号鱼池中。

3.根据钓到的鱼的身上加减式题,把鱼放入相应得数的鱼池中去。如:钓到的鱼上写有式题“1+2”,就把鱼放入3号鱼池;钓到的鱼上写有式题“2-1”,就把鱼放入1号鱼池。

42、大色子棋

玩法:幼儿利用泡沫地塑,按1-20的顺序先拼搭好棋盘,在用色子玩游戏,既可以进行序数排列,还可以进行倒数、奇数、偶数的玩法。

43、替换

玩法:老师出示一张数卡,上面是几,该数号的幼儿等会儿报数时就不能报出该数,要以自己喜欢吃的食物代替,其余数序不变,答对组优先入座。如:老师出示数卡“3”,该组幼儿就一个一个从1往下报,第3个幼儿就不能报“3”,而要用“面包”(或蛋糕、糖果、米饭等)代替,接下去幼儿则继续往下报出“4”、“5”。

44、快乐电报

玩法:将幼儿分成红绿两队,将中间两名幼儿作为第一讯息员。教师作为发报员分别在他们的手心点几下(发电报),请他们默数并按此数量分别传给左边或右边的幼儿,如此一个接着一个往下传,两个头上的幼儿向“发报员”反馈收到的电报讯息,比比红绿两队哪队传得又对又快。

45、走飞行棋

玩法:分组比赛,按猜拳的结果决定两位幼儿掷骰子,另两位幼儿分别按同组伙伴掷出的骰子上的点子数往前走几步。如果刚好走到绿色数字几的路牌,则继续往前走几步;走到红色数字几的路牌,则往后退几步,看看哪队先到达终点。

46、占“棋盘”

玩法:两人一组,每人拿一盘“棋子”(可用扣子、盖子、小塑料物品等替代)和一张画有若干正方形格子的大正方形棋盘。幼儿轮流掷骰子,并按每次的点子数量在相应的空格子上摆上相应数量的“棋子”。先把棋盘占满者为胜。

篇7:幼儿园中班数学试题

一、活动名称:《送给爸爸的礼物》(区域活动)

二、活动目标:

1、能按照物体外部两个特征找出该物体或者给物体进行定位。

2、能和同伴交流活动的内容,愉快地参加活动。

3、能用语言表述相关的操作内容。

三、活动准备:

1、数学区:

(1)材料:相关动画软件;《送给爸爸的礼物》操作板等(2)游戏:《送给爸爸的礼物》、《给动物爸爸找宝宝》、《排排队》、《找爸爸》等

2、美工区:

折纸《送给爸爸的包》;剪贴《送给爸爸的礼物》等

3、语言区:

《爸爸的手真能干》

四、活动过程:

1、课件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 师:“有家小动物专卖店开业啦,我们去看看吧„„”

2、幼儿自由为爸爸购买礼物

幼儿根据篮子里、卡片上的物体特征,找出相应的物体,找到后说一说。

3、参加区域活动,教师重点指导数学区,鼓励幼儿独立完成活动

4、小结评价:

(1)幼儿演示新的数学游戏的玩法:(2)激发幼儿对爸爸的喜爱 师:“你们喜欢自己的爸爸吗?我们除了送礼物给爸爸,还可以怎样做来表示对爸爸的喜欢呢?过会儿可以和好朋友谈一谈。”

五、活动反思:

最近我们正在进行《我的好爸爸》这个主题活动,此活动就是围绕这一活动进行的。各区域活动提供的操作均围绕主题活动内容设计。

利用电脑课件创设的生活情景导入活动,孩子特别喜欢,个个兴致很浓,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操作电脑时,由于电脑的语音鼓励及有趣的送礼物画面让孩子觉得它的真实,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为别人的爸爸买到合适的礼物而开心不已。在此基础上,我们过渡到第二个为自己爸爸买礼物的阶段,并创设了购物的环境及购物单,孩子们很高兴地拿着单子去购物,当他们拎着亲自买来的礼物时,脸上洋溢着愉快的笑容。通过同伴的介绍、向教师的展示,大部分孩子均能按要求购物:根据物体的两个外部特征找出相应物体。

篇8:幼儿园中班数学试题

1. 幼儿游戏性表现在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高结构特点

现在大部分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高结构化的特征, 所谓的高结构化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要的作用, 其主要特点就是以教学为主, 对教学目标的特化、儿童的接受以及教师的灌输进行了强调, 其目标就是想让儿童将知识和技能掌握住。而现在大部分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都要求幼儿对某个数学技能进行掌握、对某个数学知识点进行理解。在教学活动的评价环节, 教师主要对幼儿是否已经将教学活动的内容掌握住进行考察。因此在高结构的课堂当中, 幼儿必须对教师的讲授和演示予以充分的关注, 同时还要努力地进行操作和练习, 这样才能够将技能和知识掌握住。幼儿的游戏性表现在这样的教学活动当中主要体现为表情专注积极, 而认知自发性的表现则较少的出现[1]。

2. 幼儿游戏性表现在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高控制特点

由于幼儿具有较短的注意力集中时间, 同时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吸引, 因此教师在进行集体教学活动当中必须要针对幼儿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高控制的特点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主要可以分为两种, 也就是继续控制以及时间控制。

2.1 时间控制。

幼儿园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通常会持续二十分钟左右, 教师需要在这二十分钟的有限的时间内将总结评价、操作练习、讲解演示以及导入等各个教学环节完成, 同时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全体幼儿有所收获, 因此必须要对时间进行有效的利用以及合理的分配。在这样的节奏下。很难使幼儿对材料进行充分以及自由的操作, 幼儿往往只能快速的针对教师的讲解内容作出反应, 并且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掌握练习及模仿, 这样就使得幼儿的游戏性在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当中更多地体现出表情专注积极。

2.2 秩序控制。

要想保证幼儿的有效学习, 就必须要对其进行适当的秩序控制, 但是高度的控制差就会使幼儿出现缩手缩脚的现象。除此之外, 教师为了能够对秩序进行有效的控制, 对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不鼓励, 在大部分情况下视之为破坏秩序, 这样就使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较少的表现出社会自发性。

3. 教师对幼儿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关注的缺失

3.1 对幼儿数学学习能力的差异较少关注。

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具备学习数学的潜力, 但是这种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存在于这种潜力当中。相关的研究表明, 在非正式数学知识和经验方面, 三四岁左右的幼儿就会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比如, 相对于五六岁的幼儿而言, 一些三四岁幼儿的数学概念往往比较高, 而且伴随着年龄的增长, 这种个性差异也会逐渐的加大。在书面符号表征能力、基数能力以及数数能力等各方面, 幼儿都具有显著的差异。在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当中, 教师基本上要求所有的幼儿在同样的时间内对同样的内容进行学习, 而对幼儿数学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却具有较少的关注。很少有教师会对差异化教学的方式进行实施, 一些幼儿可以将老师提出的问题轻松的解决掉, 而另外一些幼儿则无法掌握老师讲解的内容, 这样就很少会将认知自发性表现出来。

3.2 对幼儿认知风格的差异较少关注。

可以采用多纬度的方式针对幼儿的认知风格进行分析, 其中我们最熟悉的维度就是场依存性以及场独立性。大量的研究表明, 相对于场依存性的幼儿而言, 在概念和问题等很多方面场独立性幼儿都具有更加好的表现, 而且具有较高的操作水平。很多研究表明。社交互动在数学课当中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而且社交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正是社交活动能够使场独立性儿童能够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由于具有不同的认知风格, 所以幼儿的数学学习方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很多教师没有充分的关注幼儿的认知风格差异, 这样在数学集体教学活动当中一些幼儿都没有得到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最终使幼儿的游戏表现受到极大的影响。

4. 幼儿数学学习中“操作练习”的作用的缺失

现在大部分的中班数学活动当中都存在着“操作练习”的环节, 在提供操作材料的时候教师也对材料的差异化、适宜性以及丰富性予以了充分的注意。教师在讲解演示新知识之后, 就会开始“操作练习”的环节,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幼儿对教师演示的方法进行模仿, 从而展开强化极限训练, 使幼儿能够对知识进行充分的掌握。然而这种操作基本上都属于验证性操作方式的性质, 几乎没有出现创作性操作以及探索性操作, 这样就将幼儿对问题的理解忽视了, 同时也忽视了幼儿的内在的逻辑能力, 最终导致幼儿数学学习中“操作练习”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结语

要想使中班数学集体活动教学活动当中存在这些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教师就必须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立足于本次研究当中的问题, 教师应该将科学的幼儿数学学习观以及数学知识观树立起来, 从而将低控制、高结构的数学集体教学活动营造出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对幼儿学习的个性化以及差异进行充分的关注, 最终能够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9:幼儿园中班数学试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序号;游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充分考虑学生数学认知上的特点,要将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作为教学目标,要让幼儿在生活中学,在游戏中学。将教育活动游戏化,可让幼儿在游戏中激发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游戏中获取和掌握数学知识。本文就以幼儿中班数学1~10的序号学习为例,谈谈幼儿数学教育游戏化的实践探索。

一、教育游戏化对幼儿学习数学的作用

绝大部分幼儿在上学前没有经过学校正规的数学教育,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也只是停留在能机械背出数字顺序层面,他们对基础数学知识的认知其实都是相当有限,若幼儿园老师只是单纯对数学数字的书写、排序,简单加减运算等内容进行讲解教学的话,很容易出现学生听不懂或者根本听不进去的现象,时间久了反而会引起对数学学习的反感,对幼儿以后系统接受小学、中学的数学教育造成影响,因此幼儿园的数学老师必须转变教学方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是众所周知的,若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吸引力的游戏中的话,可以通过幼儿对游戏的关注,在潜移默化之中理解和掌握游戏中蕴含的数学知识。

二、幼儿数学1~10的序号教学中利用游戏促进幼儿学习的实践分析

在幼儿园的数学教学中常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学生可以很流利背出10以内的数字顺序,也可以较熟练地将这些数字排成倒序,但是当老师要求学生按照倒数的顺序进行排排站的时候,学生往往不知所措。因此,当幼儿中班在上1~10的序号数学课时,老师就可以为幼儿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在游戏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字的内涵。

首先,要明确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幼儿认识10以内的序数,并会从不同的方向辨别数序,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做好充分的材料准备,创设游戏情境。可以制作图像幻灯片,没有条件的话,教师也可以手绘或者打印一些图片,画出一个有六层,每层有十个房间且每个房间都住有不同小动物的一个动物之家。再分别在一张卡片上画出动物之家里所有的小动物。在课程开始之后为幼儿营造一个帮小动物们回家的情境,并一一为幼儿展示动物之家和动物之家里所有的小动物们。这时,幼儿看到一个个色彩鲜艳的可爱小动物时就会表现得很激动,很感兴趣,他们的注意力也都会集中在老师说的话中。这时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看一看、数一数,尝试着说出每个小动物的家都在哪一层的哪一个房间里。游戏情境中的幼儿就都会积极地帮小动物回家,在一次次的帮助中加深对数字顺序的理解和掌握。

除了做卡片让幼儿帮小动物回家的游戏之外,老师可开展的游戏教学活动还有很多。例如,为幼儿再创设一个去小动物家里做客的游戏情境,老师说:“小朋友们,动物之家的小动物们要求我们去他们家里做客呢,你们想不想去啊?想去的话要先按老师要求的顺序排好队哦!”然后老师就要每一个幼儿安排特定的顺序,有的是正数第三位,有的是倒数第五位,總之是从不同的方向安排小朋友们的顺序,让小朋友们自己进行排序站位。即便有的小朋友的站位会发生错误,老师需要对其进行鼓励,并适当引导他找到自己的位置。让幼儿不仅在游戏中体验到数学游戏的快乐,也真真切切地学会了从不同方向准确辨别数序的技能。

从知识层面来说,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内容是最简单和基本的,并不要求幼儿可以有多少数学知识的积累,但是对幼儿园学生的数学教育仍然是必不可少,需要教师重点关注。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教育游戏化中提高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冰雪.数学游戏增强判断力[J].独生子女,2005(05).

[2]张峰.幼儿园数学游戏10则[J].山东教育:幼教刊,2005(18).

篇10: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教案

1、巩固认识各种图形,并能按图形的大小、颜色特征进行分类。

2、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复习认识7以内的数量。

3、发展幼儿的利用图形拼图的能力,拓展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准备:

幼儿人手一张图形。大小、颜色、形状、数字标记。

教学过程:

1、请幼儿自由选择图形,并描述图形的大小、颜色、形状。

例:我拿到的是大的红三角形、我拿到的是小的黄色的正方形等等。

2、找图形的特征,并进行分类。

教师出示大小,形状标记,请幼儿按标记进行分类。

3、游戏:“十个小矮人”

(1)幼儿手拉手围个大圆圈,边唱边走。

(2)唱完歌曲,教师说:“四个小矮人”幼儿自由组合,拿着各种图形进行拼图并学习用语言描述自己拼的是什么。

4、送图形朋友回家。

上一篇:上半年个人工作总结报告格式下一篇:例行工作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