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的练习题

2024-04-26

《寡人之于国也》的练习题(精选6篇)

篇1:《寡人之于国也》的练习题

《寡人之于国也》的练习题

一、注音:

移其粟( )于河内 弃甲曳( )兵 数( )罟( )

不入洿( )池 不可胜( )食 衣( )帛( )

然而不王( )者 谨庠( )序之教

二、释词:

河内凶: 察邻国之政: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弃甲曳兵:

或百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

直不百步耳: 不违农时:

数罟: 谷不可胜食也:

养生丧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树之以桑: 无失其时:

申之以孝悌之义: 黎民: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斧斤以时入山林: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三、翻译句子(指明句式):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2.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3.王好战,请以战喻。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6.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四、文学常识:

1.《论语》是一部记录 言行的. 体散文集,由 记载。

2. 、、、合称为“四书”。

3. 是记载 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4.出自《寡人之于国也》的两个成语是 、。

五、课文默写:

1. ,谷不可胜食也。 ,鱼鳖不可胜食也。 ,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

2. ,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 , 。七十者衣帛食肉,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篇2:《寡人之于国也》的练习题

而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 填然鼓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树之以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谨庠序之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王无罪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然而不王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申之以孝悌之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非我也,岁也。()

参考答案

一、1. “无”通“毋”;2. “无”通“毋”;3. “颁”通“斑”;4. “涂”通“途”。

二、1. 专指黄河;2. 跑,文中指逃跑;3. 有“请允许我”的意思;4. “可”是“可以”的意思,“以”是“凭借”的意思;5. 供养活着的人;6. 不要归咎。

三、1. 只是、不过/与“曲”相对/公正的,正义的./同“值”,价值、价钱/径直;2. 打开粮仓/发射/征发/花开;3. 介词,把/介词,凭/介词,按;4. 比/对/在/向/被。

四、1. 鼓,名词用作动词,敲鼓;

2. 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3. 衣,名词用作动词,穿;

4. 谨,形容词用作动词,指认真从事;

5. 罪,名词用作动词,归咎、归罪;

6. 王,名词用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7. 生、死,动词用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五、1. 状语后置句 如果大王您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希望您的民众比邻国多了。

2. 状语后置句 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3. 宾语前置句 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情。

篇3:《寡人之于国也》的练习题

一、迂回曲折, 巧设譬喻。

谏诤君王的方式有两种, 一种直谏;一种讽谏。这正如配药, 一种话如极苦、极涩的药, 难以下咽, 听者若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气量倒还好, 否则一个直言不讳, 一个讳疾忌医, 则项上人头不保者大有人在。但另一种话如良药裹了糖衣, 吃起来毫无苦涩感, 既可治病, 又使病人极愿服用。孟夫子就是位“高超的药剂师”, 他的专长就是把药做得有滋有味, 使用药者乐于接受。

孟子清楚的知道要改变对方的立场, 首先应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取得对方的信任与认同, 而后再引导对方走上自己的立场, 这是孟子辩论技巧的关键。

《寡人之于国也》中, 当梁惠王自诩“寡人之与国也, 尽心焉耳矣”, 但不明白何以“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时, 孟子并未直接给他泼凉水, 而是把话题转到梁惠王感兴趣的“打仗”上。孟子在讲“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时, 一步步把惠王引入自己预设的“陷阱”, 直至惠王顺理成章承认五十步“是亦走也”时, 孟子才正式提出“王如知此,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即梁惠王对百姓的小恩小惠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 实际上就是“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在与人对话时, 常常诱对方进入一个与对方所犯错误相类同的环境中, 而这个环境往往又是根据对方言行设计出来的简洁形象的模拟氛围, 这样对方所犯的错误也就显而易见了。文中孟子就以模拟的故事情景迂回曲折地批评了梁惠王的治国现状, 并促使他改变, 这就为下一步提出如何实现“王道”埋设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一柔一刚、宽猛相济。

孟夫子谈话的艺术高超处就在于他能够综合几种方法, 多管齐下, 使对方心悦诚服。如果在谈话中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还犹豫不定、彷徨顾虑时, 就需要以气势宏大的思想来激励他, 以敏锐透辟的说理来启发他, 以旁征博引的广博折服他, 以滔滔不绝、精妙绝伦的语言感化他。

孟子一句“王如知此,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疑有别于前面设喻式的循循善诱, 而改为强有力的诘责和迎头痛击式的批评, 粉碎了惠王的自以为是, 一柔一刚, 恰到好处。

接着孟夫子开始给惠王提供实现“王道理想国”的具体方案:王道之始→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养民政策)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教民政策) →王道之成。其中如何“养民”和“教民”, 是孟子实现“理想国”的重点。他在谈到“养民”时, 连用三组“……不可胜……也”的排比句式, 阐述了发展生产的具体措施及要达到的效果;在此基础上, 孟子又进一步通过四组排比提出教养百姓的观点和方法。整个行文气势浩然、逻辑严谨、纵横恣肆, 至此孟子的“仁政蓝图”触手可及, 令惠王怦然心动, 迫切希望实现王道。

然而孟子到此并未欣然鸣金收兵, 而是顺水推舟地针对惠王自以为已“尽心”的心理, 运用比喻“刺人杀之归罪于兵器”来驳斥他的“路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荒唐。在前文委婉道来的基础上, 这里水到渠成、直截了当的痛斥, 如晴天霹雳、当头一棒刺激着梁惠王的神经, 使他真正明白如何才能使“天下之民至焉”。前后一柔一刚、宽猛相济、此起彼伏。

篇4:《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2.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准确翻译字词,并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3.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重点难点】

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学法指导】

4.朗读。读准字音,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赋的节奏、情感和韵味,力求语言通畅,读准字音。

5.熟读课文。借助书下注和语境,正确译文,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知识链接】

6.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7.感知《孟子》:

《孟子》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共7篇。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8.走进历史: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学习过程】

9.看清字形,标出注音。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而走

衣(yì)帛 谷不可胜(shèng)食也

数罟(cù gǔ)不入洿(wū)池谨庠(xiáng)序之教

养生丧(sāng)死无憾鸡豚(tún)狗

彘(zhì)之畜(xù) 申之以孝悌(tì)之义

然而不王(wàng)者涂(tú)有饿莩(piǎo)

10.学习第一自然段。

(1)有感情朗读本段。

(2)解释加点词,注意在文中也做上标记。

梁惠王曰:“寡人之(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实际意义)于(对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黄河)内凶(收成不好,闹灾荒),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这样)。察邻国之政,无如(像)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更)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为什么)也?”

(3)翻译句子。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明确:(我)考察邻国的当权者,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明确:邻国的百姓没有减少,我的百姓没有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4)在提出“民不加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其具体做法是什么?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5)现代社会人口增加会加重社会负担,所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梁王为什么却希望“民加多”呢?

明确: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11.学习第二——四段。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三段。

(2)解释加点词,注意在文中做上标记。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请允许我)以(介词,用)战喻。填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鼓(名词用作动词,敲鼓)之,兵刃既(已经)接,弃甲曳兵(兵器)而(连词,表修饰)走(跑,这里是指逃跑)。或(无定代词,有的人)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那么)何如(宾语前置,如何)?”

曰:“不可!直(只是)不百步耳,是(代词,这)亦走(跑,这里指逃跑)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通“毋”,不要)望民之多于(比)邻国也。”

(3)翻译句子。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明确: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明确:凭自己只逃跑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么(您觉得这)怎样呢?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明确:(那些人)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这还是逃跑啊!

(4)孟子哪些话是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用什么方法说的?

明确: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喻说理。

(5)分析理解“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

明确:五十步和百步只是数量上有所不同,本质是一样的。同理:如果说梁惠王的治国政策和其他国君相比,只是尽心的程度不同的话,本质也是相同的,目的都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都是让百姓去送死,他们采取的治国政策都不是王道,而是霸道,是虐民暴政。老百姓看穿了梁王的小恩小惠,不会来送死呢,所以,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2.学习第五、六段。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

(2)解释加点词,注意在文中也做上标记。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尽)食也;数罟(网)不入洿池(池塘),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斧)以(按)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名词活用做动词,种植)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名词活用做动词,穿)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通“毋”,不要)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耽误)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反复陈述)之以孝悌(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之义,颁(通“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名词活用做动词,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饿死的人)而不知发(开仓赈灾),人死,则曰:‘非我也,岁(年成)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兵器)也?王无罪岁,斯(那么)天下之民至焉。”

(3)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分别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当堂检测】

13.下列加点字读音和意义都正确的一项是(C)

A.数罟(gū,网) 饿殍(piǎo,饿死的人)

B.颁白(bān,通“斑”)曳兵(zhuài,摇着)

C.庠序(xiáng,学校)衣帛(yì,穿)

D.孝悌(tì,尊重父母)鸡豚狗彘(zhì,猪)

14.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D)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数罟不入洿池

15.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D)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16.下面的加点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A)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李商隐《无题》)

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17.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D)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树之以桑 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⑤/②/③/④ B.①③⑤/②/④

C.①②④/③⑤ D.①②⑤/③④

18.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D)

例:树之以桑

A.非我也,岁也

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C.或五十步而后止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篇5:寡人之于国也

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理解和掌握有关实词的意义,归纳多义词义项,了解某些句式,熟练地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作为高中生,和初中相比,我们的写作主导方向将由记叙文转向议论文,什么是议论文呢?其实说白了就是用以表述自己观点、主张、意见等的文章。按照一厢情愿、畅所欲言的标准看,这种论文并不难写,可是要真正写好并不容易,需要有多方面的积累才行。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被称为诸子散文,而实际上相当于今天的议论文的著名的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是如何阐述他的政治主张的。

二、教师诵读课文

三、理清本文的思路,翻看课后练习二,在自己也反复熟读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分析课文的段落大意,即

第一部分梁惠王提出了“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从“孟子对曰”到“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是孟子说明“民不加多”的原因,也就是孟子用以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的区别。

第三部分,即本文的第三、四、五三个自然段,是用以阐述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也是变相回答“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的。若用原文回答问题和分析,则第三、四两个自然段就是写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也同时用以说明孟子“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的观点。第五自然段相当于从反面论证,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表现。

四、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诵读时一般还可根据课后练习二用提问的办法逐段诵读。

在读的过程中,分别由老师提问或老师以自己解答的办法积累实词和熟悉掌握有关的古汉语常识以及古汉语句式。

其中:在文章开头段提出“民不加多”的问题中,宜让学生掌握“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之”是起取消主谓独立性作用的;

“则移其民于河东”,除书上有关的注解外,该句应译为“就转移他的百姓到黄河以东的地方”;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中的“之”亦为取消主谓独立作用,但“察邻国之政,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三句中的“之”均为结构助词“的”。

第二部分中“孟子对曰”中的“对曰”为“回答说”;“弃甲曳兵而走”中的“而”为起前对后修饰作用的“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中的两个“而”可用“而后”连在一起当“然后”译即可;至于“以五十步笑百步”一句宜译作“拿上(向后跑)五十步的笑话(向后跑)一百步的”为好。

这部分字面以外有些学生很有可能不太理解整体意思是怎么回事,即按照本段内容总体来说是孟子在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意思,但孟子“以战喻”和本段最后一句“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之间的意思该如何联系呢?这一点完全可以让同学们先讨论讨论,如果效果不理想,教师再作解答。即既然承认向后跑多少步都是跑,并无实质上的区别,那么作为当统治者的,其用心程度如何,也并非有绝对的可比性,那么你个人一厢情愿认为百姓都该投奔你,同样也是没有依据的。

本文的第三部分中除已有的注释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再可以值得专门解释的。

之后就仍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并彻底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背诵全文,背诵方法如前一单元文言文。

篇6:《寡人之于国也》的教案

1、本文结构内容:

于国尽心 民不加多

问政(1):民不加多的疑问 梁惠王

邻国不用心 民不加少

民不加多的原因(2~4)五十步笑百步喻梁惠王与邻国

国君一样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保民──王道之始

议政:民加多的措施(5~7)施仁政

教民──王道之成

除虐政 涂有饿殍、罪岁不罪己

2、本文写作特色:

上一篇:物理小实验家活动心得体会下一篇:排架结构厂房的爆破拆除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