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惠民工作总结

2024-05-05

安全惠民工作总结(精选8篇)

篇1:安全惠民工作总结

惠民县“两节”期间食品安全整治行动工作汇报

为确保“两节”期间饮食安全,切实把食品安全整治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让全县人民过上一个安全、祥和的节日,自2016年12月23日起,我县开展了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食品监管责任

我县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把保障食品安全作为当前头等大事来抓,并根据职责分工,明确监管重点,将食品安全监管任务落实到食安委各成员单位。县食安办于12月26日下发《关于做好2017年“两节”期间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同时通过加大协调力度,落实各成员单位责任,确保各项食品安全工作措施落实到位,确保节假日期间食品安全零事故。我局接到通知后立即召开中层会议,明确整治工作重点和要求,并下发《关于做好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

二、突出重点,强化食品安全监督检查

一是本次行动以食品安全风险多发的食用农产品养殖单位、屠宰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商品集散地、农贸市场、批发市场以及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等为重点部位和区域,以畜禽养殖、屠宰、销售,水产品养殖、运输、储存,蔬菜瓜果种植、运输、储存,食品小作坊生产、销售等为重点环节,加大对在畜禽养殖、屠宰环节使用抗生素以及非法

使用“瘦肉精”等禁用物质、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非法使用禁用兽药及化合物、违规使用违禁剧毒高毒农药、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二是针对春节期间食品消费特点,对消费量大的粮食制品、肉及肉制品、食用油、豆制品、禽蛋制品、调料和调味品、乳制品、婴幼儿辅助食品、水饺、元宵、汤圆等重点品种进行专项检查。针对食品安全问题隐患比较集中场所、环节开展突击检查,依法查处非法添加、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经销过期变质食品等各类违法行为,坚决杜绝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重点抓好对各大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的监督检查,抓好进货查验、索票索证、购销台帐等市场准入制度的落实,切实做好食品安全追溯,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以维护节日期间食品市场秩序。

三是加大了对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学校周边等重点场所的监管力度,针对食品安全薄弱环节,重点检查餐饮服务单位的环境卫生、餐具消毒、原料采购、制作流程等方面,检查其是否按照许可范围开展经营,从业人员是否持健康证上岗,是否落实食品原辅料进货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特别是加大了对以畜禽肉制品、乳制品、水产品、蔬菜、自制调味料、海米、酱腌菜等节日消费量大、食品安全风险高的重点品种食品的监管,对餐饮服务单位进行了一次监管漏洞和食品安全隐患的全面排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餐饮服务单位进行整改,消除隐患。截止目前,我县共出动执法人员772人次,安排抽检抽测92批次,检查食品经营主体312家,提出整改意见58条。

三、加大宣传,营造食品安全浓厚的氛围

抓住节日期间人口流动性强、流动量大、宣传效应强的特点,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各类协会和食品安全监督员、协管员、信息员作用,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平台渠道,借助文艺汇演、休闲广场、年货市场、农村大集、民俗活动等春节特色场合,采取通俗易懂、灵活多样的形式,结合实际开展食品安全普法教育和科普宣传,教育和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进一步增强法律、道德、诚信意识,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和辨别防范能力。

四、加强值班,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为确保“两节”期间食品安全工作万无一失,我县将认真落实节日值班制度、信息通报制度等各项制度,领导干部亲自带班,值班人员严格遵守值班纪律,坚守工作岗位,按规定如实记录当日值班有关情况,24小时保持通讯畅通,确保了一旦遇有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能够迅速按照规定报告,及时采取措施妥善处置。

惠民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2017年2月23日

篇2:安全惠民工作总结

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食品安全惠民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甘政办发〔**〕65号)文件精神,为维护全市食品市场消费安全,结合实际,现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为县区配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专用车7台;为39个工商所各配置1套多参数食品安全检测仪;建设

食品安全示范店85个。

二、建设标准

(一)工商所多参数食品安全检测仪

1.主要功能:快速检测农药残留、甲醛、吊白块、二氧化硫、亚硝酸盐、硼砂、蛋白质、双氧水、溴酸钾、苯甲酸钠、山梨酸、苏丹红、丙二醛、孔雀石绿、工业碱、食醋掺工业乙酸、三聚氰胺、味精谷氨酸钠、甲醇、糖精钠等项目。

2.基本配置:主机1台,配件箱1个(包括每个参数试剂各50批次、数据线、超声波清洗仪、掌上电子天平、微量移液器、一次性样品处理杯和吸管、旋盖塑料管、记号笔、比色皿、剪刀等)。

(二)县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车

1.主要功能:利用车载食品安全检测专用设备对各类食品农药残留、有毒有害物质进行移动式检测。

2.基本配置:车载试验台、工作柜、冰箱,电动洗手池、配电系统、石英砂塑胶地板、紫外线消毒灯、笔记本电脑、药物残留检测仪、多参数食品检测仪等。

(三)食品安全示范店

1.创建条件:主体资格合法,经营时间1年以上;经营场地20平方米以上的食品经营户,均可自愿申请参加“食品安全示范店”的创建。

2.创建标准:(1)经营证照悬挂规范,从业人员身体健康,已办理健康证明,并按时参加法律法规学习培训;(2)店容整洁,货物摆放有序,散装食品管理规范,冷藏设备齐全;(3)明码实价,无价格欺诈,不短斤少两;(4)严格自律,制度完善,食品质量有保证,定期下架退市不合格食品;(5)与当地工商部门签订《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责任书》,积极配合执法部门食品安全监督检查;(6)店堂内无虚假广告,所经销食品商标合法有效;(7)经营散装食品或农副产品的要有“厂场挂钩”、“厂地挂钩”等准入协议;(8)全面运用食品经营电子监管系统,所有经销食品都要有电子“一票通”台账。

3.基本配置:标志牌、制度牌、档案柜、资料盒、监管公示牌、电脑或食E通设备。

各县区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店具体任务见附件。

三、资金来源

为县区配备的食品检测专用车和快速检测仪器所需的资金由省级财政预算安排解决。各县区政府要将食品快速检测和抽检所需的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其中:灵台和崇信县应按不少于10万元,其他县区按不少于15万元的标准预算安排,以确保食品安全惠民工程的全面实施。

四、方法与步骤

食品安全惠民工程自**年4月开始至**年10月底结束,共分四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宣传学习,制定方案(**年4月一5月)。各县区有关部门要以召开专题会议、制作专题节目、张贴宣传标语等形式,认真传达学习政府食品安全惠民工程的主要内容、方法步骤,扩大食品安全惠民工程的知晓面和影响面。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工作重点,制订工作方案,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建立食品安全惠民工程目标责任制。

第二阶段:调查登记,开展调研(**年6月一7月)。各地要在2011年实施食品安全监管工程的基础上,按照查漏补缺、夯实基础、合理布局、提升功能的原则,对需要补充的食品安全检测设备进行登记,对食品经营户的经营规模、经营状况和分布等情况进行调研,合理确定拟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店的分布区域,动员食品经营者积极参与创建活动。

第三阶段:认真组织,规范实施(**年8月一9月)。完成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建立健全食品检测工作制度,做好检测人员培训工作,提高检测水平;按照创建条件和标准认真培育食品安全示范店,指导食品经营者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完善自律机制,扎实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店创建活动。

第四阶段:总结验收,完善措施(**年10月)。各县区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统一组织,对食品安全惠民工程进行检查验收。通过检查发现问题、纠正不足、改进工作,完善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市工商局要对各县(区)的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和考核验收。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明确分工。各县区政府要强化组织领导,切实把实施食品安全惠民工程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工作,保证经费支持到位,全面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工商部门要做好牵头工作,财政、卫生、农牧、商务、质监、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积极配合,确保年底前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完善机制,注重长效。要严格把好食品经营主体准入关,着力监督食

品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推进诚信自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流通环节食品抽样检测和快速检测体系,充分发挥食品质量检测机构和基层食品快速检测设备的作用,全面开展食品检测和风险监测。大力推广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电子监管系统,有效开展网上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置,切实提高监管执法效能。要注重发挥示范作用,做到创建一家,示范一片,带动一批。充分发挥“一专三

员”作用,构筑农村食品安全防线,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

篇3:安全惠民工作总结

党中央、国务院和广东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把安全生产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十一五”以来,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的决策部署,不断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切实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防范和减少事故发生,重特大事故得到明显遏制,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全省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由2005年的86523起、11441人下降到2011年的35329起、6575人,分别下降59.2%和42.5%。全省连续九年实现国家下达的安全生产控制指标。2011年反映安全生产总体水平的亿元GDP事故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等重要指标分别比2005年下降75.35%、64.72%;2010年工矿商贸十万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比2005年下降52.6%。与此同时,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对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得到进一步强化,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卓有成效。广东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好转,为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安全保障。总结广东近几年的工作,做好安全生产要遵循五个方面的工作准则:一是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好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的批示和重要指示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二是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作用,齐抓共管,不断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三是坚持依法监管,强化法制观念,把安全生产和监管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四是突出重点抓好专项整治,并把专项整治与强化日常监督、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五是重视做好基层和基础工作,坚持标本兼治,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责任制,确保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落实到位,强化政府安全生产监管。

当前正值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和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加快进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安全生产特别是重特大事故的发生,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党委、政府对安全生产要求越来越严,人民群众对安全生产期望越来越高,安全发展在新形势下面临很多新的更高的挑战,安全生产在新时期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一是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广东是人口大省、交通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能源及原材料加工等资源型、安全保障程度低的企业比重偏大,高新技术、安全保障程度高的企业比重较小,安全生产底子薄、基础差。技术装备水平不高,产业集中度偏低,矿山中后期开采和深部开采灾害威胁加大,受生产力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安全生产客观基础仍然相当薄弱。二是安全发展区域不平衡。事故总量大,约占全国的十一分之一;较大以上事故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珠江三角洲地区占全省40%左右人口、75%以上的经济总量,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也分别占75%左右;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经济基础欠发达,安全基础也相对差些。广东2011年人均生产总值已经突破7000美元,跨入中上等收入国家或地区水平,正处在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的关键时期,经济总量快速上升,产业项目承接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改制加快进行。这一时期既是经济发展黄金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类矛盾凸显期,按照发达国家经验,也是安全生产事故的易发多发期。三是全省安全生产新的体制机制和管理网络初步建立,但影响安全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重发展、轻安全的错误思想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仍然很有市场,一些地方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和项目立项技改施工准入验收发证中安全把关不严,企业在市场独立地位和经营自主权扩大、政府微观管理弱化、职工维权和社会监督不到位的情况下内部自我加压、守法经营内生机制不健全,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严格不起来、深入不下去、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仍然突出。四是安全生产投入总体有所增加,但安全生产投入保障机制仍然不够健全。公共设施重建设、轻管理、缺维护的现象在一些地方比较普遍,政府公共安全欠账较多,大量公共安全隐患的治理费用难以落实,全省有些水库、桥梁存在病险隐患;很多企业安全投入不到位,工艺落后,装备陈旧,设备带病运转,重大事故隐患不能得到及时治理和有效监控;不少企业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操作规程不完善,作业场所管理混乱,重大危险源监控措施不到位,对安全生产状况构成严重的潜在威胁。五是新产业力量的安全意识比较突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转变身份和转移就业,集中在矿山、建筑、化工等高危险行业,工种变换快,工作苦累险,尽管经过宣传教育安全意识不断增强,但安全生产防范技能和识灾辨灾能力仍然亟待提高,加上用工管理比较混乱和单纯以产量定工资等因素影响,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和超能力、超定员、超强度生产经营现象在某些行业领域比较突出。六是安全生产职责逐步明晰,但危险化学品、矿山、工商贸消防和职业卫生等监管体制仍待进一步理顺。特别是监管体制理顺中同步带来的安全技术保障能力不足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七是公共安全的防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受长期城乡二元管理影响,传统安全生产主要针对企业生产经营,对企业周边安全、公共安全重视和推进不够,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企业基础差的状况亟待改善,特别是由于规划欠科学、执行欠严格等原因,有极少数化工企业被城区包围、个别居民楼建在重大危险源旁边、极个别尾矿库与下游村镇不足两公里等问题,一旦漏管失控极易发生灾难性事故。

要解决上述这些问题,必须坚持党执政为民的宗旨,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贯彻科学发展这一主题、转变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建设幸福广东这一中心,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出发点,以实现经济社会安全发展为目标,坚持安全发展,创新安全生产工作的方式方法,从整个党政工作和社会管理链条中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源头治本和综合管理的力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第一,在服务大局中科学有序推进安全发展。

当前安全生产突出问题,既有安全生产本身发展不够的原因,也与经济社会宏观环境特别是发展理念不科学、规划制定不完善、组织管理不严密等有着密切关系,从根本上讲,安全生产领域诸多问题都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的问题,必须在发展中用发展的办法加以应对和解决。一方面,要继续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安全生产工作,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方针,切实将安全生产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要求,作为生产经营的基本前提,真正做到不安全不批准、不安全不引进、不安全不建设、不安全不生产。另一方面,制定安全发展政策措施,要立足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着眼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既要考虑到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的需要,又要考虑到企业、职工群众和全社会的接受承受能力,既要大力扶持发展具有较高安全保障能力的先进工艺装备,又不能对金属非金属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特种机械设备等简单搞一刀切。同时,要总结借鉴近年来广东安全整顿整合的经验教训,要将安全发展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企业改制重组、设备改造升级等有机结合起来,加大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设备设施的力度,积极在服务发展中提升设备设施本质安全水平。

第二,构建惠及全民的安全生产新格局。

安全生产本质属性就是“为民”,其职责就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职业健康,其目的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问题,安全第一;安全问题,生命至上。要坚持预防为主,在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的基础上,突出抓好思想教育、技能培训、源头控制等预防工作,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在加强预防工作的同时,还必须加强隐患的治理,做到防治结合,尤其要治大隐患、防大事故。只有彻底消灭隐患,才能真正消灭事故,真正实现到2020年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要顺应安全生产自身发展规律,积极将安全文化、安全社区、安全农村、安全校园、平安农机、安全达标等单项创建有机整合,努力构建集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农机安全、校园安全、公共安全和职业健康等为一体的、惠及全民的安全生产新格局,确保“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各项工作落实到各个行业领域,强化安全发展成果惠及民生。

第三,从规划环节推进安全生产源头治本。

当前一些安全生产隐患特别是化工企业被城区包围、居民楼建在重大危险源旁边、尾矿库威胁下游村镇安全等重大隐患,都与规划科学前瞻性不够和执行审批不严格有重要关系。长期以来,我们抓安全生产源头治本,主要是抓法制建设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等工作,基本上是就安全论安全,没有站在和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结果是领导和安全监管干部很着急,其他部门没有作为审批许可的“红线”,导致很多问题旧的未去新的又生、屡查屡有屡查难禁。首先,安全生产必须进入国家和省总体规划并有实质性内容,使安全生产支撑体系等保障工作进入财政预算的大盘子。其次,要强化城乡空间布局安全的可行性论证规划,严把城乡建设规划环节的安全审查关口,严防在人员密集区建设易燃易爆企业,严禁在易燃易爆企业周边安全距离内批准建设居民区,加强城镇设立自然灾害等安全论证。同时,要强化重点行业(领域)的产业安全发展规划、安全生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规划、工艺设施淘汰规划,加大安全生产设备设施改造升级,促进本质安全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大力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2008—2020年)》,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着力破解现行体制机制的瓶颈制约,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制度安排,不断创造新动力、激发新活力。

第四,将安全之基建立在法制健全、科技进步和素质提高上。

安全生产工作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工作的系统工程,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探索建立行政执法联合行动机制,努力形成各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合力。要加强安全法制建设,在严格执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真正做到依法治安。要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科技研究体系,依托省安科中心、大专院校和中央驻粤、省管企业实施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科研攻关,并充分发挥专家组、评价咨询机构作用,切实解决当前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人才短缺问题。要把教育作为最基础、最关键、最有效的抓手,将提高劳动者素质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将“三个全面提高”(全面提高全民安全素质、全面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全面提高监管监察人员执法水平)作为强化基层基础的突破口,积极实施安全素质提升工程,从强化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持证上岗和任职轮训等方面作出全面规划,并从政府、企业、班组、社会等层面推进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安全文化将安全素质提升为安全素养,真正使安全生产成为全民全社会自觉行动,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安全生产合力。

第五,尊重并充分发挥安全生产主体的作用。

企业是经济社会的细胞,是安全生产的投入主体、管理主体和责任主体。2010年,国务院、省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广东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的实施意见》(粤府[2010]147号),分别从9个、12个方面对企业安全生产责任提出了进一步严格要求;2011年6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粤发[2011]13号),《意见》共5部分、21条,与国发23号文件精神一脉相承,强调了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重要性,并以在全省实行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为核心内容,强调了安全生产工作在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实现广东安全生产“五个更加”的目标任务:各地、各部门实行更加严格的企业安全管理,实施更加有力的安全监管,制定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建设更加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落实更加严格的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实施安全发展,是一个责任主体根据自身情况加强改进安全管理、提升安全防范水平的过程,重心在基层,关键在企业。因此,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考核奖惩机制,通过责任目标管理和安全诚信考评,狠抓企业各级、各类人员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同时,要全面抓好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的落实;强化政府公共安全责任,明确政府及相关公共事业管理单位对公共设施的管理责任、隐患检查治理责任;强化基层自治责任,将安全生产作为村委会、居委会自治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农村和社区安全管理网络,加强村办、社区办企业和公共设施安全管理,依靠改革开放的成果解决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增创社会和谐新优势。

第六,用制度创新进一步推进安全发展。

篇4:劳动竞赛塑品牌安全供热惠民生

创新竞赛品牌引领

为打造一支高素质供热职工队伍,厂工会围绕年度重点工作,开展以“降管损、提技能、提服务、塑品牌”为主题的劳动竞赛活动,为保供热工作增加一道保障。从热源到供热站,从供热站到热用户,该厂供热人员24小时轮岗值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放过,全力做好设备防寒、防冻工作;设备、管网巡查责任至Ⅱ人、跟踪到底,监管无缝隙,工作无死角。为了让管网异常问题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劳动竞赛过程中,在供热维护部和供热服务中心还成立了专门供热抢修队和服务队,24小时严阵以待,只要一個电话,抢修人员就立即赶往抢修现场进行“急救”,为管网可靠运行再添安全筹码,上足了头份“保险”。

劳动竞赛过程中结合“安全、质量、服务”类别量化评比,通过对缺陷数量,缺陷处理及时率、消缺率、管线排查、阀门排查率、补偿器排查率以及运行值班员调整及时率、热线接听率、热线反馈率、用户测温及时率等进行量化打分,并结合工作实际,开展技术培训、知识讲座、背画系统图、阀门解体安装、事故应急演练、“两票”管理、热用户回访等专项竞赛,提高供热班组职工的综合业务技能水平和优质服务水平,为冬季供暖工作实现“三零”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助力企业优质供热品牌的不断提升。

周密部署全力备战

面对2000多万平方米的供热面积,不敢有一丝懈怠。大家都知道供热是民生大计,不能出一点岔子,该厂克服人员少、任务重的困难,统筹安排检修人员,集中对主管网和换热站进行地毯式排查,在供热开始前,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全部维修、调试任务,从根本上为灞桥电厂今冬供热工作再上“保险”。

为了保证今冬如期、高效供热,运行人员辗转于热网系统各供热设备间,提前进行供热设备试运行,多次的“彩排演练”,就是为了设备在供暖之日零缺陷投入运行;结合秋季安全大检查活动对供热设备进行全面健康“体检”,大小设备一个都不放过,对消缺情况进行全方位跟踪检查,保障供热系统设备的安全可靠;燃料管理部作为冬季供暖的“粮食”储备部门,更是快马加鞭,燃煤存储,科学掺烧,为供热季解决了燃“煤”之急。

明确责任督导落实

供热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冷暖,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厂领导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安排,深入现场,走访热用户,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制,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安全责任制体系。

供热期开始之前,对热网系统进行优化整改,确保设备、设施经得起供热期连续长时间运行的考验。在热网投运前,及早动手,消除热网系统缺陷,并对供热管网及厂内供暖系统进行全面检查,及时处理影响设备稳定运行和安全过冬隐患。积极组织对输煤系统、热网站点等进行一次供热安全专项检查,消除影响机组运行和正常供热的各类问题,完善系统相关的系统图、供热规程等技术资料,做好相应的事故预想及应急措施;进一步修订完善《热网应急处置预案》、《安全供热保障措施》、《冬季采暖供热运行方案》等制度和方案,并加大制度执行力度;进一步优化供热程序,规范热网运行操作,实现热网安全、稳定、连续、可靠供热。

统筹检修设备治理

安全是电力企业永恒的主题,在供暖期内,安全问题显得更加重要。“保安全、保稳定、保供热”是灞桥电厂年底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三零”目标,咱们务必要确保机组安全可靠运行,供热正常有序。”在紧张的供热任务面前,该厂领导铿锵有力的“命令”,让每个人肩扛责任与使命。

为保证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在非采暖期,开展大面积供热中断、全厂停电等事故应急演习,通过事故演习提前“操练精兵”,提高异常事件发生时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给供热安全上足“保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5年热网运行中发现1号机热网加热器D泄漏严重,此加热器为进口阿法拉法加热器,2016年列入重点技改项目,对1号机D热网加热器返厂大修,今年10月底成功回装,并对1号集汽包全面更换,通过西安市质监局检验,增加供热可靠性;针对该厂原热水网东线有200米DN400管道,其余为DN700管道,严重制约东线热水网流量,实施热水网东线扩容改造,于10月31日全部更换为DN700管道。2016年10月底前对全厂热网泵进行全面排查消缺结束,确保厂内热网系统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篇5:安全惠民工作总结

为有效预防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及时处置突发危及师生安全的各类事件,有效地控制事态的扩大,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生命与国家财产的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特制定本预案。

一、成立学校重大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杨伟斌

副组长:左远鹏、张正宇、彭祖民、唐昌芳、陈根元、陈令香 成员:校园保安、全体教职员工

二、预防应急措施及处置办法

1.成立事件处置小组,具体负责事件处置工作。各临时机构的工作职责如下:

师生疏导组:左远鹏各班班主任

负责全校的师生疏导、教育、安全等工作。

伤员救治组:陈根元周乐见

负责受伤人员的抢救、监护、治疗等工作。

接待安抚组:陈令香 汪平

负责伤亡家属的接待、安置和安抚等工作。

事件调查组:张正宇、校园保安

负责对整个事件进行调查或协助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确定事件性质及责任划分。

安全保卫组:彭祖民、校园保安、护校队员

负责现场的进一步检查、封闭、排险、警戒等工作;负责事件处置工作中的安全保卫工作,维护学校教学秩序。

对外宣传组:左远鹏、唐昌芳

负责整个事件处置中的向上级汇报情况,与派出所、卫生院、街道办事处沟通以及新闻媒体的接待、协调;左远鹏为新闻发言人,接受媒体采访等工作。

2.组织抢救伤员,将人员撤离出高危险区,采取紧急措施控制

事态发展,保护现场。

3.了解人员伤亡、财物受损情况,立即电话向当地政府、公安部门、卫生院、区教委及相关部门报告,20分钟以内书面报告。

4.重大安全事件的家属接待与善后协商地点原则上不在校内。

三、处置原则

1、快速反应原则。处置突发事件要坚持一个“快”字,信息

上报要快,部署控制要快,预案落实要快。

2、现场指挥原则。突发事件发生后,指挥人员要亲临现场,全面掌握情况,准确分析形势,果断做出判断,实施正确指挥。

3、设置警戒原则。突发事件一旦发生,要迅速疏散现场周边

人员,设置警戒,保护现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4、降低损失原则。处置方法要妥当,要以维护政治稳定、社

会安全,确保师生人身、财产安全为工作重点,力求做到尽量减少社会影响,减少人员伤亡,降低危害。

5、装备保障原则。要为处置突发事件提供电视监控、应急广

播、防爆围栏、防爆毯、防毒面具、安全头盔、警戒带、袖章标识、疏散标志、应急灯、对讲机、强光手电、电喇叭、消防器材及值班车辆等必要的装备保障。

6、协调配合原则。各级各类人员要明确职责任务,按照预案

分工,互相协调、通力配合,对突发事件进行妥善处置。

7、追究责任原则。依据处置突发事件预案中指挥部及各组职

能任务,分工负责,落实责任,兑现奖惩。对因未能落实预案而造成突发事件发生的人员,要严肃查处,追究责任。

四、重大事件信息报送

学校信息按报送要求,对每次事件的发生及处置信息进行初报、续报和处置完善报告;重大安全事故的处置情况每2小时报告一次。

五、责任追究

发生在课堂及该堂课后课间的安全事故,任课教师为第一责任人,发生在午间的安全事故,相应值班地点的教师为第一责任人,负有安全教育、管理的责任,对未进行安全教育或管理不到位、处置不及时、拖延塞责的情况按有关校纪校规处理,违反法律追究其法律责任。

六、突发事件学生伤亡的保险理赔

学校及时联系保险公司,做好伤亡学生的保险理赔工作,及时到位赔付资金,促进事件的顺利处置。

七、突发事件资料的收集

学校进行事故处置的所有资料(含文字、照片、音像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

重庆市巴南区惠民中心小学校

篇6:惠民工作总结

一、成立学校教育惠民服务机构,建章立制搞好服务。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李新洪为组长,由学校教务处牵头、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惠民服务组织机构。建立完善各项制度和措施,全员参与,分工具体,人人都是学校服务主体。

家庭教育方面,由学校家庭教育杨金红老师负责。提供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方面的指导、协调、联系服务,帮助家长解决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学习障碍和情感困惑。

学生资助管理方面,由我校老教师组成学生资助管理小组,在校长的领导下,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奖励、资助政策;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直接给予资助帮扶。

咨询与投诉,公开监督电话3517625,安排专人接听。接受有关教育问题的公开监督、咨询,受理并查处社会各界对学校违规办学行为等方面的投诉举报并给予满意的答复。

设立校领导接待日。接待领导为当日值勤带班领导,接待对象包括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等,按照“谁接待、谁负责,谁主管、谁办理”的原则,处理好接待事项,填写接待记录表,进一步提升了教育惠民服务质量和水平,保证家校沟通的效果。

二、加强学习,努力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提高学校办学满意度。

规范办学行为,教师依法执教、教书育人,教育教学质量高是做好教育惠民服务的基石。首先学校树立“高质量”意识,树立“质量提升、人人有责”理念,积极构建长效管理机制,规范教育管理,狠抓工作落实,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其次、注重学习引领,形成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上级20xx年教育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质量核心地位,通过全体教职学习会,引领教师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树立教学质量第一的理念,努力营造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良好氛围,助推学校发展。第三、强化教学管理,建立质量提升的保障机制。教学管理中强化把常规抓严,把细节抓好,把过程抓实,工作持之以恒的理念,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为质量提升提供质量保障;将质量提升与绩效考核挂钩,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第四、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围绕轻负高效课堂教学的路径和策略建设,扎实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通过提高课堂实效性,直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积极开展主题式教研和课题式集体备课活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最后、加强队伍建设,夯实质量提升的基础。以制度为保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活动为载体,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发挥骨干教师作用,积极开展骨干教师与年轻教师结对帮扶活动;加强教师师德考核,从德、能、勤、绩等方面细化奖惩条例;举行各种形式的教学质量提升课,不断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三、家校有效沟通,拓宽师生家长诉求渠道,沟通中打造和谐惠民服务。

学校在开学的第一个月给全体学生及家长发放《致家长一封信》,将校长、任课教师的电话向学生及家长公开;建立班级微信群、QQ群等网络信息化渠道,成为班主任、任课教师、学校与家长、学生的沟通平台;设立校长信箱、开通校长邮箱,开通与校长交流的诉求渠道。

扎实推进大走访活动。学校结合上级要求,安排全体学生导师走进学生家庭。向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通报学生在校表现情况,让家长了解对孩子教育应承担的法律义务;向家长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教育动态和取得的成绩等内容,听取和收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赢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了解学生成长环境、思想动态和学生在家情况,提高学校对学生管理、教育的实效性;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形成和增强教育合力。

四、多措并举创建“零投诉”学校

一是定期排查重点问题,消除教育投诉隐患。成立校长任组长的学校“零投诉”工作小组,定期开展学生和家长问卷调查、教师无记名问卷互评、召开家长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校存在的问题和教师的师德情况,安排专人负责,对每次发现的问题进行精心梳理,建立台账,突出重点,落实整改措施和时限,坚决消除教育投诉隐患。

二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组织教师开展“零投诉”承诺宣誓活动。

三是强化措施落实,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篇7:惠民工作总结

一、抓基础,增加投入,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针对新区城市化进程快、新建社区多、点多面广的特点,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艺术惠民工程“四个一”活动:即每个社区和村都要有一支属于自己的艺术团队;建立一个有专人负责的艺术惠民辅导站;确保有一名专业艺术辅导员;至少举办一场以上的艺术惠民演出,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让市民出了家门就近自娱自乐。为确保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的顺利实施,全区共筹措资金200多万元,主要用于艺术惠民的器材购置、培训补助、活动演出和表彰奖励。全区共有合唱、舞蹈、器乐、书法、绘画等艺术团队270余支,常年参与文化活动的人数达到10万余人,初步形成“一个社区一个文化品牌”的社区文化格局。

二、抓载体,突出实效,增强艺术惠民工程的辐射力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精心打造艺术惠民的活动载体,进一步扩大艺术惠民工程的覆盖范围。一是充分发挥文化演出大篷车、电影放映流动车、图书流动服务车的作用,深入基层送演出、送电影、送图书,全年出动流动服务车辆1200台次,有效地推动了艺术惠民进社区、进村屯、进机关、进学校、进工地。二是与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等相关部门共同开展的“慰问大浑南建设者、艺术惠民进工地”活动,受到一线建设工人的热情欢迎,在全运村的建设工地、农民安置工程的现场,为大浑南建设者表演节目、放映电影30余场,观众人数达2万多人次。三是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十一”国庆节,以“建设大浑南、迎接全运会”为主题,举办了 “颂歌献给党”艺术惠民系列展演160余场,为广大市民搭建展示自我、抒发激情的活动舞台。

三、抓重点,提升品味,让高雅艺术走向大众

针对基层艺术培训存在专业人员少、起点低的问题,我区聘请了市、区文化系统、教育系统艺术类人才和艺术院校的师生担任艺术辅导员,开展了高层次、专业化、多门类、公益性的艺术培训。区委率先垂范,聘请了国家一级指挥程明秦担任指挥,组建了浑南新区合唱团,并投入资金30万元为合唱团购置了设备、装修排练厅。同时,区委还责成我们加强与驻区艺术院校的深度合作,通过协商我们与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达成合作协议,采取三种方式进行深度合作,一是采取请进来的方式。由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安排100名师生担任艺术辅导员,通过点对点、面对面的专业辅导,迅速提高了基层文艺团队的水平。二是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组织基层文艺骨干和艺术爱好者,到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的名师大讲堂,听取知名专家学者的讲座,有效地提高广大市民的艺术修养。三是实行资源共享的方式。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的音乐厅、排练厅、琴房等先进设施免费向浑南的市民开放,浑南新区作为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的实习基地,为在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便利,并对在艺术惠民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师生进行奖励。经过一段时期的深度合作,双方实现了共赢,全区的文化品味得到了明显提升,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让艺术走向大众的办学理念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篇8:某市信息惠民创建工作方案

1.1 战略定位

(1)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建设“幸福城市”

推进居民生活便利化,打造区域最幸福城市。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能力和水平,让群众生活更加便捷。

(2)推行政务公开监察,建设“阳光城市”

打造全省最阳光城市。建设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及互动交流统一平台,实现办公平台公文和信息自动同步到网站;实现咨询投诉自动转入平台办理,办理结果自动转回网站显示;市委、市政府领导可以全面掌握全市信息公开和咨询投诉数量,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3)构建节能减排体系,建设“宜居城市”

打造最宜居生态城市。推进节能减排,对能源消耗和环境质量进行检测。推进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改革,建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法制化、市场化、社会化机制。

(4)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诚信城市”

打造区域最诚信城市。优化诚信守法的社会环境,建成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体系,打造诚信政府,加强企业、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5)加强构筑安全体系,建设“平安城市”

打造中国最安全城市。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扩大监控覆盖面,减少盲区,提高图像分析技术,提高监控精细度和案件侦破率。构建食品药品监管应急管理体系,实现市县两级的上下联动。

1.2 建设目标

到2016年底,完善公共服务惠民应用,全面提升应用服务水平,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服务多元化、信息应用普惠化和信息消费多样化,完成五大目标(图1),成为国家信息惠民的样板。

(1)民生服务普惠高效

信息惠民移动互联网门户基本建成,为市民提供个性化的、针对性的一站式服务,80%以上的城乡居民均可通过移动终端享受服务窗口的全部服务。

(2)社会管理精细创新

优化创新网上审批和网上办事系统并实现四级联动,非涉密行政许可审批事项100%实现网上办理。提高社区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3~5个信息惠民社区示范区,最终构建统一的社区信息平台。

(3)政务信息开放共享

政务公开信息网上发布率达100%,政府部门基本实现网上协同办公,政府行政办事项目95%实现网上办理,90%以上的政府跨部门协同工作实现电子数据交换。

(4)信息消费持续增长

充分挖掘当地及周边地区居民的消费需求,到2016年,惠及人群114万人,促进居民消费超126亿,年均增长30%以上,其中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信息消费规模达到105亿元,年均增长35%以上。

(5)发展环境逐步优化

建成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体系,打造全国最诚信守法的社会环境。加大环境监测和保护力度,建成对100%的重点排污、节能企业全方位、全时段在线监控系统,保持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环境优化。

2 主要任务

2.1 信息惠民工作的主要任务

(1)制定修订规章政策

修改完善《民生改善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市县级干部绩效考核和驻市单位绩效评议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将信息惠民工作列为重要内容。根据信息惠民工作的实际需要,适时制定新的政策措施。

(2)完善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制度改革,简政放权。完善全市网上行政审批统一平台,再造行政审批流程,方便企业和市民办事。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加大对民生改善、社会和谐进步、生态文明建设等指标的权重。

(3)实现信息协同共享

推动资源目录管理系统建设。凡是新建或升级的应用系统,都要按照资源目录要求进行资源和功能注册,统一为全市信息系统提供政务信息资源的查找、定位。推行共享数据交换系统的应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应用互联互通,避免产生“信息孤岛”。

(4)探索管理服务模式

深入落实“五个坚持”原则,切实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能。探索以网格化管理为引领,建立“区一街道一社区”三级管理体系。推动网上行政审批服务平台向社区延伸,将网上公众办证业务前移到社区。

(5)建设支撑保障体系

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快第三代/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场所的无线局域网络建设。建立完善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多层次安全保障体系和安全协调监管机制,有效防范、控制和消除各类重大安全事件和安全隐患。

2.2 预期效果

(1)社会管理精细化

提高政府机构公共服务的效率,通过“数字化综合办公平台”整合政府各部门的业务信息系统,实现用广、数据、应用的整合,实现社会精细化管理。

(2)公共服务均等化

开展教育、医疗、社保等信息惠民应用,整合优化民生服务领域资源,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和群体差距,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3)政府服务高效化

推动电子政务服务向街道、社区和乡镇、村延伸,全面提升各级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4)产业结构合理化

带动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由单一产业为主向多元产业并举转变。

(5)发展环境优良化

有利于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稳定,保持城市和谐局面,为居民和投资商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投资环境。

3 主要领域和重点工程

3.1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1)就业信息化惠民工程

全市网络与辖区内的职业中介机构、创业服务机构、职业培训机构等相关业务单位实现网络联接,为求职者搭建就业对接平台,引导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消除零就业家庭。

(2)教育信息化惠民工程

搭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泛在学习云服务;建立远程教育和网络教研平台,实现在线实时互动教学和区域教师共享,推动教育公平;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平台建设,使所有教师和初中以上学生都拥有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

(3)医疗信息化惠民工程

搭建覆盖全市的卫生信息专网和共享市政务数据中心机房,搭建一个支撑城市所有卫生信息的承载平台,建设居民健康卡管理、公共卫生、居民健康门户等十大应用系统。

(4)社会保障信息化惠民工程

将人保、财政、民政、卫生等部门对老百姓各项补助、交缴规费全部纳入“一卡通”,实现持卡人刷卡缴费、即时结算、异地就医及待遇的领取。

3.2 创新社会管理,提升政府管理效能

(1)环保与能源监测信息化惠民工程

实现对全市重点工业企业、城市照明、机关办公与大型公共建筑、交通营运车辆的能源消耗情况以及城市环境和污染物排放数据的实时监测。

(2)“大城管”服务体系信息化惠民工程

构建“网格化”巡防管理机制,实现智慧城管系统全覆盖,并与公安、工商、环保等多部门信息互联和管理协同。

(3)公共安全信息化惠民工程

采用高清技术针对重点单位、场所、部位实施全方位的监控,支持循环覆盖,保留数据30天以上;平安城市平台融合治安监控、车辆监控、视频图像信息库等多个系统,满足城市治安监控、指挥调度、刑侦实战等方面的需要。建设一套集实时监控、数据处理、公共服务等为一体的食品药品应急指挥中心。

(4)社会信用信息化惠民工程

建设开发公务员征信数据,将企业信用与个人信用数据接入统一数据交换平台,为其他信息惠民应用系统提供信息服务。

3.3 促进政务数据开放,推进开放政府建设

建立面向市民和公务员的移动互联网门户,将其打造成政府服务的阵地和市民虚拟的“一站式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统一全市呼叫受理平台,提高对市民诉求的反馈能力;统一网上信访渠道,有效增强政民互动。

3.4 引导信息消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1)社区服务信息化惠民工程

建设为民办事功能平台,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智能化综合性办事便民服务;建设社区数字化网格管理功能平台,提高社区信息化应用、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建设数字家政系统,搭建居民与家政服务公司互动交流和签约平台;建设智能家居,实现“智慧生活”的全新家居生活体验。

(2)养老服务信息化惠民工程

完善社区服务热线建设,建立与居民生活、养老密切相关的信息推送机制,并及时将公共服务信息推送到社区或居民;建立老年人养老信息基础数据库,即时接收、处理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完善老年人紧急呼叫救助指挥平台,逐步与120急救中心、110救援中心等机构建立联动机制。

4 保障措施

4.1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市长为组长、市有关领导、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信息惠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形成统一、高效、畅通的协调推进机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统筹协调各项信息惠民工作的具体落实。

4.2 统筹项目管理

所有信息惠民项目都要由信息惠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推进,对于不符合要求的项目,一律不得建设,财政一律不给予资金支持,否则将追究相关单位的责任。

4.3 拓展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支持

统筹协调中央、地方和其他社会资源,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等多方参与、稳定增长、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机制。

4.4 建立考核机制、加强绩效评估

上一篇:会议学习材料下一篇:大一班级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