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

2024-04-10

抗病毒(精选12篇)

篇1:抗病毒

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抗病毒治疗工作的开展,为今后工作的深入普及积累了经验。全球基金在三轮、四轮及RCC项目期间安排了约5530万美元的经费用于药品的采购与管理、耐药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等工作,有力的支持推动了抗病毒治疗工作的开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与项目省共同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充分满足基层实际工作需要。各项目地区通过全球基金的支持,在抗病毒治疗药品的需求预测和管理、病人治疗与随访管理和依从性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多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积累和总结了大量工作经验与活动开展模式,如“湖北省抗病毒治疗药品需求预测模型”,“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信息升级改造试点”,“针对现有治疗药物的耐药监测”等。这些工作活动为提高当地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品的需求预测和管理能力,推广适宜的病人治疗与随访模式和依从性教育形式,促进全国抗病毒治疗工作的逐步深入开展,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实践经验。

篇2:抗病毒

携带病毒的电子邮件的主题为“Thoughts...”,内容为,“I just found this program, and, I don“t know why...but it reminded me of you. Check it out.”(我刚发现该程序,我不知道为什么,它使我想到了你,请试试它。)

如果用户双击名字为cute.exe的附件,特洛伊木马程序就安装到了计算机上。McAfee的反病毒紧急事务反应小组的病毒研究人员克莱格说,这一“后门”程序的首要目标是让 能够控制用户的计算机,

除了能够执行一般的操作外,该程序还会试图破坏反病毒软件。另外,它还会将被感染的用户的IP地址用电子邮件发送给病毒的作者。

赛门铁克和McAfee都将这一程序看作是Backdoor.Subseven特洛伊木马的变种,但它们分别将它命名为Trojan W32.Tendoolf和W32/Floodnet@MM。

二家公司都声称在密切注意着该特洛伊木马的传播。McAfee的克莱格表示,Floodnet有几种不同的传播方式,包括电子邮件、MSN Messenger或AOL Instant Messenger。

篇3:浅析流感病毒与抗病毒药物

1 广谱抗病毒药物

1.1 利巴韦林 (俗名病毒唑)

本品在病毒感染的细胞内被腺苷激酶磷酸化, 转变为单磷酸利巴韦林和二、三磷酸利巴韦林, 从而抑制多种病毒核酸的合成[1]。利巴韦林已经是非常安全的临床常用药物, 在医院里常常用于儿科治疗, 不良反应很小。在皮肤科也可以用于带状疱疹、生殖器官的疱疹, 还有眼科的病毒性角膜炎的治疗, 也可以治疗病毒引起的鼻腔炎症、口腔咽炎等。不良反应:口服或静滴给药可引起血清胆红素升高, 食欲减退、胃部不适、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大剂量或长期用药可引起可逆性贫血, 对肝功和血象有不良影响。有致畸作用、孕妇禁用。

1.2 生物制剂

干扰素和胸腺肽和转移因子。干扰素临床口服无效, 注射给药。用于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不良反应有流感样综合症状, 还可以发生骨髓暂时抑制, 皮肤变化血压降低等。胸腺肽用于慢性肝炎、艾滋病、其他病毒感染和肿瘤治疗。转移因子是从健康人白细胞中提取的一种核苷肽, 无抗原性, 可将供体细胞免役信息转移给未致敏的受体细胞, 使其获得供体细胞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 也能起到佐剂作用。临床用于艾滋病、病毒感染和肿瘤辅助治疗。

2 抗RNA病毒药

2.1 金刚烷胺级金刚乙胺

金刚烷胺是1966年上市的抗流感病毒药物, 其α-甲基衍生物-金刚乙胺于1987年上市。这两个化合物的分子式分别是C10H17N及C12H21N, 为结晶状粉末, 均溶于水、无色、非常稳定, 临床用其盐酸盐形式。这两种药物只抑制流感甲型病毒。临床用于预防和治疗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不良反应:196人接受300mg/d金刚烷胺、金刚乙胺或安慰剂, 对比研究不良反应。金刚烷胺组33%有中枢神经反应, 后两组仅9%, 故金刚乙胺的神经毒性较低, 患者耐受性较佳。金刚烷胺具有疗效显著, 不良反应小, 使用安全等特点。对于病毒性肺部感染与抗生素合用退热作用好。

2.2 扎那米韦

第一个抑制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的药物。扎那米韦与金刚烷胺及金刚乙胺不同, 对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均有抑制活性。对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病毒也有抑制作用, 扎那米韦用于预防和治疗感冒应该宜早, 可以降低感冒的严重程度, 并且减少下呼吸道有关的并发症。对于预防病毒感染有一定作用。不良反应: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服用扎那米韦时, 一定注意本药可以诱发子气管痉挛, 诱发哮喘或使气管有炎症的患者肺功能状态恶化。恶心、呕吐、眩晕等发生率低于2%, 多为轻度反应。

3 抗DNA病毒药

阿昔洛韦用于抗疱疹病毒, 又名无环鸟苷, 本品对疱疹病毒选择性很高, 具有广谱抗疱疹病毒作用, 而且不良反应很小, 医院应用效果不错, 皮肤科室用于治疗带状疱疹效果明显。本药标志着抗疱疹病毒药物一个新时代。安全有效, 而且口服生物利用度高。虽然治疗价值已经得到临床的肯定, 但是对于新出生的婴儿和老年人中枢神经感染, 治疗效果还是不理想。其他:磷酸奥司他韦。是近年刚刚用于成人和1岁及1岁以上儿童的甲型和乙型流感治疗 (磷酸奥司他韦用于效治疗甲型和乙型流感安全性数据反馈不多, 尤其乙型流感的临床应用数据尚不多) ;临床上还不能广泛应用。美国的达菲用于成人和13岁及13岁以上青少年的甲型和乙型流感的预防。上市后尤其对儿童的安全性尚不确定, 磷酸奥司他韦有效性还没确定下来, 而且它并不能取代流感疫苗, 它也并不影响每年的流感疫苗接种。

由于感冒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尤以春、冬多见, 这是因为冬春二季气候多变所致。轻者伤风、重者伤人。还伴有一定传染性, 在流行季节要注意预防。流行性感冒是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 每年全球约有五亿人感染流感, 其中危害极大的流感大流行每10~30年爆发一次, 造成很高的死亡率及社会负担与经济损失。感冒并不可怕, 重要的是明确治疗方案。

对于首先要明确抗生素对于导致感冒和流感的病毒均无作用。而且不要感冒就用抗生素治疗感冒, 以免滥用抗生素造成体内菌群失调, 给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首先对症治疗, (1) 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 (2) 止咳化痰药:溴已新和盐酸氨溴索。如果有并发症, 需要抗生素治疗, 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等可通过杀灭或抑制细菌成长而起到抗感染作用。但联合应用抗生素的指证应严格控制, 凭执业医师处方或医师指导下应用。目前, 临床用于临床抗病毒的中药制剂不多。普通人平时应该生活上有节制的工作, 保证充足的睡眠, 并且对自己精神适当减压, 多做户外运动, 尽量避免到公共场所人群密集的地方去。对于流感病毒具有传染性, 治疗同时还要根据患者所处的地理环境, 以及个人体质的变化和差异等多种因素, 随时变化用药, 灵活变通, 尽早治疗, 预防大范围传染, 注射流感疫苗, 减少并发症发生, 提高患者体内免疫功能, 提高人类生存质量为主要目的。

摘要:流行性感冒也就是老百姓平常说的流感, 是由几种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传染性疾病, 大多能引起心肌炎、肺炎、哮喘、支气管炎等多种严重的并发症。由于流感病毒具有高度的传染性, 所以非常容易发生大面积传染, 甚至达到世界范围的大流行。大多数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病毒传染性较强, 由飞沫传染, 潜伏期短, 主要在冬春流行。

关键词:正黏病毒科,感冒,抗病毒药

参考文献

篇4:抗病毒

[关键词] 腹泻;小儿;小儿腹泻宁;抗病毒口服液

[中图分类号] R72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1-78-01

腹泻病是一种多发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特征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1]。5个月~2岁的婴儿发病率最高,1岁以内约占总数的一半。是造成小儿生长障碍和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所在科室在用抗病毒治疗小儿腹泻的同时,进行中成药小儿腹泻宁的联合用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7月~2011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80例,大便均为黄稀水样便,大便常规检查中没有发现红细胞和白细胞。随机分为两组,腹泻宁联合抗病毒药物组(实验组)90例,其中重度脱水40例,中度脱水33例,轻度脱水17例,年龄5个月~2岁。单用抗病毒药物组(对照组)90例,重度脱水37例,中度脱水32例,轻度脱水21例,年龄5个月~2岁,入选病例治疗之前均未服用过相应的止泻类药物,发作持续时间均在72 h以内,并排除就诊过程中饮食不当,从而诱发腹泻病情加重的可能性,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服用抗病毒口服液(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Z20044129)0.6 mL/(kg•次),2次/d,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口服中成药小儿腹泻宁糖浆(北京三九药业有限公司,Z11021215),用法为12 mL,口服2~3次/d,1个疗程为6 d。其他有关症状治疗包括纠正不同程度的脱水以及酸碱代谢紊乱[2]、发热用扑热息痛、呕吐用吗丁啉,但应注意严禁使用其他止泻药,凡治疗72 h以上无效者改用其他治疗方式。

1.3 药物成分、剂量与用法

小儿腹泻宁主要成分为党参、白术、葛根、甘草等。剂型为口服液,每只剂量为12 mL,2~3次/d,1岁以下用量酌减。

1.4 观察指标

按照1998年中国腹泻病诊断及治疗方案所要求的标准[3],显效:72 h以内,大便次数以及性状恢复正常,全身相应病症消失;有效:72 h以内,大便次数减少明显以及大便性状有明显改善,全身症状有明显缓解;无效:72 h以内,大便次数以及性状无改善,全身症状没有变化甚至恶化。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

按照1998年中国腹泻病诊断及治疗方案所要求的标准可以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77.8%,同时在轻、中、重度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实验组显效和有效的患者例数均高于对照组,从而说明小儿腹泻宁联合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用抗病毒药物治疗(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总有效率(%)

实验组

轻度15(88.2)2(11.8)0(0.0)100.0

中度20(60.6)12(36.4)1(3.0)97.090.0

重度22(55)10(25)8(20.0)80.0

对照组

轻度14(66.7)2(9.5)5(23.8)76.2

中度16(50.0)11(34.3)5(15.6)84.377.8

重度18(48.6)9(24.3)10(27.0)72.9

2.2 止泻时间比较

腹泻宁联合抗病毒药物组(实验组)72 h止泻81例,占实验组患者总比例的90%;单用抗病毒药物组(对照组)72 h止泻70例,占对照组患者总比例的77.7%。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973,P<0.05)。说明在止泻时间这一观察指标上,腹泻宁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与单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相比,能显著的缩短止泻时间,具有临床应用意义。

3 讨论

有关研究报道表明,小儿的腹泻性疾病大部分都是由病毒或者产毒性细菌引起的,而其中,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症的常见病原,每年的秋季冬季,轮状病毒引起的肠炎可以占到婴幼儿肠炎总数的80%以上,每年在轮状病毒流行季节的粪便中HRV检出率已经超过了50%[4]。本病目前没有特殊治疗药物。本研究采用的小儿腹泻宁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小儿腹泻的效果已经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高达90.0%,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并没有表现出毒副作用,不失为小儿腹泻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本研究通过观察两组治疗效果、退烧时间、止泻时间等观察指标,综合评定小儿腹泻宁联合应用所能得到的综合效果。具体表现为以腹泻宁联合抗病毒药物为治疗方式的实验组,对90例轻、中、重度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100.0%,97.0%,80.0%。而单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的对照组,对90例轻、中、重度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76.2%,84.3%,79.2%,两组比较证明联合用药的突出疗效 。在72 h止泻时间的对比方面,实验组止泻率为90.0%,对照组仅为7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印证了腹泻宁与抗病毒药物联用在治疗小儿腹泻上起到的突出疗效。腹泻宁为纯中药制剂,其内含有党参、白术、葛根、甘草等,经过浓缩提取加工,能够起到调节紊乱的肠道运动功能,抑制胃肠道的推进功能,从而达到明显的止泻效果。本研究中用到的抗病毒疗法中的药物制剂抗病毒口服液是由中药的连翘、藿香、生地、板蓝根组成,有抗病毒、提高免疫力、止吐退烧的功效,还有钙离子通道的阻断作用,抗病毒口服液的这些功能正好针对轮状病毒肠炎的病因、发病机理以及临床症状。两者结合,治疗效果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小儿腹泻宁联合抗病毒药物无论在显效率还是在总有效率上,均优于单独使用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效果,说明其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较能够对小儿腹泻起到更加明显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方鹤松,魏承毓.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13(6):381-384.

[2] 王俊侠.抗腹泻新药:思密达[J].实用儿科杂志,2008,7(4):205-206.

[3] 李燮彬,陈菁,贾梅.思密达治疗小儿急性腹泻(附40例临床验证报告)[J].实用儿科杂志,2009,7(5):261-262.

[4] 连朝辉,翁坤荣.抗病毒口服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31例疗效观察[J].新医学,2007,27(10):534-535.

篇5:抗病毒咀嚼片说明书

【拼音全码】KangBingDuJuJiaoPian(WeiMen)

【主要成份】板蓝根、连翘、石膏、知母、地黄、石菖蒲、郁金、广藿香、芦根。

【性状】抗病毒咀嚼片(威门)为黄棕色颗粒;味甜、微苦。

【适应症/功能主治】清热祛湿,凉血解毒。用于风热感冒,瘟病发热及上呼吸道感染、流感、腮腺炎等病毒感染疾患。

【规格型号】0.75g*16s

【用法用量】咀嚼溶化后吞服。一次2片,一日2~3次(早饭前和午、晚饭后各服一次),小儿酌减。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忌】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1、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3、适用于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微恶风,有汗,口渴,鼻流浊涕,咽喉肿痛,咳吐黄痰。4、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5、抗病毒咀嚼片(威门)不宜长期服用,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6、严格按用法用量服用,儿童、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7、对抗病毒咀嚼片(威门)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8、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9、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10、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11、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抗病毒咀嚼片(威门)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它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药师或医师。

【贮藏】密封、置阴凉处。

【包装】16片/瓶。

【有效期】36月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0678

【生产企业】贵州威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篇6:美国科研人员发现抗病毒化合物

来源:哈尔滨中科时间:2013-01-10责任编辑:哈尔滨中科技术部

科研人员最新发现一种抗病毒化合物,这种阻止病毒进入细胞的化合物叫做防御素(defensins),同时它也能防止细胞外膜融合其它的病毒,该研究由国家儿童健康与发育机构、国家心肺血研究中心以及国家健康中心和加州洛杉矶大学协作完成。

相关文章发表在9月11日的《自然免疫学》杂志中,研究由美国国立卫生院资助。该发现第一次为诸如HIV和流感病毒等的防御机制做了充分的阐述,它将最终导致产生新的防病毒病策略,并让人们更多地了解病毒性传染方面地知识。

病毒侵染细胞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先将病毒外衣膜束缚起来或绑定细胞外膜。然后使病毒外膜与之结合或融合为细胞膜。两个细胞膜融合后,病毒将其遗传物质释放到细胞中。

在第一步过程中,细胞产生的防御素与病毒结合。这种细胞包括白细胞(一种典型的免疫细胞)和许多器官及组织的上皮细胞。在近期的研究中。研究人员研究了取自肺部内表面的上皮细胞。发现防御素可以通过融合病毒和细胞膜来阻止流感病毒进入细胞。特别是α防御素和β防御素这两种不同的防御素对抗过滤性病原体的影响。

许多细胞和病毒的外膜分子是糖蛋白,它们就像刷子一样突起。

当病毒传染细胞时,糖蛋白在细胞和病毒表面迅速分散,这时病毒膜向细胞膜扩散。它们交叉并最终融合在一起。

防御素则斜插在糖蛋白上以防病毒和细胞糖蛋白的扩散。防御素并不能杀死病毒,它们只能阻止它进入细胞,而被阻挡在外的病毒会被免疫系统细胞破坏。

研究人员还研究了甘露聚糖结合凝血素,肝脏生成的一种化合物。它也能像防御素一样保护细胞不受病毒侵害。研究人员发现甘露聚糖结合凝血素以与防御素相同的方法阻止病毒入侵,也是以与糖蛋白交叉结合的方式作用。

深入了解防御素结合糖蛋白的机制以及防御素在产生微小变异的情况下对抗病毒感染的有效性是否有所改变等,可为预防病毒病提供新的研究策略,研究人员亦可借此研制出防御病毒的新药物。“人”如其名,细胞防御素(Defensins)能够阻止病毒进入细胞,但人们对它究竟是如何将病毒拒于细胞门外的却不大清楚。现在,美国儿童卫生研究所进行的一项新研究揭示出这种化合物能够阻止病毒与细胞的外膜融合。研究的发现公布在9月11日的NatureImmunology上。

新发现对细胞抵御像HIV这样的危险病毒的前线防御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并且最终将促进预防病毒疾病的新策略的诞生及增加人们对一些个体更能抵抗某些病毒感染原因的了解。

病毒感染细胞采用“两步走”政策:首先,病毒的外衣即包膜死缠烂打地粘着到细胞的外膜上;接着,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在一起。两个膜融合后,病毒就将它的遗传物质插入到细胞中。

防御素是由最先接触病毒的一些细胞产生的一种天然化合物。这些处于战争最前线的细胞包括白细胞和上皮细胞,它们通常矗立在一些器官和组织的表面。在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对肺内表面的上皮细胞进行了研究,并发现防御素通过阻止病毒和细胞膜融合使流感病毒进不了细胞的门。他们研究了两种不同类型的防御素theta-防御素和beta-防御素的抗病毒作用。

细胞和一些病毒的外层都覆盖着像毛刷子一样的一层糖蛋白。研究人员发现防御素与糖蛋白交叉结合,从而防止病毒和细胞糖蛋白分开。防御素不能杀死病毒,它们只是让病毒吃个“闭门羹”无法进入细胞。没能进入细胞的病毒接着会被免疫系统的细胞摧毁。

Chernomordik和同事还研究了肝脏产生的mannan-bingding凝集素。和防御素相同,这种化合物也能预防病毒的感染,并且其作用方式与防御素也相同,即与糖蛋白交叉结合。

对防御素的研究最终将帮助人们找到防止病毒性疾病的新策略。通过了解防御素与糖蛋白的结合机理,研究人员或许能够设计出阻止病毒进入细胞的新药。(生物通记者杨淑娟)

阻止病毒进入细胞的化合物被称为抵御素,目前,根据NIH的研究者的研究,抵御素通过阻止病毒与细胞膜发生融合来阻止病毒进入细胞。

DuaneAlexander博士称,这个发现让我们对第一道防线抵御HIV及流感病毒等病毒有了基本的认识。这个发现最终会导致防治病毒性疾病的新方法出现,而且能增强我们的认识,从而对一些人对某些病毒更有抵抗性的机制更加清楚。

Chernomordik博士称,病毒感染一个细胞需要两步,首先,病毒的包被必须与细胞的外膜接触或结合。其次,病毒的包被与细胞的外膜发生融合,然后病毒的基因物质进入到细胞中。

篇7:众志成城共抗病毒小学生作文

新型冠状性病毒传染快,通过唾液,皮肤接触等传染给其他人,最可恨的是,这种病毒还存在着十四天的潜伏期,一些病人在潜伏期间四处游逛,却不自如,成为隐藏的传播者。随着春运期间大量的客流,病毒被带到全国各地,病人通常会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而目前没有药物可以医治,于是大家人人自危,人人自卫,一时间人心惶惶。

但是困难只是暂时的,为了预防新型冠状病毒,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要做到“三要两不要”。

即: 1.要远离拥挤人群,打喷嚏时要注意。

2.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外出时戴好口罩,注意不与他人过近接触。

3.要勤洗手,少出门,多饮水。

4.不要食用野生动物,多吃水果蔬菜。

5.不要熬夜,保证充足睡眠,有利于增强抵抗力。

只要我们自觉完成以上要求,就能最大限度地防止病毒传播,就能更好地帮助在前线与病毒日夜交战的医护工作者们。

面对这场病魔大战,全国各地的人们都付出不懈努力。医护人员争分夺秒,与死神抢夺生命;科研人员不断奋斗在研发药物的一线;全国各地的工人日夜加班,为人们送来丰厚的物资……

篇8: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进展研究

1 抗病毒治疗标准

慢性乙型肝炎HBe Ag (+) 患者:HBV-DNA≥105拷贝ml, ALT≥2×ULN, 或ALT≤2×ULN, 便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4, 或≥G2炎症坏死 (中国指南与最新国际指南建议基本一致) 。疗程分析, 国内建议:完成1年基本疗程后进行评价, 如达到完全应答, 需巩固治疗12个月, 因此, 最短疗程为24个月, 最新国际指南建议:对于没有达到HBe Ag血清转换的患者需长期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HBe Ag (-) 患者:HBV-DNA≥104拷贝ml, ALT≥2×ULN, 或ALT≤2×ULN, 便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4, 或≥G2炎症坏死 (中国指南与最新国际指南建议基本一致) 。疗程分析, 国内建议:完成1年基本疗程后进行评价, 如达到完全应答, 需巩固治疗18个月, 因此最短疗程为30个月, 最新国际指南建议:长期治疗为保持应答的最好方法。

乙肝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中国指南:HBV-DNA≥105拷贝/ml (HBe Ag (-) 患者HBV-DNA≥104拷贝/ml) , ALT正常或升高。最新国际指南建议:只要HBV-DNA阳性, 就应考虑治疗[7,8,9,10,11]。中国指南与最新国际指南建议基本一致:使用核苷类药物长期治疗。

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中国指南:HBV-DNA阳性, ALT正常或升高。最新国际指南建议:即使HBV-DNA阴性, 也应抗病毒治疗[7,8,9,10,11]。中国指南与最新国际指南建议基本一致:使用核苷类药物长期治疗。

2 抗乙肝病毒药物选择适应证及禁忌证

抗肝炎病毒的药物研究已有多年的历史, 这期间此类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和突破。目前, 抗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主要有干扰素α (interferon-alpha) 、拉米夫定 (Lamivudine) 、阿德福韦酯 (adefovir dipivoxil) 、恩替卡韦 (Entecavir) , 以及替诺福韦、替比夫定、L-氧用阿糖尿嘧啶 (L-FMAU) 、法昔洛韦 (Famciclovir) 、二脱氧氟硫胞嘧啶 (FTC) 、洛布卡韦 (Lobucavir) 、环氧羟碳脱氧鸟苷 (BMS2000475) 等于最近几年研制出来的药物[12,13,14,15,16]。

2.1 干扰素α

干扰素α是第一个被用于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药物, 于1991年首次被用于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其在抗病毒方面作用相对较小, 但具有比较强的免疫调节功能, 可以调节患者免疫功能, 增加患者抗病毒的免疫力。干扰素α可以降低患者体内病毒载量、抑制病毒复制、使患者体内谷丙转氨酶水平恢复正常, 并使体内乙型肝炎e抗原及HBV-DNA转阴。干扰素α也可用于HIV及疱疹病毒的治疗, 且可以获得不错的疗效。

其适应证: (1)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3个月内HBs Ag未阴转; (2)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处于HBV复制期伴血清ALT升高。禁忌证:血清胆红素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2倍;ALT升高超过10倍正常值;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存在重要脏器病变;存在精神类疾患。剂量:干扰素3~5 MU/次, 每周3次, 皮下或肌注;疗程:据疗效定。

2.2 拉米夫定

拉米夫定是抗HBV核苷类药之一, 它由于具有口服方便、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因此一经用于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 便引起了很大反响。拉米夫定治疗1年内便可以显著抑制患者体内HBV-DNA病毒复制、使患者体内谷丙转氨酶水平尽快恢复正常水平及使体内乙型肝炎e抗原转阴[17]。但有研究表明, 服用拉米夫定后, 1年内16%患者会出现耐药。另外, 由于拉米夫定疗效显著, 被广泛用于全球各地, 甚至到了不合理及滥用的地步。

拉米夫定适应证 (1) 12岁 (35kg) 以上的有HBV复制的慢乙肝患者, 即HBV-DNA10E5以上的大三阳或小三阳, 同时有ALT升高的患者, 是拉米夫定治疗最佳的适应证。成人100 mg, 每日1次, 口服1年以上。无肝功能异常者, 一般不推荐使用。 (2) 伴肝硬化 (代偿期或失代偿) 的乙肝患者, 最新国际指南建议即使HBV-DNA阴性也应抗病毒治疗。 (4) 有乙肝感染的肝移植患者在术前4-8周即开始服用, 直至移植后长期口服。最好术后加用HBIG (乙肝免疫球蛋白) 。 (4) 免疫抑制诱导性暴发性肝衰竭 (HBV所致) , 拉米夫定是救命的药物。禁忌症: (1) 自身免疫性肝病。 (2) 遗传性肝病:如肝豆状核变性、血色病、α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 (3) 骨髓抑制:血红蛋白<10 g/L、白细胞<4×109/L、血小板<80×109/L (迄今为止, 在临床研究中并未发现拉米夫定有骨髓抑制作用。对于有骨髓抑制倾向的患者严格遵照医嘱) 。 (4) 有明显心、脑、神经、精神病和不稳定糖尿病。 (5) 妊娠妇女。

2.3 阿德福韦酯

阿德福韦酯于2002年被应用于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领域, 阿德福韦酯除了抗病毒能力, 其内在的立体结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抗病毒因素。阿德福韦酯可以有效抑制HBV-DNA的复制, 且和拉米夫定相比, 阿德福韦酯耐药的可能性较低, 5年治疗耐药发生率仅为29%。这个速度较慢的耐药性的发展可能于阿德福韦酯灵活的无环结构相关。许多研究表明, 联合使用阿德福韦和拉米夫定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耐药发生率, 且联合用药比单独用阿德福韦酯或拉米夫定的一种效果要更佳。剂量为5 mg/d、30 mg/d、60 mg/d、120 mg/d。每日1次口服, 共12~24周。因每日30~100 mg, 可引起肾衰竭, 目前国外改为每日10 mg对肾毒性很小, 疗程共48周

2.4 恩替卡韦

恩替卡韦于2005年开始被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领域。它有两个突出的特征: (1) 它是一种环戊烷的核苷, 属于一个新亚群、其在抑制乙型肝炎病毒方面效果显著; (2) 恩替卡韦可以使67%的e抗原阳性和90%的e抗原阴性的乙型肝炎患者于治疗一年后HBV-DNA转阴 (通过PCR检测) 。最近的一份研究表明口服恩替卡韦三年后可以使91%的乙型肝炎患者HBV-DNA转阴[18]。恩替卡韦强有力的抗病毒效应可能和其快速内部相关细胞磷酸化活性三磷酸衍生物有关, 也和它在抑制HBV-DNA合成方面的多种作用有关。目前已开始恩替卡韦1.0mg和ADV 10mg对比治疗失代偿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

2.5 替比夫定

替比夫定于2006年开始被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替比夫定在抑制HBV-DNA复制方面作用明显强于拉米夫定, 因此尤其适合那些拉米夫定耐药的乙型肝炎患者。替比夫定治疗e抗原阳性乙型肝炎患者和e抗原阴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转阴率分别为40%~60%、71%~88%。应用400 mg或600 mg的剂量可以使病毒载量下降>6 log。

用于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药物还有L-氧用阿糖尿嘧啶 (L-FMAU) 、法昔洛韦 (Famciclovir) 、二脱氧氟硫胞嘧啶 (FTC) 、洛布卡韦 (Lobucavir) 、环氧羟碳脱氧鸟苷 (BMS2000475) 等于最近几年研制出来的药物, 研究显示L-氧用阿糖尿嘧啶 (L-FMAU) 、法昔洛韦 (Famciclovir) 、二脱氧氟硫胞嘧啶 (FTC) 、洛布卡韦 (Lobucavir) 、环氧羟碳脱氧鸟苷 (BMS2000475) 等药物在抑制HBV-DNA复制方面疗效不错, 但它们治疗乙型肝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仍然有待进一步的大规模实验进行研究[19,20,21]。

3 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

人类对抗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研究也已有一段历史, 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进展。目前, 抗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主要有干扰素α (interferon-alpha) 、病毒唑等抗病毒药物[21]。其用法为:α干扰素5MU/次, 3次/周, 病毒唑600~800 mg/d, 顿服或分3次口服。

4 乙肝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

中国指南的治疗建议:使用核苷类药物治疗, 干扰素慎用或禁忌使用。

最新国际指南的治疗建议:选择能快带抑制病毒, 且耐药率低的核苷类药物, 推荐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为一线治疗的首选。

5 停药后监测

中国指南的建议: (1) 停药后半年内至少每月2个月检测验1次ALT、AST、血清胆红素 (必要时) 、HBV血清学标志和HBV-DNA。 (2) 半年后每3~6个月检测1次。 (3) 至少随访12个月。 (4) 随访中如有病情变化, 应缩短间隔。

6 问题

迄今为止,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还存在许多问题: (1) 治疗效果有限。 (2) 抗病毒药物价格相对昂贵, 明显增加患者家庭和社会负担。 (3) 机体对某些药物产生严重的耐药。 (4) 不良反应比较多。因此, 可以进行药物之间的联合使用, 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并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要不断研究出一些相对低廉的新药。当然, 这些问题的解决仍然需要研究人员齐心合力进一步深入研究[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篇9:乙肝抗病毒治疗概况

合理选择抗病毒治疗时机

HBV感染的自然史一般可分为3个时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和非活动或低复制期。其中免疫清除期是抗病毒治疗的合适时机,此期抗病毒治疗效果较佳。若合并其它疾病如肿瘤和风湿结缔组织疾病,需化疗或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抗TNF抗体等免疫抑制剂,则不管患者血清HBV-DNA水平如何均可考虑抗病毒治疗,以防止HBV激活,引起肝损伤和暴发性肝衰竭。

合理选择抗病毒药物

目前抗病毒治疗策略主要有两种:①短程治疗以获得持续应答和长期缓解,这类药物以IFN-α为代表;②长期维持治疗以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恩替卡韦(ETV)等核苷(酸)类药物为代表。干扰素具有改善肝脏炎症、稳定肝功能、抗病毒、抗纤维化和免疫调节作用,同时具有抗肿瘤作用及生物后效应。干扰素使乙肝DNA阴转率相对较低,仅30%~50%,停药半年以上,其中又有50%转阳性。尽管如此,干扰素仍较核苷(酸)类药物使乙肝DNA反弹率低,也就是说,干扰素一旦起效,疗效可能相对持久,即具有生物后效应。但干扰素的诸多不良反应及禁忌证,限制了其应用。

干扰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有:类感冒样反应,骨髓抑制,潜在肾脏损害,神经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如兴奋、失眠、焦虑、抑郁等,消化道不良反应,诱发自身免疫病,脱发,性欲减退,不育,诱发肝功损害甚至出现黄疸,急慢性过敏皮疹等。干扰素禁忌证:妊娠、精神病史(如严重抑郁症)、未能控制的癫痫、未戒断的酗酒/吸毒、自身免疫性疾病、失代偿期肝硬化、血清胆红素>34.2μmmol/L,严重心肾疾病、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计数<1.0×109/L和血小板计数<50×109/L。如果干扰素治疗禁忌或无应答,可选择核苷(酸)类药物治疗。

一般来说,对病情相对较轻,年龄较小(30岁以下),不愿接受长期治疗,近期内准备生育,从未使用过干扰素而又无干扰素禁忌证的乙肝患者,应首选干扰素治疗,干扰素治疗无应答或不能耐受,再选择耐药发生率低的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各种核苷(酸)类似物耐药情况,见表1。

有报道序贯治疗可能会增加多重耐药,故一般不主张序贯治疗。抗病毒联合治疗在HIV和HCV感染中被证实是更为有效的方法,但临床尝试过多种联合治疗方案治疗乙肝,包括干扰素联合核苷类药物,核苷类似物与核苷类似物,核苷类似物与核苷酸类药物。结果发现干扰素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并未增加持续应答率;LAM联合LDT治疗也被证实并不优于LDT单药治疗;LAM联合ADV治疗不会增加抗病毒治疗效果,虽然可以降低LAM耐药率,但不能预防LAM耐药,该联合治疗的耐药率仍不会低于ETV或TDF单药治疗。因此,对初治患者不推荐抗病毒药物联合治疗。

随访、监测及耐药患者的管理

无论选择何种抗病毒治疗方案,对患者的随访监测都是十分必要的。用药期间必须定期检查血常规、肝功、离子、肾功、血糖、心肌酶、肌酸激酶、乙肝DNA、甲状腺功能等,对干扰素治疗无应答或不能耐受者者及时改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对于肾功能减退的患者,应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核苷(酸)类药物剂量。为预防耐药的发生,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治疗,必须治疗时,一定要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规律服药,绝对不能随便停药,并每隔3~6 表1 不同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中出现基因型耐药率情况

个月检查1次乙肝DNA水平,若反彈,做基因型检测,尽早发现耐药突变株,确定病毒耐药位点,及时调整药物治疗。见表2。

2009年9月美国肝病协会公布的对乙肝耐药的处理建议。见表3。

近年,随着对新生儿乙肝疫苗的普遍预防接种、母婴阻断技术的开展、一次性卫材的应用等,我国乙肝感染率已经有所下降,但我国仍有大量的乙肝感染,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与心理负担,同时乙肝的蔓延也危害了社会公共卫生安全。有效控制乙肝,减少乙肝发病率,也能节约有限的卫生资源,为国家为社会多做贡献。由于乙肝病毒复制是乙肝发病的始动因素,也是最关键因素,所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是控制乙肝进展的最重要治疗方案。所以,规范乙肝抗病毒治疗意义十分重大。相信会有更好的抗病毒药物问世。

参考文献

1 Liaw YF,Gane E,Leung N,et al.2-Year GLOBE trial results:Telbivudine is superior to lamivudin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J].Gastroenterology,2009,136(2):486-495.

篇10:抗病毒治疗门诊医务人员工作职责

1.提供长期关怀服务,并为符合治疗条件的患者提供长期抗反转录病毒治疗;临床医生负责本地区感染者和病人的诊断,确定抗病毒治疗方案,评估疗效,调整抗病毒治疗方案,处理严重机会性感染、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等。

2.医务人员开展监督服药和随诊工作,并负责随诊和关怀家庭治疗的患者。将治疗的重点放在治疗前咨询与治疗支持上,提供依从性教育以及对感染者/病人提供社会心理等方面的支持和指导,个体依从性比率达到95%,以实现长期的病毒抑制。

3.在每个免费治疗门诊应明确规定患者入选免费治疗项目机制,建立家庭/社区、基层卫生机构和指定医院之间的病人转诊系统以保证患者能够得到适当、及时的处理。基层医务人员需要不断接受继续培训以提高治疗、关怀和转诊患者的能力。

4.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制定治疗和药物两方面的管理规范,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以保证整个免费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免费药物安全、连续的供应。

5.通过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减少病毒的传播,同时强调对预防的重视,包括针具交换项目、美沙酮治疗等,并鼓励人们进行病毒检测,寻求关怀及有效的治疗。

6.坚持可持续性的治疗策略,以减少各地区药物耐药情况的出现。

篇11:抗病毒

1、后台通过cmwap访问收费视频,并自动完成扣费流程。(该病毒仅针对中国移动用户吸费)

2、后台自动化点击访问daoyoudao和宜搜广告联盟广告,自动下载应用。 诱骗广告平台获取推广费用。 消耗用户大量的数据流量。

从恶意行为中可以看出,恶意软件开发者获利手段有以下两种:SP分成和广告联盟推广分成。

下面对该病毒样本进行简单分析:

1、首先该病毒在AndroidManifest.xml文件注册系统频发广播,以便恶意组件能够顺利运行,

2、恶意代码树结构:

3、恶意组件运行机制:

经过对该病毒样本代码的逆向分析,该病毒的运行原理也基本浮出水面,下图为恶意软件注册Android组件及之间调用关系。

以下是关键恶意代码截图:

(1)自动化完成点播收费视频。

(2)自动化访问Daoyoudao广告,下载推广应用。

(3)自动化访问“宜搜”广告,并模拟点击。

该病毒为了扣费不引起用户和移动运营商的注意。对每天和每月都有最大扣费次数的限制。达到上限则不再促发扣费逻辑。

篇12:病毒的分类病毒防治

一. 传统开机型病毒:

纯粹的开机型病毒多利用软碟开机时侵入电脑系统, 然後再伺机感染其他的软碟或硬碟, 例如∶stoned 3 ( 米开朗基罗). disk killer. head eleven.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的防毒. 扫毒程式均可预防此类病毒, 一般电脑用户对於此类病毒最好的预防方式, 即是避免使用外来软碟开机.

以1990年以後出品的ami bios而言, 就已经提供了设定由硬碟开机的功能, 足可令电脑用户避开此类病毒的侵扰.使用者於电脑开机时, 压或 键即进入bios的设定, 其中选择 将游标移至选项, 设定, 即完成了由硬碟开机的设定.

二. 隐形开机型病毒:

此类病毒的开山始祖, 首推(c)brain, 凡是为此病毒感染之系统, 再行检查开机区(partition table & boot sector), 得到的将是正常的磁区资料, 就好像没有中毒一般, 此型病毒较不易为一般扫毒软体所查觉, 而防毒软体对於未知的此型病毒,必须具有辨认磁区资料真伪的能力.

此类病毒已出现的尚有fish. november 4.

三. 档案感染型兼开机型病毒:

尽管防毒观念中强调, 避免使用外来的软碟开机, 但是仍仅能预防上述两种开机型病毒, 档案感染型兼开机型病毒则是利用档案感染时伺机感染开机区, 因而具有双重的行动能力, 此型较著名的病毒有 cancer. hammer v , 目前市面上的防毒扫毒软体多能侦测出此类病毒.

四. 目录型病毒:

本型病毒之感染方式非常独特, dir2即其代表, 此类病毒仅修改目录区( root ),便可达到感染的目的.由於其修改目录区混淆dos 的档案作业, 并不须去感染真正的档案, 可想而知病毒作者的功力相当高.而市面上之防毒软体皆能防止此病毒, 但面对此型之新病毒, 则仍有待考验.

五. 传统档案型病毒:

档案感染型病毒最大的特徵, 便是将病毒本身植入档案, 使档案膨胀, 以达到散播传染的目的.此型病毒的代表有 13 friday. sunday.除扫瞄式防毒软体不具侦测未来毒之能力外, 其它如加值总和式. 移植检查式. 人工智慧式皆能顺利栏截.

六. 千面人病毒:

千面人病毒乃指具有自我编码能力的病毒, 1701下雨病毒. flip. 4096为主要的代表, 此种病毒编码的目的, 在使其感染的每一个档案, 看起来皆不一样, 干扰扫毒软体的侦测, 不过千面人病毒再怎么会编码, 仍会留下一段完全相同的程式开头, 所以各类侦防病毒之软体, 均能利用其留下的这个小辫子, 将其绳之以法.

七. 突变引擎:

有鉴於千面人病毒一个接一个被逮著, 便有人写出一种突变式病毒, 使原本千面人病毒无法解决的程式开头相同的问题, 加以克服, 并写成 obj副程式, 供人制造此型病毒, 此即 mctation engine. polymorphic engine, 但是尽管如此, 这型病毒仅干扰了扫毒式软体, 对其它方式之防毒软体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八. 隐形档案型病毒:

有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 隐形感染可避开许多防毒软体的侦测, 因为隐形病毒能直接植入dos 的作业环境中, 当外部程式呼叫dos 中断服务时, 便同时执行到病毒本身,使得病毒能从容地将受其感染的档案, 粉饰成正常无毒的样子.

此型病毒有4096. 512 及最近流行的dreaming king ( 即第三波129期介绍的 t4virion病毒 ), 其成功的取得dos 的原始中断, 令各种加值总和式. 移植检查式之防毒软硬体毫无感觉,

上一篇:幼儿园阅读区环境创设下一篇:《剑指“四风”》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