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视野下园林景观设计优秀论文

2024-05-02

生态美学视野下园林景观设计优秀论文(精选10篇)

篇1:生态美学视野下园林景观设计优秀论文

一、树立生态价值观,重塑生态人

审美文化是人文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沟通和连接科技与人文文化的桥梁和纽带。众所周知,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某种人文条件,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掌握科学技术的主体也是人,所以无论是发展科学技术还是促成它的社会应用,都离不开人。人的具体状况构成了社会的人文条件,如其表现在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态度、人们的价值认同、人文素质等方面。可见,重塑生态人是促进生态美学发展的重中之重。生态人是指具有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念,遵循生态伦理规则,能够用科学的生态观、价值观指导自身行为的人,是具有生态伦理素养和生态环境意识,并且日常行为生态化的人。生态人必须具备生态意识、生态价值观、生态责任感、和尊重生命、爱护自然的生态人格。个人理解“生态人”就好比一粒种子,要孕育成为一棵参天大树,首先要有一片土地,使它融入、取之、反哺于这片土地所在的环境之中,与环境共同协作成长,构建出一个生态环境,使它可以孕育出一片森林,且使这片土地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存,同时使其可持续发展。正如道家老子所言,道生成天地万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如同宇宙的诞生,可以造福人类、自然、福及子孙后代。树立生态价值观对于促进生态美学的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面对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危机的出现,重新审视、认识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变得越来越重要。树立生态价值观首先需要我们将自身融入大自然中,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深入人心;其次国家应该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全民生态伦理素养,宣传生态文明理念,要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机制,从根本上规范人们的行为,让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态化;此外,要鼓励人们积极自觉地参与到环保行动和环保监督中去,使人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建设者,让建设生态文明成为人人有意愿而且有能力参与的自觉行动。当下的景观设计师更多的是治疗城市疮疤,首先应把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作为首要条件;其次与人文生态理念相结合,指出园林的意义不应该只是停留在赏玩和凭吊的层面上,它应该在梁思成先生提出的“整旧如故”,冯纪忠先生提出的“以故为新”,以及在现代主义设计形式中获得新生,承担起现代园林的实际功能和传统园林文化传承的载体的双层重担,使其在现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更加人性化、生态化,从而更能满足人们的生态审美意识和生态需求。

二、构建生态理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首先继承、发扬中国道家思想的生态理念非常重要。中华民族很早就进入了农耕时代,从殷商时期开始便出现了稳定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是以生物体的自然生长为基础的经济活动过程。它对人们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此强化了人们的泛生命意识,也产生出与之相应的宇宙观和时空观。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以“道”为核心的自然本体论和“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些思想有着卓越的生态智慧之光。中国独特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城市建设的总体生态美学精神。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传统城市生态美的典型形态———山水美和园林美以及传统民宅、宗教建筑的生态美。《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阴阳学说是《易经》文化的精髓,对中国传统城市建设影响很大,由此表现出两种生态美:整体美和韵律美;风水学中所遵从的“山环水抱”的风水理论,对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苏州园林的意境美;华清池“山环水抱”的风水原理;方塔园的北门以现代钢结构体系结合传统青瓦覆顶的方式所设计,兼有古典与现代气息,且屋顶的钢结构节点还体现了一种力学美和韵律美等。这些都是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精华,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宝。当前,我们居住的环境不仅是为了满足生存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更是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精神。在当前景观设计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的保护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加强生态建设,为人类提供一个可以涵养、健全人性美的生态环境。就像徐恒醇教授曾说:“现代生态观念把主体和环境客体的概念纳入了生态系统的有机整体之中,主体的生命与客体生物圈的生命存在是共生和相互交融的,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同关系是生态美的根源和基础,离开了这种相互之间的和谐共生,生态美就不存在了。”

其次要融会贯通,探索园林景观设计与人文理念相结合的方法也不容忽视。在做城市景观设计时,首先应该在尊重自然、尊重传统园林景观设计理念的条件下,沿着民族文化的文脉,以严谨的态度进行设计;其次把生态、环保放在首位,将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设计出满足现代城市发展要求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体系和规划方案,有效打造一个和谐、易居、乐美的生态环境;最后将环境美学运用到设计之中,强调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强调环境带给人的一种由内而外的美,这样既能改善当地环境质量,又能通过美学的设计角度,使城市变得赏心悦目,并且陶冶人们的情操。就像庄子基于“道”的整体美特点,主张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审美的,追求人与自然自由统一的审美生存状态和具有超越的精神。这种超越精神是以绝对自由的境界为最高目的的,它不仅要超越世俗、名利、物欲,而且要完成对自我的超越,从现实的各种束缚中解脱出来,让自然本性自由地张扬,获得一种物欲之外的精神的满足,达到一种无待逍遥的美感状态。综上所述,这种生态美实际上是一种在新时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有关人类的崭新的存在观,是一种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是一种新时代的理想审美人生。其深刻内涵是包涵着新的时代内容的人文精神,是对人类当下“非美的”生存状态的一种改变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更是对人类永久发展、世代美好生存的深切关怀,也是对人类得以美好生存的自然家园与精神家园的一种重建。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曲折、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在国内众多学者的推动下,生态美学研究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而且产生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理论成果,但在有些方面还需进一步丰富和深化。我们相信,生态美学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推动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和谐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学习西方经验,还是继承中国传统,都应以科学、严谨、全面、生态的治学态度,注重其内涵与本质的研究以及外在形式和运用的多元化、艺术化和生态化。我们应以一个生态人的视野去塑造一个具有生态美的自然环境,追求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生态的当代世界,并使其以一种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延续到未来,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2:生态美学视野下园林景观设计优秀论文

1、地形的生态美设计

我国地大物博,每一个区域都的地形地势地貌有不尽相同,在设计园林时,完全可以利用地形的优势,将生态美充分的表现出来。我国有些区域的地形本身就是一道景观,在设计园林时如果能够将这道景观有效的融合进去,其生态美体现得就非常明显。设计人员在园林设计时,要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利用一些认为手段,根据地形营造出一种生态与美相结合的环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对地形进行艺术化处理时,可以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一切以自然为前提,另一是人工打造意境原则,但是无论使用哪种原则,都不能破坏当地的生态链。一般城市居民都希望能够最大程度的感受到自然,但是又不希望有太多的认为因素,所以设计人员应该将这两个原则有效的融合起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地形优势。

2、植物的生态美设计

植物是园林设计中不能缺少的元素,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设计人员往往忽视了植物在园林设计中的最终的价值。在园林设计中,植物既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改善周围的空气质量,不同的植物类型组合在一起就具有一定的生态美,如果能够充分的利用这种美,设计人员在设计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设计效率与质量都能得到保证。每种植物都具有不同的风格,而设计人员的责任就是将这些风格不同的植物融为一体,通过季节的变换来体现其生态美,给人们常去常新的感觉,这样人们也就不会产生厌烦心理。人们在园林中放松心情,陶冶情操。有些地区植物非常有特色,如果能够充分的利用在园林设计中,既能发挥该地区植物的生态价值,也能够体现出该地区园林设计的特色,对传播乡土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在设计时,设计人员在选择植物品种时,要将选择重点放在当地,这样既能节省植物运输的成本,充分的显示出该地的风土民情。

3、水景的生态美设计

水体在园林中是最为活跃的构景要素。在现代江南园林理水中,秉承传统的理水观,对水体进行艺术上和自然形态上的塑造与加工,力图符合天然水景的形成机理和尽量模仿天然水景的地貌形态,使水体与环境相协调,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塑造出一个概括、精炼、典雅而又不失其自然形态的山水环境;还需结合现代景观元素,塑造出具有时代特征,梵音现代人的审美要求,满足功能需要,符合环境生态安全并且节约资源、经济适用的作品。在水体景观设计中最终追求的是风景质量、使用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完美结合,除了追求景观意境美、形式美和自然美以外,还需以追求生态美为目标。

4、园路的生态美设计

园路,是指园林绿地中的道路以及广场等各种铺装地坪,是园林重要的构成元素。它像人体的脉络一样,贯穿着整个园林的交通网络,是联系各个景区和景点的纽带和风景线,是组成园林风景的造景要素。它蜿蜒起伏的曲线,丰富的寓意,精美的图案,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它不仅引导人流、疏导交通,并且将园林绿地空间划成了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功能的一系列空间。园路的规划设计,对园林绿地的整体规划的合理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需要把道路的功能作用和生态美艺术性结合起来精心设计,减少道路对环境的影响,使道路运输系统真正融入自然环境之中,从而建设“生态园路”。

5、园林建筑的生态美设计

建筑是一种实用艺术,它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体。作为艺术的建筑,综合了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的某些特性和功能,取得了特有的形式表现力。园林建筑是创造一个能够欣赏大自然、远离喧嚣的避难所,通过流水、树荫和其他一些材料把房屋外围的空间组织起来,并赋予其安全感,这样就把自然与建筑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室外空间部分作为室内空间向外延伸的内容,如果建造得成功,它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不仅仅是建筑的一部分,它可以时刻提醒人们同自然界其他生物之间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同自然界之间的联系能够唤醒人们最原始的记忆,因此带给人们的就是健康向上的情绪。它们可以把所有生物最真实的本质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作为人类,我们只是生物界中的一部分。

二、结语

篇3:生态美学视野下园林景观设计优秀论文

关键词:生态美,视野,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能够更加丰富城市园林的内容, 对生态调节和环境保护均具有积极作用。从已经掌握的情况来看, 很多城市的污染都非常严重, 想要在客观上较好地完成园林建设, 就必须在景观设计上做出足够的努力。

1生态美视野分析

生态美视野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首先, 生态美讲究的是多类型、复合生态环境。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综合的循环体系, 园林景观设计中, 单纯依靠花草或者是片面的栽种树木, 在主观上打破了生态平衡, 无法取得预期的生态保护效果。其次, 生态美视野, 必须保证繁荣的生物环境。这里的“生物”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 花草树木是一个比较大的生态循环系统, 这其中还需要一些生物的作用, 包括蝴蝶、蜜蜂、蚯蚓等, 这些生物对土壤、植被均具有较大的作用, 适当地饲养鸟类也可以丰富生态圈, 从而实现良好的环境保护。由此可见, 生态美视野需要从大局出发, 做好每一个细节因素, 才能更好地调节、保护环境。

2生态美视野下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分析

2.1 加强植物资源的合理配置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过程中, 生态美视野是最重要的基础, 要想提高植物景观设计的有效性、可行性, 必须在本质上加强植物资源的有效配置。笔者认为在该项工作中,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第一, 应坚持科学的原则, 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类植物的特点, 形成良性循环体系。例如, 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 均是园林景观设计的绝佳选择, 利用艺术的方法来合理搭配植物, 利用生态特点合理栽种植物, 不仅取得了生态保护效果, 在美观度上也达到了新的水准。第二, 必须要促使植物协调成长。城市园林的空间是有限的, 虽然有些园林的面积庞大, 在植物景观设计的过程中, 必须要保证植物和植物之间, 能够协调地成长。例如, 根据园林的土壤特点、灌溉情况、周边环境情况等, 合理选择植物的种类进行栽种, 充分避免植物种类之间的竞争出现。

2.2 提高植物配置标准

在生态美视野下, 讲究的是美感和生态共存, 建议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工作中, 充分提高植物的配置标准, 尤其要以艺术性的观点, 指导植物的配置, 加强外部美感。植物景观设计中, 植物的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 显示多样性, 但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 引起统一感, 同时注意植物间的相互联系与配合, 体现调和的原则, 使人具有柔和、平静、舒适和愉悦的美感。在体量、质地各异的植物进行配置时, 遵循均衡的原则, 使景观稳定、和谐。城市对植物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这与当地的气候情况、居民生活、城市定位等具有密切的关系, 提高植物配置标准, 可实现更好的园林建设。笔者认为, 今后的工作既应该表现出植物群落的美感, 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 这需要我们进行植物配置时, 熟练掌握各种植物材料的观赏特性和造景功能, 并对整个群落的植物配置效果整体把握。

2.3 合理运用生态位观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不可避免地要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出发, 满足主观诉求的同时, 还要在客观的生态、环境、空气等方面做出改进。生态位观点的合理运用, 就是一项较好的工作路径。从原理上讲, 生态位观点主要指的是, 某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时间地位、空间地位等, 利用这些生态位, 充分了解物种之间、物种和环境之间的具体关系, 并进行植物景观设计的调节和优化, 提高园林生态性。建议合理运用生态位观点, 结合城市园林建设的目的、诉求, 提高环境质量。值得注意的是, 生态位观点的运用并不容易, 很多城市都出现了失败的情况。日后, 必须要关注物种的生态位特征, 先在小范围内进行试验, 观察情况满意后再进行大范围的拓展。对于种群的稳定情况、结构情况等, 还需深入研究, 要加强物种的互补, 加强现有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 逐步地改善土壤情况、水源情况, 为后续的园林植物景观拓展, 提供更多的保障。

3总结

本文对生态美视野下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展开论述。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物质文化需求的提升,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必须要从客观需求出发, 要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建议日后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继续以生态美视野为基础, 建设更多、更加成功的园林。

参考文献

[1]王华, 高武平.浅谈生态设计在园林植物景观配置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15)

篇4:生态美学视野下的城市园林建设

生态园林美学,是研究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生态风景园林多维空间艺术景观造型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的一门多边科学。生态美学是一种追求人与自然双方作为审美参照的科学,它不把人与自然看成对立面,而是看成相互交融的整体。人在自然中生活的有诗意,有着审美的预约,同时,自然也因人的维护而提供给人类以诗意的生活环境,这是人们得以诗意栖居的美好理想。把城市的园林建设纳入到生态美学的视野之下进行研究是学科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现代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生态美学;城市园林;园林建设

我们经过了农业文明,在工业文明的进程中发现丢失了很多农业文明中很多美好的东西,比如生态文明的破坏。生态美是人与自然生态关系和谐相处的的产物,它是人的生态和生态系统相互审美的对象。而园林只是人类建筑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在这个缩影之下,我们想要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分为,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这是我们对园林建设的一个最高要求也是一个最高的理想。

一、生态园林美学的范畴

“生态生态园林美学,是研究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生态风景园林多维空间艺术景观造型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的一门多边科学。”我们可以说生态园林美学是一个综合的交叉学科,它是园林学、生态学、美学交叉而成的一门学科,是利用多门学科的智慧来提高园林建设的一种行为。在生态园林美学中,人与园林其实是一个互动的关系,这一点东方和西方不同。西方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客观是严格二分的,人类是审美的主体,而景观则是作为审美客体而存在的。在中国的哲学中,我们提倡的是“天人合一”的理念,也就是人与自然其实是高度和谐的。中国人认为人的内心是一个小的天地,而宇宙则是一个大的天地,两者是息息相通的,所以人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生生不息。

這样的话,我们可以看到,其实中国式的园林的一些理念其实是更接近于生态园林美学的一些本质的。因为生态园林美学认为人和园林是互为审美主体的,也就是说二者是平等的,并没有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也没有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二者是一个有机交融的整体。“中国园林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是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得自然之道,获得人之精英,生成艺术生命,从自然中感悟出生命真谛、宇宙隐语,自然因人的情思而包裹感性及生命,由此孕育并上升为容量极大、辐射力极广的审美意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思维有着整体性的特点,更看重的是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在我们的城市生态园林中,要更加注重整体的规划,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效益,而不是看重一时的经济效益和社会轰动效应。

生态美学的一些基本理念其实是和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是有着相通之处的,它更接近于人类的诗性生活。就像大航海时代的时候,西方人出去航海是为了殖民地的掠夺,是为了殖民地财富和资源的开发;而中国人的出海则是为了文化的交流,是为了和平的发展。时至今日,中国式的理念和西方式的理念哪一个更能带给整个人类以诗意的生活,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我们对待园林的思维方式同样的有着中国人整体性思维的特点,不注重一时的得失,注重的长远的发展和整体的和谐。

二、生态美学指导下的城市园林建设方案

在生态园林的建设方面,我们国家也曾经走过很多的弯路,吃过很多的亏。比如在一切都强调大跃进大发展的时代,时代的大潮根本不能让人潜心的做城市园林的建设,一切都以快为准。我们以快的思路发展城市园林,虽然在全国大小城镇出现了很多风景园林,但是没有生态美学的指导,加上“草坪热”和“大色块”的不科学作法,很多的园林影响建设的不尽人意。正是因为我们走过不少弯路,所以我们以后应该在这些方面多注意。

首先,一定要遵循生态美学的规律来建设城市园林。正是因为要遵循生态美学的一些规律来发展城市园林,所以我们不能以人的主观意志来任意建设园林。一定要知道各种绿色植被的习性,不能乱用草地。不能以草代树,如果这样,既不能体现园林应该有的吸尘、消音、防风、防火等本来功能,也让园林的建设没有任何个性而言,所有的园林只不过是复制品,没有艺术个性。

其次,要利用好植物的多维空间组景。如果巧妙的利用好多维组景,就会让人有一种如在画中游的诗意。眼光所到之处,都是郁郁葱葱,花团锦簇。所闻之声,鸟儿争鸣,虫子低吟,一切都那么富有诗意。

最后,可以让商业建筑和住宅小区有园林艺术特点。鉴于我国当地用地面积紧张,如果大面积的兴修园林也是很不现实的。尤其是在一线城市中,寸土寸金,更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用地来兴修太多的园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在普通的商业建筑和住宅小区上面做足文章,让这些不是园林的建筑有一些园林的特点。

比如我们在建造一个写字楼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写字楼前留出一片绿地,种上花杂,让普通的上班族可以透过玻璃窗看到窗外怒放的鲜花;我们可以在一个住宅小区里开一个水塘,种上莲花,让城市中长大的孩子也可以看到莲花的开放;我们可以在住宅楼下种几棵芭蕉,可以让现代人也感受一下“雨打芭蕉”的诗意;我们可以造一方水池,放一些鱼儿在水池中,在小区的居多有闲暇时,可以在水池边垂钓……总之,我们可以在普通居民的住宅小区和普通上班族工作的写字楼做一些文章,让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近自然,与大自然相拥。

三、结语

生态美学是一种追求人与自然双方作为审美参照的科学,它不把人与自然看成对立面,而是看成相互交融的整体。人在自然中生活的有诗意,有着审美的预约,同时,自然也因人的维护而提供给人类以诗意的生活环境,这是人们得以诗意栖居的美好理想。

【参考文献】

[1]高文禄.构建和谐园林 促进社会和谐[J].北京园林,2007(03)

[2]王国聘.对生态美的体验是践行旅游环境伦理的情感基础[J].环境教育,2006(11)

[3]杨小民,李箐.城市绿化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林业实用技术,2006(08)

[4]朱元恩,吕振华.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园林规划[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2005(11)

篇5:生态美学视野下园林景观设计优秀论文

生态伦理学的概念

生态伦理学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探讨了大自然中各个生命的价值与权利,寻求一种人与自然的最大化生存模式,并通过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伦理道德观念,对自然的生态系统给予道德关怀,从而将生态环保的理念上升为一种伦理的重视,指导实践。

工业厂区景观设计的兴起

随着城市中工业用地面积的逐步增加,厂区景观也同其他的城市景观一样,成为展示城市面貌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根据企业内部的用地调查显示,大部分厂区中绿化用地还不到总面积的10%,因此如何寻求一条新的厂区景观设计道路,来实现人、环境、企业效益的平衡共存成为我们深思的焦点。

厂区景观在伦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纵观国内外的厂区设计中,存在很多优秀的工业景观实践案例,但是也存在着以下的一些伦理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景观中的生态维度方面,一些厂区的景观设计也在逐步的注重一种绿色生态的厂区建设,但在生物多样性的保留和资源的循环利用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此外,在设计时,应寻找合理的功能定位,来保证厂区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大量采用高科技的同时也要注重一种地域特色的表达与文化的传承。

第二是景观中的行为维度方面,环境的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陋习,比如在道路设计不合理的时候,随意在绿地上开辟一条便捷的道路,都会给场地的绿化系统带来的损伤;有的景观设计在盲道中设置安全警示柱,这种行为不仅没有体现对人的关怀,还存在着一种安全隐患。此外,在工业厂区的景观规划过程中,应严格遵从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达到规定的绿化率标准。政府对于循环资源利用方面也做出了一些鼓励措施。

第三,景观中的审美维度方面,目前厂区景观也逐步受到重视,但不同地区的企业厂区需呈现出的地域文化及精神风貌也有所不同,于是如何避免厂区设计的模式化也是设计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还有一些工厂片面注重入口区域的美化,忽视工作区以及生活区等与员工生活密切相关的区域设计,这样的设计没有从整体上把握环境对美的追求。

第四,景观中的精神维度方面,一方面它体现在设计需要将场地的设计置于一种哲学的高度与人类生存的意义中去思考。另一方面厂区的景观设计需要与场地精神、企业文化相联系,并且关注到员工的精神诉求和整个社会的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中企业员工才会拥有一种企业的归属感与精神的愉悦感,也将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综上所述,面对工业厂区景观中各角度的伦理方面的问题,如何设计出既能体现企业应有的精神风貌、满足企业员工的精神诉求;又可以起到生态环保、美化城市的作用的厂区景观成为景观行业关注的焦点。

厂区景观设计中的生态伦理思想的重塑

针对工业污染给城市环境带来的问题的反思,掌握发生发展的规律,在生态伦理学与厂区景观设计中找到一个结合点,即塑造一种新的景观之路,用生态伦理学指导景观的进一步发展,约束设计师的过度设计。如何利用生态伦理指导厂区景观的设计实践呢?

1.建立伦理道德观

在厂区景观设计中,要达到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目的就必须建立一种道德准则,用生态伦理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设计中的问题,将伦理关怀扩展到整个场地的生存系统中去。不仅关注环境空间的功能、装饰、材料等,还要关注设计中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融合。

2.寻求景观设计中的公平性原则

生态伦理学肯定了自然的价值与权利,即我们在树立企业形象、充实员工精神、改善城市环境的同时,需要转变空间环境的价值中心,就是将厂区内的水、植物、生物、土壤与人、建筑看作一个扩大的共同体,尊重共同体中每个部分的权利与价值,从而创造一种公平性的景观设计。

3.树立正确的评判标准

篇6:生态美学视野下园林景观设计优秀论文

(一)传统美学中的和谐美

在中国文化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天人合一”理念一直贯穿始终,因而这种整体意识也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意识主要就是讲究以整体为美,将大自然、人、艺术设计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艺术就是对这一整体的呈现。“整体美”是这种“整体意识”的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我国传统的审美都是注重对景观整体的美,完全不同与西方国家那种注重每一个细节美的审美意识;而这种整体美的进一步发展就会演变成“和谐之美”这种审美思想,即景观的设计要达到万物和谐的最终境界。“和谐”二字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节制”,体现在传统美学上就是“尚清”、“尚淡”的审美追求,与之相对应的艺术原则就是:虚实、浓淡、深浅等等。讲究一种整体美,不是使其中的各个因素的.关系走向一种极端,而是相互协调、交相辉映。只有处理好组成景观整体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把握好适度原则,才能使整个景观的艺术境界有所提升。例如我国的辽宁大连市的海之韵广场,其中的主体雕塑、五组主题雕塑和人造瀑布以及铺地广场等要素相辅相成、相互辉映,同时广场与大连市最美的滨海路北段相连,不仅给美丽的滨海路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也使广场更具有观赏性,极大的突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二)传统美学中的意境美

中国美学区别于西方美学的重要体现就是意境,意境二字是我国美学独有的美学概念。在我国,“意境”二字作为美学概念最早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但是这种审美意识在唐朝得以成形,关于什么是意境,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回答:第一,景观设计者的主观意识、审美特征和客观物质的结合就是意境;第二,意境就是情景融合,相互辉映,所谓“情”就是景观设计者内心的美学感受以及设计的灵感,而“景”不仅仅是自然景观,还包含了经过设计师加工过的景。景观设计师对“意境”的创造正是经过自身对现世生活、对人生的体验并将其融进自己内心深处的映射,利用特别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景观中的“意境美”,这样才能使设计出来的景观作品呈现出不一样的审美价值和感染性。例如位于我国江南古城苏州的留园,就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这种“意境美”。

二、传统美学视角下的现代景观设计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在中国传统美学影响下的中国人,形成了中国式的审美特点,即对任何事物的审美,首先就是对该事物的整体形象有一个初步的把握,先整体再局部,之后再回到整体。这种“整体美”的传统美学原则要求现代景观设计需要深入贯彻整体性原则。现代景观设计是具体的构成要素组成的,像自然环境、人工雕像、光线等等,而现代景观设计最终呈现的整体效果,不是各个构成要素单纯的相加,而是各个要素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辉映的综合体现,是各个要素的有机结合。而每一个组成要素都凝结了人们的精神、情感,这些要素共同配合,凸显了现代景观的表现力、感染力,从而向人们传达着某种信息、情感,极大的满足人们内心的需求。因此,对于现代景观作品的“美”的评价,需要考虑的是景观设计作品的整体效果,而非各要素“单独美”的单纯结合,“整体美”来源于各个部分之间的和谐配合。而对于城市景观的设计需要从城市的整体出发,将这个城市的形象与特征充分展现出来。

(二)以人为本原则

现代景观的出现是为了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现代景观的设计必须要以人为本,这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课题中应有之义,对人的关怀是现代景观设计的根本出发点与最终归宿。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现代景观设计在注重美感之余,更重要的是使人们达到一种生理上的舒适感。人们户外行动的需求是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根据,对于一个景观设计的成败、设计水平的重要评价依据就是它是否满足了人们户外活动的需求以及满足的程度。因此在现代景观的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到人民大众的需求,以人为本设计出符合现代生活、现代社会发展的现代景观。

(三)区别对待原则

景观所处的地域不同,其设计也应该具有不同的特点。在传统美学“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下,现代景观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景观所处城市的自然、社会环境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牢牢把握区别对待这一原则。比如说在气候较为炎热的地区的房屋等建筑的墙体都较薄,且通透;而天气较为严寒的地区的墙体设计较厚,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也倾向于选择耐冻的材料,因此这两种地域的景观结构是迥然不同的。并且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也会形成不同的植物景观,且不同的地域下生活的人们对于景观设计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并且不同的自然环境也会形成不同文化、审美传统。因此,传统视角下的现代景观设计需要区别对待,依据地域环境的不同进行景观的设计。

三、结语

篇7:生态美学视野下园林景观设计优秀论文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语文朗读教学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朗读是一种强有力的文学欣赏手段,创设情境,读书诵诗,是一种美的享受、美的陶冶。这样学生在朗读中受到了美的感染、美的熏陶,有了美的欣赏能力,从而也能生成美、创造美。著名的语音学家徐世荣先生说:“严格地说,书面上写的语言是不完全的语言。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书面上受到局限,全都表达不出来。”这表明,书面语言有着严重的缺陷,而朗读却可以使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通过朗读去感受语言的内蕴气势,去领略文章的韵味和作者的情感走向,去畅听自身的审美体验,去积累丰富的词汇、句法和写作技巧,朗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学习方法,清代唐彪曾这样形容反复吟咏朗读可达到的美妙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接受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视野融合”,即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相融合,才能谈得上接受和理解。这就启发我们,语文朗读教学应尽可能地减少教师讲解、范读的“中介”环节,让学生直接与文本、与作者对话,以改变教师不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给学生自由朗读时问的做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认识水平和审美趣味与能力,去确定文本的未定性内容,评价未定性人物,去填充文本留下的空白,以达到对文本的真正自我理解和接受。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语文素质教育中运用接受美学理论来提高朗读教学质量呢?

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变“讲”师为“导”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创设情境,激发“读”的兴趣。如教学《边城》一课,教师可以一边用投影仪展示湘西风景,一边动情地引读,为学生解说画面中的风土人情,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湘西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下面这段话:“现在我们就来到了茶峒山城的小溪边,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作成的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点有声有色了。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多讲,给予指点,要学生自己去体会、玩味,悟出文中的韵味来,达到一旦豁然贯通便自己找到最佳的朗读状态,这样来增长学生真实的本领。

二、适时示范,注重点拨,变听众为主人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可以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示范指导,无论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掌握语气、节奏、音色等。如:你们听听老师这么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最喜欢哪几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通过老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可以把文字上无法表达的内在情感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充分表达出来,或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或使学生对语言有所顿悟,或给学生以整体的感知,或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或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所反省,或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智慧的启迪。虽然朗读指导离不开一定的技术指导,但不能只靠“轻、重、停、连”等技术行为去支撑朗读,要先从文本中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波动,产生情感共振,再在教师的示范点拨下,运用自身感悟到的朗读技法,表达自身感悟到的情感。“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只有情动于中,方能声情并茂。

三、读中感悟,悟中促读,变知识传授为人格塑造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情感,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明代朱熹说,读书需“眼到、口到、心到”。这“三到”之中,“心到”犹为重要。也就是理解得深,才能读得好。先“意会”,然后才能“言传”。必须进入文本,揣摩词句,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才能体会出情味,产生出语感,才能在学生心中产生立体鲜明的人、物的景象,引起内心的感受与情感的共鸣,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读不出自己的理解,即使读得声音再响,嗓门儿再粗,也是白搭!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这样的朗读才是“多角度、有味道、富创意”的朗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创造能力和人文素质,塑造健康人格。让学生通过朗读满足心灵深处的饥渴,满足精神生活的自然需求,获得精神享受和升华,达到读者与文本相融相生、“物我”两忘的完美境界,与此同时,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也得到更大发展和提高。

四、功夫过关,技巧到位,从主观评价到人性化评价

真正能读出水平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的基本功上下工夫。如音调、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工夫到家才能在技巧运用上游刃有余,不同的理解可以有不同的技巧处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能用自己阅读文本形成的标准,即“应该读出这样的感情”、“这样读才是美的”等“清规戒律”,来衡量一个学生朗读的“好”与“不好”。而应以欣赏的眼光、朋友的口气、智者的明断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在学生互相评价时,也应该注意这一点。形式上可以活泼一点,轻松一点。幽默的评价就能调节课堂气氛,能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中得以发展。

篇8:生态美学视野下园林景观设计优秀论文

一、对生态自然的呼唤

乡愁往往与怀旧相连,这种情感需要具体的意象作为支撑,怀念自然、乡村、荒野、动植物成了人对生命本源的追忆,环绕在这些意象周围的,是一些使人产生安宁感、家园感和归属感的东西,是一种缥缈的却真真切切充满人心灵的光彩。人本源于自然,源于与自然的和谐一体。现代文明的到来,割裂了人与自然的一体性,人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技术化、工具化,社会从原始的乡土文明,变成了高楼大厦。人类被技术之网包裹,与自然的关系日渐远离,人被困于技术的关联中,身心俱疲,人类极度渴望回到童年的最初状态,回到那片生养自己的土地,精神上的背井离乡,使人痛苦不已。人类普遍在追问:我从哪里来,要到那里去?乡愁其实就是人对自身的寻根,对人整体性的追寻,人首先源于自然,在自然中成长与发展。自然给予人的快乐具有解放人天性的巨大作用。当今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精神危机使人深切的呼唤自然,回归自然也是回归人本源的途径。生态旅游热及乡土文学的繁荣都说明此道理,人类渴望复归精神上的家园,所以乡愁成了人永恒的追忆。文学中的怀旧意象,通过对原始自然意象的叙述已积淀成为一种应对现实危机的智慧和经验。

二、对人自身的呼唤

工业文明过去所说的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也涉及到个人成长的文化环境,但今天,技术关联已经成为环境,生态伦理急需适应这种新变化,以及解决这种新问题,因此海德格尔的生态存在论哲学才会被当代人如此重视。他为当代的人的生存提出了新的智慧“生态自我”、“生态平等”、“生态共生”等。生态美学最厉害的就是秉持一种整体性的观点,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崭新角度对人类的前途命运进行一种终极关怀。因为只有人与自然处于和谐协调的生态审美状态,人类才能得到长久的审美生存。生态的连续性、整体性、流动性,把人从单向度的生活中解救出来,把人真正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看,更注重从生活的连续性上来看生活。它是对人的一种生态本性的回归。人的生态本性决定了人具有一种亲近自然的本性,人类来自自然,最后回归自然,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回归自然是人的本性,工业文明对在自然的破坏,使人在钢筋水泥的禁锢中难以呼吸,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对自然的掠夺破坏是人的自然本性的异化。而以生态整体主义哲学为其支撑的生态美学恰是对人类亲近自然本性的一种回归,其本身就是最符合人性的。在对过去的追忆中实现了自身的身份认同。是一种对自我身份的重新确认,通过重新配置的怀旧感,使它在充满诗意的同时,也有一种高度的自觉。它不仅有对曾经的乡土家园的怀念,有对远离和家园不在的惋惜,还有悲悯的道德情怀、严肃的人性追问与坚定的自我救赎。

三、对理想生存状态的呼唤

理想的生存状态应是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状态,海德格尔的“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包含着宇宙、大地、人类与存在的无束缚、交互融合,自由自在的和谐调和关系,反映了人的符合生态规律的存在之美。乡愁是精神的还乡,怀旧内涵中的时间、空间、记忆和身份认同问题都反映了人对理想生存状态的一种渴望。我们为什么对大地那么深情,对自然那么热爱,对旧有家乡的怀念,从中都可以找到答案。源于对现实的生存状态的不满,人应该以最符合人的规律去生存,但现实往往相反,所以海德格尔提出人应该诗意的栖居于大地。当然这是相对于技术的栖居而言的,意在,人类应通过“天地神人四方游戏”建造自己美好的物质和精神家园,获得审美生存。乡愁是人对美好时空和记忆的再营造,有着浓浓的自我寻根因子。乡愁其实就是为自己的心寻找安放之处,乡愁其实是守护心目中的家园。所以生态美学观用“家园意识”解释人对理想生存状态的需要。

四、“家园意识”的提出及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中环境的破坏与精神的紧张使人们普遍产生了一种失去家园的茫然之感。美学中的“家园意识”是海德格尔在1943年6月6日纪念诗人荷尔德林逝世一百周年在题为《返乡——致亲人》的演讲中明确提出的。演讲中,他着重评述了题为《返乡》的诗。他说道:“在这里,家园意指这样一个空间,它赋予人一个处所,人惟有在其中才能有‘在家’之感,因而才能在其命运的本己要素中存在。这一空间乃由完好无损的大地赐予。”又说“返乡就是返回到本源近旁”。在这里海德格尔不仅论述了“家园意识”的本源性特点,还论述了“大地所赐予”,阐述了“家园意识”与自然生态的天然联系。所谓家园就是每个人休养生息之所,也是自己的祖祖辈辈繁衍生息之地,那里是生我养我之地,那里有自己的血脉亲人。“家园是最能牵动一个人神经情感之地”在现代社会各种因素的冲击下,无家可归之感变得愈加强烈,“家园意识”成了具有当代色彩的生态美学的重要范畴。

“家园意识”的提出,让我们更关注人作这一本体存在状态,乡愁作为人的“家园意识”里避不开的话题,诉说着人类的永恒之痛,我们无法割舍对生养我们的自然和社会的牵绊,人类渴望能将心安放,人类总是不断追忆童年的美好,对家乡的记忆其实是对人性复归的追寻。生态美学将人的诗意栖息作为人类生存的理想追求,在保持人的本真性的同时,关注人的精神存在,将人引向审美化的生存,以“家园意识”重建,拨开人类生存的茫然,让人的精神再还乡,复归人的本源性,这就是生态美学的意义所在,所有的人、事、景、情都是联系的统一体,以整体的思维看世界,给心一个栖息之所,人才能以诗意的眼光观照世界,精神才能澄明,才得以还乡。

五、结语

乡愁——人类精神的一种再还乡,在生态美学视阈下,乡愁其实是重建心中的家园,使身心得到安放的一种途径。对生态自然的呼唤、对人自身的呼唤、对理想生存状态的呼唤都说明着人的生存需要一个完整性的观照。人源于何处,归于何处,需要我们从当下解决,所以生态美学的提出对人完整性的观照具有重要意义,它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看待世界。

参考文献

[1]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2](德)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著;孙周兴译.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篇9:生态美学视野下园林景观设计优秀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悠远,许多传统美学思想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观和发展观,这些传统意识倡导美和善的结合,指引我们在时代的进程中前行。在经济发展、技术精进的当下,设计的发展形态以及表现形式空前多元,设计对人们生活的浸透和影响日益加深,在此视野之下,通过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以及视觉创新,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以及传统美学思想的弘扬与传播。

关键词:

多元化呈现 融合创新 传统美学观

我们身处在一个空前的设计时代,社会文化特征、科学技术条件以及信息传播媒介均发生着悄然的巨变。设计,作为影响和改变我们社会生活和生存方式的重要手段,其观念和边界也在不断地拓展和更新。多元的设计生态,是指设计多元化的呈现方式、表现形态以及发展状态,它是设计发展的必然。在多元的设计生态格局中,寻求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当代、感性与理性、艺术与科学的契合,寻求设计多元化与差异化的融合,是当今设计师的共同心愿和追求,符合世界设计发展的走向。在此视野之下,提炼和弘扬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特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内涵和行为方式融入当代设计,是设计本土化的重要途径,对设计的创造性发展以及传统美学思想的弘扬,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设计的多元化呈现与传统美学思想的回归

随着新技术的瞬息万变,人类的创新思维与能力空前释放。在设计领域,数字绘画、智能建筑、移动多媒体、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仿生互动艺术等一大批新技术的介入,使设计呈现出异常多元的表现形式和种类。但与此同时,当我们置身多元化设计生态的格局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传统文化的深层认同也正在逐渐淡化,随着视觉信息的海量冲击,同质化设计的无节制使用与简单复制,带来了设计的诸多负面影响,艺术精神和传统美学的审美水准逐渐趋弱,单向地推崇技术或西方的设计模式并不能使设计的创造力和感染力得以加强,由漠视传统文化积淀所引发的设计模式化倾向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简单化的中国传统元素堆砌,也使得设计与文化背离,甚至造成文化的误读。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呼唤传统美学思想的回归显得尤其重要,当我们试着从传统设计美学思想的自然观、哲学观、物用观入手,利用宽边界的文化浸润,挖掘消费时代传统美学思想的精髓时,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认同感将变得不再陌生,这也正是弘扬和推广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意义。

二.传统美学观念对设计的影响

当代设计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各个设计类别间的关联性日益加强,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讲,设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造物、造型或设色,它包含一种全方位的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依存关系。尤其是随着“数字化生活”、“新媒体”等技术的发展,设计传达进一步呈现出多元化、交互式等趋向特征。正是由于技术的空前进步,为设计的功能形态与审美需求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它需要我们通过理性分析,去寻求有价值的设计创造,从文化的本质特征中去寻求传统美学观念的当代认同,并且通过潜移默化的设计引导与接受加以弘扬和推广。

从当代环境艺术、空间设计等领域观察,我们很容易便能感受到传统美学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崇尚顺应自然,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老子》提出宇宙本体论的道,以丰富的例证阐述“有无相生”、“虚实互补”的空间观念,对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以及产品造型原理指明了方向。从老子的“道”与良匠之道的匹配,再到庄子人与自然同构的信仰,无不体现古人“道法自然”天人帼通的和谐之道,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就美学意义而言,代表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生存方式。当人类饱尝污染等工业文明的恶果之后,返身面向传统,寻求海德格尔所提倡的“诗意的栖居”的时候,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美学观念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成为“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的最好阐释。这些审美要义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当代设计的实践,当我们越来越烦腻单调粗暴的城市天际线的时候,其实内心已经在召唤那些能够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高度融合的好去处了。

从当代设计的沟通方式研究,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设计逐渐走向多媒体的交互时代,互动广告、互动游戏等触动着我们的感观经验。网站UI设计成为人机交互的重要界面,UI界面设计体现复杂的心理认知、设计传播等内容,它具有很强的品牌意识与文化特性,它是设计参与国际竞争的活力要素。在当代多元化的设计生态格局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他们的网站ul设计中,强调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的视觉形态,作为网络信息表现的窗口,那些创意独特、善用传统美学观念的视觉呈现,能够极大地提升网站浏览者之间的深层次互动。在游戏动画等开发领域,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造型元素融会贯通,通过形式、技巧、色彩、造型的创新,赋予游戏动画风格的突破,这些都体现着中国传统审美观念无处不在的深刻影响。

我们从当代产品设计的角度观察,也能够充分领悟到传统美学观所强调的“器完而不饰”和“大道至简”的审美志趣。“简”绝非简单之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考量,是一种从容不迫、简约舒朗的美学呈现,是留给当代社会每一个设计师的天然命题。这些传统的美学思想和观念对当代设计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我们从西方现代主义设计美学所倡导的“少则多”、“实用就是美”的功能主义设计理论中,乃至当代设计所倡导的“互动设计”等设计理念和美学主张中,都能看到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至简至纯几近神性的体验。

三.设计与文化的融合成为弘扬传统美学理念的重要途径

(一)传统“形”“象”特质与设计的创新融合

设计常常通过文化的因素去创造和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从文化的视角去研究设计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设计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人的因素之间的关系,文化是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是他们习得、共享、并代代相传的观念和习惯的总汇。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哲理,由文化形态和特征所呈现的传统美学观念,为我们提供了当代设计的审美依据。尤其在多元设计生态视野下,设计的文化内涵和品味,是决定设计品质的关键。

传统文化与设计的创新融合,应该从文化最深层的特质中去挖掘,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大象之美”的体悟。这中间即有超越物象不可形却有大美的真实,又有以可见抽象之形,表现不可见之象的“类象”。以你中有我、相克相生的太极鱼图形为例最为典型,其蕴含的简单却又恒动的生命规律,以图形表现天地之象,体现了图案骨式的阴阳之美。由此而衍生出的民间对1禺图案,诸如成双成对、僵让调和的“喜相逢”等图式,更是让我们喜闻乐见。我们常常能够看到,这种由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依据这种传统美学思想的牵引,在现代标志设计实践中,我们获得外形圆满、寓意无穷、极具视觉包容力的重要设计元素,它祈福圆满、既动又静的图形化象征意义,拉近了我们对于文化的亲近感。当代设计的某些乱象,是既不能善用技术所提供的便利,也不能从传统文化的特质中提炼吸取,而是从自身的一己私利出发,套用滥用、简单复制所谓传统的“形”。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之中对于“形”与“象”的追求,是当代艺术设计重要的审美取向。“形”作为一种可见的形态,它不仅仅包含单纯的美学意识上的形,同时也包含了满足设计功能需求的形态。在设计的表达过程中,“形与象”二者的结合缺一不可。当代家具设计中不乏一些优秀的设计案例,它们创造性地运用中国传统元素和形式,将传统造物中形神兼备、择形传神的美学思想表达得精准到位。例如,(图一)这套坐墩和几的设计,源自“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古训,即有动感的有机形态和数学之美,又给予了多用途的功能需求,同時还传播着传统文化的理念与观点,称得上是一件品位绝佳的好设计。

在当代多元化设计生态格局下,我们不难发现其所隐含的传统审美的线索,在高度物质化的今天,品味高雅、形式简练、材质朴拙的设计即节约了能源,又合乎现代设计的功用,同时还能够承接传统文化与审美,成为当代设计实践追求的新平衡。全国大学生设计大师奖的包装设计作品《赏荷》(图二),通过荷叶包装的形态,将品茶者边饮茶边赏荷的意境和视觉效果表达得淋漓尽致,既有作为“形”的美感,又有传统美学精神中简练纯朴、灵秀和谐的美感,体现了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浸润,这些设计将美和适用带入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对弘扬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有积极的意义,体现人们对于自身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认同。在多元化的设计生态视野下,对传统美学理念的弘扬和推广不仅仅只依靠技术的介入,更需要把握设计思维的特征,通过潜移默化的审美接受,将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学理念传递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传统自然观的设计融合与审美诠释

收天纳地的空间意识,作为传统美学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特质,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尤为明显,我们知道,建筑的美不仅包括造型的美感,更深层次的挖掘来自于对地域文化、生活方式的美的呈现。收天纳地不仅是将自然的环境结合到空间设计中来,也意味着将人们长久的生活习性和特质也收纳进来。江南地区一所大学的校区设计,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特性,学校淡化边界,将江南小镇的阡陌巷道融入到空间设计之中,使人们行进在现代的建筑之间,却能深深地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浸染,这是对收天纳地的传统意识的极致运用,当人们置身其中,体验建筑、人以及周边景致的浑然交融,潜移默化地便能感受到传统美学思想的深意,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另一个收天纳地的空间美学杰作,是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作为传统美学观念与现代审美结合的经典,它处处传达着优雅丰富的空间气质,很好地诠释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收天纳地在这里化为自然、物境、光影、人文等诸多因素。博物馆的石山水画和叠落山墙(图三),将中国传统的线条之美和文化元素表现的入木三分,在现代多元化设计的语境之下,这些优秀的富有创造力的设计,让传统之美寓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弘扬和传播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传统美学思想的传播与视觉创新

(—)视觉创新拓展了传统审美的体验

传统文化以及美学观念的传播,常常借助于创新的视觉形态和符号来完成,以视觉传达设计为例,随着视觉传达方式的多元化以及人们需求的增长,视觉传达设计日益呈现多维化、虚拟化的特点。通过借助网页界面、人机交互、幻影成像技术等视觉创新形态,视觉传达设计以其特有的广泛眭,传播着传统美学思想的视觉理念,对大众审美意识的显著提升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在传播传统美学思想的过程中,充分地运用视觉元素,表达观念和意图,从传统文化的视角点醒人的灵魂,用艺术化的设计语言和美感唤起整个社会对传统美学思想的精神需求。新近开放的福州规划馆,通过视觉传达设计的方法和传统审美的意趣,展示福州的传统元素、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利用一比一的等身幻影成像技术,将三坊七巷的水榭戏台引入馆内,站在“水榭戏台”前,人们便可以看到省实验闽剧院演员倾情演绎的经典剧目,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触摸交互界面的多媒体杂志进行阅读,使我们得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闽剧这门艺术。许多历史文化展览、传统艺术展示正是通过设计的视觉创新,传播和推广传统文化的精神以及地域文化的特色,取得良好的效果。

传统美学思想的传播与视觉创新,离不开技术的参与,设计借助于技术的进步,使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加丰富,审美体验更加真实。全息影像技术、互动式广告终端、移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盛行,使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信息传达的效果和质量日渐加强,尤其是一些传统文化、历史资料、建筑模型等信息符号的展示,利用全息影像技术便能营造亦幻亦真的氛围,并且具有强烈的立体感。人们利用设计和交互技术的介入达到信息互动的目的,提升了受众的参与度,更好地传播了文化。技术和设计的创新融合,扩展了设计的边界和表现形式,从客观上有利于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以及传统审美观念的体验。

(二)人文意识的提升有利于视觉创新的生成

在多元化的设计生态视野下,视觉创新应该避免人文痕迹的淡化,技术有时候也会成为一把双刃剑,工具和技术需要富有创造力的设计思维与之相适应。在任何时候,想象力和视觉创新都应该是设计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时下,设计尤其需要富有文化底蕴的独创精神,真正的原创精神来源于对自己生活的环境、历史以及文化传统的深刻认识,设计不仅仅受到材料、技术、工具、表现手法的显性影响,也受到诸如文化传统、精神气质、人文意识等方面的隐性影响。现代设计发展到今天,带来了大量设计模式化的倾向,当我们面对新技术簇拥下的各类设计时,我们确实也为某些同质化、模式化的设计深感担忧。对传统设计元素缺乏了解的滥用,将最终导致对传统文化的视觉误读,毕竟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之中,并不仅仅包括大街小巷所充斥的各种水墨和古币造型之类的视觉表象。

视觉创新要求设计师自身人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姿,例如汉字、书画篆刻、陶瓷、木刻、园林、民间艺术以及戏剧典故等等,这些都是当代设计取之不尽的源泉,时代呼唤具有良好文化素质的创意人才。视觉创新,要求设计师具有很强的文化解读能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设计师能够很好地把握传统文化的气质和时代感,得益于其弘扬和开发民族文化的创新思考。以这幅鱼形碗的产品造型为例(图四),鱼在中国古代就具有吉祥富贵的含义,代表着风调雨顺、年年有余的吉庆期盼,这件作品创造性地将鱼形贯穿于碗壁,既有自然亲和、如鱼得水的视觉寓意,又有把握现在、丰厚有余的时代感官。这些产品能够从情感设计的视角,挖掘中华民族深入人心的吉祥意识,体现了设计与中国传统美学观念的和谐交融,丰富了产品对于传统意蕴的视觉表达。

视觉创新还应该注重设计人性化的诉求,将功能化的物性转化为人性化的真实。在追求设计人性化的过程中,人情味设计的重拾,是设计多元化发展的一种趋势。富有人情味的设计容易唤醒我们特定的情感、文化感受、历史意义等,表现出一种自然的、历史的、文化记忆性的态度,有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以及美学思想的理解与接受。在视觉创新的过程中,针对传统文化悠远的象征载体,应该进行当代语境下的视觉符号的研究和开发,以避免传统素材的片面运用和设计的跟风盲从。在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对于传统美学观念的弘扬,应该是一次“传统美学时代化”的更新与升级,体现传统美学观念与当代设计的联结,为我们今天的时尚生活带来古老而又清新的气息。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中华民族以其独有的人文精神,构建极具东方魅力与神韵的视觉文化,体现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学理念。在继承和弘扬这些优秀文化基因的过程中,设计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在全球化的数字时代,信息技术拓展了人类的沟通方式,在多元化的设计格局中,设计通过新的观念思想以及手段,为传统美学思想的弘扬和传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不断丰富我们的审美感受,以创造性的方式将设计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体现传统美学理念长久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面对越来越广泛的设计信息传达,如何利用设计的传播途径,更广泛地弘扬传统美学思想的精髓,值得我们去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篇10:生态美学视野下园林景观设计优秀论文

园林景观设计指的是在特定的环境或区域内,利用设计手段和艺术思维对区域环境的地形、植物、园艺、建筑等开展人工再造活动,以此赋予园林景观新的生命力,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园林景观设计活动在满足人们对园林布局、规划、空间结构等方面要求的同时,致力于增加园林崭新的艺术价值和欣赏性,同时能够保护神态环境的发展,促进生态条件的优化。园林景观设计不仅仅是一项建筑活动,更是一项社会性的活动,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和人民的价值取向。园林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实用、美观,在实用、美观的基础上追求深层次的审美价值。茶文化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是茶文化的传承、升华与融合过程,也是彰显美学意义的过程。

上一篇:上海基层分队规范化建设若干规定下一篇:复岗通知书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