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画框教学设计及反思

2024-04-23

小画框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14篇)

篇1:小画框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画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画框对绘画作品及其他平面艺术作品的装饰美感。

2、学习应用纸质材料设计、制作自己喜欢的小画框。

3、通过对小画框的设计制作,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提高学生的美 术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美化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会画框的基本设计、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能设计、制作富有创意的小画框。

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双面胶(或胶水)、彩色卡纸(或质地较厚的挂历纸、彩色纸等)、画笔、自己的绘画作品一幅

(教师)自制教具(将多个纸制画框藏在铅画纸后,用“变脸”的形式展现。)、课件、自制小画框范作

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

(1)师:徐老师要在你们班邀请一位模特儿来拍照片,谁愿意上来?

请学生站在自制教具(将多个纸制画框藏在铅画纸后,用“变脸”的形式展现。)后面。

师:大家看,(边说边撕去纸张)这张“真人照片”全宇宙只有我们班有,好看吧!要是给他配上画框会怎样呢?(边说边撕去纸张)

生:有画框就更美了。

再请学生参与,活跃课堂气氛。

将画框撕去贴在黑板上,同时出现新的画框。师:请问前后两只画框什么地方变了? 生:外边变了(外框);内边变了(内框)。板书:内外框的变化

教师小结:对,其实画框就是由内外框组成的。可以通过内外框的变化使画框变得丰富多彩。

加深感知:撕去一张张画框并适当介绍技法。

2、出示课题

看来画框还真有学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画框》

3、了解历史 传递文化

刚才我们知道了画框可以让画变得更美,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知道这个秘密,并加以应用。大家看。(出示课件)(1)教师解说

一千多年前,一位叫范宽的大画家投入大自然,拜北方山水为师,创作了 一件伟大的作品《溪山行旅图》,后人用丝绸与纸将它装裱起来,装裱是画框的一种,也是中国的传统工艺。它既可以使画变得更美更雅气,还能保护画作。

而西方大多用油画作品,与它相配的画框用木头制成的(2)提问

看了这两件作品,你对画框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你们在生活中还能发现用其他材料做成的画

框?

4、引导欣赏 突破难点 通过欣赏让学生明白:

注意颜色的搭配 对画框进行装饰 画框与画面相协调(板书)

5、赏析探究,学习制作方法

(1)出示教师范作,请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假如让你给这张作品设计一个小画框,你会考虑哪些问题?(提示:可以从内外框边的形状、色彩搭配来启发学生。)

(2)借助图示了解制作步骤及进行变化创新。

(3)欣赏书中学生作品,拓展制作方法。

6、学生设计、制作小画框。

(1)提示:通过内外框的变化 注意颜色的搭配 对画框进行装饰 画框与画面相协调来设计与众不同的小画框。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7、引导学生互评互学。

(1)鼓励学生大胆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

(2)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同学作品。

8、拓展小结。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作品装饰房间,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兴趣。

《小画框》教学反思

《小画框》这是一节手工制作课,我非常认真得备了这节课。这次的备课我改变了以往的方式,我先多次解读教材,自己设计教案,再去网上搜集素材。在搜集素材的时候发现可以借鉴的内容很少,那我就只能靠自己的理解去设计教案,不过这对自己也是一种挑战。在初次备课的时候,我只考虑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制作小画框,只考虑技能的学习,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及思维的拓展。在第一次试教的时候,发现我对学生的预设不够,学生要剪一个适合自己作品大小的小画框有很大的难度,个别学生都做得太大了,框不住自己的画,也有个别学生在剪得时候没有挖空剪直接从边上剪,结构剪断开了。学生出现的状况较多,这些都是我课前没有预设好的。

作业的展示是我们美术课不可或缺的一块内容,我们不能轻描淡写带过。通过展示学生的作业,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可以提高学生的美术作业质量。

篇2:小画框教学设计及反思

1、闪亮导入,激发兴趣。

这节课上我利用学生情趣盎然的生活照片,在幻灯片上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进行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状态。

2、范作引领,直观形象。

为了让学生能直观的看到相框的组成,课前我制作了一个相框,在课堂上进行了展示,然后把它进行了拆解,让孩子们明确了相框的组成和构造。

3、方法指导,细致入微。

要制作一个相框,必须先学习制作方法。首先我利用课件展示了相框的制作方法,然后让学生讨论“在制作过程中,可能存在哪些困难或者有什么好的建议。”,再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也进行了补充提问和动作示范,让学生全面透彻认识了制作的方法,为制作相框做了充足准备。

4、人人动手,合作共享。

由于三年级学生动手能力不强,我建议孩子们以小组进行制作,在制作之前我让学生在组内讨论分工,并全班汇报,其他组进行补充建议,从而让孩子们在制作过程达到了明确分工、忙而不乱。

5、展示成果、拓展思路。

制作完成后,我让学生以小组进行了展示,达到成果共享、互相借鉴。然后又利用课件展示了一些用废旧材料制作的各种相框,为学生的创新思路打开了一扇新颖的门,激发他们运用“变废为宝”的思路去发现、创造新生活。

篇3:《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7课。

[教材分析]

小壁虎的尾巴断了, 是被蛇咬住以后为了逃命挣断的。没有尾巴多难看呀, 可是, 小鱼姐姐、黄牛伯伯、燕子阿姨都不肯把尾巴借给它, 它可伤心了, 还是壁虎妈妈聪明, 让小壁虎发现自己的尾巴已经长出来了。通过这个故事, 小学生认识到小鱼、黄牛、燕子的尾巴分别有不同的作用, 从而也了解了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的特点。

本文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 课文中没有注音, 连生字也没加注音, 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图画或其他手段自主识字或阅读。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认字、朗读。

[教学背景分析]

1.学生情况:这篇课文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一点也不陌生, 因为他们在幼儿园时都听过这个故事, 对于壁虎都看见过甚至观察过。这样熟悉的学习内容应该可以很容易吸引学生, 让他们有得说, 有得想, 有得讨论, 可以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2.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对于如此熟悉的学习内容, 我打算采用课件以及书上的插图,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学习, 使课内外的知识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做到课外服务于课内。

[学习目标]

1.会认“壁、虎”等6个生字。

2.会写“姐”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

4.初步了解动物尾巴的一些作用。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作用, 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

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

[教学准备]

课件、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一、语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 我们了解到夏天里总会发生许多有趣的事情。动物伙伴们在美丽的季节里开心的玩耍, 但有一只小动物却很伤心。它是谁呢?出示短尾的壁虎图, 喊它的名字:“小壁虎”。教师伺机板书:“小壁虎” (红色粉笔写课题) 。师:细心的同学看看教师手里的壁虎有什么特别吗?原来是一只断了尾巴的小壁虎。没了尾巴, 小壁虎感到很伤心, 于是它要去借尾巴。随机补充课题:17.小壁虎借尾巴。认识“壁虎”“借”几个生字。

二、初读课文, 出示自学提纲 (课件)

1. 同桌合作, 把课文读通顺。

2. 用铅笔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

3. 边读边想, 课文中小壁虎先后向谁借过尾巴。

三、检查自学

1.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 你一定发现了许多生字, 愿意和他们见面吗?

(课件出示生字开火车读, 组词, 交流识字方法, 游戏壁虎抓蚊子) 师:这么难的生字都记住了, 老师相信同学们课文也一定能读好。

2. 指名读课文。谁敢说我是班上朗读最好的?大胆站起来吧 (请小老师评价读课文情况) 。

3. 你能说说小壁虎向谁借过尾巴吗?

简略说课文内容, 用上“先、然后、最后”几个表示顺序的词语 (教师板书画图) 。

四、品读课文, 注重感悟

1. 展示头饰。

今天小壁虎想邀请小朋友和他一起表演借尾巴这篇童话故事呢, 愿意吗?要表演好, 首先要记住他们的对话, 首先我们来看看小壁虎怎么向小鱼借尾巴。

教师语言描述情境:小壁虎爬呀爬, 爬到小河边, 看到了什么? (小鱼摇着尾巴。为什么摇尾巴?拨水。) 请你把“摇、拨水”两个词画下来。

你能学学小鱼的样子吗?

小壁虎怎么对小鱼说? (你认为用什么语气读?指名, 评价) 分角色读课文。

它借到尾巴没有?是它没礼貌吗?从哪些地方看出?

“姐姐, 您”这两个表示礼貌用语的词语可以看出小壁虎很有礼貌。

2. 随课文识字。

大家经常和“姐”这个字打交道, 你怎么记住“姐”?写时该注意什么?教师范写“姐”字, 学生练习“姐”字。

3. 说话练习。小鱼姐姐快活的游来游去, 而小壁虎只能爬来爬去, 你能用“ () 来 () 去”这样的句式说话吗?

练习:小鱼游来游去, 燕子 () 来 () 去, 老牛 () 来 () 去, () 来 () 去。

五、总结学法, 自学课文

刚才大家学得真好, 你能说说我们用什么方法学习吗?

1. 总结学习方法 (读一读, 画一画, 说一说) 。

2. 小壁虎没有借到尾巴, 他会怎样去跟老牛、燕子借呢?自学课文四、五自然段。

3. 检查自学成果, 展示自学成果。

4. 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分角色读课文, 戴头饰创造性表演课文内容。

5. 小壁虎没有借到尾巴, 心情会怎样?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去读第六自然段。

6. 看见妈妈后, 小壁虎会怎么说?怎么做?课文里没有写, 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吧。

表演课文:同学们, 可爱的小壁虎回家了, 找到了妈妈, 假如你是那只小壁虎, 你会怎么对妈妈说呢?谁愿意上来和老师妈妈一起演一演呢? (教师语言情景描述, 师生共同表演课文。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结尾。)

六、总结课文, 渗透思想教育

小壁虎终于长出一条新尾巴了 (出示壁虎图) , 师语言:壁虎断尾是一种自卫的现象, 在美丽的地球上, 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动物, 我们只有用心去保护他们, 关爱他们, 他们才能和我们一起构成和谐的家园。

七、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其他动物尾巴的作用吗?和大家交流交流吧。 (展示课前收集的动物尾巴作用的资料) 希望同学们以后多留心我们的生活环境, 多去亲近自然, 你一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板书设计:

17.小壁虎借尾巴小鱼 (图) 拨水

小壁虎借老牛 (图) 赶蝇子小壁虎再生

(断尾) 燕子 (图) 掌握方向 (长尾)

[教学反思]

1. 以读为本, 渗透思想教育, 训练语感。

学生的阅读训练离不开理解, 也离不开朗读, 两者互为促进, 互为补充。因此, 教学一开始, 让学生带问题读课文, 达到初步感知课文的目的。随着教学深入, 采取不同方法, 以读促思, 以读释疑。如出示“小鱼姐姐, 您把尾巴借给我。”和“小鱼姐姐, 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教师扮演小壁虎分别说出这两句话, 让学生扮演小鱼。问:“小鱼喜欢小壁虎的哪种说话方式?为什么?”学生比较读、反复读后, 纷纷选择第二句, 觉得这句多了有文明礼貌用语, 说明小壁虎是个有礼貌的孩子, 还可以看出壁虎想借尾巴的着急心情。于是, 借读训练学生语感,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最后在学生能流利朗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范读、齐读、分角色读, 层层深入, 突出体会“姐姐”、“伯伯”、“阿姨”、“您”、“行吗”等礼貌用语, 道出壁虎委屈、难过、焦急的心情, 从中领悟借尾巴的经过。说明了各种动物尾巴的功能。

2. 表演进行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是学生最容易进入情感表现自己的一种方式。学生一旦进入角色, 情感就被激起, 情感与角色交融, 就开始了丰富的想象。如在小壁虎与小鱼、老牛、燕子对话时, 让学生分角色读, 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展示出来。把它们牢牢地记在脑子里, 在这基础上, 再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反馈给同伴看。这样, 不但起到了积累的目的, 也揣摩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法, 为说话、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自学课文。

篇4:小画框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篮球是小学五年级基本教材中小球类的选用内容之一,水平三阶段学生在运动能力、体能等方面较水平二阶段有明显进步。移动是篮球运动的重要基本技术,因此,在《小篮球》教学中,不仅要从动作技能上进行较为全面的教学,本节课更是注重学生移动、反应方面的练习。

【教学设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体育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创造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在体育教育教学中以小组共同任务,共同的责任,共同的荣誉为动力,通过与他人的合作,齐心协力共同分担,共同提高,为培养小学生合作意识搭建平台。本课让学生通过小组性质的合作参与学习、讨论与锻炼。通过运球技能的相互学习与帮助,采用小篮球与游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激活思维过程中体验合作、创新、成功时的心情,从而较快地掌握技术动作和提高身体素质。

二、案例介绍

【学习内容】

小学五年级(水平三)《小篮球》。

【学习目标】

1.基本掌握在跑动下向前运球的技术。

2.发展身体的灵敏、协调等体能。

3.在活动中能与同伴互相协助,互相配合,敢于正确面对比赛的输赢。

【活动过程】

组织:对比学情把学生分成7组,挑选具有基础篮球水平的同学为小组长。以小组为一路纵队呈“马蹄形”分布在老師周围。

(设计意图:“马蹄形”的分布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而且有利于教师对小组的监督和指导。)

活动前热身活动——球操。

1.蛇形跑:学生跟随老师热身。

2.引导学生做球操:左右伸展拨球练习,双手持球双足跳。

教法:

1.老师示范运球前行,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说说老师球运得怎样。

2.请几个学生试试快速运球前行。

3.学生分小组自由练习。小组长协助管理指导:

①小组先讨论快速运球前行的方法,再练习,再讨论好的方法,再接着练习。

②老师适当帮助讲解,巡视指导学生动作的准确性。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留给学生足够自由支配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发挥个体能力,共同提高。)

4.趣味游戏比赛:蛇形运球跑接力赛。

①教师讲解游戏规则。

②每次游戏前让各小组讨论如何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游戏。

(设计意图:竞争提供刺激,合作提供能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更促进运球技能的熟练掌握。)

5.小组间互相评价,老师对合作小组进行整体评价。

【分析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所提倡的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让身体更多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乐趣和全面和谐发展。本课所设立的教学步骤,思路清晰,引导学生“看一看,试一试,练一练,帮一帮,评一评”。

1.重视学习自主性。

教学中,我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更多的是以学生为本,我从旁加以正确辅导,教师担当的是“顾问”“指导者”的角色。学生在小组中自由练习,互相帮助,学习气氛很轻松。因而学生在课堂上特别活跃,思考特别积极。一会儿讨论,一会儿练习,然后再讨论好的方法,再接着练习,这样每个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运球前行的技能,使课堂充满生机。

2.重视练赛结合。

“有练有赛,先练后赛”,这是体育教学中的原则。教学中我设计了蛇形运球跑接力游戏,每次游戏前都先让小组讨论怎样才能取得最快速度。面对比赛,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敢于尝试去实践,并且能够找到有效的学习途径和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使每个学生更准确地掌握运球快速前行的技术。在趣味游戏性比赛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本质被凸显得一览无遗。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这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还有助于因材施教,这样就弥补了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

3.注重多维评价。

教学中,我采用了小组自评、组际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只要学生有点滴进步,我都给予大张旗鼓的表扬,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将有着更多更好的教学新理念、新方法等着我们去探索、去研究,让学生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健康成长。

篇5:小风车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题与教学内容:第七课 小风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折、剪、画等方法作出富有情趣的小风车。

2、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学习活动,学习美术表现方法。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出示课件)

1、播放《大风车》歌曲进行课堂导入

(1)播放有关风车的课件,让学生了解风车的的多样化,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拓宽学生设计思路。(2)欣赏用于农业生产的荷兰大型风车和充满民族特色的北京双轮大风车。

2、将事前准备好的作品发给学生,让他们一起游戏和玩耍,唤起学生儿时的美好记忆。

3、询问会做的同学给同学们作示范。如果学生对风车的知识有所了解就让学生自己介绍。

4、观看制作风车的示意图,学生思考怎样制作

5、学生创作

学生在剪的时候可能剪错,这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出错的原因及改正办法。这样学生才会制作风车有充分的认识。

教师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对那些已经掌握方法的学生,教师可分配到各小组内当老师,帮助能力相对差的同学,以提高教学效果。

6、展评活动

组织学生到室外去感受风车的美丽转动

三、课堂小结

谈收获 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

把自己的风车进行装饰来为我们的校园增加色彩。

《小风车》的教学反思

《小风车》是小学美术二年级的内容,纸风车是小学生都喜欢的一种玩具,本课旨在通过以小学生熟知的风车为教学内容,学习一些基本的制作风车的技法,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欣赏﹑探索﹑创新﹑表现﹑评价等活动。

教学中,让学生展示﹑介绍收集到的有关风车的图片和资料,欣赏各种各样的风车,接着让学生动手制作,要求设计制作一个漂亮的纸风车,并比一比,谁设计的风车最美观﹑大方﹑有创意,风车转动时又稳又快。

制作时,先让学生说说,风车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固定,并能让风车转动自如?﹙自主性学习﹚让学生试验如何固定小棒。接着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巡视中及时表扬并展示构思好﹑又有创意的作品,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尽管教师对关键处作了提示,但还是发现有的学生风车转动不够灵活,风车不硬朗等问题,这些在老师的多次提醒和学生的实践中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本节课和学生们一起认识了各种各样的风车及风车与人类的密切联系,从中让学生了解到了风车的作用和原理,让学生充分欣赏﹑感受到了风车独特的魅力,并能以此展开想象的翅膀,激起了创作的欲望。但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以下几点还值得反思。

1.课前准备一定要充分,先让学生检查美术包中的材料是否够用,如果缺少些什么要自己准备,如打算把风车装饰一下的话要准备好装饰材料。2.可以分层教学,较好地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有效地促进了各层次学生的发展。

3.课堂的动静结合。在学生制作好风车作品的时候,可以在教室里走一走,让自己的风车转起来,或者在下课离开教室时,拿着自己的风车跑出去,到操场上玩一玩。这样美术课堂的氛围会更有生趣。

篇6:《小书包》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认识常用的学习用品,了解他们的用途,学会知道使用。

2、知道学习用品来之不易,要爱惜他们。

3、学会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

4、初步知道文具的演变,对学习用品的变化发展感兴趣。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今天你们已经是光荣的小学生了,在入学前,你们的爸爸妈妈一定对你们提出了不少要求,也为你们准备了不少的物品。说说看,都为你准备了些什么呀?

指名讲

出示:小书包

2、几乎每位家长都为自己的孩子准备了一个漂亮,实用的小书包。因为这书包将伴随你没们学习,是你们获得知识,学习本领不可缺少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4课。

出示:我的小书包

二、初步感知小书包的作用

1、小朋友,你们的书包里都装着哪些好朋友啊!

它们分别是谁?

指名讲:

2、这些好朋友能帮助我们学习,所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学习用品

板书:学习用品

3、这些学习用品为我们小朋友获得知识,学习本领提供了许多帮助。小朋友,请你说说你是怎样使用你的学习用品的。挑选一两种说说。

交流。

师:这些学习用品每天默默地为我们服务。我们的学习工作离不开他们呢。

它们是我们的好朋友。

板书:学习用品是我们的好朋友。

三、深入学习课文

1、这些学习用品是怎么来得?

指名讲

那么有谁能说说造出一支铅笔需要多少的劳动?

指名讲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铅笔娃娃的自我介绍吧:

2、看图简述制造铅笔的步骤,再次体会一支铅笔的来之不易。

3、察写字时,文具的使用情况。

四、实际生活

1、平时如何对待你的学习用品的?

生进行自评、互评。

2、整理书包比赛。

五、新视窗

1、学生看图,听老师介绍。

A、中国从竹片刻字到毛笔字。

B、欧洲古代从羽毛管在羊皮纸上写字,到用钢笔在纸上写字。

2、穿插介绍文房四宝的由来。

篇7:《小括号》教学片段及反思

售货员:你好,欢迎光临“佳佳书店”,请问你要买什么书?

顾客:买一本《学生词典》和一本《少儿画册》。

售货员:一本《学生词典》28元,一本《少儿画册》17元,他付50元,应该找他多少元?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能不能用数学知识帮售货员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1:我先算用去多少元?算式是28+17=45(元),再用50-45=5(元),所以应找回5元钱。

教师:能不能把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

(学生1板演:50-28+17)

=50-4

5=5(元)

学生2:我有问题,算式里有加有减,应该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先算减法再算加法,你为什么先算加法?

学生1:因为我要先算用去的钱,算式是28+17,再用50元减去用去的钱。

教师:从算式里你们看得出是先算28+17吗?我们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可以在算式里加符号。

教师:你可以用什么符号来标明先算28+17?

(学生自主练习,组内交流)

教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学生1:我在28+17下面画一横线。

学生2:我在28+17下面画一波浪线。

学生3:我用圆圈把28+17圈起来。

学生4:我用小括号把28+17括起来。

学生5:我在加法下面画一小人,算式50-28+17象一辆汽车,加法正好停在小人前面,小人先进加法里,再进减法里。

学生6:我在加法下面画一扇门,加法象小孩,减法象大人,大人让小孩先出门。

学生7:我在加法下面画一只兔子,减法下面画一只乌龟,兔子比乌龟跑得快,所以我先算加法再算减法。

教师:小朋友们的想法都很有创意,在实际的计算时我们用哪个符号呢?

学生:老师,我知道,实际计算时我们使用的是小括号,书上都是这样写的。

教师:你说得对,在实际计算时我们总不能你画横线,我画圈,你画兔子,我画门,我们规定了一个统一的符号——小括号,我们一起来学习使用小括号。

反思:

篇8:隐形多画面画框用途多销路广

隐形多画面装饰画框使用的隐形多画面相框技术,可使画面图像在不通电工作时仅仅呈现为一面普通镜子,通电后即可实现十多幅图片影像依次出现的效果。既是精美的相框, 又可作镜子和壁灯。由于隐形多画面装饰画框具备自动定时、 定格和自动顺序往复的功能特性,因此也可将本产品用于广告灯箱、牌匾等宣传用途。

产品优势

1.产品新颖,用途广泛。

多画面隐形画打破了人们对传统照片相框的常规选择习惯,改进了传统相架画面呆板的弊端。产品以其创新的功能、 近距离方便接触等特点保证了相片的效果,提升了图像的艺术和实用价值。成品的用途广泛,可用于广告灯箱、家用镜子梳妆台、酒店菜谱等所有场合。

2.投资小,利润高。

生产制作隐形画投资成本低,无需任何基础。投资万元即可办一小型加工厂,只需三到五名工人。产品制作成本为每平方米100元左右,市场售价则在500—3000元之间,以县城为销售范围的一般生产者年获利数万元不成问题。

市场分析

现有的婚纱影楼店能提供给婚纱像拍摄者的主要是水晶彩照,且几百元的收费价格过高,如用隐形多画面相框取代现有的水晶相框,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很容易接受。在一个县里,每年就有约1万对新人结婚,如隐形画占有率为5%—10%,就能为隐形画经营者创造20万—50万元的收益。

经营条件

制作和生产多画面隐形画的投资成本为2000—5000元起步,如需购齐全部配套设备,共计2万元上下。经营者可根据自身实力和生产状况进行投资,店铺面积和生产规模则可大可小。

效益估算

按照现有的婚纱影楼店水晶彩照尺寸,制作一幅80cm× 60cm大小的多画面隐形画相框成本在100元以内,市场售价却可达500元以上。以生产者每天加工5—10幅隐形画计算, 除去水电、工资、房租等日常开支,每幅可获利100—200元。

投资提示

篇9:情感:彼此的画框

于是,我第一次,很珍重地买下了一幅剪纸,不,应该说是剪纸作品,并且很庄重地想着有一天为它去认真选个画框,将它裱起来,挂在墙上作装饰。

服务人员脸上不带任何表情地将这团生动鲜活的蝴蝶,从白纸板上取下来,只随手拿了张旧报纸,将剪纸摊在上边,顺手卷起,用皮筋一套,递给了我。

因为记住了剪纸的好,有一天终于憋不住,聚了三两好友,特邀他们来看这团改变了我旧有观念的蝴蝶。好友们对我的叙说,将信将疑。对他们的这种态度,我只希望在打开那幅蝴蝶图后让他们目瞪口呆,然后,像我一样,给剪纸平反。可是,没有想到,最终目瞪口呆的,却是我自己。

那天我怀着得意的心情,将卷着的报纸徐徐展开,露出里面的斑斑红色,都在探头等待的好友待蝴蝶全部呈现出来后,相互望望,终于忍不住地说:“这有什么好看的!”

是,好友说得不错,我打开的蝴蝶图,在灰白皱褶的旧报纸上,竟仍是一张恹恹的“雕虫小技”,顶多是除夕夜寻常所见的窗花,丝毫也看不出我曾吹捧的“艺术味道”。这一下,我的兴致荡然而无,喜欢的心被一抹浓浓的尴尬取代。接下来可以做的是:悻悻地将报纸卷起,讪讪地泡茶,为自己的眼神不济,奉茶谢罪。

到今天,这幅随手而置的百蝶图,已经不知道被我放到了哪里。想着也许是收拾屋子的时候,连同那废报纸,随手扔掉了吧。

有一天看电视,北京电视台新推出的谈话栏目,正做着沈丹萍夫妇的专访,节目最后,男主持人送礼物给他们作纪念,那礼物,就是一幅装裱好画框的剪纸。———看到这里,我心中陡然一动———那幅剪纸,细看远不如我的百蝶图,但是它置身在画框里,却立时感觉无比尊崇,很是个物件!

原来画框是这般地不可或缺!

想一想,画框相对于剪纸,意味着什么呢?

画框,首先会根据所要装裱的东西,从色泽、材质、形状上进行精挑细选,以求它能够很好的呼应、衬托画面的内容。也就是与画面本身相匹配。而这根据画面精挑细选的画框,随即也就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

画面有了画框,似乎才是一部真正完整的作品。

而画框所做的,是将画面肯定下来、强调下来、突显出来,并且始终如一,不弃不离。有了画框的这种肯定、强调、突显、看重和衬托,画面似乎才确定了自己,焕发了精神,从此光彩照人。

人们在参观美术作品时,很自然地将画面和画框看作一体。有时并没有细想过,其实,正是那些画框,将我们要欣赏的画面从众多幅作品中,着力“隆重推出”,从而使我们能够集中注意力,真正体会到它的价值。

如果没有画框,那些曾耗费了人们心力的图画,很可能就如同我那张原本不错的百蝶图,与报纸杂物混在一起,随即湮没无闻,进而如随风飘零的纸屑一般,在这世界上,再难寻找它的踪迹。———我的曾经喜爱的百蝶图,而今又在哪里呢?

进一步想来,即便是大家的不朽之作,在装裱之前,也往往不大容易打眼,只有装裱好了,或者说被画框、卷轴强调下来、突显下来、肯定下来,才更容易让人们注目观看,也才能从这注目观看中,品出它的好来。

画框于画面的这种看重和强调,多么像人生伴侣。

一个人,需要另一个人用全部身心作他的画框,肯定他,看重他,强调他,特别他,珍视他,甚至,衬托他,并且,相依相伴,不离不弃。这样,这个人的存在才有了重心,有了立脚点,或者说,这个人才会因为被如此看重而显现出价值,从而活出来精神。而这个人的心魂,也才会因此有了归属,有了依托,有了安全感,有了家。而整个的人,也才能被别人更容易地发现价值,进而实现自己的价值。

篇10:《小玩偶》教学案例及反思

案例 带学生体会变废为宝的乐趣

小学美术12册《小玩偶》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各类废旧物品:用过的袜子、一次性杯子、小扣子、绒线、碎布、牙刷等。

课堂上设计几个环节:一,老师出示一个做好的小玩偶,引导学生欣赏,“你喜欢这个小玩偶吗?”通过老师制作的作品吸引学生的眼球。

二、欣赏课文中作品,你能找一找不同的小玩偶都是用哪些废旧材料来制作的?这些作品都有哪些巧妙之处?你能找出制作小玩偶的方法吗?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找到了小玩偶制作的方法:造型以人和动物形象为主,设计眼睛嘴巴等,材料以各种废旧材料为主。同一个眼睛,可以用小纽扣来做,也可以用布来剪。

三、学生用带来的材料制作一个小玩偶。学生尝试用废旧材料来制作,体会废旧材料变成艺术品的乐趣。

四、总结。我们把平时废弃的一些小物件,经过自己的双手,变成了可以玩的玩具,在带给别人欢乐的同时,自己体会到了欢乐。

案例 教给学生低碳宣传的技能

美术主题绘画和设计中,经常会安排有关环保题材的内容,如《世界地球日》等,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切实加强方法指导,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小报和黑板报进行讲评。以下是《世界地球日》一课中的设计:

一、一幅画的导入。画面上是一根钓鱼竿放在污水河里,线上钓的是一条鱼的骨架。学生交头接耳,开始议论纷纷。显然,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组织讨论。你对环保问题怎么看?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探讨环保问题。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

三、学习方法。如何用主题绘画反映环保问题?经过欣赏讨论,总结方法:可以表现受污染遭破坏的场景、可以表现经过治理后美丽的景色。

四、尝试创作。有了以上方法的学习,学生大多知道了该如何用主题绘画形式来宣传环保的方法了。

反思:

城市化进程带来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源头上抓起,就是要培养人的低碳生活的理念,学会减少污染,学会变废为宝。在美术教育中变废为宝是经常用到的手法。

《小玩偶》一课中,所有别致有趣的小玩偶都可以用身边找到的所谓废物来制作,通过这类课的学习,开发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学习变废为宝的技能,培养低碳环保的理念。有句名言——世界上没有废物,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

篇11:《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复习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体验语言文字的生动形象和准确性,培养语感。

5.树立环保意识,教育学生要保护有益的动物。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青蛙成长过程中的形体变化。难点: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性。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昨天,老师捡到了一张“寻人启事”,你们想看看吗?

生:想。

师(出示寻人启示)读: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是谁?它在哪?听说二年级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师: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

生:愿意。

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板书:小蝌蚪找妈妈)师:让我们帮小蝌蚪一起去找妈妈吧。

师:在我们帮小蝌蚪找妈妈之前我们得闯过几关。1、2、3、点兵点将读带拼音的生字; 开火车认读去掉拼音的生字; 齐读词语

师:好的,恭喜你们闯关成功。现在让我们帮小蝌蚪一起去找妈妈吧。

二、播放课件,学习课文。

师:这是谁呀?(贴小蝌蚪图片)

生:小蝌蚪。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

生: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黑的,长着长尾巴。

师:课文里是怎么描写的呢?

生:小蝌蚪是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

师:小蝌蚪现在在做什么呀?

生:快活地游来游去。

师:对!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我们也来快活地读读书,请齐读第一段。

生:(读)

师: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怎么了?

生:长出了两条后腿。

师:请大家注意看图观察(电脑出示课件),这天,小蝌蚪碰见了谁,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生:小蝌蚪碰见了鲤鱼妈妈,它在向鲤鱼妈妈打听自己的妈妈呢。

师:老师有个问题,为什么小蝌蚪会去向鲤鱼妈妈打听他们的妈妈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生:我知道了!小蝌蚪看到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他们也想自己的妈妈了,所以去向鲤鱼妈妈打听了!

师:你说得真好!小蝌蚪太想念自己的妈妈了,于是鲤鱼妈妈决定帮助它们找妈妈,它是怎样回答的呢?课文又是怎样写的呢?我们就是这群小蝌蚪,再来读读他们的话。

生:(读蝌蚪的话)

师:(出示——鲤鱼)老师现在来当鲤鱼妈妈,谁来当小蝌蚪,向我打听?

生:我!我!(抢着答)

师:不急,一个一个来!

生:(一次又一次地练习)师:交换一下,你们念鲤鱼妈妈,我念小蝌蚪。(师生对读,多叫几个学生练习)师:从鲤鱼妈妈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道蝌蚪妈妈的特点是什么?

生:四条腿,宽嘴巴。

师:来,我们一起来把这一段读一遍。

生:(齐读)

师:(电脑出示第二幅图)小蝌蚪听了鲤鱼妈妈的话,继续游啊游,过了几天,小蝌蚪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长出了两条前腿。

师:(出示长前腿的画):你真会学习。我们一起来看图,老师再请你们自己学习下面的课文,思考一下这回它们向谁打听妈妈,怎么打听的。读懂课文再请你自己表演表演,注意,一定要仔细地念。

生:(学习)。

师:我看,有好多小朋友已经在表演了,我们来分角色读读它们的话。

师:为什么课文用了“追上去”这样一个词?

生:从图上看,小蝌蚪和乌龟的游动方向相同,表现出小蝌蚪知道妈妈的特征和所处的位置后急于找到妈妈的心情。

师:让我们带着急于找到妈妈的心情再来读读这一段 师:从乌龟的回答中,我们又可以知道蝌蚪妈妈的什么特点? 生: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三、总结课文,深入引导。

师: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是四条腿,宽嘴巴,而乌龟妈妈却说,蝌蚪妈妈是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服,到底蝌蚪妈妈长得什么样啊,请你们讨论一下,看看鲤鱼妈妈和乌龟谁说的对?

生:都对!把它们俩的话合起来就更好了。

师:那你来说说,蝌蚪妈妈是什么样儿的?

生:四条腿,宽嘴巴,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服。

师:其实,蝌蚪妈妈就是谁啊?

生:青蛙。

师:小蝌蚪象我们同学一样聪明,认定了青蛙就是自己的妈妈,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看图(出示课件),仔细观察,看看小蝌蚪找到妈妈没有?

师:小蝌蚪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谁能来说一说?

生:小蝌蚪尾巴变短了。

师:贴出小蝌蚪尾巴变短的图片

师:小蝌蚪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该多高兴啊!你们想,小蝌蚪会对青蛙妈妈说些什么?谁能说一句话,后面用感叹号,把小蝌蚪找到妈妈的喜悦心情表达出来?

生:(例句:妈妈,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你啊!

妈妈,原来你在这儿啊!

妈妈,我们终于找到你了!)

师:小蝌蚪和妈妈见面了,大家都非常高兴,它们的话该怎么读呢?请一个小朋友读小蝌蚪的话,一个朋友读妈妈的话。

生:分角色朗读。

师:青蛙的样子,我们在帮助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已经知道了,那课文上又是怎么描写的呢?

生: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师:(师贴出青蛙的图片)你们对青蛙有哪些了解呢?

师:小蝌蚪找到自己的妈妈之后,过了几天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尾巴不见了。

师:我们一起读读最后一段。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再次回顾下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播放动画)

五、简要复述,拓展思维。

师: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里,小蝌蚪是怎么长成青蛙的呢?谁能简单地说说?

师:老师这里有一道题,认真听讲的同学都会做。

师:(出示课件)小蝌蚪先长出两条(后腿),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再过几天,(尾巴)变短了,渐渐地,(尾巴)已经不见了,小蝌蚪长成了(青蛙)。

生:说并填空。

师总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庄稼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青蛙。出示课件:保护青蛙保护动物保护环境(学生大声齐读)

板书

小蝌蚪——找————妈妈

两条后腿

四条腿

两条前腿

宽嘴巴

尾巴变短

大眼睛

尾巴不见了

披着绿衣裳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上课伊始,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用幻灯打出《寻人启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一(2)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同学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灿烂的笑容,原来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孩子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

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读、说、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教师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朗读指导。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分角色朗读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3.课前准备充分

教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相机出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4.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积极,或消 5 极的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尤需如此。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却说蝌蚪妈妈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到底蝌蚪妈妈长什么样呢?他们俩谁说的对呢?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蝌蚪妈妈的样子,并加以引申。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篇12:《两只小狮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2、提出要求:

师:不过,取名可要有根据,请你好好从课文中找找依据,想想名字,划出你找到的理由,把想好的名字写在学习小助手上。

3、交流:

(1) 勤勤:

他每天练习哪些本领?看生字做动作:滚、扑、撕、咬

(2) 懒懒:

你能读出懒洋洋的感觉吗?

(3) 情境引读:

三、深入研读:

师:狮这两个孩子可真不一样!不过,狮妈妈非常希望她的两个孩子都能成为真正的狮子。你觉得他们能成为真正的狮子吗?

重点:懒懒能成为真正的狮子吗?为什么?

1、读课文,找原因。

2、交流:

(1)不肯吃苦:

A 出示:“我才不去吃那苦头呢!”

如果学本领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会吃哪些苦头?

他是怎么说这句话的?谁愿意来演演懒懒说话的样子?

B 评议(动作、神态)

(2)依赖父母:

A 出示:

懒懒说:“我爸爸和妈妈是林中的大王,凭着他们的地位,我会生活得很好!”

B 师:说这话时,他会有什么动作、表情又是怎样的呢?书本上没有写,你能动脑筋想一想,说一说吗?

出示:懒懒(        )说:“……!”

篇13:小画框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设计

(一) 设计的理念

遵循《课标》理念, 追求“公开课”的常态化, 合理利用小足球开展多种学练活动, 在互动交流中学会动作方法, 激发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旨在通过教学的有效推进, 使学生学有目标, 练有进步;实现“团结合作, 人人进步”的课堂理念。

(二) 教材的选择

季浏教授曾提出, 运动技能的选择主要有三个依据, 一是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二是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联系, 三是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将“脚内侧传球”作为小足球单元教学中的基础动作技能之一, 是区别于正规的足球脚内侧传球的。旨在创设轻松愉快、趣味盎然的学习氛围, 发展灵敏、速度、力量等身体素质, 在“体验式”、“信任式”的学练中感受传球的快乐, 力求学会“脚内侧传球”动作, 能够学会合作, 找到自信。

(三) 学情的分析

我校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足球运动基础, 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 且活泼好动, 敢于挑战新的活动内容, 少数因体质单簿或肥胖, 基本活动能力较差, 但他们团队意识比较强烈, 有一定互助合作的观念, 对足球的教学兴趣深厚且充满期待, 有利于组织教学的实施。

(四) 过程的预设

1. 身体总动员——热身运动:

创设“信号球”、“照镜子”、“钟点球”、“找朋友”等游戏情景, 激发学生对小足球兴趣, 为主教材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运动基础。

2. 快乐体验——合作学习:

以“快乐足球”为主线, 通过教师启发式教学, 理解动作要领,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学练, 基本掌握动作方法。尝试从“丁字步”法→踢定位球→两人一组练习→运球射门练习,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在课堂实践中还通过观察 (老师或他人的动作, 了解动作过程) →体验 (定位球、活动球, 挑战自我) →比较 (自己和同伴的动作差异) →领悟 (动作的要领) →超越 (争做小射手) , 留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练习空间。游戏“争当小明星”, 既发展了学生灵敏、速度、力量等身体素质, 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感受足球的魅力。

3. 快乐放松——恢复身心:

在教师的语言引导下拉伸肌肉, 放松心情, 通过大脑回放学练过程、游戏情景, 为自己在课中的表现亮分, 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反思

(一) 教学方法的反思

1. 要依据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方法:“以生为本”不能空谈

2. 要依据教师特点选择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用受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个性特点影响。不同性格的教师, 呈现教学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但不管是活泼的、内向的、沉稳的还是幽默的, 实践中我们应以自己独有的特性选择教学方法, 通过我们的自身形象、语言、肢体等来演绎好方法, 而且可以着重运用某些方法。如, 本节课就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方法, 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形象化的动作, 在教学中还引入“红太狼”的角色,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课堂更加有趣生动。课中在熟悉球性这样描述:“看老师, 滚一滚这只球, 滚一滚, 好像球儿给你脚底做按摩对不对?”、“我是红太狼, 踢给我 (教师跳起来向学生招手) , 我要把你们的爱心带回家, 你们愿不愿意?好, 祝贺你们!大拇指奖给你们。”

3. 依据教学环境、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选择方法:

对于足球教材, 最根本的就是有球没球、有多少球、有什么样的场地等问题;但无论条件如何, 我们都要从实际出发, 要在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能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教学环境条件的功能与作用。如, 在学练过程中对“脚内侧”的认识, 通过“盘踢球”的练习, 将脚内侧“小标贴” (常态课中, 脚内侧“小标贴”可事先让学生用粉笔画个圆圈替代) 当作笑脸亲小足球, 踢球过程中能“用力亲到足球”等方法, 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动作, 体验动作。有人也许会说, 你这节课人手一球, 这样好的条件谁不会上, 可没有足球, 我们可以创造条件, 如:用纸球替代足球, 组织学生利用雨天室内课或在家动手制作, 给学生创造感受“足球”的机会, 这样, 我们同样可以让学生的足球梦有实现的可能。而面对不同的学生 (借班上课) , 更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作出调节。如:游戏“找朋友”在本校做, 学生有一定的足球运动基础, 学生兴奋, 有自信, 带球活动范围大, 效果明显。借班上课的学生不一定有足球运动基础, 带球活动比较小心, 范围小。因此, 教师的语言把握、现场调控也要及时跟进, 给予鼓励和肯定。

(二) 教学特色的反思

1. 整体性的游戏运用:

充分利用小足球创设多种游戏, 体现人球合一的教学情境, 使学练更有趣、更实效。如, 在准备部分中创设“照镜子”小游戏, 替代了平时的徒手操。初次执教, 动作创编是根据三年级学生特点, 做到既简单易学, 又富有童趣, 效果较好。再次执教时, 主教材中“丁字步”等教学法的运用, 反过来对“照镜子”游戏有了新的启示, 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 在兴奋、紧张的过程中感受所要学的动作。于是, 笔者针对主教材重新设计了照镜子动作, 从上肢到下肢、从动作的快与慢、从标准的体操动作到模仿小动物的形象、从动作迁移 (为主教材学习所用的辅助动作如:钟摆动作、丁字步站位的芭蕾手位、踢毽子、站立式起跑动作等) 到腿部各关节的活动, 动作编排新颖、有趣, 学生学得投入、开心, 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准备活动。

2. 针对性的讲解与示范:

说到讲解与示范, 大家一定会想到两个词:精炼与规范。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并能学会“脚内侧传球”动作, 并不是容易之事。在组内研讨的过程中, 在和足球教练的交流中, 笔者通过口诀和“丁字步”法来解决认知的问题。如, 以右脚传球为例, 动作要领口诀的第一稿:左侧一球支撑点, 膝盖脚踝向外展, 脚尖向上稍稍翘, 脚腕绷紧击球中, 踢完髋腿向前送。第二稿:足球在地上, 左脚在旁边, 快速甩小腿, 脚尖向上翘, 瞄准球后部, 用力踢出去。第三稿:左脚-左脚来支撑, 膝盖稍弯曲, 脚尖对前方, 离球约一脚;右脚-右脚传球时, 大腿向外翻, 脚尖向上翘, 踢球于中部, 传球方向正。第三稿中, “对”原来用的是“向”, “于”原来用的是“踢”。不难看出, 口诀的数次修改, 都是向着小学生的认知点靠近, 靠近, 再靠近。“丁字步”法的运用降低了技术动作要求, 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学生通过看示范动作→“丁字步”站位找传球方向→“丁字步”钟摆动作练习→固定球练习→传球练习→传球射门游戏, 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中, 教师结合形象的语言和示范, 使每一步都自然理成。

3. 互动性的激励语言:

教师就是要抓住小学生的特点, 针对课堂中因为学生走神、转换练习场景、纪律提示、队伍调动等, 恰到好处的运用互动性的语言, 比如, 说停——就停, 提问——回答等等, 这样就能起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爱听表扬是孩子的天性, 好孩子是夸出来, 这些话我们不陌生。教师要舍得语言投资。笔者针对不同练习, 从集体到小组, 再从小组到个体,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 肯定他们的进步。比如, “老师奖励你们每人一个大拇指。”——“谢谢老师大拇指!”、“顶呱呱送给你!”、红队的5号做得真棒!等等。课中, 互动声音响亮、师生精神饱满, 这就充分说明了有效运用互动性的激励语言的作用。

(三) 存在问题的反思

小足球教学和其它球类教学一样, 教学中可以看得出学生对球的喜爱, 但教学中我们有时很无奈或没有底。一是器材问题。球类器材不足是普遍现象, 前面我们说, 足球不够可以用纸球替代, 但纸球和真球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水平一学生用纸球可以, 水平二、三的学生再用纸球就明显不过瘾, 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二是部分教师对怎样教好球类教材钻研得不够, 觉得自己学的东西足够教小学生了, 成人化的教学现象比较严重, 特别是球类运动还不擅长的老师, 如何教会、教好就更是个问题了。三是如何根据不同水平段的学生, 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制定合理的单元教学计划, 让一线教师能“用”得着, “用”得好。

作者简介:

俞向阳, 江苏省小学体育特级教师, 盐城市首批市级“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曾获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优秀教练员、盐城市党代表、盐城市优秀党员、盐城市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篇14:毕沙罗的画框

白色画框

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正是其中之一。这家全美顶级的艺术馆收藏有大量印象派画家的作品和手稿,它的绘画与雕塑馆馆长伊思顿本人,就是研究印象派后期纳比画派的专家。十年前她开始对画框产生兴趣,此后替换过不少莫奈、摩里索等人作品的画框。

关于画框,法国化学家和色彩大师米彻尔·欧根·谢弗勒尔曾有过一个著名的试验:他将同一幅作品放在八个不同色彩的框子里,营造出的视觉效果截然不同。这个试验显然启发了不少印象派画家的思路,比如玛丽·卡萨特的画框,就永远只有红色或者绿色两种。在谢弗勒尔的眼中,纯白色是最纯粹的色彩,它不会破坏画面的整体色调。在印象派画家的第三次展览上,毕沙罗和德加都将自己的作品置于纯白的画框之中。德加1879年的作品《休息的舞者》用的就是白色画框。白色的画框应和了舞裙的颜色,让暗色调的作品显得明晰,突出了主题。至今,这张画还装在它原配的白色画框之中。

第三次印象派画展之后,白色画框迅速成为印象派的代表性标志之一。当时的法国仍被保守派占据,白色的画框被视作离经叛道的表现。甚至保罗·杜兰·鲁埃这位重要的印象派画家作品代理人,也不允许自己的画廊中出现白色画框,当时的报纸则干脆轻蔑地称毕沙罗的画框为“粗糙的次品”。也正因此,尽管每个印象派画家都或多或少地用过这种框子,现在能留存于世的却为数极少。

布鲁克林博物馆有一幅大约21英寸高,26英寸宽的毕沙罗小型油画作品,名字是《艾米塔吉的山路》,作于1875年,画面的主体为一片树林,画家在画面的右边用了较粗糙的褐色笔触来描绘蛇状盘山的小路,画法极为大胆,突破了传统透视法的局限。这幅画要参加纽约现代艺术馆名为“现代绘画的先锋——塞尚与毕沙罗”的展出。别看这张画尺幅小,却是塞尚与毕沙罗作品互相影响的见证,创作这幅画的时候毕沙罗正与塞尚住在一起,两人时常会选择同一片景色创作。

如今这幅画装在一个不起眼的镀金画框中,展览方希望伊思顿能重新制作一个配得上毕沙罗大师级地位的画框。

为了替这张作品制作新画框,伊思顿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她在资料里找到这样一段往事:1887年的时候,毕沙罗准备参加当年的世界博览会,但那里却禁用白色画框,所以他不得不想一些折衷的办法。在给其子鲁西恩·毕沙罗的信中,他描述了他特制的画框:“画框给画面四周留出大约三公分的空白,然后环绕九公分宽的橡木平滑面,最外圈才是三公分的镀金月桂叶纹框。”通过这个画框,他希望“能创造出一种介于其他画框与我个人画框之间的平衡,同时不破坏我作品自身的氛围。”他希望通过这种设计保留他所想要的白色边框,同时也能用外围的镀金边来抚慰他的代理人。然而这番苦心却是白费,在他将作品寄给代理商后,对方就将他框子的留白全都涂上了金色。

伊思顿在另一个印象派画家摩里索那里又看到了一线曙光,那张画看起来像装在一个老框里。框子的外圈有着镀金的月桂叶与浆果文饰,中圈是褪色木头刻成的条带状纹路,内缘则是一个细窄的白色条纹,与毕沙罗所描述的简直一模一样。尽管没有记录证明那是摩里索的原框,但至少可以作为参考。

伊思顿最终决定以此作为范本来为布鲁克林博物馆所藏毕沙罗作品重新制框,也是因为毕沙罗与摩里索的画框,本就出自同一人之手:年轻而富有才华的专家皮尔·克鲁泽尔,他为许多印象派画家做框,还曾将德加的诸多设计付诸于实践。

做旧

伊思顿希望通过她的工作来重现大师作品的原貌。首先,她需要一个能为她制作木框的人,而特蕾西·吉尔与西蒙·拉高迪希夫妇正是最好的人选。

西蒙本人曾是个画家,十年前对画框产生了兴趣,于是就转行开了家画廊和画框修复室。在布鲁克林博物馆的修复室里,西蒙看到那张毕沙罗的画,《艾米塔吉的山路》被拆了框子放在画架上,看上去与刚完成时没有什么不同。对着巨大落地窗的晨光,西蒙将事先做的一些样框放到原画上比对,这就像是试戴古董手工表,需要极大的耐心慢慢挑选。

按照伊思顿的思路,这个画框得由三层组成,其中外围的镀金与内里的白色边框都不是太大的问题,重要的是中间所使用的原木,它的颜色要足够温和,泛出古董的色感。就像年代久远的青铜器上会有铜绿,上了年纪的木质器物上也会有包浆,那是层如珍珠似的奶白色,后世仿制的画框很难做到。为此,特蕾西和西蒙夫妇在有旧房翻新的时候,总会跑去施工现场,希望能弄些旧房屋的木料来。此外还关注不动产的出售和拍卖,他们曾经买到过一地窖的白色成型画框,全都来自巴尔的摩的一家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倒闭了的画框工厂。

选好了画框的基本样式,就该制作成品了。在西蒙的工作室里,她的助手负责磨制框子外围的凹槽,工具必须用磨砂纸包裹,这样才能保证磨出来的曲线足够平滑,在过去,凹槽的磨制都是由专门的机器完成的。与此同时,西蒙自己则开始用石膏浇模制作月桂浆果的文饰。

一周之后画框的制作进入到了下一步工序——镀金,由镀金师汤姆·米德雷登完成。通常有两种镀金方法:粘油镀金与水融镀金,在这个画框的制作上,二者都会用到。在准备期间,需要米德雷登转动画框,等待滴在上面的油慢慢干到能够粘住金粉的时候,同时西蒙还得用玛瑙打磨那些需要用水融镀金法制作的框角部件。

镀金工艺也是种快要失传的手工艺技术。金箔一般都镀在石膏或者黏土的底板上,用兔毛胶水固定,所以热天里的工坊散发出宠物店一般的味道。过去的金箔都是在鹿皮或者小牛皮上切割,然后夹在羊皮纸里防止被吹散的。在机械制造技术完备之前,金箔由金箔匠锤打制成,所以较厚,但现代技术可以让金箔只有一微米厚度,薄得甚至能被日光穿透。金箔非常轻,假如直接用手去取,它就会贴在手指表面上,因此镀金师们通常都用松鼠毛制成的小刷子来将金箔刷上框子。

金箔本身也有许多种,不同纯度、不同厚度、不同合金与框子质地、抛光等多重因素共同决定画框完成后的色泽。银合金能带来柠檬般的色泽,铜合金则使画框泛出桃色的光彩。特蕾西最爱的钯合金,能微微呈现出一种略带紫色的光芒。不过在这个毕沙罗的画框,他们只需用粘油镀金法来营造出一种稍暗的表面,然后用水溶镀金法来修饰画框的四角。经过磨光工序和水溶镀金法的这部分画框颜色会更跳一些,这不仅是尊重历史的考虑,也是为了呼应毕沙罗画中那消逝在画面角落里的小径,给它们指出一个归处。

接下来的做旧工序更有趣,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一种欺骗的工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西蒙偏爱用她的钥匙拉划画框,米德雷登则喜欢用石子,有时他干脆将画框拉到门外的人行道上摩擦,借以制造出百年历史沉淀而成的随机效果。

通过以上工序,整个画框就算是大致完成了,不过在正式装配的过程中,西蒙与伊思顿仍会对这个画框进行一些细部的加工与修改。

上一篇:专业实习报告市场营销下一篇:赶路初三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