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数学《大和小》教学实录及反思

2024-04-26

小班数学《大和小》教学实录及反思(精选10篇)

篇1:小班数学《大和小》教学实录及反思

设计思路:刚入园的孩子什么都是新奇的,幼儿园的大型玩具、小型跷跷板,大雪花积木,小的插塑&&都玩得津津有味。怎样让孩子更深入了解大小,比较大小的不同和变化呢,我产生了设计这一活动的想法。以系列游戏的方式,先让幼儿在情境中感知大和小,再在操作比较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最后变大变小的游戏活动结束活动。

一,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目测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能用大或小来描述物体,初步体验大小的相对性。

2、能排除颜色干扰,按物体大小分类,培养初步的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情境大熊、小熊来做客

大小熊、大小茶杯、大小椅子各一个,娃娃家桌子一张。

红气球一个。小红花贴纸若干。

学具:大小标记、篮子8个,大小玩具汽车、大小书本、大小油画棒盒子、大小碟子若干。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在情境中,感知大和小。

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熊。今天有客人来了,看看是谁?来打声招呼!

两只熊比一比,哪只大,哪只小?

谁来跟大熊握握手?谁来亲亲小熊?

大椅子给谁坐,小椅子呢?

大茶杯给谁,小茶杯呢?

2、按大小分类。

熊宝宝给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的礼物,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

介绍大小玩具汽车、大小书本、大小油画棒盒子、大小碟子若干。

老师做神秘状,咦,谁在哭,哦,原来它们觉得挤,请宝宝们把他们分开呢,怎么分呢?大球要放到这个篮子里,看,这儿有一个大的标记,谁来送一送!

小球要那个篮子里,看,这儿有个小的标记,谁愿意来试试!

强调语言:大xx我送你回家,小xx我送你回家

请几位幼儿操作后,其余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对做得好的幼儿给予表扬。

3、玩气球

出示气球,这是什么颜色的气球?(红气球)

怎样使它变大呢?引发思考。(吹气、打气)

(教师操作,幼儿观察。)

幼儿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气球变大变小。

如果你是一只气球,你会怎么变?

(请个别幼儿做气球,教师和幼儿共同为他打气,放气。)

大家一起玩变大变小的游戏,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

活动延伸

1.继续收集如望远镜、放大镜、充气椅、蹦蹦床、吹泡泡等材料,让幼儿主动探索以进一步加深对大和小变化的认识。

2.展示如蝴蝶的成长变化过程等各种动物的成长资料(书、图片、录音故事),帮助幼儿初步理解长大的概念。

3.充分挖掘一些潜在的、隐性的游戏。如从拔河可了解力气的大和小、从独木桥可比较胆子的大和小、从大雨和小雨可体验到声音的大小。

二,课堂实录:

活动过程:

1、感知大和小。

(1)创设情境娃娃家,在情境中感知大小。

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熊。

老师:宝宝,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客人,看,谁来了?

幼儿:小熊

老师:它们一样大吗?

幼儿:不一样大

老师:比一比,哪只大,哪只小?(教师比划)

幼儿:一只大,一只小

幼儿:这只大,那只小

一个温馨的家的情境,可爱的大熊、小熊宝宝,一下子吸引了孩子的目光,孩子们很配合,有的还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

(2)引导幼儿分别向大熊、小熊问好。

老师:宝宝,向大熊问好!鼓励个别幼儿亲亲大熊或跟大熊握手。

幼儿:大熊你好!

老师:你会向小熊问好吗?

幼儿:小熊你好!

老师:客人来了,要请客人坐,这儿有两张椅子,比一比,一样大吗?

幼儿:不一样大,一张大,一张小。

老师:大的给谁坐,小的给谁坐合适呢?

幼儿:大椅子给大熊,小椅子给小熊。

教师请个别幼儿将熊分别送到相应的椅子上。

教师指着桌上的大小茶杯客人老师,要请客人喝茶,大熊用哪个茶杯合适,小熊用哪个茶杯合适呢?

教师给熊喝茶,取大茶杯时说,幼儿一齐说大熊请喝茶!取小茶杯时说幼儿一起说小熊请喝茶!

让孩子主动向小熊问好,亲亲熊宝宝,抱抱熊宝宝,请它们坐,请它们喝茶&&,这一系列活动,自然中透出温情,连调皮的乐乐也看了过来,孩子的注意力集中了。

2、按大小标记给实物分类。

(1)今天熊宝宝还带来了很多的礼物呢,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

教师分别介绍大小玩具汽车、大小书本、大小油画棒盒子、大小碟子若干。

老师做神秘状,咦,谁在哭,哦,原来这些礼物它们觉得挤,想请宝宝们把他们整理一下呢,你们愿意帮忙吗?

幼儿:愿意。

出示大小标记,巩固对大小的认识。

宝宝们,看看你桌上的礼物是什么?

幼儿:积木

幼儿:书&&

请每个宝宝拿出一个大的,一个小的。

幼儿从礼物里找出相应的一大一小的两个物品,对于不能分辨大小的幼儿,教师引导他们,将物体比一比。

说一说,你的礼物是大的什么,小的什么呢?

怎么整理呢?这样,我们把大的礼物要放到有大标记的篮子里,小的要放到有小标记的篮子里,好不好?

这儿有辆玩具车子,谁来送一送!

一幼儿上前分别将大小汽车放进了有大小标记的篮子里,送时强调大xx我送你回家小xx我送你回家

送xx回家,这是小班刚入园的孩子必须要学会的话,小班孩子语言匮乏,口语表达力的培养是要贯穿于孩子的一日活动中的。三岁的孩子更是语言发展关键期,时时刻刻的纠正孩子错误的表达方式是必须的。

教师及时奖励红点点。请几位幼儿操作后,其余幼儿操作,因为幼儿人数多,所以采取分组操作的方法。每人取一大一小物体按标记分类。教师巡回指导。这是本节活动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孩子在愉快的气氛中,比较大和小,并用帮忙的方式,看标记给大和小的物体分类。活动中,孩子们窃窃私语,先分好的幼儿看到别的幼儿分错了,帮忙放对地方。有几位孩子不看标记乱放,能干的文文、强强、小杰就指指标记,提醒那几位孩子,意思是要看清标记。

这期间有个意外,大家一齐看标记,因人数多,场面较混乱。然后教师及时调整策略,让孩子分组送玩具,这样教师的精力集中了一些,场面也不那么混乱了,很自然的感觉。

(2)评价活动

老师:宝宝,我们一起来看看整理得怎么样?是不是按大小标记分的。

师生共同检查,发现有一个放错了,强调看标记后,再请一幼儿送。

对所有做得好的幼儿给予表扬。

小班的孩子是需要及时表扬的,这对于他们是非观的价值判断,良好习惯的养成是有推动作用的。

3、游戏:气球变变变

今天老师也收到了熊宝宝的礼物呢,看,是什么?

出示气球,这是什么颜色的气球?(红气球)

怎样使它变大呢?引发思考。

幼儿:吹气

幼儿:打气

谁来把气球变大?一幼儿上前将气球吹得鼓了大大的。

小气球变得怎样了?

幼儿:变大了。

那要让气球变小,该怎么办呢?

幼儿:放气

教师操作,慢慢讲气球中的气放掉。

仔细听听有什么声音?

幼儿:呲呲的声音。

我们大家手拉手也做一只气球吧,老师吹气的时候,我们就要变得大大的;呲放气的时候,我们这只气球就要变得小小的,明白了吗?

师生共同游戏,手拉手围成圆作气球状,听口令变大变小。

大家一起玩变大变小的游戏,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

孩子亲眼目睹了气球事怎样变大变小后,对气球的变大变小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再来一起玩游戏,很轻松地就掌握了游戏规则。

三,教学反思:

1、为孩子创设情景化、游戏化的教学环境

这是个从基础入手形成大小相对概念的教学活动,重点是让幼儿在感知大小后,掌握大和小概念。在教学上打破了过去数学课的传统模式,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的特点,寓数学教育于游戏之中。

《纲要》指出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探索的对象。围绕孩子刚入园的特点,我选用了小熊来做客,帮小熊整理礼物,学气球变变变这三个孩子们在生活中熟悉并感兴趣的事件,在情境中感知大小,在比较中获得概念,在玩游戏中,借着对气球变化这一特征的表象记忆,体验大和小的不同。

2、来源于生活的活动易于被孩子接受。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意到了发展性原则,循序渐进,步步深入。从观察、实践、感知等方法入手,开展了一系列的与大小有关的活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调动幼儿己有的对生活环境的了解和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幼儿对很多东西由小变大的变化如:吹气会把气球变大,放气会发出声音,孩子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在最后,自己学气球变大变小更是乐此不疲。这些来源于生活的活动,易于让幼儿接受和积极参与。

3、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启发解决。

在孩子看标记送物体时,出现了摆放杂乱的现象,这时候,教师及时引导宝宝们看,这叫整整齐齐吗,该怎样放才是整整齐齐的呢?指导孩子将物体按序摆放整齐。

通过这堂课,我也认识到要上好一节课不容易,不论是从教材的选择、课案的设计、活动的准备,过程的组织,都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和准备。

一、课题的选择

课题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切不可随便搬一节课就上,小班的课也要分刚入园,小班中期,小班晚期,各个时期年龄特点又有差异,所以课前钻研钻研孩子还是必须的。

二,课案的设计。

设计活动时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因为小班孩子无意注意占优势),抓住幼儿爱情境,爱游戏的心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操作活动中帮小熊整理礼物会让幼儿有成就感,进一步吸引住孩子的目光;最后,在变大变小快乐的游戏氛围中结束活动,让孩子学的轻松,学得快乐。

三,活动的准备。

孩子生活中熟知的实物,孩子操作起来容易一些,也感兴趣一些。

四,过程的组织。

这是考验教师的教育智能,随机应变的能力。

另外,我感受到钻研教材的重要性,只有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预设不同的教学设计,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才能很好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篇2:小班数学《大和小》教学实录及反思

设计思路:

刚入园的孩子什么都是新奇的,幼儿园的大型玩具、小型跷跷板,大雪花积木,小的插塑……都玩得津津有味。怎样让孩子更深入了解大小,比较大小的不同和变化呢,我产生了设计这一活动的想法。以系列游戏的方式,先让幼儿在情境中感知大和小,再在操作比较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最后变大变小的游戏活动结束活动。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目测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能用“大”或“小”来描述物体,初步体验大小的相对性。

2、能排除颜色干扰,按物体大小分类,培养初步的比较能力。

3、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教具:情境“大熊、小熊来做客”

大小熊、大小茶杯、大小椅子各一个,娃娃家桌子一张。

红气球一个。小红花贴纸若干。

学具:大小标记、篮子8个,大小玩具汽车、大小书本、大小油画棒盒子、大小碟子若干。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在情境中,感知大和小。

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熊。“今天有客人来了,看看是谁?来打声招呼!”

“两只熊比一比,哪只大,哪只小?”

“谁来跟大熊握握手?”“谁来亲亲小熊?”

“大椅子给谁坐,小椅子呢?”

“大茶杯给谁,小茶杯呢?”

2、按大小分类。

“熊宝宝给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的礼物,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

介绍大小玩具汽车、大小书本、大小油画棒盒子、大小碟子若干。

老师做神秘状,咦,谁在哭,哦,原来它们觉得挤,请宝宝们把他们分开呢,怎么分呢?大球要放到这个篮子里,看,这儿有一个大的标记,谁来送一送!”

“小球要那个篮子里,看,这儿有个小的标记,谁愿意来试试!”

强调语言:大xx我送你回家,小xx我送你回家

请几位幼儿操作后,其余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对做得好的幼儿给予表扬。

3、玩气球

出示气球,“这是什么颜色的气球?”(红气球)

怎样使它变大呢?引发思考。(吹气、打气)

(教师操作,幼儿观察。)

幼儿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气球变大变小。

“如果你是一只气球,你会怎么变?”

(请个别幼儿做气球,教师和幼儿共同为他“打气”,“放气”。)

大家一起玩变大变小的游戏,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

活动延伸:

1.继续收集如望远镜、放大镜、充气椅、蹦蹦床、吹泡泡等材料,让幼儿主动探索以进一步加深对大和小变化的认识。

2.展示如蝴蝶的成长变化过程等各种动物的成长资料(书、图片、录音故事),帮助幼儿初步理解“长大”的概念。

3.充分挖掘一些潜在的、隐性的游戏。如从“拔河”可了解力气的大和小、从“独木桥”可比较胆子的大和小、从“大雨和小雨”可体验到声音的大小。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完成后,总的效果还是非常好的。幼儿的积极性非常高,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对知识理解还是非常准确的。对整个知识的学习都是通过一个故事完成的,是知识的学习不感到乏味枯燥。对幼儿表现好的,教师给予及时的奖励,让幼儿有一定的成就感。

这节课,我感到遗憾的是,有部分幼儿没有机会来表见自己,因为担心幼儿混乱,集体回答问题的机会多余幼儿的个别回答。整个课程让幼儿意犹未尽。

篇3:小班数学《大和小》教学实录及反思

本节课为一节区级公开课, 笔者借班上课, 授课对象为南京市非重点普通中学学生, 授课前的区统一期中考试班级均分仅为五十几分, 学生基础较为薄弱,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部分学生对数学有学习热情, 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二、课堂教学实录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函数的概念, 那么在我们的生活和以往的学习过程中, 都遇到过函数的问题, 但是大家可能没有这样的意识.今天我们先来看这样几个问题. (投影)

情境一生活中的函数

学校中午订餐, 每份盒饭6元, 若用y (元) 表示餐费, 填写下表, 并求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

学生很快填出表中的数据.

师:餐费的钱数与订餐人数之比应该恒等于多少?

生:6.

师:也就是盒饭的单价.小学我们就学过, 当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且它们的比值恒等于一个数时, 我们就说这两个量成一种什么关系?

生:正比例关系.

师:很好.如果现在用y表示餐费, 而x表示订餐人数, 那么y与x之间的关系式?

生 (齐) :y=6x. (板书)

师:y是x的函数吗?为什么?

生:是.因为x和y是两个变量, 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 对于x给定的一个值, 都有y的唯一的一个值与之对应.

师:你回答的不错.函数概念几个方面的要点都回答清楚了.两个变量, 而且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 而从这个表格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 但x给定时, 有唯一的y值与之相对应, 所以y是x的函数.

师:接着第一个问题, 请大家看看下面三个问题, 你能否自己解决一下, 列出下面三个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情境二物理中的函数

声音在室温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情境三游戏中的函数

按图示的方式, 用火柴棒搭成三角形

搭1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__根;

搭2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_根;

搭3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__根;

搭4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棒__根.

设y为第x个图形中需要的火柴棍的根数, 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情境四故事中的函数

小明受“乌鸦喝水”故事的启发, 利用量桶和体积相同的小球进行了如下操作:

请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 解答下列问题:

(1) 放入一个小球量桶中水面升高cm;

(2) 求放入小球后量桶中水面的高度y (cm) 与小球个数x (个)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学生独立思考3分20秒, 教师巡视)

情境二和情境三中的填空学生能很快解答.

师:如果y为搭x个三角形所需要的火柴棒的根数, 求y与x的函数关系.谁来说说这个问题.

生:y=3+2 (x-1) .

师:你怎么得到的?

生:一个三角形要三根火柴棒, 所以是3, 每增加一个三角形就增加两根火柴棒, 而且搭的三角形的数量是x, x要减去第一个所搭的三角形, 所以……

师:在第一个基础上, 增加了 (x-1) 个三角形, 所以得到3加上2乘以x减1的差.

师:这个式子我们可以将它化简, 去括号以后可以得到什么?

生 (齐) :y=2x+1. (板书) 情境四中的第一小问学生也很顺利地解答.

师:放入x个小球水面的高度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应该是?

生:y=2x+30. (板书)

师:请解释一下.

生:y表示水面高度, x是每个小球的个数.

师:一个小球加进去增加2 cm, 所以加入x个小球增加多少?

生:2x cm.

师:原来的高度是?

生:30 cm.

师:所以2x加原来的高度就是后来水面的高度.

师:这样的话, 我们由这四个问题得到了上面四个函数关系式, 你觉得这四个函数关系式的形式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不一样?

生:后面两个有加号.

师:后面两个有什么?加了什么?

生:加了一个数.

师:哦, 加了一个数.而前面两个怎么样?

生:没有加其他的数.

师:嗯, 没有加其他的数, 很好.她说后面两个各加了两个数, 而前面两个没加, 而后面加的数在代数式中我们称这样的项叫什么项?

生:……

师:叫常数项, 对不对?而上面两个式子相当于没有常数项, 或者说对于6x和340x这样一次代数式我们叫做单项式.那么这两个相当于没有常数项, 没有常数项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常数项为多少?

生:0.

师:对, 没有就是0吗, 对不对?那我现在就都可以理解为都是加0的形式.那么, 现在你认为这四个式子的形式一样不一样了?

生:一样.

师:一样了.那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可以前后四个同学讨论一下.

(讨论1分30秒, 教师倾听小组讨论)

师:我听到有不少挺好的说法.这边你们得到什么结论?

生:都有两个未知数.

师:它们叫什么?在函数中叫什么?

生:叫变量.

师:还有什么量?

生:两个常量.

师:很好, 这是她从常量和变量的个数上得到的答案.好, 这边这组你们得到了什么结论?

生:x和y分别在等式的两侧.

师:她从位置上去分析.那等号的左边是什么?

生:等号左边是y.

师:那等号的右边呢?

生:等号右边是一个多项式.

师:是个什么样的多项式?

生:一个是单项式, 一个是常量式.

师:我们现在已经把它们补成了加0的形式.

生:它是一个变量等于一个常量乘以另一个变量加上另一个常量.

师:很好, 他说一个变量等于一个常量乘以另一个变量加上另一个常量, 能否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呢?接着刚才的问题, 等号的右边是一个多项式, 这个自变量的次数是几次?对于多项式我们区分的时候是会从它的次数上区分的吧?是几次的?

生 (齐) :一次.

师:是关于x的一次多项式.所以对于符合这样一种形式的函数, 其实从刚才那个同学的回答, 一个变量等于一个常量乘以另一个变量的实际上是一次方再加上另一个常量, 就是我们这里得到的函数了吧?好, 符合这样一种形式的函数, 我们可以用y=kx+b的形式来表示, 由于右边是x的一次形式, 所以我们称它为一次函数. (板书)

师:刚才你们已经分析了, 这里x和y都是变量, 是两个变量, 而k和b是常数.那是不是对于所有的常数都符合这样的条件?

师:我们已经学过实数了, 是不是k和b所有的实数都可以?

生:k不能为0.

师:为什么k不能为0?

生:k为0的话, kx就等于0.

师:好, k为0的话, kx这一项就等于0, 无论x代什么值进去.相当于这项就没有了, 还能不能说成是一次的了?一次项都没有了, 还是一次吗?

生:不是.

师:很好, 请坐.所以k不能等于0. (板书)

师:这里x为自变量, y为因变量.

师:这时候, 我们再回到这四个函数.前两个有的同学认为它很特殊, 你观察一下, 它特殊在哪里?对应一次函数的形式.它是b取到什么值的情况?

生 (齐) :0.

师:对, 它是在一次函数这个式子里, b取到0的情况.

师:当b等于0时, 这个式子就变成了y=kx.而这样的函数我们也称它为…….

生:一次函数.

师:对, 也是一次函数.具体地, 它叫正比例函数.为什么叫正比例函数?我刚才提过正比例的概念, 如果两个量的比值始终是定值, 那么它就是正比例关系.那这个也可以化成, 在x不取0时, x除过来, y除以x就是k, k是一个常数, 那就意味着y和x的比值是一个定值, 所以它叫正比例函数.跟我们小学学的是有关系的.

师:现在介绍了一次函数的概念, 请你根据目前你对于一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你写三个一次函数.自己写三个, 同时写出它的k和b的值.

(学生写1分45秒, 教师巡视)

师:我们来看几个同学写的. (投影:60=2×20+20, 80=2×30+20, 200=2×40+120)

师:他写了这样三个式子.大家觉得对不对?

生:不对.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没有变量, 没有自变量.

师:哦, 没有自变量.

生:也没有因变量.

师:没有自变量没有因变量, 这样的式子是不是函数式?

生:不是.

师:它压根就不是函数式, 所以肯定是错的.

其他两位同学写的函数关系式基本是正确的, 教师一一做了点评.

师:正比例函数一定是一次函数, 因为它是一次函数中b等于0的特殊情况, 但是反过来, 是一次函数的不一定是正比例函数.请大家看下面的例题.

例1下列函数关系式中, 哪些是一次函数?哪些是正比例函数?并指出这些一次函数中k、b的值.

(1) y=x+4; (2) y=4-x; (3) y=2πr;

(4) y=πr2; (5) ; (6)

对于第一和第二小问学生的看法较为一致.

师:好的.第三.

生:正比例函数.

师:哦, 是正比例函数.是不是一次函数呢?

生:是.

生:不是.

师:刚才那位同学说得很好, 如果是正比例函数, 就一定是一次函数.你既然认为它是正比例函数, 那它就是一次函数中b等于0的情况.所以它是一次函数, 也是正比例函数.所以k应该是多少?

生:2π.

师:好, 2π, b呢?

生:b等于0.

师:很好, 请坐.第四个是不是一次函数?y=πr.

生:第四个是正比例函数.

师:好, 是正比例函数.有没有不同意见?你们都认为是正比例函数吗?哪个认为不是?

生:它不是一次函数.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是平方.

师:哪个的平方?

生:r的平方.

师:这里的变量是y和r, r的指数是几啊?

生:是2.

师:说明它是2次的, 这是个2次式.所以, 是不是一次函数?

生:不是.

师:请坐, 很好.第五个.

生:是.

师:是什么?

生:一次函数.

师:是一次函数, 也是……

生:正比例函数.

师:k?

生:八分之一.

师:这个式子可以看成是, 这样k就更明显了.所以, 第五个应该是呢?

生:0.

师:第六个.

生:不是.

师:不是, 为什么?是不是一次函数, 还是不是正比例函数?

生:都不是.

师:不是正比例函数, 也不是一次函数.为什么?

师:这个x出现在什么位置?

生:分母.

师:x出现在分母的位置.我们前面应该学过, 它可以看做8乘以x分之一, 那么x分之一又可以表示为……

生:x的负一次方.

师:这时候指数是-1.好换句话讲, 我们来看一看这个一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它必须符合什么样的特征?

生:指数是一次.

师:哦, 指数是一次.哪个的指数?自变量的指数必须是一次.那么这个右边的形式必须是什么式啊?刚才有同学讲是多项式, 有多项式有单项式, 单项式和多项式合称为什么?合称为整式.对不对?必须是整式形式, 而且是关于x的一次整式的形式.所以, 出现这种x在分母上的, 以后我们会讲这叫分式.所以最关键的是一个次数, 以及它整个式子的形式, 这是我们判断一次函数的重要的标准.下面我们来看一看, 根据这些关系你能否列出函数关系式.

例2根据题意, 写出相应的函数关系式, 并判断, 哪些为一次函数?哪些为正比例函数?

(1) 正方形的周长C (厘米) 与边长a (厘米) 之间的函数关系.

(2) 正方形的面积S (厘米2) 与边长a (厘米) 之间的函数关系.

(3) 某同学的家离校约3 000米, 骑自行车每分钟行驶300米, 该同学上学路上剩下的路程y (米) 与骑车时间x (分钟) 之间的函数关系.

(4) 学校提供一辆校车接送同学, 现选择一家租车公司, 若x (千米) 表示用车里程, y甲表示甲公司每辆车的租金, y乙表示乙公司每辆车的租金.

(1) 甲公司按每公里75元计费, 按实际使用里程计算费用, 求y甲与x的函数关系式.

(2) 乙公司按每公里50元计费, 但要收取每车200元折旧费, 求y乙与x的函数关系式.

前三个小题学生的回答较为顺利.

师:好, 最后一个问题.请大家耐心地把题目读清楚.

师:请你说一下.

生:y甲=75x.

师:好, y甲=75x, 能解释一下吗?

生:75代表每公里的计费, x代表路程.

师:单价乘以路程就等于?

生:总价.

师:总的价格.第二个.

生:y乙=50x+200.

师:50x+200, 解释一下.

生:50是单价, 50乘以x等于总价, 但是还要收200元折旧费.

师:对了, 不管你用多少, 我反正固定要收你200元, 所以加200, 很好.这个问题其实我们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下面请你自己试一试, 对于下面练习当中的一些问题, 能不能自己解决?

(学生自己做练习, 教师边看边批改纠正, 4分钟)

师:在做的过程中, 发现一些问题.第一个题y是x的一次函数, k、b为常数, 而且k不等于0;第二个问题, 当k怎么样, b怎么样时, 是正比例函数?我们知道当b等于0时, 是正比例函数, k应该满足什么条件?

生:k不等于0.

师:k应该满足一次函数中的前提条件, 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一种特殊情况.所以它必须满足一次函数中k不等于0的条件.对不对?其他做的都还不错.第四题还没有来得及做完, 请大家下课继续做完, 课代表收上来交给老师.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

生:一次函数.

师: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定义, 还有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必须满足y=kx+b的形式, 其中k和b为常数, 而x和y为变量, y是x的函数, 而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

三、课后反思

面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 教师往往会越俎代庖, 因为担心他们讲不出来, 就满堂灌, 笔者认为这样实际上剥夺了学生很多锻炼的机会, 教师要做的是教练员, 而不是运动员, 学生的能力是在不断实践得以提高的.因此, 笔者认为, 要提高薄弱学校课堂的有效性,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从简单、熟悉的情境入手, 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 提高问题情境的有效性

问题情境的引入, 教材上是用了汽车加油和电信公司收取话费的例子, 之所以没有用书上的两个例子, 主要是希望能从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情境入手, 并且与以往所学知识建立联系, 让学生感受到其实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这里从不同的角度选取了四个例子, 也是希望后面学生能从这四个函数关系式能较为明显地看出共同特征, 归纳出一次函数的一般形式.问题情境既要能吸引学生, 又不能让学生感到非常困难, 无从下手.

2. 铺设台阶, 降低难度,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在讲授一次函数的概念阶段, 笔者希望让学生自己归纳出这几个函数式的共同特征, 但是归纳总结本来对于学生就是一个难点, 更不要说对于这样一群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因此, 笔者先带着学生将四个函数式的形式统一, 也就是对于前两个正比例函数加上0, 让学生首先认可这四个函数的形式是差不多的, 再分组进行讨论, 交流后总结提炼出一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整个环节就较为流畅了.所以, 笔者认为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学生并不是完全没有综合和归纳的能力, 教师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将较难的问题分解, 将较大的问题具体化, 学生在教师诱导下通过自己活动沿着教师设置的台阶拾级而上, 这里不仅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 而且可以看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3. 及时交流, 让思维擦出火花, 提高讨论的有效性

为了加快教学节奏, 教师有些时候对于课堂讨论不够重视, 让个别学生说亦或者干脆自己说, 这都无法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往往在学习上不够自信, 不太敢于在很多人面前发表自己的观点, 而小组讨论恰恰能够弥补这方面的不足.笔者发现在小组讨论时, 面对三、四个同学绝大多数学生能够畅所欲言, 或是在别人的启发下得到一些想法, 有时学生间的影响甚至比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更加有效.只要这时教师注意倾听, 启发帮助, 并给与及时地鼓励, 小组交流时, 学生一般都能非常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4. 留出必要的独立思考时间, 教师在巡视中及时发现问题, 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本节课在情境引入、知识建构及巩固练习几个环节均留出了一定的时间给学生独立思考, 这的确要比教师带着边讲边做要用时长一些, 但从课堂上观察的情况看, 当时有不少学生对于某些问题, 例如火柴棒搭三角形的问题还是感到有些困难的, 留出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充分思考, 同时教师课堂上进行面批, 对于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 对普遍出现的错误或难点也能给予足够的重视, 有针对性地讲解.

5. 选择难易适中、具有代表性的例题, 精讲精练, 提高例题练习的有效性

篇4:《散步》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我带的班级是七年级的两个平行班,语文基础和学习习惯都比较差,5班的学生较内向,6班学生较为活跃,我准备在学校讲一节公开课,选的课题是莫怀戚的《散步》。我先在五班试讲了一节课,效果很不理想,无论是教学预设还是教学环节的衔接都存在问题,经过思考和调整,第二天在六班的课尽管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有了很大的进步,以下是我两节课的教学实录及自己的教学反思。

《散步》教学实录一

一、教学设想

《散步》是莫怀威的一篇精美散文,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3课,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文章用爱和责任凝结起浓浓的亲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启迪。这个单元是个讲述亲情的单元,文章不足六百字,我希望能通过课堂的学习使学生更加珍爱亲情,真爱生命并肩负起生活的责任。

二、教学目标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能理解并体会这一课的中心思想,主题;

能品析鉴赏语言,并从中得到体会;

能进行拓展延伸,接受情感熏陶与教育。

三、教学难点

对文段末关键语句、即文章中心的理解、把握。

四、教学准备课件、朗诵、音乐

五、教学时数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师:课文的标题是散步,我想问问同学们,你有没有和家人散过步?家人可曾背起过你呢?那时你是什么感受?

生答:没有,很少

师:我们没有或是很少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文中的孩子却能被父亲背起,而且文中的“我”还觉得背上的同妻子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感情涟漪……

板书:散步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我们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请同学们把课件上打出的字词读两遍,然后根据解释说词语。

生读。

师:不错,现在先听老师朗读课文,听的同时,请同学们注意屏幕上的这些问题。

散布的人有哪些?散步的季节?散步的地点?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如何?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初春;田野;发生了矛盾、分歧;结果选择走大路。

师:分歧是怎么产生的?母亲为什么要走大路?

生: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所以产生了分歧;

母亲要走大路的原因是因为母亲身体不好,大路平坦好走。

师:你认为文章中的“我”、“母亲”、“妻子”、“儿子”分别是怎样的一个人?找出相关的段落和语句。

例: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 ……

在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把握人物的性格品质,“我”的孝顺和责任心强,“母亲”的慈爱和善解人意,“妻子”的温柔贤惠,“儿子”的乖巧懂事。在把握人物性格揣摩人物心理的同时指导朗读。

师:这是怎样的一家人?

生:幸福、融洽、互敬互爱……

课件展示

“我”“我”的母亲

孝顺责任心强慈爱亲切善解人意

尊老爱幼爱幼

“我”的妻子儿子

温柔贤惠懂事乖巧

板书:人物的性格品质,构成一个家的图形。

课件展示

品味鉴赏本文语言的平实质朴美

(1)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这四个人的次序再现生活和体现儿子对母亲的匠心独运的爱这两个角度思考。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熬”字有“忍耐压力、折磨,承受艰苦”的意思。

(3)后来发生了分歧……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分歧”“责任”用在这里,大词小用,写小事用大词,显然是借散步来谈一个道理。

(4)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表现了“我”对老人的孝敬;母亲改变主意,顺从孙子,是对孙子的怜爱。这段话表现了一家人尊老爱幼的骨肉亲情,从中看出“我”处事的原则是“孝”。

关于文中两个写景的段落,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到写景笔墨简省,有神韵,教师可适当引申:第四段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止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和礼赞。第七段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命的珍爱。两处景物,看似简短,实则蕴含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春天来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是该抖抖精神,抖去冬日的慵懒;也得活动活动筋骨,用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明天。

(5)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

提问:这句话在句式上有何特点?你还能找出类似的句子吗?

明确:句式整齐、对称,有一种独特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写出了慈母孝子之间爱的深沉,和睦家庭的宁静温馨。类似的句子还有七句,此处省略。

(4)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提问: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惟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这个形象有象征意义,人到中年,肩上负着的是承前启后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课件展示

一、平实质朴的语言美1.平实质朴;2.大词小用;3.巧用对称;二、 景物描写的意境美

拓展延伸

师:外国人对中国家庭和睦非常欣赏。作者的一位美国友人,看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后曾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全国像一家人在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这位友人对中国人的敬老爱幼大加赞赏,说中国人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

师:如今,我们民族敬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有没有丢掉呢?(学生讨论后选代表回答)

小结:遗弃女婴,殴打孩子的事件时有发生;虐待老人,不赡养父母在有些家庭越演越烈;夫妻争吵不休,以致反目为仇的情况比比皆是。而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家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说得多么好!

师: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一个和谐与温馨的家庭,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共同用爱心来营造,当彼此的利益和愿望发生冲突时,同学们应该学会理解和体谅,学会忍让和宽容,要有一种保护幼小,善待老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师:课后请同学们阅读研讨与练习中的短文《三代》,完成练习三。

下课铃响。

师:下课。

课后反思

在五班上完《散步》之后,我感到很沮丧。课堂很零散,分析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在课堂45分钟的时间里,我设置了五个教学目标,每一个都想去完成,而每一个都是草草了事。其次,我的预设导入没有把学生带进课文。在备课时我没有全面考虑,忽视了由于深圳快节奏的工作步伐,使生活在深圳的孩子们在感受亲情这块是较为缺失的,全班42位同学中,和家人一起散过步的不足5位,所以我课堂提出第一个问题就没能顺利展开。再次,课堂有二十分钟左右时间我都在带学生一起分析人物性格,完全偏离了我教学的预设目标,尽管学生多方位的努力配合我,但是教学思路的混乱,使学生完全没有思考与发挥的空间。简单的说,他们不知道老师想让他们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整堂课结束后,我发现学生没有完整的朗读课文,而我对于最后一句话的讲解也由于时间仓促而简单带过。

课后,我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对上课环节做了调整,我舍弃了掌握生字词和分析人物性格的环节,把理解课文主题、把握人物感情和朗读结合在一起。第二天在六班上《散步》,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善,我通过引导学生在把握人物情感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课文,学习并掌握一种散文朗读的方法,始终贯穿在读中学,在读中品,在读中感。尽管课堂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但是和上堂课比较,确是有了不小的进步。

《散步》教学实录二

课件展示一首诗歌:《如果爱是左右手》,让学生齐声朗读诗歌。

如果爱是左右手

就该一只递给小孩

一只递给老人

如果起是左右手

就该一只递给朝露

一只递给晚霞

如果爱是左右手

就该一只递给过去

一只递给历史

如果爱是左右手

就该一只递给早春

一只递给金秋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齐声朗读了这首诗歌,这个单元是一个亲情单元,亲情是世间最持久永恒的情感,他流淌在我们的青春岁月中,唱响了每个清晨和傍晚,渲染了我们生命的四季。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温暖的情思走进课文,和老师一起在这淡然惬意的秋风中缓缓地迈开步伐。

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大家先不要着急翻开书,我们昨天已经布置了大家预习课文,现在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老师先就课文内容提几个问题:散步的人有哪些?散步的季节?散步的地点?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初春,田野。

师:很好,那我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一起在初春的田野散步。

师:能不能更简简洁一些?

生:我们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师:很好,在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你能不能用文中的那个词语概括。

生:分歧。

师:好,现在请大家翻开书,找到发生分歧的这个自然段。全班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

生齐读。

师:文章是以第几人称记叙的?

生:第一人称。

师:那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一边面对年迈的母亲的选择,一边面对年幼的孩子的选择,两者只能满足其一,我会怎么想,回有怎么样的内心感受?

生:会矛盾。

师:会有怎么样的矛盾,说具体一点。

生:又想听母亲的,又想听儿子的。

师:内心会不会有挣扎?

生:会,肯定会。

师:那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该怎么读才能读出“我”的这种矛盾和挣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出来?

生:经过讨论明确“责任的重大”“我决定委屈儿子”的“委屈”一词等。

师:我们请个同学来示范朗读一下,谁来试一试。

生读。

师:读得不错。我们刚刚了解了散步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那我们来看看,母亲为什么要选择走大路?

生:因为大路平顺;因为母亲身体不好。

师:我们找到课文中写母亲身体不适的自然段。

生:第二、三自然段。

师:一起来朗读一遍。

生读。

师:再次转换角色,如果你就是文中的“我”,母亲年迈多病,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会很担心。

师: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我”的担心。

生:“熬”字,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师:在这句话中,除了担心还也没有别的情感在里面?面对严冬,很多老人都没有挺过去,而我的的母亲挺过来了,我感到……

生:开心,会很欣喜,会觉的幸运。

师:说得真好。会庆幸,会欣喜。那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该读出这种情感来。我们来试一试。

生齐读。

师:生命让人珍爱,让人欣喜。那么文中还有哪些景物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气息。

生找到第四、七自然段,请学生单独朗读。

师:孝顺的儿子,懂事的孩子,温顺的妻子,善解人意的母亲,这样的四个人组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小家庭?

生:温馨、和谐、快乐……

师:在这样优美的景色中,洋溢着幸福和快乐的一家人朝着小路走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

师:请同学们一起把最后一个自然段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我们怎么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文中的“我”和家人一起散步,一个小家庭为什么却说是整个世界?大家和你的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一下,等会我们请小组代表来说说你们思考的结果。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讨论,给学生启发和引导。

各小组代表发表看法,老师在此基础上总结明确。

师:刚刚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理解,综合在一起,主要是这几个方面,一是对于“我”来说,母亲、妻子、儿子都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所以是我的整个世界;第二个方面,文中的“我”和妻子代表已经成熟的中年人,母亲是老年人,儿子是孩子,而社会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和孩子组成的,家庭如此,社会如此;第三,刚刚一位同学提到细胞这个词语,用得非常形象,家庭是小的世界,世界是大的家庭,每个家庭就如同社会的细胞一样,只有健康和谐的家庭细胞才能构成健康和谐的大的世界。

师:最后一句话给我们传达出来了如此丰厚的内涵,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和语调来读?

生:肯定,坚定,应该要重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文章最后一句话。

师:家人对我这么重要,我和妻子在背起母亲和孩子是是怎么样的动作?

生:“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师:我们应该怎么读,是急促还是缓慢?

生:应该慢一点。

师:我们来试一试。

生读。

师:现在我们把这一段连起来再来读一遍。

师:读得真好。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去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去担当。大家都是从小长大的,也都是要衰老的,推己及人,尊老爱幼,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一个家庭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师:我们已经在理解中初步朗读了课文,现在就让老师把课文整体朗读一遍,同学们在老师的朗读中再次去感受这份亲情与责任。

老师配乐朗读,音乐我选的是班得瑞的梦花园中的曲子。(约3分钟)

师:在这轻柔温馨的音乐中,全班同学一起来把课文从头至尾朗读一遍。

生齐声朗读课文。

师:课后请同学们阅读研讨与练习中的短文《三代》,完成练习三。

下课铃响。

师:下课。

篇5:小班数学《大和小》教学实录及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会目测有明显大小差异的物体,懂得物体的大小是通过比较来认识的。

2、通过游戏使幼儿初步体会到由大到小和由小到大之间的转变,初步发展幼儿的多向思维。

3、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大猫和小猫的头饰、皮球、大箱子、小箱子各一个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知球的大小

老师最近发现咱们班的小朋友特别能干,老师想要把这两个球放在这两个盒子里,谁愿意帮助老师?(出示一大一小两个球,并出示两个小盒子)请两名小朋友到前面来装球,大球装不进小盒子里,为幼儿制造矛盾从而设疑揭示课题“大和小”。

二、变魔术:感知物体大小

现在老师要变魔术啦!看哪个皮球不见啦?小朋友闭上小眼睛,我数三声数,我们一起睁开眼睛,看~咦!哪个皮球不见啦?(反复进行)

实际操作,感知物体大小

现在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把手伸出来,请你们看一看老师的手和你们的手有什么不一样。

请幼儿说出老师的手大,我们的手小。

出示实物让幼儿感知物体的大小(大小杯子;大小手套;大小桌子等)

三、玩游戏:超级比一比

1、请幼儿将手放在眼睛前当望远镜,大家一起来找找教室里的“大”和“小”。

2、将幼儿分成两组,玩超级比一比的游戏:比比谁的鞋子最大?谁的头最大?谁的嘴巴张得最大?谁的手最大?谁穿的衣服最大?

四、玩游戏:大猫和小猫

1、出示大猫和小猫的头饰,引导幼儿辨别大和小。

2、游戏:大猫和小猫。大猫的音乐响起,大猫到猫妈妈身边,小猫的音乐响起,小猫到猫妈妈身边。

五、游戏:小兔子回家

皮球宝宝今天出来玩,可是忘记了回家的路,你们能把他们送回家吗?小朋友每人拿一个皮球,大皮球放回大的箱子里,是小皮球要放回小的箱子里。如果你送错了皮球宝宝们会伤心的。

师:现在请小朋友排好队,每人拿一个皮球按顺序把皮球宝宝送回家。

六、结束活动:播放歌曲《大大的小小的》

备注:此教材选自《甘肃省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教师用书p33页。

教学反思

1、有的孩子将小饼干放进大箱子。平时在园利用玩具等让幼儿多次复习所学内容。课件上面吸引幼儿注意。

2、环节清晰,但语言不够精练。应该多思考孩子会怎样说,更加合理的问出自己的问题。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大和小》含反思这篇文章共2885字。

相关文章

《小班教案《清水和污水》含反思》:小班教案《清水和污水》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大胆地表述自己的发现并记录下来,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辨别清水,知道清水的特征,体验探索和成功的乐趣,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清水和污水》含反思教案吧。

篇6:小班主题活动《大和小》教学反思

在进行〈大和小〉主题活动的三周时间里,我班能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从观察、实践、感知等方法入手,开展了一系的与大小有关的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调动幼儿己有的对生活环境的了解和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幼儿对很多东西由小变大的“变化”如:通过放大镜观察很多东西都变大了、打气筒会把气球变成不同的造型等都很感兴趣。这些来源于生活的活动易于让幼儿接受和积极参与。我们还能充分调动每位家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看到孩子们的表征表现之后,每周周末他们都会问老师同一句话“老师,下个星期还要给孩子带点什么?(活动需用物品)” 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和在区域活动中进一步巩固,户外活动的深化体验之后,幼儿能用比较的方法区别大小明显的两个物体,知道不同的物体也有大小之分。在体验到身体某部位变大和缩小之后,他们能用不同的方法比出两个物体之间的大小,对事物有了粗浅的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认识。

其实主题教育目标不仅仅是在活动中完成的,我们在日常活动中都有渗透,同时区域活动和户外活动是和主题活动相互裨益的。在进行主题活动的同时,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对事物的理解能力都是教师应该关注到的。进行主题活动中我深切感到教师在幼儿的眼中是最伟大、最有权威的偶像,言行举止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如何让幼儿最大限度的受益,这是我努力的方向。这不仅仅是为了主题活动的进行,更是为了我幼儿教师的职责!

篇7:小班数学《大和小》教学实录及反思

1、感知蔬菜的外形特征,并能说出它的名称。

2、初步理解光滑和粗糙的概念。

3、鼓励幼儿多吃蔬菜,体验品尝蔬菜的乐趣。

活动准备:不同种类的蔬菜若干。

活动过程:

一、摸一摸,感知蔬菜外形特征,体验光滑和粗糙,并能说出名称。

1.师:今天,陈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两样东西,它们藏在了布袋里,你们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吗?请小朋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猜一猜里面可能是什么?

师:这个摸上去很光滑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打开看一看。西红柿是什么样子的?(幼:圆圆的、红红的)教师出示西红柿图片,并用图标做记录。

2、师:咦?那这个口袋的东西摸上去会有什么感觉呢?谁愿意来摸一摸?这个很粗糙的东西会是什么呢?(幼儿猜测)老师把它请出来,教师出示黄瓜,并用图标做记录做记录。

二、选一选,送一送,根据蔬菜的光滑和粗糙进行分类,巩固概念。

师:今天陈老师给小朋友们还准备了一些蔬菜。这些蔬菜里面有哪些摸上去是光滑的,有哪些是粗糙的。请小朋友们摸一摸,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拿的是什么蔬菜,它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

师:现在我们把蔬菜宝宝送回家,是光滑的放在贴横线标记的筐子里,是粗糙的放在贴波浪线标记筐子里。幼儿操作,验证送的是否正确。

三、品尝蔬菜。

篇8:小班数学《大和小》教学实录及反思

【教学片段】

教师事先布置任务, 让每一位学生把“倍数和因数”中的概念制作成卡片, 每个概念一张, 正面写上概念的名称, 反面写上概念的定义。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 通过之前的学习, 你已经了解了哪些概念?

学生边说, 教师边将事先制作好的概念卡片贴到黑板上。 (许多概念卡片乱七八糟地被贴在黑板上)

师:观察黑板上的概念, 你看完这些概念有什么想法?

生1:太乱了, 我想进行整理。

师:你想怎样进行整理?

生2:我想把有联系的概念先放在一起, 进行分一分。

学生的想法虽然离教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因为“倍数和因数”中的这些概念之间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 其实不能分割开来看, 但教师仍然尊重学生的想法, 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很快在分的过程中, 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分歧。

生3: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应该放在一起, 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放在一起。

生4:倍数、因数放在一起, 公倍数、公因数放在一起, 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放在一起。

生5:随便摆哪种都行, 只要有道理就行。

生6:我觉得既然生3和生4说得都很有道理, 我们在摆的时候如果既能满足生3, 又能满足生4, 那该多好啊!

生6的发言, 让课堂陷入了沉思。

2分钟后, 生5激动地突然一跳起来:老师, 我知道怎样摆了, 横的看满足生3的想法, 竖的看满足生4的想法。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真正感受到这些概念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在不断深入的讨论中, 不知不觉形成了知识的网络图。

【课后反思】

一、以“问”生“问”, 教学水到渠成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为有了问题, 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 思维才有动力。核心问题是一节课或某一个板块环节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心问题。这节课中的其他问题都是与之存在逻辑联系的派生问题。“核心问题”既关联到课程的知识点和能力点, 又连接着学生的兴趣点和发展点, 它的设计必须基于学生当前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兴趣, 才能激发和推进学生对课程目标的主动建构。

“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的整理与复习, 如果只是琐碎地一个一个讲概念, 那只是一种机械的重复, 显得杂乱而无头绪。笔者以“概念的归纳和整理”为核心问题, 贯穿整个课堂, 并同时生成3个小问题: (1) 概念的定义。学生在对概念进行整理之前, 必须先弄清楚概念的定义, 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 让学生自主地去查找每个概念的内涵, 在原有的基础上, 弄清楚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概念的分类。学生要弄清楚概念之间的联系, 自然而然想把这些概念分一分, 把有联系的放在一起。 (3) 构建概念的知识网络图。学生在分一分的过程中, 逐步发现这些概念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从而引发学生想要构建概念之间的网络图的需求。

二、动手操作, 经历知识形成

小学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 应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探究、去发现, 而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态度和习惯等等。如: (1) 为了上好复习课, 笔者改变了学生的预习方式, 变学生漫无目的的预习为有目的的操作性预习, 大大提高学生课前准备的效率。在“倍数和因数”的复习课前, 笔者事先布置任务, 让每一位学生把“倍数和因数”中的概念制作成卡片, 每个概念一张, 正面写上概念的名称, 反面写上概念的定义。通过制作卡片, 首先帮助学生复习概念, 其次有目的地调动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最后为课堂整理与复习作铺垫。 (2) 笔者在教学知识网络图时, 并没有因为要节省时间而让学生直接看着网络图说一说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走个过场, 而是提供给学生事先准备的卡片且预留了15~20分钟的时间, 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采用表格、提纲或图等形式把有关的知识和方法整理出来。学生经历了知识网络图的再创造过程, 记忆更加深刻, 而且不仅知其然, 还知其所以然。

三、学生思辨, 激活课堂氛围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争论以其独特的优势, 迅速融入课堂, 成为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真正精彩的课堂不是众口一致的课堂, 而是思维发散、百花齐放的课堂。学生在不同思维的碰撞中, 在自主的思辨中, 才能真正深刻地理解知识。

在“倍数和因数”这节课中, 生1的想法打破了课堂的平静, 学生开始议论纷纷, 有的说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应该分为一组, 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分为另一组;有的说倍数、因数分为一组, 公倍数、公因数分为一组, 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再分为一组。很多学生对两种想法都觉得很有道理, 课堂归于平静。生6的想法则又一次打破课堂平静, 学生纷纷动手操作, 最后达成共识。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倾听者, 课堂的气氛由平静走向沸腾, 再由沸腾归于平静, 一波三折, 均掌控在学生的手中。

篇9:小班数学说课稿“好玩的大和小”

我主要从五个方面来说:

一、教材的分析:

二、目标的确定:

从幼儿的角度来思考,目标与内容的呼应,并结合小班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的年龄特点制定了如下目标:

1、学会目测有明显大小差异的物体,懂得物体的大小是通过比较来认识的。

2、通过游戏使幼儿初步体会到由大到小和由小到大之间的转变,初步发展幼儿的多向思维。

3、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三、活动的准备:

▼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表演法、扮演体验法、提问法,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做到寓教于乐。

▼引导幼儿的学习方法是:体验法,游戏中学习,学习中成长。

▼物质准备:

1、硬纸鱼20条(有大小差别)

2、装鱼的盆子4个

▼人员准备:班主任,辅导老师共同参加

四、活动的实施:(重点)

▼第一个环节(准备)

向小朋友们说明今天的游戏内容,出示教具。(准备)

第二个环节:(演示)

▼班主任老师,辅教各自抓鱼1条,比大小,重复2次。

说明大小是比较出来的第三环节(互动)

▼幼儿分两组,每次各出一人抓鱼,比谁的鱼大;

▼幼儿分两组,每次各出一人抓鱼,比谁的鱼小;

▼教师出示一条鱼,要求幼儿们在盆中抓一条鱼比大小并分放在不同的盆子中。

第四个环节巧妙的设计问题(巩固)

1、小鱼们是不是一样大?

2、教室中有没有不一样大的东西?

3、小朋友和老师个子哪个大?小朋友和老师的手哪个小?

▼结束部分:(提升效果)

表扬幼儿们的表现,让幼儿们在鼓励中成长,获得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五、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要以游戏等幼儿喜好的方式进行,寓教于乐。

教学过程需充分注意幼儿安全问题,安全第一。

鼓励是成长的催化剂。

篇10:小班数学《大和小》教学实录及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手口一致的数3以内的数。

2、学习按数量分类。

3、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1个斑点、2个斑点、3个斑点的纸制瓢虫若干

2、树叶3片,儿歌《小瓢虫》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师幼共同玩手指游戏“小瓢虫”

师:小朋友,你们看我这里是什么?(瓢虫)今天我是瓢虫妈妈,你们就是瓢虫宝宝,瓢虫最喜欢吃害虫啦!我们一起去抓害虫吧!

小瓢虫,小瓢虫(上下弯曲手指)

爬来爬去的小瓢虫(五指作爬行状)

紧紧追上大害虫(加快爬行速度)

一口把它吃干净(停下做吃状)

二、利用图片练习手口一致的数3以内的数

1、观察瓢虫的外型特征,确立对斑点的认识

师“宝宝们,累了吧!好,我们坐在小椅子上休息一下”

(出示瓢虫纸)师:咦?一些瓢虫宝宝真顽皮,跑到这里来了,看看这些瓢虫宝宝它们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斑点不一样)

2、通过数瓢虫身上的斑点,学习数数1、2、3

(1)老师指着1只瓢虫,提问:瓢虫宝宝的背上有几个斑点?(1个)

请个别幼儿上前来手口一致的点数1,并齐声说1。

(2)指有2个斑点的瓢虫让幼儿来手口一致数2,并齐声数1、2,那共有几个斑点?(2个);

(3)指有3个斑点的瓢虫让幼儿来数一数,也齐声数1、2、3,那共有几个斑点?(3个)

三、利用游戏,培养幼儿按数量分类的能力

1、数斑点

(1)现在妈妈请宝宝们看看自己身上有几个斑点?拿下来,伸出手指数一数,数的时候,请你一边数一边说。

(2)幼儿数一数,教师巡回指导

(3)请个别幼儿拿着瓢虫上来数一数,!.快思.教案网出处!说一说,学说一句话“我身上有几个斑点?”

2、送瓢虫宝宝回家

(1)让幼儿把不同斑点的瓢虫宝宝放到相应圆点的树叶上

师“宝宝们,天黑了,该回家了,那你们的家在哪里呢?(出示树叶)。噢!原来在这里,这些树叶是瓢虫宝宝的家。它们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圆点不一样),那1个斑点的瓢虫哪个是它的家呢?(一个点的树叶),老师示范(也可以有意摆错了,让幼儿来纠正)。2个斑点的家呢?(幼儿上前摆放)3个斑点的家呢?(幼儿上前摆放)好,现在哪些瓢虫可以到1个圆点的树叶家里?(请幼儿上来送)2个斑点的呢?3个斑点的呢?

(2)集体验证。

四、幼儿操作

师:瓢虫宝宝都送回了家,你们高兴不高兴?噢,你们真棒!好,现在啊,小朋友的爸爸妈妈那儿也有一些小动物们想回家,它们希望我们小五的小朋友们送它们回家,你们乐意吗?请你和爸爸妈妈一起送它们回家吧。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上一篇:发电厂电气班长安全职责下一篇:2023年市场开发部经理个人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