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广播平台建设方案

2024-05-27

应急广播平台建设方案(共8篇)

篇1:应急广播平台建设方案

关于XXX建立应急广播平台试点的实施方案

应急广播平台是指在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时,通过广播向公众传递紧急信息服务的一种应急手段,在抗击疫情、洪灾,发布政令信息,应对紧急突发事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日益成为基层党委、政府团结群众、凝聚力量、战胜灾害的舆论阵地和指挥中心。为解决XXX应急广播落后的现象,拟于XXX建立应急广播平台试点,实施方案如下:

一、背景介绍

目前,XXX处于高速发展当中,据了解XXX应急系统还是单纯的依靠广播、电视、电话等方式通知,并存在广播、电视覆盖面不足(现有的广播功率不能覆盖全区,并且有些村庄已经没有无线设备,有线电视覆盖率仅占全区总户数的50%左右)、电话通知延迟的现象。南方许多省市应急广播系统已经建立,XXX在应急广播上已经迫在眉睫。

二、试点范围

XXX30个自然村,设计18000余人。

三、技术要求

利用XXX新闻中心的广播电台的频率和广播电视发射塔,采用无线发射的方式覆盖,30个自然村接收端用使用无线调频音柱(大喇叭)、ts音柱和IP大喇叭接收。数字编码播出,远程唤醒,保证了传输的安全。音柱(大喇叭)采用太阳能电池供电,节能环保。

四、资金预算

采用新的技术和设备尽量做到节能环保安全,资金预算大约为150万,其中新闻中心发射设备50万元,XXX30个自然村接受设备90万元,维护费用10万元。

五、平台基本流程

(1)区级应急广播平台接收到文本或音频格式应急信息时,通过自动文转语、音频播放等方式转换为音频节目;

(2)区级应急广播平台根据应急信息中的发布需求,结合本地传输覆盖网资源情况和应急发布预案,生成调度控制指令;

(3)区级应急广播平台将音频节目和调度控制指令一起发送至区调频发射台的应急广播接收适配设备,应急广播接收适配设备根据调度控制指令将应急广播音频节目送入到一个或多个发射机的音频切换器,并发出控制指令将发射机的音频节目切换为应急广播节目;

(4)同时控制副载波编码调制器产生副载波指令,在对应调频发射机的副载波中插入

(5)正在收听调频广播的收音机、村村响大喇叭将接收到应急广播节目;所有能接收到调频频率的应急广播公共接收终端,将被激活并播出应急广播节目。

六、应急平台的意义 1.自然灾害预警 在大自然的面前人类的力量是渺小的,灾害是不可避免的,科学家一直在努力研究大气规律,并逐渐掌握了气象规律,在一些自然灾害将要发生前提前预测,提前向人们发出预警,让人们做好防灾抗灾的准备,将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利用安全应急广播平台可以将灾害信息及时传递到各个乡镇村庄。

2.传递政府声音

随着网络的兴起,人们获得的信息越来越丰富,随之而来的有一些破坏分子利用网络进行造谣生事,破坏安定和谐的局面,鼓动一些不明真相的老百姓进行上访围攻政府打砸抢等犯罪活动,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利用应急广播平台,政府可以向人们说明事情的真相,传递政府的政治立场宣传国家的政策法规,让百姓了解事情的真相,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

3.宣传生活常识

可以利用平台,向百姓讲解各种农业知识,生活常识,卫生常识,特别是大的疫情的指挥调度通报等做到真正的高效快捷,也真正的做到送知识到百姓的田间炕头。

篇2:应急广播平台建设方案

7月17日上午全省农村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杭州召开。小编从会上了解到,浙江目前正加快完善应急信息网络体系建设,2015年将实现应急广播全覆盖。

“应急广播具有传播迅速、覆盖广泛、接收便利以及不受电力等条件制约的优势特点。”出席会议的省政府副秘书长李云林说,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特别是电力、通讯等中断的情况下,政府部门仍然可以通过应急广播进行应急动员和工作部署,把受灾消息或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传递给人民群众。让他们在第一时间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应该怎么撤离、避险。

除了应急作用之外,农村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也是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手段之一。李云林说,作为一种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的传输通道,通常情况下农村应急广播用来传达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丰富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对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基层文化宣传阵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了解,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作,省政府工作报告也将其列入十大民生实事。今年5月,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推进全省农村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浙江将在两年内建成以有线为主、中波为辅的两大应急信息覆盖网络,具备多路应急广播并发能力。今年力争实现农村应急广播体系覆盖50%以上的行政村;2015年确保实现全覆盖。

由此可见各级政府对于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建设都十分关注,因此必须选择权威可靠的厂家,才能使领导放心,让老百姓用的安心。

作为IP广播、云广播发明者,国内最大的农村广播系统承建商,湖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建设农村应急广播系统方面具有多年的经验,质量效果双重保障。

农村村村响应急广播系统本着“战时应急、平时服务”,采用“常态”和“应急”两种模式,平时可为村民播报新闻、戏曲等节目,一旦出现地震预警或其它紧急情况,又能成为应急广播系统。

实现最小细分单位到行政村或者自然村的语音通播、分区组播和点对点广播。

实现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性质、程度、可控性和范围等分类分级广播。

实现播放内容提前推送并存储到终端,由终端在指定时间本地离线播放。

实现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的发布。

实现来源于邮件、短信、文件等途径的文本转换语音广播

系统具有可靠的容灾备份能力。

系统具备全网设备运行状态监测,支持部分参数远程配置。

实现对其他公共信息的发布支持。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功能:

无盲点,覆盖自然村。

1、总体框图

全省数字应急广播系统分为接入、平台、终端三个部分。传输平台采用有线IP广播终端、无线调频广播终端、3G广播终端等相结合的部署方式,IP网络结合数字调频技术。

农村应急广播系统方案介绍:

2、应用模型

接入层:支持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基层乡镇、村组的接入。

平台层:网状服务器根据实际状况分布部署在各个省、市、县中心机房。

终端层:除了语音,还考虑支持文本、图像、视频等各类信息。

3、技术方案

接入层:为了方便灵活地使用这个广播平台,采用多种接入方式:手机(电话)、短信、IP话筒、PC、本地音源等。

平台层:网状分布的IP广播平台(部署见下图),包括中心数据库服务器、分配服务器、接入服务器、分发服务器、会话服务器、终端服务器、对接服务器等。

终端层:根据网络到达的不同情况,终端部署IP广播终端或IP网络和调频传输相结合的终端

4、平台部署

5、终端部署方案

① 网络到达的村组(参见下图):

IP终端、3G广播终端和IP调频发射机直接部署到各村组及自然村。

② 网络不能到达的村组(参见下图):

IP调频发射机直接部署到乡镇或行政村。

自然村部署数字调频接收机

6、电话、短信接入方案

①分散接入模式:

电话和短信网关及接入服务器部署到乡镇或县中心机房

②呼叫中心模式:

电话和短信网关及接入服务器部署到省中心机房

7、功能描述

1)接入功能

移动(手机):用户使用权限绑定的手机拨打广播平台电话,直接电话广播。

播音室(PC):PC通过IP网络接入广播中心,实现实时广播、定时广播任务。

IP话筒(终端):嵌入式IP话筒,通过IP网络接入,进行讲话、播放节目等。

多媒体(短信等):通过短信平台或多媒体统一通信(UC)平台接入进行广播。

人工座席(呼叫中心):领导可以通过呼叫中心人工调度对指定范围播出讲话。

加强大众文化传媒建设,推动公益性广电事业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

2)平台功能

用户鉴权:对手机、PC、终端各种接入用户的鉴权。

会话监管:根据用户权限可以监控、删除任一会话。

分组分发:可以任意组群分发会话。

优先级控制:针对不用用户不同业务,提供多种方式的优先级仲裁。

录音日志、管理报表:对任何播出做到录音和日志存储。

3)终端功能

音频解码:支持多种质量和编码格式的音频硬解码,保证良好音质。

定向播放:可以任意单点、多点,定向组群播放。

远程控制:终端音量、功放电源可控。

现网融合:终端可输出控制命令,实现调频、音频终端的对接控制。

三、农村信息化村村响广播工程整体解决方案特点

1、构建统一的云广播平台,提供综合的应用支撑和管控能力

2、农村信息化村村通广播特点描述

3、安全播出

4、可管可控

5、现网融合

核心:支持和已经建设的定压或调频村通大喇叭设备无缝融合,把各自分离的广播系统连接成一个整体可控的大广播网。

6、多网对接

在发布应急广播时,通过云广播平台把播出内容以及控制指令传送到与各备份网络平台接口的对接服务器上,启动备份网络和备份终端的应急播出。

7、平战结合,可运营的广播新媒体

不同的租赁方可拥有独立的广播资源,可按时段、按区域、按客户类别划分;租赁方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影响,有独立的节目编排、定向播放、内部管理功能;租用方管理员可以远程进行管理。

篇3:经济适用的乡镇应急广播建设方案

关键词:农村应急广播系统,设计原则,建设目的,方案设计,实施

1 建设目的和现状

铜仁地区辖八县一市一特区168个乡(镇、办事处),通过基础设施向县乡延伸工程,铜仁地区实现了有线电视地、县、乡整体联网,地区电视台和地区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已送达乡镇所在地及所有有线电视用户家中,大大增加了地方媒体的宣传力度,能够及时将各级党委政府的声音传达到乡镇及所有有线电视已达的用户。在此基础上,为更好地给乡镇搭建宣传平台和载体,以县乡联网为依托,建设乡镇应急广播体系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同时对发展农村民主政治、应对农村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促进农村社会稳定有着重要作用。

2 设计原则和依据

本着“科学性、稳定性、经济性、可拓展性”原则进行系统设计。

(1)严格按照国家应急广播建设技术规范和要求进行设计和建设;

(2)已通有线电视信号的乡(镇)、村用有线共缆传输信号和有线扩音广播覆盖,同时满足无线发射信号源要求;

(3)调频无线发射机功率设计在10W以内,为了便于管理发射机原则上不上山;

(4)设计依据为《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和《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等相关行业标准和规定。

3 系统功能

本系统转播地区广播电视台广播节目和播放本地应急公告、通知。信号源用机顶盒从有线电视网络解调,应急通知公告通过麦克风、DVD送入,用有线调频音箱、扩音设备直接覆盖需要的点(如车站、医院等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方),还可以增加小功率无线调频发射机进行无线覆盖。

4 系统技术方案

(1)地县广播节目信号可以通过全区有线电视网络添加到广播节目包里面,这样只要是有线电视信号到达的地方,通过机顶盒解调都可以收听广播节目,将解调的节目信号用功放机和高音喇叭进行定点覆盖,通过安装智能定时器控制每个点设备开关机时间。

(2)地县广播节目还可以通过以县为单位,将节目调制成调频广播专用频段内的模拟调频信号,再混合到当地有线电视网络,只要有线电视到达的地方都可以用有线调频音箱(柱)进行覆盖,通过现代调频广播控制技术可以进行可寻址控制每个调频音箱的开关状态。

(3)通过申请乡(镇)的小调频无线发射频率后,可以直接添加发射机进行无线发射覆盖。

5 技术方案框图

6 方案的实施

本方案实施简单易行,成本低,乡镇用终端设备每个点几千元就可以完成,一般每个乡镇所在地有三到四个点就可以覆盖,大的乡镇可以增加无线发射机进行无线覆盖,成本也不是很高。铜仁地区今年实施了33个试点的应急广播建设,通过统一招标采购后,由乡镇文广站的技术人员就可以安装调试。

7 结语

通过农村应急广播建设,加强农村文化阵地的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保障人民群众最基本文化权益,完善好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建设,发挥好广电部门在宣传、舆论导向方面的主力军作用,同时对发展农村民主政治、应对农村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促进农村社会稳定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4:应急广播平台建设方案

关键词:地理信息服务 应急管理 一张图 设計方案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c)-0026-02

随着地理信息服务技术的进步、地理信息服务在政务信息化领域应用的广泛而深入,以及国家公共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推进与GIS应用推广,应急平台使用地理信息数据与服务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由直接获取数据满足应用的方式变为通过访问服务的方式实现应用,目前国内部分地区已经开始采用该方式开展应急平台建设。

省级应急平台是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的重要节点,是保证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在我省区域内节点互联互通的枢纽。在省级应急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建设单位明确了在应急平台建设项目中突出基础地理信息和各行业应急专题数据的汇聚、整理和展示,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在平台建设时同步构建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支撑,为省政府应急平台提供统一的基础地理服务,构建全省应急一张图的建设模式。

1 主要建设内容

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支撑包括如下建设内容。

1.1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设

采用统一的空间基础,建设全省数字线划图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综合地名数据库、兴趣点数据库、地图瓦片数据库、三维地形数据库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由省直职能部门提供,完成加工、处理、建库工作,并根据数据更新工作机制和应急平台的应用需要,完成数据的更新维护。

1.2 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功能建设

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开发符合OGC标准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接口,为应急GIS系统对于地图展现、坐标转换、空间定位及量测、数据查询与在线编辑、地图标示及路径分析等基础功能面向应急业务的封装提供接口支撑,从而支撑应急平台业务系统。面向应急平台用户,提供统一的用户管理和服务管理等功能。

1.3 地理信息服务基本支撑建设

建设支撑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运行的软硬件支撑系统。

2 必要性及意义

省级应急平台综合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交换与共享系统、应急云服务、移动应用系统等构成了应急平台软件的核心应用主体,都涉及地理信息数据及应用,地理信息服务对应急平台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2.1 应急平台应用软件系统需要统一的基础地理数据支撑

应急平台包含八大数据体系,即地理信息数据、基础信息数据、事件信息数据、模型数据、预案数据、案例数据、知识数据、文档数据。

其中地理信息数据,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和专题地理数据两大类。基础地理数据是具备空间属性特征的基础信息数据、事件信息数据、模型等数据空间属性信息的基本依据,是开展应急业务分析和应用的空间基础。建立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统一建库管理,满足应急平台对于基础地理数据的应用需求,同时依托基础地理数据来源同一、空间基础一致、更新机制完善等优势,解决省政府应急平台基础地理数据更新维护的后顾之忧。

2.2 应急平台业务基础数据的采集、更新、维护等需要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支撑

应急平台业务基础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时效性是平台运行成效的基本保证。在解决地理信息数据的建库、更新、维护、应用的同时,需要完成业务基础数据的日常采集、及时更新。建立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通过底图服务、定位服务、数据服务、在线编辑服务等,为省直部门、设区市通过数据交换与共享业务,完成基础数据的采集、更新、维护等工作,向应急平台源源不断提供业务基础数据保障,促进实现数据的交换、整合与共享,从而为应急平台的正常有效运行提供支撑。

2.3 应急平台应急GIS对地理信息服务存在广泛而深入的应用需求

应急平台WebGIS、态势分析与标绘、三维GIS、在线会商等不同形态的应急GIS系统,需要对广泛而频繁使用的二三维空间可视化、空间数据管理、空间分析等基础功能进行面向应急业务专业而深入的封装,并与业务系统紧密集成,从而支撑完成应急业务过程。基于应急GIS,构建应急平台“应急一张图”应用模式,为应急业务提供完整的应急GIS支撑。应急一张图的基本特征包括:(1)统一的地理底图:所有客户端使用的地理底图在数据内容、空间基础、地图样式等方面保持一致。(2)规范的专题图层:应急专题信息采用的分层分类及符号化方式符合统一的标准,配图符合规范的配图要求。(3)完整的地图信息:地图范围和内容覆盖应急业务关注的完整区域;以事发点为核心区,核心区的地图信息包含矢量、影像、高程甚至三维模型数据,非核心区的地图信息与核心区的地图信息无缝衔接。(4)一致的地图场景:参与应急会商的相关单位基于同一地图场景进行信息交互,从而为指挥中心、相关单位、事发途中、事发现场的业务应用提供一致的会商地图场景。(5)完整的应用支撑:为综合应用、应急云服务、移动应用等系统的具体业务应用提供全覆盖式的地理信息服务支撑。应急一张图建设在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基础上,支撑综合应用系统、移动应用系统、应急云服务等完成信息接报、风险分析、监测防控、资源调度、协同会商等业务处置分析,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3 总体设计方案

3.1 定位

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定位于提供专业基础性的地理信息服务支撑,为省政府应急平台空间辅助决策系统直接调用,从而为相关业务系统提供应急地理信息服务。

3.2 用户

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面向省应急工作相关单位,用户群体包括省政府应急办,省直部门,设区市政府应急办。

3.3 基础地理数据来源及更新维护

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所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数据来自于省直职能部门,由省直职能部门根据基础地理数据的更新维护工作机制,以及省应急工作的特殊需要完成数据的更新维护工作。

3.4 总体架构

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总体架构如图2所示。

数据层:根据应急平台对基础地理数据的需求,按照统一技术规范建设矢量数据库、影像数据库、高程数据库、兴趣点数据库、地名地址数据库、三维地形数据库、瓦片地图数据库等。

服务层:根据应急平台业务需要,提供系统管理、服务管理、地理底图服务、查询服务、数据服务、在线编辑服务、坐标转换服务、空间定位服务、地图标示服务、地名坐标服务、空间量测服务、路网分析服务等服务接口。

应用层:应用层为基础地理信息服务管理应用系统。

4 结语

建立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的模式与传统的建立数据库的模式相比,该模式下基础地理数据的所有处理、加工、入库、更新、维护等相关工作都由省直职能部门负责,而该工作属于其本职工作内容,不存在任何障碍;服务提供的数据能够为省政府各职能部门、各设区市,包括省直职能部门自身所使用。传统的建立数据库的模式下参与数据相关工作的单位多,项目建设单位需要全程跟踪负责,协调工作环节多而复杂。两相对比,建立服务的模式具有明显优势,有利于基础地理数据的建库、更新、维护;有利于应急一张图的建设;有利于专题地理数据和应急基础数据的交换与共享。

参考文献

[1]蒲鹏先,王勇.应急地理信息整合平台系统架构初探[J],地理信息世界,2008(6):39-44.

篇5:区应急广播工程建设实施方案

为顺利开展我区应急广播系统建设相关工作,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按照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XX省广播电视局的统一部署,根据《XX省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我区应急广播体系的建设目标:到2021年底建成区、乡(镇、街道)、村三级贯通、统一联动、分级负责、安全可靠、快速高效、平战结合的全区应急广播体系,满足区委、区政府和基层组织应急与宣传的需要,为人民群众及时、有效的提供灾害预警应急广播、政务信息发布、政策宣讲和先进文化等服务,提升公共服务和应急管理效能。

主要任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设区级应急广播平台、乡村级平台及适配器部署;二是建设乡村应急广播终端系统;三是传输覆盖网的改造。

具体分两步实施:第一期建设区级平台(X个),乡镇、街办(XX个)、行政村、社区(XX个)的应急广播系统;第二期建设传输覆盖网改造及各村应急广播终端部署,并增加覆盖面。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广电实施。

各属地政府是“应急广播”工作的责任主体,区广电部门是工作的实施主体,区广电网络分公司具体组织实施,“应急广播”设备供应商参与,分步推进安装建设。

(二)按照“统筹规划、分级建设、安全可靠、快速高效、平战结合”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利用广电体系现有的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和多种传播方式,搭建应急广播平台,完善应急广播传输覆盖网络,部署应急广播终端,提高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能力和提升文化宣传效能,建成后预留XX区应急广播平台对接接口,可与XX省省级应急广播平台完成对接,为实现全省应急广播系统互通互联奠定基础。

实现应急广播信号在我辖区内的综合覆盖,提升区、乡、村三级应急信息发布能力,同时预留与公共广播、户外大屏等系统的对接接口,形成区乡村统一协调、上下贯通、可管可控、综合覆盖的应急广播体系。

三、实施步骤

(一)调研启动阶段(2021年5月25日前),在加强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实施方案,明确建设任务,落实项目资金。

(二)方案制订阶段(2021年6月5日前)。

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起草实施方案报区政府研究。

(三)组织实施阶段(2021年6月至2022年2月)。

2021年6月中旬,协调做好与“应急广播”设备招标及厂家供货的签约工作。2021年9月下旬至2021年12月中旬之前,全面铺开,安装调试、第一期项目开通运营。2021年12月底前至少完成建设任务的50%,2022年2月起开始建设二期项目,并2022年5月中旬之前全面完成任务。

(四)总结验收阶段(2021年10月至2022年5月31日前)。

各地采取阶段性完工、验收同步进行的方式做好工程实验,认真把好质量关、时间关,确保工程优质、服务优良、档案齐全、售后跟进。从2022年5月下旬起开始,组织完成区级验收工作。

四、工作要求

区政府成立区应急广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应急广播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具体负责全区“应急广播工程”建设的督查指导、推进落实等工作。各乡镇及相关部门要提高认识,齐抓共管,切实把这项惠民工程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五、资金落实

篇6:应急平台实施方案

1.1 目的和依据

为提高商丘市教育系统重污染天气预防、预警和应对能力,控制、减少或消除重污染天气条件下的风险和危害,保障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依据《商丘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商丘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通知》(商政办〔〕108号)要求,结合我市各级各类学校、托幼机构实际,制定本方案。

1.2 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发生在商丘市境内的重污染天气各级各类学校、托幼机构应对工作。

本方案所指的重污染天气,是指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633-),AQI大于200,即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五级(重度污染)及以上污染程度的大气污染。

《商丘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启动后,按其规定的措施执行。

本方案不适用于因沙尘暴、农作物桔杆焚烧、燃放烟花爆竹等事项造成的重污染天气。

1.3 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坚持把保障广大师生身体健康作为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工作的立足点,强化预防、预警工作,积极做好应对重污染天气教育教学秩序、物资、技术等各项保障和准备工作,最大限度减少或降低污染危害。

属地管理,统一领导。

全市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本辖区各级各类学校、托幼机构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负总责,统一领导、指挥和管理应急机构、力量等,统筹做好本区域的预警和响应工作。

部门联动、加强协调。

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部门联动机制,主动与相关部门联系、协调,密切配合,实行信息公开制度,共同应对重污染天气。

2 组织机构与职责

2.1 组织机构

市教育体育局成立商丘市教育系统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全市教育系统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

指挥长由局长担任,副指挥长由副局长担任。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体卫艺科,办公室主任由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科科长担任,成员由各科室负责人组成。

指挥部办公室下设应急组、宣传组、督导组,各组人员由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科组织。

应急组:负责接受市政府关于重污染天气预警响应通知,并通知各县(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市直学校及宣传组、督导组启动预案,向市政府报送有关情况。

宣传组:负责指导局新闻办和教育电视台,根据预警启动和解除通知,向各级各类学校、托幼机构和家长发布健康防护信息。

依据督导组督导情况对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进行宣传报道和跟踪报道。

督导组:负责对各县(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重污染天气应急保障实施方案制定、应急体系建设等情况进行日常检查,对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并向指挥部反馈。

2.2 职责分工

指挥部主要职责

负责全市教育系统重污染天气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指挥协调,提出应急处置的原则要求;指挥、督促、协调全市教育系统开展重污染天气事件应急处置;督促、检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托幼机构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向市政府报告教育系统重污染天气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进展情况等。

指挥部办公室主要职责

主要负责贯彻落实指挥部的指令和部署,组织重污染天气应对研判、会商以及相关信息发布和上报;负责协助指挥部做好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的事前预警、事中响应应对和事后评估管理工作;组织落实指挥部决定,协调相关单位建立重污染天气应急联运机制;负责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管理工作。

重污染天气预警

3.1 预警分级

重污染天气预警级别由低到高分为Ⅳ级、Ⅲ级、Ⅱ级、Ⅰ级4个等级,预警颜色分别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

(1)Ⅳ级预警(蓝色):预测空气质量指数(AQI)日均值(24小时均值,下同)>200且未达到高级别预警条件时。

(2)Ⅲ级预警(黄色):预测(AQI)日均值>200将持续2天及以上且未达到高级别预警条件时。

(3)Ⅱ级预警(橙色):预测AQI日均值>200将持续3天,且出现AQI日均值>300的情况时。

(4)Ⅰ级预警(红色):预测AQI日均值>200将持续4天以上,且AQI日均值>300将持续2天及以上时,或预测AQI日均值达到500并将持续1天及以上时。

3.2 预警信息发布

出现重污染天气预警条件时,市教育体育局接受市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或授权的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统一发布的预警信息后,根据空气重污染蓝色、黄色、橙色、红色预警等级,启动相应的`Ⅳ级、Ⅲ级、Ⅱ级、Ⅰ级应急响应措施。

启动Ⅳ级、Ⅲ级、Ⅱ级、Ⅰ级应急响应措施由主要领导签发。

要根据市重污染天气指挥部预警分级对预警级别进行相应调整或及时解除预警的通知要求,及时通知各县(区)和各级各类学校、托幼机构。

预警的调整、解除和预警信息发布的主体及程序相同。

4. 应急响应与措施

按照发布预警时确定的时间启动应急响应。

当收到市政府相关部门发布的相应预警后,30分钟内,市局以电话、短信、微信或公文系统通知等方式通知各县(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市直各学校、局机关和二级机构。

各县(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收到市局通知30分钟内启动相应应急保障实施方案,并在60分钟内通知到辖区内各级各类学校和托幼机构。

市直各学校(单位)要在收到市局通知30分钟内,按通知要求启动相应应急措施。

4.1 响应分级

4.1.1当发布蓝色预警时,即启动Ⅳ级应急响应。

4.1.2当发布黄色预警时,即启动Ⅲ级应急响应。

4.1.3当发布蓝色预警时,即启动Ⅱ级应急响应。

4.1.4当发布红色预警时,即启动Ⅰ级应急响应。

当市级发布预警时,事发地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应启动不低于市级预警级别的应急响应;已启动红色预警时,仍执行Ⅰ级应急响应。

4.2 响应程序

市政府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响应后,市教育体育局启动教育系统应急响应措施。

预警解除信息发布后,应急响应终止。

当单个县(区)辖区内出现重污染天气时,县(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属地县(区)人民政府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执行相应等级的响应措施,并向市局指挥部办公室报告。

4.3 响应措施

Ⅳ级、Ⅲ级响应措施:事发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督导各幼儿园、中小学校等教育机构减少体育课、早操、课间操等体育活动和户外活动,因地制宜开展室内体育锻炼或者室内活动。

事发地高等学校亦应减少体育课、早操、课间操等体育活动和户外活动。

健康防护措施:倡导师生及家长上下学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机动车上路行驶;师生外出时采取戴口罩等防护措施。

Ⅱ级响应措施:事发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督导各幼儿园、中小学校等教育机构停止体育课、早操、课间操等体育活动和户外活动。

事发地高等学校亦应停止体育课、早操、课间操等体育活动和户外活动。

健康防护措施:倡导师生及家长上下学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机动车上路行驶;师生外出时采取戴口罩等防护措施。

Ⅰ级响应措施:事发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督导所有幼儿园、中小学校等教育机构停课,并合理安排好停课期间学生的学习生活,做到停课不停学。

4.4 信息报告

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终报。

初报应在预警信息发布后1小时内上报,内容包括发生重污染天气县(区)的预警启动时间、级别、采取的应急措施、预警信息发布情况等内容;续报应按指挥部办公室要求,每天定时上报,内容包括预警级别变化情况,采取的应急措施和取得的效果等;终报在预警解除后及时上报,内容包括应急响应解除终止情况。

4.5 响应终止

预警解除即响应终止。

市局接到市级响应终止指令后,下达本级响应终止命令。

5.总结评估

市局对重污染天气应对过程进行总结评估,并建立档案管理制度。

各县(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Ⅲ级及以上重污染天气应对过程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应急响应情况、措施落实情况、应对效果等。

6.督导检查

充分发挥大气污染防治督导工作机制,指挥部办公室督导组制定配套监督检查方案,组织专门力量,对照应急保障实施方案,对各县(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开展专项督导,掌握方案落实情况。

7.有关要求

(1)市局将重污染天气应急保障实施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

对在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给予表彰或资历。

对考核不合格、措施不落实的单位和个人将给予组织处理和党纪政纪处分。

(2)加强督查。

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后,市局将对各县(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市直各学校(单位)进行督导检查,对未按照规定落实应急措施的予以追责。

篇7:广东省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汇报

尊敬的德学局长、黄毅局长、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代表广东省安全监管局对大家莅临我局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地欢迎!下面,我向各位领导、同志们介绍广东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的有关情况。

一、基本情况

2006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下发了《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我局党组对此高度重视,把加快我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行研究部署,与我局办公大楼建设同步展开。局办公大楼于2006年9月批准立项,随后即组织施工,按照设计,在办公楼顶层即大楼13层建设局值班室和省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

2007年,我局组织有关专家就应急平台建设问题,到省内外调研,借鉴省公安厅110指挥平台、省水利厅三防指挥平台、省交通厅应急指挥平台等建设经验,结合我省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业务的实际需求,编写了《广东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明确了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的目标、内容、技术方案和方法步骤,上报省发改委立项。2008年3月,为保障平台建设与大楼装修同步进行,安排600万元安全生产专项资金投入第一期建设,并于10月投入使用。2009年,又安排800万元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启动二期项目建设,截止目前,已完成应急救援指挥大厅、应急值班室、应急平台专用机房、通讯网络等基础支撑系统建设,开发了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门户网站,初步建成了应急值守、应急预案管理、应急资源地理信息管理、重大危险源管理及视频监控系统、移动指挥平台、应急法规知识案例库、综合指挥调度等系统,对各分系统进行了有机的集成整合,去年11月份,开始进行应急平台相关数据的录入工作。

目前,平台的应急值守、预案管理、重大危险源管理、应急资源管理、移动指挥平台和视频监控等系统已部分投入使用,在安全生产应急日常管理和事故处臵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平台已注册各级安全监管机构170多个、安委会成员单位3500多个,录入各类电话号码600多条,重点监控的危险源7000多处,录入应急预案12000多份,应急专家、装备、队伍、仓库、避难场所等应急资源信息13000多条,接入各类视频监控图像共233路。随着应急平台的投入使用,数据录入进度也在逐步加快。

在加快省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的同时,着力推动市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与21个地级市安全监管局建立了视频会议系统,韶关市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已投入使用,另有15个地级市正在抓紧组织施工;今年2月,与省三防、交通、气象等部门就平台间数据和视频资源共享进行试点,取得初步成效。

二、主要做法

(一)着眼平台体系全局,注重统筹规划 2006年,抓住编制十一五规划的契机,我局积极争取将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纳入《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和《广东省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结合我省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实际需要,明确了应急平台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立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管理、决策、指挥、响应机制为一体的安全生产应急平台,能实现从国家到省、市、县四级政府和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功能。

在平台规划设计中,把当前和长远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满足当前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需要,又适应未来技术发展和应急管理业务的发展变化,与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省政府应急平台、省安委会成员单位应急平台和我局信息化管理系统预留接口。

(二)着眼功能准确定位,注重平战结合 首先,我们把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定位为省安全监管局实施应急管理与救援协调指挥业务的信息系统,与我局信息管理系统既紧密联系,又有区别,二者既共享信息资源,又相对独立运作。

其次,把广东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定位为省政府应急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实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事故处臵的专业子平台,遵循省政府应急平台体系的标准规范,作为省政府应急平台的专业延伸。

三是把广东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定位为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的省级节点,遵循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的标准规范,实现与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的连接。与国家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共享有关应急信息资源。

四是把广东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定位为省安委会实施安全生产应急指挥的技术支撑平台,与省安委会成员单位应急平台互联互通、交换信息,能实现协调指挥其他部门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功能。

五是把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定位为平战结合的信息平台。平时,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主要用于应急值守、应急预案、应急资源、重大危险源、预警预测、相关法规、应急知识、典型案例等常态化管理。战时,运用综合指挥调度系统,实现信息报送、指挥调度、远程会商、辅助决策、应急评估等功能。

(三)着眼应急管理数据共享,注重建设标准 我们坚持全省“一盘棋”思想,不仅考虑了省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业务的需要,同时将地级市、区(县)和企业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通盘谋划,参照《国家应急平台体系部门数据库表结构规范》、《广东省应急平台体系技术要求》,制定了《广东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技术指导书》等一系列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标准规范,分别对省、地级市、县(区)和省内有关重大危险源、重点区域以及重点防范单位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的规划、设计、建设、应用和管理进行了规范,为各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的数据共享奠定基础。

(四)着眼平台实用有效,注重基础数据库建设 建设内容丰富、高质量的数据库,是确保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我们在注重平台硬件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首先,在满足国家应急平台数据规范要求的前提下,突出我省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特点,使数据内容更加丰富,数据库具备较强大的扩展空间;其次,注重从源头上把好数据质量关,由各级安监部门、各相关单位进行数据采集和录入,通过举办应急平台操作使用培训班,明确基础数据采集的方法步骤,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安排专人核对校验数据的准确性,并将有关情况进行通报,对存在问题的单位提出整改要求;三是注重数据的日常维护,根据有关信息变化情况及时更新数据。

(五)着眼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注重施工质量监管 应急平台的质量,对平台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严把质量关。首先,聘请业内权威专家和具有甲级资质的信息工程监理公司,从系统规划、方案设计、组织施工的全过程,为平台建设提供技术咨询和质量技术监理;其次,严把平台开发企业的准入关,明确要求参与平台建设的公司要取得系统集成一级资质和软件企业认证,并具有丰富的同类平台开发经验;三是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招投标规定,对每一个项目都进行公开招标;四是项目建设过程中,核心硬件以高端进口设备为主,通用硬件采用国内主流设备,软件开发设计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五是高度重视系统的安全防护,从管理制度、物理场所、通信手段、网络链路、操作应用和状态监控等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系统安全运行。六是加强技术文档的管理,建立完善的文档管理制度,确保项目资料的规范、齐全,为后期的项目维护奠定基础。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我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总体上看,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面临不少问题:一是经费保障方面,虽然省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予很大支持,但经费来源有限,平台建设进度难以按计划进行;二是在全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方面,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各级财政分灶吃饭,整体推进、同步展开的难度很大。由于部门体制制约和网络安全的因素,与省安委会成员单位平台间数据共享的协调难度大;三是在基础数据库建设方面,需要采集录入的基础数据量大、规范性强,基层安监部门和有关单位负责数据采集、录入的人员,难以在较短时间内满足相关要求。四是在企业视频监控信息接入方面,由于缺乏法律法规依据,部分重大危险源企业对接入工作不积极,甚至有抵触情绪,致使视频接入工作比较迟缓。

针对这些问题,下一步,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完善省级平台现有的系统功能,不断充实数据库,同时,多方筹集资金,根据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开发相应管理系统。接下来,我们将着重开发应急演练模拟系统,逐步将全省重大危险源视频监控信息接入省应急平台,在粤东、粤西、粤北、粤中地区由省局统一部署移动指挥平台,并与省移动指挥平台联网,确保发生事故可在2小时内到达事故现场进行指挥调度;二是进一步推动市、县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督促各地政府加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经费投入,利用省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对先行地区给予重点扶持;三是进一步加强与省安委会成员单位的沟通协调,全方位实现与安全生产相关的省级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四是出台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的地方性规章,将已经颁布和即将出台的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规范,上升为地方性标准,使应急平台的建设与管理有法可依;五是要把应急平台更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急平台在应急管理和事故救援中的辅助决策作用。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在国家安监总局和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指导下,在各兄弟省、市的帮助下,力争我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

篇8:应急广播平台建设方案

农村应急广播系统是集广播、通信、单片机等技术为一体的新一代广播系统, 除具有传统广播的全部功能外, 还具有可寻址功能, 可以开启、关闭单个或者多个村的广播接收机, 实现对辖区的村进行广播和应急语音呼叫等, 具体功能如下:

1.应急广播系统具有寻址功能。县 (市、区) 、乡镇机房可控制各村的广播接收机开机、关机, 县 (市、区) 、乡镇机房可对全部或个别的村进行插播抢险救灾等紧急广播, 村的广播接收机也可作为广播室单独使用。

2.县 (市、区) 、乡镇到各村的广播和控制信号的传输。对于开通有线电视的村可以利用有线电视同轴电缆共缆传输, 没有开通有线电视但是能收到当地调频广播节目的村, 可以采用无线调频方式传输, 没有开通有线电视同时也收不到当地调频广播的村, 可以采用卫星加电话 (应急呼叫) 的方式传输。对于有线电视联网改造后没有前端的乡镇, 乡镇广播室的信号可以采用波分复用方式插入有线电视网络。

3.村委会的广播接收机既可自动接收县 (市、区) 、乡镇站广播信号, 又可定时播放广播节目或播放村的广播。

4.用电话或手机拨打控制室电话 (需密码) , 可强行切掉播放节目而转入紧急广播, 插播抢险救灾等紧急广播, 插播完毕后可自动恢复原来的状态。

5.村委会的广播室与户外喇叭的连接可以采用有线和无线方式, 户外喇叭可以选择集体收听 (大功率) 和个人收听 (小功率) 。

6.应急广播系统可以人工和自动工作。自动工作方式, 只要接通电源不需要人看管, 系统能够按照设定的方式自动播出广播节目。人工方式, 可以根据需要人为的选择转播节目或插播当地广播。

2 建设方案

建设方案的理念:调频播出、编码控制、多种传输、自动接收。

1. 方案设计依据

1) 《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

2)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

3) 《30MHz-1GHz声音和电视信号电缆分配系统》GB6510-86;

4) 《系统接地的型式及安全技术要求》GB14050-93;

5) 《工业企业通信设计规范》GBJ42-1981;

6) 《调频广播发射机校准》GB-4311-1-84;

7) 《调频接收机标准》GY15-84;

8)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GBJ/T16-1992;

9) 《专业录播结构标准》;

10) 国际电联ITUT、建筑、通信有关行业标准。

2. 方案设计原则

农村应急广播系统设计遵循"长效性、稳定性、安全性、经济性、实用性"的原则, 综合考虑操作、施工以及维护等因素, 确保建设的系统使用方便、维护简单。

1) 长效性:系统设计要考虑到今后技术的发展和使用的需要, 具有可更新、扩充和升级的空间, 播出控制器有与计算机连接的接口。系统平时作为当地广播的传输覆盖网络, 非常时期可以作为抢险救灾等应急广播工具。采用的设备品种不要太多, 规格尽量统一, 以减少备用设备的数量, 节省维护成本。

2) 稳定性:广播信号传输采用成熟的调频技术, 寻址编码等控制信号采用抗干扰能力强的FSK调制方式传输。无线传输采用FM-SCA的调频广播技术, 发射机频率采用微电脑PLL锁相技术, 确保设备的稳定运行。

3) 安全性:系统具有一整套完整的系统管理策略, 以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系统所有设备的电源输入端必须安装10k VA的雷电浪吸收元件, 设备的金属外壳必须做好等电位连接并接地, 以保证人身和系统设备的安全。

4) 经济性:系统在满足用户对功能、质量、性能、价格和服务等各方面要求的前提下, 追求最优化的系统设备配置达到与用户实地环境紧密结合, 以尽量降低系统造价, 系统结构应该简单、维护方便。

5) 实用性:系统的安装调试、软件操作应简便易行, 容易掌握。播出控制器和接收器的面板简洁明了, 设备操作方便, 各村的广播接收机也可单独控制和使用, 可寻址音箱接收频点灵活可调。

3. 方案组成

农村应急广播系统主要由前端、传输和接收三个部分组成。

1) 前端部分:前端由播出主控器和广播信号调制器组成。播出主控器负责广播节目的编程控制、信号切换处理以及将处理好的音频信号和调制的寻址等控制信号混合输出;调制器负责广播节目和控制信号的调制。

2) 传输部分:调制的广播节目和控制信号, 可以采用同轴电缆共缆或者无线调频传输, 应急语音呼叫信号也可以通过电话传输。

3) 接收设备:村的接收设备可采用可寻址接收机+功放+音柱和可寻址调频功放音柱 (音箱) , 满足公共和个体收听。

各县 (市、区) 应该根据各村的具体情况, 设计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建设方案。农村应急广播系统的前端原则上设置在各县 (市、区) 和各乡镇有线电视机房, 县 (市、区) 、乡镇是否设广播室由各地自己决定。广播信号的传输应该结合当地实际, 可采用有线、无线或者电话线路方式传输。村广播室的接收设备应该采用可寻址接收机加扩音机或者可寻址接收机加小功率调频机的方式设计, 村的收听方式可以采用有线音柱、可寻址调频接收机+功放+音柱以及可寻址调频音柱 (音箱) , 满足群众公共和个体收听要求。

3 设备功能指标

1. 播出控制器

播出控制器负责广播节目的编程控制、信号切换处理以及将处理好的音频信号和调制的寻址等控制信号 (数据调制方式FSK) 混合输出, 同时, 具有音频AGC功能, 确保输出音频信号幅度基本一致。播出控制器可以单机工作, 也可以通过电脑工作。具体功能如下:

1) 操作简单:播控软件功能实用, 界面人性化设计, 操作简单易学, 播控器面板设计合理, 操作简单。

2) 定时广播:用户可根据需要以周为单位设定自动播放列表, 对播放内容、播出时间、播放区域等可任意编排设置, 并可以打印成节目单, 计算机根据播放列表自动定时播放, 实现无人值守, 定时播放和人工播出方式可以任意切换。

3) 节目多样:播出的节目可以是当地调频广播节目或者外接媒体源 (如CD, VCD, 卡座, 收音机, 麦克风等) , 也可是播出电脑存储农业科技、音乐素材等节目。

4) 随意插播:在播放过程中, 用户可以随时停止定时播放, 插播其它节目, 插播结束后, 系统依然按照节目单继续播放。对于突发事件, 可以到机房使用麦克风或者通过电话进行应急插播。

5) 可寻址功能:独有的任意分区功能, 可实现多个区域的独立控制和任意组合。可实现点对点寻址控制, 自动或手动控制任意广播点或任意广播点组合。

6) 扩展容易:接收设备不受数量的限制, 可以随意增加。本系统可实现对播出的节目内容、时间、日期自由设定, 定时时间每天均可设置为不同, 且无任何时间和次数的限制, 然后由电脑全自动的管理广播的全过程, 按设定的程序实现自动播出, 以确保节目的完整性、准确性、准时性, 从而杜绝无故中断广播的现象, 并可兼容多路外接媒体音源 (如VCD、DVD、) 等达到任意选择播放, 调音台等输出设备进行智能化控制, 硬盘式内存节目, 采用开放式音源软件平台, 用户可任意添加内容, 无任何时间和次数的限制。用户还可对内存曲目任意选择播放, 可实现点播、组播、群播、录制。

2. 信号调制器

信号调制器采用PLL微电脑锁相环调频广播技术, 确保频率漂移小, 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调频发射机

调频发射机采用PLL微电脑锁相环调频广播技术, 带附加信道 (SCA) 功放全固态化, 有过驻波保护警示、过频偏限幅指示和锁相环锁定指示, 末锁定时能禁止功率输出, 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 可寻址接收器

点频接收器采用晶振稳频技术, 结合SONY最新解调IC, 频率稳定度高, 音频指标佳, 具有可寻址自动开关机功能, 能自动或手动解调调频广播信号, 输出供调制器或功放使用控制电源。本机具有多路调音功能, 可兼作话筒或线路前置放大器, 带监听功能。

5. 室外可寻址调频音柱

室外可寻址调频音柱为村公共广播接收设备, 采用铝合金一体化结构, 晶体稳频技术确保频率不漂移, 具有SCA副载波可寻址接收控制功能, 适合有线或者无线接收。

6. 室外定压音柱

室外定压音柱全新园弧型设计, 更加美观, 铝合金拉丝压铸而成, 采用专用的扬声器, 内设有扬声器保护元件。

摘要:“村村响”广播系统是农村基层政务信息发布、政策宣传和灾害预警平台, 对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丰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有着积极意义。本文提供了方案设计理念, 供同行参考。

上一篇:职务说明书(国内跟单文员)下一篇:精神科护士爱岗敬业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