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

2024-05-02

移情(精选11篇)

篇1:移情

心理咨询中的移情与反移情

在心理分析学中,移情指本应是对他人(通常是父母,但也可以是兄弟姐妹、配偶等)的情感和态度转移到了分析家身上。心理热线不可能一点心理分析意味也没有,也因此常常容易遭遇移情。我现在不谈负向的移情,即因为憎恨等负向情感而对热线主持人进行攻击(谩骂、羞辱、拒绝等)以图渲泄,专谈正向的移情,即来访者某种程度地喜欢、甚至爱上了主持人的现象。

在正向移情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真正喜欢主持人的“人格魅力”而造成的爱的倾向。这种基于鉴赏的情感,与正常情感很相似,只是发生在热线主持人身上,就显得不同一般了。如果是这样,与一般处理被人不适当地爱上没有什么不同,第一,要表示你的理解与感谢;第二,指出这种感情不可能转化为现实,从而消除对方的爱的幻想。喜欢,往往是信任的相互关系的最好的说明。所以,在你这样做的时候,不能过分伤害对方的情感,以使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咨询关系受到损失或破坏。也许这类人是很能与你共鸣的,这也是心理分析有成效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个内在因素。

为了能保持良好的相互关系,以利于深人开展咨询,主持人还要一如既往地用冷静来处理对方的热情。保持中立地位对于不 1 涉人太深的情感陷井是必要的。

另一类移情,则是由于不安全感而想有力地表达其对主持人的依赖的。来访者害怕失去咨询者的支持,就以这种方式来表示主持人对她(他)的重要性。其实这种人通常有严重的人格缺陷,即属于“依赖型人格”。她需要你给予更多的安慰,更多的保证,更多的理解与体贴照顾。也从某一方面说明了她在现实生活中的爱严重缺少或匮乏。对于这类移情,你所能做的,恐怕只有把移情作用及时地挑明,并说明自己井不喜欢的态度,以防范向深度发展。一旦这种人陷进移情的深处,则她自己的生存也会很大可能都要你负责了,那就是说,如果你不能答应她不合实际的要求,如此与她作亲密的朋友,她可能就不想活了、这是相当危险的事情。在抑郁症的来访者中这种移情的发生可能性最大。

主持人自身如果有个人英雄主义倾同,喜欢当“救世主”,则很可能与移情者一同陷入情感的漩涡。这样咨询者关系就会产生质变,这是需要严加防止的。

主持人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在面对移情时,也难免会动心的。一旦动心,就称为反移情,即反向移情,反移情对于咨询来说是有害的。主持人要有充分的理性来避免它的发生,如果真的来访者是可爱的,而自己义不能不现实地考虑把这种掺和了个人悄感的关系厂断,最好的办法是介绍一个与自己同性的另一主持人或热线给对方,让对方到那里接受继续的咨询。这种办法是 2 一种无奈的选择,不是万不得已不要采用。因为这样也许对方要怀疑你对她的不够真诚了,因而过去已有的咨询效果也容易大打折扣。但是,在你觉得自己也难以把握的情况下,也只能这样了——因为要是害怕,就断然拒绝继续友好地与来访者对话,而是简单粗暴地结束相互关系,不仅有悖于咨询的宗旨,也会极大地伤害来访者的感情。

爱是无辜,不管是移情者还是反移情者,因此都不能加以指责。但不能不顾及与爱相应的责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愿热线主持人人人自重,又人人善待移情的每一个来访者。

过了移情期之后的相互关系平稳得多了,那时,咨询如果还能维持,完全有双倍的效用,但这样的情况是不多见的。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要尽量避免移情,不论是第一类的,还是第二类的。

(心理医生点评)心理咨询中,咨询者移情别恋心理咨询师的情形是多见的怎样在咨询过程中做到平等、中立、热情、有效而又适时地消除咨询者隐藏的情结,这就要求咨询师有良好的人格结构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以抵御咨询者的移情,巧妙地进行移情转移,当然,对这一行业的职业督导恐怕也是避免移情的有效方式之一。(编辑:点评曹卫洁)

篇2:移情

认识移情能力

移情能力是一种理解能力。

移情能力是针对他人,或其他某个群体而言的。

移情能力关注的是他人的感受。

移情能力是一种情感或者情绪的转化能力,即把他人的情感或者情绪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理解。

移情能力是建立在丰富人生阅历基础上的。

移情能力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即便是家长,也需要有一定的移情能力,才能与自己的孩子有很好的沟通。

优秀的领导都能够理解部下的感受。

理解他人,并不是认同他人,理解和认同是两回事。

移情能力的具备,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训练成分。

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有更好的移情能力。

只有具备较好的移情能力,才能跳出情感漩涡,客观理性地分析他人。

移情能力,就是能够将心比心。

训练移情能力

可以把移情能力归类为一种心智技能。

所有的技能都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获得。

可以把移情技能划分为认知技能和交往技能。

训练倾听,通过倾听来挖掘,追忆自己的情感,获得与对象相近的情感体验。

训练表达,通过适当的、适时的话语,表明情感关切,使谈话能够顺利进行。

训练分享,包括情感的分享和体验的分享,由于分享是自发的、自愿的,激发分享的感受,有利于提高移情能力。

训练交换,包括情感的交换和体验的交换,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思考、体验问题,获取与自己不同的认知。

训练引导,通过启发自觉,激发良知、良能,获得善意,化解和消融敌意。

营造积极环境

移情能力的根本作用在于改造环境,尤其是情绪和情感的环境。

情绪和情感都是容易得到共鸣的,恶劣的情绪和情感产生恶劣的人文环境。

发挥移情能力的作用,有利于营造积极的、善意的环境。

认知和态度影响动机和信任。

风气是一种群体性的感受,是群体性的短期体验。

积极的环境能够使个体有着更好的自我感觉。

良好的移情能力有助于建立公正、包容、合乎道德的风气。

公正意味着平等相待,机会相等,没有特权。

篇3:植根情景,移情传情

关键词:情境,移情体验,情感意识

移情又叫感情移入,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当一个人感知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相应的情绪,即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去体察其心情。历史情境创设的心理学原理是“移情原理”,即将历史“复原”,使那些久远的、陌生的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的情绪在情境暗示的作用下被唤起后,与前人在思想上交流、认知上切磋、感情上交融。下面我以八下《历史与社会》为例谈谈在情境中的移情传情。

一、培养真切地情意,以情移情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要让学生感知对方的情绪,老师先要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倾注于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与学生心理和思维上进行互动。情感具有相同性和感染性。一个感情冷漠的人是不会有、也不可能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教师要让学生动情,自己必须先动情,饱含感情,以真切的情意诱发学生的情感。移情教育就是爱的教育,教师“寓理于情”,具有浓厚而真挚的情意,并将这种深情渗透和体现在教学的语言、眼神、手势、体态、人格和智慧中。

二、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以景激情

(一)联系生活现实情境,引发情感升华。

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成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学生置身其中,体验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社会背景,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感染和熏陶,移情作用油然而生。

如在谈到日本侵华的罪行时,我们可以以身边的事例引入,如我们浙江很多老人都患有“烂脚病”,而大量“烂脚病”的产生与日军散播炭疽菌有直接联系。日军在中国进行细菌战,在宁波投撒细菌,不仅使几十万中国民众死于细菌战,而且留下了严重的传染病。学生从爷爷奶奶身上,了解了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加深了对他们的痛恨。接着又创设系列情境:出示大型历史图册《南京大屠杀—————历史照片中的见证》中的大量图片,材料“日本政府通过篡改教科书事件”,给学生强烈震撼。日本扣押中国船长事件,放中国船长的当天日本国内就爆发了大规模的游行,让学生触景生情。

师:日本右翼分子至今还否认南京大屠杀,不承认侵略历史、歪曲历史,日本首相还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材,发动民众参加反华游行。对此你有何感想?

生1:日本当局的错误做法是我们中国人民无法容忍的,日本人民要向我们道歉。

生2:我们要铭记历史的教训,爱好和平也不忘国耻,提防军国主义复活。

生3:我们要好好学习,把中国建设得更强更大,以免再遭受这样的屈辱。

学生将自己的感情植入到情境中去,在积极思考、自主回答时,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情不自禁的情感流露中,产生潜移默化的移情作用。

(二)创设故事情境,启发学生情感。

于丹强调:故事永远比道理容易传播,因为故事中往往隐含着深入浅出的道理,蕴含着催人奋进的激情和唤醒对真善美的追求。故事中呈现出来的滋味和情怀,能占据学生的心灵,使之情感升华,是传播情感的载体。如要突出民族英雄邓世昌视死如归的形象时,我们可以这样讲:“邓世昌意识到,为国捐躯的时刻到了,他大声地对全舰官兵说:‘今天我们以生命报效国家’,他下令开足马力,用最快的速度向日舰吉野号撞击。全舰250名官兵排列成整齐的队伍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人人脸上毫无惧色,个个眼里喷射出对敌人仇恨的火焰。可是,致远号不幸被敌鱼雷击中,全舰将士纷纷落水阵亡,邓世昌也调到波涛中。他的随从为了救他,给他一个救生圈,可邓世昌决心以死报国,毅然推掉了救生圈。他的爱犬游去救他,用嘴衔住他的发辫。邓世昌见全舰将士壮烈牺牲,抱住爱犬,随波而去。”通过这个故事,学生感受到了历史上的那惊心动魄的时刻,感受到了邓世昌的为国献身的无畏精神,满脸凝重,眼睛里闪烁出一种目光是我从来都没有看到过的,一种崇敬之心就在这瞬间迸发出来,无法压抑。之后,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表达自己的感情。这就是故事情境的魅力。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受到了未曾有的震撼,这就是移情的作用。

(三)穿插影音情境,渲染感情。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要创造“使学生情绪高涨的环境”,最好的平台就是影音情境。历史的特点是它的过去性,过去的历史不能再复现,穿插大量的影音资料,直观历史,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使学生的情绪在暗示的作用下被唤起后,将自己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影视中。如在讲到《屈辱的岁月》中林则徐禁烟的内容时,观看影片《林则徐》,影片中形象地再现了鸦片大量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无穷灾难,加深了清政府统治危机。林则徐为了民族利益,不畏强权。影片不同人物的形象、神态、举止言谈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与憎。这样借助电教手段,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于心灵深处受到了强烈感染,增强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滋润、涵化、展延、厚实。

(四)文史结合,锤炼情感。

自古以来文史不分家。历史课本中对历史事件多理性的叙述和理论的评述,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品质,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升华。语文课文和课外读物中有很多生动、丰满的资料与历史教学相关,可以引用来唤其情。如在讲解《屈辱的岁月》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可从文学作品《圆明园之涅槃》中引用这样一段文字:圆明园曾是一个梦,从美梦开始,以噩梦结束。……在大水法的废墟前,我们依稀还能看到圆明园当年的盛况,还是让雨果来描述:“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述的建筑,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的宝窟,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这位构筑了《巴黎圣母院》的艺术大师,对圆明园不惜笔墨大加赞赏。然而,东方人的这一空前绝后的杰作,1860年被来自地球另一边的人毁灭了。……圆明园的烈焰,在蓝眼睛黄头发洋人的狂笑中,整整烧了三天三夜。北京城上空日光黯然,如同日蚀。北京颤抖了,中国痛苦地扭曲着,全世界大惊失色。一代名园灰飞湮灭,从地球上消失了,永远地消失了。圆明园涅磐了,蜕变了,在血与火的炼狱中。摆脱了亭台楼阁的羁绊,抛弃了小桥流水的俗套,远离了歌舞升平的喧嚣,它无边无际、无形无状、无言无语、无休无止。再也不是帝王独占的御园,它已属于历史,属于世界,属于未来。……为了历史,为了圆明园,决不轻言放弃,哪怕是苟延残喘。感谢历史,让圆明园亘古不变。感谢圆明园,让历史厚重深邃。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通过感悟材料的情感内涵,利用文字的彰显力和感染力,受到思想上的感染和感情上的陶冶。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青少年的情感教育中,移情体验是激发学生情感的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而八年级中国历史是一部屈辱史、探索史、抗争史,所以情感教育非常重要。教师要有真切的情感,设置各种各样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感知、想象等心理活动把自身身心转移、投入到对象中,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进行直觉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郭德俊, 雷雳.教育心理学概论[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8.

篇4:赏花养生 移情易性

移情易性是中医养生妙法之一。培植和欣赏花卉盆景,可以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排除杂念,净化心灵。如此移情易性,可以达到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祛病延年的目的。

例如,患了高血压病后,情绪的波动和不安可引起血压升高。此时若观赏一盆手植的何首乌盆景,看着它那黑色稳重的根茎、袅袅下垂的柔枝,想象着它能降低胆固醇和养生延年的功效,只需片刻心情遂宁。如再啜一口红似宝石的枸杞子茶,欣赏那被誉为“仙人拐杖”的枸杞树,定让您有一种羽化登仙的体验。

现代家庭莳养的花卉,有不少品种本就是药用花木。其花可以美化居室,其香可以消毒杀菌、净化空气,其叶可以养目畅神,其姿则平添了生活的情趣。若有意就地取材,其花、叶、根、茎、果实均可防病治病,保健延年。现简要列举几种花卉的养生功能。

水仙花:《本草纲目》和《广群芳谱》均称其“作香泽浑身,理发去风气”。该花含挥发油0.2%~0.45%,主要成分为丁香油酚、苄醇等。常闻之可祛风除热。其根捣汁外敷,可治痈肿疮毒,百虫咬伤。

芍药花:花容绰约,最宜观赏。花枝喷水,大有“有情芍药含春泪”之妙。该花气味有助于平抑肝阳,可缓和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等症。白芍养血平肝,缓中止痛;赤芍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还是祛斑良药。

杜鹃花:享有“木本花卉之王”的美称。花含色甙、黄酮醇类,是缓解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天然良药。配黄芩、杏仁,可治哮喘。去花心炒鸡蛋吃,有健胃、益气和养颜功效。

茉莉花:含挥发油0.2%~0.3%,主要成分为荣莉花素,芳樟醇类。其花芳香化浊,有助开窍,能减轻头晕目眩、感冒、头痛、鼻塞等症状。花置枕边,令人好梦。其花露则可宽中健脾、理气和胃。

栀子花:含黄酮类挥发油。玉洁无瑕,馨郁袭人。夏日妇女常佩之能活血除烦。用栀子花4朵,蜂蜜25克,同煎服,可治肺热咳嗽。栀子花根与瘦肉相伍,可补肝清热、利胆降压、利水解毒,宜于黄疽性肝炎慢性期食用。

菊花:《太平广记》载:“南阳谷中有大菊,水从谷中得滋而味甘。谷中居民皆不穿井,悉饮甘谷水,饮者元不高寿。”该花含菊花环酮、龙脑等挥发性香料,常闻之对头痛、头晕、视物模糊等症有辅助治疗作用。杭菊是泡茶佳品,可消暑、解热、驱风、润喉、养目、去翳、解酒。菊花茶有养肝明目、清热驱风之效,可用于高血压、冠心病之轻度心绞痛、慢性胆囊炎等的辅助治疗。

牡丹:“花中之王”,是名贵的观赏和药用花卉。其花可煎食,其皮能抑菌,有和血、生血、凉血之功效,主治血中伏火,除烦热。牡丹对臭氧特别敏感,一经接触就会枯萎,可作有毒气体监测植物。

既能观赏又可药用的庭栽花卉还有许多。现代家庭空间有限,从养生的角度考虑,有针对性地莳养一些药食与观赏俱用的花卉,不失为慢性病人的最佳选择。以下建议可供参考。①高血压病:菊花、向日葵、六月雪、长春花、枸杞、牡丹、荷花、美人蕉等。②高血脂症:金银花、枸杞、玉竹、石菖蒲、荷花等。③心力衰竭:万年青、铃兰、夹竹桃、玉竹等。④支气管炎:杜鹃花、十大功劳、枇杷、白兰花、曼陀罗、水菖蒲、龙葵、佛手、千日红、含羞草、无花果、百合、吊兰等。⑤胃病:玫瑰花、香橼、九里香、桃花、向日葵、爬山虎、佛手、沿阶草、荷花、紫薇、仙人掌等。⑥胆囊炎:栀子花、金银花、金钱草、梅花、芭蕉等。⑦肾结石:龙葵、石竹、白兰花、向日葵、金钱草、金银花、鸭跖草等。⑧肾炎:连翘、龙葵、吊竹梅、牵牛花、枸杞等。⑨糖尿病:仙人掌、沿阶草、玉竹、枸杞等。⑩神经衰弱:合欢花、茉莉花、栀子花、枸杞、石菖蒲等。

篇5:七律《移情别恋》

一夜听风赤雨淋,伊人冷面变天阴。

缘来缘去缘皆散,相识相扶相换心。

一旦情移投虎汉,万般愁转寄何音。

留肠寸断谁低泣,回顾初时昔日吟。

篇6:兴与移情之比较

兴与移情之比较

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文明的西方文化与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东方文化是当今世界两大主流文化,两种文化瑰丽无比而又各具特色.笔者从两种文化中各拈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美学范畴-“兴”与“移情”,来追寻两种文化的异同.

作 者:沈燕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合肥,230039刊 名: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ELECTRIC POWER COLLEGE FOR STAFF年,卷(期):8(1)分类号:B83-06关键词:兴 移情 比较

篇7:《移情草木—花鸟画》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移情草木—花鸟画》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目标:

了解中国花鸟画的社会意义及审美价值和多种体裁、表现手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

理解花鸟画家缘物寄情的特点,认识花鸟画的欣赏价值不在于形似,而在于得意,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激发人们爱美、爱生活的感情。

3、创新能力目标:

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开阔眼界。

教学重点:中国花鸟画注重寓意,但画家的艺术表现、情感的表达是更为主要的。

教学难点:花鸟画的表现技法。

教学关键:教师的知识面以及引导、课堂演示和学生的投入程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调试多媒体、检查教具、师生问候。

(二)导入:

教师:以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不蔓不枝,亭亭净植”的生长特点,另人联想到洁身自律的高尚人品,因而受人们喜爱,也是花鸟画中常见的体裁。

(三)新授:

1、欣赏以荷花为主的典范作品:《出水芙蓉图》(南宋)

《映日》潘天寿

《荷塘》齐白石

教师介绍齐白石、潘天寿的作品和各自的.特点,从而引出花鸟画的一些特征

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爱的荷花题材的作品及其喜欢的原因。

2、通过“胸有成竹”启发学生说出古代画竹著名人物以及文人画中“四君子”

请学生分组讨论几幅美术作品。图片展示有

(北宋)文同《墨竹图》(清)郑燮《兰竹石图》

(明)徐渭《墨葡萄图》(明)徐渭《牡丹蕉石图》(五代)黄荃《写生珍禽图》(清)虚谷《松鹤》

(每件作品都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教师通过放映一个小短片让学生了解花鸟画的特点

3、花鸟画的最高境界“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以古代画家画虾出名是谁?引出本课重点移情草木——花鸟画家齐白石,简介生平及绘画特点。

欣赏齐白石的作品《青蛙》、《虾》、《花卉册页》

古代画论:绘事不难于写形,而难于意,得其情而点出之,则万物之理挽于尺素间矣(教师解释)

篇8:外企移情东南亚

外企“东南飞”

近几年来,不经意间,作为外企在中国主要栖息地的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已成为外企撤离的“重灾区”。据广东省外经贸厅的官方报告,2007年广东实际迁走的外商投资企业为244家,涉及销售额12.14亿元人民币。另据东莞市工商行政部门的统计数据,2007年迁出东莞并向工商部门办理了注册地变更手续的企业达到500余家。

与此同时,在中国北方,截至2008年1月底,就已有103家韩资企业“无故撤离”山东。而韩国《中央日报》的报道称,目前在华投资韩国企业约2万家,其中有20%出现亏损,预计将有4000余家亏损企业撤出中国。

前所未有的外资撤离潮招致国际媒体放大性关注。博思艾伦咨询公司最新调查指出,由于利润回报差强人意,大约三分之一的外资企业将在几年后撤离中国市场。

外企撤离中国后,大多向东南亚国家迁徙。日本机械电子部件厂家纷纷在越南建立生产基地,如2006年初,日本丽声钟表工业投资3亿日元在河内的工业园区建设精密模具和树脂部件成型工厂。日本贸易振兴会的统计资料显示,与中国相比,同样条件下,越南的生产成本比中国低15%至30%。

不仅日本公司如此,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为了保证廉价的劳动力,同时也为了分散汇率变动的风险,纷纷走进东南亚国家,培育成继中国之后的新的亚洲生产基地。

统计显示,中国纺织业的劳动力成本为每小时0.69美元,东南亚一些新兴纺织品出口国的成本约为0.4美元,显然中国纺织业劳动成本方面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消失。

在越南、柬埔寨、孟加拉等国,服装厂工人最低工资仅为45美元/月,土地、水、电等能源价格也非常优惠。据香港出口商会调查,在越南等国开设一家1000人左右的服装厂,投资仅需要600万左右港元,而同样规模的工厂设在中国,则需投入几倍的资金。

印度也是外企迁徙的主要目标国之一。印度有着得天独厚的语言优势,英语是它的官方语言,英语的普及使印度在信息技术服务和后台工作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因为没有语言障碍,印度的员工更容易与外籍管理人员沟通,因而执行力也更强。

红利时代不再

在过去20年中,外企蜂涌而入,抢滩中国,大多是冲着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而来。以一个电子熟练工为例,雇佣一个中国员工月薪只需200美元,而在欧美,则至少需要1000美元,是中国员工的5倍,甚至更高。

在过去10年中,外企和中国共享中国“人口红利”。外企雇佣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幅提升。而中国本身也因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而创造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奇迹,多数年份GDP增长在10%左右,为世界之最。

不过,随着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的渐趋减缓,出现了用工荒,加薪潮不期而至。在金融危机的硝烟逐渐散去,尤其是2009年夏末以来,珠三角企业普遍遭遇的“招工难”,乃至“民工荒”问题正是加薪压力报复性反弹的结果。

富士康“坠楼事件”导致的接连两次加薪公告,也在不经意间成为引发整个珠三角加薪压力井喷的始作俑者。初步核算,一旦富士康宣布的2000元“底薪”措施成为现实,那么,同等劳动强度的珠三角一线作业员月收入理论上应该超过3500元,这一工资标准距离2009年深圳全市职工约3890元的月平均工资仅有一步之遥。

进入6月,中国各地企业掀起加薪风。无独有偶,省市政府近来也纷纷从7月起上调最低工资。美国《纽约时报》刊登文章关注中国最新一轮的加薪潮,并引述分析家指出,中国政府支持劳工价格攀升背后的原因不简单,北京期望劳工阶层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缩小贫富差距,刺激内需,并借此迫使出口型的企业转型为创新及高价值产业。

中国“人口红利”的时代已基本结束。在此情势下,效益不太好的外企失去了竞争力,为了生存,只得卷铺盖走人,另找生路。用在东莞一位外企老总的话说,“没有谁愿意走,但没办法再撑下去了。”

产业升级机遇

外企向外搬迁,短期内会加大中国低端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会降低GDP,地方政府经济数据的成绩单在一时间也可能“不太好看”。但从战略角度来看,外企搬迁的现象并不奇怪。跨国企业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在全球范围内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千方百计降低企业成本,会动态地在全球各地布局其生产、销售、服务和研发各个环节。

在全球制造业中心转移到中国之前,全球制造业中心已经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迁徙。第一次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球制造业中心开始从欧美向日本转移。第二次是七八十年代,全球制造业从日本向亚洲四小龙地区转移。到了九十年代,特别是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制造业中心从亚洲四小龙地区向中国迅速转移,主要集聚在中国的珠三角、长三角和山东沿海地区。

既然制造业搬迁是一种自然迁徙,只要把握得当,因势利导,就会化弊为利。在制造业搬迁过程中,通过“腾笼换鸟”,实现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迎来经济新的发展高潮。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本国的制造业竞争力日渐式微之时,通过政府引导,加速产业结构升级,一些竞争力弱的企业搬迁至中国的山东半岛,这种搬迁并没有导致韩国经济的衰退,相反,由于引导合理,韩国的制造业实现了质的飞跃,比如三星集团异军突起,占据了全球制造业的制高点,令人瞠目结舌。

一块硬币有正反两面,从另一面看,外企向东南亚迁徙也不纯粹是坏事。细心的人们可以发现,急匆匆地向东南亚迁移的外企,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低端化的企业。这些外企撤离中国,不会动摇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反而给中国企业实现产业升级腾出空间和资源。

曾在广州东莞进行调研的中信证券分析师诸建芳指出,目前撤离的外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合同外资多在300万美元左右及以下,这些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为主,主要分布在五金、玩具、服装、制鞋、塑胶等行业。这些行业处于产业链的终端,对上端的依赖不是很强,主要依赖的是订单,国外客商只要取得稳定的供货就行,不在乎订单是在越南或柬埔寨生产,还是在中国生产。

与此同时,在广东,电子行业企业基本没有发生外迁现象,因为整个行业的产业链在这里,具有良好的配套供货系统,劳动力素质也比较高,这是越南、柬埔寨所不具备,也很难复制的,因此,即使人工成本高些,企业也不易迁走。

在江苏南京进行调研的中信证券分析师陈济军表示,江苏当地政府并不担心外企撤离的动向,反而认为这有利于当地的产业升级。

“这些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撤离恰恰腾出了空间,为当地承接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结构水平提供了契机。”陈济军说,当地本来就存在招工难的问题,劳动力相对紧缺,成本升高,这些外企撤离还缓解了这些压力。

在一项问卷调研中,也有不少沿海企业认为自己能够消化日前上升的成本压力,其员工工资本来就比当地最低工资高出许多,招人反而比过去容易。

篇9:投射.移情.联想

投射,指主体在某种心理作用下,将自己的主观图式投射到客体上。中国古代寓言中,曾有过这方面的描述。《列子·说符》关于“亡鈇疑邻”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其中讲到一个人丢失了斧头,怀疑是邻居之子偷去,观察其走路、神色、言语、动作,无不像偷斧者。等到他扬其谷找到了斧头,再看邻居之子,却无一点像偷斧者了。在丢斧人眼中,当初的像偷斧者形象正是他头脑中偷斧者的主观图式投射到邻居之子身上的结果,而其根源,则是其疑心所致。当然,这种投射,还不属于审美投射,因为没有围绕审美展开,但其心理运动过程是一样的。比如欣赏一些自然景观“望夫石”、“莲花峰”等,面对的只是一块耸而前倾的巨石、几座簇而并立的山峰,可是人们或由于对传说的熟知,或由于导游、同游者的指点,加之自己的美好期待,将形成的主观图式投射到这些石峰上,越看越觉得像含情脉脉的望夫女子、清新绽放的莲花,从而获得某种内心的愉悦和满足,这就是审美投射。

审美投射的心理活动也许在人类之初就已经发生了,但作为心理美学的理论则是在上个世纪才建立起来的。英国著名艺术心理学家冈布里奇极力主张投射说并作有深入研究,著有《艺术与幻觉》一书,堪称这一理论的突出代表。审美投射一般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心理定向,指沿着一定方向投射的美的幻觉的蓄发状态,它由主体的记忆、知识、期待等相结合而成;二是空白屏幕,指主体的主观图式赖以投射的对象,它具有简洁性、模糊性、不确定性等特征;三是审美知觉方式,指以审美的视角感知事物的方式,它是沟通心理定向与空白屏幕的中介。(参见童庆炳《审美投射与艺术欣赏》)只有以上三个条件都具备了,才会出现审美投射。

书法审美总是伴随着这种投射,原因即有上述条件相应和。审美包括创作和欣赏。无论是在书法创作中,还是在书法欣赏中,主体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心理定向。蔡邕《笔论》云:“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这是讲创作。书法创作要想“入其形”、“有可象”,书家首先须在头脑中有这种“形象”,即心理定向,然后投射到表现对象上,借助笔墨技巧表现出来。书法欣赏也是如此,有时是由于古来的权威评论,如明代董其昌评论王羲之、李邕的书法为“右军如龙,北海如象”(《跋李北海缙云三帖》),我们欣赏他们的作品,可能会把对“龙”、“象”的认识与期待形成主观图式,投射过去;有时是自己最初的直接感受,如欣赏黄庭坚的作品,感到其书笔画纵放劲健,如长枪大戟,顺着这种感受,调动已有的记忆、知识,加之心中的期待,也会形成主观图式,不断投射到欣赏对象上,审美感受也因此而得以深入。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以汉字为基础和载体。汉字本身是一种符号,虽有象形成分,但高度抽象化。汉字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书法形象是十分简洁的,且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非常符合空白屏幕的特征。如是,创作者或欣赏者才能很容易地对之产生并投射主观图式。至于审美知觉方式,则是要求从艺术美的角度感知领悟客体对象。应该把书法同实用意义上的写字区别开来。实用意义的写字要求清楚工整便于交流信息,而且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标准字体。书法是艺术,在基本可识的前提下,须努力创造出艺术的美来,因而它的形象是千姿百态的,富有个性的。同时,也不应局限于汉字固有意义的理解,追求写“水”像水、写“火”像火那样汉字之初的象形之“象”,而应从整体上表现一种生命的律动,蕴涵更高更深层次上的“象”。欣赏书法也须持这样的眼光。有了正确的审美知觉方式,就能适时地沟通心理定向与空白屏幕,完成审美投射,进入书法创作及欣赏的美妙境界。

移情,也是一种投射,不过不是投射图式,而是把主体的情感投射到对象身上,感觉对象也具有了与自己同样的情感。这种心理感受大概每个人都经历过,高兴时看万物都在笑,痛苦时看万物都在哭。杜甫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是对这种移情现象的生动写照。

移情说,作为一种美学理论明确提出并深刻阐释,仍是近现代的事。19世纪末德国著名心理学家、美学家里普斯是其主要代表人物。他认为,审美就是移情,移情造就了一个审美对象,又为进一步审美提供了心理前提。所谓美感,起因在于主观情感移入了对象后,使主体在对象中感受到自我的价值。移情说的核心是主体本质对象化以及由此引起的自我享受。移情虽不一定都产生美感,但美感却必定伴有移情。里普斯说:“一当我将自己的力量和奋求投射到自然事物上面时,我就将这些力量和奋求在内心激起的情感一起投射到了自然之中。这就是说,我也就将我的骄傲、勇气、顽强、轻率、幽默感、自信心和心安理得等情绪一起移入到自然中去了,只有这时候向自然作的感情移入才变成了真正的审美移情作用。”(《美学》)思想只有有了情感的融入才会产生艺术;反过来,艺术审美也就离不开移情的作用。

书法审美尤其需要移情。这首先是由书法的本质决定的。书法借助线条造型只是外在表现形式,其内涵的本质却是抒情的,最富审美意味也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也是其中的情。最初人们创造书法艺术,是要表现什么呢?不是再现客观事物,更不是重复汉字本身,这些只不过是些手段或中介,根本目的是抒发主体的情性。蔡邕《书论》一针见血地称:“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张怀瓘《书议》云:“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都明确指出了这一点。这是人的主观愿望。从客观上讲,书法线条是徒手线,其特点即富有感情色彩,在多种用笔用墨技巧下创造出的不同线条以及不同的组合形式,也确实能表现不同情性。正像孙过庭《书谱》在分析了主客观的原因之后得出结论说:“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一方面是愿望,一方面是可能,二者结合,使抒情性成为书法的本质特征。也正由于此,书法艺术才能得以成长壮大并长盛不衰。它告诫人们,要想攀登书法艺术的高峰,促进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必须重视移情作用。刘熙载讲:“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艺概·书概》)康有为讲:“能移人情,乃为书之至极。”(《广艺舟双楫》)可谓切中肯綮。

其次,是主体心灵陶冶的需要。在书法创作中,由于有审美移情的融入,可以使心灵得到不断的调节和满足,它体现在书法创作的整个过程中,也体现在书法创作的最终结果上。就过程而言,书家移情于运笔使墨,“托以散郁结之怀”,心中能量得以释放,情感得以疏散,就包含有心灵的调节,精神的畅快。韩愈《送高闲上人序》称:“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记述了大书法家张旭移情的情景,它实际上成了张旭调节心灵的重要手段,精神生活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从结果上说,书家看到自己情感的结晶,有一种满足感,不啻是对自己某种精神的肯定与张扬。在书法欣赏中,欣赏者被某书法对象所吸引,其中蕴涵的情感因素起着很大的作用。它触动着欣赏者的情感世界,欣赏者也便将自己的情感投射移入过去。这在各种艺术欣赏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刘勰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就道出了这种心理状态。开始也许是不自觉的,而要深入进行审美,尚须自觉地进行移情,才能使自己摆脱世俗烦恼,进入一个更纯粹更超脱的境界,获得深层的心理愉悦。这里有一个移情的目的问题,将自己感情移入对象不是目的,体察感受对象内含之情也不是目的,移情是为着审美,审美是为着感悟人性,实现真正的自由人生。这一点至关重要,必须把握住,才不致于陷入作品或自身某种情感而不能自拔,把本是愉悦的审美享受变成困扰自己的精神负担,影响了正常的审美。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现象。它也是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具备的一种心理能力、心理机制。联想在生活中普遍存在,艺术审美包括书法审美更不可能离开它。

联想的关键是“联”字,即眼前事物与被想到事物之间有一定联系,人也才能将它们联系起来去想。由此,联想大体可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接受联想是时间或空间上相接近事物的联想。时间接近的联想如“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空间接近的联想如“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贺敬之)。类似联想又称相似联想,是形态、性质等相类似事物的联想。如“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毛泽东)。对比联想是性质、特点相反或正面可比事物的联想。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因果联想是存在因果关系事物的联想。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联想又有审美联想与非审美联想之分。审美联想紧紧围绕审美展开,在情境上有一定的定向性,属于控制联想,是超功利的;非审美联想不一定都围绕审美展开,带有随意性,不定向性,属于自由联想,不排除功利的态度。蔡元培在《以美育代宗教说》中讲:“马牛,人之所利用者,而戴嵩所画之牛,韩干所画之马,决无对之而作服乘之想者。狮虎,人之所畏也,而芦沟桥之狮,神虎桥之虎,决无对人之而生搏噬之恐者。植物之花,所以成实也,而吾人之赏花,决非作果实之想。善歌之鸟,恒非食品;灿烂之蛇,多含毒液。而以审美之观念对之,其价值自若。”书法审美中的联想需要的只能是这种观念。如过多从实用角度考虑书法所写字是否清楚可识,或者把主要精神用在字义的联想上,就违背了书法审美的本义,很难领略书法审美的妙处。

审美联想主要采用类似联想。诗有《诗品》,画有《画品》,书有《书品》,都不约而同地以设喻的方式出现,设喻就是类似联想的结果和体现。它们都是就诗、画、书的某种整体风格来品味的,如“冲淡”、“劲健”、“姿媚”等等。一是由于这些风格概念太抽象,设喻可以变抽象为形象,便于理解;二是通过美的事物的联想,可以加深对该类作品的审美感受,提高审美效果。清人杨景曾《二十四书品》就有对“妩媚”风格的描述,诸如“海棠春睡、颜如舜华”、“清姿绣闼,脂泽香车”、“微云浣月,挹露流霞”等等。出于同样的原因,古来对某具体书家的书评也有借助联想创造妙喻的传统。如南朝梁著名书法家袁昂的《古今书评》,即是最早以喻评书的典范,影响深远。其中所评25位书家书作,几乎全用比喻。如“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萧子云书如上林春花,远近瞻望,无处不发”、“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等等。每一个书法欣赏者都需要努力加强和调动联想机制,充分展开联想的翅膀,以使其审美不断得到深入。如果眼睛停留于作品自身,或只作理性思考,缺少美好形象的联想,所得审美感受必然有限。

书法欣赏如此,书法创作也如此。书法创作不是一般的写字,而是在创作蕴涵有丰富审美情趣的艺术形式。蔡邕讲“须入其形”、“纵横有可象”,自然须要先联想到远远超出字形之外的“形”、“象”来。王羲之曰:“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须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也是要求从艺术美的角度构思书法的形象,这些若不调动联想的机制,是不可能进行并理想完成的。联想的前提是头脑中积累和记忆,这就要求平时多观察、多体验,对各种事物的性质特征有较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但仅此还不够,还须有自觉去联想的意识,善于寻找各事物之间的联系,到时才能把它们联系起来,动笔前也才能有个理想的形象,然后心中有目标地挥洒笔墨。当然,这种书法艺术的形象不是现实物象的摹写,而是凝聚有主观情意的,高度抽象的,同现实物象的关系是似又不似的。它体现在一笔一画、一字一行中,更体现在一幅作品的整体形象中。但无论如何,审美联想在其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篇10:巧用“移情别恋”来缓解职场高压

心理专家建议邓小姐常去陶吧玩玩。邓小姐对于制陶完全不懂,也不感兴趣,但是在姐姐的强烈要求下,只好过去看看。邓小姐报名参加了制陶训练班,利用业务时间进行学习制陶。每当下班后或周末,她就投人制陶的世界中。

渐渐地,她感到了自己的生活中充满了阳光和乐趣。邓小姐说,她从来没有享受过这么美妙的生活。在学习制陶之前,她每天在上班时总是要面对电脑、电话、传真以及数不清的枯燥数字。下班后,思想仍不可遏制地在那些烦人的工作中打转,令她心力交瘁。

而现在,一有空闲她就穿上牛仔裤,到陶吧去“工作”。她可以什么也不想,随心所欲地把玩着手里的泥巴。

邓小姐情绪的变化,是拜“移情”所赐。所谓移情,是情感迁移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把某种情感由一对象迁移到另一对象。在心理学中,移情是精神分析派心理学的一个术语。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情感迁移的现象较为普遍,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人的情趣生活或称业余爱好。

如很多人在工作之余,热衷于种花养草、钓鱼下棋等等。但是,由于很多人受了“勤有功,戏无益”的影响,认为这些是不务正业,玩物丧志。其实不尽然。

科学实验证明,工作引起的疲劳,尤其是脑力劳动,并不意味着身体的精疲力竭,而多半是心理上的疲劳,动机强度降低或者是兴趣下降。此时,消极的休息方法,并不能使原来的大脑兴奋区很快得到抑制。

倘若换个方式,去浇浇花、养养鱼、下盘棋,那么兴奋中心就会较快转移,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的脑细胞就能因转换了活动而得到充分休息。此外,人们一旦移情于大自然或其他有益的活动,就会发现其中许多表现形式有非常微妙的相似性,从而给人的生活和工作以种种深刻的启示。

苏东坡之所以屡处逆境而不改其乐,其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其他事物的积极影响,如从梅花傲霜斗雪的坚强性格中给他以鼓舞。适当有益的业余情趣,能使人神清气爽、精神振奋,整个心理活动处于平衡状态,为工作、生活和健康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保证。

“移情”的关键在于应选择有益的业余生活,其目的是养情怡性,健身益心,有利于工作和生活。当然,移情之法有时也需节制,否则也会适得其反。如时下盛行麻将风,很多人乐此不疲,昼夜度战,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极大,且因借此赌钱数目巨大而败坏了社会风气。

篇11:如何处理反移情中的恨

如果从人本的角度来看,这个概念是显得如此的古怪,因为在那个角度,我们需要的是“无条件的积极接纳”我们的病人,又如何能够谈到去恨自己的病人呢!有人曾举过一个相对极端点的例子,如果一个人站在窗边想要跳楼,人本的治疗师显然会说:“如果这是你的选择,我会尊重你的选择。”但显然我们不会这样做的,那样做的话,你就等着蹲监狱吧,我们当然不会拿自己的生活去冒险。另一个极端的状况就是我们对这个概念的直接理解,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要去恨自己的病人,下班了、吃饭了,还在想,“我对你那么好,你居然还攻击我,真是不识好歹。”当然也不会是如此。因为这里所提到的恨,是指我们在治疗的中后期自然流露出来的失误。

我从三个方面去阐述我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1、成熟mature

妈妈能够去“恨”婴儿,是婴儿成熟的一个标致。这是一个现实界限的标石。我们知道在客体关系的理论中,虽然流派众多,但是都认为婴儿在最初时有一个全能的无限夸大的时期,这就是原始的自恋,一种幻觉,在成人,就是精神病性的幻想。随着婴儿的成长,这种原始的幻觉会被环境中带来的挫折所打破,婴儿继而放弃掉全能,进入到分裂与整合的过程中。那么终究有一刻妈妈的“恨”会出现,或许这并没有绝对的时间上的界限。在这里,“恨”这个字眼不如理解成“信任”更为合适。因为在这里温尼科特强调的是“信任”孩子的独立存活,不再有不恰当的担心。

举两个具体的例子:

其一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中国人很崇尚坐月子,我的一个同学本身是妇产科病房的护士长,我去看望她的时候,她无比无奈的说“平时都是我教育别人,要刷牙洗脸洗澡,现在我澡也不能洗,床也不能下,没办法,得听老人言。”她家的做法或许夸张了点,但这是确实存在的,在初期,孩子的降临带来了快乐,但同时也限制了母亲的自由,这是毋庸置疑的,

谁能完全的说母亲在此刻只有爱心而全然没有厌烦之意呢。那么,平行的来看,在治疗的开始,我们的来访者有可能把你看成她的一部分,她觉得你和她是一体的,她想任意的指挥你,评论你的对错,把她的意志加于你之上,我们知道碰到显性的病理性自恋的人,治疗师会得到这种‘待遇’。在此时,治疗性连结产生的基础在于治疗师放下自己的自恋,去满足对方的自恋,但我们很清楚,这是技术性的,治疗师的内心很明白,他和来访者是不同的两个人。来自于治疗师内心的平衡可能是,“我知道这是暂时的,那只是治疗的一个过程,我会从以后的治疗的整体改变中获得成就感”但不论怎样,治疗师的自恋在那一刻是被伤害到了的,我们会通过自己的经验,理论和理解等等,来降低这个伤害的程度,但无法完全消失掉这一部分,当然,如果你以圣人自居,那是除外的,也可能治疗师启动了自己的防御,隔离或者受虐得一塌糊涂,那样或许也可以感觉很好。但不论怎样,‘恨意’必然在,在母亲的潜意识中,也在治疗师的潜意识中。

其二是:在分离个体化的过程中,有一个儿童蹒跚学步的时刻,在这个时刻,孩子总会弄得比较的惊险,特别是在开始的时刻,摔跤是常有的事情,不过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小孩子摔倒了,哭一下,然后爬起来继续的蹒跚挪步。但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都在身边的小孩子就痛苦了,当他摔倒的时候,有六个人在旁边,总有一个人要去扶的,于是他可能很大了还是一摔倒就哭,倒在地上爬不起来,等着人去扶他。其实更多的原因是来自于时刻陪伴在旁边的母亲,如果母亲是焦虑的,总是担心孩子不能自己完成,不能承受孩子哭带来的伤心,没有那丝‘恨意’,母亲会无数次的用行为去抵消自己内心中对于丧失的焦虑,那么孩子总也自己走不了路,总也离不开,孩子一直和母亲捆绑在一起,内心中,或者现实和内心中。即使母亲离世了,孩子也会去找到一个替代者,最有可能是找到一个无比能干的老婆,自己可以继续做小孩。那么平行的,在治疗中的那一部分就是,这样的治疗师是无法信任自己的来访者的,他或许过多的制造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来访者持续退行,但现实功能持久的不能建立好。

2、整合,无恨无爱

整合意味着我们对于情感的感受是一种爱恨交织的状态,而不是单纯的爱或者恨,我们知道在前矛盾情感的状态,在情感的感受中只有爱或者只有恨,这两种感受无法整合起来,在于边缘人格障碍的来访者这是一个显著的特点。温妮科特十分强调在孩子的情感发展的时期中,母亲表达出对孩子的‘恨’,这样会促使孩子现实功能更好的建立,换个角度来说,孩子感受到了界限,感受到了来自于母亲的‘恨’,他才能更加真实的感到妈妈是爱自己的。

上一篇:5消毒药械管理制度下一篇:跆拳道的招生方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