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原理复习范围

2024-04-16

设计原理复习范围(共6篇)

篇1:设计原理复习范围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期末复习范围(2015年6月)题型分布:

1、单选题 10道题每题1分 10分

2、多选题 10道题每题2分 20分

3、名词解释 5道题每题6分 30分

4、案例分析题 1道题 20分

5、论述题 1道题 2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在整个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历程中,哪类取向一直占据着首要地位并主导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向?

A、社会学 B、心理学 C、人类学 D、哲学

2、社会化的核心是哪项?

A、道德社会化 B、政治社会化 C、法律社会化 D、性别角色社会化

3、哪位学者首先提出儿童的自我概念是通过“镜像过程”形成起来的“镜像自我”,即别人对于儿童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与对待)就像一面镜子? A、米德 B、库利 C、弗洛伊德 D、埃里克森

4、社会认知的基本特性不包括哪一项? A、互动性 B、间接性 C、整体性 D、矛盾性

5、在利他行为的诸多理论中,我们所做的很多源于最大化我们的报酬和最小化我们的成本的动机。以上说法是出自于哪一理论?

A、社会交换理论 B、社会规范理论 C、进化理论 D、社会认知理论

6、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刻板印象具有哪项的意义?

A、消极 B、破坏性 C、概括定型 D、社会适应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哪项? A、相互性原则 B、平等性原则 C、强化原则 D、交换性原则

8、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如果有其他人在场,他就会感受到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影响到他的活动效果,如果这一刺激促进了活动的完成,我们称其为什么?

A、从众 B、社会惰化 C、社会助长 D、社会干扰

9、一群拥有同一目标和规范的个体,是相互影响、共同活动、具有内聚力的一个集合体称为什么? A、集团 B、集体 C、群体、D、族群

10、社会心理学杨国枢认为,哪项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社会态度? A、金钱至上 B、血缘关系 C、社会取向 D、民族意识

11、明尼苏达多项个性量表(MMPI)属于哪种测验?

A、速度测验 B、智力测验 C、能力测验 D、典型反应测验 E、最大成绩测验

12、哪位学者提出了“镜中我”理论? A、库利 B、米德 C、弗洛伊德 D、埃里克森

13、有关自我的认知结构是关于自我的认知概括,它来自于过去的经验并对个体社会经验中的自我有关的信息加工进行组织和指导是指什么? A、自我认知 B、自我观察 C、自我图示 D、自我内省

14、奥斯古德等人认为,在评价对他人的印象时最主要的角度是哪项?

A、评价 B、力量 C、活动 D、热情

15、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发生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他人在场会抑制利他行为的发生,其属于社会心理学哪种效应?

A、马太效应 B、鲶鱼效应 C、旁观者效应 D、罗密欧-朱丽叶效应

16、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这是根据什么的影响? A、图式 B、自我意识 C、遗忘曲线 D、印象

17、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这一现象说明了哪一项原则?

A、人际关系的相互性原则 B、人际关系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C、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则 D、人际关系的平等性原则

18、从众最经典的研究当属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和哪位学者的群体压力研究? A、阿希 B、莫顿 C、哈罗德 D、米尔格拉姆

19、群体成员一起活动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这些目标通常是无法通过个人努力而实现的过程,我们把它称为什么? A、竞争 B、合作 C、群体极化 D、群体决策

20、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这属于以下哪项内容? A、差序格局 B、差别格局 C、团体格局 D、集体格局

21、社会心理学研究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哪项? A、自然观察法 B、案例分析法 C、档案研究法 D、实验法

22、不属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组成部分的是哪项? A、本我 B、自我 C、主我 D、超我

23、自我认知基础上产生的内在体验,是自我概念的情感成分,也是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这一概念是指什么? A、自我体验 B、自尊 C、行为 D、情绪

24、社会心理学关于归因理论的研究始于1958年哪位学者的研究? A、冯特 B、勒温 C、墨菲 D、海德 25、7-11岁儿童观看一个成人的捐赠行为后,会表现得很慷慨,主动捐赠自己获得的奖品,这是通过利他行为的哪种外部影响因素来促进利他行为? A、马太效应 B、鲶鱼效应 C、旁观者效应 D、罗密欧-朱丽叶效应

26、社会行为是人对什么所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A、周围环境 B、社会因素 C、现实生活 D、即时情境

27、哪项效应反映出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刻板印象 D、光环效应

28、“东施效颦”是一种什么现象?

A、顺从 B、去个性化 C、有意模仿 D、从众

29、个体或群体间力图胜过或压倒对方的心理需要和行为活动,我们称之为什么? A、群体极化 B、合作 C、竞争 D、社会化 30、翟学伟根据脸的规矩性和面子的心理位的统一与分离,划分出中国人的哪种图谱? A、脸面素描图 B、脸面阴阳图 C、脸面统一图 D、脸面四分图

31、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中触发伦理始于哪位学者所主持的权威服从研究? A、津巴多 B、奥尔波特 C、米尔格拉姆 D、米德

32、不属于角色失调的是哪项?

A、角色偏好 B、角色不清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33、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控制是指哪一概念? A、自我效能 B、自我控制 C、自尊 D、自我体验

34、印象形成的模式不包括哪项? A、平均模式 B、增加模式 C、加权平均模式 D、加权增加模式

35、对他人情绪的理解而唤起自己的与此相一致的情绪状态并产生共鸣的过程,心理学上属于哪项? A、共情 B、移情 C、当事者为中心 D、自由联想

36、社会交换论认为态度改变的关键是哪项? A、诱因的强 B、趋向动机 C、达到平衡状态 D、回避动机

37、社交情绪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属于人际交往中个体的哪种现象?

A、主观体验 B、社会动机 C、社会态度 D、社会知觉

38、市场上的小贩找几个“托”在摊位上“争抢”购买自己的商品,造成抢手的假象,诱使路人误以为商品价廉物美。这在社会心理学上属于什么现象? A、社会干扰 B、去个性化 C、服从 D、行为的暗示

39、大男子主义的拥护者对于女人持有偏见,他们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属于哪一项?

A、群体偏见 B、群体极化 C、刻板印象 D、群体决策 40、面子的整饰行为中最常采用的策略是哪项?

A、预防性策略 B、维护性策略 C、防御性策略 D、报复性策略 单选题答案:

1、B

2、B

3、B

4、D

5、A

6、D

7、C

8、C

9、C

10、C

11、D

12、A

13、C

14、A

15、C

16、B

17、B

18、A

19、B 20、A

21、D

22、C

23、A

24、D

25、C

26、B

27、B

28、C

29、C 30、D

31、C

32、A

33、B

34、D

35、B

36、A

37、A

38、D

39、A 40、B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题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答案,多选或者少选均不得分。)

1、关于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正确的说法是哪些? A、社会心理学是在心理学和社会学两大母体下孕育而成 B、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

C、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D、社会心理学是类似于哲学的抽象学科 E、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实证科学

2、在社会心理学所涉及的大部分研究领域里,与社会化过程有关的内容包含哪些? A、态度的形成 B、社会学习C、社会认知的发展 D、自我概念 E、性别角色

3、自我概念的结构从形式维度可以分为哪些内容?

A、自我认知 B、自我体验 C、生理自我 D、自我控制 E、社会自我

4、影响社会认知的认知者因素包括哪些?

A、个人魅力 B、原有经验 C、情绪状态 D、价值观念 E、身份角色

5、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包括哪些?

A、年龄 B、性别 C、性格类型 D、敌意归因偏差 E、个人精神状态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哪些选项?

A、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即被说服者根据直接经验形成的态度不易转变 B、预警一定会促进态度转变

C、自尊水平高、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不易转变态度 D、分心一定会削弱说服效果

E、自尊水平低、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不容易转变态度

7、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的三维,是指以下哪些选项?

A、包容需要 B、情感需要 C、支配需要 D、成就需要 E、价值需要

8、有他人在场对个体的活动效果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主要取决于以下哪些因素?

A、活动的性质 B、活动者的个体特点 C、外界条件 D、竞争的影响 E、分心

9、群体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哪些选项?

A、地位 B、角色 C、规范 D、凝聚力 E、权利

10、中国人的社会取向主要包括以下哪些选项?

A、家族取向 B、关系取向 C、价值取向 D、权威取向 E、他人取向

11、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哪些? A、个体社会心理与行为 B、社会交往心理与行为 C、人际交往心理与行为 D、群体心理与行为 E、团体规范与行为

12、社会化发展的心理基础包含哪些?

A、人的感情 B、人的个性和人格 C、人的需要和动机 D、人的态度和兴趣 E、人的体格和体重

13、自我概念的结构从内容维度上可以分为哪些? A、自我认知 B、生理自我 C、社会自我 D、心理自我 E、现实自我

14、维纳的归因理论,把人的行为原因区分为哪些内容? A、内因 B、外因 C、稳定的 D、不稳定的 E、自觉的

15、作为控制攻击行为中的方法“惩罚”,需要注意以下哪些方面? A、惩罚要适度 B、注意攻击者的个性,考虑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C、注意分析攻击的动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抑郁质的人应该惩罚更加严格,以利于他反思。E、学生做题目错误,老师让抄写3遍,属于惩罚

16、态度的特点包括哪些?

A、对象性 B、内在性 C、系统性 D、稳定性 E、长期性

17、下列说法中,与“人际交往”涵义相符的有哪些选项? A、“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联系过捏 B、“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情感的联系过程 C、“人际交往”使人们的种种社会性需要得以满足 D、“人际交往”必须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条件下进行

E、“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方式,它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一种实际活动

18、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表现出从众行为?

A、群体规模 B、群体意见的一致性 C、群体的凝聚力 D、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 E、公开的反应

19、群体凝聚力表现在成员的心理感受方面包含哪些? A、认同感 B、归属感 C、力量感 D、自豪感 E、自卑感 20、中国人关系取向的特征表现为哪些?

A、关系角色化 B、关系依赖性 C、关系回报性 D、关系和谐性 E、关系宿命观

21、描述法主要包括哪些方法?

A、自然观察法 B、案例分析法 C、档案研究法 D、调查法 E、心理测验

22、关于社会化较为经典理论,有哪些?

A、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B、米德的自我理论

C、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D、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E、生命历程理论

23、自我概念的结构从观念维度可以分为哪些?

A、自我认知 B、现实自我 C、社会自我 D、心理自我 E、理想自我

24、奥斯古德等人认为,在评价对他人的印象时,包含的角度有哪些? A、评价 B、力量 C、活动 D、热情 E、角色

25、利他行为具有以下哪些特征?

A、以帮助他人为目标 B、不期望有物质或精神的奖励,如荣誉或奖品; C、自愿行为,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D、利他行为一定没有利己行为 E、强迫性

26、互补对于人际吸引是重要的,互补的形式主要包含哪些? A、社会角色的互补 B、人格特征的互补 C、情感的互补 D、需要的互补 E、物质条件互补

27、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分析认为,人际交往的功能有哪些? A、消除个体孤独感 B、传递信息,增加个人的知识经验

C、影响团体内聚力 D、人际调节 E、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气氛

28、模仿主要有哪些特征?

A、内在性 B、非控制性 C、表面性 D、相似性 E、独特性

29、下面哪些因素决定人们在一起是竞争还是合作? A、情境的奖励结构 B、竞争性的个体差异 C、沟通模式 D、相互作用的影响 E、实际利益

30、以下哪些选项属于中国人权威取向的特征表现?

A、权威重视 B、权威敏感 C、权威崇拜 D、权威依赖 E、权威服从

31、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哪些?

A、形成阶段 B、评介阶段 C、停顿阶段 D、重建与本土化阶段 E、迅猛发展阶段

32、根据人的生命发展周期和各发展阶段的特点,社会化可分为哪些阶段? A、基本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再社会化

33、为了自我展示,每个人采用不同的策略,归结起来有哪些策略? A、虚伪谦虚策略 B、自我妨碍策略 C、印象管理策略 D、访谈策略 E、心理疏导策略

34、归因偏差主要有哪些?

A、基本归因偏差 B、自利性归因偏差 C、忽视一致性信息 D、折扣原则 E、共变原则

35、培养利他行为的手段和方法有哪些?

A、培养利他情感倾向 B、培养社会责任感 C、树立利他行为的榜样 D、遏制攻击行为 E、说服教育

36、影响遵从的个体特点有哪些?

A、个体的能力 B、个体对将来的期望 C、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 D、文化差异 E、个体的知识水平

37、容貌对人际关系发展能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这是容貌的哪些效应?

A、晕轮效应 B、环境效应 C、散逸效应 D、自然效应 E、结伴效应

38、根据被模仿对象的不同可以将模仿分为哪些种类?

A、有意模仿 B、无意模仿 C、对他人的模仿 D、对群体的模仿 E、盲目模仿

39、团体凝聚力的功能包含哪些?

A、增强团体成员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B、增强团体控制力 C、影响团体工作效率 D、较少竞争 E、合作 40、中国人对面子的运作过程包括哪些?

A、面子的自我觉察 B、面子的威胁知觉 C、面子的情绪反应 D、面子的维护策略 E、面子的整饰行为 多选题答案

1、ABCE

2、ABCDE

3、ABD

4、BCD

5、ABCD

6、AC

7、ABC

8、ABDE

9、ABCD

10、ABDE

11、ABD

12、ABCD

13、BCD

14、ABCD

15、ABCE

16、ABD

17、ABCDE

18、ABCDE

19、ABC 20、ACDE

21、ABCDE

22、ABCDE

23、BE

24、ABC

25、ABC

26、ABD

27、ABCDE

28、BCD

29、ABCD 30、BCD

31、BCD

32、ABCD

33、ABC

34、ABC

35、ABC

36、ABCD

37、AC

38、CD

39、ABC 40、BCE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2、社会角色:是沟通和衔接个人和社会的桥梁,是指个人在社会团体中被赋予的特定身份,以及该身份所应发挥的功能。

3、自尊:是对自我进行的整体积极性评价,这种整体的自尊对个体行为发展有重要影响。

4、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5、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具有非常高的稳定性,很难被改变。

6、利他行为:是自愿采取的帮助他人的行为,且预期不会得到任何形式的回报,除非觉得自己也许做了一件好事

7、社会态度:即个体对特定客体、议题或人物的一贯的、稳定的心理准备状态,包括情感(affect)、行为倾向(behavior tendency)和认知(cognition)三个基本要素。

8、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9、去个性化:就是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行为。

10、侵犯行为:是以伤害另一生命的身体或者心理为目的的行为,即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

11、归因:是指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 的过程。

12、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

13、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逐步接受被现有的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信念和规范,形成特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

14、成就动机:是指个人在设定的目标之下追求学业或事业成就的内在动力。成就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

15、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是指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他人在场会抑制利他行为的发生。

16、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在情感方面所表现出相互亲近(喜欢)的现象,是一种导致人与人间心理相融的情感。

17、晕轮效应:也叫光环作用(Halo effect)。指的是如果一个人被赋予了一个肯定或有价值的特征,那么他就可能被赋予其他许多积极的特征,就像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有照明作用一样。

18、社会取向: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社会态度,是中国人融入群体、适应环境的一套独特的生活适应方式。

19、差序格局: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

20、群体:是一群拥有同一目标和规范的个体,是相互影响、共同活动、具有内聚力的一个集合体。

四、案例分析题(20分)

案例分析题答题要求 ⑴根据给出的案例,引用本课程教材中与案例内容相匹配的、合适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进行分析。

⑵案例分析题答题步骤:①必须明确该案例所适用的哪一理论(列举两个或多个理论全题不得分),并介绍所引用理论的基本观点(不少于100字);②根据引用的理论观点,对案例进行具体分析。要求紧扣案例内容,逐点分析,分析过程层次分明,叙述合理,符合逻辑,具有说服力(不少于300字);③归纳、总结出对本案例分析的基本结论,并说明这一结论的推广(引申)意义。要求分析结论观点可信,结论的引申推论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不少于200字)。

⑶案例分析题评分标准:介绍基本理论观点符合要求,得8分,分析过程符合要求,得8分,归纳总结符合要求,得4分。

案例一

社会化的生理基础

美国人类学者克拉格(w、N,Kellogg)夫妇在20世纪30年代让一只七个半月的黑猩猩同他们九个月的儿子生活在一起,使两者生活学习环境完全相同,同样穿衣、喂食,同样练习站立、行走、开门、用杯、用匙、坐便盆。但当他们的孩子能说20多个单词的时候,黑猩猩只能听懂指示命令,做出喝水、坐下、开门等多个动作,却说不出话来。20世纪50年代海伊斯(C、Hayes)夫妇收养训练一只黑猩猩长达3年之久,也只教会其说出杯子、爸爸、妈妈三个单词。20世纪60年代加德纳(R、A、Gardner)夫妇教一岁黑猩猩学习美国哑人所用手势语,三年学会25个手势符号,黑猩猩却始终未能学会使用人类的抽象语言符号。这些事实表明,无论什么样的环境教育也不能超出种族遗传所

提供的范围。

请你选用一种最合适的社会心理学原理解释上述现象 答题要点:

1、本案例可以用社会心理学中的人的社会化这个原理进行分析。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形成适合于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公认的行为方式,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也就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心理学家认为影响人的社会化的因素有本能论和环境论两大取向,本案例与本能论有关。本能论是指人的社会化有赖于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人格或个性发展也会受到基因模式和特定社会生活环境的相互影响。我们个体的社会化有赖于生物学基因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遗传因素是每个人社会化的潜在基础和自然前提。

2、案例中的几个实验,让黑猩猩与人一起生活、接受相同的教育,一段时间后孩子学会了讲话,但一起生活、学习的黑猩猩却始终未能学会使用人类的抽象语言符号,最多会做一些手势、动作。这是因为黑猩猩不具备人的生理基础,没有人的遗传因素。这些事实表明,无论什么样的环境教育也不能超出种族遗传所提供的范围。

3、由此可见,人的生理基础决定着我们的社会化,遗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的生理特征、行为倾向。因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尊重客观事实和规律,不能违背客观现实。

案例二

霍去病带头踢球

边塞荒凉,军旅生活枯躁无味。霍去病在月下巡视军营,他被一缕凄楚的笛声吸引了,双眉慢慢地皱了起来。是啊,军中缺粮,士气低落,真叫人焦心哪!面对猖獗的匈奴,战士情绪消沉,怎么打仗呢? 霍去病是西汉有名的军事家。他知道光靠惩罚是不能提高士气的。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带头和将士们一起踢球来振作士气,锻炼身体。于是,他让军队里的工匠用皮子缝成一个圆圆的皮球,中间塞满毛发。他命令士兵在广漠的荒原上修出一个球场。那时的球场是在地上挖些小浅坑,把球踢进土坑,就像现在足球赛中的射门。随后,他把球分发给部队,组织各种形式的比赛,优胜者就奖给酒肉,鼓励大家踢球。他自己呢?每次球赛都带头参加,同将士们一起奔跑,一起欢笑。

自从开展踢球活动后,将士们练活了手脚,提高了情绪,当军粮充足的时候,霍去病带领部队向匈奴发起了进攻,终于把匈奴打得落花流水,打开了通向西域的道路。请选用一种合适的社会心理学原理,对上述事例进行分析。答题要点:

1、本案例可用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凝聚力”这一理论进行分析。群体力也叫群体吸引力,是指群体对成员联合起来并增强成员相互好感的品质。影响凝聚力的因素有成员目标的一致性、团体成员需要满足的程度、团体领导方式、团体成员的协作与竞争等。其中团体领导的作风好领导方式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团体的吸引力。如果团体领导作风公正廉洁、以身作则、惜才爱才,对成员关心体贴,那么其团体对成员就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协作和竞争是团体成员间关系和谐、团结一致,增强凝聚力的催化剂。

2、本案例中,霍去病发现军中缺粮,士气低落,面对猖獗的匈奴,战士情绪消沉。他没有惩罚下属,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用组织将士们踢球比赛来振作士气,而且每次球赛他都带头参加,同将士们一起奔跑,一起欢笑。自从开展踢球活动后,将士们练活

了手脚,提高了情绪,终于把匈奴打得落花流水,打开了通向西域的道路。霍去病的成功正是由于他以身作则、惜才爱才,对将士们关心体贴,增强了团体的的吸引力所至。而且,霍去病通过组织战士们一起踢球,使战士们在活动中展开合作与竞争,关系更加和谐,也增强了士气。

3、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团体吸引力是团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团体生活中占重要的地位。而领导是团体的核心,在团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使团体具有吸引力,领导必须公正廉洁、以身作则、惜才爱才,对成员关心体贴。群体成员间要相互合作,适当竞争。

案例三

艄公的箴言

一个夏日的雨天,一名美丽的少妇投河自尽,被一位老艄公救起。“你年轻轻的,为啥就不想活了?”艄公问。

“我结婚两年,丈夫就抛弃了我,接着孩子又病死: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少妇哭诉道。

“两年前你是怎么过的?”艄公又问。少妇擦了擦眼泪,说:“那时我自由自在,一无牵挂„„” “那时你有丈夫和孩子吗?” “那时还没结婚,当然没有。”

“那么你不过是被命运之船送回了两年前:现在你又自由自在、一无牵挂。请上岸吧。” 少妇回到岸上,艄公摇船远走。少妇揉揉眼睛,恍如做了一个噩梦。自此,她又活得充满信心,再也没动过轻生的念头。

请你选择一种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分析上述案例。答题要点:

1、本案例可用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的改变”这一理论进行分析。社会心理学的态度改变是指一个人已经形成的态度,在接受某一信息或意见的影响后,所引起的相应的变化。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很多,其中说服者的专业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说服者的专业性包括说服者所受的教育程度、专业训练、社会经验,以及其年龄、职业和社会地位等。这些因素,能够使说服者在目标对象的心目中成为某方面的权威形象,一般说服者的权威性越大,目标对象改变自己态度的可能性就越大。

2、在本案例中,美丽的少妇意欲投河自尽,被一位老艄公救起。艄公的一番让劝说使少妇改变了态度,放弃了轻生的念头。为什么艄公的劝说这么有效,因为,他的生活经验和阅历,他的年龄和社会经验,使他成了权威形象,也就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而且老艄公运用的说服方式也很恰当,让少妇与以前相比,只是回到过去而已。这样更促使了少妇态度的改变。

3、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说服别人改变态度的过程中,说服者自身的因素很重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人费尽口舌可能毫无效果,而有人通过会心的交谈,却会引起被说服者心悦诚服地改变态度,就像案例中的老艄公。因此,被说服者会不会改变原有的态度,与说服者本身的权威、说服方法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案例四

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权威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试验中这

位“化学家”煞有其事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

答题要点:

1、本案例可用社会心理学中的“命令者的权威性”这一理论进行分析。服从是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命令而做出的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外界的要求下发生的。影响服从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命令者的权威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职位较高、权力较大、知识丰富、年龄较大、能力突出甚至财富较多等,都是构成权威影响的因素。命令者权威性越大,越容易导致服从现象。

2、在本案例中,学生们被告知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并把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成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这就是“权威效应”。因为学生们被告知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也就是说他是权威,这种权威地位,增强了被试学生服从的可能性,为了在权威面前不显的无知,学生们都服从了。如果,他们面前的不是专家、权威,那么服从率就会降低。

3、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服从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对社会和个体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我们也不能盲目地服从,要有一定的辨别、判断能力,尤其要有一定的道德水平。要知道什么时候该服从,什么时候不该服从。

五、论述题(20分)

1、联系实际如何控制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反社会行为。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都十分重视对侵犯行为的控制和预防,他们从不同的侧面出发,提出了各种减少与控制侵犯行为的策略和方法。

宣泄对于减轻或消除负性情绪,进而抑制和侵犯侵犯行为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它对消除和控制侵犯行为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一些非理性的宣泄并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而且可能会造成自己或他人的伤害,或者使痛苦进一步加重。

1)惩罚 惩罚是在发生不良行为之后施以令人厌恶的刺激,是控制侵犯等不良行为最常用的手段。

2)加强道德修养 道德水平是成熟个性的核心标志。

3)有效的沟通等技能,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必将减少侵犯行为的发生。4)限制暴力影视 研究表明,经常观看暴力影视作品,会增加人们反社会的侵犯行为和犯罪活动。

因此,控制充斥大量暴力场面的影视作品的传播,对控制侵犯行为,减少和防止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2、联系实际,论述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1)熟悉与邻近: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此外如果其他条件大体相当,人们会喜欢与自己邻近的人。熟悉性和邻近性二者均与人们之间的交往频率有关。

2)相似性:相似是指人与人之间在背景(包括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教育水平、职业、籍贯)、兴趣、态度、价值观、信念、人格等方

面具有类似的倾向性。它是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其中,态度、信念和价值观是最主要的因素。

为什么相似会导致吸引呢?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人们愿意与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交往,即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似使人们更加容易相互理解,有共同语言。

第二,相似的人可以为我们的信仰和态度提供支持,使我们感到自己不是孤立无援的,甚至感到自己的态度和信念是正确的.第三,人们以为与自己相似的人会喜欢自己。因为人们倾向于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因此就想当然地认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觉得他们也会喜欢自己,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3)互补:除相似性之外,互补也可以促进人际吸引,如性格内向与性格外向的人也会成为好朋友。这说明人们在交往中不仅存在认同心理,而且存在从对方那里获得自己所缺少东西的需要,这就是互补可以增加人际吸引的道理。

4)外貌: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等个人外在因素在人际情感中的作用在人际吸引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5)才能:个人的能力与特长方面如果比较突出,与众不同,其本身就有一种吸引力,使他人对之发生钦佩并欣赏其才能,愿意与他接近。

6)人格品质:人格品质是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3、联系实际,论述中国人面子的运作过程?

(1)面子的威胁知觉“面子知觉”是指个人因某种社会回馈而觉察到的自我心像,即个人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是形成面子问题的先决条件。对面子需要的觉察主要与情境、个人及行为三方面有关。

首先,在情境特性方面。虽然社会价值可以内化,个人不需要因实际的观众评价即可自我奖惩,但在公开的情境下,面子的威胁是不可避免的。其次,个人特性也会影响个体的面子知觉。

最后,行为本身的性质、强度、行为的引发者及行为的自由度都会影响当事人的面子知觉。、(2)面子的情绪反应

丢面子可能会同时有两种以上的情绪感受,包括窘迫、焦虑、羞愧,甚至有生气、忧愁,也可能有内疚或罪恶感。(3)面子的整饰行为

面子的整饰行为指拥有面子或避免面子威胁所采取的行动,其中以维护性策略最为普遍,包括事先的预防行为和事后的补救行为。当然,增加面子的行为也是防止丢面子的有效策略之一。

1、事先的预防行为

声明性行为 恪守礼仪 加强能力 自我防御

2、事后的补救行为 补偿性行为

报复性行为 攻击他人自我防御

3、增加面子的行为

自我标榜 逢迎他人 贬损他人 当然恪守礼仪、宽恕对方都能既维护面子,也能增加面子。

4、联系实际,列举主要的社会动机,并进行阐述。

社会动机各类很多,其中的三种:亲合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1)亲合动机

人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会寻求得到他所关心和重视的个人和群体的支持、喜爱、接纳。个体具有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与人结群、交往,希望有人陪伴的内在推动力量,就是亲和动机。

亲合动机 指个体与别人接近的内在动力。以下主要从情境因素、情结因素、出生顺序因素进行讨论。

情境因素 群体在面临外界压力的情境下,会产生亲合的需要。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合动机越强。

情结因素 从亲合产生的心理背景看,亲合与人的情绪态有密切关系。出生顺序 出生顺序是影响亲合的另一个重要因素。2)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 是指个人在设定的目标之下追求学业或事业成就的内在动力。成就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

抱负水平与成就动机有密切联系,个体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成就动机强弱

抱负水平是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

按照个人的成就目标和评价标准主要由他人或所属团体决定,还是由个体自己决定的,将成就动机分为: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和个人取向成就动机。

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就是一种个人想要超越某种外在决定的目标或优秀标准的动态心理倾向,该目标或优秀标准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社会(父母、师长、家庭、团体)。

个人取向成就动机是一种个人想要超越某种内在决定的目标或优秀标准的动态心理倾向,该目标或优秀标准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个人自己。如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为了遵循个人的兴趣等。3)权力动机

权利需求是一种获得名誉、地位以及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欲望。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按麦克利兰的说法,个体都有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满足这类需要的心理倾向具有动力性质。

篇2:设计原理复习范围

1.科学决策的准则

2.X理论和Y理论的要点和管理措施

3.组织设计的原则

4.费鲁姆期望理论公式

5.企业人才开发的途径

6.现代领导观

7.塑造企业文化的条件和方法

8.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9.组织一般环境包括的内容

10.公司的概念、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概念

11.企业文化的构成1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内容

13.创立企业文化的方法

14.霍桑实验的结论

15.简述决策的程序

16.简述计划工作的步骤

17.管理的职能的内容

18.管理人员的技能要求

19.激励的过程

20.目标管理的概念和目标管理的过程

21.组织变革的压力与阻力

22.组织变革的步骤

23.领导的权变理论

24.组织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

25.组织变革的成功条件

篇3:设计原理复习范围

1落锤式弯沉仪的工作原理

落锤式弯沉仪通过计算机系统控制下的液压系统启动落锤装置, 使一定质量的落锤从一定高度自由落下, 冲击力作用于承载板上并传递到路面, 从而对路面施加脉冲荷载, 导致路面表面产生瞬时变形, 分布于距测点不同距离的传感器检测结构层表面的变形, 记录系统将信号传输至计算机, 即测定在动态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动态弯沉及弯沉盆。测试数据可用于反算路面结构层模量, 从而比较科学地评价路面的承载能力。

2与常规检测手段的比较

2.1常规检测方法我国现行的路面弯沉常规检测手段采用的是贝克曼梁法, 基本原理是杠杆原理。在规定的标准轴载作用下, 路基或路面表面轮隙位置产生的垂直变形值 (回弹弯沉) , 利用黄河载重汽车加载, 人工读取百分表的读数, 以此来测量路基或路面表面的回弹弯沉值。存在主要问题有:

(1) 以人工操作为主, 工作强度大, 效率低, 可靠性差;

(2) 支点变形, 影响检测结果, 对支点变形的修正很难测准;

(3) 仅测得静态汽车荷载作用下路基路面单点 (最大) 回弹弯沉值;

(4) 没有反映路面结构在行车荷载作用下的动力特性和整个弯沉盆形状;

(5) 不适用于对路网进行大范围长期跟踪观测。2.2高效检测方法

(1) 数据采集传输通过高精度传感器完成, 路面结构不同, 弯沉盆半径亦不同。路基或柔性基层沥青路面传感器分布在距荷载中心2.5米范围内即可。目前, 我国高等级公路大多采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 弯沉影响半径已达3-5米, 传感器分布范围应布置在距荷载中心3-4米范围内, 以量测路面弯沉盆形状;

(2) FWD主要的技术特点是测速快 (每测点约40多秒) , 精度高 (分辩率为1微米) , 并较好地模拟了实地行车荷载对路面的动力作用, 能根据上一锤荷载和压强数值自动调整下一锤的荷载, 向设定荷载逼近, 从而能准确地测定较完整的弯沉盆信息。

(3) 操作方式为计算机控制下的自动量测, 所有测试数据均可显示在屏幕上或打印出来或存储在软盘上。可输出作用荷载、弯沉 (盆) 、路表温度及测点间距等。可打印弯沉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及代表弯沉值等数据。

3落锤式弯沉仪与贝克曼梁的相关性

落锤式弯沉仪 (FWD) 所测的弯沉为动态总弯沉, 与贝克曼梁所测的静态回弹弯沉不同。可通过对比试验得到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 并据此将落锤式弯沉仪测定的动态弯沉换算成贝克曼梁测定的静态回弹弯沉值。

3.1路段的选择选择结构类型完全相同的路段, 针对不同地区选择某种路面结构代表性路段, 进行两种测定方法的对比试验, 选择对比路段的长度理论上应是越长越好, 但在实际应用中, 每种相同结构、每次对比试验不应少于50个测试点, 弯沉值应有一定的变化幅度。

3.2根据量测数据计算两者间相关关系;我们在G107国道西平段进行了对比试验, 以65个实测点进行回归分析, 求出回归参数R2=0.9801后, 得出相关性方程为LB=1.0956*LFWD-63.488 (式中LB、LFWD分别为贝克曼梁、落锤式弯沉仪测量的弯沉值) 。对比试验弯沉分布以及FWD与贝克曼梁检测的相关分析FWD与贝克曼梁的测试结果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FWD测得的弯沉值越大, 贝克曼梁测得的弯沉值也越大, 反之亦然, 两种检测结果也很接近。但FWD测试精度远高于贝克曼。

两种方法存在良好的相关性, 其相关系数R达到99%。如果对比试验结果相关性较差, 应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以确定合理检测方案。可见在工程检测中, 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检测方法, 而不必对于每个路段检测时均需进行对比试验。

4在工程检测中的实际应用

利用FWD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和评价路面各结构层或路基的强度, 在施工过程中通过逐层检测 (下转第395页) (上接第350页) 和结构层的模量反算可及时发现质量隐患, 并迅速采取处理措施, 从而在根本上控制了工程质量。

4.1施工过程控制检测实例某段公路路基工程施工结束并经检测交工后, 转入路面底基层施工, 该段路面结构底基层为厚度15cm、8%的石灰土。在底基层施工结束后, 我们利用DynatestFWD对该层进行了弯沉检测, 发现其中400m路段底基层顶面弯沉值较大, 通过采集的弯沉盆资料进行路面结构层模量反算, 反算结果显示底基层的模量值极不均匀且数值大部分比土基模量值小。根据路面结构层设计模量值自上而下递减的规律, 判定该层施工质量存在问题。建设单位据此检测结果及时责令施工单位进行返工, 杜绝了质量隐患, 避免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和更大的经济损失。

4.2交 (竣) 工验收检测利用FWD可以对新 (改) 建公路的路基、路面综合承载能力进行检测和评定, 为工程的交 (竣) 工验收提供数据资料和评定质量等级的依据。根据《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对已竣工的路面进行弯沉检测, 采集全线路面弯沉 (盆) 信息资料, 根据路面弯沉资料, 分标段对路基路面的综合承载能力、施工质量进行评定。

5总结

通过本文分析,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5.1 FWD与贝克曼梁的测试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工程检测中可任选一种方法, 在正常情况下, 不必每次测试都进行对比试验。

篇4:高三生物概念和原理复习

一、夯实基础,回归教材

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老师一定要带领学生阅读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教材,正文的内容要读,小字的内容要读,旁栏的内容也要读,实验的内容也要读,而且对于重、难点知识要反复阅读,比较记忆的内容要反复阅读,再加以理解概念及原理的内涵和外延,最后才能将相关知识总结比较,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比如,教材中关于蓝、绿颜色的物质及现象描述的比较,通过阅读把它们总结在一起;教材中有关RNA的知识总结:可作遗传物质、可转运物质、可构成细胞结构、可作催化剂、可作合成DNA和蛋白质的模板等等。

二、构建知识结构图

构建知识结构图就是“找点、连线、建网”,教材中每大章或每小节都有自己的核心概念,构建结构图能将零散的知识清晰化、条理化,能将书本知识浓缩,突出中心内容,同时把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对老师来说,也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减少板书的内容;对学生而言,能够系统地复习生物知识,形成知识链条。每节课教师给定一个核心概念,围绕这个核心概念,通过适当的引导,将本章节的内容或者整套教材的内容,通过对学生的提问或者让学生上黑板填写的方式让学生完成教材知识到结构图的转换,理清结构图中的从属关系和并列关系,从大到小进行分支,这样整个知识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就体现得非常充分,这既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参与了互动,学习效果很快就会体现出来。

比如,变异的知识,首先将变异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再将可遗传的变异分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而染色体变异还分为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数目的变异,这样在分析遗传题中,当出现变异情况时,每种情况都考虑分析,才不会遗漏,比如,一株高豌豆(AA)作母本和矮豌豆(aa)作父本杂交,结果后代中出现了矮豌豆,问可能的原因,就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分析:(1)不可遗传的变异分析:子一代Aa可能受环境影响而表现为矮。(2)可遗传的变异分析:有可能是母本基因突变产生了a的卵细胞,从而产生了aa表现为矮的个体;不可能是基因重组,因为研究的是一对基因;有可能是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母本产生了缺失含A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的卵细胞,从而产生了a表现为矮的个体;有可能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母本产生了缺失含A基因的那条染色体的卵细胞,从而产生了a表现为矮的个体。

三、课堂教学问题化

提问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重要工具.教学对话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最常见的活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精心设计问题,注意知识间的联系,环环相扣,层次分明。

例如,在复习ATP时提问:(1)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哪些?细胞器有哪些?(2)原核细胞产生ATP的场所?(3)动物细胞产生ATP的场所和细胞器?(4)植物根尖细胞产生ATP的场所和细胞器?(5)植物叶肉细胞产生ATP的场所和细胞器?(6)无光条件下植物细胞产生ATP的场所和细胞器?通过这样的设置问题,让学生答题时注意,在不同的条件下该怎样去分析,从而减少失误,提高考试成绩。

四、及时的课后反思和总结

通过课后练习题来检查学生存在的知识盲点。安排练习时,避免数量太多,避免难题过多,避免速度过快,避免未做先讲或讲而不做,避免只练不讲。最关键引导学生对所做的练习进行必要的反思和推敲,同时,引导学生增加对错题的积累量和对典型例题的拥有量。引导学生主动地将一些试卷上的典型错误及典型例题抄下来形成自己的错题集和典型题集,也就是做一题要懂一题而且要会一类,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在高考中就可以得心应手、充分发挥,取得好的成绩。

总之,在高三生物复习阶段,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方法,我认为要取得好效果最主要还是教师在备课时下足工夫,理清这节课的复习重点是什么,这节课将要解决什么问题,这节课将要提什么问题,这节课的课后作业重点是什么,只有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学起来轻松愉快,最终才能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篇5:《教学设计》期末考试复习范围

2012年7月用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

1.第一代教学设计模式的代表性模式包括肯普模式和(A)A.狄克—凯瑞模式 B.史密斯—雷根模式 C.史密斯模式 D.雷根模式 2.第二代教学设计模式的代表性模式有(B)A.狄克—凯瑞模式 B.史密斯—雷根模式 C.史密斯模式 D.雷根模式 3.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四个发展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D)A.实质运算阶段 B.感性运算阶段 C.理性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4.目前网络教学设计模式的五种主要类型是讲授教学、个别辅导、讨论式、探索式和(A)A.协作式 B.发现式 C.研究式 D.探究式 5.学校教学系统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B)四个方面。A.教学艺术 B.教学媒体 C.教学过程 D.教学功能 6.选择教学媒体的方法的五种类型是问题表、矩阵选择表、流程图、经验之塔和(A)A.算法型 B.整合 C.综合 D.分析

7.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包括指导性、整体性、操作性和(A)A.创造性 B.艺术性 C.连续性 D.目的性

8.在斯腾伯格的理论中,认知结构的组成部分包括元成分、操作成分和(A)A.知识获得成分 B.感性认识成分 C.理性认识成分 D.信息提取成分 9.一般认为,人类学习动机的来源主要有好奇心、成就感、自我效能感和(A)A.意志努力 B.满足感 C.自信心 D.针对性

10.分析学习者学习需要的两种基本方法为内部参照分析法和(C)A.表层参照分析法 B.深层参照分析法 C.外部参照分析法 D.中间参照分析法

11.按照ARCS模式,学习动机的来源包括注意力、针对性、自信心和(B)A.意志努力 B.满足感 C.兴趣 D.针对性

12.教育目标包括的层次主要有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D)A.课程目标 B.单元目标 C.课时目标 D.教学目标

13.教学目标的主要功能包括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A)A.标准功能 B.方向功能 C.调动功能 D.评价功能

14.教师教学艺术的形成大致要经历的四个阶段是模仿性教学阶段、独立性教学阶段、创造性教学阶段和(A)A.形成教学艺术风格阶段 B.个性化教学阶段 C.独特性教学阶段 D.稳定性教学阶段 15.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体系中的三个领域是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C)A.知识领域 B.感性领域 C.动作技能领域 D.智慧技能领域

16.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包括一般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A)A.技术理论 B.媒体理论 C.教学理论 D.课程理论 17.教学情境设计的一般方式有故事化情境、活动化情境、生活化情境和(A)A.问题化情境 B.课堂化情境 C.现实化情境 D.知识化情境 18.构成物质教学环境的因素有教学设备、教学信息和(D)A.师生关系 B.教学技术 C.教学媒体 D.教学组织形式

19.班级教学的具体形式包括全班上课、班内小组教学、班内个别教学、班组现场教学和

(D)A.分组教学 B.个别化教学 C.集体教学 D.复式教学

20.构成教学活动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的四部分是前期分析、目标、策略和(C)A.过程分析 B.内容分析 C.评价 D.实施

21.学校课外活动组织形式包括的三种主要类型是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B)A.团体活动 B.群众性活动 C.集体活动 D.共同活动

22.从人与外部接触的不同部位器官来看,教学媒体包括的三种类型是视觉媒体、听觉媒体和

(A)A.视听媒体 B.交互媒体 C.单向媒体 D.多向媒体

23.从物理形态来看,教学媒体包括的五种类型是印刷媒体、光学媒体、音响媒体、视听媒体和(D)A.视听媒体 B.交互媒体 C.单向媒体 D.综合媒体 24.霍恩斯坦教学目标分类体系的四个领域是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C)A.知识领域 B.感性领域 C.行为领域 D.心理领域 25.教学评价应该贯彻的原则有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和(D)A.结果性原则 B.目标性原则 C.过程性原则 D.科学性原则 26.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四个发展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D)A.实质运算阶段 B.感性运算阶段 C.理性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27.教学评价的功能包括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和(D)A.评估功能 B.考试功能 C.过程性功能 D.教学功能 28.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过程,其主渠道是(A)A.课堂 B.教学内容 C.教学目标 D.教学方法 29.目前网络教学设计模式的五种主要类型是讲授教学、个别辅导、讨论式、探索式和(A)A.协作式 B.发现式 C.研究式 D.探究式 30.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有操练与练习型、指导型、模拟型、游戏型和(C)A.综合型 B.整合型 C.问题求解型 D.指导型

31.构成心理教学环境的因素主要有人际关系、课堂心理气氛和(A)A.教与学的形式 B.师生关系 C.教学媒体 D.教学技术

二、概念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教学方法 2.教学艺术 3.教学情境 4.教学环境 5.学习风格 6.学习方式 7.教学设计

8.教学过程 9.形成性评价 10.总结性评价 11.表现性目标 12.教学组织形式 13.教学设计模式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教学媒体的选择依据有哪些? 2.学习方式中的几个关系是指什么? 3.教学设计的共性要素包括哪些? 4.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有哪些功能? 5.教学媒体的使用原则有哪些?

6.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档案(袋)评价? 7.教学设计模式发展的四个阶段是什么?

8.在进行学习需要分析时,应特别注意哪几点? 9.选择教学媒体有哪些依据?

10.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哪些主要功能? 11.学习方式中的几个关系是指什么? 12.多媒体教学设计过程有哪些步骤? 13.教学评价的种类有哪些?

14.设计教学情境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15.教学设计模式的功能有哪些? 16.教学设计的一般任务是什么? 17.设计教学情境应注意哪些问题?

四、论述题(15分)

论述教学媒体设计的心理学依据。试论教学设计的优势和局限。

谈谈如何处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的关系。试述中小学常规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环节。

五、实际运用题(25分)

请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就某一节课的教学情境进行简要的设计。请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就某一节课的教学方法进行简要的设计。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技术。

应用课外活动的设计原则设计一个课外活动的方案。

请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就某一节课的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进行简要的设计。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见上文括号中。

二、概念解释题(每题4分,共16分)

1.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

2.教学艺术:是教师为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娴熟地运用知识、方法、技巧和创造力的综合表现,是教师遵循美的规律,贯彻美的原则,具有教师个性化、创造性特点的常教常新的教学实践活动。

3.教学情境:代表一种特殊的环境,是教学的具体情境的认知逻辑、情感、行为、社会和发展历程等方面背景的综合体,具有文化属性。或:教学情境是情感环境、认知环境和行为环境等因素的综合体,即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由师生的主观心理因素(情感、兴趣、意志等)和客观环境因素(由教学手段创设而形成的自然现象、自然过程和社会形象等)而构成的一定的教学氛围和场景,简而言之,就是“情”与“境”的有机融合。4.教学环境:是指对教学的发生和发展产生制约和控制作用的多维空间和多元因素的环境系统,是各种有形的“硬环境”和无形的“软环境”的综合,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大方面。

5.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倾向与策略。

6.学习方式:是指为使学生掌握课程内容、达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学生学习活动的类型、方法、途径的总和。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一种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所使用的“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

7.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一种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所使用的“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

8.教学过程:是教师教授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相统一的双边活动过程,它是人与人的关系,是师生双方共同的认识活动。

9.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10.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活动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

11.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从事某种活动后所得到的结果,它注重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的形式,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它是开放性的,强调教学目标的独特性和首创性。

12.教学组织形式:又简称“教学形式”,就是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组合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结构形式。

13.教学设计模式:是经过长期的教学设计实践活动所形成的教学设计的系统化、稳定化的操作样式,它用简约的方式,提炼和概括了教学设计实践活动的经验,解释和说明了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有关理论。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1.选择教学媒体有哪些依据?

答: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选择媒体的依据一般采用以下五条:第一,教学目标;第二,教学活动内容;第三,教学对象;第四,资源环境条件;第五,教学媒体自身的特性。(每答对一点给1.5分,给满为止。)2.学习方式中的几个关系是指什么?

答:一是教与学的关系;二是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关系;三是个别学习与集体学习的关系;四是独立学习与教师指导下的学习的关系;五是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的关系。(每答对一点得1.5分。)

3.教学设计的共性要素包括哪些?

答:第一,学习者及其需要的分析;第二,教学内容的分析;第三,教学目标的确定与阐述; 4 第四,教学策略的制定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每答对一点得1.5分)4.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有哪些功能? 答:(1)提高兴趣,促进主动学习;(2)增强协作活动,实现学习交互;(3)提供多种情境,实现研究型学习;(4)使用多种建构工具开展学习;(5)提高趣味性、真实性和新颖性。(每答对一点给1.5分,给满为止。)5.教学媒体的使用原则有哪些?

答:第一,教学性原则;第二,标准性原则;第三,技术性原则;第四,艺术性原则;第五,实时性原则;第六,参与性原则;第七,整合性原则;第八,目标控制原则;第九,内容符合原则;第十,对象适应原则。(每答对一点给0.5分,全对得6分)6.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档案(袋)评价? 答:(1)指导学生建立档案袋;(2)制作评价表;(3)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要与档案评价挂钩;(4)以月或半学期、学期为阶段,开展档案袋交流展示会。(每答对一点给1.5分)7.教学设计模式发展的四个阶段是什么? 答:第一阶段,把教学设计视为应用科学。(1分)第二阶段,美学对教学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1分)第三阶段,教学设计着重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2分)第四阶段,即90年代以来,在教学设计中起指导作用的学习理论最重要的是建构主义,同时,其他各派心理学对教学设计的实践都有影响。(2分)

8.在进行学习需要分析时,应特别注意哪几点?

第一,学习需要分析是指学习者方面的需要,而不是教师的需要,更不是对教学过程、手段的具体需要;第二,获得的数据必须真实、可靠地反映学习者和有关人员的情况;第三,要注意协调参加学习需要分析的所有合作者;第四,要以学习行为结果而不是过程(手段)来描述差距,要避免用方法或手段找问题,避免在确定问题之前就急于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第五,要明确学习需要分析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不断的、无止境的过程,应该在实践中经常地对学习需要进行检验和评估,随时修订有关的资料。(每答对一点给1.5分,给满为止。)

9.选择教学媒体有哪些依据?

答: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选择媒体的依据一般采用以下五条:第一,教学目标;第二,教学活动内容;第三,教学对象;第四,资源环境条件;第五,教学媒体自身的特性。(每答对一点给1.5分,给满为止。)

10.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哪些主要功能?

答:第一,再现功能;第二,集成功能;第三,交互功能;第四,虚拟功能。(每答对一点给1.5分)

11.学习方式中的几个关系是指什么?

答:一是教与学的关系;二是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关系;三是个别学习与集体学习的关系;四是独立学习与教师指导下的学习的关系;五是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的关系。(每答对一点得1.5分,给满为止)12.多媒体教学设计过程有哪些步骤? 答:(1)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2)选择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活动;(3)选择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4)选择评价方式,设计测量工具;(5)整合、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案。(每答对一点给1.5分,给满为止。)13.教学评价的种类有哪些? 答:(1)相对评价;(2)绝对评价;(3)自我评价;(4)诊断性评价;(5)形成性评价;(6)总结性评价;(7)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8)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前四个每条0.5分,后四个每条1分)

14.设计教学情境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答:(1)情境作用的全面性;(2)情境作用的全程性;(3)情境作用的发展性;(4)情境的真实性;(5)情境的可接受性。(每答对一点得1.5分,给满为止。)15.教学设计模式的功能有哪些?

答:第一,教学设计模式可以为教学设计的实践提供直接的指导;第二,教学设计模式可以为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提供资料、素材;第三,教学设计模式可以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指导;第四,教学设计模式可以为教学管理决策提供指南和依据。(每答对一点得1.5分)16.教学设计的一般任务是什么?

答:一是确定教学目标;二是研究和分析教学内容;三是研究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四是教学过程相关措施的研究与分析。(每答对一点得1.5分。)17.设计教学情境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情境作用的全面性;(2)情境作用的全程性;(3)情境作用的发展性;(4)情境的真实性;(5)情境的可接受性。(每答对一点得1.5分,给满为止。)

四、论述题(15分)

1.论述教学媒体设计的心理学依据。答案要点:(1)注意(1分)。没有注意就不可能产生学习。注意的特征有:选择性;新颖性;简洁性;适中性,期望性。(3分)(2)知觉。(1分)知觉具有下列和教学媒体设计密切相关的特征:整体性;相对性;对比性。(2分)(3)记忆。(1分)记忆具有下列和媒体设计有关的特性:组块性;有限性。(2分)(4)概念形成。(1分)媒体设计应考虑概念形成过程的下列规律:第一,从实例出发而不要从定义出发;第二,既要使用正例,也要使用反例;第三,应使用与正例相近的反例;第四,列出属性表比直接用文字定义概念有效。(4分)

2.试论教学设计的优势和局限。

答案要点:教学设计的优势:第一,教学设计比较充分地注意到学习者的特点;第二,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一致进行;第三,教学设计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第四,教学设计促进了教学传播系统的有效使用。(每条答出要点给2分,在此基础上能适当展开得3分)

教学设计的局限:教学设计不可能事先预见和解决教学过程中所有的问题(1分);教学设计最后形成的教学方案不可能将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问题都做非常精细的设计(1分);实际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因此教学设计方案的实施就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1分)。

3.谈谈如何处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的关系。答案要点:(1)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是根据评级内容的焦点的不同而区分开来的。前者主要是关心和检查用于达到目标的方法和手段如何,它倾向于较多地使用形成性评价;后者则主要关心学习的成效和成绩,它倾向于较多地使用总结性评价。(2)传统的学习评价往往片面注重学习结果评价,而轻视学习过程评价。

(3)在新的评价理念中,应该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结合起来,两者并重并相互促进。

(4)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应该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强调适合于具体情境。(5)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都各有多种不同的具体形式。(每条答出要点给2分,能在要点基础上作适当展开给3分)4.试述中小学常规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环节。答案要点:中小学常规教学过程的设计,从总体上来说一般包括六个基本环节:(1)准备阶段的教学设计;(2)感知阶段的教学设计;(3)理解阶段的教学设计;(4)巩固阶段的教学设计;(5)运用阶段的教学设计;(6)教学过程的评价设计。(每条答出要点给1分,在此基础上能适当展开得2分,6条共12分)以上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的设计,反映了教学过程在时间等方面的连续性特征,各个环节的设计都有着各自的相对独立地位和独特的作用;同时各个环节又是循序渐进,互相联系、渗透、衔接的。(3分)

五、实际运用题(25分)

1.请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就某一节课的教学方法进行简要的设计。本题为开放性题,没有标准答案。给分维度为:设计的完整性(4分);设计方案的实用性(4分);运用有关知识的准确性(4分);设计思路的清晰性(4分);对具体教学内容的适合性(4分);设计方案的特色性(3分);文字表述的流畅性(2分)。2.请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就某一节课的教学情境进行简要的设计。本题为开放性题,没有标准答案。给分维度为:设计的完整性(4分);设计方案的实用性(4分);运用有关知识的准确性(4分);设计思路的清晰性(4分);对具体教学内容的适合性(4分);设计方案的特色性(3分);文字表述的流畅性(2分)。3.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技术。答案要点:第一,引起并维持注意力的技术。(1分)主要有:一是变化材料的呈现方式;二是用具体的事例说明;三是似是而非和令人惊奇。(2分)第二,加强针对性的技术。(1分)主要有:一是确保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降低所呈现的新学习材料的生疏程度;二是向学习者说明正在学习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现有价值;三是逐步使学习者相信现在所学习的东西对将来有价值。(2分)第三,建立自信心的技术。(1分)主要有:一是清楚明确地向学习者阐明学习目标;二是课堂教学与学习任务循序渐进,使得学习内容容易掌握;三是允许学习者不断提高自我控制学习进程和达到成功结果的程度。(3分)第四,产生满意感的技术。(1分)主要有:一是对学习者的学习业绩提供反馈;二是鼓励作出概括、迁移。(2分)

(结合教学设计,每个要点给3分)

4.应用课外活动的设计原则设计一个课外活动的方案。

本题为开放性题,没有标准答案。给分维度为:设计的完整性(4分);设计方案的实用性(4分);运用有关知识的准确性(4分);设计思路的清晰性(4分);对具体教学内容的适合性(4分);设计方案的特色性(3分);文字表述的流畅性(2分)。

篇6: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

总论

如何理解建筑?在文明社会建筑不仅是人们遮风避雨、抵御寒暑、防止虫兽侵害而建造的赖以栖身的场所,同时也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功能载体 建筑的三要素:功能、艺术、技术;建筑的本质:空间

第二章

民用建筑概述

一、建筑的分类

㈠按使用功能分类: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和农业建筑 民用建筑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

㈡ 建筑根据高度和层数可分为低层建筑、多层建筑、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 ⑴ 住宅建筑:1~3层为低层;4~6为多层;7~9为中高层;10层为高层 ⑵ 公共建筑:总高度超过24m者为高层(不包括高度超过24m的单层主体建筑)⑶ 建筑物高度超过100m时,不论住宅或公共建筑均为超高层建筑 ⑷ 工业建筑(厂房):分为单层厂房、多层厂房、混合层数厂房 ㈢ 按建筑物的主要承重材料分

⑴钢筋混凝土建筑⑵块材砌筑结构⑶钢结构⑷木结构⑸其它结构建筑 ㈣ 按建筑的结构体系分

混合结构、框架结构、空间结构、现浇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筒结构、筒中筒结构

二、建筑分级

㈠ 建筑物的耐久年限等级 以主体结构确定的设计使用年限:

Ⅰ类 100年,纪念性建筑和特别重要的建筑。Ⅱ类 50年,普通建筑;

Ⅲ类 25年,易于替换结构构件的建筑; Ⅳ类 15年

临时性建筑; ㈡ 建筑物的耐火分级

耐火极限:按照规定的火灾升温曲线,对建筑构件进行耐火试验,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失掉支持能力或发生穿透性裂缝或背火一面温度升高到220℃时止的这段时间,用小时表示。

构件的燃烧性能分为三类:非燃烧体

难燃烧体

燃烧体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分为四级

三、中国基本建设程序 ⒈ 提出项目建议书 ⒉ 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⒊ 进行项目评估 ⒋ 编制设计文件 ⒌ 施工前准备工作 ⒍ 组织施工 ⒎ 交付使用

四、建筑设计的内容和程序 ㈠ 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熟悉设计任务书,搜集设计基础资料,设计前的调查研究 ㈡ 初步设计阶段

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总平面图、各层平面图、主要方向的立面图、主要部位的剖面图、透视图或模型;工程概算书 ㈢ 技术设计阶段(扩初)㈣ 建筑施工图设计阶段

设计说明、建筑总平面图、各层平面图、各个方向上的立面图、剖面图、构造节点详图、工程预算书、计 算书

五、建筑设计的要求和依据

㈠ 建筑设计的要求:功能要求、技术要求、经济要求、造型与空间要求、规划与环境要求 ㈡ 建筑设计的依据:

1、人体尺度和人体活动所需的空间尺度

2、家具设备的尺寸和所需要的空间(常用家具及设备的尺寸即布置情况)

3、自然与环境:温度、湿度、日照、雨雪、风向、风速等气候条件

我国建筑热工设计分区(五大分区: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温和地区)

风玫瑰图:是根据某一地区多年平均统计的各个方向吹风次数的百分数值,并按一定比例绘制,多用八个或十六个罗盘绘制。(会识图)

4、材料与施工技术

5、有关法律法规

建筑模数制:为了使建筑制品、建筑构配件和组合件实现工业化大生产,使不同材料、不同形式和不同制造方法的建筑构配件、组合件符合模数并具有较大的通用性和互换性,以加快设计速度,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降低建筑造价,我国制定了《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 标准规定:三种模数:基本模数的数值为:100mm,其符号为M;扩大模数:3M、6M、12M、15M、30M、60M;分模数:1/10M、1/5M、1/2M(不同的适用范围注意在设计中的应用)基本模数主要应用于建筑物层高,门窗洞口和构配件截面;扩大模数主要应用于建筑物的开间

或柱距、进深或跨度、层高、构配件截面尺寸和门窗洞口等处;分模数主要应用于缝隙、构造

节点及构配件截面等处

第三章

建筑的总体环境设计

一、如何理解建筑环境?

建筑环境可分为非物质环境:人类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经济环境等等 物质环境: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

二、建筑总体环境布局的基本组成(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内容)

确定各建筑物的位置及其形状;布置道路网(广场、道路);布置建筑小品与绿化;竖向设计;保证建筑群的环境质量;考虑消防要求;考虑群体空间的艺术效果

三、室外空间与场地、绿化、建筑小品

㈠ 室外场地可分为① 集散场地② 活动场地③ 停车场地 ㈡ 环境绿化的功能及布置

1、功能: ①心理功能②生态功能③物理功能:划分空间、隐丑蔽乱、遮阳隔热、防御风袭、隔声减噪

2、布置: ①小游园绿化形式:规则式、自由式、混合式②庭院绿化:小园(天井)、庭园、庭院③屋顶绿化:整片式、周边式、自由式 ㈢ 建筑小品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城市家具、种植容器、绿地灯具、污物贮筒、环境标志、围栏护柱、小桥汀步、亭廊、花架

作用:1、利用建筑小品强调主体建筑物 2、利用建筑小品满足环境功能的要求 3、利用建筑小品分隔与联系空间 4、利用建筑小品作为观赏对象

四、建筑群的环境质量

建筑朝向的影响因素:日照、通风及相邻道路的走向 建筑间距的影响因素:日照、通风和防火、防噪、通风等要求

日照间距的计算(日照间距系数)D=H0×L D—两幢建筑之间的间距HO—建筑物减去底层窗台的高度L—日照间距系数

通风间距:满足日照间距一般也满足通风间距

防火间距:与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和建筑物为高层还是多层有关(关键数据6米、13米)

五、例举几种公共建筑群体组合的方法(运用实例理解应用)

1、对称式组合2、轴线法:轴线对位和轴线旋转法

3、重复母题法

4、辐射式组合5、簇群式组合6、院落式组合7、简单形体的组合

六、公共建筑室外空间与环境处理的关系:利用与创造环境 第四章

建筑的功能关系与平面组合

一、民用建筑的平面组成(按使用性质分):主要使用部分、辅助使用部分、交通联系部分

二、使用房间的面积、形状和尺寸的确定

㈠ 房间的面积由房间内部活动特点、使用人数多少、家具设备的多少等因素决定的 ⑴ 家具或设备所占面积 ⑵ 人们在室内的使用活动面积 ⑶ 房间内部的交通面积

㈡ 房间平面尺寸是指房间的面宽和进深,而面宽常常是由一个或多个开间组成

1、满足家具设备布置及人们活动的要求

2、满足视听要求

3、良好的天然采光

4、经济合理的结构布置

5、符合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

三、房间的门窗设置

㈠ 门的宽度、数量和开启方式 ⑴门的宽度常用900mm左右

⑵住宅中的卫生间浴室的门700~800mm ⑶室内面积大、活动人数多的房间门的宽度及数量应增加 ⑷门大于1000mm时,通常采用双扇门,宽度为1200~1800mm左右

⑸一个大房间房间位于2个安全出口之间,且建筑面积小于等于120m2,疏散门的净宽度不小于0.9m;非高层建筑中,除托儿所、幼儿园、老年人建筑外,房间位于走道尽端,且由房间内任一点到疏散门的直线距离小于等于15.0m、其疏散门的净宽度不小于1.4m;等等(注意设计中的应用与整理)

⑹人流大量集中的公共活动空间,门的总宽度按每100人650mm宽计算,并应设置双扇的外开门。

㈡平面中门的位置:考虑室内交通路线的简捷和安全疏散的要求;空间充分利用,有利于家具的摆放;组织有效地穿堂风 ㈢ 窗的大小和位置

大小的确定:采光面积比,窗口透光部分的面积和房间地面面积的比

四、辅助房间的设计:卫生间的常见设计形式与基本数据

五、交通联系部分的设计 ㈠交通联系部分可分为水平交通联系:走廊、过道;垂直交通联系:楼梯、坡道、电梯、扶梯等;交通联系的枢纽:门厅、过厅

㈡基本数据:百人疏散指标650mm/100人;每个梯段的踏步一般不应超过18级,亦不应少于3级

㈢置一部楼梯的条件:二层或三层的建筑(医院、疗养院、托儿所、幼儿园除外)符合下表要求,可设一个疏散楼梯。

九层及九层以下,建筑面积不超过500m²的塔式住宅,可设一个楼梯。九层及九层以下的每层建筑面积不超过300 m²、且每层人数不超过30人的单元式宿舍,可设一个楼梯。㈣门厅设计:门厅过厅是建筑主要出入口和交通枢纽处的重要空间,它除了起到内外空间的过渡及交通联系外,往往还兼有其它的功能。①满足人员安全疏散的要求。②确定合理的面积③组织好门厅及过厅内的流线④突出建筑物的个性特征

六、建筑的功能关系(理论的实践应用)

公共建筑设计中,处理功能关系的核心问题是

1、功能分区

2、人流组织

3、空间组成 在进行建筑平面布置时,最常用功能关系图和人流分析图来分析和确定空间关系

㈠ 功能分区原则:

1、处理好主与辅的关系

2、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

3、处理好“闹”与“静”或“动”与“静”的分区关系

4、处理好“清”与“污”的分区关系 ㈡ 交通流线的类型及要求:

类型可分为:

1、公共人流交通线

2、内部工作流线

3、辅助供应交通流线

要求:

1、不同性质的流线应明确分开,避免互相干扰

2、流线的组织应符合使用程序,简洁、明确、通畅、不迂回

3、流线的灵活性

4、流线的组织与出入口设置必须与室外道路密切相关

七、几种典型的建筑平面组合方式及应用

1. 通道式(走廊式)可分为内廊式、外廊式、连廊式等

特点:使用空间与交通联系空间分隔明确,房间之间的干扰;各部分之间联系方便;走廊的长短随连接房间的多少而变,平面组合比较灵活;

适用:各个房间既要相对独立又要保持适当联系的各类建筑,如办公楼、教学楼、科研楼、医院、疗养院、旅馆、宿舍等

2.穿套式:串联式和放射式,把各个房间直接衔接在一起,相互穿通,把使用面积和交通联系面积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的组合方式称为套间式组合。特点:房间之间相互联系简捷,面积利用率高。适用:展览馆、商店等

3、大厅式:以体量巨大的主体空间为中心,其他附属或辅助空间,环绕着它的周围布置。特点:主体空间突出,主从空间突出,主从关系明确,房间之间相互联系紧密 适用:电影院、剧院、体育馆等

4、单元式:以楼梯间或电梯间等垂直交通联系空间来联系各个房间,构成一个独立单元;或者建筑平面中联系密切的使用房间成组出现,并形成各自独立的单元。特点:平面集中、紧凑、单元之间互不干扰,易于保持安静 适用:住宅、幼儿园等

5、庭院式:房间沿周边布置,中间形成庭院,庭院面积大小不等,可以作为绿化、活动或交通场地。有三合院、四合院;可设一个院或多个院

特点:使用上安静,冬季可防沙,防风,室内外空间融合,各部分联系可通过庭院调节,还可以与其他形式结合使用,范围广泛

适用:居住建筑,文化馆、纪念馆、医院、办公楼以及旅馆等多种形式

第五章

建筑空间设计

一、单一空间的形式处理应从那几方面入手 ㈠空间的尺度与体量 ㈡空间的形状与比例 ㈢空间围透关系的处理 ㈣内部空间的分隔处理

㈤界面(天花、地面、墙面)的处理(色彩、质感、形式等方面)

二、多空间组合的处理手法(掌握)

㈠ 空间的对比与变化:1.高大与低矮之间2.开敞与封闭之间3.不同形状之间4.不同方向之间

㈡ 空间的重复与再现:与对比相对立的--韵律和节奏感 ㈢ 空间的衔接与过渡 ㈣ 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借景、流动空间

㈤空间的引导与暗示:

1、用特殊墙体(曲线墙体等)进行引导

2、用特殊形式的楼梯或踏步进行引导

3、通过天花地面的处理进行引导

4、利用空间的灵活分隔,暗示另外空间的存在,隔而不断

㈥空间程序(序列)的组织:空间序列组织指的是运用对比、重复等手法将个别的、独立的空间组成一个有序、有变化、统一完整的空间

三、外部空间的形成(理解)

1、外部空间与建筑体形的密切关系

2、外部空间的形成是由建筑围合空间与空间围合建筑两者及两者之间的复杂形式构成的

3、外部空间的封闭程度不单取决于围合的形式,同时还取决于建筑物高度与距离之间的比例关系

四、外部空间处理手法

外部空间的对比与变化;外部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外部空间的程序组织;外部空间的视觉分析

人眼观赏规律 H——27°~45°(局部、细部)2H——18°~27°(整体)

3H——<18°(整体及环境)双眼水平视区:120゜

最佳水平视区:60゜

第六章

建筑造型设计

一、建筑形体与建筑空间的依存关系

二、建筑造型设计包括建筑的体型、立面和细部处理三方面设计内容

三、建筑造型的艺术特征

1、建筑造型应反映建筑的个性特征

2、建筑造型应有利于结构、施工技术的特点

3、建筑造型要适应于基地环境和群体布局的要求

4、建筑造型应符合建筑美学原则

5、建筑造型应与一定的经济条件相适应

四、建筑造型美学原则 多样统一——根本原则

建筑构图形式美规律:统一与变化、韵律与节奏、均衡与稳定、对比与微差、比例与尺度 统一:以简单的形体求统一;主从分明,以陪衬求统一;以协调求统一

均衡:主要是研究建筑物各部分前后左右的轻重关系。在建筑构图中,均衡与力学的杠杆原理是有联系的。

稳定:是指建筑整体上下之间的轻重关系。一般说来上面小,下面大,由底部向上逐层缩小的手法易获得稳定感。对比:建筑各部分之间的显著差异,表现在量、形、方向、虚实、简繁疏密、色彩质感、光影明暗等方面

微差:不显著的差异

韵律:形式美学上的韵律是指当形式要素如造型、色彩、材质、光线等等以某种规律出现刚给人们视觉和心理上产生的节奏感觉。韵律本身具有条理性、重复性和连续性的特征。连续韵律:以一种或者是几种符号元素进行重复

渐变韵律:连续重复的符号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逐渐变化,大小、高低、色彩等 交错韵律:有组织的进行重复、交错和穿插

起伏韵律:变化要素在保持连续的状态下时起时伏

尺度:建筑物的整体或局部与人体之间在度量上的制约关系,用以表示建筑物正确的尺寸或者表现所追求的尺寸效果。三种:

1、自然尺度

2、夸张尺度

3、亲切尺度

比例:一个整体中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体现在建筑空间中,就是空间在长、宽、高三个角度之间的关系。所谓推敲比例,就指通过反复斟酌而寻求三者之间的最佳关系。整体形式中的一切有关数量的条件,如长短、大小、高矮、粗细、厚薄、轻重等,在搭配得当的原则下,既能产生良好的比例效果。

五、建筑体形与立面设计

第七章

建筑技术经济问题的分析

一、建筑与结构

现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可分为平面结构体系和空间结构体系两大类。㈠平面结构体系

1.承重墙(柱)结构2.框架结构 3.桁架结构 4.拱形结构 5.刚架结构 ㈡空间结构体系

1.网架结构 2.悬索结构 3.折板结构 4.壳体结构 5.充气结构 6.张拉膜结构

二、承重墙结构的几种形式及各自的优缺点

一般的民用建筑中,承重墙(柱)结构为常用的结构形式。

承重墙(柱)结构具体分为:横墙承重、纵墙承重、纵横墙混合承重、外墙内柱混合承重。横墙承重:刚性较好,抗震能力好,整体性好;纵墙不承重,开窗造型较自由,亦可有凹凸变化。空间划分差,不灵活;省楼板,但墙多。适用于宿舍、住宅等居住建筑;

纵墙承重:空间划分灵活,适应功能要求;受正向风荷易变形,纵墙承重,开窗受影响,造型受限制,费板省墙,刚度小。适用于使用上空间要求较大,隔墙位置可能变化的房间,如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医院等公共建筑; 纵横墙承重:纵横墙同时承重,房间安排较为灵活,房屋刚性也相对较好,楼板方向不同,施工比较麻烦;

外墙内柱承重:空间灵活;刚性差,沉降不均匀;适用于教学楼、医院、商店、旅馆等公共建筑。

三、需要掌握的建筑经济技术指标

1、红线:有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之分,道路红线是指城市道路(公用设施)用地与建筑用地之间的分界线。建筑红线是指建筑用地相互间的用地分界线,或与道路红线共同的分界线。

2、建筑控制线:是指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一般称建筑控制线,比红线范围略小,用以标识可建建筑区域与范围的界线。建筑控制线与红线之间的用地,可用来布置道路、绿化、管线、停车场及构筑物等。

3、容积率:是指建筑基地(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建筑面积之和与基地总用地面积的比值。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

容积率为一无量纲常数,没有单位。

4、建筑面积密度:是指单位面积的建设用地上建成的建筑面积数量,单位m²/hm²。建筑面积密度(m²/hm²)=总建筑面积(m²)/总用地面积(hm²)。

5、建筑覆盖率:指建设用地(基地)内,所有建筑基底面积之和占总用地面积的百分比,单位:%。建筑覆盖率表达了基地内建筑直接占用土地面积的比例,所以又称建筑密度。

6、建筑高度:当为坡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檐口的高度;当为平屋面(包括有女儿墙的平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屋面面层的高度;局部突出屋顶的嘹望塔、冷却塔、水箱间、微波天线间或设施、电梯机房、排风和排烟机房以及楼梯出口小间等,可不计入建筑高度内。

7、绿化覆盖率(绿化率):绿化覆盖率是指基地内所有乔灌木及多年生草本植物覆盖土地面积(重叠部分不重复计)的总和,占基地总用地面积的百分比,单位%。一般不包括屋顶绿化。绿化覆盖率=绿化覆盖面积(m²)/用地面积(m²)×100%。

8、如何理解有效面积、建筑面积、结构面积与使用面积四者与建筑设计经济性之间的关系? 面积系数:有效面积系数=有效面积/建筑面积 使用面积系数=使用面积/建筑面积 结构面积系数=结构面积/建筑面积

其中有效面积为建筑平面中可供使用的面积;使用面积为有效面积减去交通面积;结构面积为建筑面积中结构所占面积;建筑面积为有效面积加上结构面积;从上述面积系数分析中可看出在满足使用要求和结构选型合理的情况下,有效面积越大,结构面积越小,越显得经济,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性公共建筑通常以使用面积系数控制经济指标。

9、楼层的层高:是指上下相邻的两层楼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上一篇:关于感恩的学生作文怎么写下一篇:小学语文西师版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