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设计原理总结

2022-07-05

叹岁月流逝太快,转眼间便到了年底,一年的辛苦工作中,我们留下了太多的难忘时刻,也在不断的工作积累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为了记录这一年的工作成长,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结构设计原理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结构设计原理总结

结构抗震设计原理重点总结

1. 震级与能量的关系: logE11.81.5M

2. 烈度:一次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地震烈度;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

地质构造和地基条件

3. 震级:反映一次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

4. 自振周期计算方法:矩阵位移法解特征问题、近似公式、经验公式。能量法计算基本周

期;等效质量法(折算质量法);顶点位移法;自振周期的经验公式。

5. 结构抗震理论的发展:静力理论阶段---静力法;定函数理论;反应谱理论---反应谱法;

直接动力分析理论---时程分析法;非线性静力分析方法。

6. 震害现象:地面破坏:地面裂缝、错动、塌陷、喷水冒砂等;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

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海啸;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瘟疫;工程结构破坏现象:结构丧失整体性;承重结构强度不足;结构变形过大导致倒塌;结构构件连接支撑失效;地基失效;非结构构件破坏。

7. 三水准,两阶段: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

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第一阶段设计:工程结构在多遇地震下的承载力和弹性变形计算。对构件截面进行承载力计算,保证必要的强度可靠度,以满足第一水准抗震设防目标(小震不坏);对结构进行弹性变形验算,控制侧向变形不要过大,满足第二水准抗震设防目标(中震可修);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和抗震构造措施来保证第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大震不倒);第二阶段设计:工程结构(如特别重要或抗侧能力较弱的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变形验算,以满足第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

8. 概念设计定义,内容: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

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称为概念设计。建筑设计应重视建筑结构的规则性;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选择;抗侧力结构和构件的延性设计。

9. 结构构件的延性:结构的变形能力取决于组成结构的构件及其连接的延性水平。采用水平

向(圈梁)和竖向(构造柱、芯柱)混凝土构件,加强对砌体结构的约束,或采用配筋砌体;使砌体在发生裂缝后不致坍塌和散落,地震时不致丧失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避免混凝土结构的脆性破坏(包括混凝土压碎、构件剪切破坏、钢筋同混凝土粘结破坏)先于钢筋的屈服;避免钢结构构件的整体和局部失稳,保证节点焊接部位(焊缝和母材)在地震时不致开裂。

10. 液化:土体完全失去抗剪强度而显示出近于液体的特性。这种现象称为液化。液化的宏

观标志是在地表出现喷砂冒水。液化的震害:喷水冒砂淹没农田,淤塞渠道,淘空路基;沿河岸出现裂缝、滑移,造成桥梁破坏,等等。液化使建筑物产生下列震害:地面开裂下沉使建筑物产生过渡下沉或整体倾斜;不均匀沉降引起建筑物上部结构破坏,使梁板等水平构件及其节点破坏,使墙体开裂和建筑物体形变化处开裂;室内地坪上鼓、开裂,设备基础上浮或下沉。影响场地土液化的主要因素:土层的地质年代;土层的土粒的组成和密实程度;砂土层埋置深度和地下水位深度;地震烈度和地震持续时间。

11. 天然地基的震害特点:高压缩性饱和软粘土和承载力较低的淤泥质土在地震中产生不同

程度的震陷,造成上部结构的倾斜或破坏;杂填土、回填土和冲填土等松软填土地基,土质松软且承载力较低,易产生沉陷,使结构开裂;沟、坑、古河道、坡地半挖半填等非匀质地基在地震中的不均匀沉降或地裂缝引起上部结构破坏。天然地基的抗震措施:软弱粘性土地基:采用桩基,地基加固;杂填土地基:换土夯实;地基加固;不均匀地基:综合建筑体型、荷载、烈度、结构类型等采取合理的结构布局、地基抗震措施。地

基加固处理方法:换土垫层法;重锤夯实法;挤密桩法;沉井预压法

12. 反应谱:单自由度体系在给定的地震作用下某个最大反应与体系自振周期的关系曲线称

为该反应的地震反应谱。反应谱影响因素:结构的阻尼比和场地条件。反应谱的特点:阻尼比对反应谱影响很大;对于加速度反应谱,当结构周期小于某个值时幅值随周期急剧增大,大于某个值时,快速下降;对于速度反应谱,当结构周期小于某个值时幅值随周期增大,随后趋于常数;对于位移反应谱,幅值随周期增大。

13. 底部剪力法适用范围:底部剪力法适用于一般的多层砖房等砌体结构、内框架和底部框

架抗震墙砖房、单层空旷房屋、单层工业厂房及多层框架结构等低于40m以剪切变形为主的规则房屋。

14. 产生扭转地震反应的原因:建筑自身的原因和地震地面运动的原因。建筑结构的偏心:

建筑物的柱体与墙体等抗侧力构件布置不对称;建筑物的平面不对称;建筑物的立面不对称;建筑物的平面、立面均不对称;建筑物各层质心与刚心重合,但上下层不在同一垂直线上;偶然偏心。地震地面运动存在扭转分量:地震波在地面上各点的波速、周期和相位不同。建筑结构基底将产生绕竖直轴的转动,结构便会产生扭转振动。

15. 多遇地震下结构强度验算:下列情况可不进行结构强度验算:6度时的建筑(Ⅳ类场地

上较高的高层建筑与高耸结构除外);7度时Ⅰ、Ⅱ类场地、柱高不超过10m且两端有山墙的单跨及多跨等高的钢筋混凝土厂房,或柱顶标高不超过4.5m,两端均有山墙的单跨及多跨等高的砖柱厂房。验算公式: SR/RE

16. 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结构或构件有:长悬臂结构;大跨度结构;高耸结构和较高的高层

建筑;以轴向力为主的结构构件(柱或悬挂结构);砌体结构;突出于建筑顶部的小构件。计算结构竖向地震作用的方法:静力法:取结构或构件重力的某个百分数作为其竖向地震作用;水平地震作用折减法:取结构或构件水平地震作用的某个百分数其竖向地震作用;竖向地震反应谱法:与水平地震反应谱法相同。时程反应分析:规范采用的是基于竖向地震反应谱法的拟静力法。

第二篇:微机原理课程设计总结

以前从没有学过关于汇编语言的知识,起初学起来感觉很有难度。当知道要做课程设计的时候心里面感觉有些害怕和担心, 担心自己不会或者做不好。但是当真的要做的时候也只好进自己作大的努力去做, 做到自己最好的。

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自己的感受,我想很多同学都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那就是感觉汇编语言真的是很神奇,很有意思。我们从开始的担心和害怕渐渐变成了享受,享受着汇编带给我们的快乐。看着自己做出来的东西,心里面的感觉真的很好。虽然我们做的东西都还很简单,但是毕竟是我们自己亲手,呵呵,应该是自己亲闹做出来的。很有成就感。

我想微机原理课程设计和其他课程设计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不仅加深和巩固了我们的课本知识,而且增强了我们自己动脑,自己动手的能力。但是我想他也有它的独特指出,那就是让我们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那就是编程。对于很多学过汇编或者其他的类似程序的同学来说,这不算新奇,但是对于我来说真的新奇,很有趣,也是我有更多的兴趣学习微机原理和其他的汇编。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一门很有趣的课程,任何一个计算机系统都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学习计算机原理是要涉及到整体的每一部分。讨论某一部分原理时又要涉及到其它部分的工作原理。这样一来,不仅不能在短时间内较深入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而且也很难孤立地理解某一部分的工作原理。所以,在循序渐进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总是处于“学会了一些新知识,弄清了一些原来保留的问题,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的循环中,直到课程结束时,才把保留的问题基本搞清楚。

学习该门课程知识时,其思维方法也和其它课程不同,该课程偏重于工程思维,具体地说,在了解了微处理器各种芯片的功能和外部特性以后,剩下额是如何将它们用于实际系统中,其创造性劳动在于如何用计算机的有关技术和厂家提供的各种芯片,设计实用的电路和系统,再配上相应的应用程序,完成各种实际应用项目。

这次实验并不是很难,主要的困难来自对程序的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四个人的合作和努力,我们最后对实验的原理有了清晰的认识。虽然实验台上的很多模块单元没有用到,但是就系统功能来说,我觉得我们做的还是不错的。

这次课设却让我们对实验台有了足够的了解,让我们知道了实验台上各个模块的用法;而且它还让我们对自己动手写程序来控制实验台的运作有了一定的基础。虽然实验台只是一个小型的模拟平台,但是通过对它的学习和操作,我们对有关接口的知识将会有一个更广泛的认识,而且它对我们以后的学习也会有帮助的。

实验中个人的力量是不及群体的力量的,我们四个人分工合作,做事的效率高了很多。虽然有时候会为了一些细节争论不休,但最后得出的总是最好的结论。而且实验也教会我们在团队中要善于与人相处,与人共事,不要一个人解决所有问题。

总之,这次课程设计对于我们有很大的帮助,通过课程设计,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微机原理课程上讲到的各种芯片的功能,以及引脚的作用,同时加深了对于主要芯片的应用的认识,同时在试验室的环境里熟悉了汇编程序的编写过程和运行过程,最后还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感谢老师的悉心指导。

对课程设计的建议

本次课程设计的三个实验相对都比较简单,而且经过老师的讲解以及实验书上的指导,几乎把我们要用到的程序和实验台电路的接线方法都告诉我们了,所以做起来很容易。但是做完实验,我们对实验台及其上面的各个模块还是不了解。对如何编程控制实验台上各个模块和芯片的运作也没有什么清晰的认识。如果老师对我们实验报告的要求再严格一点,也许同学们会更加自觉地去认真理解程序和实验思路。

希望老师根据试验室的环境布置一些可以让我们自己去设计的题目,并给我们更多的实验时间,这样也许能够激发更多同学的创新能力。老师可以多给我们讲一讲各类芯片的实际应用,这样可以让我们对各种芯片有一个更加贴切的感受。

第三篇:东南大学结构设计原理基础总结

1. 定义:以混凝土为主制成的结构称为混凝土结构。 2. 分类: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1)、钢筋混凝土结构——由配置受力的普通钢筋、钢筋网或钢筋骨架的混凝土制成的结构称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2)、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由配置受力的预应力钢筋通过张拉或其他方法建立预加应力的混凝土制成的结构称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3、钢筋和混凝土协同工作的主要原因

1)、粘结力:混凝土硬化后与钢筋之间有良好的粘结力,从面可靠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变形、共同受力。

2)、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的温度线胀系数相近

当温度变化时,钢筋与混凝土之间不会产生由温度引起的较大的相对变形造成的粘结破坏。 3) 、防锈 混凝土包裹钢筋,防止钢筋锈蚀,耐久性好。

4、在设计和施工中,钢筋的端部要留有一定的锚固长度,有的还要做弯钩,以保证可靠地锚固,防止钢筋受力后被拔出或产生较大的滑移;钢筋的布置和数量应由计算和构造要求确定。

1、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主要优点:

(1) 取材容易:混凝土所用的砂、石一般易于就地取材。另外,还可有效利用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料。(2) 合理用材:钢筋混凝土结构合理地发挥了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的性能,与钢结构相比,可以降低造价。(3) 耐久性:密实的混凝土有较高的强度,同时由于钢筋被混凝土包裹,不易锈蚀,维修费用也很少,所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比较好。(4) 耐火性:混凝土包裹在钢筋外面,火灾时钢筋不会很快达到软化温度而导致结构整体破坏。与裸露的木结构、钢结构相比耐火性要好(5) 可模性:根据需要,可以较容易地浇筑成各种形状和尺寸的钢筋混凝土结构。(6) 整体性:整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有很好的整体性,有利于抗震、抵抗振动和爆炸冲击波。 2. 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存在一些缺点: (1) 自身重力较大: 这对大跨度结构、高层建筑结构以及抗震不利,也给运输和施工吊装带来困难。 (2) 抗裂性较差: 受拉和受弯等构件在正常使用时往往带裂缝工作,对一些不允许出现裂缝或对裂缝宽度有严格限制的结构,要满足这些要求就需要提高工程造价。 (3) 隔热隔声性能也较差。

预应力混凝土的优点:由于采用高强材料比钢筋混凝土轻巧,自重减轻使之在使用阶段不出现拉应力,避免在腐蚀条件下的侵蚀,还能很好的将部件装配成整体构件,缺点是由于使用高强材料造价 1 高,施工工序复杂,还要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施工,还要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预应力上拱度不易控制。开工费用大,对于跨径小,构件少的工程成本高 1. 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测定的方法

我国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GBJ81-85)规定以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为标准试件,标准立方体试件在(20±3)℃的温度和相对湿度95%以上的潮湿空气中养护28d,按照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抗压强度作为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单位为N/mm2。 2. 混凝土的轴心抗拉强度ft

3、复合应力状态下的混凝土强度 (1) 双向受拉:抗压降低,抗拉不变。 (2) 双向受压:强度提高。

(3) 拉--压状态:混凝土的强度均低于单向拉伸或压缩时的强度。

4、 混 凝 土 的 变 形

(1)混凝土受压时的应力--应变关系(σ-ε关系曲线) 1) 上升段(OC),又可分为三段:

OA段 (σ≤0.3fc ~ 0.4fc ):从加载至A点为第1阶段,混凝土的变形主要是弹性变形,应力一应变关系接近直线,称A点为比例极限点;

AB段 (σ=0.3fc~0.8fc ):超过A点,进人裂缝稳定扩展的第2阶段,混凝土的变形为弹塑性变形,临界点B的应力可以作为长期抗压强度的依据;

BC段 (σ=0.8fc~1.0fc):裂缝快速发展的不稳定状态直至峰点C,这一阶段为第3阶段,这时的峰值应力σmax通常作为混凝土棱柱体的抗压强度fc,相应的应变称为峰值应变ε0,其值在0.0015~0.0025之间波动,通常取ε0=0.002。 2) 下降段(CE):

在峰值应力以后,混凝土强度并不完全消失,随着应力σ的减小,应变仍然增加,曲线下降坡度较陡,混凝土表面裂缝逐渐贯通。

3)收敛段:在反弯点D之后,应力下降速率减慢,趋于稳定的残余应力。表面纵向裂缝把混凝土陵柱分成若干个小柱,外载力有裂缝处的摩擦咬合力及小柱的残余应力所承受。 (2). 荷载长期作用下混凝土的变形性能(徐变) 1)徐变的概念

2 在荷载的长期作用下,混凝土的变形将随时间而增加,亦即在应力不变的情况下,混凝土的应变随时间继续增长,这种现象被称为混凝土的徐变。 2) 线性徐变和非线性徐变

混凝土的徐变与混凝土的应力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应力越大徐变也越大,随着混凝土应力的增加,混凝土徐变将发生不同的情况: 1) 线性徐变

当混凝土应力σc≤0.5fc时,徐变与应力成正比,曲线接近等间距分布,这种情况称为线性徐变。 2) 非线性徐变

当混凝土应力σc>0.5fc时,徐变变形与应力不成正比,徐变变形比应力增长要快,称为非线性徐变。一般地, 混凝土长期抗压强度取(0.75~0.8)fc。 热轧钢筋根据其力学指标的高低,分为以下四个种类:

HPB235级 (Ⅰ级,符号φ) HRB335级 (Ⅱ级,符号φ)

HRB400级 (Ⅲ级,符号φ) RRB400级 (余热处理Ⅲ级,符号φ)

Ⅰ级钢筋的强度最低,Ⅱ级钢筋的次之,Ⅲ级钢筋的最高。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纵向受力钢筋宜优先采用HRB400级钢筋。

第二章、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称为结构的可靠度。 结构的安全性、实用性和耐久性这三者总称为结构的可靠性。

当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超过某一特定状态而不能满足设计规定的某一功能要求时,则此特定状态称为该功能的极限状态。 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结构或构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者达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状态,称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超过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后,结构或构件就不能满足安全性的要求。如:

(1) 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作为刚体失去平衡;(2) 结构构件或连接处因超过材料强度而破坏; (3) 产生过大的塑性变形而不能继续承载;

(4) 结构或构件丧失稳定; (5)结构转变为机动体系。 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结构或构件达到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中某项规定限度的状态称为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超过了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结构或构件就不能保证适用性和耐久性的功能要求。例如:

1、影响正常使用或外观的变形;

2、影响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局部损坏;

3、影响正常使用的震动;

4、影响正常使用的其他特定状态。 使结构产生内力或变形的原因称为“作用”,分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 结构抗力是指结构构件承受内力和变形的能力。

作用效应S是指结果对所收作用的反应。 结果抗力R是指结构构件承受内力和变形的能力。 结构设计的三种状况:持久状况;短暂状况和偶然状况。

第三章、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1. 适筋破坏形态(ρmin≤ρ≤ρb) 塑性破坏

其特点是纵向受拉钢筋先屈服,受压区混凝土随后压碎。破坏始自受拉区钢筋的屈服,由于钢筋要经历较大的塑性变形,随之引起裂缝急剧开展和梁挠度的激增,它将给人以明显的破坏预兆,属于延性破坏类型。

2. 超筋破坏形态( ρ>ρb )

破坏始自混凝土受压区先压碎,纵向受拉钢筋应力尚小于屈服强度,但此时梁已告破坏。钢筋在梁破坏前仍处于弹性工作阶段,裂缝开展不宽,延伸不高,梁的挠度亦不大,总之,它在没有明显预兆的情况下由于受压区混凝土被压碎而突然破坏,故属于脆性破坏类型。 3,少筋破坏形态(ρ<ρmin) 其特点是受拉区混混凝土一裂就环。

破坏始自受拉区混凝土拉裂,少筋梁一旦开裂,受拉钢筋立即达到屈服强度,有时可迅速经历整个流幅而进人强化阶段,在个别情况下,钢筋甚至可能被拉断。

少筋梁破坏时,裂缝往往只有一条,不仅开展宽度很大,且沿梁高延伸较高。同时它的承载力取决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属于脆性破坏类型, 3.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1) 定义:纵向受力钢筋的外表面到截面边缘的垂直距离,称为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用c表示。 (2)混凝土保护层有三个作用:① 保护纵向钢筋不被锈蚀(防锈);② 在火灾等情况下,使钢筋的温度上升缓慢(防火);③ 使纵向钢筋与混凝土有较好的粘结(粘结力)。

在梁的受拉区配置受拉钢筋为单颈受弯构件,同时在梁的受压区配置受力钢筋为双颈受弯构件, 作用的代表值为标准值,准永久值,频遇值。

四、受弯构件的斜截面承载

广义剪跨比λ = M / Vho狭义剪跨比 λ = a / ho

4 1. 无腹筋梁的斜截面破坏形式 1) 斜压破坏 ←— λ<1 破坏特征: 混凝土被腹剪斜裂缝分割成若干个斜向短柱而压坏,破坏是突然发生的。多数发生在剪力大而弯矩小的区段,以及梁腹板很薄的T形截面或工字形截面梁内 2) 剪压破坏 ←— 1<λ<3 破坏特征: 在剪弯区段的受拉区边缘先出现一些垂直裂缝,它们沿竖向延伸一小段长度后,就斜向延伸形成一些斜裂缝,而后又产生一条贯穿的较宽的主要斜裂缝,称为临界斜裂缝,临界斜裂缝出现后迅速延伸,使斜截面剪压区的高度缩小,最后导致剪压区的混凝土破坏,使斜截面丧失承载力。属脆性破坏。

3) 斜拉破坏 ←— λ>3 破坏特征: 当垂直裂缝一出现,就迅速向受压区斜向伸展,斜截面承载力随之丧失。破坏荷载与出现斜裂缝时的荷载很接近,破坏过程急骤,破坏前梁变形亦小,具有很明显的脆性。 2.腹筋的作用

1,直接承担部分剪力,1,增加纵筋的肖栓作用,2,抑制斜裂缝的的开展。 4.混凝土强度

斜截面破坏是因混凝土到达极限强度而发生的,故混凝土的强度对梁的受剪承载力影响很大。 斜压破坏 —→ 取决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斜拉破坏 —→ 取决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剪压破坏 —→ 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则居于上述两者之间

上限值是防止截面最小尺寸发生斜压破坏,下限值是按要求配置箍筋,防止發生斜拉破壞。 剪力的最大值是距支座h/2处,混凝土和箍筋共同承担60%,0.6V’,弯起钢筋承担40%,0.4V’ 《混凝土设计规范》规定弯起点与按计算充分利用该钢筋截面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0.5h0,也即弯起点应在该钢筋充分利用截面以外,大于或等于0.5h0处

五. 受扭构件承载力计算

1.受扭破坏形态

(1) 适筋破坏:对于正常配筋条件下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在扭矩作用下,纵筋和箍筋先屈服,然后混凝土被压碎。属延性破坏。—→ 称为适筋受扭构件。

(2) 部分超筋破坏: 纵筋和箍筋不匹配,两者配筋比率相差较大,则破坏时纵筋和箍筋只有一个屈服。也属延性破坏,但较适筋破坏的截面延性小。—→ 称为部分超筋受扭构件。

5 (3) 超筋破坏:筋和箍筋配筋率都过高,纵筋和箍筋均不屈服,而混凝土先行压坏。属脆性破坏。—→ 称为超筋受扭构件。

(4) 少筋破坏:纵筋和箍筋配置均过少,受扭一裂就坏。属脆性破坏。—→ 称为少筋受扭构件。

六.轴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

纵筋的作用是提高柱的承载力,减小构件的截面尺寸,防止因偶然偏心产生的破坏,改善破坏时构件的延性和减小混凝土的徐变变形。箍筋能与纵筋形成骨架,并防止纵筋受力后外凸。 普通箍筋柱

1.破坏形态根据长细比的不同分为短柱和长柱

1).短柱:当轴向力P达到破坏荷载的90%左右时,柱中部四周混凝土表面出现纵向裂缝,部分混凝土保护层剥落,最后是箍筋间的纵向钢筋发生屈曲,向外鼓出,混凝土被压碎而整个实验柱破坏。 2).长柱:破坏时,凹侧的混凝土首先被压碎,混凝土表面有纵向裂缝,纵向钢筋被压弯而向外鼓出,混凝土保护层脱落,凸侧则由受压突然转变为受拉,出现横向裂缝 2. 稳定系数 

考虑构件长细比增大的附加效应使构件承载力降低的计算系数

 = Nlu / Nsu

式中 Nlu 、Nsu —— 分别为长柱和短柱的承载力。

1)稳定系数值主要和构件的长细比有关。2)受长期荷载作用的影响和荷载初偏心影响 3. 承载力计算公式 N u=0.9 (fcA+fy'As') 螺旋箍筋柱

4. 当轴心受压构件承受很大的轴向压力,而截面尺寸又受到限制,或采用普通箍筋柱,即使提高了混凝土强度等级和增加了纵筋配筋量也不足以承受该轴心压力时,可考虑采用螺旋筋以提高承载 破坏形态:核心混凝土处于三向受压状态,其抗压强度超过轴心抗压强度,补偿了剥落的外围混凝土,压力曲线回升。随着轴力不断增大,直至螺旋箍筋达到屈服,不能再约束核心混凝土横向变形,混凝土被压碎,构件破坏

七. 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1. 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短柱的破坏形态有受拉破坏和受压破坏两种 1).受拉破坏——大偏心受压破坏

当偏心距较大,且受拉钢筋配筋率不高时,偏心受压构件的破坏是受拉钢筋首先到达屈服强度,然后混凝土压坏,称为受拉破坏。临近破坏时有明显的预兆,裂缝显著开展,构件的承载能力取决于受拉钢筋的强度和数量

6 2).受压破坏——小偏心受压破坏

小偏心受压构件的破坏一般是受压区边缘混凝土应变达到极限压应变,受压区混凝土被压碎;同一侧的钢筋压应力达到屈服强度,而另一侧钢筋,不论受拉受压,其应力均达不到屈服强度,破坏前构件横向变形无明显的急剧增长

偏心受压构件的破坏类型:短柱,长柱,细长柱 对称配筋是指截面的两侧用相同钢筋等级和数量的配筋

九.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应力.裂缝和变形计算

1.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比,计算有特点:

1).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是取构件破坏阶段

2).在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设计中,起承载力计算决定了构件设计尺寸,材料,配筋数量及钢筋布置。

3).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汽车荷载应计入冲击系数作用效应及构件的抗力均采用考虑了分项系数的设计值

2.短期效应组合就是永久作用标准值与可变作用频遇值效应的组合。长期效应组合则为永久作用标准值与可变作用准永久值效应的组合

3.如果能将钢筋和受压区混凝土两种材料组成的实际截面换算成一种拉压性能相同的假象材料组成的均质截面称换算截面。

4.构件在吊装时,构件重力应乘以动力系数1.2或0.85 5.缝隙产生原因

1).作用效应引起的裂缝 2).由外加变形或约束变形引起的裂缝 3).钢筋锈蚀裂缝 6.对裂缝采取的措施

1).对外加变形或约束变形引起的裂缝,往往是在构造上提出要求和在施工工艺上采取措施控制 2).对于钢筋锈蚀裂缝,它的出现会影响结构寿命,危害较大,必须要有足够的厚度和保证钢筋的密实性。控制早凝集的控制量。

3).钢筋混凝土构件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裂缝宽度,主要通过设计计算进行验算和构造措施上加以控制

7.影响裂缝宽度的因素:钢筋应力,钢筋直径,配筋率,保护层厚度,钢筋外形,荷载作用性质,构件受力性质

十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基本概念及其材料

7 1.钢筋混凝土结构缺点

1).带裂缝工作,由于裂缝的存在,使构件刚度下降,不适用于不允许开裂的场合 2).无法充分利用高强材料

2.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 就是事先认为地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中引入内部应力,且其数值和分布恰好能将使用荷载产生的应力抵消到一个合适程度的配筋混凝土 3.配筋混凝土结构的分类 1).全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2).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A类:当对构件控制截面受拉边缘的拉应力加以限制时,为A类预应力混凝土构件。B类:当构件控制截面受拉边缘拉应力超过限值或出现不超过宽度限值的裂缝时,为B类 4.优点

1)提高构件的抗裂度和刚度。2)节省材料,减少自重。3)减小混凝土梁的竖向剪力和主拉应力。4)结构质量安全可靠。5)预应力可作为结构构件连接手段,促进了桥梁结构新体系与施工方法的发展 5.缺点

1)工艺复杂,对施工质量要求高。2)需要专门的设备。3)预应力上拱度不易控制。4)开工费用大,对于跨径小,构件少的工程成本高 6.先张法

先拉钢筋,后浇筑构件混凝土的方法现在张拉台座上,按要求设计规定的拉力张拉预应力钢筋,并进行临时锚固,再浇筑构件混凝土,待混凝土达到要求强度后,放张,让预应力钢筋的回缩,通过预应力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粘接作用,传递给混凝土使混凝土获得预压应力。

优点:工序简单,预应力钢筋靠粘接力自锚,临时固定所用锚具可以反复使用,比较经济,质量稳定。缺点:施工设备和工艺复杂,且需庞大的张拉台座,很少采用先张法 7.后张法

先浇筑构件混凝土,待混凝土结硬后,再张拉预应力钢筋并锚固。

先浇筑硂并在其中预留孔道,带硂达到要求强度后,将预应力钢筋穿入孔道内,将千斤顶支承于硂构件端部,先拉预应力钢筋,是构件也同时受到反力压缩,。待张拉到控制拉力后,用锚具将预应力钢筋锚固于混凝土构件上,使混凝土获得并保持其预应力。最后,在预留孔道内压注水泥浆,保护钢筋不被锈蚀并使预应力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成整体

8 优点:能使硂保持较好的预应力度。缺点:工艺复杂,对施工质量要求高。 8.锚具分类:三类,分别依靠摩阻力,承压,粘结力锚固的锚具 9.预应力混凝土材料要求 1)混凝土

(1)强度要求:高强混凝土是指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并在硬化后具有高强度,高密实性的强度等级为C50及以上的混凝土 (2)收缩,徐变的影响及其计算 2)钢筋

(1)强度要高。(2)有较好的塑性。(3)具有良好的与混凝土粘结性能。(4)应力松弛损失要低。 3)钢筋总类

(1)钢绞线。(2)高强度钢丝。(3)精扎螺纹钢筋

十三 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设计与计算

预应力混凝土三个阶段:施工阶段,使用阶段,破坏阶段。使用阶段:1,Np最小荷载增大,2,后张法用换算截面,3,混凝土强度取设计强度。 钢筋预应力损失原因

1)预应力筋与管道壁间摩擦引起的应力损失

摩擦损失主要由管道的弯曲和管道位置偏差引起。措施:(1)采用两端张拉,减小角度和管道长度x。(2)采用超张拉

2)锚具变形,钢筋回缩和接缝压缩引起的应力损失 3)钢筋与台座间的温差引起的应力损失 4)混凝土弹性压缩引起的应力损失 5)钢筋松弛引起的应力损失 6)混凝土收缩和徐变引起的应力损失

消压状态是M0作用下控制截面上的应力状态。

十四、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

实现部分预应力的方法:1,全部采用高强钢筋,将其中一部分拉到最大容许张拉应力,保留一部分作为非预应力钢筋,以节省锚具和张拉工作量。2,将全部预应力钢筋张拉到一个较低的应力水平。3,用普通钢筋代替一部分预应力高强钢筋。

第四篇:《住宅设计原理》考点总结

第一章

1户型:是根据住户家庭人口构成(如人口规模、代际数和家庭结构)的不同而划分的住户类型。 2套型:则是指为满足不同户型住户的生活居住需要而设计的不同类型的成套居住空间。

3住宅套型设计目的及影响因素

目的:就是为不同户型的住户提供适宜的住宅套型空间。

影响因素:这既取决于住户家庭人口的构成和家庭生活模式,又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空间组合关系、技术经济条件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

4家庭生活行为模式分类

(一) 家务型(二) 休养型(三) 交际型(四) 家庭职业型(五) 文化型

5按照人的生理需要划分空间

首先,套型内空间的划分应符合人的生活规律

其次,对这些空间要按照人活动的需要予以隔离和联系,

6人对于居住空间环境的共同心理需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安全感与心理健康2.)私密性与开放性3).自主性与灵活性4.)意境与趣味 5).自然回归性

7三维空间组合型

变层高住宅复式住宅跃层住宅

第二章

1低层住宅也有一些缺点及措施:

(1)不利于节约用地,。(2)经济性差(3)市政设施的使用效率低

措施:应提高低层住宅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按净密度计算,其建筑容积率达到1.2或以上的情况下,才称之为低层高密度住宅。

手法; 加大住宅的进深、缩小面宽、北向退台等

2客厅开门过多所带来的问题

答:户内交通所覆盖的范围较大客厅对私密空间产生较大的视线干扰客厅墙面不连续造成家具布量困难

3独院式住宅的优点:私密性较好,使用方便;

合院式住宅的特点:有利于邻里交往和安全防卫,有利于形成较亲切的住宅组团,较节省用地等,但也有私密性

不强等方面的问题。

4独立式住宅 即四周的外墙与其它住宅没有拼连关系的低层住宅。

独立式住宅的特点是:设计上受限制较少,有利于平面功能组合;建筑四面临空,通风采光条件好,建筑朝向相对灵活;环境安静,私密性好;但用地较多。(独立式住宅用地较大,适于高标准居住条件的独立

式别墅 (图2-5),建筑层数一般为2~3层,用地200~500m²。)

5合理加大住宅的进深,主要有以下一些方法:

1)利用天井 2)在进深方向错位叠加3)利用房间在剖面上的高低错落4)利用房屋逐层退台及坡顶 6对于面积小、高度低且较封闭的空间,容易产生压抑感;可通过色彩、材料、镜面等方面的处理来减轻空间的压抑感,其原理是使人在视觉上产生错觉。

7不同空间的相互渗透、因借:主要指景观的共享和空间的穿插,如客厅向内庭院“借景”;双层高的客厅与二层的家庭活动室在空间上的穿插等

不同空间的相互转换:是指通过移动隔断或轻质隔墙,改变空间的分隔和布局,以适应不同的需要 (见第一章)。

第三章

1平面类型

1).按交通廊的组织可分为梯间式、外廊式、内廊式、跃廊式;

2).按楼梯间的布局可分为外楼梯、内楼梯、横楼梯、直上式、错层式;

3).按拼联与否可分为拼联式与独立单元式(常称点式);

4).按天井围合形式可分为天井式、开口天井式、院落式;

5).按其剖面组合形式可分为台阶式、跃层式、复式、变层高式等等

2点式住宅定义与特点

定义:凡不与其他单元拼联而独立修建的住宅称为点式住宅

特点:是数户围绕一个楼梯枢纽布置,四面皆可采光通风,分户灵活,每户常能获得两个朝向,且有转角通风。

3变层高式

定义: 在住宅空间中,起居厅需要较高,卧室次之,厨房和卫生间等服务空间则较低。在竖向组合时,根据不同的层高进行搭配,既可以高效利用空间,又可以节约建筑材料和用地,从而达到较好的经济效果,这种住宅称为变层高式住宅。

4住户要求套型变化的内容大致有:

(1)改变居住房间的形状(2)扩大起居室空间 (3)增加卧室数量(4)改变房间的组合关系 (5)扩建、改建厨房和卫生间

5住宅可变性的设计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小开间结构的住宅可变性(1)横墙承重;(2)纵墙承重;(3)纵横墙混合承重;(4)曲折形空间的分隔

(二)大开间结构住宅的可变性 (1)长方形平面;(2)缺角长方形平面

(三)框架住宅的可变性(1)方形框架柱;(2)异形框架柱

(四)厨卫布置的灵活性(五)套型的远、近期结合(六)套型的弹性扩建

(七)“空壳式”住宅(八)住宅多步完善式

6标准化与多样化的关系:

住宅建设是大量性的社会化生产过程,为了适应各种家庭不同生活方式的需要,住宅建筑设计既要方便于社会化的大生产,又要满足住户多样化的需求。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两者相辅相成

第四章

1中高层住宅:把7~9层的住宅称为中高层住宅;

高层住宅:把10层及10层以上并设置电梯为主要交通工具的住宅称为高层住宅。

2高层住宅的垂直交通特点

特点:高层住宅的垂直交通是以电梯为主,以楼梯为辅助交通组织起来的,

3电梯的设置

原则: 首先要安全可靠,其次是方便,再次是经济。

设置1部电梯条件:7层及7层以上(或h>16m)

设置2部电梯条件:12层及12层以上的高层住宅每栋楼至少需要设置两部电梯,且其中一台宜能容纳担架出入

4在高层住宅中虽然设置了电梯,但楼梯并不能因此而省掉,为什么?(即楼梯的作用)

1) 它仍可作为住宅下面几层居民的主要垂直交通工具;2) 作为居民短距离的层间交通工具;

3) 在跃廊式住宅中,作为必要的局部垂直交通;4) 作为非常情况下 (如火灾)的疏散通道。 5搞清几个层数或高度界线

24m— 高层与多层界线

公建: 32m— 高层防烟界线(设防烟楼梯和消防电梯)

50m—

一、二类高层界线(相当于住宅18层)

100m— 超高层界线(相当于住宅36层)

≥10层——高层住宅界线

10层~ 18层——二类高层住宅界线

住宅:≥19层——一类高层住宅界线

≥7层——设1部电梯条件

≥12层——设2部电梯条件

6我国高层住宅分类

一类高层住宅:高级住宅和19层及其以上的普通住宅。

二类高层住宅:10~18层的普通住宅。

7塔式高层住宅

1)18层以上的塔式高层住宅应设两个安全出口;

2)18层及18层以下,每层不超过8户、建筑面积不超过650m²、且设有一座防烟楼梯间和消防电梯的塔式住宅,可设一个安全出口。

8封闭楼梯间和防烟楼梯间的设置

1.单元式住宅

1) 单元式住宅每个单元的疏散楼梯均应通至屋顶。

2) 11层及11层以下的单元式住宅可不设封闭楼梯间,但开向楼梯间的户门应为乙级防火门,且楼梯间应靠外墙,并应直接天然采光和通风。

3) 12~18层的单元式住宅应设封闭楼梯间。4) 19层及19层以上的单元式住宅应设防烟楼梯间。

2.通廊式住宅

1) 11层及11层以下的通廊式住宅应设封闭楼梯间。

2) 超过11层的通廊式住宅应设防烟楼梯间。

9安全疏散间距:是指从户门到安全出入口之间的最大距离。

1)位于两个安全出入口之间的房间距最近的安全出入口的最大距离应不超过40m。

2)位于袋形过道内的房间距安全出人口的最大距离则必须限制在20m以内

10高层住宅平面类型:

一、单元组合式高层住宅

二、长廊式高层住宅(通廊式)

三、塔式住宅

四、跃廊式高层住宅 11塔式住宅

1.定义:塔式住宅是指平面上两个方向的尺寸比较接近,而高度又远远超过平面尺寸的高层住宅。这种类型住宅是以一组垂直交通枢纽为中心,各户环绕布置,不与其他单元拼接,独立自成一栋。

2.特点:这种住宅能适应地段小、地形起伏复杂的基地。在住宅群中,与板式高层住宅相比,较少影响其他住宅的日照、采光、通风和视野遮挡,可以与其他类型住宅组合成住宅组团,使街景更为生动。由于其造型挺拔,易形成对景,若选址恰当,可有效地改善城市天际线。塔式住宅内部空间组织比较紧凑,采光面多,通风好,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经常采用。

12跃廊式高层住宅

定义:跃廊式高层住宅每隔一到二层设有公共走道,由于电梯可隔一或二层停靠,从而大大提高了电梯利用率,既节约交通面积,又减少了干扰。对每户面积大、居室多的套型,这种布置方式较有利。

13跃廊式住宅的优点:除可提高电梯效率,节约公共走廊并减少干扰外,套型可灵活多样。有时可利用每户占有两个朝向的特点,使居室得到良好的日照和通风。起居室与卧室可分设在两层,空间组合富有变化,类似低层联排式住宅,富有居住气氛,且较安静。

第五章

1节能型住宅

所谓节能型住宅:是指采用综合节能设计和应用综合节能措施,使新建住宅冬季采暖耗煤量指标比我国寒地1980~1981年所建住宅总体上降低50%,同时居住功能与环境质量满足不断增长的现代生活需要的住宅。 节能型住宅的设计应重点突出如下几个方面:

一) 规划布局 二)住宅节能设计三)集中式供暖对住宅设计的影晌四) 住宅套型设计

2控制(减少)建筑物体型系数的空间设计:

1.合理扩大栋深尺寸2.利用住宅类型特征:(小天井式、内楼梯式及内跃廊式)

3.平面空间组合应紧凑集中,尽量减少凹凸变化4.合理提高住宅层数,加大体量:(顶层复式住宅)

5.严寒地区采用东西向住宅6.加大建筑物体量7.减少体型系数

3住宅套型设计(气候设计原则)

1.住宅栋深加大带来平面空间组织问题

我国现行的住宅建筑设计规范规定:住宅的起居室(厅)、卧室、厨房应有直接采光和自然通风。无直接

采光的过厅的使用面积不应大于10m²。

中部暗空间的利用和空间设计:

(1)设置暗卫生间,应设有竖向通风道。(2)设置衣帽前室、餐室、小方厅等间接采光。

(3)设置面积小于10m²的起居厅。(4)设置贮藏空间

2.设置敞开式起居厅,增加使用的灵活性

3.严寒地区住宅套内空间配置和空间环境要求

(1) 每户均需要设一间朝向最好,面积较大的空间作为起居室或卧室。

(2) 每户必须设有面积大于1.5m²的前室。

(3) 每户应设存放空间,如食品贮存间,衣物间或壁柜。

(4) 应考虑设置烘干机或晒衣物设施所需要的位置。

(5) 套内应设置通风换气设施。如厨房、卫生间、起居 室(厅)和卧室。

4.套内空间的节能设计

4炎热地区的气候特征

(1)气温高、持续时间长。 (2)太阳辐射强度大

(3)相对湿度和年降雨量大 (4)季候风较多。夏季主导风多为南或东南向。

5 降低室内气温的措施:

1.建筑朝向选择2.组织良好的通风 3.遮阳、隔热4.改善住宅外部环境条件等方面的问题

第五篇:园林设计与艺术原理重点总结

园林设计与艺术原理

1、园林: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与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筑山理水叠石),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造而成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环境。

2、园林美:园林美是园林设计师在对自然美、艺术美和生活美的高度概括而产生的审美意识与园林形式的向机统一。

3、园林艺术: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 主要研究园林创作的艺术理论,其中包括园林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园林设计的艺术构思和总体布局,园设创作的各种手法,形式美构图原理,园林中运用等。 功能分区:休憩游乐区,政治文化,科学,服务设施,园务管理„„

4、园林学:园林学是研究如何合理运用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来创造优美的,生态平衡的生物境域的学科,通俗的说就是研究园林的学科。

5、地形:地表面的外观,是指地球表面的三维空间的起伏变化。 微地形:起伏最小的地形成为微地形。

一、地形的类型与特征

1、平坦地形:

1)开阔空旷暴露,缺少私密性,因此要应用其他空间限制因素(植被、墙体)加以改造,满足各种需求。

2)平坦地形属于外向型空间,具有多方向特征,空旷、宁静,空间单调,无视线交点,视线开阔。

2、凸地形

1)特点:比周围环境地区高,则视线开阔,具有延伸性。 2)造景应用:

A、可组织成为观景之地

B、凸地形形成作为景观的焦点,形成选景之地

C、当高处的景物到达一个体量时,还能产生一种控制感(颐和园的万寿山、佛香阁)

3、凹地形

1)特点:比周围的地形低,视线封闭 2)造景应用:

A、凹地形的低凹处能汇集视线可精心布置景物 B、凹地形坡面既可观景也可布置景物

二、地形的功能作用

(一)生产功能

1、改变小气候

2、改善种植条件,增加绿化面积

(二)使用功能

1、丰富活动界面

2、控制游览速度和游览路线

3、组织排水

1)地表的排水由地面决定,在地形设计中应考虑地形与排水的关系,地形和排水对坡面稳定性的影响。

2)合理安排排水和汇水线。

3)若地形起伏过大或坡度不大,但同一坡面延伸过长时,则会引起地表径流,产生滑坡,因此,地形起伏变化应适度,坡度应适中。 4)在分析原地形的基础上做出地形坡地,地形排水类型图,根据设计要求采取措施。

(三)美学功能

1、背景:地形是构成园林景观的骨架,建筑植物等景观常常都以地形作为依托 1)地形作为植物景观的依托,地形的起伏产生了林冠线的变化。

2)地形作为园林建筑的依托,能形成起伏跌宕的建筑立面和丰富的视线变化。 3)地形作为纪念性气氛渲染的手段。

4)地形作为瀑布山涧等园林水景的依托,使园林具有自然感。

2、主景:

1)地形不仅能够参与造景,而且在造景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若将地形做成诸如圆锥圆台半圆环体等规则的几何体,或相对自然的体也能形成别具一格的视觉形象。

3、丰富空间类型:利用地形可以有效的、自然地划分空间,使之形成不同功能的或是不同特点的区域。

4、引导和阻隔视线:阻挡不好的东西,营造过渡空间。

三、堆山

(一)假山分类

1、土山

2、石山

3、土石山

(二)地形设计的原则

1、因地制宜,顺其自然

2、利用为主,改造为辅

3、自然、美观、安全

(三)假山堆叠艺术手法

1、主客分明

堆山的体量根据其在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来安排,最忌不顾大局、喧宾夺主。

2、要有层次

层次有三:一是前低后高的上下层次,山头作“之”字形,用来表示高远。 二是两山对峙中的峡谷,犬牙交错,表示深远。 三是平冈小阜,错落蜿蜒,用来表示平远。

3、山势起伏

山水画理“远观势,近观质”

4、曲折回抱

5、虚实相生

四、置石

(一)置石的方式和特点

1、特置

1)园林中单块山石的布置成为独立性的景。 2)自然风景中的如避暑山庄的棒槌峰

3)岩石体量大,轮廓清晰,或者清奇古怪,或者圆浑厚重,或者倒立横卧等 4)大多为峰石,对峰石的形态和质量要求很多 5)可单块儿,也可三两块儿拼合

2、对置

在门庭路口道路两侧,对置并非对称布置,在数量体量及形态上均无需对等。只求在构图上的均衡和形态上的呼应,给人以稳定感。

3、散置 自然散置,注意石身的形状和纹理,宜立则立,宜卧则卧。

4、群置

多数山石相互搭配,要主从分明,石之大小不一,石之高低不等,石的间距远近不等。

五、水体

(一)水的基本形态及组合

1、水的基本形态 1)面的状态

江河、湖泊等宽阔的水面,以水的流动和反射来衬托景物可作为城市和景观的背景。 2)线的状态

溪涧、河流等线性的水,或曲折,或迂回。以线的形式展开,将众多的浏览空间紧密联系起来,成为空间连通的纽带。 3)点的状态

喷泉、装饰泉、瀑布等以其独特的形态和姿态,构成空间视线的焦点和主题。

2、水的形态组合

1)自然式:以自由布局的水面为中心,河岸弯曲,使水体在空间序列中动静交错,再现水得自然形态于意境中。

2)规则式:水景的形态以规则为主,注重几何造型,突出人工造型和自然环境的对比。 3)组合式:水景的布置不受形式的限制,水景的多样形态组合穿插,动静结合与环境成水乳交融之势。

(二)水景的艺术处理手法

1、衬托手法

以大水面形成开敞空间,衬托景物,使景物水天一色,,动静生辉。

2、对比手法

1)形态对比:水的柔,山石的坚

2)势态对比:水的自由流向,聚散势态

3、借声手法

幽静感活泼感音乐感

4、点画手法

点色:以淡素水色点缀环境

破色:用明快水色突破周围深沉,得到空间生气

借色:借助植物建筑灯光颜色,突出空间不同的情趣

5、光影的手法

三种变化:一是水面本身的波光,二是水反射景物的倒影,三是水面的反射映在墙景上。

6、贯通的手法

7、藏引得手法:藏源、引流、集散

(三)水景设计

1、湖池 1)小水面

多采用变化单纯的水际线,中间常有一个较大的水面,边角附1~2个湾。 日本:心字形葫芦形水字形云形 2)水庭

是以水池为中心

3)大水面的集中使用 形成离散的感觉 4)大水面的分散使用

用堤、岛将大小水面分成若干小水面

2、溪涧

由山涧到山麓到平地,汇集了许多溪涧得水,有分有合。

3、瀑布

分为面形和线形,面形是指瀑布宽度大于瀑布落差,线形瀑布是指宽度小于瀑布落差。 分为挂瀑、叠瀑、飞瀑、帘瀑

4、喷泉

主要以人工喷泉形式出现,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 是利用压力使水自喷头喷向空中,在自由落下、 通常是规则式园林的重要景物。

5、壁泉

墙体型、山石型、植物型

六、空间

(一)空间构成要素

1、构成空间要素的三大要素:基面、垂直面、顶面

2、基面的竖向处理 H<=900mm开放空间

H>=900~1500mm半封闭空间 H>=1500mm封闭空间

(二)空间的形成

1、容积空间:基本形式是围合为静态的,向心的,内聚的空间中的墙和地。

2、立体空间:基本形式是填充,空间层次丰富,有流动和散漫之感。

(三)空间封闭性(表格)

(四)空间处理

1、空间大小

2、空间对比

3、空间序列(截图)

七、园路

(一)园路分类

1、按照性质

主干道:3米左右,或者4到6米 次干道:2到3米

游步道:两人行走,1.2~2米,小径可0.8~1米

2、按照铺装 整体路面 块料路面 碎料路面 简易路面

上一篇:机关作风整顿讲话下一篇:机关文化建设方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