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镇小学文化建设

2024-04-10

云镇小学文化建设(共6篇)

篇1:云镇小学文化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白云镇

2007城规一班第四小组

2010年7月20日

白云镇生态文明建设 调研报告目录

第一篇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陈彦锡

一、生态文明的发展

二、生态文明的定义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理论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实践

五、生态文明建设和与新农村建设

第二篇 白云镇总体概况…………………………….罗 聪 第三篇 白云镇生态产业规划……………………….王明月

一、生态农业

二、生态工业

三、生态第三产业

四、建议发展对策

五、策政策支持

第四篇 白云镇生态环境规划……………………….刘 丽

一、生态环境

二、生态环境规划

三、白云镇生态环境规划

第五篇 白云镇自然保护规划……………………….盛珊珊 第六篇 白云镇污染控制规划……………………….单 伟 第七篇 生态文明建设以林下村为例……………….严 宇 第八篇 生态文明建设以马峒村为例……………….周润琼 第九篇 生态文明建设以金梯村为例……………….文上宇 第十篇 发展预测展望及结束语…………………….平戈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

1、生态文明的发展

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约在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为时三百年。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

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的作用条件,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2、生态文明的定义

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生态文明既包含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意识、法律、制度、政策,也包含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组织结构和实际行动。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以及科学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类不仅要积极倡导进步的生态文明思想和观念,而且要推进生态文明意识在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延伸。在经济领域,经济活动要走生态化、无害化道路,大力发生态经济,积极推进‚绿色‛、环保产业发展。要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要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并将这一发展战略具体落实到单位、家庭和个人。

农村生态文明的包括实现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特别是人的思维观念的生态化转变,创造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有机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文明农村,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农村生态文明是一个综合性的文明成果,它指的是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与生活时,主动、积极地改善和优化农村内部结构,以及建设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农村面貌所取得的一系列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3、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理论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构成了社会主义整体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正确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则是理解、探索和坚持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基本条件。

1、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学理论在人类文明发展道路探索中的具体运用

生态学概念最早是德国动物学家E•海克尔提出的。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和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该学科认为,动植物及其无机环境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在系统内存在着有规律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且具有内在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在较长时间保持着相对稳定,即生态平衡。因此,人类在利用和开发自然环境过程中,必须从整体的角度,遵循自然界动植物的发展规律,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2、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在新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弘扬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要求人类善待自然,保护环境。与马克思同时代的化学家和农学家李比希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植物吸收阳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分及土壤中的钾、钙、磷酸盐等各种有机物的养分,动物(包括人)又从植物或其他动物身上吸收养分,动植物腐烂后又分解回归到土壤和大气中,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自然界自主平衡的大循环。

3、生态文明建设,是对我国古代思想家生态文明智慧的汲取和升华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被普遍确认为‚天人关系‛,这个与环境保护紧密联系的哲学命题,各家学说多有论述,其中以儒、道、佛三家最为丰富精辟。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尊重生命、保护环境的智慧,为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思想来源。

道家以老庄为代表,他们把‚道‛作为万物的本源和基础。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这里,老子以万物相互联系的宇宙观来审视得天独厚的生态,把包括人在内的万物编织于统一的自然之网中。‚道生万物‛表明,老子反对把等级贵贱观念用于自然界;《庄子•齐物论》更鲜明地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秋水》则认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这些都明确地表达了道家对人与自然平等关系的看法,反对人类凌驾于自然界,主张以道观物,以达到天人和谐。

4、生态文明建设,是反思人类传统发展观念的与时俱进的理性选择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处理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经历了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征服自然的曲折变化,相应地人类经历了前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若干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情况,并由此引发了人类的觉悟与反思。

4.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实践

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通过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文明要求将生态环境作为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确立生态现代化发展理念,注重环境责任制度化,强调政府在生态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发展有益于生态环境的绿色生产力和绿色科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科

学地进行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支持生态环境系统的发展,建构有利于人和生态环境共存共荣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1. 发展绿色工业。

从清洁生产入手。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将污染尽可能地在生产企业内进行处理,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排放。但‚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对于许多企业来说不可行。应向‚谁污染,谁出钱‛转变,建立公共设施治理污染,一方面提治污的覆盖面,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降低治污成本。

要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不仅要治理已污染的环境,而且要从源头上培育良好的生态环境。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都要从源头加以治理。这除了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外,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培育生态化的农村环境和城市环境。要提高森林覆盖率,从源头上保持良好的空气、水、土。

以生态现代化为目标导向的绿色工业,会给人类带来和谐稳定,使人类享受到幸福安康。而毁林造田、过度地放牧和捕捞、随意地污染环境,只会给人类带来负价值。2.发展绿色消费。

近10年来,绿色消费风靡全球。有人说,21世纪是绿色消费的世纪。在一些发达国家,无论吃、穿、用、住、行,均有大量的绿色消费品供应市场,进入居民消费领域。我国绿色消费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绿色产品的生产、消费也不断增加。应开辟绿色通道,培育绿色市场,培育以绿色消费为主要内容,对我国绿色产品的生产、流通实现全程质量控制,促进绿色消费的发展。但我国绿色消费由于起步较晚,还存在不少问题。产品开发的技术水平还不高,产品质量还不高,取得环保标志的产品还不多;产品开发、营销和消费体系与制度还未健全与完善。

3.探索‚绿色GDP‛新政。绿色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它是在现有GDP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绿色GDP核算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其中,自然资源耗减成本是指在经济活动中被利用消耗的价值。环境降级成本是指由于经济活动造成环境污染而使环境服务功能质量下降的代价。

4.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财政转移支付项目中增加生态补偿项目。财政部制定的《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中,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支出项目约30项,其中具有显著生态补偿特色的支出项目如退耕还林、沙漠化防治、治沙贷款贴息占支出项目的三分之一强,但没有专设生态补偿项目。建议财政转移支付项目中增加生态补偿项目,用于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的建设补偿、对生态退化严重区域恢复补偿等。

5.树立生态文明观,现代社会在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化工生产的同时,往往使生态平衡遭受破坏,有限的自然资源遭受损失,实质是人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损害,破坏了生产力。因而,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并培育良好的生态环境,弘扬生态文明,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开展生态环境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我国有些省市,已在开展生态环境教育,有些学校也在积极开展。搞环保教育,要着重抓好两个方面:一是中小学生及幼儿园的环保教育,将环保内容渗透到素质教育之中,普及环保知识从

娃娃抓起。二是加强农村的环保教育,培养农民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随着生态环境教育在全国的发展,全民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将大大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

5、生态文明建设和与新农村建设

1.1、建设文明生态村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征服自然、把握自然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从而在把握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造成农村自然环境面临许多问题。比如:片面追求粮食产量,乱砍乱伐,围湖造田现象严重;畜禽粪便,生活垃圾随处可见;生活能源缺乏,生活方式落后等等。

看农村的文明水平,一看道路,二看住房;看农民的生活质量,一看厕所,二看灶台。生态文明村的创建首先从优化人居环境入手,通过‚净化、绿化、美化、亮化、硬化、沼气化‛五项内容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整体面貌。⑴‚净化‛。从搞好环境卫生入手,彻底改善村内的环境卫生状况。⑵‚绿化、美化、亮化‛。村里通过栽种绿化苗木,安装路灯,美化了农民的家园。⑶ ‚硬化‛。‚要想富,先修路‛。生态文明村通过‚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不仅打开了农村与外界联系的通道,而且实现了农村大街小巷的硬化,彻底改变了‚下雨泥泞晴天灰‛的面貌。⑷‚沼气化‛。为了更好的处理农村的废物(农作物秸杆、杂草、菜屑、人畜粪便,生物废杂物等),提出了‚改厨、改厕、改圈‛三位一体的三改政策,即号召农民家中建立沼气池,实现畜圈、厕所、厨房的根本性改革,沼气不仅能照明而且还可以做饭,既解决了生活能源问题,又很好的处理了农村中的主要废物。可以说生态文明村的创建所带来的变化决不只是农民从低矮的平房搬进了高耸的楼房,而是向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的告别。生态文明村的创建不仅改善了农民的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环保意识,保护了农村的生态环境,也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村容整洁‛的目标。

1.2、建设生态文明村促进了人与自身、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自身的和谐就是要‚修身‛即人身修养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是人居环境的改善,更重要的是人的美丽心灵与环境之美的统一。其实生态文明村的美不仅美在青山绿水,碧瓦红墙,更美在这里人们所表现的精神面貌和文明意识。人改变了环境,环境也改变了人,生态文明村的创建通过环境的改变不仅促进了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也促进了‚文明乡风‛的形成。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人们精神面貌和文明素质的提高。农村教育落后,卫生服务水平低,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生态文明创建对症下药,提出了‚文明化、知识化‛的目标,紧紧抓住‚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契机,建立农民阅览室,积极鼓励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实现科学种田,科学致富‛;同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下,村里组建老年秧歌队,健身操队,戏迷会,歌友会等等,村民们在这些活动中不仅锻炼了身体,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更营造了一种乐观、活跃、积极

向上、团结友爱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氛围。新的环境筑就了人们新的环保意识和公共卫生意识,村民们自发倡起了‚革陋习,树新风‛活动。村民素质的提高,体现在村民的举手投足之间,形成了‚爱知识、爱环境、爱他人、爱生活‛文明的新村风。促进了人与人的和谐 马克思指出‚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可见,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善,人自身修养的提高必然也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随着社会的发展,往往有这样的流行话:‚楼高了,人情淡了;马路宽了,人心窄了‛,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决不能用物质生产取代了人情道德。生态文明村的创建,通过集体劳动的那种热火朝天,挥锹扬镐的热闹场面你能亲身感受到农民之间那种友善、团结、淳朴的民风。

1.3、建设生态文明村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的生存发展依赖于社会的进步,同时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的发展的真正目的,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准。建设生态文明村就是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村民。社会的和谐即使人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活动的结果,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间协调均衡和有序的产物。目前我国社会发展中两个突出不均衡就是区域不平衡和城乡不平衡,近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更加明显,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现在,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通过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问题。

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一方面把‚产业化‛作为其中心任务。要求各村必须在改善环境的同时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生态文明村的创建就是要求农村因地制宜的发展自己的主导产业。另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抓县域经济的发展,就是抓住了城乡发展的牛鼻子。因为县域经济犹如一根扁担,一头挑着城市,一头担着农村。县域经济既是推动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又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吸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途径。事实证明,生态文明搞的越好的地方,农村经济增长的越快,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越明显。

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是推进农村小康社会的有效载体,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是在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探索。对于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改变农村落后的生活方式,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生态文明村建设毕竟还是一个新事物,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得到普及和推广,需要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探索和检验。但‚生态文明村‛模式充满了理想和智慧,给人以很大的启发。尤其在党的十六届五中提出了农村建设的新目标的大背景下,更为我们如何建设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二、白云镇整体概况

白云镇地处平坝县城西南面,距县城5公里,东邻羊昌乡,南与西秀区黄腊乡、刘官乡接壤,西接天龙镇及西秀区大西桥镇、北交城关镇。总面积8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110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为0.98亩。水资源丰富,有槎白河、邢江河流经全境,镇内有洋西龙潭、肖家流水冲、金坪水库。全镇共辖

22个行政村,86个自然村寨,182个村民组,总人口41364人,其中农业人口为31089人,居住着苗族、布依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白云镇通过几年来健康有序的发展,其产业布局趋于合理化:

就农业而言,作为全省粮食的主产区之一,农业产业极具特色,主要以‚三元杂交猪‛、‚商品牛饲养基地‛、‚优质大米种植基地‛、金坪村列入折耳根原产地名录等形成了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全镇在平坝属典型的农业大镇。

就工业而言,白云镇系而依托黎阳公司第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交通便捷,现已实现村村通公路,从县城到白云镇肖家的公路已改造成三级油路,直达西秀区。乡镇企业发展也较快,有兴平、广平、天马三家水泥厂,闽星、金梯2家砖厂,将军山等6家砂石场企业及隆兴铁厂、湘黔气体厂、忠芳茶场等。

还具有较好的旅游资源:秀丽多姿的邢江河自然风景区,竹树葱绿、河水清澈,集垂钓、度假、休闲、观光为一体;神秘的飞虎山是新石器时期遗址,对于发掘、研究新石器时代文化具有很大的价值;明末清初水利专家、翰林学士陈法墓葬位于邢江河畔;平庄、肖家的汉墓群均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肖家片区属屯堡文化范畴。这些旅游资源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白云镇将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稳定粮食生产;加快产业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发乡村旅游,提升白云品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夯实财税基础,实现白云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作为该镇的总体发展思路。同时,着力于生态农业的建设,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业产品‛,壮大畜牧业,巩固建材工业,发展旅游业、中药材种植。

经济的发展以资源和环境的保障为依托,无节制的开采与耗用只会让人类一步步陷入困境。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征服自然、把握自然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从而在把握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造成农村的自然环境面临许多问题。因此在发展的同时,必须将环境的影响纳入规划范围之内,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否则在我们沉浸于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会受到来自于自然界的惩罚。贵州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先行者,白云镇所处的平坝县确立‚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以创建文明县城为目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的保护,‚有了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已成为平坝人的共识。

生态文明建设立足于节能减排、环境预警、污染治理,这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三驾马车‛。平坝县的发展以该目标为中心,切实从6个方面展开工作,其污染防治取得有效进展。

一是以创建文明县城为目标,以‚卫生与秩序‛整治工作为载体,集中精力综合治理县城脏乱差,打造卫生文明新平坝。经过连续多年的集中整治,平坝县的城市环境大为改观,市民的素质不断提高,卫生状况明显好转,群众反映的烟尘控制和噪音控制等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

二是以解决重点和区域环境问题为突破口,切实维护群众环境权益。平坝县以‚让人民喝上放心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为宗旨,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饮水安全。对平坝县集中式饮用水源点音关桥、白水龙、龙井划定一、二级保护区,并设置界碑界桩进行保护。加强对红枫湖百花湖两湖上游区的环境保护,对两湖二级保护区内的重点污染源如天峰公司等加强日常监控和重点管制,通过种种措施,有效地保障了入湖水质,为贵阳市的饮水安全作出贡献。积极推进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沼气池建设为纽带,在天龙镇芦车坝村和白云镇元河村着力建设生态农业试点和农村生态

示范点,开展了朝田生态园和夏云生态园的建设工作,通过示范带路,全县三年来共建设沼气池2710口,结合改厕改圈,人畜粪便和生物秸秆得到有效利用,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三是以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和总量控制制度为主要管理手段,强化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加强有证排污、按证排污、无证取缔的工作,按照环境容量、功能区划、治污能力的实际,合理分配环境容量到各相关企业。加强环境执法,加大对重点污染行业的污染治理,全县四家水泥企业,在实施‚一控双达标‛的基础上,不断巩固和改进,实现稳定达标排放。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管理制度为着力点,进一步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效能,对污染较轻的项目简化手续、精简程序、提高效率,对热点敏感区域的项目,遵循‚与人为本‛的原则,审慎对待、严格把关,真正实现了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

四是以排污收费制度为主要管理手段,促进企业合理治污。新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颁布后,平坝县逐步拓宽征收范围,加大征管力度,严格收支两条线的规定,排污费征收力度逐年加大,并规范了排污申报审核和登记制度,全县有21家工业企业纳入了按月申报的范围,真正体现了污染者负担的原则。

五是以环保专项行动为利剑,斩断不法排污浊流。自2003年来,全县先后开展了‚整治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危化物品、有毒有害物品以及危险废物的专项执法等一系列环保专项行动。通过精心组织,强势执法,从根本上斩断不法排污浊流,进一步改善了环境质量。

六是以实施林业‚六大工程‛为重点,加强生态保护。全县以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为主线,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中心,以控制人为生态环境破坏为重点,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通过齐抓共管,对淡水、土地、森林、矿产、动植物进行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积极推进生态的建设。三年来通过重点实施林业‚六大工程‛,共退耕还林311110亩,建设天保工程公益林37162亩,森林覆盖率现已达35.4%。在建设的同时,采取部门联动,加大生态环境监察力度,在高速公路和主干道公路沿线以及煤矿行业开展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来共取缔无证采沙石场104个,县政府还对煤矿企业开征矿山生态恢复补偿费,采取生态恢复、移民搬迁等措施,集中财力治理生态破坏难题

三、白云镇生态产业规划研究

所谓‚生态产业‛是指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自然界生态过程的物质循环方式来规划工业生产系统的一种模式,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高效的代谢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型产业。

生态产业,是继经济技术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发展的第3代产业。生态产业是包含工业、农业、居民区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状况的一个有机系统。通过自然生态系统形成物流和能量的转化,形成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产业生态系统之间共生的网络。生态产业,横跨初级生产部门、次级生产部门、服务部门。

乡镇是联系城市和农村的桥梁与纽带,它处于城市的外围,在接受大中城市辐射的同时,又带动着周围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但

在其建设过程中,若忽略生态平衡问题,只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对资源肆意掠取,将造成乡镇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严重后果。

白云镇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都已经不起传统经济形式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以循环经济思路为导向,发展生态产业,是新的可持续发展观要求。‚有了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已成为平坝人的共识。在意识上,平坝人已经有了生态文明的意识。白云镇2011——2020年的总体发展思路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稳定粮食生产;加快产业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发乡村旅游,提升白云品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夯实财税基础,实现白云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1.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具有自身的特点:

(1)追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2)现代科学与农业的传统经验相结合。生态农业并不否定现代高新技术,并将废弃物处理技术、无土栽培技术、害虫综合防治技术等与中国传统农业重视有机肥投入和其他适用技术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多样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3)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4)综合性与区域性相结合。生态农业是一个综合农业生产体系,涵盖了农、林、牧、渔、加工、贸易等内容,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强调根据地区特点,因地制宜。

白云镇在坚持以上原则的基础上,大力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加大林业建设投入,筑起环保生态屏障。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继续扩大森林资源规模。控制偷砍盗伐林木行为和森林火灾发生,同时,认真抓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工程。2.生态工业

生态工业是指根据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变工业排泄物为原料、实现循环生产、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工业生产体系。

白云镇工矿业主要分布在:枫阳工业小区(高寨村),平林小区(平庄村、马硐村),航空工业园(金梯村、新场村、白云村、车头村、王下村),采掘业(金梯村、郝下村、高寨村、平庄村、马硐村、肖家村、花柱村)。另有加工业:一是路塘、平林、肖家的优质大米加工;二是平林、邢江、肖家的茶叶加工;三是大寨的面条、米粉加工。

在进行工业生产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生态工业与传统工业相比,具有以下几个要求:一是工业生产及其资源开发利用由单纯追求利润目标,向追求经济与生态相统一的生态经济目标转变,工业生产经营由外部不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向内部经济性与外部经济性相统一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二是生态工业在工艺设计上十分重视废物资源化、废物产品化、废热废气能源化,形成多层次闭路循环、无废物无污染的工业体系。三是生态工业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工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要素之中,重视研究工业的环境对策,并将现代工业的生产和管理转到严格按照生态经济规律办事的轨道上来,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来规划、组织、管理工业区的生产和生活。四是生态工业是一种低投入、低消耗、高质量和高效益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工业模式。3.生态第三产业

生态第三产业,就是要推行适度消费,厉行勤俭节约,反对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变生存消费观神消费观(物质、精神消费)为发展消费观(物质、精神、生态消费),建立生态住宅。所谓生态住宅,就是符合生态要求,不污染环境,不危害人体健康的住宅。它是生态学与建筑学相结合的产物。这种住宅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原材料尽量使用天然材料; 二是尽量使用天然能源与再生能源; 三是采用节能技术和防治污染措施; 四是宅址选择远离污染。尤其是在旧宅新建时更应注意这几点。

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也要注意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突出特色产业,大力推进无污染效益高的旅游业,形成以邢江河自然风景区(邢江村、浪塘村、小河村),浪塘布依风情(浪塘村、邢江村),陈法故居、陈法墓、明清古建筑群(白云村、邢江村),飞虎山古人类遗址(平庄村),肖家屯堡(肖家村、金坪村、高寨村、邢江村)为核心的旅游圈。4.建议发展对策

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

要使生态农业上一个新台阶,需要加强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1)加强生态农业规划

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应先行,这是首要环节并具龙头地位。生态农业规划包括农业生产潜力、生态过程、生态格局分析,生态农业系统敏感性和决策分析。它的第一目标是持续发展,第二目标是资源的高效利用、社会的发达昌盛、系统关系的和谐稳定。

(2)研究、开发与推广克服农业发展阻碍因素、全面发展农业的新技术

这些技术包括资源环境保护与开发技术(如水土保持治理技术,防沙漠化技术,沙漠化地治理技术等),配方施肥技术,以农作系统改革、天敌繁殖捕放和生物农药研制与应用等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良种选育与繁殖技术等。(3)深化生态农业理论研究

把生态农业的经验升华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下阶段的生态农业建设显得十分重要。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生态农业研究方法论,生态农业模式的总结与设计,生态农业价值评估体系以及生态农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等 生态工业发展对策:

(1)加强生态工业方面的基础研究 生态工业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研究可减轻工业对环境影响的具体技术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废物零排放系统、物质替代、非物质化和功能经济。

2)研究对整个工业生态过程进行分析、监测和评价的方法,包括物流平衡分析、产品或过程的生命周期分析与评价、工业生态指标体系的建立。

3)研究促进生态工业实现的制度,包括如何在市场规则、财务制度、法律法规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使生态工业的思想可以贯穿整个生产和生活过程。(2)加强生态工业园的规划与建设

生态工业园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网)原理,把一定地域空间内的不同工业企业问,以及工业企业、居民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转移、能量转换统筹起来,建立产业系统内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次利用的地域综合体,从而达到物质能源充分利用,向系统外零排放的目的。

(3)推行产业生态管理

产业生态管理的方法可以分为五类:一类是面向产品环境管理的方法,即生命周期评价;第二类是面向绿色产品开发的方法,即产品生态设计;第三类是面向区域的规划方法,即生态工业园的规划;第四类是面向生态产业开发的方法,即生态产业孵化;第五类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管理。综合运用以上五类方法科学合理对白云镇进行产业管理。生态第三产业发展对策: 1.树立发展消费观

发展消费观不仅包括物质、精神消费,而且包括生态消费。生态环境同样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要使人类的消费持续发展下去,必须维持和增殖生态资本,这是财富创造过程,也是物质与精神消费得以持续的基础。当前兴起的生态旅游热表明了生态消费的发展趋势。但更重要的是要保护好自身周围的环境,从而达到保护全球生态环境的目的。2.推行功能经济

所谓功能经济就是鼓励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服务功能而不是产品本身,鼓励企业以对社会的服务功能而不是以产品或利润作为经营目标。功能经济认为生产的目的应该是产品的服务功能,而不是产品的数量达到最大。在功能经济条件下,产品仍由生产者所有,生产者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将产品加工,因此实现了由产品的再利用代替物质的循环。功能经济的基本原理是增加财富,但并不是扩大生产,其目标是最充分、最长时间地利用产品的使用价值,同时消耗最少的物质资源和能量。为此,作为企业,在产品的设计上要为环境而设计,要进行可拆卸的产品设计。这样当某个部件坏了后。就只需更换该部件,而不是整件产品的报废。同时可通过某些设备的使用权(如小轿车)来达到充分利用、减少消耗和排污的目的。

5.政策支持

1、纳入国家盘子,加大国家财政支持力度,提高投入额度,扩大整村推进开发式扶贫建设规模;

2、强化基层政权服务,配齐配强村镇规划建设机构;

3、真正取消县、乡(镇)财政对项目的资金配套要求,减轻县、乡(镇)财政压力。

四、白云镇生态环境规划

白云镇将着力生态农业的建设,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业产品‛,壮大畜牧业,巩固建材工业,发展旅游业、中药材种植。同时,将以优质的服务,谒诚欢迎各地投资者到白云镇投资发展。

1、生态环境

所谓生态环境即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它不仅包括各种自然要素的组合,还包括人类与自然要素间相互形成的各种生态关系的组合。这一解释对构成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有具体的交代,即光、热、水、土、气、动植物,以及这些自然要素与人类长期共处所产生的各种依存关系。可以认为‚生态环境‛具有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含义,与一般环境更不同的是,它具有了生态学的理念,表示从生态学角度看问题。对生态环境一词的提法目前依然存在分歧。

要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就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我国环境保护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其主要任务之一,正是基于生态环境与生活环境的这一密切

关系。

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概念,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环境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关系。

2、生态环境规划

生态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它是以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地学原理和数学模型方法为指导,研究与把握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系统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的发展变化趋势,提出协调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可行性措施的一种科学理论和方法。实质上是一种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的科学决策活动。

生态环境规划主要内容包括环境调查与评价、环境预测、环境区划、环境目标、环境规划设计、环境规划方案选择、实施环境规划的支持与保证等。而生态环境规划任务是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项目建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现状,统筹安排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各项工程措施,以确保设计方案的公正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3、白云镇的生态环境规划

在我们的这次专业实习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白云镇到现今为止还没有关于生态环境规划的这方面的正式的文献,但是他们在平时地工作中已然在做着相关的工作,并没有因为上级政府没有发出一些正式的文献而忽视在这方面应投入的心力和精力。

在白云镇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于白云镇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方面提到有‚强化森林防火,推进生态建设‛。在这次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关于森林资源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具体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完成邢江村白杨冲以植代播重造150亩。

2、完成王下村封山育林人工促进补植补造425亩,落实封山育林管护面积7266亩。

3、制定森林防火预案,成立防火领导小组、组建了一支由32人组成的防火小分队,村级也相应成立了义务消防队,森林防火巡防队。

在白云镇的‚白云镇2011-2020总体发展思路‛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相关的白云镇在做着其生态环境保护的事情的相关信息。在其发展思路的第四大点的目标及重大项目中有着这样的内容:

1、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道路、停车场、码头、接待中心、公厕等建设)。

2、交通设施建设达到90%以上的行政村通油路。通村油路建设有:车头——下小河、元河——天台山、肖家——西秀区大西桥镇马场(经金坪、高寨)、南山箐口——吉昌(经南山、汪井)、路家庄——马卯。

3、开展石漠化治理。主要分布在花柱、汪井、高寨、金坪、茂柏、白云凉山等村寨。

4、完善必须的水利设施建设、基本农田建设、槎柏河流域治理、人饮安全(花柱、金梯、新场、大寨)、山塘水库建设等。

5、全镇80%的村按新农村规划进行建设

从以上的这些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白云镇在生态环境保护及其规划的工作已慢慢形成雏形并在不断的成长当中,相信将来白云镇的人们会在白云镇政府的带领下在其生态环境规划这一工作方面做得更好。

五、白云镇自然保护规划

环境保护已发展成为全世界各国的国策之一,应如何进行生态环境规划是我们应考虑的问题。以白云镇自然保护规划为例,探讨保护环境生态的意义以及规划中的几个问题。白云镇现状

首先,白云镇共辖22个行政村,根据各村的现状,政府大力支持各村的发展,支持各村发展期优势企业。其中,种植业是该镇的重点发展项目:路塘、平林片区发展优质稻种植;刑江、肖家、金坪发展经果林;平林、刑江、肖家、金坪发展茶叶产业;林下、金坪、肖家、花柱发展烤烟种植;肖家、元河、金梯、大寨发展蔬菜、花卉种植;白云凉山、花柱、汪井、茂柏发展中药材种植;大寨、平庄发展西瓜种植。高寨、平庄发展肉鸡养殖;金坪、林下、肖家、汪井、花柱发展商品猪牛等畜牧业。此外,白云镇还根据各村的现状和得天独厚的资源开展工矿企业:主要有枫阳工业小区(高寨);平林小区(平庄村、马硐村);航空工业园(金梯、新场村、白云村、车头村、往下村);采掘业(金梯、郝下村、高寨、平庄村、马硐村、肖家村、花柱村)。

其次,旅游业也是政府重点关注的事业,由于贵州天然的地形和气候,利用大自然的特殊赋予,开展旅游业成了目前最有前景的事业。可以带动当地人民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帮助当地人民解决就业的问题和环境问题。这里主要开发的就是刑江河自然风景区(刑江、浪塘村、小河村);浪塘布依风情(刑江、浪塘村);陈法故居、陈法墓、明清古建筑群(白云、刑江);飞虎山古人类遗址(平庄);肖家屯堡(肖家、金坪、高寨、刑江)。

再次,在白云镇,政府还要大力打造商贸业,主要分布在黎阳农贸市场、肖家集贸市场、路塘集贸市场、万村千乡工程(覆盖22个行政村)。

另外加工业也要走进白云镇,主要有路塘、平林、肖家的优质大米加工厂;平林、刑江、肖家的茶叶加工;大寨的面条、米粉加工等等,这些的农业,商业,工矿业将会为白云镇的发展带来空前的带动作用、自然环境保护的意义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生物遗传资源和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另外自然保护区还具备科学研究、科普宣传、生态旅游的重要功能在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中,自然保护区可以使自然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自然保护区是指那些有代表性的自然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天然分布区,包括自然遗迹、陆地、陆地水体、海域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场所。

对于白云镇的自然保护是十分重要的举措,因为白云镇的村镇里建有一些航空工业和工矿企业,这将会对于自然资源是一个沉重的负荷,所以对于白云镇的自然保护问题就成了政府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白云镇的发展目标及重大项目

1、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指为直接生产部门和人民生活提供共同条件和公共服务的设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道路,因为在农村道路是人民出行的基础,同时也是白云镇要发展的前提,所以建设道路是最重要的工作。另外由于有发展旅游业,所以会有很有自驾游的游客会来白云镇,所以停车场的建设也是一项必须的工作。要想对外发展就要有接待中心,同时在贵州省的政策下,贵阳已经在全市修建了200多所公厕,农村也要抓紧步伐,为人民的生活起居提供方便。另外,污水处理,空气净化等等环保项目也要成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

2、通设施建设达到90%以上

行政村通油路:车头——下小河、元河——天台山、肖家——西秀区大西桥镇马场(经金坪、高寨)、山箐口——吉昌(经南山、汪井)、家庄——马卯等路都铺上通油路。

3、展石漠化治理

主要分布在花柱、汪井、高寨、金坪、茂柏、白云凉亭

4、善必须的水利设施,基础农田建设,槎柏河流域治理、人饮安全(花柱、金梯、新场、大寨)山塘水库建设 白云镇的生态环境问题

通过我们的调查,我们发现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一些潜在的环境问题。

白云镇金梯村,是一个航空工业基地,这里建有航空研究所和航空加工工厂,这个航空工业基地已经坐落在金梯村30多年了,这么多年来,航空加工车间坐落在山上,利用山下村民的饮用水源来进行加工,多年来,航空加工厂已经对当地村民的水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据当地村民反映,当地的村民的发病率很高,而且很多老年人没有特别明显的征兆,但是到医院检查之后就会被确诊是癌症晚期。这些已经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困扰和生活危机。

另外,在白云镇有很多的水泥厂,水泥厂的生产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很多经济发展,但是也给当地的环境造成了潜在的威胁。同时,养猪是农民的主要生活支柱,也给当地的环境来带了黄色预警。

六、白云镇污染控制规划

1、环境污染的危害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 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2、水污染的控制与管理

研究水体污染主要是研究水质污染,同时也研究底质和水生生物体污染。不少研究者认为,污染物进入水体中,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质

变坏,水的用途受到影响,这种情况就称水体污染。控制水体污染,保护水资源,是当前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之一。加强水质管理,制订符合实际的环境对策,是防治水体污染的重要措施。对于水体污染的防治,其根本措施是加强对水资源的规划管理和开展对废水的处理及综合利用,以保护水源不受污染,并减少废水的排放量。要制定区域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另外要做到如下几点:(1)减少污染因子的产生量和排放量(2)建立污水处理系统

(3)调整工业布局 改革产品结构(4)加强水资源的规划管理

白云镇的水污染很严重,尤其突出的是黎阳公司。黎阳公司给当地带来了相当大的污染,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农作物中水稻受到的影响尤为突出,当地人民都不敢使用本地的水稻,而是把本地的水稻卖掉,购买其他地方的供自己食用。

3、大气污染的控制与管理

随着工业、交通运输等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迅速发展、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大气污染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为了控制环境的污染,保护和改善人类生活的环境质量,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包括研究对污染源的治理技术,改革旧的工艺,以控制污染的排放;制订合理的大气质量标准和大气污染的排放标准;提出有关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地环境进行全面管理,以求做到经济合理的发展经济和保护大气环境。1.大气污染控制途径 1)

改变燃料构成

2)选择有利污染物扩散的排放方式 3)区域集中供暖、供热 4)合理布局工业 5)绿化造林

绿化造林是防治大气污染的一个经济有效的方法,因为植物有吸收各种有害有毒气体和净化空气的功能,茂密的林丛能降低风速,使气携带的大粒灰尘下降。树叶表面粗糙不平,多绒毛,有的植物还能分泌粘液和油脂,吸附大量飘尘。植物的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气和吸收二氧化碳,因而能调节空气的碳氧平衡,有些植物还能吸收大气中的有毒成分。所以城市环境应保持一定比例的绿地面积,以起到净化和缓冲大气污染的作用。

另外绿化造林对白云镇来说也是比较现实的一个方法,可行性很高。

4、固体废物污染的控制与管理

固体废物是许多污染成分的‚终极状态‛,又是气、水和土壤的污染‚源头‛,因此,控制‚源头‛,处理好‚终态物‛,是固体废物控制的关键。固体废物的污染控制需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防治固体废物的污染,二是综合利用废物资源。

1、主要控制措施(1)改革生产工艺

(2)发展物质循环利用工艺(3)积极开展资源化活动

废物中含有未起变化的原料和生成的副产物,因此,我们应采用一切可利用的办法从废物中回收资源和能源,使有价值的物质得以回收利用。为此,应将废

物纳入资源管理范围,制定废物资源化的方针和鼓励采用废物的政策、法规,唤起民众使用二次资源—废物的意识。(4)严格控制有毒害废物的污染

有害废物是固体废物中的重点管理对象,因为一旦处理不当,将造成严重后果。为此,对有害废物应进行稳定化、无害化处理。如,将有害固体废物进行焚烧、热解、氧化—还原等,使废物中有害物转化为无害物,或使其中有害物含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或将其进行安全填埋处置。

2、固体废物的处理方法

土地填埋是固体废物处理中常用的方法。它是从传统的堆放和填地处置发展起来的一项最终处置技术,它是为了保护环境,按照工程理论和土工标准,对固体废物进行有控管理的一种科学工程方法。它具有工艺简单、成本较低、适于处置多种类型固体废物的优点,因此已成为固体废物最终处置的一种主要方法。目前采用较多的是卫生土地填埋、安全土地填埋和浅地层埋藏法。

3、固体废物的管理

由于固体废物本身往往又是污染的‚源头‛,故需对它的产生、收集、运输、贮存、综合利用和处理处置过程实行全面管理,即所谓‚从摇蓝到坟墓‛的管理。固体废物种类繁多,成分复杂,许多国家对固体废物实施分类管理,并且都把有害废物作为管理的重点对象,依据专门制订的法律和标准实施严格管理。(1)有害固体废物的管理

为了确定有害物和非有害物的种类和范围,通常采用两种方法。根据白云镇实际情况,较合适的是鉴别法:‚鉴别法‛是在专门的立法中,对有害废物的特性及其鉴别分析方法以‚标准‛的形式予以公布,依据鉴别分析方法,测定废物的特性,进而判定其是否有害。(2)工矿业固体废物的管理

工矿业固体废物具有发生源固定、排放量大、废物性质基本不变等特点,目前,我国处理这类废物的原则是,以各企业自行处理为主,以开展资源化利用为主导方向,生产建材为主要途径。(3)生活垃圾和粪便的管理

这类废物具有发生量大、涉及面广、成分复杂多变、其中含有部分有用之物和对环境有潜在危害的特点,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对人类及生态环境会造成极大危害。

白云镇和我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对垃圾和粪便的管理还很不完善,基于目前的经济水平,我们对生活垃圾采取以填埋为主,辅以堆肥和焚烧的措施;对粪便则采用储粪池、粪肥处理场,或制沼气等办法。

另外,植物桔杆和人畜粪便制沼气有成功的经验,在农村推广取得良好效果;高炉渣、粉煤灰、煤石千石的利用也取得可喜成绩;废旧物质有较完善的回收系统;城市垃圾的堆肥化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

七、生态文明建设以林下村为例

林下村位于白云镇东南面,距镇政府驻地约5公里,全村共有508户,2165人,辖林下、上坝、鸡场堡三个自然村寨,全村耕地面积1764亩(其中水田1470亩、旱地294亩),林地3550亩。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村里以水稻种植为主,大米。蔬菜品质优良,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现有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社2个,村级卫生室2个,医疗服务面能满足群众日常看病的需要,设施配套齐备的村级

小学一所,文艺表演队2队,全村路面硬化率达97%,电话、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8%。

对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征服自然、把握自然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从而在把握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造成农村自然环境面临许多问题。比如:片面追求粮食产量,乱砍乱伐,围湖造田现象严重;畜禽粪便,生活垃圾随处可见;生活能源缺乏,生活方式落后等等。在对林下村的采访调查过程中,我们对林下村的设如何处理以上问题的情况做了解并作出如下概括: 1.生态文明要人与自然和谐。

看农村的文明水平,一看道路,二看住房。‚要想富,先修路‛。林下主要干道实现了硬化的,有利于了农村与外界联系的通道,但尚未实现水泥通道每家家门口,没有彻底改变了‚下雨泥泞晴天灰‛的面貌,对村民进出带来一定的不便。

近年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农村不少农民都建起了漂亮的新房。不过,部分农民在建房过程中,不仅出现了占用耕地的现象,而且随意搭建,这样一方面浪费了耕地,另一方面影响到了村貌。林下村对该村新建房屋进行统一规划。集中建房的目的是为了从源头上制止部分村民乱占耕地建房和改变部分村民无地建房的现状,本着‚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的原则,选择了地形相对平坦、交通较为便利的林下自然村寨前近15亩面积的土地作为村民新建住房的统一规划示范区,可容纳38户村民到此集中建房,解决了部分住房困难户无地建房、无行走道路的现状。集中建房受到了较好的效果,既美化了村容,又节约了耕地,值得肯定。‚沼气化‛。为了更好的处理农村的废物(农作物秸杆、杂草、菜屑、人畜粪便,生物废杂物等),号召农民家中建立沼气池,实现畜圈、厕所、厨房的根本性改革,沼气不仅能照明而且还可以做饭,既解决了生活能源问题,又很好的处理了农村中的主要废物。在对林下村的采访中,我们发现居民的生活能源大部分时间是使用电,冬天还使用煤,对于沼气只有少量家庭建设使用,而且这些家庭现在也已经停止使用沼气。究其原因,是因为家庭可制气废物有限,沼气的使用效果不理想,产生沼气后的废渣任然需要处理等问题造成的。联系村民的生活经济水平,沼气的无法推广和建而复弃是因为村民对其他更方便更高效能源的消费能力提高导致使用沼气带来的效益的满足感降低和对制备沼气过程繁琐性的厌恶的增加。沼气的继续推广,还在于沼气要多产气,使用起来更方便、有效,和制备更方便、废物处理便捷,让农民从沼气的使用中得到更多效益,免去不少麻烦。

生活垃圾的处理,关系到村庄整洁,生态保护,是不容小视的问题。林下村在垃圾处理方面,做的没有到位。在村民口中得知,他们的生活垃圾都是倾倒在屋旁,没有任何的处理措施,既影响了村容整洁,有加剧了该村生态环境的破坏。2.村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文明决不只是农民集中建房,垃圾处理,建沼气池,而是生态文明意识在村民脑中生根。但在采访中,我们发现该村村民严重缺乏生态文明意识。该村村民,对生态文明缺乏基本的了解,对生态文明的内涵,特征,作用都没有任何认识,对多只有在新闻里听说过。更严重的是,该村从未向村民宣传过生态文明方面的知识。村民缺乏生态文明建设,那么该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无法获得村民的认可,无法调动起村民的积极性,该村的生态的文明建设无法全面,顺利的展开。

村民也不会自觉主动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在这种情况下,建设生态文明,只能出力多,而收效小。要向村民宣传生态文明,以期使生态文明深入人心。在宣传时,要结合村民的利益和村庄的整体利益,让村民知道生态文明与自身利益休戚相关。要教育村民从长远角度考虑,放弃一些贪图一时方便而破坏生态的不良行为,如乱倒垃圾等。这项工作艰巨而繁琐,只有坚持不懈,并有充分的耐心,利用正确的方法才能有成效。

八、生态文明建设以马峒村为例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两个人就能提倡起来的,是需要大力宣传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以及科学发展道路的过程。马硐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05~06年在村长的带领下,组织华园和狗场自然村的群众硬化街道3500㎡,安装水管600多米,并且解决了400多人和300多头大牲畜的安全饮水问题,修建机耕地道1.5公里,排灌水渠3000多米。并且相应的在十五届二次会议上提案在白云镇马硐修建一个经营性的公墓,提案去龙井灌溉水渠3000多米,三次会议上为全县从节约耕地上提出实施旧房改造,村村整治。

马硐村位于我们实习居住地的白云中学附近,该村大力倡导‚治理马硐河,保障生活生产用水,推动春耕备耕‛。马硐村的村长是一个极其负责的村长,他大力倡导村民从生态文明建设出发,并且对自己的村庄有了一个大致的规划布局图,该村主要能源从沼气池出发,这样既可以节约能源,也可以让资源得到合理循环利用,有大量的矿产资源煤炭,这样有利于在经济领域,经济活动要走生态化、无害化道路,大力发生态经济,积极推进‚绿色‛、环保产业发展。要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要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并将这一发展战略具体落实到单位、家庭和个人。

马硐村的山上大量种植树,保障了基本的退耕还林,并且该村大力宣传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村民家里的垃圾都是通过装袋,最后拿去没人的地方处理;该村有一个优势就是有一条马硐河,该河里的水非常干净,并且带着属于自身纯天然的味道,喝起来感觉很甜,在夏天很凉爽,像是冰箱里出来的,很好喝,这样可以节约没必要的电能源,从而在社会领域,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积极倡导以生态文明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优化‚人居‛生活环境,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以及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

马硐村从各个方面出发进行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并且相应的对生态文明建设得以合理落实,从而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类不仅要积极倡导进步的生态文明思想和观念,而且要推进生态文明意识在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延伸。在政治领域,党和政府要重视生态问题,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来办好。加强法制建设,实行生态行政。推进生态民主建设,发挥人民群众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作用。在文化领域,要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摒弃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同时,注重生态道德教育,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使人们自觉地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九、生态文明建设以金梯村为例

金梯村是白云镇的一个重要村寨,位于白云镇西南方向,是一片开阔的地界。全村有507户,拥有常住人口1837。

一、金梯村的概况 1 金梯村的基础设施

金梯村的主要交通干道是5米宽的水泥路,还有次要的干道也是水泥路,方便车辆来往居民出行。村里面的公共道路和公共娱乐场所规范整洁,为了满足每年的各种节日,金梯村还修建了金梯村文化娱乐广场。金梯村还打造了个菜类齐全设施完善的菜市场,方便金梯村的村民买卖菜,也方便金梯村的企业员工购菜。其次,金梯村村委会还修建了篮球场,购买了健身器材。2 金梯村的企事业单位

金梯村有黎阳公司,还有砖厂,还有个航空发动机研究所,还有其他较小的公司,所以金梯村的经济很繁荣,发展的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比较高。3 周边环境

金梯村的位置上离平坝县城不是很远,有铁路经过,而且新平坝站也建设在这里。整个村有一部分居民在使用太阳能。全村有几十亩果树林,主要是李子等果林。全村周围都是靠山的,空气很好,环境也好。

二、金梯村生态文明建设

1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了出来,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生态文明的迫切愿望,必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影响。金梯村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有一定的举措,全村在大力搞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也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例如对生活垃圾的处理,对生活废水的处理,全村实行垃圾集中处理,废水不准乱排乱放,并有相关的部门监督实施。生态问题是人类社会必须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既影响着发展的全局,也决定着发展的可持续;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人类的命运,既影响着人类的现在,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

金梯村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夜同样存在很多问题的,主要集中体现在没有有力的执法部门,很多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没法真正落实实施,使得一些地方的环境破坏。其次政府部门对乡村的生态环境建设不是很重视,没有相应的政府资金来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建设。还有就是村民对生态文明没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很多人还不理解什么是生态,为什么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怎样进行生态文建设,建设怎样的生态文明村。对金梯村的调查,我有以下的理解,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就在生活环境的改善和改变,对生态文明建设要从生活中的每一点做起,把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打进每个人的心里,这样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就不是一句空话。

十、发展预测展望及结束语

篇2:云镇小学文化建设

一、学校情况简介

镇安县云盖寺镇中心小学始建于1907年,地处镇安县城以西20公里,辖3个行政村(社区)和花园小区,学区人口8400余人。学校占地面积6410㎡,建筑面积4520㎡。现有12个教学班,学生565人,目前有建档立卡贫困学生129人,教职工30人。

二、办学条件改善情况

2012以来,我校乘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及“双高双普”创建工作之东风,抢抓云盖寺古镇建设良机,各级先后投资520万元,新建了4栋仿古部室楼,对教学楼及教师宿舍楼维修与仿古包装,硬(软)化操场1900㎡,修建厕所35孔、门楼一个。添置了15套多媒体教学设施设备,教师“一人一机”配备到位,教学手段现代化基本实现。学校拥有微机室、实验室等14个标准化部室,藏书17100册。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为深化素质教育创设了有利条件。

三、教育脱贫资助落实情况

2012年秋以来,所有学生均享受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助,营养改善计划累计资助4517人次1806800元,部分学生享受贫困寄宿生生活费,享受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共计529人264500元。四,教育脱贫攻坚工作措施

1、加强宣传。

提高教师和家长对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的认识。我校整合各种宣传资源,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微信,电子显示屏,橱窗等各种载体工作平台,通过家长会、大家访、发放宣传彩页等多种形式,宣传教育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帮扶内容和典型事迹等,让每个贫困户了解帮扶政策,掌握帮扶措施。全体教职工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激发教育脱贫攻坚信心,形成合力。通过学习教育脱贫的相关政策,走访贫困户家庭,让教师认识教育脱贫攻坚的重要意义,增强教师做好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2、强化领导

自党和国家实施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我校特别重视教育脱贫工作,设立了教育脱贫攻坚办公室,成立了教育脱贫领导小组,明确了人员工作职责,经常性研究工作开展与推进。

3、结对帮扶。

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进行详实的摸底核实,建档录入信息,形成了一整套专项档案资料。按照《镇安县教育扶贫“教师+学生”结对帮扶实施细则》要求,学校制定了实施方案,对全校2017年100名建档立卡贫困生(不含已脱贫29名)开展“一对多”帮扶,对贫困学生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心理健康等方面引领帮扶指导,并给予特别的关注和照顾。学校于暑期和9月16日开展了两次教师大家访活动,入户率100%,一卡两冊和记录单规范齐全。学校制定了“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评选办法”,精准脱贫家庭的住宿生全享受全覆盖。教育惠民政策宣传到位,落实到位,没有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2016年底已有28名贫困学生家庭脱贫,近年来均为零辍学,巩固率为100%。

五、教育脱贫工作成效

1、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给予更多关注、关爱和帮助。全体教师给帮扶对象在生活、学习、思想、行为习惯、参与活动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结对帮扶活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通过跟踪观察,所有贫困家庭学生能积极地参与集体活动,精神愉悦,和所有的孩子一样积极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健康地成长。

2、近年来,通过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我校素质教育不断深化,高效课堂快速推进,课业负担减轻了,教学效率提高了,先后荣获商洛市素质教育优秀学校、标准化寄宿制学校,镇安县文明校园、素质教育督导评估优秀学校、高效课堂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今年在全县会考评价中,我校取得了毕业班第四名总评第五名的优异成绩。

今后一个时期,我校将继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最大限度发挥教育脱贫效能,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学水平,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篇3:万年县青云镇史桥小学防雷设计

1 史桥小学防雷减灾现场勘察及雷击原因分析

史桥小学校园座落于小山坡中, 东、西、北为小山, 南边为村民区, 该校平房宿舍为砖木结构, 教学楼均为砖混结构, 建筑高度为7.7m (二层) 。土壤环境表层为砂砾和石子的土壤, 实测土壤电阻率为1 400Ωm;年平均雷暴日数为56.4d, 属强雷区。低压电源线路为二线架空引入, 电气设备无接地保护线 (PE) ;楼内部有电脑、电话、电风扇等电器设备。

2 防雷现状

目前该校无任何防直击雷、防感应雷等防护装置, 低压电源线路无防雷电波侵入措施。

根据防雷有关技术规范, 遇下列情况之一时, 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当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6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它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当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3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

史桥小学教学楼位于旷野孤立的建筑物校正系数K取2.0, 年平均雷暴日数为56.4d, 经计算得史桥小学教学楼雷击次数约为0.076次/a, 大于0.06次/a, 教学楼属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 应划分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3 防雷工程设计的技术依据

建筑物的防雷分内部防雷和外部防雷, IEC国际防雷标准称:“……所谓外部防雷就是防直击雷, 内部防雷包括防雷电感应、防反击以及防雷电波侵入和防生命危险”。该方案设计的主要技术依据是: (1)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1994) ; (2) 《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GB50174—1993) ; (3)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T16—1992) ; (4)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50343-2004) ; (5) 《江西省计算机机房防雷减灾技术规范》。

4 防雷措施设计

建筑物防雷装置应包括接地体、引下线、避雷网格、避雷带、避雷针、均压环、等电位、避雷器共八个技术环节。

4.1 外部防雷措施

从勘测报告可知, 该学校教学楼是混凝土结构、二层平屋面, 最高大的建筑教学楼长35.7m, 宽9.1m, 高7.7m。

安装防直击雷装置, 按规范规定可以采取在屋面安装避雷网格和避雷针作接闪器, 本工程采用避雷带作接闪器;在四周均匀对称布置引下线;增加人工接地装置, 接地电阻要求不大于10Ω。

特殊情况处理:由于该学校教学楼是正面走廊, 背面墙, 正面引下线不便安装、引下, 同时考虑小学生安全防护意识不高、自我防护能力差, 从防止接触电压、雷电反击等方面危险考虑, 正面、人行通道和出入口3m以内均不宜设引下线, 改在建筑四角和背面等常态下人员不易接角触的地方明敷引下线, 并适当增加引下线数量, 建筑物的阳角、转弯处尽可能地布置, 屋面布置避雷网格, 使正面接闪器在接闪到雷电闪击后, 能通过避雷网以最短距离就近引至引下线汇泄放入地;布置在人行通道和出入口附近的引下线, 在醒目位置标注提示。布置在人行通道和出入口的接地装置要求深埋不小于1m, 防止雷电反击、跨步电压等方面危险。

4.2 内部防雷措施

勘测报告表明, 该学校无任何内部防雷措施, 所以本方案将根据系统防护的原则, 重点对教室用电做雷电击电磁脉冲的防护措施 (内部防雷措施) 进行设计。

根据雷电入侵的途径分析, 一般情况下, 某种设备与外界的联系可分为三种:电源线、空间电磁场、设备地线;因而, 无论浪涌过电压产生怎样的形式, 对于任何一个需要保护的空间内的设备, 只要截断该需要保护的空间与外界浪涌过电压途径, 即可达到防护的要求。

对电气设备的防电磁脉冲的入侵的解决方法如下:安装过压保护器:安装与设备耐压水平相适应的电涌保护器SPD。在电源线路上根据规范分区理论安装相应的电涌保护器, 以截断雷电脉冲通过电力线路入侵室内设备。

本设计方案中所涉及的外、内部防雷措施均不包括球状雷防护。

5 结语

各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防雷减灾的法律法规, 要按照防雷管理有关规定, 在新、改、扩建建筑物以及建设通讯网络、计算机机房时, 务必要高度重视防雷设施建设, 并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各地气象主管机构应提高服务意识, 高效率为学校办理防雷工程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工作, 强化对防雷工程施工和竣工阶段的监管。各级防雷检测机构要加强对防雷装置的检测, 对检测不合格的防雷装置要限期整改到位。

总之, 各级气象部门、教育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的有关中小学校防雷减灾工作指示精神, 站在构建“和谐江西”的高度,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对师生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来认识中小学校防雷减灾工作的重要性, 克服侥幸心理, 增强忧患意识, 将中小学校防雷减灾工作作为一项大事来抓, 加强中小学校雷电防护工程建设, 加强对校园内防雷装置的检查和维护, 确保师生人身和国家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篇4:浅析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一、建设班级物质文化,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等的主要场所。只有营造良好的教室环境,从学生发展需要角度出发建设班级物质文化,才能助力学生发展和成长。首先,打造个性的教室墙壁,让墙壁“会说话”。目前,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个性缺失,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多是“一手操办”,学生未能参与进来。因此,为了打造个性的墙壁,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当“小小设计家”,布置教室。在大家的努力下,本班开辟了“信息窗口”,里边张贴着课程信息、值日卫生安排、班规等;还开辟了“学习园地”,学生可以分享各类学习信息,包括阅读建议、每日笑话、每日佳句等;还开辟了“争章台”,展示学生的争章表扬信息。其次,打造独具特色的图书角。“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图书角的建设非常重要。教师可以发动全体学生将自己的图书分享到图书角,每天安排人员负责图书角的管理工作,保证书籍的整洁。教师可以督促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定期举办“经典诵读”分享会,让图书角“活跃”起来。最后,定期更新黑板报。在营造文化氛围过程中,黑板报起到了举足重轻的作用。黑板报堪称“一方宝地”,但只有充分利用,其价值才能凸显出来。黑板报的主题可以由教师拟定,也可以让学生拟定,灵活多样。例如,以“经典诵读活动”为黑板报主题,宣传“经典诵读活动”的重要性,激发更多的学生主动去阅读。

二、建设班级精神文化,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精神文化对人具有很强的感染作用。教师要注重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以良好的精神文化感染学生,引领学生健康成长。首先,确定班级奋斗目标,利用目标指引学生向前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具有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制定奋斗目标。有了学生共同参与,学生积极性非常高,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交流探讨后,本班定下以“乐学,向上,人人争做好学生”的班级奋斗目标。教师将奋斗目标挂在教室正前方,时刻提醒学生。明确了班级奋斗目标,学生在一起交流班风,同样以民主的方式进行,最后定为“静、净、敬、竞”。其次,开展多元活动。例如,利用午睡前20分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生午饭之后,一般都会觉得无所事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20分钟,选取经典阅读内容,引导学生开展诵读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如《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通过这一活动,形成良好的习惯,引领班级健康成长,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三、建设班级制度文化,调动学生参与制订

以往的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中,教师过于“强硬”,以主观意识为主,“一手操办”色彩严重。为了让班级制度更人性化,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一起参与制订,实施民主管理。首先,班级公约的制订。班级公约可以与众不同,但要行之有效。例如,对于上课迟到者,“罚”学生连续当一周的“图书管理者”,并负责记录这一周班里其他学生的上课迟到、旷课记录工作。这样一来,学生需要承担两份工作,既要免费当好“图书管理者”,又要做好记录工作。这样的公约非常有意思,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人性化的一面,“罚”不是真正意义的“罚”,而是“罚”得有价值。其次,实行民主化班级管理。从班级干部的组建,再到管理实施,都由学生自主进行。例如,本班的班级干部都由学生投票选举,如果学生认为自己能力强的话,还可以大胆自荐,以在班级管理中发挥潜能,引领班集体蒸蒸日上。当然,班级干部要定期轮换,确保学生都有“当干部”的机会,让学生在各个岗位中体会到什么是责任,从而做一个有担当的人,共同努力,致力于班集体的发展。最后,建立班级“惩奖”制度。奖励与惩罚公开透明,具体细化,学生才会恪守规定,不触犯班规制度;学生才会积极向上,认真努力。例如,本班设立各种奖项,激励学生努力上进,如:“学习进步奖”“互帮互助奖”“热心公益奖”等。而对于违反纪律,不思上进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劳动”,将功补过。

总之,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工程巨大”,班主任要有耐心、恒心,坚持做好班级文化建设工作,为学生构建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江苏如东县实验小学)

篇5:云镇小学文化建设

平坝夏云镇东临贵阳市,西接平坝县城,公路、铁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区位优越,中央省属厂场、工业园业聚集,城镇建设初具规模,被国家六部委确定为100个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省政府确定为36个省级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之一。夏云镇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抓住平坝城镇建设年的机遇,进一步科学规划,立足市场带动,产业支撑,全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把夏云打造成为“黔中强镇”,扮靓安顺的东大门。

高标准修编,科学规划城镇蓝图。根据夏云作为县城次中心的定位,提升城镇建设档次目标。该镇投入资金36万余元,聘请贵州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研究院,高标准完成《夏云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修编》,使之符合夏云发展特色。一是城镇居民容量增大。该镇现有城镇面积2.5平方公里,居民人口1.5万人,规划立足集镇中心、开发新区,吸纳周边厂场和工业园区居民入住,城镇面积将增加到9.5平方公里,容纳居民2万余人。二是布局合理适宜人居。按照现代城市的基本要求,对城镇体系布局和构成进行规划后,科学布局商贸区、工业区、住宅区和游乐区,使城镇区域布局既便于管理,不仅适宜人居,而且利于城镇经济的协调发展。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城市功能。根据县委提出的城镇建设年乡镇“八个一工程”的要求,拟用五年左右时间,建设新区文化广场、农贸市场、停车场,完善商业区、居住区,完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镇建设规模,健全城市功能。

多渠道筹资,破解城镇建设瓶颈。建设资金缺口是制约城镇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该镇树立城市经营理念,多方筹集资金,破解资金缺口大难题。一是力争项目促城建。抓住中央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争取水利部二期供水工程项目资金200余万元,实施对红湖厂家属区与镇区45公里的管网改造,实现城镇生活用水与厂场工业用水剥离,解除了将来城镇用水之忧;争取电力部门电网改造资金100余万元,完成镇区电网改造工程,解决了城镇生活、商业和工业用电不足问题;争取省、市交通部门项目资金200余万元启动占地6000余平方米的客运站建设。二是市场引资助城建。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原则,按市场运作模式,招商引资,向房地产企业引资6000余万元,新建占地14.98亩的农贸市场及其商住楼128套, 由发成白云集团开发占地22.7亩的“云都新农花园”已启动开工。三是自筹资金支城建。采取政府出资、部门帮资、社会捐资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在政府出资200万元的基础上,驻境厂场捐资100余万元,先后拆除原夏云邮政支局办公楼和移动公司铁塔,拉通了新区与镇区衔接处主干道口60米;修建新区道路10637平方米,安装新区雨水、污水管3040米,安装路灯46盏;修复镇区破损路面300余平方米;清除路间建筑垃圾2000多立方米,破除路间水泥石块1000多平方米。

推进产业化、增强城镇发展后劲。小城镇发展是要有相相应的产业作支撑,该镇加快三大产业化发展进程,不断增强城镇发展的后劲。一是大力发展非公经济。以《平坝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平坝县招商引资奖励办法》,营造良好的非公经济发展环境,协助县高新区管委会引进、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骨干企业推进工业化进程。投资3000多万元占地2000亩的一期工程已完工,占地1万亩的二期工程已启动,现已入驻富强包装有限责任公司、金凤徕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新峰机械公司、卉名塑胶厂等14家非公企业,引资总额近5亿元。目前,工业园区入驻企业已46家。同时,投入了60余万元,加快建设夏云农特产品批发市场,促进商贸业快速发展,提供就业岗位5000余个,就地转移大量劳动力。二是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分布在该镇公路沿线万亩大坝1个,千亩大坝4个,国家连续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项目,已整治土地近8000亩,依托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着力建设千亩无公害蔬菜、高产玉米、葡萄、西瓜、优质大米、千亩绿茶种植园六大农业生产示范园,提高科技含量,走产业化发展之路,打造农产品品牌,推向省内外市场。三是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近年该镇充分利用集镇周边环境优雅,气候宜人的天然优势,沿清黄、贵黄、贵烟公路发展了12家农家乐乡村旅游点,今年7月,成功举办了“农家美食节”,有效地拉动了食宿餐饮业提速发展。截至10月底,农家乐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近2000万元。在引导现有12家农家乐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做大做强乡村旅游,推动城镇建设进程。

三条线衔接、拓展城镇发展空间。该镇紧紧抓住区位优势,在城镇发展思路上,抓好三条发展线的衔接,拓展城镇建设空间。一是与周边厂场、工业园区衔接。境内红湖机械厂、平水机械厂、夏云农场等4个中央、省属厂场和1个县管工业聚集区,按照国家征地的相关政策,引导红湖厂、平水厂等的生活区、商住楼向城镇内发展,使镇区与厂场、园区融为一体,实现中央、省属厂场和工业园生活区10000余人向城镇转移。二是与周边村寨结合部衔接。将镇区周边的桥上、界首、毛栗园等6个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与镇区规划紧密结合,严格用地审批程序,按照统一要求搞好结合部的建房用地规划建设,沿镇区到周边村寨进村公路延伸发展,拓宽周边发展空间,实现结合部16个自然村寨5000余户1万余人融入城镇生活区。三是沿清黄、贵黄、贵烟公路与县城衔接。按照夏云集镇定位为平坝县城次中心的区位优势,向县城沿路建镇,有效拓展小城镇外围空间。同时,抓好夏云农场、夏云工业园区清黄路过境段建设,开发沿线的黄龙村、叶坪村,扩大城镇规模,促进物流业、经贸业的发展。

平坝县夏云镇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投入资金250万元对整个镇区供水管网进行改造,投资340万元新建700米新区主、次干道,已经完成雨污管、通讯电缆、路灯电缆埋设和油路铺设、路灯亮化等。还安装50个垃圾桶,修复旧路面1000多平方米,集镇区电力、通信和有线电视线路综合改造已经完成,新区集贸市场主体工程进入扫尾阶段。图为施工人员在人行道铺地板砖。

平坝县夏云镇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发展信心,突破重点、抓住关键、打牢基础、强化工作,确保整改落实取得成效。

突出一个重点。突出小城镇建设这个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把夏云镇打造成平坝县城次中心。投入340万元完成夏云新区主干道建设800米、沥青铺设路面10634平方米、铺设人行道8000米、安装路灯60盏、埋设雨污管道2800米,投入250万元完成镇区供水管网改造;建成占地14.98亩的夏云新区综合农贸市场,将于今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在今年之内完成涉及36480平方米(含商铺)248套住房的云都兴隆花园商住小区建设;已完成占地8亩的客运站征地工作,计划在年内建成投入使用;加大新区土地开发力度,并挂牌出让农产品批发市场。

抓住两个关键。一方面是抓住推进工业化进程这个关键。进一步打造“诚信夏云”,积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切实为镇境内中央、省属企业搞好服务,妥善化解企业与周边村寨矛盾纠纷,配合建设好高标准、高起点的招商引资平台——夏云工业园区。通过工业园区的发展壮大,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夏云,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空间。目前已入驻园区的企业有49家,其中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8户;占地1万亩的二期工程已启动,来自天津、上海等地的17家入驻企业,合同引资总额6.43亿元,已投产企业7家,提供就业岗位5000余个。另一方面是抓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充分发挥阿腰、江西等村错季节蔬菜的示范带动作用,抓好以贵烟公路沿线阿腰、江西、桥上、小山等村千亩蔬菜基地建设,实施好100万元蔬菜种植项目,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切实提高错季节蔬菜种植的规模和品质,努力把夏云打造成黔中菜都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支持力度,发展壮大各种专业协会,目前全镇共有3家大型农业合作组织,为农户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

打牢三个基础。一是打牢新农村建设这个基础。切实抓好桥上、江西、叶坪3个市级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不断加大对山、水、林、田、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推进农村危房改造为重点,抓好村庄规划统筹,改善广大群众居住条件;推进“整脏治乱”工作和加大“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实施村容美化、环境绿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四化”工程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农村。二是打牢交通设施这个基础。扎实做好全镇路网规划,抓好通村油路、通村硬化道路项目库建设,储备一批道路建设项目,力争经过1—2年实现全镇14个村到镇的快速通达。三是打牢水利设施这个基础。加大水利项目的争取力度,重点做好流域治理、山塘水库的除险加固和田间渠道的建设,不断增强农业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目前,农业开发项目总投入800万元,建成水利设施有43个,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强化四项工作。一是强化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多层次的理论学习教育活动,尤其是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放在重中之重,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引导党员干部学用结合,把学习成果转化到具体工作中去。继续抓好作风建设各项制度的具体落实,健全完善党委议事规则和民主决策程序,最大限度发挥领导班子的整体合力。二是强化精神文明建设。以创建各级文明乡镇、文明村寨为目标,积极争取更多的农民文化家园、农村书屋、农村运动健身等项目,为全镇农民提供必要文化生活条件。目前,建成农家书屋4个,现有图书20000余册;建成健身活动场所3个1200平方米,购置健身器材30套;三是强化社会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平安乡镇”、“十无模范村”创建活动,加大矛盾纠纷化解力度,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2009年,共接待来访群众560人次,成功调解矛盾纠纷23起,全年无一起赴京、赴省上访事件,同时,创建阿腰、桥上、茶场、黄龙4个县级“十无模范村”。四是强化卫生、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协调发展。完善镇、村二级卫生服务网络,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实现农村参合人数和参保人数100%参与,当前,全镇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51%,农村养老保险共发放60岁以上养老金245人,已经参保缴费1165人;投入150万元新增学校教室328平方米,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强化殡葬改革,加强对贵黄、清黄等主要公路两侧可视范围坟墓治理力度,已治理坟墓377座,并确保不出现新坟头。

云镇位于平坝县的东南面,与清镇市接壤,全镇占地面积89.58平方公里,93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3.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万人,农业人口2.3万人,拥有耕地面积19933亩,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贵烟公路、贵黄高等级公路,清黄高速公路横贯全境,因而被誉为平坝县的东大门。自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以来,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狠抓经济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经济发展历史性跨越为近期目标,结合夏云实际,理清经济发展思路,抢抓机遇、排难而进,实现夏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268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500元。

一、发挥优势,理清思路,着力推进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

夏云镇历届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夏云交通便利区位优越,驻境厂场多、城镇比率较高的优势,逐步理清夏云经济发展思路,着力推进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一是加强农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夏云交通便利优势,将夏云定位为省内外各大中市场的“菜篮子”基地和“观光农业基地”,建错季节蔬菜、平坝灰鹅养殖、良种肉牛养殖三大基地和阿腰村、节溪小流域休闲垂钓、夏云农场茶园观光园、小山村葡萄观光园三大园区。

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扎实推进城镇化的进程。抢抓夏云集镇是国家“六部委”、省建设厅确定建设的32个重点小城镇的历史机遇,将夏云小城镇建设作为实现夏云经济历史性跨越的有效载体,着力加快夏云小城镇建设,通过小城镇建设,不断拓宽小城镇的面积,完善小城镇的功能,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拓宽第三产业空间创选条件,提高城镇化水平。

三是优化服务,打造招商引资平台。以县工业园区(夏云工业经济带)落户夏云为契机,扎实做好园区建设和入驻企业的服务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建设以夏云工业经济带为龙头的企业群,同时,切实抓好对驻境厂场的服务工作,用好的环境流住人,确保驻境厂场对地方经济的持续拉动。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镇党委、政府采取“园区促动、城镇拉动、市场推动、厂地联动”等切实有效的措施,实现农民大幅度增收有新的突破,增强小城镇活力有新的突破,加快工业进程有新的突破,从而实现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良性轨道。目前,已形成3000余亩的错季节生产基地,上规模的养猪场有4家,有年出栏5万只鹅的平坝灰鹅养殖基地,依托农业产业和交通便利开发观光休闲,餐饮为一体的农家乐,现已开办2家,正在开办的4家,从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非公经济焕发出蓬勃活力,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现境内驻有红湖机械厂、平水机械厂、平坝农场、夏云农场4家中央、省属企业,41家非公制企业、1家外资企业,有规模企业以上8家。其中:食品加工企业6家,化工企业3家,民用产品加工企业5家,机械加工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2家,塑料产品加工企业2家,沙场8家,其他7家。非公有制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促进夏云经济增长。从企业数量上看,非公有制企业增加较快,比重上升,各种经济成分均占有一定的比重;二是从产业结构看,各类企业都有重要的社会贡献,企业产值占有一定的比重。并且有些食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更大程度地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从吸纳劳动力的情况看,多种经济成分都成为吸纳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在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有些企业还为广大就业农民提供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成为“社会稳定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参与,有效地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夏云集镇集机关场厂为一体,地处驻境场厂中心地带,县工业园区落户夏云集镇,贵黄高等级公路、清黄高速公路从集镇穿过,交通便利,是国家建设部等六部委确定的重点小城镇和省建设厅确定的全省32个重点小城镇建设的建制镇之一。县人民政府将夏云定位为县城次中心。镇党委、政府将小城镇建设作为实现夏云经济历史性跨越发展的载体,通过建设小城镇,增强小城镇吸纳人口的能力,拓宽小城镇面积,完善小城镇的功能,增强小城镇的活力,为驻境厂场、县工业园区生活区转移至集镇创造条件,通过加强市场建设,建成功能齐备的市场,使小城镇成为全镇工农业产品的集散地,同时拓展第三产业市场,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近转移。通过城镇化拉动工业化的发展,促进工业化进程。使夏云集镇真正成为全镇经济文化中心和黔中物流中心。目前,一是已储备小城镇建设用地200亩,高起点,高标准地完成了小城镇总体规则并经省建设厅评审通过,确保建设全省一流的小城镇;二是采取逐片报批土地开发,利用土地收益进行小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加快小城镇建设,现已启动农贸市场建设,完成新区主干道和小城镇供水工程,农持产品批发市场正在筹建之中。

三、优化服务,打造企业发展新平台

树立诚信观念和机遇意识,立足于用好的环境吸引人、留住人,切实为县工业园区、驻境企业、非工有制企业服好务、真服务,扎实抓好夏云工业经济带的服务工作。夏云工业经济带是县人民政府依托夏云交通便利区位优势,与夏云农场合作开发,打造高标准、高起点的招商引资平台,是夏云经济发展难得的历史契机。镇党委、政府切实抓好夏云工业经济带建设服务工作,积极协调园区用地、工程建设引发等各类矛盾事件,确保按时完成园区内的“三通一平”建设,现已建成1200余亩工业园区。入驻企业6家,富强包装有限责任公司已建成投产。二是切实为企业创造良好外围环境。先后完成红湖机械厂、平水机械厂与周边农村的土地详查工作,剥离了驻境厂场转供农村的用水用电,有效解决了驻境厂场与周边农村的土地、用水、用电等历史遗留问题;切实解决非公有制企业用地、用水等困难,为其排忧解难,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用好的环境留住人。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针对投资方要求,千方百计提供让其满意的条件,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使投资方满意入驻。目前,镇境内有非公有制企业41家,2006年,全镇乡镇企业工业产值2.5亿元(不含驻境厂场)。四是依据企业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现依托当地企业转移农村劳动力2500余人。

下一步发展思路

1、全面启动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率。近期完成完成农贸市场、农特产品批发市场、商住楼、复式住宅的等建设。利用土地拍卖收益,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步行街、路灯、休闲广场等能基础设施,确保建成全省一流的小城镇,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功能齐备的工农产品交易场所。拉通平坝监狱、平水机械厂、工业园至小城镇主干道,实现平水机械厂、平坝监狱生活区,夏云工业经济带生活区移至小城镇,增强小城镇的人气,提高夏云城镇化水平。

2、依托夏云工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经济总量。夏云工业园区的发展必将带动小城镇建设,以及第三产业发展。

3、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蔬菜及其它农副产品种植规模,筹建黔中农产品交易中心,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发展中的夏云

来源: 安顺日报 2009-07-20 地方新闻

夏云镇位于平坝东南面,地处黔中腹地,坐落于高原明珠红枫湖畔,是红枫湖主要的水源地和贵州西线黄金旅游通道,公路四通八达。东北距省城贵阳42公里,西南与安顺市相距44公里,滇黔公路、贵黄高等级公路、清镇高速公路和贵昆株六复线铁路横贯全境,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素有“平坝东大门”之称。镇区地势平坦,气候宜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4.7℃,无霜期273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较为适宜居住。全镇总面积89.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948亩,辖14个行政村,92个村民小组,63个自然村寨,总人口3.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万人。镇境内驻有4家中央、省属企业,46家非公有制企业,工业基础较好。

近年来,夏云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充分利用交通便利,区位优越的优势,立足实际,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非公有制企业蓬勃发展,小城镇建设扎实推进,全镇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地发展。2008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40040万元,比上年增长24%,乡镇企业总产值27372万元,比上年增长117%,农民人均纯收入2930元,比上年增长15.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部署以来,夏云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惠农政策,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近三年来,共引进项目资金1100余万元,实施土地开发整理211.65公顷,修建机耕道50余公里,人饮工程32处,通村公路30多公里,村庄整治3个自然寨,实施“亮丽工程”安装路灯7个寨子,新建蔬菜大棚100多个,新建10个行政村办公楼。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村容村貌得到很大的改变,全镇14个村均实现五通路、电、通讯、水、闭路电视),63个自然寨寨内道路基本实现水泥硬化,现正向通村通组道路硬化迈进,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产业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

近年来,夏云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依据各村实际情况,不断探索,积极引导,深化发展,初步形成了“六园一乐”、“一镇多特”、“一村一品”得到全面提升。“六园”即以阿腰、江西为主的2千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园,以阿腰、桥上为中心的千亩高产玉米种植园,以黄龙、叶坪为主的2千亩烤烟种植园,以小山、桥上为主的千亩葡萄、西爪等经果林种植园,以金银、老岛为中心的6千余亩高产优质大米种植园,以茶场、夏云农场为主的2千亩绿茶观光园。生产的优质大米、茶叶、错季节蔬菜、葡萄等名优土特产远销省内外,是省城贵阳蔬菜的重要生产区。“一乐”即以集休闲、观光、垂钓、娱乐和饮食为一体化的农家乐,主要分布在清镇高速公路、贵黄公路、滇黔公路沿线,现已建成投入营业6家,另有2家正在建设之中。通过不断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化升级,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2008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30元。

蓬勃发展的夏云工业园区

夏云是贵州重要的军工机械制造基地,工业基础较好,镇境内驻有红湖机械厂、平水机械厂、夏云农场、平坝农场4个中央、省属单位,非公有制企业46家,其中外资企业1家,规模以上企业8家。特别是县人民政府与夏云农场合作,利用夏云农场大量国有土地建设的夏云工业园区,已基本实现了“五通一平”(路、电、通讯、水、闭路电视,场地平整),很大程度上为进驻园区的企业节约了投资成本,创造了良好环境。入驻企业在减小投资成本的同时,还可同步享受省级开发区优惠政策和平坝县出台的招商引资有关优惠政策。目前,夏云工业园区已引进资金5.55亿元,贵州富强包装有限公司、贵州金凤徕食品有限公司、贵州卉名塑料有限公司、贵州新峰机电有限等15家非公有制企业已入驻园区,并相继建成投产,为夏云镇工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2008年,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达27372万元,比上年增长117%。

小城镇建设扎实推进

夏云镇是国家建设部等六部委确定的1887个重点小城镇和省建设厅确定的全省32个重点小城镇建设的建制镇之一,县委、县政府将夏云定位为县城次中心。近年来,镇党委、镇府认真贯彻落实“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精神要求,遵循“规划建设”的原则,围绕改造老镇区,建设好夏云新区,再造一个新夏云的目标,扎实推进小城镇建设。目前已储备建设用地200亩,完成了新区主干道建设和35千伏高压线改道,拉通了日供水4000吨的城镇供水主管道,高标准、高起点完成了夏云总体规划修编,修编后总规面积增加到9.5平方公里。现农贸市场正在加紧建设之中,综合商住区、农特产品批发市场和镇区二期供水工程即将投入建设。贵州:平坝夏云镇着力打造“五地”建设黔中强镇

平坝县夏云镇是100个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和36个贵州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之一。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夏云镇党委紧紧围绕“践行科学发展,建设黔中强镇”主题,着力打造投资兴业宝地、现代农业领地、商贾云集旺地、生态休闲胜地、适宜人居福地,推进小城镇建设。

打造投资兴业宝地。一是扩建投资平台。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 “贵州省乡镇企业(平坝)夏云工业集聚区” 由1.37平方公里至6.35平方公里的扩建工作,2009年9月份以来,先后妥善化解企业与周边村寨矛盾纠纷13起,着力解决土地问题2宗,用水、用电问题4宗,确保集聚区扩建工程建设顺利推进。二是完善投资优惠机制。在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和《平坝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试行)》等有关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明确入驻聚集区的企业可享受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三是宣传推介吸引客商。到上海、昆明等地召开招商引资会,发放宣传资料4000余份。截至2010年初,已有驻镇企业49户,其中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8户;其中聚集区入驻企业17家,合同引资总额6.43亿元,已投产企业7家,提供就业岗位5000余个。

打造现代农业领地。一是抓好“四大基地”和“三大园区”建设。即突出产业特色抓好错季节蔬菜生产基地、灰鹅养殖基地、种草养畜基地、优质烤烟基地和葡萄观光园区、茶园观光园区、休闲垂钓园区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二是支持创建农民专业协会。目前全镇共有种植、运输、养殖等农民专业协会17个,会员292人,联系农户100余户,协会为农户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三是不断完善基础设施。2009年,投入近800万元资金,进行土地整治开发、人饮、烟水配套、道路硬化、河堤维修等项目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四是培训新型农民。采取外出参观学习、现场培训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葡萄种植、烤烟种植等培训67期6500人次,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

打造商贾云集旺地。一是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依托全镇具有万亩优质水稻种植园、千亩蔬菜种植园、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争取资金100万元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吸引昆明、南宁、广州等地外商批发外销。二是建设商住小区。投资6000余万元,于2009年冬开工建设占地22.7亩的128套商住小区。三是建设客运站。向省、市交通部门争取项目资金200余万元,启动了占地9亩6000余平方米的夏云客运站,有望在2010年内投入使用。

打造生态休闲胜地。一是发展农家乐。利用森林覆盖率高、农田无污染、交通便利的优势,在沿清黄、贵黄、贵烟公路沿线及延伸区域发展农家乐,目前建成了以“贵州省旅游定点单位”龙腾生态休闲苑为龙头的8家农家乐。二是打造节庆品牌。每年举办“平坝夏云清凉一‘夏’欢乐农家美食节”,2009年吸引近万名游客,全年实现旅游收入800万元。三是建设民俗一条街。投入6000余万元,建设了长300余米的小吃一条街和民族饰品一条街,吸引游客扩大消费,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打造适宜人居福地。一是高规格规划扩建小城镇。投入36万余元,聘请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了《夏云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修编》,城镇建成区由2.5平方公里增至9.5平方公里,居民由1.5万人增至5万余人,建成平坝县城次中心。二是高要求促进社会和谐。建立返乡农民工创业园促进就业,78人自主创业发展养殖业、加工业等产业,带动就业 217人;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 100%;建立镇领导包案调处重大矛盾纠纷制度,2009年,实现了赴省进京“零上访”及全年无刑事案件发生;加强民警、专职治安联防队、治安信息员队伍建设,切实提高防范水平,构建了邻里和谐、秩序井然的良好环境。三是可持续治理生态环境。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治理荒坡340亩;推进“整脏治乱”工作,创建“清洁村寨”、“卫生单位”;按照红枫湖、百花湖“两湖”流域保护要求,加强河流及其周边环境治理与绿化,实现“三废”污染物“零”排放。

夏云镇位于平坝县的东面,东与清镇市毗邻,南与高峰镇接壤,西连城关镇,北接十字乡,是平坝县的东大门。境内驻有红湖机械厂、平水机械厂、平坝监狱、夏云农场等4家中央、省属厂场。总人口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万人。全镇总面积89.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70公倾。贵烟公路、贵黄高等级公路、清镇高速公路、贵昆铁路横贯全境,交通便利,区位优越。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结合实际,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实现了全镇社会经济全面快速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渐完善,农业生产发展,全镇农业呈现一镇多特的格局,无公害蔬菜、水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2500亩,是贵阳等市场固定的蔬菜供应基地。良种畜禽养殖快速发展,良种牛、平坝灰鹅养殖达1万头(只)规模,逐渐向畜牧强镇的目标迈进。发展的环境不断优化,驻境厂场对农村经济的拉动不断增强。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全镇乡镇企业17家,规模以上企业3家。2005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2.9亿元,其中农业产值0.4亿元,本级财政收入2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0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900元。

篇6:云镇小学文化建设

近年来,平坝县夏云镇桥上村立足实际,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的要求,以“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为抓手,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以“富”为核心,打牢发展基础。一是夯实党的基层组织基础,强力推进班子自身建设。全村现有党员39名,男党员30人,女党员9人,预备党员2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5人,占12.9%,建立了村级妇代会、团支部、工会,建立健全各类工作制度、学习制度、村务管理制度、村民会议制度等,村级组织机构健全。高度重视村务公开和民主决策,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凡是涉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都要提请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策,切实提高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推动村级管理逐渐走上科学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新建占地4亩、建筑面积465.19平方米的村综合办公楼、1个便民利民服务点,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强化对党员的村庄整治规划,科学规划定位发展方向,找准发展路子,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推进。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经济收入。在巩固传统农业发展的同时,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在顺龙米业有限公司支持下,种植优质高产大米1200亩;利用夏云打造“黔中菜都”主体的机遇,种植各类蔬菜500亩,脱毒马铃薯200亩,修建蔬菜钢架大棚34个;鼓励村民发展畜禽养殖。引进二元杂交能繁母猪养殖场1个,存栏能繁母猪百余头,示范带动农户养殖1300余头,其中规模以上的养殖户4户;养鸡专业户1户,饲养肉鸡1000余羽,养鸭专业户5户,饲养肉鸭、蛋鸭500余只;充分利用交通、区位、资源等优势,支持鼓励第三产业发展,运输、建筑、商业等行业的发展迅速。现有大型冷藏运输企业1家、拥有冷藏运输车辆18辆,建筑队10支,运输车辆30余辆,屠宰户9户,经商户27户,经济总量不断壮大。

以“学”为中心,提升群众素质。一是结合农村实际,广泛组织村民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增强村民法制观念,提高村民法制意识。二是通过办培训班、外出参观考察学习、现场观摩指导等方式,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农民工技能和交通等法律法规培训,努力提高群众致富的技能和本领。每年培训1500人(次)以上,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组织群众60余人,到素有“庖汤第一村”美誉的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王岗村参观学习,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经营意识,切实转变群众的发展观念。三是整合“农民文化家园”、“农家书屋”等项目,设立便民利民图书室,每周向群众开放2次,使群众有书读、“有学上”,切实提高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四是整合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制作光盘,组织群众集中收看,让农民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和技术空间。

以“乐”为重心,丰富精神生活。一是抓农村文化建设。修建1个村级文化广场,安装1套体育健身器材,建设农民文化家园1个、农家书屋1个,拥有各类图书2500余册,涉及种植、病虫害防治、养殖等;组建4支文艺宣传队,挖掘农村花灯、摔跤、秧歌、舞蹈等民间艺术,逢年过节,村民自发组织新春文艺汇演,自娱自乐,有力宣传了党和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打造涵盖美术、诗词、格言等为内容的文化长廊100米。配合做好文化“三下乡”活动和“2131”电影放映工作。二是发展乡村旅游业。围绕节溪河流域,利用水资源优势,着力打造节溪河乡村旅游文化长廊,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在节溪河已建农家乐2家,有1家企业已入住桥上,拟投资2000万元建大型乡村旅游酒店1个,有4家企业已与村支两委达成投资建设意向协议,着手打造乡村旅游业,吸引外地客人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享农家乐、赏农家风景。

以“美”为“外心”,构建秀美家园。一是实施道路硬化工程,着力打造外部环境。2006年以来,争取建设资金600多万元,水泥硬化村寨主要道路路面8000平方米,寨内连户路路面9000米,村寨道路“白改黑”1600平方米,铺设人行道彩砖600多平方米。修建田间机耕道10.8公里,田间水利设施沟渠560米,整治河道600多米。二是推进村寨亮化工程建设,切实解决群众夜间“行路难”。安装村寨简易路灯120盏,钢杆路灯30盏,射灯1盏,实现了村寨亮化。三是加强村庄美化、绿化建设,打造适宜人居的环境。争取危旧房改造和景观整治资金200余万元,按照统一规划,统一风格的要求,对100多户农房进行立面改造和实施景观整治,消除了危房和危旧房,实现了老百姓居有所安。安装原生态寨门标志石1块,修建村民休闲长亭1处。栽种行道树100余株,村容寨貌得到了美化、绿化。四是实施环境净化,营造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实行门前三包,生活垃圾定点堆放,聘请3名保洁员,分片包干,每天打扫主干道卫生,确保公共环境有专人负责日常保洁。建设农村沼气池180口,修建卫生公厕2幢,垃圾池4座,改厕20户。实现了圈舍规范有序,村内环境大为改观。

以“和”为圆心,提高幸福指数。一是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等公民教育活动,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开展“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倡导邻里和睦,家庭和睦,守望相助的社会风尚。二是强化社会创新管理,村支两委亲自抓,广大群众配合抓,“五老人员”协助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通过“四在农家”活动的创建,广大群众的思想观念明显转变,聚众赌博、酗酒闹事的现象没有了,全村没有发生任何刑事案件,没有一起群众上访案件,民事调解成功率达到100%。“平安村寨”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和谐、平安村寨不断涌现,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三是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新建村级卫生室和计生服务室,全村1539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计划生育合格率达到100%,农村60周岁以上老年人均领取养老金,农村低保户和生活困难群众实现了应保尽保,小学、初中入学率达到100%。四是移风易俗,倡导婚事新办,丧事从简,杜绝了大操大办的现象发生。营造了社会主义新风尚。五是建立党内激励关怀机制。关心老党员、生活困难群众、农民工及子女、关爱留守儿童、关怀 “空巢”老人。——责任编辑:陈苏洋

上一篇:观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心得体会下一篇:“尸体”微笑牵出骗保大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