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卫生手卫生规范培训

2024-04-20

手卫生手卫生规范培训(精选4篇)

篇1:手卫生手卫生规范培训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和经常修剪指甲可以预防疾病,维护身体健康。

2、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洗手的方法以和如何使用指甲剪来剪指甲。

3、 德育目标:在教学生洗手的过程中教育学生要节约用水;教学生剪指甲时渗透平安教育。

二、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病从口入”,认识洗手对于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教育学生如何除去手上的病菌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

三、 教学难点

教会学生洗手的步骤和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是本课教学时的难点。

四、 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直观性较强,与同学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科学调查的方法,采用启发、引导的方法,使学生在问题中,逐步总结出正确的方法。本课还将用到实践法,通过亲身体验,使同学们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

五、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水壶、脸盆、肥皂、纸巾、

六、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谜语引入

1、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上一节健康教育课《手的卫生》。(师板书课题)

2、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一个小兄弟,长短各不一,团结是力量,永远不分离。(师边念边用手做动作)(谜底:手)

3、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双灵巧能干的手。

4、 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们用手都能做些什么事情呢?引导学生知道手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在理解了手的作用后,随机引入手的保护。其中最基本的内容就是手部卫生健康。

二、 观察病菌,了解其危害。

1、 由于我们的手什么事情都可以做,每天我们都要用手接触很多东西,所以我们的手上容易沾上细菌。

引导学生讨论,我们的手在接触过哪些物品或做过哪些事情后,可能会沾上很多细菌。 通过学生们的讨论,使学生们理解勤洗手的重要性。特别是在饭前厕后,运动,咳嗽喷嚏后,接触过公共物品后等情况下,更应及时清洁手部。

2、利用多媒体显示细菌图:

通过细菌图,让同学们从很直观的角度了解手上所存在的细菌。这些细菌非常的小,是我们肉眼所看不到的。那么谁知道,我们的手上有多少的细菌呢?通过课下同学们对有关资料的搜集,和刚才的直观展示,让学生们对这一数据进行猜测,最后老师给出一个答案。据调查,每只脏手约带有40万个细菌,指甲缝的泥垢里可以窝藏30多种细菌。

3、在这些细菌中,其中有很多细菌对我们的身体有害的,我们称它们为病菌。几乎所有能引起肠道传染病的细菌,在手上都能发现。另外,各种食物中毒、传染性肝炎、伤寒、霍乱

等也能经手传染。大家知道的病菌有哪些呢?它们对于我们人类的身体又有哪些危害呢?(激发学生平时多读课外书,多收集资料,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4、 运用多媒体逐步显示三种常见的病菌,介绍它们的危害。

① 大肠杆菌:过多的大肠杆菌容易拉痢疾,有生命危险。

② 曲菌:有裂口的皮肤一旦感染上曲菌,就容易化脓,严重的会导致破伤风,有生命危险。 ③ 霍乱弧菌:引起烈性胃肠道污染病,传达迅速,受感染者剧烈吐泻、拉米汤样便、严重失水和昏迷,导致生命垂危。

在认识到这些病菌的危害后,通过演示的方式,向同学们说明,病菌是如何通过手传播的。

5、在了解这些知识后,学生们会洗手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理解,对如何才能较好地消除手部细菌产生疑问?

教师引用相关调查结果,告诉同学们:只要我们勤洗手、洗对手,可以预防80%的疾病,降低50%以上的腹泻,以及1/3的呼吸道疾病,还对预防血液系统疾病、消化道疾病、皮肤病等都有重要作用。

那么,如何算是洗对手呢?在第一课时结束时留下疑问,让同学们在课下去搜集资料,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

第二课时

在认识了洗手的重要性以后,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如果才能真正把手洗干净。

一、做洗手习惯调查问卷。

1、你有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吗? A 一直有 B 偶尔,想起来洗,想不起来就不洗 C 从来不洗

2、洗手时用洗手液、香皂等清洁用品吗? A 次次都用 B 偶尔用 C从来不用

3、用什么水洗手?

A 流动的水 B 盆里的水 C 其他

4、你认为哪种清洁用品能更好的消除手部细菌? A 肥皂 B 香皂 C 洗手液 D 湿纸巾 5、洗手的.时间多长?

A 30秒一下 B 30秒—1分钟 C 1分钟以上

6、每天洗手的频率?

A 2—3 次 B 4--5 次 C 6次以上

7、洗完手怎样去除手上的水?

A 烘干 B 用纸巾擦 C 自然风干 D 毛巾擦干 E 在身上蹭一下

通过做这个调查问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于调查问卷这一问题研究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正确的洗手习惯。

二、 学习正确洗手的方法。

1、 你们会洗手吗?请一位学生上台洗手。(讲台上已摆放好不事先脸盆、水壶(内有清水)、肥皂、纸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自己平时是怎样洗手的?台上同学的演示,有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有待改进?

2、 分步骤指导学生的洗手。(运用多媒体演示正确的洗手方法并进行总结)

首先用水将手浸湿,并将手指、手掌、手背打上肥皂。

①掌心擦掌心;

② 掌心对手背,沿指缝搓洗,双手互换;

③ 双手交叉,沿指缝搓洗;

④ 拇指在掌中转动,双手互换;

⑤ 手指握拳擦背,双手互换;

⑥ 指尖摩擦掌心,双手互换。(每步至少洗五次)

洗完手后用流水冲洗,这样更容易冲掉手上的细菌。应用干净的纸巾或毛巾擦干。(指导按上述步骤洗手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

3、 请学生上讲台按洗手步骤洗手。要求:边洗手边说出步骤。

4、 师小结:要是我们平时注意饭前便后洗手,而且依照步骤洗,那么我们的手上所沾染的病菌将会大大减少。

三、 学习除去手上病菌的别一种简单方法——剪指甲

1、运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知道指甲越长,所藏的泥垢越多,病菌也就越多。

2、 用什么简单方法可以除去指甲里的病菌?(板书:剪指甲)

3、 学生们用各自桌面上已放置好的指甲剪剪指甲,师巡视。

4、 请一能干的学生上台教大家剪指甲。

5、 师教剪指甲,并进行平安教育。

6、 刚才没剪干净指甲的学生请再剪(若遇到还未学会使用指甲剪剪指甲的学生可请已学会、已剪干净指甲的学生帮一帮他)。

7、 齐读课文第三句话。(即:所以,饭前便后要洗手,指甲要经常修剪,手帕要随身带。)

四、 小结本节课的知识。

这节课我们学习不除去手上病菌的两种最简单的方法,那就是洗手和剪指甲,相信大家今后一定会注意手的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板书:勤)

五、 布置作业。(二选一)

1、为你的家人、朋友做一份洗手习惯问卷调查,看看他们都是怎样洗手的。向他们讲解正确洗手的重要性,并教给他们正确的洗手习惯和洗手方法。

2、做一份有关手部卫生的手抄报。

篇2:嘉兴市初中学生手卫生现况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嘉兴市南湖区、经开区随机抽取城乡初中学校各2所,分别在4所学校的初一学生中,抽取学号的尾号为随机数字5的1 302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666名,女生636名。

1.2 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手卫生知识、手卫生行为、手卫生设施、影响手卫生依从性(主、客观因素)和手卫生知识需求5个部分。在调查前先进行预调查,以保证信度和效度,同时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调查时,由调查员说明调查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调查对象独立填写,现场收回调查表;共发放调查问卷1 302份,回收有效问卷1 30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软件进行数据双录入,以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运用χ2检验进行百分率的分析与比较。

2 结果

2.1 手卫生知识

75%以上的被调查者知道手卫生相关知识,24%左右的学生不知道“甲流”等呼吸道传染病能通过被污染的手而传播,近40%的被调查者不知道六步洗手方法。

除饭前便后洗手主要是预防哪种疾病外,其他问题的回答正确率均女生高于男生(表1)。其中擦手毛巾可多人或多次使用,使用的肥皂应保持干燥,学生留长指甲、戴戒指不利于手卫生的正确回答率,女生高于男生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2 手卫生行为

2.2.1 洗手方式

31.72%的被调查学生能做到六步法洗手,其中男生有200人,占30.03%;女生有213人,占33.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68.28%的学生用流动水加肥皂或洗手液洗手,其中男生有447人,占67.12%;女生有442人,占69.50%,男、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1,P=0.01)。

2.2.2 洗手习惯

外出回家时马上洗手者占71.51%(931/1 302),其中男生有440人,检出率为66.07%;女生有491人,检出率为7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80,P<0.01)。感觉到手脏了才洗手者占19.66%(256/1 302),从不洗手等行为者占8.83%(115/1 302)。

2.2.3 洗手的正确健康行为

由高到低依次为进食前及处理食物前洗手(94.7%)、接触动物或家禽后洗手(93.8%)和在室外玩耍、运动、购物之后的洗手(90.2%),在接触眼、鼻、口前洗手者最少占60.3%。除接触眼、鼻、口前会洗手,男女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洗手行为男女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注:()内数字为正答率/%。

注:()内数字为报告率/%。

2.3 手卫生设施

有36.6%的被调查对象常看到学校的洗手池边有标准洗手图,有58.6%的被调查对象能常使用洗手池边的洗手液或肥皂,4所学校均未配备干手机,1所学校配有干手纸;有92.5%的被调查者能经常使用学校的洗手池。

2.4 影响手卫生依从性的主客观因素

在被调查对象中,有1 164名学生认为洗手很重要,对健康有很大影响,占89.4%,其中男生有576人,占86.49%;女生有588人,占9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2,P=0.00)。感觉肥皂(洗手液)有刺激性和引起手部干燥的学生有528人,占40.55%,其中男生278人,占41.74%;女生250人,占39.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18.43%的学生认为没有时间洗手,有24.90%的学生洗手时能用干手纸,有50.15%的学生觉得缺乏肥皂或洗手液。

2.5 手卫生知识需求

被调查的中学生获取手卫生相关知识的途径主要通过电视(72.1%),其次依次为宣传资料(64.2%)、家人或朋友(61.0%)、书刊(59.2%)、教师(56.2%)和校园广播(45.6%)。

3 讨论

中学生对洗手有关知识知晓率较高,回答正确率均为女生高于男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以后要针对男生特点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正确洗手可减少手部细菌量尤其是致病菌数量,从而降低通过手传播疾病的可能[8]。调查发现,近40%的被调查者不知道六步洗手方法,加强规范的洗手方法知识和强化其信念的宣传是以后宣传工作的重点内容。

调查发现,有68.28%的学生用流动水加肥皂或洗手液洗手,单用流动水洗手对降低细菌污染作用不明显,用流动水和肥皂能将手的卫生合格率提高到90%[9],使用洗手液的合格率更高[10],因此洗手时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是必要的。提示学校健康促进与教育过程中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力度,根据初中生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

31.72%的被调查学生能做到六步法洗手,但有60.68%的被调查学生知道六步洗手方法,提示有28.96%的初中学生的洗手知识未对其洗手行为和习惯产生影响。健康教育KAP模型表明,健康行为的转变首先要有一定的知识和良好的受教育的态度[11],在以后的健康教育中要加强“知识-信念-行为”三者之间转变关系的教育。

进食前及处理食物前洗手、接触动物或家禽后洗手和在室外玩耍、运动、购物之后的洗手比例较高,都在90%以上,说明嘉兴市对这方面内容的健康教育开展得较好,但在接触眼、鼻、口前洗手只有60.3%,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可通过打喷嚏、咳嗽和抠鼻子传到手上,再通过接触其他物体就有可能导致细菌和病毒的传播,从而导致相关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在中学生中暴发或流行[12],提示洗手行为的健康教育不能仅局限于饭前便后,接触动物或家禽及从室外玩耍、运动后,还应扩展到其他可能影响中学生手部卫生状况的行为。男生洗手的频率较女生低,提示对男生洗手行为的健康促进与教育是重点。

调查还发现,学校手卫生设施的设置亟须加强。手卫生设施的缺乏势必会影响中学生洗手的依从性,因此在以后的健康促进与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学校对手卫生设施设置的健康促进,也可通过社会资金赞助等形式来健全与完善手卫生设施,以提高洗手相关行为的质量与频率。

中学生现有手卫生相关知识的获取途径依次是电视(72.1%)、宣传资料(64.2%),同时也发现学生想通过网络、手机短信、公益广告等途径获取这方面的知识。对于初中学生传播洗手相关知识,一定要注意选择和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产生知、信、行的转变,最终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13]。除采用电视、书刊等大众传播途径外,还要加强家人或朋友、老师的同伴教育,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网络、公益广告、手机短信等现代传播手段。

篇3:手卫生手卫生规范培训

[关键词] 手卫生;教育干预;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 R18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5-0114-02

为了有效促进小学生洗手行为的依从性、提高手卫生执行率、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我科从2012年3~6月对我市某小学五年级123名学生手卫生状况进行了手微生物检测,在采样后对他们进行了手卫生知识及行为的教育干预,调查干预前后手卫生知识及行为的改善情况,取得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2年3~6月选取昆山市花桥某小学五年级学生,患有手部皮肤病的学生不入选,年龄11~13岁,参与研究的三个班级学生126名,以班级为单位便于行为教育干预实施操作。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学生手卫生知识及相关知识调查问卷(经专家信效度检测),共20题38个选项。问卷以100分为满分,75分以上为良好,50~75分为一般,50分以下为差。评估教育干预前后学生手卫生知识的知晓及六步洗手方法执行情况。

1.3 培训内容

由疾病防控科专职人员对学生进行标准洗手方法操作示范,讲解手卫生对健康促进的重要性和手卫生知识内容教育。

1.4 评价指标

在教育干预前后分别对学生的手卫生情况采样监测手细菌的指数。采样方法:根据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进行细菌采样、接种与培养,将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在学生双手屈面从指根到指端来回涂擦2次采样。剪去操作者手接触的部分,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 mL中和剂试管内,在采样后2 h内把标本送往我所检验科,监测培养细菌指数。采集时间:上午第一节课前及午餐前。

1.5 评价标准

细菌菌落总数≤10 cfu/cm2以及不得监测出致病菌为合格[3]。

1.6 统计学方法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总,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本次调查

发出问卷126份,回收有效率97.6%(123/126);干预前手卫生监测123人,干预后手卫生监测123人,有效率100%。

2.2 手卫生知识和正确洗手方法

对小学五年级学生开展手卫生行为教育早期干预,学生对手卫生知识知晓率由21.1%提高至87.0%。正确六步洗手法合格率由16.2%提高至91.1%,手卫生行为逐步规范。

2.3 手卫生微生物监测情况

干预前后调查监测合格率由25.2%提高至84.6%,学生手污染情况明显改善。

3 讨论

3.1 对学生开展手卫生行为教育早期干预,提高学生对手卫生的认知

行为教育干预的作用:对学生开展手卫生行为教育早期干预,通过接受专业、系统的手卫生知识培训,可以提高学生对手卫生的认知,使学生的认知和行为朝着预期方向发展。通过调查结果发现,干预前学生手卫生知识知晓率21.1%,针对以上这些因素,运用行为教育干预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手卫生知识重要性,教育干预后学生手卫生概念知晓率87.0%,效果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 < 0.01)。把卫生部下发的《手卫生规范》列为学生实习前期强制性培训内容,开展卓有成效的宣传教育。

3.2 多方协作加强学生手卫生的防控意识,改变不良手卫生行为

通过本次教育干预的结果,提示学校及行政管理部门不应忽视培养学生良好手卫生行为的问题,调查发现学生到校后,经过接触课桌、板凳、书本等,课间学生们进行做游戏、上厕所、课间餐等各种活动,手污染开始加重,所以课前污染轻于课后。学校及管理者应加强对洗手重要性的认识,重视学生的手卫生教育[1,2],国家教委增设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也作了多方面的宣传教育,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对“病从口入”、“以预防为主”等概念的认识还很模糊,自我保护意识差。因此,将手卫生培训相关管理纳入日常管理之中,制定具体可行的教育培训计划,加强学生的手卫生行为教育,使他们在学习期间就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

3.3 落实手卫生规范有利于提高洗手和手消毒的依从性,建立良好手卫生习惯

监测中我们同时发现洗手的学生只是简单的用水冲洗一下,没有落实六步洗手法,但洗手消毒这一简单手卫生行为在临床执行起来却相当不易[3,4]。《一次性使用生活用品卫生标准》规定工作人员在生产过程中手表面细菌菌落数应低于300 cfu/只手。学生手细菌菌落数超出医护人员标准2~6倍,学生手卫生状况已对健康造成威胁,必须引起家庭、学校及全社会的重视。为确保孩子的身体健康,除学校加强卫生管理、增加卫生设备外,学校示教室和洗手间等地方增加洗手设施,要求学生认真执行“六步”洗手方法,树立牢固的防护意识,使之成为习惯性行为[5]。本组资料显示,教育干预后学生手卫生监测合格率提高到84.6%,效果明显。

综上,手卫生行为应逐步规范。因此,我们认为教育干预对规范小学生手卫生行为是可行的、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朱慧兰. 加强医务人员洗手预防医院感染[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5):531.

[2] 韩黎,朱士俊,郭燕红,等. 中国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的现状调查[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2):140-142.

[3] 杨晓丽,武新风,马长林. 手卫生依从性的防范与管理对策[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33:320-321.

[4] 刘永平. 手卫生现状与干预策略[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9):105-106.

[5] 周细坤,陶宏坤. 基层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现状及医院感染管理[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9):2588-2589.

篇4:手卫生手卫生规范培训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南昌大学护理系2008级在江西、北京、上海、中山、深圳、福建等实习的97名护理本科实习生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 对护理本科实习生在实习期间洗手卫生情况进行调查。通过查阅文献和参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世界卫生组织 (WHO) 2008 年发表的《WHO 医疗机构手卫生指南》[1], 自行设计手卫生调查问卷, 内容分为3部分:对《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了解情况、洗手的时机、影响手卫生的因素。由实习生填写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 回收有效问卷97份, 问卷有效应答率为97%。

1.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描述及分析。

2 结果

2.1 对《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了解情况

护理本科实习生不了解《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占74.2%, 了解一点占17.5%, 基本了解占8.2%。

2.2 洗手时机

82.47%为直接接触每例病人前后, 45.36%为从同一例病人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到清洁部位时, 92.78%为接触病人的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 96.90%为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82.47%为脱下手套后, 37.11%为接触病人周围物品。

2.3 影响手卫生的因素

72.16%认为工作繁忙、没时间洗手, 67.01%认为没有对洗手效果有效监督, 64.94%认为带教老师洗手的带教意识薄弱, 44.33%对洗手不是很重视, 知识缺乏, 17.52%认为洗手卫生设施﹙洗手池太少﹚不方便。

3 讨论

本调查中97名护理本科实习生在各省市医院实习期间医院很少或没有向他们宣传过《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这本书, 不了解占74.2%, 这样的结果是不容乐观的。虽然此次调查没有通过观察来了解每个人的洗手操作情况并监测洗手的效果, 但已有研究证明, 洗手方法、洗手时间会直接影响洗手的效果[2], 加强实习护士手卫生的培训以及医院感染的相关教育应该成为当务之急。医院感染管理科要与各临床科室密切配合, 将洗手知识及“六步洗手法”示教作为常规的岗前培训内容, 并定期强化培训, 强调手卫生对预防院内感染、加强自身职业防护重要性。而且学校应将医院感染学正式引入学校的课程中, 并把手卫生认识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于各学科中。

本次调查显示, 大部分本科护生认为在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伤口敷料后需要洗手, 而从同一个病人身上的污染部位移到清洁部位和在接触病人周围物品后需要洗手的不多。这些数据说明本科实习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强于保护病人。对手卫生的理解不准确, 对交叉感染未引起重视。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使实习护生端正工作态度, 在工作中保护病人的同时也在保护自己, 提高预防交叉感染的意识, 从而提高洗手的依从性。从影响手卫生的因素来看工作繁忙、没时间洗手是主要因素, 带教老师没有对他们洗手进行有效的监督, 再加上有的带教老师本身就对洗手带教意识薄弱, 护理实习生本身对手卫生认识不足, 这些因素就直接导致了护理本科实习生洗手依从性低。而洗手卫生设施不方便所占比例比较小, 可能与本研究中的医院是综合性的三级甲等医院及教学医院, 医院洗手设施较齐全和规范有关。但是还是存在不足, 如擦手纸巾配给不及时、冬季缺少水加温设施等, 直接影响了护理本科实习生的洗手依从性。应充分发挥临床科室护士长作用, 监督管理手卫生的执行情况。工作环境持续的提示, 如在洗手池上方张贴“六步洗手法”, 科室的编制尽量合理, 防止护士超负荷工作等。每个带教老师加强督促护生洗手。医院还需完善洗手、干手设施, 使洗手更加便捷, 每月检查各临床科室的使用情况, 尽量选用带护肤成分手消毒剂, 从而提高工作人员及护生洗手依从性。

洗手是防控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因此, 应重视对实习护生洗手知识的带教和培训, 加强监督检查, 提高实习护生洗手依从性, 从而减少医院感染发生机会, 保障医疗护理安全。

摘要:[目的]了解护理本科实习生手卫生情况。[方法]对97名护理本科实习生在实习期间手卫生情况进行调查, 内容包括对《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了解情况、洗手的时机、影响洗手卫生的因素。[结果]大多数护理本科实习生对《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不了解;护理本科实习生在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伤口敷料后洗手率较高, 从同一个病人身上的污染部位移到清洁部位、在接触病人周围物品后洗手率较低;影响护理本科实习生洗手的因素主要为工作太忙、没有对洗手效果有效监督、带教老师洗手带教意识薄弱、对洗手不是很重视、手卫生设施不方便。[结论]护理本科实习生对手部污染的认识不足, 对控制交叉感染未引起重视;应加强全面防护教育, 规范护理本科实习生自身操作技术及临床带教, 进一步完善医院手卫生管理制度。

关键词:护理本科,实习生,洗手,感染,依从性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uidelines on hand hygiene in healthcare (advanced draft) :A summary English[M].Geneva:WorldHealth Organization, 2008:1.

上一篇:昆剧《牡丹亭》观后感下一篇:初中语文国培研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