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病体系建设

2024-04-17

疫病体系建设(精选6篇)

篇1:疫病体系建设

**市自2005年开始实施动物防疫标识溯源系统项目以来,实现了与农业部及省、广安市网络化传输报送动物疫情及订购防疫标识的信息化管理,为**市兽医卫生监督、动物重大疫情监控、基层防疫人员管理和动物及其产品安全检查等提供了科学依据。现将我市动物防疫标识(二维码耳标)情况简介如下:

一、项目概况

**市属全国无公害畜

产品基地和商品瘦肉型猪基地,为进一步促进全市畜牧业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我市积极向省、广安市业务主管部门争取立项,得到了各级特别是**省动物防疫监督总站的大力支持,被确定为项目县之一。项目总投资8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7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0万元。项目实施分3年时间完成(2006-2008年)。

二、畜牧业发展基本情况

**市的畜牧业以猪、蛋鸡、肉鸭、奶牛饲养为主,2006-2008年全市出栏肉猪82.03万头,家禽1007.04万只,山羊14.96万只、肉牛2.01头、肉兔216.82万只;肉类总产量89736吨、禽蛋产量12560吨、牛奶产量823 吨,同比分别增长8.53 %、9.45 %、1.99 %。实现牧业产值16.4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57.2%;牧业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16.7元,超目标任务19.2%(目标任务100元),占农民人均增收总额的58.2%;牧业实现财税收入1563万元。

三、项目实施情况

1、项目资金到位及管理情况

截止目前,项目实际到位资金共计8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动物防疫项目专项资金70万元,**市财政项目配套资金10万元)。项目资金严格按照《**省发展和改革委、畜牧食品局关于下达2005年动物防疫项目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投资计划的通知》(川发改投资[2005]726号)文件精神,全部进入**市财政局专户储存,专人专帐管理,专款专用。2006-2008年,我市支付二维码溯源耳标、耳标识读器及打印机等有关费用70万元。

2、项目工作开展情况

在省、广安市项目主管部门的统一安排和指导下,我市于2006年元月起,分三年实施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项目建设,开展使用二维码耳标的试点工作。根据全市地理位置、生猪饲养量等情况,在全市13个镇(街道)中选取了双河、永兴、天池、庆华、溪口、观音溪等六个乡镇(街道)进行试点,利用我市与农业部和省、市相联的计算机网络,数据化管理生猪防疫工作,做到了防疫注射全过程均有详细的耳标、疫苗领取记录和牲畜防疫登记档案,为动物防疫追踪溯源和重大疫病防控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7年,我市又参加了省、广安市统一组织的动物防疫标识溯源系统建设项目培训工作,同时又开展了对乡镇基层兽医人员的技术培训,系统培训了识读器、打印机的使用、信息数据的录入等。截止2008年底,我市共培训识读器、打印机的使用、信息数据的录入等技术人员70人次,组织二维码耳标501270枚,发放使用了二维码耳标43万枚,耳标识读器50台,专用打印机20台,ic专用卡80张,有效保障了我市动物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2006-2008年,按照国务院“五不漏”的要求和上级对动物防疫实行的“五强制,两强化”的规定,开展全市动物预防免疫工作。全市共发放牲畜口蹄疫疫苗123万毫升,猪蓝耳病疫苗114万毫升,猪瘟疫苗137万毫升、耳标93万枚、发放禽流感疫苗1208万毫升、鸡新城疫760万毫升、禽流感鸡新城疫二联苗82万羽份;免疫注射生猪82.03万头、牛2.01万头、羊14.96万只、家禽1007.04万只,免疫密度和二维码耳标佩带率均为100%。

四、项目取得的成效

二维码耳标溯源系统的建设使我市动物防疫工作进入了信息化和法制化管理的轨道,通过耳标使用情况的分析、研究,能够及时准确掌握全市内动物疫病流行动态、流行规律,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科学地指导和开展全市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工作。有效杜绝了假冒耳标不法商贩扰乱防疫工作秩序的现象。为我市动物兽医卫生监督和动物防疫行政执法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有利于从源头上把好肉食品质量安全关。该项目通过三年的实施,生猪死亡率降低了1.49%,生猪减少死亡1.22万头,全市减少经济损失1525万元。

五、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从我市试点情况来看,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个别小袋数量不足,公母牌数量不一;二是每小袋的数量均不相同,不利于基层兽医站的疫苗、耳标管理发放,建议尽可能将小袋调为100或120为宜;三是耳标外包装箱上的封签不能进行数据录入,不能直接用识读器扫描签收。进行耳标发放时,必须打开耳标箱及里面的包装袋;四是耳标小包装袋封口不严,致使耳标散落较多,影响耳标发放、使用与管理;五是耳标使用时,需录入耳标数据上传,在春秋集中免

疫高峰时,常常出现网络信号不好或进入不了溯源系统,致使难度增大,工作量成倍增加;六是识读器容易损坏,充电器和电池使用时间不长,目前我们已有四台识读器不能正常使用。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项目工作技术性强,日常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特别是在产地、屠宰、市场等监控环节需配备较多相应的设施设备(如识读机、打

印机、电脑等),而项目资金使用计划太局限,建议能继续加大投入,并适当扩大项目资金的使用范围和增加人员编制,加强技术培训,以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篇2:疫病体系建设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是以畜禽标识(动物耳标、电子标签、脚环以及其他承载畜禽信息的标识物)、养殖档案和防疫档案为基础,在动物生命周期过程中,通过移动智能识读设备(计算机、手机等),在免疫注射、产地检疫、运输监督、屠宰检疫四大环节进行信息采集、网络传输、计算机分析处理和移动智能识读设备查询、输出等一系列功能操作,从而实现动物疫病可追溯监管的动物防疫信息系统。该系统早已在国际上普遍运用,我国目前使用的动物免疫标识(免疫耳标、免疫证明、免疫档案)是它的低级系统或过渡系统,只要在此基础上信息化升级就可达到疫病可追溯体系要求。

一、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是政府动物防疫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2002年以来实施的《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对推动我国动物防疫规范化建设作出了阶段性贡献,值得充分肯定。但由于动物免疫证明由饲养者保存、免疫档案由村动物防疫员或乡镇动物防疫组织保存,造成县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不能或不便共享动物防疫信息资源,使免疫与检疫工作不能紧密结合。推广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动物防疫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动物防疫信息资源共享,政府有关部门或者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查询动物免疫、检疫、监督工作 情况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从而提高政府动物防疫能力和防疫工作透明度,进而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是落实《畜牧法》等法律法规的重要措施。《畜牧法》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畜禽养殖者应当按照国家关于畜禽标识管理的规定,在应当加施标识的畜禽的指定部位加施标识。”《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都要求在发生动物疫情时,要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源追踪工作。《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要求在发现禁止销售的农产品时,要查明责任人。因此,无论是从动物防疫的角度还是从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角度,都要求建立可追溯体系。农业部发布的《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对畜禽繁育、饲养、屠宰、加工、流通等环节涉及的有关标识和档案管理,也作了全面规定。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健康养殖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强调要“加大动物疫病防控投入力度,加强基层兽医队伍建设,健全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和完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政策和实践。对动物疫病实施追溯是动物防疫行政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也是动物防疫工作者的一贯追求。由于动物免疫标识制度存在动物免疫证明、免疫档案填写、保存、使用不规范等难题,造成上下级以及同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之间不能或不便共享动物防疫信息资源,使免疫与检疫、监督工作脱节。为了从法律层面上解决这一问题,《畜 牧法》设定了畜禽标识管理制度,规定养殖场、养殖小区兴办者应当将养殖场、养殖小区的名称、养殖地址、畜禽品种和养殖规模,向养殖场、养殖小区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取得畜禽标识代码。畜禽养殖场应当建立养殖档案,载明畜禽的品种、数量、繁殖记录、标识情况、来源和进出场日期;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等投入品的来源、名称、使用对象、时间和用量;检疫、免疫、消毒情况;畜禽发病、死亡和无害化处理情况以及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畜禽养殖者应当按照国家关于畜禽标识管理的规定,在应当加施标识的畜禽的指定部位加施标识。畜禽标识不得重复使用。农业部根据《畜牧法》有关规定制定发布了《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对畜禽繁育、饲养、屠宰、加工、流通等环节涉及的有关标识和档案管理,作了全面规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给予充分肯定,强调指出要“加大动物疫病防控投入力度,加强基层兽医队伍建设,健全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和完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农业部关于贯彻实施<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农医发„2006‟8号)要求,从2007年3月1日起,不得继续对牲畜加施免疫耳标,应按规定加施该《通知》确定的牲畜耳标,两种标识在流通环节同等有效。从7月1日起,只允许佩戴牲畜耳标的牲畜进入流通环节,已佩戴免疫耳标的牲畜禁止进入流通环节。从2008年 1月1日起,所有牲畜均应按规定加施牲畜耳标,并凭此进入流通等环节。

二、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内容

畜禽标识申购与发放管理系统。畜禽标识(农业部规定全国统一使用二维码牲畜耳标,以下简称牲畜耳标)是追溯体系建设的基本信息载体,牲畜耳标与免疫耳标相比,前者采用了二维码技术,除了用于标识牲畜个体身份以外,又提供了快速的信息采集方式。采用二维码技术的牲畜耳标建立了全国唯一的编码体系,可以满足对养殖档案长期保存的要求。牲畜耳标的核心部分是二维码和编码。二维码是采用加密技术的行业专用码,具有贮存、防伪等多种功能;编码由1位牲畜种类编码(猪、牛、羊分别为1、2、3)+6位县级区划编码+8位标识顺序流水号共计15位数字组成。农业部制定下发的《牲畜耳标技术规范》、《牲畜耳标生产系统技术规范》、《牲畜耳标管理规范》和《畜禽标识信息数据库管理规范》对牲畜耳标标准、申购、生产、供应、发放等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和要求。

申请。县级牲畜耳标管理机构根据本辖区牲畜耳标的需求种类、数量制定订购计划,通过互联网申请计划所需牲畜耳标的种类和数量。

审核。市级牲畜耳标管理机构上网查看并对县级管理机构的申请任务进行审核,审核意见作为上级管理机构审批的参考意见。审批。省级牲畜耳标管理机构参考市级管理机构提交的审核意见对县级管理机构提交的申请进行审批,审批时指定生产厂商。

生成。中央牲畜耳标管理机构定期查看申请和审批情况,核准符合生产标准的任务。如果核准通过,由系统生成牲畜耳标序列号码和二维码数据。如果核准未通过,则不能生成牲畜耳标序列号码和二维码数据。

下载。系统设定了牲畜耳标生产任务下载的权限和参数,使牲畜耳标生产厂商可以从中央服务器下载牲畜耳标数据。

生产。由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实行统一招标订购,并将订购计划报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将本省的耳标订购计划通过耳标订购网报给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通过网络将耳标生产计划通知耳标生产企业。

供应。由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供应,逐级发放。散养户由村级动物防疫员代领取耳标,规模饲养场由场方防疫员领取耳标。

贮存。牲畜耳标应贮存在通风、阴凉、干燥、无化学品及有毒物品等污染物的库房内。

使用。新出生牲畜,在出生后30天内加施牲畜耳标;30天内离开饲养地的,在离开饲养地前加施;从国外引进的牲畜,在到达目的地10日内加施。首次在左耳中部加施,需要再次加 施的,在右耳中部加施。牲畜耳标严重磨损、破损、脱落后,应当及时重新加施,并在养殖档案中记录新耳标编码。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实施产地检疫时,应当查验牲畜耳标。没有加施牲畜耳标的,不得出具检疫合格证明。牲畜经屠宰检疫合格后,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当在畜禽产品检疫标志中注明牲畜耳标编码。

回收。猪、牛、羊加施的牲畜耳标在屠宰环节由屠宰企业剪断收回,交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回收的耳标不得重复使用。

销毁。回收的耳标由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统一组织销毁,并作好销毁记录。

检查。县级以上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牲畜饲养、出售、运输、屠宰环节牲畜耳标的监督检查。

记录。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做好牲畜耳标的订购、发放、使用等情况的登记工作。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做好牲畜耳标的回收、销毁等情况的登记工作。

动物生命周期各环节全程监管系统。在动物疫病追溯体系中,采用移动智能识读器作为信息采集终端,实时将动物饲养、产地检疫、运输监督、屠宰检疫四个环节的防疫、检疫和监督信息通过无线网络传送到中央数据库。

动物饲养。由防疫员为初生牲畜佩带耳标、进行免疫,扫描耳标二维码信息,录入免疫等信息,利用移动智能识读器将免疫信息存入IC卡中,通过网络将免疫信息上传到中央数据库。

产地检疫。由产地检疫员通过移动智能识读器扫描耳标二维 码,在线查询免疫情况。检疫合格的,通过移动智能识读器打印出产地检疫合格证明。产地检疫合格证明信息通过网络上传到中央数据库。

运输监督。由动物防疫监督管理人员使用移动智能识读器扫描牲畜耳标二维码或者电子检疫证上的二维码,可以查验证物是否相符以及鉴别电子检疫证的真伪,也可以通过在线查询。监督信息通过网络上传到中央数据库。

屠宰检疫。由驻厂检疫员通过使用移动智能识读器扫描电子检疫合格证明上的二维码进行信息查验和宰前检疫工作。动物产品经检疫合格出厂前,开具电子检疫合格证明,产品检疫合格证明信息通过网络上传到中央数据库。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在追溯体系中的屠宰环节,在同步检疫线上使用移动智能识读器读取牲畜耳标二维码信息,并进行从牲畜耳标编码向标准商品编码的转换和信息绑定工作。从动物胴体转移来的绑定信息通过网络实时传输到中央数据库。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畜产品的生产、经营和消费者可以通过追溯体系提供的查询窗口(互联网、手机、移动智能识读器)查询牲畜从出生到屠宰,从饲养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信息,实现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可追溯。

三、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

牲畜耳标管理。对牲畜耳标的管理在前文第三部分“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内容”之“畜禽标识申购与发放管理 系统”中已经介绍,不再赘述。

制定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的规模标准和备案程序。根据《畜牧法》第三十九条第三款的规定,省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畜牧业发展状况制定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的规模标准和备案程序。

养殖档案和防疫档案管理。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备案 符合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规模标准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兴办者应当按照备案程序,到养殖场、养殖小区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取得畜禽养殖代码。畜禽养殖代码由县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备案顺序统一编号,每个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只有一个养殖代码。畜禽养殖代码由6位县级行政区域代码和4位顺序号组成。畜禽养殖场的畜禽养殖代码,同时作为养殖档案编号。

畜禽养殖场及种畜个体养殖档案的建立。畜禽养殖场应当建立养殖档案,载明畜禽的品种、数量、繁殖记录、标识情况、来源和进出场日期;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等投入品的来源、名称、使用对象、时间和用量;检疫、免疫、消毒情况;畜禽发病、死亡和无害化处理情况以及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饲养种畜要建立个体养殖档案,注明标识编码、性别、出生日期、父系和母系品种类型、母本的标识编码等信息。种畜调运时应将个体养殖档案作为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的前置条件之一,严格查验,同时在个体养殖档案上注明调出和调入 地,并随同调运。

防疫档案的建立。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以行政村、养殖场为单位分别建立畜禽养殖场、畜禽散养户(含小区)防疫档案。防疫档案由防疫员按要求如实填写,畜禽养殖场防疫档案的主要内容为:名称、地址、畜禽种类、数量、免疫日期、疫苗名称、畜禽养殖代码、畜禽标识顺序号、免疫人员以及用药记录等。畜禽散养户防疫档案的主要内容为:户主姓名、地址、畜禽种类、数量、免疫日期、疫苗名称、畜禽标识顺序号、免疫人员以及用药记录等。防疫档案由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农业部的要求统一制定制作。

三、畜禽标识信息化管理。

畜禽标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按照《畜禽标识信息数据库管理规范》的要求,配置畜禽标识信息数据库系统所需的机房、硬件和软件,建立省、市、县三级畜禽标识信息数据库,存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的畜禽标识编码、养殖档案、系谱档案、防疫档案、检疫证章、移动监督、产品标识和追溯管理等数据信息。省级在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全省畜禽标识信息数据库,作为国家畜禽标识信息中心数据库的子数据库,并于中央数据库保持同步数据更新。

信息采集、录入、上传和更新。县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数据采集、传输、查询、打印等要求,购置相应数量的移动智能识读器,配备、组织畜禽养殖相关信息的采集、录入、上传 和更新工作。

四、动物标识及疫病追溯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篇3:加强基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1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现状

1.1 动物疫情形势不容乐观

猪蓝耳病的发生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而山羊痘、猪链球菌病等疫病仍时有发生, 加上重大动物疫病病原污染面广、动物疫病阳性检测率高, 疫病的发生让人防不胜防, 畜牧业安全生产存在着巨大隐患。

1.2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得到高度重视

重大动物疫病频频发生, 给畜牧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 对公共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引起了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央、省、州、县各级政府成立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指挥部, 要求县、乡、村各级、各部门层层签订动物防疫责任状。各级均由行政一把手负责组织实施辖区内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 县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制定重大动物疫情预案的实施方案。

1.3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法律、法规基本完备

近年来,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法律、法规得到了加强。1999年10月和2010年1月农业部先后发布了《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和《动物防疫条例审查办法》;国家于2005年11月制定并颁布了《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于2007年8月修改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各地也相应出台了重大动物疫病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地方性法律、法规, 如2003年11月云南省制定了《云南省动物防疫条例》。

1.4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我国基本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共设中央、省、州、县4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 均为行政和事业单位。同时, 乡镇设立了乡级畜牧兽医站, 各行政村也配备了动物防疫员, 从上到下, 覆盖全国城乡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基本健全。

2 重大动物疫病难于防控的原因

目前,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得到政府重视且相关法律法规健全、防控措施得力、防控物资供应充足, 防疫人员工作起来理应比较轻松, 但是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却感到动物疫病、防控越来越难。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2.1 饲养管理方式落后

近年来, 虽然养殖业在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方向转变, 但是在广大农村, 特别是山区、半山区, 散养仍是农户普遍采用的养殖模式。由于散养户各自的饲养方式、经济条件、养殖观念不同, 给动物防疫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有些养殖户受经济条件影响, 没有钱支付免疫费用;有些养殖户存在侥幸心理, 消极对待甚至逃避免疫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 部分区域的养殖户是否参与免疫工作, 主要看防疫员在村里是否有威信。即防疫员在村里威信高的, 免疫情况相对较好;防疫员在村里没有威信的, 养殖户几乎不参与免疫工作, 造成恶性循环。

2.2 病原变异

随着动物品种改良、品质提高等工作的不断推进, 动物自身体质和抗病能力有所下降。同时, 因近年来环境的变化, 病原也发生了变异、毒力有所增强。许多以前不感染人的病原 (如猪链球菌等) , 毒力增强后, 对人类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此外, 长期使用抗生素, 如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氟本尼考等, 导致病原发生适应性变异, 从而产生耐药性。

2.3 动物免疫密度低、效果差

动物免疫工作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制定和落实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制定了“政府部门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工作方法, 在强制免疫上更是采取了“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的免疫措施, 要求免疫入户率、免疫密度、耳标佩戴率均达到100%。这些措施的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动物防疫工作得到了加强。但是, 乡村散养户的动物免疫密度较低, 主要原因是养殖户未按免疫程序接受免疫注射 (往往前1~2次免疫密度可达90%以上, 以后几次因多数养殖户不予以配合, 致使免疫密度下降) 。由于免疫密度较低, 造成动物体内各种疫病的抗体水平相应也较低 (一些动物体内甚至根本没有抗体) , 对疫病病原起不到屏障作用, 当传染病出现时, 难免发生动物疫情。

2.4 产地检疫工作开展不到位

产地检疫是由动物检疫员到场到户检疫、把动物疫病消灭在产地、避免染疫动物进入流通环节的关键措施, 也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重要手段。产地检疫的协检员是村兽医防疫员, 而协检员没有工资和固定办公场所, 甚至连到场到户的交通费都要自理, 客观而言, 要求协检员认真履职不太现实。因此, 因协检员工作不到位以及养殖户对检疫不理解、不支持, 加上贩运户为了逃避检疫费而人为逃避检疫等几方面的原因, 导致除了交易市场、屠宰场周边 (养殖户没有产地检疫证无法交易) 外, 产地检疫工作在山区、半山区开展得很不理想。

3 基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存在的问题

县级以上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已经比较健全;乡、镇级动物防疫部门已基本配置了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办公场所和办公设施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 村级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还相当薄弱。村级动物防疫员 (兼产地检疫员) 属无固定编制、无固定工作、无固定工资的“三无”人员,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责任虽已层层落实, 但是最终还是归结到动物防疫员身上。所以, 不解决村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存在的问题, 就不能彻底扭转基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被动局面。

3.1 村动物防疫员补助过低

村级防疫员补助过低, 队伍不稳定, 人员更换频繁, 严重影响了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

3.2 村动物防疫员素质偏低

文化水平低、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是村动物防疫员突出的特点。由于基层动物防疫工作既苦又脏且补助少, 一些专业技术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青壮年都不愿从事;在职人员多数是一些兼职兽医和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的务农人员, 他们仅将动物防疫工作作为一项副业而从事。

3.3 村动物防疫员负担过重

几年前, 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任务仅是每年的春、秋两季免疫, 并且每次免疫也只有猪瘟和鸡新城疫2种疫苗, 一般每个村委会10d左右即可完成, 即使靠兼职人员也完全能做好。但是, 现在不仅要搞好春秋两防, 每季还要注射猪瘟、猪蓝耳病、猪口蹄疫、牛口蹄疫、羊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和鸡新城疫共7种疫苗;同时, 每年还要开展1~2次紧急免疫工作, 且免疫过程中要打免疫耳标、填写免疫档案和免疫登记卡等, 村级动物防疫员业务繁杂, 防疫进度缓慢, 极其费时、费力。而1次免疫大约需要2个月左右的时间, 致使村级动物防疫员有半年的时间都在从事免疫工作, 同时村级动物防疫员还要完成产地检疫、疫情监测、能繁母猪保险、能繁母猪补贴及牛冻精改良等工作, 因此, 光靠兼职人员根本不可能搞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3.4 动物防疫收费困难

动物防疫员没有固定工资, 其劳动报酬主要是向养殖户收取免疫注射费。过去免疫注射1~2种疫苗, 收费不太困难;但是随着疫苗种类的增多和免疫次数的增加, 免疫注射费越来越难收取, 严重挫伤了防疫员的工作积极性。防疫员在工作中消极应付的现象时有发生, 给防疫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

3.5 动物防疫经费不足

虽然动物防疫用品由国家提供, 动物因免疫死亡也能得到一定的补偿, 但是免疫反应的治疗费用却无处报销。一些农户不愿承担治疗费用, 只能由防疫员负责解决, 从而影响了防疫员的工作积极性。此外, 因免疫反应造成动物死亡的补偿金过低, 在实际工作中养殖户根本无法接受, 经常需要调解协商, 给村级动物防疫员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 养殖户也害怕因免疫造成损失, 经常以此为借口而不愿参与免疫。

4 加强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建议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基层、关键点在村级动物防疫员。为适应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和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 应加强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全面提高动物疫病防控水平。

4.1 完善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聘用制度

村级动物防疫员原则上是每个行政村1名, 招聘时应向社会公开、择优录取, 可以跨行政村任职, 尽量把知识水平高、懂专业技术、年轻力壮的优秀人才, 引进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

4.2 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培训

村级动物防疫员年龄差异较大、文化水平高低不一、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且各村动物防疫员的工作热情不同、责任心强弱也不一样, 因此, 必须对村级动物防疫员进行有关法律、政策、业务、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 以提高其业务素质, 方便统一和规范各项工作。

4.3 建立统一的村级兽医防疫室

目前, 绝大多数行政村没有兽医防疫室, 村级动物防疫员都是在家中办公, 国家配备的少量防疫设施也都放置在自己家中。这样不利于村委会和兽医防疫部门对村级动物防疫员进行管理, 且群众有事也不易找到动物防疫员。因此, 建立统一规范的村级兽医防疫室, 做到有办公场所、有牌子、有宣传栏、有举报电话, 以利于动物防疫员开展工作, 同时还能接受群众的监督, 进而利于畜牧科技推广、产地检疫、牛冻精改良等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

4.4 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工资水平

现今的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专业技术水平低、人心不齐、纪律松弛且工作热情低下, 其根本原因是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工资得不到落实, 结果必然导致各种免疫的密度低、质量差。因此, 应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的收入, 使其收入不低于同一地区从事其他行业的收入水平, 从而稳定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 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并注意配合规范、严格的管理制度, 才有可能把动物防疫工作做好。

4.5 实行动物防疫免费

篇4:重大动物疫病预警体系建设研究

关键词:重大动物疫病;传染病;预警体制;突发事件

中图分类号:S85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5-0064-01

随着我国近年来的畜牧业的迅猛发展,无论是肉制品数量,还是规模,都已成为全球畜产品大国之一。但畜牧产业的发展也导致动物疫情呈现出传播快、复杂、危害大、多发的趋势,已对畜牧业的稳定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的发展。本文就重大动物疫病检测预警体系建设进行了研究。

1 加强监测监控,防止疫情发生

切实做好动物防疫巡查和免疫监测,要求基层疫情测报员对本村的养殖户进行巡查,查漏补缺,对不接受强制免疫的养殖户做好思想工作,保证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禽。防疫人员切实做好春防期间生猪免疫,耳标佩戴及防疫信息上报工作,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能力。发现不明原因大面积死亡畜禽要及时报告,及时按规定处置,严防疫情扩散。

2 抓好重大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重大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建立以市、区(县)重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体,乡镇畜牧兽医站为依托,村级动物防疫员、诊疗机构和畜牧兽医行业从业人员为辅助,分工明确、布局合理、设点科学、覆盖全市的重大动物疫病监测网络,发挥监测网点的前哨作用。二是坚持“六结合”。严格按照国家和辖区重大动物疫病监测计划要求,坚持省级监测和区县监测相结合,全面监测和定点监测相结合,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相结合,集中监测和日常监测相结合,抗体检测与病原检测相结合,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的原则,强化规模养殖场、养殖密集区、畜禽交易市场、农贸市场、跨区域调运再饲养动物隔离观察等重点地区、重点环节疫情监测工作。三是推行两定、两监、两需重大动物疫病监测工作新机制。围绕散养、规模养殖、流通三个环节,积极推行散养户“两定”(以监定免,以监定酬)、规模场“两监”(职能部门开展监督监测和规模场委托监测,挂牌兽医监督规模场的自主监测和整改)、流通环节“两需”(市外输入本市的种用、乳用动物在隔离期间需对规定疫病进行监测,对调运的畜禽需开展血清学监测)的重大动物疫病监测工作新机制,及时出具检测报告,推动监测工作更加深入扎实开展。四是确保监测信息真实可靠。组建专业采血队,把好样品采集关,确保监测样本的随机性、代表性和有效性。实行采检分离和盲样检测,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要作好采样和实验过程中各种原始记录,在收集、统计、上报过程中要做好复核、审核工作,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可追溯。

3 推进重大动物疫病检测信息化建设体系

推进重大动物疫病检测信息化建设是改善工作环境,增强工作手段,提高办事效率的重要举措。针对当前重大动物疫病检测信息化建设水平不能适应工作需要的实际,各地务必要逐步加大网络通信、办公自动化等软件建设,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报告的快速反应能力。另外,还应该建立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机制。很多地方没有建立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制度,只能采用深埋处理,给动物疫病的防控带来严重安全隐患。

4 加强检验检测水平的建设

篇5:疫病体系建设

实 施 方 案

郫县农村发展局关于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项目实 施 方 案 填报时间: 2008-03-20 责任单位: 郫县农发局 文

号:郫农发〔2007〕59号 签发单位: 农发局

签发时间: 生效时间:

根据农业部令第67号《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和农业部《关于贯彻实施〈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农医发[2006]8号)及农业部《关于开展动物防疫标识溯源试点工作的通知》(农办医[2005]59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县溯源工作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农业部及省上的要求,遵循“加强领导、密切协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确保质量,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的指导思想,统一领导,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我县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二、工作原则

按照农业部和省上的部署,全县统一规划、管理和实施。实行辖区管理,在我县的安靖、郫筒、德源、友爱、三道堰、古城6个镇,81个村进行溯源试点,以后逐步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

三、组织机构

郫县农村发展局成立郫县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农发局畜牧中心成立郫县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实施小组。郫县动物防疫标识溯源工作领导小组由农发局局长骆开富任组长、农发局副局长熊开成任副组长,畜牧中心主任仲北平、副主任李红艳,动防站站长张建宇、副站长丁兴建为成员。郫县动物防疫标识溯源工作实施小组,由动防站站长张建宇任组长,动防站副站长丁兴建任副组长,其他人员由德源片站站长袁锋、团结片站站长肖远红、古城片站站长任东华、安德片站站长郭侨和局上财务科副科长张琼华,动防站龚福林、杨腾军、季洋帆和各试点镇站长组成。

四、职责分工

郫县动物防疫标识溯源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全县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负责组织制定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重大政策、建设规划、财政项目;统一安排、部署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并进行检查、督导。郫县动物防疫标识溯源工作实施小组,负责组织落实有关文件的起草,督促检查,培训及信息宣传报道等具体工作。

(一)县级:通过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网页录入相关的基础数据,做好二维码耳标的订购、收发,录入溯源设备使用人员名单。县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签收、验收溯源设备,并做好我县溯源设备的发放、使用、保管、督导及维护等管理工作。落实试点区域内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基础数据的传报。检查指导试点乡镇实施,试点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排除并上报。

(二)乡镇:乡镇畜牧兽医站确定专人负责溯源设备的发放,做好溯源设备使用者的登记,将使用者名单上报到县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溯源设备使用人员应做到熟练操作。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规范使用溯源设备。做好二维码耳标佩带、防疫登记、产地检疫、屠宰检疫等相关工作信息的录入和传送。在使用过程中,溯源设备出现故障需要返修或更换,应逐级上报相关情况。

五、进度安排

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动物防疫标识溯源试点工作的通知》(农医办[2005]59号)、农业部《关于贯彻实施〈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农医发[2006]8号)和《四川省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试点工作分为:筹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

(一)筹备阶段

1、二维码耳标的佩带。试点乡镇确保2007年5月20日前,新补栏猪二维码耳标佩带率达到100%。

2、设备的订购和发放。按照农业部招标结果,我县按文件及要求向设备供应商汇款。按照农业部《关于重庆和四川省动物防疫标识溯源信息系统建设试点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农计函[2006]34号)的要求,我县识读设备50台,打印机等设备4月份到位,并发放给相关人员。

3、基础培训

(1)、4月份,每个试点镇选一名人员参加省上举办的溯源设备使用培训。

(2)、5月份进行全县溯源设备使用人员的培训。

4、耳标的订购和供应。

2007年在网上订购二维码耳标,全县均开始使用。

(二)实施阶段

1、佩带耳标。2007年3月全县补栏的生猪或未佩带免疫耳标的生猪开始一律佩带二维码耳标,2007年6月30日前,按要求应挂标生猪的挂标率达100%,2007年7月1日起,未佩带二维码耳标的牲畜,不得进入流通环节。

2、设备使用。2007年4月起,经培训的人员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规范使用溯源设备。使用人员按防疫、检疫、督察三大环节信息录入规范,及时录入和传送数据。试点区域的防疫数据和二维码耳标数字信息通过移动智能识读器开具检疫证明并传报至中央数据库;屠宰检疫通过移动智能识读器检查产地信息、注销二维码耳标号码、开具产品检疫证明,并传报到中央数据库。

(三)总结阶段

按农业部溯源试点的时间要求,汇总、分析二维码耳标、防疫数据和检疫证明的数据应用以及检疫监管等情况。

六、工作方式

(一)做好培训,确保熟练操作

2007年5—6月,全县组织一次培训。培训要做到每个环节有针对性,相关人员能熟练操作设备。

(二)做好数据的录入,确保上传率和准确性

按照农业部规范,防疫、检疫、监督三个环节的数据录入,做到及时,全面和准确。

试点乡镇防疫人员通过溯源设备做好耳标佩带和防疫登记工作信息的录入并上传中央数据库,上传率达100%。

试点乡镇使用识读器出具检疫证明,开展活畜检疫和标识注销信息上传至中央数据库,上传率达100%。

非试点乡镇以及缺少智能移动识别器的地方,按照2007年动物防疫工作的要求,做好二维码耳标的佩带和管理,详实填写免疫档案。屠宰检疫时注销免疫耳标。非试点乡镇检疫人员不得阻拦使用二维码耳标的牲畜。

(三)做好设备管理,充分发挥效能

确定专人负责溯源设备的签收、验收、培训、发放和使用管理等工作。

1、确定溯源设备使用人员名单。3月底动物防疫监督机构通过动物防疫溯源信息系统门户网页录入溯源设备使用人员名单。

2、溯源设备、SIM卡和IC卡发放。移动智能识读器、打印机、IC卡等溯源设备,按照省市要求,及时领取,及时发放给使用人员。

动防站、各片站、镇兽医站应做好发放登记。动防站、各片站及镇畜牧兽医站确定专人负责移动智能识读器、打印机、SIM卡、IC卡等溯源设备的发放和登记。使用人员应在发放登记表中签字,(四)做好耳标佩带和注销,确保数据的录入和准确

1、牲畜耳标佩带。动物防疫人员在牲畜出生后两月内加施牲畜耳标;30天内饲养地的,在离开饲养地前加施牲畜耳标;从国外引进牲畜,在牲畜到达目的地10日内加施牲畜耳标。猪、牛、羊在左耳中部加施牲畜耳标,需要再次加施牲畜耳标的,在右耳中部加施。牲畜耳标严重磨损、破损、脱落,经动物防疫员或规模饲养场兽医人员核实后,应当及时加施新的耳标,并按规定利用识读器记录新的耳标编码和同群畜防疫信息。

2、牲畜标识注销。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检疫、防疫人员及规模场的兽医人员实施牲畜耳标注销工作。操作规范按农业部相关规定执行。回收或废弃的牲畜耳标统一交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销毁,并做好记录。

(五)做好规模场的试点,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试点规模场应配备经当地县级防疫监督机构考核合格并报上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审核同意的兽医人员,承担本场的耳标佩带和固定信息录入和上传等相关工作,并接受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

七、保障措施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系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这项崭新的工作涉及面广、法规性强、技术含量高、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应按照农业部及省市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有计划、有步骤的扎实推进。

(一)组织保障

建立和实施动物及动物产品可追溯管理制度,是加强兽医行政执法,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提升动物产品安全监管水平的重要手段。务必给予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扎实做好各项试点工作。县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一把手是溯源试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负责人是溯源试点工作的具体责任人,要求具体组织实施。确保试点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二)制度保障

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领导负责制、岗位责任制、进度督察制、质量考核制、档案管理制度、溯源设备使用保管,建立重大事项审议制度、定期报告制度、信息沟通制度、督促检查制度等制度,抓好落实和督察。保障资金、人员和设备到位,确保溯源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

建立重大事项审议制度。对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涉及的有关政策、规划以及技术问题等,由实施小组提请领导小组召开全体会议审议决定。全体会议由组长主持,组长不在时由副组长主持,实施小组组长,实施小组副组长列席会议。议题由实施小组组长提出,组长不在时由实施小组副组长提出。

建立定期报告制度。实施小组至少每个月向领导小组报告一次工作进展情况、存在问题以及相关工作建议。根据工作需要,实施小组组长可随时召集有关人员研究讨论有关事宜,及时发现、报告、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建立信息沟通制度。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立工作进展、情况应及时通报。

建立督促检查制度。实施小组组织,根据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及时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对违反有关法规规定的,工作进展缓慢的,及时调查处理,保证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三)政策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农业部令第67号《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动物标识溯源试点工作的通知》(农医发[2005]59号)、农业部《关于贯彻实施〈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农医发[2006]8号)和农业部制定的相关规范,为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农业部《关于2004年基层动物检疫监督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农计函[2004]587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关于下达2005年动物防疫项目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投资计划的通知》(发改投资[2005]1866号)和《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关于下达2005年动物防疫项目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投资计划的通知》(川发改投资[2005]726号)等文件和配套的技术规范,为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四)经费保障

1、设备经费保障。200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发改投资[2005]1866号”文件投资的126个县,每县投资22万,其中中央投资19万、县级配套3万。资金用于移动智能识读器、票据打印机、IC卡等设备购置。试点用移动智能识读器等所有溯源设备由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统一招标、采购。

2、牲畜耳标经费保障。省财政将我省牲畜耳标经费列入了省级财政预算,2007年已预算经费3000万元,耳标免费领取,确保全县牲畜耳标的佩带率达到100%。

3、运行经费保障。试点阶段,数据传输费用由农业部提供经费保障。

4、工作经费保障。积极争取县财政投入相应的工作经费,如培训、督察、评比、表彰等经费,确保试点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队伍保障

参与试点人员应相对稳定,特别是经培训的具体操作人员应相对固定。县、乡镇参加试点的人员必须是经批准掌管使用设备的防疫员、检疫员、监督员和经批准的其他人员。操作人员要求责任心强,经过培训,能熟练使用设备,规范录入数据。

(六)技术保障

农业部制定的溯源工作相关管理办法和操作规范,为溯源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技术保障。要认真学习领会,搞好试点区域防疫人员培训。使用人员应掌握相关理论,熟练掌握设备操作。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确定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在防疫检疫监督信息录入和传送、智能移动识读器、打印机、IC卡等设备基本操作中的问题,以便及时解决。

(七)宣传协调

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养殖场(户)、屠宰企业、畜产品贩运户等相关组织及人员参与试点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保证经检验合格、使用新型防疫标识动物及动物产品得到正常流通。二00七年四月十五日主题词:动物标识

追溯体系

实施方案

报:省、市动防总站

抄:县财政局、发改局、审计局

发:局机关相关科室、各畜牧片站、试点镇站

郫县农村发展局办公室

篇6:疫病体系建设

华蓥市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的成效与经验

我市“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简称无疫区)项目始于,经过3年的`建设,于通过了(四川省代)农业部的检查验收,现已正式实施.该项目运行8年来,对我市动物疫病防制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将该项目实施取得的成效及经验介绍如下:

作 者:丁述红 作者单位:四川省华蓥市畜牧食品局,四川华蓥,638600刊 名:兽医导刊英文刊名:VETERINARY ORIENTATION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

上一篇:在江西伍氏醇配公宗亲联谊总会成立大会的讲话下一篇:中班语言活动设计小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