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浪淘沙》全文

2024-05-23

白居易《浪淘沙》全文(共9篇)

篇1:白居易《浪淘沙》全文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祖籍山西太原。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他的诗文流传极为广泛,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白居易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与李白、杜甫一起被后人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现存诗有2800多首,为唐代存诗数量最多的诗人。有《白氏长庆集》。

【词牌名】浪淘沙,唐教坊曲。刘禹锡、白居易并作七言绝句体,五代时始流行长短句双调小令,又名《卖花声》。28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多作激越凄壮之音。《乐章集》名《浪淘沙令》。入“歇指调”,前后片首句各少一字。复就本宫调演为长调慢曲,共一百三十四字,分三段,第一、二段各四仄韵,第三段两仄韵,定用入声韵(唐宋人词,凡同一曲调,原用平声韵者,如改仄韵,例用入声,原用入声韵者,亦改作平韵)。《清真集》入“商调”,韵味转密,句豆亦与《乐章集》多有不同,共一百三十三字,第一段六仄韵,第二、三段各五仄韵,并叶入声韵。

篇2:白居易《浪淘沙》全文

一泊沙来一泊去,一重浪灭一重生。

相搅相淘无歇日,会交山海一时平。

其二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

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其三

青草湖中万里程,黄梅雨里一人行。

愁见滩头夜泊处,风翻暗浪打船声。

其四

借问江湖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其五

海底飞尘终有日,山头化石岂无时。

谁道小郎抛小妇,船头一去没回期。

其六

随波逐浪到天涯,迁客生还有几家。

篇3:白居易古诗浪淘沙原文翻译赏析

“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这是白居易为妇女呐喊不平的名句,表现了诗人对封建时代下层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关注。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译文

我问这江潮和海水,哪里像郎君的深情和女子的心意。

男女互相埋怨的时候认为对方不如潮水守时有信,互相思念的时候才发觉海并不算深。

注释

①妾:古时女子的谦称。

②恨:埋怨,不满的情绪。《说文》恨,怨也。

赏析

在这首原调《浪淘沙》小词中,他又通过对一位思妇复杂微妙的内心矛盾的描绘,真实地表现了妇女对爱情的忠贞和悲惨的境遇。

发端二句,劈空发问:“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以水喻情,此为古诗所常见。在人们看来,汹涌澎湃而来去倏忽的潮水,与负心汉那狂热似火却须臾即逝的短暂之情多么相似;而那浩瀚永恒的大海,则正如痴情女那缠绵忠贞的爱的胸怀。可是,诗人笔下这位女子对此却不以为然,予以否定。在她眼中,江潮海水哪能与郎情己意相比呢?此言与众不同,一反常理,而反问句式更强调其意。一下紧扣人心,感到新颖奇特,不知何故:是水长情短,还是情深于水?急于得知答案。这样就为下文的申说发挥作好有力的铺垫。

紧承此意,转句即申说其由。“相恨不如潮有信”,以君、潮相比。潮水已是变化不定的了,但潮涨潮落,毕竟还有其定时,而君之离去,渺无归期,可见君不如潮,对比之下,更衬出君之薄情,令人相恨。同时,诗人在此化用了李益《江南曲》诗意:“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从而暗示出这是一位“老大嫁作商人妇”的不幸女子,这种情况在中唐时极为常见。当时官府重商弃农,盐商和珠宝大贾成为一个特殊阶层,“姓名不在县籍中”,“不属州县属天子”,他们牟取暴利,生活豪奢,玩弄妇女,喜新厌旧,自然谈不上什么爱情专一。“商人重利轻离别”、“日日逐利西复东”,故商人妇便更要常受“来去江口守空船”之苦。了解这一背景可更深一层地理解此句之意。

既然君不如潮,则水就不似君情。意思本已很明白,似可就此住笔。然诗人意犹未尽,却翻空出奇,推出“相思始觉海非深”的妙句作结。短短七字,寓意深长,耐人寻味。首先,它在上句君情潮水相比君不如潮的基础之上,再分别从情与水两方面加以延伸,将妾心与海水相比,谓妾心深于海。同与水比,或不及,或过之,已自见出高下。而这两组对比又通过潮不如海这客观差异而相联系,使君情与妾心之间形成更鲜明突出的反差。可谓匠心独运,出人意料,极为夸张而形象地渲染出君之负心与妾之痴情,起到了进一步深化主题的艺术效果。其次,“相思”与上句“相恨”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还巧妙地给我们展示出思妇那复杂微妙的心理。她既恨君不如潮,却又非李益笔下那位意欲“嫁与弄潮儿”的妇女一样泼辣决绝。而是相恨又无奈,恨罢仍相思,思与恨交织融合,难以区分。这种矛盾心理,一方面有助于突出其忠贞不渝,情深于海;另一方面也更真实地反映出封建社会下层妇女孤立无援的不幸命运和深受残害的悲剧性格,因而更具有普遍的典型意义。在当时的罪恶制度下,她们除了默默的.忍耐、无望的期待之外,没有其它的选择。故作者所揭示的思妇心理,不仅有对负心汉的谴责,也暗含对黑暗现实的讽谕。第三,“始觉”二字,说明君之薄幸、妾之深情都是在痛苦相思之中悟出,同时还照应了上联,说明那异于常理之问并非来无端绪,而正是相思女子久经失望折磨后之体验所得。这样,便充分地传达出无比深切的酸楚,凄婉动人。

篇4:白居易全文

冒宠已三迁,归朝始二年。

囊中贮余俸,园外买闲田。

狐兔同三径,蒿莱共一壥。

新园聊铲秽,旧屋且扶颠。

檐漏移倾瓦,粱欹换蠹椽。

平治绕台路,整顿近阶砖。

巷狭开容驾,墙低垒过肩。

门闾堪驻盖,堂室可铺筵。

丹凤楼当后,青龙寺在前。

市街尘不到,宫树影相连。

省史嫌坊远,豪家笑地偏。

敢劳宾客访,或望子孙传。

不觅他人爱,唯将自性便。

等闲栽树木,随分占风烟。

逸致因心得,幽期遇境牵。

松声疑涧底,草色胜河边。

虚润冰销地,晴和日出天。

苔行滑如簟,莎坐软于绵。

帘每当山卷,帷多带月褰。

篱东花掩映,窗北竹婵娟。

迹慕青门隐,名惭紫禁仙。

假归思晚沐,朝去恋春眠。

拙薄才无取,疏慵职不专。

题墙书命笔,沽酒率分钱。

柏杵舂灵药,铜瓶漱暖泉。

炉香穿盖散,笼烛隔纱然。

陈室可曾扫,陶琴不要弦。

屏除俗事尽,养活道情全。

尚有妻孥累,犹为组绶缠。

终须抛爵禄,渐拟断腥膻。

大抵宗庄叟,私心事竺乾。

浮荣水划字,真谛火生莲。

梵部经十二,玄书字五千。

是非都付梦,语默不妨禅。

博士官犹冷,郎中病已痊。

多同僻处住,久结静中缘。

缓步携筇杖,徐吟展蜀笺。

老宜闲语话,闷忆好诗篇。

蛮榼来方泻,蒙茶到始煎。

篇5:白居易全文

圣代元和岁,闲居渭水阳。不才甘命舛,多幸遇时康。

朝野分伦序,贤愚定否臧。重文疏卜式,尚少弃冯唐。

由是推天运,从兹乐性场。笼禽放高翥,雾豹得深藏。

世虑休相扰,身谋且自强。犹须务衣食,未免事农桑。

薙草通三径,开田占一坊。昼扉扃白版,夜碓扫黄粱。

隙地治场圃,闲时粪土疆。枳篱编刺夹,薤垄擘科秧。

穑力嫌身病,农心愿岁穰。朝衣典杯酒,佩剑博牛羊。

困倚栽松锸,饥提采蕨筐。引泉来后涧,移竹下前冈。

生计虽勤苦,家资甚渺茫。尘埃常满甑,钱帛少盈囊。

弟病仍扶杖,妻愁不出房。传衣念蓝缕,举案笑糟糠。

犬吠村胥闹,蝉鸣织妇忙。纳租看县帖,输粟问军仓。

夕歇攀村树,秋行绕野塘。云容阴惨澹,月色冷悠扬。

荞麦铺花白,棠梨间叶黄。早寒风摵摵,新霁月苍苍。

园菜迎霜死,庭芜过雨荒。檐空愁宿燕,壁暗思啼螀。

眼为看书损,肱因运甓伤。病骸浑似木,老鬓欲成霜。

少睡知年长,端忧觉夜长。旧游多废忘,往事偶思量。

忽忆烟霄路,常陪剑履行。登朝思检束,入阁学趋跄。

命偶风云会,恩覃雨露霶。沾枯发枝叶,磨钝起锋铓。

崔阁连镳骛,钱兄接翼翔。齐竽混韶夏,燕石厕琳琅。

同日升金马,分宵直未央。共词加宠命,合表谢恩光。

厩马骄初跨,天厨味始尝。朝晡颁饼饵,寒暑赐衣裳。

对秉鹅毛笔,俱含鸡舌香。青缣衾薄絮,朱里幕高张。

昼食恒连案,宵眠每并床。差肩承诏旨,连署进封章。

起草偏同视,疑文最共详。灭私容点窜,穷理析毫芒。

便共输肝胆,何曾异肺肠。慎微参石奋,决密与张汤。

禁闼青交琐,宫垣紫界墙。井阑排菡萏,檐瓦斗鸳鸯。

楼额题鳷鹊,池心浴凤凰。风枝万年动,温树四时芳。

宿露凝金掌,晨晖上璧珰。砌筠涂绿粉,庭果滴红浆。

晓从朝兴庆,春陪宴柏梁。传呼鞭索索,拜舞珮锵锵。

仙仗环双阙,神兵辟两厢。火翻红尾旆,冰卓白竿枪。

滉漾经鱼藻,深沈近浴堂。分庭皆命妇,对院即储皇。

贵主冠浮动,亲王辔闹装。金钿相照耀,朱紫间荧煌。

球簇桃花绮,歌巡竹叶觞。洼银中贵带,昂黛内人妆。

赐禊东城下,颁酺曲水傍。尊罍分圣酒,妓乐借仙倡。

浅酌看红药,徐吟把绿杨。宴回过御陌,行歇入僧房。

白鹿原东脚,青龙寺北廊。望春花景暖,避暑竹风凉。

下直闲如社,寻芳醉似狂。有时还后到,无处不相将。

鸡鹤初虽杂,萧兰久乃彰。来燕隗贵重,去鲁孔恓惶。

聚散期难定,飞沉势不常。五年同昼夜,一别似参商。

屈折孤生竹,销摧百炼钢。途穷任憔悴,道在肯彷徨。

尚念遗簪折,仍怜病雀疮。恤寒分赐帛,救馁减馀粮。

药物来盈裹,书题寄满箱。殷勤翰林主,珍重礼闱郎。

喣沫诚多谢,抟扶岂所望。提携劳气力,吹簸不飞扬。

拙劣才何用,龙钟分自当。妆嫫徒费黛,磨甋讵成璋。

习隐将时背,干名与道妨。外身宗老氏,齐物学蒙庄。

疏放遗千虑,愚蒙守一方。乐天无怨叹,倚命不劻勷。

愤懑胸须豁,交加臂莫攘。珠沉犹是宝,金跃未为祥。

泥尾休摇掉,灰心罢激昂。渐闲亲道友,因病事医王。

息乱归禅定,存神入坐亡。断痴求慧剑,济苦得慈航。

篇6:白居易全文注释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注释:

【1】微之:唐朝诗人元稹,字微之,与诗人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

【2】“漳浦”句:以三国时刘桢卧病漳浦自比。刘桢《赠五官中郎将四首》其二:“余婴沉痼疾,窜身淸漳滨。”漳浦,指漳河。今山西省东部有清漳、浊漳二河,东南流至河北、河南两省边境,合为漳河。

【3】“咸阳”句:指元稹已死多年。元稹死于大和五年(831)七月,次年七月葬咸阳县(治所在今陕西咸阳)。宿草,指墓地上隔年的草,用为悼念亡友之辞。《礼记·檀弓上》:“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

【4】君埋泉下:指微之去世。

【5】寄人间:寄居人间。

【6】阿卫:微之的小儿子。

【7】韩郎:微之的爱婿。但据作者《元稹墓志铭》:“今夫人河东裴氏,贤明知礼。……生三女:曰小迎,未笄;道卫、道扶,龆龀。一子曰道护,三岁。”可知阿卫即道卫,自注中“小男”或为“小女”之误。又韩郎疑是韩泰的儿子。

【8】夜台:指坟墓,因为闭于坟墓,不见光明,所以称为夜台,后来也用来指代阴间。

【9】茫昧:模糊不清。

作品赏析:

这首《梦微之》是白居易在元稹离世九年后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梦中二人携手同游,他们可能意气风发地畅谈天下大事、黎明苍生;可能痛斥那宦海**、官场污浊;可能耻笑那魑魅小人、假义君子……可是梦总有醒来的时候,泪水打湿了绢帕,老泪纵横也无心擦拭了。时年,白居易已经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他想起了元稹当年还和过他的一首诗,诗中有这么两句:“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确实,生时不能相见,梦见还可以慰藉相思,梦不见是悲痛的。可是,死后故人梦更是痛彻心扉。明知此生不能再见,却又一遍遍回忆着逝去的时光,每每回忆一次,都是一遍强于一遍的无奈忧伤。死亡,切断了所有一切可能的念想。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时间蹉跎了芳华,元稹死后,白居易的一把老骨头也不得安生,只是淡漠地看着长安城的草生草长。白居易与元稹一别已是九年,而且还会有好几个九年,直到自己也身赴黄泉。而自己的生老病死,已经没有了元稹的参与。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白居易是一位“深入浅出”型的沉思者:孤高、正直、磊落、坦荡。这句话正是白诗在字面、形式上看似浅显,而情意、内涵甚深的表现。诗人写下这首诗时,身边不是缺乏朋友,亦不是敌人泛滥。拉法特曾说:“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的人,就是凡夫俗子”。诗人恰好不是个凡夫俗子,他一生的朋友是很多的,比如李商隐就是他的忘年交。也正因为如此,在时隔九年后,诗人的这份思友之情才愈显得弥足珍贵。

篇7:白居易《卖炭翁》全文翻译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注释】

1、卖炭翁:这是作者《新乐府》的第三十二首,题下原有小序:“苦宫市也。”

2、辙:(zhé) 车轮印

3、系: (jì) 挂

4、伐薪:砍柴。

5、南山:终南山,在长安(今西安市)南面。

6、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用。

7、辗:同“碾”,轧的意思。

8、辙:车轮辗出的痕迹。

9、困:累。

10、市:集市。

11、翩翩:轻快得意的样子。

12、骑(jì)骑马的人。

13、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14、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15、叱:吆喝。

16、牵向北:唐代皇帝的宫殿在长安的北边,牵向北,指把炭车赶向皇宫。

17、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多。

18、惜:舍不得。

19、绡(xiāo):生丝。

20、系:挂。

21、直:同“值”,价值。

22、卖炭的钱何所营:得到。宫使驱将惜不得:能够

23、苍苍:灰白色

【译文】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的头发都被炭熏黑了,十个指头就如乌炭一样黑。

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

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

昨天夜里,长安城外下了一尺多深的雪。一大清早,他就装好木炭,套上牛车,辗着冰雪,赶往京师集市。

牛已十分疲倦,人也很饿了,日头已出来很高。便在市外南门泥泞的路歇息

有两人骑马扬鞭,翩翩而来,那是谁呀?是皇宫里派出来的采办,穿黄绸衣裳的是头儿,着白绸衫的是随从。

他们走到卖炭翁前,手持文书凭证,装模做样,自称是奉旨办货。说着,就让车子掉转方向,吆喝着牛,往北边皇宫方向赶去。

那一车木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就这样眼睁睁地被宫使拉走。老翁虽然捶胸顿足,万般不舍,却也无可奈何。

结果他们只给了半匹红色生丝和一丈白绫,把它搭在牛角上边,说是用来充抵炭钱。

【赏析】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诗人以个别表现一般,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的鞭挞。

这篇诗没有象《新乐府》中的有些篇那样“卒章显其志”,而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这首诗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并不是偶然的。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而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

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官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难道还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吗?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然而结果呢?他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缋牛走回终南山的时候,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又是多么可怜的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这篇诗没有象《新乐府》中的有些篇那样“卒章显其志”,而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这首诗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并不是偶然的

《卖炭翁》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诗歌当中的一首。它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这首诗一开头就把我们带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让我们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的十分穷苦的生活。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烧炭的老翁连一寸土地也没有,全部赖以为生的东西,只不过是一把斧头、一挂牛车,再加上十个被烟火熏黑的手指头。他没有妻子也没有儿女,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在南山上伐薪、烧炭,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这烧炭的老人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他仅仅希望有吃有穿,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按理说,一个人养活自己一个人,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就连这样一个愿望,他也难以实现。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东西,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烧了炭,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却单薄得可怜。

衣服单薄总该盼望天气暖和吧?不,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他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卖一点炭钱。这种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寒冷的天气果然来到了。一清早,他就套上车,踏着冰冻的道路,却到长安市上卖炭。从终南山到长安城,一路之上他想了些什么呢?诗人没有告诉我们;但是可以想象得出来,他一定是满怀着希望,因为这一车炭直接关系着他今后的生活。读到这里,我们觉得自己和这位老人更亲近了,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这车炭究竟能不能卖掉,能不能卖上一个公道的价钱。可是诗人并没有马上告诉我们结果,他让卖炭翁歇下来,喘一口气,也让读者稍微平静一下。

然后笔锋一转写道:“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来的人一个是穿黄衣的太监,一个是穿白衫的太监的爪牙。他们装模作样,说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出来采办货物,也不管卖炭翁同意不同意,赶上炭车往北就走。城北是皇帝住的地方,赶车的又是宫里的太监,一个卖炭的老人能有什么办法去对付呢!“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千余斤炭,不知道要几千斤柴才烧得出,而这几千斤柴又不知道要多少天才砍得来!为了把柴烧成炭,这孤苦的老人又在尘灰里、在烟火旁边受了多少熬煎!可是拿这一切所换到的是什么呢?“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连纱带绫合起来不过三丈,难道这就能抵得上老人多少天的辛勤劳动吗?这些宫使哪里是在买东西,他们简直是强盗。他们夺走的不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这该激起读者怎样的愤怒!读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禁要问:两鬓苍苍的卖炭翁,凭着这点对他来说毫无价值的报酬,能够捱过那严寒的冬天吗?

白居易在《新乐府》中每首诗的题目下面都有一个序,说明这首诗的主题。《卖炭翁》的序是“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宫市”是唐朝宫廷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方式。本来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归官府向民间采购,到了德宗贞元末年,改用太监为宫使直接采办。宫里经常派出几百人到长安东西两市和热门的街坊去,遇到他们看中的东西,只说一声是“宫市”,拿了就走,谁也不敢过问。有时撕给你两三尺破旧的绸纱,算做报酬;有时候不但不给任何报酬,反而要你倒贴“门户钱”和“脚价钱”。所以每逢宫使出来的时候,连卖酒卖烧饼的小店铺都关上店门不敢做生意了。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但是,《卖炭翁》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读着这首诗,我们所看到的决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仿佛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渔的、织布的人出现在我们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卖炭翁》的艺术性也是很高的。你看,诗人在开头八句里,先对卖炭翁做了一番总的介绍,介绍得那么亲切、自然,就像介绍自己家里的人一样。“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简单,然而深情的十四个字,就活生生地勾画出他的外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是同样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深刻地刻划了他的内心活动。这番介绍就好像一串电影画面,从南山的远景开始,镜头平稳地拉近,然后就接连几个大特写:两鬓、十指、灰尘满面、衣衫褴褛,使人触目惊心。

这样介绍了以后,诗人就拣取卖炭翁的一次遭遇,来加以具体描写。白居易有意把他放在一个大雪天里,这雪,虽然使他的身体格外寒冷,但却点燃了他心头的希望;虽然增加了赶车的困难,但也给了他力量,使他一口气就赶到了目的地。这是多么富于戏剧性的描写啊!卖炭翁满怀希望地赶到市上,却不急着马上把炭卖掉。他歇下来,也许还用衣袖揩一揩额头的汗水,蹲在路旁喘气。但是,谁能说他的内心会像他的外表一样平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好像一场悲剧以前短暂的沉默,这两句诗把人的心弦扣得紧紧的。接下去,诗人掉转笔锋,使故事急转直下,突然出现了两个宫使。白居易再次运用由远及近的写法,写他们骑着马反差。卖炭翁还来不及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他们已经把车牵向北去了。

篇8:白居易长恨歌全文朗诵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体现在“长恨”二字上。作者从汉皇 重色思倾国的第一部分描述其,讲述了安史之乱之前的唐玄宗如何好色并求色最终得到了美娇娘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到唐玄宗的专宠而使得全家鸡犬升天得到万千富贵。作者反复用笔墨渲染了唐玄宗纵情声色沉迷于酒色中不能自拔甚至不理朝,因而引发了渔阳 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这些前因既是后来造成悲剧的基础也是引起长恨的主要原因。

第二部分从六军 不发无奈何开始写起,详细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开始后玄宗弃杨氏于不顾的仓皇出逃,引起了六军驻马并要求除去红颜祸水的.杨氏造成宛转峨眉马前死的悲剧。这部分是故事最为关键的情节。杨氏死后唐玄宗因怀念她引发的寂寞悲哀和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诗人以心酸恻隐悲痛的语调细致的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让人读之揪心疼痛催人泪下。

从临邛 道士鸿都客起为这首诗的第三部分,着重描写了唐玄宗借助道士的帮助于虚无缥渺的仙境中找寻到了杨氏的踪影。在幻境中再次展现了杨氏梨花带雨的绝世容颜,并以含情脉脉的托物寄词再次重申了以前的誓言,表达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深情厚谊,为进一步渲染 长恨 这一主题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最后在全诗的结尾又以“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来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份量。

全诗所写之情缠绵悱恻所书之恨杳杳无穷,诗人以哀婉动人的文字和悠扬宛转的语调娓娓叙来,令人为之动容。通过纵观全诗我们再结合诗人本身的经历不难看出,诗人写此诗的目的并不在于对历史的记录与评价,而是,通过此诗借助前代帝王和妃子的爱情悲剧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痛苦和对所爱之人的相思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长恨歌 白居易讽刺说

2.白居易写的长恨歌

3.小说《长恨歌》鉴赏

4.《长恨歌》参考资料与练习题答案

5.古代诗歌《长恨歌》教学设计

6.《长恨歌》教学教案设计与教学反思(2课时)

7.历史实景歌舞剧《长恨歌》案例分析

8.唐诗·白居易《长恨歌》

9.长恨歌艺术特色简析

篇9:《游悟真寺诗》白居易全文赏析

游悟真寺诗

元和九年秋,八月月上弦。

我游悟真寺,寺在王顺山。

去山四五里,先闻水潺湲。

自兹舍车马,始涉蓝溪湾。

手拄青竹杖,足踏白石滩。

渐怪耳目旷,不闻人世喧。

山下望山上,初疑不可攀。

谁知中有路,盘折通岩巅。

一息幡竿下,再休石龛边。

龛间长丈余,门户无扃关。

仰窥不见人,石发垂若鬟。

惊出白蝙蝠,双飞如雪翻。

回首寺门望,青崖夹朱轩。

如擘山腹开,置寺于其间。

入门无平地,地窄虚空宽。

房廊与台殿,高下随峰峦。

岩崿无撮土,树木多瘦坚。

根株抱石长,屈曲虫蛇蟠。

松桂乱无行,四时郁芊芊。

枝梢嫋青翠,韵若风中弦。

日月光不透,绿阴相交延。

幽鸟时一声,闻之似寒蝉。

首憩宾位亭,就坐未及安。

须臾开北户,万里明豁然。

拂檐虹霏微,绕栋云回旋。

赤日间白雨,阴晴同一川。

野绿簇草树,眼界吞秦原。

渭水细不见,汉陵小于拳。

却顾来时路,萦纡映朱阑。

历历上山人,一一遥可观。

前对多宝塔,风铎鸣四端。

栾栌与户牖,恰恰金碧繁。

云昔迦叶佛,此地坐涅盘。

至今铁钵在,当底手迹穿。

西开玉像殿,白佛森比肩。

斗薮尘埃衣,礼拜冰雪颜。

叠霜为袈娑,贯雹为华鬘。

逼观疑鬼功,其迹非雕镌。

次登观音堂,未到闻栴檀。

上阶脱双履,敛足升净筵。

六楹排玉镜,四座敷金钿。

黑夜自光明,不待灯烛然。

众宝互低昂,碧佩珊瑚幡。

风来似天乐,相触声珊珊。

白珠垂露凝,赤珠滴血殷。

点缀佛髻上,合为七宝冠。

双瓶白琉璃,色若秋水寒。

隔瓶见舍利,圆转如金丹。

玉笛何代物,天人施祗园。

吹如秋鹤声,可以降灵仙。

是时秋方中,三五月正圆。

宝堂豁三门,金魄当其前。

月与宝相射,晶光争鲜妍。

照人心骨冷,竟夕不欲眠。

晓寻南塔路,乱竹低婵娟。

林幽不逢人,寒蝶飞翾翾。

山果不识名,离离夹道蕃。

足以疗饥乏,摘尝味甘酸。

道南蓝谷神,紫伞白纸钱。

若岁有水旱,诏使修苹蘩。

以地清净故,献奠无荤膻。

危石叠四五,靁嵬欹且刓。

造物者何意,堆在岩东偏。

冷滑无人迹,苔点如花笺。

我来登上头,下临不测渊。

目眩手足掉,不敢低头看。

风从石下生,薄人而上搏。

衣服似羽翮,开张欲飞骞。

孇孇三面峰,峰尖刀剑攒。

往往白云过,决开露青天。

西北日落时,夕晖红团团。

千里翠屏外,走下丹砂丸。

东南月上时,夜气青漫漫。

百丈碧潭底,写出黄金盘。

蓝水色似蓝,日夜长潺潺。

周回绕山转,下视如青环。

或铺为慢流,或激为奔湍。

泓澄最深处,浮出蛟龙涎。

侧身入其中,悬磴尤险艰。

扪萝蹋樛木,下逐饮涧猿。

雪迸起白鹭,锦跳惊红鳣。

歇定方盥漱,濯去支体烦。

浅深皆洞彻,可照脑与肝。

但爱清见底,欲寻不知源。

东崖饶怪石,积甃苍琅玕。

温润发于外,其间韫璵璠。

卞和死已久,良玉多弃捐。

或时泄光彩,夜与星月连。

中顶最高峰,拄天青玉竿。

冋令上不得,岂我能攀援。

上有白莲池,素葩覆清澜。

闻名不可到,处所非人寰。

又有一片石,大如方尺砖。

插在半壁上,其下万仞悬。

云有过去师,坐得无生禅。

号为定心石,长老世相传。

却上谒仙祠,蔓草生緜緜。

昔闻王氏子,羽化升上玄。

其西晒药台,犹对芝术田。

时复明月夜,上闻黄鹤言。

回寻画龙堂,二叟鬓发斑。

想见听法时,欢喜礼印坛。

复归泉窟下,化作龙蜿蜒。

阶前石孔在,欲雨生白烟。

往有写经僧,身静心精专。

感彼云外鸽,众飞千翩翩。

来添砚中水,去吸岩底泉。

一日三往复,时节长不愆。

经成号圣僧,弟子名扬难。

诵此莲花偈,数满百亿千。

身坏口不坏,舌根如红莲。

颅骨今不见,石函尚存焉。

粉壁有吴画,笔彩依旧鲜。

素屏有褚书,墨色如新干。

灵境与异迹,周览无不殚。

一游五昼夜,欲返仍盘桓。

我本山中人,误为时网牵。

牵率使读书,推挽令効官。

既登文字科,又忝谏诤员。

拙直不合时,无益同素餐。

以此自惭惕,戚戚常寡欢。

无成心力尽,未老形骸残。

今来脱簪组,始觉离忧患。

及为山水游,弥得纵疏顽。

野麋断羁绊,行走无拘銮。

池鱼放入海,一往何时还。

身著居士衣,手把南华篇。

终来此山住,永谢区中缘。

我今四十余,从此终身闲。

若以七十期,犹得三十年。

【赏析】

山水诗是诗的一大题材。到了中唐,诗人们追求创新,模山范水跳出了王孟藩篱,变自然凝炼为铺陈始终、淋漓尽致,气度之壮阔,篇章之恢宏,白居易《游悟真寺诗》与韩愈《南山诗》可谓其中的代表佳作。

悟真寺,在王顺山。诗歌作于公元8(元和九年),此时白居易丁忧期满,回朝任左赞善大夫之职。

“元和九年秋,八月月上弦。我游悟真寺,寺在王顺山”。起笔不落窠臼,将游悟真寺的时间、地点一一交代清楚。虽有杜甫《北征》开端的痕迹,但用于山水诗,犹为罕见,实为散文游记作法。下文再写舍弃车马,徒步上山,小憩两次,登山入寺。将登山过程寸步不遗、一一道来。清人贺贻孙评白诗说“段段求详”,从此诗可窥见一斑。入寺之后,环顾四周,“如擘山腹开,置寺于其间”,以人体比拟山、寺位置,想象怪异却又精当妥贴。寺中所见所闻,树木是“根株抱石长,屈曲虫蛇蟠,松桂乱无行,四时郁芊芊”,鸟儿则“幽鸟时一鸣,闻之似寒蝉”。诗中不乏传统的清雅幽寂,但又忠于现实、客观摹写,美中有瑕,不加美化,有异于传统审美观念。

入寺之后,必然面对众多建筑。描写楼阁嵯峨,法相庄严,为诗歌难题,前人往往避开此处,着笔自然景色。诗人却知难而进,正面描写寺中多宝塔、玉像殿、观音堂等建筑。然而视角不同,写来各有特点。多宝塔是“风铎鸣四端,栾栌与户牖,恰恰金碧繁”、“至今铁钵在,当底手迹穿”,重在整体与个别形象的交叉。玉像殿则“迭霜为袈裟,贯雹为华鬘”,只取玉佛雕像。两者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观音堂却浓墨重彩,大肆铺排:“六楹排玉镜,四座敷金钿。黑夜自光明,不待灯烛然。众宝互低昂,碧佩珊瑚幡。风来似大乐,相触声珊珊。白珠垂露凝,赤珠滴血殷,点缀佛髻上,合为七金冠。”再附设舍利珠、玉笛。既表现佛堂金碧辉煌,又突出佛像圆通金像,由大到小,逐层铺叙,声色俱有。然而诗人更将圆。宝堂豁三门,金魄当其前。月与宝相射,晶光争鲜妍。”于是观音堂的`光辉尽落眼中。

天明之后,独游山径。韩愈《山石诗》描绘这一场景,寥寥数语、写意勾勒。白居易则工笔细绘,巧施丹青。点缀以乱竹、寒蝶、山果神祠,登危石而心惊,承山风而体轻。山林逸趣,具体细致,令读者如悠然入其境。落日圆月,是诗歌的永恒题材,不落俗套,绝非易事。白居易笔下的日落月生,却令人耳目一新。“西北日落时,夕晖红团团。千里翠屏外,走下丹砂丸。东南月上时,夜气青漫漫。百丈碧潭底,写出黄金盘。”时而红翠交辉、时而碧金相映,色彩绚烂,形象艳丽。“丹砂丸”、“黄金盘”比喻日月,颇为奇绝。以俗语入诗,却能化俗为雅。至此一日一夜游程,交代明白。其后则略去时间线索,截取典型山景细绘。蓝水萦山、时急时缓、东崖堆石,亦青亦润。诗人不仅描写游历实境,还将目接心仰、足行不到的山光池色写入诗中;“中顶最高峰,拄天青玉竿。鼠同鼠令上不得,岂我能攀援。上有白莲池,素葩覆清澜。闻名不可到,处所非人寰。”这又是以文为诗的表现手法。

山水诗中,往往将人文景致作为自然风光的附庸;而在散文游记中,人文景致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白居易此诗醉心山水,又着眼灵迹。不仅对寺院描摹工细,而且笔下佛子,仙真、神龙、高僧、名画、法书纷至沓来,大大丰富了山水诗的内容。诗人对一片石的佛家传说,王子乔的得道仙祠、吴道子画、褚遂良书都一笔带过,而对画龙堂的神龙听法、写经僧的鸽群协力等富于神话色彩的传说却是笔下生花、绘声绘色。笔墨详略浓淡,安排十分得当。

曲终奏雅,篇末明志,是山水诗结尾的惯常写法。诗中写景洋洋一千余言,为普通山水诗的数十倍篇幅,结尾抒情,向往野情逸趣、厌倦尘世俗务,也占据一百四十字之多,宣泄无遗。

诗歌按照时间顺序,以游山过程贯串始终,又不时间以人文景致、穿插心情感受,题材丰富多彩,致使叙事、抒情、写景浑然一体,构成散文化的山水诗,诗化的山水游记。诗歌结构,从游山到游毕抒怀,首尾完整,井然有序。但于严整中时见腾挪起伏。后三月之游程即重加组合,并无严格时间线索。全诗或详或略,重点突出。同是山行,上山详而下山略;同是自然风光,详于前而简于后、详于实而疏于虚;同是寺院庙宇,则突出观音堂;同是人文古迹、则突出画龙堂、写经僧。行文挥洒变化、疾徐有致,结构可谓疏密有致,收放自如。

诗中刻画形象,色彩鲜明、姿态横生,新境叠见。或宏阔如“拂檐虹霏微,绕栋云回旋,赤日间白雨,阴晴同一川”,或奇异如“风从石下生,薄人而上搏。衣服似羽翮,开张俗飞骞”,或飞动如“扪萝蹋樛木,下逐饮润猿。雪迸起白鹭,锦跳惊红鳣”,或静谧如“日月光不透,绿阴相交延。幽鸟时一声,闻之似寒蝉”,搜幽探微,戛戛乎独造。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白居易《浪淘沙》全文】相关文章:

《游悟真寺诗》白居易全文赏析05-12

白居易诗集04-14

竹枝 白居易04-25

宴散 白居易05-04

白居易:琴茶06-07

唐诗《七夕》白居易05-23

清明夜 白居易05-26

春风白居易范文05-18

南浦别 白居易04-19

草白居易教案04-27

上一篇:述职报告对外贸易下一篇:2018学习工匠精神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