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去一降一补是什么意思

2024-04-09

三去一降一补是什么意思(精选8篇)

篇1:三去一降一补是什么意思

“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去产能即化解产能过剩,是指为了解决产品供过于求而引起产品恶性竞争的不利局面,寻求对生产设备及产品进行转型和升级的方法。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国际市场持续低迷,国内需求增速趋缓,我国部分产业供过于求矛盾日益凸显,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消耗、高排放行业尤为突出。当前,我国出现产能严重过剩主要受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去产能”列为五大结构性改革任务之首,并明确了“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的思路。

去库存主要是化解房地产库存。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允许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使他们形成在就业地买房或长期租房的预期和需求。明确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方向,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自然人和各类机构投资者购买库存商品房,成为租赁市场的房源提供者,鼓励发展以住房租赁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企业。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

去杠杆“杠杆”是指特定主体通过借入债务,以较小规模的自有资金撬动大量资金,以此扩大经营规模。比如个人、企业和政府等主体向金融机构借贷或发债等,都是加杠杆的行为。微观上一般以总资产与权益资本的比率衡量杠杆率水平,宏观上一般以“债务/GDP”衡量杠杆率水平。适度加杠杆有利于企业盈利和经济发展,但如果杠杆率过高,债务增速过快,还债的压力就会反过来增大金融风险甚至拖累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去杠杆”列为20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积极推动在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改善债务结构,增加权益资本比重,以可控方式和可控节奏逐步减少杠杆,防范金融风险压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降成本即帮助企业降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进一步清理规范中介服务。降低企业税费负担,进一步正税清费,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营造公平的税负环境,研究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降低社会保险费,研究精简归并“五险一金”。降低企业财务成本,金融部门要创造利率正常化的政策环境,为实体经济让利。降低电力价格,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降低物流成本,推进流通体制改革。

补短板补基础设施建设短板,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中心城区地下管网老旧、水电气暖及环卫设施不配套等问题。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短板,解决结构优化调整缓慢,实体经济发展不快,金融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企业融资成本过高,产业投资增量减少,增长新动力不足,投资需求降低等问题。补科技创新进步短板,解决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活力不足,科技研发投入偏低,科技成果转化缓慢,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等问题。补城乡统筹发展短板,解决新农村建设标准不高,都市现代农业规模不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落后,城乡差别较大等问题。

三去一降一补解读

中国是一个非常喜欢使用新词的国家,“新常态”、“供给侧改革”就是最新出炉的新词。正所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然而吾等小民眼花缭乱于新桃旧符之际还是想弄明白其中的究竟。

近日有“权威人士”答记者问公开发表在权威报纸,同时吴敬琏的一篇谈话也在网络流传(本读书客也做了转发:《吴敬琏:社会矛盾已经到了临界点,必须重启改革!》)。下面我就来谈谈读后感,给读书客的朋友一个参考。

中国经济目前遇到的问题,其实不是今天才有的,只不过随着整个世界经济的不景气而变得显眼罢了。于是顶层提出了之道,即“三去一降一补”。

去产能

主要讲的是钢铁、煤炭等行业,该破产的就破产关掉。失业的企业职工,安排转岗和再培训再就业。目前这些僵尸企业都是靠银行贷款,还有一口气。

去库存

主要说的是房地产开发的空置楼房,要卖掉空房、去掉库存。据说各地政府都有去库存的任务指标。

去杠杆

就是减低负债,政府、企业、个人都可以有负债,政府举债搞某某项目即在加杠杆。

降成本

就是降低整体的税负水平,5月1号开始实行的营改增即为具体的举措。

补短板

诸如脱贫、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三去一降一补”其中的核心问题是所谓去杠杆,即减低负债。持续亏损,资不抵债的大型企业,持续向银行借钱,不会因为“债转股”而好转,窟窿只能越来越大,银行自身的风险就越来越大。个人方面的负债,主要还是供房一族。沈阳曾想给大学生零首付买房,幸好被叫停了,不然后果更麻烦。因为所有这些负债,最终都会转嫁到银行的头上,集聚下去,银行也会跨的。所以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即不能出现金融危机或曰金融大动荡。

篇2:三去一降一补是什么意思

对各级地方政府来说,有的供给侧改革可能做不了,需要等中央将顶层制度设计好后才能在本地贯彻落实,但供给管理则完全可以在本地进行。做好供给管理,一方面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进行,另一方面要结合本地特点进行大胆探索。

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2016年如何做好供给管理作了非常明确的部署,具体包括“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各级地方政府要分别在这五个方面做好供给管理工作,同时不能忽视了“去超建”。

第一,“去产能”,即淘汰实体经济的落后过剩产能。

产能过剩是各地存在的普遍问题,特别是重化工业和出口导向型产业比重较高的地区情况更为严重。

产能过剩带来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债务负担和金融风险,已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障碍,必须尽快通过供给管理予以解决。

去产能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尊重市场,由企业通过自行淘汰、收购兼并、资产重组等方式主动去产能;二是分类处置,避免“一刀切”,鼓励探索多种模式;三是标准处置,政府主要通过制定和实施技术标准、质量标准、能耗标准、环保标准、安全标准等去产能;四是依法处置,即按规则、按程序处置不良资产,尽可能避免后遗症;五是稳妥推进,制定和落实财税支持、不良资产处置、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生活保障以及专项奖补等配套政策,做好职工安置等工作;六是淘汰僵尸,做好淘汰或重组僵尸企业工作,加快破产清算案件审理;七是培育接续,关键是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附加值较高、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业和新产品。

第二,“去库存”,即减少房地产行业的库存。

十多年来各地房地产业高速发展,已形成了供过于求局面,既带来了高房价问题,也带来了高库存问题。高库存已成为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而且,房地产还涉及到地方政府的收入、债务负担和金融风险等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高度重视、谨慎处理。

房地产去库存要注意几点:一是要发挥企业在去库存中的主导作用,将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减少新的无效供给,作为去库存的重要手段;二是要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允许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购房,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扩大房地产有效需求;三是要通过改革土地制度、财税制度、金融制度、预售制度等解决房地产发展的深层问题;四是要认识到房地产去库存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做好打持久战准备,有一部分房地产库存因成本代价太高是不可能去掉的,不能不顾代价强行去掉;五是要认识到去库存只是房地产去泡沫的过渡性手段,房地产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去泡沫来实现。

第三,“去杠杆”,即降低政府的负债水平。

多年来,许多地方在追求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债务负担日益加重,积累了很高的杠杆率。有的地方负债占GDP的比重早就超过了200%,由此带来了较大的金融风险隐患。因此,有必要采取去杠杆等措施,尽可能地把风险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避免出现大的系统性风险。

去杠杆要注意几点:一是要摸清家底,了解本地真实的杠杆率;二是要完善全口径政府债务管理,严控债务增量;三是要加强全方位监管和风险监测预警,规范各类融资行为;四是建立“银政企”合作机制,三方定期进行沟通与协调;五是以可控方法和节奏主动释放一些债务风险,淘汰或重组僵尸企业,避免风险的累积;六是要依法处置信用违约,妥善处理风险案件;七是要做好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工作,防范“道德风险”;八是抓紧开展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非法集资蔓延势头,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底线。

第四,“降成本”,即降低实体经济企业的成本。

当前实体经济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受到市场需求缩小与“高成本时代”到来的“两面夹击”,导致很多企业效益下降,甚至一部分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挑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成本、财务成本、电力成本和物流成本等,为企业赢得发展空间。

降成本需要从两个方面使力。一方面,要通过改革降低成本。如通过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审批制度改革等,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坚决打击向企业吃拿卡要的违规腐败行为,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通过财政制度改革和税费制度改革等,降低企业的税费成本;通过金融制度改革等,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通过电力体制改革等,降低企业的电力成本;通过流通体制改革和路桥收费制度改革等,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另一方面,要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寻找低成本要素新来源等,为实体经济企业开拓消化高成本的“蓝海”。如支持企业加大对符合产业升级方向的相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的力度;通过多种形式组织针对产业升级的人才和技术工人培训;建立产业升级项目数据库,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加快“走出去”步伐,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开拓国际低成本的要素新来源等。

第五,“补短板”,即在一些被忽视或滞后领域增加有效供给。

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补短板”内容包括生态建设、精准扶贫、培育发展新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本投资、农村发展等。增加有效供给,即增加有市场需求、符合消费结构升级方向以及能够产生合理回报的供给。

补短板要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要打好脱贫攻坚战;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培育发展新产业;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继续抓好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等。当前,重点要补好生态短板和农村贫困短板工作。补好生态短板,要通过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来实现,如推进垄断行业改革、资源能源价格改革等,减少和抑制垄断,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土地浪费;推进资源产权制度改革,明确资源保护主体和责任,避免“公地悲剧”,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通过环境制度改革,明确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主体和责任,划定生态红线,遏制环境污染恶化趋势等。补好农村贫困短板,要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

最后,“去超建”,即减少基础设施领域的超前、超标、超大、超量建设。“去超建”是笔者提出的新概念,是针对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来说的。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超前建设、超标建设、超大建设、超量建设等问题,需要通过“去超建”,使其回归正常发展的轨道。

篇3:三去一降一补是什么意思

征求意见主要针对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有独资企业之间无偿划拨子公司的会计处理;二是非持续经营的僵尸企业的会计处理;三是企业集团母公司向其子公司转拨资本性财政性资金的会计处理;四是中央企业对工业企业结构调整转项奖补资金的会计处理。

在国有独资企业之间无偿划拨子公司的会计处理方面,分划入企业的会计处理和划出企业的会计处理两部分,两者又可细分为个别财务报表、合并财务报表和划入/划出企业为投资性主体时的相关会计处理。

非持续经营的“僵尸企业”的会计处理则包括非持续经营的“僵尸企业”自身的会计处理、非持续经营的“僵尸企业”的母公司的会计处理和非持续经营的“僵尸企业”的母公司以外的其他权益性投资方的会计处理。

篇4:坚定不移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系全局、关系长远,一定要切实抓好。要深刻理解时代背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有周期性、总量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要准确把握基本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给质量满足需要,使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主攻方向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当前重点是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本质属性是深化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价格、财税、金融、社保等领域基础性改革。要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作用,一方面遵循市场规律,善于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政府要勇于承担责任,各部门各级地方政府都要勇于担当,干好自己该干的事。要突破重点难点,坚持重点论,集中攻关,以點带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场硬仗怎么打、要解决什么问题、实现怎样的目标、重点任务是什么,是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

篇5:重点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组长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成员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成员张高丽出席会议。

会议分别听取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住房城乡建设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关工作方案的汇报,听取了江苏、重庆、河北以及深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况的汇报,听取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工作的汇报。领导小组成员进行了讨论。

指出,党中央作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后,各地区各部门认识不断提高、主动开展工作,有关部门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许多地区研究制定了综合性方案和专项方案,成效逐步显现,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同时,有些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定,有的地方还没有有力行动起来,有的.工作抓得还不精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系全局、关系长远,一定要切实抓好。要深刻理解时代背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有周期性、总量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要准确把握基本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给质量满足需要,使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主攻方向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当前重点是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本质属性是深化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价格、财税、金融、社保等领域基础性改革。要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作用,一方面遵循市场规律,善于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政府要勇于承担责任,各部门各级地方政府都要勇于担当,干好自己该干的事。要突破重点难点,坚持重点论,集中攻关,以点带面。要把工作做细做实,有针对性制定政策、解疑释惑;具体工作要从实际出发,盯住看,有人管,马上干。要平衡好各方面关系,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注意减少风险隐患。

强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必须坚持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为人民群众生活改善打下更为雄厚的基础;必须弘扬勤劳致富精神,激励人们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必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处理好政府、企业、居民三者分配关系;必须强化人力资本,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着力把教育质量搞上去,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发挥好企业家作用,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化解困惑,保障各种要素投入获得回报;必须加强产权保护,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加强对国有资产所有权、经营权、企业法人财产权保护,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增强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感。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成员出席,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以及有关地方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篇6:三去一降一补的解读

发布时间:2016-05-19编辑:德秀 手机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中央确定的工作方针是战略上坚持持久战,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但是不能够因为是持久战,当前就不干了。所以,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打歼灭战。今年主要是五大任务,叫“三去一降一补”。以下是关于三去一补的解读!

一是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

有些产品价格再怎么下降,消费总量也已经不会再扩大了,钢铁和煤炭现在就是这样一种情况,价格一直在下跌,但是去年煤炭的消费总量和今年粗钢表观消费量总量上都会净减少,原因是产能过大。僵尸企业没有及时实现市场出清,在这种情况下,刺激需求、扩大投资解决不了问题,长期下去会把行业当中的优质企业拖垮,最后一起死。所以正确的做法是通过坚定地处置僵尸企业,实现去产能,使产能和总的需求量大体均衡,止住价格下跌的趋势,让优质企业看到希望,增强信心。处置的信心是坚持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做好职工安置,这是总的方针和原则。接下来要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体系,在财税支持、不良资产的处置、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生活保障专项奖补,对处置压力大的一些地区要给予专项奖补,以及在资本市场等方面进行支持。二是帮助企业降低成本。

这是五中全会就确定的一项50项重大新举措之一,所以明年就开始要做,我国总的来看收入还是中等收入,8000多美元,但很多方面的成本偏高,呈现一种未富先高的现象。所以必须要从全球的视野,从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这样一个问题。我国的创新能力在不断提高,但是目前还不足以弥补快速上升的成本减弱的竞争趋势,所以要尽量保持和延长竞争优势,必须下决心降成本,否则长期下去很多企业会被高成本压垮。企业没有盈利一两天可以扛下去,三四年以后恐怕就撑不下去了,所以一手要去产能,当然去产能并不一定是所有的行业都这么做。另一手是要降成本,这是普惠性的。微观主体有活力了,经济才能有持久的发展动力,所以明年要实行“七降”,在七个方面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三是化解房地产库存。

这个总的判断是:现在的房地产库存,包括建好的和在建的,相对于现有户籍人口肯定是多了,但如果加上2.5亿多非户籍人口而言可能就不多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体制和机制不鼓励甚至限制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购房和租房,所以中央确定明年要在两个方面深化改革:一是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方案已经有了,但是要加大力度,加快进度。二是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方案,和上一轮的要有所区别。这次住房制度改革基本方向已经确定了,要以满足新市民的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为新市民服务,即2.5亿非户籍人口,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对有能力直接买房的仍然支持包括非户籍人口在内的城镇居民购买产权房,对一时买不起的,支持他们先租房,因为大多数人实际是不可能一下买得起的,特别是对农民工、农业转移人口而言。对难以承受市场化房租的,而且符合条件的,政府可以给予租金的补助,公报当中也有一句话,叫做把公租房扩大到所有的非户籍人口。所以,为此要大力鼓励支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自然人、各类机构投资者购买现有的库存房,成为租赁市场的房源提供者。鼓励发展以住房租赁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企业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多元主体的房东,让他们先买房子,然后出租,为此也要取消过时的一些限制性措施。四是扩大有效供给,就是补短板。

从不同收入群体来看,农村贫困人口是短板,从产业来看,现代农业是短板。刚刚开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现代农业基础建设是一个要加强的地方。新兴产业是短板,从产品来看,生态产品是短板。从产品的质量来看,高品质的产品是短板。从资本来看,刚才曾培炎理事长已经讲到了,相对于物理资本而言,人力资本是短板。所以,要提高投资的针对性、有效性,针对短板来进行投资,包括打好扶贫攻坚战,加强农业现代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培育发展新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当中的短板。

五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这是底线。

篇7:三去一降一补是什么意思

PART 01 关于国有独资或全资企业之间无偿划拨子公司的会计处理

在“三去一降一补”工作中,有关企业集团出于深化国企改革或去产能、调结构等原因,按照国有资产监管部门(以下简称国资监管部门)有关规定,对所属的子公司的股权进行集团之间的无偿划拨。

本规定所称的国有独资或全资企业,包括国有独资公司、非公司制国有独资企业、国有全资企业、事业单位投资设立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及其再投资设立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国有独资或全资企业之间按有关规定无偿划拨子公司,导致对被划拨企业的控制权从划出企业转移到划入企业的,应当进行以下会计处理:

一、划入企业的会计处理

(一)个别财务报表

被划拨企业按照国有产权无偿划拨的有关规定开展审计等,上报国资监管部门作为无偿划拨依据的,划入企业在取得被划拨企业的控制权之日,编制个别财务报表。应当根据国资监管部门批复的有关金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贷记“资本公积(资本溢价)”科目(若批复明确作为资本金投入的,记入“实收资本”科目,下同)。

【案例1】甲公司、乙公司均为国有独资公司,其出资人为当地政府。为便于行业管理,2016年12月1日,当地国资委下发股权划拨文件,将乙公司持有的A公司的股权无偿划拨给甲公司,使得A公司变成甲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当日,国资委批复的金额为2000万元,作为资本金投入。2016年12月31日,已办理股东变更等工商变更手续。

【解读】甲公司取得国资委无偿划拨A公司的股权,从批复情况看,属于国资委对企业的资本性投入,计入实收资本。

甲公司会计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 20000000

贷:实收资本

20000000

假如批复未明确是资本性投入,则甲公司会计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 20000000

贷:资本公积

20000000

(二)合并财务报表

划入企业在取得被划拨企业的控制权后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一般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

1.合并资产负债表。

划入企业应当以被划拨企业经审计等确定并经国资监管部门批复的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及其在被划拨企业控制权转移之前发生的变动为基础,对被划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进行调整,调整后应享有的被划拨企业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资本溢价)。

【解读】将被划拨企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调整为经审计并经国资委批复的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同时考虑控制权转移之前发生的变动。

借:存货、固定资产等(批复增值)

应付账款等负债(批复减值)

贷:应收账款等(批复减值)

资本公积(差额)

2.合并利润表。

划入企业编制取得被划拨企业的控制权当期的合并利润表时,应包含被划拨企业自国资监管部门批复的基准日起至控制权转移当期期末发生的净利润。

3.合并现金流量表。

划入企业编制取得被划拨企业的控制权当期的合并现金流量表时,应包含被划拨企业自国资监管部门批复的基准日起至控制权转移当期期末产生的现金流量。

4.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划入企业编制当期的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时,应包含被划拨企业自国资监管部门批复的基准日起至控制权转移当期期末的所有者权益变动情况。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可以根据合并资产负债表和合并利润表编制。

【解读】针对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均需要考虑被划拨企业自国资监管部门批复的基准日起至控制权转移当期期末实现的净利润、现金流量及所有者权益变动情况。

比如案例1中,需要特殊考虑的时间段是2016年12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

二、划出企业的会计处理

(一)个别财务报表

划出企业在丧失对被划拨企业的控制权之日,编制个别财务报表。

划出企业应当按照对被划拨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借记“资本公积(资本溢价)”科目(若批复明确冲减资本金的,应借记“实收资本”科目,下同),贷记“长期股权投资(被划拨企业)”科目;资本公积(资本溢价)不足冲减的,依次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案例2】沿用【案例1】的资料。

【解读】乙公司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实收资本

200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20000000

假如批复未明确冲减资本金的,乙公司会计分录为:

借:资本公积

200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20000000

(二)合并财务报表

划出企业在丧失对被划拨企业的控制权之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不应再将被划拨企业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

划出企业终止确认原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反映的被划拨企业相关资产、负债、少数股东权益以及其他权益项目,相关差额冲减资本公积(资本溢价),资本公积(资本溢价)不足冲减的,依次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同时,划出企业与被划拨企业之间在控制权转移之前发生的未实现内部损益,应转入资本公积(资本溢价),资本公积(资本溢价)不足冲减的,依次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解读】丧失控制权后,被划拨企业不再纳入合并范围,原合并报表中被划拨企业的资产、负债、少数股东权益、其他权益项目应冲减,冲减时形成的差额,依次冲减资本公积(资本溢价)、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如果存在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也应依次冲减资本公积(资本溢价)、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PART 02 关于即将关闭出清的“僵尸企业”的会计处理

一、即将关闭出清的“僵尸企业”自身的会计处理

根据《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6号)和《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7号)等文件规定,地方可以综合运用兼并重组、债务重组和破产清算等方式,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实现市场出清。

企业按照政府推动化解过剩产能的有关规定界定为“僵尸企业”且列入即将关闭出清的“僵尸企业”名单的(以下简称此类“僵尸企业”),应自被列为此类“僵尸企业”的当期期初开始,对资产改按清算价值计量、负债改按预计的结算金额计量,有关差额计入营业外支出(收入)。

此类“僵尸企业”不应再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计提折旧或摊销。

【解读】“僵尸企业”不适用持续经营假设,列为“僵尸企业”的当期期初开始,资产以清算价值计量,负债以预计结算金额计量,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该类“僵尸企业”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确定清算价值后,不再计提折旧或摊销。

此类“僵尸企业”应在附注中披露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及其原因、财务报表上有关资产和负债的状况、清理的进展情况、是否会因资产变现以及负债清偿等原因需预计大额的损失或额外负债等重要信息。

此类“僵尸企业”进入破产清算程序且被法院指定的破产管理人接管的,应改按有关破产清算的会计处理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二、即将关闭出清的“僵尸企业”的母公司的会计处理

此类“僵尸企业”的母公司(以下简称母公司)应当区分个别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进行会计处理:

(一)个别财务报表

母公司在编制个别财务报表时,对该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资产负债表日的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孰低进行计量,前者低于后者的,其差额计入资产减值损失。

【解读】如果该子公司被列为“僵尸企业”,母公司持有的该项长期股权投资很有可能会发生减值,期末,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计提减值准备。会计分录如下: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二)合并财务报表

母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以该子公司编制的财务报表为基础,按与该子公司相同的基础对该子公司的资产、负债进行计量,计量金额与原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反映的相关资产、负债以及商誉的金额之间的差额,应计入当期损益。

母公司因其所属子公司进入破产清算程序且被法院指定的破产管理人接管等,丧失了对该子公司控制权的,不应再将其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

【解读】因该子公司列为“僵尸企业”后,不再适用持续经营假设,资产以清算价值计量,负债以预计结算金额计量。

母公司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对该子公司的合并,需要以子公司调整后确认的资产、负债金额为基础,计量金额与原合并报表中反映的资产、负债、商誉金额之间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支出(收入)。

(三)合并报表的附注披露

母公司应当在合并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子公司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及其原因、母公司计量基础的有关变化对其当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方面的影响、子公司清理的进展情况、是否会因资产变现以及负债清偿等原因需预计大额的损失或额外负债等重要信息。

三、即将关闭出清的“僵尸企业”的母公司以外的其他权益性投资方的会计处理

这里的其他权益性投资方,是指对此类“僵尸企业”具有共同控制或能够施加重大影响的投资企业。

这些投资企业对该“僵尸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孰低进行计量,前者低于后者的,其差额计入资产减值损失。

【解读】如果该被投资企业被列为“僵尸企业”,投资企业持有的该项长期股权投资很有可能会发生减值,期末,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计提减值准备。会计分录如下: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PART 03 关于中央企业对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的会计处理

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建﹝2016﹞253号,以下简称253号文),中央财政将安排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以下简称专项奖补资金),用于支持地方政府和中央企业推动钢铁、煤炭等行业化解过剩产能。

中央企业在收到预拨的专项奖补资金时,应当暂通过“专项应付款”科目核算,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专项应付款”科目。

中央企业按要求开展化解产能相关工作后,按照253号文规定的计算标准等,能够合理可靠地确定因完成任务所取得的专项奖补资金金额的,借记“专项应付款”科目,贷记有关损益科目;

预拨的专项奖补资金小于企业估计应享有的金额的,不足部分的差额借记“其他应收款”;

因未能完成有关任务而按规定向财政部缴回资金的,按缴回资金金额,借记“专项应付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不能合理可靠地确定因完成任务所取得的专项奖补资金金额的,应当经财政部核查清算后,按照清算的有关金额,借记“专项应付款”科目,贷记有关损益科目;

【案例3】甲企业是中央企业,2016年8月31日收到财政部、国资委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9500万元。

【解读】收到时的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9500

贷:专项应付款

9500

【案例4】承【案例3】的资料,甲企业按要求开展化解产能相关工作后,按照规定的计算标准,能够合理可靠地确定因完成任务所取得的专项奖补资金金额为9500万元。

【解读】会计分录如下:

借:专项应付款

9500

贷: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损益类科目

9500

【案例5】承【案例3】的资料,甲企业按要求开展化解产能相关工作后,因不能合理可靠地确定因完成任务所取得的专项奖补资金金额,经财政部核查清算后,确定的金额为9300万元。

【解读】会计分录如下:

借:专项应付款

9300

贷: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损益类科目

9300

【案例6】承【案例3】的资料,甲企业估计应享有的金额为9700万元。

【解读】会计分录如下:

借:专项应付款

9500

其他应收款

200

贷: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损益类科目

9700

【案例7】承【案例3】的资料,因甲企业未能完成任务向财政部缴回资金5000万元。

【解读】缴回时的会计分录:

借:专项应付款

5000

贷:银行存款

5000

【本章小结】

本章对“三去一降一补”典型业务的会计处理进行了阐述,对于国有独资或全资企业之间无偿划拨子公司业务,从划入企业、划出企业展开,对双方个别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的处理进行详细解释;

对于即将关闭出清的“僵尸企业”,不适用持续经营假设,对资产采用清算价值计量,负债以预计结算金额计量,其母公司持有对该“僵尸企业”的投资,很有可能会发生减值,在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计提减值准备;

篇8:三去一降一补是什么意思

(一) 小微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小微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新增小微企业数量较快增长。据统计2015年全国新登记企业443.9万户, 比上年增长21.6%, 注册资本 (金) 29万亿元, 增长52.2%, 两项数据均创历年新高。这与我国进行了商事制度改革有着密切关系, 2015年, 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系统完成了“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攻坚, 改善了营业环境, 全国新登记企业数量连创新高。在市场主体总量增加的同时, 初创企业活跃度持续提高。可见, 随着国家众多利好政策的出台, 小微企业的发展活力逐渐被释放出来。

2.小微企业的成本费用负担依然沉重。小微企业的利润率偏低, 而成本又难以降下来, 致使不少企业的寿命期过早结束。有统计数据表明30%的小微企业在2年内倒闭, 而60%的企业在4~5年内倒闭。而在小微企业的成本构成当中, 有60.81%的小微企业认为税收负担过重, 已经影响企业的经营。政府的优惠政策对小微企业, 特别是新设立的小微企业受惠面更少。57.9%的单位选择希望得到政府财政金融的支持, 为最希望获得的政策。

3.小微企业盈利状况堪忧。从2015年第一季度相关报告数据显示, 无论盈利水平还是营业额变化都不容乐观。全国范围内盈利的小微企业比例只有46.3%, 同时亏损的小微企业比例持续上升, 2015年初为23.3%, 比2014年增长了13.8个百分点。从营业额来看全国范围内仅有22.4%的小微企业有所增长, 尤其是中部地区营业额下降的小微企业高达46.8%, 比东部和西部分别高出13.2和7.8个百分点。

(二) 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现状。目前我国正在实行的税收优惠政策涉及的税种、优惠类型具体列示如表1所示。

从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可以看出, 国家在不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税收扶持力度, 税收优惠涉及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印花税等多个税种, 尤其是企业所得税方面减免的力度最大。企业所得税方面不仅将纳入减半征收的范围扩大到年所得30万以下的企业, 而且还把定率征收的企业也纳入享受优惠政策的范围, 大大提升了实际享受优惠的企业比例。另一方面, 随着营改增的推进, 2016年5月已全面铺开, 使增值税抵扣链条更加有效衔接, 消除营业税重复征税的问题。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在不同程度上对企业起到了积极影响。

二、制约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发挥作用的障碍

(一) 税收优惠政策覆盖范围相对较窄。

1.流转税方面。增值税、营业税的起征点调整政策只适用于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 对单位纳税人均不适用, 这就造成仅仅由于组织形式的不同就要承担不同的税负, 不符合税收公平性、合理性的要求。而采用起征点政策, 收入额在起征点以下的纳税人可全额免征, 一旦超过该起征点就会全额纳税, 造成收入额在起征点附近的纳税人税负差距过大, 不利于大多数小微企业享受优惠。

2.所得税方面。现在国家把纳入所得税减半征收范围的所得额上限不断提高, 目前已经达到30万, 然而并不是年所得额在30万以下的小微企业均可享受减半征收的优惠, 国家对小型微利企业的年所得、从业人数、资产总额都有明确的限定, 其中对除工业企业以外的其他企业的规定限额要更低一些。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除工业以外其他行业的小微企业享受该优惠的可能性。目前仅解决了核定征收中采用定率征收方式的纳税人享受优惠的问题, 对于采取定额征收方式的纳税人依然不能享受减半征收的优惠措施。

(二) 税收优惠政策的立法层级偏低。有关数据显示, 小微企业对税收政策能否降低税负, 接近60%的企业认为没有影响。从浅层次分析应当是税务机关的宣传力度不够。从更深的层次分析, 可以看出大多有关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措施以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等形式颁布, 立法层级偏低。这一方面反映出国家对此类问题还不足够重视;另一方面, 没有以法律形式出台的政策容易发生变更, 这从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年限上就可以体现出来。不稳定的政策, 难以给小微企业带来明确的导向, 而且政策都有一定的时滞效应, 更影响到税收优惠作用的发挥。

(三) 税收优惠政策结构不合理, 财产税优惠政策缺失。我国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构成了税收优惠政策的主体结构, 而且所得税的优惠力度要大于流转税部分, 这与我国目前的税收结构恰恰相反。我国目前的主体税收依然是流转税, 也即构成小微企业税负的主体也是流转税, 但这方面得到的减免却相对较少。小微企业难以摆脱“挣得少但缴的不少”的局面, 这也是小微企业和大中型企业税负与利润率成反比的重要原因。财产税一直以来并没有纳入到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当中, 而财产税已经成为小微企业的一项重要负担, 这对工业企业更为明显。尤其是企业在生产状况不好时缩小经营规模, 形成一部分闲置资产, 而这些资产仍然要缴纳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 更增加了企业的负担。

三、降低小微企业税收成本的税收政策改革路径

(一) 扩大税收优惠政策的适用范围。

1.流转税方面。增值税起征点政策的优惠范围应进一步扩大, 建议把原来规定的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扩大到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等类型, 惠及更多的小微企业。这样既符合税收中性的要求, 鼓励创业者依据自身需要选择注册企业的类型, 而不必过多考虑税负问题;又使真正享受到优惠的企业增多, 尤其可以降低初创企业的负担。

2.所得税方面。建议国家对小型微利企业的划分标准作出修订, 拓宽小型微利企业的涵盖范围, 尤其要调整从业人数和企业资产这两项标准, 可对所有行业都采用从业人数低于1, 000人、总资产低于3, 000万的上限, 年所得额逐渐采用与当年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挂钩的浮动标准, 让更多真正处于低盈利阶段的小微企业获益。

(二) 构建税收优惠政策的法律体系。从最高层级的法律开始, 应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小微企业促进法》或将目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微企业促进法》。并且将“财税支持政策”作为独立的一章纳入对应法律的实施细则当中。接下来就是要整理目前散乱的税收优惠文件, 可通过颁布《小微企业税收减免管理办法》来将各项优惠政策进行整合, 这样也方便小微企业查阅, 了解自身可以享受的优惠, 促进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对于适宜在较长期限内实行的优惠措施, 可以纳入到现行的增值税暂行条例、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印花税暂行条例等法律中。

上一篇:科学课观察日记下一篇:团长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