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新年讲话

2024-04-24

马英九新年讲话(共6篇)

篇1:马英九新年讲话

今天是“中华民国”一百年元旦,这是一个值得庆祝和感恩的时刻。

一百年前,中国饱受列强欺凌,几乎亡国,国父领导革命,推翻满清,建立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向人民许下富强的承诺。一百年前,中国历史只 有朝代的更替,人民不能当家做主。“中华民国”的建立,向人民许下民主的承诺。

一百年前,中国社会贫富悬殊,文盲遍地。“中华民国”的建立,向人民许下均富与教育的承诺。

这些承诺,正是三民主义的理想;这些承诺,透过世代的努力,一字一句写入我们的宪法,逐步实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今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向缔造“中华民国”的先烈先贤,致上最崇高的敬意。当年如果没有与妻诀别的林觉民,没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秋瑾,没有热血牺牲 的英勇烈士,就没有今天的“中华民国”。

这一百年的足迹,不只是建国的奋斗史,也是反抗帝国主义的血泪史,更是参与重建世界秩序的精彩诗篇。

民国初年军阀割据,国民政府北伐统一全国,开始十年建设。八年抗战,我们粉碎日本侵略的野心,废除了百年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台湾因而重回“中华民国”版图。

二次大战后,“中华民国”更参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不仅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更协助草拟“世界人权宣言”,将儒家精神镕铸其中。

民国三十五年在南京,由全国各地选出的制宪国大代表,结合中华文化与西方民主的精髓,制定了亚洲最进步的民主宪法。

民国三十八年内战失利,大陆沦陷,政府迁台,这是“中华民国”重大的挫败。但是我们没有灰心丧志,反而痛定思痛,改造重生,逐步在台湾实现中山先生的理 想。

六十多年来,“中华民国”在台湾推动“三七五减租”与“耕者有其田”、扶植民营企业、推动十大建设、促进产业升级;我们废除养女制度、建置劳工保险、实施 九年国教、开办全民健保、通过国民年金;我们实施地方自治、解除戒严、开放组党、废除“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平反“二二八”事件与“白色恐怖”冤案、推动国会全面改选与总统直选,并实现政权和平轮替。

这些改革无一不是历史的里程碑,让“中华民国”成为全球开发中国家政经发展的楷模,也彻底破除了民主不适合华人社会的偏见。

如今,“中华民国”已经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尊敬。我们的援外团体走遍世界;我们的科技产品营销全球;我们的护照即将在九十六个国家与地区通行无阻;我们的 创新能力让国际社会刮目相看,我们的年轻人在世界舞台表现亮丽,充满自信。

各位先进、各位同胞,今天在台湾的每一个人都共同经历了台湾成长转型的岁月,拥有共同的记忆与经验。我们曾为中华棒球队扬威国际,感到兴奋;我们曾因 失去联合国代表权,感到愤怒;我们也曾为了在国际场合升起国旗,流下热泪。

是的,就是那一面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让我们团结!让我们振奋!让我们感动!当年它曾是支持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的精神力量,也是我们从小一起看着 长大的共同记忆,更是凝聚我们爱国情怀的焦点。

英九身为总统,承担继往开来的重任,秉持“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的施政理念,始终牢记经国先生推动十大建设时讲过的名言:“今天不做,明天就会后 悔”。所以,多少任政府无法推动的重大改革,我们都不畏艰难,开始启动,包括行政院组织再造、县市合并升格、制定“农村再生条例”、推动二代健保与实施国 民年金。我们也推动两岸和解,使台海从过去的冲突热点,变成今天的和平大道。

各位先进、各位同胞,未来的十年是国家发展升级的关键时刻,我们要打造台湾的“黄金十年”,为“中华民国”第二个一百年奠定昌盛的基础。让“黄金十年”成 为和平的十年,建设的十年,也是幸福的十年。

英九对未来有四项期许:

一、百年树人

教育是国力的根基,孩子是未来的希望。为了让青少年有更合理的教育环境,英九在此宣布,台湾教育将迈入新纪元,今年开始启动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分阶段逐 步实施,先从高职做起,预定民国一○三年高中职学生全面免学费、大部分免试入学。同时,今年实施五岁幼儿入学免学费,未来视财政情况,逐步将学前教育免学 费延伸至四岁到三岁,以减轻父母的负担,但学前教育不纳入学制。

我们深知,少子女化问题将严重影响我们的国力,政府决定从婚、生、养、育等四方面着手,多管齐下,以提升生育率。

二、百年生机

本世纪最大的挑战是全球气候变迁,最大的机会是数字科技革命。我们已有全方位的规画,将重整国土计划与灾防体系,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贯彻节能减碳,要为后代子孙留下好山好水。台湾经济必须转型,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产业,势必淘汰。绿色经济是未来的趋势,也是政府扶植的重点,我们要让“中华民国”生机永续盎 然。

为因应数字时代的挑战,我们将推广数字高画质电视,并全力投入宽带网络的基础建设,使网络的速度更快、质量更好、价格更低,让数字生活成为国民的基本 权利。

三、百年公义

我们要打造一个公义的社会,让这个社会中人人发展机会均等,司法公正廉明,贫富差距缩小,人权受到保障。

我们社会有丰富的爱心与巨大的关怀力量,未来政府要结合志工,致力消除城乡落差、南北落差与数位落差。

我们也要持续推动“全民司改”,在公正、质量与效率三方面全力改善,以切实保障人权,赢得人民对司法的信赖。

台湾老年人口日益增加,已经步入高龄化社会,我们要积极推动长照保险制度,提供充分的照顾人力与设施,以加强对长者的社会及医疗服务。同时,我们也要 推广敬老爱老的文化,普及适合赡养的建筑与公共设施,让长辈们生活得健康、自在、舒服。

均富是中山先生坚持的理想,我们要增进赋税公平,改善就业与创业环境,强化社会福利制度,让经济成长的果实为全民所共享。

四、百年和平

台海和平是东亚和平与繁荣的基石,这是两岸共同的责任。过去二年多,我们在“中华民国”宪法的架构下,维持台海“不统、不独、不武”的现状,以“九二共 识,一中各表”为基础,恢复与大陆协商。迄今完成双向直航、陆客与陆生来台观光、就学,还签订包括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在内的十五项协议,大幅缓和台海紧 张情势,为区域的稳定繁荣作出贡献。

我们认为搁置争议,争取台海长期和平发展是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两岸当局应以和解消弭冲突,以合作取代对抗。现阶段任何片面改变现状的主张,都会影响 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两岸炎黄子孙应该透过深度交流,增进了解,培养互信,逐步消除歧见,在中华文化智慧的指引下,为中华民族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各位先进、各位同胞,“中华民国”的第二个一百年,即将在我们的眼前展开。我们要发下宏愿:

未来一百年,“中华民国”要做中华文化的领航者。台湾没有大陆的文革**,六十多年来,台湾保存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从生活美感到艺术美学,它的传统韵 味,让世界惊艳。

台湾更有海洋文化的开放与创新,中华文化在台湾,早已吸收西方当代文明的精华,创造新的艺术表现。从舞蹈、音乐、戏剧、视觉艺术到影视等等都得到世界 高度肯定,形成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

台湾也是全球实践儒家思想最普遍、最彻底的华人社会。仁义、孝亲、尊师、勤奋、善良、纯朴等儒家倡导的美德,早已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台湾也具有扎 实的公民社会、多元的社团宗教、自由的媒体舆论、兴旺的志工运动。英九相信,只要发挥文化的创造力,台湾的魅力可以吸引全世界。唯有台湾,最有条件成为中 华文化的领航者。

未来一百年,“中华民国”要做华人世界的民主模范。“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的国家,“中华民国”的存在,不仅保障台澎金马的安全与尊严,同时也证明中华民族在自由、民主的环境里,可以走出一条崭新的道路。台湾的民主还很年轻,却带动了蓬勃又有活力的政党政治。民主是台湾的力量与骄傲,更是朝野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我们希望有一天,所有炎黄子孙都能和台湾人民一样,享有自由、民主与法治的多元生活方式。我们深信,这样的梦想并不遥远,因为这些价值在台湾都已经实 现,不是西方人的专利,台湾经验应可作为中国大陆未来发展的借镜。

两岸间不应该是政权之争,不应该是统独之争,不应该是国际空间之争,而应努力在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等核心价值上,彼此激励,相互提升。我们关心大陆的人权发展,就是因为这是我们珍视的核心价值,也是测量与拉近两岸距离的重要指标。

未来一百年,“中华民国”要成为全球的创新中心。经验告诉我们,创新与研发所带来的附加价值最大,创新与研发愈发达的国家,国力也愈强盛。

台湾的产业发展已经逐渐从代工走向品牌与创新,每年获得专利件数在全世界名列前茅;我们青年人参加国际发明展,屡屡在好手如云的竞争中,拿下世界冠 军。我们深信只要加强研发,鼓励创新,培养自制能力,保护知识产权,台湾有优越的条件成为全球的创新中心,世界顶级品牌的摇篮。

未来一百年,“中华民国”要成为受人尊敬、让人感动的国家。仁政与王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未来我们要以这种“进取而不掠夺”的精神,积极关怀全球议题,参 与国际事务。

世界是我们扬帆的蓝海,全球是我们驰骋的中原。“中华民国”身为国际社会的成员,愿意承担责任,贡献一己力量,成为和平的缔造者、人道援助的提供者、文化交流的推动者以及新科技与商机的创造者。我们要让“中华民国”在国际上成为受人尊敬、让人感动的国家。

各位先进、各位同胞,“中华民国”一百年的历史,像是一场跨世纪的接力,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关切国家的前途,奉献青春与理想,投入国家建设与社会改造,才能开创“中华民国”的今天。

站在建国一百年的起点,英九想起八十多年前台湾先贤蒋渭水先生讲过的名言:“同胞须团结,团结真有力”。我们要相互扶持,彼此勉励,国家的前途、台湾 的未来,都掌握在我们二千三百万人手中,由我们自己来决定。我们要以实力捍卫“中华民国”主权,以行动维护台湾尊严,以智慧打造台湾未来,让我们共同开创下一个百年盛世!

现在,请大家站起来跟我一起高呼:

“中华民国”万岁!

台湾民主万岁!

篇2:马英九新年讲话

今天是2012年的第一天,两个多小时前,新年的第一道曙光照射在玉山主峰。这几天,我的心境非常清澈,自己像是站在一个历史的分水岭上,过去一百年,历程清晰在目;未来一百年,理路明确可循。

回首后望,我看见先人筚路蓝缕,以血泪缔造今日的国家;引颈前瞻,我想像一百年后的国人,也将检验着我们这一代,我们替国家创造了什麽、引领了什麽、解决了什麽、留下了什麽?

今日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将决定未来的历史。

当一百年后的国人回顾我们这一代,会不会像我们想起林献堂、蒋渭水、胡适、孙运璿、李国鼎等人一样,发自内心由衷地说:「台湾有你们,真好」。

我们这一代人,要让下一代记住什麽呢?

在此,我想引用严长寿先生写的《教育应该不一样》书中的一段话:「教育不是装满一壶水,而是点亮每个孩子心中的蜡烛,让他发光、发亮」;领导一个国家亦复如此。一个民主国家总统的挑战,不只是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更是如何能丰富人民的选项,如何点燃下个世代人民心中的蜡烛,让他们发光、发亮。

百年前民国初创之际,胡适倡导的「新文化运动」,以理性精神引导国家发展方向,从此自由、民主、科学,以及容忍的精神,成为这一百年来的指引。

日据时期,林献堂曾经向梁启超请教日本统治下台湾反抗运动的方向。后来林献堂依循梁启超的建议,以非武力方式,提倡「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历时14年不辍,1921年并与蒋渭水等先贤成立「台湾文化协会」,以出版报刊、启蒙思想、教育民众、破除迷信等,推动进步观念。他们要求民主议会的愿望,延续至台湾光复以后,成为台湾民主运动的源头。

在上世纪五○年代,李万居、吴三连、郭雨新等人率先投入地方选举,雷震因倡议台湾成立反对党而入狱10年。他们当时喊出「国会改革」、「解除戒严」、「解除报禁」、「确保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真正自由」等政见,他们的理想在九○年代终于实现。六○年代,殷海光、柏杨即使遭到软禁或身陷囹圄,依旧笔耕不辍。我们也不会忘记不畏权势、敢说真话的陶百川,毕生为人权、法治呼号。所谓「大病文人医」,他们身为文化人,对社会国家做出了如此积极的贡献。

在学术界,台大校长傅斯年挺身捍卫学术自由,身影从未离开大学校园。北一女中校长江学珠推动全人教育,以校为家,人格风范至今让人怀念。新竹中学校长辛志平生活简朴,退休后,将自己一生积蓄全部捐做奖学金;他用身教告诉学生,什麽才是人格的榜样。每天比学生早到校的高雄中学校长王家骥,总是亲身实践着自强不息、实事求是与精益求精。杨日松博士一生没有离开过法医的工作,用科学寻找正义,直到病重期间,还要大家别来看他,继续坚守岗位。

我们要点燃下个世代人民心中文明的蜡烛,就像百年来赖和、杨逵、锺理和、邓雨贤、吕泉生、钱穆、林怀民、侯孝贤等人,燃起台湾人民心中美丽的文明之火。锺理和记录在这片土地上踏实生活的勇者;林怀民的《薪传》让噙着中美断交眼泪的人们,重拾唐山过台湾的勇气。我们跟着侯孝贤的《悲情城市》,省思台湾的过去,拂去历史的尘埃,走出悲情的阴影。而李双泽的《美丽岛》恰是这片土地生命的伴奏。我们小时候,唱着吕泉生替台湾人留下的《丢丢铜仔》民谣,长大后,唱着他写的《阮若打开心内的门窗》,或更早前邓雨贤写的《望春风》,心中充满了纯朴的温情。如今,我们的孩子在创新的乐音中成长,活泼而充满鲜活的创造力。

我们也要点燃下个世代人民心中慈悲的蜡烛,一如一百年来北台湾的圣严法师、东台湾的证严法师、南台湾的星云法师、兰大弼传教士、单国玺枢机主教、急公好义的身障英雄罗重盛、捐出毕生积蓄的荣民伯伯胡寿宏,以及法鼓山、中台禅寺、一贯道与天主教、基督教等教会团体在救灾与济贫的长期贡献。他们的点点滴滴,唤起了台湾人民心中不灭的慈悲心。

在民国一百年的最后三年,中华民国跟全球都遭遇了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大的金融海啸。下一个百年的初始,我们也得在欧债危机的威胁下颠簸上路。英九不愿粉饰太平,而选择诚实面对人民,民国101年将是关键的一年,我们必须加倍努力。40年前,在台湾经济正值转型之际,孙运璿与李国鼎为我们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今天,在金融风暴后、世界经济重整之时,我们当然也要效法前贤,替下一代强化他们的实力。

儘管外在环境严峻,但英九还是对台湾人民有信心,对我们应变调整的能力有信心,对中华民国的经济实力与文化深度有信心。过去一百年,我们经历了漫长的战乱与动盪,在承平时期则努力追赶。在台湾人民的努力下,不论在科技研发、艺术文化、体育竞赛、设计创新、人道援助等各方面,台湾的表现都令全世界刮目相看。各位先生女士,我们的运动员、发明家、设计师、艺术家、科学家、国际志工,甚至于大学、专科与高中、高职的学生,最近几年在国际舞台上,都拿出了亮丽的成绩。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从学习者蜕变成创新者;由风潮的跟随者转变为文化的领航者;由爱心的输入者变成援助的输出者;从拼命追求效率,走向灵活运用创新。这些转变与成熟,值得国人欢喜骄傲,也是我们走向下个一百年最好的凭藉。

从三年多前英九就任总统以来,念兹在兹的都是国家建设,都是社会公义;所思所愿的莫非安和乐利,莫非土地人民。三年多来的执政团队,有些事也许做得不够好、不够快。为了点亮下世代人民心中的蜡烛,不够好的,我们要更加努力;不够快的,我们将加速脚步。过去一百年,先人为中华民国奠定坚实的民主基础;展望未来,我们能不能为下个世代,奠定和平、繁荣、和谐、进步的基础呢?

下个一百年的台湾人民,有权利期待一个和平而非战乱的年代,一个繁荣而非萧条的年代,一个和谐而非对立的年代,一个进步而非倒退的年代。我们该努力的,就是要实践他们的期待,让他们在下个民国一百年裡,也能以我们今日同样的心情,欢喜感怀。

站在百年与百年的分水岭上,我深深体认到一己的微小、短暂,只愿更谦卑地面对下个一百年。在历史的长河裡,每个人、每一代都是沧海一粟,都是感念的后辈,都是谦虚的学生。我们要让一百年来中华民国自由、民主、正义、文明、慈悲的烛火,持续在下一代心中发光、发亮。我们有信心,将来,下一代提及亚洲崛起、中国大陆崛起的惊歎,也必然感受台湾崛起、中华民国崛起的光荣。再一百年后,当那时的国人回想起我们,如果能说一句「曾经有你们,真好」,那该有多好!

在MG101年元旦,我想与全国人民一齐许愿,让我们共同努力,为ZH H M G下一世代点亮蜡烛。

篇3:解读马英九当局的两岸政策

一、以“一中宪法”和“九二共识”为基础, “不统、不独、不武”, 维持台海现状

马英九在其2008年5月20日就职演说中明确指出, “追求两岸和平与维持区域稳定, 是我们不变的目标”。“我们将以最符合台湾主流民意的‘不统、不独、不武’的理念, 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 维持台湾海峡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 发展互利互惠、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

在涉及两岸关系定位及“主权”问题时, 马英九以“中华民国宪法”为依据, 强调“中华民国”当然是“主权独立”的“国家”, “主权”及于整个中国, 治权仅及于台澎金马。“一个中国”不是问题, 但“一中”对两岸来说具有不同内涵, 也就是“一个中国, 各自表述”。马英九的“一中宪法”架构, 确立了主权统一、治权分立的法理与事实基础, 在此之下, 两岸的主权从未分裂, 当无主权统一之理, 但两岸的治权却是分立的, 故存在着治权统一的需要。

马英九上台执政以来, 公开反对李登辉的“两国论”和陈水扁推行的“一边一国论”, 强调依据“中华民国宪法, 中国大陆亦为中华民国领土, 而因宪法如此规定, 台湾无法承认中华民国领土之外还有一个国家的存在, 中国大陆也无法承认台湾”。因此两岸是对等的特殊关系, 但非特殊的“国与国关系”。这种立场, 不仅完全无损台湾尊严, 两岸和解对话与和平发展的空间, 也都豁然而开。

可见, 马英九的两岸政策是以“中华民国宪法”为依据, 以主权和治权的关系解释两岸现状及两岸关系定位, 积极与大陆开展经贸交流, 推行务实的两岸政策, 现已初见成效。马英九在执政三周年演讲中特意提到, “过去三年来, 我们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 以‘九二共识’为基础, 秉持‘对等、尊严、互惠’的原则, 积极改善两岸关系, 使台湾海峡从过去的军事热点, 逐步变成和平的大道”。

二、加强两岸经贸交流, 捞取经济利益, 延缓政治谈判进程

对于台湾而言, 经济的发展关乎岛内民众生活, 直接影响民意的支持与维护社会稳定。台湾是一个海岛, 其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特征, 开放则兴盛、闭锁则衰败。总结陈水扁时期不断以“台独”动作挑动台海稳定、推行“烽火外交”多方与我对抗, 致使台湾发展的客观环境日益紧张的经验教训, 马英九积极响应我两岸关系政策, 开放“三通”, 与我商签ECFA, 希望充分利用大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需求, 为台湾经济的发展找到更多出路, 以此赢得更广泛的民意支持。马英九在就职三周年讲话中提到, “从台湾发展的历史来看, 开放总是带来兴旺, 封闭一定带来衰蔽。过去一段时间, 台湾进行锁国, 错失参与亚太经济整合的良机。2008年以后, 我们采取松绑、开放政策, 打通台湾经济发展的任督二脉, 对内制定‘产业创新条例’, 推动六大新兴产业, 对外签署ECFA, 也与其他国家相关经济合作协议, 目的就是为了调整台湾经济的体质, 带动经济成长, 提升对外竞争力, 为人民创造最大的福祉”。

从三年来的两岸经贸情况来看, 岛内的确获取了大量实际利益。2011年两岸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 (ECFA) 后, 台湾售往大陆的农产品一共有50多项, 2011年1到3月销往大陆农产品已经达到3, 300多万美元, 跟2010年同期200万美元相比, 成长了16倍。开放大陆游客来台观光将近三年的时间, 已经为台湾创造超过1, 000亿元 (新台币) 收益。

在岛内获取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 我们也应看到, 两岸的经贸交流并不对等。据我海关统计, 2010年1至11月, 两岸贸易达1317.6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39.7%。其中大陆自台进口1051.0亿美元, 大陆对台出口266.6亿美元, 贸易逆差达784.4亿美元。总体而言, 在两岸经贸交流中, 岛内“获取多, 付出少”。并且, 马英九以“先经济、后政治, 先易后难”为借口, 提出“政治问题在谈判经济性议题时尽量不碰, 以免造成困扰”, 始终延缓着政治谈判的进程。

三、宣扬“台湾主体性”, 拓展国际空间, 谋求“事实主权国家”地位

基于岛内“台湾主体意识”的恶性膨胀以及岛内民众“统降独升”的统独意识继续发酵, 马英九为迎合主流民意, 不断调整其政策路线向本土化靠拢。2005年8月, 刚当选国民党主席的马英九要求党内尽速建立“先连接台湾才有中国”的历史论述。2006年马英九又提出国民党要“坚持清廉, 深耕台湾主体意识”。2007年6月, 国民党修改其党章, 重新定位国民党为“台湾本土政党”, 在党章总纲第二条中加入“坚定以台湾为主, 对人民有利”的条款。2009年2月, 马有意将“以台湾为主, 对人民有利”修改成“以台湾为主, 让两岸双赢”。

在对内政策向本土化靠拢的同时, 马英九又刻意将“国际空间”问题与发展两岸关系捆绑在一起, 不断向我抬高要价, 称“台湾在国际社会里不应该受到进一步孤立, 否则两岸发展将受到严重阻碍”, 应“让台湾人民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相关角色的渴望得到满足”。同时, 马以“活路外交”方式寻求拓展实质性对外关系, 弹性扩大参与国际组织。马执政三年, 在台北主办了“国际花卉博览会”、“听障奥运会”, 在高雄举办了“世界运动会”;成功参加了“世界卫生大会” (WHA) , 并加入“政府采购协议” (GPA) 。2009年在日本札幌成立了办事处;2011年又在德国法兰克福新设办事处。目前, 台湾已经在全世界114个国家及地区得到免签证待遇。马英九骄傲的宣称, “我们开展两岸关系与国际关系, 一直同步进行, 真正做到‘邦交巩固, 尊严迈步’”。

从长远看, 马推动两岸和解并扩大其“国际空间”的行为, 正是为了“中华民国事实主权”的存续。即使台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能实现“正常国家”目标, 但利用两岸关系缓和不断增强的经济和“外交”实力, 争取国际社会对台湾“事实独立”的认可或默认, 将使台湾越来越具备“隐形国家”的条件。

四、拖延祖国统一进程, 宣称未来将是台湾人民的选择

对于台湾的未来, 马英九表示, “台湾是个自由民主国家、不论统一、独立、维持现状, 都是政治选项, 人民的任何选项都不应排除。”马英九最初提出过“终极统一论”, 后又主张“台独选项论”, 目前则坚持维持现状, 固守“不统、不独、不武”的“三不”政策。马英九曾表示, 在可预见的将来, “两岸关系于主权方面的冲突, 未来无法解决, 从未主张去解决, 而是可以‘处理’, 就是处理到一个程度使它不会爆发。”马英九在就职一周年之际提出, “两岸未来定位应由台湾人民、甚至是下一代来决定, 两岸关系不是我们这一代可做决定的。”马称, 两岸最大争议仍在主权问题, 台方立场就是相互理解, “现阶段仅能管理, 不必急于解决”, 两岸应求同存异、创造双赢。

五、继续进行军事采购, 增加谈判筹码, 为两岸统一制造障碍

美国和日本等国一直将台湾视为牵制大陆中国的重要筹码, 尤其是美国, 至今与台湾签订有《与台湾关系法》, 不断对台出售先进性武器。2010年1月, 美国宣布新一波对台军售, 包括60架黑鹰直升机、爱国者三型导弹系统在内的先进性武器, 总额达63.92亿美元。美国还一直将台湾作为“民主样板”, 妄图对大陆实施和平演变。台当局对此一直采取配合态度, 借助美日等外部势力对抗大陆, 借民主人权等议题在两岸谈判中制造障碍, 获取谈判筹码。马英九在就职三周年演说中强调, “唯有增进台湾的防卫力量, 才能维系台海的均势, 也才会使台湾更有意愿及信心与大陆更进一步交往, 上述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台湾《海峡评论》杂志社论:《“宪法一中”与“本土化”:马英九就职周年的观察》, 2009年5月总第221期。

[2]张荣恭:《马英九两岸关系定位来自国共内战》,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年4月23日。

[3]《两岸经贸发展迅猛, 自台进口约是对台出口的四倍》, http://www.gov.cn., 2010年12月24日。

[4]台湾《中国时报》, 2005年8月22日。

[5]台湾《中国时报》, 2006年12月4日。

[6]台湾《中国时报》, 2007年6月20日。

[7]台湾《联合报》, 2009年2月4日。

[8]台湾《联合报》, 2008年1月3日。

篇4:马英九新年讲话

然而,我們不得不遺憾地指出,馬英九先生在此番講話中也流露出不少模糊認識與錯誤觀點。為了推動海峽兩岸和平合作態勢的健康發展與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必要予以駁斥,以正視聽。

首先需要糾正馬先生的一個概念錯誤或者行文中的疏忽:須知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建國並不在同一天。《講話》第一段中敘述:“一百年前的今天(注:指1911年10月10日),國父孫中山先生領導發動震驚世界的武昌起義,一舉推翻滿清政府與千年帝制,創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以“延續了中華文化的命脈”而自豪的馬先生一定不會忘記漢語語法的基本規則。上述被引用的是一個完整句子,句首的時間狀語要“管住”整個句子。按照馬先生的表述形式,不瞭解那段歷史的人讀了這個句子以後,會產生推翻千年帝制和創立中華民國都是在1911年10月10日那一天“一舉”完成的錯誤概念。如果只是行文疏忽問題還不大,只要予以糾正即可;倘若是企圖誤導聽眾和讀者接受“發動辛亥革命與建立中華民國發生在同一天、其實是一回事”的觀點,那就有偷換概念的嫌疑,不僅不符合邏輯學規則,而且關係到政治品質,需要提請即將迎接又一次大選考驗的馬先生注意了。

本文擬針對馬英九在《講話》中暴露的五種錯誤論調,逐一予以駁斥。

錯誤論點之一:呈現歷史原貌論。

馬英九在《講話》中強調:“紀念辛亥雙十,也不能割裂歷史,而必須呈現歷史原貌,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六十多年來中華民國在台灣蓬勃發展,在世界發光發熱”。言下之意,只有台灣才繼承了辛亥革命的正果,尚存於台灣的中華民國是辛亥革命的歷史原貌且在世界具有合法地位。

這裡有兩個致命弱點。一是目前存在於台灣的中華民國其實早已不是“歷史原貌”。想當年,孫中山先生及其戰友於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創建以革命黨人為主導的中華民國,此後歷經袁世凱恢復帝制和張勳復辟,原始的中華民國已經兩度夭折。而在較長時間內存在的北洋政府顯然使“中華‘民’國”蛻變為“中華‘軍(閥)’國”。1927年4月,雖說蔣介石仍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但那是在他發動“四一二”政變,篡改了孫中山先生的建國政綱與“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方針之後,當初“中華民國”的原貌亦已面目全非。至於“偏安”台灣以後,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也歷經李登輝、陳水扁兩度偷樑換柱、釜底抽薪,歷史原貌更是蕩然無存。在歷史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條件下,仍侈談什麽“歷史原貌”,只能反映出馬英九先生內心的空虛了。

二是當今“中華民國”的合法地位有待質疑。我們並不否認台灣仍在“中華民國”管治下的事實,但這只是一種現象,並不具有合法性。是勤勞智慧的台灣人民創造了出色的經濟成就,在世界發光發熱;然而,“中華民國”卻不具備在193個主權國家組成的聯合國中佔據一席合法席位的資格,而全世界承認其存在的也僅有23個小國家。由此觀之,應當正視的現實與馬英九眼中的現實其實並不是一回事。

錯誤論點之二:台灣救國論。

《講話》在敘述中國人民作出重大犧牲才使台灣結束日本殖民統治、回歸中華民國版圖之後,筆鋒一轉,強調“如果沒有台灣的回歸,內戰失利后,中華民國很可能在六十多年前就走入歷史,沒有機會新生”。這裡宣揚的是“台灣救(中華民)國”論。

台灣長期被外國侵略者霸佔的歷史不僅是台灣人民的屈辱,而且是全中國人民的傷痛。台灣擺脫殖民統治回歸祖國是中華兒女共同奮鬥的結果,當然值得慶賀。然而,在20世紀20年代後期至40年代後期,由於執政的國民黨漸趨腐敗,造成民眾受盡苦難,國運日漸衰落,以中國共產黨人為代表的革命力量不斷發展壯大,在爭取民主自由和解放的鬥爭中漸佔上風,終於取而代之並建立了新中國。只是由於國民黨殘部退守台灣,才導致兩岸對峙、國家分裂的後果。否則中華民國早就“壽終正寢”,不至產生那麼多遺留問題,更不至在一定程度上延緩甚至阻礙民族的團結統一和國家的振興。從影響中華民族崛起復興的意義上說,“台灣救國論”是站不住腳的,在這裡,倒要請馬英九先生尊重歷史原貌且正視現實,不要再為當年國民黨的敗局塗脂抹粉了。

錯誤論點之三:台灣民主標杆論。

馬先生在《講話》中不僅“深深以中華民國為榮,深深以台灣民主為傲”,而且理直氣壯地宣稱:“今天台灣所展現的活力與生活方式,已成為華人世界的標杆”,“對嚮往自由民主的華人地區也將產生示範作用”云云。儼然以民主的“標杆”和“典範”自居。

我們不得不欽佩馬先生的自我感覺良好。馬英九一歲多時便由父母從香港攜來台灣,長於斯、成於斯,對台灣懷有深厚感情理所應當。作為執政黨和政府的最高領導人,對自己管轄的土地歌功頌德亦不為過。但是,切不可夜郎自大,更不可用井蛙之見來以偏概全。國民黨在台灣執政期間,確實在民主化方面做過努力且有所成效,當年蔣經國先生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和報禁,使台灣的民主氣氛大長,甚至導致民進黨的崛起和政權更替。但是,這些做法是順應時代潮流的明智之舉,未必只是台灣的專利。況且台灣式的民主即便適合台灣的具體條件(其實未必),也遠非盡善盡美。比如,民選總統難道就一定體現民主嗎?選出一個罪大極惡的貪腐分子做總統算不算台灣民主的勝利?又比如,朝野兩黨競選一定要不擇手段才算民主嗎?回首往事,競選過程中槍殺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是不是最大的民主?至於議會殿堂中惡言相罵甚至大打出手,一向是台灣政壇司空見慣的常事,也早已成為世人皆知的醜聞。難道馬先生願意以此作為標杆或典範來對華人地區產生“示範作用”嗎?如果確實如此,請馬先生自己先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就等著來年在台灣領導人選舉中接民進黨的招吧。

錯誤論點之四:“三不”論。

關於海峽兩岸關係的順利發展,馬英九自有評說:“過去三年多,政府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為基礎,推動兩岸關係,維持台海‘不統、不獨、不武’現狀,並得以大幅度降低台海緊張,贏得國際社會的肯定與支持。” 這段話的核心在於強調“三不”論。

上述“三不”並非一無是處,不獨和不武就代表著忠於民族與期盼和平的良好願望,要害在於“不統”。“不統”論之所以不妥,首先是違背了辛亥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教導。中山先生曾經語重心長地囑咐國人:“‘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馬英九堅持“不統”,豈不是置國父教導於不顧而欲使國民受害麼?與此同時,“不統”論也違背“九二共識”的精神。1992年10月底,大陸方面的海協會與台灣方面的海基會在香港會談,雙方就兩岸事務性商談過程中如何表述“一個中國”問題展開反復商討。經過多次信函來往,終於在12月3日形成一致意見:“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這一表述後來被認定為“九二共識”。儘管這一共識之下還包含著雙方對“一個中國”表述的差異(即所謂‘一中各表’),但是,“謀求國家統一”這一命題已經成為“九二共識”不可或缺的組成部份。現在馬英九在承認“九二共識”的前提下又強調“不統”,不僅前後矛盾,而且洩露天機:台灣當局其實並不希望統一。

錯誤論點之五:隱性“一族兩國”論。

馬英九在《講話》中一方面承認“九二共識”,承認“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另一方面又迴避謀求“國家統一”的話題,實際上是貫徹隱性的“一族兩國”論,推行“兩個中國”方針。

馬先生《講話》中關於一個民族的觀點只是一筆帶過,對於“中華民國萬歲”的主題卻不厭其煩地充分展開。什麽“讓中華民國徹底脫胎換骨,躋身先進國家之林”,“成功採購先進的防衛性武器”、“持續強化國防力量,打造精銳新國軍,以捍衛中華民國主權”,“為中華民國下一個百年打下基礎”等等,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馬英九先生的心思在此昭然若揭:“一個民族”是幌子,“兩個國家”才是本意。

其實“一族兩國”並不是馬英九的發明,他的前輩李登輝就是從堅持“一個中國”轉變為謀求“階段性兩個中國”的領頭人。1995年4月,李登輝為回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在春節茶話會上的講話(江八條),在“國統會”上提出“六點主張”,強調“台灣與大陸分別由兩個互不隸屬的政治實體治理”,堅持“兩岸平等參與國際組織”、“兩岸共同維護港澳繁榮”等等。李登輝不僅有言論,而且有行動,在他掌權期間,通過“憲政體制改革”逐步實行政權“台灣化”,企圖造成“兩個中國”的既成事實。當然,他未能實現陰謀便已下臺。現在馬英九推行隱性“一族兩國”論,實際上是拾了李登輝的“牙垢”,幫了蔡英文的大忙。我們擔心馬英九已經誤入歧途,如果不迷途知返,只能步李登輝之後塵、循民進黨之前車,將台灣這艘航船領入絕境。

篇5:马英九新年讲话

马英九

今天是民国101年的第一天,两个多小时前,中华民国第二个一百年的第一道曙光照射在玉山主峰。百年交会这几天,英九的心境非常清澈,自己像是站在一个历史的分水岭上,过去一百年,历程清晰在目;未来一百年,理路明确可循。

回首后望,我看见先人筚路蓝缕,以血泪缔造今日的中华民国;引颈前瞻,我想象一百年后的国人,也将检验着我们这一代,我们替国家创造了什么、引领了什么、解决了什么、留下了什么?

今日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将决定未来的历史。

身为中华民国总统,深感责任重大;当一百年后的国人回顾我们这一代,会不会像我们想起林献堂、蒋渭水、胡适、孙运璇、李国鼎等人一样,发自内心由衷地说:「台湾有你们,真好」。

我们这一代人,要让下一代记住什么呢?

在此,我想引用严长寿先生写的《教育应该不一样》书中的一段话:「教育不是装满一壶水,而是点亮每个孩子心中的蜡烛,让他发光、发亮」;领导一个国家亦复如此。一个民主国家总统的挑战,不只是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更是如何能丰富人民的选项,如何点燃下个世代人民心中的蜡烛,让他们发光、发亮。

百年前民国初创之际,胡适倡导的「新文化运动」,以理性精神引导国家发展方向,从此自由、民主、科学,以及容忍的精神,成为这一百年来的指引。

日据时期,林献堂曾经向梁启超请教日本统治下台湾反抗运动的方向。后来林献堂依循梁启超的建议,以非武力方式,提倡「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历时14年不辍,1921年并与蒋渭水等先贤成立「台湾文化协会」,以出版报刊、启蒙思想、教育民众、破除迷信等,推动进步观念。他们要求民主议会的愿望,延续至台湾光复以后,成为台湾民主运动的源头。

在上世纪五○年代,李万居、吴三连、郭雨新等人率先投入地方选举,雷震因倡议台湾成立反对党而入狱10年。他们当时喊出「国会改革」、「解除戒严」、「解除报禁」、「确保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真正自由」等政见,他们的理想在九○年代终于实现。六○年代,殷海光、柏杨即使遭到软禁或身陷囹圄,依旧笔耕不辍。我们也不会忘记不畏权势、敢说真话的陶百川,毕生为人权、法治呼号。所谓「大病文人医」,他们身为文化人,对社会国家做出了如此积极的贡献。

在学术界,台大校长傅斯年挺身捍卫学术自由,身影从未离开大学校园。北一女中校长江学珠推动全人教育,以校为家,人格风范至今让人怀念。新竹中学校长辛志平生活简朴,退休后,将自己一生积蓄全部捐做奖学金;他用身教告诉学生,什么才是人格的榜样。每天比学生早到校的高雄中学校长王家骥,总是亲身实践着自强不息、实事求是与精益求精。杨日松博士一生没有离开过法医的工作,用科学寻找正义,直到病重期间,还要大家别来看他,继续坚守岗位。

我们要点燃下个世代人民心中文明的蜡烛,就像百年来赖和、杨逵、锺理和、邓雨贤、吕泉生、钱穆、林怀民、侯孝贤等人,燃起台湾人民心中美丽的文明之火。锺理和记录在这片土地上踏实生活的勇者;林怀民的《薪传》让噙着中美断交眼泪的人们,重拾唐山过台湾的勇气。我们跟着侯孝贤的《悲情城市》,省思台湾的过去,拂去历史的尘埃,走出悲情的阴影。而李双泽的《美丽岛》恰是这片土地生命的伴奏。我们小时候,唱着吕泉生替台湾人留下的《丢丢铜仔》民谣,长大后,唱着他写的《阮若打开心内的门窗》,或更早前邓雨贤写的《望春风》,心中充满了纯朴的温情。如今,我们的孩子在创新的乐音中成长,活泼而充满鲜活的创造力。

我们也要点燃下个世代人民心中慈悲的蜡烛,一如一百年来北台湾的圣严法师、东台湾的证严法师、南台湾的星云法师、兰大弼传教士、单国玺枢机主教、急公好义的身障英雄罗重盛、捐出毕生积蓄的荣民伯伯胡寿宏,以及法鼓山、中台禅寺、一贯道与天主教、基督教等教会团体在救灾与济贫的长期贡献。他们的点点滴滴,唤起了台湾人民心中不灭的慈悲心。

在民国一百年的最后三年,中华民国跟全球都遭遇了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大的金融海啸。下一个百年的初始,我们也得在欧债危机的威胁下颠簸上路。英九不愿粉饰太平,而选择诚实面对人民,民国101年将是关键的一年,我们必须加倍努力。40年前,在台湾经济正值转型之际,孙运璇与李国鼎为我们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今天,在金融风暴后、世界经济重整之时,我们当然也要效法前贤,替下一代强化他们的实力。

尽管外在环境严峻,但英九还是对台湾人民有信心,对我们应变调整的能力有信心,对中华民国的经济实力与文化深度有信心。过去一百年,我们经历了漫长的战乱与动荡,在承平时期则努力追赶。在台湾人民的努力下,不论在科技研发、艺术文化、体育竞赛、设计创新、人道援助等各方面,台湾的表现都令全世界刮目相看。各位先生女士,我们的运动员、发明家、设计师、艺术家、科学家、国际志工,甚至于大学、专科与高中、高职的学生,最近几年在国际舞台上,都拿出了亮丽的成绩。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从学习者蜕变成创新者;由风潮的跟随者转变为文化的领航者;由爱心的输入者变成援助的输出者;从拼命追求效率,走向灵活运用创新。这些转变与成熟,值得国人欢喜骄傲,也是我们走向下个一百年最好的凭借。

从三年多前英九就任总统以来,念兹在兹的都是国家建设,都是社会公义;所思所愿的莫非安和乐利,莫非土地人民。三年多来的执政团队,有些事也许做得不够好、不够快。为了点亮下世代人民心中的蜡烛,不够好的,我们要更加努力;不够快的,我们将加速脚步。过去一百年,先人为中华民国奠定坚实的民主基础;展望未来,我们能不能为下个世代,奠定和平、繁荣、和谐、进步的基础呢?

下个一百年的台湾人民,有权利期待一个和平而非战乱的年代,一个繁荣而非萧条的年代,一个和谐而非对立的年代,一个进步而非倒退的年代。我们该努力的,就是要实践他们的期待,让他们在下个民国一百年里,也能以我们今日同样的心情,欢喜感怀。

站在百年与百年的分水岭上,我深深体认到一己的微小、短暂,只愿更谦卑地面对下个一百年。在历史的长河里,每个人、每一代都是沧海一粟,都是感念的后辈,都是谦虚的学生。我们要让一百年来中华民国自由、民主、正义、文明、慈悲的烛火,持续在下一代心中发光、发亮。我们有信心,将来,下一代提及亚洲崛起、中国大陆崛起的惊叹,也必然感受台湾崛起、中华民国崛起的光荣。再一百年后,当那时的国人回想起我们,如果能说一句「曾经有你们,真好」,那该有多好!

在民国101年元旦,我想与全国人民一齐许愿,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中华民国下一世代点亮蜡烛。━━━━━┛

共同增进各国人民福祉(2012年元旦祝词)

胡锦涛

新年钟声即将敲响,人类就要进入2011年。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我很高兴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向全国各族人民,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向世界各国的朋友们,致以新年的祝福!2010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复杂变化,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开拓前进,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战胜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胜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加强同各国的友好合作,积极参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核安全等问题的国际合作,发挥建设性作用,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在这里,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向今年以来在各方面给予我们大力支持的各国政府和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1年是中国进入“十二五”时期的开局之年。在新的一年里,中国人民将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将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紧紧依靠广大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努力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我们将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继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不断造福两岸同胞。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但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仍将艰难曲折,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加强国际合作,携手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借此机会,我愿重申,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各国的友好交往和互利合作,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合作,继续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此时此刻,世界上还有不少民众经受着战火、贫困、疾病、自然灾害等带来的苦难。中国人民对他们的不幸遭遇抱着深深的同情,衷心希望他们早日摆脱困境。中国人民将一如既往向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相信,只要各国人民携手努力,世界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美好,各国人民福祉一定会不断增进。

篇6:马英九新年讲话

今天是“中华民国”一百年元旦,这是一个值得庆祝和感恩的时刻。

一百年前,中国饱受列强欺凌,几乎亡国,国父领导革命,推翻满清,建立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首创共和是名副其实,“民主”则有粉饰之嫌)向人民许下富强的承诺。一百年前,中国历史只有朝代的更替,人民不能当家做主。“中华民国”的建立,向人民许下民主的承诺。

一百年前,中国社会贫富悬殊,文盲遍地。“中华民国”的建立,向人民许下均富与教育的承诺。

这些承诺,正是三民主义的理想;这些承诺,透过世代的努力,一字一句写入我们的宪法,逐步实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今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向缔造“中华民国”的先烈先贤,致上最崇高的敬意。当年如果没有与妻诀别的林觉民,没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秋瑾,没有热血牺牲的英勇烈士,就没有今天的“中华民国”。(感人!革命党人视死如归的勇气让人钦佩!“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这一百年的足迹,不只是建国的奋斗史,也是反抗帝国主义的血泪史,更是参与重建世界秩序的精彩诗篇。

民国初年军阀割据,国民政府北伐统一全国,(统一全国,只是有名无实,军阀虽然纷纷更服易帜,与中央政府却仍是同床异梦)开始十年建设(十年建设成就不可抹杀,十年剿共的惨烈也不该一笔抹过)。八年抗战,我们粉碎日本侵略的野心,废除了百年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台湾因而重回“中华民国”版图。

二次大战后,“中华民国”更参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不仅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更协助草拟“世界人权宣言”,将儒家精神镕铸其中。(四大强国,只是南柯一梦)

民国三十五年在南京,由全国各地选出的制宪国大代表,结合中华文化与西方民主的精髓,制定了亚洲最进步的民主宪法。(可惜只是留在纸面!动员戡乱之下,有何民主可言!)

民国三十八年内战失利,大陆沦陷(何为沦陷?异族侵略,国土丧失,才叫沦陷。国民政府无道而失国,不配称沦陷),政府迁台,这是“中华民国”重大的挫败。但是我们没有灰心丧志,反而痛定思痛,改造重生,逐步在台湾实现中山先生的理想。

六十多年来,“中华民国”在台湾推动“三七五减租”与“耕者有其田”、扶植民营企业、推动十大建设、促进产业升级;我们废除养女制度、建置劳工保险、实施九年国教、开办全民健保、通过国民年金;我们实施地方自治、解除戒严、开放组党、废除“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平反“二二八”事件与“白色恐怖”冤案、推动国会全面改选与总统直选,并实现政权和平轮替。(值得肯定!能早日在大陆实行这样的改革,何至于“沦陷”?)

这些改革无一不是历史的里程碑,让“中华民国”成为全球开发中国家政经发展的楷模,也彻底破除了民主不适合华人社会的偏见。(伟大!谁再说民主不适行于中国,便与盲人无异!)

如今,“中华民国”已经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尊敬。我们的援外团体走遍世界;我们的科技产品营销全球;我们的护照即将在九十六个国家与地区通行无阻(台湾护照比大陆护照好用啊);我们的创新能力让国际社会刮目相看,我们的年轻人在世界舞台表现亮丽,充满自信。

各位先进、各位同胞,今天在台湾的每一个人都共同经历了台湾成长转型的岁月,拥有共同的记忆与经验。我们曾为中华棒球队扬威国际,感到兴奋;我们曾因失去联合国代表权,感到愤怒;我们也曾为了在国际场合升起国旗,流下热泪。

是的,就是那一面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让我们团结!让我们振奋!让我们感动!当年它曾是支持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的精神力量,也是我们从小一起看着长大的共同记忆,更是凝聚我们爱国情怀的焦点。

英九身为总统(这样自称何其亲切!胡主席何时能自称锦涛?),承担继往开来的重任,秉持“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的施政理念,始终牢记经国先生推动十大建设时讲过的名言:“今天不做,明天就会后悔”(名言总是朴素的,好比“不管黑猫白猫”)。所以,多少任政府无法推动的重大改革,我们都不畏艰难,开始启动,包括行政院组织再造、县市合并升格、制定“农村再生条例”、推动二代健保与实施国民年金。我们也推动两岸和解,使台海从过去的冲突热点,变成今天的和平大道。

各位先进、各位同胞,未来的十年是国家发展升级的关键时刻,我们要打造台湾的“黄金十年”,为“中华民国”第二个一百年奠定昌盛的基础。让“黄金十年”成为和平的十年,建设的十年,也是幸福的十年。

英九对未来有四项期许:

一、百年树人:

教育是国力的根基,孩子是未来的希望。为了让青少年有更合理的教育环境,英九在此宣布,台湾教育将迈入新纪元,今年开始启动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分阶段逐步实施,先从高职做起,预定民国一○三年高中职学生全面免学费、大部分免试入学。同时,今年实施五岁幼儿入学免学费,未来视财政情况,逐步将学前教育免学费延伸至四岁到三岁,以减轻父母的负担,但学前教育不纳入学制。

我们深知,少子女化问题将严重影响我们的国力,政府决定从婚、生、养、育等四方面着手,多管齐下,以提升生育率。

二、百年生机

本世纪最大的挑战是全球气候变迁,最大的机会是数字科技革命。我们已有全方位的规画,将重整国土计划与灾防体系,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贯彻节能减碳,要为后代子孙留下好山好水。台湾经济必须转型,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产业,势必淘汰。绿色经济是未来的趋势,也是政府扶植的重点,我们要让“中华民国”生机永续盎然。

为因应数字时代的挑战,我们将推广数字高画质电视,并全力投入宽带网络的基础建设,使网络的速度更快、质量更好、价格更低,让数字生活成为国民的基本权利。

三、百年公义

我们要打造一个公义的社会,让这个社会中人人发展机会均等,司法公正廉明,贫富差距缩小,人权受到保障。

我们社会有丰富的爱心与巨大的关怀力量,未来政府要结合志工,致力消除城乡落差、南北落差与数位落差。

我们也要持续推动“全民司改”,在公正、质量与效率三方面全力改善,以切实保障人权,赢得人民对司法的信赖。

台湾老年人口日益增加,已经步入高龄化社会,我们要积极推动长照保险制度,提供充分的照顾人力与设施,以加强对长者的社会及医疗服务。同时,我们也要推广敬老爱老的文化,普及适合赡养的建筑与公共设施,让长辈们生活得健康、自在、舒服。

均富是中山先生坚持的理想,我们要增进赋税公平,改善就业与创业环境,强化社会福利制度,让经济成长的果实为全民所共享。

四、百年和平

台海和平是东亚和平与繁荣的基石,这是两岸共同的责任。过去二年多,我们在“中华民国”宪法的架构下,维持台海“不统、不独、不武”的现状,以“九二共识,一中各表”为基础,恢复与大陆协商。迄今完成双向直航、陆客与陆生来台观光、就学,还签订包括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在内的十五项协议,大幅缓和台海紧张情势,为区域的稳定繁荣作出贡献。

我们认为搁置争议,争取台海长期和平发展是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两岸当局应以和解消弭冲突,以合作取代对抗。现阶段任何片面改变现状的主张,都会影响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两岸炎黄子孙应该透过深度交流,增进了解,培养互信,逐步消除歧见,在中华文化智慧的指引下,为中华民族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各位先进、各位同胞,“中华民国”的第二个一百年,即将在我们的眼前展开。我们要发下宏愿:

未来一百年,“中华民国”要做中华文化的领航者。台湾没有大陆的文革**,六十多年来,台湾保存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从生活美感到艺术美学,它的传统韵味,让世界惊艳。(台湾让中文文化更精彩,更有多样性,更能传播到世界各地,功不可没!)

台湾更有海洋文化的开放与创新,中华文化在台湾,早已吸收西方当代文明的精华,创造新的艺术表现。从舞蹈、音乐、戏剧、视觉艺术到影视等等都得到世界高度肯定,形成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

台湾也是全球实践儒家思想最普遍、最彻底的华人社会。仁义、孝亲、尊师、勤奋、善良、纯朴等儒家倡导的美德,早已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台湾也具有扎实的公民社会、多元的社团宗教、自由的媒体舆论、兴旺的志工运动。英九相信,只要发挥文化的创造力,台湾的魅力可以吸引全世界。唯有台湾,最有条件成为中华文化的领航者。(大陆也应知耻而后勇,迎头赶上)

未来一百年,“中华民国”要做华人世界的民主模范。“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的国家,“中华民国”的存在,不仅保障台澎金马的安全与尊严,同时也证明中华民族在自由、民主的环境里,可以走出一条崭新的道路。台湾的民主还很年轻,却带动了蓬勃又有活力的政党政治。民主是台湾的力量与骄傲,更是朝野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我们希望有一天,所有炎黄子孙都能和台湾人民一样,享有自由、民主与法治的多元生活方 4

式。我们深信,这样的梦想并不遥远,因为这些价值在台湾都已经实现,不是西方人的专利,台湾经验应可作为中国大陆未来发展的借镜。(马英九有一个梦想!感谢台湾人的博爱情怀,但这个梦想依然遥远。)

两岸间不应该是政权之争,不应该是统独之争,不应该是国际空间之争,而应努力在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等核心价值上,彼此激励,相互提升。我们关心大陆的人权发展,就是因为这是我们珍视的核心价值,也是测量与拉近两岸距离的重要指标。(深有同感!“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飞弹和航母换来的统一,我宁可不要)

未来一百年,“中华民国”要成为全球的创新中心。经验告诉我们,创新与研发所带来的附加价值最大,创新与研发愈发达的国家,国力也愈强盛。

台湾的产业发展已经逐渐从代工走向品牌与创新,每年获得专利件数在全世界名列前茅;我们青年人参加国际发明展,屡屡在好手如云的竞争中,拿下世界冠军。我们深信只要加强研发,鼓励创新,培养自制能力,保护知识产权,台湾有优越的条件成为全球的创新中心,世界顶级品牌的摇篮。

未来一百年,“中华民国”要成为受人尊敬、让人感动的国家。仁政与王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未来我们要以这种“进取而不掠夺”的精神,积极关怀全球议题,参与国际事务。

世界是我们扬帆的蓝海,全球是我们驰骋的中原。“中华民国”身为国际社会的成员,愿意承担责任,贡献一己力量,成为和平的缔造者、人道援助的提供者、文化交流的推动者以及新科技与商机的创造者。我们要让“中华民国”在国际上成为受人尊敬、让人感动的国家。

各位先进、各位同胞,“中华民国”一百年的历史,像是一场跨世纪的接力,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关切国家的前途,奉献青春与理想,投入国家建设与社会改造,才能开创“中华民国”的今天。

站在建国一百年的起点,英九想起八十多年前台湾先贤蒋渭水先生讲过的名言:“同胞须团结,团结真有力”。(文章结尾,不引用大陆名人,而是台湾先贤,可见该政权的本土化程度)我们要相互扶持,彼此勉励,国家的前途、台湾的未来,都掌握在我们二千三百万人手中,由我们自己来决定。我们要以实力捍卫“中华民国”主权,以行动维护台湾尊严,以智慧打造台湾未来,让我们共同开创下一个百年盛世!

现在,请大家站起来跟我一起高呼:

“中华民国”万岁!

上一篇:樊登读书会的会后感悟作文下一篇:从香菱学诗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