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随笔:像我这样的女子

2024-05-11

心情随笔:像我这样的女子(精选7篇)

篇1:心情随笔:像我这样的女子

心情随笔:像我这样的女子

我这样的女子,对于男人,我可以忍受一个男人女性化,只要他有智慧。也可以忍受一个男人邋遢,只要他有勇气。甚至,一个男人无能,只要他有永不匮乏的爱,都可以。可是,如果你是一条没有骨头的虫,懦弱、贪生怕死、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肯担当,那么,请小心,要不别追我,要不赶紧把骨头找回来。否则就会自取其辱。

我这样的女子,对男人的定义既古老又前卫,可是绝不模糊,也不贪心。不会挑剔得让他无所适从也不会宽厚得海阔天空。 我是带着一把屠龙刀来到凡间找寻对手的女射手,要不心高气傲得像个莽夫,就是心思缜密得一如智慧型罪犯。什麽事都想试一试,什麽毒都想尝一尝,什麽瘾恨不得过一过,因此,什麽错,也免不了犯一犯。纵情忘我,有我的份;疏狂买醉,少不我;赌王对千王,算我一局。人不轻狂枉少年,时候到了,我自会去找唯一的倚天剑。敢做敢当的人通常也是最被议论纷纷的人,因为大部分的人都认为犯错很刺眼。能掩饰就掩饰,能拖就拖,能圆谎就绝不说实话。

我这样的女子,当爱情与面包难以两全的时候,我会是执着选择爱情,宁可放弃面包的人,因此对于这点总是特别地佩服自己。因为现实的压力,朋友的劝阻,惨烈的前车之鉴,会让大部份人在抉择的关口,从爱情中急流勇退。难能可贵的是,我还是那少部份,宁可弃面包,取爱情的`伟大情人。我性格开朗,思想活跃,注重文化修养,同时又不忘放眼世界。我人在现实生活,但思想常常飞向遥远的过去和美好的未来。敏捷的思想跳跃着,一会在这,一会儿又在那,使人觉得我近在眼前,又仿佛在天边;让觉得既与我志同道合,又仿佛与我格格不入。我是一个思想需要设法平静的人。白羊座的我热情洋溢,对生活充满火热的激情。我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喜欢同时投身到许许多多的事情当中去。我是个极怕麻烦的人,既不愿解释也不愿辩白,对于他人的误解,唯一的自卫就是--沉默!

我这样的女子,遇到麻烦的人与事,我会掉头就跑,能跑多远跑多远!这与勇气无关,只是以牙还牙又是何必!!我这样的女子,不喜欢勉强别人亦不喜勉强自己,虐待自己又是何必!!偏偏自己又是极善良的人,看不得别人受苦,看不得别人流眼泪,所以注定自己会因为己善而伤!!我这样的女子,从来不怕千夫所指,我只做自己觉得对或应该的事,但却不愿伤及无辜,宁可伤己不愿伤人!!我这样的女子,就算心里早已千疮百孔,为其表面仍是平静如水,匍匐人前又是何必!!我这样的女子,不愿在人前落泪,甘愿在转身后,一人独泣,受人怜悯又是何必!!我这样的女子,又骄傲又矛盾,不肯为莫须有的人与事低头,轻视自己又是何必!!我这样的女子,最不怕的就是身后的流言蜚语,谁个能说我一千年,那才叫一个幸福!谁人背后无人说?!我把它叫做嫉妒,因为我优秀他人不能及,说去吧!!就算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吧!!我这样的女子,偶尔也会小小的犯浑,可是,只是为了小小的恶作剧,无关大雅!我这样的女子,让人欢喜也让人忧!!我这样的女子,远在天边心疼,近在眼前了头疼!!哈哈!!我这样的女子,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我既可爱又可恶!!我这样的女子,会不小心成为已婚或未婚女人的假想敌,想成为狐狸精可惜修为不够,只好作罢!!

我这样的女子,既让人爱又让人恨,由他去吧!

篇2:心情随笔:像我这样的女子

内容摘要:发表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短篇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是香港女作家西西的成名之作,全文是一个女子的内心独白,以其自始至终的“我”的单一视角与意识流的叙事线索,成为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实,此前已有学者察觉到西西独特而细腻的叙事方式,但却未有人对《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做深入的叙事分析。因此,本文力图从叙事方面进行开拓,通过对《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的叙事视角、叙事话语,人物形象展开细致的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矛盾悖反,从而揭示“我”的不可靠叙事者身份,品味作者叙事手法的简洁与意味深长。

关键词: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 西西 不可靠叙事者 香港女作家西西的短篇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以下简称《像》)是一部内心独白式小说。“我”是一名遗容化妆师,却从未向我的恋人“夏”明白告知。今天,他将要去“我”工作的地方参观,“我”的爱情在此时也被引向了一个未知点。整篇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讲述,全文充溢着“我”淡淡的忧伤,使人不知不觉地陷入到“我”那可望不可即的爱情故事中去。然而,“我”的叙述者身份却是可疑的,我的叙述中处处潜藏着矛盾与空白。“我”企图交给读者一个爱情悲剧,而听者之意又是如何呢?

一、叙述——第一人称自白

(一)、叙述视角与叙述声音

视角是“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即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1]视角的承担者通常有两类,一是叙述者,二是故事中的人物。而在《像》中,作者始终以“我”为叙述视角,由“我”来叙述自己的故事,因此,在“我”身上,实现了叙述者与主人公的统一。我们知道,视角主要分为三大类型:非聚焦型、外聚焦型与内聚焦型视角。非聚焦与外聚焦通常会呈现出叙述者与人物的分裂,而内聚焦则由于以某一人物的视角为出发点,叙述者与人物的界限通常难以分辨或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像》就是这种典型的“我”的内聚焦。当然在内聚焦中,也可以进行视角的切换与转移,从而扩大叙述,但这篇小说却始终采用单一的“我”的视角,由此呈现出一种固定性内聚焦——即全文的叙述都是凭借“我”的感官去看、去观察、去呈现,自始至终浸润着“我”对事件的理解,使得被叙述的故事始终通过单一的“我”的意识现出。在这一视角的设定下,《像》在叙事上也呈现出自身的特色:

1、主要叙述内容是“我”的意识流。因此所有的事件都经过“我”的视角的过滤,以“我”的意志为枢纽展开;

2、“我”的视角主要是一个认知性视角,作者所要表达的,不仅仅是感知视角所能传达的对外部的感知,更多的是“我”对事件、对他人与人生的认识与理解。

在把握了这篇文章的叙述视角后,我们来探究一下小说中的叙述声音。声音与视角关联密切,却不能完全等同。比如在许多作品中,视角是人物的,声音却是叙述者的。所以,应该说“叙述声音来自叙述者,叙述者是陈述主体,它与视角一起构成叙述。”[1]这篇小说中,叙述声音来自“我”,“我”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就成为了一个同叙述者;“我”同时又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叙述者,虽然不同于某些外聚焦或者是不直接介入评论的全知视角那样地弱化叙述声音,“我”的叙述始终存在,但文本仍旧创造出了一种真实的幻觉——读者仿佛倾听一个女子内心的声音。因此,尽管“我”的自我意识很强,但这种自我意识并非是引导读者去揭示虚构,而是通过强化叙述创造一种“我”的意识流动的真实氛围。我们似乎面对着一个平凡的女子,她与我们一样生活在这个弥漫着物质气息的当代都市,她的生活、经历是那么的真实。总之,《像》全篇采用“我”的第一人称的自知性视角,文中也不存在着一个高于“我”的叙述者,因此声音与视角基本吻合(尽管声音与视角的分裂在“我”的潜在意识中应该说是分裂的),从而创造了一种极强的真实性。但这看似和谐的叙述,实际上是通过强化“我”的主观性来引导读者用他者的眼光来探寻真相。

(二)、叙事性话语与非叙事性话语

通过对叙事视角与叙事声音的分析,我们发现《像》是一篇很典型的意识流小说。那么,它是如何展开叙事的呢?首先,它采用的是心理空间的情节连接方式。小说以“我”的意识活动为支点,自由组接序列,因此在时间上跳跃错乱,由大量的闪回片段连接而成,这些零碎的情节是围绕人物意识不断地往复与拓展。其次,是情节冲突的内心化。不同于戏剧式情节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情节模式,在《像》中,冲突被淡化,由外部移至内心,大量的非动作式情节因素填充进来,正是这种内在冲突层层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最后,我们回到“作者的读者”的立场上,将自己从“我”的叙述中脱离出来,就会发现整篇小说呈现的是一种非线性的开放式情节结构。在其中,被叙述的事件并非一个整体或是真相,而是存在多重可能性。但如果你一味地沉溺于“我”的叙述,就可能被“我”的思绪所淹没。同时,《像》作为一篇心理性小说,它所采用的“我”的视角不是单纯地用于通过人物内聚焦来展现事件,创造戏剧性感受,而是要表达“我”对事件的理解。因此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非叙事性话语。这些话语是公开的、直露的,但却不同于第三人称全知叙事中叙述者的公开评论或是现代小说中叙述者跳出来揭露虚构的那种方式——其都旨在打破作品的真实性幻觉。在《像》中,这种公开的评论被隐蔽化了,它呈现出一种戏剧性评论——借“我”即主人公之口表述出来。主人公的认知性视角使“我”所叙述的话、表露的观点都是那么的自然而真实,读者并不感到有叙述者的操控。总之,利用“我”的视角,将“我”的个人观念与事件相融合,从而实现了一种完全主观化的叙述。一方面,这种方式能使读者成为“我”的聆听者,他们相信“我”的存在,相信我的叙述的真实性。但另一方面,但作者的意图仅仅在此吗?只是想创造一个非常真实化的人物吗?或只是去讲述一个爱情悲剧吗?可以发现,在“我”的叙述中,其实蕴藏着相悖的种种矛盾,而这种矛盾是“我”所未察觉,并不经意间展示出来的。这个真实到偏执的“我”,其实在自己的叙述中潜藏了关于事件、关于真相、甚至是“我‘的内心深处的多可能的诠释。

二、矛盾与空白

(一)、视角的有限性

以第一人称自知视点为叙述视角可以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创造出很强的真实性与模拟性。但作为一种固定性内聚焦,这个视角本身又具有很大的有限性。因为它只能展现“我”的内心却无法透视别人的情感活动。这种有限性限制了读者对小说世界的信息的获得。那种小说叙事的无所不知的优越性在这里失去了生命力。那么,是否不能洞悉一切对读者来说就意味着失去了小说叙事的独特魅力呢?答案是否定的。作者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缔结全文,且未进行视角切换,其意图就是利用单一人物视角的有限性凸显“我”的绝对化的主观意识。在《像》中,读者所能洞悉的只有“我”意识,所聆听的只有“我”的叙述,但对他人的内心却是一无所知。比如我认为“到了那个地方,一切就会明白了。夏就会知道他一直以为是我为他而洒的香水,其实不过是附在我身上的防腐剂的气味罢了;他也会知道,我常常穿素白的衣服,并不是因为我特意追求纯洁的表征,而是为了方便出入我工作的那个地方。附在我身上的一种奇异的药水气味,已经在我身上蚀骨了,我曾经用过种种方法都无法将它们祛除,直到后来,我终于放弃了努力,我甚至不再闻得到那股特殊的气息,夏对此却是一无所知的。”[2]这是来自“我”的主观化的灌输,甚至可能是“我”的纯粹的臆造,夏的真实想法究竟如何呢?我们无从得知。同时,由于一切叙事都是在“我”的内心进行的,事件在连接上也是错杂跳跃的,许多事件,我们得知的只有那冰山一角,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空白。作者利用视角的有限性所创造出来的“我”与他人、“我”与夏、甚至“我”与自身的相悖将矛盾与未知的空白凸显出来,等待读者的发掘。

(二)、对比与反讽

《像》这篇小说最大的特色,在于“我”的叙述隐含着种种矛盾,读者完全可以在“我”的话语中读出一个截然不同的事件。在“我”那悲观的、冷静的、自怨自艾的语气中,充满了对比与反讽的意味。这种对比与反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的悲观、冷静的语态就是一个极好的切入点。在“我”的娓娓道来中,始终笼罩着一层悲哀却又冷静的感受,这使得“我”的叙述与“我”所谓的命运的悲剧完美地融合了。但其实这种语态最容易滋生反讽意味。作为读者,我们可以看出其中潜藏的种种矛盾——我对爱情的渴望与冷静的叙述;我对夏的期待与认命的悲观;我对自身的肯定与自卑的身份认同„„在这里,悲观的叙述语态仿佛成了一个面具,掩盖“我”充满渴望的内心世界,从而凸显出“我”的内心的强烈冲突。其次,我们从话语模式来探究。文中主要以直接引语的话语模式展开叙述,其中最多的是“我”的自白。自白是一种主观化倾向极强的叙述方式。一方面,加强叙述者的真实感,另一方面,却又非常容易产生人物的自身的对立。而作者正是了利用了这点。此时,我们需要作为一个“作者的读者”而非“叙述读者”,才能发觉“我”的自身的对立。文中的另一种直接隐语是人物对话,对此,作者采用了一种戏剧式的还原。这对揭示反讽时非常有意义的。因为作为读者,我们只能看到对话的内容,却无法探至人物内心。比方说在“我”与夏的对话中,存在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即交流信息差。如 夏说:那么,你的工作是什么 我答:替人化妆

夏说:啊,是化妆。但你的脸却是那么的朴素。[2] 可以说,在他们含混性的对话中处处都是能指与所指的不同,我与夏之间并非实现真正的交流。而这种差异与其说是“我”与夏的交流所造成的,不容说是来自于“我”自身的矛盾。正因如此,“我”的叙述与事实真相在此处发生了强烈的矛盾冲突。最后,我们要通过非叙事性话语来发现歧义。我们知道,文中充斥着大量的“我”的主观评论,这些显在的评论具有特殊的分辨价值。第一,要分辨出修辞性评论的声音。这个角度要从作者来看。虽然“我”是叙述者又是主人公,但“我”仍旧是作者的产物,作者在对“我”的话语的编制上隐藏了某些倾向,在文中通过“我”的叙述以修辞性手法表现出来。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对比。例如,通过“我”口中的夏与“我”的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处处是夏与“我”在能指与所指上的差异,使得故事呈现出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潜在结局,而“我”与怡芬姑母的关系,则由于一种相似性被“我”以所谓的命运的方式连接起来,从而导致了“我”对自己爱情悲剧的认可。但对读者来说,这种现实与命运的相悖却产生了歧义。第二,则是含混性评论。体现在“我”在完成自我认知的过程中产生的反讽。“我”认为自己没有知识所以只能从事这一职业与“我”有很好的技能与收入的反讽,“我”认可的自卑、孤独、不会表达的自我与’我”所体现出的勇敢坚定的性格的反讽等。总之,通过这些潜在的矛盾与空白,我们发现这是一个开放式情节,其中掩藏着主观与客观,叙述与现实,话语与潜意识的种种相悖。

三、人物——未定性

我们之前已经探讨了《像》在叙述上的特点与其中隐藏的内在矛盾。那么要发觉“我”的不可靠叙述者的身份,还要在听完“我”的叙述后反推“我”的人物形象。可以说,“我”的形象具有两大特点:

1、心理性。在《像》中,西西透过一个单一的女性视角,始终用一种平静、细腻的笔触刻画着一个女子的情感与内心世界,展现出主人公“我”敏感、忧伤但又独复杂的内心世界。这篇小说是一个女子的内心独白。全文以“我”的意识流构成全篇,重在透视、展现“我”的内心,而外在的形象描绘、情节冲突都被予以淡化。因此,在这篇小说中,我们不能建立一个像高老头、安娜·卡列尼娜那样的一个形象生动,性格饱满的人物形象,我们也无法从旁观者的立场来看待她,因为小说展现的是“我”的内心,而无外人的渗入。总之,“我”是一个心理化的人物形象。作者希望读者探究的是在“我”边缘化的身份之下所隐藏的的坚强性格、女性意识与“我”对人生的独特思考。同时,由于他者眼光的零渗入,“我”这个人物也呈现出一种极强的主观性。因此作为读者我们必须知道,主观性的人物形象不能依靠单纯的叙述去把握,必须要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相对客观的立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阅读中,发现“我”的叙述与内心的渴望时常相悖。在这里,那些先在的关于人物的特性论、行动论、符号论仿佛都失效了,只有人物心理被抬升到至关注重要的位置。让我们感到,“我”不是一个可以被某些结构框架分解的人,而那样一个活生生的人,“我”的身上充满着值得探寻的未知性。

2、人物是一个建构过程。我们之前已经说了这篇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无法被某些先在因素去概括、分析的人物,“我”是一个未定性的人物形象。可以说,在“我”被产生出来的那一刻,就在不断地进行着说话的“我”与话语中被表现的“我”的分裂。在《像》中,读者必须要从“我”的叙述与对“我”本身的分析这两方面去把握,在分裂中发现“我”的分歧,发觉“我”叙述中的不可靠因子,从而揭示出“我”的不可靠叙述者身份。其实,不光是“我”,小说中呈现出的其他人物也都具有这种不定性。比如夏和怡芬,因为“我”叙事视角的有限性,他们形象与性格,它们的真实内心都呈现出一种空白。可以说,正是这种模糊、暧昧的不确定意味,使故事衍生出多重发展的空间,也使小说的意味得以开拓。

篇3:心情随笔:像我这样的女子

关键词: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现代主义意识,解读

“我”是一名遗容化妆师,却一直未曾告诉我的恋人“夏”。今天,他将要去参观“我”工作的地方,“我”和他之间的爱情在此时也被引向了未知。全文充满“我”淡淡的忧伤,使人不知不觉地陷入到“我”那可望不可即的爱情故事中去。

一、强烈的内心独白

当人处于安静的环境中,能够排除外界干扰时,内心沉寂下来,潜意识深处中的忧虑和欲望会摆脱理智的束缚弥散开来。小说着重于心理描写,注重剖析人物内心世界,流露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当“我”意识到不祥的征兆时,心中想道“我为什么继续和夏一起常常漫游”。此时“我”陷入一种内心的矛盾痛苦之中,已经预知了不祥的结果,但是无法控制自己,对自身的各种行为无法找到合理的解释,但是又想找到我为什么会这样做的深层原因。“我”心中想道;当夏知道“我”的职业是肯定会陷入恐惧之中,我们之间的爱情也就回陷入一种不可知的方向,甚至因此而结束。小说中出现了关于“我”的内心独白的大量的片段,这些内容充斥着我整个的脑海,“我”内心陷入了激烈的斗争,希望做一个真诚的人,又十分渴望得到爱情。正是在这种内心的痛苦挣扎之中,通主观思考,体会到内心的价值。作者对人物内心深处直觉、潜意识的深层开掘,突出强调了个人思想的作用,通过人物的臆想和在社会中的生存体验体悟人生的本质意义和终极性的问题。

二、丰富的自由联想与时空交错

这是一篇很典型的意识流小说。它采用心理空间的情节连接方式。小说以“我”的意识活动为支点,自由排列组合,在时间上跳跃交错,大量的闪回片段相互连接,这些零碎的情节片段是围绕人物意识流动不断地往复与拓展。作者运用大量的非动作式情节因素,正是这种内在冲突层层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意识活动从“我”坐在咖啡室里等夏开始,“我”意识到“我”和夏的感情导致“我”已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虽然在咖啡室里“我”是那么快乐,但“我”的内心已陷入一种隐忧之中。想起我和夏第一次在咖啡室见面的场景,夏和我的朋友们一样误以为“我”的工作是一种为了美化一般女子的容貌的工作,但是“我”的工作并非是这样,“我”是为没有了生命的人做最后的修饰,此时“我”内心想起当“我”对朋友们提及,“我”逐渐失去了所有朋友,想到这里,“我”没有在对夏的问题提出答案时加以解释,此时又回到第一次见面的情节叙述中“但你的脸却是那么朴素。他说。”由此让“我”想起了和怡芬姑母的一个约定:在我们有生之年,不要为我们自己至爱的亲人化妆。想到这里,一种不祥的预兆开始浮上“我”的心头。夏提出参观“我”的工作的请求,“我”没有拒绝。此时,我又陷入无主线的自由联想之中,想到当夏知道我的工作之后,可能会发生的结果,我年轻兄弟的失恋,一对青年男女的自杀,怡芬姑母的过往的感情以及由此引发对自己和夏感情结局的担忧,这些事情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无关,但是深层都已藏着一条线索,他们为什么不对命运做出抗争而是选择向命运屈服,“一个没有勇气向命运反击的人应该是我不屑一顾的”。接着又回到夏提出要参观我的工作的请求上,而我也没有拒绝上来。在这里又穿插入“我”父母之间的爱情故事,这些意识活动自由的排列组合,都是在心理空间层面进行的,在时间上循环交错,大量的短镜头片段相互连接,在人物意识里向四周无限发散与反复重现,同时这些意识活动也在心理层面推动故事不断向前发展。

三、“以丑为美”

人的本性有美的一面,也有丑的一面,通过艺术来表现与人性恶的抗争,表现对现实丑恶的反抗。通过描写丑,暴露丑的方法来肯定美,“我”无情解剖、否定现实和自我的平庸,通过与丑的斗争来表达对美的追求。“我”的诚实使我失去了几乎所有的朋友,是“我”使他们害怕了,仿佛坐在他们对面喝着咖啡的我竟也是他们心目中恐惧的幽灵了。显示出人性中对于生命不可知的神秘面我们天生就有原始的胆怯,“我”的朋友们由于对于生命死亡的恐惧与胆怯,渐渐的离我而去,“我”的诚实换来的是被他们的排斥。表现出人们由于对死亡的恐惧,由此产生对于遗容化妆师这一职业人的对立化与边缘化的做法。不管是由于世俗偏见,还是人们对死亡的原始恐惧,就这样一个善良的女子被推向了孤立无援的境地。这样一份表面上看起来平平淡淡的工作,由于死亡气氛笼罩而遭受到极其不公平的社会待遇,工作者清白为人,踏实谋生,在无人问津中独自承受内心的寂寥,同时还要背负世俗刻意疏远的目光,被爱情和世俗拒斥。通过对人性中丑陋的一面的揭示,表现出批判的倾向。当命运和现实和死亡靠近时,“我”和怡芬姑母都勇敢坚强,不屑“一种极端懦弱的行为,一个没有勇气向命运反击的人”。通过“我”死去的父母,他们因为爱,不害怕死亡,还有“我”、怡芬姑母的坚强与勇气,“我”坚信“在这个世界上,必定有像我们一样,并不畏惧的人”。小说把丑升华美,表现出对现实和命运的反抗肯定与赞美。

参考文献

[1]西西.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M].台湾.洪范书店,1984.

篇4:心情随笔:像我这样的女子

【关键词】命运观;矛盾性;成因;影响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以第一人称作为叙事视角,“通过描述一个遗容化妆师的内心独白向我们展示出了她的爱恨纠葛和心理状态”。开篇即是:“我所以陷入目前的不可自拔的处境,完全是由于命运对我做了残酷的摆布;对于命运我是没有办法反击的。”看似平淡的语言,却又很强的悬念和吸引力,牵引着读者一步步深入文本去挖掘:“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女子?有着怎样的命运?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命运观?

一、矛盾的命运观

在整篇文章中,“我”的内心是复杂的,“我”在认命的同时也流露出了对命运的反抗。

一方面,对于命运,“我”觉得自己是无法反击的。因为觉得无能为力,所以“我”对爱情不够坚定,总是不断地诉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其实是不适宜和任何人恋爱的”。这种宿命观,让“我”在与夏的恋爱过程中总是显得很悲伤。当夏捧着一束鲜花出现时,“我”就更加坚信了自己的猜想,因为认命,所以“我”会将花当做诀别的意思,而不是美好爱情的象征。

“我”对于命运的妥协,还表现在渐渐认可姑母将技艺传给“我”的用心。“我”希望从事一些亲切、典雅的工作,但是“我”放弃了这些想法,最终接受了姑母的说法:“像我这样一个读书不多,知识程度低的女子,有什么能力到这个狼吞虎咽、弱肉强食的世界上去和别的人竞争呢”。

另一方面,“我”对于命运又是质疑的,“我”想反抗命运。“我”觉得命运会让我失去美好的爱情,但是“我”在爱情中仍然存有一丝的幻想,“在这个世界上,必定有像我们一般,并不畏惧的人”,期望夏对爱情的勇气能够帮助他克服对死者的恐惧。

二、命运观的成因

1.特殊的职业。当“我”坦白地告诉朋友们“我”的职业时,“他们从我的手感觉到另一个深邃的国度与冰冷,他们从我的眼睛看到了无数沉默浮游的精灵,于是,他们害怕了。”“起先他只是不喜欢,渐渐地他们简直是害怕了”。就这样,因为“我”总是和死人接触,渐渐地便没有了朋友,“即使我的手是温暖的,我的眼睛也会流泪,我的心是热的,他们并不回顾。”就这样,“我”越来越沉默,深信“命运在对我做了残酷的摆布”,而这种摆布是“我”无法反击了。

2.姑母的不幸。“我”从小失去了父母跟着姑母长大。怡芬姑母手艺足可以让她过上十分体面的生活,但是她没有,她的勇气让她选择了常人都害怕的职业。后来怡芬姑母结识了一位男子,他们和所有的恋人一样甜蜜快乐。直到有一天,怡芬姑母将这位男子带到她工作的地方时,“他是那么的恐怖,他从来没想象她是这样一个女子,从事这样的一种职业”,在那样一群没有生命的死者面前,他曾经许下的誓言彻底被击倒了,再也没有出现过了。就是因为这样一份特殊的职业,让怡芬姑母失去了爱情,渐渐地变得沉默。

3.父母的爱情。“我”的父亲也是一个从事为死者化妆的人,很幸运的是他遇到了“我”的母亲,“我”母亲说:“因为爱,所以并不害怕”。母亲的这句话不仅成为怡芬姑母的精神支持,也成为“我”对于生活的一丝希望。当“我”对生活、工作、爱情感到迷茫的时候,它总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尝试去相信世界上有那样一群人,因为爱你而无所畏惧。

特殊的职业、姑母的不幸、父母的爱情在“我”脑海里不断浮现,相互抗争,使“我”形成了矛盾的命运观。在这种命运观里,“我”一面屈服了命运的摆布,一面又渴望摆脱命运的束缚。

三、命运观的影响

1.对性格的影响。这种矛盾的命运观,让“我”的性格呈现出复杂性。朋友的离去让“我”相信了命运对“我”做了残酷的摆布,由此使“我”变得沉默悲观。但是“我”的内心又存在一股冲破命运束缚的渴望,因此在对现实感到无奈时,“我”仍能保持人性的善良,平静地接受周围人异样的态度,宽容他们不友善的言行。

2.对爱情的影响。这种矛盾的命运观让“我”愿意在爱情中等待一个勇敢的人,像母亲那样因为爱而无所畏惧。正是怀着这种对命运的反抗意识,所以“我”忍不住和夏一起去看电影,忍不住和他一起去探望远方的朋友,渴望他能是那个因为爱的力量而冲破对死亡的恐怖的人。同时,由于对命运的屈服,让“我”又质疑这种人的存在。

3.对职业的影响。对命运的妥协,让“我”渐渐地安于自己的职业,“我只希望凭我的技艺,能够创造出‘最安详的死者出来”。而对命运的反抗意识,又让“我”怀疑自己为什么要接受命运,为什么要从事如此令人难以忍受的职业?这让“我”也曾产生了想要换职业的想法。

【参考文献】

[1]肖媛.《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的动静相生之美[J].文学教育,2010,(12)

[2]高沁.不只是宿命——从《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探讨当代女性生存尴尬[J].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05)

[3]西西.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篇5:像我这样的人杂文随笔

“像我这样优秀的人

本该灿烂过一生

怎么二十多年到头来

还在人海里浮沉”

学生时代成绩名列前茅,总有那么一门成绩骄傲到炉火纯青,无论怎样的方程式,或者怎样的考点总会被一眼看穿。我们被其他同学艳羡着,同时,自己又在一边窃喜着。在别人眼里,就是优秀。

说点不自谦的话,高中的时候写作文,运气好,将自己的情绪挥洒在字里行间,总能被语文老师选中当做范文,然后我站在讲台上跟同学分享,课后之余,还被同学借走传阅。也就是那个时候,我特别羡慕饮酒作诗的李白,所有的情仇爱恨都可以在诗歌里表达的隐晦而自由,洒脱而豪迈。于是,在我的文字里,也有另一种故事,只是他人看不穿,也看不懂,所以会觉得那是一幅画,抽象的画。我想,那时候,或许也是优秀吧。

曾经也会有许多种想法,想要学习李白,想要成为张小娴,想着也许会阳光明媚的过这一生,可惜,那时候年轻到连想法都天马行空,这一辈子太久了,久到80集的电视连续剧都播放不完,又怎么做到像李白一样满腹经纶,又怎么成为张小娴一样看透所有的爱情。所以,这20多年以来,还是依然在车水马龙人潮拥挤的城市里浮沉。

过年回家的时候,跟几个初中同学聚会,大家在谈论起现在的职业时,其中一位男生满脸的自豪和看透一切的表情让我对他印象深刻。无论侃侃而谈的背后是怎样的一种辛酸和付出,但至少在谈天说地的时候他带给我们的是正能量,这种能量无关于年薪是几十万还是十几万甚至是几万,这种心境也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也许是活的比较老成,我在一边露出了阿姨般的笑容,生活不就是如此的吗?你不对它笑的时候,它不对你笑。你对它笑的时候,也许它对你还是不会笑。但,那又怎样?所谓的灿烂的过一生不就是自己的心安吗?

从前,我们在初出茅庐的时候努力到没有日夜,那时候会获得掌声,会获得证书来证明自己优秀过。

现在,在人海里浮浮沉沉之后再去拥有灿烂的人生不是更踏实么。

“像我这样聪明的人

早就告别了单纯

怎么还是用了一段情

去换一身伤痕”

单纯,似乎只属于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比如路上遇见的穿着校服手牵手的高中生,无论是脸庞还是他们所面对的事情,都简单到没有任何的修饰。

总听过来人说:还是上学好啊,无忧无虑的,你们千万要好好学习。听到这话的时候,我们拼命想要从学校这座“牢笼”里挣脱出来,我们想要像大人一样自由支配的时间,想做什么做什么,想多晚睡都没人念叨,不写作业也不会挨批评。可是,我们现在却变成了说这句话的人,我们却变成了羡慕学生这个职业的他们了。

当你再去面对身边的一切的时候,一段用心对待却无果而终的爱情也许会让你一夜长大。一份一人要面对许多人的协调工作也许就会让你看穿每个善良面孔背后不为人知的表现力,这种表现力潜移默化的宣布着主权,会让你懊恼为什么自己已经很聪明了却依然走进了别人的圈套。这种表现力风平浪静的侵蚀着你的成果,会让你懊恼为什么有的时候选择会大于努力,而鲜花和掌声于别人而言,为什么来的那么容易。

所以,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了单纯,因为单纯换来的是一身伤痕。别去否定,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遗忘单纯。

“像我这样庸俗的人

从不喜欢装深沉

怎么偶尔听到老歌时

忽然也晃了神”

我们本就是这世界上的凡夫俗子,会吃喝拉撒,会犯错,会动感情,会难过。所以,不管我们赢得了多少掌声,受到了多少尊重,夜晚褪去光环的时候,我们都是一个嘴巴两只眼睛的凡人。

我喜欢在心情低落的时候听悲伤的旋律,然后不言不语的坐在公交车上看风景,因为是一闪而过,就像是所有不愉快一样全部一闪而过,然后在下个路口重新开始。迷茫的时候,我听《远方》,我写多愁善感的文字。难过的时候,我喜欢独处,一言不发的感受空气里心跳的声音,偶尔也会黯然神伤。放空的时候,我听老歌,老情歌,每一次听都会感叹岁月带给我们的获得和失去,会让人陷入一种虚无的境地,会怀念当时听那首歌时的情景,只不过时过境迁,再也没有当年的时光了。

怀念曾经没有什么不好,你会笑话曾经懵懂傻傻的自己,也会学着和过去不美好的事情和解。回头看,总会看到不一样的自己,那是因为现在,已经越来越好。

“像我这样懦弱的人

凡事都要留几分

怎么曾经也会为了谁

想过奋不顾身”

提到懦弱,总会想起一个没有精神的男人,一个没有主见的男人,一个没有担当的男人,好像就是这种形象的男人,我们称之为“懦弱”。其实,不只是男人,女人也会。

我有个朋友兢兢业业,碌碌无为。有次她和她的一个朋友共同去参加一个比赛,她的朋友看上了她的一幅画,于是带走拿去参加比赛了,说好的署名写两个人,可是后来,这幅画真的获奖了,署名没有我的这个朋友。她朋友说会去给组委会解释,于是后来有个饭局,她们一起去参加了,我的这个朋友全程没插上几句话,因为所有的功劳全部被她的这个朋友独领风骚了,我的这个朋友不想解释,也似乎解释不清。后来,她们疏远了。我们知道隐情的朋友都明白到底是怎么样的情况,可是不知道的人永远都会觉得这幅画就是署名上的那个人。

生活有时候就是你百口莫辩的懦弱,它的存在会让你学习善良的背后是碌碌无为的过一生。生活有时候也是你欲言又止的解释,它的存在会让你明白不说不问不念的背后是被误解之后说不清道不明的缠绵悱恻。于是,你失去了奋不顾身的力气,于是你继续迷茫,继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活着,只是活着。

正如这首歌的副歌部分:“像我这样迷茫的人,像我这样寻找的人,像我这样碌碌无为的人,像我这样孤单的人,像我这样傻的人,像我这样不甘平凡的人,世界上有多少人?”

后来,我们会觉得自己是那个迷茫的人,是那个寻找的人,是那个碌碌无为的人,是那个孤单的,傻的,又不甘平凡的人。

篇6:像我这样的我散文

像我这样中考、高考都需要付出比别人多一年的时间才能被录取的人,我想大概为数不多吧!像我这样连续两年高考都只能被一所三本院校录取的人,我想更是少之甚少吧!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起,我喜欢用文字记下所有愉快的和不愉快的时光,算是对过去的一种缅怀,也算是对未来的一份憧憬吧!

别人眼中的我,一度是个乖乖女形象,看似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怎么也不像是学理科的`人吧。对,我就是选择了理科。高考结果下来,300分的理综题竟不比150分的英语卷。十几年的努力,竟这样变得如此苍白无力。

在老师眼中,我一直是那种不好不坏的孩子。没有惊人的成绩,也没有调皮的不行。好像老师更喜欢那两种学生吧。每次老师从身边走过,都只会站在同桌面前絮叨不久。而我只不过是个旁听者。要是我也能当一回坏孩子,那也好呀。

可进入大学以来,就完全不同了,好像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我也感谢这种感觉,让我拾起自信,学会勇敢。这一切都源于英语老师。

刚入学不久,英语老师就统计每个人的高考成绩,虽说这很不公平,但还是照样做了。结果我还莫名其妙的当了个小组长。

也许是我对英语还真的有一份执着,在一次的省级翻译比赛中还得了一等奖,老师还经常拿这个来说,每次我都会羞红脸。这样的表扬,对某些学生来说算不算是小小的讽刺,毕竟我以前经常有这种感觉呀。这样也好,那像是一只无形的手,默默的支持着我不断做的更优秀,虽然没有选择英语专业,各方面还是要各尽所力吧!

半年下来,我已慢慢习惯了一个人思考,一个人生活。重要的是,学会爱自己了。也许生活不尽人意,是还没调整到最佳状态吧。我希望每一个见到过我的人都会说,看,那是一个多么阳光的女孩!

篇7:《像我这样的女生》读后感

《像我这样的女生》收藏了属于少女时代的点滴心情,也记录了一个女孩成长的心路历程。这正符合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心里特点,在辫子姐姐的书海中,我仿佛找到了在青春中迷失的自己,它给了我长大的勇气,让我有颇多的感触。

我讲感受最深的几篇故事写了下来,汇成了属于我的青春记忆河流……

一、长大有意思

绝大多数的女生都很感性,嗯……至少比男生感性,就像是《像我这样的女生》中说的那个故事……

一个女人领养了一颗星星,认为它会发光,所以对它照顾的无微不至,可是她的丈夫却认为星星没什么用,既没有眼睛又不会走路,所以不太喜欢星星。

所以说,女生和男生看待事物的方式和角度是有差别的。女生擅长打感情牌,而男生则更多注重于实际。这两种思维方式不能论对与错,都有其优点与缺陷,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将问题思考的更全面。

而我是一个极其感性的人,看一部电影,亦或是看一篇感人的故事都有可能哭的稀里哗啦,而且每当遇到问题时首先也是从感性的角度去思考。

像我这样的女生,很感性,很有爱,把未来揣在口袋里,全心全意感受长大,全心全意表达长大。

二、像我这样的女生

故事中的叶子是一个中性人,没有女生似水般的温柔,再怎么软化,至多也是刨冰的状态。这样的女生很容易和男生玩到一起,像哥儿们,像兄弟,却极少能成为恋人。

我呢,同叶子很像,但还是有些不同的,因为我没有她那般的中性,至多只是有些大大咧咧,我能同大多数的男生成为,走近女生却不那么容易,所以女汉子便成了像我这样的女生的代名词。

只是我并不赞同叶子的想法,她说:‘’好看有什么用,又不能挽回兄弟。”在这个看脸的时代,好看还真有用,不能说以颜值定胜负,可在能力相同的情况下,领导肯定是挑选颜值高的。况且,我从来不将朋友称之为兄弟,因为在我们这个年龄段,最多也就是平时厮混在一起玩的朋友罢了,注重义气可以理解,而她的想法却有些过了。

叶子将情谊看的过重了,并有些自以为是,认为那些男生是她的朋友就必须胸襟宽广,事事迁就于她,我明白了,这就是为什么她的那些吃饭都从一只碗里舀汤的好友,如今都撤退了。

所以我想,适可而止即可,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三、从头到尾的奇妙体验

故事中的啤啤因为看了“我”的书而崇拜“我”,给“我”写信,倾诉内心的世界。

信中出现的烦恼其实也是我们这个年龄段常遇到的问题:一个长的又帅又酷的男生诚和啤啤聊了会儿天,而恰好诚对所有的女生都是冷冰冰的,唯独和啤啤聊的来,于是啤啤就被那些喜欢诚的女生给孤立了,甚至还差点打了起来。

这种事情是在青春中见怪不怪的事情,总有那么些无聊的女生喜欢没事找事。殊不知,她们的这种行为给诚和啤啤带来了多大的困扰。

于是,“我”给啤啤写了一本书――《吻醒我》。在这本书中,啤啤和诚的结局很美好――朵泪花在她脸上溅开,他吸了吸鼻子,俯下脸,双唇轻轻降落在她甜蜜安静的额头上……这个偶像剧的模式满足了青春期女生对情感的幻想。

每个人的青春都是美好的,有崇拜的偶像,有暗恋的人,也有三五知心好友,心智都不算成熟,却又装成一副经历了沧桑的.模样。

有了这些表现那才叫青春,如果这些青春的表现都没有了,那还叫青春吗?学会享受当下且不被琐事所烦扰才是对待青春最好的的态度!

四、写信人是我,收信人是我

在校园中会有这么一个女孩,成绩平平,长相也平平,扔在人群中都找不出来,同样,这样的女生也代表着大众。

故事中的“我”被人暗恋过,也暗恋过别人,只是,到头来不过是青春的一场花事而已。

其实十七八岁的喜欢只是一种心里寄托,看到别人手牵手或是有说有笑的甜蜜模样,心中难免会有几分憧憬,所以就会产生一种从众心理,自然而然地就踏上了“寻爱”的这条路。

故事中的“我”不过是因为一个男生穿着红色外套很显眼才注意到他,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了他,其实呢,“我”根本就不了解他,只是盲目地喜欢,到头来发现,原来,从头到尾,她只喜欢过一个陌生人。

这个故事好像挺符合我们这个年纪对别人的喜欢,根本就不了解,只是因为他(她)身上的某个闪光点而喜欢的。这是不真实,也是不长久的。

也就是说,类似于这种不成熟的爱恋,其结果也注定是失败的。

五、书店的午后

我很喜欢纸质的书,喜欢指尖在书中划动的触感,喜欢听书在手中翻动的乐感。只可惜,我们这儿少了有文艺氛围的书店。

这里的书店要不是以卖书为主,要不就是不提供座位给你看书,更重要的是,这些书店中的书随处可见,缺少了一丝精华。

很羡慕故事中的那些书店,就像是上海师大后门边上的马槽书屋虽然很小,也没有座位,但却是精粹汇集的地方,对那些在大量书面前想入非非的文科生或是爱好文学的人来说,有一种得体而且有向上意义的指导。

在我看来,每个书店都应该有其特色,有吸引读者的地方,而不是以盈利为唯一标准,或许这有些不现实,但却一直是我所向往的。

书店的午后,有一种适时适地阅读的快乐,能够在书中寻得那一份炽热的感情,在某种程度上说,在无数个书店的午后,我找到了无止境的安身立命之所在。

六、两个女生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芳芳的一生,成长,工作,成家,很普通很平淡却也充满趣味。

想来人生也是没有意思,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便一步步的走向死亡,但上天既然给了你一个看看世界的机会,那何不开心地去生活好每一天!

芳芳他们的生活虽然有压力,却不像如今的社会,在外面要攀比,在家里也要攀比,我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攀比,这样活着多累啊!在我看来,只要自己过的开开心心就好了,何须管别人家过的怎么样呢!

芳芳他们没有钱,没有车,也没有大房子,但却生活的甜甜蜜蜜,为何我们不能像他们那样生活呢?也许是因为我还没有走入社会,所以不懂得人间疾苦。

那又何妨呢?我们都是普通人,过的日子都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平淡而乏味,那既然这样,我们何不从生活中寻得一些乐趣,发现一些美呢?

上一篇:信息网络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111下一篇:第一次种菜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