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设计

2024-05-20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通用8篇)

篇1:高中生物教案设计

高三生物教案 减数分裂复习

知识精华:

掌握减数分裂概念和有性生殖细胞形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数目;理解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相关概念;掌握减数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裂的主要区别;以及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区别。

写出下表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分子,同源染体对数(2N=4)

精原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 次组精母细胞 精细胞

染色体(条)

染色单体(条)

DNA(个)

同源染色体(对)

题例领悟:

例1、下图是雌蛙一个卵原细胞在生殖过程中DNA含量变化图,为研究方便,在细胞分裂成两个以后,只对其中一个进行测定,请分析回答:

(1)b时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c时的细胞叫_______细胞。

(2)c→d→e进行的是______,e时的细胞叫________。

(3)由e→f→g进行的是________,g时的细胞叫_______。

(4)h→i表示发生了________作用,i时的细胞叫________。

(5)i以后进行 ___________分裂,进入_________阶段。

解析: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结合,对学生理解减数分裂的实质和意义起重要作用。本题的解决主要是依赖扎实的基础知识。

答案(1)染色体复制 初级卵母细胞 (2)减数是第一次分裂 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 (3)减数第二次分裂 卵细胞或极体 (4)受精 受精卵 (5)有丝 胚的发育

例2、右下图是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模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该细胞中可能是次级精母或是次级卵母细胞或是极体

②该细胞中1与2,3与4为同源染色体

③该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1与2为一组,3与4为一组

④该细胞中,如果1是Y染色体,那么2也是Y染色体,

3和4为常染色体

A、只有1种说法正确 B、只有2种说法正确

C、只有3种说法正确 D、四种说法均正确

解析:加强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抓住细胞分裂的特点:该图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为均等分裂,故只有④说法正确,答案选A

自我评价

1、观察四分体时期效果的材料( )

A、生发层 B、幼嫩的柱头 C、幼嫩的花药 D、成熟的花药

2、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的某一精原细胞,它经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四个精子,其种类有( )A、1种 B、2种 C、3种 D、4种

3、如图是同一种动物体内有关细胞分裂的一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只有②和③

B、动物睾丸中不可能同时出现以上细胞

C、③所示的细胞中不可能有基因重组

D、上述细胞中有8个染色体单体的是①②③

4、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①受精卵中全部遗传物质的一半来自精子 ②果蝇的精原细胞含有4对染色体,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中含有2对染色体 ③男性两侧输精管被结扎后,睾丸仍能产生精子,第二性征不会改变 ④在精子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中,细胞核全部在精子的头部,细胞质全部在精子的尾部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5、根据科学家研究证实,由精子细胞变为精子的过程中,细胞核变为精子的头部;部分细胞质变成精子的颈部和尾部;大部分细胞质及多数细胞器被丢弃;但全部线粒体保留下来,并集中在颈部。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

(1)细胞核内含有______________,以便传给下一代。

(2)丢弃大部分细胞质和细胞器,可使精子体积______,运动_______。

(3)精子快速运动主要靠___________ 的摆动,其运动动力主要产生于____________。

(4)保留全部线粒体的意义在于:线粒体是___________场所,通过线粒体的生理活动,形成精子运动所需的____________。

篇2:高中生物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复习引入

新课学习

第一环节:生态系统稳定性

第二环节:

1.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

2.探究:草原生态系统是如何维持稳定的?

第三环节:知识迁移应用

巩固复习

组织学生观察并且指导观察方法,找出生态瓶中的食物链。质疑:为什么有的生态瓶中的生物存活时间较长,有的生态瓶中生物就很快死亡了?

1.组织学生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找出凯巴森林中存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参与寻找活动。

2.提问:19以前的凯巴森林是什么状态?(PPT展示)

(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多元评价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讨论并且引导学生分析)

3、解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具体内容。

4、1906年以前的凯巴森林为什么能维持稳定?

5、分析为什么有的同学制作的生态瓶中的生物能生存较长时间?

6、归纳概念 并板书。

问题串设计(PPT展示)

1.图中哪种生物数量最早达到第一个高峰?你对此怎么理解的?

2.哪种生物数量最后达到高峰?能不能改变它的先后顺序?说明你的理由。

3.你从图上还能看出什么规律?能解释这种规律吗?

4.与你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这种规律对生态系统有什么作用?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制定活动规则及过程并且组织好教学。

规则如下

a.每人准备草、鼠和狐狸的三种头饰。

2 b.出场顺序按草→ 鼠→狐狸,数量有少到多表示生物数量变化。

c.扮演草的同学被扮演鼠的同学抓住就表示吃掉了,这个同学则换成鼠的头饰表示草减少鼠增多,以此类推。

d.当后一种生物多于前种生物1比2时捕食停止,并有部分学生换成另一种头饰表示这种生物部分死亡。

e.被捕食的‘鼠’中约有3份换成‘草’1份换成‘狐狸’。游戏进行到大致恢复到原来的比例时结束。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1、通过上面的游戏你能说出为什么草原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吗?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84页,有关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的内容。并板书。

1、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所做的生态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

2、下面生态系统能保持稳定吗?(PPT展示生态系统图片)

1、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你有什么感悟?

作业:学案练习

【板书设计】

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自我调节能力

1、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2、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

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四、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五、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小组讨论与交流。观察课前制作的生态瓶,交流制作过程,找出有关的食物链(各小组交换生态瓶)。

阅读课本82页活动“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资料的第1自然段,并写出凯巴森林中存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1、阅读书本84页有关草原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内容,分析写出其中存在的食物链,

2、对图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曲线”的进行解读。

学生讨论后回答

3、阅读课本85页[小资料] ‘远渡重洋的屎壳螂’

提出问题:草原上的各种生物数量应该有什么样的关系时, 该生态系统才能维持稳定?

作出假设:草原上的各种生物的数量达到一定比例时,草原生态系统才能维持稳定。

学生回忆再现本课核心内容。

学生回答自己的收获进而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1.了解学生课外实验情况进行评价。

2.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更好的引入新课题。

通过学生对生态瓶和书本“活动”资料的分析,提供充分的背景材料有利于学生对重点概念的建构。

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上来,关注学习过程。这样形成的概念将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不是空壳概念。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本质内涵比较抽象,通过资料的阅读讨论,问题窜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技能。

体现了探究学习的理念

通过形象的活动使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更深的理解。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也活跃了课堂氛围。

归纳提升形成能力

通过学生回忆议论加深对本课内 容的理解识记 ,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环境的意义。

教学反思

1.上课前组织学生自制生态瓶活动,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使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了提高。

2.上课时通过对自制生态瓶的观察质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从一开始就紧紧的抓住了学生,课堂上可以看到学生跃跃欲试的情景。

3.新课教学中将学生这种情绪引导到对教材活动资料的分析上来,凯巴森林中大多数肉食动物被捕杀而黑尾鹿数量先增后降的现象再次引发学生思维冲突,情绪再次被提升。

4.课堂中一系列的问题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实现了从感性向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飞跃。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实现了课堂的高效性。

篇3:高中生物教案设计

一、通过实验研究性的作业, 巩固并深化课堂内容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比较强的自然科学。生物实验是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完成, 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因此, 设计好实验研究性的作业, 对巩固并深化课堂所学的内容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比如, 在教学“染色体的变异”这一内容时, 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很多有关染色体变异的知识, 其中便有“温度的骤变”可以诱导“多倍体”的产生。通过“低温诱导大蒜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的实验, 还知道低温能够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加倍。那么, 学生们不难想到, 温度骤变分为低温骤变和高温骤变两种情况, 既然低温可以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加倍, 那么高温是否也可以诱导植物染色体加倍呢?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像高温是否可以诱导植物染色体加倍的实验, 便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下, 将此探究性实验的研究过程交给学生课后回家去完成。教师可以在学生做此实验前给予相应的指导:首先, 提醒学生实验前要自行假设, 可以假设高温“能”诱导植物染色体加倍, 也可以假设成“不能”诱导植物染色体加倍;其次, 要进行选材和对材料进行科学处理。材料的选择可以继续用大蒜, 也可以选用洋葱的根尖分生区, 温度的处理一定要注意梯度, 最高温度不能超过50℃;再次, 设计出实验的内容和步骤, 要考虑好设计出不同组别的不同温度下的对照性实验, 观察记录后, 要对实验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最后, 分析并讨论实验的结果。

二、通过调查研究性的作业, 延伸并拓展知识面

经验告诉我们, 在生物学习活动中, 调查研究性的作业是非常有效的作业形式。因此, 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内容, 结合生活中的实际, 帮助学生设计一些可行的调查研究性的作业题目。比如, 在学习“遗传因子的发现”有关内容后, 学生对遗传病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 他们知道多指、白化病、先天聋哑等都是遗传病。但是, 很多学生在学习遗传病的有关知识之后, 仍然对高度近视的遗传并没有充分的认识。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比较直接的认识, 可以设计一个关于高度近视与遗传的调查报告做为学生的家庭作业。交作业的时间可以控制在一周。让学生通过调查、统计、分析, 统计出发病率, 并试着写出这种病遗传的方式。

通过这样的调查报告式的作业, 既可以让学生通过调查活动, 了解到遗传病给患者家庭带来的巨大痛苦, 又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遗传病的遗传特点, 对巩固课堂中所学的内容非常有帮助。

三、通过问题研讨性的作业, 拓宽并延展所学知识

对比较复杂的问题, 仅凭一个人的力量, 仅凭教材上所描述的内容往往无法达到深入学习的目的, 要想使知识得到拓宽和延展, 需要借助于其他材料, 借助于集体智慧。因此,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优化设计出适合学生实际的具有研讨价值的问题作为学生的家庭作业。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 在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讨论甚至是在争议中, 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

比如, 在学习了基因、遗传物质DNA和RNA等知识后, 设计一道讨论题: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病毒, 是否就是人工造就了生命?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 应该是肯定还是否定?为什么?为了让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 给学生一周时间准备, 并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的学习组。一组为“正方”, 一组为“反方”。分别根据自己组别的需要, 通过互联网、报刊、书籍等查找有关“人造病毒”的资料, 一周后利用生物课时间进行“辩论式”讨论。并根据讨论内容, 试写出一篇“人造病毒”的利害分析类的小论文, 题目自拟, 字数在2000字以上。通过这个作业, 学生们懂得了判断某事物的利与害, 不能轻易采用“绝对”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一定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 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人工合成病毒也具有两面性:既可以研制出可以有效地抵抗病毒的药物和疫苗, 也可能被某些不法分子利用, 合成对人类有害的病毒, 制做生物武器等, 从而给人类带来灾难。

篇4:高中生物实验设计探究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观察和实验,在实验操作中能使学生的眼、手、脑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能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识,而且获得必要的基本技能的锻炼。所以,在实验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下面我就生物实验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的特点

1.科学性的特点

具体体现在: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材料的选取、实验结果的处理都应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不能随意臆造。高中生物实验科学性的特点是区别与其它学科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生物实验一定要讲求其科学性,没有科学性作指导,生物实验的结果就会变得毫无意义,没有参考的价值,同时也违背了科学的指导原理。所以在进行生物实验之前,一定要有科学性的理论指导,对涉及生物实验的相关内容进行相关的研究分析,认真考证,这样实验的结果才有科学的依据,才有科学的价值。

2.相互对照的特点

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应包括两个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先对实验组加以处理,然后对照组不作处理。对照实验的设计常有如下4种:一是空白对照,设计一个不进行任何实验处理的对照组。二是自身对照,指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前后观察,不另设对照组。三是条件对照,给实验组一种处理,给对照组另一不同条件处理。四是相互对照,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利用几个实验相互对照,即每一组既是实验组,又是其他组别的对照组。只有通过对照实验,才能有效地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干扰,使设计显得严密。因此对于大多数实验,尤其是生理类实验往往都应该设置相应的对照实验。

3.单一变量的特点

单一变量原则,即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要改变其中某一变量,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作用。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做到其他实验条件前后一致。这也是生物实验所独有的特点,采用单一变量的方法,往往能够使实验变得更加有说服力,使实验的结果更加直接了然,能解析更多的生物上的科学道理。

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策略

1.明确实验教学目标,做好准备工作。明确目标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思维才会有方向,操作才会认真。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实验教学和一般的授课有不同的要求,而生物教材又往往受地方性的季节性的限制,有些实验还需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实验结果,因此,在实验课前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加强实验教学的组织管理。多数学生把实验简单地理解为“看”,对实验现象缺乏分析和思考,实验完毕后往往答不上产生现象的原因和实验的结论。如果缺乏严格的训练,将会导致教师疲惫不堪,学生一无所获。因此,应加强实验教学的组织管理,注意维持实验纪律、规范实验习惯、合理指派实验大组长、小组长等,以确保实验教学质量。

3.分析实验程序和实验现象。一个较为复杂的实验过程是设计人员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晶,它往往是经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反复摸索。所以,学生在实验中,不能单纯地用实验指导进行“按方抓药”出现结果就行了。而要指导学生去分析实验中每一步骤的作用、每一个处理意义以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

4.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高中生物实验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新课程强调学生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高中生物问题,验证高中生物规律,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定会事半功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5.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思维的逻辑性主要指能正确运用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思维和表达思维的结果。生物实验中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推理,主要有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生物实验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6.加强设计型实验题训练。随着高考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深入,高考生物实验题多以根据要求设计实验步骤、分析实验数据和现象、得出或预测实验结果和结论、评价和优化实验设计方案等形式呈现。如果还是按照以前老一套的实验训练模式,只重视做一些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型实验题,学生是很难取得理想的高考成绩的。因此,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教师除了采取以上一些实验改革措施外,还必须要有意识地精选和精编一些实验习题,特别是一些不同类型的实验设计题,让学生进行全方位训练。

篇5: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章学习了高倍镜的使用及本章第一节的有关细胞膜的知识以后,再进行本节内容的学习,就有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还是比较低,线粒体较小,在高倍镜下,在短时间内学生可能较难观察到,所以教师要准备好示范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的

①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②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测叶绿体和线粒体。

③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④讨论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部分与整体的统一。

2、能力目标

通过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巩固高倍镜的使用方法和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加强学生对细胞微观结构的认识。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建立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部分与整体统一的观点,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细胞中的几种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②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教学难点

①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②制造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

【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实验探究法、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准备20台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消毒牙签,新鲜黑藻叶,1%的詹那绿染液。

2.课件制作:制作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等的幻灯片。

【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限制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2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及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第二课时学习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及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教学意图

(1)放映一张某玩具厂忙碌的车间的动画片。

提出问题:

①一件优质的产品是如何通过个车间和部门之间的配合产生出来的?

②细胞内也存在类似工厂的各种车间吗?

③细胞内的各种“车间”是怎么样的?

(2)总结:细胞在生命活动中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复杂变化。细胞内部就像一个繁忙的工厂,在细胞质中有许多忙碌不停的“车间”,这些车间都有一定的结构如线粒体、叶绿体等,它们统称为细胞器。

①观看动画片;

②结合生活经验,以及对细胞的观察,展开讨论。

③学生倾听,并参与交流。

①创设问题情景,引出新课;

②通过类比,学生能更形象地认识细胞内的各个“车间”──细胞器。

(1)教师先引导学生制作黑藻叶片细胞及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观察黑藻叶片细胞和人口腔上皮细胞,记载和描述观察现象,然后依次讨论与交流:

针对该试验提出如下问题:

①描述观察到的黑藻细胞的叶绿体分布和形态。

②植物的叶子为什么是绿色?

③描述观察到的口腔上皮细胞的线粒体分布和形态。

(2)总结:在显微镜下叶绿体散布于细胞质中,呈绿色的、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正是由于植物叶肉细胞中有大量叶绿体,所以植物的叶子是绿色的。可以看到被詹那绿染成蓝绿色的线粒体均匀的分布在细胞质中,线粒体形态多样,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

①学生动手制作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观察;

②记载和描述观察现象;

③展开组内讨论和小组间交流等活动;

④倾听总结,并参与交流。

①学生对微小的细胞总有一种神秘感,通过亲自观察细胞来解决自身的疑惑对学生来说是很有诱惑力的,这样能够使学生产生积极参与探究的学习兴趣和激情;

②训练了学生制做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的能力;

③知道叶绿体和线粒体在细胞内的分布和形态;

④对微观世界的细胞有了初步的认识。

<<<返回目录

细胞的呼吸

一、教学目标:

【知识】:

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理解)

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理解)

【技能】:

设计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二、教学重难点:

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重点);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难点)

三、课前准备:

知道两个小组学生分工完成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四、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回顾atp的生理功能,糖类、脂肪被细胞分解后把能量储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键中。提出问题:有机物进入细胞后以什么方式分解的呢?在体外,有机物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放出大量能量。而生物学家发现,有机物在细胞内也是通过复杂的氧化反映产生能量的。

引出细胞呼吸的概念

回顾旧知识,受教师的问题所引导,进入新课。

(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对引导其他学生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提问,并进行归纳。(问题如:为什么选用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而不选用小白鼠等;naoh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出结论: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引导学生说出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产生co2;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

对实验的设计、结果进行交流和表达,并回答老师和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有氧呼吸

提出问题:在学习细胞器的内容中,和细胞有氧呼吸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阐明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用幻灯片展示线粒体的结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表述,以问题作为引导:1.线粒体是由多少层膜组成;2外膜和内膜在形态上有什么区别,内膜的特点如何与线粒体的功能相适应;3.内膜和基质上有什么物质。

以幻灯片为辅助,讲授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注意整理三个阶段发生的场所、能量的变化、产物。

提出问题:有氧呼吸与有机物在体外燃烧放能过程比较,有什么区别呢?

简单介绍有氧呼吸能量的转化效率,可以让学生来计算。一般内燃机的效率为25%左右,而生物有氧呼吸的能量效率为40%左右,其余60%左右转变为热能。

回答问题(线粒体)

观察线粒体的结构,并回答相关问题,并把多个问题的答案进行整合,得出线粒体适应有氧呼吸功能的结构。

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填写表格,并进行分组讨论后,分别讲述有氧呼吸三个阶段。

比较两者的区别

分析有机物产伤的热能的生理意义。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四)第一课时小结及练习

用幻灯片展示半成品的概念图,指导学生完成

练习略

小组讨论,完成概念图

(五)无氧呼吸

提出问题:人体所有的细胞任何时候都在进行有氧呼吸吗?师生共同列举一些无氧呼吸的例子(如马铃薯块茎,水稻的根、蛔虫、骨骼肌细胞在缺氧的情况下等

无氧呼吸的场所、过程、产物、能量的变化

以乳酸、酒为例子,讲授发酵的概念。

通过用图表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者的区别,指导学生概括无氧呼吸的概念

举出生活中遇到的无氧呼吸的例子。

<<<返回目录

细胞的增殖

知识目标

1、了解真核细胞增殖的方式及意义。

2、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

3、准确描述细胞有丝分裂各阶段的重要特征。了解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4、掌握有丝分裂的过程、特征和意义。尤其是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能力目标

1、学习用曲线图描述dna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规律

2、通过学习有丝分裂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图像、解读图像的能力。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制作临时装片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识图和绘图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细胞周期以及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使学生对生命的运动性、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等哲学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2、通过对实验思路的分析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工作作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细胞都是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基础。在细胞的生命周期中,一个新形成的细胞要经历生长、分化以及衰老和死亡的过程;其中也有些细胞始终保持分裂增生能力,不发生细胞的分化过程。在细胞增殖这一部分中,有丝分裂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是真核生物细胞增殖的方式。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因此不可能象真核细胞那样进行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中,有丝分裂是最主要、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方式。多细胞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体细胞的增多就是通过有丝分裂实现的。无论是单细胞真核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他们各种形式的无性生殖也是通过有丝分裂完成的。这将在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再进一步阐述。有丝分裂还是学习减数分裂的基础,而减数分裂知识又是学习遗传变异规律的基础。由此可见有丝分裂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讲透,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有关知识。可以通过不同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认识和分析一个生命现象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除了一般的文字描述外,还可以用图形描述特点;用图解和表格突出重点;用曲线描述量的变化规律和趋势;通过实验观察、验证生物学知识等……。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了解一些常用的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方案

教学题目:第二节 细胞增殖(建议4课时内完成)

教学重点: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以及有丝分裂的特点

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4、细胞分裂的意义

5、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

教学难点: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及意义

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单体和染色体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讨论:生物体是如何长大的?

1、 从物质转化角度分析:同化作用强于异化作用

同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细胞的那些结构上?这使细胞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引导学生简要复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从细胞变化角度分析:细胞分裂——细胞数目增多

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

细胞的体积一般都是很小的,细胞生长到一定大小后就会通过细胞分裂使其体积减小。为什么细胞要进行细胞分裂呢?指导学生展开讨论。(请参考“细胞有丝分裂.ppt”)

学生总结: 细胞分裂的生物学意义。

对于单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意味着生物个体数的增加。多细胞生物体的生殖活动也是通过细胞分裂完成的。对于多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则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细胞分裂保证了细胞有足够大的表面积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从而保证了新陈代谢对物质更新的需求。因此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

根据对细胞分裂过程的观察,细胞分裂主要分为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三种不同的方式。

学生观察并讨论:  认真观察39页青蛙红细胞细胞分裂图、37页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图和107页产生精子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图,简要说出他们的主要区别特点。

归纳总结:提出三种细胞分裂方式并比较主要不同。

三种细胞分裂方式中,无丝分裂通常是已经分化的细胞所采取的细胞分裂方式,如青蛙血液中红细胞的细胞分裂。(见扩展资料)减数分裂只发生于有性生殖过程中,多是用于产生有性生殖细胞如卵细胞或精子细胞等;而有丝分裂则是最常见的方式,如生长发育过程中体细胞的产生以及无性生殖过程中新个体或生殖细胞——孢子的形成……。人体就是经过连续的有丝分裂由一个受精卵细胞生长发育成的。

有丝分裂可以连续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细胞周期。

学生阅读并讨论:

1、学生分析有关文字描述找出关键词语(什么样的细胞?起、止的标志?为何这样划分?)

2、根据图解描述什么是细胞周期。

3、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哪两个阶段?它们在时间分配上的特点是什么?如果观察一个正在进行有丝分裂的组织,处于哪个阶段的细胞会更多些?

(一个细胞从它产生开始直到它又通过细胞分裂变成两个相同的子代新细胞这就是一个周期。它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

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时为止。包括两次分裂间期的遗传物质复制,和分裂期的遗传物质的均分两个过程。

设问: 为什么有丝分裂可以连续进行?

一般情况下,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全部细胞都具有相同的遗传性。克隆技术就是利用的这一原理。为什么有丝分裂能够产生相同的细胞呢?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和分裂期这两个阶段各自完成了那些生命活动?

配合课件进行讨论学习,并且作笔记:

根据课本给出的数据等资料可以知道,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占有极大的比例。分裂间期是一个新生的细胞进行物质积累生长成熟的阶段,与此同时这个细胞还要为新一代细胞的产生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因此看似静止的分裂间期其实是细胞最繁忙的阶段。

根据给出的图形和照片比较并描述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具有哪些特点?是否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做物质准备。(占时90~95%)

细胞变化:细胞核大核仁明显,染色加深。核内渐出现染色体纤丝。

分子变化:dna复制加倍,有关蛋白质大量合成。

<<<返回目录

染色体变异

【摘 要】通过“问题——情境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热情,关注染色体加倍对人类未来的发展影响。

【关键词】染色体变异 问题——情境式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本节课位于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第五章第二节,本节课的内容是学习了基因突变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前面知识,又能为学生学习第3节 人类遗传病做好铺垫,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2.主要内容。本节内容包括“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以及实验。教师应从雌雄果蝇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分析入手,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通过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染色体组的概念。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B、说出染色体数目的变异。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识别生物图的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B、通过对具体事例、概念的辨析和对比,认识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间的联系。3)情感目标:A、了解染色体数目变化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理想。B、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热情,使学生关注染色体加倍对人类未来的发展影响。

4.重点、难点和关键。1)教学重点:染色体数目的变异。2)教学难点:A、染色体组的概念。B、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及其联系。3)教学关键:成功地用好各种直观教具与各种教学方法。

二、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

1.教法运用: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科特点,坚持以启发探究性原则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讨论、观察、直观教具、电化教学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法指导:依据教法,指导学法,体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直观教具的使用和电化教学手段,教给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运用形象记忆,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

三、教具使用

依据直观性、科学性的原则,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获得感性认识,积极思考。

四、教学程序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激活原有的知识系统,包括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植物杂交、生长素在农业上的应用等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言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留下悬念。本节导言我以大家熟悉的西瓜引入:我们通常吃的西瓜是有子的,但是现在有一种西瓜无子,而且又大又甜,大家想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吗?请看教材“问题探讨”,并讨论西瓜“无子”的原因。

想知道更多有关的知识吗?据报载,在上海第五人民医院降生一猫叫综合症男婴,婴儿面容特殊:小头小脸、眼距宽、塌鼻梁、皮纹改变,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因哭声像猫而得名,发病率只有十万分之一,解放后全国有记载的仅20例。研究证明,这是因为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而引起的遗传病。为什么染色体部分缺失就会引起这么严重的后果呢?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这些问题,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染色体变异

2.出示目标,自学交流。

多媒体展示目标:1)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2)说出染色体数目的变异。3.师生互动,建构目标。

多媒体展示如下资料:

A、人的第5号染色体短臂缺失,患猫叫综合征。

B、果蝇X染色体上某一区段的重复,可使正常的卵圆形眼变为棒状眼。

C、如果人的第22号染色体和第14号染色体发生易位,会使人患惯性粒细胞白血病。

D、如果使萝卜的染色体增加一倍则主根粗大产量高;如果使番茄的染色体增加一倍则所含的维生素C大约多了一倍。对玉米和番茄来说细胞内少一条染色体就不能成活。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染色体的变异包括哪些类型?染色体变异有什么特点?得出结论:染色体变异可以分为结构的变异和数目的变异。 染色体变异对生物的影响大多是有害的,因为遗传物质的稳定性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也是生物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

(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多媒体演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教师点评:缺失和增加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发生改变,移接和颠倒会使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其结果导致了生物性状的改变。其实,染色体除了可以发生结构上的变异以外,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生物体染色体的数目也会发生改变,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那么,什么叫染色体组?

多媒体演示:雌雄果蝇减数分裂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过程。

教师小结:果蝇的精子和卵细胞中只含有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多媒体展示果蝇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图示

让学生据图分析并思考:A、染色体组的概念?果蝇的体细胞中有多少条染色体?多少对同源染色体?B、分析配子中有多少条染色体?有什么特点?C、果蝇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

引导学生分析并回答上述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有利于组织教学又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符合认知规律,把难点分散、转化,便于学生接受。

(3)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我们在初中学过蜜蜂中的工蜂和蜂王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而雄峰是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成。因此,雄峰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是工蜂和蜂王的一半。像这样,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称为单倍体。

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个体,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体细胞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

由学生分析回答:玉米(2n=20)由其花粉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为(单倍体)。

普通小麦六倍体(6n=42)由其花粉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为(单倍体)。

教师总结:可见多倍体、二倍体和单倍体的划分依据是不同的;多倍体、二倍体是以含有的染色体组数来划分;单倍体则只要含有本物种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即是,与含有的染色体组数的多少没有关系。

4.巩固练习,及时反馈

五、教后反思

对于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知识,学生不太了解,但是,无子西瓜、多倍体草莓等,学生并不陌生。我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相关概念的学习;并提醒学生,尽管大多数染色体变异是有害的,但也有少数变异是有利的。而染色体组的概念较为复杂,直接讲述学生难以理解其实质,可从具体实例, 如 :果蝇的染色体分析,创设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认识,效果不错。在教学中以爱心鼓励学生,促使学生“亲其师,并信其道”,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返回目录

人的视觉和听觉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理解感觉器官的概念和意义,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

2、了解近视和远视,眼睛的卫生保健知识,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形成,耳的卫生保健。

能力目标:培养预防近视沙眼中耳炎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眼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难点:视觉的形成与视觉异常,听觉的形成、耳的结构

教具准备

眼、耳结构的挂图与视觉、听觉形成的示意图及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装置等。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分配为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感觉器官→眼的结构→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视觉的形成→近视与远视)

引入新课:从“任何反射的产生都开始于某感受器对刺激的感受”出发,引出本节课题: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

主体内容:首先明确,特殊的感受器与其附属结构所组成的器官称为感觉器官,然后指出眼和耳是关系视觉与听觉形成的感觉器官。再进一步指出,视觉对我们认识周围事物是最为重要的功能,我们首先学习眼与视觉的知识。

提出:眼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让学生们一面观察见图,一面互相观察眼的外部结构,认识角膜、虹膜、瞳孔、巩膜等可见部分的结构部位。接着出示见图,并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后,由外到内地简要介绍眼球的解剖结构。以板书形式逐一归纳之,最后简单介绍眼球附属结构及功能。

接着指出,视觉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线首先射入眼球,这一过程类似这样一个实验现象——演示透镜成像实验,学生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教师一方面简单明确地介绍实验装置,一方面提示学生注意纸屏、凸镜、蜡烛之间的距离与成像状况的关系及透镜凸度与成像状况的关系。简明记录实验结果。

要求学生观察见图,并联系刚才的实验现象。教师请学生回答:物像是怎样在视网膜上形成的?然后一步步引出视觉产生的全过程,同时以板书形式归纳。

再提出:当物体远近、大小变化时,如何使视网膜上的成像清晰?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眼球结构,认识到晶状体曲度调节的意义,同时引出近视与远视的现象及纠正的方法。

小结:简要总结本节课知识要点。

附:板书设计

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

感觉器官:感受器及其附属结构组成的器官

一、眼与视觉

(第二课时)

(眼的卫生保健→学习检查视力的方法;耳的结构→听觉的形成→耳的卫生保健)

引入新课:从青少年发生近视眼的话题出发,引出预防近视的重要性问题。

主体内容:指出近视的发生主要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例举不良用眼习惯,明确“三要”、“四不看”的措施。再提出:如何查知自己的视力?介绍视力检查方法。教师请一学生前来被检,其他同学认真学习检查方法要点。嘱课后实习之。

接着提出,沙眼也是危害眼睛健康的常见疾病,指出其危害性,说明病因、表现与预防的措施。

提出耳也是重要感觉器官,我们再来学习有关耳与听觉的知识。

先要学生观察见图,同时也互相观察同学的外耳结构。教师出示耳的结构挂图,简明介绍各部结构与功能,并归纳于板书中。

接着结合见图一步步说明听觉形成的过程并总结成板书内容。

最后提出耳的卫生保健的问题。首先观察见图,提出保护鼓膜应采取的方法,启发学生理解原理,明了咽鼓管的作用是平衡鼓室与外耳道的压力。再让学生通过自学教材有关内容了解其他几点耳保健的注意事项。教师以谈话方式提出一些问题,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小结:简要总结本课知识要点

课外思考:用凹/凸透镜纠正近/远视的原理是什么?

篇6: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案设计

(1) 理解DNA复制的含义和方式。

(2) 掌握DNA的复制过程。

(3) 概述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DNA分子复制的方式及过程

难点:DNA分子复制方式;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引导法、课件演示法等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刚刚结束的咱们学校第一届校运动会,想必大家还记忆犹新,那大家还记得这幅图片吗?

展示图片:校运动会会徽

因为需要,现在还要几张跟这相同的图片,如何快速获得?(学生:复印)

对,复印,也可以叫复制。对于复制,大家并不陌生,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能用到。那么,在生物体中有没有这种过程呢?引入今天课题。

进行新课

教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提到过DNA的复制,那么关于DNA的复制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

学生: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在细胞核中进行

教师:那么DNA究竟是如何进行自我复制的呢?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DNA的复制方式。

对DNA复制的推测

教师:DNA有两条链,当时科学家猜想可能有以下两种复制方式:全保留复制和半保留复制。

投影图解这两种DNA复制方式。

教师:科学家认为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并设计了实验证明。

思考:实验设计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能够区分亲代与子代的DNA。

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

教师:(投影)阅读教材P52-P53页,结合图3-12了解实验方法、过程和结果。思考问题:

实验方法是?用哪种元素进行标记?

如何将碱基组成相同但质量不同的DNA区分开?

如何区分亲代与子代的DNA分子?

学生:(1)同位素标记法 N

(2)密度梯度离心法

(3)根据试管中DNA所在的位置

教师:投影实验过程,并进行讲解。

教师: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下面就来学习一下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教师:(投影)阅读教材P54页,结合图3-13,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概念: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实质是遗传信息的复制。

篇7:高中生物教案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个体发育的概念。

2.理解荠菜胚的发育过程和发育结果。

3.理解玉米胚乳的发育过程和发育结果。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图40荠菜胚的发育过程和图41玉米胚乳的发育过程,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记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观察荠菜种子结构和玉米种子结构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让学生掌握种子的每种结构是由子房内哪部分结构发育而来的,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荠菜的受精卵发育成胚和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使学生感受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

通过荠菜的胚的发育过程和玉米胚乳发育过程的实例说明植物的个体发育,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植物胚的发育。

[解决办法]用边讲解、边贴剪贴图、边板书的方法突出重点,让学生复述被子植物胚的发育过程,且教会记忆的方法强化重点。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对荠菜胚的发育过程真正理解必须建立球状胚体和胚的空间概念。

[解决办法]

用贴植物胚发育的剪贴图的方法以及让学生观察荠菜种子的结构、玉米种子的结构,让学生建立胚的空间概念。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对基细胞和顶细胞的识别。

[解决办法]

让学生明确:①图38子房壁和胚珠的模式图是一个立生胚珠,而荠菜的胚珠是一个倒生胚珠;②受精卵发育成胚是以胚珠的珠孔作为参照物。受精卵分裂一次形成两个子细胞,其中靠近珠孔的为基细胞,远离珠孔的为顶细胞。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解法为主,兼实验法。

五、教具准备

①荠菜植物标本或挂图;②胚珠的结构挂图;③荠菜胚的发育各期剪贴图(图的上端粘一条透明胶布,以便粘在黑板上)。④浸泡好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⑤菜豆和玉米(或小麦)幼苗(提前把种子播在盛土的烧杯中,最好使种子贴在杯壁上);⑥多媒体教学器材。

六、学生活动设计

1.通过先行组织者的方法复习与初中紧密相关的知识。

2.让学生复述被子植物胚的发育过程和胚乳的发育过程知识结构“链条”,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网络结构,有利记忆长久。

3.让学生自己观察荠菜种子结构和玉米种子结构的实验并做课堂练习题。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在多媒体教学银幕上显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见《素质教育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建立联系]

多细胞生物体都是从一个受精卵发育成的。受精卵经过有丝分裂,细胞分化,形成组织、器官等一系列过程,终于发育成一个性成熟的个体,这个过程叫生物体的个体发育。不同生物的个体发育过程也不同(边讲解边板书)。

通过先行组织者的方法复习初中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老师用多媒体教学在银幕上投放下列问题。

①什么叫被子植物?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种子在结构上有什么区别?

②出示花的基本结构插图,根据图,指出花的各部分名称,其中花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雌蕊由哪几部分构成?

③出示P110中图38子房和胚珠的结构图,根据图,指出子房和胚的各部分的名称,并说明在受精后各部分发育成什么?什么叫受精?受精卵的染色体与卵细胞的染色体数有何不同?

要 求:同桌同学可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回忆并思考,互相回答银幕上所列的`问题。待同桌同学相互讨论回答后,由老师集中全班同学的疑难问题,给予解答。

2.[讲授新课,扩大感知]

想一想,被子植物的胚珠的受精卵是怎样发育成种子的胚的?受精极核是怎样发育成胚乳的?这就是本节课要讨论的两个问题。先以被子植物――荠菜为例,讲解高等植物的个体发育过程。我们着重讲两个问题(边讲、边贴剪贴图,边板书)。

(1)被子植物的胚是怎样发育的

要明确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图38子房壁是一个立生的胚珠,而荠菜的胚珠是一个倒生的胚珠,并且受精卵发育成胚是以胚珠的珠孔作为参照物。接着边讲解边剪贴粘贴图,边板书,让学生知道:

受精卵分裂一次形成两个子细胞,其中接近珠孔的一个细胞叫基细胞。另一个细胞叫顶细胞。这两个细胞同时继续分裂,但分裂状况不同。顶细胞经过三次分裂,形成8个细胞的球状胚。球状胚继续分裂,细胞数目增多,同时细胞的形态和机能进化,便形成子叶(两片),胚芽(细胞具有分裂能力)、胚轴和胚根(细胞具有分裂能力),这几部分合称为胚。胚是荠菜下一代植物的幼体。

要求记住: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如果条件适宜,种子萌发,胚就可以发育成新的植株。

基细胞经过几次分裂,形成一行细胞,构成胚柄。胚柄下端是一个大型泡状细胞,它从周围吸取营养物质,胚体发育。胚柄的作用是将胚推送到胚乳中,使胚从那里吸收养料,任务完成后,胚柄就逐渐退化了。

为让学生理解记忆,抽一名学生复述一遍,老师根据学生复述过程,用多媒体教学将刚才所讲内容用简图表逐渐投放在银幕上(如下图所示)。

老师强调:要记住简图表,一定要结合P111中图40荠菜胚的发育过程中的图示,采用图文结合,并用在大脑中放“电影”的方法进行回忆,才能记得牢、记得快、记得好。

(2)被子植物的胚乳是怎样发育而成的

大多数被子植物的极核受精后,经过多次分裂,形成多数胚乳核。这些胚乳核游离在胚囊的原生质中,先分布在胚囊的边缘,随着原生质不断地增加(原来胚囊中有个大液泡),胚乳核也不断分裂,直到充满整个胚囊,最后核分裂减弱,同时在胚乳核的外围细胞壁,出现了许多胚乳细胞,整个组织就是胚乳。指出P112中图41玉米胚发育受精后 12小时的状态和36小时的状态。

要求记住:胚乳是由受精极核发育成的。

为使学生理解并强化记忆,抽一名学生复述刚才老师讲的过程,老师用多媒体教学将学生口述内容,用简表逐渐投放在银幕上(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的过程如下)。

这是特别说明的是绝大多数的双子叶植物胚乳发育较早,胚发育较迟,直到胚乳形成后,胚才开始强烈生长。因为胚乳是为胚将来的发育提供养料。

(三)总结、扩展

1.启发学生自己做出小结

2.课堂观察实验(同桌同学可相互讨论)

[方法和问题]

(1)把浸泡好的菜豆和玉米种子发给学生(用刀片把玉米种子从胚中纵剖切开),观察肛和胚乳。

(2)观察菜豆和玉米的幼小植物体,指出根、茎、叶各是由胚的哪部分发育而成的。

(3)把菜豆和玉米种子做比较,看有哪些不同?进一步思考菜豆种子为什么没有胚乳?此外,你还知道哪些植物种子也没有胚乳?

2.课堂练习:

下面是一种被子植物(2N=22)的生殖发育情况,要求在[]内填写构造名称,在( )内填上染色体数目。

(四)作业布置

要求阅读教材和布置P113中复习题。

备注:(准备答疑)

1.P110中图38子房壁和胚珠的模式图中,卵细胞两侧的助细胞于受精时消失,与其相对的三个反足细胞,在胚和胚乳生长时也相继消失。

2.认识荠菜胚的发育图时,要建立空间概念。胚的发育全过程是在胚珠内进行的,是一种动态变化过程。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 生物的发育

一、植物的个体发育(被子植物――荠菜)

(一)胚的发育

(二)胚乳的发育

(三)小结

八、教学参考

被子植物的胚和胚乳的发育 卵细胞受精以后,就进入了休眠状态,受精卵休眠时期的长短,随植物的种类而异:有几个小时的,如水稻、橡胶草等;有2-3天的,如棉花等;有长达几个月的,如秋水仙等。休眠以后,受精卵经过多次分裂,逐步发育成种子的胚。

双子叶植物胚的发育,常用荠菜为例来说明。荠菜的合子经过短暂的休眠以后,横向分裂成两个细胞:靠近珠孔端的胚柄细胞,远离珠孔端的是胚细胞。胚柄细胞稍大,经过连续的横向分裂,形成由6-10个细胞组成的胚柄。胚柄的主要作用是把胚推向胚囊内部,以利于胚在发育过程中吸收周围的营养物质。胚细胞先要经过两次纵向分裂(第二次的分裂面与第一次的分裂面垂直),成为四个细胞,然后各个细胞再横向分裂一次,成为八个细胞的球状体。这八个细胞先进行一次与球状体表面平行的分裂,再经过朝各个方向进行的连续分裂,形成一团组织。随后,这一团组织顶端的两侧分裂得比较快,渐渐形成两个突起,并最终发育成两片子叶。两片子叶之间的凹陷部分则逐渐分化出胚芽。与此同时,与原胚相连的胚柄顶端的一个细胞以及原胚基部的细胞也不断地分裂生长,一起分化成胚根。胚根与胚芽之间的部分就是胚轴。不久,由于幼胚细胞的横向分裂,使得子叶和胚轴延长,并使得胚珠和子叶弯曲成马蹄形。至此,一个完整的荠菜胚就形成了。胚柄除了具有把胚推向胚囊中去的作用以外,还有吸收营养物质的作用。等到胚发育完成了,胚柄也就逐渐退化消失了。

篇8:高中生物实验设计方法总结

酶的相关实验包括探究 (或验证) 酶的催化作用、酶的高效性、酶的专一性和需要适宜的条件等题目, 其解题方法归纳如下:

1. 酶的催化作用

实验组:底物+一定量的酶溶液, 检测底物分解情况或生成物生成情况;对照组:底物+等量的蒸馏水, 检测底物分解情况或生成物生成情况。

2. 酶的高效性

酶的高效性是指酶的催化作用相对于无机催化剂效率要高很多, 所以在设计实验时, 一组加入一定量的酶, 另一组加入等体积的无机催化剂, 因为实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所以底物应该相同, 两组的实验条件应相同, 观察、记录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后可得出结论。

3. 酶的专一性

酶的专一性是指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合物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这种类型的实验基本分为两种思路: (1) 不同的组底物不同, 但酶相同; (2) 不同的组酶不同, 但底物相同。实验过程中的温度、p H等条件保持在最适状态且各组相同, 遵循等量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4. 酶的适宜温度或p H

在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或p H时, 应设计一个系列的温度或p H为自变量, 通过对照找出最适温度或最适p H, 如果在两种温度或p H的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相同, 则最适温度或最适p H应该在这两种温度或p H之间, 此时可再在两者间取一定梯度变化的温度或p H进行进一步的实验, 最终确定出最适温度或最适p H。

二生物生理实验的研究方法

生物生理实验的研究方法可以大致分为“加法”和“减法”。“加法”是指实验中加入某种变量, 如植入器官或注射某种物质等;“减法”是指实验中去除某种变量, 如切除器官。

1. 动物生理实验的研究方法

切除法和植入法常用于研究动物某器官的生理作用。如研究性腺与性行为的关系时, 实验操作方法:切除器官→观察、记录生理变化→植入器官→观察、记录相应生理活动在消失后是否会重现。注射法和饲喂法往往用于研究某种物质的生理作用。如果所研究物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则必须用注射法, 而不能用饲喂法, 因为该物质会被消化分解, 如研究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生理作用, 必须选用注射法, 对成年个体注射胰岛素后观察、记录血糖浓度的变化情况;如果是脂质或氨基酸类等小分子物质可以注射, 也可饲喂。此外, 在动物生理实验中, 选择实验动物时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的情况、年龄、性别、体重等, 如研究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生物生长发育的实验应该选择年幼的动物, 研究甲状腺激素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的实验应该选用成年动物为实验材料。

2. 植物生理实验的研究方法

研究植物体中的生理作用可以选择喷洒、涂抹或浸泡等方法。如将扦插枝条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浸泡后, 概括生根情况可以研究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切除法可以用于研究植物体某器官或部位的生理作用, 如研究向光性生长与顶芽有关时, 可以用去掉顶芽的植株和正常植株对照。

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相关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探究植物顶端优势产生原因的实验中, 应该设置具有顶芽的植株、切除顶芽的植株和切除顶芽后的断口处涂上生长素的植株三组实验;B.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涂抹受粉后的雌蕊柱头证明生长素可以促进果实发育;C.用静脉注射法验证甲状激素可以促进成年雄鼠的发育;D.用饲喂法可以验证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

解析:探究顶端优势产生原因应该设置三组实验, 一组是具有顶芽的植株, 作为对照, 另一组植株去掉顶芽, 第三组植株去掉顶芽后在断口处涂抹生长素, 三组对照可以说明顶端优势的产生原因。发育着的种子也会合成生长素, 所以验证生长素可以促进果实发育的实验中, 雌蕊必须是未受粉的。验证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不能用成年个体, 因为成年个体的发育已经不明显。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不能用饲喂法验证胰岛素的生理功能。答案:A。

易错点拨:生理实验中,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设置、实验材料的选择、对激素的处理方法等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下面就这几个易错的方面进行提示说明: (1) 对对照组的设置不重视, 认为已经知道了正常生长发育的个体情况, 所以实验中不需要再设置对照组; (2) 对实验材料的选择不恰当, 不能依据实验的因变量选择理想的实验材料; (3) 对动物激素的人为操作不重视, 不联想激素的化学本质而随意选用注射法或饲喂法。

三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方法

光合作用的实验方法有: (1) 半叶法和割主叶脉法, 两种方法均可以探究 (或验证) 光合作用合成淀粉; (2) 密封法和打孔抽气法可以探究 (或验证) 光合作用需要CO2, 同时释放O2; (3) 同位素标记法可以探究 (或验证) 光合作用中物质的转变情况; (4) 分光法可以探究 (或验证) 不同波长的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上一篇:宗亲联谊会成立发言稿下一篇:伴着阳光前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