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夜行课文教学实录

2024-05-26

草地夜行课文教学实录(精选7篇)

篇1:草地夜行课文教学实录

草地夜行课文教学实录

《草地夜行》是一篇革命回忆录,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红军为了帮助一个小战士赶上队伍而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动人事迹。草地夜行课文教学实录,我们来看看。

草地夜行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思想感情,体会老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老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教学难点:

长文短教,克服平推的教学结构。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创设情景: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齐读课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提到“草地”你会联想到什么?

(绿油油的青草,绿毯一样的草坪……)

今天咱们学的这篇课文也与“草地”有关,但文中的“草地”与我们现实生活中见到的草地一样吗?谁能说说你了解的红军长征过的“草地”是什么样子?

放.课件,老师对照影片进行描述:

是的,过草地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最艰难的一段日子。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到处笼罩着迷蒙的浓雾,散发着腐臭的气息。最可怕的是这每一块草皮下面都有可能是深不见底的泥沼,一不小心陷进去,很快就会被污泥所吞没。这里的气候极为恶劣,时而烈日当空,时而大雨倾盆,时而冰雹骤至。我们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环境中发生的。

二、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初读了课文,谁能说说课文围绕“行”是怎样展开情节的?

(简单反馈:一人行——二人行——一人行)

三、学习课文,导出重点。

1、`在茫茫草海中,小红军独自一个人行军,请同学们读读第一段,思考:小红军遇到了那些困难?他是怎样行军的?

(出示投影)

(学生抓重点句,谈体会,重点体会“伸”。)

板书:困难重重 一步一挨

2、你能通过朗读把小红军这种艰难的处境读出来吗?

3、就在这可怕的草地上,小红军一个人艰难地行进着。课文最后一段还是写小红军一个人行军,请同学们迅速浏览最后一段,看看:这时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红军又是怎样行军的?

(出示投影) 板书:困难更大 迈开大步

过渡语:小红军此时依然是一个人行军,风雨交加,困难更大了,然而他却迈开大步勇敢向前。是什么给了小红军无穷的力量?我们应从那段中找答案?

四、深入学习,体会重点。

1、(出示投影):

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把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情节画下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这些情节为什么令你感动?然后小组讨论。

2、集体讨论:

简单处理12、13节,重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14、15节中老红军的言行。

1) 14节:

a、学生结合老红军的言行谈体会。

(出示投影)对比,老红军当时为什么不这样说?

(老红军在陷入泥潭的一瞬间,首先想到的是小红军的安危,“小鬼,

快离开我!”脱口而出,充分显示了老红军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

b、师生分角色朗读。(生齐读)

2) 15节:

a、引导学生重点体会一“顶”、一“甩”两个动词,及老红军的语言。

可追问:一“顶”、一“甩”这两个动作,对小红军和老红军有什么

不同的结果?

(可以使小红军尽快脱离危险境地,而老红军却陷得更快、更深。面对死亡,老红军毫不犹豫的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小红军,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一“顶”、一“甩”两个简单的动词,使老红军舍己救人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

b、体会语言;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老红军拼尽全力喊出“要记住革命”,饱含了希望小红军克服困难,走出草地,赶上部队,继续革命。充分表现了老红军忠于革命的崇高精神。)

3、谁能将这震撼人心的一幕通过朗读再现出来?

4、在听同学们读时,你们的脑海中浮现出当时的画面了吗 ?让我们再带着想象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

5、师生对读:

从相识到永别,是那么短暂,我甚至还来不及熟悉他的音容笑貌,他的一切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陌生。但是他的一言一行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吧!

师:当天色渐渐暗下来,草地上到处都潜伏着危机,老红军是怎么说的?

生读。

怎么做的?

生读。

师:当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也被黑暗吞没了,草地上伸手不见五指,风雨

交加。我一再请求他放下我,他却是怎么做的?

生读。

师:当他突然深陷泥潭,情急之中,脱口而出的是?

生读。

师:当我们二人身处险境,命系一发时,他又是怎么做的?

生读。

师:他拼尽最后一丝气力,大声说?

生读。

师:茫茫的草海上又只剩下我一个人了。舍生忘死帮助我的老红军永远地

去了,被这可恶的草地吞噬得无影无踪了。此时,我的心请是怎样的`呢?

生接读。

师读:风呼呼的刮着……黑暗笼罩着大地。

生读:“要记住革命!”……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

7、同样是这片茫茫无边的草地,同样是这位孤身一人的小红军战士。此时环境更加恶劣,前方的道路更加艰险,然而他却迈开大步勇敢向前呢?这个问题现在能解决了吗?

(是老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和“要记住革命”的嘱咐鼓舞了小红军的斗志,增强了信心,增添了力量。)

8、重点体会:(出示投影)

“我抬起头来,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我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 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

提问:分明是在茫茫无边的草地上,分明是在风雨交加的漆黑之夜,为什么小

红军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呢?(引导学生体会“通”的意思与1节

中的“伸”相比较。)

(这里的“光明大路”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小红军受到老红军忠于革命,

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感染后,对革命充满了信心,觉得前途一片光

明,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9、这段中几次出现了“要记住革命”,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 是老红军对小红军的嘱托;

第二次“要记住革命”已成为小红军的坚定信念。)

10、句子练习:

老红军虽然牺牲了,却留给了我们很多,(出示投影)“虽然老红军牺

牲了,但是……”

五、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同学们,正是无数个像老红军这样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战士,才使我们的队伍坚不可摧;也正是有了无数个像老红军这样的无名的英雄,抛头颅,洒热血,才使我们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伴着那瑟瑟秋风、踏着那片片落叶,如果我们来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去缅怀英雄,你会对英雄说些什么呢?(出示投影)

今天我们的作业就是:“英雄我想对你说……”可以是一句赞美的话、一首缅怀的诗、一封怀念的信。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可敬可爱的英雄们吧,让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板书设计:

21草地夜行

困难重重 “要记住革命” 困难更大

一步一挨 忠于革命 舍己救人 迈开大步

篇2:草地夜行课文教学实录

通过自读、自悟,相互补充,达到生生互动的课堂效果。引读主要安排在第十五自然段,这一段是全文的重中之重,它是老红军忠于革命、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的集中体现的段落,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受到感染,我安排了两次引读,力求通过设计不同形式的读来使学生感受红军战士的伟大。可见,设计多种形式的阅读更是唤起学生阅读激情的重要形式。

正是因为教学环节设计的合理,才使学生的情感逐渐被调动起来,以至于在进行“难忘”这个教学环节时,学生才能感悟到像老红军这样的战士只是无数红军战士中的一个缩影,草地的艰难只是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一个写照。所以在读那几个故事的时侯,才会出现感人的情景。这就生成了教育资源。至此,整个长征将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他们对英雄产生的敬仰之情更加强烈。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则现在、过去和将来永远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这不仅充分肯定了情感的巨大作用,而且还指明了一条完善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

篇3:草地夜行课文教学实录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 基于预习, 梳理人物关系, 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 聚焦狐狸, 提炼老狐狸救小狐狸所做的事, 初步感知小说的情节; (3) 聚焦正太郎, 围绕“解铁链”细节, 引发认知冲突, 提升认识, 感受人与动物的关爱之情。

【课堂实录】

一、借助关系图, 把握文章大意

师:今天我们学习椋鸠十的一篇动物小说《金色的脚印》, 请大家拿出预习单。徐梓琰同学的字真漂亮, 借用她的这张预习单来展示 (投影) 。请大家读一读这些易错的字。

生读:冲4着秋田狗用鼻子蹭拴铁链不禁吓一跳

师:完全正确。下一题, 请徐梓琰看着这张人物关系图, 简要地说说课文中正太郎、老狐狸、小狐狸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生:首先是老狐狸搭救小狐狸, 然后是老狐狸救助正太郎, 最后是正太郎放生小狐狸。

师:用了两个不同的“救”和一个“放生”来概括, 真不错!有没有不同的?

生:读完课文, 我觉得是老狐狸救小狐狸, 老狐狸救正太郎, 正太郎救小狐狸。

师:哦, 你用了一个“救”字高度概括了课文内容, 真厉害!我发现有很多同学的预习单中也用了这个字, 写有“救”字的请举手。 (绝大部分学生举手)

师:通过这张人物关系图, 我们知道了狐狸一家和正太郎之间, 紧紧围绕着一个“救”字展开了一段动人的故事。 (板书:救)

二、聚焦老狐狸, 概括主要情节

师:接下来, 让我们走进老狐狸救小狐狸这段内容, 看看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第1~19自然段, 画出老狐狸为救小狐狸做的事情, 提炼成一个词语, 批注在旁边。

(学生读课文, 写批注。教师巡视, 随机发纸卡。生写纸卡, 贴到黑板上。词语有:引狗、咬铁链、喂奶、放哨、做窝、咬木桩、啃木桩、调虎离山)

师:很多同学已经把提炼的关键词贴到黑板上了。这些词当中, 哪一张和“咬木桩”说的是同一件事?

生:啃木桩。

师: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生:“啃”更好, 因为“啃”能体现老狐狸咬的时间长, 体现老狐狸坚持咬的过程。

师:读书真仔细, 用心去读就能体会用字之准。这里还有哪两张也是说同一件事?

生:“引狗”和“调虎离山”。

师:你们更喜欢哪一个?

生 (齐答) :“调虎离山”。

师:为什么?

生:因为“调虎离山”精确地概括了这件事, 这个成语用得很生动, 更能凸显老狐狸的智慧和救子心切。

师:是啊, 一个成语形象地概括了老狐狸引狗的计策。我发现还有一个词也能用这样的成语来概括, 你们有没有发现?

生:“做窝”可以用“深入虎穴”来概括。

师:太棒了!我们不仅可以从文中直接提取关键词来概括, 还可以用成语形象地概括。作者就是用了这一个个情节把老狐狸救小狐狸的过程写具体的。那么在这一系列情节中, 你认为哪个最不寻常, 最打动你呢?请选一处读给大家听。 (学生感情朗读“做窝”句段)

师:在你看来, 这个情节为什么不寻常?

生:老狐狸为了救自己的孩子, 敢在人类的房子下做窝, 勇敢得不可思议。

师: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啊!的确不可思议! (学生感情朗读“调虎离山”句段)

师:看来, 这老狐狸是学过三十六计啊, 不寻常!

生: (感情朗读“咬铁链”“啃木桩”句段) 我觉得老狐狸的锲而不舍的精神让我觉得不寻常。

师:一计不行, 再施一计——太不寻常了, 咱们一起读一读。

师:这一个个不寻常的情节推动着小说的发展, 把狐狸一家的亲情写得具体而感人。

三、讨论“解”细节, 提升情感认知

师:那么正太郎认为哪件事最不寻常呢?请大家到课文中找依据。

生 : 第17自然段中写道“就在这时, 老狐狸开始做一件不寻常的工作……就咬那根拴铁链的木桩”, 从开始的咬铁链到啃木桩, 这个举动让正太郎觉得很不寻常。

师:没错, 正是老狐狸这一不寻常的举动, 改变了正太郎的想法和做法!从开始真想解铁链到决定不解!如果换作是你, 你决定“解”还是“不解”?

生:我决定解。

生:我支持不解, 因为让老狐狸自己救更好。

师:有人认为要解, 有人认为不解, 不管是解还是不解, 都有他的理由和依据。请大家好好读读课文, 到文中去找找理由, 画画句子, 并用词语批注。

(学生自读, 找理由, 画句子, 写批注)

师:下面进行小组合作。请刚才支持“解”的同学起立, 以3~5人就近组成小组;支持“不解”的同学也就近组合。小组讨论, 把理由填入“意见圈”中, 还可以补充其他的理由, 最后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小组讨论, 教师巡视)

师:下面我们开始交流, 先请支持“解”的同学起立。谁先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我们支持“解”的理由是小狐狸很可怜。书上第3自然段说:“正太郎目不转睛地看着小狐狸。他想, 小狐狸也许在叫妈妈——妈妈——这小狐狸多可怜呀!”

师: (出示相关句子) 读到这里, 你们看它很可怜, 所以非常想——

生:帮助它, 解开铁链。

师:很好, 支持解的理由是想帮助它。 (板书:帮助)

生:我们组的理由是:同情。书上第16自然段说 :“正太郎发现两只老狐狸跟以前相比, 毛色黯淡, 可能是由于惦记小狐狸, 明显地消瘦了。”我们读出老狐狸因惦记孩子而消瘦憔悴, 毛色黯淡, 因此, 我们很同情它们。

师:说得真好! (板书:同情) 还有吗?

生:我们的理由关键词是:自由。小狐狸原本在大自然生活是很自由的, 但我们抓了它, 它就失去了自由。所以我们剥夺了它的自由, 我们也想还给它自由。

师: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说得有理有据, 自由就是理由!真好! (板书:自由) 下面请支持“不解”的一方发表观点。看看你们能不能说服他们。

生:因为小狐狸被人类抓走了, 老狐狸救子心切, 所以才敢“深入虎穴”。它们既然来到了危险的地方, 就说明它们有决心救出小狐狸。如果人类去帮助它, 可能对老狐狸不利, 我们应该成全老狐狸用自己的力量去救出小狐狸, 这样更好。

师:成全老狐狸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救孩子。 (板书:成全) 太棒了!掌声!继续。

生:我们组认为, 如果老狐狸通过自己的力量救了小狐狸, 会给它们一家带来欢乐和成就感。如果人类介入去帮助它们, 反而会有一种人为破坏的感觉。

师:噢——你们的意思是动物有动物之间的规律, 我们要尊重动物之间的这种自然规律, 是吗? (板书:尊重) 还有补充吗?大家可以自由辩论。

生:老狐狸深入虎穴, 每天坚持不懈地咬木桩, 向我们表示了这种决心与爱子情感。如果我们不去解铁链, 让它们自己救出小狐狸, 会更加坚定它们之间的感情。所以不解更好!

生:我反对!因为这件事本身就是人类的一个错误。本来老狐狸和小狐狸都可以自由地生活在森林之中, 而人类却把小狐狸抓走了。它们受尽了离别之苦, 日夜思念。我觉得本来就应该让它们早点团聚。人类之前已经犯了错误, 此时此刻, 不如早点放了它, 弥补错误, 赶紧解!

生:我并不认同。如果是老狐狸自己救出来的话, 就会感觉很自豪, 如果人类插手, 帮它救出来, 可能会弄巧成拙, 所以我觉得不应该插手。

生:如果让老狐狸自己救小狐狸的话, 估计也要十天半个月。现在只要动一下手把铁链解了, 小狐狸就能立即回家, 我觉得这样做很值。再说, 后面还不是正太郎放了小狐狸?

师: (学生举手依然很踊跃) 同学们, 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其实就像你们所说:帮助, 同情, 给动物们自由, 是对动物的一种关爱;同样, 成全, 尊重动物, 还有同学们所说的, 不要人为地干预破坏, 这也是对动物的一种爱! (板书:爱)

四、深入解课题, 引导比较阅读

师:正因为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爱, 才有了小说后面这么温馨而感人的画面。 (师配乐感情朗读故事结尾, 生不由自主地鼓掌) 我相信你们这爱的掌声, 一定是被老狐狸、正太郎的爱所感动了。学到这里, 你知道课文为什么要以“金色的脚印”为题了吗?这“金色的光芒”又有怎样的含义呢?

生:我觉得这金色的光芒象征着狐狸一家最后团聚非常开心和快乐。

师:这是高兴、喜悦的光芒!

生:我觉得这里面肯定包含了人与动物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信任的感情。

师:是啊, 这是人与动物之间不可多得的信任之光芒啊!

生:我觉得之所以把它命名为“金色的脚印”, 是因为这个脚印里包含了父母对子女的爱, 所以我觉得这个脚印是神圣的。

师:这是爱的光芒, 是神圣的光芒啊。看来, 课文的题目取得非常有深意, 而且耐人寻味。咱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含义深刻的题目。

生:金色的脚印。

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学了动物小说《金色的脚印》, 课后大家可以和以前学过的有关动物的课文, 如丰子恺的《白鹅》、老舍的《猫》以及布封的《松鼠》, 从写法、内容上进行比较, 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填一填比较表。当然, 你还可以找来椋鸠十其他的动物小说读一读, 进行比较, 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下课!

【教学评析】

学习语文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提升人文素养, 是阅读教学的三大价值取向。不同的文本, 教学的价值取向可以有所侧重。根据《金色的脚印》这篇略读课文的特点, 洪峰老师十分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终身阅读发展打基础。

1.渗透阅读策略,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策略, 指的是为了达到某些阅读的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我们今天教一篇课文的目的, 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从这篇课文的阅读中学到阅读策略, 并运用这些策略自己去阅读更多的文章。洪峰老师在《金色的脚印》这篇课文的教学中, 三处渗透阅读策略,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 在教学的起始阶段, 让学生运用“关系图”, 理清正太郎、老狐狸、小狐狸三者之间的关系, 渗透小说类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的方法。 (2) 在教学的重点阶段, 让学生运用“意见圈”, 认真研读课文, 把自己认为“解”和“不解”拴小狐狸的铁链的理由填入到“意见圈”中, 渗透如何表达自己阅读见解的方法。 (3) 在教学的结尾阶段, 让学生运用“比较表”, 把今天学习的《金色的脚印》和原来已经学过的《白鹅》《猫》《松鼠》等课文, 从写法和内容两方面进行比较, 渗透比较阅读、群文阅读的方法, 把零碎的知识系统化, 使学生的认识更加全面。

2.学习语言运用, 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 思维的核心是概括。洪峰老师在《金色的脚印》这篇课文的教学中, 两次引导学生进行概括,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1) 让学生用“关系图”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用三个”救”字, 把正太郎、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关系说清楚, 培养学生概括的简洁性。 (2) 让学生用关键词概括老狐狸为救小狐狸所做的事情, 引导学生在“咬木桩”和“啃木桩”的比较中, 连接课文内容寻找依据说理, 培养学生概括的准确性;在“引狗”和“声东击西”的比较中, 培养学生概括的生动性。在两次概括的练习中,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同时, 在整节课的设计中, 洪峰老师没有纠缠于课文的遣词造句, 而是立足于课文的篇章结构, 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 体现了略读课文“简洁、大气”的教学特点。

3.激发认知冲突, 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篇4:草地夜行教学反思

1,进入文本,激发情感。

在教学中,老师在设计方面首先要做到新颖。例如:在《草地夜行》教学中,执教老师可通过“小红军为什么由一步一挨到最后鼓足勇气向前方走去的前后行军的不同”的话题,引起同学们的极大兴趣,激发了他们想表达情感的急切欲望。我想这样的效果要比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要好,这样可为学生语言表达的情感做好充分地准备。可这节课中自己做的还不到位。还需在平时多听课,多在设计新颖上下功夫。

2,恰当点拨和引导,完善语言表达。

在教学中老师设计有效话题,引导学生根据文本语言进行回答,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老师恰到好处地层层深入地提出一些要求和恰当的点拨。在学生表达完以后,让学生再对照文本语言的要求,想想自己的表达用词是否恰当,细节是否注意,能不能表达得再具体,生动些,促使他们的语言表达更完善,更合乎要求。这一环节的实施在课堂中取得效果很明显。

篇5:草地夜行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由有感情地朗读引出理性的思考,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学习文中人物的优秀品质,体会幸福来之不易,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并以此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老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认识5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落”在本文中的读音,积累相关词语。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通过对环境、外貌、语言、动作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简介背景:过草地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最艰难的一段日子。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到处笼罩着迷蒙的浓雾。最可怕的是在每一块草皮下面都可能是深不见底的泥潭,一不小心陷进去,很快就会被吞没。那里的气候十分恶劣,时而烈日当空,时而大雨倾盆,时而冰雹骤至。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70年多前在这种环境下发生的感人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三、阅读课文,引出重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找出小红军在行进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想的。

板书:困难重重一步一挨

2.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老红军和小红军之间的对话(第3~10自然段),找出令自己感动的部分多读几遍。

(1)文中的哪些语句让你感动,为什么让你感动?

请为大家读一读。

(2)老红军见到“我”为什么大声嚷?是批评“我”吗?

请大声读一读他的话。

板书:见面激励谈话鼓劲

(3)老红军为什么要背“我”走?

板书:天色渐暗背上“我”赶路

(4)老红军掉进泥潭后,是怎样舍己为人的?(引导学生抓住动作和语言来体会老红军的优秀品质。)

(5)认真朗读描写老红军牺牲那一刻的句子,体会其中的含义。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老红军拼尽全力喊出“要记住革命”,饱含着他对小红军的希望:克服困难,走出草地,赶上部队,继续革命,充分体现了老红军忠于革命,献身革命的崇高思想境界。

“顶”和“甩”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老红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沉着冷静,竭尽全力帮助小红军脱险。

板书:突陷泥潭临终嘱咐

(6)两人从相识到永别是那么短暂,甚至还来不及熟悉老红军的音容笑貌。可是他们的言行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上。让我们再来感受一次吧。

请同学们先自己选好角色练习朗读,然后小组分角色朗读。(播放音乐,学生朗读,老师巡视指导。)

3.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还是一样茫茫无际的草地,仍是孤身一人的小红军,此时此刻的环境更加恶劣,道路更加险难,他为什么会迈开大步向前进呢?这与文章开头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认真朗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细细体会一下。

老红军的牺牲以及他的嘱咐,激励了

红军下定决心:一定要赶上革命队伍。请同学们用心朗读,读出小红军的决心。

四、感悟深化,拓展延伸

1.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突出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文章中心的。

作者对周围景物的描写,对人物言行举止和心理活动的描写,看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实则别具匠心,意味深长,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2.请把课文中让你感动的内容读一读,再想一想今天的幸福生活,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说吗?(播放音乐)

3.大家还知道什么感人的长征故事,请讲给同学们听听。(推荐自己读过的长征故事)

五、认识生字,扩展阅读

1.出示要认的字,学生自己认读。

2.同桌之间互相考一考,认一认要认的字。

3.教师出示字卡,检查认字情况。

4.出示“落”,学习它在本课中的读音“là”,再分别用“lulà”的音练习组词。

篇6:草地夜行课文教学实录

突破口:让学生找出课文开头“我”是怎么走的,课文结尾“我”又是怎么走的,将两者作一番比较,从而引出课文中间部分的教学。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

A从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故事发生的地点是---

B故事发生的时间是---

C“行”指什么---

师:什么人在草地夜行?夜晚在草地行走会碰到哪些困难?

(二)读通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注意多音字的读法。

一步一挨       冲着      落下一大段     丧命     可恶

2根据课后练习给课文分段。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读了课文,我获得的信息和解决的问题。

(三)提出突破口。

1找出课文开头和结尾的有关句子,出示在黑板上进行比较。

2学习课文第1段,第5段。

(1)读读第1段。找找“我”在行军中,遇到的困难。

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  一直伸向远方。      ---遥远

干粮早就吃光了,皮带也煮着吃了。     空着肚子       --饥饿

大队人马已经过去了                                                      ---掉队

稀烂的泥路                                                                         --难走

拖着  僵硬    一步一挨     像一座山似的     喘不过气来   在这稀泥地上躺一会儿也好                                                                --疲劳

(2)读读第5段。说说第1段中遇到的困难在第5段中是否依然存在?还出现了哪些新的困难?

风,呼呼地刮着     雨,哗哗地下着      黑暗笼罩着大地

(3)困难重重,为什么“我”会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前走了呢?

3有感情的朗读第1段、第5段。

4概括这两段的段意,写在课后练习题1中。

(四)假如小红军没有遇上老红军将会怎么样?

生1:也许会再也不想走,因为饥饿和疲劳可能会摧垮他的意志,使他丧失继续赶路的信心和勇气

生2:也许会躺在这稀泥地上,再也起不来,因为他不仅有这种想法,而且确确实实已支持不住了

生3:也许会饿死在这草地上

生4:也许会一不小心陷进泥潭,就此牺牲

……

过渡:分明是在茫茫无边的草地上,分明是在风雨交加的漆黑之夜,怎么会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呢?

“仿佛”是“好像”的意思,不是真的。

这里的“光明之路”具有象征意义,它不是实指,实虚指。象征了老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实际老红军的精神和人格在闪光。

篇7:草地夜行课文教学实录

师:要把一件事做好, 就要掌握它的规律。同学们读到的文学作品, 看过的动画片、电视剧, 故事情节也是有规律的, 如果你们掌握了这个规律, 再读文章时就能很快读懂。你们知道吗?吸引人的故事, 总有意外出现。 (师板书:意料之外) 哪个故事里有意料之外的情节呢?

生:《西游记》里师徒四人总是遇到妖怪, 而且是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妖怪, 这就是意料之外的情节吧?

师:是呀, 这正是《西游记》引人入胜的地方。

生:《小英雄雨来》也是这样, 村里人都说雨来死得可惜, 但是, 出人意料, 雨来没有死。

师:对, 这都是说意料之外的情节。但是, 你们要注意了, “意料之外”的情节不是凭空而来的, 意外是要有前提的。一个好故事, 既要在意料之外, 又要在什么之中呢?

生:意料之中。

师:既在意料之外, 又在意料之中, 这不自相矛盾了吗?

生:意料之外, 生活之中。

师:这个说法还不错, 意料之外的事情, 要在生活之中可能发生, 要让读者觉得这个意外合情合理。所以, 好故事既要做到“意料之外”, 又要做到“情理之中”。 (师板书:情理之中)

深入课文, 认识意料之外的结局

师: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既在意料之外, 又在情理之中的好故事, 它就是《水浒传》里武松打虎的故事。哪个同学了解这个故事, 给我们讲一讲故事的大概内容。

生:武松赶路, 经过一个酒馆, 就进去喝酒。当他要离开酒店的时候, 店家拦住了他, 说他要经过的景阳冈上有老虎, 可是武松不相信。后来, 武松真的遇到了老虎, 武松把老虎打死了。

师:讲得不错, 基本上讲出了故事的经过, 但是, 还没有讲出故事的精彩。

生:是不是应该把好的内容全都背下来呀?

师:背下来只是记住, 而你并没有理解文章, 没有理解, 是发现不了精彩之处的。下面, 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 见识一下作者是怎样精心安排故事情节的。 (请同学朗读“武松趁着酒兴, 只管走上冈来”至“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

师:先读到这里, 这一段已经写得很精彩了。同学们都知道这个故事最后的结局, 但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故事, 读到这里时, 你们认为武松和老虎谁更有获胜的可能呢?

生: (异口同声) 老虎!

师:为什么?

生:老虎是野兽, 多么凶猛啊。

师:理解文章不能脱离文章凭空想象。你仔细阅读文章, 要根据课文内容来回答问题。

生:老虎特别凶猛。文中说老虎是吊睛白额, 长得就很凶猛。

师:说得对。动物的眼睛有神, 皮毛又亮丽, 说明它身体健康强壮。如果双眼无神, 毛色暗淡, 那不是衰老了, 就是生病了。看来, 武松遇到了一个强大的对手。

生:老虎出现的时候, 忽然起了一阵狂风, 我觉得从这句话也能看出老虎很凶猛。

师:这个地方找得非常好, 你能给我们解释一下吗?

生:走路都能带起一阵风, 说明老虎速度非常快。

师:对, 速度快, 才可能带起一阵风, 而且这里还用了一个形容词——狂。狂风可不是一般的风, 它除了因为老虎速度快, 还因为老虎有什么特点呀?

生:老虎的力气大。

师:如果是一只小老鼠, 就算它速度再快, 力气再大, 也不能带起一阵狂风。

生:我明白了, 是老虎的体积大!

师:武松遇到一只什么样的老虎呀?这是一只身强体壮、动作敏捷、速度飞快、体积庞大的超级特大号大老虎。可是, 武松什么样子呢?

生:武松喝醉酒了, 走路都踉踉跄跄的, 这种状态下, 怎么能打赢老虎呢?

师:对。这酒还有一个名字, 叫“三碗不过冈”, 熟悉这个故事的同学都知道, 武松一共喝了十八碗酒, 到山上又是酒劲上来的时候, 他肯定不是老虎的对手了。

生:武松赶了一天的路, 还刚喝多了酒, 正准备睡觉呢, 结果老虎来了, 他怎么能对付得了呢?

师:喝醉的人都睡得特别死, 武松正要入睡, 这时老虎出现了, 是武松最累最困倦的时候。武松和老虎刚一出场, 两者就有很明显的强弱对比。这让我们以为, 武松肯定要被老虎当点心吃掉了。但是, 结局并非如此, 这就叫做“意料之外”。 (请同学继续朗读“武松见了, 叫声‘哎呀!’”至“又闪在一边”)

师:先读到这里, 请同学们回答一个问题, 这一部分描写武松和老虎的一串动作, 是发生在多长时间之内的?

生:特别短, 只有一分钟。

师:你们感觉一分钟的时间很短, 但就这部分的内容而言, 一分钟已经很漫长了。老虎向武松扑来, 腰胯一掀, 虎尾一剪, 虽然只是三个动作, 但都是连续的。我认为三个动作应该是在两秒钟之内完成的, 而武松就在这两秒内, 躲过了老虎的三次袭击。从武松躲开老虎的三个攻击动作, 可以看出武松的什么特点?给同学们三个选择:酒量大、力气大、胆量大。

生: (争论) 酒量大!力气大!胆量大!

师:同意是酒量大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

生:武松喝了那么多酒, 还能和老虎打, 当然是酒量大呀!

师:认为是力气大的同学也来说一说。

生:喝了那么多酒, 还困倦了, 应该没有力气了, 可武松还能躲开老虎的攻击。

师:说了这么多, 我倒是支持“胆量大”。

生:老师, 武松没有打老虎, 他一直在躲, 怎么是胆量大呢?

师:这正说明了武松胆量大呀。同学们想一想, 如果你们在森林里遇到老虎, 你会有什么反应?是躲开老虎的袭击, 还是和老虎打?

生:我肯定吓得拔腿就跑。

生:我连跑都不会了, 坐在地上, 尿裤子了。

师:武松遇事冷静, 他没有立刻和老虎拼命, 在战略上, 这叫“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武松又勇敢又冷静, 这些内容都是为打虎做铺垫。 (请同学继续朗读“原来大虫拿人, 只是一扑”至“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师:武松又一次受到威胁, 连手中的武器都没有了, 故事情节就要在这里发生转折了。如果这是一部影视剧, 一位英雄就要诞生了。在电视剧里, 英雄到最后都是赤手空拳和歹徒搏斗, 这样才能体现出英雄的气概。 (请同学继续朗读“那大虫咆哮, 性发起来”至结尾)

师:你们看, 最后武松打死了老虎, 整个故事不断变化, 故事的情节跌宕起伏, 一个喝醉了酒的武松, 竟然赤手空拳打死了猛兽, 这真是意料之外的结局呀!在《水浒传》里, 还有一个打虎的好汉, 但大家并不是特别了解这个故事。

生: (疑惑) 他是谁呀?

师:你们看, 同学们都不知道这个英雄是谁。他不但打死了老虎, 还打死了四只, 他就是李逵。李逵背着母亲进山, 去给母亲找水喝, 等李逵端水回来的时候, 却发现母亲不见了, 而地上有血迹。知道母亲是被老虎吃了后, 李逵去找老虎, 遇到一只就杀死一只。你们知道为什么李逵杀了四只老虎, 武松只杀了一只老虎, 但武松打虎的故事却这么出名吗?李逵杀虎, 是见一只直接举起刀子就砍, 一刀解决一只老虎, 非常顺利。而武松打虎的情节却一波三折, 让读者的心都跟着悬了起来, 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很深刻。

延伸课外, 见识情理之中的铺垫

师:刚才我们说到, 一个好故事, 不仅要做到意料之外, 还应该在情理之中。如果武松打虎的故事开头就是课文的开头, 那它合情合理的劲儿还不够。武松醉酒, 又那么疲惫, 怎么可能打死一只那么凶猛的老虎呢?但是, 如果你把武松上景阳冈之前, 在酒店喝酒的内容也读一读, 你就知道武松能打死老虎是在情理之中的。 (发放拓展阅读资料, 选自《水浒传》第二十二回“武松在路上行了几日, 来到阳谷县地面”至“一面说, 一面摇着头, 自进店里去了”)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武松在酒店喝酒这部分内容, 想一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武松打死老虎这件事是在情理之中的。 (生默读课文, 师巡视指导, 十分钟后)

师:谁来回答, 文章的哪些地方是为武松打死老虎做铺垫?

生:店家只让喝三碗酒, 武松却喝了十八碗。

师:这能说明什么?

生:说明武松不听劝。

师:你找的地方对, 可是解释得不正确。不听劝就是打死老虎的原因吗?你们看, 店家说一个人最多喝三碗, 可是武松却要十八碗, 他一个人喝了六个人的量, 这……

生:说明他一个人的体力能顶六个人。

师:酒量大, 说明身体强壮, 这就为打死老虎做了铺垫。按照这个思路, 谁来分析一下文章的其它部分?

生:武松每次要酒喝, 都添了肉, 他添了六次酒, 就要了六次肉, 那就是十二斤。一个人能吃这么多肉, 太厉害了。

师:分析得真好, 饭量大也是身体强壮的象征。

生:武松喝了那么多酒, 却一直没有醉倒, 这也说明他不是一般人。

师:对, 这也是一点。这酒的名字叫“出门倒”, 但武松一直走到了山上, 看到青石板才要睡, 武松不容易醉酒, 精力旺盛。

生:还有一点, 酒店的小二说, 要凑齐三二十人一起上山, 但武松说他一个人就可以, 这能看出武松是很勇敢的。

生:我还发现一处, 文中说老虎已经“坏了三二十条大汉的性命”, 可是后来武松却没有送命。他喝酒吃肉顶六个人, 打虎却顶得上二三十条大汉, 他可真是个英雄呀!

师:回答得好, 这也正是作者的精心安排, 如果这个数量调个个儿, 武松喝酒吃肉顶二三十条好汉, 打虎只顶六个人, 他就成了饭桶了。只有把课文和课文之前的原文放在一起读, 这个故事才完整。语文书中的课文, 有时受到篇幅限制, 只能选取其中的一小部分内容, 我们小学高年级的同学要学会阅读原著, 开阔视野。在向课外延伸的阅读中, 你会发现, 一本薄薄的语文书变厚了。

备课笔记

教师是一座桥

曾经, 我梦想着自己长大后变成一位大画家。

那时候, 我十一二岁, 睡觉的时候常把徐悲鸿、齐白石的画册压在枕头底下, 幻想着大师的绘画天赋从他们的画册里爬出来, 钻进我的脑袋里。我整天画呀画, 老师讲课用的挂图是我画的, 学校的黑板报也是我画的, 小学毕业, 我送给老师、同学的礼物, 也是我的画作。可是, 上初中以后, 我遇到了于善明老师, 他“断送”了我的画家梦, 让我沉醉在作家梦里。

于老师负责学校的文学社活动, 专教我们怎么写作文。在学校组织的一次征文活动中, 我获得了二等奖, 获奖名单张贴在校门口的宣传栏上, 我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名字被写得那么大, 贴在那么显眼的地方, 我把自己的名字贪婪地看了又看, 觉得只有“马士钧”这三个字最漂亮。唉, 可惜呀, 我获得的不是一等奖, 如果获了一等奖, 我的名字就可以写在最上面了, 那不是更加光辉灿烂、耀眼夺目吗?虽然我画过那么多挂图、板报, 但是没有一次让我的名字如此赫然地出现在众人面前。我要写写写, 写出能够获得一等奖的作文, 让自己的名字更上一层楼。

那时候, 于老师五十多岁, 是个整天笑眯眯的小老头儿, 由于听力差, 他跟我说话, 总是贴得很近。当了好几年学生了, 还没有一位老师与我这么近距离地进行交流。于老师喜欢把学生拉到身边, 单独辅导。无论是读到作文里的优点, 还是发现了毛病, 他的嘴角总是微微上翘, 挂着微笑, 小眼睛眯缝着, 像两个逗号。在他的微笑中, 我的写作热情高涨起来, 淹没了绘画热情, 作家梦就这样扎根在我的心中。

有一次, 我写了一篇几千字的“长篇作文”。于老师说, 这不是作文。我一听, 有点傻眼了, 难道我白费工夫啦?谁知, 他的话还没说完, 他接着说, 这是小说呀!啊?我竟然会写小说!我的热血沸腾起来。于老师把这篇小说推荐给报社, 竟然发表了。我是当时第一个发表作品的文学社成员, 立刻一鸣惊人, 当选文学社社长, 成为备受瞩目的校园名人。我人生中, 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始了。

上一篇:装修合作协议书合同下一篇:毕业时对老师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