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的原因中英版

2024-05-23

全球变暖的原因中英版(精选7篇)

篇1:全球变暖的原因中英版

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什么

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就是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工业化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为止,人类活动如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破坏。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钟有20公顷森林被破坏,10公顷土地沙化,4.7万吨土壤被侵蚀。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

3.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

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行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全球气温的升高,将会给人类带来直接的破坏性影响:海平面升高将会淹没许多城市和土地,生态平衡的破坏将导致农业减产,昆虫和其他传染病症的动物的迁移更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所以保持现在的全球环境是必须做的,要立刻采取措施来控制全球变暖的趋势

地球升温使地球在多个方面发生了变化,其中的一些变化本身也会抑制地球升温的趋势。

其一,地球升温使地球上的部分冰雪消融,全球液态水总量增加。而液态水的比热高于冰雪,因温室效应而增加的热量因为地球上液态水总量增加而未使水的温度显著上升,因温室效应而增加的热量虽然使地球上的岩石、土地等温度显著上升,但由于其与地球上的液态水发生热交换,使整个地球不再显著升温,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温室效应,延缓了地球上冰雪的融化。

其二,地球升温使地球上的绿色植物生长旺盛,其光合作用比地球升温前吸收了更多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主要部分),固定了一部分温室气体,使这部分温室气体不再阻止地球上的热量向外辐射,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温室效应。

怎么减缓全球变暖

减缓全球变暖,主要还是要人为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主要的措施就是要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减少CO2的排放量,从根本上控制全球变暖,另外要增加绿地面积,随着全球绿地面积的减少,大自然本身调节的能力减弱了,所以不仅仅要延缓荒漠化,更要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增加大自然的调节能力,从根本上

另外,生活中的一些因素也是早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比如用荧光灯代替常用的白炽灯,荧光灯用普通白炽灯40%的能源就能达到相同的亮度,使用荧光灯,每年能避免300磅二氧化碳被排放,在人们生活所消耗的能源中,几乎有一半用在取暖和降温上。冬天时,将室内温度调低两摄氏度,夏天时调高两摄氏度,一年就能减少2000磅二氧化碳的产生.等等很多人为因素都是很有影响的,所以控制全球变暖要每个人都身体力行,要从小事做起,每个人环保意识和理念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都会对遏制全球变暖产生巨大的作用。政府应动用强大的媒体优势,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形式宣传应对全球变暖的各种可操作措施,全民动员,从小事做起,引领世界进入生态文明新纪元。

篇2:全球变暖的原因中英版

由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浓度增加,由于这些气体的温室效应,在过去1里,全球地面平均温度大约已升高了0.3~0.6℃,到2030年估计将再升高1~3℃。

当全世界平均温度升高1℃,巨大的变化就会产生:海平面会上升,山区冰川会后退,积雪区会缩小。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就会导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区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减少。如西非的萨赫勒地区从1965年以后干旱化严重;中国华北地区从1965年起,降水连年减少,与50年代相比,华北地区的降水已减少了1/3,水资源减少了1/2;中国每年因干旱受灾的面积约4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当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升高3℃,人类也已经无力挽回了,全球将会粮食吃紧。由于气温升高,在过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预计到2050年海平面将继续上升30~50厘米,这将淹没沿海大量低洼土地;此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旱涝、低温等气候灾害加剧,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约数百亿以上美元的经济损失。

全球变暖原因:

1.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21世纪,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2.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3.土地遭破坏因素

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当前,人类活动由于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破坏。土地沙化,4.7万吨土壤被侵蚀。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

4.人口剧增因素

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20世纪,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灭绝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全球变暖最大受害国:

南太平洋上的美丽岛国图瓦卢很可能成为首个“沉没”的国家。该国气象局推算,50年之后,海平面将上升37.6厘米,这意味着图瓦卢至少将有60%的国土彻底沉入海中。这对图瓦卢意味着灭亡,因为涨潮时图瓦卢将不会有任何一块土地能露在海面上。

由于气温的上升,坐落于印度洋上的“世外桃源”马尔代夫消亡时间屈指可数。年10月17日,马尔代夫内阁召开世界首次“水下内阁会议”,凸显全球变暖对这个国家的威胁。

基里巴斯是地球上最早迎接日出的地方,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横跨南北两半球和东西两半球的国家。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那里也难逃消失的厄运。204月30日,基里巴斯已有两座岛屿被海水吞噬,最高的地方仅高出海平面6英尺。

坦桑尼亚位于非洲大陆的东部、东临印度洋,那里的人民也将成为地球村里最早一批承受气候变暖恶果的“村民”。该国环境部长称:“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乞力马扎罗山80%的冰川在过去的50年内消失掉了。”

拉丁美洲国家巴巴多斯位于东加勒比海。强飓风、珊瑚白化、岸滩侵蚀、水资源紧张……温度上升给这个岛国带来了太多的困扰。

尼泊尔政府内阁09年在珠穆朗玛峰半山腰——海拔5000多米处——召开会议,以引起世界对其问题的关注。

全球变暖对位于三角洲地区地势较低的孟加拉国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从而使该国成为世界上最严重的受害者之一。孟加拉外长说:“据估计,到2050年,将会有2000万孟加拉人迫于气候变化的影响选择背井离乡。”

越南自然资源和环境副部长谈到他的国家时说:“洪水、台风、干旱等灾害越来越频发,越来越严重。从这个角度来看,气候变化也影响到了越南。”

肯尼亚负责水力和灌溉的部长说:“由于长期的干旱,我们的国家遭受到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在首都内罗毕要施行水配给制。作为连锁反应,水力发电也受到影响(肯尼亚70%电力来自于水力发电),因此,在全国不得不实施供电配给。”

不丹也面临着类似的威胁。其环境委员会主席说:“特别是对于像不丹这样的山地国家来说,河湖决堤很可能随时引起洪水暴发。”

篇3: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自然对策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影响着每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加强合作、寻求共识和探索对策是人类的自然选择[1,2,3,4]。但是,由于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原因的认识不足、意见不一,导致了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立场存在严重的分歧与斗争[5,6]。于是,作者近来研究了各种可能引起气候变化的因素,找到了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即随着地球质量的增加,地球可以吸引越来越多的来自宇宙空间和人类生产的温室气体,使地球大气层逐渐增厚,被包围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难以逃逸,导致温室效应逐渐增强,引起全球变暖[7,8]。这一研究成果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在气候变化共同对策方面提供了科学基础,为人类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指明了方向。

1 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

为了有效地应对全球气候的变化,首先必须弄清楚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然后再找出相应对策。

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可知,能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主要有:

1)地球轨道的变化:地球轨道的微小变化就能改变阳光在地球表面上的季节性分布和地理性分布。地球轨道的变化对气候的变化影响较大,而且与冰期和间冰期显著相关。

2)太阳辐射:自1978年以来,人们已用卫星精确地测量了太阳辐射。这些测量表明自1978年以来太阳辐射并未增加,所以在过去30年中,气候变暖不能归因于太阳辐射的增加。

3)火山活动:火山喷发可释放气体和微粒到大气层中,从而能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影响气候的变化。

4)磁场的强度和海洋的变化:一些近来的分析显示全球气候的变化还与磁场的强度和海洋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

5)人类的影响:有人认为气候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在这些人类因素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燃烧化石燃料所排放的CO2浓度的提高,其次是制造水泥所产生的飘尘的增多,此外还有土地利用、臭氧层破坏、畜牧业和农业活动、森林砍伐等都会对气候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成为气候变化的因素。

可见目前有些人偏向于认为温室气体是全球变暖的主因,但许多科学家仍然持怀疑态度。IPCC的第4次评估报告AR4也承认全球增温研究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许多预测没有给出定量判断的科学依据[5]。2007年成立的非政府间国际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NIPCC)就针对AR4进行了逐条反驳,认为自然驱动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6]。针对当前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者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各种可能引起气候变化的因素,获得了一个折中的研究结果,即发现随着地球质量的增加,地球可以吸引越来越多的来自宇宙空间和人类生产的温室气体,使地球大气层逐渐增厚,被包围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难以逃逸,导致温室效应逐渐增强,全球气候变暖[7,8]。

2 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自然对策

既然我们找到了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我们就可以找到相应的对策。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既包含自然的因素又包含人为的因素,因此在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时,我们应该酌情处理、对症下药。

针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人为因素,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手段来控制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制定适当的能源发展战略,逐步稳定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温室气体吸收量,并采取必要的适应气候变化的生产和生活措施。一种简单但不够实用的方法是把废气排放到大气层的平流层之外。

针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我们并不是束手无策。事实上,老天爷早就给我们安排了巧妙的对策。那就是在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过程中,地球朝阳面所受的大气压力大于背阳面所受的大气压力,这就会使地球沿螺旋线渐渐地远离太阳,从而使地球变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关于这一点可以证明如下[9]。

在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过程中,地球朝阳面受到来自阳光的照射,使该面的温度高于背面的温度,从而使该面蒸发起更多的水气及其他气体分子,这些气体分子被高速流动且层层叠加的平流层包裹在对流层中,逃不出去,所以两个半球的大气体积相当。由于地球上朝阳和背阳两个半球的大气参数近似地满足理想气态方程,即p V≈n RT,其中p是指气体的压强,V为气体的体积,n表示气体物质的量,T表示气体的热力学温度,而R表示理想气体常数。因此,根据计算可知,朝阳半球的大气压强通常大于背阳半球的大气压强。又因为两个半球的面积相当,所以朝阳面所受的大气压力通常大于背阳面所受的大气压力,夏至时北半球地轴北端完全倾向太阳就是两面压力差造成的,如图1所示。另外,由于地球正常运转时太阳对地球的万有引力等于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因此当地球朝阳面所受的大气压力大于背阳面所受的大气压力时,就会使地球沿螺旋线渐渐地远离太阳。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早在公元前三世纪,一些观星家就曾发现地球正在逐渐远离太阳[10]。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进一步测得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每年都会增加15厘米。但关于地球逐渐远离太阳的原因,科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争议不断,许多解释无法令人满意。于是这里给出了一个比较科学和令人信服的解释。

3 结论

由于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对策存在严重的分歧与斗争,作者近来研究了各种可能引起气候变化的因素,找到了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针对其中的人为因素,建议各国制定适当的能源发展战略,逐步稳定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温室气体吸收量,并采取必要的适应气候变化的生产和生活措施。针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作者也发现了大自然安排的巧妙对策,即在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过程中,地球朝阳面所受的大气压力大于背阳面所受的大气压力,这就能使地球沿螺旋线渐渐地远离太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这是可以告诉天下的福音。

参考文献

[1]IPCC.ClimateChange2007:SynthesisReport(SummaryforPolicymakers)[M].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2007:2-22.

[2]IPCC.Climate Change 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 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Government Panel on Climate Change[M].Cambridge,UK and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3]Daniele De Wra chien,Mudlagiri B.Goli.Global Warming Effects on Irrigation Development and Crop Production:A World-Wide View[J].Argriculture science,2015,6,734-747.

[4]孙莹莹,李响.全球变暖引发的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2010,02:4-6.

[5]Ge Quan-sheng,Wang Shao-wu,Fang Xiu-qi.An uncertainty analysis of understanding on climate change[J].Geographical Research,2010,29(2):192-203.

[6]王绍武,罗勇,赵宗慈.关于非政府间国际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NIPCC)报告[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02):89-93.

[7]Cui-Xiang Zhong.Revealing the Cause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from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Atomsphe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physics and Geochemistry,2016,3(1):1-5.Published online,Mar.2,2016.

[8]钟萃相.从大气层的形成与演化揭示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J].科技视界,2016,9:22-23.

[9]钟萃相.星系的形成与演进和宇宙的膨胀现象及暗物质与暗能量[J].科技视界,2016,11:1-5.

篇4: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气候系统的构成及其对气候变化的作用

全球气候系统指的是一个由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陆面)和生物圈组成的高度复杂的系统。这些部分之间发生着明显的相互作用。在系统自身动力学和外部强迫作用下,如火山爆发、太阳变化、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成分的变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气候系统不断地随时间演变(渐变与突变),而且具有不同时空尺度的气候变化与变率(月、季节、年际、年代际、百年尺度等气候变率与振荡)。

由气候变化引起的全球变暖使得山林火灾更频繁地发生

气候系统是地球系统的重要部分。地球系统还包括人类与生命系统,社会—经济方面等。它是一个完整的、相互关联的具有复杂的代谢和自身调节机制的系统。它的生物过程与物理和化学过程强烈的相互作用,以此构成复杂的地球生命支持系统。

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

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有多种,概括起来可分成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两大类。前者包括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爆发等;后者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以及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等。

自然因素与气候变率

气候系统所有的能量基本上来自太阳,所以太阳能量输出的变化被认为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一种辐射强迫。也就是说,太阳辐射的变化是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外因。引起太阳辐射变化的另一原因是地球轨道的变化。地球绕太阳轨道有3种规律性的变化,一是椭圆形地球轨道的偏心率(长轴与短轴之比)以10万年的周期变化;二是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球轨道的倾角在21.6°~24.5°间变化,其周期为4.1万年;三是地球最接近太阳的近日点时间的年变化,即近日点时间在一年的不同月份转变,其周期约为2.3万年。

另一个影响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是火山爆发。火山爆发之后,向高空喷放出大量硫化物气溶胶和尘埃,可以到达平流层高度。它们可以显著的反射太阳辐射,从而使其下层的大气冷却。

人类活动加剧了气候系统变化的进程

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如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等。

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有6种,即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O2)、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其中,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它产生的增温效应占所有温室气体总增温效应的63%,且在大气中的存留期很长,最长可达到200年,因而最受关注。

温室气体的增加主要是通过温室效应来影响全球气候或使气候变暖的。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完全决定于辐射平衡。温室气体则可以吸收地表辐射的一部分热辐射,从而引起地球大气的增温。也就是说,这些温室气体的作用犹如覆盖在地表上的一层棉被,棉被的外表比里表冷,使地表辐射不至于无阻挡地射向太空,从而使地表比没有这些温室气体时更为温暖。

据有关研究报告称,气候变暖导致乞力马扎罗山冰雪融化

自1750年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2005年,全球大气CO2浓度为379微克,目前已经远远超出了根据冰芯记录得到的工业化前65万年以来的自然变化浓度范围,是65万年以来最高的。根据多种研究结果证实了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非常可能是由于人为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引起的。

篇5:简述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一.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两方面:(1)大量燃烧煤炭、天然气等含碳燃料产生大量温室气体;(2)肆意砍伐原始森林,使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

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防护伞”,使地表始终维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能量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这些气体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全球变暖的最根本的原因。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资料来自搜狐网)。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所有的原始森林都沦为伐木业大规模开采利用的对象。在热带地区,许多森林早已荡然无存。仅1960年至1990年,就有超过4.5亿公顷的热带森林被吞噬,占世界热带森林总面积的20%;还有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在砍伐、农田开垦和矿产开采中退化(摘自搜狐网)。

有科学家预测,到2100年,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摄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

所以说呢,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乃是温室效应的增强,而温室效应的增强则主要归功于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二氧化碳的泛滥又主要源自于大量含碳化合物的燃烧和森林的毁灭性砍伐。

二.危害

经过查找资料和阅读文献,我大致总结了全球气候变暖在生态、气候、海洋、农业、云层和人体健康六个方面。

(1)生态方面 气候变暖对生态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全球变暖影响了生物发育生长及生育;另一方面全球变暖影响甚至破坏了生物链、食品链,这可能导致某些物种的灭绝,从而带来严重的自然恶果。近些年来,无数的动物、植物已经灭绝,而且还有很多物种濒临死亡。

气候变暖对环境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比如干旱、虫灾、洪水、雪灾等。

(2)气候方面

降水分布也发生了变化。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的出现频率与强度增加(来自新浪网)。(3)海洋方面

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海洋中蒸发的水蒸气量大幅度提高,从而导致空气密度吸收更多的热量,进而加剧了全球变暖现象。另外,由于海洋中浮游生物群落又向大气层中释放了过量的二氧化碳,而这些二氧化碳又因为森林的减少,而得不到吸收,所以导致了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的恶性循环。此外全球去后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引起海平面升高,这对世界众多的沿海城市来说,无疑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4)农业方面

全球变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有利有弊。其一,全球气温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水循环,使某些地区出现旱灾或洪灾,导致农作物减产,且温度过高也不利于种子生长。其二,降雨量增加尤其在偏旱地区会积极促进农作物生长。全球变暖伴随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也会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提高产量。但是,温度的过度升高,岁大部分农作物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5)人体健康

①全球变暖将直接导致很多地区夏天出现超高温,这显然会大大提升很多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死亡率,而且过高气温,也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②全球变暖导致臭氧浓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险的污染物,会破坏肺部组织,引发哮喘,更为可怕的是,臭氧的增加会导致各种癌症的病发率。③全球变暖会在不同地区造成不同的自然灾害,直接导致粮食减产,也使当地居民遭受饥饿和营养不良的威胁,同时会加速某些靠水传播的病毒的扩散速率,如脑炎、痢疾、高烧等。

三.预防措施 当然,措施的制定必须得根据产生的原因,所以,预防措施当从减少含碳化合物的燃烧和保护森林两方面做起。

第一,我们必须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措施便是减少含碳化合物的燃烧,大力研究并使用新型能源,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使用,这样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这必将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第二,森林俗称是地球的肺,所以第二项措施是大力保护森林,禁止滥砍滥伐,大力倡导植树造林,增加人工造林的覆盖率。

第三,我觉得一些其它的方法也可以采取,比如说净化空气,通过化学的手段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以此法来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第四,一切的措施方法都必须以国家的政策为基础,在政府方面,国家应该制定并完善一些规章制度,提高公民意识。

第五,气候变暖已不再是某个国家的事,这是全人类共同的话题,世界各国都必须团结起来,联合起来,共同治理全球变暖这一刻不容缓的大灾难。

四.总结

篇6: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

近100多 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 势。1998年和2005年是近一千年来温度最高的两年。近百年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74℃,其中尤以1910~1945年和1979~2005年的升温最为明显。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温度很可能比近500年中任何一个50年时段的平均温度都高,并且可能至少在最近1300年中是最高的。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两方面:

1、大气层遭到破坏,严重的污染以及温室效应。

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 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 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 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之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 也在急剧地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烧活动排放二氧化 碳。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气泄漏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 排放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刍动物消化过程排放甲烷;土地利用变化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废弃物排放甲烷和氧化亚氮。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

2、人口膨胀,超载超量,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滥采地下水有关。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 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 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世界上的森林主要分为寒带(北方)森林、温带森林和热带森林三类。据专家介绍,今天的森林生态系 统,是大自然经过8000年 的进化才逐渐形成的。今天,所有的原始森林都沦为伐木业大规模开采利用的目标。在热带地区,许多现在已荡然无存的森林就是在过去的50年被砍伐一空的。仅1960年至1990年,就有超过4.5亿公顷的热带森林被吞噬,占世界热带森林总面积的20%;还有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在砍伐、农田开垦和矿产开采中退化。而且,全球的非法砍伐和非法木材产品交易还在继续加剧,尤其是在拥有热带森林的发展中国家和政府执法不力的俄罗斯等国。而国际市场对廉价木产品的需求,又 进一步恶化了这一状况。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 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 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植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 大和深远。

1、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过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 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低地被淹:英国加高堤坝应对气候变暖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风 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政治面目 加高防洪堤坝。据英国官方近日公布 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 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而升高,当地政府机构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据悉,人们现在平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坝。据估计,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坝的频率会达到每年30次。

(2)海岸被冲蚀。(3)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

(4)地下水位升高。

(5)旅游业受到危害。海平面上升50米,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滨海旅游区向后31-366料,沙滩损失24%,北戴河沙滩损失60%。200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报道,沿海旅游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其产值为2503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4.6%。

(6)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占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胁。如果极地冰冠融化,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 区会被海水吞没,马尔代夫、塞舌尔等低洼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约热内卢、东京、曼谷、纽约等海滨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兰、埃及等国 也将难逃厄运。

2、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 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竞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 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失,而这 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天敌也可能减少。比如说桔子,过去20世纪70年代,它的最北的边界线是在黄山一线,宣城市也曾经试种过,但到 冬天的一场大雪,树木就冻死了。但现在我们校园里的桔子树都长得很好。又如,扬子鳄只生活在宣城、泾县和南陵这样狭小的地带,如果北界线北移,扬子鳄可能 会自然绝种。这是从我省的局部地区来 讲。从全国来讲,我国把冬季1月0度等温线作为副热带北界,目前这一界线处 于我国秦岭-淮河一带。研究发现,气温升高会使这一界线北移至黄河以北,徐 州、郑州一带冬季气温将与现在的杭州、武汉相似。

3、对农业的影响

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 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比现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 的一个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 病、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 些目前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

对于全球气候变暖,应充分利用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机遇,趋利避 害,积极采取多种减缓措施,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根据温度、水资源、生物等气候环境因子的空间格局与演化趋势,调整生产结构与生活方式;认 真采取水资源、海岸带、农业、森林、草原、人类健康等方面的适应对策,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另一方面,积极采取多种减缓措 施,坚持把减缓气候变化的核心技术作为优先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实施节能优先的能源政策,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技术、先进核能技术以及高效、洁净、低排放的 煤炭利用技术和氢能技术。同时,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改进土地利用方式,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大力推进植树造林。此外,当前应以解决国内日益严重和 紧迫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能源资源供应紧缺问题为驱动力和切入点,推进减缓气候变化战略的实施,并将减缓碳排放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目标。

在目前阶段,应该对如下几个问题给予进一步重视:

第一,根据现有知识,采取减轻、防范和适应措施。全球气候变化科学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但正如前面已经指出的,目前科学界对有些问题的认识还是比较一致 的。此外,我们还知道,人类现在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全球增暖问题,工业化国家采取了程度不同的CO2限排措施。尽管面临很多困难,未来各国履行气候公约的 义务会进一步加强。

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制定长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时,应该把气候变化及其影响问题考虑进去。农林牧业布局规划要考虑未来各地区温度或热量条件、雨量或土壤水分含 量、气候极端值的长期变化趋势,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如三峡和小浪底水坝建设与南水北调工程)应照顾到可能的平均和极端雨量变化,各大河三角洲和低平沿海地 区的城市港口与经济开发区建设要预见到未来海平面上升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建筑业、陆地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也应对未来气候变化问题有所考虑。

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消极影响应该予以充分注意。内陆地区的荒漠化、土壤侵蚀和沿海地区的盐渍化等环境过程会由于气候变化而出现缓解或者恶化,西部 高山冰川的萎缩将导致山麓地带河水流量和潜水位下降,所有这些又都会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影响。生态碎片化和气候变化结合起来将加速生物物种的灭 绝,这给未来的自然生态保护区建设提出了新的问题,应及早采取相应对策,防患于未然。

对将来进一步履行气候公约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义务问题应提早予以考虑。随着全球增暖进程的证实,科学界和公众对加强温室气体排放限制的要求会有所增加,国 际上对我国施加的压力也会增加,使我国在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在另一方面,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来减少排放,这和我国一贯倡导的开源节流与保护区域环境的 方针并不矛盾。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应考虑采用法律手段引导工矿业和交通业向提高能效方向发展。南方水稻田是甲烷排放的重要源地,应该加强科 学管理,尽可能减少单位面积排放量。森林是陆地上CO2的主要的汇,我国长期倡导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而且已经取得了较好成就,为保护区域性和全球环境做出 了重要贡献,今后要进一步把这项利国利民的事业搞好。

第二,参与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区域冲突和国际合作趋势已初露端倪。随着气候变化区域细节方面科学不确定性的减少,这种冲突和 合作的机会将进一步增强。未来国际环境政治斗争的焦点将不再局限于根据现在和历史排放量确立国家限排定额上,气候变化对本国及其它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系统 和环境的影响将日益受到重视。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如何确定中国在国际环境政治事务中应采取的立场和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气候变化问题谈判要建立在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历史和现状的全面了解以及对未来气候变化区域影响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既要表现出积极和诚意,又要维护国家的 利益。在确定谈判的立场和策略时认识到如下几个问题是必要的: 1.过去200年大气CO浓度增加主要是西方工业化国家长期过度使用化石燃料造成的,这些国家应该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负主要责任。

2.即使在目前,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也是很低的,历史上人均累计排放量更远低于工业发达国家。

3.当前只有西方发达国家才具备技术和资金去处理这一人类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它们理应积极履行气候公约,限制排放,并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全球气候变化科学研究还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变化的区域细节上和综合的影响方面。这意味着我们现在仍不清楚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是从气候变化获利 还是受害。

5.对于各个国家,气候变化区域性和利害兼备的特点进一步使问题趋向复杂。将来有可能发展成主要责任国和受害国共同承担更多义务的局面。

6.疆域和综合国力大小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性。小型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影响将是最大的。

7.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将十分复杂。不考虑海平面上升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负面作用,气候变化本身对全国社会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影响可能是很小的,增 温阶段夏季风环流的加强和夏季雨量的增多对北方半干燥和半湿润地区的农业生产还是有利的。

此外,也应加强双边和多边合作,积极争取国际节能援助项目和技术转换。目前,联合履约活动(JI)处于试验阶段,将来可能会得到发展。应该对其利弊进行评 估,并考虑参与各种形式的联合履约活动。气候变化的区域性特点还可能会促使某种形式的区域环境组织的产生,借以处理和协调区域内各国之间由气候变化引起的 问题。应该积极推动和参加这种区域性合作组织。

第三,加强科学研究,减少不确定性。在全球气候变化上,科学研究是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解决所有其它问题的关键。它不仅是采取预防和适应措施所必须 的,而且也是确定国际环境政策和方针的基础。不能指望别人提供完整的科学信息,尤其不能指望其它国家政府提供气候变化信息。IPCC报告现在也不能完全相 信,因为它是政府间组织,免不了受到不同国家利益集团或地缘政治观念的影响。作为一个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应该进行自己独立的研究,对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果承认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问题,进行自己独立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就更显而易见了。我国有关全 球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有一定基础,在发展中国家里处于先进水平,但从总体上看我们的研究投入距离要求差得还较多,应该进一步增加资助强度。国家攀登计划已 经包括了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项目,将来还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有关部委和各省区也应进一步重视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目前亟待深入开展的研究课题包括:

1.温室气体、气溶胶、海平面、土地覆盖、冰川和生态系统变化的监测。2.全国温室气体排放与固定的历史、现状及其未来预测。3.中国过去两万年,特别是过去两千年的古气候重建与分析。4.中国近一百年来气候变化规律的分析和人为气候变化信号的检测 5.未来温室气体和气溶胶增加的全球与区域模式模拟研究。6.极端气候事件和气候突变事件的历史演变与未来预测。

7.我国未来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和国民经济影响的模式模拟研究。8.中国沿海地区海平面变化趋势及其影响的预测。

篇7:全球变暖的原因及法律对策

引子: 1.全球变暖北极人工造雪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在雪花纷飞中度过“白色圣诞”如今已成一种奢侈。传说中圣诞老人的故乡--位于北极圈内的芬兰拉普兰地区也受此影响,人们在这里观赏纯正雪景的机会逐渐“融化”了。

英国《泰晤士报》报道,一段时间内北极圈地区的气温比英国内陆气温还要高,到处可见屋顶掉落融化的积雪,全球变暖已经威胁到圣诞老人的家乡拉普兰。为了给孩子圆梦,英国人不惜花费高价赴拉普兰完成圣诞老人故乡之旅。但如果圣诞老人的故乡没有雪,孩子们的梦想也就无法实现

2.十大自然景观濒临消失 全球变暖催生末日游热 北京时间12月25日消息,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全球变暖催生了一个“副产品”,也就是度假者和旅行社所说的“末日游”,人们赶在珍贵的自然景观消失之前,希望能够看上最后一眼。

“末日游”最先是由美国人提出来的,美国游客以这种新方式感受地球正面临的危险,他们率先前往阿拉斯加州、巴塔哥尼亚、北极和南极正在融化的冰河;太平洋正在下沉的岛屿和正在消失的大堡礁。英国游客随后跟了上来。旅行杂志《美国西部旅行时代杂志》的编辑肯·夏皮罗表示,这种现象是今年旅游业最显著的趋势。他说:“我将这称作末日游,它得到了很多旅游业人士的响应。我们从旅行社或旅行代理商那里听到这些消息,很多人根据周围环境面临的危险程度选择旅游目的地。” 十个濒危景观

南极洲:盖勒冰架和拉森冰架的面积正在迅速缩小。坦桑尼亚乞力马扎罗山:非洲最高山脉乞力马扎罗山顶终年堆积着白雪,但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积雪融化,它们有可能在15年内完全消失。北极冰盖:北极冰山和冰盖的融化与全球变暖有关,这一现象将给北极熊等生物的栖息地带来严重威胁。

马尔代夫:海平面上升(每年3.5英寸)将在100年内让这些印度洋上的小岛不再适合人类居住。威尼斯:这座意大利水上城市正在沉入亚得里亚海,不断上升的海平面将会让这种局面变得更加糟糕。阿拉斯加:据美国旅行社的报告显示,该国有数千人动身前往阿拉斯加州不断缩小的冰河和不断消融的永久冻土层。

澳大利亚大堡礁:海水升温导致颜色鲜艳的珊瑚礁褪色,到2050年,这一现象有可能会杀死95%的活珊瑚虫。奥地利基茨比厄尔:这里是世界上最令人生畏的滑雪道的故乡,这些滑雪道分别在位于阿尔卑斯山较低处的滑雪胜地。温度上升威胁着这些胜地的长期发展,今年是1250年来它们遇到的最温暖的一年。

加拉帕哥斯群岛:水温上升导致珊瑚虫退色,造成海洋生物死亡。巴塔哥尼亚:南美冰河面积也正在迅速缩小。

全球变暖的概念及危害 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一百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体为上升趋势。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二氧化碳、沼气、锌化氮等温室效应气体浓度的逐渐增加,由此引起了地球表面温度的上升。地球表面温度的上升会带来什么?

1、由于海平面上升,部分国家的国土面临着被淹没的危险

2、暴雨、干旱等异常气候的增加

3、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部分珍惜的遗传基因的减少

4、由森林采伐及异常气候等带来的沙漠化

5、对水资源等的影响:缺水现象

6、热带传染病发生的增多(疟疾、霍乱等)

7、由气温上升引起的粮食作物产量的下降。粮食不足问题

8、高温引起的用于空调等能源的增加,进而引发能源危机

气候变暖的原因探讨

 联合国报告得出结论:全球变暖90%是人惹祸

气候变暖已经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人为活动“很可能”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这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07年2月2日发表的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梗概得出的主要结论。

上述结论为全世界的决策者尽快确定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专家们在长达20多页的报告梗概中指出,对全球大气平均温度、海洋平均温度、冰川和积雪融化的观测以及对全球海平面的测量等已证实,全球气候正在变暖。专家们预测说,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的“最可能升高幅度”是1.8摄氏度至4摄氏度,海平面升高幅度是18厘米至59厘米,而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很可能”即至少有90%的可能是人类活动。而2001年发布的上一次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使用的词语是“可能”,“可能”表示66%的可能性。

报告梗概说,从1750年开始,全球二氧化碳、甲烷以及氧化亚氮的含量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增加,目前已经远远超出工业革命前的水平。二氧化碳的增加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所致,而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

 反对意见:认为二氧化碳排放导致气候变暖是个很大的谎言 理由:

1、温室效应已经成为了新的国际政治斗争工具 2、从人类历史来看,气温上升是正常现象

3、环保已经成为了一个很大的产业,中间存在着巨大利益。

防止气候变暖的法律对策

一、通过签署全球变暖的条约,使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成为全球的共识 全球变暖给地球及人类带来很多影响,因此在世界各地召开了一系列的防止全球变暖的国际会议,并且也制定出一些防止全球变暖的条约。其中有在日本举行并且签订的,作为总结日本防范温暖化措施的《京都议定书》。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并且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截至2005年8月13日,全球已有14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该议定书,其中包括30个工业化国家,占全世界总人口的80%。虽然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排出温室气体的削减量只占可以预见到的影响全球变暖的危险量的一小部分。但如果不削减温室气体的排出量,必定会影响未来的地球。基于此,世界范围内的温室气体如果能减少将会推动遏制全球变暖的进程。

二、制订国内控制气候变暖的法律

最近日本参议院通过了《全球变暖对策推进法》,在世界上第一个制定了以防止全球 变暖为目的的法律。该法律共有十六条,约五千字,其要点如下。第一条:目的。《全球变暖对策推进法》规定了日本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及国民在 全球变暖对策中的责任和义务。

第二条:“温室效应气体”、“全球变暖对策”等名词的定义。温室效应气体主要是 指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等。全球变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效应气体在 大气中的浓度增加而使全球地表及大气的温度上升。全球变暖对策是指与国际社会合作,控制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保护和加强植物的二氧化碳吸收作用;防止全球变暖的实施政 策。

第三条:国家的责任和义务。1.为掌握大气中温室效应气体的浓度变化状况及其相关 的气候变化。进行生态系统的状况观测和览测;负责制定、实施总的全球变暖对策。2.推 进控制温室效应气体实施政策及有关政策。

3.制定国家控制温室效应气体排放措施,支持 地方政府控制温室效应气体排放的实施政策,为促进民间团体、企业及国民开展控制温室 效应气体排放有关活动,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4.负责全球变暖及其影响预测的有关调查、控制温室效应气体排放的有关技术调查及策划制定全球变暖对策的敛要调查。

5.为防止全 球变暖的有关国际合作,制定必要的措施;为促进地方政府或民间团体等进行控制温室效应 气体排放的国际合作,提供必要的情报及支持。第四条:地方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制定、推行所管辖地区控制温室效应气体的实施 政策。

2.为促进管区内企业或居民控制温室效应气体排放的有关活动,提供有关情报及支 持。

第五条:企业的责任和义务。负责制定企业控制温室效应气体排放措施,必须执行国家、地方政府的控制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实施政策。

第六条:国民的责任和义务。制定日常生活控制温室效应气体排放措施,必须执行国家、地方政府控制温室效应气体排放的实施政策。

第七条:制定国家的基本方针及执行计划。首先由首相制定基本方针草案,然后须经内 阁会议通过,内阁会议通过后,首相要立即公布,不得迟延。

第八条:地方政府实施计划等。都道府县及市町村须根据国家的基本方针,策划制定、实时公布控制温室效应气体排放的实施计划及实施状况(含温室效应气体的总排放量)。

其它八条包括:企业计划、防止全球变暖活动推进员、都道府县防止全球变暖活动推进 中心、全国防止全球变暖活动推动中心、公布温室效应气体的总排放量、与有关行政机关的 合作、惩罚规则等。

三、借鉴国外的经验 比如借鉴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加州经验”

 法律为先,灵活执法

加州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重镇之一,也是美国人口最多的州,据加州环保局的数据统计,仅仅从1990年至2002年这12年期间,加州的人口就增加了500万,这么多的人又造成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增加。2002年排放的二氧化碳接近5000万吨,比1990年增加了13%,按照这个比例,如果不加紧治理的话,201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将比1990年增加20%,届时污染将更加严重,气候也将更加炎热。因此,加州在这个问题上先知先觉,比较早的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做出了规定。主要的办法就是以法律为准绳,严格加灵活地执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该州2004年通过了《机动车尾气减排法案》,2006年更是通过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温室气体总量控制法案——《全球温室效应治理法案》。该法案规定到2020年,加州主要工业,如电厂、石油炼制工厂、水泥厂等减少约25%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在1990年的排放水平。不仅通过了指标型的法律,在实施该法的时候,加州政府还表现出了灵活的态度,并不是一味的把法律当作教条。《全球温室效应治理法案》规定,推动减排温室气体的计划虽然是重中之重,但是实施的机制不能单靠行政命令,而是应该大力引入市场手段。具体而言就是允许不同排放温室气体的公司之间买卖及交易排污指标。这既可以在总体上达到减排效果和标准,又可以促进个别企业的发展,防止“一棒子打死”的政策,利于该州大、中、小各类型经济企业逐步完成目标。 行政牵头,政策适当

有了法律最重要的还是按照规定具体实施。加州成立了以该州环保的最高部门——加州环保局为首的一个多部门联合气候行动小组,统一负责全州气候变化项目和政策的实施。该小组制定了一些实际的措施,推动了该州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成绩。

首先,行政监督有效。加州环保局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经过对该州各个企业调查后,给企业提出一个排放的要求以及排放的上限,而作为企业来讲,自己考虑到底通过什么方式实施,达到环保局规定的排放标准就可以了,环保局并不会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强迫企业按照某种单一划定的标准实施环保计划。环保局则起到一个监督管理的作用,他们就在规定时间到来时,察看一下企业是否达到了他们的排放标准就可以了,不仅减少了行政成本,也有利于企业形成减排意识。其次,该州努力寻找可替代能源。塔梅宁先生说,石油虽然在目前看来是加州最主要的能源来源,但是石油造成的污染可能使未来加州经济发展受到拖累,而且石油的不可再生性也应该引起人们警觉。他大力提倡使用电力或氢气推动的车辆。按照他的逻辑“环保近期目标是省油,节约能源;中期目标是买省油和低排放的汽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长远目标是寻找比汽油清洁的燃料,包括氢气在内,届时温室气体问题就不至引发经济成本提高。”在他的建议下,州长施瓦辛格的环保政策也是逐步以发展氢气能源为主要观点的,先生称,目前加州开始推广氢气燃料,当然开始还是从运输以及公共使用的车辆为主,但是长远目标就是使氢气车进入家庭。他预计到2010年,加州很多地方都会出现类似现在加油站的“加氢气站”。此外,加州的居民也鼓励使用太阳能。这些措施都可以大大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实现《全球温室效应治理法案》中规定的目标。

第三,对电力产业进行调整。美国使馆的资料显示,加州首创了一些诱导能源节约的新方法,尤其是20/20计划。该计划将消费者电费的20%退还,前提是消费者将用电量削减20%。在2002年至关紧要的夏季里,节约行动导致用电量下降11%,高峰用电量下降16%。加州为此项节省付出了代价,但钱留在了州内,流到电力消费者手上。

此外,电力企业也是释放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加州从2003年起,就实施了强制性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制度,要求电力零售商必须购买一定比例合格的可再生能源,计划到2020年使全州可再生能源比例达到33%。加州的电力供应商也可以为用电超过一定额度的用户增加费用,顾客也可以选择多交钱使用可替代能源所发的电,以利于减少大气污染。

日常生活中防止气候变暖的小措施

1、防止汽车发动机空转

2、利用公共交通工具

3、每次减少一分钟淋浴时间

4、停止设置电饭煲处于保温状态

5、购物时携带购物袋,避免购买过渡包装商品

6、减少看电视的时间

上一篇:致大哥的一封信下一篇:2019房地产销售内勤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