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货检查记录管理制度

2024-04-19

进货检查记录管理制度(精选7篇)

篇1:进货检查记录管理制度

进货检查验收记录制度

一、食品经营者采购食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

二、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

三、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四、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进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

五、根据《关于在全省推广使用食品安全监管“票证通”系统的通知》,食品批发商、安装“票证通”的零售商可以将“票证通”系统作为进货检查验收记录台账,没有安装“票证通”的零售商可以将“票证通”购货凭证装订成册作为进货检查验收记录台账,并不再另外建立任何形式的纸质台账,但“票证通”数据质量要准确,符合进货检查验收要求。

篇2:进货检查记录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公司进购的原辅料符合食品标准,保证公司利益,使公司的运行符合食品安全法的规定而制定本规定:

1、采购人员采购原料、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应向供方索取其生产许可证的复印件(无需办生产许可证的产品除外)和与该批次产品相适应的合格证明文件并交于品质部做好记录。对于不能提供合格证明文件的,品质部通知化验室,对要采购的原辅料根据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则采购,不合格则拒绝采购。

2、品质部负责对供方生产许可证等资质进行验证,并做好相应的验证记录和保管好相应的资质。验证不合格或无生产许可证产品(无需办生产许可证的产品除外)禁止采购。

3、品质部如实记录所采购原辅料的规格数量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信息并做好归档管理。

4、对于审查发现虚假信息的原辅料应立即停止采购。

5、对于资质齐全的供方,生技部按计划采购其提供的物资。

篇3:进货检查记录管理制度

一、现代企业的仓储和库存问题

1. 企业没有足够重视原材料、半成品及产成品在物流管

理中的调配作用, 没有看到这些对控制成本的重要性, 也没有设置专门的部门和机构来负责这些业务。我们可以把最优库存理解为一种非常有用的减震器, 当产品过剩时它可以吸纳, 当市场需求旺盛时它可以释放。如果企业能通过充分利用所具有的仓储资源来提供高效的仓储服务, 其最小限度的库存投资与高效的工厂作业, 对节约产品成本效果是显著的, 比如应对库存投资的投入会减少, 也能优化应收、应付账款, 加快资金周转。企业库存管理成本的大幅减少, 能有效地应付千变万化的市场、降低竞争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2. 仓储和物流机制问题。

零库存的前提是按需定制的“工厂—订户”模式, 有多少订货就有多少产量。戴尔在中国为什么不采用他横扫全球的销售方法与中国的物流链有关。中国物流的效率难以支持戴尔在美国提出的将产品三天内从工厂送到用户手中的做法, 而且一般的中国用户恐怕也不想为了享受一次上门服务而多花费好几百元的费用。中国的消费者购买商品喜欢去卖场货比三家, 因为卖场里可以多一些选择机会, 购买前还能看到真品。对于电脑这类的大件商品, 非要试用几下, 才能买得踏实。因而在当前我国仓储和物流机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 要做到零库存难度很大。

二、我国物流与仓储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物流行业规模在2000~2010年10年间年均增长22.1%;产业链的延长使我国物流业的附加值也快速上升, 2000~2010年年均增长了14.1%。2010年物流业产值占服务业比重为16%, 占GDP的比重为6.9%。与国外相比, 我国物流业在全球物流业中还处于相对不发达的状态, 竞争能力也不强, 尤其是在物流管理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 物流成本高昂。

2011年河南天价过路费案暴露出我国物流成本高昂, 如此高的物流成本也成为我国通货膨胀的助推器,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2010年中国物流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约18%左右, 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 过高的物流成本已成为当前物价走高的重要推手。企业产品约90%以上的时间都用在仓储、运输、包装、配送等环节上, 导致物流效率低下且价格高。

2. 仓储费用过高。

对于很多企业而言, 仓储管理系统是增加效益立竿见影的模块。所以大多数企业都把重点放在了企业资源计划 (ERP) 、客户关系管理 (CRM) 和人力资源管理 (HRM) 系统的构建上, 企业的仓储模式和仓储管理仍停留在人工操作管理阶段, 效率低, 费用高。对仓储管理的过低投入与偏见是我国企业在建设现代化仓储物流管理体系方面的短板, 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 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发达国家目前已普遍实行供应链管理, 而我国物流业仍处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物流业的水平。尽管近年来我国物流业发展较快, 物流公司已经超过70万家, 但大多数服务意识不强, 技术水平落后, 专业人才匮乏, 只能提供简单的物流和仓储服务。

三、运用Excel建立求解模型

1. Excel的“规划求解”工具应用操作。

在Office自定义安装状态下, 进入Excel安装选项-加载宏, 在下拉列表中点击盘符图标可以更改“规划求解”的安装状态。

完成规划求解安装后, 需要进一步执行加载操作, 然后才可以在Excel中调用。加载过程是:选择Excel中的“工具”菜单, 点击“加载宏”, 弹出加载宏对话框, “规划求解”工具在默认状态下处于未选中即未加载状态, 点击选择框使之处于选中状态并确定完成加载。

在已安装并加载状态下, 规划求解显示在Excel的“工具”菜单中, 此时即可正常使用规划求解工具。如在工具菜单中未发现规划求解, 可以检查加载宏列表, 查看是否有名为Solver的加载项列于其中并执行相应的加载操作。

2. 用Excel“规划求解”建立模型。

(1) 假设案例。假设某公司每天需用原材料q吨 (q=500) , 每次最大运货量为j吨 (j=3 200) , 仓储管理固定成本为每天b万元 (b=200) , 每吨货物仓储变动成本为每天a万元 (a=20) , 物流每次固定成本d万元 (d=500) , 每吨货物物流变动成本为c万元 (c=10) 。具体如表1所示:

求解在一个月中 (按30天计算) 每次运货量qi和运货次数i分别为多少时, 所产生的总费用最少?

(2) 分析案例。总成本包括仓储成本和物资调配成本。而库存成本又包括仓库管理固定成本和仓库管理流动成本, 存储库存需要有存储室、主管人员、操作人员、必要的记录等等。倘若没有库存, 也一样会产生这些费用, 这部分是仓库的固定成本。随着仓库储存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费用为流动成本, 为仓库的变动成本, 与仓储量成正比。

物资调配成本包括物资调配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每运送一次货物所发生的必要成本, 包括运输费、过桥费及部分的燃油费等。不论每次满载而归还是空车返回, 这些费用是必然发生的, 它不根据货物的多少来衡量。只能是减少运货的次数才能控制它的量。这部分成本为物资调配固定成本。而装卸、在途保险等费用, 基本上与每次运送货物的多少成正比, 当运送的货物较多时, 装卸费用、保险费用等自然会提升, 这部分成本为物资调配变动成本。

根据案例资料计算该企业的总成本, 可以将总成本分为仓储成本和物流成本两部分。

仓储成本:仓储成本可以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其中固定成本为d×30。下面主要求解变动成本:可以这样理解变动成本, 即每次进货量乘以这批货到月底的天数减去每天的领用量, 然后乘以仓储的变动成本系数a。即第一批进货保存了30天, 第二批保存了30-X1天, 其中X1为q1/q的商, 余数为Y1, 第三批为30- (X1+X2) , 其中X2= (q2+Y1) /q的商, 余数Y1。以此类推, 得到表2的数据:

所以总的变动成本={30×q1+ (30-X1) ×q2+[30- (X1+X2) ]×q3+…+[30- (X1+X2+…+X29) ]×q30- (1+2+3+…+30) ×q}×a。上述问题以进货30次为例, 如果进货次数小于30次, 即为i次, 则到qi即终止。

物流成本:物流成本也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为d×i;变动成本为 (q1+q2+q3+…+qi) ×c。

综上所述, 总成本为仓储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物流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综合。要求总成本最小, 变量为每次的进货量qi。在进货次数无法确定的情况下, 需要先假设进货次数, 然后比较不同的进货次数下的最小总成本。

(3) 建立模型。新建一个Excel工作簿, 命名为“仓储和物流规划求解”。将Sheet3重命名为“进货1次”。将Sheet1重命名为“条件和结果”。将Sheet2重命名为“计算”。

在表1“中”按照下图所示建立输入数据。

在“进货1次”表格中建立如图2所示表格。

其中:E2=INT (B2/$H$5) ;F2=MOD (B2, $H$5) ;INT为商函数;MOD为余数函数;Xi、Yi均为辅助计算的代数式;H5=条件和结果!A2;H8=条件和结果!A5;H11=条件和结果!A8;H14=条件和结果!A11;H17=条件和结果!A14;H20=条件和结果!A17。在表格 (图2表格的扩展) 的32至34行填入下图内容:

其中:B32=SUM (B2:B31) ;D32=SUM (D2:D31) ;H34=SUM (B2) ;B34=H34×$H$14;C34=A34×$H$17;D34=$H$8× (I34-465×$H$5) ;E34=30×$H$11;F34==SUM (B34:E34) 。设置F34为目标单元格进行规划求解, 求解F34的最小值。B2为可变单元格, 限制条件为0≤B2≤H20, B32≥H5×30, A34为进货次数, 根据表格不同而变化。例如在表“进货16次”中进货次数为16。

复制并保留副本表格“进货1次”, 并将新建立的表格命名为“进货2次”, 在此表格中填写下图内容:

其中:C3=30-I3;I3=30-I3。将复制的E2和F2分别粘贴到E3和F3。

将“进货2次”表格复制建立“进货3次”, “进货3次”表格按照上述方法再插入一行“第三次进货”, 并按照上述方法设定内容。依次按上述方法设定内容直到表格“进货30次”。

在“计算”表格中设置如下图:

其中:C2=进货1次!$F$34;C3=进货2次!$F$34……C31=进货30次!$F$34;B6=MIN (C2:C31) 。

利用VLOOKUP函数查找出最小值所对应的进货次数和所在的表格。即B9=VLOOKUP (B6, C2:E31, 2, 0) , B12=VLOOKUP (B6, C2:E31, 3, 0) 。

这时操作重新回到表格“条件和结果”, 并且可以计算出结果。为了使计算结果能在表格“条件和结果”中显示出来, 需要在表格“条件和结果”中作如下设置:

E3='计算 (2) '!B6, E10='计算 (2) '!B9, E16='计算 (2) '!B12。

设置结束, 现在只要在表格“条件和结果”中输入所列的条件数据, 就可以得出最小成本下进货次数和每次进货量的结果, 并且这个结果是建立在科学依据下的最优组合。

摘要:使物资调配和仓储比例达到最佳是物流管理的目标, 也是实际工作中的一道难题。本文运用计算机软件Excel建立物资调配和仓储比例模型, 较好地解决了物资调配和仓储比例问题, 可供相关企业参考。

关键词:财务成本,物流与仓储,Excel,规划求解

参考文献

[1].杨雅云.Excel与财务管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

[2].侯紫罗.Excel在公司管理中的应用.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

[3].曲立, 葛新权.库存管理理论与应用.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篇4: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第一条 为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保证上市食品质量安全,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索证索票制度是指为保证食品安全,在购进食品时,本单位员工必须向供货方索取有关票证,以确保食品来源渠道合法、质量安全。

第三条 与初次交易的供货单位交易时,应索取证明供货者和生产加工者主体资格合法的证明文件: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证明文件,每年核对一次。

第四条 在购进食品时,应当按批次向供货者或生产加工者索取以下证明食品符合质量标准或上市规定,以及证明食品来源的票证:

1.食品质量合格证明;

2.检验(检疫)证明;

3.销售票据;

4.有关质量认证标志、商标和专利等证明;

5.强制性认证证书(国家强制认证的食品);

6.进口食品代理商的营业执照、代理资料、进口食品标签审核证书、报关单、注册证。

第五条 下列食品进货时必须按批次索取证明票证:

1.活禽类:检疫合格证明、合法来源证明;

2.牲畜肉类: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或畜产品检验合格证明、进货票据;

3.粮食及其制品、奶制品、豆制品、饮料、酒类:检验合格证明、进货票据。

第六条 对获得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或者省级以上安全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名牌产品称号的优质食品,可凭以上称号相应标识和凭证直接销售,免予索取其他票证。

第七条 对实行购销挂钩的食品,可凭购销挂钩协议和供货方的销售凭证直接销售,免予索取其他票证。

第八条

对索取的票证要建立档案,并接受市场服务中心和有关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督检查。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一、进货索证索票制度

(一)严格审验供货商(包括销售商或者直接供货的生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

(二)对购入的食品,索取并仔细查验供货商的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或者流通许可证、标注通过有关质量认证食品的相关质量认证证书、进口食品的有效商检证明、国家规定应当经过检验检疫食品的检验检疫合格证明。上述相关证明文件应当在有效期内首次购入该种食品时索验。

(三)购入食品时,索取供货商出具的正式销售发票;或者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索取有供货商盖章或者签名的销售凭证,并留具真实地址和联系方式;销售凭证应当记明食品名称、规格、数量、单价、金额、销货日期等内容。

(四)索取和查验的营业执照(身份证明)、生产许可证、流通许可证、质量认证证书、商检证明、检验检疫合格证明、质量检验合格报告和销售发票(凭证)应当按供货商名称或者食品种类整理建档备查,相关档案应当妥善保管,保管期限自该种食品购入之日起不少于2年。

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一)每次购入食品,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

(二)采取账簿登记、单据粘贴建档等多种方式建立进货台账。食品进货台账应当妥善保存,保存期限自该种食品购入之日起不少于2年。

(三)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定期查阅进货台账和检查食品的保存与质量状况,对即将到保质期的食品,应当在进货台账中作出醒目标注,并将食品集中陈列或者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对超过保质期或者腐败、变质、质量不合格等食品,应当立即停止销售,撤下柜台销毁或者报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处理,食品的处理情况应当在进货台账中如实记录。

三、库房管理制度

(一)食品与非食品应分库存放,不得与洗化用品、日杂用品等混放。

(二)食品仓库实行专用并设有防鼠、防蝇、防潮、防霉、通风的设施及措施,并运转正常。

(三)食品应分类,分架,隔墙隔地存放。各类食品有明显标志,有异味或易吸潮的食品应密封保存或分库存放,易腐食品要及时冷藏、冷冻保存。

(四)贮存散装食品的,应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经营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五)建立仓库进出库专人验收登记制度,做到勤进勤出,先进先出,定期清仓检查,防止食品过期、变质、霉变、生虫,及时清理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食品。

(六)食品仓库应经常开窗通风,定期清扫,保持干燥和整洁。

(七)工作人员应穿戴整洁的工作衣帽,保持个人卫生。

四、食品销售卫生制度

(一)食品销售工作人员必须穿戴整洁的工作衣帽,洗手消毒后上岗,销售过程中禁止挠头、咳嗽,打喷嚏用纸巾捂口。

(二)销售直接入口的食品必须有完整的包装或防尘容器盛放,使用无毒、清洁的售货工具。

(三)食品销售应有专柜,要有防尘、防蝇、防污染设施。

(四)销售的预包装及散装食品应标明厂名、厂址、品名、生产日期和保存期限(或保质期)等。

五、食品展示卫生制度

(一)展示食品的货架必须在展示食品前进行清洁消毒。

(二)展示食品必须生、熟分离,避免食品交叉感染。

(三)展示直接入口食品必须使用无毒、清洁的容器,保持食品新鲜卫生,不得超出保质期。

(四)展示柜的玻璃、销售用具、架子、灯罩、价格牌不得直接接触食品,展示的食品不得直接散放在货架上。

(五)展示食品的销售人员必须持有有效健康证明上岗,穿戴整洁的工作衣帽。

六、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

(一)食品经营人员必须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不得超期使用健康证明。

(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负责组织本单位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工作,建立从业人员卫生档案。

(三)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七、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制度

(一)认真制定培训计划,定期组织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参加食品安全知识、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培训以及操作技能培训。

(二)新参加工作的人员包括实习工、实习生必须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三)建立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档案,将培训时间、培训内容、考核结果记录归档,以备查验。

八、食品用具清洗消毒制度

(一)食品用具、容器、包装材料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等特殊要求。

(二)食品用具要定期清洗、消毒。

(三)食品用具要有专人保管、不混用不乱用。

(四)食品冷藏、冷冻工具应定期保洁、洗刷、消毒,专人负责、专人管理。

(五)食品用具清洗、消毒应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对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要求的用具及时更换。

九、卫生检查制度

(一)制定定期或不定期卫生检查计划,将全面检查与抽查、问查相结合,主要检查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

(二)卫生管理人员负责各项卫生管理制度的落实,每天在营业后检查一次卫生,检查各岗是否有违反制度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改进,并做好卫生检查记录备查。每周1-2次全面现场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限期改进意见,做好检查记录。

食品销售安全管理制度

1、经营场所距离非水冲式厕所、开放式粪池、垃圾堆(场)等场所的直线距离25米以上,并设置密闭的垃圾容器,及时清除垃圾,搞好防尘、防蝇、防鼠工作,确保环境整洁。

2、《食品流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应悬挂于经营场所内醒目位置。配有经专业培训的食品安全专职管理人员。

3、食品陈列设施布局合理,划定食品经营区域,食品与非食品分开存放;不出售有毒有害、“三无”和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食品。保证食品外观清洁,如发现食品超过保质期、破损、鼠咬、受潮、生霉、生锈等现象要及时处理。

4、散装食品销售必须按“生熟分离”原则,分类设置散装食品销售区。按销售品种配备足量的容器,并符合卫生条件。直接入口的散装食品应有防尘材料遮盖。应在盛放食品容器的显著位置或隔离设施上设置“散装食品标识牌”,标识出食品的名称、配料表、生产日期、保质期、保存条件、食用方法、生产经营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做到“一货一牌、货牌对应”。销售直接入口的散装食品必须由专人负责,为消费者提供分拣和包装服务,提供给消费者符合卫生要求的小包装。操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口罩、手套和帽子,使用专用工具取货。

5、生鲜食品销售配备货架、保温柜、冷藏柜和冷冻柜等陈列设施,配备符合要求的检测设备。

6、熟食制品销售间入口处设预进间,设更衣及洗手、消毒设施,采用非手动式的水龙头。配备有效的空气消毒设施、食品冷藏设施和专用工具,食品要有防尘材料遮盖。

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

一,食品生产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不得超期使用健康证明.二,新参加工作的从业人员,实习工,实习学生必须取得健康证明后上岗,杜绝先上岗后查体的事情发生.三,食品卫生管理人员负责组织本单位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工作,建立从业人员卫生档案,督促“五病”人员调离岗位,并对从业人健康状况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四,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疾病的,不得参加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生产经营.五,当观察到以下症状时,应规定暂停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或采取特殊的防护措施:腹泻;手外伤,烫伤;皮肤湿疹,长疖子;咽喉疼痛;耳,眼,鼻溢液;发热;呕吐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为做好食品经营工作,切实保障消费者人身安全和健康,特制定以下制度:食品经营基本条件与要求

一、食品经营范围与证照要求:

1、我单位申请许可经营范围为

食品流通许可范围为

2、我单位保证仅在食品流通许可部门核准的许可范围及第一条所列的食品范围内从事食品经营活动;

3、根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的规定,若本单位经营场所的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符合食品经营要求时,将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的,立即停止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并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报告;需要重新办理许可手续的,将依法办理;

4、如若本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涉及食品生产或餐饮服务的,本单位保证在获得相关部门的许可及增加经营范围后,方始经营。

二、本单位经营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并符合下列要求:

1、具有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食品原料处理和食品加工、包装、贮存等场所,保持该场所环境整洁,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距离;

2、具有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生产经营设备或者设施,有相应的消毒、更衣、盥洗、采光、照明、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防虫、洗涤以及处理废水、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备或者设施;

3、有食品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

4、具有合理的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防止待加工食品与直接入口食品、原料与成品交叉污染,避免食品接触有毒物、不洁物;

5、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应当洗净、消毒,炊具、用具用后应当洗净,保持清洁;

6、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

7、直接入口的食品应当有小包装或者使用无毒、清洁的包装材料、餐具;

8、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当保持个人卫生,生产经营食品时,应当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销售无包装的直接入口食品时,应当使用无毒、清洁的售货工具;

9、用水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10、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应当对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安全、无害;

11、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

三、本单位不得经营下列食品:

1、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

2、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3、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4、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5、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6、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7、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

8、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9、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

10、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11、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食品。

四、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贮存食品,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贮存散装食品,应当在贮存位置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销售散装食品,应当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经营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五、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标明下列事项:

1、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

2、成分或者配料表;

3、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4、保质期;

5、产品标准代号;

6、贮存条件;

7、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

8、生产许可证编号;

9、法律、法规或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必须标明的其他事项;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其标签还应当标明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

六、按照食品标签标示的警示标志、警示说明或者注意事项的要求,销售预包装食品。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职责

一、制定本单位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和岗位卫生责任制管理措施。

二、制定本单位食品经营场所卫生设施改善的规划。

三、按有关发放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办理领取或换发食品流通许可证,无食品流通许可证不得从事食品经营。做到亮证、亮照经营。

四、组织本单位食品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有关法规和知识的培训,培训合格者才允许从事食品流通经营。

五、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六、对本单位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总结、推广经验,批评和奖励,制止违法行为。

七、执行食品安全标准。

八、协助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实施食品安全监督、监测。

食品安全检查制度

一、公司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负责日常食品安全监督检查。

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应每天检查各部门、各岗位的卫生状况和岗位责任制的执行情况,并作好登记。

三、每日组织一次卫生检查,单位负责人每月组织考核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工作。

四、每次检查,都必须有记录。

五、发现问题,应有人跟踪改正。

六、检查内容应包括食品储存、销售过程;陈列的各种防护设施设备,冷藏、冷冻设施卫生和周围环境卫生。

七、对损坏的卫生设施、设备、工具应有维修记录,确保正常运转。

八、各类检查记录必须完整、齐全,并存档。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职责

一、制定本单位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和岗位卫生责任制管理措施。

二、制定本单位食品经营场所卫生设施改善的规划。

三、按有关发放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办理领取或换发食品流通许可证,无食品流通许可证不得从事食品经营。做到亮证、亮照经营。

四、组织本单位食品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有关法规和知识的培训,培训合格者才允许从事食品流通经营。

五、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六、对本单位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总结、推广经验,批评和奖励,制止违法行为。

七、执行食品安全标准。

八、协助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实施食品安全监督、监测。

食品安全检查制度

一、公司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负责日常食品安全监督检查。

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应每天检查各部门、各岗位的卫生状况和岗位责任制的执行情况,并作好登记。

三、每日组织一次卫生检查,单位负责人每月组织考核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工作。

四、每次检查,都必须有记录。

五、发现问题,应有人跟踪改正。

六、检查内容应包括食品储存、销售过程;陈列的各种防护设施设备,冷藏、冷冻设施卫生和周围环境卫生。

七、对损坏的卫生设施、设备、工具应有维修记录,确保正常运转。

八、各类检查记录必须完整、齐全,并存档。食品采购管理制度

一、采购食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应当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进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

二、采购各类食品应注意生产日期或保存期等食品标识,不应采购快到期或超期食品。

三、采购时应向销售方索取该批产品有效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

四、禁止采购腐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其他感官性状异常、可能对**健康造成危害的食品。

五、禁止采购病死、毒死、死因不明或有明显致病寄生虫的禽、畜、水产品及其制品、酸败油脂、变质乳及乳制品、包装严重污秽不洁、严重破损或者运输工具不洁而造成污染的食品

六、禁止采购掺假、掺杂、伪造、冒牌、超期或用非食原料加工的食品。

七、采购人员应记录采购食品的来源及保管好相关的资料,注意个人卫生并随时接受管理人员检查。食品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一、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二、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三、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职工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

四、从业人员体检合格证明应随身携带,以备检查。

五、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合格证不得涂改,过期、笔迹不清无效食品从业人员个人卫生要求

一、从业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二、勤洗澡、勤洗手、勤剪指甲。

三、勤洗衣服、被,勤换工作服,进入操作间须戴发帽,头发必须全部戴入帽内。

四、定期理发,不留长胡须。

五、平日不染红指甲,班上不戴戒指,手表,手镯。

六、不准穿工作服上厕所,大小便后坚持洗手消毒。

七、工作时严禁吸烟。

八、工作时不要随地吐痰。

九、不准用工作服擦汗,擦餐具或擦鼻涕。

十、不准用手抓直接入口食品。

十一、不要对着食品咳嗽或大喷嚏。

十二、自觉遵守卫生制度。

十三、抹布专用,经常搓洗,消毒。

食品成品仓卫生岗位责任制

一、食品成品贮存方法:

1、低温贮存1)冷藏贮存:0℃-10℃条件下贮存2)冷冻贮存:0℃-29℃条件下贮存

2、常温贮存:贮存基本要求(1)清洁卫生

(2)通风干燥

(3)无鼠害

二、食品成品贮存库的卫生要求:

1、门窗、四壁完整,不漏雨,地面用不渗水无毒材料铺石。

2、库内保持通风、干燥,避免阳光直射。

3、要安装纱门、纱窗,挡鼠板,保证无蝇、无鼠、无有害昆虫。

4、高温冷库温度控制在4℃-0℃。低温冷库温度控制在-18℃以下。

三、食品成品贮存的卫生管理

1、建立入库、出库食品登记制度。按入库时间先后分类存放,先进先出。

2、各类食品成品要分开存放、按品种类,进库整齐存放日期分类。

3、存放的食品成品应与墙壁,地面保持一定的距离。离地20CM-30CM,离墙30CM,货架之间有间距,中间留有通道。

4、建立库存食品定期检查制度掌握食品的保质期,防止发生霉烂,软化发臭,鼠咬。

5、仓库要定期打扫。

6、食品成品贮存库内不得存放农药等有毒有害物品。

7、冷库内不得存放腐败变质食品和有异味的食品。

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

企业法人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做到:

(一)严格遵守《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计量法》、《食品卫生法》、《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试行条例》、《查处食品标签违法行为规定》、《产品标识标注规定》、《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实施意见》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在生产和加工食品时,确保在取得生产许可资质的前提下组织生产和销售,并保证不制假售假。

(二)保证企业法定代人和主要管理人员了解与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切实提高对食品质量安全重要意义的认识,不断强化企业法人是食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保证具有与食品生产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熟练技术工人和质量工作人员。保证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人员身体健康,无传染性疾病,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三)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保证在生产全过程实行标准化管理,从原材料采购、产品出厂检验到售后服务实施有效的过程质量管理。

(四)保证按照合法有效的产品标准组织生产,产品质量符合相应的强制性标准,对无强制性标准规定的,明示企业所采用的标准,并按明示的标准组织生产。

(五)保证具备持续保证产品质量的环境条件,保证具备持续保证产品质量的生产设备、工艺设备和相关辅助设备,具有与确保产品质量合格相适应的原料处理、加工、贮存等设施。

(六)保证食品加工工艺流程科学、合理,生产加工过程严格、规范,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生食品与熟食品、原料与半成品和成品的交叉感染,对生产关键点进行严格控制。

(七)保证生产食品所用的原材料、添加剂等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严格进货验货制度,不使用非食用性原辅材料加工食品。

(八)保证食品的包装材料、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包装、工具、设备无毒无害,符合有关的卫生要求,保持清洁,对食品无污染。

(九)保证具有与所生产产品相适应的质量检验和计量检测手段,企业的计量器具、检验和检测仪器定期通过计量检定。

(十)保证产品出厂前经过严格检验、确保出厂产品质量合格。

(十一)保证产品标识标注及食品市场准入标志的使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十二)保证当出厂销售的食品存在可能危及人身安全健康或人身安全重大事故危险时,能及时召回已经出厂销售的食品。对生产不合格食品和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承诺人(签章):

日期: 年 月

篇5: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第一条 为确保食品质量合格、来源合法和可追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 进货时,认真查验供货商主体资格及食品合格证明文件,严把食品质量关,做到“三

查三看三不”:

1、查证明文件,看供货商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是否齐全有效,不从无合法生产

经营资格的供货商处进货;

2、查食品质量,看每个批次的食品是否有质量检验(检疫)合格证明文件,不购进《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禁止经营的食品和无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保质期的食品;

3、查食品包装,看所购食品包装和标签是否符合国家规定、是否与食品相符、是否标注QS

认证标志等,不购进假冒伪劣食品。第三条 在进货时向供货方索要下列票证:

(一)供货商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复印件;

(二)供货商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质量检验(检疫)合格证明文件;

(四)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相关证书复印件;

(五)销售发票或凭据;

(六)其他有关票据、证明。

第四条 按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要求,分类、规范保存上述票证。

第五条 严格执行食品经营企业(个体经营者除外)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进货日期以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予以保存。记录保存期限不少于产品保质期满后六个月;没有明确保质

期的,保存期限不少于二年。

篇6: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

一、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强对食品经营食品质量监督管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列入进货查验的食品,是指消费者经常食用的食品,包括肉、禽、畜,粮食及其制品,蔬菜、水果,奶制品,豆制品,饮料和酒类等食品。

三、购进食品时,应查验证明供货方主体资格合法的有效证件,并按批次向供货方索取证明食品质量符合标准或规定以及证明食品来源的票证,并保存原件或者复印件。

四、经营包装食品的,要对食品包装标识进行查验核对,内容包括:

(一)中文标明的商品名称,生产厂名和厂址;

(二)商标、性能、用途、生产批号、产品标准号、定量包装。(三)根据商品的特点和使用要求。需要标明的规格、等级、所含主要成分和含量;

(四)限期使用商品的生产日期、安全使用期(保质期、保存期)和失效日期;

(五)对使用不当、容易造成商品损坏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食品的警示标志或中文警示语。

五、食品经营者经营的农产品及其他散装食品,法律法规规定必须检验或者检疫的,经营者必须查验其有效检验检疫证明,未经检验检疫的,不得上市销售。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应经有关产品质量检测机构检测合格才能上市销售。

六、经营者应经常检查食品的外观质量,对包装不严实或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应及时予以处理,对过期、腐烂变质的食品,应立即停止销售,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七、经营者按照食品广告指引购进食品时,要注意查验是否有虚假和误导宣传的内容。

八、经营者在进货时,对查验不合格和无合法来源的食品,应拒绝进货。发现有假冒伪劣食品时,应及时报告当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第一条 为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保证上市食品质量安全,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索证索票制度是指为保证食品安全,在购进食品时,本单位员工必须向供货方索取有关票证,以确保食品来源渠道合法、质量安全。

第三条 与初次交易的供货单位交易时,应索取证明供货者和生产加工者主体资格合法的证明文件: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证明文件,每年核对一次。

第四条 在购进食品时,应当按批次向供货者或生产加工者索取以下证明食品符合质量标准或上市规定,以及证明食品来源的票证:

1.食品质量合格证明; 2.检验(检疫)证明; 3.销售票据;

4.有关质量认证标志、商标和专利等证明; 5.强制性认证证书(国家强制认证的食品);

6.进口食品代理商的营业执照、代理资料、进口食品标签审核证书、报关单、注册证。

第五条 下列食品进货时必须按批次索取证明票证: 1.活禽类:检疫合格证明、合法来源证明;

2.牲畜肉类: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或畜产品检验合格证明、进货票据;

3.粮食及其制品、奶制品、豆制品、饮料、酒类:检验合格证明、进货票据。

第六条 对获得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或者省级以上安全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名牌产品称号的优质食品,可凭以上称号相应标识和凭证直接销售,免予索取其他票证。

第七条 对实行购销挂钩的食品,可凭购销挂钩协议和供货方的销售凭证直接销售,免予索取其他票证。

篇7:进货检查记录管理制度

加强采购合同管理, 确保采购合同质量要求全面准确

采购合同是明确供需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是一种具备法律效力的文件。合同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合同签订后能否正常履行, 供方能否及时提供满足质量要求的合格产品。为了防止不合格品进入企业并流入生产环节, 应将相应的产品质量条款写进合同中, 包括产品执行的技术标准、验收方法、地点、应提供的质量证明文件、质量违约责任等, 为进货检验、不合格品处理及事后的质量纠纷处理提供法律依据。通常在多数企业里, 采购合同均是由采购人员直接办理, 他们对采购产品的技术质量要求并不很明确, 合同中缺乏明确具体的供货产品质量条款要求;另一方面, 质量管理人员也未参与到采购合同的签订与审查之中, 在当前市场行为还不规范, 某些供货方仅为追求经济利益, 因受利益驱动在合同中降低或根本不提对供货产品的质量要求, 从而为以后的质量验收及争议处理埋下隐患。这就要求一方面我们的合同承办和审查人员要接受有关的质量知识培训, 掌握产品的质量控制要求, 在合同中明确规定有关质量条款要求, 如产品应达到什么技术标准要求, 提供哪些质量证明文件 (如合格证, 必要时的检验报告) 、采取什么方法进行验收、检验, 不合格品如何处理, 售后服务的条件及方式, 发生质量争议时处理程序等。另一方面要求企业质量管理人员要及时全过程参与到产品的采购活动中, 尤其是要直接参与对重要产品采购的招标评标及合同的签订与审查, 对合同涉及的质量要求、验收条款、违约条款严格把关。

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和检验标准, 为采购物资质量控制提供法规性依据

文件的作用在于能够统一行动, 为了能够从制度上规范采购过程与行为, 应本着标准要高、制度要严, 满足需要、操作性强, 合理、公正原则, 组织有关部门认真调查清理现有规章制度, 建立完善一套用于采购质量控制的科学、实用、合理的管理办法和检验验收的方法、标准, 如《招投标管理办法》, 规定对大宗批量、重要物资采购强制实行招投标, 做到公开透明, 杜绝暗箱操作, 使真正质量高、实力强、信誉好的供货厂家能够通过合理竞争渠道进来。制定《经济合同管理办法》严格按经济合同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采购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同时企业可将采购活动纳入ISO 9000质量体系中, 建立规范的《物资采购控制程序》、《检验测量控制程序》、《供方控制程序》、《不合格品控制程序》等一套相应的程序文件, 对采购计划、供方管理、进货检验与验收、财务结算等作出全面细致的规定。同时为了有效节约资源, 可根据重要及影响程度, 将采购产品分类, 实行ABC管理, 对重要物资实施重点控制。将这些管理办法和检验验收规范及时配备到各有关部门, 成为采购质量控制的基本依据。目前, 一些油田企业还对进入油田的重要产品实行质量认可制度, 市场准入制度等, 这些都是经过实践而行之有效的方法。

加强进货产品质量检验, 及时发现不合格品

进货检验是企业对所采购的原材料、外协件、辅助材料等在入库前进行的检验。其目的是为了防止不合格品入库, 进而流入生产环节, 防止由于使用不合格品而影响产品质量, 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 建立一支专业的检验员队伍, 为企业采购质量的控制提供保证

专业优秀的检验员能为采购物资质量作出合理公正的评判, 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 产品程度的复杂, 使用原材料品种增多, 尤其是石油行业的特殊性 (隐蔽性) 如油田钻井、生产开发, 井下作业等, 原材料多用于井下, 技术性、专业性强, 给检验员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检验把关不严, 不合格原材料一旦进入生产环节, 对人、设备和油水井生产都会造成重大损失, 后患无穷。所以必须要有一支专业优秀的检验员队伍, 负责产品的进货检验, 实现检验工作的专业化, 技术化。为此, 检验员的选拔必须立足于高标准, 企业应建立一套严格的检验员培训考核录用制服, 通过知识技能培训, 层层考核, 选拔一批懂技术、业务精、质量意识强、工作作风严谨的人员聘为专职检验员, 使其能够科学、客观、公正做好检验工作, 为企业严把质量验收关。

2 强化采购产品的进货检验

采购的每批每类产品入库前都必须进行检验, 否则不能发放使用, 但检验方式方法可依据产品重要程度、数量、批次、使用场合、环境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具体由检验员严格按合同确定的交货产品质量保证内容以及企业形成文件的检验试验程序、检验规程进行, 检验内容和形式除采取核对名称、规格型号、数量、查验质量证明文件外, 还应进行实物的外观检查和内在质量性能检测等, 进行检验试验时应严格按标准、规程规定的抽样方案、检验方法、判定规则进行。

一般在油田企业里, 对产品价值高、影响重要的产品如高压件、防喷器、采油树及安全设备作为A类物资对其关键质量特性指标采取全数检验 (百分之百检验) , 大宗批量物资则采取抽样检验, 从交验批中抽取规定数量进行检验。需要注意的是, 抽样检验应规定合理的取样方法, 样品数量, 以确保样品的代表性, 降低抽样检验所带来的风险。

3 发放或使用前的再检验

除了入库前的检验外, 发放和使用时的现场检验往往起到很好的把关作用, 一是在材料发放时由提料员进行提货检验, 二是一些井下工具、材料等在现场使用时可进行地面试验, 使一些进货抽检时没有或不易发现的问题通过试用而被发现, 从而把物资质量的影响降到最低。

需要说明的是, 产品的质量验收只靠简单的外观检查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借助于先进的测量仪器和装置, 一些重要的化工产品如酸化压裂用原材料, 机械产品如井下工具、防喷装置、高压管汇等的物理化学性能, 还需要一些分析仪器、探伤设备, 这些设备都需较大的投资, 因此企业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 以提升检测能力, 提高检测水平。

强化产品使用过程中的质量跟踪, 及时处理产品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质量问题

随着油田生产开发情况的变化, 产品结构和制造工艺的不断复杂, 仅仅按技术标准验证产品质量是不够的, 产品质量的好与差, 最终反映在其能否满足用户使用要求方面, 而不是达到标准规定特性值的程度。实际上我们所关注的应是产品的实务质量, 也就是说, 达到了技术标准要求的产品并非一定是好的产品。由于在进货验收过程中受检验方法、检验水平、环境等因素影响, 产品的真实质量水平可能并未真正反映出来。而且由于目前多数产品标准水平本身较低, 特别是油田用化工产品, 其标准又没有随着油田生产开发现状变化、技术进步及时修订提高, 产品标准并不能真实体现用户对产品的实际质量要求, 所以仅依靠产品标准判断某些产品是否合格或优劣是不科学的。这就要求在使用过程中, 采购和质量部门应对产品交付后的使用情况及时进行跟踪, 建立跟踪记录台帐, 及时掌握产品使用过程反映出的质量问题, 了解产品质量特性在满足使用要求方面的状况, 从而对产品质量作出最终合理的评价。

加强供方管理, 及时淘汰不合格供方

目前, 大多企业已推行ISO 9000管理, 企业可以实施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为载体, 使产品质量管理逐步向前延伸至供货方, 由过去的只在进货检验上做工作, 转变为从对分供方评价、选择开始, 通过对每个过程、每个环节的控制, 最终达到对整个采购质量的控制, 可采取以下原则和做法。

(1) 制定供方评价准则, 从供方资信状况、供货能力、设备能力、人员能力、检测能力、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与保持等方面对供方进行考察、评价, 筛选, 择优确定合格供方未经评价合格的, 不得采购其产品。

(2) 建立供方业绩档案, 及时进行年度考核。对每个供货厂家历次供货质量、交付能力等情况建立档案, 作为年度考核和再评价的依据。

(3) 对合格供方实行动态管理, 引入竞争机制, 实行末位淘汰, 对连续两次供货不合格及年度考核排名最后的, 要取消资格, 并保持每类产品一定数量的供货厂家, 引导各生产厂家开展有序的质量竞争, 促进供货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 形成一个质优者进, 不合格者退的动态管理机制。

上一篇:芒克的诗下一篇:飞越疯人院大学生的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