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类型及临床表现

2024-05-24

腰椎间盘突出类型及临床表现(通用8篇)

篇1:腰椎间盘突出类型及临床表现

中央型

(1)疼痛:疼痛多累及双下肢,或在一侧下肢出现疼痛的较短时间内出现另一下肢疼痛,但双下肢的疼痛轻重可不一致。一般来说,在病变的早期,中央型间盘突出的疼痛程度多较侧方型突出轻,这是因有硬膜囊及脑脊液的缓冲,同时又常为多个神经根受压,故疼痛的范围广,但疼痛的程度相对轻。

(2)感觉障碍:中央型间盘突出感觉障碍范围广,如腰4、5间盘突出,可有腰4、5以下的神经根及马尾神经支配区痛觉减弱或消失,如小腿、足、大腿后侧或马鞍区均可出现感觉障碍。

(3)运动障碍:中央型间盘突出运动障碍范围广、程度重。这是由于多个神经根及马尾神经受累的结果,如腰4、5间盘突出,可出现双足下垂及足跖屈受限(4)尿、便功能障碍:绝大多数中央型间盘突出的病人,可伴有尿、便功能障碍,如尿频、尿急、尿淋漓不尽甚至失禁,大便可表现为便意频繁、便秘、排便失控等。

(5)性功能障碍和月经紊乱:中央型间盘突出的病程可自数天到数年不等,病程长者多为反复发作的腰痛或腰腿痛;短者多数在外伤或劳累后突然发病。病人也可出现阳痿、早泄、性欲低下或月经紊乱等症状。

(6)本组 207例,临床表现为下腰痛并持续性双 侧下肢痛 127例,下腰痛并交替性双下肢痛7O例,单纯下腰痛 1O例,下肢痛伴间歇性破行 57例;脊柱活动受限 192例,神经受损者 184例,均有下肢麻木,伴会阴部麻木 95例,伴二便困 难者 25例。查体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105例,屈颈试验阳性 86 例,膝腱、跟腱反射异常 79例

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文献报道差异较大。其临床表现虽有一定差异,但归纳起来也 有其显著特点。结合文献及对本组病例的研究,归纳如下 :0 一 般病史较长,本组 3年以上者 142例;②以下腰痛为首发症状,且往往持续在整个病程中,早期虽经非手术治疗可缓解但可反复发作;③下腰椎棘突或棘突旁有固定压痛点或叩击痛,并可向双下肢放射,腰椎活动多受限;④具有椎管狭窄症状,站立时间过长或行走后出现腰痛并一侧或双侧下肢神经根性 刺激症状;⑤神经刺激症状可表现为双侧型、交替型、单侧型、马尾型,且神经根刺激症状一般较侧后突出型轻,马尾型者出 现直肠膀胱症状。表现为会阴部麻木、疼痛、排尿、排便障碍,男性表现为性功能障碍 ;⑥术中往往见到黄韧带肥厚,纤维环 破裂髓核脱出或游离,椎体后缘骨质增生,突出物钙化、骨化、椎小关节增生、内聚均较常见。⑦影像学检查(椎管造影、Cr、砌)多可见到椎管狭窄,盘黄间隙水平(中央管狭窄、侧椎管

狭窄)硬膜囊受压,椎小关节增生。神经根受压或“淹没”。因 此根据以上特点,在排除脊椎其他疾病和全身性疾病的前提 下,即可做出该病的诊断。

侧后型

这种腰椎间盘突出的类型主要发生在腰椎间盘的侧后方,在突出的部分的椎管内形成了椎间盘流,更是因为靠近后纵韧带,故而压迫下一节神经根的内侧

也是椎间盘薄弱处,所以最为多见。突出的部分占据椎间孔的一部分空间,造成椎间孔的狭窄,引起血循环障碍,突出的部分间接挤压神经根致使腰痛并伴有下肢窜痛等综合征

腰痛和下肢放射痛是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后根神经节常与神经根一道同时受到卡压,因此下肢放射痛的程度可相当严重。腰1~腰3神经根受累时将引起髋部、腹股沟区及大腿前侧的疼痛。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股四头肌的萎缩,在部分病例,直腿抬高试验可呈阳性。关于直腿抬高试验的阳性率,外侧的后型

最主要突出的部位主要是在腰推间盘的外侧后方,也是椎间盘薄弱处,所以颇为多见。这个腰椎间盘突出的类型主要是因为在突出的部分近于椎间孔或者在侧隐窝的位臵,它占据了椎间孔的一部分空间,这样子更是相对造成椎间孔的狭窄,从而引起血循环障碍,那么在血管痉挛或行出现软组织炎症反应、突出的部分间接挤压神根和神经根袖部,出现神经根的炎症反应,这样子甚至能反射性地刺激脊神经的分支,然后致使腰痛并伴有厂肢窜痛等综合征。

退变型(degeneration): 多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核磁扫描可见盘内含水量减少,CT可见变形或钙化。退变型是早期改变,一般不会与突出型相混

膨出型(bulging): 膨出为生理退变,纤维环松弛但完整,髓核皱缩,表现为纤维环均匀超出椎体终板边缘。一般无临床症状,有时可因椎间隙狭窄、椎节不稳、关节突继发性改变,出现反复腰痛,很少出现根性症状。如同时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则表现为椎管狭窄症,应行椎管减压。

突出型(protrusion): 髓核经纤维环裂隙向椎管内突出,后纵韧带未破裂,影像学表现为椎间盘局限性向椎管内突出,可无症状,部分患者出现典型神经根性症状、体征。此型通过牵引、卧床等保守方法可缓解,但由于纤维环裂隙愈合能力较差,复发率较高。必要时需微创介入治疗。

脱出型(extrusion): 纤维环、后纵韧带完全破裂,髓核突入椎管内,多有明显症状体征,脱出多难自愈,保守治疗效果相对较差,大多需要微创介入或手术治疗。游离型(seqestration): 脱出髓核与相应椎间盘不连接,可游离到椎管内病变的上或下节段、椎间孔等,其临床表现为持续性神经根症状或椎管狭窄症状,少数可出现马尾神经综合征,此型常需手术治疗 非退变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症状、体征与退变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并无显著区别,惟非退变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呈急性腰腿痛的比例较高(本组42例以急发腰腿痛就诊,占66.7%),主要表现为疼痛难以忍受、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多小于30°)和腘绳肌紧张。

篇2:腰椎间盘突出类型及临床表现

疗效评价、分析及优化

2013年01月-2013年6月,我科共收治偏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6例,符合诊断标准,并进入诊疗方案74人次,现对实施本路径病例分析统计如下:患者男31例,女43,年龄最大75岁,最小30岁,平均50岁;平均住院12天,优50例,良好20例,疗效优良率达94.6%。无医疗事故差错发生,中药内服、药酒外擦、针灸、中药熏洗等中医药参与率100%,经中医综合治疗,腰痹者明显缩短了病期,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了病残率,受到了广大患者好评。

一、偏痹(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治疗难点及存在问题

1、患者慢性起病,疼痛、关节肿胀怕冷、屈伸不利,难以用西药完全治疗。故在慢性期中药参与治疗,配合中药内服、药酒外擦、针灸艾灸康复治疗。

2、腰痹发病慢性过程,病机以风寒湿热夹杂,血脉得寒则瘀阻不通,故畏寒怕冷;的热邪则热迫血行,以致血不循经,溢出脉外,故关节肿胀,怕热发红,内舍风寒湿则病较甚,易致气机不通,水湿不得运转,影响脏腑机能,关节肿胀不已,屈伸不利。久之则可影响四肢百骸,血脉不通,寒湿内侵,肌不得养,温煦不足,故易削骨薄紧,影响身体活动甚至致残。

3、患者多数为积劳成疾,并伴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多影响治疗效果,病情复杂、病程较长、要做好耐心细 致的护理工作。

4、患者急性期经中西药治疗病情多缓解明显,故病程多较长,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护理工作。

5、多数患者起病与气候环境,劳累外伤,饮食有关,故应注意保护患处,以免受冷,外感邪气,过劳过力,应劳逸结合,或贪念酒肉,生湿生热,加重病情,此为预防治疗并重之举。

二、改进解决方案

1、收集整理古典与现代文献,挖掘祖国医学治疗腰痹病治疗方法,做好临床研究文献资料准备工作。

2、加强我科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实践在解决腰痹病治疗难点中的应用。

3、优化腰痹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方案,提高辩证准确率、完善治疗流程。

4、制定科室腰痹急性期协定方中药治疗方案,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5、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患者急性期疼痛不已,可给予药酒涂擦、针灸穴位疏通等西药消炎利水的综合治疗。

篇3:腰椎间盘突出类型及临床表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49例患者均于2010年6月—2013年6月来自该院, 根据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72例, 其中女38例, 男34例, 平均年龄为 (39.8±13.3) 岁, 病程为 (7.33±2.33) 岁;对照组77例, 其中女36例, 男41例, 平均年龄为 (37.3±13.8) 岁, 病程为 (5.83±2.98) 岁。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 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所以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参考胡有谷编《腰椎间盘突出症》[4], X光检查及CT、实验室检查均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且有证据表明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加剧和持续均与心理因素无密切关系, 排除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的患者。

1.3 电针理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电针理疗治疗, 4周为1个疗程, 治疗期间不能给予其它治疗方式辅助。选用0.25 mm×40 mm毫针进行常规消毒, 取穴: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脾俞。操作方法:均单侧取穴, 左右交替取穴。背俞穴向脊柱方向斜刺进针, 深度约为0.5~0.8寸, 手法为平补平泻, 针刺得气后接青岛产型电针治疗仪 (G6805-Ⅲ, 鑫升, 青岛鑫升医疗用品公司, 青岛, 中国) , 选取频率为4 Hz的连续波, 1次/d, 一周连续治疗5 d, 留针30 min/次, 每周6次, 连续治疗4周。1次/d, 一周连续治疗5 d。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行康复训练。

卧硬板床休息和制动适宜患者的休息治疗的姿势是卧位姿势, 此时, 脊椎间受到压力最小。卧位姿势还能够有效缓解肌肉松弛, 缓解疼痛。硬板床更适合卧位姿势的休息, 待3周左右的恢复后, 疼痛现象得以有效控制, 应适当的进行带腰围下床等活动逐渐过渡到腰背肌肉的锻炼和恢复。

牵引:牵引治疗主要是通过增大下腰椎的间隙, 产生负压力进而使得韧带产生向前推动的压力。是一种有效治疗腰间盘突出的治疗方法。同时, 牵引还可以降低突出物与神经根间的粘度, 缓解肌肉痉挛, 达到明显的镇痛作用。

推拿:推拿手法可以与电子针灸疗法相互结合。让患者暴露腰部, 并且平躺床上, 在腰部做以酒精消毒处理, 带将酒精挥发后, 涂少许凡士林, 实施腰部推拿手法, 十分钟为宜。然后盖上按摩单, 对腰部两侧用拇指点按。尤其是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环跳穴及阿是穴等部位, 并同样处理患者臀部及患侧下肢等部位, 整个按摩过程控制在20 min左右。

1.4 疗效标准

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分值评定。疗效判定标准:依据病人的疾病治疗和控制的效果, 当临床病症彻底消失, 临床检查结果正常时, 为病愈;临床诊断发现结果正常或还是存在少量不足以造成危险的病征, 为显著进步;症状部分消失为进步;诊断结果表现出病情没有得以控制甚至有加剧的趋势为无效。痊愈、显著进步和进步的总效率称为总有效率。

患者的治愈程度采用国际上统一的Matta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价测量, 其分为“优、良、可、差”4个级别。具体评分标准为:总分为100分, 其中, 疼痛占35分, 功能占30分, 运动限制占25分, 解剖复位占10分, 总评分在90分以上者为优, 总评分在80~89分者为良, 总评分在70~79分者为可, 总评分在70分以下者为差。其中优和良的总和除以全组患者数量所得数值即为优良率。

康复训练后效果具体统计患者住院时间、临床治愈时间、并发症出现率、腰间盘功能恢复 (行Johner-Wruh评分, 将患者划分如优、良、中、差, 并以优良率作为总有效率) 。

1.5 统计方法

回顾性分析两组病人的临床数据和治疗后评价结果, 同时把收集到的结果采用分析软件加以统计学的常规计算。所有数据进行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 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总体疗效

对照组和研究组在治疗后比较疗效显示, 电针理疗结合康复训练的研究组患者在疗程4周后明显较对照组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20.39, P<0.01。

2.2 两组训练后效果比较

治疗4周后, 研究组平均住院 (8.3±2.0) d, 对照组为 (12.3±3.1) d, 两组对比, t=-13.6186,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2.3 Matta功能评分比较

Matta功能评分[5]结果表明, 研究组治愈程度较好, 优良率为92.0%, 相比对照组的45.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中医学所指的腰腿疼痛疾病通常指腰间盘突出, 在中医物理疗法中, 针对腰间盘突出的疾病通常采用推拿等按摩方法来缓解患者的病情。经过推拿按摩的患者, 可以达到腰腿得以轻松缓解, 甚至腰腿疼痛现象完全消失, 病情得以明显的改善[6]。优秀的推拿手法可以使效果持续数小时以上, 在患者接受推拿按摩后的几小时内不应随意走动。腰间盘突出疾病的原因是, 身体为减少突出部位对神经系统的阻碍压迫, 腰椎会向一侧弯转, 在x射线及CT上可具体观察到突出位置的方向。根据临床医学实验观察总结, 变形弯转的脊椎不一定会造成疼痛, 疼痛主要来源于变形部位对神经系统组织结构的压迫。临床手术中, 正是利用这个原理, 将患者压迫神经的变形部位移除后, 患者的疼痛感便会消失。然而, 由于脊柱受力的不均衡, 很容易造成身体运动肌肉群的受伤, 导致关节错位等二次伤害。

目前, 国际上关于腰间盘突出的发病原理还不是很明朗。比较主流的学说有神经根机械压迫学说, 炎性反应学说, 以及自身免疫系统反应等三种广为认知的学说。总结3种说法可以归纳为, 硬膜囊或脊神经根受到腰间盘组织的压迫导致了腰间盘突出症状。局部结构发生炎症病变, 致使患者腰部及下肢的麻木和疼痛感觉。中医认为, 腰键盘突出的主要症状是疼痛感, 其产生原理为气血不通导致疼痛。因此, 治疗上, 要以通经活络为主以达到减缓疼痛的效果, 标本兼治。中医学中, 通经活络的首要方法则为针灸, 也是中医治疗中较为保守的疗法。针灸可作为治疗腰间盘突出的主要手段, 其治疗原理是通过针灸刺激穴位, 促进人体神经分泌出阿片钛, 及5-羟色胺等能够有效降低物质传递活性, 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7]。此外, 针灸能够有效改善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 抑制炎症及通络不畅的发生, 缓解肌肉的紧张程度, 使得全身轻松。另一方面, 传统的物理针灸, 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加强人体的免疫调节能力。当今, 针灸结合电刺激等方式, 会起到电疗和针灸针刺疗法的双重效果。低频率的电针疗法可以有效减低患者的疼痛感, 缓解肌肉紧张, 以及消肿的效果, 可以有效缓解腰间盘突出给患者带来的疼痛感及其它不良症状。该研究两组患者选用的基础治疗方式均为电针理疗, 对照组在治疗后虽不及研究组效果, 当也有将近3/4的患者得到有效治疗, 与相关文献吻合, 效果理想。

推拿疗法是最直接最常见的作用于人体关键部位的物理疗法, 在特殊的经络穴位施以推拿按摩, 可以起到不同的效果。其原理是通经疏络, 缓解镇痛。如若将电针疗法与推拿相互结合, 更能起到优异的治疗效果。通过对比观察可以看到, 研究组进行电针理疗结合康复训练治疗4周, 患者的总有效率达到97.22%,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32%。Matta功能评分结果表明, 研究组治愈程度较好, 优良率为92.0%, 相比对照组的45.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并且, 在住院时间、治愈时间上, 研究组均要优于对照组。这些结果证实, 电针理疗结合康复训练疗法是目前针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 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史良铭.电针夹脊穴结合康复治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2]雷龙鸣.试论中医“不通则痛”理论对推拿医学的指导意义[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0, 1 (9上旬刊) :23-25.

[3]陈伟峰.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中医药, 2006, 35 (5) :35-37.

[4]王多诚, 郭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康复理疗[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29 (9) :331-332.

[5]李尚洲.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康复理疗[J].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 1 (8) :152-153.

[6]王嘉毅.电针疗法结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0例[J].光明中医, 2011, 26 (9) :1855-1856.

篇4:腰椎间盘突出类型及临床表现

一、基本手法

俯卧位:

1、用揉法施术于腰背部,反复操作,直至皮肤潮红,使软组织放松.

2、用拇、中指拿下腰部及第三腰椎横突部位,然后揉按背部,使肌肉放松。

3、点穴以脾俞及肾俞和腰部痛点,环跳、殷门、委中、昆仑、悬钟等穴为主,以止痛,然后按压腰部矫正腰弯。

4、一手按在腰部(病变部位),另一手扳肩部,两手相向同时用力,一扳一按(使腰后伸);然后手按腰部(病变部位),另一手扳起下腰,两手同时相向用力,一按一扳,强迫髓核还纳。

5、医生双手握住患者两小腿髁关节上方,提两小腿连续交替作划圆动作,使患者骨盆交替起伏活动,带动腰部运动,然后屈小腿按压使足跟挨近臀部,强迫腰弯前凸压后牵伸下肢。以上动作连续反复三次。

侧卧位:

6、术者站在病人前面,用一肘放在肩前,另一肘放在髂后,两肘互相配合同时用一巧力旋转腰部,可以听到响声,腰椎关节可以作被动旋转活动,然后再作另一侧。

7、医生一手握其髁关节,另一手按住腰部病变处,先作被动屈膝屈髋,此时腰可后突,然后在伸直后拉患者小腿,同时抵腰一手用力,使腰部后伸,每侧作三次。

8、屈膝屈髋作左右环转使腰部活动,然后伸直下肢结束。

9、坐式旋转复位法:

术者坐在病人背后,助手扶住病人的膝部以防病人的躲避。术者一手从腋部穿过搭在颈部,另一手拇指按住腰椎的棘突,这时两手相互配合,一手牵拉颈部使上身向侧方旋转,另一手向反方向推挤棘突,此法也能使之发生响声,并在拇指处感到棘突有轻微的移动感,两手拇指从上至下将棘上韧带理顺,同时松动腰肌。

以上为基本手法,在治疗时应根据不同的病理变化加减应用。

二、不同类型及其手法的选择

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展阶段和突出的程度不同,所引起的病理改变及临床症状也有区别。一般可将髓核突出的程度分为隐藏型、突出型和破裂型。

1、隐藏型病变初期常为隐藏型,即纤维环由里向外形成裂隙,髓核移位或碎裂,但髓核突出不明显,仅在承受压力时可使纤维环向四周膨出,所以应以较温和的治疗手法,如:手法1.2.3.5.7为主,解除肌肉痉挛,使局部组织充血,为纤维环的修复创造一个良好的机会,重点在于止痛。应避免用重手法,以免加重纤维环的损伤,并应减少对髓核的压力,特别强调卧床休息,如腰痛重则采取半卧位,坐骨神经痛重则采取屈膝屈髋位。

2、突出型(幼稚型) 若纤维环的裂隙进一步增大,髓核则开始由此向外突出,但纤维环的破裂往往不完全,突出物外面尚有包膜,经休息和一般的治疗仍可还纳。临床表现主要为发作性腰及坐骨神经痛,此期治疗应以手法9、3、4、6为主。首次治疗应作手法9一次,如成功,突出的髓核被还纳,神经根受压基本解除,但还有不同程度的水肿,需配合应用脱水药、激素等,使水肿消失,防止神经根粘连,一周后加强背肌训练,提高肌力,加强外平衡的作用,使内平衡得到稳定,以减少复发。

3、破裂型(或称成熟型) 在外力的作用下,纤维环可完全破裂,使髓核被挤出囊外而进入椎管并发生嵌顿,不能还纳,以致硬膜外组织和脊髓膜逐渐出现粘连,瘢痕等反应性改变,这时的神经症状较为严重,除剧烈的根性疼痛外,尚可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

篇5:患上腰椎间盘突出有哪些表现

腰部长期处于重压下,很容易引起腰部损伤,腰椎间盘突出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但是很多人却忽略了早期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接下来就为您介绍腰椎间盘突出有哪些表现。

患者在患腰椎间盘突出时会有哪些症状出现呢?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患疾病时会感觉下肢感觉及运动功能减弱症状,由于神经根的损害,导致了其支配的体感区的感觉及运动功能减弱甚至丧失。常见表现有:皮肤麻木、发凉、皮温下降等等,严重时出现肌肉萎缩甚至肌肉瘫痪。

患者在患腰椎间盘突出时会有哪些症状出现呢?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患疾病时,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头颈手臂酸痛,脖子僵硬;有的伴有头晕,恶心呕吐,或一侧面部发热,出汗异常;有的上肢无力,手指发麻,手握物无力,有时不自觉的握物落地等多种症状。

患者在患腰椎间盘突出时会有哪些症状出现呢?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患疾病时,腰椎间盘突出会引起腰腿部酸麻胀痛,行走弯腰活动受限,起坐睡卧困难,甚至大小便失禁,部分患者可引起腰椎管狭窄和瘫痪,分膨出、突出、脱出等多种症状。

篇6: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可因髓核突出部位的大小、病程长短以及个体差异而有不同的表现,主要的临床症状如下:(1)腰部疼痛:几乎所有本病患者都有此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腰部肌腰骶 部的钝痛,平卧时减轻,活动后加重,重者呈痉挛性剧痛,这主要是神经根受压引起的炎症性疼痛。(2)下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疼痛主要沿臀部、大腿及小腿后侧至足根或足背,呈放射性刺痛。严重者可呈电击样。一般多发于单侧。这是由于椎间盘突出早期神经根底部的炎症化学性刺激造成的,后期炎症和消退后机械性压迫往往出现麻木或下肢发凉。(3)肌肉;力量减弱或瘫痪:一般可出现胫前肌群及足背肌群麻痹,出现足下垂。继发产生椎管狭窄可出现间歇性破行。(4)马尾神经症状:中央型突出较重者,压迫马尾神经可出现会阴部 麻木、刺痛,排便、排尿无力,女性可出现尿失禁,男性可出现阳痿。

腰突为什么会出现下肢麻木和发凉的感觉?

神经根疼痛主要是纤维环破裂释放出的化学物质的刺激造成的,麻木的感觉是神经根受物理性压迫引起的,二者都存在时一般以疼痛为主。在炎症基本消失或炎症不明显时则表现以麻木为主。肢体发凉的感觉是由于椎间盘突出时刺激了椎旁的交感神经纤维,反射性引起下肢血管壁的收缩,下肢血流量减少,患肢皮肤温度下降。麻木和发凉的感觉在青壮年患者多发生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后期,或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以后好转。年龄较大的患者在发病初期就以麻木和发凉为主,疼痛倒不明显。

为什么有的腰突症患者只腿痛而不腰痛?

据统计显示:大多数患者的坐骨神经痛的症状发生在腰背痛之后,既有腰痛又有坐骨神经痛。少数患者平时有慢性腰痛病史,而在发生坐骨神经痛后,腰部疼痛却减轻或消失了。这类患者的椎间盘髓核多凸向一侧,压迫刺激单侧神经根,对硬膜囊压迫不明显。坐骨神经痛多为逐渐发生,开始疼痛为钝痛并逐渐加重,疼痛多呈放射痛,由臀部、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至足跟部或足背,也有少数先由足、小腿外侧、大腿后外侧至臀部。在咳嗽、喷嚏、排便时疼痛加重。有的患者为了减轻疼痛采取腰部前屈、屈髋位,以达到松弛坐骨神经的紧张度的目的。在行走时愿取前倾位,休息卧位时愿取弯腰侧卧屈髋屈膝位,严重的患者则几乎是侧卧抱着膝盖才能入睡。这样的患者骑自行车时疼痛比走路时减轻,也是因为骑自行车的体位正是屈髋屈膝位,神经根得到松弛。

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前有哪些征兆?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在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前就有腰椎间盘退变引起的症状出现,这些症状可以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存在,或突然发生,或反复发作。由于这些症状没有一定的特异性,其他疾病也可以有类似的症状,因此这些症状往往被忽视,只是在腰椎间盘突出发病后才想起这些表现。家 族中有过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青壮年、长期从事坐位工作、产妇等是易 发患者群,在出现下列表现时应引起注意,应及时预防和治疗。

(1)容易腰扭伤:许多人都有过腰扭伤的经历,大多是因为 过度或过强的运动劳损造成的。有的人往往没有什么大的运动,只是弯腰拿了点东西或洗脸或起床叠被就突然发生腰扭伤,休息几天或热敷或口服止痛药,疼痛就能消失,患者常常以为是肌肉拉伤或肌纤维炎,而不认为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信号。

(2)慢性腰痛:有些患者在急性腰痛之后逐渐形成持续性慢性腰痛,在咳嗽、喷嚏、排便用力或早晨起床后疼痛加重,休息后减轻。这样的患者实际上是较重的腰肌纤维炎,再遇到诱发因素时就有可能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

(3)发作性腰痛:在腰椎间盘退变伴椎间关节不稳的情况下,往往再过伸位时发生腰痛,可反复发作,每次可持续数日或数周,在间歇期则没有任何症状

(4)脊柱侧弯:有的患者腰痛伴有脊柱侧弯,而没有腿痛的症状,这种情况也应考虑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前期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表现

(一)腰骶疼痛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绝大部分有腰骶疼痛,腰骶疼痛一般出现在腿痛之前,临床上常表现“先腰痛、后腿痛”,虽然腰突症主要以下肢痛为主,但是腰骰疼痛临床中常见,发生腰骶疼痛的主要原因是椎管内外损伤的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的化学性刺激作用 于椎间外层纤维环及后纵韧带中分布的窦椎神经纤维,引起腰骶疼痛。

(二)坐骨神经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临床上表现下肢坐骨神经走行、支配区域疼痛。坐骨神经痛的原因是神经根或神经干周围存在慢性软组织损伤,并与之发生粘连,因受无菌性炎症的刺激出现下肢刺痛,串痛或放射痛。我们将坐骨神经痛分为根性和干性、根性疼痛一般受刺激位置在椎间孔周 围或椎管内,为椎管内软组织损伤,无菌性炎症刺激所致。干性疼痛受刺激位 置一般在坐骨神经出盆腔口处,为椎管外软组织损伤无菌性炎症刺激所致。鉴别这两种疼痛可做梨状肌紧张试验,试验阳性者多为 干性疼痛,反之,则为根性疼痛。北京306医院骨科吴继功

(三)腰椎间盘突出间歇性跛行表现为下肢疼痛、沉重随行走距离增 长而加重,下蹲、脊柱前屈休息后,症状可暂时缓解。有间歇性跛行 表现者多为椎管内软组织损伤,原因是硬膜囊外腔或神经根中的脂肪 组织损伤,炎性刺激引起神经很充血水肿、缺血缺氧所致。当行走时,脊柱前凸、椎管容积减小,椎管内因脂肪损伤而受阻的静脉丛逐渐充血、回流受阻,加重了神经根的充血、水肿、因而随行走下肢症状加重。当下蹲、脊柱前屈时,椎管容积扩大,椎管内张应力减小,硬脊膜外腔静脉丛血流相对改善,而使症状暂时缓解。

(四)麻木腰突症患者除有坐骨神经痛支配区域疼痛以外,还常表现下肢麻木。引起下肢麻木的主要原因是腰臀部软组织损伤,出现肌痉挛或肌紧张,刺激神经根或神经干所致。在临床中,经治疗损伤的软组织,解除了肌痉挛和肌紧张,可使麻木症状消失。所以,下肢麻木主 要为腰臀部软组织损伤所致。对于产生麻木的传统认识是由骨 性压迫所致,笔者认为,腰椎骨质增生挤压神经的原 因是腰部软组织损伤后,脊柱力学失衡,机体代偿调节 失常的力学关系,可出现骨质的异常改变,骨质增生是缓慢的,神经根有对其挤压的适应性,它不会一夜间就长出骨刺。挤压神经根使其麻木,仍是遇寒凉或损伤后肌肉的痉挛而引发。腰突症在治疗得当的情况下,后期下肢远端常残留麻木,原因 是神经纤维长时间受不良刺激,引起神经机能障碍,恢复正常需要一段时间。所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中麻木消失 较慢,麻木的改善如何,标志着腰突症愈后的疗效。

腰椎间盘突出症自查方法

1、下背疼痛:多数患者最初有一个时期的下背疼痛,有的经过休息可 逐渐减轻或消失。

2、下肢放射性疼痛:一般先自腰骶部或臀部 开始逐渐扩展大腿后侧,小腿后侧或外侧,有的发展到足背,大多为胀痛,有放射牵拉感,行走加重。咳嗽、喷嚏可加重其疼痛。少数病人为单纯腰痛或腿痛。清远市人民医院疼痛科邹冬玲

3、主观麻木感:病期较久的多有主观麻木区,局限于小腿外侧足背、足跟。

4、负重、劳累或着凉容易复发。

5、间歇性跛行: 患者行走时,可随着行走的距离增加而加重腰、腿的症状。出现腰部前倾跛行,蹲位缓解。

6、马尾神经症状:中央型的腰椎间盘突出,若突出较大,且较突然,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会阴部的麻木、刺痛,排便、排尿无力。

腰椎间盘突出的几种类型

腰痛和坐骨神经痛,就是腰椎间盘突症发出的警示信号。腰椎间盘 突出症不仅仅只是中老年朋友的专利,它同样对青年朋友有着相当大的威胁。腰椎间盘突出分为:膨出、突出、脱出。症状多种多样。包括各种腰痛症状,病人常有腰骶部疼痛,疼痛较深,可轻可重。轻的久坐后才产生;重者痛不可忍,卧床不起,稍动就痛,翻身极为困难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征象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名“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为腰部常见病,多发于20—50岁的青壮年,尤以重体力劳动者为多见。椎间盘为椎体之间的连接部分,具有稳定脊柱、缓冲震荡等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不断遭受挤压、牵引和扭转等外力作用,使椎间盘发生退变,而失去其弹性,从而使椎间隙变窄,周围韧带松弛,导致椎体不稳,此为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内因;而外伤及风寒湿邪则是导致本病的外因。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李世刚 本病多发于腰4-5及腰5-骶1之间。①腰腿痛:下腰部疼痛以及下肢放射性疼痛,两者可同时出现,亦可先出现腰痛,数日或数周后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②腰部活动不利。③脊柱形态发生变化:可见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严重者可出现后弓。④压痛点:多在腰骶部找到明显压痛,并向下肚放射。⑤仰卧直腿抬高患肢,则会出现下肢疼痛加重,严重者下肢仅能抬高150°—30°。⑥拇趾背伸或跖屈力减弱

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哪些前驱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故在发生椎间盘突出症以前,在一段相当时间内就可有由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而 引起的症状。腰椎退行性改变可以一直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亦可有以下症状,而这些前驱症状并无特异性,其他疾病也有类似表现。

(一)急性腰痛 扭伤引起。而是作一些轻微得动作而诱发。例如弯腰去拣地上得东西或弯腰洗 脸突然腰部剧痛而不敢活动,病人常认为自己是闪了腰、扭了腰。轻的还能勉强小心翼翼地行走,而重的则卧床不起。这种发作,经过卧床休息或服些止痛地药物甚至不经治疗而渐渐自愈。

(二)腰痛地反复发作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提示椎间盘退变或并有椎间关节的不稳定或 后关节的过伸。经调查发现病人中有85%腰痛发作的间歇期为3个月~3年,每次发作持续3天~3星期。而在间歇期则无腰痛。大多数是由于反复的后关节过伸扭伤而诱发。正常的后关节在后伸时因有一定活动范围,而退变椎间隙其后关节已处于过伸状态,此时脊柱如再作过伸动作时就容易发生关节囊的损伤。

(三)慢性持续性腰痛 这种病人往往一开始只有几年的反复发作的急性腰痛病史,而以后逐渐转成持续性的腰痛。这种病人在日常生活中稍有一不注意就会引起腰痛加重,故而对每一种动作都十分小心。

(四)颈腰综合症下腰椎最易由于椎间盘退变而引起症状。这种退行性变化有时可以是多阶段的影响整个腰椎,有时还可以影响颈椎就会出现颈腰综合症。一般当病人因腰痛来就诊时,颈椎的退变还未 出现症状或症状很轻而病人未介意。出现颈腰综合症时病人叙述 他全身都痛,颈部的痛可放射到枕部、双肩且可向上肢放射,有时还可放射到胸部。腰部的变化则可引起两侧下肢的疼痛。这种情况可能会被医师认为病人是神经官能症或使医师由于抓不住要领而草率处理。

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

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及变性的间盘组织从后中央 或偏中央向后突出,压迫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引起临床症状与体征。主要临床表现有:(1)疼痛:疼痛多累及双下肢,或在一侧下肢出现疼痛的较短时 间内出现另一下肢疼痛,但双下肢的疼痛轻重可不一致。一般来说,在病变的早期,中央型间盘突出的疼痛程度多较侧方 型突出轻,这是因有硬膜囊及脑脊液的缓冲,同时又常为多个神 经根受压,故疼痛的范围广,但疼痛的程度相对轻。(2)感觉障碍:中央型间盘突出感觉障碍范围广,如腰4、5间盘突出,可有腰4、5以下的神经根及马尾神经支配区痛觉 减弱或消失,如小腿、足、大腿后侧或马鞍区均可出现感觉障碍。(3)运动障碍:中央型间盘突出运动障碍范围广、程度重。这是由于多个神经根及马尾神经受累的结果,如腰4、5间盘突出,可出现双足下垂及足跖屈受限等。(4)尿、便功能障碍:绝大多数中央型间盘突出的病人,可伴有尿、便功能障碍,如尿频、尿急、尿淋漓不尽甚至失禁,大便可表现为便意频繁、便秘、排便失控等。(5)性功能障碍和月经紊乱:中央型间盘突出的病程可自数天到数年不等,病程长者多为反复发作的腰痛或腰腿痛;短者多数在外伤或劳累后突然发病。病人也可出现阳痿、早泄、性欲低下或月经紊乱等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的检查与预防

如何发现自己可能患有腰椎间盘突出

在临床上可以引起腰痛的原因很多,腰椎间盘突出症仅是其中的一种,不仅是患者,即使是医生,有时也很难区别腰痛究竟是哪种原因引起的。但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毕竟有它一定的特殊性,有时患者只要稍加注意,就可发现自己是否可能患有腰椎间盘 突出症,这对于及时去医院明确诊断、对症治疗是很有裨益的。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患者在经历突然扭腰、闪腰后,出现腰痛、下肢放射痛、麻木等一系列症状时,应从以下几个 方面去自我观察和检查,判断自己是否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1)在急性扭伤后,是否有跛行、一手扶腰或患肢怕负重而呈现一跳一跳的步态,或身体喜欢前倾,而臀部凸向一侧的的姿势。(2)腰椎是否因为试图避免疼痛而向一侧偏歪,偏歪后是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3)轻轻咳嗽一声或数声,尝试腰痛或下肢疼痛、麻木症状是否加重。或在打喷嚏、大小便等增加腹压的动作时是否引起腰痛。(4)俯卧时,自己或家人用手轻轻触后腰部腰椎正中及两侧,检查是否有明显的压痛。(5)俯卧位休息时,若疼痛仍然不能缓解,可尝试在侧卧位、弯腰、屈髋、屈膝时疼痛症状是否缓解。(6)仰卧位,然后坐起,观察患侧下肢是否因疼痛而使膝关节屈曲。(7)仰卧位,患侧膝关节伸直,将患侧下肢抬高,观察是否因疼痛致使抬高受到限制。以上自我检查的方法,患者可选择几项进行,如果其中有几项回答“是” 的话,就应怀疑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能,真正确诊

还需专业医生查体和CT检查。

(1)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导致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主要原因 是长期慢性积累性劳损。常见于30岁以上,退变的腰椎间盘纤维变性,弹性减低、变薄、变脆、髓核脱水、张力降低,在此基础上,遇有一定的外力或椎间盘压力突然增高,即可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2)外伤:约有1/3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外伤史。常见的外伤形 式有弯腰搬重物时腰部的超荷负重,在腰肌尚未充分昆张情 况下的搬动或举动重物,各种形式的腰扭伤,长时间弯腰后突然 直腰,臀部着地地摔倒等,这些外伤均可使椎间盘在瞬间髓核受压张 力超过了纤维环的应力,造成纤维破裂,髓核从破裂部突出。(3)腰椎间盘内压力突然升高:患者并无明显外伤史,只是在剧烈咳嗽、打喷嚏、大便秘结、用力屏气时引起的。还有的患者是由于受寒冷或潮湿引起。是因为寒冷或潮湿可 引起小血管收缩、腰肌反射性痉挛,使椎间盘的压力增加,而致纤维环破裂。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和诱发因素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最常见的疾病。西方总发病率15.2%~30%。国内统计18%。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部位,90%以上在L4-5和L5-S1节段,L3-4椎间盘突出占2%,2个节段同时突出占6%~19%。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诱发因素 构成椎间盘突出的基本因素是椎间盘退变,诱发因素尚未定论,但有些因素与其相关。1.脊柱结构因素:脊柱畸形包括移行椎、脊柱侧弯和小关节突方向不对称。2.生理因素:(1)年龄,30岁-50岁发病率最高。说明高工作强度年龄段 的人易发椎间盘退变。(2)身高,超过平均身高的男女容易发病。(3)性别,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3.遗传:32%的病例有阳性家族史。有阳性家族史的病人中,21岁以前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对危险性估计高出5倍。4.职业因素:驾驶员最高,白领最低,重体力劳动发病率高,长期从事弯腰工作的人易在早期导致椎间盘破裂而突出。5.外伤因素:(1)急性损伤 儿童和少年腰突症与 急性外伤有关。(2)运动 剧烈运动与椎间盘退变有关。6.吸烟:吸烟者较非吸烟者椎间盘突出的危险性增加50%。7.糖尿病:主要影响椎间盘周围动脉,降低血流量,代谢降低,最终导致椎间盘组织破裂。8.妊娠:腰椎代偿性前凸增加了椎间盘的应力。

腰椎间盘突出症---预防

汽车司机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比较高,尤其是出租车司机 或长途汽车司机。这主要是开车时腰部的姿势不良或不良姿势过久,座位与方向盘的高度不协调,以及腰骶部受到长时间的颠震所致。那么,对于汽车司机来说采取什么措施能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呢? 请注意如下几点: 南京市中医院骨伤科杭柏亚(1)应把座位适当地移向方向盘,使方向盘在不影响转向的情 况下尽量靠近胸前,同时靠背后倾角度以100度为宜,不要使后倾角度太大,并调整座位与方向盘之间的高度。座位过低双肩会有上耸 的感觉,过高则易使腰椎过度过伸增加了腰部的负荷,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2)需尽量避免连续开车超过一小时。需要长时间开车时,宜中途 停车休息5~10分钟,走出驾驶室,到外面稍微活动一下,做一些腰部的活动保健体操。为了预防颈部的疲劳,还可同时做一些颈部活动保健体操,这样可在很大程 度上避免或减轻颈腰部疲劳引起的颈腰痛。

(3)对于汽车司机来说,坐的时间较长而活动少,预防腰痛最 主要的措施是加强自身保护,即加强颈腰部肌肉的功能锻炼,每天定期或休息时进行颈腰背部肌肉功能锻炼,多参加诸如游泳等体育运动。

(4)现代许多汽车中都配有空调,给司机们创造 一个凉爽的环境,但凉气对于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司 机来说又属于“风寒”之邪,容易诱发腰痛。因此,尽 量不要把驾驶室的温度调得太低,同时还要注意与驾驶室外的温度变化,谨防感冒。

(5)汽车发生故障,需要钻到车底修理时,如始终绷着下肢,就会使腰部过度后伸,工作时间一久,易发生腰部肌肉 劳损现象。因此,在车底修理时,应把双腿屈曲起来,减轻腰部负担。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预防保健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是腰腿痛最常见原因之一。主要病因是在椎间盘蜕变的基础上,长期姿势不正、腰部负重、外伤等导致。一般20岁左右椎间盘即开始退化,本病重在预防,平时应: 1.注意坐姿、坐位时注意腰部挺直,必要时可在腰部垫一软枕,避免长时间久坐,一般一个小时左右起身活动十分钟左右,放松腰部肌肉,减轻间盘压力,安徽省立新安医院骨科黄俊 2.注意卧姿,一般应卧硬板床,避免卧软床,必要时也可在腰部垫一软枕,3.腰部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冷刺激导致腰部肌肉紧张,不利于疾病恢复,4.必要时可使用腰围,但应避免长期使用,因长期使用科导致 腰部肌肉萎缩,反而不利。5.坚持腰背肌的锻炼,加强腰部肌肉的力量,预防并减少腰 痛的反复发作,锻炼的方法一般采取小燕飞式,即练习者取俯卧位,双上肢后伸,头和躯干尽量后仰,同时双下肢努力后伸,注意要腰部用力,每天练3次,每次10分钟,中间可稍作休息。

看电视时,如何避免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

在现代生活里,电视已相当普及,电视频道日益增多,电视节日也五彩缤纷,加之近几年影碟机、录像机已逐步进入家庭,因此,人们看电视所花费的时间也随之延长。观看电视节目及影碟片调剂生活固然是好事,但长时间的看电视势必造成许多不良后果。在观看电视时,有些人喜欢横躺在沙发、倚靠着沙发、半起半靠在床头欣赏节目,这些不良的姿势持续过久,加之被精彩的电视节目所吸引,活动很少,不能及时很好地调整腰部姿势,加重了腰部负担,造成腰痛。少年儿童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如长期不良的姿势观看电视,就有可能造成驼背或脊柱侧弯等疾病;老年人腰椎已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再加之长时间不良的姿势观看电视,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为了避免因观看电视而引起腰痛,应注意以下几点:(1)电视机放置的高度要适当,即电视机的高度和人体坐位视线相平。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人体的脊柱曲度发生改变,并造成肌肉紧张。(2)要选择合适的坐具,要求坐具高低适中,并有一定后倾角度的靠背,有扶手更好,并采取一些辅助性的措施,如腰部加靠垫,脚凳垫着下肢。(3)要注意经常调整身体的姿势,适当时候,站起来活动活动腰部,这样可以避免腰痛。

久坐应如何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

(1)选择合适的坐具,尽可能减少腰骶部的劳损。那么什么样才叫较合适的坐具呢?较为合理的坐具要求高低适中,并有一定后倾角的靠背,如有扶手则更佳。另外,还应注意坐具与办公桌的距离及高度是否协调。长时间开会作报告时最好不要坐沙发;(2)加强自身保护和锻炼。对久坐的工作者来说坐的时间相对长而运动少,腰背肌较弱。因此加强自身保护和锻炼对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十分重要。平时应采取正确的办公坐势,在工作一段时间后,调整自己的体位,不宜让腰椎长期处于某一被迫体位。另外还应注意加强腰背肌的锻炼,即不时地离开办公桌,做后伸、左右旋转等腰部活动或每天定期进行腰背肌的锻炼如“五点支撑”、“燕飞”等,也可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保健操、太极拳等锻炼项目;(3)合理地使用空调。现代许多办公室都安装了空调,这无疑在炎热的夏天为办公室族带来一个凉爽的工作环境,但室温太低、凉气过重,使腰背肌肉及椎间盘周围组织的血运障碍,增加了发生腰痛的机会。室温在26度左右较适宜,此外,空调的风口切忌对着腰部及后背。(4)自坐位起立时,应先将上身前倾,两足向后,使上身力量分布在两足,然后起立。

司机如何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

司机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比较高,尤其是出租车司机或长途汽车司机。这主要是开车时腰部的姿势不良或不良姿势过久,座位与方向盘的高度不协调,以及腰骶部受到长时间的颠震所致。那么,对于汽车司机来说采取什么措施能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呢?请注意如下几点:临沂市精神病院椎间盘科张元军(1)应把座位适当地移向方向盘,使方向盘在不影响转向的情况下尽量靠近胸前,同时靠背后倾角度以100度为宜,不要使后倾角度太大,并调整座位与方向盘之间的高度。座位过低双肩会有上耸的感觉,过高则易使腰椎过度过伸增加了腰部的负荷,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2)需尽量避免连续开车超过一小时。需要长时间开车时,宜中途停车休息5~10分钟,走出驾驶室,到外面稍微活动一下,做一些腰部的活动保健体操。为了预防颈部的疲劳,还可同时做一些颈部活动保健体操,这样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或减轻颈腰部疲劳引起的颈腰痛。(3)对于汽车司机来说,坐的时间较长而活动少,预防腰痛最主要的措施是加强自身保护,即加强颈腰部肌肉的功能锻炼,每天定期或休息时进行颈腰背部肌肉功能锻炼,多参加诸如游泳等体育运动。(4)现代许多汽车中都配有空调,给司机们创造一个凉爽的环境,但凉气对于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司机来说又属于“风寒”之邪,容易诱发腰痛。因此,尽量不要把驾驶室的温度调得太低,同时还要注意与驾驶室外的温度变化,谨防感冒。(5)汽车发生故障,需要钻到车底修理时,如始终绷着下肢,就会使腰部过度后伸,工作时间一久,易发生腰部肌肉劳损现象。因此,在车底修理时,应把双腿屈曲起来,减轻腰部负担。

如何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过治疗和休息后,可使病情缓解或痊愈,但该病的复发率相当高,不少患者虽不情愿,但又时常成为“拜访”医生的“回头客”。该病复发率高的原因有如下几点:(1)腰椎间盘突出症经过治疗后,虽然症状基本消失,但许多病人髓核并未完全还纳回去,只是压迫神经根程度有所缓解,或者是和神经根的粘连解除而己。(2)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病情虽已稳定或痊愈,但在短时间内,一旦劳累或扭伤腰部可使髓核再次突出,导致本病复发。(3)在寒冷、潮湿季节未注意保暖,风寒湿邪侵袭人体的患病部位,加之劳累容易诱发本病的复发。(4)术后的病人虽然该节段髓核已摘除,但手术后该节段上、下的脊椎稳定性欠佳,故在手术节段上、下二节段的椎间盘易脱出,而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除了积极采取各种各样的治疗方法外,最为重要的措施就是预防。那么,怎样才能防止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呢?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需要各种不同的活动姿势,养成了各自的习惯,其正确与否对人体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求我们注意平时的站姿、坐姿、劳动姿势,以及睡眠姿势等的合理性,纠正不良姿势和习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尤其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因为适当的锻炼能改善肌肉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加肌肉的反应性和强度,松解软组织的粘连,纠正脊柱内在平衡与外在平衡的失调,提高腰椎的稳定性、灵活性和耐久性,从而起到良好的治疗与预防作用。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功能锻炼

篇7:腰椎间盘突出类型及临床表现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体征表现与影像学检查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148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临床体征情况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患者临床体征或症状可对腰间盘突出症患者病情做出有效判断,结合高分辨率CT和MRI检查结果,可100%确诊腰间盘突出症;X射线检查发现患者脊柱发生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椎间盘病变位置狭窄,可基本将其他骨科类型疾病排除;结论通过患者临床体征表现可对腰间盘突出症做出基本判断,将其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充分结合,可对疾病进行明确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临床体征;影像学检查;腰间盘突出症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2-0096-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发患者腰腿酸痛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我院在开展临床诊治过程中,根据患者临床体征和症状表现,结合多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疾病诊断,取得良好效果。为进一步讨论临床体征表现与影像学检查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本文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148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1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2例,女66例,年龄27~78岁,平均年龄(54.3±5.1)岁,病程6个月~7年,所有患者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诊疗标准[1]。

1.2诊断方法

详细记录所有患者临床体征及症状表现,并进行分析。运用X射线摄取腰椎正、侧位平片,必要时可进行侧卧位摄取,同时及行CT扫描和MRI 检查,排除腰椎肿瘤、结核、滑脱或骨折等有关疾病,进而对患者疾病类型做出准确判断。

2.结果

2.1临床体征(或症状)表现

本组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腰腿酸痛、腰椎姿势异常、腰椎活动受限等,其中部分患者腰痛范围可由腰部向臀部及下肢蔓延,受累下肢神经支配区域感觉迟钝(或过敏)。病程较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现象,直腿抬高试验反映出患者膝反射及跟腱反射能力减弱,详见表1。

2.2影像学检查

本组1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X射线检查发现124患者脊柱发生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椎间盘病变位置狭窄,诊断为腰间盘突出症,并基本将其他骨科类型疾病排除;CT扫描结果显示,本组共有5例患者腰间盘表现正常,其余患者均明确诊断为腰间盘突出症,诊断准确性达到96.6%;而MRI检查表明,本组患者检查结果均明确诊断患者为腰间盘突出症,准确性达到100%。见表2。

2.3突出位置

本组148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突出位置发生在第4~5腰椎79例,发生率为53.4%;第5~第1骶椎间隙61例,发生率为41.2%;突出位置在第3~4腰椎8例,发生率为5.4%。具体结果详见表3。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病程较长,给患者生活带来很大不便,现阶段医疗水平并不能将之完全治愈。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发于四十岁以上中老年人群,但由于工作压力等原因,近几年发病人群逐渐向低龄化发展。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腰椎间盘突出会导致人体血流速度缓慢,加之长期坐姿不良,可引致椎动脉供血不足。当腰椎间盘受到外伤影响或发生退行性改变时,损伤处髓核将脱落出来,进而对腰椎神经构成一定压迫,患者腰腿等处出现放射性疼痛[2]。通常,患者可表现出不同程度腰腿酸痛、腰椎姿势异常、腰椎活动受限等,其中部分患者腰痛范围可由腰部向臀部及下肢蔓延,受累下肢神经支配区域感觉迟钝(或过敏)。病程较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现象,直腿抬高试验反映出患者膝反射及跟腱反射能力减弱。

腰椎X射线检查显示患者脊柱发生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椎间盘病变位置狭窄,且椎体边缘出现唇妆增生。因此,可基本将其他骨科类型疾病排除,如骨性关节炎、骨折、腰椎结核等疾病;CT扫描可显示早期腰间盘突出症患者椎管、硬膜囊间脂肪层消失,并显示椎管内出现椎间盘突出状块影,CT 扫描可将患者椎间盘突出情况直接显现出来;MRI 检查根据原子核磁成像原理,可分辨不同成分软组织及液体,并观察到患者椎间盘变性情况。但由于其成像时间较长、空间分辨率低,骨组织显示能力较CT差。本组MRI检查结果显示其准确性达到100%,略高于权威文献报道[3],考虑原因可能是本研究所选案例较少。

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组1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4例患者通过X射线检查确诊,143例患者通过CT扫描明确诊断为腰间盘突出症,而148例患者通过MRI检查明确诊断患者为腰间盘突出症。综合148例患者临床诊断结果,患者临床体征(或症状)可对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做出准确判断,结合X线片、CT、MRI 等检验设备和仪器,可对疾病进行明确诊断,进一步排除其他类型骨病,并明确病变突出位置,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但影像学检验也会受到不良因素的制约,临床诊断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在开展手术或保守治疗前,应综合患者临床体征和影像学表现,进一步减少疾病误诊和漏诊现象。

参考文献:

篇8:腰椎间盘突出类型及临床表现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1年8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0例, 其中有47例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63例非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男28例, 女19例, 年龄24~61岁, 平均年龄 (40.5±11.6) 岁, 病程8个月~15年, 平均病程5.8年, 其中纤维环突出型23例, 游离型24例。非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63例患者中男38例, 女25例, 年龄21~58岁, 平均年龄 (43.2±10.8) 岁, 病程6个月~18年, 平均病程6.1年, 其中左侧突出30例, 右侧突出33例。

1.2 影像学检查

(1) 腰椎X线平片摄影:X线平片拍摄患者腰部正位和侧位影片, 主要观察椎间隙变化、腰椎曲度、椎间盘钙化、椎间隙后方软组织影等。如果检查显示患者椎体有轻度滑脱或出现严重腰痛, 需要对腰椎过伸过屈为进行拍摄, 排除腰椎不稳因素的干扰。 (2) CT检查:设置扫描电压为120k V, 电流330m A, 层厚和层距各3mm, 扫描时间定为1.5~2s, 主要观察硬脊膜囊、神经根受压情况, 椎间盘突出的形态大小, 椎板和黄韧带肥厚情况, 侧隐窝狭窄情况, 小关节增生肥大等。 (3) MRI (磁共振) 检查:设置磁场强度为0.35A/m, 主要观察椎间盘突出的形态, 椎间盘信号改变, 椎间盘突出与神经根、硬囊膜的关系, 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等。

2 结果

2.1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

47例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腰腿痛, 其中39例在咳嗽、打喷嚏、排便等用力过程中腰腿痛有明显加重, 所占百分比为83%;有26例表现出短暂性腰痛, 随后转变为腿痛。在直腿抬高试验中抬高在40°以下的患者有33例, 发生率为70.2%。

2.2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特点

腰椎X线平片检查分析得出:腰椎前凸者28例, 发生率为59.6%, 椎间异常者35例, 占74.5%;CT检查显示患者腰椎间盘边缘模糊, 巨大突出, 髓核异位, 其中髓核脱出者25例, 占53.2%;MRI显示椎间盘高度明显下降, 而且信号强度也逐渐降低, 髓核周围低信号带有脱出的迹象, 椎体后方低信号条状影中断。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按照其病理变化、影像学特点等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即膨隆型, 突出型、游离型和Schmorl结节, 其中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就属于游离型, 它是由于破裂突出的椎间盘组织进入椎管内或完全游离使马尾神经受到压迫而引起的[1], 为解除这种压迫临床上常采用手术治疗, 这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在青壮年男性群体中多有发生, 主要以腰腿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特别是有外力作用或坐姿不当使腰椎过于压迫时疼痛就会加重, 如果只采用单纯的休息、纠正体位或止痛药来缓解疼痛症状几乎是不可能的, 严重者会出现马尾综合征, 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本研究中对此类患者进行直腿抬高试验发现, 33例患者抬高的角度低于40°, 此时出现坐骨神经痛, 这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神经根粘连或压力过重, 大大减少了滑动度。研究中发现有短暂性腰痛史的患者先出现腰痛, 后发生明显的腿痛, 这可能与患者的腰椎间盘内产生裂缝有关, 如果有外力作用可能使髓核脱出, 对纤维环外的窦椎神经造成刺激, 从而出现腰痛;当纤维环受到刺激破裂后就会降低腰椎间盘内的压力, 从而减轻窦椎神经的压迫刺激, 腰痛暂时解除;但是突出的髓核又会对神经根造成压迫, 继而引发腿痛[2]。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前都会进行一系列的影像学检查, 这是对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进一步诊断, 以排除其它病变的干扰。本研究中主要采用了腰椎X线平片、CT检查和MRI检查, 各自观察的内容并不一样, 各具优缺点。其中腰椎X线平片是对腰椎正侧位的整体观察, 它能够腰椎曲度、椎间隙、侧弯畸形等做出明确观察, 从这个角度来看腰椎X线平片要比CT扫描具有优势。CT扫描能清晰观察到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大小、形态, 髓核钙化, 硬脊膜囊、神经根受压情况等, 而X线平片却不能做到这一点。MRI是对椎间盘突出状态, 硬脊膜囊、神经根受压情况进行检查, 能够检测出纤维环破裂与否, 其加权图像能够有效区分低信号的纤维环、高密度椎间盘的突出和后纵韧带复合体[3], 如果检验出多个连续椎体后缘呈现低信号影, 说明椎间盘未破裂, 这就为判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破裂型还是非破裂型提供了可靠地依据。本研究中MRI检验结果显示椎间盘高度明显下降, 而且信号强度也逐渐降低, 髓核周围低信号带有脱出的迹象, 椎体后方低信号条状影中断, 这是上述两种影像学检查所不能做到的。

对于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预防, 其重点在于减少椎间盘的积累伤, 因此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坐姿和睡姿, 床铺不宜选择过软的, 以免压迫腰椎。对于长期伏案工作者特别要注意正确的坐姿, 同时还要进行适量的伸腰挺胸活动或腰背肌训练, 在纠正腰椎的同时增加脊柱的稳定性, 以免产生肌肉萎缩。

综上所述,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非常明显, 采用手术方法治疗前必须先要根据腰椎X线平片、CT及MRI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对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详细的检查, 明确椎间盘突出的大小、位置、椎管内有无其它病变等, 提高诊断率, 为准确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摘要:目的 观察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选取自2011年8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0例 (包括47例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和63例非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症状、体征, 腰椎X线平片、CT和MRI等影像学特点。结果 47例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腰腿痛, 其中39例在咳嗽、打喷嚏、排便等用力过程中腰腿痛会加重;在直腿抬高试验中抬高在40°以下的有33例。经X线平片检查腰椎前凸者28例, 发生率为59.6%;CT显示患者腰椎间盘边缘模糊, 巨大突出, 髓核异位, 其中髓核脱出者25例;MRI显示髓核周围低信号带有脱出的迹象, 椎体后方低信号条状影中断。结论 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明显, 根据X线平片、CT及MRI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可对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做出明确判断, 提高诊断率。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破裂型,临床特点,影像学

参考文献

[1]姚炳乾, 陈爱国, 周祝谦, 等.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与影像学诊断[J].实用医技杂志, 2007, 14 (6) :674-676.

[2]朱俊琛, 刘德春, 周忠良.31例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分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2, 31 (2) :34-35.

上一篇:幼儿教师师德师风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回母校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