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岭《再见,萤火虫》读后感

2024-04-20

王开岭《再见,萤火虫》读后感(精选11篇)

篇1:王开岭《再见,萤火虫》读后感

王开岭《再见,萤火虫》读后感

世道变迁,人海茫茫,在这个物流的世界,独自追寻着自然的脚步,所能看到所能感受所听所思到的有多少?

我热爱大自然,爱它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角落,从我出生那一天开始,我就一直认为任何活着的东西,他们的人为伤害是不被允许的,或许,这是一个荒唐的想法,然而翻开这本透着自然之气的散文,没有人会否定,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真的已经到达了一层境界。

这篇散文,以作者王开岭和萤火虫的邂垢为背景,讲述了现时期萤火虫消失的足迹。令我震惊的是,居然只有极少的城市孩子曾见过萤火虫。记得每年在乡下的外婆家,那些个晴朗的夏夜,在流淌的月光里,我与那些翩飞的小精灵起舞嬉戏。但是,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如今的夏夜,却只能找到区区的一两只,我再也舞不起来。当初如此多的萤火虫哪去了呢?

跟随者作者的文字,逐字逐句,细细品味,王开岭的那份流萤情令我感动。他的童年同样有流萤相伴,在他眼中,那些精灵是美好的象征,是不容人亵渎的。但是愚笨的现代人,非要用一种叫科学的神秘武器,人碎了仅有的那点美。往往,所有美的事物,一旦本质被揭开,那份震撼人心的美也将不复存在。就像天上的月亮,时圆时缺的美丽外表被科学家探索发现后,最终显示在我们面前的只是坑坑洼洼的球体罢了。

读完这篇文章,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两个字:珍惜,世上的很多东西,常常美丽只是昙花一现,而这种美如今却在加速流逝,就像草丛中默默飞舞着的孤独的光明使者——流萤。我是见过流萤的,它所散发的那束柔和的光环让我难以忘怀,就像黑夜绽放光彩的鲜花,那么迷人,那么夺目。难以想象,如果它在某一天突然完全消失,那么世界还会精彩,还会有存在的地方吗?

从这个即将消逝的小精灵身上,我理解了美的真正含义,美无处不在,但他们却随时面临着未知的危险。珍惜,珍惜,再珍惜,不要小看那先常见的东西,或许不久后它将不复存在,而恰恰只有那时候,我们才会懂得珍惜,才会意识到曾经的所作所为的恶劣,但是为时已晚。而透过作者诗意化的语言,触发了我们对自然的热爱之心,也让我们懂得,其实人生可能就像流萤,转瞬即逝,却能在人们的心中留下美丽的印记。而我们也要把握好青春年华,把那些即将消逝的时光拾起,去追逐自己的理想,让青春无悔,去创造一个更完美的人生!

合上青草气息的书页,静听窗外的虫鸣,仿佛有一只翩飞的流萤,随着记忆中的文字,涟漪般荡去……

篇2:王开岭《再见,萤火虫》读后感

书的封面,深灰底色白色书名,给人简洁大方、朴素自然、静穆和谐的美感。读完之后,我觉得书的封面设计和内容是相吻合的。

“这是一部追溯古典、保卫生活、怀念人类童年的书。这是一部唤醒记忆、修复现代感官和心灵美学的书。”在书里作者从那些被人类辜负的生存元素开始,从那些我们人类曾经拥有现在已经消逝或者正在被人类消逝的东西开始……追溯了那些自然恩赐我们的最原配的世界、最古典的美好、最风光灿烂的一切!《耳根的清净》、《湮灭的燕事》、《再见,萤火虫》、《谁偷走了夜的“黑”》、《荒野的消逝》、《蟋蟀入我床下》、《那些美丽的禁忌》、《乡下人哪去了》……篇篇引人进入思想的深处,字字拨动心灵的琴弦。《湮灭的燕事》使我想起儿时屋檐下的燕巢;《再见,萤火虫》使那轻盈的流萤又进入我的梦乡,儿时在村边在院子里扑捉萤火虫的情景再次浮现在我的面前。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次心灵的享受,都能让心灵呼吸清新的自然气息。

这是一部审视人类精神家园、敢于直面人类愚昧的书;这是一部站在未来对自然、人类、精神、科学……进行深思的一本书。《荒野的消逝》、《古典之殇》、《在古代有几个熟人》等读完之后我不知为什么竟有一种想哭的感觉。有多少极具特色的古村落消亡了我们才想起保护她,有多少极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失传了我们才想起应该重新拾起来;有多少自然的美丽被人类化,还美其名曰让自然更美。作者说“好东西都是原配的,好东西应是免费的。”两次山西的洗耳河之游我深有感触。

第一次大概是在七八年以前吧。那一次旅游我感觉那是我游过的最美的地方之一,虽然不是什么著名的几级几级旅游区,然而那地方最自然。清澈的小河就从自然的山沟流下来,河边杂草丛生,高高低低;或红或黄,野花争艳;乱石大大小小,方方圆圆;没有次序的棵棵垂柳和其它不知名的树木几乎遮住了整个河面。间或有一两个农妇在河边洗衣服,洗菜。好一条原始的河流!回来后心心念念再想着去一次。又去了,大失所望。直到现在想起来心里就痛。我的原始的洗耳河,我的自然的洗耳河呀。人工砌了河道,砌了河床……总之,洗耳河的原始风光荡然无存。正像作者所言人类“正拼命用自己的成就去篡改和毁灭大自然的成就!”人类最纯真最原始的童年风景逐渐消逝。

篇3:王开岭每个故乡都在消逝读后感

王开岭每个故乡都在消逝>读后感

读王开岭的书,在不知不觉中自己的思想也会随着他的文字不断深入,直至心灵的彼岸。

“每个故乡都在消逝”,是啊,可与故土一起灰飞烟灭的还有家乡的风土人情、山山水水乃至活生生的“人”。

“乡下人太少了”,沈从文的一声叹息正是良好时代应发出的忏悔。那黑黝黝的脸颊、生满老茧的双手与那一颗颗单纯而炽热的心都上哪儿去了?谁能知道、又有谁敢知道那一座座用“靡靡之音“与盲目闪烁的霓虹灯拼成的”现代化都市“的背后又有多少险恶呢?

初读此书时或许会认为作者单单对日益恶化的环境忧心,殊不知他更忧虑的是渐渐泯灭的人性与平凡的真善美!

人们的生活水平的确提高了,但请不要用精神食粮来填补物质仓库的贫瘠!若人世间还有一片坚定的呼声在“搬运者们”终会醒悟到精神的空虚才是最坏的结局!

人的改变是悲剧的,而虫子——世间极卑微的生命,却用一声声“唧唧”、“啾啾”构成的永不跑调的生命之歌来赞颂自然、赞颂生命,这难道不应令人类脸红吗?

一个好的时代,我认为是一个有魅力的时代——她有容貌、有气质、有修养。而一个坏的时代,大概是一个邋遢的时代,浑身散发着恶臭。更有甚者,它还对自然指手画脚,俨然一副暴君的模样。而人类正是这个暴君。再不醒悟,自然的起义终将毁灭人类!

光滑的白纸因为王开岭率直的文字而变得凹凸不平,上面写满了忧愤,画满了愤怒的感叹号、迷惘的问号与无奈的省略号„„

正如此书封底所言,这本书有着“清洁的思想、诗性的文字、纯美的灵魂”。它作为上天的>礼物献给了语文、献给了青春、献给了人间,把人们从万劫不复的深渊中拽了出来,让人们忽又有了前行的>勇气。

篇4:王开岭的博客

[随笔]让事物恢复它的本来面目

王开岭 发表于 -9-9 5:38:00http://www.unicornblog.cn/user1/245/

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

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去,见乾坤最上文章。

――(明)洪应明《菜根谭》

1

我越来越笃信两点:

好东西都是原配的。好东西应是免费的。

[随笔]让事物恢复它的.本来面目

王开岭 发表于 2010-9-9 5:38:00

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

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去,见乾坤最上文章。

――(明)洪应明《菜根谭》

1

我越来越笃信两点:

篇5:王开岭散文读书笔记

读王开岭的散文集《精神明亮的人》中,读到最多的便是“人心”二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自然的敬畏。“几千年来,月亮以其温柔恬静的面容,悬挂于我们的人文视野中……作为最亲密、最宝贵的一个邻居,她像一位情侣,厮守着地球的浩瀚长夜。”“月亮――这一被仰望了数千年的文化意象和精神图腾,正被‘月土地’这一尘埃概念所覆盖。”“荒野的消失,乃时代最大的恶果之一。损害的不仅是生态美学,更是人性价值和精神美学。”“20世纪,神被杀害,童话被杀害。最醒目的标志即人对大自然不再虔敬,不再怀有感激之心。”于我心有戚戚焉!

给我带来感染和震撼的还有对童年的敬畏和捍卫。“每个人的身世中,都有一段称得上‘伟大’的时光,那就是他的童年……孩提的伟大在于,那是个怎么做梦都不过分的季节,那是个深信梦想可以成真的年代……对儿童成人化塑造,乃这个时代最蠢的表现之一。而童年真正的乐园――大自然的被杀害,是成人世界对童年犯下的最大罪过。

篇6:王开岭《再见,萤火虫》读后感

王开岭《雪白》初中散文阅读及答案 ? 叫人感念和思痛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比如雪。在我印象里,雪是世界上最辽阔、最庄严、最有诗意和神性的覆盖。她使我隐约想到了“圣诞、人类、福祉、博爱、命运”这些宗教意味很浓的词。那神秘无限的洁白,庞大的包容一切的寂静,纯银般安谧、祥和的光芒,浑然天地、梦色绝尘的巍峨与澄明„„ 拿什么更美的形容她呢?她已被拿去形容世间最美的意境了。童年时,我心里涨满了雪,比大地上的棉花还要多。那时候,大地依然贫穷,贫穷的孩子常常想:要是地里的雪全变成棉花该多好啊!如今,我们身上有的是厚厚的棉了;而大地,却失 去了那相濡以沫的洁白。那时候,一个冬天常常有好几场惊心动魄的雪。有时不舍昼夜地下,天凛地冽,银装素裹。夜晚白得耀眼,像火把节,像过年,令人亢奋。记得初中语文里有篇《夜走灵官峡》,开头即“纷纷扬扬的大雪又下了一整夜„„” 那盛大的雪况,现在忆起来很有些隐隐动容和“俱往矣”的悲壮。不知今天的孩子会不会问:真有那么 多雪么? 是真的,雪不仅多,而且美得痛心。记得小学班里有个家境很穷的女生,又瘦又黑,像棵细细的老也长不大的豆芽儿。一次作文课上她灵机一动把雪比喻成了“雪花膏①”,她说:“那天夜里,我看见天上飘起了雪花膏„„”她念的时候同学全笑了,连老师也哧哧笑了,说她是异想天开。于是老师给我们讲“异想天开”是什么意思。老师讲“异想天开”时女生趴在水泥桌上(当时课桌是用水泥板搭的)呜呜哭了„„不久,她因贫穷辍了学。许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记起了这件事。我猛然发现那个“雪花膏”的 比喻其实多么生动而富有诗意啊!雪,雪花膏的雪,女孩子的雪。在我所见过的比喻中,这是最珍贵的一个。要知道当时穷人家是买不起雪花膏的。美丽的如泣如诉的雪花膏。二 不知从何时起,有个声音问:我们的雪呢? 从前的梦想,有的很快就兑现了。比如棉 花,比如雪花膏和课桌„„一些虽遥遥无期,但我们并不苛求,慢慢来,一切都会有的,没有的都会有的„„ 是的,我们相信。但另一个事实是:我们曾经有过的,现在却没有了。比如雪。我们有了无数的雪花膏,比雪花膏还雪花膏的雪花膏,可我们的雪呢?那“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呢? 偶尔碰上一回,可那是怎样的情景啊―― 稀稀落落粉针或沫状的碎屑,仿佛老人凋谢的胡须,给风一击,给地面轻轻一震,即消殒了。这哪里是雪?分明是雪的骸,死去的雪。衰败的迹象即是这时显露的。我留意到了冬日的憔悴、大地的烦躁、空气的郁闷、没有冰的河床、树的稀少和鸟的惊恐„„眯起眼睛,我认出菜叶上的药斑,阳光中的尘埃和可疑的飞来飞去的阴影„„ 从前不是这样子的。纯洁简美的东西愈来愈少。人类创造着一切也破坏着一切,许多优雅的本色和古典的秩序被打碎了、颠覆了,包括季节、生态、秩序、规矩、操守„„我们狂妄地征伐却失去了判断,拼命地拥有又背叛着初衷;我们消灭了贫穷还消灭了什么? 这是个欲望大得惊人的掘金年代。抒情的方式正在消失。只有物的欲望。我感到了不安,感到了冬天背后那双忧郁的眼睛。那些威胁她的莫名危险„„我开始了怀念,怀念那些流逝和将要流逝的东西,比如童年、雪、本色,比如村庄、野地、棉布的经纬、流动的水„„(选自《精神明亮的人》)【注】①雪花膏:一种化妆品,洁白如雪,用来滋润皮肤。19.本文以“雪”为线索,由雪及人,由雪及事,由雪及现实,请概括作者的心路历程。(4分)①___→②痛心→③___→④___→⑤___ 20.作者在文中说“雪不仅多,而且美得痛心”,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说雪“美得痛心”。(4分)21.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3分)这哪里是雪?分明是雪的骸,死去的雪。22.本文意蕴深刻,请联系现实,谈谈本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4分 答案: 19.①感念③质问(反思或愤怒)④不安⑤怀念(4分,每空1分。①感念的是童年时雪的美丽和惊心动魄;②痛心的是女生被嘲笑和辍学;③质问的是我们为什么留不住纯洁简美;④不安的是物欲膨大带来的威胁、危险;⑤怀念的是那些流逝的和将要流逝的美好。)20.女生把雪比作滋润美白的“雪花膏”,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者认为生动而富有诗意,很美,(1分)但师生的不理解(1分)、女生的痛哭(1分)以及女生因家贫辍学的结局(1分)让人痛心。(4分,意近即可)21.现在的雪稀稀落落,(1分)没有盛大的雪况,失去了辽阔、庄严、诗意、神性和灵魂,(1分)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流逝的失望,对环境被破坏的愤怒。(1分)(3分,意近即可)22.①消灭贫穷,创造财富,追求梦想,没有错,但不能以美好的失去为代价。②梦想不能苛求,要往长远看,慢慢来。应保持纯真的本色,克制个人的私欲,尊重规律,拒绝盲目的采伐和无度的攫取。③应增强忧患意识,警惕来自环境的威胁、危险,积极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家园。(4分,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

篇7:王开岭《再见,萤火虫》读后感

——读王开岭《精神自治》有感

南京29中民进支部莫春雷

关注“王开岭”这个名字源于教学,源于他被选进模考现代文阅读的《精神明亮的人》和《语文读本》中一篇《是“国家”错了》。在眼前一亮,心中一惊之后,我开始深深思考我们的“精神境遇”,也开始追索他其他的文字,他细腻优美的语言的敏锐深刻的哲思。是的,带着灵魂而来的独立的思想,在深刻博大的国度里游弋,所展开的丰富辽远的境界,令我有豁然开朗之感。

每天清晨,我在厨房里准备早餐,开始一天忙忙碌碌的生活。窗外是初升的旭日和变幻莫测的云霞。我的心中充满了温柔的感动。在第一篇《精神明亮的人》中,令作者“猝然绊倒”的,正是大文豪福楼拜写给女友的一封信中所提到的“我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一位以‘面壁写作’为誓志的世界文豪,一位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再寻常不过的晨曦之降视若一件盛事,当作一门必修课来迎对„„”,那种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庄严感令人肃然起敬。于是作者感叹“迎接晨曦,不仅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的力量作用于生命的一轮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认真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体更细腻,清新的感受。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记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赋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觉,新的闪念、启示与发现……”这些动情的文字让我为自然,为生命而深深感动,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感觉到繁冗和枯燥,在升学压力造成的变形教育中渐渐丧失明亮的精神和清澈的目光,还有多少人注视到美丽与神奇的世界?

我深幸自己还没有忘记自己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城市,无论是历史上的还是眼前的,都有可观。生活总是忙忙碌碌,平常所言的上班族“八小时工作”简直是痴心妄想!我们上班总是很早,每天我下楼梯就和清洁工人撞个满怀,然后我们理解和安慰地互相问候;我们常常在中午12:30开会,常常在下午5:00之后开会;我们常常天黑下来才离开学校,甚至天黑下来也不能离开学校。在所谓的“假期”里我们常常被要求补课,或开研讨会,写论文,课题,等等。但是,现实生活让人忙忙碌碌也庸庸碌碌,但仍要告诉自己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关注自己的心情和思想,关注城市的花开花落,日升月落。在这个城市,我关注每一个角落,四季的更替,与自然“相遇”,与生命“对视”,认真地打量自己,不要在烽烟滚滚刀光剑影的红尘里把自己弄丢了。如果我连自己都丢了,我怎么和孩子们一起寻找前行的方向?

作为一个当代语文教育者,当我读到《古典之殇》中的以下文字时,心中不能不产生深刻的共鸣:

“一边是秃山童岭、雀兽绝迹,一边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脆音朗朗;一边是泉涸池干、枯禾赤野,一边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

鱼肥’的一遍遍抄写;一边是暴尘浊日、黄沙漫卷,一边却勒令孩子体味‘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盛况……何等艰远何等难为的遥想呀!”

是的,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一个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毕生追求的语文老师,对于祖国的大好河山自然是热爱着向往着的,然而的确当我行走四方的时候,我也深深感到曾经干净美好的世界正在风化消逝„„

“语文教材中的众多游记,无论赏三峡、登黄山,还是临赤壁、游褒禅,徐霞客的地理图……除了传递水墨画般的自然意境外,更有着‘遗址’的凭吊和祭奠意义!更有着‘黄鹤一去不复返’的绝唱意味!阅读竟成了告别,竟成了永诀和追悼。”

其实,告别的又何止是那个诗意的自然呢?许多作品中传递出来的古朴的人情风物之美似乎也成了现代社会中的稀缺,在时代快速奔驰的进程中,我们丢失了很多很多。

作为一个传道受业解惑的当代教育者,我们在教他们解剖文章操练题目之余,还能够“拿什么送给孩子”?我们自己怎样面对这个变化了世界,又怎样引导孩子来面对这样的世界?我们在教孩子们读诗,然而,当诗意的环境被破坏,诗意的生活成了奢望的遥想,孩子们不再相信“诗意地栖居”的存在,如果我们自己早已怀疑,心中丧失了信仰,又如何向他们解释?

走出书斋,走出校园,去寻觅,去感怀,去凭吊,去热爱和悲叹,让真切饱满的感情在名山大川里驰骋奔流,也把自己的发现和感悟告诉孩子。带着孩子走进课本也走出课本,跟他们一起阅读自然与生活。多年以后,他们早已经忘掉你给他们讲评的试卷上的ABCD,却或许会想起你曾经讲过的一次美的邂逅,甚至或许因一次同游而产生新的思考,甚而做出一个不一样的决定。如果我们心中有信仰,并且行动也有感染力,能够给孩子的就不止是ABCD。

《是“国家”错了》一文被选进了《语文读本》,我为此而深深感动。这是语文教育思想界的一个进步。学生在阅读此文时深感震撼,为那些真实而理性的声音。在批注读本时我也读到了学生的思想,这就是文字的力量,是感情碰感情,是灵魂的对话。我们面对的学生有热血有思想,他们看到很多社会上难以理解的事情,心里有无数的疑惑却得不到真实的解答,在自己盲目地努力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他们中很多人采取了并不恰当的方式,有的回避,有的冷漠,有的愤激。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的“愤青”越来越多?思想的奔流越来越缺乏一个理性的流向。

在学生最需要传道受业解惑的时候和领域,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是不是多数时候选择了回避呢?我们热衷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对最重要的“传道解惑”却世故地选择缄默。当然,这是思想的禁区,也是时代的无奈。然而我们是否警惕过:我们也曾有过热忱纯洁的初衷,现在是否沦丧?走上讲台,我们是否带着灵魂而来!

我们自己反省过吗?在繁重的课务、密集的练习和频繁的考试中,在横七竖八的各种表格与数据中,我们是不是因为压力就丧失了自己的思想,在现实的挤压下灵魂早已异化了呢?当我们自己“没有”,我们拿什么送给孩子!

在《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中,作者提出:大多数中国人“生命不到位”。“做自己真正倾心并倍感快意和满足的事”,这是多么难,多么奢侈的一个念头!“多少人能自由地放飞生命、真正从工作中享受投入的快感?多少人在做着平生最

渴盼的事且乐此不疲?谁之忙碌是在演绎理想中的‚生命角色‛?谁能按自己欣赏和理解的方式去做自己的工作?一个普通人的劳作中包含着多大比例的‘事业’、‘热忱’、‘信仰’、‘尊严’、‘幸福’等价值成分?即便是教师、记者、律师、学人、公务员,其‘精神境遇’又如何?扪心自问,他们器重自己的工作吗?爱自己的人格和灵魂吗?他们有真正发乎生命的梦想和纯洁吗?……压抑、委屈、焦虑、愤懑、庸散、怀才不遇、战战兢兢、怨天尤人、浑浑噩噩、庸庸碌碌、潦潦草草不正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主貌吗?……我们可曾真实有力地生活过??”

呵,这一声声“天问”,感觉久违了多少个世纪,却分明直击灵魂!作者说“真正折磨生命的并非物质境遇,而是精神境遇”,这个概念的提出就是带着灵魂而来的。

“越来越多的无序、荒谬和世事难料,让我们对生活本身充满了惊恐与敌意。‛面对自然种种,为什么不能做到有情有义?面对人生种种,为什么做不到心胸坦荡?为什么要为那些“浮云”而斤斤计较,睚眦必报?生活有许多不如意,可也有许多美好的东西,为什么我们只用一个“混”字就全部把它们敷衍过去,抹杀干净?“我们可曾真实有力地生活过?”

“观察西方人的生态,我最大的感受是:他们活得朴素、本色、自主、自愿!他们竟然可以按自己的意向,按喜欢的方式来生活!‛我曾有幸在国外居住过一段时间,深切体味了西方人那种朴素本色自主自愿的生活状态。他们工作不问高低贵贱,只论行事品质和精神风貌,不论大小多少,只论团队精神和创意热情。他们那种投入、虔诚、兴致盎然,兢兢业业深切地感动了我,而我们大多数国人身上生命的个体精神在流失,对生命的热忱在退却„„从广泛的意义上说,我们当代的中国人绝大多数是没有宗教信仰的,所以并不相信有灵魂的存在。然而,我,仍然为这样的文字而动容:

“没有独立的精神领地,没有个性的生动与闪光,没有自足的个体意志和理想,一个人无论面皮多么红润白皙,其生命都谈不上鲜活与健康;无论肉体的居住环境多么轩敞耀眼,其生态都是黯淡、阴郁和低垂的,灵魂都无法真正明快起来……”

我原以为被称为中国青年思想家三驾马车之一的王开岭定是一个远离主流媒体“面壁思考与写作”的评论者,却惊异地发现他的“主业”是央视新闻评论部《社会记录》《新闻会客厅》栏目指导。在几乎群体“忘我”的时代中却保持自己的思想,在追名逐利的影影幢幢中却保持清醒的灵魂,尤为难得。有人这样评价:“他是一个谦卑而诚实的思想写作者角色,他绕开了很多游戏和场合,显得寂静而隐蔽。除了忧郁,他还明亮;除了锋利,他还温润;除了理性,他还唯美。”我们要阅读的,难道不就是这样优美而深刻的作品吗?

他的文字是思想自然生长的结果,我喜欢阅读这样干净而深刻的文字。作者深刻的生命体验和锐利的思想与他充满着文学而又诗意的表达结合后仿佛产生了一种可以撼动我心灵的力量,就像有人说的那样“犹如你在混沌,慵懒与麻木的沉睡之中听到一声嘹亮发叫声很刺耳的鞭声,凛然惊醒,肃然起敬”。

篇8:再见萤火虫观后感

我最喜欢宫崎骏老师的电影《再见萤火虫》,充满了对亲人离别的哀伤,以及对战争的厌恶。年幼的诚田母亲在战争中死去,一个坟墓也没有。他既要承受母亲的死亡,也要坚强的挺着照顾年幼的妹妹。

战争是多么残酷啊!它使太多的人流离失所,亲情离别。在战争中连亲情也变得冷漠无情。在姨妈家母亲的遗物被变卖了,换来了粮食,可碗里的米饭越来越少,也听见姨妈对他们的的烦躁、厌恶。都在无声的告诉他们要离开了。这是多么可怕,为了粮食连亲情都可不顾。离开了姨妈家,虽然住在一小洞里。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依然快乐无比没有姨妈那尖酸刻薄的话语、厌恶的眼神。在那节子生病了,她快死了。她将盒里的“糖果”拿给诚田吃,用稚嫩的声音说:“哥哥吃!”多么可爱的孩子,却在也回不来了。诚田也因妹妹的死而死去。

篇9:《再见萤火虫》观后感

其中有几幕令我非常感动:在一个晚上,妹妹因想妈妈哭了(妈妈当时去世了),哥哥把妹妹抱了出去,看那些闪闪发光的萤火虫。可能是因为那些萤火虫非常的美丽、漂亮,所以妹妹渐渐的平静下来;还有一次,妹妹生病了,哥哥为了妹妹,做了小偷,去偷人家家的东西来换取一些有营养的食物给妹妹吃……

我记起以前的一篇新闻,那篇新闻讲述了一个孩子照顾生了得了重病的母亲的情形。这个孩子的苦日子也来到了。晚上,妈妈像个小孩一样,又是哭又是闹的,还打那个孩子!但是,那个孩子并没有放弃,就这样,在这艰苦的日子中,她度过了整整……

篇10:《再见萤火虫》观后感

这是1945年,日本战败了,对于日本人来说是很悲惨的,更何况是一对失去父母的兄妹。

他们两个相依为命,小杰有一次和诚田搬到山洞里,因为他们不想和他们的婶婶一起,他们因为不幸被炸死了。小杰有一次和哥哥去海边玩,到沙滩那里小杰看见了螃蟹,她跟着螃蟹走,走着走着,小杰看见了一个尸体,诚田也看见了,其实那就是他们妈妈的尸体,晚上,小杰很饥饿,飞机飞来的时候别人都忙着往外面跑,诚田冒着生命危险去别人家拿东西给妹妹吃。

妹妹得了皮肤病是湿疹,有一次 哥哥听见爸爸也趣事了,诚田很伤心,决定把钱用掉,回家看见妹妹咬着弹珠,哥哥把弹珠拿出来。诚田对小杰说:“你吃糖果吧,还有西瓜!”小杰只吃了一口西瓜就去世了,小杰应该是饿死的。满天都是萤火虫,小杰火化了。

看完以后有些同学还笑,惹得苏老师很生气,我们现在拥有的太多了,很幸福都不知道什么是珍惜了。

篇11:王开岭《再见,萤火虫》读后感

20xx年将要结束的某天,一个少年走进了离家不远的图书馆。时间已不早,但据离闭馆还有的一段时间却需要些什么来打发。于是他抽出了一本书,在一面墙一样的书架上,不算显眼的书。

“他赶上了新年,赶在宇宙新旧交替的时刻,愈发像一个仪式。”

原谅我,找不到比书中这句更完美的描述。

看着书上那黑白的作者照片,我感受到了光――是的,它不仅是精神明亮的人,他本就是一个完全明亮的人。他站在满脑空白、不知所措的我面前,带给了我光――当然不是将一束手电照在我脸上,高傲的表示这就是我要的光:他和善地微笑着,将自身的光照在前方一片青竹上,反射回的翠色里,有着生命动人的清香。

捧着那本书,在时间来临之前,我已热泪盈眶。

“我出生的全部目的只有一个,生活!在充分的肯定心境种生活,在充分的美和爱中生活。,聚精会神,不被干扰的生活。”在唯美而朦胧的光中,已经过不惑之年的他,脸上的皱纹紧绷而刚硬,散发着坚定与纯粹的气息。转而,他脸上的线条渐趋柔和,眼神中也慢慢有了迷离的神色:他告诉我他是怎样用一种橡皮一般的思维擦去脑中积压的过多的不必要的信息,他告诉我他在睡前看着床头丰子恺、李渔的人的.作品时内心有着多么宁静的愉悦,他告诉我他举着从旧北京的老店里买到的纸鸢时是多么的激动以至于双手僵硬……

他眼中的色彩不断交结,升华,终于凝成了化不开的霓虹。而后,他转头,带着一丝责备与笑意的目光,温和地罩在我身上。

是的,他是一定知道的,他是一定知道我曾经怎样机械地行尸走肉地生活过,怎样所谓风花雪月地无病呻吟过,他知道的。

那道温和的亲爱的灯光,我懂。

一阵秋风轻轻擦过,他的眉宇在这微寒的空气里催生出了一朵惆怅。是想起奥黛丽・赫本了吧?那个纯洁而诗性的“越轨者”那个面对无聊生活敢于背叛向生机的“问题少女”――“一个人的飘逝就像落叶,时间的气流将她的手从枝条上吹开,现在,她连亲吻地面的力气都没有了。她就这样静静地,美丽地躺着,在冰凉的青草泥石之间。”;是想起邓丽君了吧?那个在淡漠爱的时间里出演爱情,在裙裾被割掉的正襟岁月里赠送惊喜的天使:“她的歌声从遥远的海岛踏波而来,像颤颤丝绸,像袅袅朦月,像天涯吹来的一叶扁舟一样……她被上帝接走了。”

他叙述得那么动情,眼中早已满含泪水。而我,又何尝不是如此。我甚至恨自己,为什么,为什么没有早点出生,能够见证她们的存在?

而他却说:不要怨恨,生命不该怨恨。

“人,是社会文明的唯一和全部目的。人,有害怕和惜命的权利。生命比政治更神圣,人心比主意更可贵。”他的脸上又恢复了他所最常见的表情,不怒不惧,不喜不悲。然而我知道这并不是全部,他脸上每一道纹路,他双鬓上每一道白丝,都因肃穆而神圣,因悲悯而庄严。是的,我见过他这样神性的表情。当他凝视着一个中年男子面对死亡到来的神情,想象着他的告别:向生命,向世间,向最舍不得撒手的人寰,向最亲密的食物告别。那张脸上浓墨涂抹的绝望,是泪水与爱人最后一次的肌肤相亲,是肉体对精神最赤裸裸的背叛!

合上书,夕阳的余晖弥散过我的指尖。那一刻,泪水,忍不住又滂沱……

起身,活动着脚踝。那酸麻感让我倍感亲切。脸上的泪我已不愿去擦,因为我很忙,我忙着对这一天太阳最后的表演微笑。

我不愿再单纯用眼睛看世界,我愿用心去感受,用心去领会生命最绚烂最唯美最真实的动人。

上一篇:建材买卖合同下一篇:后作文教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