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草帽回乡散文

2024-04-20

戴着草帽回乡散文(共6篇)

篇1:戴着草帽回乡散文

戴着草帽回乡散文

我拿了把磨得瓦蓝的镰刀去割麦的时候,母亲再三叮嘱我戴上顶草帽。她说,外面日头毒,当心晒黑了脸,回城见不得人。母亲说这话已有二十多年,而今,那顶温暖的草帽就摆放在我书房显著的位置。

几次搬家,破旧得有点文物模样的草帽都差点遭了厄运。我实在舍不得抛弃它,上面散发出淡淡的泥土气息,这常常让我想起那些活跃在乡间会说话的农具。

我扶着犁子翻过地,站在耙上挥着马鞭碎过土,拉着耩子播过种,扛着铁锄清过草,拿着镰刀割过麦,举起木锨扬过场。其间,那顶草帽总戴在头上,为我遮过阳挡过雨,让我燃起生活的希望。

在所有的农具中,我尤为喜欢锄头。庄稼萌芽后钻出泥土,各种娇嫩的草芽也随之而出。这时,沿着整畦的田垄,非得锄上一遍不可。锄草的最佳时机,不在日初出苍苍凉凉的清晨,不在暮气渐起、暑热已退的傍晚,而在热如探汤的正午,个中缘由可想而知。夏季雨水勤,杂草长势快,一季庄稼要锄上三五遍方可。锄地非等闲,既要斩草除根,又要呵护庄稼,实在是马虎不得。

摸着木质的滑润的锄把,看着枣木或松木把上的一圈又一圈的纹路,向往着收获时的甜美,锄地时自然格外用心。其实,锄地就是和大地交流情感,向庄稼倾诉衷肠,哪里还会觉得辛苦和劳累?

父亲是个手艺娴熟的木匠,那些个斧头、锯子、锛和墨斗在他手里灵性十足,旋转如飞,就像高明的`算盘师拨弄冰糖葫芦般的算珠一样,他也、俨然成了木工王国里的艺术家。他又是庄稼地里的好把式。叉筢扫帚扬场锨,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犁耧锄头和扁担,他把玩到了一种神妙的极致。

脑海深处经常浮现出父亲的身影,每当此时,心里总感到酸涩、凄楚。父亲心疼刚到手的小黄牛,套上它拉耩子耩地,同时也让我陪着拉。内心怨气炽盛,我就故意将绳子拉得有气无力。这是扬着鞭子站在身后的父亲总要吆喝两声,似乎不像赶牛,而是在鞭策我。这一幕至今我还铭刻在心,往事历历,思之令人悲哽。生活中,每当我醉心于安逸、企图偷懒时,严厉的父亲似乎又站在身后,这让我顿时警醒起来,掸掸思想上的尘土,继续沿着那条布满荆棘的人生之路前行。

年少时喜欢坐在打麦场边,悠闲地,自在地,看老水牛拉着碌碡辗轧金灿灿的麦子,泛起圈圈涟漪;看年壮的小伙子飞起木锨将麦子扬向半空,麦粒和麦芒天女散花般飞落而下;看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嘁嘁喳喳地用簸箕将成堆的麦子装入麻袋,然后码放在麦场的中央。喝着刚从竹扫帚上摘下的竹叶泡成的清茶,嗅闻着空中的阳光和场院里麦子散发出来的缕缕清香,那份惬意、舒畅是躲在书房里永远也享受不到的滋味。

暮色四起,疲累了一天的人们开始坐着月影下听乡戏,那是乡村的一场盛宴。母亲看大家吃过饭,赶紧收拾碗筷,随后端起纺车喊上我就向戏场走去。密密匝匝的人群,喧喧嚷嚷,只等那二胡、三弦儿一拉,简板一敲,全都立马鸦雀无声,静得掉根针儿也听得清。说书的一张嘴,母亲的纺车也便飞速旋转起来。说实话,《三侠五义》啊,《说岳全传》啊,《三国传奇》啊,这些曲文对我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纺车优美的旋律反而让我迷醉不已,常常那嘤嘤成韵的乡音将我带入甜美的梦乡。

曲终人散,在享受和惬意中人们各自走开。母亲总是最后一个离场,为的是叫醒正在梦中贪玩的儿子。夜阑人静,月明星稀,母亲端着纺车走在前边,我则磕磕绊绊地跟在身后。远处传来了村北老杨家石磨磨面的丁丁声……

我是乡村的流浪者,与那些温暖的农具有着不可割舍的情感。它们见证了我的成长,带给我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在那些会说话的农具身上,我看到了高贵。它们朴实无华,质拙忠诚,不炫耀,不张场,不浮华,不做作,默默而又执着地守候在乡间。你说,立于天地间的我们,做把镰刀,做只锄头,哪怕做顶遮风挡雨的草帽,不都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吗?

离乡愈久,思乡愈切。思念那些温暖而又会说话的农具,怀思那些堂堂正正的父老乡亲。下定快心,明天一早,戴上草帽,怀揣着一颗赤诚的心,回乡……

篇2:戴着草帽回乡散文

土星戴“大草帽”

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有人认为木星是最漂亮的,因为它披着色彩斑斓的云带,仿佛一个大彩蛋。不过,更多的人觉得,土星虽然名字“土”,但它才是天空中最美丽的天使,因为土星周围有着亮闪闪的光环,远远望去,就像戴了一顶优雅的大草帽。那么,为什么土星会戴着这顶“大草帽”呢?

首先我们来看这顶“大草帽”的本质。16,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在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土星时,发觉它身边好像还有东西,因为那时候的望远镜精度不够,所以他也不能确定那是什么。到了1659年,荷兰的科学家惠更斯证实,这是围绕土星的光环。以后,关于这个美丽光环的探测就热火朝天了。

那么,为什么土星有这顶“大草帽”而其他行星没有呢?根据对环中物质的分析,一些科学家认为,很可能是有一颗尚未成型的卫星被土星的引力作用干扰,分裂成了小碎片,最终形成了这个独一无二的美丽光环。也就是说,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土星靠着自身的引力把卫星打碎了。因为这些碎片跑不开,最终形成了围绕土星旋转的光环。

篇3:戴着草帽回乡散文

众多作品中, 沈从文的散文格外引人瞩目, 其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 对人性和生命的阐述和说明, 对当下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构起着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作用。尤其是他1934年的回乡散文 (《湘行散记》和《湘行书简》) 最为读者所青睐。沈从文借助散文文字告诉人们对于“生的意义”的明悟。散文中流于笔端的正直、诚实、善良、知足、乐观、热情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为人性和生命作一种理想化的注释和说明。如果说审美教育是指借助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手段, 培养人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情操, 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 使人得到全面自由发展的特殊教育方式。那么, 沈从文在他的个人世界和公共空间里扮演着既是审美教育的对象, 又是审美教育的执行者的双重角色。作为个人, 他不断从书本和“社会”这本大书中接受美的熏陶。作为教师, 他拥护蔡元培“美育代宗教”的主张, 引导学生摆脱“生命无性格, 生活无目的, 生存无幻想”的状态, “激发生命离开一个动物人生观, 向抽象发展与追求的兴趣或意志, 恰恰是人类一切进步的象征。”作为作家, 写作帮助他将生命的理性从肉体分离, 用一种更坚固材料保留下来。沈从文一生致力于致力于保持一颗热情的心而防止冷漠, 致力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用审美教育的火炬照亮心中的温暖, “如象生命的明悟, 使一个人消极的从肉体爱憎取予, 理解人的神性和魔性, 如何相互为缘, 并明白生命各种型式, 扩大到个人生活经验以外, 为任何书籍所无从企及。”

一、思维的表征:抓定最美丽与最调和的风度

思维表征来看:《湘行散记》、《湘行书简》在艺术上创造性地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运用和发展了诗化叙述体式。两本散文集都以“我”回湘旅途见闻和活动作为写作线索, 穿插沿途风景、风俗、风貌的历史民族背景介绍和人事感受。巧妙地以单个事物如青黛色的石壁、满江的橹歌、山城楼门、简家溪的吊脚楼、托尔斯泰一样的老人等为点, 行程线索为线, 湘西整体生活现状为面, 对耳目所及的信息进行选取、加工、组合、再现等分析处理, 并有所侧重地将实物的细节和特征凸显或者省略。诗化的散文以“我”为中心的线索展开对景物的关注与把握, 实现从人、物到历史、思想的思维迁移或跳转。流动的视角的转移和心理变化, 时空序列的更迭中使“常”与“变”带上哲理的思辨意味和想象色彩, 他对现实历史的反思以特殊的情感体验界定纯粹的对象达到对本质的认知和审美教育实践的目的。

然而, 审美教育美育不等于粉饰丑陋, 回避现实。而是需要有审美感知的眼睛、审美鉴赏的头脑和审美创造的双手。需要能从“一片铜, 一块石头, 一把线, 一组声音”中发现“世界之大”。“知道用各种感觉捕捉这种美丽神奇光影。”

因而, 当他的作品被定调为“田园牧歌”时, 沈从文借助《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的平台, 向他的读者交代:“我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 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 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 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 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沈从文无意美化丑陋的现实, 制造“田园牧歌”。而是“忠忠实实和问题接触时, 心中不免痛苦, 唯恐作品和读者对面, 给读者也只是一个痛苦印象, 还特意加上一点牧歌的谐趣, 取得人事上的调和。”因为“神圣伟大的悲哀不一定有一滩血一把眼泪, 一个聪明作家写人类痛苦是用徽笑来写的”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反差, 凭借敏锐的审美感知力和鉴赏力, 自觉使他选择了在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之间保持合适的尺度。“抓定最美丽与最调和的风度”, 热爱人生, 铸造一种“博大坚实富于生气的人格”。他微笑着埋藏起心中的“悲”, 呈现给我们眼前的“美”。即使是历经苦难的磨砺, 战事的摧残, 内外交困的纠结, 他依然平静地表达着他对世界爱与美的追求, 用文学的形式扮演着美的体验者与爱的传播者的角色。

二、思维的烛照:精神附丽于对理想世界的关照

艺术思维是有别与科学思维的一种审美关照和思想洞幽。科学教会我们客观理性, 艺术则内化为对人心灵的陶冶。席勒在《美育书简》第20封信中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 有促进知识的教育, 有促进道德的教育, 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达到尽可能的和谐。”

教育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自我塑造修养的过程。思维的运演过程中, 散文描写的客观事物本无生命, 散文作者充分调动自己的情绪, 通过描述事物使精神附丽于对理想世界的关照, 思维的重心则超越物我的范畴, 精神突破对象的规定性, 把人的意向、欲望、情感融入对世界的领悟。就像朱光潜说的“每个人所能领悟到得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实际上, 不单单是读者, 沈从文本人都成了审美教育的对象, 他笑称自己的习作时一种“情绪的体操”, “一刹那间被美丽所照耀, 所征服, 所教育是也。”。同时, 沈从文准确地把握和和传达了审美感受与世界的关联, 并以一种形象直观的图文展示给读者和学生。相比同一时期鲁迅对黑暗社会的针砭和“五四文学”的单薄, 饱满的精神使得沈从文的审美创作洋溢着让生命归于平静的力量, 温润了许许多多业已疲惫的心灵。

马克思说过“事实上, 通过分析来寻找宗教幻想的世俗核心比反过来从当时的现实生活关系中引出他的天国形式要容易得多”。作为一个历经战乱, 尝尽苦难的人, 在辗转漂泊中要培养其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而不因此变得颓废堕落的确不是易事。但是, 从一个“乡下人”到大学教授, 从一个小兵到作家, 沈从文从没放弃自己的精神理想, 文学理想成为他克服困难, 坚强自己的武器, 他以“痴汉”般的执着, 指引我们“向未来远景凝眸”。他说:“我不明白一切同人类生活相联结时的美恶, 换一句话说, 就是我不大能领会伦理的美。接近人生时, 我永远是个艺术家的感情, 却绝不是所谓道德君子的感情。”即使是在冰冷的船舱里, 他依然不忘用他的文字传达着对于理想未来的热情。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过:“人不过是一根芦苇, 是自然界最柔软的东西。”不过, 人是一根能思维的芦苇, 人能在思考中深刻自己。在一路走过的旅程中, 沈从文先生的精神情操被这些碧波荡涤着, 被橹声陶冶着, 这里的每一个景致都牵连着作者的哀乐。他带领着我们在自然的美中颐养耳目, 在社会的美中锻炼情志, 在艺术的美中徜徉心灵, 审美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水到渠成。

三、思维的运演:镜与灯的显示与照亮

英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曾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用“镜”与“灯”来隐喻心灵。“镜”把心灵比作外界事物的反映者, 如实地客观记录世界的外在特征和生命现象。“灯”则把心灵比作一种发光体, 致力于思维对客观对象的深远区层实现穿透性实践, 灯启示了我们关注事物背后承载的深层意义, 引发思维的跃动和联想的铺展。

沈从文说:“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作者目光投向的某物, 都变成了他思考的对象、思念的对象。貌似司空见惯的事物由于他的凝眸变得有意味, 他在关注中发现了被关注事物的美。他的文字为读者提供了“另外一种人生”, 读者可以依此加深对于个体生命的理解, 达到陶冶情操的审美教育目的。不管是《湘行散记》, 还是《湘行书简》, 回乡旅途的风景、风情、风俗、风物并不是简单的罗列堆砌, 心灵感情的流泻和态度观念的表达也不是无病呻吟。思维在一定心理场内, 有选择地安排“镜”所描述的对象。“镜”描述的具有相似性、连续性的对象造成读者心理的一种共同倾向, 使之在心理上趋同、闭合、突现出来形成格式塔完形。

理想之灯聚焦并照亮沈从文模糊不清的认知领域, 诸多意向性结构彼此互为根基地共同形成对人类生活的一种深刻体认。在这些1934年回乡散文里, 他目光和笔触所到之处, 以自然的态度从最初“镜”的直觉经验转化到试图表达内心不可捉摸的“灯”的情绪体验。在“灯”的指引下, 沈从文对美好自然山水的热爱、对忠贞爱情的守护、对沅水流域人民生活的历史、人事、社会认知的牵挂, 对“优美、健康、自然、不悖人性形式”的追求一一呈现出来。沈从文把心目中所希望的未竟理想和愿望转移寄托到对故乡的深情描摹和故乡历史人事的解读之上。 (《从文自传》) 沈从文中说:“现代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 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他只身挣扎在他乡的都市里讨生活, 魂梦牵绕处却还是那山围水绕的凤凰。就像是脱离了母体的婴孩, 回到母亲怀抱的冲动和欲望指引着他不遗余力地歌泣, 并以一生誓死不渝地对“真”、“善”、“美”的追求诠释了对生命的热爱, 对故乡的眷恋。

四、思维的超越:诗意的自我确证

沈从文在诗意的世界里寻找自我确证, 并企图用文学的最高功能消除一切界限与距离。他的《湘行散记》和《湘行书简》优美恬淡的基调、晶莹剔透的文字托举着对生命哲学的阐发和诗意理想的建构。他标举:“因为我活到这个世界里有所爱。美丽, 清洁, 智慧, 以及对全人类幸福的幻影, 皆永远觉得是一种德性, 也因此永远使我对它崇拜和倾心。这点情绪同宗教情绪完全一样。这点情绪促我来写作, 不断地写作, 没有厌倦, 只因为我将在各个作品各种形式里, 表现我对于这个道德的努力。”

席勒在《美育书简》第十六封信中说:“美的最高理想要在实在与形式的尽可能完善的结合与平衡里寻找。这种平衡永远是一种理想。”沈从文生活的20、30年代:战乱频繁、社会混乱、民生艰难。在这样的浓重的苦难生活背景下, 生存的压力、秩序的维持成为社会生活的主题, 理想的追求、梦想的实现退居为可遇不可求的奢望。沈从文的心是温软的, 他其实比任何人都清楚, “世外桃源”是不存在的, “乌托邦”也是没有的, 他无法选择人生, 战争中杀人流血的残酷、城市中的虚伪狡诈等都是作者内心深处不愿面对的伤痛, 每一次描写这些场面无异于再一次触动他心中的伤痛。但是, “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 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 没有其他途径。”于是, 他寄希望在虚拟的文学世界里寻找拯救人性的良方, 寻找诗意的栖居方式。他积聚对生命的尊崇与谦卑, 努力在各种冲突中寻求和谐与拯救。虽然, 沈从文构造的一系列牧歌式的乡村世界及其淳朴善良的湘西人物并不足以疗救中国审美教育的现状, 但是, 他以自己的方式为他的“优美, 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做到了恰如其分的说明。在充满劳绩的大地上, “生活在人与人相碰撞的社会中, 和多数人哺糟啜醯, 感觉够痛苦了, 更何况有时连这种贴近地面的平庸的生活也变得可望不可及, 有些人常常为社会所抛弃, 所排斥, 生活中竟智能有一点点回忆, 或者只能做一点既可怜的白日梦。”他是忧郁感伤的, 但是他没有放弃努力, 诗化的语言造成了作者痛苦的间离与淡化。诗意的理想小庙就像黑夜里温柔的光亮, 指引着他摆脱生活常态的倦怠, 循着忧郁但又优美的精神苦旅找寻照亮生活的太阳。

沈从文怀着一颗赤子的心接近着人生, 以一个艺术家的超越感情低调地品味着生活的诸多滋味, 他过于爱有生的一切, 任何生命悲剧的崇高都让人肃然起敬。世界上的任何人都能够被美所吸引, 所教育、所启示。他的《湘行散记》和《湘行书简》让我们看到生命在生息、繁衍、代谢、更替、进化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生存意识。真善美、同情, 希望、期待、悲悯、珍惜、童心、博爱、所有的情愫交结在一起, 以陶冶人生的方式, 直到体悟到生命的意义。我们那颗沾满尘埃的心灵在审美教育的自由熏陶中慢慢净化。这种“如中毒, 如受电, 当之者必喑哑萎悴, 动弹不得, 失其所信所守”。的美的传达使人、世界、意义在人类精神的领域里殊途同归。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全集》[C] (32卷) , 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年版.

[2]. (德) 席勒著, 徐恒醇译.《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984年版.

[3].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M].北京:三联书店, 1985年版.

[4].刘洪涛、杨瑞仁主编.《沈从文研究资料》 (上、下卷)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5].朱光潜.《谈美书简》[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7年版.

篇4:戴着“草帽”的房子

略高于水平面的首层空间涵盖了厨房、餐区以及一个小露台,这里采用了开敞式的布局,三面皆与庭院相通,游泳池则位于庭院深处,餐区的后侧。高高的围墙不仅给居住者营造出良好的隐私感,还能遮挡住强烈的目光。下雨天的时候,可以把屋檐边上的竹帘放下来,以防止雨水溅入屋内。游泳池除了供业主休闲娱乐以外,还能让周围的空气变得凉爽一些。到了晚上,放下厨房旁边的自动防火帘即可保证房子的安防安全。庭院里种植了各种高矮不一的树木以及爬墙植物,整座房子就置身于这片葱郁的绿色之中。

二层空间的南面与西面的墙壁是由回收砖块砌成的双层孔洞墙,空气从洞孔间穿过,让整个二层空间获得了良好的通风效果,也让室内空间更加凉爽。落地窗则给住户提供了绝佳的观景视野。地面及天花板都采用了原始质朴的混凝土材质,家具色彩则以浑厚的木色为主,并加入了些许红色元素,如扶手沙发和楼梯,以此点亮整体空间。大面的木质落地书柜不仅起到了收纳及装饰的作用,同时也成为了客厅与楼梯之间的隔间。

原本的阁楼空间被改造成一间宽敞的卧室,该层以空旷舒适作为主要的设计理念,大面的滑动窗户、彩色格子地毯、柔软的大号坐垫给整个卧室营造出了温馨恬静的生活气息。阁楼下的浴室空间也是该层的一大亮点,阳光透过斜屋顶上的屏风照入室内,浴缸旁的绿植则顺沿着墙面延伸至斜屋顶外。在阳光的照耀下,斑驳的叶片影子映在了薄荷绿的墙面上,让小巧的浴室空间也充满了盎然生机与灵气,并降低了混凝土材质带来的热度。

篇5:戴着“围脖”的那些企业

“又遇到一个对微博期望很大的企业。微博真不是这么玩的!”从百度走出来创办了“滴”网站, 现正在研究微博营销的徐扬感慨道。他这番感慨, 是因为有一个企业想做微博营销, 找到徐扬说, “批给你50万元, 2-3个月让我们拥有20-30万的粉丝。”由于某微博平台每天都有2000家企业在做活动, 为其中一些企业做营销的徐扬刚刚经历了打仗似的一周。这让他再度感慨:“难道微博要提前井喷?”

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了微博的价值, 越来越多的名人和企业家在微博安营扎寨。微博纵然有巨大的影响力, 然而, 并不是每个企业和名人都将被“关注”的价值发挥到了最大化。

潘石屹到任志强:什么都写在微博上

2010年5月, 潘石屹和夫人张欣在长城脚下公社发起第一届微博大会, 商界精英汇聚一堂, 除了吃喝, 每人都在低头发微博。

说到微博给自己带来的改变,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更愿意说他把任志强带到了微博圈子里的典故:新浪微博在内测时, 潘石屹在他的微博上写了他的一段故事, 有很多网友转发和评论。潘石屹忐忑不安, 于是给任志强发了一条短信:“任总:介绍给你一个好东西——微博, 外国人叫Twitter, 网友称为‘围脖’。比我几年前介绍给你的博客更好用。用手机就行, 更适合您。”

于是, 任志强开始一发不可收, 减少了与媒体见面的环节, 因为“什么都写在微博上了”。

商界另一大佬——王石的微博则时时彰显低碳、环保的概念, 同时不忘代言“登山运动”, 让人提到万科就会想到“绿色、健康”。

传说, 潘石屹因为微博上的一句话, 卖了十几套房子。“潘石屹微博营销的成功在于他一直都在坚持他的路线, 即房地产, 任志强也一样。所以, 粉丝就很多。”一“关注”潘石屹的粉丝说。

柳传志到俞敏洪:利用微博做品牌

把微博用得多姿多彩的不止潘石屹。

前不久, 柳传志在联想投资的会上, 强调“一定要好好利用微博这些新渠道做好联想投资的品牌。”

姬十三, 科学松鼠会负责人, 他运营的科学松鼠会需要即时、广泛的营销渠道, 微博无疑满足了这一需求。“随便一个消息都能被转发上千次, 这种速度和广度太强大了, 还零成本。”

新东方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在微博上的转发, 教百万粉丝如何谈恋爱, 如何找工作和创业, 或者发表对人生的感慨。

有好事者说, 看他一些字句整齐的对仗, 肯定是有人在专门打理。

同样是有专人打理微博之嫌疑的站长老大蔡文胜, 粉丝已过百万。一站长说, “他是站长老大, 跟着他肯定没错。”

一直关注年轻人、关注创业的优米网创始人王利芬的微博偶尔会对电影进行评价:《非诚勿扰2》比1差了很多。“微博是一个让人真实表达的地方, 喜不喜欢什么是个人的事, 我只代表我啊。”

凡客诚品陈年:3个平台账户协力宣传

某公关公司总监每隔20分钟上次微博, “微博完全可以当成一个媒体平台来运作, 国外公司很早就利用Twitter给企业形象加分。”

圈内人说, “名人微博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他们更立体的一面, 从而对他们有另一层认识, 或低调、或张扬, 或有大哥风范, 或年轻有闯劲。”

“他们都是名人, 除了名人策略以外, 也有一些企业微博营销做得不错。”另一研究微博营销的资深网商表示。

凡客诚品就是这样的例子, 公司CEO陈年在3个微博平台都有账户。当被奉为微博营销的翘楚时, 陈年说, “目前正在尝试, 成本也不大, 虽然效果不好评估, 但会一直做下去。”

当初, 凡客诚品是某门户微博的第一批客户。据陈年说, “当初动员运营中心的员工在一个下午的时间里注册了100多个微博账户。”

不过, 也有专家认为, 凡客诚品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微博营销战略, 也没有确定针对自身的微博营销效果的评估体系, 这也是企业在参与微博营销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爱国者冯军:自我炒作反遭“粉丝”质疑

有赢家, 也会有输家。

一些名人和企业家在微博上的发言, 也曾给公司带来负面影响。

当当网上市之前, 其CEO李国庆曾发微博说要邀请他的初恋女友参加当当网上市庆功宴。这条微博被京东商城CEO转发。当时, 大家都认为李国庆与刘强东的关系非同一般。直到12月10日, 刘强东在微博披露京东“将调整比较系统, 每本书都比对手便宜20%, 直至价格降到零”。

13日, 李国庆在微博上回应, “1-2元的便宜也不能输!”随后当当宣布斥资4000万元, 对3C、百货、图书等产品大幅降价。数小时后, 京东宣布开展8000万元的促销。

两家公司老总以微博为阵地, 陆续爆出网购图书内幕, 掀起网购图书市场的一场激烈价格战, 直到被新闻出版总署关注。

陈年称, “全世界都知道当当李国庆比较2”。李国庆也大方回应, “自己都没想驾驭内心, 我还是2。”他的微博说明这样写道:“我口无遮拦, 多有得罪, 请海涵。”

相比李国庆, 爱国者总裁冯军走的是另外一种“路线”。

爱国者最近与联通合作, 高调推出了联通定制手机“筋斗云”, 裸机3000多块的价格直逼i Phone。冯军在微博透露, 至少在两个关键技术和应用领域会超越i Phone。

此博文与冯军曾经在微博上宣称要“裸捐”一样, 没有招来叫好声, 相反质疑倒是有一大片。

“冯军很聪明, 很早就开始运用微博作为传播工具。”有相关人士指出, “爱国者的微博营销做得并不成功, 问题的关键在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实施, 想到什么就发什么, 最后陷入被动。如果冯军不改变策略, 继续按这样的方式炒作下去, 对爱国者品牌非常不利。”

微博“吸金”, 但如何走对路

一个100字左右的博文, 1小时被转了1000多次, 一天被转了3000多次, 让给道科技创始人班魁感受到了微博“病毒式传播”的魅力。这几天, 他忙着传播微博营销的威力, 他认为这会形成一个产业, 很多人可以从中受益。在这个过程中, 他说他感觉自己就像是一棵蒲公英。

班魁认为, 微博可以起到企业客服的作用, 消费者在某企业官方微博喊一声, 比打客服电话有效得多。

徐扬认为, 国内基本上没有微博营销做得好企业, 肯德基和中粮的“我买网”做得比较早, “声势很大, 但实际效果不那么明显”。

清科投资总监叶滨认为, 微博上的创业需要符合扁平化、解决信任机制、和移动结合起来等原则。

百合网副总慕岩则认为, 做好微博营销, 要以有拟人化的账户、精心策划的内容、明确的主题, 利用标签汇聚同道中人。

趣玩网创始人周品建议玩微博的人不要太着急通过微博来进行产品推广和营销, 放大用户得到实惠的力度, 要做到不经意, 不定时。

徐扬表示, 企业纷纷关注微博是对的, 但是90%的企业不知道微博到底有什么用, 尤其是粉丝还很少的时候。同样是卖鞋的企业, 一家企业坚持微博营销, 半年后有了50万粉丝, 另外一家因为没有继续关注, 没有粉丝, 由此, 他们的利润率就会大不一样。

一句话卖出了20多套公寓, 每个月卖出10万元的零食, 即微博营销的小应用。大应用方面, 几十万的粉丝将成为公关和广告的好途径。

“先定位、站住脚, 再吸引有效粉丝, 从狩猎式营销过渡到畜牧式营销;适度地策划活动, 同时放大效应;科学评估, 采用微博仪等技术。”徐扬认为微博营销之路应这样走。

有一个笑话, 4399游戏董事长蔡文胜对自己的微博粉丝吆喝说“你们去4399玩游戏吧”, 结果没人去。“蔡文胜的粉丝和玩游戏的是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所以说, 企业微博与名人微博不是一回事。企业微博强调企业价值, 名人微博要的是名人效应, 这也是微博营销的一个误区。”徐扬认为。

不管怎样, 140字正在逐渐改变这个世界。

利弊之辩

几年前, 各大门户网站都有名为钱颖一的博客, 且“像真的一样, 有文章还有照片”。而实际上, 此钱颖一非彼钱颖一。后来, 那些叫“钱颖一”的博客纷纷被关闭, 而钱颖一本人对博客之类的东西有了抵触情绪, 认为它们“不可控”。

对当下的微博热, 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表示, 一直在关注, 但“要先学习, 等完全理解了, 会考虑开微博。”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 尤其是2010年i Pad和i Phone4的出现, 钱颖一发现信息技术领域确实有许多新的发展。所以, 目前清华经管学院把“信息战略作为核心竞争力”, 并做了大量的工作。

3Q大战时, 给道科技创始人班魁曾发了一个帖子力挺QQ, 立刻被“骂得体无完肤”。对于来自网络的声音, 班魁认为, “主要看那个人的素质, 要是名人或者企业家的话, 要对说出来的每一句话负责任。”

前不久, 一则“盛大让员工甩卖产品”的帖子在微博风传。有网友指盛大要退出电子书市场。盛大文学CEO侯小强解释称, 这是他们在采用新的营销模式, 产品不仅通过公司卖, 也要让全体员工卖, 还要让数以千万计的微博博主为其营销, 并让博主“坐等收钱”。

侯小强表示, 每个参与推广的微博有着特定的编号, 盛大的后台可统计出每个编号推广出去的产品数量, 网民很轻松就能拿到销售提成。

对于这种新的营销模式, 业内专家予以肯定, 但其公平性却广受网民质疑。

微博有着媒体的特性, 广大用户在享受使用快感时, 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潜在营销对象。在很多广告营销商眼里, 这已经成为一门新生意。

一名在广告公司任职的人士透露, 拥有超过1万粉丝的博主就已经具备“做广告”的资格。而一些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在微博上表现活跃、粉丝超过5000的微博博主经常会收到付费博文的邀请, 他们已经成为营销商的目标。

网络推广里有这么一段话:当你的粉丝超过100, 你就好像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 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 你就像一本杂志;超过10万, 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 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 你就是电视台。

据易观智库近日发布的报告, 前年我国微博注册用户只有800万, 而去年达到了7500万, 增速高达837.5%, 而今年和明年这一数字预计将分别达到1.45亿和2.4亿。

各门户网站纷纷以各种筹码要求企业老板开通微博, 并对老板们的微博言论加以包装推广, 但这一做法给企业市场部门带来压力。

篇6:戴着镣铐跳舞的美学

一、美学在产生之初归入到了理性的概念话语之网

虽然一直以来的美学在不断努力寻找到自己的地位, 但是, 始终是摆脱不掉理性统治的中心。在鲍姆嘉通之前古典哲学时期, 对于审美的问题是忽略的。鲍姆嘉通时代的美学“指涉的不是艺术而是人的整个感觉和直觉领域”, 这是一场“原始唯物主义的第一次骚动”, 并认为很久以来“身体一直是在朦朦胧胧地反抗着理论暴君”, 此时的美学是作为身体话语存在的。

“美学萌生于18世纪, 这种新奇的话语并不是对政治权威的挑战, 而是可以读解为专制威权固有的意识形态困境的表征。这种权力为了自身也需要把‘感觉到的’生活考虑在内, 如果不理解这一点, 任何统治都不会稳固。情感和感觉世界肯定不能拜倒在‘主观世界’之下, 拜倒在康德嘲笑自我主义之下;相反, 必须把它带进理性本身的庄严审视之内。如果生活的世界不能转变成理性形式, 那么所有至关重要的意识形态问题岂不是被丢在某个不在控制范围之内遗忘的角落了吗?理性必须找到穿透直觉世界的某种方法, 但是绝不能因此而让自己的绝对权力承担风险。”其实鲍姆嘉通的美学就是这样的一种寻找平衡的努力, 其实最终迎来的是理性的殖民化。鲍姆嘉通写道:“美学是逻辑的‘姐妹’学科, 是一种较低级的理性。美学生来就是一个女人, 从属于男人, 但必须执行自己谦卑的任务。”鲍姆嘉通写道:“不能把科学拉到下面的感性区域, 但是要把感性的东西提升到知识的高度。”在美学的产生之初, 它总是在理性的统治之下, 虽然本身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 但仅仅是一个永远摆脱不了男人的女人。

二、审美化了的权力

“因为存在着我们一致同意的美的东西, 通过看和所见而不是论证和分析获得对美的认同, 所以在我们的物种生命之内, 产生一种自发的同感, 而且让我们看到, 尽管生命存在着明显的任意性和模糊性, 但从某种意义上说, 确实可能起到类似理性法则的作用。”如果专制制度不希望引发造反, 它就必须大方地承纳性情。“获得解放的主体把法则当作自己的自主法则来占有, 打碎了写满禁忌条文的碑石, 因为法则本来就是为了重写在人的心灵里而镌刻在碑石上面的。因此, 默认法则就是默认自己的内心存在。”到底什么是法则?是不是一种法的确立?法则其实是一种内心的承认。资产阶级与此同时提出了“习惯、忠诚和情感”这样的口号。“法则、习惯、忠诚、情感”等看起来貌似是对人的一种情感的尊重, 其实质上是一种权力和统治, 只不过是一种审美化了的权力、审美化了的理性统治。这样的统治是更为深层意识上的统治。“权力镌刻在主体经验的细枝末节里, 抽象的义务与顺适的性情之间的裂缝已经弥合。把法则溶解为习俗和绝不动脑筋的习惯, 就是它与人类主体自身的快乐存在完全等同起来。”

以上资产阶级将权力审美化的统治方式其理论根据是康德、黑格尔的美学。康德的实践理性坚决把抽象义务视为最终目的不得不说是一种对于封建专制权力的沉重打击。在《判断力批判》中的美学理论则坚决要求回到主体, 其实康德是保持了普遍法则的观念, 同时又发现这种法则是在我们的主观能力中是发挥作用的。这种“无法则的法则”是纯粹主观主义与极端抽象理性之间一种灵活的妥协。

黑格尔抛弃了康德将道德与感性严格对立的做法, 提出一种可以包容认知、实践和情感的理性。黑格尔的理性不仅面对善, 而且关注并改造我们的身体癖性, 使之自发地遵守普遍的理性。理性与经验之间的中介是人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自我实现的实践。黑格尔虽然肯定了身体、感性等等因素的重要性, 但是还是站在理性中心主义的立场, 理性对于这一切的容忍只不过是为了更好的实现统治, 是为了通过人在具体伦理生活王国或客观精神中的感性的自我实际化达到它的神秘目的。黑格尔就是将理性‘审美化’了, 使理性居于身体的情感和欲望之中。

如果康德所称的感官的“暴民”永远停留在理性的管治之外, 那么理性的绝对君权怎么能保持自身的合法性?难道权力不需要某种解剖被支配者情感的能力, 某种测度活生生的感性生活结构内部的得心应手的科学或具体的逻辑吗?这样, 就可以理解了美学其实一直是在戴着镣铐跳舞的。

三、结语

“一切批评在某种意义上都是政治批评”, 这可能是《文学理论引论》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最深也是最刺耳的一句话, 把批评与政治断然连在一起, 听起来很难引起人们正面的联想。20世纪的批评努力要与政治划清界限。在这种语境下, 直言批评的政治性, 需要的不仅是勇气, 更需要坚实的理论逻辑、历史依据和现实分析。伊格尔顿做到了而且做得还是比较完美的。

用阿尔都塞的话来说, 统治阶级不仅利用政治制度和法律设施等强制性的国家机器维护建立起的权力关系, 而且通过风俗惯例和文化教育设施等“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 使既有的统治关系合法化和永久化。伊格尔顿归纳, 这种合法化的主要方式是张扬推广符合自身需要的信念和价值体系, 使它们自然化和普遍化。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就是国家从美学的角度进行统治的, 他们所高喊的所谓的“情感”“民主”“自由”不过是审美化了的权力, 是一种统治的方式, 这样就使美学与政治的同谋变得顺理成章。

总之, 美学自产生开始, 虽然一直是在奋力追求着自己相对独立的地位, 一些批评家、理论家为此作出了努力, 但是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落入政治的窠臼。也许这是美学永远也摆脱不掉的一种宿命, 正如为什么美学会产生如此之晚而不是从人类文明的始发点开始出现的。美学必然会给整个社会的领域会带来突破性, 但是不可改变的是一直在戴着镣铐跳舞, 终究是作为一个永远摆脱不了男人的女人而存在。

参考文献

[1][英]弗朗西斯·马尔赫恩, 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M].刘象愚, 陈永国, 马海良,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恩斯特·卡西尔.启蒙运动的哲学[M].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1951.

上一篇:谈IBM企业文化建设对中国企业的借鉴下一篇:公司注册代理合同范本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