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歌舞剧《孔繁森》有感

2024-04-24

观歌舞剧《孔繁森》有感(精选13篇)

篇1:观歌舞剧《孔繁森》有感

观歌舞剧《孔繁森》有感

前几日我观看了西藏电视台播出的大型歌舞剧《孔繁森》从中得到了不少感受。

孔繁森先生生前是西藏阿里的区地委书记。他曾经两次赴西藏工作,历时十载。他克服了世界屋脊的高寒缺氧,交通不便,地广人稀,自然条件差……等等的困难,他跨高山,涉深谷,过草原,访藏民。为了寻找阿里地区的发展优势,全阿里地区106个乡,他跑了98个,雪域高原上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他与藏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他严以律己,清正廉洁,从不利用职权为自己谋私利,相反,他还用自己不高的收入长期收养藏族孤儿,常常为患病的.藏民送药,为困难的藏民慷慨解囊……。

去年十一月份孔繁森先生不幸以身殉职,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奉献之歌,奋斗之歌。人民热爱他,敬佩他,怀念他,学习他。称他为“新时期的雷锋”。“90年代的焦裕禄”。正当孔繁森先生为改变阿里地区的面貌而四处奔波时,他却永远留在了雪域高原上……。

无论是孔繁森先生,还是他之后的领导干部,也许他(她)们还未开创出惊天动地的功绩,但他(她)们对人民的情,对百姓的意,早以化成了一件件为群众造福的平凡小事,铭记在人民心中。正是着公仆精神,把领导干部和群众凝结在了一起,永远永远,坚如磐石!

篇2:观歌舞剧《孔繁森》有感

电影《孔繁森》一开始,随着镜头推进,把我带进了阿里这片不毛之地的荒凉生活。真难以相信,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竟然可以生存。“地球上最高的地方啊,是阿里;最低的地方啊,是阿里;人最穷的地方啊,是阿里……”一曲山歌伴着孔繁森,一位热血沸腾的齐鲁男儿,就这么迎着风尘,带着没有敢亲自告知妻儿老母的一份愧疚和牵挂踏上了这一条援藏爱民的路。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旦旦誓言,就开始了对阿里地区荒凉野域的默默奉献,开始践行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诺言……电影没有用大手笔去刻画孔繁森的“高、大、全”,而是从最平常的小事着手,细微之处见真情。孔繁森一到阿里,就深入群众中调查研究:他来到烈士陵园给电力局总工程师扫墓;他来到山村的查布村小学看望老师和孩子们;他来到孤寡老人的小土屋,把老人的脚揣在自己怀里取暖;他来到兵站,与远离家乡的边防战士同声唱起《说句心里话》......

一、他是人民的好儿子-------处处想着老百姓,时时关心老百姓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我们共产党人,要时刻想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惦记着绝大多数人民群众。从点点滴滴小事做起,正如影片中所说:“孔繁森给曲珍老人暖脚,就是温暖了所有老人的心。”孔繁森流泪了,同行的县长乡长流泪了,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也流泪了,他为手下的官员树立了光辉的榜样。那位老人更是哽咽得泣不成声,她用藏语一遍又一遍地说:“大干部,活菩萨,大干部,活菩萨……”那一幕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只有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才能这样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和人民心连心。孔繁森暖的不止是一位孤寡老人的脚,更暖了千千万万个阿里人民的心呀!

篇3:观歌舞剧《孔繁森》有感

关键词:大禹治水,平凡,精神

在前不久的安徽省艺术节中,作为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的原创大型舞剧《大禹》精彩上演。全剧通过精巧的舞蹈动作、丰富的戏剧情节、经典的音乐音响,以及新颖的舞美灯光,再次重走了大禹治水之路。在生动地展现人物形象的同时,也让剧场里的观众感受到了大禹乃至中华民族的精神。

“上古时代,洪水滔天,遍地荒芜,民不聊生……”随着悠扬的音乐,整部舞剧拉开帷幕。舞剧《大禹》一共分为五幕。全剧以禹会村遗址考古挖掘的史实为大背景,将大禹治水和各个人物情感作为主线叙述。从大禹之父鲧率领众人治水,以堵为主反被水害,大禹身先士卒奔赴治水前线;到女娇痛苦分娩,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再到女娇病危,思念与等待,大禹梦中回家,身不得入;最终长年累月的劳苦,单腿落下腿疾的大禹,劈山导淮治水成功,涂山会盟时,划定九州,天下认同。

整部剧最大的特色正如导演所说“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风尚相结合,从表达人物情感的细节入手,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现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凡人’大禹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历代有志之士为实现伟大理想不屈不挠、不懈奋斗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首先,整部剧在形式上进行了创新,使用了舞蹈的形式,通过现代化的舞美、音效等精心设计,体现了现代审美风尚的同时,带领观众重走治水之路,感悟大禹精神。在处理开场的第一幕中,该剧的主创就运用了现代化的舞美设计,通过舞台3D效果的LED背景屏,电闪雷鸣中加入音效和灯光的变换,生动形象地描述出自尧舜之时起,天下洪水泛滥、瘟疫肆虐、五谷不登、禽兽横行的恶劣环境。演员们没有台词,仅通过大段的舞蹈动作展示,就将民众们流离失所、性命难保的情景一一刻画出来。由于大禹的父亲鲧用堰堵之法广泛地建筑堤坝来抵御洪水,并没有取得成效反被水害。在众人的怒斥中,一个英气十足的青年——大禹挺身而出,他舞动着,告诉众人决定为父受过,此时孝顺、果敢的优良品质直击观众内心。随后舞台灯光变换,号角吹响,主创人员用宏大的音效和鲜亮的灯光,展示出一年一度河神祭祀日的场景,群舞演员出场,他们系着头绳,光着脚丫,褴褛的衣衫展现治水的决心。整个第一幕,多数以群舞展现,整体昏黄灯光的渲染无不体现出在灾难面前大禹无私、不畏艰难勇敢向前的精神品质,令人震撼。

除此之外,通过细节表达人物情感也是全剧最为突出的一大特点。在河神祭祀这一幕中,部落仪式上,主创人员明显想要表现出大禹妻子女娇的忐忑心情,因为此时她的内心是颤抖的,她害怕自己会被选为那个身怀六甲的女人,去祭祀河神平息水患,因此设计了一位美丽动人的女人赋予她快节奏、大幅度的舞蹈动作出场,所有的肢体语言都向观众诠释出她内心的不安。而此时,女娇和大禹眉目之间的对话,也让大禹的内心陷入深深地选择。在经历巫祝以母子生灵投水祭祀后,观之大恸的大禹想到黎民百姓受到的磨难,想到自己已经怀孕的妻子女娇和未出世的孩子,决定走上治水之路。而在处理女娇分娩这一幕中,该剧的主创人员运用了插叙的表现手法。在恢宏磅礴的治水场面中,大禹身先士卒,舞蹈中的力与美将治水的艰辛尽显无遗。

当观众还在享受这空前宏大的治水场面时,不料灯光渐灭场景转换,舞台上的演员皆隐去,面临分娩的女娇和身边的侍从上场,繁杂的舞蹈动作向观众渲染出当时的忙碌和紧张的气氛,观众从他们的表演中自然可以感受到女娇分娩时的痛苦和孤身一人的落寞。这样的戏中戏,不仅能让观众清晰地了解剧情的来龙去脉,更是能将观众带入大禹的内心情感,带入他深深地抉择之中,大禹究竟应该回去还是不回去?此时,来来回回的肢体动作刻画出大禹犹豫的内心。回家路上,恰逢天象骤变,这时也将观众的内心提升到了另一个选择艰难的高度。一方面希望大禹跨进家门去看看女娇,哪怕只是一眼;另一方面,水患关乎着黎民百姓的生命岂能有所耽搁。面对极其艰难的选择,大禹望着家门,他仿佛看到了分娩的女娇,仿佛看到了他刚出世的孩子。此时,大禹转身一个大跳,坚毅的动作和眼神传递出他丝毫不曾犹豫,终究过家门而不入的他,毅然决然地返身继续与水搏斗。此时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大禹的无私、民族之上的精神感动众人,让观众落下眼泪的同时留下了无尽的思考。

而后数千个黑夜白昼,十余载寒暑春秋,女娇在苦苦的思念和等待中,积劳成疾,重病弥留。她再也舞不动了,再也不像那个出场时灵动优美的女子了,身体的疾病已经成为她站立起来的阻碍。她此时多想再见大禹一面,再亲眼看看自己爱了一生,也盼了一生的大禹。在这里,作者运用了闪回的表现手法,舞台上,大禹和女娇用轻盈的舞步和优美矫健的身姿展现了他们从相遇相识到相知的美好。在属于那个美好的季节里,他们拉着一群伙伴嬉戏玩耍,好一派热闹美妙的场景,而就是这般温馨,才会让观众愈发感觉到凄凉和悲伤。治水前线的大禹梦中回家,却也身不得入。大禹治水十三载,劈山导淮,火攻之法终获成功。而此时,那个出场时年轻灵活的形象却已不在。蹒跚的步履、缓慢的动作,一连串简单不到位的舞步诠释出落下腿疾,留下“禹步”的大禹。当大家还沉浸在被岁月销蚀的感叹中时,治水成功的大禹行路蹒跚回到家门,只有儿子启立于门侧,家室空荡,女娇已逝,喜对九州安定,念妻从心生,谁又懂此时大禹内心的情感。最终涂山会盟,大禹遵循尧舜先例,将共主之位禅让于伯益,之后带着启回到了涂山,回到了这个他和女娇相识的地方。此时,舞台画面转回最初那个青山秀水、鸟语花香的场景,合着舒缓、动听的音乐。在这里,没有繁华和喧嚣,有的只是一个平凡老者对于爱人无尽的回忆和感动。

对于大禹的了解,大部分的观众都会停留在大禹治水的传说当中,其他的情况几乎很少知晓。而整部舞剧,主创人员力求还历史人物以“血肉”,让“伟人”回归“普通”,让观众能够感受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时内心的纠结,感受到他的七情六欲,也能够感受到他留下的遗憾。大禹在治水事业上付出了一生,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民族和国家,而对于自己的爱情生活,面对苦苦等了他一生且他深爱的妻子女娇,他的遗憾毫无疑问。全剧又借以大禹的儿子启的心声,塑造出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一个凡人大禹形象。虽为平凡,但是全剧升华出的不凡的精神却能够深深烙印在观众的心里。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民族,如大禹一样的历代有志之士,为实现伟大理想不屈不挠、不懈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那种公而忘私、把个人的一切献身于为人民造福的事业之中的崇高精神值得我们去提倡,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勇敢以及坚韧不屈、万众一心战胜困难的民族精神,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展。

篇4:观歌舞剧《孔繁森》有感

六幕歌剧《蔡文姬》(以下简称“蔡剧”)是河南歌舞演艺集团、河南省歌舞剧院近年来发展的重点项目。近两年来,为了创作这部凝聚着浓郁中原文化的民族歌剧,河南省歌舞剧院在周虹院长(著名作曲家)的领导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作品的创演工作中。如今作品终于现出雏形,实在是一件可喜可贺之事。这部歌剧由刘麟编剧,关峡作曲,王湖泉导演,孙莹指挥。主演:王庆爽、卢小川、李冬冬、宋沣润、朱昌铭、陈晓辉等。

观看“蔡剧”是一件很有新鲜感的事情,这部歌剧从创作伊始就被“定性”为大型民族歌剧,即采用民族音乐语言作为主体而创作的歌剧。作曲家关峡依靠剧作家刘麟剧本中大量的中原文化色彩,以深厚的民族音乐功底进行全剧的整体架构,并以豫剧、京剧、越剧等地方戏曲的旋律动机为基础,加以变化、发展、处理,写出了这部具有浓郁文化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大型歌剧。

看过歌剧后,我首先对主创人员在作品定位方面的设想表示赞同,同时亦对剧作家及作曲家的创作思路表示由衷的欣赏。我认为,“蔡剧”是一部有创意、有品位、有特色的作品,它的个性与风格,反映出中华民族根本的文化特征,体现出中华文化伟大传统的精髓。

我观“蔡剧”,认为它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一、题材优秀。文姬归汉,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一代才女蔡文姬,以其“颠沛流离”的一生和才华横溢的作为,为中国漫长的汉代历史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缩影。《胡笳十八拍》是中国文学史上传世的瑰宝,亦是蔡文姬饱含生活体验、凝聚质朴心声的真实写照。“蔡剧”以此为立意,从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歌颂了伟大杰出的历史人物,展示了他们丰富的心灵世界,达到了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

我认为,这部歌剧题材的选择是有意义、有眼光、有魄力的,它既有包含正能量的时代精神,又有情真意切的感人魅力,其主题是鲜明的,内涵是深刻的。

二、寓意深刻。“蔡剧”集中表现了对人性、对文化、对伦理的尊重,同时借助主人公“悲欢离合”的情节,深刻体现出汉匈和睦、联合发展、共同繁荣的和平思想。

剧中对蔡文姬、左贤王、董祀甚至曹操和单于的刻画,均显得合理而贴切。无论是当权者还是臣下才女,都被编剧戴上了恰当的人性顶冠,他们虽然性格地位不同,但都以“文姬归汉”这个故事为媒介,为汉文化的流传及汉匈和睦的大业贡献了力量。而蔡文姬本人,则以她对续汉大业的执着以及饱含悲剧色彩的牺牲精神感染了观众,使人们对她产生了巨大的同情、怜爱和敬畏。

三、构思新颖。“蔡剧”的编剧是一位有情感的剧作家。他写的剧本中,没有繁琐的史实叙述法和更多的政治倾向,而是将剧中几个带有人性色彩的细节集中在一起,利用情感的巨大感召力和渗透力,将人物间复杂的思想及关系连接起来,起到了以点带面的“点睛”效果。

“蔡剧”的构思强调了细化的层次体现,它以诗意的表现手法,烘托出富有特色的戏剧发展。既表现出事件合理的逻辑变化(人物关系的衔接),又增添了人物浪漫的情感推理。两条主线交叉发展,反复“碰撞”,形成了主客观相结合的辩证思维与实际效果。

四、音乐强悍。关峡是一位富有创作激情和想象力的作曲家,他喜欢写戏剧性作品,数年前创作的《木兰诗篇》,使他成为中国原创歌剧创作中的一名尖兵。

“蔡剧”的创作,发挥了关峡超群的民族音乐写作功力,在全剧的整体布局中,他强调了“交响戏曲”的表现手法,很多唱段都自然地糅进了地方戏曲、民歌和西洋歌剧咏叹调的特点,一些重点唱段,如第一幕“烈火诗魂”,特别是第四幕“旧怨新愁”中的几段大型咏叹调(初次看,没记清咏叹调名字),其旋律、韵味、技巧、乐风,都配合得十分娴熟完整。而那些多种多样的戏曲因素,则在各个唱段中得到了自然而协调的运用。

我个人认为,这部歌剧中蔡文姬的全部唱腔和唱段都是精华式的杰作,这些唱段入心入髓、感人肺腑,听后大有刻骨铭心之感。

“蔡剧”是一部民族歌剧,作曲家在创作中延续了《白毛女》《江姐》《洪湖赤卫队》的许多优点,即对民族音乐素材的深入挖掘和创造性运用。然而,“蔡剧”在整体形式和风格上又与以上三部歌剧大为不同,它是一部将戏曲性、戏剧性、交响性结合在一起的民族大歌剧,是有着巨大包容性和表现力的中国式原创歌剧。

“蔡剧”中没有宣叙调,对话的部分采用了道白处理,这种方法是中国歌剧的一贯传统,在以往的民族歌剧创作中应用广泛。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传统民族歌剧的道白是话剧式的,它的缺点是破坏了歌剧音乐的统一感,影响了音乐戏剧张力的展开。然而“蔡剧”此次采用的道白却并没有削弱剧中的戏剧性张力,反而起到了简单明了的连接作用。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蔡剧”的道白中掺加了些许戏曲吟诵的特点,故而将音乐性与语言性较好地结合起来,收到了相对良好的实际效果。

“蔡剧”中有很多重唱,如第一幕“烈火诗魂”中蔡文姬、董祀、乳娘的三重唱,第二幕“情满霜天”中蔡文姬与董祀的二重唱等。这些重唱都写得很顺畅,但比起蔡文姬的音乐,它们似乎都偏弱了一些。

“蔡剧”中其他角色的唱段风格不一,左贤王的音乐有气质,表现出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形象。然民族化与音乐性的结合略显生硬,远不及蔡文姬的音乐听来自然。董祀的音乐分量不轻,作为全剧中唯一的男高音角色,它的唱段本应更有感染力。然实际中除了几个典型唱段外,他的音乐多少有些“怪异”,欠缺庄严和稳重的感觉。曹操和单于的音乐都很有气质,尤其是单于在第四幕“旧怨新愁”中的一段咏叹调,可以说是男低音歌唱家的“试金石”。

五、表演出色。执导“蔡剧”的是中央歌剧院导演王湖泉。王湖泉原是男中音歌唱家,他熟悉音乐、熟悉演唱、熟悉表演,是一位实践经验丰富的歌剧导演。

nlc202309081754

王湖泉导戏很会抓重要节点,“蔡剧”中他导出的蔡文姬形象,是一个胸怀大志且又历经苦难的女人(又是文人雅士),其与众不同、内在轩昂的气质,深令广大观众为之敬佩和感叹。

执导中,王湖泉在蔡文姬这个角色上花费了很大心血,排练时,他对于王庆爽的表演提出了很多建议,使这位年轻歌唱家从各方面加深了对角色的认识与了解。后来的演出实践证明,王湖泉所提出的建议都是正确和有益的。名导演的敏锐功力,在此可见一斑。

在处理人物方面,王湖泉并没有在蔡文姬身上蒙上太多的悲切色彩,反而在其歌唱和言谈举止中增添了一种坚定感。这种设计,使得观众很快就对蔡文姬这位非凡才女有了与众不同的了解,加强了整部歌剧的戏剧感染力。

至于蔡文姬弃子离夫的悲剧情节,王湖泉则通过对戏中母子分离时的场景处理(尤其是两个孩子与母亲的对话),恰到好处地揭示出蔡文姬女性及母性的本质,很好地表现出蔡文姬内心深处的复杂矛盾。

在执导“蔡剧”中,王湖泉对整体场面的掌控与把握非常老到,剧中无论是主要人物的对手戏,还是大场面的群舞及合唱,他都调配得严整有序、不忙不乱,给人们带来了细腻、诗意、成熟、大气的印象。

青年指挥家孙莹敏感而聪慧,指挥如此庞大的歌剧的首演,他的表现是胸有成竹、毫无惧色。孙莹感觉好、反应快,对抒情段落的处理富有分寸感。当王庆爽演唱蔡文姬的几段抒情咏叹调时,孙莹控制着乐团“徐徐而动”,以流动而清晰的音型为之衬托,表现出虽浓且淡、虽静且动的柔美意境。孙莹对歌剧大场面的控制与调配富有激情,他是当今一位有基础、有能力、有灵感的指挥新秀。

孙莹的弱点在于经验,特别是指挥歌剧时的临场经验。“蔡剧”中乐团与角色间、乐团与自身间、乐团与指挥间,都存在着很多有机性的联系。一个指挥家在指挥歌剧时若不能发现和做好这一点,那整部歌剧音乐就很难形成一个整体。我说这些是为了帮助孙莹做一番总结,希望这位年轻有为的指挥家,能够通过这次指挥“蔡剧”以及今后的广泛实践,多多积累歌剧指挥方面的经验,争取尽快提高自己的指挥能力和技艺。

“蔡剧”的演出阵容完全是以河南歌舞剧院为主的,除主要角色,蔡文姬的扮演者王庆爽和匈奴单于的扮演者宋沣润外,其余角色均由本院青年演员担纲,如卢小川扮演的左贤王、李冬冬扮演的董祀、朱昌铭扮演的曹操、陈晓辉扮演的乳娘等。

王庆爽是现今颇为“走红”的女高音歌唱家,她的声音圆润清脆,气息坚定沉稳,演唱中技巧的运用和音乐的表现十分自如。她饰演的蔡文姬温文尔雅、气度非凡,集美貌与才华为一身,聚胆略与豪情为一体。人们看到她,马上就会联想到一个端庄得体、智慧娴淑的才女形象。

王庆爽的唱演俱佳,舞台表现老到。本剧中,作曲家为她写了大约十首咏叹调,且每首都有着强烈的情感、别致的风味和艰难的技巧。然而这位功力深厚的歌唱家完全没有被任何困难所阻碍,全场戏下来,她的唱演大获成功,其鲜活流畅、如泣如诉的歌声,令现场的所有观众为之感动而潸然泪下。

王庆爽还是一位成熟的表演人才,她在台上的一举一动,都能显现出训练有素的“影子”,而举手投足间的细微表现,又无不浸透着中国传统戏曲的神秘精髓。

饰演匈奴单于的宋沣润是中央歌剧院的青年演员,他是一位很好的男低音。剧中作曲家所写的单于的咏叹调,最低音达到了Low D,然宋沣润却毫不费力,演唱中通透、响亮、厚重的声音令人赞叹不己。

宋沣润的缺点是表演上不过关,他饰演的匈奴单于缺乏帝王气派,在舞台上的动作举止和步伐,都欠缺专业上的“讲究”(范儿)和规矩。这个弱点是由于他的年轻和缺乏训练所造成的,今后若想成才,他必须格外注重这方面的学习与训练。

其他本土年轻演员都很有实力,他们在剧中表现得都很好,很尽力、很投入,为此应该深深地鼓励和表扬他们。若非要我向他们进一言的话,我希望这些年轻演员今后要抓紧机会大量观摩、学习和实践。要不怕失败、反复进取,如此才能学到本领、获得经验,继而成为真正的优秀歌剧演员。

“蔡剧”演出的其余方面也颇有亮点,剧中的舞蹈场面富有个性,风格上针对性强,与全剧的情节较为融合,没有过多的晚会色彩。河南省歌舞剧院合唱团在剧中扮演群众角色,他们的演唱和表演都很投入,富有激情。两场演出下来,他们给人们留下了积极敬业的良好印象。

河南省交响乐团是近年来国内进步最快的乐团之一,在此次歌剧演出中,他们的表现与发挥有目共睹,赢得人们的掌声与称赞,应该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

“蔡剧”的舞美、灯光、服装设计都很有特色,并非大制作,却显现出了不俗的效果,这就是他们最为成功的地方。

六、缺憾尚存。“蔡剧”是一部全新的歌剧,它目前还处在首轮的试演当中,如此可见,这样的一部新作品,存在缺陷是不可避免的。我在此仅想对编剧和作曲多说几句,因为他们是创作成功的关键人物,同样也是问题存在的担当者。

先说编剧。刘麟的剧本是精细而震撼的,但看完全剧后,总觉得有一种松散感。思考之后,我发现是剧本中缺乏带有强烈震荡效果的戏剧场面所致,而这种场面,应该是一种能够将战乱、宫廷斗争和文姬遭遇紧密联合在一起的整体构思。我建议作者增添一些此方面的环节。很多专家建议这部歌剧要大做减法,而我则认为,只要对歌剧的整体效果有益,适当做些加法也未尝不可。

再有,第四幕“旧怨新愁”中的文姬归汉段落,董祀作为汉使,他所陈述的理由和劝说文姬回归的话语都不够有理有据,再加上此处情节安排和处理不够充分,其效果很容易令人对蔡文姬弃子离夫的行为产生不解,甚至会生成完全相反的错觉。我建议编剧在此处稍动脑筋,能够让观众在思维上自然而然地顺应剧情的发展,从而得到戏剧与情节上的正确引导。

再说作曲。关峡的音乐写得很有特点,其中核心唱段的优秀,完全可以作为该剧成功的重要砝码。尽管如此,我还是想给作曲家提几条小意见。

第一,歌剧音乐上的内在动力感欠缺。剧中的音乐有一些“中断”(内在动力的中断)的现象。也许作曲家在创作时受剧本诗意化的影响较重,故而忽略了戏剧张力的凸现作用。我有一种感觉,现在的歌剧音乐似一种平铺的画面感觉,欠缺的是立体化的丰厚韵味。

第二,男声的唱段比之蔡文姬的唱段相差较远。也许是作曲家笔下蔡文姬的唱段写得太精彩、太感人了,故而使得几个男声唱段相形见绌。我建议作曲家能否再发挥一下他的才能,为男声唱段做些修改,争取使其同样精彩感人。

第三,歌剧中有道白过多之嫌。一般来说,中国民族歌剧使用道白是无可厚非的,它在形式上也符合大众的欣赏口味。然歌剧中倘若道白过多,其意义就发生变化了。由于道白多,它们失去了原本的连接作用,反而成为了话剧般的主体表现形式,这样就很容易损害歌剧以唱为主的根本特征。

在我看来,“蔡剧”中的很多道白的地方都可以用重唱来代替,作曲家可以大胆尝试和实践一下,多写一些重唱,继而使歌剧中的音乐与道白比例显得更加协调而合理。

第四,希望作曲家将歌剧中的乐队部分写得再独立和灵活些,不要总有一种大段伴奏的感觉。

加强歌剧音乐乐队部分的戏剧化、独立化和“角色化”,是使歌剧音乐形成综合整体的必要手段。关峡先生和声、复调、配器技术均很高明,相信一定会做到、做好这一切。

以上说了很多,不过都是我一厢情愿的想法。由于我只粗看了两遍歌剧,所以得到的感受或许都是片面的。我是真心希望《蔡文姬》这部歌剧能够交上好运,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走得更远,故而斗胆提出了以上的看法和建议,在此仅供“蔡剧”创作者们参考。

一切艺术精品的形成都是需要长期打磨的,在人们看来,形成精品的过程也许十分漫长,但它却是一条必经的道路。“蔡剧”要想成为真正的艺术精品,也同样要走一条艰苦的漫长之路。然而我坚信,以周虹院长为首的河南歌舞剧院的全体艺术家,他们一定会抖擞精神、锲而不舍,为“蔡剧”最终成为民族歌剧的精品而努力奋斗。

篇5:观《孔繁森》后有感

孔繁森的魅力究竟来自哪里?“孔繁森精神”为何如此的顺应党心、民心?

站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长河边,仰望孔繁森这颗璀璨的明星,我们深深的感到“孔繁森精神”,不仅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品格,而且积淀着数千载中华民族的美德。更加准确地说,正因为孔繁森具备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才有可能拾级而上,进入共产党人的崇高境界,成为当代共产党人的楷模!

孔繁森克服个人和家庭的困难,两次进藏,历时十载,不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动体现吗?

孔繁森是家中的“孝子”,是“慈父”,在西藏,他倾心照顾孤寡老人,悉心收养藏族儿童,不正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最好实践吗?

孔繁森为了西藏的经济建设和群众脱贫致富,呕心沥血,直至以身殉职,不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范例吗?

有人说,孔繁森生与孔孟之乡,是孔子的后裔,这无需过多的考证。但孔繁森不愧是吸泰山之精气,吮黄河之乳汁成长起来的堂堂中华男儿。

这里我们当然不是说“孔繁森精神”仅仅是中华古老文明的简单答复;而是说“孔繁森精神”的本质是共产主义的精神,使这一伟大精神的点燃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以升华。在人类历史上,只有共产主义者,引起动的历史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和把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能组织和带领人民群众为之而奋斗,能够使个人的“以天下为怀”的优良美德和品格,在其改造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最大限度的得以实现。同时,孔繁森的事迹和精神中,我们还感悟到,共产主义的精神,共产党人的境界,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人类文明历史高度发展的产物。一方面它使以往的人类文明有了质的飞跃,另一方面她又蕴含着整个人类文明最辉煌的成果。正如列宁所说的,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

有首歌唱得好:中国人说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中国人写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向他……“孔繁森精神”,正是诞生于中国这样的国度,它有着中华五千年优良品德和传统文化的根基。

公益无私、团结能群、刚严方正、德厚涵深、诚实守信、励志自强、亲敬相爱、克己省身……这些传统美德,祝酒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之魂。

人类历史进入到二十世纪,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并为“断代”,相反,作为中华民族优秀子孙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继承了这一灿烂文化,并使之升华,使之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扬光大。孔繁森,正是这千百万优秀子孙中的杰出代表。

我们今天学习孔繁森,首先要学习他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大力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时候,在加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结合中国的国情,特别是中华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理想、道德是分层次、分量级、分环节的,不可能统而化一、千第一篇范文律。学习先进典型人物,也应该注意分析他们的事迹和精神中所具有的各种层次,以便因人施教。这也是溯源“孔繁森精神”的意义所在。

现在正处在“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学习阶段,广大党员处在基层一线,直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素质如何,表现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各项任务的贯彻落实,而且直接影响党的形象和威信。党的先进性教育最终要靠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深入推进先进性教育活动,需要广大党员在本职岗位上忠实实践党的先进性。

篇6:观孔繁森纪念馆有感

这并不是纪念馆里又增添了什么新的内容,而是来到这里,我们会自觉不自觉地用孔繁森的事迹来对照自己。一个共产党员能否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时刻回忆起我们举起拳头宣誓时的内容,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常说的`党性教育,经常说的宗旨意识,都是贯穿在日常平凡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小事里。

每一名党员,并不是一生中都能做出轰轰烈烈地事情来的,大部分人都是在平凡中度过一生的。但是能够在平凡中坚持理想信念始终如一,这是很难做到的,我认为这样体现出来的精神才是更加伟大的。孔繁森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的事迹都是小的事情,但是他的人品恰恰就是在这些小事中凝聚、炼就了的,他的伟大也正是于此。

篇7:观《歌舞青春》有感

Weresoarin’,fiyin’

There’snotastarinheaven

Thatwecan’treach

Ifwe’retrying.

-BreakingFree

每每听到这首歌的旋律,仿佛时光倒流,周围的景色犹如褪色的油画一般,不断的回转,倒退,我站在初中的学校大门前,穿着蓝白色的校服,背着沉沉的书包,踩着永远会发出“吱吱”声音的单车,身边出现最好的那个朋友,接着一个一个好朋友都微笑着出现在我面前,他们向我伸出了手,我回应得伸出了任然是稚幼的手,紧紧抓住属于我的最美的青春。

青春永远是最美的,也是最让人怀念的。歌舞青春正是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青春梦想的故事,故事主角TroyBolton是个篮球天才,自小以篮球为目标。GabriellaMontez则是难得的理科奇才,她取得了不少惊人的成绩而且心地善良。他们两人本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在新年假期的一个卡拉OK比赛中,将重唱发挥的淋漓尽致。假期结束后,Gabriella转入Troy的`学校与他就读于同一学校!学校音乐剧角色的选拔也即将开始,于是Troy及Gabriella打算参加试音,希望成为学校最新音乐剧的男女主角。由于篮球比赛和学术比赛渐渐逼近,这都关系到学校的荣誉。为了能让Troy一心投入篮球比赛,让Gabriella认真准备学术全能比赛,篮球队成员和学术社成员联合起来劝阻他们退出音乐剧的选拔。一向都是学校音乐剧主角的SharpayEvans及RyanEvans亦担心自己在学校的地位将受动摇千方百计地策划计谋阻止他们参加角色选拔。虽然如此,但Troy及Gabriella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反而更积极追寻自己的梦想,亦影响到其他同学向别人展示一些他们一直隐藏起来的才华!后来,队友们体会到了扼杀朋友的梦想是残忍的,于是重新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怎知Sharpay和Ryan将音乐剧选拔赛时间恶意更改,使篮球赛、学术全能比赛和音乐剧选拔赛同时举行。出乎意料的是,队友们信誓旦旦地向他们保证一定会让他们参加比赛,并设计了策略使篮球赛的计分器发生故障,学术比赛中化学物品产生毒气从而让两项比赛暂停。当Troy和Gabriella赶到剧场,音乐剧选拔已经结束,在两人和钢琴家的恳求下,他们终于获准参赛,所有的队友都到场为他们鼓励。

Gabriella和Troy唱出了令人惊叹的水平,最终获得了冠军。在篮球赛和学术比赛中他们因为勇气再次获胜。Sharpay和Ryan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真诚祝贺他们,Gabriella和Troy原谅了他们并和他们成为朋友,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短短的一个小时,完整的把他们的青春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的青春挥洒过汗水,有过努力,有过挫折,有过失败,但是他们却没有放弃自己青春的梦想,他们能为自己的梦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了让自己的青春不留下遗憾。

我们的青春是否也应该这样?努力的为青春的梦想而去奋斗,不让自己留下一丝丝的遗憾。随着最近的致青春系列电影的上演,每个人都在回忆自己的青春,为了自己的青春而叹息,自己当初的青春是否也有留下不可抹去的遗憾呢?想起自己的青春,是否也会一样偷偷独自留下眼泪,为了当初自己的不成熟,当初的不知所谓,为了当初的一件事,一个人,一个最美好的回忆。我们真应该拿这些来致敬我们的青春吗?记得我们班会其中一个主题就是致敬青春,在会上同学们只要提及到青春,没有一个不流泪后悔的,他们的青春总有一些遗憾的事在牵绊着他们的心,哪怕过了多久,他们永远呆在青春的回忆中,他们会说,致他们已经逝去的青春。

篇8:观歌舞剧《孔繁森》有感

舞剧《马可·波罗》强强合作, 在创作上集结了当代国内外的众多优秀艺术家, 如:中国著名导演陈维亚担任总编导,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赵汝蘅女士担任艺术总监, 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张千一担任作曲,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国家一级編剧家赵大鸣担任编剧, 来自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的灯光设计师弗拉基米尔·卢卡谢维奇, 舞美、服饰、视觉总设计师高广健, 意大利斯卡拉剧院芭蕾舞团主要演员米克·泽尼担任该剧的男主角马可·波罗, 中国青年舞蹈家殷硕担任该剧女主演中国公主, 以及来自国内最杰出的艺术团体——东方演艺集团 (原东方歌舞团) 的众多演员为演出班底。其音乐伴奏体现出了“中西合璧”的特色, 全剧把欧洲的西洋乐与中国元代宫廷音乐、蒙古民族音乐、江南民间音乐相融合, 再配合上先进的舞美设计, 营造出了一种朦胧的、神秘的、浪漫的东方古国。

舞剧《马可·波罗》以来自意大利的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马可·波罗, 在13世纪时跟随父亲和叔叔, 途经中东, 历时四年多到达蒙古帝国的历史游记为题材进行创作的。尽管这个世界性的故事家喻户晓, 而在现代社会中, 马可·波罗是否真的来到过中国?乃是世界学术界至今还有很大的争议。英国《每日电讯报》曾经报道, 考古学家们认为, 马可·波罗更有可能是从波斯商人处获悉了有关中国、日本和蒙古帝国的“二手故事”, 然后, 他将这些故事同其他零碎的信息汇集在一起, 构成了现在的《马可·波罗游记》。不过, 无论历史是怎样的, 都不会妨碍到我们对于此剧的欣赏;艺术原本就是一种充满神秘、大胆的想象。编导大胆的采用了当下较为流行的穿越手法, 以梦境的方式将观众带入了充满神秘色彩的东方古国元朝大都。

舞剧的开始, 眼前呈现出一卷发黄的书卷, 随着一个意大利《马可·波罗游记》的痴迷者, 我们也走入了他的梦境。渐渐的, 好似听到了驼铃声、马蹄声, 随后就看到了沙漠, 波涛汹涌的大海, 慢慢的跟随着年轻人穿越时空来到了元朝大都金碧辉煌的大殿之上。意大利年轻人化身为当年的使者马可·波罗, 在气势恢宏的大殿上受到了忽必烈的热情款待。大殿上歌舞升平, 蒙族女子为使者们献上了热情的金手指舞蹈和优美、神奇的蒙古族特有的顶碗舞;蒙族男子也献上了骏马雄鹰舞表现出了草原儿女在草原上自由、粗犷、豪迈、恢宏大气的风姿。马可·波罗和使者们也献上了一段“小丑舞”体现出外国舞蹈滑稽、诙谐、幽默的风格。在欢快的舞曲的伴奏下, 马可·波罗邀请了美丽高贵的中国公主与之共舞, 舞蹈中公主献上了象征着友谊和纯洁的哈达, 与此同时二人之间暗生情愫, 为后面的剧情发展做好了准备。

舞剧的第二幕, 讲述马可·波罗与中国公主游江南, 更具浪漫主义特色。两人在大殿上的一见钟情, 随后相约月下共舞, 上演了一段精彩的双人舞, 女主角表现出一个女孩子情窦初开时的爱慕, 同时也表现出中国文化熏陶下女子的含蓄与羞涩;草原儿女落落大方的喜欢与西方青年真挚、直接的炙热感情相遇, 舞蹈以西方芭蕾风格的程式化糅合现代舞、中国舞的动作要素, 表达着彼此之间的浓情爱意;用中国舞蹈风格演绎了一曲具有西方浪漫主义情怀的爱情。同时, 编导有意加强元朝时的民间社会文化表现, 让观众犹如身临其境一般的感觉到自己真的穿越到了古代的元朝。编导使用大量的充满浓郁民间色彩的文化方式为第二幕剧情发展做出完美的背景交代。从舞美道具上来说, 编导充分发挥对舞美道具的运用效果, 努力追求原生活中的“真实性”。舞台的背景为江南民间小楼, 小楼小巧精致, 充分的体现出江南文化特色内涵和优美、典雅的文化韵味;在小楼上, 还有戏曲表演、茶室雅士, 河边有老翁垂钓;小楼前面展现出来的热闹的市井生活, 有人乘着月色散步畅聊, 小贩挑着担子叫卖小吃, 有人月下歌舞, 一位老中医在“针灸”帮人治病, 有人现场活字印刷出“人杰地灵”, 还有一位师傅现场做“拉面”等等活灵活现的将江南美景再现到了舞台之上;编导的大胆创举, 将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民间生活情节, 创造性的运用到舞台上, 充分的营造出民间的真实生活气氛, 使舞剧在细节的刻画上, 更加完善, 更加贴近人民生活的现状和本质, 贴近真实。第二幕在剧情上较为简单, 主要讲述马可·波罗与中国公主在游玩江南, 两人在感受着中国民间惬意的生活之时, 深深坠入爱河, 感情得到进一步发展。第二幕的精彩之处在于, 以剧情线索发展为主线, 充分运用舞美道具营造出来的中国多样的民间生活文化对舞剧的主体进行填充, 使整个第二幕舞剧剧情发展变得更加自然符合实际, 也更加丰满。中国江南的浪漫环境成为促进马可·波罗与中国公主之间情感进一步发展的最好的催化剂, 不仅完成了剧情任务, 同时也展现了中国民间文化的丰富多彩, 为舞剧重重的添上了一笔浪漫注意色彩。

第三幕开始, 音乐变得沉重, 整个舞台把观众都带入了一场硝烟弥漫的战场中。西域派来使者请求和亲, 在面对战争将会给人民的生活带来生灵涂炭, 将会令千千万万的人民失去幸福的家庭, 中国公主毅然决定为大爱舍小爱, 为了广大人民的幸福, 舍去自己的幸福, 接受这个没有感情的政治婚姻。出嫁前夜, 公主与马可·波罗再次共舞, 这一段舞蹈没有了上次二人月下共舞时的愉悦欢快之情, 而是悲痛、不舍但又必舍, 相爱而不能相守, 难舍难分的告别, 最后公主对马可·波罗跪下行礼, 以示公主对马可·波罗之间爱的无可奈何;一条哈达结下的情缘, 最后公主唯一能留给爱人的也只有当初相识之时的那条哈达与二人江南之游的美好回忆, 有情人却不能终成眷属的悲伤;公主离开时“三步一回头”的不舍, 传达出了历代皇室中政治婚姻的无奈, 让人看过之后黯然泪下。最后随着年轻人从梦中醒来, 我们也从元朝回到了现代而结束了此剧。

篇9:观当代芭蕾舞剧有感

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软件工程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作为一名热爱跳舞的女生,每个舞种对我来说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通过舞蹈我可以感受到舞者内心所要传递给观众的感情,以及舞蹈本身所散发出的热情与魅力。但是对于芭蕾舞我却是知之甚少的。因为我一直认为芭蕾舞是极高雅的艺术,每个站在舞台上的舞者都散发出高贵的光芒,却也因此给我一种遥不可及的疏离之感。总觉得芭蕾舞是那种要求完美的舞蹈,从指尖到足尖,不能有丝毫的偏差,不能随心所欲,即兴而舞。怀着对芭蕾舞的种种疑问,这学期我选修了《当代著名舞蹈及著名芭蕾舞剧欣赏》这门课。我渴望走进真正的芭蕾舞的世界,去看一看我所不知道的芭蕾舞。

在课堂上,我跟着老师不知不觉已经欣赏了七部芭蕾舞剧,每部舞剧都让我对芭蕾舞有了新的认识。每部舞剧都有共同的地方,却又有其不同之处。让我对芭蕾舞感到新奇的同时有深深为它着迷。下面就让我谈一下对于每部舞剧我的一点心得体会吧:

《中央舞台》

这是我在这门课中看的第一部作品,是一部经典的有关芭蕾舞的电影,给我的印象很深刻。说实话,上第一节课时我的心中是有点忐忑的,我怕一开始就让我看那些枯燥难懂的作品,会从此丧失对芭蕾舞的热情。所幸老师给我播放的是这样一部电影,让我对芭蕾舞的印象从根本上发生的巨大的改变。我从来不知道芭蕾舞也可以跳得如此热情洋溢,激情四射。舞者的每一个舞步都仿佛踏在我的心上,我的每一个细胞都叫嚣着想要与之共舞。

在这部影片中我还看到了个性与传统的冲撞。一群朝气蓬勃的舞蹈学生们,为了实现在舞蹈界出人头地的梦想,艰苦地进行着训练。为了自己心爱的舞蹈艺术,他们在不懈奋斗中经历苦痛、伤悲、欢笑,还有种种两难的冲突。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用激情去演绎舞蹈。无论是个性张扬的伊娃,敢爱敢恨的朱迪,还是追求自我的莫林,放荡不羁的库帕,都闪耀着自己独有的光芒。他们的故事感动了我,他们的舞蹈也感动了我。其实芭蕾舞和其他舞种都一样,对于舞者来说就是灵魂与支柱。比舞蹈的脚更重要的是有一颗舞蹈的心。

《葛蓓莉娅》

《葛蓓莉娅》是我接触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芭蕾舞剧。说实话这部舞剧给我的感觉很不一样。新奇的情节、不一样的表演形式都给我很深的震撼。这是一部三幕舞剧,我第一次了解到原来芭蕾舞不是踮起脚尖跳跳就完了的。芭蕾舞剧是有故事情节的,每一幕都有它的内容。

《葛蓓莉娅》在现存的19世纪浪漫主义古典舞剧的珍品中被认为是喜剧芭蕾的典型。整部舞剧由一个木偶引发,这让我觉得十分新奇。而且第一幕、第二幕基本上依靠哑剧展开,但是故事的内容却并不让人难以理解。只要认真观看,很快就会被带入到情节当中去。看到女孩子们到昏暗的工作室里去一探究竟,我都不禁为她们捏了一把汗,害怕她们被葛白留斯发现。因为是有关木偶的故事,因此很多舞蹈动作都以木偶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果你看到一群木偶在跳芭蕾,你也一定会觉得不可思议吧。第三幕是斯万斯妮尔达与弗朗兹重归于好,举行了盛大的婚,因此场面十分热闹欢腾。而且在第三幕中罗列了许多经典的舞段,经过老师的讲解是我对这些舞段有了基本的认识。我觉得这是一部非常可爱的作品。

《罗密欧与朱丽叶》

如果说《葛蓓莉娅》是喜剧芭蕾,那么这部舞剧可是真真正正的悲剧。提起《罗密欧与朱丽叶》大家都不陌生,莎翁的代表作品之一。我之前也看过这本书,但是看到芭蕾舞剧形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感觉又大不相同。

而且我觉得这部作品的精妙之处在于把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结合,使主人公的爱情深深地触动观众内心,达到艺术的巅峰。这部舞剧的音乐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代音乐色彩,高度交响化的音乐和传统舞剧音乐有着巨大的反差,这对编导和演员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而且组曲安排方面没有按照情节展开的顺序进行,打乱了剧情顺序,这既是一个突破同时也加大了观众接受的难度。但即使这样,我依然被精彩的剧情所感染。总之这是一部非常有时代色彩的舞剧。

《睡美人》

这部舞剧是由童话故事《睡美人》而来的,讲述的是发生在17世纪法国王宫中的一段神奇故事。整个舞剧的情节基本与童话相同。但是作为俄罗斯经典三大舞剧之一,它的体位是不容小觑的。用人体动作舞蹈造型来表达人们丰富感情的独特艺术手段,使它被誉为“古典芭蕾的巅峰之作”。不过最使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每个仙女所跳的舞蹈。每段舞蹈都显示出了仙女的不同性格,有而温柔的有活泼的,都通过舞蹈展现的淋漓尽致。是一部非常出色地作品。

《胡桃夹子》

这是一部很有趣的舞剧,充满了童话的神秘色彩。主人公因为得罪了鼠王而被变成胡桃夹子,只有找到一个真心相爱的女孩才能恢复原貌。情节既浪漫又扣人心悬,女主人公飘逸的白裙优雅干净的舞步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知不觉就被深深地吸引进去了,等到回过神来,舞剧已经结束。画面上是主人公与他的叔叔激动的拥抱在一起的画面,看着他叔叔眼中的不可置信,我也觉得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梦境,待到梦醒,一切已经恢复如初。直到下课我都还深陷在刚才才的剧情中,回味无穷。

《天鹅湖》

《天鹅湖》的剧情大家都是很熟悉的,作为著名的芭蕾舞剧,我想不需要我过多的介绍和赞美,它的每一幕都是那么令人难以忘怀。伴随着四小天鹅的舞曲,演员们进行了“击脚跳”和“轻步行进”等动作,把把小天鹅活泼可爱的形象刻画的惟妙惟肖。32圈的大回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还有华美的服装道具,以及表达出的唯美感人的爱情故事都是我感受到经典芭蕾舞剧的巨大魅力。这真的是一部使人惊叹的舞剧。

《法老的女儿》

这是我在这门课上观看的最后一部舞剧,也许因为是最后一部,所以我看的分外仔细。前面的几部舞剧都是具有童话色彩的舞剧,这一步却是具有神话色彩的舞剧,因此我更加喜爱。这部舞剧从名字上看就极具神秘色彩,法老作为一个神秘又危险的名词,他的女儿不禁会令人浮想联翩。其实故事的情节很简单也很巧妙。讲述的是英国青年Wilson和随从在埃及旅游,突遇风暴,与阿拉伯商人一同躲避在安息着法老女儿的金字塔中,Wilson在商人的诱惑下吸了大烟,进入幻境,看见法老女儿Aspicia复活,并把他变成埃及人Taro,接下来的故事就发生在Aspicia和Taro之间。最后当一切结束才发现,一切只不过是一场梦而已。

整部舞剧的构思新颖,布景华丽。演员们的身材修长,服饰华美,容貌清丽,令人赏心悦目。尤其法老的女儿真的很令人惊艳,当她迈着优美的舞步,华丽起舞时,我都会屏息凝视。还有在逃婚的路上来到尼罗河边的村庄,受到渔民的热烈欢迎那幕,欢快的舞蹈也感染了我,甚至使我忘记他们是在逃亡,完全沉浸在舞蹈给我带来的喜悦之中。最后结局也很圆满,也让我松了一口气,虽然可能有人认为这部剧的主题不够明确,但仍然是我非常喜爱的一部作品。

篇10:观歌舞剧《孔繁森》有感

舞台中间的木楼上,用水书书写的“木楼古歌”几个大字苍郁雄劲,于是,故事便在唯美的“序·忆”中拉开了帷幕。

时间追溯到上世纪四十年代,在美丽的黔西南地区,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水族少女阿诺棉与青梅竹马的恋人一起在父亲执教的“水书”学堂“偷艺”。他们阴差阳错结识了日本人铃木,铃木救下了被毒蛇咬伤的阿诺棉,乡亲们视铃木为恩人、朋友,却不料因为铃木偷走的一本“水书”引来了日本侵略者对“水书”的觊觎和杀身之祸。最终阿诺棉的恋人被铃木杀害,父亲与万册水书在木楼中同归于尽。此后,阿诺棉寡守被毁木楼数十年,最终成为保护、整理、研究水书的白发苍苍未嫁女。

整部舞剧分为“序·忆”、“第一幕·塾”、“第二幕·义”、“第三幕·祸”、“第四幕·战”、“尾声·念”六个部分,以水族少女阿诺棉的人生经历为线索,在日寇入侵黔南的时代背景下,将水族民众用生命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水书”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娓娓道来。

百度得知,水族自称“睢”,古歌传唱来自于“濉雅”。水族使用着一种特别古老的文字水书,是水族文化的“活宝库”。水书中的原始图画文字,起源可追溯到夏代。用水族古文字所撰写的典籍称为《水书》,易学界称之为《水书易》,其内容大多为驱鬼降灾、祈福预言,起源于水族古老的泛神宗教信仰。水书是世界上除东巴文之外又一存活的象形文字,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如今水族群众社会生活中,水书依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婚丧嫁娶仍然照水书记载的“水历”推算决定。

“水书”是不广为人知的少数民族文化符号,如何将这种元素借助于人物的舞蹈动作演绎出来,并且在现场与观众产生共鸣,我想这是对主创团队的考验。没有台词,没有对话,有的是舞蹈演员的投入,借助于音乐和形体的表现力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阐释人物在剧中的情愫。

你看,第一幕里,少女阿诺棉为了让青梅竹马的恋人也到父亲的学堂里学习,在父亲面前,一个任性撒娇的女儿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第二幕,水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情景在现于舞台,男耕女织,春种冬藏,这片神奇的土地养育了水族人,他们炽爱着自己的家园。水族人的热情好客也感染着来自远方的铃木,多么希望这幅画面永远这样定格。可是因为铃木,因为日本侵略者对水书的垂涎,这份平静被打破了。

“祸”起铃木,“战”于黔南。面对昔日的兄弟,铃木百感交集,故事在此刻采用了“特写”的处理方式,用灯光表达出铃木对旧事的追溯。一边是日军的持枪逼迫,一边是温暖的兄弟情,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纠结也紧紧揪着观众的心,铃木最终还是向昔日的兄弟举起了刀……此时无声胜千言,这就是舞蹈的诉说!

为了本族的文化不被侵略,阿诺棉的父亲选择了与木楼水书同归于尽,当舞台上的灯光声电演绎出熊熊燃烧的大火,我想观众席上的每一个人都被点燃了。这就是我们的民族气节!

我们知道,舞蹈,是最自由最昂贵的艺术,是舞蹈演员用身体、情感,甚至是青春和生命谱写而成。每一个演员都将自己完全浸入剧中人物所处的历史和民族环境中,浸入那些足够刻骨铭心的爱恨情仇中,在情绪铺垫的基础上,再将炉火纯青的舞蹈动作完美呈现。主题思想的阐述、矛盾冲突的展现、人物性格的塑造都在演员的举手投足之间。

舞由心生,蹈由心起。观舞的过程更是一种情绪的游走,在喧嚣的尘世中忙碌了一天后,静静地坐在那里看一场舞剧,随着剧中情节的起伏而起伏,那是对心灵的洗礼,是精神的享受。

对舞蹈的欣赏,如果不沉醉于其中,你永远也无法感受到那种唯美。只有沉浸其中,与剧中人物产生交集并进行心灵的对话后,你的心才会得到真正的享受。

虽然遥远,虽然古老,虽然不广为人知,但依然可以如此让人感动,让人刻骨铭心!这就是舞蹈的魅力,艺术的魅力,更是文化的魅力。

那遥远的木楼,遥远的古歌哦!

作者:潘继云

篇11:高尚——读《孔繁森》有感

高尚是什么?是热情?是友爱?是舍己为人?《孔繁森》这本书中,孔繁森给了我答案。

孔繁森每月不仅拿出有限的工资来帮助别人,还很少关心家人,记得有一次,他骑马去访问村民,不辛摔成重伤,昏迷四天四夜后依然忘我的工作;用有限的工资扶养了一个孤儿;在危险的台风中依然坚持安抚村民,英勇牺牲孔繁森值得我们学习其实像孔繁森’’这样的人在社会上太多太多了。给我留下印象的是西藏建设者:想必大家都知道西藏铁路吧,这是一条带给西藏的光明之路;而这条光明之路的缔造者,正是这些藏建设者,他们放弃了大好前程,来到这么落后的西藏:许多年轻人为了建设铁路,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让他们的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不克服困难,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研究、实验,累坏了自己、生病。患有那些警察,自己的遗体安葬在铁路旁,死后也要亲眼看这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他们都是人民的好公仆。

他们还是我想起了在朝鲜战争中丧命的毛岸英、黄继光、罗盛教换有那些革命先列,他们都是为了人民无私奉献的、是无私的、是舍己为人的,他们更是可敬的,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做高尚的、可敬的人!

篇12:廉洁住在我心—读《孔繁森》有感

一个孩子,他们经常听老人庆祝清代的历史,称赞他确实是一个公平的人,诚实的官方官员。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清洁。在学习历史以了解刘清山等人因腐败而被送往断头台后,原来的腐败和清洁被反对,这激发了我对中国清洁历史的兴趣,所以到图书馆寻找信息。

党的好干部-孔凡森深深吸引了我的注意,看了很多感觉。灰尘,两袖微风,作为光的兴趣和安全的名字像石泉水;两个从桑孜独自雪,家民族团结,如甘地山。这片图片的翅膀总结了孔凡森的完整生活,好干部地震中父母失去孤儿,由于生活的限制,他来到血库要求献血。在外人眼中,很难想象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是如此贫穷,他大部分的工资用来帮助穷人,他根本不储钱,但他从群众。慷慨,他死后事故,人在他身上只找到两个文物8元5角,并对青海和西藏的发展建议12,在 场上的每个人都是棚子。

这么干净,对好干部的人有好处,人们怎么不离开为他的哭泣,孔福森留下了更多的永远的声誉,他的崇高品质更鼓舞人的后裔。他对我们说,诚实不是一个口号,口号,虚荣,这是一个真正的精神,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都必须有这种精神。

清洁安静地生活在我的心中,时刻不应该激励自己成为一个公平和诚实的人,作为一个干部,我用这份工作找到一些方便的想法,最终由无形的力量打败,没有更长有超越底线的想法,竭诚为类服务,虽然不干净,但至少要清理标准的工作。

已经不能记得多少次听到一些中国腐败尸体送到这个消息的断头台。这对中国人民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甚至对官员失去信心。你不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吗?怎么能和腐败这个词联系在一起?如果每个中国干部和群众都能像孔凡森一样,永远记住公平和公平,那么中国最大的问题就不是腐败。

篇13:观歌舞剧《孔繁森》有感

最近抽空读了一遍中共中央组织部研究室编写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一书,深深地被党的好党员、人民的好公仆孔繁森同志的先进事迹所感动。掩卷长思,脑子里竟出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一个是党的模范干部孔繁森的光辉形象,另一个是党的腐败分子王宝森的丑恶嘴脸。在党内腐败现象日趋猖獗的今天,我们是多么希望中华大地上多产生一些孔繁森,少出现一些王宝森啊。

第一次听到孔繁森的名字,应该是在1994年。那年底,时任西藏阿里地委书记的孔繁森同志因公牺牲,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为“模范共产党员”、“优秀领导干部”,中央号召全党同志向他学习,方知孔繁森的英名。而真正熟悉了解孔繁森同志的先进事迹应该是在看了电影《孔繁森》后。

纵观孔繁森的一生,是“对党忠诚,执政为民、廉洁奉公”的一生。

孔繁森对党忠诚。党叫他干啥就干啥,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成一行。在部队当兵时,他是五好战士,军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曾参加过国庆15周年观礼;复员后,他严格要求,扎实工作,积极进取,从普通干部干起,一直干到山东省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后因组织需要,先后两次入藏工作,为了西藏边疆建设和祖国民族团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孔繁森执政为民。为了振兴阿里经济,提高农牧民收入,改善农牧民生活,孔繁森在担任阿里地委书记的两年间,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饿了就吃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经过不懈的努力,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阿里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就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

孔繁森廉洁奉公。几十年来,他严格要求自己,严守党的纪律,把一切都交给了党,不但没有出现半点贪腐行为,还经常用自己的工资去接济、帮助困难群众。西藏阿里地区偏远,医疗卫生条件差,他每次下乡都要特地带上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送给急需的农牧民;1992年,拉萨地区发生地震,时任拉萨市副市长的孔繁森赶赴灾区。在那里,他收养了12岁、7岁和5岁的三个孤儿曲尼、曲印和贡桑,用爱心抚平了他们心灵的创伤。

孔繁森因公牺牲后,阿里人民送给了他一付挽联:“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这付挽联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对他的深沉怀念。

孔繁森的牺牲是我们党的一大损失,而王宝森的自杀却是我们党的一大幸事。

提起王宝森这个名字,年纪大点的人都不陌生。王宝森原任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1995年4月5日,因腐败案发,自杀于北京怀柔乡间,从而牵出了以原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为首的当时中国最大的贪腐案。王宝森身为党的高级干部,党性观念淡化,党纪意识淡薄,不注意政治理论学习,不注意自身思想改造,把党赋予他的权力化为捞取个人私利的工具,贪权贪钱贪财贪色,到了丧心病狂、令人发指的地步,给党的事业带来了极大的损害,严重败坏了党的声誉,最终成了历史的罪人。

事实证明,孔繁森和王宝森现在已经成了我们党内正反两面镜子。

我们需要孔繁森,孔繁森式的党员干部越多越好。我们鄙视王宝森,王宝森式的党员干部越少越好。可现实却总让人大跌眼镜。当前,我们看到的不是孔繁森式的党员干部越来越多,而是王宝森式的党员干部越来越多,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如果我们党再不采取断然措施消除腐败,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江山就会断送在王宝森之流的手上。

让孔繁森式的党员干部多些,再多些;让王宝森式的党员干部少些,再少些。

汇报人:xiexiebang

上一篇:到岗情况通报下一篇:小峪村换届动员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