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作品中的自然生态主义

2024-05-05

海明威作品中的自然生态主义(共7篇)

篇1:海明威作品中的自然生态主义

海明威作品中的自然生态主义

摘要:从海明威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海明威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陷入了二元对立的悖论中,在与自然的接触中,其自然观呈现出一种矛盾性亦或双重性。他一方面热爱自然,谴责人类征服自然的行径;另一方面却宣扬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热衷于对自然进行精神征服。笔者结合海明威的作品分析了海明威作品中的自然生态主义及其表现。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批评;自然观

前言:海明威是热爱自然、观照自然的作家。自然是他创作的主题之一。罗伯特.E.弗莱明(Robert E. Fleming)在《海明威与自然世界》(Hemingway and the Natural World)的前言中指出,很少有作家象海明威那样与自然关系密切。于海明威而言,自然是他生命的湾流,自然深入其骨髓,对于自然的热爱,对于自然的知识以及他对自然的需求伴随了他的一生。从青少年到中年,从创作的早期到中期,海明威的自然观经历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并且对自然的态度呈现出一种矛盾性或双重性。他一方面热爱、赞美自然,表现出对遭到破坏的自然的同情和关注;另一方面他又渴望征服自然,从中见证自我的价值。而且海明威的生态矛盾观并不是无缘无故形成的,而是源自父亲的影响、宗教观念、以及个人经历等多方面因素,对这些因素的探究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海明威作品中流露出来的自然观。

一、海明威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

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思想在西方源远流长,甚至可以说,整个西方文化的核心就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我们所说的生态危机可以说本质上是人类中心主义统治地位的危机的反映。因为西方文化的重要思维模式是一种二元对立思想,这使西方人较早产生主体和客休对立的观念,以致决定了西方人对待自然的基本态度。一方面,卞客对立使西方人总是把人和自然截然分离;另一方面,主客对立容易使西方人产生人类高于自然和应该战胜、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并最终成为西方文化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范式。

1、海明威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及其表现

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认为,人类是生物圈的中心,只有人作为理性的存在物才具有内在价值,其他存在物无内在价值,仅具有工具价值,它们被排除在人类伦理关怀和道德共同体的范围之外。海明威在多数情况下对待自然的态度既是这种自然观的展现,人和自然的对立以及人要征服和战胜自然成为他多数短篇小说中的主题。比如《弗兰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没有被斗败的人》以及《一个非洲故事》这几篇小说中,由于自然仅仅被视为人类征服的客体,其中的人物对被打死的猎物没有任何同情和怜悯之心。相反如果猎人打猎成功,人们会感到无比自豪,并为征服自然而庆贺一番。

2、海明威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的成因

海明威这一自然观的形成主要是受西方文化二元对立思想,尤其是基督教文化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在西方哲学传统中,亚里士多德不仅给生物规定了等级关系、隶属关系,将人置于金字塔的顶层,而且认为自然为人类而不是为了所有动物而存在。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张扬则将自然看作是人类战胜的对象,考验人类知识的力量的对象。而莎士比亚对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1的咏叹表达了人类优越于自然的信心。在基督教文化里对人与自然关系也表现出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圣经》“旧约”关于创世纪的传说中就奠定了人与自然之间怜理与被怜理的等级世界,自然注定低于人类。在《创世纪》中,上帝在考虑造人的时候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照我们的样式造人,让他们怜理海中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地上的所有野生动物以及地球上的每一个爬行动物”(《创世纪》1:26),“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创世纪》1:28)这种在人类中心主义指导下征服自然的观点确立了人与自然对立的二元对立思想。

另外,海明威生活在西方现代社会,其生活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他的自然观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西方现代社会里,正是科学主义盛行的时代,自然科学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使人类对于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充满信心。近代培根的实验科学、笛卡尔一牛顿机械自然观由于片面强调分析方法、强调主客二分,突显人与自然的区别,进一步强化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认为“科技万能”,人类可以向自然索取一切。在美国,20世纪初工业革命达到高潮。大量的汽车来到农村、山林,乡村和田野变成了公路网,工商业发展势头强劲,民众在受教育程度、工资待遇和一般经济状况方面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进入了一个经济大发展的“镀金时代”,科学主义加强了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以及人类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生活在这样大的历史背景中,海明威自然免不了要受到这种思想范式的巨大影响。

二、海明威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

海明威的复杂自然观还体现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态思想,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把自然视为平等的主体,对自然有一种关心和爱护。海明威的这种生态意识己为众多国外批评家 1 William Shakespeare. Hamlet. Act2 .Se.2.lines.306-10. 所认同,他们认为海明威描述了美丽的田园牧歌式的自然风景,体现了大自然高度的审美价值,并通过探讨其作品中的人物角色是如何对待大自然的,来说明他的主题反映了一定的生态环境意识。如霞琳M·默非在文章《海明威作品中温柔的猎人:矛盾性抑或双重性》中说明海明威的作品揭示了一种对自然的尊敬和体验。格伦·拉弗也宣称人与大地的和谐关系对海明威至关重要。

1、海明威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及其表现

由挪威著名哲学家A·奈斯(AmeNaess)创立的“深层生态学”(DeePEcofogy)是激进环境主义思想中最有影响的一支,它颠覆了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的主导范式。它的理论基础是两条根本性原则,即大写的“自我实现”原则和“生态中心主义平等”原则。其中生态中心主义平等,奈斯称之为“生物圈的核心民主”2,亦被称之为非人类中心主义(non-anthropocenlrism)的自然观,即生物圈中的所有的存在物,包括人类与非人类、有机体与无机体,都有自身固有的、内在的价值,人应当与自然保持一种互动共处的关系。非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类伦理关怀和权利主体的范围从人扩展至整个生态系统、自然过程以及其他存在物。这种生态思想在海明威的一些作品中也有一定的体现,他将自然作为一种独立性的存在而予以关注,人不是世间唯一的主体,人与自然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人和自然之间是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的关系。如在《大二心河》中有一细节描写,主人公尼克放生了一条鱼。在放生之前,他先把手弄湿,就是为了避免破坏鱼身上的保护层。又如在《一个非洲故事》里,尽怜朱玛和戴维之父在故事里表现出人类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但是戴维已经开始把大自然视为平等的主体,对大象充满了同情和怜悯,而不再喜欢朱玛,因为朱玛杀害了大象,从中表现出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

2、海明威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的成因

海明威的这一自然观形成有多种因素,有其家庭及自身经历的影响,亦有西方文化及创作时代背景的影响。

首先,海明威创作中流露出的自然观受父母尤其是父亲的影响很大。他的父亲长得非常威猛,爱好打猎、钓鱼等野外活动,“幼年时期他就是一个活泼淘气的‘野小子’,经常缠着爱好野外活动的父亲带他一道去打猎、钓鱼。”3大卫·奥尔指出,童年在野外的生活对生态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在生态学方面有所作为的人在儿时都与某个地域有密切关系。这种童年时代的纽带“具有神奇的效果,可以使人在生态方面富于想象力。没有这样的经历,人们 2 Roderick F.Nash.The Rights of Nature.A History of Environmental Ethnics[M]. Madis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96,第46页. 3熊钧.海明威作品精粹[C].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第1页. 很难成为自然界忠实而有力的捍卫者。”4年少的时候,他就学会了露营,狩猎和钓鱼。而且在狩猎中,埃德·海明威不光教儿子使用工具和武器,而且还教给儿子打猎的一些原则,如不能为杀生而杀生,如果杀了,必须吃掉等,这些原则同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子们所遵从的一些基本规则相似。更重要的是埃德·海明威教给了儿子如何细腻地观察大自然的本领,海明威在他的作品中描写到大自然、酒和饮食以及他所要的捕获的动物时,往往能写出别人所观察和感受不到的美感,并且细腻得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海明威大自然不只提供了无限美丽的景色和渔猎的场所,也提供了精神慰藉的场所。贝克在撰写的《海明威传》中也提到,每当他写完一部作品,他就会逃到西部或佛罗里达群岛去休整身心。

其次,众所周知海明威穷其一生游历自然,使他成为一位迷恋大自然的作家。自然是海明威创作的主题之一。他去过伊利诺斯州的大草原,密执安的铁杉林,西班牙、东非、基韦斯特、比米尼、古巴、美国西部的落基山等地的自然对于他来说,不仅仅包括景色,也包括经历和活动,这些进一步扩展了他对于自然万物内在价值的认识,对自然的态度也在变化发展着。早些时候,年轻的海明威就从父亲和祖母那里继承了“不能为杀生而杀生”这一理念,即一方面酷爱狩猎,另一方面又尊重猎物。有一次一只箭猪和邻居的狗缠在一起,海明威和他朋友一起把箭猪给杀了.他们为此而被教训了一顿.据贝克毋幽哟记载,由于已经杀死了箭猪,海明威他们只得把这头肉臭皮厚的箭猪煮了吃了。这一次的教训让海明威刻骨铭心,使他领悟到为杀生而杀生是一种犯罪,也使海明威作品中,流露出对动物的尊敬、赞赏和对他们遭遇的怜惜。

另外,海明威的生态思想亦受到西方文化和宗教的强烈影响。西方文化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虽然是人类中心主义占了主流,但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资源还是有悠久的历史。《圣经》本身就既包含了征服、统治自然的观念,同时也含有爱护美好的自然界和保护濒临灭绝物种等生态思想。生态哲学家罗尔斯顿认为,诺亚方舟行动计划是挽救濒危物种的第一个行动计划。《圣经》里也有大量的对大自然和野生动植物的赞颂。以色列人认为,自然资源及其壮丽是大地的重要特色,摩西把上帝的应许之地描绘成一块生态乐园。此外,在古希腊神话中,北美印第安文学,卢梭、华兹华斯和梭罗等19世纪浪漫主义时代的作家作品中包含有丰富的生态主义思想。这些思想对西方人的生态思想产生了及其重大的影响,海明威也不例外。

最后,海明威生活及创作的时代背景也促使海明威形成了这一自然观,虽然海明威生活 4 F. Marina Schauffler. Turning to Earth:

Stories of Ecological Conversion[M]。Chalottesvill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2003,第56页. 的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但“进步”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美国人同大自然的关系更加恶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西部平原数次发生严重的沙尘暴,而且影响的地区越来越广。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对环境的关注也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这一时期,西方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规模的战争屠杀、灾难性的经济危机、贫富的悬殊,这些在人们的心灵上留下了可怕的创伤。海明威本人参加过二次世界大战,亲眼目睹了战争和科技对自然和人性的摧残。1918年海明威以记者的身份参加美国红十字会的战地服务队,开赴意大利前线,停战后带着遍体鳞伤回到美国,战争的恐怖经历在他的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而战后的物质文明并没有给社会带来安定与完善,反而带来了道德上的沉沦。这些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海明威成为一位彻底的反战者,主张人类社会自身的和谐相处,并追求对自然的回归,从中获得精神的慰籍。

结语及启示

要真正确立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关系,惟有摆脱人类社会所建立的以个人自我价值为出发点,以对一切为语言所限定的异己力量的征服为价值实现手段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即人类中心主义。只有真正走下人类为自己设立的至高无上的宝座,才能清醒地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而不至于让大自然的报复将人类文明吞噬成一具白骨。但人类中心主义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伴随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而确立起来的并在一定历史阶段对文明的发展起过不可低估的作用,其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已是根深蒂固,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受着它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代人意识到了“出海太远”的危机,但仍难以摆脱对征服自然的自豪感的追求。海明威二元对立的自然观仍然在当代人的身上延续。这种自然观上的矛盾反映了现代人面临着如何认清人自身在自然大家庭中的正确位置,纠正长期以来形成的万物以人为中心谬论的重大课题。在如何恰如其分地贬低人类自我及其传统的伦理道德,重新确定自然中万物的作用时,人类陷入了尴尬的局面。即使是在当代,生态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之间还在进行激烈的论战。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跨越人类社会学、文学、政治、经济各大领域的广泛被共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参考文献

[1] 董衡巽.海明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70. [2] 徐恒醇.生态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03. [3] 海明威.春潮老人与海[M].吴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4] 杨通进.人类中心论与环境伦理学[J].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1999,(3): 62. [5] 雷毅.生态伦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2000. 123.

篇2:海明威作品中的自然生态主义

作者/张爱珍

欧·亨利是20世纪初崛起于美国文坛的伟大的短篇小说家之一,其小说常常以“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展现在读者面前,故而有“欧·亨利式”的结尾这一赞誉。在欧·亨利的小说作品中,常常会呈现出自然主义的特点,本文从欧,亨利的个人背景、写作风格等方面出发,探讨自然主义特点在欧·亨利的作品中有哪些具体体现,力图对欧·亨利的作品进行进一步的剖析解读。

一、欧·亨利的个人背景及其与作品的关系

哲学理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对一个作家而言,这种意识的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艺术往往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欧·亨利是一位人生阅历十分丰富的作家,这无疑给他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资料来源,为他提供了大量的灵感,与此同时,他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自身的复杂经历也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写作风格,贯穿于他的小说作品中。下面笔者就从对欧·亨利一生的经历介绍和特殊的时代背景出发,向读者展示欧·亨利一生中比较突出的一些小说作品,从而揭示自然主义特点在欧·亨利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一)欧·亨利的人生经历和个人背景

欧·亨利是享誉世界的短篇小说大家,在世界文坛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欧·亨利是他的笔名,其原名为威廉·西德尼·波特。他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的一个医师家庭。一生充满着波折与心酸,极富传奇色彩。他先后做过药房的学徒、牧羊人、会计员、银行出纳员等,就在做银行出纳员的时候,由于银行短缺了一笔资金,他被迫流亡到洪都拉斯,结果在一次探望病危妻子的过程中被捕入狱,后在监狱中担任医务室的药剂师。被提前释放后,他来到纽约,专门从事写作。15岁在药房做学徒,20岁时因为身体不好去得克萨斯州一个牧场做牧羊人,这些经历使他体会到了美国西部人民的生活;而婚后的被指盗用资金等一系列变故则对他产生了巨大的打击,又使他饱受了背井离乡的痛苦;第二次婚姻尤为不幸,而他的身体也由于酗酒、劳累等急剧恶化,健康出现问题,曲折的`人生经历、不幸福的婚姻生活,这些曲折的人生经历为他的写作提供了契机,也奠定了他的写作视角,即把写作的对象定格于贫苦大众,聆听贫苦人民的呼唤之声。他善于从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选取比较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事件,通过集中的情节展现现实生活。他笔下的主人公大多是一些小人物,文章的情节也极其富有生活情趣。此外,他的作品经常描写社会底层群众的生活百态,反映社会底层人民身份地位的卑微、生活的悲哀。或者展现他们的爱。因为欧·亨利本人就是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尝过世间的冷暖酸甜,对于下层贫苦挣扎的社会生活有过直接而且比较深刻的体会,也冷眼旁观着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因此展现出与上流社会的作家格格不入的写作视角,以求通过小细节反映大问题,揭露出社会的罪恶本质。

(二)欧·亨利的作品介绍

欧·亨利从小受到的教育不多,他曾经办过一份幽默周刊《滚石》,并且经常在休斯敦的一家报纸上发表趣闻轶事以及一些幽默小说作品,他的小说因此大多体现出幽默搞笑的色彩。18,他被捕入狱以后,为了给女儿买一份生日礼物,在狱中创作了第一部作品,但是基于犯人的身份而不得不使用笔名。他的这部作品很快在一份名为《麦克吕尔》的杂志上发表了。出狱之后,他到达纽约,专门从事写作,从此开始了文学之路。可以说写作是他一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结束了他之前一直颠沛流离的生活。在创作的十年间,他总共写有300多篇短篇小说。这些小说作品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即西部小说、东部小说、拉美小说和一少部分的欧洲小说。他也曾创作过一篇长篇小说《白菜与国王》,这部长篇小说虽然写法很新颖,以四五条线索贯穿于行文中,但是章节联系并不是很紧密。他的小说中比较出名的有以纽约曼哈顿市民的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例如《警察和赞美诗》《麦琪的礼物》《双料骗子》《四百万》《昙花一现》等,称誉为“曼哈顿的桂冠诗人”。此外,还包括《财神和爱神》 《包打听》《几位侦探》《醉翁之意》《最后一片常青藤叶》等,这些小说大都以小人物为描写对象,表现出极强的人道主义精神,更反映出作者对丑陋的社会现实的辛辣讽刺。

二、欧·亨利的写作风格

总体上来看,欧·亨利的写作风格主要表现在幽默的语言和情节设计以及名扬世界的“欧·亨利式”的结尾。所谓的幽默,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平常的琐碎小事引人发笑,笑过之后却能感悟出一番哲理来。无可争议,欧·亨利就是这样的幽默大家。欧·亨利善于描写小人物并且专注于小人物的讲述,这使得他对于生活细节有着很强的捕捉能力,他经常会注意到常人难以注意到的地方,通过再现令人哑口无言、啼笑皆非的戏剧化场景,向世人讲述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此外,它采用漫画式的方式勾勒出的人物形象,虽然有点儿不切实际,但却使人感觉到那是我们身边的人,因而收到强烈的社会效应,引人深思。比如,他曾经写过一些骗子题材的作品,通过对骗子的揭露,讽刺在上流社会中经常存在一些所谓“正人君子”的“骗子”,并且不乏高级的骗子、成功的骗子。他的幽默,并不是为了刻意营造作品氛围而作的幽默,而是通过对现实生活敏感的观察挖掘出的戏剧化的场面来达到幽默的效果。同时善于使用双关语也增加了作品的幽默性,使读者有一种恍然大悟、心领神会的感觉。他的写作语言以活泼欢快著称,巧妙地通过灵动的文字跳跃,实现调动读者笑点的功能,也为文章增添了轻松幽默的色调。而对双关语、谐音以及陈旧典故的重新改造,改头换面,更是使文章焕然一新,显得妙趣横生,精彩无比。而所谓的“欧·亨利式”的结局,则是专门指欧·亨利的小说作品中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设计。这种难以预料的结局,使得文章的情节显得极其巧妙,却又不显突兀,即使作者在看到结局的一瞬间非常诧异,难以置信,但稍微思考一下,便可会心一笑,惊叹作者的奇妙构思。比如,在《麦琪的礼物》中,结局是夫妻双方都卖掉自己最心爱的东西去匹配对方最心爱的东西,这样的结果无疑是令人心酸不已的,但是在心酸悲哀的背后,我们却可以感受到亲人之间浓浓的爱,感受到人间的温情,这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

通过对欧·亨利个人复杂曲折的人生经历的介绍以及对其作品及其相关写作风格的大致总结,我们可以对欧·亨利的作品有一个比较概括性的了解。笔者以为,欧·亨利作品中的自然主义特点,与他的写作渊源以及写作风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通过他的写作特点和作品风格等表现出来。下面我们就通过上述的分析共同探讨自然主义特点在欧·亨利作品中的体现。

三、自然主义特点在欧·亨利作品中的体现

欧·亨利创作小说的时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可否认,其短篇小说处处洋溢着欧·亨利的特色,但是也受到了当时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自然主义文学是西方文学的一个流派,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到欧美地区,而此时正处于欧·亨利的创作高峰阶段。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到顶峰,经过蜕变,产生了一个新的门派,即自然主义文学,这是文学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故而受到当时许多作家的推崇,比如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等。所谓的自然主义,实际上就是指作家要躲在叙述的后面,使得文章的描述不着痕迹,行文结构看上去十分简单,也隐藏起行文的意图,强调无意识境界,体现出自然的含义。欧·亨利的小说,注重的是对细节的刻画,通过细节展现人物特点,而且文章设计一般比较随意,使读者在阅读之初并没有很新奇的感觉,虽然语言比较幽默俏丽,但是与一般文章没有多大区别,故而很容易陷入作者设计的一个“自然”的陷阱中,最后却又发现一个令人惊诧的结局。

以小说《麦琪的礼物》为例,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一对贫穷小夫妻的故事。文章的背景设在圣诞节的前一天,女主人公德拉想要为丈夫吉姆买一件圣诞礼物,于是她卖掉了自己唯一值钱并且极其珍爱的头发,为丈夫买了一条可以配得上他的那只金表的白金手链,正当她满怀欣喜等待丈夫归来时,却发现丈夫为了给她一个惊喜卖掉了自己最为珍贵的金表,为她买了全套的梳子。结局心酸却让人感到了亲情的温暖,感觉到了爱的力量。这只是一对贫穷的、地位卑贱的小夫妻,可是他们的爱却极其高贵,甚至于超过了上流社会的家庭。作者通过小说赞叹了爱的忠贞与伟大。在行文中,经常流露出自然主义的特点。比如文章的大半内容都在描述女主人公德拉的动作、语言以及德拉的家庭状况,这给读者创造了一种错觉,而这种错觉却是自然地进入读者的脑海中的,令读者误以为这只是讲述女主人公送丈夫圣诞礼物的故事,只是在行文的最后,让人意外地发现丈夫也有同样的举动。

四、结语

总之,自然主义特点在欧·亨利的很多小说作品中都有所体现,比如《最后一片常青藤叶》《爱的奉献》等,都是通过简单的行文构思,令人难以揣摩的“含泪的微笑”式的结局,实现文章的大转折,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郭法琦。古代西方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产生和发展[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C]..

[2]郭法琦。重视西方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历史研究[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一)[C].2009.

[3]张灿川。电视剧应提倡现实主义题材[N].中国煤炭报。 - 06 -17.

[4]朱印海。中西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念政治意识化的比较分析[J].学习与探索,(01)。

[作者简介]

篇3:海明威作品中的自然生态主义

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定位和评论分歧

1.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定位

在海明威的作品中,主要将“英雄”的形象塑造和“虚无”的主旨来作为全书的重点,而女性则成为了世界组成的重要部分,相当于哲学中所说的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而使得平等和自由等类似的词语没有办法形容海明威笔下的女性。例如,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女性人物凯瑟琳的描写中,将她刻画成为了“战争中的天使”——善良、美丽、温柔等词都可以形容她,是一个“温顺的情人”,但是在其完美形象的背后,不可忽视的则是其虚无的内心,通过爱情来拯救自我、拯救生活,最后的结果则是毁灭。但是在整个小说的叙述中都是从男主人公亨利的视角来展开的,因此最后的结果无论是对于武器的告别还是对于爱情的告别,亨利人物命运的体现与凯瑟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关系,是人类命运表达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2.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人物评论分歧

女权主义也就是女性主义,主要是指在男权作为主导的环境之下,对于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存在着不满,并且立志于改变这种状态,追求女性的解放,实现男女平等。在海明威作品中,凭借着其阳刚之气的洋溢使得他在文坛之中树立了绝对的地位。在女权意识兴起之中,对于海明威的女性形象塑造方面的评论逐渐加多,一部分人认为海明威在作品表达中具有厌女态度;另一部分则认为其思想中具有同情女性的部分。实际上,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是具有那些觉醒的、独立自主、自尊的女性,这是在整个刻画中被男性化了。

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从女性形象的言行中分析,海明威的笔下女性与传统女性形象也具有非常大的差别,这与传统的男人的附庸和男性社会的牺牲品的定位具有非常大的差别。在海明威的笔下主要有两类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一种就是博莱特·艾希利这一类的泼妇;另一种则是诸如凯瑟琳、玛利亚这一类的天使型的女孩。

1.泼妇

这是一类被妖魔化了的坏女人,其中博莱特·艾希利、玛格丽特等是代表性的人物。她们在海明威的笔下,不仅具有美丽的外表,同时还具有强悍、不受道德约束的自由个性,她们能够和男人一样面对世间的一切痛苦与厄运,这也正是她走向未来的目标与动力。在海明威的笔下,艾希利是一个具有超强毅力和勇气的新女性,通过这样的形象塑造来暗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2.传统的甜心式人物

与“蛇蝎美人”相对应的则就是善良、温柔的“白莲花”式的人物,这样的人一般都是具有美丽的外表和善良的性格,凯瑟琳、玛利亚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表面上看,她们都是男性的附属品,只是起到在情感上慰藉人心的作用,但是她们真正的价值并不是仅仅体现这些,她们还是具有批判和反省意识的独立个体,她与男主人公谈恋爱,为其填满心灵上的空缺,因此在面对死亡之时才显得潇洒而从容。例如,在《永别了,武器》中有一个描绘非常成功的女性——凯瑟琳,她有一个相恋八年的男友,但是被无情的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她手中总是拿着一个细藤条来怀念已经逝去的人,她的人生并没有完全的终结,后来遇到了另外一个男人——亨利,再一次坠入爱河的女人,表现了其无限温柔与温顺的一面,而当自己面对死亡时也不是不舍,而是勇敢地安慰自己的恋人,这种为了爱情而牺牲的精神也是十分伟大的。

女权主义视角下海明威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重新解读与分析

作为一名伟大的作家,海明威是不怕竞争的,他在创作过程中并不是单一的从男性的视角来进行的,而是通过双性的视角来生动形象地描写男性的心理和性格成长,同时也能够实现性别的转换,进而能够站在女性的思考和心理角度上来进行情感和意识的生动表达。

1.《乞力马扎罗山的雪》

在《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中塑造了“迷惘的一代”中的代表人物——哈里,他也曾经充满了理想与勇气,但是他的世界观被颠覆,因此走上了一条放弃自我的自灭毁灭的道路,这是由于战争而让英雄感到了迷惘,进而逃避社会,变成了一个精神上空虚孤独的享乐主义者。而该书中的女主角也是一个被妖魔化的女人,海伦曾经有过一次婚姻,但是丈夫去世了,只留下她和孩子们一起生活,孤独寂寞的她经历过无助之后愈发强烈地渴望爱情。一个孩子的死亡让她彻底地陷入到了绝望,因此在遇到男主人公哈里之后,就迅速地坠入爱河,将自己的痴心与爱慕之情完全地向哈里表达,但是哈里却理所应当地接受这样的付出,从未给予海伦爱情和呵护,这就使得海伦痴心付出的一切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这就使得她走上了一条自甘堕落的道路,进而造就了其悲剧性的命运。海明威在描写过程中,字里行间都表现了其对哈里的一种不赞同和批判的态度,而对于海伦则是慢慢的同情。

2.《弗朗西斯·麦康白短促的幸福生活》

在《弗朗西斯·麦康白短促的幸福生活》之中,主要讲其中的女性形象以一种男性的诠释角度来进行的描写,在男系社会之中,麦康白太太不顾道德与伦理,只是追求自己内心的想法。麦康白太太是一个十分漂亮的女人,不仅年轻、保养得当,同时还拥有巨额的财产,因此在婚姻上也是随心所欲,他的丈夫玛戈长得非常漂亮,因此即使麦康白太太鄙视他在危险面前的胆小与怯懦,但是却舍不得和他离婚。她独立而自主的个性使得她在性爱上也是如同男性一样不受到规范的约束,当她与威尔士偷情被发现时也没有向丈夫作出妥协。当她遇到了自己认为值得追求的东西时就不顾一切,她与丈夫的婚姻中夹杂着利益的因素,因此对于婚姻她一直不满意,而威尔逊的阳刚之美正是玛戈所缺乏的,而在与威尔逊的偷情中麦克白夫人获得了一种“平等”,只是因为漂亮年轻来等值的交换爱情,摆脱了交易上的束缚,进而使得道德和金钱在爱情的面前显得一文不值。在麦克白夫人的身上,海明威传达的是一种勇气,一种高尚的品格。

3.《雨中的猫》

《雨中的猫》是海明威短篇小说之中最为优秀的一篇,在短短的两千字中包含了无限的思想。这篇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对来自美国的年轻夫妇在意大利度假的时候发生的故事:妻子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一直在花园中的桌子下避雨的小猫,因此引发的一系列行动。女主人公在整篇的小说中没有准确的名字,因此在不同的场景描写中通过四个不同的称谓来进行指代。猫是孤独的象征,它和女主人一样希望能够摆脱桎梏。整个小说中表达了一种女性心理的孤独与彷徨,同时也是对男权主义的一种变相批判,是对女性的勇敢和抗争的一种歌颂。

结语

海明威是一个具有非常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的作家,随着女权意识的逐渐增强,他已经意识到了女性地位在未来的变化。在描写中无论是“天使般的情人”凯瑟琳这一类甜心式的人物,还是被妖魔化的浪荡女人博莱特·艾希利这一类泼妇型的人物,她们在海明威的描写之中,是其男性组成的英雄画卷之中的另类英雄,海明威既是同情,还有恐惧和厌恶的心理,这是一种极为矛盾的心理。她们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都是经历了无尽的磨难,进而在对待爱情上有足够的勇气,这是与男性英雄气质相一致的;另一方面,在人物性格的描写上,他则是根据其所处时代的不同来进行独特性的诠释,进而使得海明威笔下的女性都具有一种被男性化的坚强与刚毅。

摘要:海明威作为美国现代文学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有影响的人物,其作品对于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女权主义者的眼中。却看到了不一样的海明威,认为海明威的作品中蕴含有轻视女性的思想。本文就从女权主义视角下的海明威作品入手,进而通过女性经典形象的分析来实现其作品的重新解读。

关键词:女权主义,海明威,女性人物,分析,重新解读

参考文献

[1]何明丽.论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J].商丘师专学报.2000,02.

[2]赵洁.基于女权主义批评视角的海明威作品中女性人物的解读[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9(09).

[3]朗琴芳.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140-142.

[4]金鑫.女权主义批评视域下《雨中的猫》女性意识解读[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4,11,(04).

[5]黄青.海明威的双性视角——女权主义批评视角下对海明威的女性解读[J].理论月刊,2011(9):165-167.

篇4:海明威作品中悲剧式英雄主义解读

关键词:海明威;悲剧意识;硬汉形象

在美国文学中,作家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他的代表作有 《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等,并凭借《老人与海》获得了1953的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被美国人民称赞为民族的精神丰碑,他以简洁的写作风格扬名,对美国文学乃至20世纪世界文学的发展有及其深远的影响。

海明威塑造了保持“压力下的风度”的硬汉形象。《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杰克,《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乔登,《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等,他们面对自然困境,社会困境,自我困境,勇敢与命运作抗衡。然而,海明威笔下的硬汉人物又是不一样的:在残酷的战场上,他们并不都是钢铁一样英雄,他们也会像怯弱、恐慌。他们的“硬”是精神上的,是经历了那些令普通人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和折磨以后激发出来的。所以,有研究者认为,海明威的硬汉形象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卡洛斯·贝克就曾指出:海明威所有小说都属于伟大的小说悲剧。海明威本人也承认了自己作品中的悲剧色彩。在他看来,“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悲剧”。基于此,本文选取海明威三部有代表性的作品《老人与海》、《丧钟为谁而鸣》及《乞力马扎罗的雪》,解读其塑造的悲剧式英雄人物。

一、悲剧式英雄主义的体现

(一)圣地亚哥,与自然抗争的悲剧式英雄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受欢迎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海明崴讲述了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主人公圣地亚哥是一位古巴老渔夫。他有丰富的捕鱼经验,知道在哪里会有大鱼上钩,怎样才能省力地把鱼钓上来。可是他的生活一直很拮据,唯一拥有的财产就是他的那双神采奕奕的眼睛,“两只眼睛跟海是一个颜色,透出开朗、打不垮的神气”。他已经接连84天没有捕到鱼了。周围的人认为他是个不祥的人,一直跟着他捕鱼的小男孩曼诺林也被父亲拉走了。作为一个渔民,圣地亚哥年迈的身躯和残破的小船在大海里颠簸。在与大自然的冲突中,他经常处于劣势。但是,这并没有使他畏惧和退缩,他相信: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在第85天,他将小船驶往大海深处,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马林鱼。与大鱼搏斗了两天两夜,直到第三天才将大鱼杀死。返程的途中,厄运并没有放过他,大群鲨鱼前来袭击,大马林鱼还是被吃掉了。他精疲力竭,回到家里就躺下睡着了,还梦见非洲了的狮子。老人梦狮子是强者的象征,它象征着老人强大的精神。

在这部作品中,海明威用凝结简练的语言描述了一个简单而又生动的故事,塑造了一位在困难面前永不放弃自己人格尊严的“硬汉”。面对变幻莫测的大自然,他选择主动挑战。不难猜测,他还会再出海捕鱼。肉体上,他是一位老人;精神上,他却是个打不败的强者,正如他常常在睡梦中梦到的狮子一样。他那质朴、粗犷而顽强的高尚品格给予读者极大的精神震撼。他展示出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大自然和社会造成的风险面前毫不畏缩,即使被毁灭,也不能被打败。虽然遭遇了悲剧性的失败,但他选择了挑战失败,虽败犹胜。

(二)乔登,与社会抗争的悲剧式英雄

战争是最能表现人与社会对立的话题,在古今中外文学的历史中,一代代文学大师都热衷于在战争中写人物。海明威也不例外,他早起的作品《太阳照常升起》及《丧钟为谁而鸣》,展示了人在巨大社会灾祸面前的无能为力,野蛮而残酷的战争剥夺了人的生存权利,展示出人在战争中显示出的一种无望却高尚的灵魂,因而流泻出一种苍凉的悲壮。

《丧钟为谁而鸣》的主人公乔登是一位大学讲师。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选择了放弃自己的安稳工作奔往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在战争中,他爱上了西班牙少女玛利娅。在面临爱情与任务的选择时,他并没有带玛利娅逃跑,而是选择留下来进行炸桥任务。炸桥后,他拖着受伤的腿,用机关枪掩护同伴安全撤离,直至壮烈地牺牲。在战争的大背景下,乔登选择主动与西班牙人民一起反抗法西斯,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的选择“是一种真正无私的选择,也是一种超越爱情、超越自我的选择”。他以自己坚强的意志和果敢的行动像灾难发起挑战,虽然牺牲了生命,却获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三)哈里,与自我抗争的悲剧式英雄

《乞力马扎罗的雪》是一篇短小精巧的作品,作者海明威在文章的开头一段这样写道:西峰近旁有一具豹子的尸体,早已风干冻僵。这豹子到这么高的地方来寻找什么,从来没人能说得清楚。这并不是一处无关紧要的景象,而是一种象征:豹子死了,它虽没有达到山顶,但是它永远躺在巍峨的高山上,免除了自己的尸体在平原被动物啄食的悲惨境地。它象征着主人公哈里精神的升华。

哈里是一位作家,他觉得庸俗的生活消磨了自己创作的激情,想要去非洲大草原“去掉心灵的脂肪”。在途中,他感染了坏疽。在身体状况急剧下降的同时,哈里也饱受精神的折磨。在受伤的最初阶段,他躁动不安,并且内心充满和对周围的仇恨。他嘲讽自己以往庸俗的生活,抱怨女人和金钱的侵害致使自己孤苦与迷惘的内心世界。经历了一系列的精神痛苦和肉体折磨之后,哈里最终战胜了自己,意识到精神的迷惘与堕落完全是自己造成的,而并非庸俗的生活所致。在小说的最后,作者描写哈里在生命终结的最后时刻:他眼前的景象广阔无垠,如同整个世界,在阳光下显得那么宏大,那么伟岸,而且白的令人难以置信,那就是乞力马扎罗的方形雪巅。这下他明白了,那正是他要去的地方。最终他为自己找到了灵魂的栖息地。

在这一作品中,作者海明威设置了两条时间线:一条是主人公哈里生命终结之前的时间线,又是现实的时间;另一条是哈里感染上坏疽之后回顾自己人生经历的时间线,又是非现实的时间线。在现实的这条时间线里,哈里的身体状况不断恶化,而在非现实的时间线里,他的精神却是在不断地升华。两条时间线的交织向读者成功传达出:残酷的现实塑造了一个走向面灭亡的自我,对理想的追求又使人物内心在极力地超越自我。

二、结语

作为一位影响甚广的文学巨匠,海明威用自己高超的艺术创作技巧刻画出一个个生动形象的硬汉人物,这些人物敢于挑战灾难,并且在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精神折磨之后达到灵魂的升华。读海明威的作品,往往会有一种无力感,看着主人公不断地抗争:与坏境抗争、与战争抗争、与自我抗争,然而最后却都逃不过悲剧的命运。有学者称:海明威开创了新的悲剧时代。他给传统的悲剧加入自己的特点,通过塑造硬汉式的主人公,写他们精神的高度,似乎又给读者带来些许安慰,正如《老人与海》 中圣地亚哥所说: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虽然肉体的抗争中会失败,但是精神上会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杨植.海明威.古巴渔夫与《老人与海》的经典硬汉形象[J].贵阳学院学报2006.

[2]海明威.《老人与海》[M].董衡巽等译,漓江出版社1987.

[3]杨仁敬.论海明威的小说悲剧[J].厦门大学学报,2012.

[4][5] 《海明威全集》[M].周莉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篇5:海明威作品中的自然生态主义

美国着名小说家海明威是一位不平凡的语言大师, 他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和“在当代风格所发挥的影响”而荣获1954 年诺贝尔文学奖。文学语言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叙事语言, 另一种是人物话语。海明威正是通过这种创新的语言艺术, 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文学散文风格。本文从《老人与海》入手, 对其语言特色和叙事手法简单的分析。粗略的探析了其独特写作风格及形成原因和影响。

一、语言特色——电报风格

以《老人与海》为例, 从中可以看出海明威对词汇、句式、语气、对话模式和语法等运用了他个人的偏好, 显示了他的电报风格语言特色。海明威倾向用英语中最核心、最普通的词汇。从《老人与海》的用词和句子结构不难看出, 文章的用词很简单, 很少用表示抽象意义的大词。如: Aware that he will need to keep his strength, the old man makes himself eat the tuna he caught the day before,which he had expected to use as bait.While he cuts and eats the fish with a claw under the strain of taking all the fish‘s resistance.Stantiago is angered and frustrated by the weakness of his own body, but the tuna, he hopes,will reinvigo2rate the hand.As he eats, he feels abrotherly desire to feed the

marlin too.(老人清楚, 他必须得保持体力, 所以就强迫自己吃前一天捕获到的、原打算做诱饵用的金枪鱼。在右手切鱼、吃鱼的时候, 他那只被勒伤的左手开始抽筋, 而且, 由于那条大马林鱼在抵抗, 他必须拼尽全力拉住鱼线, 所以那只手搐得像一只爪子。桑提亚哥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既感到气馁, 又忿恨不已, 他希望金枪鱼能使他的伤手恢复劲力。他吃鱼的时候, 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 想喂一喂那条马林鱼, 像对兄弟那样。)

这段描写的是老人在与鱼僵持的几个简单的动作。就其用词而言, 喜欢用动词和名词写作, 少用形容词以增强动感。而且几乎所有的动词和名词都是简明、易懂。动词如: need, make, cut, eat, use, take。将形容词变成动词和名词的形式, 如: an2gered, weakness。从句子结构频繁使用He does something.简单的句式。主语是he, 谓语以使役动词为主。由于使役动词的基本意义是指一个动作发生并完成, 因此这类句型就成了动作的执

行者做一件事, 并使其行为产生预期的结果。在《老人与海》中, 这类句型和描写具体行为的短小动词占据主导地位, 所以从整体上传达出一个基本意义: 老人是个行动者, 他的行动都达到了预期目的。这完全符合海明威塑造“硬汉”形象的一贯追求。

在《老人与海》中, 作者充分使用贯穿小说的人物桑提亚哥和他忠实的助手兼朋友小诺曼林之间的对话或对话加上非常简练的描写与叙述来推动故事的发展。其中他们谈论最多的是棒球赛的最新战况, 探讨老人的偶像—狄马吉奥在球场的表现。如:“Tell me about the baseball, ”the boy asked h im.“In the Am erican League it is the Yankees as I said, ”the old man said happily.“T hey lot today, ”the boy told him.“T hat means nothing.T he great D im aggio is him self again.”

“T hey have o ther m en on the team.”

“Naturally.But he makes the difference.In the other league, between Brook lyn and Philadelphia I must take Brooklyn.But then I thnk of Dick Sisler and those great drives in the old park.”

省去不写, 这只会增强你的冰山重要的是那没有显露出来的部分。”这是海明威在《老人与海》出版后回答《巴黎评论》记者采访时的谈话。我们来看另一段摘自《老人与海》的片段: Just then “Therewasnothingeverlike them.Hehitsthe longestball I have ever seen.”

从表面来看, 只是老人的兴趣爱好, 实则表现桑提亚哥老人坚信伴随84 天一无所获的背运马上就会结束, 由此而引出故事的开端, 老人去更远的水域捕鱼。《老人与海》通过使用第三人称, 不流露个人感情, 超然叙述事情发生的经过。作者通过老人内心的意识来反映事件, 进而流露出作者本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现代叙事手法—冰山理论

想知道的话, 我一直用冰山理论指导我的写作。冰山有八分之七在水下, 只有八分之一是显露出来的。任何你知道的, 你都可以电报风格主要是用于说明他谴词造句的简洁、朴实, 但这并不代表海明威小说的语言艺术, 因为海明威小说在简单的表层之下蕴藏着许多内涵。借用他自己的观点叫“冰山理论”:“如果

the stern line came taut under his foot,where he had kept the loopof the line,andhedroppedhisoarsandfelt the weight of the sm all tuna’sshiveringpullasheheldthelinefirm andcom 2menced to haul it in.The shivering increased as he pulled in and he could see the blue back of the fish in thewater and the gold of his sides before he swung him over the side and into the boat.He lay in the stern in the sun, compact and bullet shaped, his big, unintelligent eyes staring as he thumped his life out a2gainsttheplankingoftheboatwith thequick shiveringstrokes ofhisneat,fast-movingtail,Theoldmanhithimonthehead for kindness and kicked him , his body still shuddering, under the shade of the stern.(就在这个时候, 船尾的鱼线在他脚下突然绷紧, 因为他在那打了一个环。于是他放下船桨, 抓牢鱼线, 开始往回拉, 他感觉到金枪鱼把鱼线拉得沉甸甸地抖动。他越往回拉, 鱼线抖动得就越厉害, 接着他看见了水中浮动的蓝色鱼脊和金灿灿的两侧, 之后他把鱼从船帮处拉了上来, 扔到船里。鱼躺在船尾, 阳光照射着, 它身体密实, 形如子弹, 它把身体一次次重重地摔到船板上, 匀称、动作迅速的鱼尾快速颤抖着, 反复扫动着, 两只大而无神的眼睛一直瞪着, 最后一点力气也没有了。老人友好地打它的头, 又踢它, 鱼的身体在船尾的背阴处仍在抖动着。)

这段描写桑提亚哥在第二天捕获金枪鱼经过, 这段文字是海明威简洁煽情的典范, 传神且优美。作者也正是通过使用最简单、最普遍的字眼来表达具体但又有诗歌意象的内容。上面场景的描写, 即使是对那些根本没有捕鱼经验的人, 也会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除此之外, 作者在此段最后用“for kindness”,“友好”两个字, 以及在上一段文字的最后作者用“brotherly”,“兄弟般的”字眼来传达作者与金枪鱼的关系, 看似自相矛盾, 实则将作者的心境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几个字虽少, 却能使读者全面地了解到老人的个性。海明威在表现桑提亚哥与他所处的那个世界的关系, 他对世界的尊重时, 并未提及老人内心最深处到底想些什么, 而是刻意选择了这两个字, 从感情深处刻画出桑提亚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海明威把这种通过简单语言表达深刻意义的“冰山原则”运用得巧妙, 正如冰山顶端能够揭示出隐藏于水下的巨大冰块的品质一样, 潜移默化地揭示出人类最伟大的真理。

三、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是海明威小说语言艺术的又一大特色。甚至有人称海明威是象征主义作家。他善于依据作品内容运用象征手法来展现主体。在《老人与海》中, 基督教象征主义手法, 特别是基督受难的形象在这一着作中, 自始自终得到充分的体现。老人在和马林鱼搏斗的过程中, 手掌被鱼线勒割得血肉模糊, 虽然这说明了桑提亚哥的艰辛, 说明了他甘愿献身的精神, 但伤口却寓指基督身上的圣伤痕, 海明威一心要把桑提亚哥塑造成一个像基督一样的殉难者。鲨鱼袭来时, 老人立即发出一声“像是一个人的手被钉子钉穿在木板上时”所发出的惨叫。再有, 老人肩上扛着船桅, 艰难地攀爬小山, 向村里走去的情形会使人联想到基督朝着卡尔加里艰难行进的场面。甚至桑提亚哥精疲力竭地扑倒在床上的动作, 他脸朝下、双臂直伸、手心朝下的姿势, 都会让人联想到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惨景。此外, 在故事悲剧性的结尾时, 最后的画面寓意极其深刻: 他拖着沉重的步子走进小屋睡下了, 梦中他见了非洲的雄狮—勇敢无畏的象征。

四、海明威独特写作风格的形成原因及影响

海明威的简洁、朴素的散文文体风格, 其所以形成是有其原因的。首先, 继承。海明威十分推崇的前辈作家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 他认为,“一切现代文学来自马克·吐温的一本书《哈克贝利》, 这是我们最好的一本书”。舍伍德·安德森采用了一种随随便便、信手拈来的风格。这些都对海明威的创作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第二, 生活经历。一个作家的文体风格往往是作家本人, 即“文如其人”。而这个“人”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其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和生活经历等因素的综合体。他从小受父亲影响, 喜欢打斗、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踊跃报名参加, 大大地丰富了他的阅历。贯穿一生的记者身份和崇尚毅力的硬汉性格, 使他的作品中的“电报风格”语言特色尤为明显。第三, 独创精神。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 也为塑造行动型的人物性格, 开创了他“冰山理论”指导的叙事风格。

结语

海明威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体风格而着称。他的小说言近而指远,平白而蕴籍。他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写景, 他的叙事艺术则以藏而不露的感情变化支撑人物的行动, 他的对话简洁, 素有“电报风格”之称, 叙事则充分体现其“冰山理论”。他的写作开创了一代文风, 其影响将是永恒的。

参考文献

篇6:海明威作品中的自然生态主义

生态女性观建立于生态批评的基础上, 其基本思想是, 对女性的统治和对自然的统治有历史的、体验的、象征的、理论的重要联系。生态女性主义者坚信, 这种统治的逻辑既被用来为人类的性别、人种、族群或阶级统治辩护, 又被用来为统治自然辩护。而这些观点恰恰在海明威的诸多作品中都极力表现, 并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论证。

刘慧在“《乞力马扎罗的雪》的精神生态分析”中从精神生态批评角度来讨论《雪》所反映出来的生态主义思想, 重新审视与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戴桂玉在“从《丧钟为谁而鸣》管窥海明威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中认为海明威通过描写主人公认知自然、融入爱情、感悟亲情的过程努力达到一种自然与人与两性之间的普遍和谐;彭雅英在“从生态女权角度解读海明威的主要女性角色”中通过对海明威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关爱的社会伦理意识的剖析证明了其生态女性意识。诸多研究表明, 海明威是一个具有生态女性观的作家。

一、哈利的精神荒漠

《雪》的开篇, 在男女主人公混乱争吵中夹杂着大段大段意识流的回忆, 在看似凌乱的叙述下将整个故事慢慢展开。从文中的几段景物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图画, 平原是灼热而炫目的, 硕大的鸟, 已经干涸的水穴……主人公哈利来到非洲, 因为他觉得这里是一个能够去掉他“心灵上的脂肪”的地方, 是他“一声幸运的时期中感到最幸福的地方”。他想要从现代文明中逃脱, 寻找他精神荒漠的绿洲, 亲近自然, 回归自然, 体验安逸、舒适、惬意的生活。这种思想正是生态女性意识的直观体现。

如《雪》的女主人公海伦所说, 哈利是个懦弱的人。他从残酷的战争中活了下来, 但他的精神却早已在战争中死亡。他说:“我曾经享有过生命, 我的生命已经完结。”在他心中, 所谓的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仅仅是建立在迷失、堕落、衰退、空虚的精神荒漠上。所以他逃避了, 想要回归自然。

有些人认为哈利对自然的爱是纯正的, 然而笔者认为, 哈利只是将自然当做自己的避风港。他看到惨不忍睹的死尸, 他被土耳其军官持枪追杀, 他目睹了腐朽的社会及一幅幅丑陋、庸俗的面孔, 所以他才愿意回归自然。但当他在自然的怀抱中得到安寝后, 他便以一种审视者、享乐者的角度来重新评判自然——他喜欢的是舒适宜人的营地, 他热爱打猎……哈利的这种热爱是以满足了自己的需要为前提的奢侈品, 他对自然的热爱其实仅限于对深层掠夺的欲望批判。“他们把所有时间都花在获得一种生活并维持那种生活之上, 而那种生活并非必需的而是日趋舒适和奢侈的。”哈利写作生涯在贫困中开始, 却因为他逐渐看重舒适安逸贪图享乐, 从而断送了他的作家梦, 在加上战争之害, 才使得他对过度掠夺自然进行批判。但当涉及到人类不过于奢侈的享受时, 他仍然认为自然该为人类服务, 从中可以看出社会背景带给人们在生态女性意识上的局限。

二、海伦的悲哀

赫勒指出, 若是我们真正想创造一个生态社会, 那么, 它应该是一个免除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毒害的社会。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生命之网中的任何一条线受损, 都会损害自己。人与自然, 人与人, 人与万物之间都应该是休戚与共、互惠共生的关系。

海伦永远以一个弱者的身份面对哈利, 而对待自然时, 海伦却把自然当成是一个能提供消遣娱乐和满足征服心理的场所。海伦认为去非洲旅行的目的并非欣赏自然风光, 而是寻求刺激, 她用于描述狩猎旅行的字眼是“刺激”、“痛快”、“舒服”。海明威赋予了她侵害性, 说明海伦面对哈利的弱势是由于她对他的感情, 而其本身并非不具备力量去反抗。

三、海明威的生态女性观

回归于生态女性意识来看, 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同自然相通, 这在很多著作中都有所体现。她们都是美丽、富有、美好, 但却悲哀的形象, 本身都处于一个弱势的地位, 对作为世界主角的男性欲求欲与。海明威对她们给予了同情, 但同时又将她们同死亡和毁灭连接在了一起, 哈利临死的时候海伦的声音和鬣狗的喘气就是明证。哈利由于一根荆棘刺破膝盖而生了坏疽, 最终导致死亡;海伦精于狩猎, 枪打得不错, 这些细节表现出自然和女性并不是没有能力反抗。当对她们的掠夺和压榨超过限度时, 她们的报复也会来临, 哪怕一根最不起眼的荆棘都会使人丧失性命。

海明威认为男性由于自身的欲望膨胀无法遏制, 从而对自然和女性进行了疯狂的掠夺和压榨, 最终导致了自身精神的毁灭, 却往往将其归罪于自然和女性。然而他同样认为, 自然和女性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诱惑和财富, 她们理应为男性提供供养, 只是男性索要的供养不应超过一定限度。

由此观之, 海明威虽然具有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努力想要达到自然与人、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和谐, 但仍无法将自然、女人和男人摆在一个完全平等的地位上。这种观点的局限性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因素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可是我们不能否认, 海明威已经意识到要认识自己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两性间平等互补的相互性、自己与他人的同生共存的命运, 需要打破人类中心的意识, 克服统治和支配的傲慢感。所以, 即便海明威的生态女性主义观有一定局限性, 但他仍不失为一个具有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优秀作家。

参考文献

[1]戴桂玉:《从〈丧钟为谁而鸣〉管窥海明威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外国文学研究》, 2005, 2:109。

[2]刘慧:《〈乞力马扎罗的雪〉的精神生态分析》, 《科教文汇》, 2008, 11:236。

[3]Thoreau, Henry D.Walden[M].N 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1.

[4]刘星:《从〈乞力马扎罗的雪〉管窥海明威的生态意识》,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8, 2:98。

篇7:论海明威作品中的“硬汉”形象

关键词:海明威;作品;硬汉;形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01

海明威的作品之所以能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的影响,与海明威本人的经历有着极大的关系。正是因为海明威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热爱生活,勇往直前,才使得海明威在作品中所创作的人物形象,都具有海明威自身性格的折射,从而使海明威的硬汉形象在作品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一、海明威作品中,硬汉形象的主要特点

第一,重负下,践行优雅风范。在海明威的作品中,硬汉们统一认为,关于人生这场孤单的斗争,需要不畏牺牲的实践。要想改变自身的命运,就必须奋起反抗。其优雅风范的彰显,正是硬汉们在重负下,依然不屈不挠地对命运进行反抗,从未放弃。这种优雅的风范,不是莽撞地冲动行事,也不是残忍暴力的狂热分子,而是意志坚定,遇到事情沉着冷静的优雅;是对生活充满激情和热爱的优雅;是渴求内心的安定与丰富的优雅。例如,在《丧钟为谁而鸣》一书中,主角乔丹接受了一件十分困难的任务。然而,由于队伍中,负面言论的传播,以及敌人的不断打击,队伍面临着解散的危险。但是,这一切困难并没有击倒乔丹,反而使其不断与敌人斗争。最终,乔丹通过自身的仔细观察,炸毁了敌人的桥堡。这一事件充分展现了乔丹的冷静自持和对上级忠诚的优雅风范。

第二,虽败犹荣的强者。首先,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其最初设定的目标,因为厄运,往往不能实现。通常情况下,这些人就会被看作是失败者。其次,在最初的目标设定好以后,硬汉们就会为此付出相应的激情和努力,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所以,这些人又是精神和行动上的强者。最后,在面对困难时,这些人的斗志不会丧失,反而会激起硬汉发挥其无穷的潜力,让其为人性的尊严而战。基于以上的原因。即使硬汉没有达到设定的目的,但是硬汉的精神却巍然屹立,塑造了硬汉的人格。

二、海明威作品中,硬汉形象的发展历程

(一)发展初期

海明威在对硬汉形象进行创作时,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时间的沉淀中形成。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就是《在我们的时代里》的主角尼克。在作品中,海明威对其成长经历从童年介绍到了青年。尼克的兴趣非常多,尤其喜欢户外活动。同时,尼克的父亲还是一名医生。了解海明威的读者不难发现,尼克的成长经历与海明威的成长经历十分相似。在作品中,尼克从妇人分娩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苦痛和灭亡。在参战以后,其灵魂和身体也遭受了不断地折磨。最后,尼克在归家以后,性格变得沉闷忧愁,并且,从容应对生活中的苦难。这一阶段,作者通过升华自身经历以及生活感悟,塑造作品中的硬汉形象,使其勇敢面对生活的磨难,顽强生存。

(二)发展上升期

这一阶段的作品,伴随着作者的个人际遇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作者对生活也有了许多不同的感悟。作品中的硬汉不再被动接受命运,而是开始与命运进行抗战。其作品《永别了,武器》就是其思想的最好体现。在这一作品中,除了战争元素、死亡元素,作者还增加了爱情元素。主角亨利是一名战地救护队员,每天都会看到战争对人类的伤害,因此,亨利非常厌恶战争。当其在战争中受伤以后,亨利和英国护士凯瑟琳产生了爱情。但是,没过多久,亨利再次奔赴前线,在顺利逃脱以后,亨利找到凯瑟琳一起生活。然而,平静的生活在凯瑟琳难产死去后再次消失,亨利因此备受打击。在这一作品中,亨利面对战争,勇敢抗争,并全力争取与凯瑟琳的爱情。然而,命运反复无常,对于凯瑟琳的死去,亨利却不得不向命运低头。

(三)发展成熟期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被人夸赞的作品。没有以复杂情节取胜,而是通过桑迪亚戈的硬汉形象获得好评。桑迪亚戈是一个普通的渔夫,随着年纪的增长,桑迪亚戈捕鱼越来越困难。但是,面对这样的境况,老人没有放弃。有一天,老人捕到一条具有攻击性的马林鱼,稍有不慎,老人就会被马林鱼杀死。然而,老人通过坚定的信念以及顽强的意志,打败了马林鱼,成功返航。在返航过程中,又与鲨鱼展开了斗争。尽管,最后老人并没有取得胜利。但是老人面对困难不屈服,面对恶势力顽强斗争的精神却十分可贵。所以,即使老人最后失败而归,但是老人的精神却永远地留在了读者的心中。

三、海明威作品中,硬汉形象的重要文学意义

在海明威作品中,硬汉总是要面对生死难测的环境。比如,《永别了,武器》以及《丧钟,为谁而鸣》与生死难测的战争有关。《老人与海》中老人和马林鱼、鲨鱼的搏斗,也使其生死难猜。面对这样残酷的环境,关于人类的遭遇,海明威观点鲜明。作者在作品中告诉读者,即使生活瞬息万变,平稳的生活遭到破坏,但是,精神的力量不可小觑。人类要坚定信念,顽强不屈,并且,不断挑战自我,击败命运。一方面,作者通过在作品中,加强精神指导,从而使作品更加具有生命力,打破国家、民族、语言的隔阂。另一方面,在作者的作品中,硬汉形象不断升级,既是作者对自身的升华,也是作者对人性的拷问。通过硬汉形象的塑造,有利于丰盈人物形象,增强作品的立体感。从而使硬汉形象在全世界得到广泛认可,提升其文学影响力。

结束语:

本文从主要特点、发展历程、文学意义三方面着手,对海明威作品中的硬汉形象,进行了简单分析。发现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即使在重负下,还是保持着高贵的品格,虽败犹荣。同时,海明威笔下的硬汉,也在不同时期得到不同的发展,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柯敏芳.论海明威作品中硬汉形象的建构[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2,11:170-171.

上一篇:c语言编程题大全下一篇:2008年春季学期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