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填埋场

2024-05-07

卫生填埋场(精选6篇)

篇1:卫生填埋场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

CJJ 17-2001

J 122-200

1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实施日期:2001年12月1日总 则

1.0.1 为了在城市生活垃圾实施卫生填埋的设计和施工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保证填埋工程质量,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卫生、防止污染,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工程的选址、设计、施工、验收及作业管理;不适用于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及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填埋工程。

1.0.3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工程除应符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术 语

2.0.1 城市生活垃圾 municipal domestic refuse

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或者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2.0.2 卫生填埋 sanitary landfill

采取防渗、铺平、压实、覆盖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处理和对气体、渗沥液、蝇虫等进行治理的垃圾处理方法。

2.0.3 有害垃圾 harmful refuse

在生活垃圾中含有对人体健康或自然环境可能造成直接危害或潜在危害的废弃物。如废电池、油漆、灯泡、灯管、过期药品等

2.0.4 渗透系数 permeabilitv coefficient

表示防渗材料透水性大小的指标。在数值上等于水力坡度为1时的地下水的渗流速度。2.0.5 垃圾坝 refuse dam

建在垃圾填埋作业区前,由块石或建筑材料构成,起到挡阻垃圾或通透垃圾渗沥液作用的堤坝。

2.0.6 截洪沟 Cut-off ditch

在填埋场区外围坡地沿等高线开挖的水沟,用以拦截及排泄坡面水流。

2.0.7 集液池 leaching pool

在填埋场最低处修筑的汇集渗沥液,并可自流或用提升泵将积液排出的构筑物。2.0.8 调节池 regulating reservoir

为减少水量和水质变化对污水处理工艺的影响,在污水处理系统前设置的污水预处理或具有调蓄功能的构筑物。

2.0.9 渗沥液(渗滤液)leachate

填埋过程中垃圾分解产生的液体及渗入的地表水的混合液。

2.0.10 粘土类衬里 clay liners

渗透系数小的自然形成粘土或改性土经压实铺设的填埋场防渗层。

2.0.11人工衬里 artificial liners

利用人工合成材料等铺设的填埋场防渗层。如高密度聚乙烯、土工织物、土工膜、土工

复合材料等。

2.0.12 复合衬里 composite liners

采用粘土类衬里或人工衬里等复合铺设的防渗层。

2.0.13 盲沟underground ditch

采用高滤过性能材料铺设于防渗层上,用于导排渗沥液或气体迁移的地下暗床(管)。

2.0.14 填埋场封场seal of landfill site

填埋垃圾作业至设计封顶标高或填埋场停止使用后,对填埋库区表面进行覆上或铺设防

渗材料等进行防渗处理、地表水导流、填埋气体导排、场区绿化等工程的实施过程。填埋物

3.0.1 填埋物应是下列城市生活垃圾:居民生活垃圾;商业垃圾;集市贸易市场垃圾;街道清扫垃圾;公共场所垃圾;机关、学校、厂矿等单位的生活垃圾。

3.0.2 填埋物严禁包含下列有毒有害物:有毒工业制品及其残物;有毒药物;4 5 6 有化学反应并产生有害物的物质; 有腐蚀性或有放射性的物质; 易燃、易爆等危险品; 生物危险品和医疗垃圾;其他严重污染环境的物质。

3.0.3 填埋物含水量、有机成分、外形尺寸应符合具体填埋工艺设计要求。卫生填埋场选址

4.0.1 填埋场的场址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填埋场场址设置应符合当地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要求:符合当地城市区域环境总体规划

要求;符合当地城市环境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要求。填埋场对周围环境不应产生影响或对周围环境影响不超过国家相关现行标准的规定。3 填埋场应与当地的大气防护。水土资源保护。大自然保护及生态平衡要求相一致。填埋场应具备相应的库容,填埋场使用年限宜10年以上;特殊情况下,不应低于8

年。选择场址应由建设、规划、环保、设计、国士管理、地质勘察等部门有关人员参加。6 填埋场选址应按下列顺序进行:

1)场址初选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区域地形、地质资料在图纸上确定3个以上候选场址;

2)候选场址现场踏勘选址人员对候选场址进行实地考察,并通过对场地的地形、地貌、植被、水义、气象、交通运输和人口分布等对比分析确定预选场址;

3)预选场址方案比较

选址人员对2个以上(含2个)的预选场址方案进行比较,并对预选场址进行地形测量、初步勘探和初步工艺方案设计,完成选址报告,并通过审查确定场址。填埋场防洪应符合表4.0.1的规定:

表4.0.1防洪要求 填埋场总容量

(104m3)防洪标准(重现期:年)

设计 校核

>500 50 100

200~500 20 50

注:降雨量取值为7d最大降雨量。填埋场宜选在地下水贫乏地区。

4.0.2 填埋场不应设在下列地区: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的补给区;洪泛区;淤泥区;填埋区距居民居住区或人畜供水点500m以内的地区;填埋区直接与河流和湖泊相距50m以内地区;活动的坍塌地带、地下蕴矿区、灰岩坑及溶岩洞区;珍贵动植物保护区和国家自然保护区;公园、风景、游览区、文物古迹区、考古学、历史学、生物学研究考察区;9 军事要地、基地,军工基地和国家保密地区。

4.0.3 填埋场选址应事先进行下列基础资料的收集:城市用地规划、区域环境规划、场址周围人群活动分布与城区的关系;城市环境卫生规划及垃圾处理规划;地形、地貌及相关地形图;地层结构、岩石及地质构造等工程地质条件;地下水水位深度、流向等场址水文地质资料及利用情况;夏季主导风向及风速;降水量、蒸发量等气象背景资料;周围水系流向及用水状况;洪泛周期(年);待填埋处理的垃圾总量和日填埋量;垃圾类型、性质、组成成分;土石料条件,包括取土石料难易、远近和存储总量;交通运输及供水供电条件。

4.0.4 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污染防治应符合下列规定:垃圾卫生填埋建设项目在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同时,必须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做出评价;垃圾卫生填埋建设项目的环境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填埋场地基与防渗

5.0.1 填埋场必须防止对地下水的污染。不具备自然防渗条件的填埋场必须进行人工防渗。5.0.2 自然防渗和人工防渗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粘土类衬里(自然防渗)的填埋场,天然粘土类衬里的渗透系数不应大于1.0 ×10-7cm/s,场底及四壁衬里厚度不应小于2m;改良土村里的防渗性能应达到粘土类防渗性能。当填埋场不具备粘土类衬里或改良土衬里防渗要求时采取自然和人工结合的防渗技术措施。复合衬里应按下列结构铺设:

1)防渗结构宜采用单复合衬里防渗结构;当不能满足防渗性能时,应采用双复合衬里防渗结构。

2)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厚度不应小于1.5mm,并应具有较大延伸率。膜的焊(粘)接处应通过试验、检验。

3)单复合衬里结构如图5.0.1-1所示,铺防渗层时,衬里应覆盖底面及坑壁。

4)双复合衬里防渗结构如图5.0.l-2所示,铺防渗层时,衬里应覆盖底面及坑壁。主土工膜层以上应为渗沥液的主防渗层;主、副膜之间应为渗沥液检测层和次防渗层土工合成材料在应用过程中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标准《非织造复合土工膜》(GB/T 17642)、《聚乙烯土工膜》(GB/T 17643)、《聚氯乙烯土工膜》(GB/T 17688)、《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 50290)中的有关规定。

5.0.3 填埋场地基应符合下列规定:场底地基应是具有承载能力的自然土层或经过碾压、夯实的平稳层,且不应因填埋垃圾的沉陷而使场底变形、断裂.场底应有纵、横向坡度;纵横坡度宜在2%以上,以利于渗沥液的导流。粘土表面经碾压后,方可在其上贴铺人工衬里。铺设人工衬里材料应焊接牢固,达到强度要求,局部不应产生下沉拉断现象。在大坡度斜面铺设时,应设锚定平台。

5.0.4 在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达不到自然防渗要求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场地,必须采取水平防渗和垂直防渗措施,当采用粘土类衬里、上工合成膜、帷幕灌浆等防渗措施应达到规定要求。

篇2:卫生填埋场

认识实习报告

环工0903 李雪东 200912086

一实习时间:2011年11月9日

二实习地点:阿苏卫垃圾卫生填埋厂

三实习内容

在学校和老师的精心组织之下,我们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去阿苏卫垃圾卫生填埋场认识实习,阿苏卫卫生填埋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镇,该填埋场是北京市政府投资,并部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该填埋场于1994年建成,并于1994年12月26日投入运行。占地60.4公顷,总填埋面积42.8公顷,设计填埋容量1191万立方米,设计日处理能力2000吨,目前垃圾日进量约2300吨,承担着北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生活垃圾的处理任务。

填埋工艺

填埋场采用路堤结合垃圾卫生填埋工艺,即“垃圾作基,筑堤为路,以路分区,兼做平台”其中分区堤坝与临时道路相结合,利用含水量低来及修筑堤坝(路堤),作为填埋场道路和雨季工作平台,雨季垃圾含水量大,填埋区卸车困难,可以在渣土路面或钢板箱,路箱上向填埋分区单元内卸车,压实机可在分区单元内作业,路堤起到隔离作业单元区与非作业单元区的作用,实现清污分流,减少垃圾渗沥液产生量,填埋作业按照摊铺,压实,覆盖方式进行。除日常覆盖外,使

用新型材料HDPE膜进行中期覆盖,有效减少垃圾暴露面,很大程度上减少黄土的使用量。2010年,完成填埋场全密闭作业工程建设,有效提高填埋气体收集处理量,有效控制设施异味的外散。

渗沥液采取A20+MBR+NF(纳滤)技术,设计日处理能力600吨/日,填埋气处理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种为点燃,对产气量较少的区域采取收集点燃的方式处理,另一种方式为沼气发电,设计处理能力为1500立方米/小时。应用于渗沥液处理系统的除臭有两套,一套为反渗透车间除臭,采用化学与生物降解臭气的方式来达到除臭目的。填埋区除臭采用两种方法,空气潮湿时采用喷洒生物除臭,天气比较干燥时采用植物也进行除臭,使用专用除臭车进行定时定点除臭,重点部位及低气压天气时调整除臭力度。下风向设置了长1300米,高10米的防护网,有效拦截卸车瞬间轻质垃圾飞逸物飘扬,每年委托外部有资质部门对厂界大气,渗沥液,噪声,地下水进行定期检测。

四实习收获

这次的认识实习我有很多收获,这是我学习环境工程专业,更是我生平第一次去垃圾填埋场,以前只能从书中和相关视频中了解。随着人口的增多和人们活动范围的增加,我们生活产生的垃圾也越来越多,像北京这样的城市每天就有数以万吨计的垃圾产生,怎样处理好这些垃圾以迫在眉睫,这次参观的阿苏卫垃圾卫生填埋场是北京大型垃圾填埋场之一,垃圾填埋工艺也是比较先进的,而且像沼气,渗沥液的资源化利用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前只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这次能在实际中看到这些知识的应用,也使我对知识的理解更

篇3: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选址方法探讨

虽然国家制定了《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和《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等规范标准用于指导选址, 但在实际选址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无论选定任何场址, 附近的居民总是对选址持怀疑态度, 认为选址有黑幕。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技术人员大多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场址进行比选, 定性分析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得出的结论并不能令居民信服。因此, 如何公开、公正的选择一种适合的科学选址方法至关重要。笔者试着结合工作实例, 总结一种垃圾填埋场科学选址方法与同行探讨。

0概况

S县是闽北山区的一座县城, 城区及周边环卫服务人口约6万人, 根据总体规划预测, 2020年规划人口7万人, 生活垃圾产量约80t/d。因现状垃圾堆放场即将填满封场, 急需找寻新的垃圾填埋场。

1 选址基本要求

根据《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和《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有关规定, 填埋场的场址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选址应符合当地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环境总体规划和环境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要求。

(2) 选址对周围环境影响不超过国家相关现行标准的规定。

(3) 选址应由建设、规划、环保、设计、国土管理和地址勘察等有关部门有关人员参加。

(4) 场址宜选在地下水贫乏地区, 远离水源;位于夏季主导风下风向, 距人畜居栖点500米以外。

(5) 场址宜选在交通方便, 运距合理;征地费用较低, 土地利用价值较低的地段。

(6) 填埋场库容使用年限宜10年以上。

2 候选场址概况

经当地建设局、环保局等主管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实地踏勘, 多次选址比较, 初步拟定3个候选场址:

2.1 场址A概况

场址A位于Y镇南部的一山谷里, 距离S县政府约4Km, 进场道路末端约1Km为土路, 占地面积约5.8Ha, 自西南方向坡向东北方向, 谷底地势较为平缓, 坡度较小。场地四周汇水区域较大, 经初步估计汇水面积约1Km2, 有地表水系流经山谷, 至山谷下游供数十亩农田灌溉使用。

2.2 场址B概况

场址B位于场址A西北方向约300m的山谷里, 占地面积约2.8Ha, 自西南方向坡向东北方向, 四周为分水岭, 出口狭小, 场地内大部分属斜坡地貌单元, 坡度约20~30°, 场址汇水面积较小, 谷底无地表水流经, 土源丰富, 为一相对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

2.3 场址C概况

场址C位于县道旁的山谷里, 距离S县政府约6Km, 占地面积约4.2Ha, 自西北方向坡向东南方向, 谷底有一小溪流经, 出口200m处汇入水系, 场地西侧山头有一11万伏高压线路横贯场地顶部。

2.4 场址比较

初步分析比较三处场址, 如下表所示:

3选址分析

3.1层次分析法[1]

影响垃圾填埋场适宜性选址的因素有很多, 它们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又相互联系, 存在递阶层次结构, 因此, 填埋场选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本次选址报告拟采用层次分析法[1]进行垃圾填埋场适宜性选址分析, 基本思路为:

将选址分析划分为3个层次, 对候选场址的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建场和水文地质条件和征地可行性进行量化处理, 得出各因素的相对权重, 计算出方案层各个方案的相对权重, 最后根据这些权重进行评判。选址模型如下图所示:

3.2评判标准

注:RI,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3.3场地评价

在场地评价过程中, 笔者告知了当地居民代表和规划局专业人员层次分析法的评分标准, 含笔者在内共5人分别从环境影响、建场条件、工程造价、交通运输条件和征地可行性等5个方面分别打分, 取平均值分数, 带入层次分析法的判断矩阵, 得出各影响因素的权重累计表, 在更高一层次, 相对于填埋场综合最优这一总目标进行比较, 得出判断矩阵, 如下表:

根据各场址累计权重, 总目标得分如下所示:

从权重累积可以看出, 本次选址将征地可行性 (0.346) 列在第一位, 环境影响 (0.283) 排在第二位, 这是因为在闽北山区征用农民土地用作垃圾填埋场, 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考虑到选址的可操作性, 将征地可行性排在首位;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可通过技术措施加以减小, 因此列于第二位。

场址B、C总目标得分接近, 从特征向量中可看出:场址B工程造价优, 建场条件最好, 但场址C交通运输条件最好, 征地可行性更高, 因此, 考虑到实际因素, 场址C更具可操作性, 将场址C作为首选场址。

4 库容计算

4.1 填埋场库容

填埋场高程在266~322米之间, 采用GIS软件对该场址进行高程分析, 在不考虑库底平整的情况下, 各填埋高度相对应的填埋库容如下表所示:

4.2 使用年限

4.2.1 垃圾容重

新鲜的生活垃圾填埋后, 由于水分的蒸发、有机物降解及压实等作用, 其初填容积和稳定化后容积差别较大。填埋的新鲜垃圾容重一般为0.4~0.6t/m3, 经过压实垃圾容重可达到0.8~1.0t/m3, 而垃圾经过沉降稳定后, 垃圾容重可达到1.2~1.5t/m3, 即每立方米填埋场库容最终可消纳1.2~1.5t新鲜垃圾。

4.2.2 覆盖土量

卫生垃圾填埋场, 日常运营工作中, 填埋工艺要求填埋垃圾要及时覆盖, 每日垃圾进行覆盖, 当填埋垃圾达到一定高度后需要进行中间覆盖, 填埋场填满后要进行最终封场覆盖。因此, 垃圾填埋场中部分库容必须考虑覆盖土土量, 一般情况下, 覆盖土约占新鲜垃圾体积的13%。

4.2.3 垃圾累计填埋量

综上, 垃圾容重按0.8 t/m3, 覆盖土量按按填埋垃圾的13%, 人均日垃圾量按1.0~1.1kg计;按S城区2010年人口55000计, 人口增长率按3.42%计, S城区垃圾累计填埋量如下表:

4.2.3 使用年限

2010~2030年垃圾总填埋容积91万m3, 其中垃圾填埋库容80.5万m3, 平均年填埋库容4万m3;覆盖土10.5万m3, 平均年填埋库容5千m3。填埋场在310米高程下, 库容96.5万m3, 填埋场使用年限为20年。若在填埋作业中采用塑料薄膜等覆盖土的替代物, 可进一步扩大有效库容, 使填埋场使用年限延至20年以上。

5 后续情况

S县垃圾填埋场于当年底 (2010年) 通过可研报批, 经公示后相继完成初设及施工图设计, 并于2011年10月建成投入使用, 现运行状况良好。

6 结论

使用层次分析法对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进行选址, 利于提高决策过程中的透明化程度;利用GIS软件工具对库区场地进行模拟, 重点对边坡, 场底及场地四周地形进行分析, 最后计算出较为精确的库容量, 利于为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篇4:北京卫生填埋场全密闭工艺浅析

一、设计、建设阶段积极探索全密闭工艺

在早期设计工作中,北京环卫集团不仅注重其防臭控臭的效果,而且注重其在雨水导排收集方面的功能。在确定了相应的分流方式的基础上,设施对膜上、膜下的雨水收集系统的细节进行了严密的设计。参考往年降雨量的经验值、铺设的面积、膜上雨水的导排速度、总体地势等因素,设定了膜边缘导排沟的承载能力,包括深度、长度、宽度、坡度等细节要求,使雨污分流系统在设计中能够与全密闭系统相适宜。在施工建设中,各填埋场严格按照初步设计的规范进行了全密闭系统的施工。从材料的选用、挖沟的尺寸等质量方面,到施工进度方面均进行了规范的控制。

自2010年9月开始,各填埋场陆续开始实施全密闭作业,新工艺采用HDPE膜对7天内的垃圾进行全密闭处理。在2011年雨季的运行中,各填埋场对该系统在雨污分流方面的功能不断进行修整,使各填埋场的全密闭系统在雨污分流方面的功能趋于完善,成果显著。在“7·21”特大暴雨当天,除作业区少量雨水进入堆体外,其余区域的雨水经雨水导排系统均全部排出场外,真正实现了雨污分流,有效地减少了渗滤液的产生。

二、全密闭工艺的优势

传统的卫生填埋具有工艺简单、投资较省、运行费用较低等优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业内广泛采用的一种垃圾处理方式,但技术可靠性有待提高。因为传统填埋工艺主要以黄土覆盖为主,采用黄土作为覆盖材料,增加了作业区内雨污分流难度,雨水容易进入垃圾堆体,导致渗沥液产生量增加。大量使用稀缺的黄土,不仅浪费了填埋库容,也不利于渗沥液均匀下渗,易造成垃圾堆体渗沥液处在高水位,影响边坡稳定性。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传统填埋工艺对环境所带来的即时和潜在的危害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高标准要求,如渗沥液的大量产生和填埋气体的扩散会直接导致环境和地下水的污染。全密闭工艺相对于传统填埋工艺而言,优势明显。

首先,它具有重要的控水作用。一方面有效地阻隔了雨水渗入垃圾堆体,减少了渗沥液的产生,降低了水处理系统的运行压力。以北神树卫生填埋场为例,2012年7—8月雨季期间,总降雨量为502.3mm,雨污分流系统导排雨水约3600吨,每日渗沥液产生量基本稳定保持在200吨/日左右,与未降雨时期基本相同,没有出现未实施全密闭作业工艺情况下,降雨之后渗沥液产生量暴增的现象。另一方面全密闭作业增加了填埋堆体边坡的安全稳定系数。全密闭膜面按照1%的坡度铺设,四周膜的边缘设置雨水边沟,能够快速将雨水汇集到平台的雨水边沟,统一收集导排。边坡上铺设HDPE膜,有效缓解了暴雨对边坡的冲蚀,保护了边坡的稳定性及安全性,防止边坡滑坡和垮塌事故的发生。“7.21”的强降雨未对垃圾堆体造成任何损害,第二天生产正常有序进行。

另外,垃圾堆体及围坝全面膜覆盖可有效减少填埋气体的无序外溢,减少对周边环境的空气污染,有效降低设施扰民和民扰事件的发生。以北神树卫生填埋场为例,以往未实施全密闭之前,填埋气的有效收集处理率约占总体产生量的60%左右。实施全密闭以来填埋气的有效收集处理率可达到90%,减少了填埋气的排放量,降低了臭味对周边的影响,历次政府专业环境监测各项空气质量均满足要求,周边群众普遍反映空气质量有明显提高,民扰设施的压力大大降低。

其次,垃圾堆体及围坝全面膜覆盖使得填埋堆体变成了一个大型储气包,大大降低了可燃气体从填埋堆体中无序自然扩散,增加了可燃气体的储气及收集总量,并通过人为控制每日抽气量,有效消除了冬季填埋气产气量不足、可燃气体储存量少而造成的发电设备不稳定运行状况,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还有,垃圾堆体全密闭作业工艺的实施,严格控制了垃圾暴露面面积和存在时间,从而有效控制了蚊蝇的繁殖生长时间和空间,大大降低了蚊蝇总数。

垃圾堆体全密闭作业减少了干旱多风季节垃圾堆体表面扬尘及飘飞物的产生及扩散,进一步降低了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由于垃圾堆体全密闭作业有效控制了臭气的扩散保证了垃圾堆体渗沥液的有效导排,使得污水处理后的渗沥液浓缩液回灌旧垃圾堆体工艺成为可行。

北京环卫集团各填埋场总占地面积约144万平方米,总填埋面积约110万平方米,在此次防汛工作中,全密闭系统对降落在作业堆体的近18.7万立方米的雨水进行了良好的导排,减少了雨水对垃圾堆体的冲击,保障了堆体的安全稳定。与未建设全密闭系统时期对比,减少了近9万吨渗沥液的生产,缓解了设施渗沥液处理的压力。

(责任编辑:赵静)

篇5:卫生填埋场

(2010年1月30日)

一、AA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情况

(一)、项目简介

AA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项目概算总投资8528万元,资金造成:申请国债投资4000万元,地方及业主自筹资金2928万元;现到位资金288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400万元,自治区补助资金28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3200万元。项目工程为Ⅳ类填埋场,占地面积1663333平方米,总库容254.1万立方米,设计使用年限23年。建设规模为:日处理垃圾100吨。建设内容为:垃圾填埋库区、渗滤液处理站、管理服务区、道路、垃圾压缩转运站3座、垃圾收集站3座。

(二)、项目进展情况

项目已完成土方开挖81200m³,占土方工程的65%;填埋库区垃圾主坝、副坝完成砌体15470m³,砌筑平均标高分别已达74.40米、77.7米,与设计标高只差4.2米和2.3米,分别完成分项工程的90%和95%;截污坝已完成回填、压实土125m³,占工程量的60%;已完成排水箱涵及排水箱涵消力池的建设,完成分项工程的100%;完成库底回填压实土16480m³;开挖场内道路550米、截洪沟600米和北向的卸料平台;完成服务管理区回填土10500m³;垃圾填埋库区1-2-3-4-5-6断面已铺设地下水导流层及导排管,正在回填压实,回填土平均厚度已达2.1米,垃圾填埋库区5-8-9-10断面段地下水导流层及导排管已完 1

成铺设,完成分项工程的53%。到2010年1月中旬为止项目累计完成投资额2593万元,其中:中央投资完成1216万元,地方配套1338万元,业主自筹39万元。

二、AA县城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情况

(一)、项目简介

县城污水处理厂总投资7659万元,其中申请国债投资3800

万元,地方配套及业主自筹资金3859万元。主要建设污水处理厂1座及配套管网18.3公里,采用改良型AA/O处理工艺。项目分期建设,近期污水处理能力为每日2万吨,远期污水处理能力为每日4万吨。现到位县财政局专户资金1760万元,其中:管网以奖代补450万元,自治区资金补助1310万元。

(二)、项目进展情况

目前,项目的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厂区的“三通一平”工作已基本完成,完成土方开挖约12万立方米,完成厂区内原有高压线路的迁移。配套管网已完成以下工程:

1、二级路北段(西侧)K0+004~K0+940共960米主干管道埋设。线路K0+080、K0+200、K0+320、K0+440、K0+560、K0+680、K0+780、K0+920、支管共80米的管道埋设。相应位置污水检查井的砌筑。

2、西滨路完成K0+000 ~K0+949路段管渠的砌筑、管道的安装及相应位置检查井的砌筑和云坊江出水口的倒虹吸管进出水井的砌筑及预埋件、设备的安装。

3、东滨路完成K0+280~K1+057、K0+280~K0+0060路段管渠的砌筑、管道的安装及相应位置检查井的砌筑。

项目到2010年1月中旬为止累计完成投资2614.08万元,占总投资的34.1%,其中:厂区完成1842.03万元(含前期经费、设备定制等),完成38.7%,配套管网完成772.05万元,完成34.8%。

篇6:卫生填埋场

结合某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扩建项目环评实例,介绍该项目环评中一些评价内容所采取的解决方案.探讨该类项目环评思路和方法.

作 者:杨云飞 陈一良  作者单位:杨云飞(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36)

陈一良(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37)

刊 名:能源与环境 英文刊名:ENERGY AND ENVIRONMENT 年,卷(期):2009 “”(6) 分类号:X799.3 关键词:生活垃圾   卫生填埋场   环评  

★ 垃圾填埋场实习体会

★ 关于垃圾填埋场的实习报告

★ 优化方案

★ 填埋场垃圾体的安全稳定性分析

★ 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活动方案

★ 垃圾填埋场封场设计封场后维护及补救措施论文

★ 搜索引擎优化方案

★ 垃圾填埋场绿化等减排甲烷技术分析

★ 丽江垃圾填埋场地质环境影响因素及适宜性评价

上一篇:共建“绿色社区”合作意向书下一篇:高压供用电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