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月诗句

2024-04-09

咏月诗句(精选6篇)

篇1:咏月诗句

1、欲遽就床眠,解带翻成结。贺铸《愁风月》

2、风摧寒棕响,月入霜闺悲。李白《独不见》

3、风动露滴沥,月照影参差。沈约《咏檐前竹》

4、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薛道衡《昔昔盐》

5、忆对中秋丹桂丛。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6、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7、东南西北效皇极,日月星辰奏凯歌。洪秀全《吟剑》

8、月笼云暗重门锁。苏轼《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9、珠帘四卷月当楼。纳兰性德《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10、早月多情,送过梨花影。纳兰性德《鬓云松令咏浴》

11、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12、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仲殊《诉衷情宝月山作》

13、晓月坠,宿云披,银烛锦屏帷。和凝《喜迁莺晓月坠》

14、共凝恋、如今别后,还是隔年期。晁端礼《绿头鸭咏月》

15、喜静看、匹练秋光,倒泻半湖明月。张炎《疏影咏荷叶》

16、采莲时,小娘红粉对寒浪。温庭筠《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

17、念佳人、音尘别后,对此应解相思。晁端礼《绿头鸭咏月》

18、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19、霜前月下,斜红淡蕊,明媚欲回春。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20、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21、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陈亮《一丛花溪堂玩月作》

22、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陈亮《一丛花溪堂玩月作》

23、深秋寒夜银河静,月明深院中庭。尹鹗《临江仙深秋寒夜银河静》

24、云破林梢添远岫,月临屋角分层阁。辛弃疾《满江红和范先之雪》

25、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26、客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转关山月。张琼英《满江红题南京夷山驿》

27、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辛弃疾《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

篇2:咏月诗句

2、梦回处,梅梢半笼残月。——阮逸女《花心动·春词》

3、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李益《宫怨》

4、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

5、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6、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7、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秦观《纳凉》

8、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9、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李白《子夜吴歌·夏歌》

10、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平《夜月》

11、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12、东南西北效皇极,日月星辰奏凯歌。——洪秀全《吟剑》

13、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李商隐《端居》

14、门掩落花春去后,窗含残月酒醒时。——石象之《咏愁》

15、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陆游《关山月》

16、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17、寂寞起来褰绣幌。月明正在梨花上。——欧阳修《蝶恋花·面旋落花风荡漾》

18、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陶渊明《和郭主簿·其二》

19、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20、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白居易《清明夜》

21、肠断关山不解说,依依残月下帘钩。——王昌龄《青楼怨》

22、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李清照《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

23、斜髻娇娥夜卧迟,梨花风静鸟栖枝。——唐寅《美人对月》

24、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25、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

26、又是羊车过也,月明花落黄昏。——黄升《清平乐·宫怨》

27、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白居易《空闺怨》

28、镜水夜来秋月,如雪。——温庭筠《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

29、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李白《王昭君二首》

30、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韩翃《宿石邑山中》

31、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岳飞《池州翠微亭》

32、是一般风景,两样心情。——纳兰性德《红窗月·燕归花谢》

33、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杨万里《夏夜追凉》

34、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35、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36、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37、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38、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李煜《喜迁莺·晓月坠》

39、高松来好月,空谷宜清秋。——李白《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

40、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李白《长相思·其二》

41、遥想疏梅此际,月底香英白。——晏几道《六么令·雪残风信》

42、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陈亮《水龙吟·春恨》

43、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牛希济《生查子·春山烟欲收》

44、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金地藏《送童子下山》

45、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张孝祥《水调歌头·金山观月》

46、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47、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陆游《书愤五首·其二》

48、夜深月过女墙来,赏心东望淮水。——周邦彦《西河·大石金陵》

49、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50、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常建《塞下曲四首·其一》

51、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范成大《鹊桥仙·七夕》

52、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

53、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曹雪芹《香菱咏月·其二》

54、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55、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张鸣善《普天乐·咏世》

56、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57、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58、月也异当时,凄清照鬓丝。——纳兰性德《菩萨蛮·催花未歇花奴鼓》

59、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吴激《诉衷情·夜寒茅店不成眠》

60、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严蕊《鹊桥仙·碧梧初出》

61、空山梵呗静,水月影俱沉。——纳兰性德《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

6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63、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

64、举杯呼月,问神京何在,淮山隐隐。——张绍文《酹江月·淮城感兴》

65、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陈亮《一丛花·溪堂玩月作》

66、帘外寒挂澹月,向日秋千地。——吴文英《丁香结·夷则商秋日海棠》

67、树犹如此我何堪?离亭杨柳,凉月照毵毵。——谭献《临江仙·和子珍》

68、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

69、云破林梢添远岫,月临屋角分层阁。——辛弃疾《满江红·和范先之雪》

70、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71、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72、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73、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李白《古朗月行》

7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75、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76、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77、归来后,翠尊双饮,下了珠帘,玲珑闲看月。——姜夔《八归·湘中送胡德华》

78、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

79、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纳兰性德《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篇3:苏轼诗词中的咏月艺术

苏轼有一首写中秋的长诗《中秋见月和子由》:“明月未出群山高, 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 乱云脱坏如崩涛。谁为天公洗眸子, 应费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世间人, 照我湛然心不起。西南火星如弹丸, 角尾奕奕苍龙蟠。今宵注眼看不见, 更许萤火争清寒。何人舣舟昨古汴, 千灯夜作鱼龙变。曲折无心逐浪花, 低昂赴节随歌板。青荧灭没转山前, 浪风回岂复坚。明月易低人易散, 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 咽咽寒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 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 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事随日出, 恍然一梦瑶台客。”这首长歌十四联二十八句, 作于1077年, 可谓中秋诗中的长篇。诗中从月升写到月落, 既形象地描绘了中秋之月, 又生动地记述了中秋人事。诗中“一杯未尽银阙涌, 乱去脱坏如崩涛”气势堪壮, “谁为天公洗眸子, 应费明河千斛水”想象独特, “千灯夜作鱼龙变”, “低昂赴节随歌板”说出民风, “归来呼酒更重看”, “对月题诗有几人”道来己情, 全诗景情交错, 人我杂出, 气格抑扬, 诗情顿挫, 低回中转酣畅, 激越中出衰婉, 实为中秋咏月诗中的上乘之作。我们来看诗中最能传情的句子“明月易低人易散”:明月虽然能够升出千丈瑞光, 但是它冷看世间人, 让诗人的心深如一潭寒水, 纵然有振兴王朝的祈愿, 纵然有报国疆场的热忱, 这一潭寒水如何兴起?在这样令人压抑的现实, 明月易低人也易离散, 苏子不能不慨叹光阴虚度, 而无可奈何地归结为以酒浇愁了。苏轼在山东任职仅仅两年, 公元1077年4月转任徐州知府。在频繁的调任之中, 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 虽中秋美景, 月色盈怀, 想到明朝日出又在凡尘俗世, 他这一叶孤舟似乎停泊在哪里都不顺, 历尽沧桑的苏子不由发出浮生若梦的感叹, 这不是看破红尘的彻悟, 而是对自身遭际有不平之意, 从而深感人生如梦境般荒谬与无奈。此时的中秋之月, 美则美矣, 却又惹出无尽的离愁别恨, 惹出辛酸的人生感慨。

再看苏轼《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苏子写中秋之月, 突出了一个“寂”字, 整个中秋夜色, 静寂寂, 悄无声息。瞧, 暮云从有到无, 清寒慢慢四溢, 都是无声无息, 而银汉无声, 一轮圆月孤零零在天宇漫步, 更是了无声息。诗人何以将中秋夜、中秋月写得如此孤寂, 原因很简单, 因为诗人此时的心境也很有寂寞孤独之感。诗人于熙宁四年 (1071) 因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而由京城外调杭州, 隔了三年又由杭州调到密州, 过二年又由密州移知河中府, 到达汴京后, 旋又改知徐州, 六年之内, 改任四处, 真可谓辗转奔波, 颠沛流离, 政治上自然是受到压抑、不能得志, 生活上也是衣食难安、无固定栖身之所, 短短六年, 几处过中秋, 自己的命运一直握在别人手里, 心里自然有许多难言之隐。“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这既是自己生活现实的写照, 又饱含了对人生失意、前途渺茫的感慨。可见, 诗人写月之孤寂, 其实正反映了自身处境之孤寂, 写景正是为了反映自己命运, 抒发内心情怀, 而且情、景映衬得如此完美, 使诗歌的意境也创造得非常到位。从政治抱负和个人才华上讲, 东坡先生应该说是上上品的, 但“自古英雄多磨难”, 苏轼的政治命运并不如意, 相反的却是多灾多难, 正因此, 东坡先生的作品也就常常流露出感伤悲哀的情调, “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是对前途和命运的担忧, 但又无法抗争, 于是乎流露出一丝惆怅, 这种惆怅虽说迫于无奈, 然而, 毕竟给人消极和悲观的色彩。

乌台诗案使当世鼎鼎大名的诗人九死一生, 亲友离散, 被贬谪蛮荒的迁客骚人, 看着天空的一轮圆月, 孤寂之中会是怎样灰暗凄楚的心情呢!同是写于中秋的这首《西江月》, 情绪显得非常落寞, 这是写于被贬黄州的第一个中秋 (1080年) 前夕。“世事一场大梦, 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 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词的上片写感伤, 寓情于景, 咏人生之短促, 叹壮志之难酬。下片写悲愤, 借“月”抒情, 感世道之险恶, 悲人生之寥落。“酒贱常愁客少”, 委婉地点出作者遭贬斥后势利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月明多被云妨”, 隐喻奸人当道, 排斥善类, 忠而被谤, 因谗遭贬。以上两句, 流露出词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愤, 包含的情感非常丰富: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 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 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 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此情此景, 唯有遥遥北望京都开封, 对月把孤盏聊以解忧愁了。这一节拍, 是一个天涯沦落人带着血泪的人生呐喊与渲泄, 它巨大的悲剧力量, 确乎令人荡气回肠。此处之“明月”, 是天之一方的明君乎?是死里逃生的苏子乎?冷冷中秋有谁共苏子月下同饮同醉?诗人只好凄然北向把盏, 隔了千万里, 对亲人遥遥寄去思念。以景寓情, 情景交融, 是这首中秋词的艺术特色, 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 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 由秋思及人生, 触景生情, 感慨悲歌, 让人回味不已。

《念奴娇·中秋》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 (1082) 中秋, 是苏轼在黄州的第三年所写, 当时诗人仍在被贬谪之中。“凭高眺远, 见长空万里, 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 冷沁一天秋碧。玉宇琼楼, 飞銮来去, 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 望中烟树历历。我醉拍手狂歌, 举杯邀月, 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 今夕不知何夕?便预乘风, 翻然归去, 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 一声吹断横笛。”万里无云的天空, 作者登高望月, 面对广阔的天空和皎洁的月亮, 引起了无限的幻想, 联想到现实社会丑恶及自己不平坎坷, 向往那虚无缥缈清静自由生活。这正是作者在苦闷时寻求解脱, 自我宽慰的无可奈何的举动, 表现出对自由生活、美好现实的追求。这首词的成功之处, 就在于大胆创造, 富有浪漫主义想象, 能唤起读者的联想, 获得丰富的美感和无穷的诗意。苏子乘醉拍手高歌, 举杯邀请明月共饮, 连同影子恰成三位伙伴 (化用李白"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的诗句) , 在清风冷露中往来起舞, 这美好的夜晚使人忘却一切, 真想就此乘风翩然飞到月亮上去, 不必借助《庄子》里说的那个大鹏的力量。站在晶莹透明的月宫中, 一声接一声地吹起横笛, 该是多么美妙!境遇不自由, 但他心胸洒脱, 用美好的幻想慰藉自己, “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前赤壁赋》) , 在精神世界里自己解放自己, 这正是苏东坡及其诗文的魅力所在。

篇4:咏月诗系列解读(下)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连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注明,写作时间是元丰六年,这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这年他四十四岁,总的来说,他的心情是比较沉郁的。但是苏东坡毕竟有他自己的个性,不像范仲淹那样,永远是忧愁,进亦忧,退亦忧,在朝则忧其民,在野则忧其君。苏东坡当然也有忧愁,可是,他并不因此而没有欢乐。这一篇写的就是,在政治上十分艰难的岁月里,他仍然有他自己的欢乐。

这一篇小品式的文章中,所表现的苏东坡的个性是十分丰富、非常自由的。他非常重视自己的心情,享受难得的、欢乐的心情。本来到了夜里,解衣欲睡了,仅仅因为月色入户,就欣然起行。也就是说,不睡了,没有倦意了,兴致来了,日常生活的习惯就不在话下。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自然景观触动了他,觉得很应该快乐一下。自己快乐就快乐吧,不够,还要找一个朋友来一起快乐,就跑到承天寺里去找朋友张怀民,一起享受这大自然的恩赐。

本来,此刻一般的月色就已经足够使苏东坡兴奋了,可是没有想到张怀民那里,在承天寺的天井里,月色更是精彩。

这篇文章的精华,就在于对月色的精彩写得十分精彩。

首先,文本的主体是月色,但是没有直接提到月。苏东坡的笔力集中在月色的明亮,但又不提月色明亮,只是说“积水空明”,写的是一种视觉效果:月光照着庭院,给人一种满院子都是水的感觉;而且不是一般的水,是透明的水;不是一般透明的水,是透明得好像什么也没有一样。“积水”和“空明”,这两个词组结合在一起,很精炼,也很传神,给读者以很多的联想。这是一方面:强调的是,月色的透明。

第二个方面,则是从透明的反面做文章。不是透明,而是不透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柏的影子很黑,黑得像水中荇藻一样。这个暗喻的好处不但在于黑自对比,而且在于,它和前面的把月光比作水,是连贯性的。前面的水引出了后面的藻,在联想上是从属衍生性的。

这里动人的当然是自然景观。但是,整篇文章的动人,又不完全是自然景观,而是对于自然景观的发现。文章写夜月到处都是,竹柏影子也是普遍的存在,但是美景要有一种心情去欣赏。这种心情,就是一种闲适的心情。没有闲适的心情,就对美景没有感觉了。故最后一句说,天下美景甚多,之所以没有得到表现者,因为没有我这样的闲适心情。

归根到底,这篇文章的主题,就是美景与闲心的遇合。闲心就是超越世俗功利之心。苏东坡正是以这样的闲心对待逆境的。即使在逆境中,也以平常心处之,这样的人才是一个内心丰富的成熟的人。

水调歌头·中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令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明显地受到李白的影响。李白的“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被苏东坡转化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好像基本上是抄袭,没有什么新意。但若果真如此,苏东坡的词就没有必要写了。幸而,苏氏的整个命意却与李白有所不同。李白的主题是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相比是暂短的,虽然暂短,但仍然要潇洒地欢度;而苏轼的却不是(详见下文)。李白笔下的月亮是没有具体时间的;而苏东坡面对的月亮,是中秋的月亮。李白的月亮,固然引起了戍客的乡愁和思妇的怀远,但并不是指具体的个人,而是一般概括,富于哲理性;而苏东坡的想象中,则是很有个人色彩的观感,和对亲人的怀念。

题目下诗人的手记就说得很明白:是中秋节,据说是在密州的一个叫做“超然台”的地方,对着月亮非常快乐地喝酒,喝到通宵而且大醉,醒来后,抒发想念自己弟弟的情绪。苏轼因为政治上和王安石不合,失意,就自己识相,请求离开中央,便被下放到杭州。本来这是个好地方,可是,因为弟弟当时在齐州(今山东济南),他便要求调任,就调到高密(今属山东),后来又到密州(今山东诸城)。从密州到齐州,大约200多公里。地理上的距离是缩短了,可是他还是觉得兄弟不能相亲,是个极大的遗憾。在密州三个月后,到了中秋,想念自己弟弟就在不远处,可就是相见无由。(当年十月,苏辙罢齐州任回京,十二月,苏轼调任山西,他们兄弟始终未能相会。)说是“欢饮达旦”,可是从全词的语言来看,好像并不完全是欢乐,其中肯定有亲人离散的忧愁。准确地说,这首词的好处可能在于悲欢交集。

饮酒,尽情地饮,当然是痛快的,可是为什么要喝这么多呢?心中有事,要解脱。问明月几时有,向天发问,就是等明月等得有点焦急了。明月出现了,不是不用问了吗?可是还要问,问什么?天上宫阙,是豪华的琼楼玉宇,是想象中的仙境,面对这样的仙境固然很美妙;自己的感觉也因此而变化,“我欲乘风归去”。好像体重都没有了。“乘风”这两个字,用得太潇洒,毫不费力就可以上天,而且是“归去”,似乎本来家就在天上。这可真是飘飘欲仙了。苏东坡这时,政治上虽然受到一些挫折,但比之后来所受的打击,还是很轻微的。故此时的他,很容易进入很浪漫的想象境界。有一条记载说明了这一点。蔡僚的《铁围山丛谈》中说:

东坡昔与客游金山,适中秋夕,天宇四垂,一碧无际,加江流倾涌,俄月色如画,遂共登金山山顶之妙高台,命(袁)绚歌其《水调歌头》,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歌罢,坡为起舞,而顾问曰:“此便是神仙矣。”

从这一点来看,苏轼应该是飘飘有神仙之感的,精神上相当放松的。但是,苏轼毕竟不像李白那样一旦幻想起来,就忘记了现实而游仙起来。他是很现实的,天上固然美好,但是“高处不胜寒”,不一定适合人居。那么不去天上,就是在人间,起舞弄清影,也不是挺美好的吗?这个“起舞弄清影”,关键在于一个“弄”字,就是玩弄。也就是游戏。这样的诗意,是从李白“对影成三人”那里转化出来的,但是并不像李白那样为了表现孤独,而是为了表现自身的潇洒。就这样,苏轼营造一种似人间而又非人间的意境,一种又醉而又清醒的感觉,徘徊于现实与理想、人间与非人间之间,矛盾而又统一。有矛盾,有彷徨,才有特点,才精彩。正是因为太精彩,后世就有^模仿。李冶的《敬斋古今注》卷八中说:

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时词手,多用此格,如鲁直(按黄庭坚)云:“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盖效东坡语也。

近世闲闲老人亦云:“我欲骑鲸归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时真。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

应该说,模仿得并不高明。模仿要得法,应该是脱胎换骨,得其神髓,而不落痕迹。黄庭坚那首,连句法(我欲)都一样,对自己的要求太低。想象的思路,也追随苏东坡,想要到天上去。只是看重了苏东坡的想象的终点,没有看到苏东坡想象的联想自如。苏东坡要上天,有一个条件,是自己有身体轻盈的感觉:“我欲乘风归去。”而黄庭坚却是直接从“穿花寻路”,就到了“白云深处”。坏就坏在这个“路”字上。路怎么会自如地过渡到向天上去的联想呢?再说“红露湿人衣”,并不像“高处不胜寒”那样可虑。故其想象欲其飞跃,然而联想却十分生硬。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至于闲闲老人,则更是粗俗,他所担心的竟然是到了天上,担心“神仙官府”嫌他“醉时真”,这个“真”是什么意思呢?是本真吗?神仙境界拒绝本真,有什么联想的根据呢?又笑“拍群仙手”不是很开心吗?为什么成为担忧的理由呢?整个联想的过程无序,给人一种混乱的感觉。

到了下片,从天外幻觉中转向人间,用人间的目光来看月亮。“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亮是美好的,所照耀的建筑也是华贵的“朱阁”和“绮户”。有词话说,“低绮户”的“低”应该是“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这是有道理的。这是对现实中月亮的描述。“转”“窥”“照”三个字,并不是全面写月亮的运动,而是拣与人有关的居所到人物来写,特别点出人物的“无眠”。中秋的月亮本来是很光明的,普照大地;可是在苏东坡笔下,却成了专门找失眠的人作对。失眠是一种结果,思乡、思亲才是原因。

接下去的“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就不是描述而是抒情了。这是从思亲的角度,还是从一般的失眠者的角度,不必细究。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中说:“‘不应’两句,写月圆人不圆,颇有恼月之意。‘人有’三句一转,言人月无常,从古皆然,又有替月分解之意。”这是说得很精到的。亲人近在,而不得团聚。原因本不在月,而先归咎于月。

这里的关键词是“圆”。其中包含着双重的意味:第一重,是月亮之形状之圆;第二重,是汉语里由月亮形状之圆而引申出来的亲人之团圆。正是因为月圆与团圆的双关,诗人的联想才自如从物的圆转移到人的不团圆上来。这种转移,使得诗人恼月有了根据,同时也显示了情感的逻辑与理性逻辑之不同,可见情感之强烈。后又为月解说道,悲欢离合,阴晴圆缺,是免不了的,不可能正好是同步对称的。这是自我安慰,但是这种自我安慰,并不完全是理性的,仍然是把人情的“悲欢离合”,和自然现象的“阴晴圆缺”对称起来,按正相关的规律来看待的。这种正相关,仍然不完全是理性的,而是情感逻辑的。

这是议论,是抒情,最后把抒情归结到意象上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既然不能两全,就只能豁达一点,只要感情长久,也就是不变,就是不能相聚,只要同时望月也就是很美的了。这就表现了情感的收敛。从恼月的强烈,到望月的共享,情感不是一味强烈,而是一张一弛,节奏起伏有致。

苏轼对弟弟苏辙很有感情。这个弟弟,也真是一个不简单的弟弟。后来,当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受难,“狱司必欲置之死地锻炼久之不决”,就是这个弟弟苏辙,主动提出把皇上所赐爵禄拿出来为哥哥赎罪,感动了皇上,把他下放到黄州。

由于苏东坡这首词受到李白的《关山月》非常明显的影响,特附《李白<关山月>解读》于下,供参考: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妇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这是一首乐府古题,所谓古题,就是不像《把酒问月》《月下独酌》那样是作者自己的命题,而是现成的题目。《乐府古题要解》说:“关山月,伤别离也。”主题和基本情调已经确定了。就这个题目而言,在李白以前,已有卢照邻、沈俭期等人写过;在李白以后,还有王建、张藉、李端等人再写。很显然,这是一种练习题。诗人通过此等现成题目,在已经得到共识的意象和主题中展开想象。要完成这样的诗应该是并不太难的,而要在公共话语中,写出自己的新意来,则比较困难。试看卢照邻的《横吹曲辞·关山月》:

塞垣通碣石。虏障抵祁连。

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

影移金岫北,光断玉门前。

寄书谢中妇,时看鸿雁天。

构思和想象的空间,是从西北边塞,中经玉门,到中原大地。抒情主人公则为征戍之士和他思念中的“中妇”。以这一首和李白那一首相比较,就戍客和思妇之间的思念之情来看,两者区别是不太大的。但是,李白的一首却是千古名作,而卢照邻的这一首却是平庸之作。这是为什么呢?

“塞垣通碣石,虏障抵祁连。”这两句,指的是从祁连山到长城边塞战线之漫长,而征戍之士,和思妇之间也极其遥远(万里)。空间的距离由于对仗的句法而联系起来。

接着是:“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把这样的空间之上联系起来的是孤悬的明月。应该说,这两句把本来比较松散的意象,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很精彩的。而李白的那一首则是: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这一句曾经有人发出过疑问:天山在西部,月亮应该是落天山,而不是出天山。但是,下面的云海,可以补足这样的想象。云海,提供海的感觉。海下生明月,就比较顺了。明月浮现在云海之间,是比较符合读者阅读和想象程序的。明月从天山浮现,在苍茫云海之间,表面上与卢照邻的“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在字面上有许多相近之处,但在气魄上,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卢的境界是辽远的,而不是辽阔的,是透明的,而不是苍凉的。其次,从天山到玉门关内,用明月相连已经成为俗套了。李白毕竟是李白,他不用明月这样可视的意象来联系,而是: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用“几万里”的“长风”把关外和关内遥远的空间统一起来。其想象和情绪与卢照邻有什么不同呢?表面上看,风好像不如月,不具备可感(视)性。但是,“万里吹度”却提供了一种宏大的视野,长驱直入的动势,透露出豪迈的胸襟。无形的风,从有形的明月和云海这样的意象上吹过,也就带上了意象的渗透。空间的宏大,反衬了气魄的宏大。

卢照邻接下去的两句:“影移金岫北,光断玉门前。”前面已经表明相思万里、明月孤悬了,这两句,虽然有具体的意象,但都是地名的典故,仍然是月亮在万里空间上的“影”和“光”,并没有多少情绪的拓展,严格说来,是诗人的思路徘徊。为什么诗人要写这样的句子呢?大概是因为当时对仗的手法比较方便,信手拈来,毫不费力。和李白诗一比就不难显出高下来了: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虽然也是对仗的句法,但是从空间的辽阔,变成

了时间的远溯。历史上边塞曾有过凶险的记录,连汉高祖都曾经被匈奴围困在白登(今山西大同附近)。而青海,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民族矛盾,常常是迫在眉睫。在这种情况下,战争是不可避免的现实: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牺牲是惨烈的,但是,又是别无选择的。这样,诗人的情绪就变得很复杂了。同样是戍边的将士与思妇,在卢照邻那里,就只是:“寄书谢中妇,时看鸿雁天。”“谢中妇”的“谢”,不是感谢,在古代汉语中有“道歉”的意思,非常抱歉,害得妻子时见大雁南归而丈夫不归,引发忧愁。这两句和前面的“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呼应,构思还是完整的。但是从内涵上来说,明月和大雁,所引发的限于现实的思念之苦。而李白却写出了历史与现实的矛盾,这里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

戍客望边色,思妇多苦颜。

在如此惨烈的背景上,又用了一联对句。诗人于历史和现实之间,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征戍之士和思念丈夫的妻子,精神上都是很痛苦的。对于征戍之士的称谓,唐诗创造了一个很别致的词:“戍客”。戍,是战士,从人,从戈,意为戍守。而客,却是客居,突出了远离家乡的意味。但是,李白在这里的用词似乎比较节制。戍客和思妇,本来应该是很痛苦的,但是只用了“望边色”和“多苦颜”,显得很含蓄。第二个层次则是: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这里的“当”,就是“对”,对什么呢?就是对着月亮,也就是开头从天山上出现的月亮。想象妻子正面对明月。思念亲人的妻子,向来在精神上都很痛苦的。但是,这里的意思只是叹息,不断的叹息,情绪也并不是很强烈的。这就是古诗与律诗、绝句在情绪上有所不同的地方。强烈的感情和不强烈的感情都可以是明亮的。后者有时甚至比前者还要更隽永深沉。

月诗两首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古代词话在欣赏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中秋》的最后一句“千里共婵娟”时往往要提到,这是由谢庄的《月赋》中的句子“隔千里兮共明月”中化出来的。这可能有道理。但到了苏东坡时代,从月亮想到家乡,已经成为传统母题的共用想象途径。这个联想途径。早在唐朝就广为运用了。本篇就是—个例子。

不过,由于这已经成为一个套路,在比较有追求的诗人来说,光是以月亮的共赏来引发思乡的愁绪,就显得有点单薄。那么李益的这首诗,是不是增加了一些什么东西呢?

首先是地方的特点。这不是在中原,不是在东部,而是在西部,沙漠地带。第一句就写沙漠上月光的特点:“回乐峰前沙似雪”。这是强调荒凉的沙漠上月亮的反光之强烈。第二句“受降城外月如霜”,这就是说,不管是沙还是月光,都是统一的霜雪的色调,那就是一望无垠的银白色。这样就构成了一片空阔的境界,除了白色一无所有的空旷画面。在这样的画面上,看到月亮,想到千里之外的家乡,不是很自然的吗?但是诗人可能觉得这样太落套路了,于是就在这样的空旷的天地之间增加了一个元素:“不知何处吹芦管”。芦管,就是胡笳,是异族的乐器。这是用听觉来增加视觉的感染力,提醒战士身在异乡。再加上这么空旷的天地,月光普照大地。空间如此之广阔,直视无碍,故征人望乡,不是一般的望望,而是望了“一夜”。这里也写了失眠,但是一个字也没有直接写到,而是用了一个更为含蓄的字眼,一夜望乡,当然一夜失眠的原因,也是一夜失眠的结果了。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也是写月光的,但并不写思乡,而是写月光的明净宁静。

“人闲桂花落”,这第一句好像是叙述,没有什么功夫。其实不然,这一句中暗含着一个因果关系。桂花落下来,是很轻盈的,没有声音的,一般地说,人是不会有感觉的,但是居然被感觉到了。这就说明这个人是多么的闲、多么的宁静了。

第二句“夜静春山空”也好像是叙述,没有什么特别。但是这里的“空”,不仅仅是春山的“空”,而且这个人心灵的“空”。宁静到极端,意味着极其的空灵。这种空灵,在第二句还只是一种状态,读者可能还没有感受。

篇5:咏月思乡诗句

2.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 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3.惹长亭旧恨,几番风月。 —— 高观国《解连环·柳》

4.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7.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8.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 杜牧《泊秦淮》

9.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王维《竹里馆》

10.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1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 李白《峨眉山月歌》

1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温庭筠《商山早行》

13.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 张泌《寄人》

14.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 晏殊《无题·油壁香车不再逢》

15.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 —— 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16.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 张九龄《望月怀远》

17.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 李白《赠孟浩然》

18.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 曹植《明月上高楼》

19.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 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

20.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

21.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 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

22.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 李颀《琴歌》

23.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

24.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篇6:咏月诗句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5、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

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7、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8、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赵嘏《江楼感旧》

9、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10、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马戴

11、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

12、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王维

13、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14、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

15、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16、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17、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8、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19、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平

20、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21、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

22、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2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24、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张煌言《舟次中秋

25、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26、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27、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28、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李白

29、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李商隐《无题》

30、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

31、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

32、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33、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

3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35、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

36、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

37、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

38、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

39、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

40、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

4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42、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43、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对联

44、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45、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李白

46、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

47、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48、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杜甫

上一篇:守约居穷成语解析下一篇:创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