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形势与我国周边海上问题解析

2024-04-07

当前国际形势与我国周边海上问题解析(通用9篇)

篇1:当前国际形势与我国周边海上问题解析

当前国际形势与我国周边海上问题解析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摘要】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所处的安全状况和面临的安全条件最复杂的战略主体。步入新世纪10多年,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存在与发展使周边安全环境呈现出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的局面,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2012年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化,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继续“发酵”、部分地区局势激烈动荡、以及美国推行“重返亚太”战略,对中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应进一步调整战略,积极应对。

【关键词】国际形势 安全环境 热点问题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在继续深入发展。在此情况下,国际形势的变化动向,以及我国国际处境的好坏,对我国正致力的全面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及时了解和认清国际形势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能使我们更好审视判断我国当前面临的整体环境,更好地理解我国加快改革调整的总体方针政策。

综合运用我国的实力和优势推动国家关系的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世界,离不开同各国的经贸合作与交流。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及其对外经贸合作与交流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对邻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是中国同各相关国家长期保持友好关系的基石。面对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通过继续深化同各国的经贸合作与交流,稳定同相关国家的外交关系和友好往来,逐步破解外交难题。发展经贸合作与交流要服务服从国家大局,要坚持实现平等合作,互利共赢,要妥善处理合作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避免野蛮式开发,避免因此而激化与当地民众的矛盾。要提高对外经济援助的效率,讲究方式方法,符合国际规范,多参加由联合国主导的国际多边援助。要加强文化交流,政党外交,多角度、多层次促进国家关系的缓和与发展。软实力的增强和国际文化影响的扩大,不能急于求成,避免授人以柄。

当前,美国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军事力量,但经济却陷入危机当中。它已经不可能像二战后、冷战时期那样援助欧洲和亚洲的盟国。在西方遭遇二战后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时,美国自顾不暇,无力救援其他国家。“重返亚太”更多的是炫耀军事力量和军事存在,不仅不能帮助亚太地区重振经济,而且还会导致地区的局势动荡,危及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东盟国家对美国的“重返”态度就不完全一样,有些国家就担心美国的介入会加剧南海紧张局势,使小国成为中美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加快国防建设,强化周边防卫力量,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军事手段是解决一切国际冲突的最后手段,也是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没有强大的国防,国家就会任人欺负,国家的安全就会受到威胁,其领土、领海就会受到蚕食。只有建设强大的国防,才能产生相应的威慑作用,使任何挑衅者不敢轻举妄动。伴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推行,都提醒我们,中国必须适度加快国防建设,特别要加强海军建设。中国海军要拓展强化军事斗争准备,扎实推进现代化。加快国防建设,要量力而行。国防建设要与整个国家的建设、综合国力的增强相适应。我们加强国防的目的不是为了争夺地区和全球霸权,而是防御性的。我们没有必要,其实也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同美国展开全面军备竞赛。加强国防建设是以捍卫国家的主权和安全为最高目的,要具备与此相关的防御能力、反制能力、反击能力。

近年来,我国海上存在三大热点问题:台湾问题、南海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目前,我国在海上方向的所有相邻或相向的国家均与我国存在着海域或岛礁的争议,我国主张的约300万平方千米的管辖海域中,有一半以上存在着争议和矛盾。在我国从北到南的各海域中,依然沿袭着“海域被瓜分,岛礁被占领,资源被掠夺”的严重局面,有些矛盾还相当尖锐和激烈。

南海问题由来已久,近年来南海问题持续升温,尤其是近段时间来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在南海问题上表现得越来越强硬,美国介入南海问题,干预亚洲地方事务,使得南海问题形势发展非常不乐观,南海周边局势也变得日趋复杂紧张化。如何解决南海问题,维护南海主权,成为中国政府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

另一方面,南海是我国最大的海域,也是我国与海上周边相邻相向的的各国争议最多的海域。目前,几乎大部分南海海域,包括南海诸岛,都存在着争议。南海周边国家现都已宣布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并且自划海疆,开发油气资源,这些国家自划的海上界线很多都相互交叉,但是它们争夺的岛屿和海域绝大部分都在中国的“九段线”之内。无论从史料还是法理力来看,中国无疑对在东沙、中沙、西沙、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尽管中国一直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发展”,但一些国家仍有意把岛屿和海域争端国际化,争取试图造成既成事实,从而在主权问题上进一步设置障碍,各国之所以加紧夺占岛礁,其关键在于海域资源的争夺。

对于明明是属于中国的海域和岛屿,可日方却偏偏要据为己有,而其进一步的目的就是想独霸“中间线”日本一侧的全部海底资源,同时还要得到中国一侧部分海底资源,分得部分油气,除了欲与我国“抢杀”海上资源,日本还千方百计地在钓鱼岛问题上大做文章。中日之间的钓鱼岛领土主权争议问题本来是可以通过政府间坦诚、冷静、务实的协商加以处理的,但日本却不断有人在政府纵容下登岛建立各种标志,以显示日本拥有实际控制权,一次又一次的刺激中国。

日本处心积虑地侵占钓鱼岛,有它的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的企图。在政治、经济上,日本认为一些存在主权争议、位置重要的岛屿是日本扩大海洋经济区的关键所在。如果对这些岛屿的主权要求不能实现,日本将减少2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经济区。眼下,日方虽然对钓鱼岛事件的争端基本保持低调处理原则,但仍不断加强对钓鱼岛的控制。

看待中国与周边的关系需要足够长远的眼光。尽管目前中国已经是周边数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似乎出现了某种经济上依赖中国的局势,但是我们一定要记住,如果把美国及其同盟体系算作一个整体,基本上所有的周边国家最大的贸易对象集团还是西方世界开创的贸易体系,甚至于中国本身也得益于这个开放的经济增长体系,至少加入 WTO的10多年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回顾自工业革命以来两百多年的历史,哪一个国家能够不断推动经济增长,让越来越多的人拥有高质量的生活,那么这个国家就拥有权力。

因此,对中国而言,要创造性地塑造稳定的周边战略环境。一方面,要增强与美国的战略互信与合作,管控双方的分歧,既要对美重视,但也不必处处围绕美国转。另一方面,要调整中国的亚洲战略,让周边国家更多地分享中国崛起的好处,减少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焦虑。如此中国才能继续持续发展,实现崛起也并不是不可实现的愿望。

篇2:当前国际形势与我国周边海上问题解析

当今世界,尽管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体,世界已经呈现总体和平的基本态势,但部分地区的动荡与战乱仍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影响着世界和平与稳定发展进程,国际的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一、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分析

当今国际局势虽然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却有所加剧。

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双边关系发展大势已不为局部问题所左右,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对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今世界很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愈加紧迫。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坏甚至摧毁了有关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环境。这不仅使一些地区的人民生活被置于水生火热之中而且使这些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水平拉大,导致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加剧。其二,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环境。如今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国际冲突和国际地缘政治因素中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其三,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从而威胁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当今许多局部冲突和地区争端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事实上,在当今多数地区性冲突的背后,都有不同大国之间的利益角逐。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对我国周边海上问题的分析

随着中国日益强盛,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各种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复杂化,中国和平与发展仍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海上存在三大热点问题:台湾问题、南海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目前,我国在海上方向的所有相邻或相向的国家均与我国存在着海域或岛礁的争议,我国主张的约300万平方千米的管辖海域中,有一半以上存在着争议和矛盾。在我国从北到南的各海域中,依然沿袭着“海域被瓜分,岛礁被占领,资源被掠夺”的严重局面,有些矛盾还相当尖锐和激烈。

就钓鱼岛问题而言,日本一直想占中国的海域和土地为既有,其进一步的目的就是想独霸“中间线”日本一侧的全部海底资源,同时还要得到中国一侧部分海底资源,分得部分油气。日本却处心积虑地想侵占钓鱼岛,有它的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的企图。在政治、经济上,日本认为一些存在主权争议、位置重要的岛屿是日本扩大海洋经济区的关键所在。如果对这些岛屿的主权要求不能实现,日本将减少2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经济区。眼下,日方虽然对钓鱼岛事件的争端基本保持低调处理原则,但仍不断加强对钓鱼岛的控制。南海是我国受争议最多的海域。目前,几乎大部分南海海域,包括南海诸岛,都存在着争议。南海周边国家现都已宣布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并且自划海疆,开发油气资源,这些国家自划的海上界线很多都相互交叉,但是它们争夺的岛屿和海域绝大部分都在中国的“九段线”之内。尽管中国对在东沙、中沙、西沙、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但目前中国在南沙群岛中只控制着包括台湾省控制的太平岛在内的8个岛礁,其他岛礁基本已被周边国家瓜分殆尽。

篇3:当前国际形势与我国周边海上问题解析

1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1.1 宏观经济形势低迷, 毕业生岗位数量减少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国内经济增长降至8%以下, 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直接导致我国内需不足, 劳动力需求不旺, 全国各地计划招聘岗位数下降。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前程无忧近期发布的《2013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显示, 100家“最佳人力资源典范企业”计划招聘2014届本科应届毕业生45577人, 比2013年的招聘量减少7.3%, 预计2014年大学毕业生的求职难度难有较大程度的缓解。[1]在目前宏观经济形势低迷的影响下, 高校毕业生承受着人才市场需求紧缩的巨大压力。

1.2 毕业生数量递增, 初次就业率下滑

我国自1999年开始进行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 十多年来高等教育的规模逐年大幅增加。据统计, 2003—201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分别为212万、280万、338万、413万、495万、559万、611万、630万、660万、680万, 而2003—2011年, 我国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70%、73%、72.6%、71.8%、70.9%、73.8%、74%、76.6%、77.8%。[2]从这组数据上看,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有轻微上涨趋势, 但由于毕业生的总量在以每年几十万的速度递增, 事实上, 未就业大学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尤其是201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99余万, 但2013年全国初次就业率在通过岗位拓展计划、创业引领计划和就业服务援助计划等加强措施的保护下仅为70%左右。这一增一减的两组数据, 直观地表明: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就业压力逐年增加。

1.3 用人单位逐年提高招聘门槛

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多, 大学毕业生就业迅速由过去的“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这一时期, 用人单位在招录大学生时条件变得非常苛刻, 只招一两个人要在全国的高校“广撒网”, 招录过程要经过几轮测试。名牌情结在企业招聘时也很明显, 许多用人单位喜欢瞄准重点大学的毕业生, 在用人条件上明确注明“只招收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毕业生”, 仅这一条件, 非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的毕业生连投简历的资格都没有。用人单位招聘条件的逐年提高, 给毕业生就业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部分毕业生为了解决生存问题, 只好选择降低薪酬待遇, 甚至选择低端体力劳动岗位就业, 造成“不充分就业”的状况和就业质量的下降。

2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的含义从广义上讲, 是指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由此导致大学生不能正常就业的现象。从狭义上讲, 主要指大学生不能正常就业的现象。[3]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1 社会层面的原因

(1) 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大学生的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受一定时期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劳动力供给等多方面的制约。国民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为社会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为80~100万个, 经济发展是影响毕业生就业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虽然经济危机已经得到缓解, 我国国民经济结构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 但是毕业生数量的增幅却远远超过经济发展速度, 导致社会对毕业生的总需求增长速度相对较慢, 加大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2) 就业市场存在结构性矛盾。当前, 我国就业市场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结构性矛盾, 人力资源未能实现均衡配置。“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同时存在, 同时, 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以及不同用人单位之间的就业状况差异显著, 多数学生愿意选择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 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用人单位招聘的门槛不断提高, 形成“人才高消费”, 而西部地区、基层和中小城市往往少人问津, 持续“人才缺乏”;政府、国企和事业单位受到毕业生的热捧, 而众多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却难以吸引人才。长此以往, 人力资源配置失衡, 将加剧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

(3) 用人单位的错误用人观念。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不断扩大, 在人才引进上要求苛刻, 这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第一, 用人“高消费”, 追求高学历, 专科生可以做的宁要本科生, 本科生可以做的要觅研究生, 这就造成学历层次低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程度大。第二, 注重名牌学校毕业, 用人单位在注重学历的同时还十分看重名牌高校毕业生, 对一般的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不屑一顾。第三, 性别歧视, 主要体现在对女大学生的歧视上。女性由于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她们成为就业市场的弱势群体, 很多用人单位不招聘女大学生, 这造成女大学生在就业时明显处于劣势。

2.2 高校层面的原因

(1) 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匹配。我国高等教育中许多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具有较大的盲目性, 盲目追求热门专业, 致使专业趋同现象普遍存在于众多高等院校中, 以往的热门专业如法学、经济学等专业人才的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热门专业学生成为就业困难群体, 而某些高新技术专业如计算机软件开发等专业又存在着严重的供不应求状况。当社会需求结构悄然发生变化时, 由于学校自身资源限制, 学生培养周期长等原因, 专业设置的调整力度难以迅速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 导致社会需求人才短缺, 而不需要的人才却供大于求, 形成结构性就业矛盾, 影响大学生就业。

(2) 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缺乏。高校过多注重理论教学, 课堂内容陈旧, 与市场需求脱节, 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忽视学生实践的锻炼, 使学生核心竞争力较弱, 在就业竞争市场中不占优势。

(3) 高校就业指导机制不完善。目前, 高校的就业指导机制主要集中在就业指导中心, 倾向于以行政管理为主要职能。就业指导工作集中在就业政策的宣讲、就业信息的发布、校园招聘会的举办、毕业生档案的管理、就业手续的办理等几方面, 而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等重要环节比较薄弱, 就业指导形式单一, 过程过短, 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就业。

2.3 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1) 大学生就业观存在误区。长期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精英教育, 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的传统观念对大学生的择业还有较大影响。在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和就业机制已经转变的情况下, 一些高校毕业生思想准备不充分, 主动就业意识淡薄;一些毕业生不能正确定位就业期望值, 倾向的工作城市大多是东部地区的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 而不愿意到老、少、边、远、穷地区和经济次发达地区以及基层地区工作, 倾向的工作岗位也都是大型企业、外企和事业、政府机关部门;一些毕业生不能根据自身的情况给自己合理定位, 不能很好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长处。近八成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假期要求和专业对口要求等方面。[4]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在择业取向上多数希望到环境舒适、工作轻松、待遇丰厚、经济发达的地区工作, 而不愿去艰苦的生产第一线, 这些偏差的就业观使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更加突出。

(2) 大学生缺乏求职技巧、社会经验。毕业生急于找到工作, 但在求职技巧上有所欠缺, 例如简历制作不规范, 存在“一页简历走天下”的普遍现象;不知道如何正确准备面试服装。大学生由于欠缺社会经验, 对自己应聘的职位没有准确的定位, 不知道如何应对企业的面试, 易导致应聘失败。

3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应对之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着广大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和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业难这一问题已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发文要求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高校处在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前沿一线, 面对2014年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 如何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3.1 解读国家就业政策, 鼓励学生基层就业

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围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 高校要将这些现行就业政策讲清讲透, 帮助毕业生了解、理解、用足、用好政策, 充分发挥政策效力。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 基层地区人才需求大, 高校应充分利用课堂优势, 解读国家各项基层就业项目和就业激励措施, 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 为基层地区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和智力支撑。

3.2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就业不仅不是一个被动的“等、靠、要”的过程, 也不只是一个被动的等待受雇的过程, 它为每个有条件、有愿望、有能力的年轻人提供了通过创业实现积极就业的条件。创业型就业的优势在于, 它突破了传统的“一人一岗”的就业模式, 形成“一人带动一群岗位”的就业模式, 相较于雇佣就业, 具有倍增效应。

在中国创业群体中, 大学生群体是最充满活力、富于创造、最有潜力的创业群体。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日益突出, 创业越来越成为一种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 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5]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 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大学生创业保障和扶持政策。在这种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背景下, 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创业课程体系,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业实践活动,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建设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强化素质教育。高校要对创业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支持, 提供低成本的生产经营场所, 提供创业咨询和指导服务, 使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3.3 构建引导机制, 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 结合发展机遇, 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测评和总结, 确定其事业奋斗目标, 选择合适的职业, 制定相应的教育和培训计划, 并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6]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晚, 21世纪初刚刚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 这种观念的引入, 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引发了学生对于职业与未来的思考——“大学毕业后我能干什么”, “现在的就业形势怎么样”等。学生通过思考, 对于就业将有全面的认识, 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 明确职业定位。

目前, 职业生涯规划虽然已经在各大高校普及, 但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 许多大学生还仅仅停留在应付层面, 并没有把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作为自己以后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准备,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高校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必须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正确的引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科学、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要贯穿于大学生生活的全过程, 使学生从进校起就接受长远职业意识的培养, 并逐渐形成合理的职业理念。高校还要建立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 让学生接受高质量的、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从一开始就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克服就业的种种误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对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切实的社会参照意义, 以该理论为基础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3.4 强化服务, 为毕业生提供精细化服务

目前高校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工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集中上大课的形式, 除对大学生进行课堂上的政策诠释、形势分析、求职应聘技能的讲解外, 还应为毕业生提供精细化的服务。一是针对学生的个体特点开展专门的咨询, 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发展目标与求职需要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二是拓展多元化就业渠道, 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开发网络无形就业市场, 加强与各类人才市场和广大用人单位的联系, 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一个快捷方便的就业信息平台;重视对校友资源的开发, 邀请校友企业来学校选拔优秀人才。高校要建立起良好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 及时对就业市场进行调查、统计和反馈, 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信息。三是帮扶、援助困难群体。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女毕业生、求职技能不强等就业特殊困难毕业生进行全面排查, 掌握情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岗位推荐和技能培训等。高校还要切实关注离校未就业大学生求职困境, 为他们持续提供岗位信息和求职指导。

毕业生就业状况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但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任重道远, 绝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 高校要解决好这个问题, 需要国家、社会等多方面的合力支持。

摘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就业难成为学生、学校、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 从社会、高校、学生三个层面分析了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并从高校角度提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难,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圣宇.追逐机会主动拼搏[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3 (23) :22-23.

[2]李军凯.大学生就业能力与求职行为的关系研究:基于高校毕业生的调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1-2.

[3]赵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 2010:34.

[4]马峥涛, 司卫乐.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12.

[5]裴倩敏.《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业相关内容摘编[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3 (23) :4.

篇4:当前国际形势与我国周边海上问题解析

当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一些西方大国还未从中脱身,中国已然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GDP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不断上升,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强,军事实力不断提高,多边外交日趋活跃,软实力不断加强,中国成为具世界影响力的大国已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然而纵观目前国

际局势及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我国切不可放松警惕,麻痹大意,仍需坚持我国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致力于维护国家的独立和 主权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当前国际形势虽说整体太平,局部**可谓险恶。中东问题永远是个问题,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发端于突尼斯的中东乱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直到2月11日卡扎菲被枪杀事件才告一段落,可难民潮,宗教势力发展又接踵而至,随后引起的多米诺效应让局势变得更乱了,而一些大国对中东问题的表态和干预

让大国关系更加紧张。在这件事情上我国始终坚持着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保 持不干涉态度,避免搅入这场乱局,无疑是非常明智的。而面对着中东这场汹 涌的动荡大波,美国又更新了战略调整的发展方向,更加加重了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的投入力度,其独霸的意愿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其内部对

于各大国的外交政策以及博弈手段肯定也是一贯的表面一套,背地一套,对我 们中国,在关键时刻往往连表面都不做。自从911之后,美国的眼里再也揉不进沙子,恨不能将全世界都掌控起来,飞速发展的中国让其可谓忧心忡忡,它 的太平洋海舰队从地图上一看,简直就是对中国的包围,怕留了空隙,还美曰 其名维护第三世界和平地专门在非洲建立了军事基地。被一直以主动防御而著

称的美国如此在乎可不是件好事。再看我国周边的安全环境,可谓东核西恐, 北患南忧,海急陆缓,而内部东邪西独,其中意味大家自能领会。

现在我国表面相较世界局势而言已是太平,可是还有很多问题都是处在一个未解决,还缓着的阶段,各个国家都在加紧发展实力以加重自身砝码,以达到

篇5:当前国际形势与我国周边海上问题解析

学院:艺术学院 班级:11服装1 姓名:柳星黄月 学号:11222305

对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周边安全问题的理解

内容摘要:

当今世界,尽管和平与发展已成世界主要的潮流和趋势,但在个别地区和国家仍然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不稳定因素,这些不稳定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影响着世界和平与稳定发展进程。

关键词:

国际形势 安全环境 热点问题 中国周边

正文:

一、我国周边环境安全形势特点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与邻为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地理位置和地缘环境的特殊性却长期制约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改善。

打开世界地图你就会迅速发现,我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陆地邻国14个:有朝鲜、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海上邻国是6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菲律宾、日本、韩国。这些国家除了部分国家与我国长期保持良好关系外,大部分国家因边界、领土领海等问题与我国存在或深或浅的矛盾。

分析我国的周边安全形势,东线因朝鲜半岛(朝核问题,韩朝关系)、日本(钓鱼岛)、台海问题,总体不太平,形势吃紧;南线有中印领土边界纠纷、南海问题、印巴冲突,可以说危机四伏,但合作仍存;西线有“三股势力”对于中国新疆的渗透以及阿富汗战乱,存在非传统安全问题升温的压力;北线:中蒙、中俄之间的形势趋于稳定,边界划分也已完全稳定,目前前不存在重大热点问题和安全隐患。主要是在稳定的环境下进一步深化合作。

讲完周边的东南西北,大家可能以为中国周边环境就这么多了,其实不然,研究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还有一个避不开的因素,即影响亚太地区的美国因素。美国虽然与我国地理位置相距较远,但是由于它与亚洲的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一些国家是军事同盟关系,所以在不断介入亚太地区的事务,对亚太地区的事务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中国对当前国际形势的看法、认识

面对如此严峻的周边形势,我们中国应该如何面对呢?这里我想应当摆正四个认识:

认识一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继续发展。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

认识二

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仍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如: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尚未根本改变、局部的战乱、紧张、动荡此起彼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全球安全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

认识三

面对挑战,各国应该怎么做呢?应顺时代潮流,加强合作,相互协调, 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努力建立适应各国发展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改革不合理的国际金融和贸易体制,保障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平等发展的权利。尊重各国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各种文明和各种发展道路应和谐共存,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进步。

认识四

中国愿同各国加强协调与合作,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实现一个持久和平与普遍繁荣的世界做出积极的努力。、三、现实上的安全挑战

1、美国对我国安全的综合性威胁

美国虽然和我国并不接壤,其本土也与我国相隔万里,然而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未来的走向面临的最强烈挑战依然来自美国。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霸权主义国家,称霸世界的野心不断膨胀。由于中美之间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根本差异,因此美国不希望中国快速崛起。在中国东部,凭借美韩共同防卫条约、美日共同防卫条约,以及其在韩日和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实力对中国进行遏制。在中国东南,为了控制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连接通道,在西北太平洋地区构成了三道岛链防线:第一道防线是韩国、台湾、越南;第二道防线是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第三道防线是小笠原群岛、澳大利亚、新西兰。在中国西南,美国实施了联印制华政策。在中国西部,美国借反恐之机将军事实力渗透到了阿富汗,为插手中亚事务、遏制中国制造条件。

2、日本对我国安全的潜在威胁

中日关系目前相对平稳,但随着日本经济、军事力量进一步发展和政治野心的进一步膨胀,日本现实和潜在危险仍呈上升趋势。战略上,日本将我国列为主要潜在对手,追随美国压制中国发展,寻求国防战略由“防御型”向“进攻型”转变。政治上,日本积极谋求成为政治大国,意图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军事上,日本拥有巨大军事实力,具备成为军事大国的物质和科技基础,拥有制造核武器的科技水平和重要原料。在领土问题上,日本一直在暗中加强对我国有争议岛屿和海域的控制和开发。

3、印度对我国安全的严重威胁

近年来,中印之间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合作和边境问题的磋商,两国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印度对我国安全的影响依然存在。战略上,印度积极谋求地区霸权,视中国为主要战略对手和潜在威胁。军事上,印度在非法占领的中国领土上建立了攻防兼备的防御体系,加紧针对中国的战场建设,并不断增加军费开支,加速更新武器装备。

4、朝核危机对我国安全的直接影响

朝鲜半岛影响我安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斗争和朝核问题,其中朝核问题若不能妥善解决,必将带来东亚核格局的改变,成为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严重威胁。首先它可能导致美国发动对朝鲜的战争,或者对朝鲜进行制裁。其次它可能成为开启东亚核武竞争的潘多拉魔盒。再次它可能导致日本全力寻求突破和平宪法,扩大军备,开启核武之门。

5、南海诸国对我南沙群岛的现实侵占

南沙群岛自古以来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因为南沙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使周边国家垂涎三尺,纷纷插手,企图据为己有。目前,南沙问题形势也十分严重。

四、总结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要时时警惕、处处防范。机遇与挑战并存,挑战也是一种财富,它可以鞭策我们努力奋斗,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安全,保障我国立于不败之地。提高国家的实力靠的是中央正确领导,更要靠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所以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努力为中国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参考书目:

篇6:当前国际形势与我国周边海上问题解析

摘要:周边地区在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中处于“首要”地位,中国的周边包括六大“板块”,分别是中亚、南亚、东南亚、东北亚,以及西亚与南太平洋的部分地区.。当前中国周边地区的多个国家政局动荡不定,陆地环境明显趋于和缓,而海洋环境则趋于紧张和严峻。进入21世纪后,我国周边政治格局依然呈现出“陆缓海紧”的态势。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处理好周边关系才能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周边地区;发展形势;外交政策

一.引言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周边国家大部分属于发展中国家,少数属于发达国家。如今,我国正处于近两百年来最好的发展时期,能否抓住这个机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边的国际形势。只有维护中国的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消除危及国家的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才能为中国和平崛起创造条件。本文就对我国如何构建一个稳定的周边政治格局以及应该采取怎样的外交政策进行简要分析。

二.周边的国际形势

(一)周边国家政局动荡

在我国的周边国家中,按其政治体制、所处社会发展阶段与“稳定程度”,可大致分为“成熟民主国家”、“转型国家”与“问题国家”三大类,周边国家政局动荡也可依此分为三种情形。第一类是所谓“成熟民主国家”的政局演变。如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等,主要是属于“政党政治”与“选举政治”的范畴,即政党就选举和执政权所展开的权利斗争。其政局波动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华政策与双边关系的调整变化。

第二类是从所谓“威权体制”转向“民主体制”的“转型国家”的“转型阵痛”。中国周边国家政局动荡多数属于此类,其政局动荡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双边关系变化与地缘政治经济利益易受冲击。此类国家大多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期,由于民主体制不健全、旧体制“惯性”强大,导致政府腐败严重、当局缺乏权威性与政局动荡。例如,中亚的哈萨、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五个“斯坦”国家均系从“前苏联”解体而来,体制上不同程度带有“前苏联”的痕迹,哈、塔、乌三国政权“新老代际问题”突出,土国新总统尚在摸索之中。

三是“三股势力”(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离主义)与部族民族矛盾作祟。以“基地”组织为首的国际恐怖主义继续活跃于西亚、南亚,东南亚与中亚,伊拉克、阿富汗与巴基斯坦成为全球恐怖活动的“重灾区”。印度反恐频繁拉响“警报”,印度尼西亚破获多起恐怖阴谋;印度东北部与缅甸等存在严重的民族分离主义,民族分离主义武装组织不时制造暴力事件,阿富汗、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部族与民族矛盾突出。

(二)大国争夺

在我国的周边政治格局中,美国是最具影响力的大国因素,也是对我国构成最大威胁的国家。美国作为全球惟一的超级大国,对我国周边格局的影响力进一步上升,已成为最主要的外部因素。当然,目前美国对我国周边安全的威胁大都是间接和潜在的,而且其对华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在遏制我国的同时,也同我国进行“接触”与合作。

其他大国也在中国周边加紧角逐。俄罗斯外交进一步“向东看”,通过“欧亚经济共同体”与“集体安全条约组织”重拾对中亚的传统影响,力争加入“东亚首脑会议”。日本民主党政权更加强调亚洲.极力争夺东亚区域合作“主导权”,在对外政策上加快谋求政治大国或“正常国家”的步伐。中日关系虽然显现出改善和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并且目前正处于转型过程,其走向将直接牵涉到我国的东部安全。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态度也引起众多亚洲国家的不满,钓鱼岛问题也激化了中日两国在东海问题上的矛盾。虽然我国政府从大局出发,采取了理性和负责任的态度,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日关系重新定位的过程中,矛盾和摩擦不可避免。印度崛起势头强劲,全方位拓展地缘利益,力图首先“坐大”南亚次大陆与印度洋。

(三)周边资源与能源争夺

目前,周边资源与能源争夺已呈现出加剧的态势。美国在优先掌控伊拉克能源的同时.加大力度攫取阿富汗的矿产资源,同时觊觎南海油气资源。俄、美、日、印度加紧角逐中亚、东南亚油气资源,各方围绕陆地能源输送管道建设与海上战略通道安全展开复杂博弈。

(四)周边“海权”争夺 周边“海权”角逐升温,海洋形势日趋复杂。同时,中国“海洋崛起”导致了区域海洋格局重新“洗牌”,美国、日本等老牌海洋强国心有不甘.美国更是极力维护自己的“海洋霸权”。特别是在近几年,中国周边地区多个海域军事演习“扎堆”,周边海军竞赛浮出水面。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的“黄金海道”,国家间权力角逐与海盗等非国家行为体“活跃”并存交织,海洋安全前景堪忧。

黄海因韩国“天安号”事件与美韩军演而骤然“紧绷”:东海因中曰专属经济区划分分歧与争端而形势复杂.日本极力强化对中国“钓鱼岛”的“事实占领”,并对中国海军穿越琉球群岛公海海域的正常之举一再反应“过敏”,不时大肆炒作中国军舰“突破西太平洋第一岛链”,不断炮制“中国海军威胁论”。

在南海问题上,中国与东南亚某些国家的双边岛礁争议日趋复杂化,越南与菲律宾等国企图借助美国等域外大国对华施压,并力图将中越、中菲之间的双边争议“变质”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多边争议”,而美国则想方设法“插手”南海问题,企图以此增加对华制衡“筹码”。在印度洋,索马里海盗“作战半径”不断扩大,不时劫掠各国商船,致使远洋运输面临越来越大的安全压力。

(五)自然灾害

中国周边地区重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危害周边各国。包括大地震(印度尼西亚、中国青海玉树等)、大早灾(中国西南五省及中南半岛),夏季的大洪水、台风、海啸,以及极端恶劣天气、重大疫情等,致使周边安全环境更趋严峻,周边乱局雪上加霜。

(六)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

近年来,我国周边地区的恐怖主义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构建稳定的周边政治格局的严重威胁。阿富汗和中亚地区是国际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的重要基地和活动场所,中亚地区出现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不断扩大,已经给中国的西北边疆带来了巨大压力。在东南亚,当地的伊斯兰激进势力与“基地”组织相勾结,制造了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已成为东南亚地区安全的现实威胁。坚决打击恐怖主义,是我国维护周边政治格局的重要手段。

三.外交政策 一是大力强化“周边是首要”与“维稳”、“维权”并举的意识,集中精力加大投入、专注周边。要树立“和平发展、重在周边”与“和谐世界、始自周边”的战略意识。

二是适时制定“大周边战略”,拓展中国周边的内涵与外延,“做深、做实”周边工作。打破不同区块之间的分割.形成联动机制。稳步推进区域经济与安全合作,整合与创新周边地区多边合作机制,建构和谐、有序、安全、繁荣的周边新秩序。

三是周边地缘战略坚持“东西兼顾”、“陆海并举”和“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统筹”方针。

四是针对周边国家政局动荡的“三种情形”,对症下药,强化危机管理,维护正当权益。针对所谓“问题国家”的政局“混沌”,妥善维护中国的地缘战略利益,有效防范海外利益重大风险。

五是有效应对大国地缘角逐,夯实地缘战略依托。与主要大国增加沟通、协调与战略互信,积极应对其对华渗透、挤压与围堵,致力于共同促进有关国家与周边稳定。

参考文献:

[1]2013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7:当前国际形势与我国周边海上问题解析

关键词:我国煤炭管理体制,存在问题,体制改革,对策和建议,可持续发展

1 当前我国煤炭管理体制的形式特点

我国的煤炭工业管理有一定的特殊性, 需要靠特殊的管理体制来运作实现。当前, 我国煤炭管理体制, 主要有多层次的煤炭管理机构、按经济性质和隶属关系划分的企业管理体系和分部门的管理结构等三个特点。

多层次的煤炭管理机构, 主要是以传统的“中央管理部门———省 (市、自治区) 煤炭管理部门———市 (地) 县煤炭管理部门”这样一个隶属关系形式存在的。

2 煤炭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过于分散

我国的煤炭管理体制, 自从原来的集中统一管理, 调整为目前分散的管理体制形式, 导致了我国煤炭管理涉及的部门众多。据了解, 当前我国的煤炭管理职能主要由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国务院国资委、国家环保总局、商务部、财政部、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和“能源办”等9个部委或煤炭行业协会所分解。职能过于分散, 导致了煤炭管理体系众多, 越位和缺位等现象时有发生, 同时, 也导致了开发秩序紊乱、安全管理与监督不到位等问题的发生, 严重影响了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

2.2 管理相对弱化

自从2000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以来, 国家统一管理煤炭行业的部门已经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 是通过属地化关系的改革后, 造成了一个国家多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分层次与分级管理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存在, 其导致的明显后果是难以实施有效的行业管理, 并使得监管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

2.3 职能互相交叉

管理的分散, 势必会造成职能管理的交叉或出现管理空白。煤炭部门间职能边界不清, 不但会影响煤炭企业的正常生产, 加大企业负担, 甚至会由于多头管理、分工不明确, 而让煤炭管理的各个部门政出多门、各行其事。在一定程度上, 这种管理模式, 也造成了煤炭开采和资源管理秩序一片混乱的局面。

2.4 人力资源难以优化

我国当今的煤炭资源管理体制, 还存在着一个问题———人力资源难以优化。这主要表现在技术人才难以接续和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队伍难以形成两个方面。前不久, 由于受到煤炭行情不好、煤矿企业经济效益差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煤矿企业招收技术人才难上加难, 而煤矿等院校更是招生困难, 使得煤矿企业人才更为紧缺。另外, 受现行的管理体制与局部利益的驱动, 煤炭产业的工人阶层, 大多数文化水平和政治法律意识不高, 造成了他们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意识不强, 对自己的人身安全缺乏应有的保护等, 这无形中制约了煤炭产业的长远发展。

3 针对煤炭管理体制的措施和建议

3.1 加强对煤炭产业的管理和宏观调控, 促进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 我国的煤炭管理制度并不健全。煤炭管理体制不顺, 机构不健全, 以及资源开发环境的混乱、粗放式开发, 都制约了我国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行业管理和宏观调控, 能够起到避免政出多门、各行其事等分工不明确的情况出现, 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2 遵循行政体制改革的指引, 整顿我国煤炭管理体制

遵循国务院将原由国家发改委管理的五项煤炭产业管理职能调整到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煤矿安全监察局的改革和为整顿我国煤炭管理体制而提出的审核意见, 有利于对煤炭管理部门的整合, 能更好地管理煤矿安全和生产事物, 节省成本等。

3.3 建立健全地方煤炭管理体制

如何建立健全地方煤炭管理体制, 这主要分三步走。第一, 参照国家的模式, 将煤炭产业局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合署办公, 实行“总体一套人马, 三块牌子合署办公”的模式。第二, 将部分省区的地方煤炭管理部门, 划分给集团公司承担。通过实行有偿拍卖, 实现竞争公平。第三, 对各部门的职能进行大力整顿和调整, 进行必要的精简和理顺。解决有关部门互为前置条件、互相推诿的现象, 促进煤炭管理部门分工明确, 合理安排事务, 加强各部门间的自律等。

3.4 提高矿产工人政治修养, 培育并引进矿产业人才

针对矿产工人政治修养不高的问题, 各矿产部门可以通过定期定时为矿产员工进行培训, 加强他们的法律保护意识和生命安全保护意识。煤矿院校通过减轻学费、增加奖金、注重技术等, 吸引并培养人才。国家可以通过调整政策, 引进国外优秀的矿产业人才和精英。

参考文献

[1]潘伟尔.我国能源管理体制问题的讨论[J].中国能源, 2002 (9) .[1]潘伟尔.我国能源管理体制问题的讨论[J].中国能源, 2002 (9) .

[2]高峰.关于我国煤炭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经济问题, 2008 (11) .[2]高峰.关于我国煤炭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经济问题, 2008 (11) .

[3]肖慧朝.我国现行煤炭管理体制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煤炭经济研究, 2010 (9) .[3]肖慧朝.我国现行煤炭管理体制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煤炭经济研究, 2010 (9) .

篇8:当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

(2007-02-03 14:56:27)转载▼

当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

当前,随着中国“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的深入推进,以及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进一步稳固,中国周边形势总体上将继续趋于平稳。主要形势主要包括:

(一)周边热点继续降温,但存在着潜在危机

当前,我国周边形势将继续保持稳定。10月份,朝鲜进行了核实验,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迫于国际社会的压力,朝鲜明确表态,愿意通过对话解决朝核心问题,新一轮的六方会谈将很快进行。印巴关系仍将继续改善,克什米尔问题激化的可能性不大。在经历“颜色革命”冲击之后,中亚各国也在反思“美式民主”的利弊,地区形势会继续好转。布什对华政策更趋务实,中美在“防独”问题上暂时形成默契。陈水扁抛出废除“国统纲领”的谈话后立即遭到白宫批评,表明美暂不愿为其耗费更多的精力。

但是,周边“热点”依然潜伏危机,某些方向和某些地区的局势发展仍须密切关注。阿富汗国内恐怖残余仍存,民族矛盾、部族矛盾依然尖锐,这些问题处理不好,有可能再次陷入混乱,从而危及地区稳定。巴基斯坦、缅甸等国内政局仍有许多不稳定因素,发生动荡亦不能排除。

(二)大国继续争夺地缘战略优势,中国安全压力“西缓东急”

去年,大国在我国周边互动频繁。美日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军事同盟,公然把台海列为其共同战略目标。美俄在中亚“颜色革命”中呈现拉锯态势。美加强与印进行战略协调,事实上承认印核地位,并在民用核领域与印全面合作。日本也加快调整南亚政策,全面提升与印合作关系。小泉访印后,双方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当前,我国周边地带依然是大国争夺的重点区域,我东部安全压力将有所加大。美正在寻求从伊拉克体面抽身,加快战略重心东移。美今年2月出台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显示,美军将在太平洋部署6成的潜艇和至少6艘航空母舰。为应对中国的崛起、台海危机、朝鲜半岛局势,美势必更加注重同亚太盟友的双边安全合作。

由于日本右翼势力当道,日本继续推行趋于强硬的对华政策。日本一方面进一步强化《日美安保条约》,联美制华;另一方面加紧与“台独”势力勾结,以华制华。此外,日在参拜靖国神社、中国东海大陆架资源等问题上继续寻衅滋事。年初,日“战略家”还抛出制华“新思维”,企图以大陆力量相互制衡来获取海洋发展优势,表示要加强对东南亚、南亚和中亚外交攻势,同时增强海空力量以确保日海上强国地位。9月26日,安倍晋三访华后,中日关系的僵局有所缓解,但解决一些重大问题还有个过程。

(三)睦邻互信继续增强,但“中国威胁论”依然存在

去年,中国领导人足迹遍布南亚、中亚、东南亚和东北亚各国,周边国家领导人也先后访问了中国,这些互访增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信任关系。中印双方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签署了一系列旨在结束边界争端、促进双边贸易和经济合作的协议文件。中俄两国全面解决边界问题,成功举行“和平使命-2005”联合军演,签署《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中国、菲律宾和越南三国在马尼拉签署《在南中国海协议区三方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进一步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韩在解决朝核问题、维护半岛和平与稳定上相互沟通、密切协商。

当前,周边外交依然是中国外交重中之重。中俄国家元首互访、总理定期会晤将继续加深两国战略伙伴关系;2006年在中国举办的“俄罗斯年”活动将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双方将在俄境内举行联合军演,进一步加强安全和军事事务的磋商与合作。中朝将在六方会谈和地区安全问题上保持密切接触。中韩在联合国改革等问题上将面临新的挑战,但双方将保持磋商。2006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15周年,也被中国政府建议为“中国-东盟友好合作年”;随着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行动计划》开始全面实施,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将会加快进程,各方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行动也将有新的进展。不过,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增进互信的同时,“中国威胁论”一时还难以销声匿迹。原因有三:一是随着中国对周边地区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妒忌、惶恐者会故意散布“中国威胁论”;二是不明真相或缺少对中国了解的人,误解或曲解中国的战略意图,夸大中国发展壮大对别国产生的安全压力;三是由于产品结构相似性,周边地区对中国商品冲击力存在担忧,而随着中国对能源和资源的依存度增大,“中国资源威胁论”也会有一定市场。

(四)安全对话更加活跃,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减压”作用加强

去年,中国坚持以合作为重要支点的安全政策,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解决分歧,努力推动多边安全对话。上海合作组织虽遭“颜色革命”冲击,但其组织建设不仅没有止步,反而稳步向前推进,正式接纳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为观察员。“东盟地区论坛”、东盟“10+3”在加强地区安全合作、努力维护地区稳定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在中国和东盟等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首次东亚峰会成功举行,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也参加了这次盛会。

当前,周边安全合作与对话更趋活跃。2006年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5周年,也是“上海五国”机制建立10周年,即将召开的峰会将对5年来的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对机制建设和功能建设做出新的规划。目前,中方作为主席国已全面启动峰会和庆祝活动的筹备工作。2005年底的东亚峰会为东亚各国加强区域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当前,东亚各国继续通过该机制增进政治互信,扩大合作与共识,俄罗斯乃至美国都有可能以某种形式加入到东亚合作进程中来。11月,胡锦涛主席将访问越南、老挝、印度和巴基斯坦四国并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14届首脑峰会,这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增强与亚太地区国家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中国积极倡导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特征的新安全观,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支持。当前,中国继续以周边安全机制为依托宣传自己的安全观念,同时,多边安全合作机制也将继续为我减轻安全压力发挥更重要作用。

(五)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问题交织,维护国家安全任重道远

与往年相比,2005年中国周边地区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区域传递性和普遍性更显突出。南亚、东南亚成为恐怖袭击重灾区,印度、印尼、俄罗斯等国都受到大规模恐怖袭击,澳大利亚等国也多次挫败了恐怖袭击计划。与此同时,地震、飓风等其他非传统威胁也在上升。南亚大地震使印巴数十万人流离失所;禽流感、登革热等传染病在越南、泰国等周边多国暴发。

篇9: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周边形势

主讲 宋徽瑾 阮东彪

周边安全对每一个国家而言其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

一、中国周边环境的基本情况。

同世界其他大国相比,中国的周边地缘环境最为复杂。

1、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陆地边界2.2万多千米,海岸线1.8万多千米,周边国家达29个,其中直接接壤邻国就有15个。其中还有不是邻国的邻国,如美国在东亚有着巨大的战略利益,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邻国。东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朝鲜;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俄罗斯、蒙古;西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西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 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印度、尼泊尔、不丹。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缅甸、老挝、越南。海上邻国六个:

韩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

2、我国周边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形态很复杂。中国周边地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文化类型多元化存在,民族宗教问题异常突出,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的地区。表现一:世界上人口过亿的10个国家有7个是在这个地区。表现二:强国多。俄罗斯、印度、日本和韩国等,世界上 25支最大军队中7支在我国的周边。表现三:经济发展差距很大。日本、韩国经济发达,亚洲四小龙,有苦哈哈的朝鲜、老挝、蒙古、孟加拉国、阿富汗等。表现四:民族和宗教问题上的冲突激烈,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宗教与民族冲突尚未解决,因民族和宗教问题引发的地区性恐怖事件时有发生。表现五: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多,既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民主共和制国家和君主立宪制国家,还有宗教神权国家,佛教文明、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等世界上几大文明体系都能在这个‘地区找到很多的支持者和信奉人群。表现六:热点焦点较多。东临太平洋,西接中亚石油能源中心,南濒马六甲海峡,北与大国俄罗斯接壤,使我们极易陷入各种争端和利益冲突之中。世界三大火药桶之一的南亚次大陆、构成当前世界热点问题的中东地区和东北亚地区,都在中国周边。还如,除中国之外,世界六个公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中有四个是中国邻国或亚太大国,拥有核技术以及核生产能力的国家大多在中国周边。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

二、回顾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演变:

不同时期,邻国的数量是不同的,我们与邻国的关系也不一样。先后经历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模式,以西方列强为中心的模式、冷战下以美苏为中心的模式。

(一)以中国为中心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中国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以同外界交往为内涵的对外关系史。从那时一直到清朝,中国凭借其优越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在东亚处于中心地位,周边国家大多向其称臣纳贡,形成了“华夷秩序”或“华夷体系”、朝贡体系。中国的统治者自称为“中国”、“中华”,“华夏”(一个说法是服饰精美称为“华”,有礼仪称为“夏”,先进民族的意思。而把周边邻近地区被称为东夷和北狄、西戎、南蛮并称四夷。这些蛮夷之地要定期向我国朝贡、接受册封。清王朝1764编纂的《大清会典》中不仅把朝鲜、琉球、安南、缅甸、暹罗、苏禄、老挝、廓尔喀、巴达克山、爱乌罕、浩罕王国等均为中国的属国或朝贡国,而且把葡萄牙、罗马教皇国、荷兰也等列为朝贡国,它们同清王朝保持着藩属——宗主国关系。如清朝曾规定,朝鲜每年、琉球每隔一年、安南每三年、暹罗每四年、老挝和缅甸每十年朝贡一次。荷兰这些国家因为太远了就不确定具体的朝贡时间。中国皇帝对朝贡国的“回赐”,其价值通常高于他们的贡品,即“厚往薄来”。在这种体系中,中国通过文化优势政治威望而不是军事占领的方式对邻国实行怀柔政策,以防御为主来保护自身的安全。在这种体系下,我国的安全挑战主要来自于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其次,日本虽做过我们的藩属国但16世纪日本建成统一的国家后,就宣布断绝这种隶属关系,反而不断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明朝时我们沿海深受倭寇之苦。总体上我国周边环境是安全的,这种体系的稳固是以我国国力强盛为前提,一旦国力衰弱,这个体系就会土崩瓦解。

(二)以西方列强为中心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一个分水岭。

这一时期,不仅我们保护不了藩属国,自己也是泥菩萨。结果中国及其周边地区被纳入西方国家主导下的现代国际体系,而成为西方为中心的全球性国际体系”的组成部分。西方列强(包括日本)取代中国,成为东亚国际体系中的主导国家集团,而后来日本则努力成为该地区新的“霸权国”,企图单独主导东亚国际体系。此时,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首要威胁已不再是北方游牧民族,而是西方列强,沙俄、日本、法国和英国都通过领土扩张或者建立殖民地而与中国为邻;决定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是西方列强,因为中国的周边地区都已经成为它们的殖民地和侵略中国的前哨基地。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十分险恶。

(三)以两个超级大国为中心。

二战后,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受制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末,我国周边安全挑战主要是美国为首的阵营的经济封锁、政治、军事威慑。

1958中苏矛盾公开化,中苏两国同盟关系逐渐名存实亡。美国也更敌视中国,因为我们在鼓足干劲研制原子弹,在抗美援越。我们面临两个超级大国及其在我国周边的盟友的压力。60年代开始,苏联由中国最大的邻国变成了中国最大的敌手,不断在中苏边境制造冲突事件,最终爆发了1969年珍宝岛战争。同时,美国通过越南战争在中国周边地区采取行动,对中国的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另外,当时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中国曾提出过“反帝反修”、“世界革命”等激进的政治口号,并且对一些邻国采取了“斗字当头”的做法,中国与一些周边国家(主要是东南亚国家)关系比较紧张。进入70年代,中国先后改善了与美国的关系,“小球带动大球”的外交战略。1972年先后与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建交, 1974年与马来西亚建交;1975年中国同菲律宾和泰王国互派大使。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驻扎重兵,对中国北部边境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1979年入侵阿富汗,直接危及中国西部边境的安全。1978年11月,与越南订立军事同盟,支持越南占领柬埔寨,使得印度支那成为苏联从南面对中国构成了包围。(地理上印度支那是指中南半岛,因为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人普遍认为亚洲只有两个国家,即中国和印度,所以对于印度和中国的“结合部”,即中南半岛,称为印度支那。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三个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法国的殖民地。)1979年中越战争爆发,88年因南沙群岛中越又发生冲突。总之,冷战时期,我们周边的首要威胁是苏联,苏联在中国北面、西面和南面构筑了一条威胁中国的包围线。

三、当前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发展的概况。

(一)中国周边关系发展的新局面。

1、中国的周边国家数目增多了,在邻近中国的中亚地区就出现了五个独立的国家,即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其中前三个国家与中国有领土接壤。而中俄之间的共同边界线也因此减少了大约一半,因为原中苏西段边界线已变成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共同边界线。

2、中国与其周边国家的关系得到了全面改善。不丹是唯一的未与我国建交的中国周边国家。3000米高原上,最后的香格里拉。辛格国王不一般。君主制自动改革为民主制。平民君主,四个王妃是四姐妹。我们是他们遥远的邻居。印度指导下行动。

3、中国与中亚、印度、俄罗斯先后签署了边界协定,基本上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

4、此外,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主义、石油和天然气开发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5、中国在与周边国家构建的地区性多边组织、论坛和会议等国际制度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冷战结束后,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逐渐发展为包括东南亚所有10个国家在内的“大东盟”。(32)东盟明确提出了建设东南亚经济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的宏大目标,并在为此而努力。不仅如此,东盟还积极推动整个东亚地区的多边合作,东盟地区论坛(ARF)、东盟——中日韩首脑会晤(东盟+3会议)、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东亚峰会等等多边合作形式的出现,均与东盟的努力分不开。亚太经合组织(APEC)、上海合作组织、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博鳌亚洲论坛、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东北亚合作对话、湄公河流域开发计划等等,也在促进地区的多边合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总之,由于我们的工作做得好,现在是我国周边关系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我国对周边的影响力加大,周边对我国的战略依托也加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周边,周边的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二)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特点---“东急、西重、北缓”

如果把中国周边地区从地理上大致分为东(东北亚和东南亚)、北(俄罗斯和蒙古两国)、西(中亚和南亚)三个部分来分析,我国当前的周边安全形势,总的可以概括为“东急、西重、北缓”。

东急:焦点问题集中。

1、东北亚:朝鲜半岛无核化的问题。朝鲜半岛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利益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朝鲜半岛处于东亚的地理中心,介于中、俄、日三大国之间。从地缘战略学上讲,大陆国家通常把半岛和沿海小岛当作本国领土和防御屏障,而海洋国家则把这些半岛和海岛当作入侵别国、进而向大陆纵深扩张的支点和跳板。因而朝鲜半岛在历史上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近代以来也一直是国际安全事务的热点。朝鲜半岛从陆地和海洋方向面对着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东等多个战略地区,是中国东北部地区的战略屏障。我对朝鲜半岛局势的变化不可能置之不理,也不可能置身事外。特别是长期以来,朝鲜出于“拥核保安全”的考虑,一直在秘密研制核武器。2006年10月,朝鲜一意孤行进行核试验,更加剧了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增大了我国维护东北安全稳定的压力。如果其一旦拥有核武器,将直接冲击国际防扩散体系,破坏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并势必造成有关国家的连锁反应,不但促使美、俄竞相部署核力量,而且会给韩、日等国研发核武器提供借口,使半岛成为“核弹火药桶”,还可能导致东北亚地缘战略格局的重组。美日也将借机强化军事同盟和军事存在,加快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按照他们的意图推动东北亚地区安全机制。美日的封锁和制裁还将加重朝鲜经济和政治困难,对我国东北的社会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目前虽然六方会谈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目标,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艰难过程,还会有许多不可测的变数。各大国围绕朝鲜核问题的角逐和博弈将继续下去,这不仅关乎半岛局势,而且牵动东北亚战略格局,直接影响我国周边安全。日本右翼势力蠢蠢欲动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威胁。主要有几个问题:修改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钓鱼岛问题,东海大陆架油田的问题等等。(以前以作了讲解,大家可上学校精品课程中看。)

2、东南亚是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南线屏障。主要是南海问题。南沙群岛总共有230多个岛屿、沙洲和礁滩,面积比较大、在涨潮时仍能露出水面的有11个岛和5个沙洲,但这些条件比较好的地方都不在中国大陆的实际控制下,除了太平岛,其他都被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侵占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一直有渔民在岛上作业,岛上命名基本上是中国做的,如郑和岛、副使景洪岛、翻译马欢岛等。上世纪60年代末南沙海底油气资源被发现,南海成为“第二个波斯湾”,世界四大储油区之一,这是引发南海争夺高潮的实质原因。

1973年“石油危机”前后,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掀起了一股瓜分岛屿、开发石油的狂澜。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包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和中国台湾地区。其中印度尼西亚提出海域分割要求,越南提出对南海拥有全部主权。而目前,我国只控制南沙群岛中的9个岛屿(包括台湾控制的太平岛),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家则抢占南沙群岛50多个

南海周边国家纷纷引入外部资金,与美、日、俄、法等诸国联合对属于中国领海范围12海里的南海油气资源进行疯狂的掠夺性开发。到上世纪90年代末,已经钻井1000多口,发现含油气构造200多个和油气田180个。一些东南亚国家为了加重在南海权益争夺上的砝码,一方面大肆增加军费开支,另一方面与美国达成协议,使美国军舰有权进入这些国家港口和基地,借此美国完成了在东南亚军事基地的作战和后勤保障体系建设。从战略上看,南海地区在国际海运航道上的地缘战略优势和丰富资源,是中国未来海军建设和潜在能源供应的重要基地,攸关中国的崛起。围绕南海水域、岛屿的主权争夺愈演愈烈,并日益复杂化和国际化的态势,已经成为维护我国安全利益的重要掣肘因素。

台湾问题。台湾的地位之重要每位大学生应该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台湾海峡控制了大陆对外海上贸易的4条交通线,是我们的海上生命线。台湾自古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58年炮轰金门后,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是军事战有政治仗,打打停停,不对台湾宝岛放炮,而是打到台湾海峡,以威慑为主的方式,福建离台湾只有10海里处的地方架起大喇叭喊话,希望和谈。同为中华子孙,我们不希望诉诸战争,民进党不上台,打战的可能性不大,要打战台湾想依靠美国的想法是不现实的,1958年的例子已经得到证明。虽然台湾不断加强军备,但我们希望他们还是明智些。不想用战争的办法解决并不代表就坚决不用。祖国的统一也是不能等的。陈水扁在台时,我们已经列出了收回台湾的时间表。2020年。尽全力用和平方式解决,但不放弃诉诸武力。西重:局势危机动荡,乱局呈长期化趋势

西方著名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曾指出,谁控制了中亚地区,谁就能控制亚欧大陆,甚至是整个世界。就中亚自身来讲,一方面政局不稳,内部冲突不断,“颜色革命”此起彼伏,对我西部边境安全构成威胁;另一方面,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主义的泛滥以及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渗透都是国家的安全隐患。特别“大中东”地缘政治位置的不断提升,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在中亚国家的扩张趋向,“东突独”组织的猖獗活动等,对我国西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经济、政治安全具有极大的影响。反恐怖任重道远。看看这位大嫂:

南亚印度也是中国不可小看的安全的隐患。(略)北缓:平稳中存在一定变数

当前,相对于我国东部和西部周边局势来说,北部周边保持着相对平稳缓和的局面。中国与北邻俄罗斯共同致力建立新型伙伴关系,与蒙古也建立了友好关系,为营造共同安全,维护地区稳定奠定了基础,但局势仍存在变数。

(1)与俄罗斯关系在稳步发展中有不稳定因素存在

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邻国,两国的共同边界长达4300公里。从周边地缘安全来看,它始终是首要考虑的地缘因素之一。作为前苏联的继承国,俄不但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还拥有超强军事力量,依然是个军事强国和核武器大国,拥有核武器21000件,其中战略弹道导弹6000枚。因此又是影响中国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蒙古夹在中俄两大国之间,要有很大的动作比较难,最近两年发现了石油,想要美国跟他合作开发,但要么经过俄、要么经过中国,都不方便。我猜,如果俄罗斯再弱势点,外蒙古最好的出路是回归祖国的怀抱。

最后我们不能不清醒的认识到美国对中国的全方位威胁。为了遏制中国,美国在中国周边地区形成了针对中国的战略合围圈。在中国东部,凭借美韩共同防卫条约、美日共同防卫条约,以及其在韩日和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实力对中国进行遏制。在中国东南,为了控制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连接通道,已在西北太平洋地区构成了三道岛链防线:第一道防线是韩国、台湾、越南;第二道防线是日本、冲绳、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第三道防线是小笠原群岛、澳大利亚、新西兰。在中国西南,美国实施联印制华政策,在政治上,两国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在经济上,两国加强经贸往来;在军事和安全领域,两国签署了《防务合作协定》,定期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在中国西部,美国借反恐之机将军事实力渗透到了阿富汗,从而为插手中亚事务,也为从西边遏制中国创造了条件。在中国北部,美国通过北约与俄罗斯建立了合作关系,这种合作机制也许在实际的战略中不会对中国的国家安全环境形成实质性的威胁,但也会在国家安全空间上对中国形成一定的影响。

四、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外交政策及双方关系的发展趋势。

1、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外交政策

十六大报告中已经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处理周边国家关系的外交方针,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我国的周边外交政策立足于国家的长远战略利益,具有三个基本目标:一是确保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二是维护周边和平与稳定,三是促进地区对话与合作。在与周边各国的交往中,我们注重外交理念的和平性、军事战略的防御性、安全政策的合作性,承认各国的自主性,尊重地区的多样性。新时期,我们要以加强睦邻友好和加强区域合作为两大工作方向,不断提出新举措,努力把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推向新水平。

首先,坚持睦邻友好。(它是我国周边外交的精髓)其次,加强区域合作。(它是我国周边外交的重点投入领域)

最后,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胡锦涛的讲话:关于外交总体布局,强调要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外交工作,重点是运筹好大国关系,做实做深构筑周边地缘战略依托工作,巩固发展中国家在我国外交全局中的基础地位,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大力加强各领域外交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依法维护我国公民和法人的海外合法权益(讲话升华与发展了中国外交“四个布局”的思想。首次明确提出了“领域外交”)

关于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强调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断提高外交工作能力和水平,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和外部条件(其中四个“力”兼顾了物质硬实力与精神软实力,发展与充实了综合国力思想)

当前,中国周边外交既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又有多年打下的坚实基础;既承继了“亲仁善邻”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又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2、发展趋势:

上一篇:浅谈税收宣传工作现状及对策下一篇:法制安全广播稿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