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理科综合教研组工作总结

2024-05-12

初中理科综合教研组工作总结(精选11篇)

篇1:初中理科综合教研组工作总结

仁怀市水塘九年制学校

初中理科综合教研组工作总结

初中理科综合教研组本学期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本学期中学理科教研工作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的教研工作,我们围绕学校工作计划中对初中教学工作的要求,以课程改革实验为主线,以提高初中学数理化的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充分调动老、中、青教师的工作热情,认真搞好教学研究、教学指导和教学服务,扎实有效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学生共同发展。

在明确指导思想,具体目标的前提下经过一个学期全组老师的共同努力,有计划、有条理、有机动的进行了以下工作,较好的实现了预定目标。

一、努力抓好团队建设,形成了和谐务实的教风。

1、坚持定期组织教研组的集体教研活动

在集体教研中我们逐项分析教研组工作计划、每位教师统一思想、明确保五争三目标。对上学期期末成绩进行分析,初步确定下学期对策。明确开展一篇优秀论文(任渝的《浅谈班班通辅助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思考》参加仁怀市2013年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获得一等奖)、两篇优质教案、两套综合测试卷工作,重视开展课题研究以及网页建设。我们研究教师岗位职责、优秀教研组评价方案。每位教师认真分析各个班级现状、细化措施、明确教师岗位职责,严格要求自己。每位备课组长对本年级的现状进行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备课组长责任意识强,使备课组工作落到实处。

根据数学、物理和化学学科的不同特点,各个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各具特色。但都务实高效,注重落实有效整合优秀教学资源,营造一个和谐高效、务实求真的教学教研氛围。

3、注重了本土化学习和研究,实现资源优势整合。

我们积极与海珠区教研室以及其他学校的联系,多渠道获取信息,对取得信息作有效判断。

二、认真抓好教学常规,实现了有效教学。

1、我们加强了教案的检查和随堂听课,注重落实教学的各个环节。

每位教师责任意识强,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从增强学生兴趣、指导学生的学法入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及时批改,快速反馈,使学生有效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对优生和中等生有所拓展,提升他们的自学能力。

2、加强了测试后的反馈。

每位教师、每个备课组都认真做好了三次测试的成绩分析和监控,针对卷面问题分析每个学生进步和退步的原因,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改进课堂教学的措施,帮助学生查漏补缺,稳步提高。

三、注重教学研究,确保目标高效达成我们注重研究学情,细化措施,落实好备课组工作重点。大家研究考纲,学习课标,提高教学、考试的针对性。

注重研究教法,全组老师对任渝、陈康和母先琴等三位教师的小型教研课进行了精心的指导,认真研讨、相互学习提高课堂实效的方法,使听课教师、讲课教师都有收获。最后母先琴老师执教的大型教研课更是凝聚全体数学老师智慧(何叶、任渝、母先琴、赵文政全程参与了集体备课并反复探讨、多次次改)。最终受到学校领导和同行们的好评。

篇2:初中理科综合教研组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们围绕学校工作计划中对教学工作的要求,以课程改革实验为主线,以提高学校学数理化的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充分调动老、中、青教师的工作热情,认真搞好教学研究、教学指导和教学服务,扎实有效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学生共同发展。

在明确指导思想,具体目标的前提下经过一个学期全组老师的共同努力,有计划、有条理、有机动的进行了以下工作,较好的实现了预定目标。

一、努力抓好团队建设,形成了和谐务实的教风。

1、坚持定期组织教研组的集体教研活动

在集体教研中我们逐项分析教研组工作计划、每位教师统一思想、明确保五争三目标。对上学期期末成绩进行分析,初步确定下学期对策。我们研究教师岗位职责、优秀教研组评价方案。每位教师认真分析各个班级现状、细化措施、明确教师岗位职责,严格要求自己。每位备课组长对本年级的现状进行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备课组长责任意识强,使备课组工作落到实处。

根据数学、物理和化学学科的不同特点,各个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各具特色。但都务实高效,注重落实有效整合优秀教学资源,营造一个和谐高效、务实求真的教学教研氛围。

3、注重了本土化学习和研究,实现资源优势整合。

我们积极与区教研室以及其他学校的联系,多渠道获取信息,对取得信息作有效判断。

二、认真抓好教学常规,实现了有效教学。

1、我们加强了教案的检查和随堂听课,注重落实教学的各个环节。

每位教师责任意识强,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从增强学生兴趣、指导学生的学法入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及时批改,快速反馈,使学生有效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对优生和中等生有所拓展,提升他们的自学能力。

2、加强了测试后的反馈。每位教师、每个备课组都认真做好了三次测试的成绩分析和监控,针对卷面问题分析每个学生进步和退步的原因,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改进课堂教学的措施,帮助学生查漏补缺,稳步提高。

三、注重教学研究,确保目标高效达成

我们注重研究学情,细化措施,落实好备课组工作重点。大家研究考纲,学习课标,提高教学、考试的针对性。

注重研究教法,全组老师对教师的公开课进行了精心的指导,认真研讨、相互学习提高课堂实效的方法,使听课教师、讲课教师都有收获。最终受到学校领导和同行们的好评。

四、今后工作设想。

1)努力克服困难,组织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保证教研组的活动正常开展。

2)继续加强理论业务的学习,通过实践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3)落实好教学研究,通过科研促学科质量。做到教研有专题,分级落实到专人负责,做好详细记录。

篇3:初中理科综合教研组工作总结

我校地处萧山南部较为偏僻的山区, 师资水平一向相对薄弱, 学生受经济条件、文化视野和家庭条件的局限, 成体系地、有特色地开展教研活动并不多见, 面对新课程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运行往往手足无措。故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差不多处于停滞状态, 偶尔部分教师的尝试也只是稍稍让学生过把瘾而草草收场。

究竟如何来激活薄弱的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相对滞后的现状?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我镇鲜为人知的抗日题材、极负盛名的杜家杨梅以及其他社会题材等都是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绝好的生活教材。故此我校特依托教科室、语文学科教研组及综合学科教研组的部分骨干教师, 以校文学社成员和其他爱好者为活动主体, 策划了一次次较为成功的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并构建了一套针对薄弱农村初中的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模式。

二、课题的实施过程

(一) 确定活动对象及主题

鉴于我校师资力量的现状和教师意愿, 我们特精心挑选了几位事业心强、业务素质相对较好、有志于教研改革的几位教师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课题实验组, 由校教科室主任和语文教研组长任正、副组长, 同时在校长和各科室的大力支持下开始科研策划, 并以我镇鲜为人知的抗日题材、极负盛名的杜家杨梅以及其他社会题材等为契机, 正式启动以我校西小江文学社及其他爱好者为主体的大型综合实践系列教研活动。

(二) 确定活动板快及课题小组

活动板块主要便于学生活动分工及教师指导, 每项活动依据具体主题活动而定。以下是活动系列板块及课题小组分工个案:

品独家杨梅, 走生活语文之路

——所前镇中杜家杨梅节综合实践活动系列之一

(三) 细化活动课题方案。

为进一步细化指导, 让学生明确分工, 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较为细致的安排, 尽可能排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让学生心中有数, 我们特地对每一小组成员加以细致指导, 并以期这批成员能成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大面积开展的骨干力量, 从而带动全体同学走向社会课堂。下特以部分活动方案细化案

例为证:

案例一:

关于第九届萧山杜家杨梅节实地采访的策划

一、设计主题:杨梅人的故事、杨梅的生态环境、杨梅的经济地位等。

杨梅人采访对象:出产杨梅的亲人;出产最多的梅农;出产最少的梅农;最勤劳的梅农;年纪最大的梅农;杨梅节现场梅农和顾客采访等等, 写出他们的苦与乐, 表达他们的心声, 捕捉最有特色的素材, 形成采访记、观察记、现况采写以及风情介绍等等。

杨梅的生态环境:可从身边亲人或亲人推荐的对象走访, 听取有经验梅农或权威技术人员的介绍, 再结合网上或其他资料, 撰写成文。

杨梅的经济地位:可从杨梅收入最多或最少进行调查, 从村委进行采访了解全村杨梅收入, 从镇里了解全镇杨梅的收入。

案例二:

关于第九届萧山杜家杨梅节摄影录像的策划

活动分工策划:协助走访队, 拍下走访过程和感人片段, 以及现场实况和杨梅实景, 为自己和其他队抓拍创作题材, 写成文字。

活动人员:缪宇洁703王霞露704金小燕708陈华706曹张青706

活动时间:年月日

活动地点:

活动遇到的困难及对策。

活动方式:人物采访追踪、实景拍摄、现场抓拍等

设计主题:留下美的一瞬

活动成果:录象、拍照、录音以及文字介绍等。

(四) 活动阶段

每次活动共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阶段段。以萧山杜家杨梅节综合实践活动为例:4月下旬~5月下旬为前期, 主要做好人员分工策划、课题策划、器材准备等工作, 同时有目的开展首次活动;6月上旬~6月下旬日为中期, 中期阶段由指导教师亲自带队走进梅乡, 深入现场, 让学生切实体验萧山杜家杨梅节轰轰烈烈的时代场面, 激发学生乡土意识和家乡自豪感, 并通过感受梅农的苦与乐获得第一手材料;6月下旬~7月上旬为后期, 这是课题结题、反馈和总结阶段。

(五) 策划活动成果

1、众多作品见诸报端。

2007年6月24日《萧山日报·花季雨季》以较大篇幅刊登我校西小江文学社成员这次活动的成果。其中采访记《杨梅占了杜家村收入的“半壁江山”》、《一棵杨梅树, 20年才能有效益》、《希望杨梅越卖越好, 杨梅节有更多人知道》全文刊登和《甜甜的, 酸酸的》、《夏之梅》《做人要厚道》、《杨梅映红了笑脸》、《好客的杜家人》等作品节选发表。

2、省立项课题组高度评价。

2007年6月23日, 萧山区省级立项课题《新课程下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程运行体系研究》成员在区语文教研员带领下莅临我校调研并听取了我校朱伟丽老师《又到杨梅满山红》的语文综合实践汇报课, 高度评价了我校以文学社层面为主体的新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 切合了我校薄弱农村初中师资水平和学生的实际, 走出了薄弱农村初中科研之路。

3、教科研成果产生较大反响。

2006年12月《语文学习的第二课堂:与历史对话》获萧山区中语会年会论文一等奖, 2007年9月《品杜家杨梅, 走生活语文之路》获萧山区20届中小学专题论文二等奖。

三、活动启示

(一) 寻找支点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薄弱面, 每一所薄弱学校也有自己的地域和师资强势。如果我们巧用这一支点, 组成一支骨干科研力量, 并构建一块学生实验园地, 让部分科研教师尝到甜头, 让部分学生先“富”起来, 再走“共富”之路, 从而避免浮躁、茫无头绪、死寂沉沉的教研局面。当然支点的要求应是:

1、教师必须有一颗上进的心, 立志在教科研上有所作为, 同时能有相对较强的科研以及业务能力等。

我们组建科研队伍时, 以语文教研组为龙头, 同时借助其他学科的优势, 科研实力相对较强, 否则头未开好, 叫叫嚷嚷上马, 毫无结果收场, 实验不了了之, 只能贻害无穷。

2、学生可挑一些相对胆量足、表达能力强、有一定特长。

这一部分同学指导期限短、接受能力快, 敢于与他人交际, 社会实践能力强, 任务完成效果相对更佳。

(二) 以点带面

先打开教研的新局面, 让“试验田”的一部分师生能有所收获, 这不是我们的终端目的, 而仅仅是一个起点。我们更多是为了让这一部分教师能以自己获得的体验给更多教师以抛砖引玉之功效, 让这一部分“试验田”的学生能回到班级给更多学生以示范。由于这一部分教师已有了一定科研的能力, 在承担更多教研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他教师就有了可供借鉴和咨询的样板。同时这些文学社成员在其他同学中有威信, 他们完全可以成为本班本校学生中的“燎原之火”。

(三) 以面促点

事实证明, 我区团队型教研队伍除城区及部分农村示范初中外, 其他并不多见。农村薄弱学校的部分同仁之所以走不出个人教研的怪圈, 缺少团队支持恐怕也是一大因素, 实现团队和个人教研互赢就等于为我们唤来了教科研的百花齐放的春天。同时, 更多学生的参与反过来也就会促进前一部分学生的上进心。

(四) 团队科研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专长、文化背景和社会阅历, 如果我们能充分考虑并善于营造一种合力, 打造团队科研队伍, 并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专长, 使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能投入到教科研队伍, 这种团队的力量无疑是巨大的, 这股合力所产生的效应无疑是难以估量的。

(五) 构建地域文化教研特色

事实证明, 形成和构建地域文化特色是学校走教科研之路的一条必要途径, 我区第九中学的“沙地文化”、第三中学的“红色文化”, 还有一部分农村初中开发的钱潮文化、围垦文化、板龙文化、花卉文化、伞文化、羽绒文化以及我校本镇抗战题材的成功开发等等都收获颇丰。2007年上半年度我校以一年一度的萧山杜家杨梅节为契机, 大力开发杨梅文化, 充分做足、做好、做大杨梅文化, 并开发出一大批课题, 如《杨梅的情结文化》、《杨梅的生态文化》、《杨梅的旅游文化》、《杨梅的市场文化》等等, 这里涉及历史、地理、数学、自然、美术、摄影、文学, 甚至包括各国语言、礼仪的交际等等, 无不是我们各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当然, 地域文化特色也包括本校教科研的突出教育教学问题, 学校亟待解决的教育教学“瓶颈”, 这都是本校的校本教研特色和地域特色, 而不仅仅惟上、惟新。

四、问题和思考

教研模式的构建并不是意味着教研之路一蹴而就, 它还需要我们长期的不懈追求和努力, 应避免简单化、教条化。

(一) 一忌简单化。

笔者在实施过程中, 尽管活动策划极尽细化, 课题试验组成员和文学社成员相对力量较强, 但实施过程中部分成员面对实际问题应对能力仍明显不足, 材料的汇编和语言的表达似有力不从心之感。这显然需要我们创设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科研机会, 有更加细化的策划和指导, 让师生在一次次挫折中体验和成长, 最终才能享受教研的成果。很显然, 任何简单、武断的做法都是不相宜的。

(二) 二忌片面化。

任何个人都有可供挖掘的潜力, 在适当的外力和内因下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课题的“支点”, 故此我们切忌眼光片面化, 可着力发掘一切积极因素, 充分给人以展示的机会, 切忌为“支点”所囿。在这次教研活动的策划中, 我们并未囿于所谓的“支点”, 除课题组成员, 我们还特地邀请了部分任课教师, 以便于对所教学生的切实指导, 我们还特地组织了杜家村部分学生的加入, 通过他们联系家长、走访梅农、采摘杨梅、体验农家风情等等, 这为我们做出了无可替代的向导作用。

(三) 三忌教条化。

教科研前期的理论指导和课题策划为师生提供了可资援引的思路和策略, 但更多的实践活动和科研中, 必然会碰到我们无法预料的新问题, 这显然需要师生能据实际情况灵活、机智、创造性地应对。课题实验组需对课题的几个阶段适时调查、调整、矫正和反馈。

篇4:初中理科综合教研组工作总结

[关键词] 综合理科;广东;教育强省;初中;分科理科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3-0059-05

广东省委、省政府早在1994年就提出了“把广东建设成为教育强省”的奋斗目标。优先发展教育、增强发展后劲,不仅是建设文化大省、经济强省、科技强省的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建设教育强省的过程中,全面推行初中综合理科课程势在必行。

一、课程综合化是科学教育发展的必然

推行综合理科,必须对综合理科有一个科学的认识。理科课程综合化是科学技术、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对公民提出的客观要求。

1.综合理科课程的旨趣所在

学校科学教育有分科理科和综合理科两种课程形态。综合理科(Integrated Science Course, ISC)也称为综合科学,一般是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自然地理部分)等综合成一门课程。对综合理科进行分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其内涵。

依据综合的学科(指一级学科)范围不同,我们可以将综合理科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单科综合型,指单一学科内部的综合,如美国教科书《能量》是以“能量”为主线将力学、电磁学、声学、光学、热学和原子物理等二级学科及少量的化学内容融合在一起。二是两重综合型,范围只涉及两门传统的分科学科,比如2002年日本出版的《中学校理科》,采用两分野制(两领域制),即将物理与化学综合起来作为第一分野,将生物学与地理学综合起来作为第二分野。三是多重综合型,范围通常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等内容,这是目前采用最多的一种综合理科(也是本文所探讨的综合类型),比如国内分别由袁运开、赵峥、朱清时等主编的三套《科学》教科书都属此类。四是文理交叉综合型,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并与相关的社会学科整合在一起成为一门课程,如美国的《科学与社会》等。

综合理科的最大特点是综合,但人们对综合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理想到现实的过程。据此,笔者将现代综合理科划分为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取向。前者强调学科间综合的彻底性以实现理科的一体化,希望在综合过程中彻底消除分科的痕迹,事实上这在现实中很难做到。后者则不然,一方面要求打破各学科的原有体系,以科学探究和科学本质为主线来整合各个学科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尊重各学科固有的差异,不强求形式上的综合,在整体综合的前提下适当保留某些学科的独立性,比如牛顿第二定律、生物分类、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等内容是很难与其他学科整合在一起的。所以,现代综合理科教材既重视学科间的整合,又注意保留学科内部的整合。

2.综合理科是国际科学教育的共同选择

合科的思想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但真正意义上的综合理科则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结构主义科学课程改革运动,将分科理科教学推向极端。由于分科理科各自强调自身的学科体系,致使教学内容走向专、深、难,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对这些分科的理科课程望而却步。可见,分科理科教学出现的问题正是英、美等国推行综合理科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纳菲尔德初等理科》和《苏格兰综合理科》为标志,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 综合理科在西方乃至世界得到迅速发展。在综合理科国际化的过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组织调研和召开国际会议发挥了重要作用。196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加利亚召开了首届综合理科教学国际研讨会,收集到30多门综合理科课程。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了第一次国际性的调查,结果发现,在1961年至1975年间开发的符合“布拉姆范式”的综合理科达130门之多。1986年又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调查,收集到符合“布拉姆范式”的综合理科课程有128门(约50%是在1978年后开发的),其中有82门为多重综合。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综合理科已经成为国际上初中科学教育的主要形式,只有少数国家仍实行单一的分科理科课程。

综合课程在整个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中是理论和实验研究的前沿性课题。现代综合理科时期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1989年)和《科学素养的基准》(1993年)的问世,这两个文件是美国科学促进会 “2061计划”第一阶段的理论基础。1995年美国又颁布了历史上第一部国家科学课程标准《美国科学教育标准》,进一步引发了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理科课程综合化的改革。

二、我国的综合理科课程改革进程缓慢

建国前,我国中学理科是在分科与综合之间摇摆不定。建国后,回归前的香港是我国最早成功推行初中综合理科的地区,1973年开始在初中一年级使用苏格兰综合理科教材(后又进行了改编),2000年则改用自己编写的《最新综合科学——迈向21世纪》。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香港90%以上的中一至中三学生在学习综合理科。

建国后的内地率先进行综合理科课程改革试验的是华东师大二附中,编写了讲义并在校内试用,但时间很短。此后东北师大附中、常州市教育局等也开展了此项试验,东北师大附中于1986年组织编写了新中国第一套综合理科教科书《自然科学基础》,次年开始在5所中学的14个初一班级试用,几年后终止试验。

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原国家教委批准,上海市和浙江省开始了系统的综合理科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浙江省组织编写了教材《自然科学》,经过两年小范围试验后于1993年秋季开始在全省范围强制推行。上海则采用部分学校自行加入的实验方法,先后编写了两套同名教材《理科》,即教研室版和上海师大版,分别在1988年至2000年和1991年至2000年间试用,实验学校最多时都分别达到90所。2000年秋季开始,上海市分布在不同区的95所初中开始试用改编的香港教科书《最新综合科学》。此外,广东和上海还进行过小范围高中综合理科的改革试验,但最后都无果而终。

基于我国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2001年我国开始第八次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分科与综合并行的初中理科课程。学习综合理科的新增初中学生数分别为2001年3万、2002年22.5万、2003年52.6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除浙江继续为全省开设外,广东、吉林、山西、河南、湖北、新疆、内蒙、四川、北京、辽宁、福建、湖南、江西、四川等省(区、市)都有小范围的实验区。

目前试验的情况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综合理科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欢迎,内蒙古乌海市对科学课教师的调查发现,希望继续教综合课者占97%;长沙市开福区的一项调查显示,96%的初中生喜欢综合课。之后,武汉市(2004年秋季开始推行综合理科)所做的调查也发现类似的结果。忧的是综合理科还未得到社会和多数学生家长的认同,在分科与综合之间出现严重的“跛腿”,综合理科的推广面仍非常小,估计目前学习综合理科的初中生仅占总数的1%。

三、推行综合理科是建设教育强省的需要

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正在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迫切需要大批有良好科学技术素养的劳动者,而不仅仅是少数的科技精英。科学教育通过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教育为发展”(Science Education for Development)模式表达了国际共同的价值观。

1.公民科学素养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我们常常用科学运行和技术利用的状况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也用公众科学素养的水平和发明家的数量来比较社会的发展水平。公民的科学素养成为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是因为现代的社会生产和经济运作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广博的科学知识、专业的技术素养、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也早已证明,科学素养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即良好的公民科学素养代表着当地社会公民中建立起了现代的思考方式和科学态度;代表着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有科学技能的劳动力;代表着为提高科技生产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打下了科学和技术基础。

2.我国一般民众和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偏低

民众科学素养偏低将是制约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那么,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如何?我们可以看看下面事实。

第一,广东、浙江近几年频频爆发“民工荒”,这反映出普通的民工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的需要。广东省2004年的统计发现,全省用工缺口为100万人左右。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广东缺少的不是普通民工,而是管理型、技术型的高素质工人。“有人没事干”和“有事没人干”,正是目前工作难度和劳工素质双重差异的结果。

第二,中国科协从1992年开始先后多次对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进行过调查,并采用国际通行的米勒(Miller)科学素养三维模型设计问卷。1992年的首次调查显示,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仅为0.3%,而同年美国为6.9%。2001年进行的第四次调查发现,这个数字在我国仅提升到1.4%,而美国则提升到17%。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方面,两国公民相差不大,但对科学过程与方法、科学本质等的理解方面,我国公民明显地落后于美国。

第三,1989年美国教育测试中心组织了第二次国际教育成绩评价课题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初中生的科学测试成绩在20个测试总体中位居第15位,仅高于爱尔兰、葡萄牙、约旦和巴西(巴西占2个总体)。实际成绩可能还要低于这个位置,因为我国学生入学率偏低,使得下端的适龄儿童被排除在调查范围之外。

以上数据虽然多针对全国范围而言,但也能代表广东省的基本情况。依据笔者(此前分别在湖北和上海从事过教育工作)的经验判断和省际高考成绩的比较分析,我们还是可以粗略推断,广东省一般民众和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在全国仅居于中等或略微偏上的水平。

3.综合理科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美国通过对多年调查的统计分析表明,决定公众科学素养的关键,是中学的理科教育。初中理科课程在我国又成为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尤其是在农村。统计表明,2004年我国有初中毕业生约2 270万,但只有820万人能够升入普通高中。也就是说,约64%的初中毕业生不能接受普通高中阶段的科学教育。虽然越来越多的初中毕业生将有机会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但职业技术教育毕竟不能代替中学的普通科学教育。所以,我国初中理科课程在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方面就更显责任重大。

当然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不能依赖于我国传统的分科理科教学。因为分科理科侧重于学科发展和应试的需要,而综合理科侧重于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整体提高。许多国家科学教育改革的实践表明,综合理科在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过程与方法、理解科学的本质及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联结“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等方面,有分科理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研究者一般都认为,在初中开设综合理科至少具有如下优势。

一是有利于落实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初中科学教育不仅要为学生的升学服务,更应为学生适应社会、学会生活、提高全民素质服务,而学生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所遇到的现象和问题都不是单独地分属于某一分支学科,所以过早地分科不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是有利于建立自然科学的整体概念。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分科的科学课程容易造成科学概念的分离甚至对立,而综合理科则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自然界,建立和谐互补的科学概念体系。

三是有利于年级间的平稳过渡。与分科理科相比,综合理科的内容抽象水平梯度更接近我国初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梯度。

四是有利于减少课程门类和避免内容的重复和脱节。分科的理科课程不仅门类多,而且由于各自强调自身的逻辑体系,往往造成交叉内容的重复或边缘内容的缺漏,而综合理科能够比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五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能力。综合理科能更好地将科学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科学、技术与社会联系起来,将科学方法、探究过程与科学知识联系起来。

六是有利于确保各分支学科的地位。生物、地理都很重要,但在分科教学中常常被视为“副科”,而综合理科能够有效提升这些弱势学科的地位,为初中生提供更全面的科学教育。

四、推行初中综合理科的初步设想

广东省推行综合理科有一定优势,一是较高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使得加大教育投入成为可能;二是由于对内地优秀教育人才的引进使得师资整体素质和学校管理水平较高;三是由于地处沿海使得信息和观念比较开放;四是多年的新课改为推行综合理科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所以,广东省有义务也有条件承担起全面推行初中综合理科课程的责任,在课程综合化改革中理应走在全国的前列。同时,地区差异较大、农村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也是广东的省情,所以建议采取“全面推行、逐步推进”的策略。

第一,在课程设置方面,目前国内主要有上海模式和浙江模式。如上海只在部分中学开设综合理科,并采用“综合—分科—综合”模式,即小学(5年制)、初中(4年制)的前两年开设综合理科,初中后两年和高中前两年改设分科理科,高中第三年又采用综合理科;浙江省则整体进入综合理科,并实行“综合—分科”模式,即小学、初中开设综合理科,高中采用分科理科。建议我省采用“分步全面推行”和“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模式,即“综合(必修)+分科(选修)”,在所有初中学生学习综合理科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分科理科课程来满足部分学有余力学生加深学习的需要。

第二,在教师教育方面,应注意抓好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师资是制约综合理科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我省应通过师范院校理科专业的调整来突破这一“瓶颈”。建议在高师更多地设置本科层次的科学教育专业。

第三,在推行模式方面,建议采取“以深圳为龙头、多中心辐射、分级逐步推进”的策略,充分利用深圳的先行优势带动其他地区。可以分三步。

第一步,以深圳为龙头带动教育发达地区。深圳市南山区在2001年就作为首批国家级实验区开始了初中综合理科课程改革试验,随后又在2003年开始在全市推开。我省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地缘优势,将深圳作为“发动机”带动各地级市的中心城区作为省级实验区先行开设综合理科,变深圳一个中心为全省多个中心。

第二步,多中心辐射带动周边的教育次发达地区。通过第一步,每个地级市都至少有一个“综合理科课改中心”(省级实验区),然后以这些省级实验区为中心向本辖区的其他地区辐射,带动次发达地区作为市级实验区进行综合理科课程改革。

第三步,集中帮助教育落后地区开设综合理科,最终实现全省的初中理科“从分科走向综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在实验区与非实验区之间互换教师,也可以组织非实验区教师到实验区观摩和学习、实验区教师到非实验区指导校本教研。

总之,广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应拿出与发展经济一样的魄力来发展教育。基础教育课程现代化是建设教育强省的一个重要指标,初中理科课程的综合化是其中一项必然的选择。目前我国正在建设创新型社会,这也需要我们在改造中学理科课程、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方面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 丛立新.综合课程面临的几个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1(1).

[2] 潘东苏.回溯国际综合科学课程的发展演变[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12).

[3] 罗星凯等.科学(7~9年级)新课程推进现状及对策调研报告.全国科学(7~9年级)课程实验研讨会,2003年9月,北京

[4] 李建平.中小学综合课如何开[J].教育发展研究,2003(1).

[5] 孙可平等编著.理科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 “民工荒”表象背后是残酷的社会“知识断裂”[N].中国青年报,2004-08-10.

[7] 国际初中学生数学和科学教育的现状和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1993(12)

[8] 孙可平等编著.理科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 李斌,周济.中职发展的重点和增长点在农村[N].中国青年报,2005-09-12

[10] 潘东苏.从分科走向综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作者系广东教育学院生物系教授

篇5:理科综合教研组工作总结

上半年物理学科教研工作总结。半年来,全体综合理科教师本着“聚精会神抓教学,放开手脚抓质量,坚定不移抓改革,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完善教学视导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各项工作井然有序,进展顺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简要总结如下,请批评指正:

一、强化学习,提升自身素质,促进教育理念不断更新。

1、认真进行科学发展观和学科教学新理念、新要求学习,作好学习笔记,写好学习心得体会。按时参加局里组织的每一次集体学习和科室讨论。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大量阅读业务书籍,浏览各级教学网站,更新教学理念,获取最新的教学信息,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

2、经常向领导、老教研员请教学习,虚心听评课,用心体会记录、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并及时、认真撰写学习笔记,为顺利完成各项教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强化科研,努力提升物理教研工作质量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在过去的半年工作中,不管参加什么活动,我教研组成员都带着目标、想法,办法去,并带回体会。

2、立足网络平台,逐步推广以校为本教研、网络虚拟教研。

与时俱进,有效地利用互联网这一无限的空间资源,及时进行了新型的网络即时教研技能培训。为下一步更为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研奠定了基础。

3、命制了期中、期末调研考试、模拟考试试卷,参加了各项考试工作,并进行了阅卷和相关的数据统计。

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以少出错,尽量不出错为前提,本着为社会、为学校、为家长、为学生负责的原则,试卷内容紧紧帖近学生的生活,帖近学生的特点,图文并茂,内容适度开放,评价标准相应适度开放的特点,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

4、认真完成教研室、教育局交给的其他各项工作。

半年来,在教育体育局的领导下,在单位主要领导的关心帮助下,在同志们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点滴成绩,但离组织的要求和领导们的期望还相差甚远,工作中还存在诸多缺点和不足,今后我将继续努力,虚心学习,以取得更大地成绩。

篇6:理科综合教研组工作计划

高中理化生教研组包括高中理,化,生三科教师共9人,其中高级教师7人,最少都有3轮以上高中小循环教学经验及灵活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欢迎。分三个备课组(第一名为备课组长)

物理备课组:毛勇军(高一)周建穗(高一)李粟(高二)廖水金(高三)

化学备课组:熊远红(高一)刘斌(高二)龚新国(高三)

生物备课组:周平华(高三)周羽(高二)

二.指导思想

围绕高中部,学校教研工作计划及教研组刚性指标要求。重点进行教学常规,课例和课题三项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新课程实施方案,努力提升理化生教育教学水平。

三.工作重点

高一.根据学生爱好兴趣,发展学生特长。

高二.确定重点培养对象,加强重点学生培养。

高三.加强重点学生培养,努力完成高考指标。

四.主要目标任务和措施

(一)常规教学研究

1 .教学计划以同科及年级为单位制定教学计划,但要体现班级的基础水平。要求在开学第一周内交高中部。

2 .集体备课,以备课组为单位,定时定点,重点备进度,目标,重难点,方法作业等。每周一次,全学年度不少于20次。要求有记录。

3 .上课和听课

(1)教案书写规范,杜绝无教案上课。

(2)听课每期不少于15节,(教龄未满6年者不少于20节)听课程序,领表——任课老师签字——交表——盖章。

4.考查

认真做好期中,月考等命题工作,及时批阅试卷及试卷分析,命题具体由备课组长按高中部要落实到人。

5.作业和辅导

(1)作业适量,及时批改。高中部对学生有反映的科目的作业将不定期抽查

(2)常规辅导

(3)学科竞赛辅导,理化生三科高一高二年级必需参加相应的学科竞赛。要求选好苗子,有计划,有内容,定时定点进行。早准备早行为。

(二)课例研究

1. 精选教学问题,精心设计教案要求备课组参与。

2. 组内及校内公开研讨课。每人每学期最少1堂。要赤诚全组成员参与听课和评课。

3. 评课,备课组各成员均为中心发言人,并对其提出评价和建议,授课人作评课记录。

4. 撰写梨例研究论文。每备课组每期最少1篇。下期必写的科目:高一物理和化学,高二生物,交电子文档到zhyu13097356765@sina.com。本组在学期末选编《高中理综组课例研究精选》一册,供参阅。

(三)课题研究

1.续省级课题研究《先学后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结构的革新研究》,按《课题实施计划》进行。

2.新课和实施方案校本课程开发。

(1)内容,具备萍乡本土学科特色

(2)课时4---5课时

(3)任务20下期高中生物(周羽负责); 上学期高中物理(毛勇军负责).

(省级地方教材《美丽的鄱阳湖》可作参考)。

篇7:初中理科综合教研组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

本学期综合理科教研组的工作在相关部门的领导下,在理科组全体教师的配合下,学期结束时完成了相应的任务,现将总结如下:

一、综合理科教研组的指导思想

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竭力促进组内成员更新观念,以“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为努力方向,研究课堂教学的点滴,促进“课堂教学改进”的实施。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主要工作:

1、综合理科教研组通过形式的教研活动,切实解决了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细节问题,提高了课程改革的实践能力,使教师的劳动成果不仅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还体现在自身的专业发展中。

2、开学及日常各项常规工作

认真组织该组教师上课与听课活动,综合理科教研组教师做到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的工作。积极深入课堂听课,了解学生、教师的真实状态,及时交流、指导,促进改进。

3、本学期组织了一次数学公开课和集体备课。

4、学期期末做好教师业务检查和量化考核工作。

5、落实课堂教学任务

教学检查5次,检查有记录,有反馈,有小结。

6、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作业的针对性,有效性,控制作业量,要求适量、必要、有助于促进学生温故知新,提高能力。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8、认真组织好教师的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及上级部门组织的各项专题培训。

9、认真组织好校本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阔教师视野,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更多机会。

三、存在的问题

综合理科教研组由于教师专业不齐,在上课方面有些是现学现教,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质量提不高,教研活动的难度很大,不便于开展,即使开展了也只是形式,要搞好各项活动,需要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理科教研组

2011年7月9日

水 城 县 果 布 戛 初 级 中 学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合理

篇8:高考理科综合卷应试策略

一、高考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高考成绩是高校选拔学生的最重要的依据,而要想高考考出好的成绩,必须了解高考。

考试机构根据高考大纲(或考试说明)命制高考试题,而现在大部分地方进行自行命题,北京市属于自行命题。

高考大纲是一个小薄本。其中考试的知识点要求和样卷对学生是比较重要的。通过大纲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信息。根据经验我提取以下几点:

1. 高考试题有不同难度系数:

出题人在出题时,某一题的难度系数已经大致确定,如:此题难度系数0.2,即20%应试者可以答对,或应试者总样本可以得到20%总分。同样试卷的难度系数也是确定的,如:难度系数0.55。这样高考成绩在整个统计表上是呈“正态分布”的:即中间多,两头少。这样的统计有利于高校选拔。

2. 高考试题的题型与题样。

我们拿到的高考试卷是什么样的题型与结构可以从考试说明中获取。如:北京市理科综合试卷分I卷和II卷:I卷为选择题,4道生物,8道化学,8道物理,合计20道题,120分;II卷为大题,通常有4道物理,4道化学,1道生物,180分。总共的考试时间是150分钟。

二、北京市理科综合试卷应试策略

1. 北京市理科综合试卷的特点:三科合一、试题混编、区域独立。

试卷综合了生物、化学、物理三科。试题是独立命制的,每一科都有相应的难度系数,但试卷是按照题型混编的。在题型内部,科目独立:如,选择1—4是生物题,5—13是化学题,14—22是物理题。根据科目的需要考试机构有时会作一些微调,如,选择1—3是生物题,4—12是化学题,13—22是物理题,同时在大题部分增加生物题,减少物理题。

2. 学生在理科综合试卷应试时的问题:时间不够用,试卷没答完。

尽管命题人的指导思想中有给学生足够时间思考,但理科综合试卷考试时间不够用,试卷没答完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学生连一些试题都来不及看)。这个问题是北京市理科综合试卷的特点导致的,考生在应试时出现了先做哪科及时间如何分配的问题。实践证明,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直接导致的后果是:时间不够用,试卷答不完。

3. 理科综合试卷特点背后的应试问题:科目差异、难度差异、思维跳跃。

尽管物理、化学、生物同属理科,但从科目上讲还是存在差异的:各科对学生特定思维方式要求有偏差,如物理要求分析能力较多;同时学生个体对三门学科的喜好程度不同,学习情况存在差异,有些差异还相当显著。这种差异会使学生常常偏重去做某一学科的试题。

尽管试题在命制的难度系数是大致确定的,但是对于学生个体来讲,科目差异带来了科目间的难度差异,同时由于各科命题是独立的,各学科命题不会照顾学生个体的学科难度差异,如:学生物理学习较差,将化学或生物题出容易点儿的情况是不会出现的。

参加过考试的人都知道,通常考试都是分科的,且在试卷上只会出现某一科的题目,从前往后基本上只需要运用一门学科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所面临的只是同一学科的不同类型的题目,只需要变换解决不同类型试题的技巧,我称之为“题型思维跳跃”。而在理科综合考试中,我们不仅仅需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进行“学科思维跳跃”:我们需要在“物理”、“化学”、“生物”三个不同的“频道”中切换思维方式来解决面临的问题。

由此可见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三种情况:由试卷带来的应试问题、由考生自身带来的问题、由应试方法带来的问题。

4. 试卷的应然问题:极限分配时间、试卷理想得分。

总分与总耗时的比例我称为“分时比”,理科综合学科的分时比为2∶1,即每分钟平均需要做两分题。按分时比去分配的考试时间,我称之为“极限分配时间”,如:理科综合的各学科“极限分配时间”为物理60分钟,化学54分钟,生物36分钟。

我们要意识到,尽管理科综合试卷的应试时间为150分钟,但其实可以具体化为各学科的“极限分配时间”,即:物理60分钟,化学54分钟,生物36分钟。即表面上是综合卷,但实质是分卷的,只是没有确定先后的顺序及增加收卷的形式罢了。

目前的试卷形式,增加了学生自行调配时间的便利,但一物两面,也增加了调配时间的风险。

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难度系数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难度系数与总分的乘积,我称之为“试卷理想得分”,如:理科综合难度系数为0.55,则其“理想得分”为165分。通常来讲,考生获取一个“理想得分”,在选拔性考试中就可以获得一个比“大多数人”高的分数了。

5. 考生的应然问题:兴趣分配时间、考生理想得分。

考生在应试过程中,跟据自己对科目兴趣和习惯来对应试时间来分配,各学科由此分配到的时间,我称之为“兴趣分配时间”。考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应试情况对自己可能的应试得分,我称之为“考生理想得分”。

6. 考生应试方法的应然问题:分配时间差、理想得分差。

考生根据自己对科目兴趣和习惯分配到各科的时间与极限分配时间之间的差异,我称之为“分配时间差”。分配时间差在实际应试过程中会对应试的结果产生或正或负的影响。

试卷理想得分对于考生来讲只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缺乏实际价值。对于考生来讲具有实际价值的是考生实际得分与可能的得分之间的差值,我称之为“理想得分差”。如果理想得分差为较大正值,说明考生“超常发挥”;为较低负值,说明“应试失常”;接近零,为“正常发挥”。

7. 理科综合试卷的应试目标:避免“应试失常”,确保“正常发挥”,争取“超常发挥”。

对于考生个体来讲,尽管面对的选拔性的考试,但其实际排名在应试过程中对考生的激励作用是负方向的,不会对应试产生积极效果。

应试过程中的良好心态应当是“自我挑战”。这种心态可以使应试目标更易于达成。

8. 基于以上观点的理科综合试卷的应试策略:确保“最低分配时间”,合理利用“分配时间差”,争取超常发挥。

考生完成某科目基础题所需要的时间,我称为“最低分配时间”,如:某考生完成生物的基础题所需要时间为30分钟。“最低分配时间”对于不同的学生是不同的。确保“最低分配时间”可以确保考生完成科目的“考生理想得分”计划。

对于考生来讲,各科在“最低分配时间”完成后,会剩余一定的时间,这段时间是应当被合理利用的“分配时间差”。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可以确保优势学科的充分发挥,从而为实现超常发挥打下基础,同时能避免由于时间分配的随意性导致时间不够与试卷难以完成的问题。

9. 理科综合试卷的其它问题的应试策略:增强“自我效能感”,关注“思维跳跃”。

作为选拔性考试,无论是哪个科目,不是所有的题都是针对所有考生的,尽管所有的考生都会拿到同样的题:如果我的目标是国际一流大学,我需要努力解决所有的问题;如若我的实际目标只是一所一般的大学,有些“茫然不知其所云”的题目并不是我必须攻克目标。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能够迅速判断出某道题由自己来解决是“易”、“一般”还是“难”。增强“自我效能感”会帮助我们较好地实施“由易到难”的常规应试策略。“由易到难”可以使你在更短的时间内得到更多的分。

对于一般人来讲,“思维跳跃”会增加应试难度。从心理学上讲,“思维定势”在思维跳跃的情形题的情况下会出现负反馈,不利于试题的解决。

理科综合试卷有一个两难的选择:如果我选择题型一致性,即先做选择题,再做大题,那我将面临试题内容的跳跃,即生物、物理、化学;反之,如若我避免了试题内容的跳跃,那我需要解决的是题型的跳跃和空间的跳跃(需要翻卷)。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试验,再选择适合的应试策略。我个人的想法:题型的跳跃要比题内容的跳跃要好应对。

三、在理科综合试卷应试策略指导下的几点复习建议

1. 建立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理科综合试卷,尽管各科试题相对较少,但建立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仍然十分必要。首先,高考试卷仍然是注意试题覆盖面的,特别是重点知识仍然涉及较广泛。其次,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有利于增强对试题把握,提高“自我效能感”。最后,理科综合试卷的“综合”主要是指学科内的知识综合,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有利于试题的分析与解决。

通常来讲,高考的第一轮复习就是打破原有的书本知识顺序,构建学科知识体系。考生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学科的树状目录,并在复习过程中不断地加强主干知识,细化了解具体知识,强化知识体系的建立,并努力提高知识的存取、应用的速率。

2. 认真学习考试说明,增强复习的针对性。

考试说明,也就是考试大纲,是出题的依据,也是考生应考的依据。现今的高考试卷是严格不超纲的。因此考试说明对于考生具有复习的引导性作用,而事实上许多考试的考试说明是被束之高阁的。考试说明不仅指明了考试的主要知识点,而且注明了相应知识点的要求级别。考试说明上的样卷可以帮助考生制定对应的适合自己的应试策略。一轮复习完毕后考生应当加强考试说明的学习,并根据考试说明进一步充实知识体系。

3. 多看精练,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做题不在多,在精。考生不应盲地重复做许多相同类型的题,最好是多看题,精做题,不断进行知识漏洞扫描。考生应当根据漏洞扫描结果进行针对性的强化练习,特别是考试说明中指出的主干知识。每一名考生的知识漏洞是不一样的,因此考生除了跟着教师进行热点题的练习外,还应增加自我漏洞的补习。通常在二轮复习中,考生需要做好适合自身的“专题复习”工作。

4. 精读教材。

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制的。教材是学生学习相应学科知识的第一手材料,是命题的出发点。抛弃教材,只留试卷作为复习材料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建议考生在参加高考前的不长时间,做好教材的再精读工作。

篇9:初中理科综合教研组工作总结

1 对合科教学论者观点的质疑

1.1 分科教学是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合科教学论者认为,分科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事实果真如此吗?什么是素养?国际经济合作组织(OECD)认为,科学素养是运用科学知识,确定问题和作出具有证据的结论,以便对自然世界和通过人类活动对自然世界的改造的理解和作出决定的能力,知识在科学素养中起着基础和核心的作用,没有科学知识就根本不可能有科学能力.《科学》课程实施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合科教学的最大特点是轻学科知识的传授,重学生的实践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然而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因为科学素养的提高是建立在科学知识不断丰富的基础之上的.合科教学将物理、化学、生物及地理四门学科合为一门学科来进行教学,只能让学生学到少而零散的知识,与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相违背.由此可见,分科教学才能让学生学到更丰富的知识,逐步形成完善的科学知识体系,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2 分科教学是否“不利于教育国际化”

合科教学论者认为,分科教学“不利于教育国际化”,与教育国际化潮流是背道而驰的.不可否认,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在初中阶段都是采用综合理科课程来教学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他们的教学模式是与他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教育体制相适应的.而我们却是另一情况,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不考虑我们的实际情况,照搬国外流行的教育模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也是不负责任的.而在现阶段继续推行分科教学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能推动教育水平不断发展,形成我们独有的教育特色,不断缩小与先进国家教育水平的差距,并为将来真正的教育国际化奠定基础.

1.3 分科教学是否“不利于减轻学生负担”

学生负担过重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学生负担过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学生课业负担过重;(2)学生心理负担过重.为改变学生负担过重的局面,1993年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明确要求学生作业的分量和难度要适当,改革考试办法,严格控制考试的科目与次数.初中各年级不超过1.5小时(按中等水平学生完成的时间计算),初中生9小时睡眠.合科教学论者认为,采用分科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科目增多的,会增加学生的课来负担.此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首先我们从课时数的多少来衡量,根据《深圳市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表》的规定,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在合科教学模式下,综合理科一周的总课时量是:4节(七年级)+5(八年级)+5(九年级)=14节;分科教学模式下,四科一周的总课量是:生物(2+2)+物理(2+3)+化学(3节)+地理(2+2)×1/2(自然地理部分)=14节.由此可见,从初中三年的总课时量来计算,分科教学并不会在课时数上增加学生负担.其实,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特别是高考、中考成为教育的指挥棒,学生真正的课业负担并不在于多上几节课,而是具有选拔性的升学考试给学生造成的“题海战术”和心理压力.从改革的实践来看也是如此,湖北省武汉市从2004年秋季开始实施综合理科课程教学,但在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负担和教师的负担过重和其他方面的原因于2009年秋季正式叫停,重新回归分科教学.

2 分科教学的合理性分析

2.1 分科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反对机械划一,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保证教学高效进行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最早由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提出并付诸实践.孔子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这是对因材施教最好的诠释.笔者认为,在当时因材施教之所以能较好的实施与孔子高超的教育技能不无关系,而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受教育的人数少.因此,因材施教的最佳实施条件是个别教学.但随着班级授课制的发展,限于班级学生数量众多和教师的精力,可以说在班级教学中因材施教基本不可能.有教师坦言:只要班级授课制存在一天,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目前教育界不断探索在班级授课制下因材施教的有效模式,并取得一定的成就.如“道尔顿”制、分层教学、小组教学、走班制等.从因材施教的新模式可以看出,要有效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就要尽可能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来实施教学.采用分科教学能真正发现学生的“兴趣点”,找到他们喜欢的学科,利于发挥学生特长.

2.2 分科教学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学活动能否高效高质进行决定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质量的提高走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必由之路.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1996年)第80号文件建议《加强教师在多变世界中的作用之教育》中指出,“作为改善教师地位和工作条件之策略的专业化”是必然选择之路.因为“教师是发生在所有各级各类学校和课堂中并通过所有教育渠道进行教育变革的关键活动者”.美国著名教育家舒乐曼教授在1986年提出“学科教学知识”概念,认为教师除了具备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外,必须在教学中发展另一种新的知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即“关于教师将自己所掌握的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易于理解的形式的知识”.在这三种知识中,与教学质量直接关联的是“学科教学知识”.其他两种知识是学科教学知识的前提,学科教学知识是前两种知识的“升华”.“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所以,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学“功底”.现阶段的教师主要是从师范院校毕业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在大学学习期间主要学习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譬如,物理系的学生主要学习物理方面的知识,化学系的主要学习化学方面的知识,而其他方面的知识学得就少多了.因此,物理系毕业的学生只有在毕业后从事《物理》教学时,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专业知识,而分教学模式正符合此规律.

2.3 分科教学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及职业能力的发展

1999年5月,国家正式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根据由大到小和由粗到细原则,把我国的职业分为4个层次,其中包括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细类就是我们所说的职业.从中可以看出,社会职业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反应在教育上,不论是初中分科,或是高中分科,或是大学专业设置的细化都是为了适应这一发展潮流.首先,人的能力有差异,兴趣爱好也有差异.一个人如果想在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有所作为,就必须根据自己的能力倾向及专业特长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其次,分科教学与培养“复合型”人才并不矛盾.“复合型”人才是现今人才培养的潮流和趋势.所谓“复合型”人才并不等同于全能型人才,而是“一专多能”.由此可见,“复合型”人才必须要突出的是专长,专长是核心,其他几种能力是辅助的,分科教学正好适应了这方面的需求.

篇10:初中理科综合教研组工作总结

本学期在上级领导、教务处和教科室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中,我们理科综合教研组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常规工作:

1、大力加强了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建设,形成备课组的定期活动,做到了每次活动有计划、有主题、有记录,随时研讨教育教学中碰到的问题,并研究讨论出恰当的对策。

2、组织全组教师认真学习《高效课堂》,进一步领会课改精神,并继续尝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课改实践。

3、组织了毕业年级与毕业学科阶段性考试的质量分析研讨,研究新的命题方向,研究学生的现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成绩进一步提高。

二、教学研究工作:

1、认真组织了初三年级的复习研讨活动,杨向林、刘艳等教师分别上了物理、化学、生物复习研讨课,教师们从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等环节研讨教学,为高考复习出谋画策。

2、认真组织了九年级物理、化学复习研讨课的交流,九年级的金龙、刘艳、王征等教师分别上了物理、化学复习研讨课,在评课中老师们就中考复习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5、注重实践,认真开展了实验教学工作,并以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备课组为单位,进行了八、九年级实验考查。

三、第二课堂活动:

1、在九年级组织了物理基础知识竞赛,有徐肇前、卓玲玉、谌芳婷、姜梦瑛等31位学生取得了名次。

2.在八年级组织了物理教材阅读比赛,有龚丽、毛洁莹、邓赛娟等15位学生取得了名次。

四、其他工作:

1、刘力老师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高效课堂”优质课,获一等奖。【结果待评】

2、刘艳老师参加了常德市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化学教学赛课活动。

【结果待评】

五、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1、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更新先进的教育理念,更加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2、进一步加强和丰富教研组的教学、教研活动,使本组教师的水平进一步提升。

马良中学 理科综合教研组

篇11:初中理科综合教研组工作总结

一、学好理论,更新观念,提高素质

1、教研组每位成员应认真学习教育方针、教育科学理论、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观和质量观,认真学习本学科的课程标准,端正思想,转变教育观念,认真落实学校、教研组工作计划,努力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

2、提倡教研组每位成员阅订一份理、化报刊。平时,综合理科教师要坚持阅读理、化教学研究相关的刊物,及时了解理化教学的动态和理化教改趋向,开拓视野,拓宽理化改革思路;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吸收并消化他人的先进的教育经验,不断练好自身的理化教学“内功”,从而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对理化教师所提出的更高要求。

二、狠抓常规,改革教学,提高效率

1、每学期开始,各学科备课组长都要按时制定工作计划,每位教师都按时提交个人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并按计划实施完成任务。每学期每人都有四篇教学改进案例记载,并写好改进的反思和小结。

2、坚持每两周一次教研组活动,备课组确保每周至少一次活动,每次活动确定一名主讲人,然后通过说课、评课等环节,对课例进行分析、解剖。大家畅所欲言,共同切磋交流,提出对本节课的改进意见或建议,主讲教师最后还要完成一份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全组教研氛围浓,教学实效高。每个参评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达到了教学研究和共同发展的目的。

4、根据本学科特点,各备课组还要制定较详细的作业规范制度,教师严格按要求完成,控制作业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5、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做好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充分发展。每学期初三化学组重点抓好课堂10分钟的小练习。每位教师负责一个章节的题目,把最基础的知识,进行反复、强化训练,然后将完成不理想的学生再次一遍又一遍训练巩固,达到全面合格。以提高基础薄弱学生的知识水平。另外我们化学组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加强师生情感的沟通,营造探究型学习的氛围。

6、做好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使用多媒体。近几年我们组的青年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老教师利用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整理试题给组内老师共享。

范文网

7、加强辅优补差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每班培养本学科的优秀生群体,结合学科竞赛,以赛促教和学,教学内容备课组负责统一备课,紧密联系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适当提高,循序渐进,有联系性和规律性;补差以防差和答疑为主,重点是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消除害怕心理,提高学习兴趣。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强化训练,但须防止单一和乏味。

三、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争创优秀教研组

1、充分调动每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在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同时,为争创优秀教研组、备课组而努力。

2、充分发挥每个教师参加教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同时为争创优秀教研组备课组而努力。本学期每位老师至少开一节校级公开课。

上一篇:如何写古诗词下一篇:美术作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