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篇读后感

2024-04-14

3篇读后感(共6篇)

篇1:3篇读后感

读后感

第 1页

共6页

对孩子言而有信 ——读《彼得·潘》有感

韩冰

达林先生和孩子们的激烈冲突,最终导致孩子们的离家出走,源于达林先生哄迈克尔吃药不守信用。当迈克尔不想吃药时,达林先生责备迈克尔说:“要像个男子汉,迈克尔。”他自以为他一生吃药从来都很勇敢,其实他最怕吃药。达林太太去给迈克尔拿了一块巧克力,达林先生认为,这是不坚定的表现。

“迈克尔,我在你那么大的时候,吃药一声也不哼,我只是说:‘谢谢你们,慈爱的父母亲,谢谢你们给我药吃,让我的病快点好。’„„要是我没有把药瓶子弄丢了,迈克尔,我现在就做个样子给你看。”

其实,药瓶子并没有丢,温迪知道药瓶在哪儿,她找出了爸爸的药瓶。可是这位可爱的爸爸又和迈克尔就谁先吃药的问题发生争执。温迪想到一条绝妙的计策:“干吗不两个同时吃呢?”温迪数着,一,二,三,迈克尔吃下了他的药,可是达林先生却把他的药藏到背后了。最后他还捉弄和迁怒狗保姆娜娜。

三个孩子望着达林先生的那种眼神,真是怪可怕的,就像他们不佩服他似的。是的,父亲的高大形象,在这一刻轰然倒塌。

诚信乃立身之本!诚信教育,从娃娃抓起!诚信教育,从父母对孩子言而有信开始。想起中国古代最典型的事例——曾子“杀猪立信”的故事。

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着叫着要和母亲一块儿去。于是母亲骗他说:“乖孩子,待在家里等娘,娘赶集回来给你杀猪吃。”傍晚,妈妈回来了,却说自己的承诺是哄孩子玩儿的。曾子知道了,二话没说,他拿着刀径直奔向猪圈。曾子严肃地说:“你答应过孩子要杀猪给他吃的,既然答应了就应该做到。不然,这不是明摆着让孩子学着家长撒谎吗?大人都说话不算话,以后有什么资格教育孩子呢?”夫妻俩真的杀了猪给孩子吃。

曾子杀猪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他的人品一直为后代人所尊敬。

现在有不少同学,不想跑操就捂肚子,想上街就说有病,上课迟到说自行车掉了链子,想上厕所就说闹肚子,上课玩手机说自己上网查资料,考试时用手机作弊传递答案,考分不好时会说答题卡涂错了„„

想想有没有家长的责任?家长欺骗孩子的次数有多少?是不是每次都会有理由,有原因,有苦衷?仅仅因为爸爸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一点来讲,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显得格外重要。父母要坚守诚信,言必信,行必果。

同时,为了做到言而有信,就要注意不要轻易承诺。

《弟子规》中说:“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讲的也是不要轻易承诺这个道理。这里不轻易承诺主要指那些不合适的承诺,如果答应了,做吧,明明是错的;不做吧,又违背了诺言。这很难办!

读后感

第 2页

共6页

解读好母亲 ——读《彼得·潘》有感

郝伟师

总觉得外国的母亲和中国的母亲有不小的区别,但是,外国的母亲到底是什么样子,外国的母亲到底有何独特之处,却并不清楚,当然也就不清楚中**亲和外**亲有何共同之处。近日读了英国作家詹姆斯·巴瑞的童话小说《彼得·潘》,好像外**亲的优点逐渐清晰,我试着写下来,也许可以作为中国的母亲和准母亲们的借鉴。

好母亲是勤劳的。达林太太每天给孩子们洗完了澡,又给他们唱歌,直到他们溜进了梦乡,“她于是静静地坐在火炉旁,缝起衣裳来”。当然,从这个细节,我们还看出这位好母亲任劳任怨,活泼乐观,心态平和。火爆脾气的母亲,一般来讲,就不太合格了。她的女儿温迪继承了妈妈的优点,温迪也是一个优秀的准母亲。在孩子们睡觉之前,“还来得及讲完灰姑娘的故事”;会在孩子们上床睡觉之后给孩子们补袜子,做衣服,“在膝盖的地方做成双层,那儿磨损得厉害”。

好母亲总会整理孩子们的心思。说白了,就是了解孩子的心思,进而给孩子正确的导引。达林太太每天晚上都会整理孩子们的心思。当孩子们清早起来之后,“临睡时揣着的那些顽皮念头和坏脾气都给叠得小小的,压在你心思的底层。而在上面,平平整整摆着你的那些美好念头,等你去穿戴打扮起来。”中国的那些整天忙着挣钱或者忙着打麻将而没有时间和孩子交流对孩子进行适时地指导的母亲(包括父亲),应该好好反省反省。

好母亲总是会主动维护父亲的尊严。当达林先生觉得狗保姆娜娜不大佩服他时,达林太太急忙说:“我知道,他可佩服你了,乔治。”然后就示意孩子们要特别敬重父亲。好母亲总会提醒孩子们:“孩子们,我听见你们父亲的脚步声了,他喜欢你们到门口去迎接他。”一个有权威的父亲,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同时也更有利于家庭秩序的维护。达林太太有事总会和达林先生商量,不像我们中国的许多母亲,不知道树立父亲的榜样,甚至经常喜欢在孩子面前打击父亲。好像证明父亲是笨蛋和无能是中**亲的责任似的。(当然,反过来,优秀的父亲也一定会维护母亲的形象。)好母亲遇到问题,不是推脱责任,而是主动承担。当他们得知孩子们离家出走后,达林太太没有埋怨丈夫,而是自我检讨:“要是那天我不去赴二十七号的晚会就好了。„„都怪我太爱参加晚会了,乔治。”好母亲同时一定是好妻子,她的丈夫焦躁时,他会像对待孩子一样安抚他。达林先生系不好领带时,“我来试试看,亲爱的。”达林太太用她那双灵巧的手给他系上领结。好母亲甚至还会为父亲弹一曲钢琴曲,让父亲安然入睡。父亲犯错误时,好母亲总是不忘小声提醒。父亲对孩子们粗暴不讲理,“乔治,乔治,”达林太太悄声说,“别忘了我告诉你的那个男孩的事。”

好母亲会对孩子体贴入微,会让孩子知道母亲爱他;好母亲会让孩子按时休息,哪怕他们玩得多么起劲;好母亲与父亲相爱,不离不弃,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好母亲总给犯错的孩子留一扇窗,等着孩子有一天飞回来„„

读后感

第 3页

共6页

让永无岛永存 ——读《彼得·潘》有感

吴迪

我们每个人都会长大,这是由于时间法则的强大。但时间能改变的只是我们的身体,我们仍可以保持一颗永未长大的心。《彼得·潘》讲的就是一个永不长大的小孩子——彼得的故事。

彼得生活在永无岛,那是一个你相信它,它就存在的地方,是孩子们梦中的乐园,是童心的象征。小说的一系列故事就在永无岛上发生。它也成了我心中的圣地,与我那正渐渐远去的无邪童年一起深深地埋藏在我的心里。

当我读到永无岛的时候,百感交集,那些童年的记忆碎片慢慢地在我的脑海中汇聚。那是我快乐无忧的童年啊,那是我一去不返的童心啊。我感到深深地悲哀,为现在痛苦多虑的自己悲哀,为自己抛下自由快乐的轻装,背上沉重压抑的现实包袱悲哀,为自己的无知悲哀。

同时,永无岛也引起了我深深的向往,那种自在、快乐、无忧的生活,对我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在我以为那种生活将永远成为我的过去时的时候;在我以为我就这样一直屈于现实生活下去的时候;在我以为我已甘于成为观众,失去在童真舞台上表演的时候„„彼得进入了我的生活,永无岛出现在我的眼前。它们就像甘甜的泉水,为我这个在炽热的沙漠中爬行的旅者带来了生的希望。它们让我那颗因缺乏童真而已近乎麻木的心复活了。我似乎感觉到了它们对我的呼唤。

那个永远长不大,满口乳牙的彼得,用他的行动,向我发出加入他们永无岛的邀请。他是快乐的,因为即使是冒险,在他眼中也是一场场游戏;他是有责任心,有爱心的,当他听完温迪给他讲的故事后就想立刻飞回去讲给孩子们听;他是英勇的,为救印第安公主虎莲,他直面海盗船长胡克;同时他又是无私的,他本有机会杀了胡克,却在关键时刻拉了他一把,他让温迪一人坐风筝逃走,自己独自留在礁湖上„„这一切的一切,不正是他在显示着他可以邀请我的资本吗?

彼得最吸引我的就是他认为假装的和真的就是一回事,那是童年的游戏,是展开的想象的翅膀,而不是虚伪。我向来讨厌虚伪,但无奈的现实正让我不断地去接受它,甚至要将我同化。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让我十分反感,相比之下,彼得率直得没心没肺更让我十分喜欢。

温迪逐渐长大后,失去了飞的能力。我们也正不断地在长大,但只要我们仍保持丰富的想象力,保持一颗单纯美好的心,就能摆脱沉重的身躯,避开世俗的纷扰,让小仙子永远伴随着我们。

让彼得永在,让永无岛永存。

读后感

第 4页

共6页

爱是责任 ——读《小王子》有感

秦建中

有句话说得好:“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于是,看似毫不关联的事物之间,因为爱,产生着美。

小王子遇到的那朵玫瑰,非常可爱,所以非常美丽。小王子非常爱他的那朵玫瑰,可是她骄傲又虚荣。小王子大概就是为了这个才离家出走的。玫瑰花曾告诉小王子自己是全宇宙唯一的一朵玫瑰,可是后来小王子在地球上发现了大片的玫瑰。即便如此,最终小王子还是发现那些玫瑰与他的那一朵是不同的,他爱的还是自己的那一朵。

“你们很美,但你们是空虚的。”小王子仍然在对她们(玫瑰园里的上千朵玫瑰)说,“没有人能为你们去死。当然罗,我的那朵玫瑰花,一个普通的过路人以为她和你们一样。可是,她单独一朵就比你们全体更重要,因为她是我浇灌的。因为她是我放在花罩中的。因为她是我用屏风保护起来的。因为她身上的毛虫(除了留下两三只为了变蝴蝶而外)是我除灭的。因为我倾听过她的怨艾和自诩,甚至有时我聆听着她的沉默。因为她是我的玫瑰。”

他明白了他深深地爱着自己的那朵玫瑰,那因为可爱才美丽的独特的一朵。同时,他也一定明白了那朵玫瑰也深深地爱着自己,只是不太会表达,或者因为骄傲不愿意表现自己真正的心意。

他有点后悔离开家了。狐狸让他明白了爱,明白了爱的同时,还要为爱付出责任。

“正因为你为你的玫瑰花费了时间,这才使你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人们已经忘记了这个道理,”狐狸说,“可是,你不应该忘记它。你现在要对你驯服过的一切负责到底。你要对你的玫瑰负责……”“我要对我的玫瑰负责……”小王子又重复着……

爱情具有排他性。排他性就是负责。所以爱情需要专一和纯洁。“任他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都是对爱情专一和纯洁的中国式的解读。

想起贾宝玉情悟梨香院。贾宝玉原想让所有的女孩的眼泪,漂起自己须眉浊物之躯。在梨香院,他看到龄官画蔷,突然明白,各人只能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眼泪。在姐姐妹妹的困惑选择中,他知道了自己的归宿:只有林妹妹是他的知己。贾宝玉的爱情,由对女孩儿的博爱,进而演变为对爱情专一的执着追求,他长大了许多,他成熟了许多。细心地朋友们会发现,自此以后,他和黛玉之间,不再为情困而争吵。

当今社会,为情所困者,何其多也!“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看看小王子,想想贾宝玉,答案非常简单:爱情是责任,爱情是专一,爱情是纯洁。

读后感

第 5页

共6页

谁的等待,恰逢花开 ——读《小王子》有感

赵雪雯

夕阳的最后一丝余晖绕过窗棂,轻巧地落在桌面上,轻轻合上书,阳光映在书的封面上„„掩卷沉思,小王子,我有多久没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了?

《小王子》清新凝练的文风固然吸引人,而我却更感动于它用孩子式的眼光来看我们的世界,带着天真、纯洁、幼稚、无邪的目光。它不同于其他的童话,这位小王子没有显赫的身份,没有华贵的王宫,甚至没有童话般美满的结局,却更触动心灵。小王子只是一个孩子,一个和一朵骄傲的玫瑰花吵架,赌气离开自己的星球的孩子。他不理解成人世界里的利益链条、教条礼法,他用纯洁天真洗涤人们利欲熏天的内心。小王子遇到过一个卖解渴药丸的商人,商人宣称一星期服下一丸就不用饮水,可省下53分钟,可以干更多事情。小王子却想:“如果我节省下53分钟,那我就悠闲地走向一泓泉水„„”

现代社会,人们过分看重效率,匆匆前行,却忘了停下脚步,倾听自己的内心花开的声音。人们越来越像一个冰冷的机器,麻木,高效,无悲无喜,用厚厚的盔甲包裹着自己。曾几何时,我们还能从容走向一泓泉水,感受泉水流过掌心的清凉柔滑,品尝泉水清冽甘甜的味道,听听泉水淙淙泠泠的声响„„而如今,匆忙的人们,早已忘记了倾听自己灵魂深处的声音。何不放慢脚步,卸下物质利益的包袱,感受生命的盛大、从容与美好?

社会让人感到冰冷,还因为缺少爱,缺少无私地爱着、奉献着的像小王子和玫瑰花那样,像勇敢的说出“驯服我吧”的小狐狸那样的人。爱应该是耐心的,温暖的,宽容的和博大的。爱如小王子那样全心全意地呵护着玫瑰花,从它还是颗种子时,就耐心守候,终于等来了它的盛放;爱如小狐狸,那样喜欢小王子,以至于爱屋及乌。“麦田让我毫不动心,而这,真是可悲!不过,你长着一头金发。那么你驯服了我,这就会非常美好,麦子是金色的,它就会让我想起你。并且,我会爱上那风吹动麦子的声响„„”它爱小王子,所以它爱以前并不喜欢的麦田,甚至整个世界。爱如玫瑰花,骄傲的外表下是颗充满爱的心,她的谎言掩盖之下的是浓浓的深情。所以,放下你的保护壳,闭上眼,用心寻找,用心感受,感受爱的温暖、芬芳与美丽。

安静地倾听你内心的声音,倾听爱的呼唤,耐心地等待内心花儿悄然绽放的时刻,像小王子一般,等待生命永恒的宁静温暖。抛开物质的束缚,抛开一切的浮华,去倾听生命的真谛。我会住在其中一颗星星上面,在某颗星星上微笑着,每当夜晚你仰望星空的时候,就会像是看到所有星星都在微笑一般„„.谁的等待,恰逢花开„„

读后感

第 6页

共6页

用心去感受爱 ——读《小王子》有感

吴倩

《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于1942年写成的著名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来自小星球B612的小王子之所以离开自己的家来到地球,是因为他和他的玫瑰闹了别扭。那是一朵骄傲而美丽的花,小王子对她一直念念不忘。特别是在地球上驯服了狐狸之后,他更明白了爱的真谛,理解了玫瑰的小脾气背后的心意,他要对自己的玫瑰负责,她永远是宇宙间独一无二的花。小王子决定回到B612星球,离开之前狐狸告诉小王子自己的秘密:“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实质性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狐狸的话给了我很大的感触,的确如此,那些实质性的东西只是用眼睛看,是很难发现的。比如说爱,只有用心感受,才能体会到它的美好。

当今社会的人们喜欢整天抱怨,抱怨自己生活在坏人多好人少的社会中,其实这世上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表面性和真实性。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看到表面而忽略了本质,很多事物,因为我们用肉眼无法看到,才显得神秘,其实得到这些又是那么的简单,只需要一颗盛装爱的心灵就足够了。

仔细用心回想那“冰雪为容玉作胎”的张丽莉,她只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初三(3)班的一名班主任,可是为了救学生,她宁愿自己被车轮从大腿辗过。再用心感受捐献肝肾的12岁女孩何玥,她得知自己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的肿瘤扩散至脑部组织,生命只剩三个月时,她决定将她的两个肾和一个肝捐给需要的人。

那些抱怨世上好人少的人们,你们用心感受了么?张丽莉和何玥都是很平凡的人,但却因为她们心中的爱而变得不平凡,变得伟大,所以我们要用心去感受爱。

特别是我们最亲爱的人,特别是我们的父母,他们对我们的爱无所不在、无微不至,你是否因为和父母距离太近而感受不到?你是否觉得老妈唠叨的絮烦?你是否感受到老爸严厉背后的慈心?你是否对母亲向你碗里夹菜的事习以为常?你是否经常忽略父亲默默注视你的眼神?

有时说不出爱的感觉与被爱的感觉,只觉得柔情漫溢、恬淡轻盈、至善至纯。一起用心来感受爱吧!

篇2:3篇读后感

鲁迅作品读后感一

读着先生的文章如同感受着先生平日里的言行以及为人处事,先生的博学自是不必多说的,许多杂文散文中的典故和句摘都足以看出先生学识之渊博和涉猎之广泛。

“在文艺上,他博通古今中外,可是这些学问并没把他吓祝他写古文古诗写得极好,可并不尊唐或崇汉,把自己放在某派某宗里去,以自尊自限古体的东西他能作,新的文艺无论在理论上与实验上,他又都站在最前面;他不以对旧物的探索而阻碍对新物的创造。

他对什么都有研究的趣味,而永远不被任何东西迷住心。他随时研究,随时判断。他的判断力使他无论对旧学问或新知识都敢说话。他的话,不是学究的掉书袋,而是准确的指示给人们以继续研讨的道路。”老舍先生的这段话恰如其分的概括了鲁迅先生的渊博和精深。

先生敏锐的眼光和深刻的思维,作为一个笔者,无疑是独树一帜,风格迥立的。可是鲁迅先生最不同于其他学者和作家之处不仅仅在于他多读几本书,多知道几个独辟蹊径的典据。

而是在于善于把他所知道的典据,极其精确无误的用在自己文章中思想的表述中。可是这些表述又都不脱离表达自己的思想,丝毫不会被古人以及圣人的几段词句做了自己思想的佐证,而是精巧生动的用几处典故作为对比,从而加深读者对笔者所要阐述的思想和论据清晰明朗,鲜活简单。

这和我以往看过的一些通篇引经据典的“抄抄写写”是完全不同的。

上述这些都只是说明了先生在文艺上的卓越。

可是,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对我感悟最深的却实在是他闪亮的人格魅力。读着先生的文章,感觉就像看到一把智慧的利剑,锋利的解剖出当时国民的奴性和愚性,勇敢无畏的把自己至于众矢之的,不畏官吏的强权,不畏民众的愚昧,不畏所谓“文人”的人声攻击,一路用剑刃的锋芒披荆斩棘,置生命于度外。

先生用他伟大的人格和敏锐的洞察力,篆写下许多警世醒世的杂文来激励和讨伐人性的懦弱和肮脏,先生用一生的时间投入到追求光明和扞卫真理的斗争之中,一刻也不曾退缩和懈怠过,不屈不挠,对自己永不满足,永不自馁。

正像老舍先生所评论鲁迅先生一样:“一个人的精力与天才永远不能完全与他的志愿与计划相配合,人生最大的苦痛啊!只有明知这苦痛是越来越深,而杀上前去,以身殉志的,才是英雄。”

先生是一个时代、一个世纪的英雄,他勇于直视自己,用自己的人格化做一面镜子,照射出人世间的美丑。是啊,一个只有战胜了自己的人才配真正算是英雄,鲁迅先生做到了。

读着鲁迅先生的文字:善者忧思,恶者羞惭。细看一看先生的肖像,发现先生的容貌虽然严肃冷峻,可先生的眼神却是盛满了慈祥。

这也正是应了先生的座右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格人生理念吧。

先生冷静尖锐的看着这世界,胸膛里装着的却是一颗悲悯慈爱的博大之心。

我想:像鲁迅先生这样的文人英雄也许几百年也出不得一个吧。

鲁迅作品读后感二

鲁迅先生,从小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已经进入了我的意识当中,曾经有一段时间还特别喜欢鲁迅先生写的文章,那个时候还试着背过几个小段,感觉挺有韵味的。

高中的时候,看过鲁迅先生的《祝福》,故事情节与人物性格给震撼到了,细微的描述与引人入胜的讽刺,让我们对那个时代有了情绪,我不愿相信旧时代的黑暗与欺压,可是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塑造的那一个个鲜明角色,让我不得不承认了现实,之后陆陆续续就开始更加关注他的作品了,鲁迅的选集故事很多,题材很多,人物很多,原本我以为我会将他们混淆,可是我记住了他们。鲁迅曾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祥林嫂、爱心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我认为鲁迅先生作品最具价值之处,就在于其改造“民族灵魂”和中国社会的思想。鲁迅先生为现代文学刻划了一系列不朽的典型:既疯狂又格外清醒的“狂人”;作为国民弱点象征的“精神胜利法”的体现者阿Q;带着滴血的灵魂走向地狱的祥林嫂;还有闰土、华老栓等等。他不但写出人物的“血肉来”,而且表现出人物“灵魂的深”。

在这其中,我最感到震撼的还有《狂人日记》,它是鲁迅先生《呐喊》中的一篇。《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翻开《狂人日记》,首先进入读者视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在狂人的眼中看到的是他人对他的“迫害行为”,在《狂人日记》中我们大多数人都可以很轻易地透过病例的假象,看到鲁迅以象征的形式对封建传统所进行的批判在这里。在作品中,也用狂人的自白清楚地昭示出来: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 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的思维和语言常常是离经叛道的,但他的观察和结论却是丰富和深刻的。作品虽然是一篇狂人的日记,却始终围绕着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不断发生的吃人现象展开,其用意就是告诉大家,在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中,其实满本都只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是鲁迅对封建道德下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的结果。作品通过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观察了他身边的人:“他们 ——也有给知县打过枷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着吃人。狂人为此而困惑,作者为此而愤怒:“是历来如此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在狂人或作者看来,这些人如果不改,最后终会被吃掉的,而未来的希望只能寄托在那些“或者还有”的“没有吃过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然而鲁迅始终是一位直面现实的勇士,即使他内心中已经感到绝望却仍然站起来进行绝望中的反抗。而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在今天也并非全部灭绝,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人在呼吁保护地球、建立绿色家园,有人在“以笔为旌”,寻找人类的终极价值……虽然这呼声十分微弱,但却令人看到了人类世界的最后曙光。

鲁迅作品读后感三

鲁迅先生的笔是投枪,是匕首,鲁迅先生的骨头是最硬的,是最任性的。《鲁迅全集》融会了鲁迅先生的斗争思想,反映了近代中国生活、思想的方方面面。这本书里收录的鲁迅先生的散文集、小说集、杂文集等,其中最出名的有《呐喊》、《祝福》、《阿Q正传》、《药》等,这些文章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都是通过一些小事描写当时的中国人的生活,突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人们的愚昧封建,国家的羸弱,侧面反映了中国的近代史。其中反映得最深刻的就是当中的《阿Q 正传》。

阿Q所处的时代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而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浴血奋战,试图挽救危亡的中国。这就是近现代之交轰轰烈烈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的伟大任务。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而与封建势力妥协,这就不可能解决中国人民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问题。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他们仍然“想做奴隶而不得”。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向来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就后者说,是利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和愚民政策。在阿Q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封建精神奴役的“业绩”和被奴役者严重的精神“内伤”。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历史是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屈辱史,封建统治阶级在这种特殊的历史下形成一种变态的心理,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架子,进行疯狂的镇压,凶狠的盘剥。他们对帝国主义侵略本已到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地步,但偏要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却追求精神上的胜利。这一思想深深毒害着处于下层的劳动人民。从更远的思想根源来说,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思想陈陈相因,封建礼教、封建道德规范一代代从精神上麻醉和毒害劳动人民。这种麻醉和毒害造成了阿Q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

统治者的“精神胜利法”和对人民进行的封建麻醉教育,正是造成劳动人民不觉醒的精神状态的麻醉剂。这种麻醉剂只能使劳动人民忘却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所思考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从阿Q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当时国人的愚昧,自欺欺人,国人悲惨的生活使得整个社会到处都充斥着这种阿Q精神,麻痹这整个中华大地。鲁迅先生就是希望通过这篇《阿Q》来进行呐喊,对这个社会呐喊,唤醒国人,唤醒整个中华民族。

篇3:3篇读后感

说它好, 好就好在这是一篇新闻价值很高的独家新闻。首次披露了2008年河南省总人口, 并推测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的河南, 总人口明年下半年将达到1亿, 此为“独”。说它新闻价值高,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去年广东媒体争相报道广东人口全国第一, 由是广东向中央争取到了许多优惠政策和实际利益。广东省人口最多, 是以常住人口的口径计算的, 因为到广东打工的人多;我们说河南人口最多, 是以总人口的口径计算的, 无疑后者更具有本质意义, 比如遇到非典和金融危机, 这些人大多还是要回到本土的。说河南人口全国最多并将第一个达到1亿, 无疑对河南从中央争取利益或有利政策会有重大意义。这篇新闻价值高, 是从这个大局意义上讲的。

除了这个重大主题外, 这篇报道的内涵很饱满, 在印证主题过程中, 自然让人感受到了其他几个方面的意义:如“少生3300万人”一段, 说明河南计划生育工作抓得好;“用1.74%的国土面积养育全国7.48%的人口”, “每年还调出300亿斤粮食”, 说明河南人口虽多, 却没有成为全国的负担, 相反, 还对全国作出了贡献;河南总人口近亿, 希望人们多理解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难度和不易……这些方面在大主题的统领下, 使得这篇报道的内涵充沛而丰满。丰满还表现在信息量大上, 全文只有800多字, 却披露了近30个有用信息, 这大概是这篇报道耐读的另外一个原因吧, 读者对新闻报道的关注度和兴趣大小, 主要是对新闻报道所包含的有用信息的满足程度。

用新闻手法达到宣传效果, 是这篇报道的又一个特色。党报的新闻报道很容易直接就事论事、“开门见山”, 遇到重大主题宣传几乎用宣传口号来直奔主题, 效果常常事倍功半, 有时还适得其反。西方新闻擅长让事实说话, 用数据印证, 宣传的意图巧妙隐含在事实和数字中。这篇报道也有这个特点, 处处事事在为河南说话, 却又数据翔实, 逻辑推论令人信服。还有全文20多个新闻数字, 由于按逻辑需要渐次推出, 一环扣一环, 而且做了通俗化处理, 一点也不感到枯燥、生硬和累赘。如导语一段, 先写河南总人口和自然增长率, 读者自然想到每年会增加多少人, 以这个速度, 将来人口又是多少?文章顺着读者的思维展开, 各个数据自然穿插, 内在逻辑点流畅而严密, 读起来很轻松。还有结尾处也是神来之笔, 常规的消息结尾喜欢总结式的, 缀上一串荣誉称号如河南省荣获“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单位”云云, 而本文跳出藩篱, 巧妙地引用了省委书记回答网友提问时的答话, 反映河南人口工作的成就和难度, 信手拈来, 一点不牵强附会, 尤其是最后一句“一松劲, 一眨眼就可能多出生几十万人口”, 形象生动, 紧扣主题, 令人回味无穷。

附原文:

每天出生3200多人, 一年净增50万人

2010年:河南总人口将达到1亿

本报讯 (记者肖建中刘翔明) 记者1月22日从省统计局证实, 2008年底, 河南省的总人口9918万人, 较上年的自然增长率为4.97%。全省每年出生人口近120万, 净增约50万人, 相当于增加一个中等县的人口。按照这样一个增长速度, 2009年河南总人口大约9970万, 到2010年下半年, 我省将成为中国第一个人口超亿的省份。

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 总人口比第二位的山东省多520万, 比第三位的四川省多960万, 比甘肃、内蒙古、新疆、海南、宁夏、青海、西藏7个省区的人口总和还要多550万。

但是河南用1.74%的国土面积养育着全国7.48%的人口, 不仅如此, 河南粮食产量连续三年超1000亿斤, 每年还调出省外300多亿斤的原粮及粮食制成品, 支援全国各地。

尽管河南的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都位居全国前列, 但是这个发展的巨大硕果只要除以近亿人口, 就会变成一个不太起眼的数字。相反, 推动河南发展的投入, 只要乘以近亿人口, 就会变成一个难以承受的大数字。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难度, 由此可见一斑。

河南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总量增长快。目前, 有两个人口超过1000万的省辖市, 分别是南阳市1091万、周口市1085万;另有20个百万人口大县, 其中排名前10位的是固始县、邓州市、上蔡县、太康县、永城市、淮阳县、唐河县、郸城县、滑县、沈丘县。人口基数大、总量就增长快, 河南省每天出生3200多人。

还有, 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一份调查报告说明, 在全国大多数省份人口出生率很有可能继续下降的情况下, 河南却面临着第四次人口生育高峰。这次高峰, 从2006年开始, 到2012年结束, 人口出生率会逐年回升, 即使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保持1.65的水平不变, 到2012年人口出生最高峰时, 河南将出生151万人。

河南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计划生育工作作为第一国策不放松, 一份资料显示, 实行计划生育以来, 我省少生3300万人, 约占全国少生人数的8%, 为全国稳定低生育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河南的人口省情, 省委书记徐光春在回答网友提问时曾形象地说, 这些年来, 河南人口出生在全国来讲, 控制得还是比较好的, 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但应该说继续做好这项工作难度还是很大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点不能松劲, 一松劲, 一眨眼就可能多出生几十万人口。

篇4:“师之一二”征文3篇

■广西 张四铭

1949年,我被分配到辽宁省沈阳市第八中学工作,担任初中一年级的班主任。沈阳刚解放时生源年龄不一,有的十三四岁,有的十五六岁,很难管理。不过有一些年龄大的学生很配合我的工作,其中有一个叫韩有贵的农村学生,表现特别突出,当了班干部。

一天放学后,派出所来了电话,通知我班上有学生偷书,让我去领人。我一边赶路一边想会是谁呢,出现在脑海里的净是班上顽皮的学生的名字。谁料到,坐在派出所凳子上的竟然是韩有贵。平日里他讲话伶俐、精神饱满,如今红着脸低着头看也不看我。我问书店的工作人员,才得知从他书包里发现了一本团章。我一听,消了气,对他说:“一本团章值几个钱,喜欢就买一本嘛。”他满眼是泪,抽抽嗒嗒地说:“不是故意的,我站在书店看,突然想起来要回学校吃饭,就随手放到书包里了。”我向民警和书店的工作人员介绍了他的情况,分析了他拿团章的可能,说这个孩子一向争取上进,不会为了一本小书贪便宜的。书店工作人员说,既然老师求情,就不处罚了,把书钱给了算了。我交了钱,领他回学校。

从此,韩有贵的情绪一落千丈,班上的事情也不关心,下课就在操场的角落里一蹲。经过我反复开导,并向他再三声明,此事我没有在同学老师面前泄露一个字时,他才渐渐开朗一些。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韩有贵参军入伍。过了几个月我突然接到他的信,信中,第一次上战场的他还念念不忘我为他保密的事情,他说因为我的保密,他会永远感激我,从战场归来一定来看望我。我读了不禁潸然泪下。

遗憾的是,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面。从此,我每看到一位军人,都会很留意他们的面容。

那年下乡去演戏

■北京 高大麟

1951年9月,我所在的北安河小学(当年隶属河北省)接到宛平县三区区委书记的请求,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到三区11个偏远闭塞的山村开展文艺宣传活动。经过3天的准备,赵校长带上我和另外一名中年教师赵进智,从五六年级的学生中挑选了16名思想进步的学生出发了。一百多里的山路全靠步行,我们唯一的补助是两斤盐、一瓶香油,走到哪村就在老乡家里搭伙做饭,吃的是粗粮野菜,喝的是永定河混浊的河水。山村的老百姓非常淳朴,他们看了我们的演出非常感动,把家里仅有的好吃的黑枣、山里红、核桃捧出来送给我们。在下乡演出的12天里,无论天气情况如何恶劣,我们也不能停了歇一歇,因为担心晚上赶不到下一个村庄,完不成演出任务。

那年9月16日,我们完成任务回到北安河,受到宛平县委和三区区委的奖励和表扬。如今,当年宣传队里十四五岁的学生已经年过七旬,他们说,如果不是您,这段经历没人知晓,只能成为深藏在我们心中的一段回忆了。

(责编:孙展)

特殊年代

的感动

■河南奇话

我出生于地主家庭,1952年毕业于华北大学工学院俄专,1962年调到郑州当中学俄语教师。1966年“文革”中,我被戴上“地主阶级的贤孙、苏修特务”的帽子,赶到“牛棚”里不准回家,要接受“脱胎换骨的改造”。不久,我教过的革命小将们接受他们领导的授意找到我说:“我们要到你家‘破四旧’,把家门钥匙给我们!” “破四旧”就是要把我家属于资产阶级的东西砸掉烧毁,贵重的东西缴出。

我的内心不平静了。平时我对学生要求很严,批评学生也“凶”,甚至有时还挖苦学生,一旦抄我的家会成什么样子?几天过去却得不到消息,我一直忐忑不安。待我被放回家时,发现家里一切竟完好如初。妻子说,学生打电话给她,叫她回家看着他们翻东西,学生表现很好,什么东西也没破坏,把“四旧”都装到一个箱子里锁上锁、贴上封条,钥匙拿走啦。我当时听了非常感动,学生对我太好了。其实我家没有什么贵重东西,装箱的“四旧”也就是老伴儿的两件绸子衣服、小女儿的一副银手镯,还有一些照片。

篇5:《头颅中国》读后感3篇

伟达斯

不知为何,拜读黄摩崖先生的《头颅中国》时,我脑中一直回响着百年前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的序言中写下的那一段话: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不到两百字的一小段话,其中的深意却够我们咀嚼良久,至今仍然振聋发聩。现今很多年轻人对本国历史的了解之少实在令人担忧,譬如今年的九一八纪念日,共青团中央的微博发布了一段视频号召年轻人铭记历史,奋发图强,评论区里点赞数最高的一条评论是:今早起床和舍友说了一句今天九一八,他说,关我什么事。

其对本国历史之漠视,对本国人民苦难之漠视,可以说是令人发指了,而这样的现象绝不在少数。作为承载祖国未来发展之希望的年轻人,却对本国的历史毫无敬意,实在发人深省。所以,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里,黄摩崖先生的《头颅中国》就显得尤为珍贵了。正如摩崖先生所言,在离实现“中国梦”越来越近的今天,关于中国究竟为何,从何而来,往何而去,对此类问题的回答变得越来越迫切。

在祖父和父亲的熏陶下,我从小便喜欢读书,尤好读史。我爱汉之强盛,唐之奔放,魏晋之高况,两宋之典雅,却唯独对秦史知之甚少,究其缘由,向来是对幼小的我而言,二世而亡的秦太过短暂,纵使绚烂无比,终究稍纵即逝。

然而随着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系列小说被搬上荧屏,那个对我来说尘封已久的大秦逐渐鲜活起来,从“裂变”到“纵横”,再到“崛起”,我的心绪随着剧情的发展而一波三折,观剧时,我感觉自己变成了先秦大地上的子民,与秦国的发展息息相关,秦战胜,我狂喜;秦战败,我嚎泣。有时甚至想穿越回去,也来一曲“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来一曲“无衣”,与子同袍。那将是何等的快意恩仇啊!我才知道,原来正是秦人艰苦卓绝的奋斗,为始皇帝打下了统一六国的坚实基础。我真是爱死了秦国。

所以,拿到摩崖先生的《头颅中国》时,我的内心是欣喜的,抚摸着封面的秦俑头颅,我仿佛回到了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摩崖先生是在湘西的里耶古镇的里耶秦简博物馆完成的创作,那里出土了3.7万枚秦简,在秦朝时属于洞庭郡迁陵县。试问,带着这样的一份历史的置入感写出来的文字,又怎么会不令人击节而歌呢?

读《头颅中国》时,我不仅一次地想象过摩崖先生在里耶的创作情形,在那样一座宁静的小镇,凝视、抚摸着一片片秦简,是不是会像在与秦人对话呢?每一片竹简的背后,都是一个鲜活如许的生命,一种既远又近的声音。能与古人对话的摩崖先生,该有多么幸福!在学校举办的讲座上,摩崖先生告诉我们,他是在迷惘中被父母带到了里耶小镇,当年的他还只是个普通的吉首小伙子。他曾发誓,里耶他这辈子只会来一次。然而五年后,机缘巧合之下他再次来到了这座小镇,而且竟然一留就是十个月。

在每一个无雨的黄昏,他总是孤独地在漫漫长堤上踱步,他说他养的狗与他并不亲近,而平静的河水似乎要将他吞没。他说自己在河堤上做的最多动作就是远眺与回头,只是突然有一天,他不再继续这个习惯,因为在某一刻,“秦军斩首秦俑无头”这八个字闪现在他的脑海。后来,他离开了这里;后来,他成了作家黄摩崖。这样的奇遇,我想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有的。

读摩崖先生的《头颅中国》之前,我的史观非常之狭隘,虽然也读过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和《万历十五年》,但可能因为生性心思敏感,我始终还是对历史的细枝末节更加兴致盎然,我倾向于读那些让人觉得历史触手可及的史书,譬如《明朝那些事儿》,我就读了好几遍。也就是说,我更加执着于一朝一代之历史,而对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缺乏一个总体的认识。就在这时候,摩崖先生的《头颅中国》出现在我面前,犹如久旱之甘霖,滋润了我心中的历史。至此,我对中国大历史之兴趣油然而生,就算“上穷碧落下黄泉”也要一探究竟了。

摩崖先生说,大历史总给人以宿命轮回之感,此言诚不欺我。单是“秦军斩首,秦俑无头”八字已满是沧桑。“头颅”象征着中国人的“智慧”、“尊严”、“信仰”、“理想”、“勇气”、与“性命”.回望历史,我不禁又想起现在,我们每日脚步匆匆,却不知为何事而忙,犹如在夜中失去了方向。越是这样的时候,我们越要读史,看看我们的先辈是这样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他们凭借的又是什么?之前我不懂,读了摩崖先生的书,我懂了。

清末列强割据,民不聊生,我们没有亡;日寇铁蹄犯境,生灵涂炭,我们没有亡;国共内战,硝烟四起,我们没有亡;建国后内外交困,国力衰弱,我们没有亡!相反,我们愈挫愈勇,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为什么?不就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具有这样一颗头颅,才得以绵延几千年而不绝吗?我们祖先在我们的头颅里留下了一切美好、坚韧的品德,所以我们不惧艰难困苦,最终玉汝于成。这些道理,不读史,我不会懂。

感谢摩崖先生为我带来他的“头颅史观”,让我觉得前路不再迷茫:一个文化人决不能丧失对国族文化信仰的自信与尊崇。既应对中国文明史有同情之了解与温情之敬意,也应对中国人的未来充满期望。

人类历史有太多的遮羞布,父辈史、当代史都有很多云山雾罩,祖先史、先秦史就更需要扒开瓦砾烛照。所以古人有“刚日读经、柔日读史”的说法。但中国文化、中国思想、中国气质的源头在与先秦。两千年以来,因为岁月的漫漶,金石、甲骨、竹帛保存之不易,加之大动荡大变乱等等,()太多的文化信息散佚散失,一代代学人为之皓首穷经。摩崖先生以青春热血、磅礴才情汇入这条河流泅渡,以“头颅”为寓,以影视广角取景立体推进的大历史叙事方式,抛出《头颅中国》一书,令我们耳目为之一新。

中华文化的源头在先秦,精髓在先秦,其所产生的有着深刻的原因,但历史叙事在这里形成了最大盲点。东西亚之间,因骆驼和马匹的驯化,使物质贸易和文化交流穿越横亘在这两个区域之间的沙漠成为可能。同样,造船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位于武陵山区腹地深处的酉水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中华文化在生成之初,绝对不是封闭体系下成长的,她兼收并蓄,海纳百川。

现如今,我们都倡导要复兴中华文化,而摩崖先生的《头颅中国》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恩斯特·卡西尔说,“历史上任何一个的文化都潜藏着巨大的能量,随时准备再次爆发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中华文化的担当就在于此。

古人说“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能有幸拜读摩崖先生的大作,是我们人生的一大缘分。最后,我想借用《诗经》的一段话,“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之君子,邦家之光。”来表达我对摩崖先生的感激与崇敬之情。

作者:韦达斯

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15级翻译2班

《头颅中国》读后感

孙婉梅

黄摩崖先生既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音乐人,在看完他著作的《头颅中国》后,我便满怀欣喜的听了他作词的歌曲《素言》,歌词和文字一样,一派洒脱,令我甚为欢喜。

头颅象征着中国人的“智慧”、“尊严”、“信仰”、“理想”、“勇气”,也是性命,本书核心内容讲的是“另一个角度看先秦”,读完书中内容便觉先生的脑洞之大,写作涉及范围之广,有与曹雪芹的涉猎有的一比较,只是两者的对象有所差异,在这里作者是上至国家专权制度和礼乐制度的发展和演变,下至工商、农业的模式演变,同时又纵横了商周到春秋、战国,在先秦与秦之间进行灵魂的游荡和深刻的探讨。头颅史观,涵盖近现代,囊中西方各种著名流行的历史观中的有关思想,较之我而言读起来难度较大,因为其论题之宏大、史料之繁浩、书写之潇洒、语言之肃穆,可以说是如高山沉重,如大海渊博,因此需花精力细细琢磨。

先生所作之书内涵丰富、笔法大胆,将孔子毫不避讳的称为“仁贩子”、“国营大老板”,这在将孔子近乎视为偶像的社会里,作者算是个性鲜明了,也正是这份鲜明,激起了我的兴趣,再次强调黄摩崖先生所著之书,内涵深厚,我只能读懂其中一隅,本文中我便以第十一话——儒法之间的罪与罚这一讲为例,阐述所得。

什么是精英主义呢?在现代,精英指的是社会上,有渊博的知识,鲜明的洞察力,换句话说,见多识广,还阅历丰富,具体来讲他们不但学富五车,还具有为社会服务的精神,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正面的引导社会向前发展。精英如何产生呢?当想不出好的办法时,常会往外看,这点倒是挺好的,毕竟自封其内,是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于是就有人提议向西方借鉴,即通过选举,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但是民主应该是一个选举治国精英的郑重仪式啊!而非通过单纯的票数比拼的轻率游戏,这样有损精英的牌面。当然我们可以引申到更为复杂的一层,那就是难免有所谓精英进行暗箱操作,结果使得民主本身丧失了意义,当然这只是少数罢了,但是防范于未然是有必要的,因此便有了民主监督这一创新。

对于这些少数人,孔子倒是心胸宽阔,讲究君子慕贤而容众,并且嘉善而矜不能,指的是君子尊重贤人,也容纳普通人,嘉奖好人,也同情能力差的人,讲得齐全,这是超强冷静与理智。但是对于普通民众是否会对精英造成偶像崇拜?我们给予假设,假设造成了偶像崇拜,或可称之为个人崇拜,那么又如何解决此问题?孔子机智想必在此,他虽未能解决民主的引申问题,但解答了个人崇拜问题,“厚禹之为加于天下,而厚禹不加于天下”,此话之意为厚赞大禹的作为,能对天下有利,而厚赞大禹,并不能加利于天下,换而言之就是表扬其正确的行为,望四方之民效仿,而非效仿其人,毕竟一个人不可能做的都是对的,想必抱此态度,难成“教主”了,用现在人的话来讲,就是对事不对人,表扬他的优秀的行为,使其他人效仿。精英之于社会,可谓引领方向的作用,其因在于他们是社会精英,是有远见的人,例如:可以使老百姓照着设计的道路去走,但不可以使他们知道那是为什么。以愚黔首,方是国之大德,百姓之所以难以管理,正是因为他们知道的太多了,这倒是联系到秦始皇实行的“焚书坑儒”了,想必也是有这份考虑在内的。然孔子并没有那么悲观,在长期的实践教化当中,他知晓实际上,让老百姓跟着做很容易,但是让他们具备智慧与卓见实在很难,即便是高雅的贵族,也很难完好的做到,这样一来,既承认贵族的素养,也传播知识以平民,以上做的,其根本是防止道听途说所带来的“多数人暴政”.但是倘若有对精英抱有侮辱或成见的恰是政治不成熟的表现,所以精英的作用还在于此。

法的精神和罪与罚,这里以孔子“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少正卯”来阐述,单看这主题就可明白事件的内容了,但是看客是不明其中缘由的,那么先增加背景吧!据说少正卯在鲁国讲学,而孔子当时在鲁国执政,使“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在平凡看客看来,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认为孔子因失了面子才要报复的,但是世人是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的,孔子讲究“仁爱”,又怎会杀人呢?此事光乎夫子英名清誉,容不得半点污蔑,因此,才有了以下阐述,那么到底是“圣人锄奸”还是“拔除异端”?首先应该纠正众人的错误观点,儒家不嗜杀不等于不杀,就如同儒家不好战不等于不战,因此杀与好杀是两回事。只是少正卯特殊,为什么呢?用孔子的话来说,此人“心逆而险”、“行僻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有此一恶,便不免诛之,何况数恶摆在那里。诸位请注意,在这时孔子所处的位置已然发生改变,他若还是闲云野鹤,自可一笑而过,但此刻他已从政,必要对国家安全负责,所以得两个角度,夫子的另一种身份了。孔子是可以选择宽恕少正卯,但是最终的结果是,不纵容他,使得鲁国大治。最终还是得为自己的话,留有余地,毕竟历史时常是不经逻辑的,我们无法指点孔子到底为何杀他。

保守主义,保守主义者并不是畏变,而是畏残局,那些以“变”为口号的激进主义者总是把一切不合意的东西视作死棋,殊不知他们的冲动正是在造作一个残局。这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以为变革才是最好的出路,此刻要多一分的思考了,毕竟从秦的“郡县制”折返到“封建亲戚”的老路给出了诠释,改革是一个累积的过程,若一跃原来的样式可以得到姣好的成果,那么累积的过程还需要吗?

平庸主义,识英雄重英雄是一桩美德,以成败论英雄是俗气的。认出,认准英雄极难,毕竟太多的人错把奸雄当英雄,可谓“铁打的庸众,流水的精英”.但是即使历史的大网为我们筛选出民族的英雄,那么此时作为平庸之人的我们,便可以勇敢的爱戴了。郁达夫先生讲:“没有英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一群可怜的生物群体;而有了英雄人物却不知道崇拜和爱戴的民族,则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没有自知之明的民族必定是崇洋媚外的民族,史籍最为丰富的中国人不应该沦为最容易失忆的民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死者不可复生,来者犹可救。

有人曾经说过,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此话甚对。历史是民族的自尊,更是自信。黄摩崖先生著此书的目的,也是为我国人更懂自己的民族的历史而出一份力,也是有幸看到此书,较之于黄仁宇先生所作的《中国大历史》而言,多了一分情感,少了一分理性,但却多了一分幽默,相对于文化素养高的人来说,少了二分专业,多了二分散文的气息,我自问未及如此素养,只当此书做饭后闲娱之乐,愿多过目几次,能读懂先生的半分真切情义和拳拳之心。

作者:孙婉梅

吉首大学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2015级物师班

《头颅中国》读后感

许泽美

这是一篇史诗,浩浩荡荡先秦史在世人面前徐徐展开;这是一场演说,其声气势宏伟久久在华夏大地上回响;这是一次冒险,在历史的源源洪流中挥桨前进。众多读者对于摩崖先生的《头颅中国》都毫不吝啬这些溢美之词。在我看来,它更加像是一面警钟,一声声的长鸣催促着我们去重新审视先秦的文化,这“头颅文化”,这“根的文化”.何为文化?何时才算是中华文化的开端?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西汉司马迁将黄帝作为古史的开端,西晋名医皇甫谧在编纂的《帝王世纪》中排列出“三皇五帝”的详尽世系。在长达一千八百多年的时光里,先辈们创造了光辉灿硕的文化。夏商时期的甲骨文。商人“卜以决疑”,甲骨文应运而生,成为现代研究商朝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殷商的青铜器,开启冶铁技术之源头,匠心独运,是时代与美感的紧密结合。时代造就英雄,在礼制制度教育不完善的背景下,孔子和其他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文化学术的繁荣景象。军事家孙武撰写《孙子兵法》,民族危难之时,伟大主席毛泽东借助这先人智慧大败敌军,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时至今日这本兵书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邻域发光发亮。也是在这一时期,先人开始仰望星空,探索茫茫夜空的奥秘,不断反复进行观测。尤以齐国甘德为代表,他发现了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的运行以及出没规律,这比希腊伊巴谷的星表早了两百年。一个个文化硕果都表明先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先秦思想是中华文明高贵的头颅,是中华文化起始的根。摩崖先生站在湘西热土上,在这华夏的一隅放眼展望整个华夏文明的起始源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摩崖先生是在寻根,重新找寻历史的根,古国文化的根,中国现代社会的根。

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强势入侵,裹挟着他们的各种文化来势汹汹。各种文化开始在冲突中融合,潜移默化的改变国人的行为和思想。曾看过某个综艺节目,主持人问女嘉宾将来是要嫁给中国男人还是外国男人。毫不犹豫的,嘉宾回答的是外国男人。问其原因她说她喜欢外国文化。同样是生而为人,难道外国男人就比中国本土的男人要优秀许多吗?中华文明泱泱五千年,可是现在的人们已经对异国文化达到了如此痴迷的态度,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终生去追随。如果说选择哪个国家的人做终生伴侣可以用个人审美喜好来搪塞的话。那么另外一个明显的例子便是各种洋节的流行。每每圣诞节、情人节来临时,各大商场、饭店、宾馆便摆放五颜六色的装饰品,手机、电脑、电视台播放着各种圣诞歌和祝福信息,人们三两成群聚在一起庆祝。相较之下,许多传统节日的习俗被简化被遗忘。我们逐渐习惯西方的资本主义的语言文化入侵。央视名嘴白岩松曾在一次演讲中说道“在西方资本文化的强制下,interest(利益)interest(兴趣)同义,business(生意)与business(正经事)同义,这样的语言逻辑十分顺耳。我们习惯越来越多的名誉教授,名誉化的官员,名誉化的记者,名誉化的慈善家和革命党”.利益论扭曲了部分国人的思想,甚至是那些满腹经纶的学者。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部分国人已经或者正在失去对本国文化的文化自信。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梦构想如果失去了文化自信的支持,那又谈何伟大复兴?谈何家家小康幸福?

在九十年代,战争结束的初期,百废待兴。国家重新拾起先秦时期孔子提出的“礼”.在五讲四美三热爱的那个时代,讲礼貌的标语贴满了大街小巷。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选择了五千年文化中最初的先秦文化中的最基本的礼教思想。这是国人在寻根!从文化的根里重新建构新中国。而如今的我们呢?失去的文化自信需要我们也再一次回过头去追根溯源。从先秦文化先秦历史中去找寻,找寻中国的自信,重新找回中国人的信仰,中国人的热血,中国人的理想,中国人的无畏,中国人的智慧,中国人的“头颅”.西方文化固然是有可汲取的地方,但是失去了本土根文化的支持,便成了崇洋媚外的傀儡。我将这本书看做一面“警钟”,摩崖先生无疑便是那默默守望的敲钟人,以中国之“精气”与“理路”解释中国的原始根文化,用手中的笔敲响正在为自己变得越来越“洋气”而沾沾自喜自以为是的部分国人。但并不意味着摩崖先生全然沉浸在先秦的根文化中。他跳出了固定的圈子。在书中古韵掺入西方字句例如标题中“贵族精神的下午”“罪与罚”等。这引导我们以本国优秀文化为根,用开元的文化视角融入合适的西方文化,以新视角描绘展现中国头颅文化,中国根文化。

政治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有形无形的不断催促着文化的发展,快一点儿!再快一点!再快一点儿!我们步履匆匆,渐行渐远,扪心自问一句,可还记得我们当初为何出发?我们的根,文化的根可还在?我们有浩浩荡荡五千年文化,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自信,有足够的理由去守护我们文化。站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华夏土地上,吸吮着先辈们长期奋斗积累下的文化精神养分,聚合十三亿民众的磅礴之力,开辟属于我们的头颅文化,开辟属于我们的头颅中国,开辟我们的中国梦!在这梦里一路繁花相送!

作者:许泽美

篇6:波丽安娜读后感 3篇

波丽安娜读后感 3篇

范文一:波丽安娜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她的爸爸妈妈都去世了,只能去唯一的亲人波丽姨妈家里,但波丽姨妈并不喜欢她。可波丽安娜有一种“快乐游戏”,那是他爸爸教她的,正是这个游戏,改变了小镇上的人们,他们是久病在床、厌倦一切的斯诺太太,脾气古怪的彭得莱顿先生,等等。一次意外的车祸让波丽安娜失去了双腿,得到她帮助过的人们都来鼓励她克服困难,重新恢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同时,在波丽安娜的努力下,姨妈也勇敢的面对过去的伤痛,并重新获得失去的爱情。看了这本书,我觉得波丽安娜的心灵是多么的善良、美丽,我觉得每个人应该都有改变自己心理烦恼的想法,我们应该发现这种伟大的力量,并去改变身边不高兴的事情,世界将会没有苦恼。范文二:波丽安娜是一本老少皆宜的书籍,这本书是一位美国作家:埃莉诺·波特写的,里面讲述了一位叫波丽安娜的十一岁小女孩。这位小女孩很小父母就双亡了,连哥哥姐姐也消失在了人世。波丽小姐是波丽安娜的姨妈,但是波丽小姐不太喜欢波丽安娜,觉得波莉安娜是一个特别的孩子,可后来波莉安娜让波丽小姐从婚姻中走了出来,并从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彭德莱顿先生和波丽小姐一样,都是为了爱情痛苦一生,都是波莉安娜让他们好起来的,在波莉安娜生病的时候,彭德莱顿先生常常来看波莉安娜。南希是波丽小姐家的女仆,她曾抱怨过自己的名字难听,而波莉安娜却说南希这个名字让人有一种快乐的感觉,南希不开心的时候就用波莉安娜叫她的“快乐游戏”来让自己开心起来。在这本波丽安娜理我学到了很多,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微笑面对。范文三:这几个星期,我读了一本《波丽安娜》书。波丽安娜是一个失去双亲的小女孩,他被送到姨妈家,还认识了南希。无论姨妈如何为难他,她认为这些都无所谓,更令我想不到的是,她居然看见姨妈就拥抱她。她以前想要一个洋娃娃,但妇女慈善救济会没有洋娃娃,就寄来了拐杖,她爸爸教她快乐的方法,从此她就像没有烦恼一样。波丽安娜用自己的乐观把一切变得更好。她感动了姨妈,也有了新姨夫。我非常佩服波丽安娜,尤其是她那乐观的态度。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波丽安娜一样,再苦也要笑一笑,想一想这件事的好处。那样既快乐了别人,也快乐了自己,否则,整个世界都是阴沉沉的,没有一点快乐。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要快乐,如果不快乐,也就失去了留在世上的意义。

上一篇:你永远无法成为我的朋友下一篇:零售营销考试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