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的改革

2024-05-01

浅议中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的改革(精选11篇)

篇1:浅议中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的改革

浅议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

桦甸市白山九年一贯制学校、王秀娟

小学生尚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这是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的又一难题。认识困难是为了克服困难。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一些适合小学生掌握的方法,音乐欣赏课是完全可以上好的,是可以达到唤起学生的美感共鸣,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音乐素养的目的的。我在在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从具体到抽象进行欣赏。音乐作品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类。声乐作品有歌词,其音乐形象比较具体、明确,欣赏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便可领会。因此低年级欣赏教学中,应从歌曲入手,如《劳动最光荣》、《铃儿响叮当》等。器乐作品由于没有文字的参与,音乐内容就比较抽象。在儿童初次欣赏器乐作品阶段,可以《龟兔赛跑》、《彼得与狼》等带解释词的音乐童话故事开始,以解释词作拐棍,帮助儿童理解;然后再欣赏直接模仿或近似模仿自然音响的作品,例如模仿钟声的《在钟表店里》、模仿鸟叫声的《百鸟朝凤》等。这两种直观性的听觉形象,儿童容易理解和接受。通过上述过渡,再逐步引导儿童欣赏纯音乐作品,就水到渠成,不为其难了。

二、由近及远的顺序引导欣赏。由于儿童的生活接触面小,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的作品,儿童往往不易理解。欣赏时应从儿童的日常生活和他们所喜爱的、感兴趣的内容开始,逐步由近及远地扩展他们的视野。教学中,常以儿童歌曲入手,逐渐过渡到其他歌曲;由富于儿童情趣的器乐曲扩展到其他方面的器乐曲;由中国的音乐作品扩展到外国的音乐作品,使欣赏教学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看听动结合,借助视觉的直观来帮助听觉感知,有利于儿童对音乐形象的理解。例如欣赏柴可夫斯基的《小天鹅舞曲》时,可播放芭蕾舞剧《天鹅湖》让学生边听边看。这种视听结合的方法,对儿童感知舞曲的形象及情绪颇有裨益。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都体现了一定的流动性。让儿童跟音乐边听边动,有利于儿童对音乐情绪的感受。例如在欣赏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时,应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理解自由地律动,允许他们摇头晃脑,模仿吹奏等动作,并随乐曲情绪变化作时大时小的摆动,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四、借助联想法创造意境,诱发美感。贝多芬说:“当我作曲时,总是心理描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可见,音乐作品是与一定的现实形态联系在一起,与人的生理、心理反映联系在一起的。在音乐欣赏中让学生投身其中,诱导他们通过心理活动设身处地地构思,以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联觉,这就是联想法。关键是让学生体验音乐作品所抒发的感情,并对作曲家描绘的“音画”展开想象和联想。例如在欣赏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后,教师可告诉学生:这是一首赞美春天的圆舞曲,乐曲把我们带到了充满春意的大自然中,你们一定对春天充满了美好的遐想,脑海中会呈现出怎样的情景呢?让学生自己展开想象回答,有的说:“我仿佛在郊外散步,温暖的阳光照在绿草地上,花儿在点头,鸟儿在歌唱……”;有的说:“我仿佛看到同学们迎着春天的朝阳,到学校去学习文化知识……”,他们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都表达出来了。大家的想象虽然不同,但又都符合作品标题的含义,都统一在作者塑造的音乐形象中,这就是联想产生的创造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课的欣赏教学,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引导,寻求最恰当的教学途径,全面提高音乐素质,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

篇2:浅议中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的改革

所谓“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那么如何搞好“情境教学”呢?

一、运用多媒体,展现情境

学生活泼好动,乐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利用多媒体设计生动、新颖的动画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音乐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根据新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巧妙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如在三年级歌曲《小乌鸦爱妈妈》这一课中,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到了哪儿?课件中出示大森林的图片,还有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是谁在叫?你能用动作模仿出来吗?学生们纷纷模仿小鸟展翅高飞的情景,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森林。

又如在一年级歌曲《小宝宝睡着了》这一课,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到夜晚宁静祥和的气氛,在导入新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上课了,我走到讲台前,用右手食指立于嘴唇上作“嘘”状,然后拉上教室窗帘,学生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几十双眼睛都盯着老师。此刻,打开多媒体,课件中出现了已闭上眼睛的月儿,旁边有几颗小星星在时隐时现地眨着眼睛,接着画面上出现了一棵大树,微风轻轻吹动着树叶,树干上有几只已打瞌睡的小虫儿,树窝中躺着两只休息的小鸟,在树下的小屋中亮着一盏灯,有一位可爱的小宝宝正伏在桌面上,透过窗子数星星,数着数着便睡着了。伴着抒情的乐曲,学生的目光停住了。这时,我轻声地对小朋友说:“夜深了,天上的月亮、星星都闭上了眼睛,鸟儿休息了,虫儿也停止了歌唱,就连小宝宝也睡着了。”然后用充满关怀的口吻对小朋友说:“小朋友,让我们也闭上了自己的小眼睛,乘着歌声的翅膀,一起进入甜美的梦乡吧!”小朋友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听着老师亲切的话语,他们完全沉浸在甜美的意境之中。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来导入新课,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设置问题,构建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通过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主动思索以获得问题的解决。教学实践证明,设疑是现代目标教学中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它发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思维、探索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弛有效的理想气氛。

如在《小乌鸦爱妈妈》一课中,教师讲述:今天从森林里飞出来了三只小鸟,它们是小麻雀、小鸽子和小乌鸦,你会模仿他们的叫声吗?小麻雀:叽叽 喳喳;小鸽子:咕咕;小乌鸦:哇……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歌曲中的节奏。又如在处理歌曲时:“小乌鸦急急忙忙为妈妈捉虫子,心情是怎样的?乌鸦妈妈年纪大了,飞不动了,心情又是怎样的?怎样唱才能体现出它们的这种心情?”教师根据歌曲内容成功地创设了以上问题情境,引导质疑,学生恍然大悟,体会到可以运用速度的变化,表现出歌曲的情绪。

三、角色转换,进入情境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与书本的角色往往呈对立状态。教材中有关人物的情感、言语、行为等等与现实中的学习者似乎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在情境教学中注重角色的转换,学生由习惯上的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转为不断追求、进取的“主动角色”。儿童一旦成为学习的主动角色,学习兴趣就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在表演中能亲身体验和深刻理解教学内容,获取知识,留下深刻印象,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教学高潮。

如在《小乌鸦爱妈妈》中,在向小鸟问好的环节,一部分学生充当各种小鸟,另一部分学生充当问好的小朋友,让他们进行对话。学生1:“小麻雀好。”学生2:“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和小鸟做游戏的喜悦。

四、即兴创作,体会情境

在创设“情境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停留在知识的记忆、技能的模仿、歌曲的学唱上。在每一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让学生多次地塑造、创编新情境,体验新感情,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现美、创造美、体验美的能力。

如在《小雨沙沙》的歌曲处理教学中,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进行演唱,然后引导他们讨论:“小雨的声音是怎样的?”“种子得到雨露的浇灌后心情怎样?我们应该怎样来表达种子的心情?”“怎样唱更好听?”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自由探索,讨论结束后再让他们根据讨论结果来演唱歌曲。还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的表演方式来表演,引导和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大胆表现,如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分角色演唱、自编动作进行表演唱等等。通过自由表演,将学生置于音乐美的情境之中,使他们在学习——实践——创造——实践——再创造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体会了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对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更快的发展。

篇3:浅议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音乐教学

一、需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了一种“人本思想”。教师必须在观念上把学生当做“人”, 而且是有思想、有灵性的活生生的人, 而不是接受知识的机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效果, 而且关注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 把教学时间放到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上来, 在活动中了解、影响、激励、鼓舞学生, 营造一种接纳、支持和宽容的课堂气氛, 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 教师应从“独奏者”角色过渡到“伴奏者”角色, 从此不再只是传授知识, 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 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二、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唱歌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有效手段。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中, 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完全是建立在“一唱一随”的基础上, 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了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 而忽视了音乐艺术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 结果老师教得枯燥, 学生学得无味, 逐渐使学生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在这种模式下, 即便学生会唱一首歌曲, 因为不理解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和内涵, 唱起来也是干干巴巴, 毫无情感可言。针对这种局面, 我改变了以往的做法, 在歌曲教学中注重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强调歌曲教学中的听赏作用, 让学生在反复听赏的过程中, 受到歌曲情感的熏陶, 力图通过一个完整的音乐形象, 来揭示歌曲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趣味性, 从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入手, 让他们在充分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表现音乐。

三、需要设计各式各样的音乐活动

教师要不局限于课把课堂设计成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如“小小音乐会”活动可以使学生尽情发挥歌唱水平及表演能力, 融歌曲、器乐、舞蹈于一体,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我最喜爱的一首歌的小讨论”学生可以说出自己喜欢的歌曲、为什么喜欢, 好在哪里等, 在讨论中提高了音乐的欣赏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等;还有象“实话实说”的欣赏活动, 学生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看法, 对音乐的感受, 给学生提供发表、评价、感受的机会, 形式新颖, 学生放松, 参与积极;“设计MTV”活动, 学生们可以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 设计自己的MTV, 有的还能利用节假日, 把电影剪辑、图片、画面结合起来。兴趣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样, 老师以主持人的身份, 加入到学生的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索发现等活动中, 引导他们去欣赏美, 感受美、表现美。在活动中, 学生是主体, 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大胆地去动, 去唱, 去跳, 真正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活跃学生的思维,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真正做到以人的发展为本。

四、需要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教学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与语言类学科相比, 音乐学科更重视学生的个人兴趣。同时, 它还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实践以及长久的训练。首先, 音乐学科通过更加直白且明确的方法表达个人情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置身于不同音乐曲目所提供的场景之中, 真实感受其所表达的感情。只有这样, 学生才可以更深刻的体会音乐的魅力。这种方式只是学生个人的感官感受, 非专业音乐欣赏者亦可以做到。然而音乐教学则是通过理论教授学生怎样更好的体会音乐的美妙, 以及怎样从一个专业的角度评价不同音乐。由此可见, 理论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是学生的相关实践。音乐教学的实践性极强, 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可以更深刻的体会相关情感。学生通过自主创作以及练习相关音乐技巧, 从而可以更好地体会乐曲炫技之处。

五、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因为个体的差异, 科学的评价观要求我们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评价标准。比如, 在平时的教学中, 就可以依据学生自身的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层次。对平时接受了特长培训的学生, 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唱好一首歌, 而是要让他们在展示自己特长的同时, 将一首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表达出来。普通学生只要他能唱准一首歌就可以给他很高的评价。如果他能展示自己在音乐课中所学的特长。比如竖笛, 哪怕他吹得不是很流畅, 都应给予加分的鼓励性评价。对于平常比较内向, 或确实是能力较差的学生, 只要其学习态度端正, 就不应当完全否定他三年的学习过程。总之, 要通过灵活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感受到自己每个学期都有进步, 对音乐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评价的目的才真正达到。

篇4:浅议幼儿师范院校音乐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幼儿师范院校;音乐教学;问题;对策

幼儿师范音乐教学,应该要紧跟着社会与时代的步伐,要根据幼儿的特点以及职业教育的相关目标,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音乐教学能力。如何改革幼儿师范音乐教育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对顺利实现幼儿师范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幼儿师范音乐教学概述

幼儿师范院校是职业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为幼儿教育输送合格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幼儿师范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主要围绕幼儿教育工作需求,拟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方案,音乐课作为幼儿师范院校必修课,受到了学校、师生的高度重视。但我们也看到,在音乐教学中,由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观念还比较落后,尤其是对接实践不够,幼儿师范院校音乐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亟待改进。如在课堂教学上,只教给学生一些唱歌的技巧,包括练声、共鸣、吐字、琴法弹奏、视唱练耳基础等等,学生仅仅是遵循着教学的安排进行训练,即使学生很喜欢唱歌,也被这种教学模式消耗了对音乐的激情。

二、当前幼儿师范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当前,多数幼儿师范院校音乐教学课程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只注重每一门课程的深度和难度,忽略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补作用,忽略了音乐与其他艺术专业之间的联系。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窄,能力不全面,动手能力和配弹(唱)能力较差,不能适应幼儿教育的需要。

2.教学方法与形式单一

原有的教学方法比较落后单一,往往是对学生进行灌输,以讲授为主,对学生简单的训练往往是对一些技巧、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去思考、去实践、去体验。这样的教学就使得学生感情比较封闭,目标也比较茫然,而且实际的经验欠缺,使得教师累、学生累,教学效果不好。

3.教学实践开展较少

教学活动与实际一线工作岗位对接少,缺乏对一线工作需求信息收集,教师一味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授教学内容,学生也只是不断聆听、接受。对将来工作岗位的需求不完全了解,学习比较盲目,很多学生在毕业实习时才发现,学到的用不上,需要用的没有学过,我们幼儿师范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不能完全胜任幼儿音乐教育工作。

三、改进幼儿师范音乐教育教学的对策

1.明确培养目标

幼儿师范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幼儿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幼师。幼师音乐教育必须根据幼儿师范音乐教育改革的需要对其课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培养出能胜任幼儿音乐教育的合格教师。这是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根本目的。所以说,师范学校音乐教育必须面对现实、明确教育目标结合师范学校生源特点,培养出合格的音乐师资,促进我国农村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2.更新教学理念

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提倡教师与教师的合作、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建立起充分协调的合作伙伴关系;师生携手共进,通过学习音乐,达到心灵上的沟通,我们的音乐教育将会获得最佳效果,幼师音乐教育才能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保证。才能完美实现课程改革的教育目标。

3.改善教学方法

学习效果的好坏,教学方法很重要。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学好课程首先就是要有兴趣,开始一项新的活动就应该从兴趣开始,只要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兴趣,就能够抓住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二是增进师生交流。多媒体等一些电教设备的应用,把声、景、意、情综合表现,让学生用心感受体会。三是推动学生思考。在课堂中,对一节课的设计就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是否有主动性,教师会以一种教授的方式还是启发的方式来讲课,这就需要课堂中设问的设计,在设问的过程中,让学生自由地去实践、感受、思考,而且也不会受到束缚,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不断地去探究学习。四是要合理创设情境。对音乐教学来说,其主要的特点就是要对其进行聆听以及感受,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要借助于生动的、真实的情境来让学生去感受,在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去真正地体会,达到一种赏心悦目的效果,进一步加强对音乐作品的认知,促进学生增加对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能力。

4.改进教学模式

对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来说,就应该要建立一种更加完善的教学模式,幼儿师范专业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不仅仅是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要从学校以及现实的角度出发,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幼儿教师并不是引领幼儿,而是应该要走到幼儿中间,走近孩子、走近家长,建立一种幼儿园、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位的、多层次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进行改革,将一些优秀的作品予以融入,改变教学曲目单一的情况。教师应该要进行一种回归活动,能够让孩子重新地去体验自己的童年,应该去唱儿歌、教儿歌、弹儿歌,让幼儿在情景教学中加强孩子的实践性,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5.重视学生实践

教育实习是幼儿师范教育的重要环节,幼儿师范音乐课程改革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是我们现在面临的课题,同时也是从事幼儿师范音乐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责任。我们必须立足实践,以教学研究带动教学改革,进一步促进和发展幼儿师范音乐教育,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21世纪,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作为培养人的教育机构,每一个阶段的教育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幼儿教师培养学校,承担着一线幼儿教师的培养,责任重大。应对传统的、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改革教学方法与模式,真正实现教学与实际相结合,使未来的幼儿教师以更加坚实的音乐基础走上工作岗位,培养祖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徐利治.漫谈幼儿师范音乐课程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付鸿雁.刍议幼儿师范音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新课程学习(下),2012(08):121.

[3]延东丽.幼儿师范音乐教学改革初探[J].戏剧之家,2014(10):145.

[4]杨倩.论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幼儿师范生创新能力[J].音乐时空.2016(09):178-179.

篇5:浅议中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的改革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音乐教育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根据这一要求,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音乐中所包含的内在思想教育因素,促进学生感受、体验和表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的熏陶。

一、进行德育教育的实践教学

(一)在唱歌教学中渗透

1、语言描绘,激发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是音乐教学的基本方法,对于小学音乐教学而言,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儿童的语言,合理地把握教学与德育渗透的最佳结合点,从各个角度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利用语言进行德育教育的机会很多,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适时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音乐家传记、趣闻逸事、作品创作等音乐故事,以此激发学生的音乐感情,提高学生对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能力。

2、教师范唱,促进理解。教师声情并茂的演唱,直观形象,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深刻理解。

3、合理引导,促进参与。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那么在教学中就要时刻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合理引导,促进学生参与,实现师生共同探讨、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

一是学生演唱,加深认识。小学生善于模仿,因此,教师范唱以后,要及时让学生学唱,这样有利于学生模仿教师,在练习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唱出自己的感情,升华思想,陶冶情操。

二是体态律动,深化认识。“体态律动法”是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斯在世纪初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是通过身体动作,以加深学生的体验,培养节奏感,提高表现能力。因此,当学习完一首歌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充分发挥想象,编配简单的律动,通过表演展示对歌曲内涵的理解和情感。例如,通过《娃哈哈》的音乐,表现对幸福快乐生活的感受;通过歌曲《洗手绢》的音乐,表达愉快劳动情景等。这样,就把音乐美与形象美联系起来,把音乐的情感与学生的思想认识融为一体,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热爱劳动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是组织讨论,加深体验。教唱之后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有利于学生结合切身体会,加深对音乐的体验。例如,在国歌的教学时,让学生讨论“采用怎样的速度才能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现阶段怎样做才能充分体现热爱祖国的感情”等问题,既能使学生在演出时充分地表达出对国歌的感情,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二)、在欣赏教学中渗透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学生通过音乐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和艺术熏陶。《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阶段的欣赏课中,主要是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判断美与丑的能力,才能抵御和防范各种低级、庸俗的审美情趣对自己的侵蚀。

二、德育教学的策略

1、创设情境,精设导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在进行音乐教学时,给予学生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能引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所以它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特别是一些革命历史歌曲激越高昂,歌曲旋律高亢雄壮有力,歌词意义层层推进,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了解革命先辈的革命历程的有益教材。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教材应该遵循教育性原则。“教材应将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机的结合,体现音乐教育的规律,体现思想品德教育。”因此,当我在教唱这些革命历史歌曲时,总是要结合作者和作品创作产处的时代背景来创设情境,巧设形象鲜明、内容生动、言简意赅的导语,把学生引入特定的艺术情境和时代中去,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创作思维,领悟艺术的真谛。比如我在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课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意境导入的:我首先播放一段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升旗仪式视频,让学生从视频画面中感受庄严隆重的升国旗仪式,让学生感受歌中那号角式的音调,感受歌曲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旋律。在看完这段视频后我就接着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唱这首震撼人心,饱含民族魂的歌曲。紧紧地把握住作品的背景和内涵,让学生很好地把握国歌的含义和歌声中催人奋进的力量。在这节课里将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启迪了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作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2、赏析词曲,激发学生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

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它能通过生动直观的感性途径去感染人、影响人,从而使人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一首好曲必然是一首好诗。所以,教师要善于抓住歌曲内容,从节奏、结构、文字、声韵等方面去分析理解,再辅以播放电影片段、小视频、利用挂图和PPT等手段,使学生更容易从中受到启发。

例如歌曲《雁群飞》是20世纪30年代流传甚广的一首优秀儿歌,歌曲旋律优美,结构规整,文字朴实。此曲的歌词寓意深刻,在朴实的言语中包含了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我在教唱这首歌曲时,我引导学生细心欣赏歌曲,通过音乐的感染,歌词的剖析,使学生懂得要像大雁那样“排成一字一行齐,飞来飞去不分离”热爱集体,团结互助。又例如在学习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我先展现列宾的油画《伏尔加纤夫》,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然后再播放《伏尔加船夫曲》,此乐曲徐缓、忧郁、深沉,那一再重复的劳动号子,形象地再现了纤夫们拖着沉重的货船,迈着艰难的步伐由远及近,复又远去……年复一年的悲壮情景。重现给学生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痛苦呻吟和向往光明理想的情感,?学生懂得珍爱现在的生活。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有效地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只要深入挖掘音乐歌曲中的教育因素,探究渗透方法,就一定能够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篇6:浅议中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的改革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被动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江总书记这段语重心长的话,说明了艺术教育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说明了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明的双翼,艺术的功能不仅仅是教化和审美,还在于形象思维的开发以及创造思维的培养,与科学的抽象思维相结合,构成完整而健全的思维能力,才能以一个个新的创造使人类文明不断地向新的高峰推进。而根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要求从小学始便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包括音乐、美术、劳作等)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为国家与全人类社会的繁荣进步发展作出贡献。这是因为:

一、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美育是非常重要的。

它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学生们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它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艺术教育有助于发展人的全面思维。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科学思维)和形象思维(艺术思维)两大类,二者不可分割。如果只重视其中的一种,就是不健全、不全面的思维,它可制约一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在一切教育中,艺术教育的根本优势在于发展人的形象思维。因为审美的过程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审美过程需要想象和创造。想象和创造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是对思维的解放。“应试教育”恰恰对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种很大的束缚。钱学森说:只注意逻辑思维,埋头于细节,易犯机械的、片面的毛病,缺乏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认识。正因为受到了艺术方面的熏陶,才使他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一个人必须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形成高质量、高素质的健全的思维。小时候有想象力,思维得到了健全的发展,以后才能够有更好的创作。玩沙子、捏泥人、看蚂蚁搬家,对孩子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必要的营养素。离开了这些,没有童心,没有童趣,缺乏想象力,就很难培养出健全的人格。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知和领会美”,感知和领会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是审美素质的核心。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生活美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要有好的教师诱导。

第二,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教育不能够离开感情,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必须以感情作为桥梁,作为纽带,才能产生教育的效果。教育离不开感情,感情最能教育人,最能打动人,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艺术教育的特点不仅仅是以理服人,更重要的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现今的社会独生子女太多,使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少了,疏远了,淡漠了。感情世界的贫乏,会给国民素质带来很严重的损失。所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丰富的感情世界,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

第三,艺术教育有助于加强德育工作,以美辅德。实施素质教育中,应当强调以德育人是根本,但思想教育不能干巴巴地说教,必须像春风那样“随风潜入夜”,通过渐进的方式进行。艺术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强迫的,而是通过艺术活动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感情,让你愉快地受到教育。通过艺术教育帮助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以“善”为美,以“有德”为美,以“爱科学”为美,以“爱国”为美,以“好学”为美。在这方面,是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其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使其全面和谐的发展,以达到提高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等全面素质的目的。

二、艺术教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当前,人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用专业艺术教育的眼光和要求来看待艺术教育,因而往往使艺术教育的发展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重视提高,忽视普及;重视比赛,忽视教学;重视艺术尖子人才,忽视面向全体学生;重视艺术比赛的结果和成绩,而忽视活动本身的育人要求;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忽视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等,这些都偏离了艺术教育的方向,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应该认识到,专业艺术教育是一种选拔尖子人才的教育,它所面对的是极少数具有较高造诣和较高条件的学生,采取沙里淘金的淘汰方式进行培养,而非国民素质 2 教育。因此在教育目的、内容、形式、手段、方式等方面都和艺术教育有着根本的区别。而艺术教育则是通过艺术手段达到教育的目的,即通过艺术课教学和艺术活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促进身心各方面和谐发展。而课堂中的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关键环节。我们要重视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以及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进一步合理化、科学化,逐步形成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各阶段内容相互衔接而又符合各自规律、特点和要求的学校艺术教育教学体系和教学评估体系

三、艺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经济的不断改善,也为学校艺术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国民对目前社会生活的最普遍需求,而精神生活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从这个意义上看,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必然会对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产生更为强烈、更为深远的影响,成为学校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的推动力。

四、艺术教育对提高在校学生全面素质,包括活动能力、心理素质、性格情操等方面,有很重要的熏陶作用。

首先是艺术重在情感教育,有利于形象思维,促进创造能力的发展。学生接触的人多,见的世面多,与各种人、各方面打交道多,自然眼界宽广、思路开阔、办事灵活。艺术教育就会使学生开朗、自信、大方。艺术课程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的艺术教育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学习和享有人类优秀文化艺术遗产,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艺术能力,即艺术学习要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感。在艺术教学过程中依靠共鸣的师生情感,创设良好的艺术氛围,利用艺术的魅力吸引、感染学生,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并富有创造性地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艺术活动。

篇7:浅议小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小学英语教学中遇到的几个问题及解决策略

各位同仁,大家好!

在大力倡导课改,积极实践合作探究教学的新教育理念下,我作为一名一线农村英语教师也全身心的参与其中,在体验课改带来的喜悦成果的同时,也碰到了很多困惑和不解,下面是我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几个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在这里和大家做一交流和分享。

一、农村孩子比较胆小,羞于说英语。学生在这里土生土长,从小受周围特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影响,与城市小孩相比,往往显得胆小拘谨、不善言谈,缺少自信心,又害怕会说错被老师批评,因而羞于说英语也不太敢说英语。针对这一问题,作为老师我首先尝试把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贴近于生活,能充分反映他们的日常生活,所学的内容能应用到他们所熟悉的生活中去。其次,利用各种条件进行模仿真实环境教学,让学生觉得故事仿佛就发生在身边,在生活情景中学会学习。这样一来,在课堂上勇于表达的学生慢慢的就多了起来。

二、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兴趣,以致于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愿意继续学习英语。这时候我在课后借助网络、电视,光盘等,以及自己的特长爱好将教学内容变为生动有趣的韵律诗、儿歌、游戏、会话表演形式进行教学,既能满足小学生的表演欲,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也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

三、缺乏学习英语的环境氛围。在课堂上,学生能听到英语教师较流利的口语,但学生每周一般只能接触两到三次,其他任课老师则都是用汉语教学,并且有些学生在上英语课时,起哄或吵闹,这又影响了其他学生英语的学习和模仿。因此,学生听英语、说英语、练英语的机会很少,他们缺少一个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这个问题是困扰我很长时间且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我初步的做法是,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时的主体,鼓励他们多说一些自己能说的英语,要不怕学生说时犯错,多给他们口头练习的机会,并通过视、听、说、玩、唱、读、游戏等有趣味性的活动,使他们接触尽量多的语言材料,特别是在教学时开展两人小组、三人小组,多人小组、成行、成组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提供展示表演的舞台,让学生都能充分地参与课堂实践,促使他们逐步地培养起初步的语感。

四、重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有及时并有效的评价。对每个学生取得的成绩及点滴进步都要予以肯定。可采用多种表扬和奖励的方式,如:我在上课时给每组认真听讲的学生的书上画上五角星,或在其胸前贴上彩色五角星,并将每节课时英语学得好一点的学生指命为当天的小老师,并加两颗红五星,无论是物质的还是口头的评价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在课堂上要采用各种有效方式,鼓励学生积极进取。贯彻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教师充当“导演”和“观众”这一主旨,让学生作为自主的角色,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优势、潜能,使他们体会到主动学习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篇8:浅议中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中职院校,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教学改革

据研究显示, 音乐教育对于发掘幼儿的潜能以及促进幼儿的全方位发展都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因此, 在学前教育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素质以及音乐教学的综合能力, 这样才能在幼儿教学中发挥更好的音乐教育功能。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分析, 我国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就目前教学效果分析很难满足新时期对于幼儿教育的需要。

一、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不良现状

1. 音乐教育过于专业

因为大多数的音乐教师都是音乐专业毕业, 因此其理论知识非常专业, 但正是因为这样, 导致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幼儿园的孩子当成专业学习音乐的学生,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不适合幼儿园这个年龄段孩子们的学习, 而且其学习的基础也是远远达不到的, 最终导致的后果是孩子们对于音乐学习完全丧失兴趣, 缺少了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2. 音乐教学与实际操作脱节

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地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性的培养, 这是目前教育的通病。学生熟练掌握了音乐技能但是在实际对幼儿教学的授课过程中, 却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遇到幼儿时不知所措, 不知道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幼儿。因此, 在学前教育阶段, 不仅仅只是将理论的音乐技能以及技巧传授给学生, 还要注重对学生们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 音乐技能的高低不是学生能否胜任幼儿教师的关键, 能否将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才是保证以后授课质量的决定因素。

3. 理论知识与技能的脱节

对目前学前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分析, 不难看出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各有各的计划, 技能培养与理论知识的讲述之间没有进行良好的沟通, 导致二者无法在音乐教学中有效结合。

二、学前教育音乐教育中不良现状出现的原因

1. 幼儿园实践经验的缺乏

目前, 很多院校的音乐教师大都是音乐专业的科班出身, 音乐底子过硬, 但是之前并没有接触过学前教育, 对幼儿园的工作性质了解非常少, 更没有幼儿园实习或者实践工作经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沿袭之前在音乐学院老师的授课方式, 因为成年人与幼儿的理解能力以及接受能力都是相差很大的, 所以很难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授课。

2. 各学科之间沟通太少

绝大多数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采用的都是分科教学策略, 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将音乐学科又进一步细化分为声乐、钢琴、乐理等多个基础学科, 各分学科都是专门的老师负责, 各科老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只是本着将自己学科的专业教好, 学生学成之后, 就出现了学科性较强的现状。

3. 音乐课时严重不足

中职教育各个专业的班级人数都是在50人左右, 而每周音乐课时不超过4节, 一位老师在4课时的时间内要完成对50人左右的教学任务, 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以声乐课为例, 声乐课教学中包括发声训练、试唱、儿歌演唱等部分, 在时间非常有限的情况下, 要同时掌握知识和技能, 老师也只能是做到点到为止, 自然也就只有少部分有声乐基础或者领悟能力超群的学生能够掌握老师的要求。在钢琴课上这一问题就更为突出和明显了, 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 教师不可能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精心指导, 更没有那么多精力对所有的练习曲进行细致地分析和指导。由此可见, 教学课时的不足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策略

根据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现状, 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切实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满足社会需要的层面出发, 对目前的音乐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从中寻找出既符合学生发展又能提高学生综合音乐能力的教学方法。

1. 着重培养学生与幼儿的沟通

因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面对的群体是幼儿, 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具备音乐技能之外, 还需要具备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儿童的表达能力非常有限, 有时候根本不可能表达出自己要说的话或者要表达的意思, 还有就是由于个人害羞等原因, 不敢直接对老师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些现实的因素都要求幼儿教师要从儿童的话语中成功揣测孩子的意思。除此之外, 与孩子们家长的沟通也是必不可少的, 与家长的及时沟通可以明白各个孩子的特点, 了解之后更便于工作的开展, 这对于将孩子培养成为优秀人才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2. 丰富教学形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单一的“我讲你听”的授课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求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音乐教学本身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因此,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观看成功的教学视频, 通过对图像和音乐的感受和领悟, 营造出一张音乐的意境, 使学生从中体会到音乐之美, 从而促进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3. 对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由于生源地的不同, 各地区的教学质量存在很大的差距, 而且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也是不同的, 如果是采用单一相同的授课方式, 那很难将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 比如对于一些有很好的音乐潜能的学生这就要加大力度进行培养, 使他的才能充分地展现出来。教师在教学时要用循序诱导、抛砖引玉的方式, 让学生能够自己主动地学习音乐知识和教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效果比单一教学好很多。

学前教育就是为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幼儿教师, 而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优秀幼儿教师的重担, 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和技能, 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义务。在当今的课堂上, 教师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者和管理学生人员, 更多的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这就需要我们打破传统, 积极的探索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钟家明.更新观念抓住关键改革前进——对我国当前音乐教育改革的几点想法[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 2006, (6) .

[2]俞菁华.中职幼教专业音乐教学改革之我见[J].新课程研究, 2011, (7) .

篇9:浅议中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的改革

中职院校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教学改革据研究显示,音乐教育对于发掘幼儿的潜能以及促进幼儿的全方位发展都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因此,在学前教育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素质以及音乐教学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在幼儿教学中发挥更好的音乐教育功能。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我国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就目前教学效果分析很难满足新时期对于幼儿教育的需要。

一、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不良现状

1.音乐教育过于专业

因为大多数的音乐教师都是音乐专业毕业,因此其理论知识非常专业,但正是因为这样,导致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幼儿园的孩子当成专业学习音乐的学生,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不适合幼儿园这个年龄段孩子们的学习,而且其学习的基础也是远远达不到的,最终导致的后果是孩子们对于音乐学习完全丧失兴趣,缺少了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2.音乐教学与实际操作脱节

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地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性的培养,这是目前教育的通病。学生熟练掌握了音乐技能但是在实际对幼儿教学的授课过程中,却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遇到幼儿时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幼儿。因此,在学前教育阶段,不仅仅只是将理论的音乐技能以及技巧传授给学生,还要注重对学生们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音乐技能的高低不是学生能否胜任幼儿教师的关键,能否将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才是保证以后授课质量的决定因素。

3.理论知识与技能的脱节

对目前学前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分析,不难看出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各有各的计划,技能培养与理论知识的讲述之间没有进行良好的沟通,导致二者无法在音乐教学中有效结合。

二、学前教育音乐教育中不良现状出现的原因

1.幼儿园实践经验的缺乏

目前,很多院校的音乐教师大都是音乐专业的科班出身,音乐底子过硬,但是之前并没有接触过学前教育,对幼儿园的工作性质了解非常少,更没有幼儿园实习或者实践工作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沿袭之前在音乐学院老师的授课方式,因为成年人与幼儿的理解能力以及接受能力都是相差很大的,所以很难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授课。

2.各学科之间沟通太少

绝大多数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采用的都是分科教学策略,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将音乐学科又进一步细化分为声乐、钢琴、乐理等多个基础学科,各分学科都是专门的老师负责,各科老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只是本着将自己学科的专业教好,学生学成之后,就出现了学科性较强的现状。

3.音乐课时严重不足

中职教育各个专业的班级人数都是在50人左右,而每周音乐课时不超过4节,一位老师在4课时的时间内要完成对50人左右的教学任务,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以声乐课为例,声乐课教学中包括发声训练、试唱、儿歌演唱等部分,在时间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要同时掌握知识和技能,老师也只能是做到点到为止,自然也就只有少部分有声乐基础或者领悟能力超群的学生能够掌握老师的要求。在钢琴课上这一问题就更为突出和明显了,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教师不可能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精心指导,更没有那么多精力对所有的练习曲进行细致地分析和指导。由此可见,教学课时的不足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策略

根据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现状,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切实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满足社会需要的层面出发,对目前的音乐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从中寻找出既符合学生发展又能提高学生综合音乐能力的教学方法。

1.着重培养学生与幼儿的沟通

因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面对的群体是幼儿,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具备音乐技能之外,还需要具备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儿童的表达能力非常有限,有时候根本不可能表达出自己要说的话或者要表达的意思,还有就是由于个人害羞等原因,不敢直接对老师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些现实的因素都要求幼儿教师要从儿童的话语中成功揣测孩子的意思。除此之外,与孩子们家长的沟通也是必不可少的,与家长的及时沟通可以明白各个孩子的特点,了解之后更便于工作的开展,这对于将孩子培养成为优秀人才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2.丰富教学形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单一的“我讲你听”的授课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求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音乐教学本身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观看成功的教学视频,通过对图像和音乐的感受和领悟,营造出一张音乐的意境,使学生从中体会到音乐之美,从而促进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3.对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由于生源地的不同,各地区的教学质量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也是不同的,如果是采用单一相同的授课方式,那很难将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比如对于一些有很好的音乐潜能的学生这就要加大力度进行培养,使他的才能充分地展现出来。教师在教学时要用循序诱导、抛砖引玉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自己主动地学习音乐知识和教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效果比单一教学好很多。

学前教育就是为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幼儿教师,而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优秀幼儿教师的重担,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义务。在当今的课堂上,教师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者和管理学生人员,更多的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这就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积极的探索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钟家明.更新观念 抓住關键改革前进——对我国当前音乐教育改革的几点想法[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6,(6).

[2]俞菁华.中职幼教专业音乐教学改革之我见[J].新课程研究,2011,(7).

[3]杨小燕.以身示范,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以《音乐教学法》课程教学实践为例[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1).

篇10:试谈小学音乐课教学改革

内容摘要: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告诉我们,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的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以及审美认知规律,提供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及学习音乐基本要素的机会,为学生终身学习和音乐审美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歌唱节奏欣赏舞蹈因材施教交流互动体验

早在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在论及人的发展问题时就明确指出:“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和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我们应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落实,从活动入手,不断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

践。因此研究和探索以丰富的艺术形式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歌唱教学

贝多芬曾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这说明音乐是美的产物,通过声音来表达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愿望和情感。“演唱”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中小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音乐表现形式。《音乐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歌唱教学的要求是“能作和谐、统一的声音唱好歌曲,重视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

然而,歌唱教学好像不太受同学们的欢迎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随着思维的日渐成熟和自我意识的觉悟,情感指向日益广泛,但情绪情感尚不稳定,处于似懂非懂状态,他们既不具备高中生那种自制自控的性格特点,又不同于小学阶段学生对于教师的言听计从,此时的他们已不再满足于课堂中教师单调的教唱和反复的说教,如果此时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就会出现逆反心理。然而歌唱教学是中学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情操、又能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关系,因此,如何更好的加强中小学歌唱教学,让学生接受并热

爱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认为在进行歌唱教学之前应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改编,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欲望和不断巩固歌曲、加深印象的良好手段。比如可以在讲授歌曲《阳关三叠》时,让学生表演古人在分别时依依惜别的景象,在整个表演过程中不断反复播放歌曲,当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表演中时,既深刻理解了歌曲本身所表达的意境,又增强了其表演创造的能力。此外,自己用打击乐器为歌曲编配伴奏,并分组进行表演唱的比赛,也使学生在不断复习巩固歌曲的基础上培养了创新意识,养成了与他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二、节奏教学

学生们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这在许多中小学里似乎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从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节奏是音乐在时间上的组织,是音乐的骨架,是音乐的灵魂。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创新型课堂教学原则,根据学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及音乐素质,结合达尔克罗兹和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和节奏学习的方式,通过节奏即兴创编教学,如做游戏等等,让学生在课堂里“动起来”,不仅身体动,还有心动、脑动。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反应能力和自控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最终达到自由表现音乐的目的。因此,这对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喜欢音乐课起到很大作用,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感受音乐,创造音乐,表现音乐。它能有效提高教学时效,并给教学过程中的随机创造提供最大空间和时间保证。“互动”是指改变过去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通过师生多种感官的全方

位参与,在频繁的双向交流中促进认知与情感的和谐。

三、欣赏教学

中小学生对于音乐欣赏课是较为感兴趣的,一般的学生都能感知音响运动的变化,产生感观的愉悦。而具有较强音乐感知能力的学生则能敏感地捕捉音乐信息,挖掘音乐内涵并与之产生共鸣。面对欣赏水平的差异老师在课堂上得到的反馈信息往往是班级里几个活跃分子,大多数同学对音乐有何感受呢?由于时间的缘故,课堂上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如何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效率,让学生真正地走

进音乐,培养对音乐独立的感受和鉴赏能力?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例如在欣赏名曲时,让学生闭眼睛听完后写出乐曲的分段,同学们在根据音乐情绪的发展分段后必定会有对各自不同分法的争论。谁是谁非,先别轻易下结论,我们可以演奏各段的主题让同学反复熟记、哼唱,在黑板上用简单的线条表示旋律特征和结构特点,让同学们发现有这么一种图形记忆的好方法,这么一来,同学们便可在各自的笔记本上用各自的音乐图谱记忆不同的旋律,在反复欣赏乐曲时清晰的感受到作品的脉络。这时我们便能够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讲述乐曲中所包含的故事背景及音乐含义,让同学们真正的了解这段音乐。

四、结合舞蹈

舞蹈是丰富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舞蹈也起源于人的社会劳动生活。优美和激昂的旋律;强劲和轻快的节奏;舒展的线条、绚丽的色彩、矫健的造型都给人以强烈的艺术享受。然而,通过有节律的肢体活动——舞蹈,能使肢体处于协调状态,进而达到身心协调的目的。例如,在欣赏《采茶扑蝶》时,老师们可以应用民族民间舞中对手腕提、压、翻的技巧训练,编出手腕配合手臂上下左右律动,模仿采茶的基本动作,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或者可以在欣赏舞蹈剧《天鹅湖》时,将芭蕾的基本手位、脚位及其造型给学生做示范,要求他们跟做,让同学们体会芭蕾艺术典雅优美的特点。这样,学生就能在有限的课堂空间中体验到无限的心灵遐想,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舞蹈丰富了音乐欣赏的教学,同学们接受并喜欢这一形式,这样就使音乐课的目标真正到达并得以提高。

五、因材施教

《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教师应当以各学生间的差异进行适当的教学调整,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效的教学速度而忽略了学生们对于音乐知识的理解认知能力。相对于剪羊毛,狼来了这些通俗易懂的音乐及故事,也许重归苏莲托,巴黎圣母院并不适合大部分的中小学生,至少暂时还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不如先从学生们喜欢的流行音乐入手,让同学

们在朗朗上口的音乐旋律中慢慢地进行对音乐的加深理解,使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升华,逐渐感受到并懂得音乐中所蕴含的高尚艺术。

现在的小孩子早熟,对于音乐的识别感知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大胆地放开拳脚,敢于走、多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做、多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正所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要学会用新的信息和新的观念冲击陈旧的教学模式,加快音乐教学的创新步伐,使每个孩子能从音乐课中感到快乐,能从歌声中获得发展,最终让歌声成为每个孩子一生中享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源泉。

参考文献

[1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李旦娜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

[3

]《音乐学科教育学》曹理等著首师范在学出版社

篇11:浅议小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

如何上好音乐课,是每个音乐教师都在探讨的问题。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音乐呢?下面我就如何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几点浅见。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习兴趣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对音乐教师的情感认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学生对音乐教师产生了敬畏心理,那么在课堂上就很难提起兴致。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对音乐教学的顺利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心理是纯真无邪的,老师只要做到跟孩子间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孩子觉得你既像妈妈又像朋友,让这种关系具有巨大的“亲和力”,让学生喜欢你这位老师,让学生首先对你这位老师产生兴趣,自然学生也就会对这门课产生初步的兴趣。如:在面对音乐课上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时,教师不要当着其他学生的面大声呵斥他们,可以先找他们谈心,表明虽然他们有些不太好的习惯,但老师依然关爱他们,如果他们能把坏习惯改正,肯定会成为让老师和同学们引以为荣的学生。再如:不是每个学生都具备歌唱的自身条件,在面对唱歌跑调的学生时,如果我们用“音唱得跑调了”、“这样不行”等等简单的语言去挑剔学生,只能使学生对音乐课越来越失去信心,渐渐地就会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其实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闪光点和可取之处,教师要十分注意发现孩子身上各种不同的优点和长处,并尽量使其放大和扩展,努力使其能得到正面引导和鼓励。话语温和亲切,能使学生时时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形成进步动力,继而在这门功课上能得到发展。如:可以用“你真棒 ”、“再想想, 你会做得更好”、“你很努力, 再下些功夫肯定行”等等类似的激励性语言评价,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改正缺点与错误,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要让每一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真心爱他们中的每一个,是他们的知心朋友。

二、使用精妙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精妙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良好的智力情绪,并有助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达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的教学效果。教师上课使用诙谐幽默、富有感染力的感性语言,会使学生兴趣盎然,学习轻松愉快,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令课堂熠熠生辉。

如:在学习《摇篮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小宝宝,教师扮演妈妈。“小宝宝要睡觉了,妈妈唱歌给你听。”于是,教师故意大声地范唱起《摇篮曲》,并用力拍着孩子的背。唱完后,夸张地看着学生故意奇怪地问:“小宝宝怎么一个都没睡啊?”学生们就会不约而同地回答:“吵死了,哪睡得着啊!”“奥!那你们要妈妈怎么唱才能睡得着啊?”学生立刻你一言我一语地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不用多说,最后在学生们轻柔优美的歌声中老师打起了呼噜。教师充满趣味性的语言,尤其是对于初学者和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其作用是事半功倍的。

三、巧妙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是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成功的导入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之门的金钥匙,能迅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启迪,全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达到先声夺人、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复习导入、问题导入、故事导入、谜语导入、律动导入、情境导入等等。

上一篇:路灯维修的安全措施课件下一篇:凤台十中文明创建工作事迹材料